课题申报书

2024-06-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课题申报书(共8篇)

课题申报书 篇1

1.课题提出的背景与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1)课题提出的背景

第一、新的教材、新的课程越来越注重了学生学习主动性、用心性的调动。它的最大特点就是不是仅注重知识研究的结果,而是更重视研究知识的过程;不是仅注重知识的传授,而是更重视学生自主学习知识的潜力;不是课堂上教师为中心,而是重视师生的互动性学习。新的课程越来越重视人的发展和培养。与时俱进的形势要求我们冷静思考,如何进行《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优化方向与实效策略研究》这一课题的研究。

第二、我校地处城乡结合处,学生及家长的文化素质差别越来越大.随着中学生就近入学等一系列政策的实施,生源中的“不同智”现象越来越突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最大难题就是寻找课堂教学优化的方向和有效的教学手段或策略使这些学生能得以提高。我们认为,校园的现实要求我们做这方面的实践和研究。

第三、目前,一些中学的课堂教学中仍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苦干有余、巧干不足、实效性不高的现象,这已经制约和影响了中学教学质量整体水平的提高,客观上也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因此,在实施素质教育的形势下,深入探讨课堂教学优化的方向和实效策略,很有必要。

第四、任何教科研都就应为教学实践服务。我们的实践阵地是教学的第一线,也就是说,要透过我们教师的教学,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潜力水平,提升我们整体水平。我们就应实事求是,认真地去进行新课程教学中课堂教学优化的方向和实效性策略的研究。

(2)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1.探讨课堂教学优化的方向:从教学模式优化研究;教学设计、资料优化研究;教学环节优化研究;教学手段优化研究等方面探讨课堂教学优化的方向。

2.研究优效课堂教学的实效策略:备课策略的研究;课堂教学策略的研究;自主学习策略的研究;反馈策略的研究;培养合作学习品质和潜力的研究;“提高初中物理课堂教学实效性”中过程评价的研究。

2.本课题在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的现状与趋势分析

(1)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的现状与趋势分析

1.国内研究概况

在国内,学术界以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心理学理论等为依据,大规模研究有效教学相关理论,是从21世纪初才展开的。大部分学者从有效教学的涵义与价值、有效教学的要素、教师行为、教学策略等方面展开研究,研究成果都是围绕“有效”来,而“教学优化的方向和实效高效策略”的研究成果则少,大都处于研究过程中,或是半成品。由此可见,本课题的研究有必须的空间和基础。

2.国外研究概况

国外教学十分重视教学效率和寻求有效教学方法(模式)与途径。早在古希腊时期,苏格拉底“讽刺——定义——助产”的对话法。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为现代有效教学模式成为了奠基。而有效教学的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其主要代表为美国布鲁姆的掌握学习模式。20世纪90年代由斯宾塞基金资助的零点项目和美国哈佛大学教育研究生院开发出了“为理解的教学”模式,简称“UFT”。,美国课程研究专家威金斯和麦克泰透过创设“透过设计促进理解”理论。而关于高效的着重阐述,外国研究则少。

(2)本课题与之区别与联系

①从课题性质上看,本课题既不是纯理论的研究,也不是政策性的研究,而是具有广泛推广价值的实践应用性研究。

②从课题资料上看,本课题包括校园课堂教学工作的各个层面,因此具有高度综合性的特点。

③从课题组人员上看,本课题是本校同教研组人员都参与。

④从课题研究作用上看,本课题研究是与教育改革实践(个性是课堂教学)紧密相连的,因此课题研究的实施过程实质上就是教育教学改革实践的过程,同时,也是研究成果直接应用于教育改革实践和在其中理解检验的过程。二者密不可分,相辅相成。

3.课题研究的实践好处、理论价值和创新之处

(1)实践好处

本课题研究是具有广泛推广价值的实践应用性研究。它是与教育改革实践(个性是课堂教学)紧密相连的,因此课题研究的实施过程实质上就是教育教学改革实践的过程,同时,也是研究成果直接应用于教育改革实践和在其中理解检验的过程。

(2)理论价值

透过本课题的研究,能够从理论层面上深入研究本学科的学科特点,便于本学科教师更深层次的准确把握本学科的本位定位,以便有利于用好教材,发挥自己的优势,用心探讨高效课堂的策略模式。

(3)创新之处

①研究资料上:比同类课题研究的资料范围广、深、新。表此刻不仅仅要研究课堂教学的一般规律,更要研究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下课堂教学改革的新动向、新精神、新经验以及新问题,从而考量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提升问题。那里涉及到了课堂教学改革的理念和在大小课堂教学中的实施,以及从教学资料到教学方式、学习方式、检测评价方式的全过程的相关问题。既要思考到素质教育与课堂教学的关系,又要注意到两者最终的实效性的问题。

②研究思路方法上:本研究采用实证归纳的方法和行动研究的方法,自下而上、从操作层面筛选、验证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方法、策略、模式等。区别与以往对课堂教学实践的研究采用主观思辨和逻辑推论的方法,自上而下地探讨课堂教学的方法、策略、模式的宏观结构。本研究将对超多的典型的课堂教学进行客观量化的观察分析,突破以往凭主观印象评价课堂教学的评课模式,从而提高评价课堂教学实践的有效性。在对课堂教学实践进行深入分析的过程中,还将探究课堂教学时间的分配,师生的言语行为,人际关系,学生的有效学习时间等与实效性的问题,这将有助于揭示课堂教学的本质,促进课堂教学质量与效益的提高。

③从中学一线教师的特点出发,本课题的研究以实践应用主要特征,能够边研究边实践边推广。

4.完成课题的可行性分析

1.本课题受到校园领导高度的关注与重视,使本项课题在校园的调研、探索有了行政上的支持、组织上的保证以及专业上的指导。

2.本课题由多名教学和教研潜力强的老师组成,任教年级有梯度,使课题研究能兼顾横向性与纵向性。本人具有物理教学经验、苏州大学物理学士学位,太仓市教学能手,曾参与了江苏省教育学会“十五”规划立项课题子课题《物理多元化的评价促进师生课堂“教”与“学”的互动》,于结题。工作之余也能用心反思,先后有多篇论文在省市级论文评比中获奖或发表,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优化和教学实效策略方面已有所研究,并积累了必须的经验和研究资料。课题组夏坚老师为本校物理教研组长,有丰富教学经验和很强的科研潜力;管秀明老师和钱敏芳老师为备课组长,参与市级课改评优课竞赛并获奖;丁志强老师和许敏芳老师为太仓市物理教坛新秀,论文多篇获奖;刘水清老师、项向华老师、张萍老师、李静老师,他们也潜心专研,撰写论文,都有着丰富的物理教学经验、较高的业务水平和较强的教科研潜力。

3.课题组在制定本课题方案时,透过对本校物理教学现状进行了一系列的调研工作,并参阅了国内外超多的关于“课堂教学优化和实效策略研究”教学的理论和案例,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对如何进行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优化和实效策略研究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

4.本校有完善的学科教研组活动安排,定期召集教研组活动和备课组活动,为本课题的实施和教师之间的交流学习带给了时间上的保证。同时,太仓市教育局在组建了规模初中教育集团,定期举行校校之间的学科教学交流活动,为本课题的研究实施带给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5.本校有一流的教学设备,拥有足够的藏书和电子图书,教师阅览室每年订阅各种教学类参考杂志100多种供教师学习提高,教师办公室都配有计算机,能满足教师上网搜索资料的需求,确保教师能及时掌握国内外物理课堂教学研究的进展,每个教室也都有先进的多媒体教学设备,这使该课题在研究方面又有了很好的硬件方面的支撑。

6.经费保障:由校园划拨专门的科研经费以保障课题研究要支付的各种费用。

二、课题研究设计报告

1.核心概念的界定

(1)对“课堂教学优化”的界定

此课题中的课堂教学优化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透过优化教学模式,优化教学资料和设计,优化教学环节,优化教学手段等方面克服课堂教学中存在的弊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避免课堂教学的随意性,每堂课都有一个最优化的结构安排,使课堂教学结构更趋科学化、合理化、使学生在课堂上能完成学习任务,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个性特长发展,在掌握物理知识的同时,各种潜力都能有机协调发展。

(2)对“课堂教学实效性”的界定

课堂教学实效性是指透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具体表此刻: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情感上,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专业角度说,有效性指透过课堂教学学生获得发展。首先,发展就其内涵而言,知识、技能、过程、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整合。即相对于人的发展这一目标,任一维度的目标都不能脱离整体而单独优质服务,缺少任一维度都无法实现真正好处上的发展。其中,知识和技能目标只在学习者的用心反思、大胆批判和时间运用的履历过程中,才能实现经验性的好处建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只有伴随着学习者对学科知识技能的反思、决定与运用,才能得到提升;而过程与方法,只有学习者以用心地情感和价值观为动力,以知识和技能目标为对象,才能体现它本身存在的价值。

