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某些社会现象的看法

2024-10-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对某些社会现象的看法(精选10篇)

对某些社会现象的看法 篇1

同学您好!我们是嘉职院在校大学生,应我们应用文期中考试课题的需求,特在此做一

份问卷调查。主要是想了解您对现今同性相恋现象日益浮出社会表面以及国家法律是否许可该问题的一些看法。我们希望通过这次调查,当代大学生可以更理性对待同性恋群体,也希望能引起社会对该群体的重视。

对于本次问卷,我们将完全采取匿名制,且结果只用于课题研究。您可以放心坦诚作答,我们绝对保障您的隐私权。感谢您的帮忙!!O(∩_∩)O~~

本人信息: 性别:______ 学校:_________________ 年级:________专业:_____________.1.您认为您的思想观念属于以下哪种?()

A很传统B较传统C中间D较开放E很开放

2.您是通过什么途径知道同性恋的?()[多选题]

A网络B杂志书刊及其他读物C电视等媒体D学校课程E其它

3.您身边是否有是同性恋者或行为上表现为可能是同性恋者的人?()A有B没有

4.关于同性恋,您认为以下最合适的描述是哪种?()

A一种正常的情感抉择,只是性取向不同B一种另类的时尚潮流

C一种变态的心理扭曲但无害社会D一种危害社会的行为,是罪恶的5.当您看到同性恋时,会不会有异样(不同寻常)的眼光?()

A完全不会B会,有一点C会,十分介意

6.您可以接受自己的朋友或者家人是同性恋吗?()

A可以B不可以

C朋友可以,家人不行D家人可以,朋友不行

7.如果您发现您身边认识的人是同性恋,您的态度会是怎样?()

A完全接受并祝福他们B试图帮助他/她扭转性倾向, 建议他们去看心理医生C不能容忍,排斥、远离他们D一定程度上接受,但

有些顾虑E把你们原本亲密的关系变成普通友谊

8.以下几种恋情,您能接受哪类?()

A男同性恋B女同性恋C双性恋

D都能接受E都不能接受

9.现在有一些同性恋自己的或者后援的社团和组织成立,您的看法是?()A很佩服组织者,并十分愿意加入B会考虑加入,但不会有什么大的作用C讨厌,回避或无视此类组织D无所谓,对此不关心

10.您觉得国家是否应该允许同性恋结婚,得到《婚姻法》的保障?()A应该B不应该

11.您觉得您属于以下哪类人群?()

A 同性恋倾向者B 处于朦胧阶段,还不明确自己是不是同性恋者

C 坚决反对同性恋者D对同性恋者持无所谓态度者

我对追星现象的看法议论文作文 篇2

追星,其实就是崇拜偶像。汪国真说:“谁也不崇拜的人,他不是太优秀,就是太狂妄。”我认为,崇拜是一种正常的心理。自古以来的名人、伟人,在他们的少年时代都有自己崇拜的偶像。文天祥从小崇拜苏武等民族英雄,以此为楷模,终成一代名臣,而他本人,后来也成为抗清英雄张煌言的崇拜偶像,鞭策后人永葆崇高的民族气节。

的确,崇拜能激起人们无穷的力量,催人奋发向上,当然这还要看崇拜什么,追求谁了。现代青少年的“追星”,大多是“追”港台的歌星、影星,沉溺于他们的举止,容貌,歌声之中往往不能自拔,那“等待一昼夜,只为一个签名”的事常有所闻。固然这些“星”也有青少年值得“追”的方面,但抛下一切不管、荒废学业、虚度光阴,到头来有何益处呢?美国电视连续剧《成本的烦恼》中,本的故事发人深思:本十分崇拜一名星,全家人历尽艰辛为他搞到一张这名歌星的专场票。本偶然在幕后接触到生活中的这名歌星,原来这人十分粗鲁无礼,令人大失所望。我们青少年如此狂热的追星,有不少是和本开始时一样的心情,沉醉于一个被包装出来的工艺品,可一旦拆封,可就大吃一惊了。

人有种.种,“星”也如此。一代伟人,国之巨星,科技明星……这些不也是“星”吗?我们应当用辩证的眼光来对待“追星”的问题,“追”那些值得崇拜的人,才能陶冶自己的情操,激励自己的斗志。

中国是一个泱泱大国,古往今来,出了多少伟人,多少颗“星”!屈原,文天祥,孙中山,刘胡兰,雷锋……这些“星”曾经激励了多少炎黄子孙力挽狂澜,为中华之崛起建功立业。所幸在今天,有识之士重新呼唤雷锋他们,呼唤这些闪亮的“星”来照亮人们的心灵。

我想,如果有一天人人都去追这样的“星”,那么,中国将会以更新的面貌突飞猛进!

