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分析与质量控制

2024-10-0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药物分析与质量控制(推荐8篇)

药物分析与质量控制 篇1

一、概述

 保证药品安全、有效、质量可控是药品研发和评价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其中,对药

品进行质量控制是保证药品安全有效的基础和前提。为达到控制质量的目的,需要多角度、多层面来控制药品质量,也就是说要对药物进行多个项目测试,来全面考察药品质量。一般地,每一测试项目可选用不同的分析方法,为使测试结果准确、可靠,必须对所采用的分析方法的科学性、准确性和可行性进行验证,以充分表明分析方法符合测试项目的要求,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对方法进行验证。方法验证的目的是判断采用的分析方法是否科学、合理,是否能有效控制药品的内在质量。 从本质上讲,方法验证就是根据检测项目的要求,预先设置一定的验证内容,并通

过设计合理的试验来验证所采用的分析方法能否符合检测项目的要求。

 方法验证在分析方法建立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并成为质量研究和质量控制的组

成部分。

 只有经过验证的分析方法才能用于控制药品质量,因此方法验证是制订质量标准的基础。方法验证是药物研究过程中的重要内容。

二、方法验证的一般原则

 原则上每个检测项目采用的分析方法,均需要进行方法验证。

 方法验证的内容应根据检测项目的要求,结合所采用分析方法的特点确定。

同一分析方法用于不同的检测项目会有不同的验证要求。例如,采用高效液相色谱

法用于制剂的鉴别和杂质定量试验应进行不同要求的方法验证,前者重点要求验证专属性,而后者重点要求验证专属性、准确度、定量限。

三、方法验证涉及的三个主要方面

(一)需要验证的检测项目

 鉴别、 杂质检查

 定量测定(含量测定、溶出度、释放度等)、 其他特定检测项目(分子量及分子量分布、生物活性等)

 鉴别的目的在于判定被分析物是目标化合物,而非其它物质,用于鉴别的分析方法

要求具有较强的专属性。

 杂质检查主要用于控制主成分以外的杂质,如有机杂质、无机杂质等。杂质检查可

分为限度试验和定量试验两种情况。用于限度试验的分析方法验证侧重专属性和检测限。

 用于定量试验的分析方法验证强调专属性、准确度和定量限。

 定量测定包括含量测定、制剂的溶出度测定等,由于此类项目对准确性要求较高,故所采用的分析方法要求具有一定的专属性、准确度和线性。

 其他特定检测项目包括粒径分布、旋光度、分子量分布、生物活性等,由于这些检

测项目的要求与鉴别、杂质检查、定量测定等有所不同,对于这些项目的分析方法验证应有不同的要求。

(二)分析方法

 分析方法是为完成上述各检测项目而设定和建立的测试方法。

 分析方法原理

 仪器及仪器参数

 试剂

 系统适用性试验

 供试品溶液制备

 对照品溶液制备

 测定

 计算及测试结果的报告等

 测试方法

 化学分析方法

 仪器分析方法

 这些方法各有特点,同一测试方法可用于不同的检测项目,但验证内容可不相

(三)验证内容

 验证内容:

 方法的专属性

 线性

 范围

 准确度

 精密度

 检测限

 定量限

 耐用性

 系统适用性等

四、方法验证的具体内容

(一)专属性

 专属性系指在其他成分(如杂质、降解物、辅料等)可能存在下,采用的分析方法

能够正确鉴定、检出被分析物质的特性。

 通常,鉴别、杂质检查、含量测定方法中均应考察其专属性。如采用的方法不够专

属,应采用多个方法予以补充。

1、鉴别反应

 鉴别试验应确证被分析物符合其特征。

 专属性试验要求证明能与可能共存的物质或结构相似化合物区分,需确证含被分析

物的供试品呈正反应,而不含被测成分的阴性对照呈负反应,结构相似或组分中的有关化合物也应呈负反应。

2、杂质检查

作为纯度检查,所采用的分析方法应确保可检出被分析物中杂质的含量,如有

关物质、重金属、有机溶剂等。因此杂质检查要求分析方法有一定的专属性。 在杂质可获得的情况下,可向供试品中加入一定量的杂质,证明杂质与共存物质能

得到分离和检出,并具适当的准确度与精密度。

 在杂质或降解产物不能获得的情况下,专属性可通过与另一种已证明合理但分离或

检测原理不同、或具较强分辨能力的方法进行结果比较来确定。或将供试品用强光照射,高温,高湿,酸、碱水解及氧化的方法进行破坏(制剂应考虑辅料的影响),比较破坏前后检出的杂质个数和量。必要时可采用二极管阵列检测和质谱检测,进行色谱峰纯度检查。

3、含量测定

 含量测定目的是得到供试品中被分析物的含量或效价的准确结果。在杂质可获得的情况下,对于主成分含量测定可在供试品中加入杂质或辅料,考察测定结果是否受干扰,并与未加杂质和辅料的供试品比较测定结果。

 在杂质或降解产物不能获得的情况下,可采用另一个经验证了的或药典方法进行比

较,对比两种方法测定的结果。

 也可采用破坏性试验(强光照射,高温,高湿,酸、碱水解及氧化),得到含有杂质

或降解产物的试样,用两种方法进行含量测定,比较测定结果。

 必要时进行色谱峰纯度检查,证明含量测定成分的色谱峰中不包含其他成分。

(二)线性

 线性系指在设计的测定范围内,检测结果与供试品中被分析物的浓度(量)直接呈

线性关系的程度。线性是定量测定的基础,涉及定量测定的项目,如杂质定量试验和含量测定均需要验证线性。应在设计的测定范围内测定线性关系。可用一贮备液经精密稀释,或分别精密称样,制备一系列被测物质浓度系列进行测定,至少制备5个浓度。以测得的响应信号作为被测物浓度的函数作图,观察是否呈线性,用最小二乘法进行线性回归。必要时,响应信号可经数学转换,再进行线性回归计算,并说明依据。