2.支撑性理论

一课题的提出的理论基础是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克服“普洛克洛斯威斯之床”(又名“魔鬼之床”)现象。“形而上者为道,形而下者为器”,据此,我们提出“有效教学”即“提高初中物理教学实效性”。这一课题的提出的理论依据是著名教育家的理论阐述。

(1)皮亚杰的“认知学习”理论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人对外界的认识之最初的中介就是活动。”“教育的目的是造就能创造的而不是简单重复前人所做的事的人,这种人能有创造、发明和发现。”

(2)苏霍姆林斯基的“成功教育”理论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成功的欢乐就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它足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而学习兴趣是学习活动的主要动力。”……他强调让每一个学生都体验到成功的乐趣,从而对学习充满兴趣。

(3)马斯洛和罗杰斯的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个人潜能的充分发展,是人格的发展,是自我的发展。它是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诱发学生自主合作、主动求知。

(4)布鲁克斯的“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务必主动“投入学习”。死记硬背的知识是“无用知识”。学生务必在情境脉络下与问题互动才能真正理解。学生务必用心建构好处,透过内在对话与思考过程,与他人互动,来理解脉络与解决问题。

(5)现代教育家、全国特级教师魏书生也说过,教师的工作就是有效地教育学生掌握知识,提高潜力,成为社会有用的人。许多教育家的著作为我们的实践与研究带给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在课题研究中,我们以人的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以现代教学价值论,运用现代教学结构理论和建构主义理论为依据,进行研究,取得了有益的成效。

3.研究目标与研究资料设计(含子课题的设计)

(1)研究目标

(1)探索新型的课堂教学优化的方向,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

(2)构筑具有既贴合时代要求又带有本校特色的创新型的优效课堂教学方式。

(3)带给一系列解决初中物理优效教学及所面临的现实问题的可操作方案和实效策略

(4)透过教育科研带出一支成熟的教科研队伍,真正提高教师的素质。

(2)研究资料

探讨课堂教学优化的方向

1.教学模式优化研究

2.教学设计、资料优化研究

3.教学环节优化研究

4.教学手段优化研究

教学实效策略

1.备课策略的研究

2.课堂教学策略的研究

3.自主学习策略的研究

4.反馈策略的研究

5.培养合作学习品质和潜力的研究

6.“提高初中物理课堂教学实效性”中过程评价的研究

4.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设计(对应研究目标、资料、过程进行某一方法的具体设计)

(1)研究思路

课题的准备——课题调研

课堂教学改革在基础教育领域的反思

作用于课堂教学要素的分析——课题实施

实验校园案例收集——课题研究过程

课堂教学评价——新课堂教学策略与模式的成果与推广。

(2)研究方法

1.运用群体优化法,课题组成员分工负责研究资料,有分有合。

2.调查法:透过听课、座谈、问卷调查等手段搞清目前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现状,并经过综合分析,找出影响物理实效性的症结所在。

3.资料法:利用图书馆和教育网,查阅有关资料,借助前人的理论和经验,指导我们的实验研究,为课题研究带给丰富详尽的背景资料,并更新了课题组成员的教育观念。

4.培训学习:首先由部分课题组成员外出参观学习,参加新教材培训与观摩课学习;然后组织全体课题组成员共同学习他们带回的学习资料及体会,进一步提高认识,转变教育思想。

5.经验总结法:重视资料积累,及时撰写阶段性小结。用心参加市级教研活动,论文、教案评比活动;在校内开展公开课观摩学习。边实践边研究边总结,遵循实践→理论→再实践→再理论的认识过程,采用个别到一般,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的分析处理方法。

5.研究过程设计(阶段时间划分、阶段达成目标、阶段研究资料、拟采用的研究方法、阶段成果形式、阶段负责人)

(一)启动阶段:申报、开题。(12月—2月)

成立课题组确立研究对象,完成课题研究的实施方案及相关步骤的工作计划,建立课题学习和交流制度。负责人:课题组长

(二)实施阶段:(203月—2月)

制订各阶段研究工作计划,按课题方案的要点目标等开展研究。撰写阶段性研究报告。在阶段总结评估的基础上,继续开展研究。负责人:课题组长

工作:①搜集、查找、下载相关资料;②举办讲座;③有关问卷调查;④整理典型教学设计、个案分析和教学反思;⑤撰写个人、小组、课题组阶段小结报告。

(三)总结阶段:(203月—年12月)在以上成果的基础上,对课题进行全面、科学的总结。写出结题报告,召开成果汇报会。负责人:课题组长

工作:学生学习成果汇编;整理课题研究论文;撰写个人、小组课题总结报告;撰写课题结题报告。

6.完成本课题研究任务的保证措施

1.本课题受到校园领导高度的关注与重视,使本项课题在校园的调研、探索有了行政上的支持、组织上的保证以及专业上的指导。

2.本课题由多名教学和教研潜力强的老师组成,任教年级有梯度,使课题研究能兼顾横向性与纵向性。本人具有20年物理教学经验、苏州大学物理学士学位,太仓市教学能手,曾参与了江苏省教育学会“十五”规划立项课题子课题《物理多元化的评价促进师生课堂“教”与“学”的互动》,于20结题。工作之余也能用心反思,先后有多篇论文在省市级论文评比中获奖或发表,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优化和教学实效策略方面已有所研究,并积累了必须的经验和研究资料。课题组夏坚老师为本校物理教研组长,有丰富教学经验和很强的科研潜力;管秀明老师和钱敏芳老师为备课组长,参与市级课改评优课竞赛并获奖;丁志强老师和许敏芳老师为太仓市物理教坛新秀,论文多篇获奖;刘水清老师、项向华老师、张萍老师、李静老师,他们也潜心专研,撰写论文,都有着丰富的物理教学经验、较高的业务水平和较强的教科研潜力。

3.课题组在制定本课题方案时,透过对本校物理教学现状进行了一系列的调研工作,并参阅了国内外超多的关于“课堂教学优化和实效策略研究”教学的理论和案例,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对如何进行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优化和实效策略研究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

4.本校有完善的学科教研组活动安排,定期召集教研组活动和备课组活动,为本课题的实施和教师之间的交流学习带给了时间上的保证。同时,太仓市教育局在20组建了规模初中教育集团,定期举行校校之间的学科教学交流活动,为本课题的研究实施带给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5.本校有一流的教学设备,拥有足够的藏书和电子图书,教师阅览室每年订阅各种教学类参考杂志100多种供教师学习提高,教师办公室都配有计算机,能满足教师上网搜索资料的需求,确保教师能及时掌握国内外物理课堂教学研究的进展,每个教室也都有先进的多媒体教学设备,这使该课题在研究方面又有了很好的硬件方面的支撑。

6.经费保障:由校园划拨专门的科研经费以保障课题研究要支付的各种费用。

7.预期研究成果(成果形式及预期完成时间)

1.课题研究报告;

2.教师论文集;

3.学生活动资料展示;

4.优秀教案集与课例。

三、评审意见

⒈课题承担人所在单位意见

同意开展本课题实验的研究。

单位盖章负责人(签字):

年月日

⒉县(市、区)教育科研部门评审意见

单位盖章负责人(签字):

年月日

⒊专家组评审意见市教育科研部门评审意见

单位盖章负责人(签字):

年月日

⒋市教育科研部门评审意见

专家组组长(签字)

年月日

5.市课题领导小组审核意见

课题组总负责人(签字):

课题申报书 篇2

一、课题的选题

对于基层学校和教师而言, 开展教科研主要是为了解决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或总结成功经验, 探寻经验背后的教育原理, 以便在一定范围内推广应用。

教科研课题从内容上分, 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教育类, 二是教学类。两大类又可以细分为若干小类。如, 教育类课题可以分为学校发展类、学生发展类、教师发展类等;教学类, 主要包括课程建构、实施, 以及教学方法的改进等。

1.选题要有价值、可行、新颖

(1) 有价值。有价值, 即看是否有用一两年甚至更长时间研究的必要。如, 小学生作文互批自改的实践研究、初中数学问题链导学的实践研究、学生学习生活幸福感的实践研究、学校体验式德育活动的案例研究、在语言实践中体验情感的阅读教学研究、以道德银行培养学生良好德育品质的实践研究等, 就有研究的价值。而小学生扫地习惯的养成研究、语文教学中背景资料出示时机把握的研究、小学数学试卷评讲课的实践研究、学生订正使用橡皮与胶带纸的比较研究等, 只能作为微型课题, 其研究周期过短, 一般不需要向上级科研部门申报立项, 申报了, 批准立项的可能性也不大。

(2) 可行。可行, 即遵循量力原则, 学校或教师有能力做。如, 建构“三味”校园文化的校本实践研究、小学尚美理想课堂的实践研究、九年一贯制学校学科教学有机衔接的实践研究等, 是贴近学校实际的有意义的课题, 学校是有能力做的。而农村小学素质教育的实践研究, 建立正确的学生观、儿童观、学习观的研究, 营养与儿童身心发展问题的研究, 小学课程建设的研究, 基于课程文化转型的教师课程能力的建构研究等, 这些课题因其理论性较强, 很宏观, 基层学校及教师研究就很有困难。