对某些社会现象的看法 篇3

第二,我认为在高校扩招的同时,有些高校忘记了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这就造成了学生的书本知识和初中相脱离。学生只有书本知识,动手能力却不强、在社会上缺乏竞争力。另外有些学生眼高手低,总想找一个非常好的职业,对自己的毕业远景高估,不能脚踏实地地干工作,于是就处在待业状态。

第三,大学生就业中存在很多不公平竞争。例如,一个单位就写到“本单位招办公室工作人员一名,要求男性,身高1.75米以上”。这样的岗位和身高、性别并没有太大的关系。很多大学生反映,在求职过程中或多或少受到过性别、年龄、形体相貌、地域等方面的歧视。一些人情招聘和灰色招聘也屡见不鲜。

对某些社会现象的看法 篇4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十一五”期间社会发展的一个新课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 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 落实科学发展观,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和全面建 设小康社会的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反映了建设社会主 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

构建和谐社会历来是我们追求的目标,在中国五千年的历 史中,早就有和谐的思想。孔子认为 “君子和而不同” 孟子的 ; “天人合一” ;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康有为在《大同书》中提出建立 一个“人人相亲,人人平等”的社会;孙中山“天下为公”的思 想;这都充分反映了人们对和谐社会的美好描绘和追求。

从古至今,构建和谐社会都是我们的一个伟大目标,可是我们又该怎么做才能实现和谐社会。构建社会主 义和谐社会既要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又要使不同社会阶层 人群的合法权益得到保护与尊重,因此,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是有力应对各种挑战的紧迫需要。其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利于保证社会稳定和长治久 安。我国是一个多人口、多民族、多宗教的国家。能否把社会各 界人士的心凝聚在一起,能否把全民族力量团结在一起,拧成一 股绳,能否把全体中国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最大限度的调动起 来,对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和人与人之间在 诚信友爱、融洽互助的社会中和谐相处,有助于凝聚人心、增强 民族的凝聚力,从而保证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

对某些社会现象的看法 篇5

2011年6月21日,在新浪微博上一个名叫“郭美美Baby”的网友颇受关注,她进行了一次炫富活动,揭露了中国有钱人的奢靡生活,一个简简单单的少女,住的是豪华别墅,开的是玛莎拉蒂,吃的用的大手更是不用说。同时一场关于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与炫富的相互争论开始了。

中国正处于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尤其是经济发展更是如日中天。伴随的社会的发展就出现了一大批的“拜金主义”“炫富主义”。这些事情的出现表明:虽然我国经济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人民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还没有提高,反而出现了一些丑陋的现象。这些现象因为存在的时间长,所以逐渐被人们认为是潜规则。伴随着郭美美事件的出现,又一次都这些事情推到了风头浪尖,同时这次事件的另一个角色是“红十字会”。虽然“红十字”发话,说郭美美与他们没有任何关系,但是还是发现了“红十字”的不少问题。一个女孩的炫富活动,却迁出了一个国家的重要机构的一系列问题。也进一步证明了:处于高速发展阶段的中国,不只是人们的思想观念缺乏,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单薄,还有国家机构责任的模糊,执法的不透明。

随着这个事件的升温,引起了很多人们的关注和反思,更是曝光出了中国所谓的红十字会捐赠的黑幕。人们不禁感叹:原来在慈善背后,尽是一个贪的无底洞。那些汇集了普通百姓的心意的钱财,换来的是那些贪官污吏的逍遥与快活。

我们要感谢经济发展让我们脱离了旧社会的落后,但是我们同时也要适可谨记着:还有很多同胞生活水平还落后,还需要我们的帮助和支持。少一份奢靡,就是给他们多一份机会去过更好的生活。

中国走向国际化过程中渐渐丢失的中国特色。我们都知道,一个大国,不仅是经济上的发达,文化的发达也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现在的生活中,人们追求着外国的车,衣服,包包等等。那些大厦里,摆放的奢侈品,都是用英文标注的。好像英文越多的东西人们越是喜欢。年轻人庆祝的节日都是圣诞节,愚人节,情人节这些洋节。电影院里票房最高的永远是一些西方的电影,例如泰坦尼克号,阿凡达,变形金刚等等。有数据统计,泰坦尼克号的票房第一名就是中国。似乎随着经济的全球化,文化也趋于统一。

现在,出国是一种潮流,有才的人出国去学习外国优秀的技术,有钱的人出国买个潇洒的生活,有关系的人出国来让自己的文凭提高等等,其实,这些都是由于外国对我国文化的侵略,使得人们慢慢的丢失了自己的文化,愚昧的追求外国文化。文化的先进与落后其实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其决定的标准在于经济基础。

