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功率因数公开课教案(共12篇)
课型:
教学目的要求:
知识目标:
1、提高功率因数意义;
2、提高功率因数方法; 技能目标:
熟悉电流表、电压表的使用。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提高功率因数方法 教学难点:
提高功率因数并联电容的选取方法。
教学分析:
本次课首先通过对RL串联电路在没有并联电容和并联不同电容的情况进行测试。然后对测试数据进行分析,得出并联电容能提高电路的功率因数的结论。然后说明提高功率因数的意义。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讨论并联电容的选取方法,最后通过例题巩固所学知识,达成本次课的教学目的。
复习、提问:
1、有功功率、无功功率、视在功率的概念及计算公式分别是什么?
2、什么叫功率因数?
教学过程:
提问:我们已经学习有功功率、视在功率、无功功率和功率因数的概念。并且由功率三角形知道:有功功率与功率因数有一定的关系。功率因数对于电能质量有一定的关系。功率因数越高电能质量越好,那么功率因数能不能有办法提高呢? 先让我们做一个实训:
一、实训操作:
课内实训项目:功率因数提高实训
提示注意事项,做好电路图的连接示范,按照实训操作单对项目1进行连接测试并作好记录。
二、对操作结果进行分析:
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对以下六个问题进行讨论。
(1)并联电容后,IL改变了吗?变大还是变小了?为什么?
(2)并联电容后,通过计算P改变了吗?变大还是变小了?为什么?(3)并联电容后,I改变了吗?变大还是变小了?为什么?(4)并联电容后,Q改变了吗?为什么?(5)C能否串联在电路中?(6)cos能否提高到1? 分析:
(1)根据实训数据,未并电容前后,IL始终不变。因为U、R、XL均没有变化。因此得: 结论一:在并联电容前后,电路原工作状态不会改变,即本身参数不能改变。
(2)由于IL始终不变,根据有功公式P=I2R,得:在并联电容前后,有功功率P也没有。并联电容后线路电流:IILIC
(3)观察实训测试数据,我们发现IL在并联电容前后始终保持不变,但发现在并联了电容●●●后总电流I下降,而cosPUI,所以cos升高。
结论二:并联电容后,电路总电流降低,这是功率因数提高的根本原因。
(4)U不变,I和降低,故无功功率Q降低,电路中能量互换的规模降低,提高了电源设备的利用率。
(5)不能利用串联电路的方法提高功率因数,否则电阻两端电压会降低,改变原工作状态。(6)功率因数不能提高到1。当cos=1时,会发生并联谐振,这在电力设备中不容许的。结论三:功率因数不能达到1。
四、提高功率因数意义和并联电容的选取:
(1)、提高功率因数意义
1、电源设备得到充分利用。
交流电设备在额定电压UN和额定电流IN一定的情况下,能够供给的有功功率为P1UNINCOS,若COS低,则负载吸收的功率低,因而电源供给的有功功率P1也低,这样电源的潜力就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2、降低线路损耗和线路压降。
2输电线上的损耗为P,线路压降为U1R1I,而线电流IR1(R1为线路电阻)1IP1。由此可见,当电源电压U及输出有功功率P1一定时,提高COS,UCOS可以是线路电流减小,从而降低了传输线上的损耗,提高了传输效率;同时,线路上的压降减小,使负载的端电压变化减小,提高了供电质量。
(2)并联电容的选取:
由于未并入电容时,电路的无功功率为
而并入电容后,电路的无功功率为
因而电容需要补偿的无功功率为:
又因:
故
这就是所需并联电容器的电容量。式中P是负载所吸收的功率,U是负载的端电压,φ1和φ2分别是补偿前和补偿后的功率因数角。
课堂小结: 提高功率因数具有很重要的意义。提高功率因数常用的方法是并联电容。并联电容选取公式:
所谓选课是指精选公开课的教学内容。由于公开课是探讨教学规律、研究教学方法、提高教研素养的课, 因此, 其具有示范性、指导性、引领性、前瞻性, 是交流、研究、提高的重要途径。那么, 选课要做好哪几方面的工作呢?综合参与讨论教师的观点得出如下结论:
(一) 选取自己擅长的课
教师对这类课的理解最深刻, 挖掘起来会更有深度。
(二) 选取容易组织与展示的课
如, 前滚翻比较容易组织与展示, 而长跑则难以组织与展示, 所以相比较而言宜选前滚翻, 而不选长跑课。
(三) 与教学目标相结合
要挖掘教学内容中的思想性、教育性, 体现先进的教学理念, 与教学目标紧密结合。
二、设计是基础
要想达到教学内容的最优化, 在教案设计时必须要统观全局, 做到既要备教材、备学生;又要备教法、备学法;还要备场地器材、备组织。在此, 笔者将参与教师提出的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设计观点整合如下:
(一) 备教材
1. 研究教材重点和难点。
在备教材时, 可以设计各种必要的教学手段, 突出重点和难点, 以加速教学进程, 提高教学效率。
2. 研究教材的先后顺序。
教材的安排要旧, 因为精力充沛时更易掌握新技术;要先灵敏速度后力量耐力, 以有效发展小肌群;要先负荷大后负荷小, 以促进身心的快速恢复;应将易引发兴奋的内容置后, 以促进学生集中精力认真学习;上下肢练习要合理搭配, 以促进学生身体素质的全面提高。
(二) 备学生
1. 备学情。
要根据学生掌握教材的程度安排教学内容, 如, 如果学生的篮球水平比较高, 可安排行进间运球, 反之则安排原地运球。
2. 备人数。
备学生时, 要了解学生的总人数, 以及男女生的人数, 以便安排练习的队形和进行分组。
3. 备班级特点。
授课班级的特点是活跃型、沉默型, 还是调皮型, 对此, 教师要进行认真了解, 并根据不同的类型确定不同的教学方法。
(三) 备教法、学法
1. 设置教学情境。
应设置一个大的情境, 将教学内容有机地联系起来, 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 常用教学情景包括故事情境、游戏和比赛情境等。