(三)范围

 范围系指能够达到一定的准确度、精密度和线性,测试方法适用的试样中被分析物

高低限浓度或量的区间。范围是规定值,在试验研究开始前应确定验证的范围和试验方法。

 可以采用符合要求的原料药配制成不同的浓度,按照相应的测定方法进行试验。范

围通常用与分析方法的测试结果相同的单位(如百分浓度)表达。涉及到定量测定的检测项目均需要对范围进行验证,如含量测定、含量均匀度、溶出度或释放度、杂质定量试验等。

 范围应根据剂型和(或)检测项目的要求确定。

1、含量测定范围应为测试浓度的80%~100%或更宽。

2、制剂含量均匀度范围应为测试浓度的70%~130%。根据剂型特点,如气雾

剂、喷雾剂,必要时,范围可适当放宽。

3、溶出度或释放度对于溶出度,范围应为限度的±20%;如规定限度范围,则

应为下限的-20%至上限的+20%。对于释放度,如规定限度范围为,从1小时后为20%至24小时后为90%,则验证范围应为0~110%。

4、杂质杂质测定时,范围应根据初步实测结果,拟订出规定限度的±20%。如

果含量测定与杂质检查同时测定,用面积归一化法,则线性范围应为杂质规定限度的-20%至含量限度(或上限)的+20%。

(四)准确度

 准确度系指用该方法测定的结果与真实值或认可的参考值之间接近的程度。有时也

称真实度。一定的准确度为定量测定的必要条件,因此涉及到定量测定的检测项目均需要验证准确度,如含量测定、杂质定量试验等。准确度应在规定的范围内建立,对于制剂一般以回收率试验来进行验证。试验设计需考虑在规定范围内,制备3个不同浓度的试样,各测定3次,即测定9次,报告已知加入量的回收率(%)或测定结果平均值与真实值之差及其可信限。

1、含量测定

 原料药可用已知纯度的对照品或符合要求的原料药进行测定,或用本法所得结果与

已建立准确度的另一方法测定的结果进行比较。制剂可用含已知量被测物的各组分混合物进行测定。如不能得到制剂的全部组分,可向制剂中加入已知量的被测物进行测定,必要时,与另一个已建立准确度的方法比较结果。

2、杂质定量试验

 杂质的定量试验可向原料药或制剂中加入已知量杂质进行测定。如果不能得到杂质,可用本法测定结果与另一成熟的方法进行比较,如药典方法或经过验证的方法。如不能测得杂质的相对响应因子,可在线测定杂质的相关数据,如采用二极管阵列检测器测定紫外光谱,当杂质的光谱与主成分的光谱相似,则可采用原料药的响应因子近似计算杂质含量(自身对照法)。并应明确单个杂质和杂质总量相当于主成分的重量比(%)或面积比(%)。

(五)精密度

 精密度系指在规定的测试条件下,同一均质供试品,经多次取样进行一系列检测所

得结果之间的接近程度(离散程度)。

 精密度一般用偏差、标准偏差或相对标准偏差表示。取样测定次数应至少6次。精密度可以从三个层次考察:

 重复性

 中间精密度

 重现性

1、重复性

 重复性系指在同样的操作条件下,在较短时间间隔内,由同一分析人员测定所得结

果的精密度。重复性测定可在规定范围内,至少用9次测定结果进行评价,如制备3个不同浓度的试样,各测定3次,或100%的浓度水平,用至少测定6次的结果进行评价。

2、中间精密度

 中间精密度系指在同一实验室,由于实验室内部条件改变,如时间、分析人员、仪

器设备、测定结果的精密度。验证设计方案中的变动因素一般为日期、分析人员、设备。

3、重现性

 指不同实验室之间不同分析人员测定结果的精密度。当分析方法将被法定标准采用

时,应进行重现性试验。

(六)检测限

 检测限系指试样中的被分析物能够被检测到的最低量,但不一定要准确定量。该验

证指标的意义在于考察方法是否具备灵敏的检测能力。因此对杂质限度试验,需证明方法具有足够低的检测限,以保证检出需控制的杂质。

六、对方法验证的评价

(一)有关方法验证评价的一般考虑

 总体上,方法验证应围绕验证目的和一般原则来进行,方法验证内容的选择和试验

设计方案应系统、合理,验证过程应规范严谨。并非每个检测项目的分析方法都需进行所有内容的验证,但同时也要注意验证内容应充分,足以证明采用的分析方法的合理性。如杂质限度试验一般需要验证专属性和检测限,而对于精密度、线性、定量限等涉及定量测定的项目,则一般不需要进行验证。

(二)方法验证的整体性和系统性

 方法验证内容之间相互关联,是一个整体。因此不论从研发角度还是评价角度,方

法验证均注重整体性和系统性。例如,对于鉴别项目所需要的专属性,一般一种分析方法不太可能完全鉴别被分析物,此时采用两种或两种以上分析方法可加强鉴别项目的整体专属性。在方法验证内容之间也存在较多的关联性,可以相互补充。如原料药含量测定采用容量分析法时,由于方法本身原因,专属性略差,但假如在杂质检测时采用了专属性较强的色谱法,则一般认为整个检测方法也具有较强的专属

性。

 总之,由于实际情况较复杂,在方法验证过程中,不提倡教条地去进行方法验证。 此外,越来越多的新方法不断被用于质量控制中,对于这些方法如何进行验证需要

药物分析与质量控制 篇2

中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 其有几千年悠久历史。多年来中药以其产量多、分布广、毒副作用小等优势占据着我国医药产业的半壁江山, 发展中药产业是我国医药产业的主要方向之一。但由于我国中药的技术标准体系还不够完善, 近年来出现一些较为严重的中药不良反应事件, 如“鱼腥草事件”和“双黄连事件”等, 使人们对中药的安全性产生了质疑, 并由此引发了对中药的“信任危机”。因此, 中药质量控制问题是制约中药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中药与化学药物的不同之处在于中药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由多种草药组成的复方, 是多成分的药物组合体。所以对中药的质量控制远比对化学药物的质量控制复杂。随着对中药产品质量要求的日益提高, 传统的中药质量控制方法显然存在不足, 如单一组分或单一指标成分的测定、单纯的化学分析、只考虑有效成分、忽略无效及毒性成分。因此, 建立多渠道整合分析 (Integrated Multi-channel Analysis, I M C A) 质量评价体系, 如多指标成分分析、指纹图谱分析、谱效关系、显微分析与化学分析等来控制中药的质量是迫切的, 也是必需的。

基于以上原因, 作者遵循“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原则, 以学生为本, 依托本教研室在中药质量控制方面的科研优势, 从建立中药多渠道整合分析 (IMCA) 质量控制评价体系出发, 以进行多学科的交叉结合和多种分析技术的联用为主要手段, 对本科药物分析实验教学内容进行了以下四个方面的改革, 并且取得了一些良好的效果。

1、增加基于多组分和多指标性成分定量分析的中药材及成方制剂的质量检验实验

首先以锻炼学生熟练使用色谱技术为目的, 增加了利用GC和HPLC测定中药成方制剂蓝花药和药材枳壳中多种有效成分含量的实验内容。通过在教学中开放实验室, 学生利用实验室的条件, 自己提出实验步骤、方法并设法去完成实验目标, 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并借此提高学生对中药质量控制的认识。