江泽民同志在“七一”重要讲话中强调提出:“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是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必须认识到,如果只讲物质利益,只讲金钱,不讲思想,不讲道德,人们就会失去共同的奋斗目标,失去行为的正确规范,要把依法治国同以德治国结合起来,为社会主义保持良好的秩序和风尚营造高尚的思想道德基础。”为了保证我们国家经济社会和人民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的同步发展。避免社会中类似的事情再一次的发生。因此我们必须有所改变,为此我们我觉得我们应该从下面几点做起:

1、要确定一个社会普遍的,能够被大众认可的社会价值方向,坚决抵制社会中那些低俗文化的出现。让公民找到目标。在古代,我们国家提倡尽忠、尽孝。现在西方说出人权、民主的口号,其实就是在树立方向。

2、应该确立一个积极的,能够凝聚全社会力量的,具有明确是非的道德判断标准,帮助群众分辨是非对错。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用法律这条强有力的武器来维护社会。我们现在社会上道德建设的困难,很大程度上是过去很多道德标准被破坏了,但新的又没有建立起来。

3、任何道德思想的建设都不可忽视那些最能影响道德建设的社会部分。这些最有影响的社会部分,是在一个社会阶段,大众都仰慕和追求的那些人。现在我们国家正在大力的进行经济建设,群众最渴望成为的就是富人等。那么现在最有影响力的就是我国先富起来的那些人。做好这些人的思想道德建设,既有益与道德思想的推广,又利于成果的保持。通过这些人,可以很快的宣传思想,同时,如果这些偶像做出有损道德建设的事,也会给道德建设造成很大的伤害。

4、充分与我国的历史和当前国际环境中的道德思想相结合,避免脱钩。我国许多传统的道德思想具有广博的内涵和长久的经历了长时间的检验。西方思想则具有宣传优势。同时西方的一些思想因西方经济的发达,让许多人误以为正确,但是这些还都需要社会和时间的检验。

5、我们的道德建设要以团结、和睦、合作、长远、包容、大度、富强、开放、推广、自省做基调,同时不能忽视我们的生活周围还有许多威胁和挑战,也就是说在建立的思想道德规范里要有危机意识、独立意识和防范意识。

6、要管好各种文化宣传通道,对网络、书籍、电视、电影及各种可以进行宣传的工具和途径的管理,杜绝危害我们社会的思想的传播,帮助社会辨别是非。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是当前确保社会主义国家场经济体制建立和完善的迫切需要。我国目前正处于经济快速发展的时期,由于缺乏经验,某些制度、管理、法制、教育跟不上,加上西方腐朽思想的侵入,一些丑恶现象沉渣泛起,难免会出现道德失范。要克服这些突出问题,扭转不良的社会风气,加快确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国家场经济体制,就必须大力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是着眼于新世纪新形势新任务、全面推进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保证。进入新世纪,面对经济成分和经济利益、社会生活方式、社会组织形式、就业岗位和就业方式的多样化,人们在价值取向、道德观念等方面必然面临着多种选择。同时,面对世界格局多极化、经济全球化、高科技快速发展特别是信息网络的发展以及各种文化相互交融激荡的趋势,我们要按照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要求,抓住机遇,加快发展,迎接挑战,实现全国家“十五”计划的宏伟目标,所有这些,都要求我们必须大力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努力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在全社会形成扶正祛邪、扬善惩恶、追求高尚、激励先进的良好社会风气,推动全过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协调发展。

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必须抓好广大干部群众的理想信念教育。要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坚持和完善思想政治工作领导小组联席会议制度、督导检查制度、领导干部联系点制度,落实领导干部“一岗双责”。努力在内容、形式、方法、手段、机制等方面进行创新和改进,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时代感和针对性、实效性、主动性。要有效地组织开展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艰苦创业精神教育,形势任务政策教育,大力宣传普及科学知识、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科学精神,帮助引导广大干部群众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坚定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增强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信心,增强对党和政府的信任。

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必须正确引导有利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道德规范。要把先进性要求与广泛性要求结合起来,努力形成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健康和谐、积极向上的思想道德规范。要大力提倡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弘扬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不懈奋斗的“五种精神”。要引导广大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身体力行、带头实践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思想道德。要积极鼓励和支持一切有利于解放社会生产力、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国家场经济的思想道德,引导人们树立把

国家与人民利益放在首位而又充分尊重公民个人合法利益的社会主义义利观。通过开展“文明从我做起,提升国家形象”主题教育等多种形式的群众性道德实践活动,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展示中国的新形象,形成促进全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中国精神”。

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必须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要认真搞好普法教育,增强人们的法制观念,通过建立健全有关法律法规体系以及监督约束机制,以法律的权威性和强制性规范和约束社会成员的行为。同时,要用德治的感召力和劝导力提高国民的思想认识和道德觉悟,为促进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维护社会稳定,实现城国家的协调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

