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七年级上册《有理数及其运算》说课稿

2024-09-2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初中数学七年级上册《有理数及其运算》说课稿(推荐10篇)

初中数学七年级上册《有理数及其运算》说课稿 篇1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下午好。基于课标和教材的变化,基于学生和我们老师在使用时出现的情况,下面我将和各位老师交流一下关于七上第二章 有理数及其运算的教材分析。希望通过这样的分析,能抛砖引玉,给老师们有所启发。不当之处,请多多指正。

首先我们一起看一下课标的主要变化

2001年实验版课程标准:1.会求有理数的相反数与绝对值。(绝对值符号内不含字母)2.掌握有理数简单的混合运算。(以三步为主)3.能对含有较大数字的信息作出合理的解释和推断。

2011年版新课程标准:1.掌握求有理数的相反数与绝对值,知道︱a︱的含义(这里a表示有理数)。2.掌握有理数简单的混合运算(以三步以内为主)3.删除了目标3 这是教材变化前后关于这一章总的2001年实验版课程标准和2011年版新课程标准:

新课标1加入,知道︱a︱的含义,加强对绝对值符号语言的要求,为下一章字母表示数做好铺垫。新课标的2将以三步为主改为以三步以内为主,可见,对混合运算的要求更重于简单的基础。下面一起看一下章节中有变化的2.6一节的新课标变化

适当运用运算律简化运算。改为新目标:列式进行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由此,运用运算律看重的是运算技巧,而列式是需要建模的,可以看出,新教材放低了对运算技巧的要求,更看重解决问题的能力。

下面再来看教材方面的主要变化:

变化一:3处结构的调整。

1、相反数的位置由2.2与数轴一起,改为2.3与绝对值一起,2、由2.6“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两课时和2.7“水位变化”而水位变化就是混合运算的实际应用,两节内容,改为2.6“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一节3课时。

3、把第六章的“科学记数法”作为一节,乘方的应用,加入到2.10。

通过3处结构的处理,使知识更成体系,结构更加合理。

变化二:几处表述的调整 1、2.1标题“数怎么不够用了”改为“有理数”,开门见山。同时去掉小学教材已有的正负数定义,做了初小衔接。2、2.4有理数的加法,情境引入去掉原来的足球净胜球为背景,沿用了第一节情境。同时对于加法法则的推理,由四框图减为两个,删掉了数轴的表示。简洁明了。3、2.6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第一课时 删去了旧教材的引例(水位的变化),改用游戏方式引入。增加了趣味性,同时让学生更容易进入问题的情景,增加了可操作性。4、2.7 “有理数的乘法”中给出“倒数”的更完整严密的定义。5、2.8“有理数的除法”中的除法法则由填空形式改为直接给出。突出了重点。

变化三:题目的调整

经典例题练习的删减,调换,增加,是教材变化的亮点。

如 2.1有理数 例题中的第(1)题和第(2)题重复,进行了删除。同时加入第(3)题对基准问题的讨论,这个问题在小学教材已出现,再次提出,即贴近生活,又由某个数值这个单一的点扩充到一段范围,加深了对相反意义的量的理解。

又如:2.6 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中例题变化,删两数运算为四数运算,改分数类型为整分都有的类型,相比,变化后对于运算的例题示范,更丰富,加大了难度。

此外,教材中加入的例题还有这样几处: 2.1有理数 随堂练习第2题数的分类,习题第6题设定标准用正负数表示学生体重,2.2 数轴 随堂练习数轴表示数,2.3 绝对值 随堂练习第1题数轴上距离原点2个单位长度的点表示什么数? 2.6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第二课时 增加了“做一做”就汽油价格的调整情况出了一道应用有理数加减混和运算的题。

2.8 有理数的除法 增加了例2,在小学的基础上进一步熟练运用除法法则,关注负数和小数的倒数。2.9有理数的乘方 第一课时 随堂练习2幂运算,习题第4题,平方16的数可能是几?