2、增加基于多组分定量与指纹图谱相结合的中药成方制剂的质量控制实验

在学生动手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得到提高的基础上, 进一步增加以不同厂家、不同批次黄连上清丸为分析对象, 采用H P L C测定该制剂中的多种活性成分和中药指纹图谱相结合的办法来进行中药的质量检定实验, 使学生掌握指纹图谱在中药质量控制中的作用及其相关的分析统计方法, 并使学生认识到中药质量控制的复杂性。

3、增加基于多种分析技术与方法相结合的全面控制中药成方制剂质实验

结合科研工作的成果, 作者增加以传统中成药利胆排石片为分析对象, 采用TLC鉴别、粉末显微鉴别、HP LC多指标成分含量测定、HPLC指纹图谱分析相结合的中药质量全面控制实验。通过实验, 学生对包括鉴别、检查和组分含量在内的中成药质量检验的全过程有了基本的认识, 为今后的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4、增加基于谱效关系的中药材质量优劣筛选实验

结合作者所在教研室进行的科研项目, 作者将学生实验与科研项目结合起来, 让学生真正参与到科研活动中, 增加了以中药材白头翁为分析对象, 通过研究其药效 (体外抗氧化活性) 与HPLC指纹图谱之间的关系的实验, 让学生了解到中药质量控制实际上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综合性课题。

纵观各医药院校及科研院所的药物分析实验, 教学工作基本局限于以单一化学合成药物为分析对象的药品质量控制上, 比如合成药物的鉴别、检查以及含量测定, 存在实验内容陈旧、现代仪器仪器分析实验数量少、质量不高等问题。在利用多学科交叉、多种现代仪器分析手段整合分析、控制和评价中药质量方面的实验教学几乎空白。这使得目前的药物分析实验教学培养出的学生往往只能从事简单化学药物的质控工作, 不能满足将学生培养为能够适应未来中药全面质量控制的“技能型”人才的迫切需要。

笔者通过以中药多渠道整合分析质量控制评价体系为核心的实验教学改革和实践, 不仅使学生了解中药质控的内涵和重要性, 掌握多学科交叉、M u l t i p l e C o m p o u n d s D e t e r m i n a t i o n (M C D) 、F i n g e r p r i n t An a l y s i s (F A) 、谱效关系、GC、HPLC、TLC等多手段综合控制、评价中药质量的基本方法, 加强了对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科研素质, 创新思维等综合素质的全面培养, 同时在建立既符合药学专业整体要求, 又具有自身特色的药物分析人才的培养模式上取得了良好的结果。

参考文献

[1]杭太俊.药物分析教学特色的彰显[J].药学教育, 2005, 21 (3) :30~31

[2]齐艳.药物分析实验课的教学[J].药学教育, 2000, 16 (2) :36~37

[3]曲斌, 韩旭, 许有威等.研究性学习的药物分析实验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大连医科大学学报, 2006, 28 (4) :350~351

[4]马廷升, 朱兰翠.树立药品质量意识加强药物分析教学[J].药学教育, 2005, 21 (4) :31~33

药物分析与质量控制 篇3

【关键词】静脉药物配制 质量控制 存在问题 措施研究

【中图分类号】R197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3-0273-02

静脉药物配制中心(Pharmacy Intravenous Admixture Services即:PIVAS)将静脉输液药物在无菌洁净的环境下由高级药剂师进行集中配制和管理,减少在药物配制的过程中潜在的药物污染和药性冲突,并且有效减少配药成本,减小误差,提高药效,因此具有很强的优势。药物配制人员必须经过专业的培训,根据医嘱审核用药的合理性,之后再进行药物的配制,切实保障病患的用药质量,减少因为药物质量所造成的医疗事故。现阶段我国的静脉药物配制中心质量控制还存在很多问题有待解决和完善。

一静脉药物配制中心质量控制的意义

配药人员身穿专用的消毒防静电洁净服在高洁无菌的空间内配制静脉药物,可以大大减少静脉药液污染的可能性。在生物安全柜中配制药物可以有效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对医务人员的伤害。药师在医嘱的基础上严格审核配药处方,及时的提出意见和建议,有利于提高静脉药物配制的安全性和治疗的有效性,减少病区护士配制静脉药物时间,提高临床护理质量[1]。

二静脉药物配制中心质量控制存在的问题

2.1 管理不慎易感染

药物配制的房间没有达到高洁无菌的要求、没有建立完整的感染管理制度、医护人员工作消毒不彻底、药物配制容器清洁指标不达标、空气不畅通不清新、药物配制时防护设备部完善等这些都可能导致配制的药物感染,造成药物失效或药物变性,严重威胁病患的用药安全。

2.2 配药审核有风险

这点主要表现在人工审核药物配制配方容易受到审核人员的个人因素的影响,可能因为大意造成用药不当,影响用药的安全性。

2.3 医护人员防护意识不强

某些特殊药物如细胞毒性药物在配制过程中可能会出现蒸发、溢出、破损等现象,但有些医护人员的防护意识不强、监管力度不够容易使配药人员受到变质药物的伤害。

2.4静脉药物配制消毒不彻底

药物配制中没有及时对胶塞消毒导致胶塞与药剂发生化学反应。按照规范在配制药液时,要对胶塞进行消毒,一般采用含氯消毒液或是碘酊,没有彻底消毒或是消毒时消毒液或碘酊不慎落入药瓶内,与药剂发生化学反应,容易改变药性,影响配制药物的质量。

2.5生物安全柜管理不规范

有些医院的生物安全柜设备落后,应用不规范,管理不当,环境不卫生,消毒不彻底,没有发挥生物安全柜应有的安全防护作用,反而是药物配制人员处于极其危险的境地,也容易造成药物细菌感染导致药物变质进而引发医疗事故[2]。

调查两类医院的生物安全柜设备比较总结如下表:(2013-3-1到2014-9-1)

管理情况清洁情况消毒情况药物细菌感染

情况(抽查取样)由药物失效引

发的医疗事故配药人员身

体健康情况医院一类有规范的管理

条例,违规惩治高洁无菌,清洁

情况较好每日勤消毒4.35%2例健康医院二类管理条例不明

确,管理不严无菌环境一般,

清洁情况一般消毒但不定期24.89%14例健康三静脉药物配制中心质量控制的措施

3.1 严格实行配药人员准入制度

对配药人员展开专业培训,提高配药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培养配药人员的责任心,严禁非配药人员进入配药室,必须经过批准方可进入。

3.2 按照流程、规范进行操作

制定并完善相關管理制度和规范,配药人员经过培训必须熟练掌握配药流程,并严格监督执行。规范审核。使用计算机注射剂配伍审查系统进行自动审查,有配伍问题的再由药师重新审核。规范配制。药物配制人员要先戴聚氯乙烯手套,再戴乳胶手套,必要时还要戴面罩。操作时注意药物的特性,小心使用配制器械,防止有危险性的药物对人体的侵害,化疗药物现配现用。注意配药后相关物品的处理,比如用过的注射器要放在专门的垃圾桶内。