2. 教学语言要适当。
教师的语言对学生的练习积极性具有重要作用, 如, 儿童化的语言无疑能调动小学生的积极性, 幽默性的语言是初中生快乐的催化剂。
(四) 组织教学
1. 各环节衔接要自然。
教材之间的衔接是否合理, 决定了课堂教学能否顺利进行。如, 当部分学生还沉浸在前一个教材里兴奋不已时, 教师可以设计几句导语, 引导他们顺利地进入到下一环节的学习中。
2. 队形调动要准确。
应注意队伍的调动方式, 如, 可借助游戏法调动队形, 以保证课堂高效进行, 避免混乱现象发生。
(五) 场地器材
1. 提前做好准备。要妥善安排场地器材, 场地规划要做到简单易行。
2. 器材摆放要合理。器材摆放要便于教师观察、指导学生的练习, 否则, 指挥上往往会顾此失彼。
三、编写是关键
(一) 写文字教案
表格式教案的最大优点是简洁明了、层次清楚, 但是, 由于表格自身的限制, 需要教师抓住重点进行书写, 很多的细节难于在教案中体现出来, 因此, 书写公开课教案时, 建议写纯文字教案。
(二) 注意事项
体育课教案
班级:高三《31》班 教材
1、篮球:运球、双手胸前传接球、篮球:运球、内容 人数: 人数:40 人 教师: 教师:邓文娟
2、障碍接力、1、认知目标:进一步建立运球,双手胸前传接球动作概念。
2、技能目标:巩固提高运球、传接球技术动作和对球的控制和支配 能力,发展灵敏、速度、耐力等身体素 课的 质。目标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勇敢、机智、果断、胜不骄、败不馁的优良 品质和团结一致、密切配合的集体主义 精神。场地 篮球 20 只;篮球场二个 器材 课的 部分 教学内容及手段 组织教法
1、体育委员整队,清点人数。并向教师报告。组织: 成四列横队集合,开始
2、师生问好,宣布本课的教学内容和目标,如图: 以及注意事项 部分 要求:精神饱满,注意 2’ 力集中。
一、游戏:竹竿扫尾(4’)方法: 游戏开始,同学在场内围成一个 圈。由一位同学在圈的正中间用一根竹 竿放到作任意一个同学的脚旁边后开始 用竹竿围绕同学扫地一圈。被竹竿扫到 的同学出来接替。下一轮游戏再开始 准备 规则:(1)竹竿不得松手触人。部分(2)在游戏过程中不得用竹竿故意打人 8’
二、准备活动(4’)A;双人操肩部运动 B;双人操体转运动 C;双人操跳跃运动 D;双人操拉伸运动 E;踝腕运动
一、组织:如图 教法:讲解,示范,师生按规则集体练习。要求:圈外同学要机智、灵活、勇敢。圈内同学要动脑筋、协 力、果断、快速。
二、组织:圆形站立 教法:讲解、示范,指导学生自由模仿、创造练习。要求:同学间的配合 一.原地双手胸前传接球 基本 部分 30’ 1. 熟悉球性 a: 原地二人一球传接球(3’)重点:上下肢协调配合 b:原地三人二球运传接球(5’)重点:技术的衔接连贯以及注意力集
一、组织:在篮球场内四列队形,二组为一队进行练习教法:教师讲解、示范,指导学生自由模仿、创造练习。教 师巡视、指导、纠错并给予学生提示与鼓励。
2、抢运球(7’)4 人一球,每一位传球的同 学防守接球的同学,进攻队员可运球移动,防守队员抢断球积极。依次防守后回到原位。重点:对球的控制与掌握 难点:技术要准确熟练 要求:双手传接球,进攻队员可运球移动,防守队员抢断球积极。教法:教师讲解、示范、学生练习。先进行一对一的“抢运球”练习,然后共同“抢运球” 将学生分为四小队,每一队由小队长带 要求: 严格按照规则进行。领各队成员进行行进间的运球上篮。
3、行进间的运球后上篮(8`)教法:讲解、示范、纠错,教师巡视指导。
二、障碍跑接力比赛(7’)
方法:分两组进行,在规定的范围内放置 一些障碍物,第一位学生必须绕过障碍物跑(图略)到终点后拿起红旗摆动之后。下一位同学再 教法:讲解、示范,练习,比赛。开始依照同样的方法跑到终点接过旗帜后 要求:先练习,后比赛。示意下一位同学开始依次进行。按照最先跑 完的一组为胜。输队则得到相对的惩罚。要求:同学之间的合作精神,培养学生团 队的荣誉感 结束
一、整理运动:伸展放松操 部分
二、小结,收回器材。5’ 组织:四列队形 教法:教师讲解、示范,学生模仿练习。组织:成四列横队集合。课的
1、练习密度:55%左右;
2、运动负荷:中上;
3、平均心率:130 次/分左右 预计
【教学目标】:
a、掌握重点字词的含义;
b、领略泰山雄伟神奇的景色;
c、理解并学习诗人蓬勃的朝气和远大的抱负。【教学重点】:
a、重点字词的含义;
b、诗人蓬勃的朝气和远大的抱负。【教学难点】:
a、名句蕴含的人生哲理。【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 【教学准备】:ppt、道具 【教学程序】:
一、导入新课 1.“五岳”导入。
2.欣赏泰山景色并描绘泰山。
(简单点评后转入杜甫的《望岳》:我们今天就来欣赏下唐朝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笔下的泰山是怎样的一番景象。)
二、作者并背景介绍
1.指名简介作者。师补充要点:杜甫人称“诗圣”;与“诗仙”李白齐名,世称“李杜”。2.背景:应试落第。
三、初步朗读
1、听范读,要求听准字音,把握节奏。
2、全体学生齐读。
四、整体感知
1.结合注释,了解诗歌内容。2.快速抢答,字词解释。
五、深入研读
师:诗题叫《望岳》,杜甫实际上望到了哪些景象? 1.首联“岱宗”两句。
●这是什么修辞手法?——设问。●字词解释,梳理大意。
重点:“岱宗”、“夫如何”、“夫”、“齐鲁”、“青”、“未了”。●指导概括并板书:远望 青翠苍郁、绵延不绝。● 齐读。
2.“造化”两句。
● 字词:“造化”、“神秀”、“钟”、“阴”、“阳”、“割”。● 指导概括并板书:近望 神奇秀丽、巍峨高大。板书——“近望” 3.“荡胸”两句。
● 字词:“荡胸”、“决眦” “入” ●看ppt图片,演示“决眦入归鸟”。
●指导概括并板书:细望 云涌云翻、鸟儿归巢
六、名句赏析
1、泰山如此绵延不尽,如此神奇秀丽,如此巍峨高大,杜甫看了心潮澎湃,他情不自禁地产生了一个愿望。杜甫的愿望是什么? ——一览众山小。
2、“会当”两句释义。
3、抒发了杜甫怎样的情感?