2.9有理数的乘方

第二课时

随堂练习2 判断幂的符号。联系拓广加入第3题,考察了数形结合和归纳法,渗透极限的思路,利用优生发展。2.10科学计数法增加了相应的例题,对计数法进行落实。

变化后,题目更加精细,更具有代表性,从而教材的重点更加突出。根据课标和教材的变化,本章应重点关注的几个方面:

①对于负数引入和相关运算法则、运算规律的获得,更加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索。

② 更加重视在现实背景中对运算意义的理解和运算的应用。通过具体的问题情境,认识运算作用,加深对运算的理解。

③ 继续关注运算技能的培养,但对于笔算难度的要求有所降低。正因为繁难的计算可以使用计算器等其他计算工具,因此《标准》降低了对运算难度的要求,而进一步加强了对算理的理解。④对于运算方法,更加鼓励“算法多样化”。

“算法多样化”是对群体的要求,而不是对学生个体的要求。对某一个学生而言,方法可能只有一种,但对众多学生而言,方法就呈现出多样化,通过交流,让学生体验、学习别人的思维活动成果,掌握适合自己的一种或几种算法。对于多样化,过去常在黑板上呈现,而现在我们更需要时是让黑板的多样化落实到个体的多样化。现在希望通过这种共同探讨,自我吸收,选择个性的最优化方法。⑤对于运算结果,在重视原有精确计算的基础上,加强了估算。

运算能力不等同于运算技能,从国际范围看,许多国家对运算的定位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注重口算和估算,淡化固定的计算程序和方法,提倡计算方法多样化。因此《标准》对运算方面的要求作了调整和改变,与过去相比,发生了很大变化。

下面结合以往的经验和新的变化来谈谈对教材的分析: 一、概念理解

1、有理数 :对于有理数的整分的分类和正负的分类,对于0在两种分类中的位置,大部分学生还是不够清晰明确,这是难点。

采用的措施:

(1)小数在小学时作为小数、分数两种分类,而在中学小数基于把有限小数和无限循环小数划在分数类,无限不循环放在无理数,小数基于有限,无限,循环不循环的分类,要关注中小学的不同来突破数的分类。

例如这种分类的题目:将下列各数填在相应的集合中:

-8.5,6,5154,0,-200,0.1,-20%,-2.35,0.01,+86,8.(1)正整数集合{

};(2)负整数集合{

};(3)非正整数{

};(4)非负整数{

};(5)正分数集合{

};(6)负分数集合{

};(7)整数集合{

};

(8)分数集合{

};(8)正有理数集合{

};

(10)负有理数集合{

}.

(2)在分类中仍要强调不重不漏,例如非负整数极易出错,很多学生把它当成了整个有理数范畴,加上了正分数,而这里的非负整数指的是整数范畴,指的是0和正整数。

(3)由于本节涉及概念多,虽然浅显,但对于初一的孩子来说,仍需反复加以分析、比较和区别,加强辨析练习。

同时还可以适当补充非负数、非正数,非负整数等概念,做好关于数轴、绝对值问题的伏笔。

2、数轴:对于能正确画出数轴,正确清晰的用数轴表示数,仍是学生的难点。新教材调整后的第2节只有数轴这一个点,在处理起来时间上从容了许多。对于数轴的正确表示可以采用以下措施:

(1)结合温度计,让学生充分理解为何要有数轴的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2)设置识别常见错误的数轴表示的题目。

如同步的P29页正误辨析的第6题把没有0刻度,无箭头,单位长度不统一,负刻度排列错误的的四种情况呈现,另外还可以补充两种学生常会出现的有两个箭头,直线负方向不出头的情况,一一列举,让学生纠错。

(3)老师一步步在黑板示范,带领学生亲身体验,跟着一步步在练习本上画数轴,在数轴上表示相应的点。出现错误及时投影展示纠正。(4)规范数轴表示的具体要求。

比如刻度画法,要求是悬在线上的小线段,刻度数在线下;对于表示的数的画法,要求串在线中实心点,数写在线上,与刻度数分开。

3、相反数,绝对值:

对于符号表示的理解以前是难点,现在又是变化后的重点。如何解决,也很困惑。针对新课标的要求这一点是否可以采用下面措施:

(1)对于基本符号a表示任一个数,-a表示一个数的相反数,a表示一个数的绝对值,常见的等式a=b,表示两数相等a=-b,表示一个数等于另一个数的相反数,a+b=0,表示两数和为0,-a=a,表示一个数的相反数等于它本身,aa表示一个数的绝对值等于它的本身,a-a一个数的绝对值等于它的相反数,对于各种字母符号表示的意义可以作为一个专题,单独拿出分析比较。