(3) 新颖。新颖, 即有新意, 与别人研究的项目有所区别, 或在别人研究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如, 下列课题就不够新颖:小学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策略研究、小学生分层教学研究、学困生的成因及矫治策略的研究、自主参与的课堂教学研究, 先学后教的实践研究、学生社团建设的实践研究。而下列课题就较为新颖:区域民间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中学语文读写交互作用的实践研究、“以能为中心”的小学教学实践研究、儿童文化视野下言语实践型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以“能仁”为核心的学校文化的深度建构研究、“满足每个学生个性发展”的小班化教育实践研究、构建“儿童本位”课堂的实践研究, 农村小学晨间诵读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应用研究。

2.将大众化课题变成有特色的课题

学校和教师申报课题, “撞车”现象较为常见。大家共同研究一个课题, 从某种层面上讲是好现象, 但相同的课题一般只能批给一个单位, 这就无法满足大家都想拥有自己课题的需要。因此, 申报的课题要有一定的特色。

(1) 选取独特的视角。如, 生活化教育的实践研究。这个课题就是大众化的, 特色并不鲜明。可以变为:社会即学校理念下“发生式生活教育”的实践研究。其独特之处就是对陶行知教育思想的传承与发展。再如, 小班化教育的实践研究, 就可以变为:“幸福每一个”的小班化教学实践研究。这样, 就突出了小班化教育教学中的某个方面, 课题组也明晰了课题研究的方向。

(2) 突出某种教育教学理念。如, 农村初中人格塑造的实践研究, 就是较为泛化的课题, 可以变为:农村初中“超我”人格的实践研究。这就是基于教育心理学家弗洛伊德“人的三重境界”理念下的研究。再如, 润文化主题教育实践研究, 可以变为:润体, 润智, 润心:无痕教育的校本实践。一方面抓住了校园文化的影响是不留痕迹的理念, 另一方面也使润文化有了实在的支撑。

(3) 在某种特定背景下研究。如, 信息技术刚刚在教学中应用的时候, 学校可以申报: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研究。信息技术发展到今天, 就可以申报:基于交互式电子白板的“精教活学”的实践研究。再如, 快乐课堂的实践研究, 可以变为:王艮“乐学”思想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与发展研究。这就具有了地域背景, 因为王艮是姜堰历史文化名人, 在现代研究“乐学”, 就具有特殊意义。

3.关注当前热点话题

(1) 校园文化。如, 泰州大浦小学:把最美好的世界献给孩子———智慧教育的校本实践研究;南京成贤街小学:儿童文化视野下立贤教育的校本研究。这些都已立项成为了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

(2) 课堂观察。如, 基于“个性充分发展的”课堂教学观察研究、基于生成式教学的课堂教学观察、基于“疑”为支点的课堂教学观察等。

(3) 个性化的教学改革实践。如, 小学语文单元主题教学的实践研究、儿童自由创作中想象力的开发研究、用童话创造幸福教育———普通小学童话教育的校本研究、基于学生自主发展的“目标导航”新学习方式研究、“情理语文”模式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小学“智趣课堂”实践与研究等。

这些课题着力于个性地解决当前教学中的突出问题。因为, 从总体上说, 我国的课堂教学改革尚未取得实质性和根本性的进展。教师教学方式单一、学生被动学习、个性受到压抑等顽疾未能从根本上得到有效医治;过于强调被动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状况依然存在。围绕个性化解决这样的问题所形成的课题就是有价值的, 也是有意义的。如, 江苏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 当堂训练”, 江苏东庐中学的“教学案合一”, 山东杜郎口中学的“自主学习”。

(4) 德育方式的改变。如, 基于幸福关爱的童年真性教育实践研究、以“关键事件”促成儿童积极情感觉醒的德育实践研究、当代小学生平民人格教育的研究与实践。这些课题都是努力改变当前教育说教式、形式化的问题。

二、课题名称的确定

课题名称最忌含混不清。如, 绿色课堂有效教学的深化研究。“绿色课堂”与“有效教学”一般不要出现在同一题目中, 因为两者概念有交叉。下面是该课题的变化过程:绿色课堂有效教学的深化研究→小学绿色课堂的实践研究→小学主动发展课堂的实践研究→小学生个性充分发展的课堂教学实践研究→“让学”:体现学生主动发展的教学实践研究。

课题名称一般包含这样的要素:学段或学校性质、研究主题、研究方法。如, 农村小学新童谣文化实践的研究。

课题名称也可以有变化。如, 规范与有效:教师教学行为改进的实践研究;简中求道:高中数学教育思想的研究;结构化教学:促进初中生化学意义理解的实践研究;农耕方式:追求教育本真的实践研究。

课题名称中一定要包含关键词, 即核心概念。没有核心概念的课题, 肯定不是好课题。此外, 课题题目不等于论文题目。如, 有效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这就是论文题目, 而不是课题名称。

三、如何高质量地填写好申报书

申报书中相对重要的栏目有: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研究的目标、内容 (或子课题设计) 与重点;研究预期成果等。

1.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核心概念的界定很重要, 它影响着课题研究的深度。下面以省教育科学规划“十二五”重点自筹课题“‘以能为中心’的小学教学实践研究”为例来谈。

在申报书上是这样填写的:

本课题的核心概念:以能为中心

以能为中心, 即以激活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能力为中心。教学中, 要千方百计激活学生的潜能, 培养学生适应现代社会及终身发展需要的认知能力、实践能力、共同生活能力, 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丰富的平台和机会。课题中“教学”, 并非专指课堂教学, 还包括一切校内外的教学活动。

概念中的“潜能”, 即以往遗留、沉淀、储备的能力或能量, 人的潜能在激活的情况下才会发生显性作用。“能力”是直接影响活动效率, 使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能力和活动紧密相连, 离开了具体活动, 能力就无法形成和表现。

需要说明的是,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 还可以不断明晰、丰富核心概念的界定。在研究中, 我们觉得申报书中对“能力”的界定并不清晰, 没有弄清其本质。通过学习《学校课程能力建设———基于普通高中课程文化转型的研究》 (杨九俊主编) , 我们对“能力”的概念界定逐步明晰了:

(1) “能力”是用来描述个体特征的概念。 (2) “能力”总是与问题解决、任务完成、活动效果联系在一起的。 (3) 当我们使用“能力”这个概念的时候, 不是泛化的, 而是特指的。 (4) 如果要使个体在多种活动中都表现优异, 那么, 就要发展他的多种能力。 (5) “能力”是一种假定的“结构”, 构成这个结构的东西是一些“因素”。所以, 如果我们希望提高“能力”, 应当有两个方面的作为。第一是改善“因素”, 第二是优化调整“因素”之间的“关系”。

因此, “能力”概念总是与特定任务的完成相关, 本质上是一种假定的“结构”, 但是这种假定结构的构成“因素”却是实存的, “能力”指称相关诸“因素”的特定关系。

2.研究目标、内容 (或子课题设计) 与重点

研究目标的阐述要简洁。如, “以能为中心”的小学教学实践研究。这一课题是这样阐述的:

研究目标:

努力改变当前“以师为中心”“以知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及行为, 探寻“以能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及操作策略, 深入推动基础教育教学改革, 培养适应当下及未来社会所需要的具有较强的认知能力、实践能力、共同生活能力及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研究内容: (1) “以能为中心”教学改革的现实意义及理论研究。 (2) “以能为中心”的各科课堂教学方法、操作策略及评价研究。当前, 班级授课制仍然是起主导作用的教学方式。在这种教学方式下, 如何“以能为中心”设计教学预案,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随机应变地实施预案, 是本课题所要着力解决的问题。本课题旨在探求课堂教学方法的变革, 并努力提出可操作的策略。 (3) “以能为中心”的各科主题作业实践及综合实践活动案例研究。“以能为中心”不仅在课堂教学中体现, 且应该在学科课外作业及实践活动中体现。如何改变课外作业以巩固知识为主的现状, 具有研究的实际价值。 (4) 小学各科各学段认知能力培养序列及相应策略研究。

梳理出小学各科各学段能力培养的序列及目标要求, 形成相应的培养策略。

研究重点为第2、4两条。

子课题的确定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考虑:一是现状的调查与文献方面的研究。二是操作方法及策略的研究。三是评价的研究。四是案例的研究。

3.预期研究成果

阶段性成果最好以论文的形式出现, 一般与子课题联系起来。如, “以能为中心”的小学教学实践研究, 这一课题的阶段研究成果 (都是论文) 为: (1) “以能为中心”教学改革的现实意义及理性思考。 (2) 激发学生潜能的教学策略。 (3) “以能为中心”的小学教学评价策略。 (4) “以能为中心”的作业设计及实践活动实施策略。 (5) 论“以能为中心”的小学教学方法。