讨论后明确:不怕困难,勇攀高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魄。
4、联系自己的学习生活实际,谈谈启示。
七、总结课文
1.完成填空:这首诗歌描写了泰山 的景色,表达了诗人 思想感情。
讨论后明确:这首诗主要描写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表达了诗人积极向上、不怕困难、勇攀高峰的精神和远大抱负。
八、背诵竞赛
九、作业:
1.字词解释抄2遍。2.抄写原诗并翻译。
板书:
望岳
(唐)杜甫----“诗圣”
首联: 远望 绵延不绝、树木苍翠 颔联:近望 神奇秀丽、巍峨高大 颈联: 细望 云涌云翻、鸟儿归巢 尾联: 不畏艰难 俯视一切
附原文:
望岳
周邦彦
一、导入: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ppt)
同学们一起填一下这三个空。这些诗句的描写对象有何共同点?(生:莲)对了。我国古代诗人对“莲”情有独钟,他们用一支生花妙笔写下了许多关于“莲”的诗句!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和莲相关的宋词《苏幕遮》,作者周邦彦(ppt),他是婉约派的典型代表。(板书:苏幕遮 周邦彦)同学们把书翻到50页。
二、下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诗歌,结合注解,疏通诗词大意,看看有哪些字词不懂?(教师点拨:吴门:江南的苏州,也可以说苏杭一带,此地多莲花。所以,柳永的《望海潮》里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的美景。相忆:就是忆相,“相”偏指一方,可翻译为“我”。)哪位同学可以朗诵下诗歌。(提示:语调 语速)齐读。
三、整体感知
读过此诗,同学们思考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ppt)——思乡(板书)从哪里看出来?
——故乡遥,何日去。久作长安旅(重复肯定)
家住江南苏州园,天涯漂泊客京城。路遥何时是归程?“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思乡之情溢于言表。通过作者的人生经历同样可以看出他的思乡之情,下面了解下作者:周邦彦(1056-1121)是北宋词人。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一生在仕途上辗转,几度奔波于地方州县,深切感受到漂泊的滋味,于是羁旅愁诗成为他词作的重要题材(ppt)。(钱塘——家住吴门
漂泊——久做长安旅)
四、精雕细琢
那么作者是借助什么来表达思乡之情的呢?——景
(一)那大家先来看上片(齐读),上片重在写景,景中出现了哪些主要意象?
——沉香、鸟雀、风荷(提示:学生可能会答到“初阳”等,教师在肯定他的同时,强调那是次要意象。)
(二)诗歌的魅力在于简约的语言往往能激发我们无穷的想象。根据三个主要意象概括一下描绘了哪三幅图画?
——燎香消暑图;鸟雀檐语图;风荷飘举图(板书)
优美又形象,我们一起来赏析这三幅画面,看看它们美在哪里?
作者在写景过程中一定有独特的关注点。我们可以从立足点的角度观察写景过程中是否存在远近、高低、俯仰的变化,比如: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也可以从感官的角度,调动五种感官;也可以从手法。也可以从练字角度,化腐朽为神奇。那么这三幅图片的美,作者是从哪些角度呈现的?
1、感官描写
燎沉香——嗅觉 听雀语——听觉 观荷举——视觉
调动了这样几种感官,让我们更身临其境的感受到了,不但能嗅到沉香,能听到鸟欢快的叫声,还能看到荷随风摇曳的风姿。这图美不? 那除了感官描写还有哪些方面?比如练字。
2、炼字
“呼”:呼唤,写出小鸟叽叽喳喳的欢快叫声和活泼灵动的神态;同时,古诗词中鸟雀呼唤还暗示着雨过天晴,所以这一句暗示昨夜有雨,今朝即将放晴。“窥”:窥看、窥探,写出了鸟儿们在屋檐下探头探脑、东张西望的有一点点怕人的神态。
3、感官炼字鉴赏完了,那老师还想从意境给同学们鉴赏一下
王国维说:“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真能得荷之神理者。为什么说能得荷之神理者?我们一起来看一下。清圆可见雨后荷花清新饱满之态,一一表现荷花在水面上错落有致、疏密有间、高低起伏的层次感,风写出了荷的动态美,就如徐志摩《沙扬娜拉》中有这样一句话:“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一个风字就把荷在风中妩媚娇羞的神态展现出来。举,挺拔修长、亭亭玉立之感,似乎让我们看到了荷的阳刚健康向上的美。那么“风荷举”风举相结合更让我们看到了妩媚中透着风骨的荷之美。所以王国维说:“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真能得荷之神理者。
可是,如此美的景致为什么会勾起作者浓厚的思乡之情呢?我们来看下片(齐读)
(三)下片抒发了思乡之情,那我们看看这种情感是如何表达出来的。你认为前四句哪个字能较好地体现作者对家乡的思念?
——遥,从杭州到开封,在古代确实要走几十天才能到。有种路途迢递,山水阻隔的感觉。所以作者情不自禁地慨叹:何日去?
——久,作者离开家乡时间太长了,所以乡愁很浓。我觉得在这里“久”不是一个单纯的时间概念,更多的是一种心理感觉。当你对一个地方厌倦了,即使时间不太长,也会有度日如年的感觉。“久”可以看出作者已萌生了归去之意思。
——旅。旅居,客居之意。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浓重乡土情结的民族。旅居外地,只能像一个没根的浮萍一样漂泊,缺少一种归属感。
(四)遥、久、旅都体现出作者客居他乡心念故乡,但是这种思念却没有亲口说出来,他是用怎样的方式表达的?
——五月渔郎相忆否?问“渔郎”是否想起我。用了什么手法?——想象,明明是自己思念故乡,却问渔郎是否思念我。这样写,不但把自己对故乡及亲友的思念之情表达得细腻真切,而且独辟蹊径,不落俗套。类似手法在思乡诗中比较常见,比如:
《邯郸冬至夜思家》白居易(齐读)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哪一句用了想象?突出什么呢?
(作者宦游在外, “每逢佳节倍思亲”,但是作者却不直说自己冬至日形单影只地思念家中的亲人,而是通过设想家中亲人深夜难眠念叨自己这个“远行人”来表达自己思家的复杂细腻情感。)
(五)这首词主题是思乡之情,那上片的景与下片情有怎样的联系呢?