3.3 制定感染管理规范

将静脉药物配制中心区间彼此严格隔开。重视生物安全柜的管理的清洁,制定合理的配制工作流程。医护人员加强防护措施,进行配制前要进行严格消毒。注意保持室内空气的流畅和净化,保持配药房间光线适宜,湿度约在45%~75%区间内、温度约在18 ℃ ~22 ℃范围内、噪声 <65 dB,良好的配药环境可以使配药人员集中精力,专心制药,提高制药的效率和质量[3]。配制结束后用生物安全柜内的紫外线灯照射1小时,进行杀菌消毒。

3.4 提高医护人员的专业技能和安全防范性

配药人员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专业素养,严格按照规范程序来进行静脉药物配制。正式配药前要接受系统完整的配制操作训练,正式开始进行药物配制后也要接受每月一次的考核,主要考核配制的操作流程、配药设备的使用、配制药物的质量、生物安全柜的使用、配药完成后废弃物的处理等。配药人员在配制时若不慎使皮肤直接沾染到某些特殊的配制药物例如细胞毒性药物时,应立即进行清水冲洗,事先要确保穿戴好防护用品。提高医护人员的安全防范性,定期进行体检[4]。

3.5 规范使用生物安全柜

医护人员一定要详细掌握生物安全柜的使用方法和功能效用。保持生物安全柜的清洁工作每天不断,并且清洁彻底。监测生物安全柜内空气中的细菌及微粒,每月都要检查生物安全柜的负压情况。

结束语:静脉药物配制中心作为一种新型的配药方式,实用性和安全性都较强,受到广泛的好评。静脉药物配制中心的质量控制也直接关系到配制药物的质量效果和医院的运营成本,因此质量控制也越来越受到重视。有效的质量控制可以提高静脉药液的安全性,规范的配制可以降低静脉药液的感染率,同时降低对医院环境的污染,提高医护人员的工作效率和质量,减少病患的治疗费用。

参考文献

[1]马伟斌. 静脉药物配制中心的安全性管理[J]. 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10,07:555-557.

[2] 张健,金岚,陆晓彤,李方. 静脉药物配制中心质量控制的措施和体会[J]. 药品评价,2010,14:51-54.

[3] 陈凤莲,朱芳,邓燕,张丽珍. 静脉药物集中配置中心药物配制环节质量控制[J]. 中外医学研究,2014,32:159-160.

药物分析与质量控制 篇4

1.引言

随着当前医学水平的不断发展,其中应用的检验技术也得到了广泛 的应用,不仅拓宽了临床医学的视野,还扩展人们认识疾病的深度和广 度,有效为疾病的诊断等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而医学检验质量的高 低有可能会对临床治疗带来不利的影响,甚至还会引发医疗事故或者医 疗纠纷。当前影响医学检验质量控制的问题主要出现在检验的前、中和 后全过程之中,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以加强医学检验的质量控制,使检验 结果更加客观和公正。

2.医学检验质量控制的重要环节

2.1检验前阶段的质量控制:检验前的阶段质量控制主要包括检 验申请、原始标本采集、实验室运送和传输以及患者的准备等等。可以看 出,对该阶段的质量控制,检验人员往往难以控制,需要医生、护士等在实 验室之外完成。目前,很多检验结果出现不尽如人意的现象主要是由于 标本质量不达标所造成的。

2.2检验中阶段的`质量控制:当检验室工作人员收到标本之后需 要立即对检验标本进行质量的检查,检查其是否合格,并核对患者的姓 名、性别、床号等信息是否正确。如果采集的标本主要是血清或者血浆, 需要严格在规定的时间之内进行检测。即是标本当天不能及时检测,还 需要按照要求进行保存。同时,在检验室内,检测仪器是否合格也会对检 验的结果产生重要的影响。再有,若检验人员的专业素质不达标,也会呆 罗爱检验结果的偏离。

药物分析与质量控制 篇5

在我国范围内,伴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经济在不断的增长,使得建设事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从而促使EPC总承包项目被广泛的应用和推广。同时对于项目管理来说,工程质量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进行有效的管理和控制能够确保各个参与方都尽到应尽的义务,不仅能保证工程的质量,也能达到业主的期望,实现总承包商的价值。

二、EPC总承包

1、所谓的EPC总承包。就是指工程总承包企业受业主委托,按照合同约定对工程建设项目的设计、采购、施工、试运行(竣工验收)等实行全过程或若干阶段的承包。通常工程总承包企业在总价合同条件下,对所承包工程的质量、安全、费用和进度负责,EPC总承包就是在设计、采购以及施工环节采用总承包,这是一种非常典型的承包方式,也是未来总承包项目的发展趋势和方向。

2、优势特征。对于工程项目来说,采用EPC总承包方式,业主可以将各种类型的风险转移给总承包商;EPC总承包可以将设计、采购以及施工作为一个整体,统一运作,在项目管理的模式下开展工作,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更好地发挥EPC总承包方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使其在面临风险的过程中能够获取相对客观的利润。采用这种方式进行项目建设时,EPC总承包方可根据工程进度情况,合理安排施工图纸的发放进度、安排设备到货时间,实现边设计边施工,从而大大的缩短建设时间,确保工程质量。

三、关于EPC总承包项目质量管理与控制的一些建议和措施

1、重视合同的谈判与签订,对风险进行充分的识别、评价及控制。在工程建设中,如果业主和总承包商签订了合同,就表示他们之间建立了合作关系,但是由于双方所站角度不同,那么在合同谈判过程中必然就会发生分歧,针对这样的情况,就要双方以大局为重,求大同,存小异,经过多轮交流与谈判,才能达成共识。在进行合同谈判中,作为总承包商不仅要对承包工程的范围、工期以及合同数额等倍加关注,还要对存在或者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认真分析,并且将其列入到合同条款中。因此最终合同签订前,一定要做好风险的识别、评价工作,并且要采取相应的措施。以某工程为案例,进行分析。在进行合同谈判时,要经过下面几个环节:1)合同大框架和主要内容,例如:承包范围、工程规模、工程进度目标、质量目标、HSE目标、合同价款等。参加的人员主要有企业领导、项目经理以及管理人员,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各个专业设计负责人配合参加,因为他们才是最清楚EPC范围内的具体工作内容,及有可能影响价格的核心部位在哪里,以避免因各边界不明、用户对设备品牌、国产或引进及设备形式等细节要求不清楚,而造成EPC合同费用产生很大偏离。2)关于项目合同价款,一般情况下工程项目的概算由参加投标的EPC方负责编制,业主负责审核,如果是业主提出的工程概算,那么配合投标谈判的设计各专业负责人就要分析其概算的构成是否合理,以便为合同谈判提供依据。然后在框架和内容确定后,双方管理人员应该就细节问题进行谈论,例如:支付工程价款的方式、质量保证金以及双方的权利和义务等,其中业主的合同文件要审计、财务等部门进行确定和签字,如果有很大的改动,需要跟业主谈判;对于质量保证金,由业主先提出,如果有异议,双方在进行协商确定。3)对于风险控制,提出了如下建议和措施:采用头脑风暴方法对风险进行识别,主要是从自然、经济、技术以及管理等方面对风险进行识别,并且将其用清单列举出来。此外,作为总承包商应该根据不同环节的风险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例如:风险规避、风险转移等。总之,在进行合同谈判和签订的过程中,要充分的掌握和熟悉合同法、总承包法律法规,同时还要对合同的各项条款进行充分的考虑,做好风险的识别、评价以及控制工作,从而才能确保工程的质量。