最终研究成果为:结题报告;研究论文集;案例集。

4.其他栏目

大学生申报课题的现状研究 篇3

21世纪是一个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科学无国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也日趋明显,社会对人才的评价也在发生着一定的变化,理论学习与创新实践的结合成为高校培养人才的新形势。 创新人才培养是中国高等教育的核心任务与目标。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高等教育要深化教学改革,支持学生参与科学研究,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实现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目标。2007年启动的《国家大学生创新性验计划》,倡导以本科生为主体的创新性实验改革,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您意识,逐渐掌握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其创新实践的能力。《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在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已经成为高校质量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大学生课题研究的意义

(一)课题研究能增强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科技竞赛、学术论坛和讲座、科普宣传等活动的开展为引导大学生发现自己感兴趣的课题提供了良好的平台。课题研究是高校科研活动的主要形式,是大学生将理论与实践进行结合的重要渠道。开展课题研究,不仅可以增强大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意识,还能在过程中很好地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并且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以及实践能力。

(二)课题研究能增强大学生团队合作精神

个人能力和团队精神对于一个人的成功都是至关重要的,这二者的获得与提高必须通过实践来达到。一项课题研究的进行,同学们要组队参赛,需要进行整体方案的讨论以及具体分工,合作完成整一个的项目。在过程中,必然会出现一些分歧,这时候就需要成员之间很好地沟通,相互之间的理解。课题研究为培养大学生互相尊重、互相理解、互相支持、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提供了一个平台。

三、大学生课题申报的现状

(一)申报课题的前景

大学生创新性课题的开展具有深远的意义,国家的决心和支持力度都很大,但能否发挥作用,以及如何保障课题计划的实施,使其发挥作用,都还需要进行深入的探究。

有学者认为,在当前新形势下,大学生教育质量的核心应该是培养具有科研能力、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高级人才,大学生教育中的一切工作都应该服务于这个核心,但是,由于大批学生将本科教育的主要时间用于课程学习、兼职、找工作等事务上,系统的科研能力训练仅靠自身摸索和导师随机性的辅导,存在较大的随意性,其科研现状不容乐观。学者们普遍认为大学生的科研现状、参与课题总体不容乐观、课题学术水平不高,重复性无效比例大、文科硕士生科研能动性差、科研管理不科学、科研环境建设投入不足、导师对研究生指导不足、资料搜集与处理能力差异大、低年级科研发展不大等。夏世龙认为在资料搜集与处理能力方面,农村的硕士生较城镇的大学生有优势,没有参加过工作的大学生弱于参加过工作的大学生;在导师时间、精力和培养能力一定的前提下,学生总数的偏多和指导时间的偏少势必会降低对每个大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效果。

(二)申报课题的成果预期分析

由文献可得,不同年级的学生对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的参与趋势相似,三个年级的学生对参与大学生项目非常感兴趣和感兴趣的比例均超过90%。其中,2009级学生中有约21%的学生对参与大学生创新实验非常感兴趣,表现出较为强烈的参与兴趣。这也体现了三年级学生因此处于专业学生的核心时期,对于实践机会更加重视,参与积极性更高。有趣的是,不同年级的学生对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的期望却有所不同,高年纪的学生大多数选择了“大学生创新试验计划不利于利于个人择业或升学”,这可能是由于高年级学生面临就业和毕业,其功利性需求降低;但是可能是由于项目的满意度降低,并因而产生消极态度。

四、价值与反思

(一)课题研究的价值理性

从价值理性的角度来审视,申报规划课题的过程,实质上是申报者对自身研究能力、研究方向、研究思路的全面反思和梳理。

首先,申报者在课题设计过程中,必须面对过去,回顾和总结以往的研究历程,根据自己已有的研究成果,寻找自己的研究优长,从自身研究的轨迹和积累的观点、资料、数据中,逻辑地提出和设想自己准备和可能解决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并以此为据,确立申报的主题和内容。

其次,要求申报者必须面对现在,从个人、地区、全国乃至世界性的范围,审视自身所准备申报课题的可行性和价值。

第三,申报者必须面向未来,通过对于自身研究目的及其所可能产生成果的透彻理解与清醒把握,自觉地、精心地设计和规划研究过程,富有创造性地开展理论研究、材料归纳、经验提升和学术创新工作,并且在这种实践中排除干扰,克服困难,感受到人生的价值,得到美的享受和陶冶。

(二)对大学生开展课题研究的实践反思

第一、忌跟风,重实效

由于组织学生开展课题研究已成为教学水平的一个指标,由此出现了有此学校将学生的科研立项不是走向“普遍化”、“政策化”的误区,就是将其推向“特殊化”、“另类化”的边缘。有些教师强制要求,盲目开展,导致学生研究质量不高,师生疲惫的惨状。其实课题研究对学科和参与人员的选择性比较高,教师应该根据学科的特点、学生的实际水平来进行组织,追求学生综合能力及研究的质量和水准的切实提高。

第二、合理匹配,团队合作

如何撰写课题申报书大纲 篇4

导入:如何选题?

选题的原则:找准合适的科研项目、重视课题的创新性、要有科学性、必须具有可行性。

引入:如何撰写课题申报书?

一、课题名称

课题名称就是课题的名字。这看起来是个小问题,但实际上很多人写课题名称时,往往写的不准确、不恰当,从而影响整个课题的形象与质量。这就是平常人们所说的“只会生

孩子,不会起名字”。那么,如何给课题起名称呢?

1、确定课题中的关键词并解释,名称要准确、规范。名称要准确、规范,要简洁,不能太长。不管是论文或者课题,名称都不能太长,能不要的字就尽量不要,一般不要超过20个字。

2、关键词所指向的主要内容、方法、特点、类别、环节、要素等。

3、在特定研究条件或范围内,如何实施或实现上述关键词所指向的目标(途径、方法、策略、措施、条件)。

4、问个成效如何,对研究对象产生什么影响,是否解决问题,有何新的建议。

如:“佛山市教育现代化进程研究”、“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验研究” “基于应用型大学背景下积极探索师范生实践协同育人机制”、“淀粉基复合保鲜材料的制备及保鲜性能的研究”依据:理论依据、实践依据

二、项目简介(宗旨+内容)

项目首先要有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就是在宏观上应坚持什么方向,符合什么要求等,这个方向或要求可以是哲学、政治理论,也可以是政府的教育发展规划,也可以是有关研究问题的指导性意见等。对于范围比较大,时间又很长的课题来讲,大家在总的方面,有了一个比较明确的指导思想,就可以避免出现理论研究中的一些方向性错误。

填写项目申报概要或简介要点:

1、不超过300字(其中概括包括研究的对象、研究方法,关健问题、标志性成果项目的开发背景、技术先进程度、知识产权、应用前景、社会经济效益等)。

2、申报书研究内容要语言精炼、重点突出,目标明确。

三、申请理由

1、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研究的目的、意义也就是为什么要研究、研究它有什么价值。阐明研究的价值、必要性、迫切性,强调要解决的问题是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一般可以先从现实需要方面去论述,指出现实当中存在这个问题,需要去研究,去解决,本课题的研究有什么实际作用,然后,再写课题的理论和学术价值。这些都要写得具体一点,有针对性一点,不能漫无边际地空喊口号。主要内容包括:⑴研究的有关背景(课题的提出):即根据什么、受什么启发而搞这项研究。⑵通过分析本地(校)的教育教学实际,指出为什么要研究该课题,研究的价值,要解决的问题。

2、团队具备的知识、前期准备

说明团队各个结构对研究项目的分工,为项目的成功实施提供相应的保证。

3、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的历史和现状 规范些应该有,如果是小课题可以省略。一般包括:掌握其研究的广度、深度、已取得的成果;寻找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从而确定本课题研究的平台(起点)、研究的特色或突破点。

四、项目研究方案(重难点)

1、研究目标(体现科研性、切合教育教学实际。)

2、研究内容(研究内容的分解与具体化,含子课题的设计。内容设计符合主题、科学合理、有创新性、实践操作性强。)

3、研究方法(研究方法指教科研方法。由于课题研究的内容和条件不同,研究方法的类型也不同,根据不同的研究课题选择不同的研究方法,不同课题应有与之适应的研究方法。调查类的课题多采用调查法,实验类课题多采用实验法,现多提倡行动研究法。不同研究阶段应有不同的研究方法。研究方法的选择要同课题研究的实际任务一一对应。如:研究方法选择的恰当与否,往往决定着研究的质量和效率。

研究课题可以运用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教育行动研究法、个案分析法和经验总结法等研究方法。(在课题研究开始阶段重点运用调查研究法、文献研究法和经验总结法,了解相关研究及科学教育的前沿思想,运用调查研究法了解目前教师教育教学中的突出问题及学生科学素养的实际状况,运用经验总结法总结完善前期研究成果;课题研究过程中重点采用教育行动研究法和个案研究法,在行动中研究,在研究中行动,在模式基本结构程序、教师指导原则策略、评价等方面作深入研究,并通过个案研究对典型课例进行探索;在课题研究总结阶段重点采用教育经验总结法,对课题研究的情况和成果进行系统的总结,形成课题研究成果并加以推广。)