——风荷。台湾诗人流沙河《就是那一只蟋蟀》诗的序言中说:“在海外,夜间听到蟋蟀叫,就会以为是在四川乡下听到的那一只。”触景生情,睹物思人。词人的故乡盛产莲荷,于是词人由眼前的“风荷”自然联想到家乡。也就是说风荷将“景”与“情”的联系起来。过渡自然,不着痕迹。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何在词人的笔下本非北方特色的风荷竟也是如此的摇曳生姿,正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所说的 “以我观物,外物皆着我之色彩。” 这就是整首词,我们再齐读一遍。
五、总结:全词章法严谨,上片写景,下片抒情,情景间由“荷”这个意象连接。写景由室内到室外,由拂晓到初阳,时空分明;由沉香到风荷,意象繁复而有序,人物情感也随之变化,复有层次感。抒情先由距离之遥远,时间之久远渲染烘托,然后情感升华到梦回家乡,暂得慰藉。细致传神地写景状物,又颇有诗意地表现思乡之情。有一种从容雅淡、自然清新的风韵。
六、这首词我们就讲完了,那么我还想问一个问题,这首诗属于哪个题材?(送别诗、羁旅诗、边塞诗、咏史诗、咏物诗、山水田园诗、闺怨诗或宫怨诗)羁旅诗。何为羁旅?长久寄居他乡。因谋求仕途、或被贬赴任途中,长期客居他乡,滞留他处,处境艰难,心情郁闷,遂将眼中所见、耳中所闻、心中所感,写下成诗篇,就叫做羁旅诗。那这样一首诗常会表达什么情感呢?思乡之情。除了思乡之外呢?还可以表达什么情感呢?我们看几首诗。《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壮志难酬)《枫桥夜泊》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羁旅之愁,孤寂之感)《旅夜书怀》杜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抑郁不得志)《宿建德江》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羁旅之苦)羁旅诗的主要思想内容: ⑴羁旅之愁,孤寂之感 ⑵思乡怀人之情 ⑶郁郁不得志、壮志难酬 通常通过哪些意象来表达情感呢? 月亮“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孤雁“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 猿“风急天高猿啸哀”
一、优化情境创设要关注学生生活经验和思维基础
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是“初中生逐步扩展的生活是本课程建构的基础”。学生学习是在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主动建构的过程。为此,情境的创设,必须关注学生认知水平、思维基础和已有生活经验,贴近学生生活实际。
案例一:《不同身份有不同责任》(苏教版八上)感悟责任的情境创设。
播放2008年度《感动中国人物》特别奖颁奖典礼片段视频。
思考问题:(1)影片中再现了2008年的哪几件大事?
(2)在每件大事中,你看到了有哪些人做了哪些事情感动了中国?
情境再现了2008年抗击雪灾、抗震救灾、北京奥运、神七升天……2008年是灾难与辉煌共存的一年,在大灾大难面前,全体中国人各尽其能,各司其职,以他们的尽职、团结感动中国,感动世界……乍看这种情境的创设,能给师生强大的心灵震憾,学生也很投入地观看,但让现在八年级学生通过视频去回忆起两年前的国家大事,对当时生活在农村且只是六年级的他们来说,最可能的是,脑海中没有很深的记忆。这种过于复杂化的情境,远离学生的生活,尽管画面让学生目不暇接,但他们却很难细致观察和解决老师提出的问题。如若以2010年社会各界为青海玉树抗震救灾或甘肃舟曲抗击泥石流作贡献的画面作为活动素材,创设情境,则能更好地达到激发学生爱国热情、感悟责任的目的。而且,由于活动更关注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思维基础,又密切联系了社会生活实际,更有利于学生深入、积极思考问题的解决办法。
二、优化情境创设要尊重学生的情感需要,以情动情,营造真情课堂
思品课教学不能只停留在道德知识的传授上,而要以情感人,以情促人,抓住情感的缰绳,让学生真情流露,让课堂真情涌动。
我曾在第四届全国思想品德评优课上观摩过吴又存老师执教的《难报三春晖》,至今仍记忆犹新。
案例二:《难报三春晖》
情境创设:首先观看视频《垂直极限》,片中的父亲在危急关头为了保住子女的生命,毅然放弃生的权利,让儿子割断绳索,伴着儿女们撕心裂肺的哭喊声,坠入了万丈深渊……其次在“真情告白”环节中,让学生敞开心扉,谈谈发生在自己身上的真实故事。最后在“爱的献礼”环节中,让同学们动手为自己的父母制作一个礼物,感谢父母的爱。
从“观看爱——述说爱——感谢爱”,所有环节教师和学生都共同参与。吴老师也送给自己的母亲一件礼物——亲手扎成的母亲花“忘忧草”。他充满感情地说:“我希望我的母亲永远忘却忧愁,我也把这件礼物送给天下所有的母亲,祝她们永远健康、快乐!”
上例的成功之处,就是创设能激发学生情感的直观性情境,用真情换取真情,用情感点燃情感。教师把自己对母亲的爱传递给了学生,传递给了现场所有的人,学生感动了,吴老师的眼圈湿润了,听课的老师也潸然泪下……“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已是水到渠成。可见,只有优化情境创设才能提高思想品德课的实效性,彰显思想品德课的魅力。
三、优化情境创设要巧用“源头活水”,与时俱进
思想品德教学涉及个人成长、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内容相当丰富,教学中我们用来创设情境的素材均来自于现实生活,但并不是所有的素材都可以用来创设情境,必须结合教材进行加工重组,巧用“源头活水”,坚持与时俱进。
2008年,在教学九年级《灿烂的中华文化》(人教版)一课时,为凸显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特点,我创设了北京奥运会会徽设计的情境,让学生思考:北京奥运会会徽蕴含着哪些中国元素?2010年同样是这一课的教学,情境创设就要弃旧用新,采用2010年上海世博会会徽设计图案和中国馆的设计图案,从学生熟悉的素材入手,巧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思考:面对上海世博会会徽设计图案和中国馆的设计图案,联系中华文化,你能阐释其设计的意义吗?学生积极发言后归纳呈现:会徽图案形似汉字“世”,并与数字“2010”巧妙组合,相得益彰,表达了中国人民举办一届属于世界的、多元文化融合的博览盛会的强烈愿望。会徽图案从形象上看犹如一个三口之家相拥而乐,表现了家庭的和睦。在广义上又可代表包含了“你、我、他”的全人类,表达了世博会“理解、沟通、欢聚、合作”的理念。会徽以绿色为主色调,富有生命活力,增添了向上、升腾、明快的动感和意蕴,抒发了中国人民面向未来、追求可持续发展的创造激情。中国馆建筑外观以“东方之冠”的构思主题,表达中国文化的精神与气质。如“中国红”展民族形象,极具中国特色的“东方之冠”的外形设计、篆字的二十四节气印诠释了东方“天人合一,和谐共生”的哲学思想,展现了艺术之美、力度之美、传统之美和现代之美,是对中国文化的最好表达。让学生从感性认识入手,再到理性认识,体悟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特点。
四、优化情境创设要重视问题情境的探究性、启发性
新课改的实质就是要使学习成为学生的自主探索与发现,成为学生的亲身实践,而不是让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教学实践证明,创设探究性、启发性的问题情境,能使学生结合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自觉地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分析解决问题。情境创设要围绕教学三维目标、教学重点,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学生进入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愤”“悱”状态,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为自主探究学习架桥铺路。
案例三:《尊敬我们的老师》(苏教版八上)
情境创设:(1)把你所知道的尊师故事介绍给同学们。教师展示“程门立雪”的故事情境。在北宋时期,福建将东县有个叫杨时的进士,他特别喜好钻研学问,到处寻师访友,曾就学于洛阳著名学者程颢门下。程颢死后,又将杨时推荐到其弟程颐门下。一天,杨时同一起学习的游酢向程颐请求学问,却不巧赶上老师正在屋中打盹儿。杨时便劝告游酢不要惊醒老师,于是两人静立门口,等老师醒来。一会儿,天飘起了鹅毛大雪,越下越急,杨时和游酢却还立在雪中,游酢实在冻得受不了,几次想叫醒程颐,都被杨时阻拦住了。直到程颐一觉醒来,才赫然发现门外的两个雪人。从此,程颐深受感动,更加尽心尽力教杨时,杨时不负重望,终于学到了老师的全部学问。之后,杨时回到南方传播程氏理学,且形成独家学派,世称“龟山先生”。
提问:程门立雪的故事给我们什么启示?