2、成立项目组织机构,做好总体策划。在合同签订之后,作为总承包商一定要组建一支专门性比较强、管理水平比较高的管理部门,还要严格按照工程的总体建设要求,采用科学合理的方法进行管理。并且将设计、采购以及施工等环节有效的结合在一起,做好总承包工作的投资、进度以及质量工作,从而就能够对工程总承包总体目标进行有效控制。某企业按照质量、环境等要求,选择一些素质比较高的员工,组织建设总承包项目部门,并且采用红头文件的方式,对项目经理、副经理以及费用、进度、进度施工管理的工作人员进行任命。同时在项目管理中,采用项目经理负责制度,对经理和成员的责任和义务进行明确的规定,做好在其位谋其职,作为项目经理主要是负责规划大纲的编写,主要包括:项目概况、管理范围以及成本、进度质量等方面的管理。

3、以设计管理为切入点,加强进度、费用等控制。对于工程总承包,在进行工程设计时,一定要做好设计管理工作,只有这样从开始抓起,才能对整个过程的费用进行控制,从而有效的实现费用控制的总体目标。项目部门按照审批初步设计或EPC合同规定的工程量的最高限额中确定的原则、范围以及规模等对施工图纸进行设计。以某工程为例,从设计方面作为切入点,要求各专业设计人员严格按照EPC工程范围进行设计,减少因设计漏项,而引起现场修改、补充,给现场施工节约了时间和费用,充分理解业主需求,避免质量过剩,造成费用浪费,可以充分的发挥设计的作用。

4、实行工程招、投标制,做好招标工作。招投标阶段是控制质量及费用非常重要的阶段,所以要对方案进行不断的优化。分为工程招标和设备材料招标,可以采用公开招标或议标的方式(对于高温高压的石油化工高危行业中的特种设备及施工,采用议标方式较多),然后对参与投标企业的资质、信誉以及综合能力等进行评价,选择优秀的施工单位和供应商。以某石油化工工程为例,建议招投标工作安排如下:(1)施工单位招标a.确定招标方案,将工程概况,标段的划分等细节确定,以便确定需要招几家施工单位;选择具有相应施工资质的施工单位(每个标段最少应有3家以上参加)进行投标预审;b.发布招标文件;c.进行评标、决标(2)材料招标。根据项目使用的材料,根据技术要求进行网上公开招标(3)设备招标。a.由专业设计人员提供询价书;b.由采购部门将询价书发给有相应资质的设备制造商;c.与设备制造商进行技术交流谈判,并签订技术协议d.对性能及价格进行综合比较,选定供应商。(4)做好合同签订。选定合同文本,确定合同条款,进行风险分析,请一些有经验的`专家参与合同评审,对没有招投标经验的企业也可把招投标有关的工作委托给招标公司进行,这样不仅大量节约了时间,还提高了工作的效率。此外,还减少了投资的风险,节省了投资的成本。

5、做好沟通管理工作,加强各方的协调必须正确识别项目各方的重要干系人,这是保证项目能够顺利实施、及时沟通、协调各方工作的关键所在;工程进行过程中要定期或不定期召开工程例会或专题会议,及时解决过程中出现的有关质量、安全及进度方面的问题,对工程的重点环节进行严格的控制,并形成会议纪要,从而确保工程的质量得到有效的控制和管理。

6、做好采购、施工、竣工验收阶段的质量控制对于整个工程来说,采购、施工是非常重要的环节,是把设计图纸上的内容变成实际成果,所以一定控制好采购、施工质量。以某企业为例,EPC采购部门对于压力容器质量控制采用设备监造方式,委托具有设备监造资质的监理单位到制造厂进行驻场旁站监理,设备到场后还需提供设计文件、产品质量合格证明、监督检验证明等相关技术资料和文件;施工过程中格按照施工验收规范组织施工,特别要注重材料入场检验关,坚决杜绝材料用错。施工过程中,采用事前、事中和事后控制相结合的方法,严格按照质量控制点会同监理共同把好质量关。同时在实施的过程中,要加强业主、监理以及施工单位的沟通和协调工作,从而就能很好的解决施工现场存在的问题,也能够对工程质量进行控制,也能做好监督工作。此外,工程在竣工验收的时候,要严格按照业主和有关部门的要求对质量进行监督,特别是对的压力容器、压力管道必须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特种设备安全法》办理监检,并且做好工程的检验、试验以及核验工作。

四、结束语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各种项目建设急需走专业化建设的道路,采用EPC总承包的项目必将逐渐增多,那么在此过程中,要想确保工程项目的质量,满足业主的需求,就要不断的完善质量管理体系、做好各个阶段的质量管理,从而有效的控制和管理质量,使得工程能够顺利进行,为业主创造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王敬东.浅谈工程质量监督控制点的设置[J].工程质量,.(08):46-47.

[2]《建设项目工程总承包管理规范》

[3]孙鹏远,王雪.建筑工程总承包项目管理模式转变探究[J].科技信息,,(07):234-235.