对某些社会现象的看法 篇6

中公教育

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社会矛盾逐步凸显,许云鹤案、小悦悦事件等都在拷问我们的社会道德,然而杨善洲、陈贤妹等优秀人物也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社会道德。请你谈一谈对于我国社会道德建设的看法。

【要点提示】

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些革命性的思想解放和制度创新,既对人们的传统道德观念产生了剧烈的冲击,也催生了与时代的发展进步相适应的新道德观念和新道德规范。道德建设要做好固然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为核心弘扬,需要广大领导干部的躬身垂范,需要广大群众的思想道德自觉,更需要有良好的制度做保障。

【参考答案】

近段时间以来,关于“社会道德建设”的话题成为人们谈论的热点。一方面,“老人倒了无人扶”、“带着摄像头才敢做好事”等冰冷的现实问题使人们对如何行善心存疑虑;一方面,道德模范层出不穷,给人们以心灵的震撼——中国社会道德生态正遭遇“双重门”。道德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一个文明社会普遍的行为准则和规范,是公民的社会操守和职业规范。然而,一边是“好人难做”,一边是无怨无悔的践行社会道德,这样冰火两重天的对比,我认为产生的原因有两个因素:从个体层面来说,就目前的情势而言,诸多不公正现象的发生,让人们缺乏做好事的勇气,没人愿意承受“好人没好报”的恶果;从社会层面来说,制度保障的欠缺使道德频遭“风吹雨打”。有德者得不到应有的保护,失德者没有受到相应的惩罚,长此以往,只会让人们“心安理得”于自己在危难面前的不作为。道德建设亟待制度呵护。只有用制度筑起道德建设的“防风墙”,才能让行善的火炬不熄,让为恶的习气难入。这其中涉及到多个层面:加快立法,奖善惩恶,凭借法律的威慑力让道德走得更远、更顺畅;加强“诚信工程”建设,确立各社会阶层的道德规范制度;大力推行道德教育,重建社会信任,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关于大学生逃课现象的认识及看法 篇7

在当今的大学校园里,对于学业方面最为敏感的事,恐怕就是逃课与考试了。考试是最惧怕的事,而逃课则是最快乐的事。有流行语说“必修课选逃,选修课必逃”,“没有逃过课的大学生活是不完整的。”这是在大学校园里流行的一句话。由此观之,逃课现象的普遍性。

难道只有“一个讲台和一块黑板”才是课堂?很多大学生如此发问。时下大学校园里流传着这样一段顺口溜:大一是“实习生”,观察积累,瞅准机会,偶尔逃之;大二是“熟练工”分轻重缓急,酌情逃之。大三大四是“老油条”,逃课没商量。在大学校园里流行的这句话成为一些大学生的真实写照。面对逃课一族,很多人批评大学生叛逆、自由、散漫。然而,我认为对大学生逃课不能简单地求全责备,相反要引起我们对高等教育的反思。一方面是大学生自身自律能力不够、放任自流;另一方面学校应该认真反省,课程安排得是否科学、讲课内容是否陈旧。专家认为逃课其实也是一种选课,喜欢的课可以随便去听,不喜欢的也可以不去。就我们学校而言,我认为排课就不够科学,早上十二点才下课,刚下了课就要去吃饭,而且还要面对食堂那种人满膨胀的状态,好不容易吃完饭回到宿舍屁股还没做热就要去上一点钟的课了,这让很多人苦恼。不去上课吧,被点了可能就

要面对挂科的风险,去上课吧,太累了,去了也是昏昏欲睡,完全听不进去,没一点效率。当然这不能成为我们逃课的借口,我只是提出一点点建议,作为学生的我们任何时候都应该以学业为重。

可是,我发现对于在读的大学生,或者曾经是大学生的,甚至还在为大学而拼搏的高中生都很理所当然地认为:“大学生逃课是很正常的”。如今的校园里却弥漫这一种逃课的风气,而且这种不良风气的扩散范围广,持续的时间长,对校园文化有很大的破坏性。可想而知,如今大学逃课现象已严重影响到高校的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与大学生专业知识与素质综合能力的提高。据我自身的一些经验分析觉得对于逃课现象,有以下一些可能原因:一部分人认为大学的教学方式与高中的应试教育存在着本质的差别:大学属于开放式教学,自己听可,不听也行,完全随自己的愿。一些出色的学生之所以要逃课,是因为他认为自己能够充分利用逃下来的时间来学习一些更有用的东西,并且知道自己来到大学是来学对自己将来有用的知识的,而不是一遍又一遍听老师灌输一些高中已学的理论知识或无实际用处的课本知识(或许他自己都还搞不懂,只知道照着书本念)。对于这些课我们是完全没有必要呆在教室里浪费时间的,还不如逃课算了,去图书馆寻找属于自己的知识海洋,或干脆利用这一时间做一份零碎兼职算了,总