4、人员分工(一,加大领导力度,成立研究工作领导小组。组织相关人员围绕本课题积极开展前期准备工作,包括文献收集工作、调研工作等。二,充分发挥专家组的学术引领作用。三,设立健全研究制度,定时间、定地点、定研究内容,保证研究落到实处。四,在课题研究实施策略上,采用“由点到面,全面铺开”的策略。)

5、预期成果(应明确表述最终研究成果和各阶段性研究成果的形式与名称。具体表述可分为三种类型:一,用事实来说明问题的研究报告,包括观察报告、调查研究报告、经验总结报告和实验研究报告等。二,用深刻的哲理和严密的逻辑论证来说明问题的理论性研究成果,包括学术论文、专著等。三,前两种类型的综合,但综合中有侧重。)

6、进度安排(要善于科学的分配时间,各阶段的时间也要留有余地,以免届时完不成任务。阶段时间划分、阶段达成目标、阶段研究内容、阶段成果形式、阶段负责人)

2012课题申报通知及申报指南 篇5

各有关单位:

为认真做好2012湖南省体育科学学会课题申报工作,现将申报工作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申报课题要紧密结合湖南体育“十二五”发展规划,以建设湖南体育强省为发展目标,重点针对湖南体育事业发展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和具有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开展应用对策研究,为湖南建设体育强省服务。

一、课题申报的范围(详见课题申报指南):

《湖南省体育科学学会研究课题申报指南》每年发布一次。

二、课题类型及立项计划

课题分为湖南省体育局指令性课题、湖南省体育科学学会特色课题、优秀青年课题、一般课题。前两项课题研究时间为1-2年,后两项课题研究时间为1年。为平衡各研究领域的课题申报,对每个领域的课题立项作出严格规定,采取择优立项的原则。其中指令性课题立项数量10-15项、特色课题立项6项、竞技体育类课题立项20项、群众体育课题立项20项、社会体育课题立项20项、学校体育课题立项20项。

三、课题申报要求

1、课题申报人须是湖南体育科学学会会员,湖南省体育科学学会的单位会员申报将优先考虑。

2、申报的项目要求研究目标明确,立项依据充分,拟采取的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及实验方案先进可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清楚,研究具有明显的创新之处;已有一定的研究工作基础和实验条件;预期成果切合实际;经费预算合理;项目研究人员应组成项目组,项目组成员一般为3—7人,人员结构合理,研究时间能够得到保证。

3、指令课题的申请人应正在从事相关专业或相关专业研究的专业人员;特色课题的申请人一般应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年龄在60岁以下,中级职称的申请人,应具有博士学位,在申报项目的研究领域内有较突出的成就;优秀青年课题申请人应具有硕士以上学位、未曾主持过该类项目且在2012年1月1日未满40周岁,项目组成员以青年为主。一般课题申请人年龄不超过60岁,具有正高职称的原则上不申报该类项目。

4、承担省体育局科学研究项目尚未完成(结题)的项目负责人,不准再申请。每人主持和参与的科研项目累计最多不超过2项。本次课题立项与申报单位以往申报课题结题情况挂钩,对于课题完成优秀者给予奖励。

5、申报一个课题需交评审费240元。

四、材料报送

申报项目书在http://

联系电话:0731-84515809 学会QQ群:106478717

附件:课题指南

一、指令性课题研究

1、实现“体育强省”目标和建设规划研究。

2、湖南省青少年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储备研究。

3、我省竞技体育结构调整的路径与策略研究。

4、肌电技术在赛艇项目中的应用研究。

5、举重运动员科学选材的研究。

6、游泳运动员科学选材的研究。

7、运动员赛前降、控体重的研究。

8、十二届全运会湖南省各运动项目夺金技术的攻关研究。

二、特色课题研究。

1、湖南省体育产业竞争力与市场体系建设研究。

2、农村体育发展研究。

3、高尔夫运动发展研究。

4、双语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

5、我省休闲体育发展战略研究。

6、湖南省体育彩票公益金分配模式与社会效益形成研究

7、以迪马斯(体育用品实业公司)公司现象剖析湖南省体育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

三、竞技体育研究

运动员心理监测、训练与调控,优秀运动员在重大比赛中技术发挥失常的心理机制及克服研究,科学训练理论和方法的创新以及实践研究;我省训练单位基地化建设研究;运动员机能监测与评定系统建设研究;训练监控研究;运动员专项力量训练、体能训练及防止运动损伤方法研究;不同项目专项力量素质指标及评定方法的研究;运动伤病的防治与康复研究;运动营养学研究;不同项目专项技战术研究;运动心理学在竞技体育中的运用研究;训练方法、手段,体能恢复,运动营养,训练、竞赛中运动医学监测,运动损伤防治。

四、群众体育研究

湖南省区域文化与民族传统体育研究;我省群众体育发展现状、特点及地区差异的调查分析与发展对策研究;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培训体系及信息管理的研究;我省青少年体育发展趋势与对策的研究;“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建设与管理的研究;农村体育工作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社区体育俱乐部运行机制的研究。

五、社会体育研究

国民体质状况与生活方式研究;创编全民健身新优项目研究;城乡全民健身统筹发展的对策研究;群众体育工作创新研究;我省健身气功功法推广和站点建设的协调发展的对策研究;习练太极等传统体育对增强身体素质、预防疾病等方面的研究;民族、民间、民俗体育资源开发利用研究。

六、学校体育研究

课题申报指南 篇6

微型课题研究切口小、周期短、见效快,是教师以反思实践为己任的科研,是教师以职场为起点解决实际问题的科研,是教师自我提高、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科研。微型课题研究是在教中研、在研中教,在做中研、在研中做,研究的过程就是教育教学的过程。微型课题研究的立足点是以校为本,围绕教育教学实际,着力解决制约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的问题。

微型课题研究是当前推进课程改革,减负增效、提高教育教学效率,实施有效教育的重要平台和抓手,开展微型课题研究对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一、选题的要求

1、教师可根据课题指南的范围选择课题(指南仅仅是选题的范围和方向,不是具体的课题名称),也可以根据自身需要和条件,提出具有研究价值、自身特色和优势的选题进行申报。

2、微型课题研究的内容来源于教师的教育实践困惑与问题。课题内容由教师个人自己选择,但选题要具体、实在,提出的问题应该是有益的,包括实践意义、理论意义、方法意义;研究的问题切入点要小,研究的内容要相对单一,适合教师开展研究。选题切忌脱离实际,大而空。

3、选题要有针对性。研究的目的要着眼解决当前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要选择自己在教育教学工作中需要解决又有能力解决的问题进行研究。无法驾驭的、不能解决的、对当前工作没有帮助的问题应回避。

4、选题时要充分考虑到主、客观条件,尽可能选择自己熟悉的,有经验、有积累的,长期关注的,兴趣浓厚的,或自己在某些方面曾有一些思考但研究不够深入的问题进行研究。

5、微型课题研究的主要目标是围绕教育教学“提高效率、提高效能、提高质量”,因此,选题和研究的重点要放在教育、教学法上。

6、课题名称的表述要简练、准确,要使用科学概念和规范用语,不要使用具有文学色彩的修辞手法。课题名称要尽可能涵括研究的对象及范围、研究的内容和方法,尽可能使用陈述句。

7、选题的视角要有新意,要突出研究内容的个性和特色,可以将自己熟悉的一种科学理论或观点应用到实际教育教学工作中去;也可以借鉴、运用他人的成果,结合自己的实际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探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途径。