(2)对于-a学生容易说成负数,在初学时就要点明,符号相反的实质,是相反数的表示。

(3)对于绝对值等于本身,和绝对值等于它的相反数的情况学生极易把0给漏掉,所以要学生明确,0的相反数是0,0的绝对值是0也可理解为-0,也就是0的绝对值即可以理解是它本身,也可以理解成它的相反数。同样在最初讲0的绝对值时就要明确讲清楚。

二、算理的要求

根据教材的变化,对于算理的要求增强了,这也是现在课堂的重心,是思维的有效呈现,也是学生思维培养的核心。对于这一点,也是我现在所困惑和需要加强的。

有理数的加法是运算的起始课,是基础,算理的理解尤为重要。我下面以它为例说一说对于算理的引导策略。

(1)首先,韩泉老师今天的课给了很好的阐释,用了吴亚平教授的三放三收,对加法算理的引导是很好的范本。由于负数的引入,让学生对加法可能出现的类型进行分类,引导学生对于未知的情况进行研究,先突破简单的和0相加,再突破重点的负数加负数,和异号相加的情况。其中让学生提供实际背景和新的情景来表示-3+(-5)和-5+3?“算理”的探究和“算法多样化”得到很好的体现。(2)对于“算理的引导”相比从前的教学,需要给予充分的时间保障,应该作为重点处理。(3)下面欣赏用正负电子的形象直观演示加法算理的ppt(4)这是通过数轴的点动态移动演示的加法算理。

这两个多媒体我在上课时给学生用过,学生看的特别认真,直观生动,印象深刻。符号问题理解对于小学跨越大,抽象,但对于这种直观展示,很好的突破了有理数的算理。所以好的多媒体能有效提高课堂的效率和容量。合理使用。

三、运算的落实

算理有效的增进了学生对运算的理解,而对于每个学生都能正确运算,无论教材的前后,都是我们课堂教学的重要目标。仍是难点,是我们需要反复琢磨的。

(1)由于小学只有正数不考虑符号,在有理数运算中学生关于符号出现问题最多。符号处理要放在重要的位置。针对这一点,可以采用先不求结果,只确定符号的专项训练来突破。

(2)对于有理数运算步骤要及时引导学生进行归纳。

比如加法:①先确定类型(同号、异号等);②确定和的符号;③确定绝对值的加减。比如加法简便运算:优先考虑顺序①凑相反数 ②凑十(消个位)③凑整 ④ 凑同号。比如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对代数和的处理:要求淡化形式、注重实质。建议转化为和的基本形式。比如-3+4-6还原为(-3)+(+4)+(-6)。关于代数和的读法,建议按性质符号读为“-3,+4,-6”的代数和。

(3)对于运算,按照《课标》要求“以三步以内为主”,应避免繁杂的运算。

(4)对于运算的实际应用,如2.5有理数减法中教材P42页习题第4题,海平面以下27米上升到海平面以下18米处,此潜艇上升了多少米?学生们出现的情况很多,有27-18,有-27-(-18),有(-18)-(-27)的,这三种都可以合理解释。对于-27-(-18)=-9再需要求绝对值得到上升的高度。对此,算法的多样性会带来过程多样,同时要求老师多角度理解。

四、估算和计算器的使用。

对于估算新教材加入了要求,这一章哪几处可以引入估算呢?对于加、减、乘、除有理数的基本运算的引入都可以先让学生大胆的猜测,进行估算。而最典型采用估算的应是2.9有理数的乘方中P60问题解决的拉面问题,用到了估算。对于这种在实际问题中或探索规律中出现的复杂运算,建议使用计算器,这道题可以通过计算器依次乘2试值的方式来进行突破。教学中出现几点困惑:

1、算理中算法多样化的积累不丰富。

2、对于要不要提前预习这个问题很纠结?对于成绩落后的学生预习是必要的,而对于提前预习后对于算理的探究会出现本末倒置的情况。比如在推导减法法则时会问:为什么可以理解2-(—3)=2+3?有学生直接用法则来解释,而实际需要探究为什么得到减法法则。

3、对于“24点”游戏,如何利用混合运算快速凑24点,有没有有效可循的方法?