比呆在教室干瞪眼强。另一部分人认为上课是非常必要的事情,作为学生不能落掉自己的任何一堂课。虽然说现在导致逃课的客观原因较多,比如课程知识滞后,与现实脱节;教育方法落后,学生无兴趣;学校管理不严等,但更多的是学生自身素质的问题。很多学生太缺乏自律性、自主性,不能掌握好自己。可能自己开始并无意愿逃课,但有了上述客观原因,有人逃课,便也跟着逃,放纵了自己的惰性。

在老师、家长们的眼里,逃课是大逆不道的行为,逃课者也自然而然地被归入“坏孩子”之列。然而在知识经济高度发展的今天,逃课已不再是顽劣学生的专用名词,它作为大学里的常见现象被形形色色的学子们赋予了新的内容。本期我们把目光投向了这个群体,我们姑且叫他们“新逃课族”。

为积累工作经验而逃课的学生在“新逃课族”中不占少数,他们对课堂式教育不感兴趣,只相信自己亲自实践过的东西,他们逃课以积累工作经验为目的,工作的钱多少都不计较,而在学校的学习只以拿文凭为最终目标。另有这样一部分学生,他们抱着考研的目的选择逃课,他们是“新逃课族”中名副其实的好学生。这类“新逃课族”对于课程的选择非常讲究,只选择对自己考研有帮助的课程学习,其他课程则完全放弃。还有一部分属于商品经济中的弄潮儿,他们逃课的目的很明确,为了赚钱。

学生们逃课的理由不再是贪玩贪睡这么简单,他们有自己的目的和打算,但记者对他们的命运却担忧起来,如此学习,大学考试怎能过关?据调查,新时期的“新逃课族”对于学业的把握已游刃有余,他们只需要花费少部分时间就能获得优异的成绩,其中不乏奖学金的获得者。而这部分学生,他们的毕业走向门路更开阔,待遇比自己的同龄人更优越。由于实践经验很丰富,而且在学生时代已建立了自己的人脉,工作单位的选择更多,实习后马上签约的比例更高。工作后因为“入门”较早,工作也更容易“上手”,领导提拔的机会较大。而陈蕊这类立志考研的“新逃课族”,因为复习时间比较充分,复习重点也较突出,考上研究生的比例非常高。正因为如此,“新逃课族”日益壮大起来,逃课使大学教育面临新的挑战,应试教育越来越遭到学生们的反对。当然,作为学生,选择逃课这样一种极端的方式或许不够明智,或者,还需要一种新的途径与方式去寻求知识和课堂的平衡。虽然逃课的原因多种多样,但是我认为,一个学生,如果连自己的学业都不能很好完成,他也很难能很好的完成其他的事情。所以针对逃课这种情况,学校也不可能完全不管,但是现在学校采用的一些上课点名,辅导员突击查宿舍,上课交听课卡的方式,效果都不是很理想。我觉得还是上课有针对性的点名是最有效的,点一个举手一个,这样能有效的杜绝逃课,或者“带到”的现象!但是我认为完全不让学生逃课也是不人性化的,我建议每门课可以给学生两次不到的机会,在请假的前提下不影响考试成绩,毕竟大学生在学校还是有很多课余活动的,一些情况和课程冲突是完全有可能的。所以采取这种方法既不会影响学生对课程的掌握,也会让学生变得更加游刃有余!

对某些社会现象的看法 篇8

[摘要]目前我国的人口老龄化正迅速、大规模、高龄化地到来,而我国现有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很难适应这种人口老龄化的形势。针对人口变迁趋势,我国应在老龄人高峰期到来之前抓住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建立可持续性的社会保障体制。人口老龄化给中国社会经济和人民生活带来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老龄化问题已成为不容忽视的重大社会问题。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老年人在社会总人口中比重的增加,一方面给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带来巨大的挑战;另一方面,庞大的老年人群的存在,对我国老年社会保障体系的健全和完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关键词]老龄化;社会保障;挑战

[中图分类号]C91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08)52-0216-02 人口老龄化给中国社会经济和人民生活带来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老龄化问题已成为不容忽视的重大社会问题。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老年人在社会总人口中比重的增加,一方面给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带来巨大的挑战;另一方面,庞大的老年人群的存在,对我国老年社会保障体系的健全和完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基本态势与特点