二、研究的方向与范围

(一)德育研究

1、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教育

2、后进生转化的个案研究

3、学生道德学习研究

4、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成因与对策

5、班集体建设的方法、策略与个案研究

6、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研究

7、非常态家庭子女的教育问题研究

8、成功班级管理的个案研究

9、不同类型学生自我教育的个案研究

10、学生交往方式的指导研究

11、榜样教育效果的个案研究

12、学校德育工作实效性的研究

13、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的案例研究

14、学生生活方式指导的研究

15、学生体质状况监测与干预的研究

16、激励教育的案例研究

17、高中主题教育系列建设研究

18、青少年自我表现心理及教育实践研究

19、中学生养成教育的内容和形式研究

20、贴近中学生学习和生活实际的德育方法创新研究

21、运用综合素质评价提高中学生道德品质的实践研究

22、中学生诚信教育实践研究

23、学科教学渗透德育的实践研究

24、青少年校外教育实践研究

25、学校德育活动课程建设研究

26、中学生攻击性行为研究

27、学校德育队伍建设研究

28、新课程背景下班集体建设的实践研究

29、班主任工作现状调查及工作创新研究 30、增强班主任工作有效性的实践研究

31、优秀班主任的培养研究

32、班主任工作的评价与管理研究

33、学生干部的选拔和培养研究

(二)教学研究

1、有效作业的研究

2、有效合作学习的研究

3、合作学习中常见的问题及解决策略的研究

4、“教学案”导学的研究

5、课堂有效讨论的研究

6、课堂师生互动存在问题及对策

7、课堂有效练习的研究

8、课堂教学有效管理的研究

9、优化课堂教学的经验、案例与个案的研究

10、课堂提问的研究

11、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设计的研究

12、集体备课实效性的研究

13、新课改背景下教研组建设的研究

14、有效教研、科研的研究

15、有效校本研修的研究

16、公开课、评优课、研究课的有效性研究

17、教师专业化途径和手段的研究

18、教师教育科学素养的研究

19、影响有效教学的因素及解决策略 20、对新教材与新课标的研究

21、新课程背景下听、评课的研究

22、新课改背景下教师课堂教学技能的研究

23、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评价的方法研究

24、新课程背景下学科考试有关问题的研究

25、新课程理念下师生关系的研究

26、学习困难生的研究

27、学生学习分化问题的研究

28、学生学习动机、学习动力的研究

29、学生厌学的原因与对策 30、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的研究

31、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方法研究

32、“档案袋”评价的研究

33、情境教学的方法研究

34、研究性学习的研究

35、反思性教学的实践研究

36、高三复习方法的研究

37、高中选修课开发的研究

38、高效教学的特征、规律、方法及成功个案的研究

39、学科教学策略的研究

40、网络教学环境下的教学方法与策略的研究

41、信息技术在教学应用中有效性的研究

42、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研究

43、校本课程开发的方案设计

44、体育教学内容的整合与开发

45、“大班”教学照顾学生差异的研究

46、园本特色课程、特色活动设计的研究

47、走班制的“教”与“学”的研究

(三)课程(教材)改革研究

1、初中与高中阶段学科内容的差异与衔接研究

2、学科课程标准内容相互支持和衔接关系的研究

3、学科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实践研究

4、学校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的实践研究

5、校本课程的开发实践研究

6、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开发与实施模式研究

7、有效指导学生选择合适的学习资源的实践研究

8、丰富中学生课外生活的实践研究

9、各学科教材使用中的问题及策略研究

10、中学环境教育的实证研究

11、高中学生自主开发课程资源能力的培养研究

(四)、学科教学研究 ★语文

1、通过编辑书(报)促进学生有效阅读的策略研究

2、“口语交际•习作”教学研究

3、优化课堂阅读活动,提高阅读教学质量的实践研究

4、语文学习良好习惯的培养研究

5、主体性作文教学的研究与实践

6、课堂随机写作实践研究

7、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课外学生获取语文信息素养方法探究

8、高中语文文言文阅读策略研究

9、学生“口语交际与综合性学习”评价研究

10、高中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实践研究

11、高中生口语交际能力教学策略研究

12、高中生阅读教学策略研究

13、高中生写作教学策略研究 ★数学

1、计算类教学中数学思维能力培养策略研究

2、计算教学中渗透解决问题教学的方式研究

3、计算类教学中计算器使用时机和策略研究

4、计算类教学中有效教学方法探索

5、数学“实践与综合应用”教学指导实践研究

6、数学教学中理解、使用、创造教材策略研究

7、数学教具和学具的开发应用实践研究

8、形象教学在数学教学应用中的研究

9、情景教学在数学教学应用中的研究

10、阅读教学在数学教学应用中的研究

11、“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概率统计”、“综合实践活动”的学与教实践研究

12、开展以“数学建模”为载体的创新教育实践研究

13、数学教学中的问题情境及其创设实践研究

14、培养中学生数学交流能力的实证研究

15、常规数学教学模式和新教学模式实践研究

16、数学教研组、备课组的制度建设研究

17、初高中数学的衔接教学研究

18、数学应用问题教学的实践研究

19、高中女生数学能力的培养实践研究

20、高二数学成绩大面积下降的原因分析与对策研究

21、数学高考试题的特点、规律研究

22、适合学校及学生的高考目标制定及实现策略研究

23、高中数学高考总复习的教学方法与策略研究 ★英语

1、初(高)中英语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对策研究

2、初(高)中学生英语阅读素养调查及策略探究

3、中学英语语音教学研究

4、中学生英语词汇量实际状况调查分析

5、中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学生听的习惯的培养研究

6、中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学生说的习惯的培养研究

7、中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学生读的习惯的培养研究

8、中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学生写的习惯的培养研究

9、中学英语课堂中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研究

10、中学以阅读为突破口,提高语言的复现率,积累语言知识与素材的实践研究

11、中学英语课堂学习活动有效调控策略的研究

12、中学英语课堂教学模式调查与研究

13、中学英语课程中乡土资源的利用研究

14、中学学生英语朗读习惯的培养研究

15、中学英语课堂活动中的提问策略研究

16、任务型教学在英语课堂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17、任务型教学的任务设计实践研究

18、以写为载体,加强语言正确性和准确性训练的实践研究

19、利用母语帮助中学生英语学习的实践研究 20、“Go for it”教材特点及其课程资源整合研究 ★理科

1、学科学教育现状调查

2、学科学教学学具的配备、开发与利用研究

3、学科学教学资源的开发研究

4、灵活运用科学新教材的若干做法研究

5、自然环境教学资源的开发研究

6、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参与科学学习活动的方法和策略研究

7、科学活动课教学中运用“问题解决”模式的实验研究

8、科学教育中教师教学行为与学生学习行为的研究

9、提高新课程理科实验教学效果的实践研究

10、理科教学中学生“前概念”的研究

11、中学理科“随堂实验”实践研究

12、理科课堂教学课件制作的实践研究

13、物理“分层教学、分类指导”教改探讨

14、实现物理教学中情感目标的途径探索

15、高中理科奥赛实验培训实践研究

16、提高理科教学中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效率的实践研究

17、物理、地理等学科的图像教学实践研究

18、中学物理基本课型、教学设计及课堂教学研究

19、中学物理教育中的概念形成、规律掌握研究 20、高中学生学习物理的心理障碍分析与消解研究

21、物理课堂教学的结尾设计实践研究

22、物理实验教学中的情境设计研究

23、运动合成与分解的特点与应用研究

24、高中物理实验中转换法的研究

25、高中物理公式教学研究

26、化学课堂情景创设的实践研究

27、化学复习课的课型与教学实践研究

28、有机化学复习教学策略研究

29、运用化学教材中的定量实验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实践研究 30、高中化学探究教学模式下探究点的设计方法研究

31、生物教学中有效培养学生生态意识的实践研究

32、生物课外科技活动培养学生环保意识的实践研究

33、“概念图”在生物教学中听的应用

34、“问题串”在生物教学中听的应用

35、中学生物实践活动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研究

36、高中生物图示教学实践研究

37、提高学生对生物坐标曲线解题能力的实践研究

38、中学生物实验教学中实验设计实践研究

39、中学生物实验中的思维技能训练研究 ★文科

1、高中思想政治课“情景—问题探究”教学法的实践研究

2、哲学常识教育应对高考文综测试的策略研究

3、历史新教材教学设计和研究性课题学习策略研究

4、高初中历史教学衔接研究

5、历史专题教学方法与策略研究

6、历史教学方法的建构研究

7、历史新课程教案设计实践研究

8、历史学科讲座式教学与探究式教学的研究

9、历史学科教学模式研究

10、历史学科教学方法研究

11、历史学科教学策略研究

12、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研究

13、中学生历史总复习的教学方法与策略研究

14、地理教材的图像系统研究(呈现形式、图文比例、对学生学习的影响等)

15、充实教材内容,实现本土化地理教学内容研究

16、乡土地理教学研究

17、“板书、板画、板图(三板艺术)”在新课程地理教学中的独特作用研究

18、提高学生有效记忆地理知识的研究

19、学生学习地图知识的缄默知识研究 20、地理学科作业改革的研究

21、评价与考试研究

22、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实践研究

23、中学学生成长记录袋的使用方法研究

24、中学生评语的内容和方式改革实践研究

25、新课程标准下中学各学科课堂教学评价改革实践研究

26、中学学科教学中客观评价策略研究

27、中学各科课前基础调查的作业设计研究

28、中学各科作业设计多样化、科学化的实践研究

29、改变作业批改方式、提高作业批改效率的实践研究 30、学生各学科错题集的开发与使用的实践研究

31、中学生期末考试改革的实践研究

32、新课程理念下各学科试卷命制研究

33、分省自主命题后的高考命题研究

34、中学学科课堂教学管理与评价研究

35、各学科新课标下“个人成就展示板”评价活动实践研究

(五)、学生学习研究

1、学生的学习起点研究(如:学习起点有哪些不同的类型、学生学习起点的有效确定与运用等)

2、中学生各学科学习的成功策略和误区研究

3、中学生在不同学习阶段各学科学习中的思维障碍分析及消除研究

4、中学不同学科在不同阶段学困生成因及转化研究

5、让中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方法与策略研究

6、中学生喜欢的学习方式研究

7、中学生“个性化预习” 研究

8、中学生学习中的非智力因素研究

9、中学学科学习指导的研究

10、中学生学习方式的实践研究

11、中学生自主学习中的教师指导实践研究

12、中学研究性学习、课题学习的实施研究

13、有效开展中学学生各学科学习指导的实践研究

14、中学课堂教学中学生活动的组织策略研究

15、中学生在政、史、生、地课堂中学习习惯培养与评价研究

16、中学课堂教学中实施学生合作学习(学习机制、合作意识、合作方法,合作能力,合作学习有效价性,评价体系等)的实践研究

17、中学课堂教学中实施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提问、讨论、竞赛、游戏、评价、实验、练习、展示、观察)的实践研究