控制药物不良反应的认识与思考 篇6

瓶装密闭,用后盖紧瓶塞;易遇光变质的药物应置阴暗处,装入有色瓶内;针剂需放在遮光的纸盒内。

2 做好健康教育工作:向病人介绍药物的优点和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消除患者的紧张感和不必要的顾虑;②做好基础护理与心理护理;③提高自我保护意识,防止ADR发生。

3 注意用药方式:用药方式与ADR的发生有关,引发ADR的用药途径以静脉用药最常见,静脉输液引起ADR有多方面的原因,包括药物因素、输液操作因素及患者体质等因素。

因此,无论中药还是西药,能口服给药就不注射给药,能肌肉注射就不静脉给药。

必须静脉给药时,应避免疗程过长,

充分注意选择适宜的给药剂量、药液浓度、滴注速度等,并注意用药过程的监护,及时发现ADR,确保用药安全。

若确需静脉输液,一定要严格控制每一环节,做到全程控制与药学服务相结合,尽量降低ADR的发生率。

在用药过程中及用药后,加强巡视与观察,特别是前30分钟尤为重要。

4 注意老人与儿童特殊群体:ADR多发生在年龄偏大的患者中,随着年龄的增长, ADR发生率有上升的趋势, 大于55岁的中老年ADR发生率为41•18%。

老年人发生不良反应的比率较高,这与老年人各系统生理机能衰退及对药物的代谢、排泄功能降低有关,且老年人基础疾病较多,用药几率大,抵抗力减弱,因此,对老年人用药须小心、谨慎,必要时应进行治疗药物的血药浓度监测。

儿童ADR的发生率为16.47%,位居第2位,可能与我院儿科呼吸道及消化道疾病占大多数,抗感染药物及清热解毒的中药注射剂使用频率较高有关。

建议加强儿童患者用药监护,特别是抗感染药物及中药注射剂的使用安全应引起足够重视。

5 谨慎用药:根据药品本身的特点合理用药,预防ADR的发生。

对于常致过敏的药物或过敏体质的病人,用药前必须进行过敏试验,阳性反应者禁用该药。

对注射剂来说,凡对皮肤有刺激性的药物,应避免皮下注射;对肌肉注射后容易引起硬结的药物,应选用细长针头,并交替更换注射部位;如需同时混合注射数种药物,应注意有无配伍禁忌;若同时注射多种药液,应先注射刺激性较弱的药液,后注射刺激性较强的药液。

对缓释片或胶囊,应嘱病人整个吞服;对首过效应明显的药物,在肝功能不良时应注意减量或延长给药间隔时间;对含钾盐的药物不宜静脉推注,以免引起房室传导阻滞及心脏骤停;避免钙剂大剂量静脉注射,以免引起室性早搏、心室颤动以致停搏;长期用激素类药物治疗的患者,不宜骤减或骤停药物,以免出现反跳现象。

6 掌握正确的给药时间:对于大多数药物来说,饭前服用吸收好,且发挥作用快;对于健胃药,必须饭前服,有些可饭时服,以促进胃液分泌,增加食欲;对胃刺激性大,胃肠道反应严重的药物,应饭后服;对于催眠药,宜在晚间临睡时服用,以利睡眠;对于驱虫药,宜空腹服用,以保证肠内高浓度与肠虫接触。

7 中药注射剂的合理使用:随着中药注射剂在临床的广泛使用,近年来其有关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报道也愈来愈多。

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较复杂,主要与中药材原料品种、产地、成分本身的复杂性、中药注射剂的组分、剂量的特殊性及制备工艺、分析技术的限制性有关。

中药注射剂内在质量的不稳定性是影响其安全性的主要因素。

此外还有些是由于临床应用不规范造成的。

如溶剂的选择与说明书不符、药物稀释浓度过高、药物超剂量使用、药物联合使用、具体操作等。

因此,对于有过敏史特别是久病虚弱的过敏体质患者应谨慎用药,用药后应严密观察、发现问题及时停药、及时处理;应严格按照药品说明书中推荐的适应证与剂量使用;规范给药途径、加强静脉给药的监测;加强抗微生物药的临床应用管理;慎重使用中药注射剂。

在输液配伍中不宜再加入其他药物,滴注速度不宜过快。

三 结语

总之,药品不良反应之间的原因是复杂的、多样的,只有找到内在的、本质的联系,才能正确地判定因果关系,进而找到控制不良反应的办法。

参考文献

[1] 谢金洲.药品不良反应与监测.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 399.

[2] 李超进,主编.药事管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 190.

[3] 周菁丽.中药不良反应原因及对策.现代医药卫生, , 22: 127.

[4] 何伟珍,我院输液室抗菌药物不良反应报告100例分析,中国药业,(10)

药物分析与质量控制 篇7

改革开放以来,“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使中国高等教育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教育部在2001年8月颁布的文件中要求:本科教育要创造条件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公共课和专业课教学[1]。我校的双语教学始于2002年,在积极推动用英语教授专业课程的进程中取得一定成果[2]。

药学专业(中外合作)是本校中药学院与英国伦敦城市大学联合创办的专业,旨在填补目前国内对于本科层次的中医药国际化人才培养的空白,培养具有双语能力的高素质天然药物研究人才。因此,实施双语教学是必要途径之一。

天然药物化学是药学及相关专业的基础课和必修课。天然药物化学是制药领域的关键环节,是中药新药研究开发、中药现代化的前提,尤其是天然药物已被世界公认和接受,因而在中药国际化进程中发挥着前所未有的重要作用。

我校中药化学教研室借鉴其他兄弟教研室的双语教学经验[3],结合药学专业(中外合作)学生自身的特点,通过近几年的探索与总结,逐渐形成了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天然药物化学双语课程建设模式,并通过强化工作重心、提高教师投入以及科学评估体系等措施,实现对其质量的控制,为以后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奠定基础。

1 着眼于工作重心

本课程以“如何使学生有效的学习天然药物化学”为教学核心,运用英语及母语结合多媒体技术为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

1.1 教学内容方面

主要解决的问题在于如何平衡好学生们既要学习天然药物化学的学科知识又要学习英语的两个需求点,处理好英语与专业知识之间的关系,使之用英语思维同样能够掌握该门课程的主要学科内容。

首先,我们以传授专业知识为双语教学的根本目的,将语言作为服务性工具,在专业知识学习的过程中使学生的专业英语水平得到提高,而非一味强调英语,使双语教学变成了英语教学。同时培养学生使用两种语言进行科学思维和交流的能力,使之将来能够较快的适应全英文的学习环境。教学大纲采用中英文对照,授课内容及重点适用于中药学院中药学及中英联合办学专业的学生,实践性强。

其次,根据三年级学生的英语水平和接受能力,我们选择学生容易理解、有代表性的章节进行双语授课,而对于一些专业要求较高、晦涩难懂的章节仍然使用汉语授课,注重教学内容的系统性与有效性。

1.2 教学方法方面

授课教师注重双语教学设计,在实践教学环节上采用循序渐进的办法,实行三步走:

第一步:以中文授课,学术名词配英文对照。尤其是总论部分介绍的各种提取分离和结构鉴别的方法和原理是学习天然药物化学的基础,涉及的专业基础知识多,如果这部分采用双语教学,可能会使刚刚接触到专业课并缺乏实验经历的学生产生认知障碍,逐渐失去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对课程产生抵触情绪而影响教学质量。