我国人口基数大,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医疗卫生条件得到明显改善,人口预期寿命日益延长,老年人口逐年增加。到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时,我国65岁以上人口已达6.95%,到目前已接近1.32亿。而且持续增长势头强劲,预计2025年60岁老年人口可达2.8亿,占总人口的18.4%左右;2050年将达到4亿左右,占总人口的1/4以上。老龄人口中,我国80岁以上的高龄老年人口以每年5.4%的速度增长,高龄人口已从1990年的800万增长到2000年的1100万,到2020年将达到2780万。作为发展中国家以及一个人口大国,我国人口老龄化呈现出以下特点:

1.1 我国人口老龄化发展呈现出“未富先老”的特征

人口老龄化是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人口发展达到一定阶段后的产物。在发达国家,人口老龄化伴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而生,呈渐进步伐,当发达国家进入老龄化社会时,人均GNP一般在1万美元以上。而我国成为老龄化国家时,人均GNP仅为800美元。未富先老的人口老龄化和大规模高速度的老龄化对社会养老保障体系而言是一次挑战,经济压力不言而喻。

1.2 农村人口老龄化问题愈益突出

我国城乡差别与人口流动使农村人口老龄化更加突出。就静态而言,由于农村婴儿出生率高于城市,因此老龄化程度城市高于农村;就动态而言,由于农村越来越多的青壮年携带子女流入城镇,城乡老龄化的程度正在接近,因此导致农村人口老龄化的问题愈益突出。

1.3 女性老年人负荷沉重 由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以及历史、文化、社会等原因,老年妇女容易受到性别和年龄的双重歧视,老年妇女比低龄妇女以及男性老人在生活上面临更多的困难,并往往会受到不公正的待遇。人口老龄化对我国社会保障的挑战

人口老龄化对我国正在健全和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提出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目前我国面临着诸多问题亟待解决。

2.1 高龄化的老年人口导致社会救助的需求增加

人口老龄化的重要表现之一就是老年人口自身的高龄化,即老年人口的年龄结构也向高龄化发展,可以称之为人口高龄化。我国8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数量相对于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数量的比例由2000年的9.2%上升到2010年的10.9%后,会呈现缓慢下降的趋势,然后回升到2030年的10.9%,随后到2050年快速上升到21.3%,是2000年的2.3倍。高龄老人由于年纪增大导致健康水平明显下降,生活的自理能力也随之下降,成为病残的高发人群。他们需要更多的经济扶持、医疗保障和社会救助,从而对老年社会保障和社会服务体系提出新的要求。

2.2 人口老龄化对养老保险造成巨大压力

在人口老龄化和工业化过程中,退休人口增加的速度一般要快于总人口的增加速度。根据我国第三、四次人口普查和《中国统计年鉴》的资料计算,在近十几年,我国老年人口以年均3%左右的速度增长,离退休人口则以年均7%左右的速度增长。由于我国养老金给付方式是以现收现付为主,缺乏足够的历史积累,因此退休人口的快速增长对养老保险金的供给产生了巨大的压力,甚至出现了养老保险基金入不敷出和拖欠的现象,并有逐渐蔓延和加重的趋势。为解决这种收不抵支的矛盾,一些地区不得不将储存在个人账户中的资金用于当期的统筹资金支付,由此导致个人账户空转,或出现拖欠养老保险基金的现象。从整体上看,这种养老保险金入不敷出的状况才刚刚开始,随着人口老龄化高峰的到来,形势将更加严峻。

2.3 快速增长的老年人口扶养比加重了赡养负担

老年人口扶养比是从经济学角度反映人口老龄化社会后果的动态指标,即老年人口与劳动年龄人口的比例,通常用百分比表示。随着我国老龄化社会的到来,我国人口扶养比在未来50年中变化比较明显。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的扶养比从2000年的15.7%上升到2050年的56.8%,将上升41.1%。少儿人口的扶养比则从2000年的37.2%下降到2050年的28.3%,下降8.9%。即便是少儿人口扶养比下降,但由于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扶养比上升的幅度较大,也将导致总人口扶养比从2000年的52.9%上升到2050年的85.1%,将上升32.2%。大幅度升高的老年人口扶养比例加重了劳动人口的赡养负担,这是我国养老保障必将面对的一个严峻考验,它将会影响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性发展。2.4 对社会保障需求加大,制约经济的发展

老年人保障支出加大,制约社会扩大再生产。一是基本养老金支出加大。2006年,各级财政补助基本养老保险基金675亿元,其中中央财政补助504亿元。二是医疗保障费用支出增多。按照人的生理演变,人的一生80%的医疗费用在60岁以后,但目前大部分老龄人存在看病难的问题。三是其他老年福利保障支出,如老年公寓、老年服务设施建设等。这些支出的急剧增加,会减少国家对经济建设的投入。健全和完善我国社会保障制度