18、中学课堂教学中实施学生探究性学习(提出质疑、发现问题;调查研究、分析研讨,解决问题;表达与交流等探究学习活动,获得知识,激发情趣,掌握程序与方法)的实践研究

19、中学实施“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研究 20、合理布置家庭作业与学习成绩相关性研究

21、义务教育段学生实验探究能力培养的研究

22、中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研究

23、中学生课堂小组合作学习方式研究

24、中学生研究性学习教学策略研究

(六)、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1、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研究

2、中学教师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研究

3、中学寄宿制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干预研究

4、中学心理危机援助中心的建设研究

5、中学生心理问题预防与矫正实践研究

6、高一新生的心理特征分析

7、学生心理素质培养模式及实施策略研究

8、抓住教育契机进行良好心理辅导的研究

9、预防校园暴力行为的心理问题研究

10、学科教学与班主任工作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实践研究

11、教师素养、行为、人格对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实践研究

12、家长素质及教育方式对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实践研究

13、升学与择业的心理指导教育实践研究

14、特殊儿童心理问题分析及教育案例研究

(七)、艺体教育研究

1、中学音乐教学设计的研究

2、中学音乐教学的故事导入模式研究

3、中学音乐课堂教学中器乐教学研究

4、中学美术课堂分组合作教学策略的实践研究

5、中学体育运动会活动设计、实施及评价研究

6、中学运动会规则、内容等指向教育目标的改革研究

7、中学一条龙课余运动训练体系实践研究

8、中学生体育运动处方研究

9、学校艺术节活动设计案例研究

10、美育与学科教学的整合研究

11、艺体教育与学生审美素质发展的研究

12、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锻炼的保障及实效性研究

13、大课间操(课间体育活动)形式、内容的研究

14、器械体操教学安全措施与办法研究

15、体育课堂教学中的集合队型、讲解队型、示范队型研究

16、体育课中教师指导学生合作学习的策略研究

17、学生眼保健操效益研究

18、根据《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制订学年、学期、单元体育教学计划的实践研究

19、体育课时计划有效性、实用性与设计研究

20、体育课堂教学常规建设与学生主体性关系及其处置办法的实践研究

21、体育课堂教学运动负荷评价研究

22、体育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合作学习、承受挫折、公平竞争、遵守规则等良好心理品质的内容与方法研究

23、体育课堂教学中的过程评价研究

24、体育教学分组的实践研究

(八)、信息技术教育研究

1、中学信息技术教育的现状、发展前景及对策研究

2、中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三种模式”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研究

3、各学段信息技术教学方法研究

4、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深层次整合研究

5、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创新研究

6、信息技术环境下学习方式变革与学习绩效研究

7、中(小)学生数字化学习研究

8、网络虚拟实验室在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9、提高教育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和效益的研究

10、信息化对中小学教育教学持续发展的策略研究

11、数字化的教学资源库建设与应用开发研究

(九)、教师专业发展研究

1、教师行为规范标准与师德建设实践研究

2、学科教学设计及备课改革的实践研究

3、通过专题研究,促进教研活动切实有效的开展

4、提高集体备课效益的实践研究

5、相互听课、议课、评课,促进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的研究

6、各学科教学中说课技能训练实践研究

7、各学科教学中教师说课技能所涉及的技术提高研究

8、提高中小学教师说课、课堂教学观察、评课水平的实践研究

9、提高教师交往能力的实践研究

10、开发备课组功能,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研究

11、学习型教师团队的建设与实践

12、不同教龄段教师教研状态的比较分析

13、提高教师在课堂教学提问水平(设置的问题情景、问题的提出、时间控制、即时反馈)的实践研究

14、新课程下教师专业能力的要求及其培养实践研究

15、教师的人文素养与科学素养培养个案研究

16、学科教学设计及备课改革的实践研究

17、教师教学艺术的形成研究

18、教师与学生沟通的艺术

19、科研型、学术型教师培养的实践研究 20、中学提高教师教学技能的实践研究

21、学校提高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实践研究

22、当前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与解决对策研究

23、适应教师主动参与的教科研方式创新研究

24、教师培训机构能力建设研究

25、教师远程继续教育的学校管理实践

26、教师远程继续教育的学习方式研究

27、教师远程继续教育的学习策略研究

28、新课改背景下校本教研有效活动方式研究

29、多渠道为教师提供校本教研的实战演练研究 30、激发教师研修内驱力的实践研究

31、在职教师校本培训的内容、方式、途径及质量评价机制研究

32、校本教研活动方案设计的实践研究

33、教师叙事性案例研究

34、教师心理健康的自我维护实践研究

(十)、学校管理研究

1、学校管理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

2、学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实践

3、处境不利(贫困)学生的判断及资助实效研究

4、中学公共安全和应急机制的建立与管理研究

5、学校学习型组织建设实践研究

6、中学校教学和学术组织管理创新实践

7、让教研组成为真正合作研究、共同行动共同体的实践研究

8、年级组、教研组、备课组以及综合实践组的建设与作用的有效发挥、提高研究

9、学校推进素质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推进目标、发展阶段、实践模式与评价机制研究

10、薄弱学校改造案例分析

11、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有效控制辍学的实践研究

12、学校提高远程教育效益的实践研究

13、新时期学校内部管理制度的建设及实践研究

14、学校内部人事制度改革的合理性分析与稳步实施研究

15、学校形成办学特色的策略、措施与实践研究

16、学校教学质量的监测研究

(十一)、综合研究

1、课堂教学的有效调控实践研究

2、课堂教学中突(偶)发事件处理的策略与个案研究

3、新课程理念下各学科习题设计与选择研究

4、新课程课堂文化变革的研究;

5、课堂教学中三维教学目标有效整合的策略研究

6、巧妙运用评价,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研究

7、课堂教学中及时反馈、正向评价、激励学生研究

8、儿童在玩耍中建立规则的研究

9、弱势群体接受良好教育的实践研究

10、学科推进素质教育的新型教学模式研究

11、减轻中学生过重学业负担,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实践研究

12、稳定农村学校教师队伍和提高其素质的实践研究

13、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

14、优质、高效课堂教学研究

15、校本教研制度建立的实践研究

16、有效组织跨学科、跨校教研活动的实践研究

17、适应问题学生的优质教育实践研究

18、独生子女的健康人格培养的实践研究

19、各学科课堂中的教学互动实践研究 20、以“问题解决”课型的教学方法研究

21、提高各学科课堂教学效率的实践研究

22、新课程背景下各学科课堂教学模式实践研究

23、在高考中发挥高三教师集体智慧的实践研究

24、现代教育技术与实验技术的功能开发研究

25、家长学校办学方式创新和家庭教育指导研究

26、与新课程相适应的学校教科研制度建设研究

27、新课程理念下各学科活动课教学实践研究

28、各学科课堂教学中的设问技巧研究

29、各学科体验式教学实践研究 30、学校教学质量评价研究

31、某年级某学科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的研究

32、某年级某学科学生课堂有效讨论的研究

33、某年级某学科学生课堂提问有效性研究

34、高三学生考前心理辅导研究

35、学生自主管理班级的实践研究

36、高中主题教育系列建设研究

37、学科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研究

38、学科教材使用中的问题及策略研究

39、学生审题失误的原因及对策 40、高一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考评研究

41、学生课堂倾听能力的培养研究

42、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研究

43、高考答题的策略研究

44、课本题及其变式在高考中的再现研究

课题申报书 篇7

课题类型:教育部重点课题,规划办批准号:DHA070 1 46

研究内容:信息技术与学科教与学有效整合的方法、模式研究;信息技术与学科教与学有效整合实施的评价研究;基于知识管理的信息技术支持下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研究;基于知识管理的网络资源建设与应用的实践研究

总课题组长:邓立言(中国教育学会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原教育部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研究中心主任)

子课题申报时间:2007年1 1月1日-2008年1月3 1日

课题申报书 篇8

【摘要】:学术性是一个大学创新的灵魂,而知识创新和科学研究本身就是大学教育职责所在。高校作为知识创新和应用的重要载体,必须结合社会需求积极的进行科研工作,而高校中的青年教师是科研队伍中的主力军,同时也是高校科研管理的重点对象,研究和分析提高高校青年教师课题申报的积极性对于高校科研工作有着重要意义。但是在当前的高校科研管理中还存在着很多问题,其中青年教师课题申报积极性不高严重地影响了高校科研水平的提高,本文从当前高校科研管理中影响高校青年教师课题申报积极性的问题展开讨论,并提出对应的方法解决这一现象。