(2)回眸千年再看“程门立雪”,让学生思考:你赞成程颐的做法吗,为什么?你心中好老师的标准是什么?教师通过情境创设,设计了具有求异思维的问题,该问题情境的探究性、启发性有利于培养学生辩证思维的能力,让学生多角度分析问题。在学生激烈的讨论发言后,引导学生认识到新型师生关系应该是建立在民主平等基础上的。
总之,优化教学情境创设,应以教学三维目标的有效实现为着力点,以贴近学生生活为支撑点,以尊重学生情感需要为发展点,以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为落脚点。通过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强化他们的道德认识,润泽他们的性情,在情理交融中,在思考碰撞中,在生成知识、培养能力中,提高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实效。
摘要: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 优化情境创设, 有益于提高课堂效益, 增强课堂教学实效。优化教学情境创设, 应以教学三维目标的有效实现为着力点, 以贴近学生生活为支撑点, 以尊重学生情感需要为发展点, 以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为落脚点。通过激发道德情感, 学生能强化道德认识, 润泽性情, 在情理交融中, 在思考碰撞中, 在生成知识、培养能力中, 提高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实效。
关键词:思想品德课,情境创设,教学实效
参考文献
[1]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2015—2016(下)
年级:八年级 授课教师:黄临霄 科目:音乐 课题:《樱花》 教学目标
1.通过聆听、欣赏、演唱、分析、对比等形式引导学生感受日本民歌的风格特点。2.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3.初步了解日本樱花的相关文化。
4.学习和掌握日本民间“都节调式”并用它进行简单的旋律创编。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1.通过聆听、欣赏、演唱、分析、对比等形式引导学生感受日本民歌的风格特点。
2.有感情地演唱歌曲。教学难点: 旋律创编
用舞蹈的形式表现樱花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播放歌曲请同学们根据音乐的风格判断是哪个国家的歌曲?(印度、日本、朝鲜)在这三个国家中,哪个国家的文化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呢?(日本)
教师介绍日本的民俗风情
1.教师范唱,感受歌曲的风格特点和音乐的起伏变化。2.师问:歌曲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引出樱花相关文化)1.讨论歌曲的音乐特点 2.音乐知识的学习和创编.3.教师给出4小节简单节奏写在黑板上,请学生随意组合都节调中的音符,感受都节调是构成日本民歌风格特点的重要的因素
4.总结形成日本民歌风格特点的重要因素是日本的民族音乐调式:都节调
用舞蹈形式表现音乐 教师进行本课的小结学生听讲 欣赏图片
1.学生有感情的朗诵歌词。
2.用U音轻声模唱歌曲的旋律和歌词 3.学生对歌曲进行感情处理.4.跟随老师的钢琴伴奏有感情的演唱歌曲。
1.讨论:a.音乐结构简单b.旋律自然朴素c.都节调式的运用 2.请学生把歌曲《樱花》中的各个音从低到高的顺序排列并且哼唱出来。(3 4 6 7 1)这就是日本的民歌调式,叫做“都节调式”。3.集体演唱分享自己的作品。
学习简单日本舞动作,部分学生上台表演,其余学生演唱《樱花》。学生谈课后的感受和收获感受不同风格的歌曲,一引起学生的兴趣 通过音乐软件引发学生兴趣。
1、了解《诗经》的有关常识
2、理解《氓》的故事梗概,识别赋比兴等修辞手法
3、背诵全诗 能力目标:
1、能够结合注释读懂本诗,培养阅读理解古诗的能力
2、理解女主人公情感的变化,初步培养鉴赏作品中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教学重点:
1、理清诗歌的叙事情节
2、引导学生分析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1、理解女主人公情感的变化,初步培养鉴赏作品中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教学方法:
1、朗读法
2、讨论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一起回忆诗经中熟悉的句子,比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一日不见,如三秋兮”“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它们或书写追求爱情的幸福,或表达爱情不可得的惆怅,或表达相思之苦,或书写对爱情的忠贞,今天让我们再次走进诗经,学习它的另一篇有名的诗篇《氓》
二、检查预习
1、文学常识填空 补充:“风”又称15国风,共160篇,大都是民间的歌谣,最富思想意义和艺术价值,“雅”分大雅和小雅,共105篇是宫廷乐曲歌词。它是一种正统音乐。
“颂”分周颂、鲁颂、商颂,共40篇,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赋:“敷陈其事而直言之。”正如现在的表现方式——叙事 比:“以此物比彼物也。”相当于现在的表现手法——比喻 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如:
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
杏花村里开杏花,儿女正当好年华。注:比和兴常常连用,故称比兴手法。
2、默写,通假字
三、诵读课文
1、自由朗读
2、听范读
四、理清思路结构
(一)、学生复述本文的故事情节
本文讲述的是一个女子被一个青年男子氓所追求,后来两人结为夫妻。婚后,尽管妻子甘心贫困,日夜操劳,多年如一日。但是最终还是被丈夫遗弃的故事。
本文三处提到淇水,其用意是什么?