初中数学七年级上册《有理数及其运算》说课稿 篇2

一、有理数:整数和分数统称为有理数。

正整数正整数整数0正有理数负整数正分数有理数正分数有理数0负整数分数负有理数

负分数负分数注意: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正数前面可以加“+”号,也可以不加“+”号。

2、判断一个数是不是负数,要看它是不是在正数的前面加“—”号,而不是看它

是不是带有“—”号。注意“—a”不一定是负数。3、相反意义的量是成对出现的。

4、0是有理数,也是整数,也是最小的自然数。

5、奇数、偶数也可以扩充到负数,如—1,—21,—53?等都是奇数;—2,—22,—26^等都是偶数。

6、整数也可以看作分母为1的分数。7、a的相反数是?a,但—a不一定是负数。

8、求一个式子的相反数,一定要将整个式子加上括号,再在括号前面加上“—”号,例如x?y的相反数是—,即y?x。

9、多重符号的化简化简的结果取决与正数前面负号“—”的个数,“奇负偶正”。

二、数轴三要素:原点、单位长度、正方向。

、两方向无限延伸;三要素缺一不可;原点的选定、正方向的取向、单位长度大小的确定,都是根据实际情况需要规定的。

2、画法:一条直线——取一点为原点——正方向,用箭头表示

3、所有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点来表示,但数轴上的点并不是都表示有理数数。

4、数轴上的点,右边的数>左边的数。正数>0>负数

3、任何一个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一个点来表示。

4、如果两个数只有符号不同,那么我们称其中一个数为另一个数的相反数,也称这两个数互为相反数。

5、在数轴上,表示互为相反数的两个点,位于原点的侧,且到原点的距离相等。

数轴上两点表示的数,右边的总比左边的大。正数在原点的右边,负数在原点的左边。

三、绝对值、相反数: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互为相反数。0的相反数是0.表示方法:a的相反数可表示为-a。

+c=a+5、简便原则:①互为相反数的两数先相加②同号数先相加

③能凑成整数的数先相加④同分母的分数线相加

有理数减法法则: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有理数减法运算时注意两“变”:①改变运算符号;②改变减数的性质符号有理数减法运算时注意一个“不变”:被减数与减数的位置不能变换,也就是说,减法没有交换律。

有理数的加减法混合运算的步骤:

①写成省略加号的代数和。在一个算式中,若有减法,应由有理数的减法法则转化为加法,然后再省略加号和括号;

初中数学七年级上册《有理数及其运算》说课稿 篇3

学习目标:

1.有理数混合运算法则,先乘方后乘除再加减,如有括号要先算括号内部的;

2.分析清楚混合运算最多包括加、减、乘、除、乘方五种运算,正确按法则顺序进行计算.活动方案:

活动

一、情景引入

根据课本55页提供的信息,观察和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1)6÷3×2;本题含有 种运算,应先算,再算 ;(2)6÷(3×2);本题含有 种运算,还含有,应先算,再算 ;

比较(1)(2)的运算顺序,你能得到什么结论?(3)17-8÷(-2)+4×(-3);本题含有 种运算,应先算,再算 ;

3(4)8-2÷(-4)×(-7+5);本题含有 种运算,应先算,再算 ; 然后再算.活动

二、探索新知

1、通过上面的数学活动,你认为有理数的混合运算最关键的是什么?

2、对于有理数的混合运算,正确的运算顺序是:先,再,最后.如果有括号,先算。对于同一级运算,应按 顺序依次运算.活动

三、尝试运用

例1计算:

① 9+5×(-3)-(-2)÷4 ②82(4)(75)

例2计算:

①(-5)×[2-(-6)]-300÷5 ②-3×(-5)+16÷(-2)-45

活动

四、知识升华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有理数的混合运算,你有什么收获?

活动

五、自主评价

33321、下列各组数中,其值相等的一组是()323332 22 A.2和3 B.(-2)和-2 C.(-2)和(-3)D.(-2×3)和-(2×3)

2、-16÷(-2)-2×(-

321)的值是()2 A.0 B.-4 C.-3 D.4

3、计算:

3(1)2×(-3)-4×(-3)+15(2)[12-4×(3-10)] ÷4

416322132(3)-2÷9×(-)(4)-1-×[(-2)+(-3)] 46

(5)((7)-3-[-5+(1-0.2× 11111142)(6)-1-(1-0.5)××[2-(-2)] )÷(-43661248331321)÷(-2)](8)-0.5+-224-(-1)×16