第二步:以中文授课为主,突出英文专业词汇。随着各论章节的展开,教师列出专业词汇表,并下发给学生,要求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预习。并在课堂教学中穿插少量英语,在学生逐渐适应以后,根据其接受程度,设计下一步的双语教学内容。同时选择难度适宜的参考教材和文献,提高学生阅读本专业英文原版文献的能力,引导学生参阅文献提高撰写论文总结的书面表达能力。

第三步:逐步加大英语比例,基本实现双语教学。以前面二步为铺垫,我们在整个教学进程的后半部分,从实际出发,选择适当的章节,依托外文原版教科书和中文版教学用书,通过归纳总结,自编中英对照讲义,并提前一周下发学生预习。教师在上课前也必须做好充分准备,不仅要熟练掌握教材内容,还要尽量使用简洁易懂的英语口语表达出来。课堂教学过程中,紧紧围绕着“如何生动有效的教学”,通过双语课件、口语讲述、汉语翻译、英语讨论问题等相结合,根据教学内容的难易以及学生的接受程度,调节讲课速度和交替使用中英文的比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根本上提高教学效果。课后再加上适当的复习和双语练习题,达到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

2 着眼于教师投入

教师是实施教学质量控制的核心因素,其素质的高低及风范将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的好坏。开展双语教学,对学习者是通过外语学习学科知识,对教师是通过外语教授学科知识[4],因此要求开展双语教学的教师不但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而且要具有较高的英语水平和较强的口语表达能力。教研室参与双语教学的授课教师均为博士,专业基础好。其中一名教授具有美国留学经历和十余年的教学经验,一名教师在英国伦敦城市大学进修过药学的相关课程并在校级双语授课竞赛中获奖。

针对“阅读能力较强,口语能力较弱”这一普遍存在的薄弱环节,教研室全体教师不定期集体备课,交流学习经验和教学方法,第一时间协商解决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共同编写双语词汇表、教学大纲和练习题,互相学习,共同进步。教研室的授课教师大多为年轻教师,均具有较高学历,接受新知识的能力较强,我们选派教师参加英语口语、PBL教学法等专题培训班,鼓励教师参加国内外教学和科研会议,聘请外语教学中心的教师作指导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显著的提高了教研室整体的专业知识和外语水平,为培养双语教学的后备力量奠定坚实的基础。

3 着眼于评估体系

目前我教研室的双语课程建设仍处在实验探索性阶段,我们初步制定了供内部使用的双语教学质量考核与评价标准,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评估,力求既保证双语教学的质量,又保护学生学习积极性和教师教学积极性。

我们采用学生、教师与专家共同参与的评估方式。由授课教师在课堂上使用双语教学课堂测验卷,学生成绩良好。组织教研室全体教师参与设计天然药物化学双语试卷用于期末考试,其中英语试题占30~50%,考试结束后阅卷、进行试卷分析;2008学年学生卷面平均分65.7,标准差14.6,不及格率5.1%,达到“传授专业知识为双语教学的根本目的”。 组织学生填写“天然药物化学双语教学反馈评价表”,并对评价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学生满意率高于70%,效果良好。同时,我们在2008年5月邀请教务处、中药学院、外语教学中心的同行专家、教学督导组成员专和部分学生代表,参加中药化学教研室双语课程建设的质量控制项目评估会,会上三位参与双语教学的教师均进行了现场示教,与会专家在充分肯定我们取得的成绩的基础上,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4 结 语

综上所述,我们在天然药物化学双语课程建设质量过程中,进行了教学模式的探索和实践,保证教学质量,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和宝贵的经验。但是,由于双语授课的课堂学时数有限,而药学专业的学生功课紧、难度大、任务重,仅凭课堂时间难以全面完成。因此对授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精心设计教学内容,提高授课技巧,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教会学生如何自觉、有效的学习专业知识和外语。此外,天然药物化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应充分发挥实验教学的优势,中药化学教研室主编的双语版实验教材已经由科学出版社正式出版,我们将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探索天然药物化学实验课的双语授课方法。天然药物化学双语教学任重而道远,只要坚定信念,不断探索、不断实践、不断总结,必将获得更大的成功。

摘要:天然药物化学课实行双语教学对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和英语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具体的教学实践,探讨了药学专业天然药物化学双语教学的方法、步骤和措施。为双语教学课程建设质量控制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天然药物化学,双语教学,质量控制,实践

参考文献

[1]窦胜功.经济全球化对高等教育的影响和要求[J].中国高等教育,2002,13(1):48-49.

[2]沈美萍,赵海磊,马天梅.关于我校双语教学情况的调查报告[J].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06,20(1):7-9.

[3]刘颖,冯年平,郑杭生,等.药剂学双语教学实践[J].安徽医药,2007,11(8):767.

混凝土浇筑质量控制与分析 篇8

摘要:作者主要从事甲方代表项目管理工作,现任职位为土建工程师。本文主要从大体积混凝土的浇筑、混凝土浇筑可能出现的质量问题、大体积混凝土等方面介绍了题目。

关键词:浇筑;质量问题;混凝土;策略探究

相关人员都知道,混凝土的工艺控制简单、生产原料丰富,已被广泛应用到土木、水利、低热等建筑工程,也是现今建筑工程最为主要的材料之一。

一、大体积混凝土的浇筑

大体积混凝土的浇筑面积比较大,工作量相对也比较大,整个过程要求必须连续进行,不能出现施工裂缝,因此在浇筑的过程中,我们通常选用以下几种方式:

1.1 全面分层浇筑

这种方法较为常用,也就是一层一层逐层的浇筑,但要注意底层混凝土浇筑全部完成之后,再对第二分层进行施工的时候,就必须以保证第一层的混凝土在还没有初凝,确保两层之间不会出现任何施工裂缝等问题。

1.2 倾斜分层浇筑

这种方法较适宜于混凝土浇筑的厚度是长度的三分之一或是更小的情况。它即是要在从底层就开始依次的向上移动,保证所浇筑大体积混凝土的施工质量。记住:不管我们采取上述哪一种浇筑方式,必须能保证在大体积混凝土干硬前就把上下层浇筑在一起,以防止混凝土表面有出现裂缝现象。

1.3 段式的分层浇筑

这种方法较为适用在施工面积比较大,但厚度比较小的构造中。这种方法并非是把整层都浇筑完,而是在最底层就开始浇筑,当在还没完全浇筑完底层的时候就返回来对上一层进行浇筑,如就这样循环地向上浇筑上方各层。