3.1 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逐步做实个人账户,扩大养老保险的覆盖范围

基本养老金主要由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构成,基础养老金由社会统筹。我们应进一步做实个人账户,改变过去现收现付状况,实行“统账”结合的积累制。扩大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范围。我国的基本养老保险最初只覆盖国有企业和城镇集体企业及其职工。2000年,我国把基本养老保险的覆盖范围扩大到外商投资企业、城镇私营企业和其他城镇企业及其职工。2002年,把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范围扩大到城镇灵活就业人员。这样使无论在何种性质企业退休的老年人无后顾之忧,做到老有所养。

3.2 开辟多渠道投资,建立可持续性的保险金体制

做好政府对老年社会保障事业投入的结构调整,建立促进老龄事业发展的长效机制,力争获得更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逐步增加对老年服务设施的建设和老年文化教育、老龄科学研究、老年活动等方面的投入。通过市场机制,激活老年保障的资金供给,对于既有市场前景又符合老龄事业发展的产业,国家要给予一定的经济支持,逐步建立老龄事业投入的增长机制。除国家投资外,设立养老生活保障福利彩票,发挥社会各级养老基金会的作用,积极引导民营资本和国外资金投入老龄事业的发展,逐步形成多元化养老资金的投入机制。

3.3 倡导个人储蓄养老,鼓励老年人积极参加养老储蓄

基本养老保险应坚持低水平、广覆盖、量力而行、分类指导、逐步发展的原则。保障水平低也就意味着扩大覆盖面具有可能性,但同时也使保障的风险过于集中,这样也为其他的保障项目提供了发展的空间。在发展基本养老保险的同时,要建立个人养老储蓄制度,保护和鼓励养老储蓄。应建立养老优惠储蓄账户,对存款数额设定最低的储蓄限额,子女也应定期将部分收入存入该账户,所有权归其父母,当其达到退休年龄才可以支取使用。这样,既可以减轻子女的赡养压力,也可以缓解由于人口老龄化使养老保障支出逐年增长而带来的经济压力。

3.4 依托社区发展老年服务业

对某些社会现象的看法 篇9

处罚违章不留情 看似无情最深情 谨慎驾驶千趟少 大意行车一回多

一人出车全家念 一人平安全家福

虽为坦途 超速者戒 纵有捷径 乱穿者止

居安思危危自小 有备无患患可除

醉(罪)在酒中 毁(悔)在杯中母念妻等娇儿盼愿君平安把家还

警惕安全在 麻痹事故来

飞速行车乐一时一朝落马毁终生

安全不离口,规章不离手。安不可忘危,治不可忘乱。

安全来于警惕,事故处于麻痹。巧干带来安全,蛮干招来祸端。

你对违章讲人情,事故对你不留情。无情于违章惩处,有情于幸福家庭。

宁可千日不松无事,不可一日不防酿祸。抓基础从大处着眼,防隐患从小处着手。生命无返程 切莫逆向行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生命之舟,覆于疏忽。

过马路,不要急。红灯停,绿灯行。做个平安小市民。

用平安祝福校园的今天,用平安打造校园的未来。

遵章守纪是幸福的源泉,马虎大意是痛苦的祸根。

重娱乐轻安全无穷后患,抓教育保平安福地洞天。

为平安勿以其小而不为,管安全勿以其小而不管。

遵章守纪是安全的良药,违章违纪是危险的根苗

宁可千日不松无事,不可一日不防酿祸。

工作为了生活,安全为了活着。

责任心就是一个人具有了某些能力时就要对相应的事情负责。当然责任也不是一件多么宏伟的事.“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集小恶则成大恶,集小善则为大善。我个人认为,作为酒钢产成品碳钢薄板的一名工人,不乱扔烟头、吃过饭自觉收拾干净、作业过程注意力集中、及时仔细点检设备、按操作规程作业、专心指挥设备、材料及时回收„„这都是责任心的表现。显然,责任心就是对他人,集体,社会承担责任和履行义务的自觉态度。可见责任心不仅是一种习惯,一种素质,更是一个优秀的人所必备的品质。

其实,工作也好,做人也好都离不开责任心。家庭需要责任心,因为责任心会让家充满爱意无限。工作需要责任心,因为心会凝聚团体的力量,这个团体才会充满战斗力和竞争力。社会需要责任心,因为责任心能使社会和谐安定。作为企业的一名员工,能不能干好本职工作,是衡量我们责任心的唯一标准。只要我们干一行,爱一行,忠于职守,尽职尽责,勇于承担自己的责任,“尽吾志而无悔。”同样可以得到认可和尊重。