初中数学七年级上册《有理数及其运算》说课稿 篇4

梁平县和林镇中 邓用君

一、教材地位

老师们,上午好!今天我上课内容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七课《诗两首》之《金色花》。教参上说:第二单元是以亲情为主题,《秋天的怀念》和《散文诗二首》抒发对母爱的赞美;《散步》表现家人之间互敬互爱、其乐融融的美好氛围;《世说新语》两则是写少年儿童成长中的聪明机智的故事。我认为这样的说法未必精准,《陈太丘与友期行》定为亲情为主题就牵强了,而《金色花》是表现母子之爱的主题更加恰当,诗中的三次嬉戏都能够看孩子对母亲的爱和依恋,所以在教学时我把它定位在感受母子之爱的位置上。它是诗人泰戈尔创作的一篇优美的散文诗,其篇幅短小,意蕴丰富。由想象“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入文,由此生发想象——一个神奇的儿童与他母亲“捉迷藏”,以儿童特有的方式表现对母亲的感情,构成一幅儿童嬉戏的画面,表现了家庭之爱和人类天性的美好与圣洁。文中孩子天真的想法,顽皮可爱的形象,无不充溢着浓浓的对母亲的爱和依恋。

二、单元目标

学习本单元,要继续重视朗读,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注意语气、节奏的变化。在整体感知全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是对外界事物比较好奇,对美的事物有自然而然地亲近感,再加上语文课上的文学的魅力,开始对文学产生了亲近的欲望。但是大多数学生的阅读时间相对比较缺乏,很难养成较科学的阅读方法,再加上年龄比较小,阅历比较少,所以进入感悟、欣赏层次比较低,表达自己阅读感受的能力比较差。

三、教学目标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金色花》,在朗读中感受这首散文诗活泼的语言风格,体会浓浓的母子情。

五、过程与方法

(一)教法:

1、美读感知法 美读,就是读出语气、语调和韵味。在美读中,体会“想象”在诗歌中的作用,通过拓展练笔,积累创造思维的体验;

2、启发点拨法 最大限度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朗读,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

3、多媒体演示法 引入名家范读资料,制作课件,充分开发利用课程资源,增加容量、提高效率。

(二)学法:

结合自主、合作、学习模式,结合自身体会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感知课文内容,体会文章主旨。

六、教学环节

叶圣陶老先生说过:“语言文字的训练最为重要的是训练语感”,语感就是人们对语言文字正确、灵敏、丰富的感受力。语感训练的主要途径就是要美读课文,披文而入情,从而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文章思想感情。我安排了以下教学环节:

一、用漫画导入(1分钟)

二、学习课文

(一)预习课文,了解作者。(3分钟)

1、检查《学与练》基础积累部分。

2、介绍作者(ppt)

泰戈尔(1861~1941),印度近代文学史上一位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家。他多才多艺,遍观百家,是位杰出的诗人、小说家、戏剧家。他的诗,风格秀丽、感情醇厚、意象生动、韵律优美、文字隽永。爱、欢乐、光明是他歌唱的永恒主题。代表诗集《新月集》、《飞鸟集》、《园丁集》。

(二)美读悟情达到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文章的目标(15分钟)

1、听读、跟读、自由朗读,你认为该用什么样感情基调来朗读?(8分钟)——喜悦、舒缓、温馨、深情,读出母子之爱和儿童特有的调皮。

2、读读以下语句,应读出怎样的语气。(5分钟)

①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为了好玩,长在树的高枝上,笑嘻嘻的在空中摇摆,又在新叶上跳舞,妈妈你会认识我吗? ②你要是叫到:“孩子,你在哪里呀?”

③“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为什么妈妈见了面,说“你这坏孩子”?)④“我不告诉你,妈妈。”

3、齐读课文(2分钟)

“品韵方晓丝竹雅,执毫始觉草篆神。”在课堂上,采用名家发的朗诵作为范读,使学生能够享受到这首散文诗的语言美,准确地朗读课文,还能够提高教学效率。

朗读环节的设计由听名家范读、自由朗读、朗读重点句子、齐读课文层层递进。

(三)研读入情,达到朗读中感受这首散文诗活泼的语言风格,体会浓浓的母子情的目标。(12分钟)

熟悉内容:

顽皮可爱的孩子变成一朵盛开的金色花,与慈爱的妈妈逗乐嬉戏,他是怎样和妈妈逗乐嬉戏的呢?请用“当妈妈 的时候,我就 ”说一说。

设计这个环节是为了熟悉三次嬉戏的内容,感受作者所创设的美好意境,体会母子之间那份浓浓的感情,同时为思考与探究第一问做准备。问题设计成填空的形式,还对学生做了规范答题的训练。