一章: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四章:淇水汤汤,渐车帷裳。
六章:淇则有岸,隰则有泮。三处写淇水,是为了给我们提示女主人公的思绪轨迹。淇水是女子这段不幸婚姻的见证。当初送子涉淇,至于顿丘,见证我对你的温柔和痴情。淇水汤汤,渐车帷裳。见证我对你的忠贞和专一。虽然婚后生活是贫困的,但当初我冒此深水渐车之难而来,对你是多么的专一,可是你却如此无情。
(二)按照故事的发展,可以分为几部分?三部分
五、分析探究
(1)第一层:恋爱
提问:
1、氓最初给女主人公的印象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蚩蚩”,忠厚老实 2.氓是如何来提亲的?女主人公怎样对待他,是否马上答应了他? 3.男主人公是如何回复女主人公的话?婚事是否谈成?)4.品味“相约送别”场景中的语言,概括两人性情。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明确]氓:急噪 任性
姑娘:温柔 体贴 痴情 迁就男子 这也预示两人今后的悲剧婚姻生活。
5、姑娘与心上人约定了婚期,在漫长的等待中,姑娘是什么样的表现? [明确]:第二章前六句绘声绘色地描述了热恋中的少女的心理及表现。姑娘一会儿“泣涕涟涟”,一会儿“载笑载言”,足见对男青年的思念及深情,恋爱中的姑娘是那样的天真、活泼、热烈。
6、最后终于迎来了什么样的结果?
[明确]“以尔车来,以我贿迁”,娘家以丰厚的嫁妆祝佑着女儿的幸福,姑娘带着对幸福生活的憧憬嫁给了男青年,至此,一个完整的叙事段落结束。
7、提问:这一部分的感情基调如何?表现出女主人公的哪些性格?
[明确]:感情基调:热情、幸福;性格:纯洁、善良、痴情、信守诺言。(板书)(2)第二层:婚变
1、第三章用了什么样的表达方式?在全文中的作用? [明确]:由前两章的叙事转入这一节的抒情和议论,在读者心理上造成了明显的停顿和隔离,暗示着女主人公悲惨命运已经开始。
2、开头几句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试举例说明。
[明确]比兴,“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桑叶鲜嫩,不要贪吃桑葚。这与后面六句劝说“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形成对照,诗意是相连的。前四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叶由嫩绿变为枯黄,这与士“信誓旦旦”变为“士贰其行”相对照,含有隐喻。
3、导致“氓”变心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呢?(引导第四章)
明确:“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结婚后的“氓”性格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当年的“蚩蚩”到现在的“暴怒”,给女主人带来了极大的痛苦。
4、提问:除了婚姻的不幸外,还有哪些因素给了她痛苦呢?(讨论)
明确:来自娘家兄弟的嘲笑,“静言思之,躬自悼矣”,可以联想到可能母亲已去世,无人倾诉,从某个意义上说,也反映出哪个时代的人的爱情观。
5、提问:再来看看,女主人公从这场爱情中总结了哪些经验呢?女孩子们可要注意学习了。明确:“于嗟女兮„„”提醒女孩子不要被男人的花言巧语迷住,不要沉迷于男子的爱情。
6、提问:第二段女主人公用抒情兼议论的方法回顾了自己几年的婚姻生活及自己婚姻失败的原因,这一段感情基调怎样的?表现了女主人公什么样的性格? 明确:感情基调:怨恨、沉痛;性格:任劳任怨。(板书)(3)第三层:决绝
自由朗读,注意感情基调:悔恨但不哀伤
A、看来,还是孔子说得好啊,“过犹不及”,爱情也一样,接下来看看最后一章,看看女主人公对这个薄情的丈夫是不是乞求?有没有凄凄惨惨凄凄?(没有)从哪里看出,反映出她性格哪方面?((教师强调概括人物性格特点,要从课文出发。学生自由讨论,教师加以总结)
[明确]:决绝地分手,“反是不思,亦已焉哉!”反映出她刚毅不屈,对丈夫遗弃毅然离去,这一段的感情基调应该是清醒、刚烈的。(板书)B、这一段用了什么写法?
[明确]:对比,将昔日的“信誓旦旦”与今日的结局作对比。
六、总结及引导背诵
1、总结:《氓》大致按事实发展的过程叙述这一悲剧的始末,运用“赋”“比”“兴”及对比的艺术手法,将叙事、抒情、议论熔于一炉,增加了叙事的感染力和抒情的深度,全诗塑造了一个勤劳、温柔却不失坚强的妇女形象,她的遭遇值得我们同情,她的人格值得我们尊敬,而男青年的做法则应遭到我们的指责。
2、以下面的线索为提示,指导学生背诵。相见—定情—相送—约期—相思—结婚 桑叶起兴—呼吁
桑叶起兴—回忆婚后生活—回家被耻笑 回忆:昔日—现在—做出决定
七、布置作业
1、查找文中的通假字和古今异义字的含义
2、将《氓》改成现代文,可以加入合理想象
八、板书:
恋爱 婚变 决绝
感情基调: 热情 幸福 怨恨 沉痛 理智刚烈 女子的性格: 温柔多情 任劳任怨 坚强 氓的性格: 老实 暴虐 三心二意
九、课后反思: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3.领悟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教学重、难点:
重难点: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令人感动的地方,感受老共产党员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崇高精神,体会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指名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师: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继续学习课文。
请同学们来看看,这些词语你都会读吗?
(出示词语,抽生朗读): 咆哮 狞笑 放肆 势不可当
拥戴 清瘦 沙哑 揪出
2.这些词语是有规律的,你发现了吗?(上面一排是写——洪水的,下面一排是写 ——老汉的。)
3.请大家在上面一排每个词语的前面,添上“洪水”两个字读读。
4.读完之后,你有什么感受?(洪水汹涌、很是可怕……)那么洪水到底有多可怕?让我们一起感受洪水的可怕。
二、走近洪水,感悟洪水的可怕。
1.这究竟是一场怎样可怕的洪水呢?请将你找到的描写洪水的句子读读。
2.抽生汇报:师:同学们找的都很准确,但是像刚才几位同学那样读,能让人感受到洪水的可怕吗?(不能)请自由练读,通过朗读告诉大家,这是场怎样可怕的洪水。
3.(出示课件)
(1)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
(2)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
(3)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
(4)水渐渐窜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
(5)水,爬上了老汉的胸膛。
4.生练习读。选择一句你能读的最好的句子读给大家听听。(师相机指导朗读,个别读、师范读,生闭眼想象、男女生读、齐读)
5.从这五句话中,我们仿佛看到洪水在不断地——上涨,灾情在不断地——加重。此时此刻,村民们会怎么办呢?