对某些社会现象的看法 篇10

第三节 社会保障与社会福利的关系

一、国外和国内对于社会保障与社会福利关系的看法

下面呢,我们跟大家说一下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的关系。因为大家从我们前面对于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概念的介绍中可能已经注意到,就是在有的地方,可能有人把这个社会福利纳入到这个社会保障的这个概念系统之中,但是也有的地方从这个具体的内容来看,好像是把社会保障的内容纳入到了这个社会福利的这个概念系统之中。所以我们说在这一节里面我们有必要对于在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呢,我们对它进行一下梳理和介绍,因为这种情况的出现可能跟大家对于这个社会保障还有社会福利的概念的不同的理解有关系,比方说如果你是从狭义的角度来理解社会保障,从广义的角度来理解社会福利呢?那么有可能你是持一种看法。反过来说如果你是从这个广义的社会保障,从狭义的社会福利来理解这两个概念呢?可能你又持另外的一种观点。因此呢,由于学者们对于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的概念有着不同的理解,我们在这里需要对这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做一个梳理。

首先呢,我们看看国外的情况,就是说国外对于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这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是怎么样来看的。目前呢,大多数的欧美国家都是从广义的角度来理解社会福利的,也就是把社会福利理解为是由政府举办的和出资的一切旨在改善人们的物质和文化、卫生教育等生活的社会措施。它包括了政府举办的文化教育和医疗卫生事业,城市住房事业和各种服务事业,以及各项福利性的财政补贴,福利覆盖的对象是全体的国民,福利的内容既包括了物质生活方面,也包括了精神生活方面。那么在这样对于社会福利的一种理解和界定下,社会福利的这个概念就包含了社会保障的这个概念。所以在国外人们往往把社会保障看作是社会福利的一个组成部分,或者说是一个子系统。

那么在国内我们不同的学者对于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的关系是怎么样来看的呢?那么根据国内学者对于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两个概念从侠义到广义的不同理解和界定,国内学者们对于这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也有不同的看法。下面我们就对国内学者的看法给大家做一个简单的介绍。第一种对于这两者关系的看法就是如果是从狭义的角度,在剩余性的层次上来理解和界定社会福利的话呢,是把社会福利看作社会保障的一个子系统,而在社会保障体系中处于一个比较低的层次,就是我们说是第一种对于两者关系的一个看法。

那么国内学者对于两者关系的第二种看法呢就是说,如果是从狭义的角度在制度性的层次上来理解和界定社会福利的话呢,则是把社会福利等同于狭义的社会保障。这里这个狭义的社会保障,指的是社会保障被看作是国家和社会,为了满足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需要,而提供的一系列的物质帮助和制度保障。

第三种看法是如果从狭义的角度在发展性的层次上来理解和界定社会福利的话呢,那么就把社会福利看作是广义的社会保障的一个子系统。但是社会福利是处于社会保障体系中的最高层次,而不是较低的层次。这里所谓广义的社会保障指的是各种具有经济福利性,社会化的国民生活保障,系统的一个统称,包括作为最低层次的社会救济,作为基本部分的社会保险,以及作为最高层次的社会福利,作为特殊的这个社会优抚以及医疗保健服务等等,这是第三种看法。

第四种看法就是说,如果是从广义的角度来理解和界定社会福利,把狭义的社会保障看作是社会福利的一个子系统,并且在社会福利体系中处于比较低的层次,那么这里的这个广义的角度所理解的社会福利是指的泛指,一切为了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需要而提供的社会服务与社会措施。我们可以看到,就是说如果是从狭义和广义的不同角度来界定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的话,有这样四种不同的对于两者关系的一个看法,但是我们如果仅仅只是从,就是说这两个概念到底谁从属于谁的这个角度来看呢?上述的这些不同的观点,基本上可以分为两种:一种就是说对于这两者关系的认识是把社会福利看作是社会保障的一个组成部分,社会的保障的内涵和外延大于社会福利,这是一种。那么另外一种的观点就是认为社会保障是社会福利的一个组成部分,社会福利的内涵和外延大于社会保障。

基本上应该说在这个两者从属性的这个关系来看,只有这样的两种观点。对于这两种观点我们采纳哪一种,那么对于我们这个课程来说,我们这个课程是倾向于采纳,或者说是倾向于后一种观点,也就是认为社会保障是社会福利的一个组成部分,或者说是子系统。社会福利的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要大于社会保障。那么有同学可能就会问,我们为什么要倾向于后一种观点,或者说倾向于社会福利大于社会保障的这样一种观点,有没有可能还有其他的一种情况,就是说如果我们都同时,都同时采用广义的社会保障和广义的社会福利的话,这两个概念之间是不是能够互换,或者说是不是就相同呢?就能够等同起来,就能够互换使用。那么我想我们先回答第二个问题,也就是说这两个概念是不是能够完全互相等同,或者是互换使用的问题。

上一篇:写我的爷爷作文400字下一篇:八年级生物下知识点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