思考探究:

1、孩子为什么想变成一朵金色花,他变成金色花只是为了好玩吗?(3分钟)

2、孩子变成金色花后,为什么总是瞒着不让妈妈知道?(3分钟)设计思考探究这两个问题,让学生在独立思考和合作探究中达成体会浓浓的母子之情这个目标。问题的设计结合熟悉内容这个环节由浅入深地展开,便于学生理解。

感知形象:

看过孩子和妈妈的嬉戏,我们再回过头来看一看,说一说:(3分钟)从,我读出了一个 的孩子。从,我读出了一个 的妈妈。

设计这个环节是感知形象,为了进一步理解“母子情深”这个主题。

(四)再次朗读课文,感受文章的活泼的语言风格。(4分钟)

语言特点。语言表达分为书面语和口语,本文是以孩子的口气所写,语言活泼。

三、拓展延伸(5分钟)

1、了解散文诗(课后阅读提示)。

2、仿写延情。

如果哈里·波特送你一根魔法棒,你可以变成你想变的任何东西,去感恩母爱,那么,你会变成什么?请同学们写下自己想对妈妈说的话。

初中数学七年级上册《有理数及其运算》说课稿 篇5

1、填空:

(1)-7的倒数是___,它的相反数是___,它的绝对值是___;

2(2)2的倒数是___,-2.5的倒数是__;

52(3)倒数等于它本身的有理数是__。的倒数的相反数是__。

3(4)倒数等于它本身的数是_____。(5)绝对值小于2011的所有整数的积为_____。(6)三个数的积为正数,则三个数中负因数的个数是_个。

-2222与的和的15倍是__,-与的15倍的和是__ 3535(7)如果一个数的绝对值、倒数都等于它本身,则这个数是____。

a<0 baaaaaa D、 B、若a,b同号,则ab>0,>0 C、bbbbbb2、下列结论错误的是()A、若a,b异号,则 ab<0,3、一个有理数与其相反数的积()

A、符号必定为正 B、符号必定为负 C、一定不大于零 D、一定不小于零

4、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任何有理数都有倒数 B、互为倒数的两个数的积为1 C、互为倒数的两个数同号 D、1和-1互为负倒数

5、已知两个有理数a,b,如果ab<0,且a+b<0,那么()

A、a>0,b>0 B、a<0,b>0 C、a,b异号 D、a,b异号,且负数的绝对值较大

6、若a5,b2,ab>0,则ab___。

7、若a0,则

aa的值为。

m的值。

8、若a,b互为相反数,c,d互为倒数,m的绝对值是1,求(ab)cd2009

9、化简下列分数:

1612549=

(2)=

(3)=

(4)=

4860.3224137510、计算:(1)49(5);

(2)-14 ×4(3)-24×(--1)

2514126(1)

(4)36×(-191762617)

(5)(-)×(-)+(-)×(+)

(6)(8)(1211418);

(8)(1121363416)(48)。

(10)(8)(7.2)(2.5)512;

5353(7)2721449(24);

七年级上册《散步》说课稿 篇6

第一点、教材地位及作用及作用

《散步》是苏教版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人生体验)第二篇课文。《散步》体现着浓浓亲情的一篇文章,文章记叙了一家三代野外散步的“生活细节”,表现出一家人之间的互敬互爱的真挚感情,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学生可以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进入牧歌式的情景,从中受到启示和教育。因此,本文在全套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可忽视。

第二点、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的设计

1、知识与能力目标:整体感知课文;继续练习朗读和圈点勾画,积累语言;锻炼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发展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抓住关键语句精读课文,自主、合作、探究,领悟课文深长的意味。同时借鉴举轻若重、以小见大的写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文章字里行间的亲情与责任感,形成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珍爱生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品味文章语言‘举轻若重’的特点,感受课文浓浓的亲情,学习表达生活之美。

教学难点:如何组织小组活动,寻找典型词句,体会文章语言‘举轻若重’的特点和课文深长的意味,初步学会运用‘举轻若重’的写法。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发展独立思维的重要阶段,他们的主动性和求知欲都已大大提高,不再喜欢被动地接受知识,已初步具有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但同时缺乏良好的观察生活的品质,对生活缺少体验,对散文知识的了解知之甚少,而且由于受社会上许多不良因素影响和家庭误导,许多学生没有形成正确的家庭道德伦理准则。