(出示课件)村庄惊醒了。人们翻身下床,却一脚踩进水里。是谁惊慌地喊了一嗓子,一百多号人你拥我挤地往南跑。……人们又疯了似的折回来。……人们跌跌撞撞地向那座木桥拥去。
6.你读懂了什么?(村民惊慌失措、惊恐不安……)
三、聚焦老汉,体会老汉的党员大山形象。
1.同学们,现在的情况变得十分危急。洪水来势汹汹、势不可当;村民惊慌无措、惊恐不安!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谁出现了?(老汉)
2.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用波浪线画出描写老汉的句子。3.生汇报。(师出示课件)
(1)木桥前,没腿深的水里,站着他们的党支部书记,那个全村人都拥戴的老汉。
(2)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4.师:在势不可挡的洪水面前,在惊慌失措的村民眼里,老汉像——座山。5.从哪个动作让你感觉到此时的老汉像一座山? 站。___站着(课件出示)老汉沙哑地喊话:“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
你怎么理解这句话的?从中你体会到老汉的什么精神?哪个标点引起你的注意?我们应该怎么读呢?
(课件出示)老汉突然冲上前,……老汉凶得像只豹子.你从哪些词句中读出了什么?(坚持原则,铁面无私)(抽读、师范读、齐读这几个句子)
6.(出示课件)五天以后,洪水退了。一个老太太,被人搀扶着,来到这里祭奠。她来祭奠两个人。她丈夫和她儿子。
1.让我们一起怀着沉痛的心情读读这段话。
2.你读懂了什么?(老汉和小伙子,原来竟然是一对亲生父子啊!)这是这篇课
文真正的结尾,一个出人意料的结尾。
为什么课文最后才交代他俩的关系呢?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巧妙设置悬念。)学生交流汇报。
四、拓展文本,升华情感。
谈谈你心里的老汉是个怎样的人?课文以“桥”为题有何用意?
它是一座木桥,更是老支书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的跨越生命的桥梁。
五、了解课文写作特点。
六、小练笔:
课文中说“老汉似乎要喊什么”,请你大胆发挥自己的想象,思考老汉应该会喊些什么,写一段话。
(生完成课堂练习,然后交流汇报)
板书设计:
16、桥
洪水 村民 老汉(村支书)
教学目标
1.能谈谈父亲形象的含义。
2.培养阅读小说的能力—— 抓住关键语句,理解内容和人物情感。
3.感受父亲性格中艰苦创业的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毅力,以积极健康的心态对待人生。教学重难点:
分析父亲形象,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习了朱自清的散文《背影》,深深地感受到了一位关心、爱护儿子的“父亲”形象,看到了在困顿中前行的身影。在我们的眼中,父亲是含蓄的、坚韧的,他默默地承担着家庭的重任,他为了我们的健康成长与幸福,被压弯了腰板„„下面我们再来学习李森祥的小说《台阶》,感受一下作者笔下的父亲,看看中国农民“父亲”又是怎样的形象。(板书课题、作者)
二、复述
因为课文比较长,所以课下已经安排了预习,相信同学们已经扫除了文字障碍,熟悉了课文。为了能对文章有更明晰的认识,我给大家提供了三个要点,作为复述这篇文章的提示,请同学们快速浏览全文,用几句较完整的话,包括这三个要点,来概括、复述本文。
三、问题研讨——读懂人物
通过复述,我们再次熟悉了课文,同时也对文中的主人公父亲形象有了初步的感知,接下来的问题研讨环节中,希望同学们能从中让父亲的形象逐渐丰满起来。
1、台阶在父亲心中意味着什么?能从文中找到一句话来回答吗?
明确:地位,受人尊重
2、明确了这个问题,找到了这句话,我们也就抓住了本文的“文眼”,这对我们理解文章内容和任务形象是非常重要的。为了让大家对抓关键句理解全文这个方法有更深的体会,我们将全文分成几个小问题来研讨,在研讨中体会文章的情感。①、父亲为什么觉得我家的台阶低?
[明确:因为家乡有个说法,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应高。]
从这一点,你能勾勒出父亲的什么形象?
[明确:自尊、不甘人后、上进„„]
②、为了实现这个愿望,父亲付出了哪些努力来准备?请找到文中具体句子流畅的读出来,如果可能,请同时谈谈由此感知的父亲形象。
[明确:节俭、勤劳、有远大目标、吃苦耐劳、用劳动兴家立业、坚忍不拔、辛苦] ③、造好高台阶,父亲心愿达成,父亲坐在上面什么感受?为什么?
[明确:。极不自在:长期无地位,不受重视,形成的自卑心理,难以消除]
总结:从对前面三个问题的探讨与对课文内容的分析,我们可以知道父亲是一个有志气,不甘人后,渴望有地位和受尊重的人。另外,父亲还是一个勤劳、节俭、要强且有坚忍不拔的毅力的人,他用诚实的劳动兴家立业,不怕千辛万苦。同时,父亲身上还有着中国传统农民所特有的谦卑。
四、读懂作者
这样一位父亲,作者在他身上倾注了什么样的情感?
[明确:崇敬、同情]
五、读出学问
读书还有一境界:读出学问。我们就从中借鉴本文写作技巧的几个方面,为了便于大家体会,我们通过分析几个问题来学习。
1、作者为什么在老屋的三级青石台阶上费了大段笔墨?
2、为什么造新屋的主体工程写的简略,造台阶反而写的详细?
六、交流——读懂自己
这正是读书之境界:读懂人物、读懂作者,当然,还应该读出自己。那么,谁能聊一聊你自己的父亲,或你知道的父亲的品格或胸怀?
七:作业
1、在生活中去认识你的父亲,去关怀和爱戴自己的父亲。
2、课外寻找关于“父亲”的文章、诗歌进行自主阅读
八、结束语
今天文内的父亲形象让我们多少有些沉重,从凄楚辛酸中走来的父辈,让我们心潮难平。是啊,他们的愿望在我们看来可能并不精彩,但他们活的实实在在,他们血管中流淌的那份自尊与坚韧,恰恰是构建人生重要的支柱。
附板书设计:
台阶
李森祥
台阶
老屋新屋
三级青石板台阶地位九级水泥台阶
T:Children let’s sing a song ,OK?
C:Ok!
T:Look!今天我们班来了很多老师,我们一起跟老师打招呼吧!
S:Good morning Miss!
T:Follow me cry stop!Follow me laugh stop!Follow me eat stop!
Follow me stand up!Follow me sit down!幼儿跟老师做
T:Children, look ,what’s this ? S:A
T:Yes!Very good!Follow me A A ae ae ae
S:A A ae ae ae
T:Apple
S:Apple
T: A A ae ae ae ant
S: A A ae ae ae ant
T: A A ae ae ae cat
S: A A ae ae ae cat
T: A A ae ae ae hat
S: A A ae ae ae hat
教师教幼儿认读单词
T:Oh!What is missing ?