二、混凝土浇筑可能出现的质量问题

2.1 出现麻面的情况

麻面即是混凝土表面上出现的凹坑或麻点现象,从而,混凝土表面十分粗糙,麻面的形成,具有以下几个因素:

(1)在混凝土浇筑前没有进行到湿润程度不够或模板湿润。在混凝土浇筑之后,模板会出现大量的吸水,并将混凝土的表面水分吸收,同模板接触的混凝土因为缺水而出现麻面现象。

(2)混凝土不充分、振捣不规范,使得凝土之中所包含的气泡还没有完全排出,最终都聚集在混凝土的表面,形成麻点。

(3)模板脱模剂涂刷的不规范,涂刷不均匀、出现漏刷的情况,从而使得混凝土表面与模板粘连,在拆模过程当中,混凝土面与模板形成拉扯,因此造成麻面现象。

2.2 出现马蜂窝现象

马蜂窝现象,是因为混凝土的配合比不符合要求,砂浆过少、石子过多,所以石子之间出现了窟窿,就会出现像马蜂窝一样的现象。马蜂窝的形成原因主要是因为,如下:

(1)混凝土未严格按配合比进行掺配或配合比设计不合理,这就是产生马蜂窝最主要因素。混凝土当中使用的砂、水泥、石子的量不合理,石子用量过多和砂以及水泥掺量不够,都会导致出现马蜂窝现象。

(2)混凝土的搅拌不均匀。混凝土搅拌时间太短、不充分,这样大量石子都会集中在混凝土的表面上,因此出现马蜂窝现象。

(3)下料的不当。当混凝土下料过高或没有分层下料,这都有可能会导致砂浆与石子离析,使得大量的石子聚集在一起。

2.3 出现漏筋的现象

漏筋即是混凝土的内部钢筋部分裸露的现象,出现漏筋情况的主要原因有:

(1)钢筋保护层垫块移位。当混凝土浇筑的时候,需要用保护层垫块来对钢筋稳定,以防止钢筋紧贴模板。施工过程中常会存在保护不到位、施工碰撞、振捣不规范等因素,容易导致垫块发生移位。也会存在垫块数量设置的不够而导致模板接触与钢筋,使得出现漏筋现象。

(2)模板漏浆情况。模板接缝不严密、拼接不牢固,下料过于接近模板以及与模板产生碰撞,就此砂浆漏出。钢筋在没有被砂浆包裹的情况下,裸露在混凝土的表面。

(3)钢筋的过密。钢筋截面太小,排列过密,石子都不能进入到钢筋的内部,因此卡在钢筋的上面,这样混凝土就不能充分地填充到钢筋周围,所以出现漏筋现象。

2.4 混凝土均质性差。

混凝土均质性差,意思即是混凝土抗压的强度等级达不到设计的要求。混凝土均质性差其原因主要是:

(1)水泥不符合要求。过程质检把关不严格,未按严格规范的要求来进行抽检控制,导致不合格产品进入到施工现场;水泥存在受潮结块、现场的水泥保护不到位,因此水泥的活性降低,才导致了混凝土的均质性差。

(2)混凝土的配合比不恰当。混凝土在施工过程当中,水量过多,而使水灰比太大,大大降低了混凝土强度。

(3)振捣控制不到位。把振捣棒直接打在埋件的上面,而导致了埋件的移位,也将会影响到凝土的均质性。

(4)拆模时间过早。现今很多的建筑工程都在冬季施工,冬季施工的话,如果拆模时间过早,这将会使混凝土受冻,受冻之后的混凝土均质性会相应降低。

三、大体积混凝土

现今,在建设的高楼大厦桥梁、基础、大坝等现代建筑当中,常会运用到大体积混凝土,它和普通的混凝土最为主要区别在于内外的温差和体积。大体积混凝土,在表面上来看就是体积大、比较厚重,最小尺寸都不小于1米,施工的条件较为复杂。因为水化热所引起内部的温度升高比较快,而且不容易散热,所以内外温差比较大,一般都会超过25℃。

四、大体積混凝土浇筑质量问题及产生原因分析

大体积混凝土浇筑质量问题分析。在工程施工的过程当中,大体积混凝土浇筑常会因为各种各样的因素影响带来一些问题发展。常见的是大体积混凝土裂缝问题。大体积混凝土裂缝是一个比较普遍的技术问题,裂缝即是固体材料当中的某些不连续情况,在学术中的理论来说,也就是属于结构的材料强度理论范畴。

主要有粘着裂缝和骨料裂缝以及水泥石裂缝。其中,水泥石裂缝和粘着裂缝较为常见。

五、针对大体积混凝土裂缝问题的措施

针对大体积混凝上述的特点,分析其产生裂缝的原因,我们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来防止有害裂缝的产生,以下为常用的技术措施:

1.细致分析并合理选择混凝土的配合比,采用水化热低的水泥(如矿渣水泥),并控制好水灰比,降低水泥的用量来降低混凝土的升温值。

2.对砼的浇筑环境充分考虑。气温高的季节,砼浇筑安排在温度最低时,尽量降低砼的入模温度,同时加强砼的振捣,使用二次振捣技术,利用分层板振动器振捣,提高砼的密实度,使早期出现的微裂纹愈合,提高抗裂能力。冬季施工时,必须采用保温措施进行养护,同时可以增加混凝土中大骨料的含量(如果配合比条件允许),这样可以减少混凝土中水泥的用量,从而起到降低水化热的目的。

降低混凝土内部的最高温度,可以采用冷却水管技术。在混凝土结构内部预埋冷却水管,通过循环冷水进行冷却。另外,放慢大体积混凝土的浇筑速度会有效降低其内部温度的上升。

3.在浇筑的混凝土中加入减水剂,这样在改善混凝土工作性能的同时,又减少了水和水泥的用量,降低混凝土的水化热。

4.在浇筑的混凝土中掺入一定量的膨胀水泥或微膨胀剂,这样使混凝土收缩得到补偿,减少混凝土的温度应力。

5.在施工过程中严格做好混凝土养护,例如采取遮阳和喷水等措施避免混凝土表层水分的损失。

结束语:

总而言之,施工单位必须要寻找出引起混凝土浇筑质量问题的原因,总结经验,把握混凝土浇筑的质量控制要点。并且严格的对混凝土浇筑过程进行监督,在对于不符合的规定的环节里,要做到及时督促补救,唯有这样才能够从根本上提高混凝土浇筑的质量。

参考文献:

[1]蒋叶萍:大体积混凝土施工和质量控制[J].西部探矿工程,2002,1:27~28

[2]韩亦斌:大体积混凝土施工中的温度控制[J].施工技术,2002,8:51~52

上一篇:做四有三者好教师演讲稿下一篇:心动瞬间作文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