【关键词】:高校科研管理;青年教师;课题申报;积极性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4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如果没有科技的创新和进步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永远是在模仿和抄袭别人,经济的发展永远受制于人。目前对于高校科研管理的文章和研究方向也非常多,笔者通过对资料的搜集和整理确定了本次研究的主要方向,从全局的角度分析将整体的科研管理缩小一个较小的切口,结合自身在高校科研管理方面的工作经验,分析了针对于青年教师这一群体课题申报积极性的提高[1]。

一、提高青年教师课题申报积极性的重要意义

1.从学校的发展来看,科研是大学的学术灵魂。尽可能多地获得科研项目并高质量地完成成是衡量一所高校科研水平的重要指标 。高校科研不仅能够有效的促进和推动大学的发展,还能够提高学校的社会影响力。而课题申报获取的经费支持也是高校发展经费支出中重要的部分,这部分科研费用的支出对于维持学校运转、发展以及科研水平来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是人才培养、科研成果以及科研效益的必要条件。因此高校教师课题申报的成功率直接反应着学校科研水平的高低,而青年教师是科研力量和课题研究的中坚力量,重视青年教师课题申报的情况就等于把握住了学校未来的科研走向,反之如果忽视了高校课题申报的积极性会让学校在今后的科研工作中处于不利的位置,削弱学校的竞争力[2]。

2.从青年教师自身的发展来看,科研是青年教师成长的重要方式。当前高校教师的科研成果与教师的职称评定直接挂钩,甚至很多高校明确的规定了不同的研究课题和职称评定之间的对应关系,尽管不同的大学学术研究方向和类型不同,但是其本质的要求都是相通的。对于科研成果的要求非常明确,唯一不同的是就是对于课程成果的数量和课题级别高低的要求标准。因此高校科研管理工作必须从高校的客观发展出发,为教师课题申报创造良好的物质和地位保证。教师也应该并加大对课题申报的重视,不断的创新论文级别观念,为自己职业发展创造更多的机会,并取得学术上的突破。

二、当前青年教师课题申报中存在的问题

1.畏难心理现象较为普遍[4]。笔者从本校青年教师课题申报的情况了解到,全校中有过省级课题申报经验的人数只有15%左右,而申报成功率,也比较低仅有10%,自我感觉没有申报资格的高达70%。究其原因,很多青年教师都没有信心,而且由于他们还很年轻并没有足够的素材和资料作为课题研究的支撑基础,选择的题目类型一般具有足够的创新性,但是一般来说都比较缺乏研究的深度导致申报成功率较低。有一部门青年教师甚至从来没有申报的经历,有的根本就不知道申报的流程,而且对于课题选择以及申报表格的填写没有一点经验。而且由于省级课题申报比例本身较低,很多青年教师畏惧困难,认为自己申报不成功就会成为笑柄,导致申报率较低。

2.繁重的教学工作让青年教师没有时间来做科研工作。很多青年教师都是刚刚进入工作岗位的硕士生和博士生,他们一般并没有丰富的教学经验,特别是教学工作的初期,通常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而且很多高校教学任务相当繁重,对于教学情况的考核非常严格,这也导致了青年教师在繁重的教学工作中抽不出时间来完成课题申报相关工作。他们不仅要监督听课和学生评课,有的还负责了很多学生的竞赛,例如有的教师就负责了自己学术领域的全国竞赛的学生辅导工作,教师很难在繁忙的教学工作之余抽出时间进行课题申报,即便申报,也因时间和精力不充分,很难写出令专家评委满意的申请书。

3.目前青年教師对于课题申报存在着认识上的错误。首先是有着明显的“唯职称论”认识倾向。很多青年教师认为每次课题申报的都是大教授,而自己几乎和申报课题无关。但是他们并没有认识到真正的原因,被表面现象所迷惑,将教师的课题申报理解成了“唯职称论”,认为只有自己成为了教授或者副教授才能提高课题申报的成功率,这本身就是错误的认识。其次是很多教师认为应该先发文章后申报课题,他们认为课题申报需要一定的论文支撑和知识累积,另外学校的职称评定也需要论文发表的数量,因此很多青年教师干脆将将论文发表放在工作的第一位,等到论文积累到一定的数量后才开始申报课题申报,所以导致了一种奇怪的现象,那就是教师发表的论文数量很多,但是核心期刊或者核心以上的论文数量却并不多。殊不知课题申报和论文发表并不是一个相对独立的二元关系,两者不存在先后。作为课题的研究主体,教师在完成课题时,其实际的研究成果才是衡量课题科研价值的标准。4、一些限项申报的项目导致青年教师没有机会申报。类似于省自然科学基金、市科技计划项目等因申报名额有限,申报者较多,同时为了提高项目命中率,主管部门往往只分配给各高校有限的申报名额,高校再根据情况把名额分配到各学院。有了申报名额限制,学院内部就要事先遴选。未通过学院遴选者未必不能立项,因此失去了最终申报机会。

三、高校科研管理中提高青年教师课题申报积极性的有效措施

高校的科研管理是指管理者对科研人员从项目拟定到项目实施完成的全阶段管理,科研管理工作的目的就是在科研活动规律的指导下通过对被管理者的协调、服务和整理实现管理工作的制度化。为了提高项目命中率,营造一个良好的科研氛围,高校的科研管理工作就必须正视当前高校而科研管理中教师课题申报存在的问题,本着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做到以下几点[7]:endprint

1.建立有效的激励措施。

激励措施的建立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3,6],激励机制的建立采取物质和精神奖励相结合的方法。所谓物质奖励就是对于课题申报成功的青年教师要给与丰富的物质奖励,按照学科的性质以及课题申报的等级给与对应的配套经济补贴,并且按照课题经费的比例设置补贴的额度,激励教师向更高等级的课题申报挑战。物质补贴能够现实的提高对教师的经济补贴,同时也能够激发青年教师课题申报的积极性。所谓精神奖励就是在高校现有的物质奖励的基础上,以非物质的方式给予青年教师奖励,例如晋升、海外进修、高层次培训等方式,给青年教师的职业和专业发展提供一个更好的环境,采用物质和精神的双重鼓励保证课题申报激励机制的构建。

2.定期举办课题申报经验交流会。

很多教师课题申报失败并不是因为学术不过关,而是因为经验不足、技巧不够、方法不当等问题。为此我们可以发挥学院二级管理的重要职责,定期举办课题申报成功经验的研讨会。也就说将那些成功申报省级或者国家级课题的青年教师集中起来,让他们讲述自己在课题申报中的技巧和方法,例如他们在课题申报中如何选题、填写申报书、确定成员、分配经费预算方案、预期研究成果等方面的方法,并且让与会的青年教师针对自己感兴趣的课题提出自己的想法,这样才能在这个双向交流的过程中提高课题申报的经验和技巧,不但对自己学术范围内的科研热点和技术突破有一个更好的了解,还能在以后的课题申报中做到独立思考并正确的选择科研的方向。还能有效地提高青年教师在课题申报中遇到的很多实际问题,例如熟悉申报流程、撰写高质量的申请书、正确解读申报指南及管理办法等,都能够有效的提高青年教师课题申报的能力,创造一个良好的学术氛围,促使整个学院科研水平的提高。

3.成立课题申报的专业团队。

高校科研的课题申报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不仅需要申报者长期的知识和素材的积累,更加需要申报成员之间的相互合作。这个过程急需一个合理的指导,而作为高校科研管理者来说,建议学校构建一个专业团队专门,专门为课题申报过程的青年教师答疑解惑。团队由那些有着多次课题申报成功经验的人担任主要负责人,采用讨论会、聚会、沙龙等团队合作学习的形式,这样既能够加强合作成员的合作意识,还能够将每一个个体的智慧和经验转化成团队的成果,从而提高高校整体的课题申报成功率。同时也可以建立一对一的指导,让一名有经验的教师带领另一个教师完成课题申报工作,指導教师在平时工作中针对性的完成自己想要完成的课题,并就课题的可行性给予一定的指导。作为保障措施,学院可以根据受帮助教师的科研成果给予指导教师对应的奖励,凡是那些经过指导后完成了课题申报工作的学习小组,学校要给予表扬并给予经济奖励。这样人性化的管理方式既能够提高课题申报的积极性,还能够为青年教师提供更加良好的课题申报环境。

结语:总之高校科研管理者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现代化管理理念,从学校广大青年教师的发展实际出发,发挥高校科研管理工作的组织和协调作用,为青年教师课题申报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和氛围。我们从当前高校科研管理中青年教师课题申报中的问题出发,提出了对应的解决方案,希望能够对广大青年教师课题申报的积极性提高有所帮助,促进全校科研力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杭国荣,杭慧.论高校科研管理中如何提高青年教师课题申报的积极性[J]. 科技信息,2011,22:94.

[2]袁震华. 构建基于ISO9000族标准高校科研课题质量管理体系的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4.

[3]高赟. 西部教学研究型大学青年教师科研激励机制研究[D].兰州大学,2007.

上一篇:包装总结下一篇:会计专科自我鉴定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