S:Apple,T:Yes!Oh!where is the apple?苹果在哪里啊?
S:在你手上
T:Yes!Very good!Look!apple is here!OK!Follow me apple.S:apple
以此形式让幼儿巩固单词
T:Who’s eat the apple ?
S:Cat
T:Apple apple in a cat!
S: Apple apple in a cat!
T:Where’s the ant!
S:在帽子里
T:Very good!Ant ant in a hat
S: Ant ant in a hat
T:Follow me!Ant ant in a hat!Apple apple in a cat!
S: Ant ant in a hat!Apple apple in a cat!
教师引导幼儿读句子
T:Children do you want to play?
S:Yes!
T:OK!Listen to me.When I say touch the cat ,you must touch
it!Understand?
S:Yes!
T:Who can try?
S:Let me try!
教师引导幼儿玩游戏
T:Today we learn “apple” “ant” “cat” “hat” Let’s say again!
S: “apple” “ant” “cat” “hat”
T:Very good!
S:Very very good!Very very cool!Oh oh super!
A family of chicken
活动内容:A family of chicken 活动目标:
1.通过活动复习英语单词cock、chicken、hen
2.培养托儿学习英语的兴趣 活动准备:
1.Chicken头饰、鸡蛋(均人手一份)
2.cock(由教师扮演)hen(由大班幼儿扮演)
3.音乐《Mother hen》
4.草丛、篮筐(2个)活动过程:
一.唱歌念儿歌,组织教学.
1. T: Come on Babies!Lets sing some songs, are you ready? 2. 复习单词cock、chicken、hen T: Look!(教师带上cock头饰)Who am I?(cock)T: Yes, I am cock..T: 谁想做我的宝宝chicken?(帮每位托儿带上chicken头饰)T:(亲亲抱抱cock)Who are you?(chicken)3. Rhyme:《A family of chicken》发现hen 不在 Chicken chicken, ji ji ji Cock cock, wo wo wo Hen hen, guoguoda guoguoda 二.寻找hen, 学习新单词egg 1. T: Where is hen?
2. 播放音乐《Mother hen》hen 入场 3. hen下蛋,托儿人手一个egg, 学念egg(1)念给cock听(2)念给客人听 三.结束活动
1. T: 宝宝们小心把egg敲碎了,快把egg交给爸爸(请托儿把egg放入事先准备好的篮筐里)
从世界看中国
第一节
我国的行政区划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我国现行的三级行政区划。
2.记住我国34个省级行政区域的全称、简称、行政中心。过程与方法:
1.运用地图,通过分析、比较、探究获取新知。同时,通过游戏比赛法、歌谣记忆法等学习34个省级行政区域。
2.反复读图,掌握34个省级行政区域的分布。培养学生读图、拼图、填图、分析、归纳的综合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认识我国行政区划,了解香港、澳门和台湾都是我国领土的一部分,培养学生维护祖国的统一、实现祖国统一大业、捍卫国家领土完整的责任感。重点难点:
1.重点:了解我国34个省级行政区域的名称、简称及分布。2.难点:识记我国34个省级行政区域的名称、简称及行政中心所在地在地图上的位置。教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提问:.每学期开学时,班主任做的一件很重要的工作是什么?(排座位),为什么要排座位呢?(便于管理学生)。那我国面积这么大,疆域这么广,人口这么多,怎么管理呢?(进行行政区划)
二.讲授新课:
(板书):1.三级基本行政区划
师:询问同学们的家庭住址,出示信封和我校的具体地址,引导学生探究出我国的行政区划基本分为三级:省、县、乡。
比较下列两组词语,看看有什么异同点? ①北京市、合肥市、安庆市、桐城市 ②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 ③台湾、香港、澳门(板书):2.祖国在我心中
师:指导学生读教材1.7图“中国的省级行政区划”并提出问题: ⑴.我国共有多少个省?
⑵.仔细观察省名,发现省名有哪几种情况? ⑶我国的首都。生回答,师总结。
师:对学生提出要求:要求记住我国34个省的全称、简称、行政中心、大致的方位、形状。
⑴.竞赛游戏:“比一比,看谁知道得又快又多”,先给学生几分钟时间熟悉这些省区,再进行比赛。教师在黑板的地图上任意指出几个省区,请学生回答他们的名称。
⑵.记忆省级行政区域的方法。①按方位记忆省区; ②沿一些线穿过的省区记忆; ③以一省为中心,记忆相邻省区; ④形象记忆省区轮廓
⑶.观察我国的行政区划图,了解我国的省区之最。⑷.结合图片引出我国34个省的简称和行政中心:
①师引导学生读教材表1.2“中国34个省级行政区域的名称、简称和行政中心”,并要求学生熟记且不能写错别字。②提问:34个省的简称有几种情况? ③记住几个特殊的省的简称:
大多数的省的简称只有一个,但有5个省的简称有两个(云南省、贵州省、四川省、陕西省、甘肃省);
大多数省的简称只有一个字,但有一个省的简称有三个字(内蒙古自治区——内蒙古)④了解我国各省简称的由来;
⑸.省级行政区的口诀记忆法㈠㈡,也可参考教材第9页“活动” 师:调查提问:你家的车牌号是什么?我们学校老师的车牌号以什么字开头?为什么?(板书)3.我骄傲,我是安徽人 ⑴介绍穿过我省的两条著名大河:长江、淮河;我省著名的山脉。⑵请学生说出我省的简称、行政中心; ⑶趣味地理:我省全称、简称的由来;
⑷教师指导学生找出我省的邻省(东南北西两江),请学生回答全称、简称、行政中心
师:如果你以后在安庆或者在合肥上高中,有同学问“你 的家乡
在哪里”,“你是哪所初中毕业的”,你怎么回答?(板书)4.桐城是我家乡 ①桐城市属于哪级行政区划?
②桐城也可以说成是安庆市的桐城,请问安庆市属于哪级行政区划?
③我们的学校:“老梅中学”的前世今生:
老梅乡——老梅镇——新渡镇,属于哪级行政区划? ④如果有外地的朋友来桐城旅游,请你向他们介绍几个旅游景点、美食和特色文化。
三.课堂检测: 四.布置作业: 五.板书设计:
【提高功率因数公开课教案】推荐阅读:
提高功率因数 降低电能损耗04-21
如何提高项目的成功率06-30
如何才能提高面试成功率11-28
如何提高面试的成功率02-15
怎样提高面试成功率的技巧12-08
功率物理教案04-14
初中物理功率教案07-18
电功电功率教案202-24
物理教案-实验:测定小灯泡的功率09-28
高中物理功和功率教案有哪些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