因此,我通过引导学生去自读自悟,运用自主探究的方法学习,通过朗读、圈画、质疑、小组讨论、比较研究与拓展强化,从中对散文有初步的了解和鉴赏;体会课文浓浓的亲情,并从中感悟出正确的家庭伦理道德准则。

三、说教法

古希腊学者普罗塔戈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旱娜萜,而是一束需要点燃的火把。”为了达到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决疑点,根据素质教育和创新教学的要求,再结合本篇课文的实际特点,确定本课的指导思想是:想方设法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积极思维,热情参与,具体教法如下:

(1)多媒体教学-激发热情,引起兴趣。

(2)诵读教学法-熟悉文本,整体感知。

(3)提问练习法-发挥想象,体验情感。

(4)对话讨论法-互动合作,拓展思路。

四、说学法

教会学生学习是课堂教学的主要任务。在教学中,我很重视学生主动参与和互相学习,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力求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合作性、发展性和创造性,从而达到发展智力,陶冶情操,启迪心智,感悟积淀的四重境界,注重学生的知识、学习的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方面共同发展。

学法具体如下:

(1)诵读法-熟悉文本,自主感知。

(2)圈点法-勤动笔墨,积极读书。

(3)探究法-学生实践,巩固提高。

(4)讨论法-合作研究,深入挖掘。

五、说教学过程设计

(一)唤起学生对现实生活的感受,导入新课

首先,我请学生讲述生活中被小事感动过的经历,唤起学生对现实生活的感受,导入新课。这样导入既与学生交流情感,亦定下课堂基调。同时以学生现有的生活积累为学习的前提,可锻炼学生积累生活、感悟生活的能力,达到教材与生活,作者与读者情感上的沟通。

(二)诵读课文,整体感悟

接着让学生通过朗读,整体感悟文本。为了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我利用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以竞赛的形式,并且是与老师竞赛的形式强化他们的主体意识。学生先推选代表与我进行配乐朗读比赛,由学生进行评判并归纳出本文的朗读要求后,再让学生自由读课文,思考一家人在散步中发生了什么事?最后是怎么解决的?找出散步的人、时、地、原因。这样,通过朗读,初步感知了课文内容,学生不知不觉地神游其中,与作者在情感上产生共鸣。

(三)师生合作,初步发现

在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后,我引导学生把目光投向课文的第一、二节,找出并品味这两节中比较“特别”的词语和句式,如:“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这句话,讨论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表达?这与习惯上的表达方式有什么不同?作者为什么在文章开头郑重其事地推出这样一个镜头?这样,通过比较、讨论,归纳出本文语言的主要特点――举轻若重。学生经过自主探究,发现本文用词、句式的不同寻常,切入到本课的主要目标――通过语言的探究,品味课文深长的意味。同时教师在适当的时候可进行归纳,帮助学生把对具体内容的推敲上升到理性的认识。

(四)自主探究,小组合作

在前面学生自己阅读、发现的基础上,分四人小组合作,圈画后面几节文字中体现“举轻若重”的句式与词语,进一步探究语言。这样,小组活动,师生互动。然后,每个小组派代表与全班交流,可选择一个句子或一个词语。本文运用“举轻若重”方法的词语和句式很多。在探讨这些词语时,主要是要分析这些词语是如何“举轻若重”的,是如何把小事看成很大的。我在交流中适当引导,同时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思考,培养他们的发散思维,渗透情感教育。提出“母亲和儿子两人意见不统一,为什么要用‘分歧’这么大的词?”等问题。学生围绕问题思考讨论、发表见解,体会文章意境,逐步领悟做人的道理,得到情感的熏陶。

在探讨文章中“举轻若重”的句式时,我注重锻炼学生寻找关键语句理解课文主旨的能力,通过学生自主探究,交流合作,最终挖掘出课文主旨,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如文中体现主旨的一句话:“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这句话在句式上整散结合,使文章语言显得错落有致,同时也使文章更有深意,富有哲理,它是文章的主旨所在,它暗示着中年人肩负着承前启后的重任,对生活的一种使命感。在探讨时,我让学生反复朗读、品味,鼓励他们对这句话发表独特见解,挖掘出主旨,感受字里行间的亲情与责任感,形成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珍爱生命的美好的思想感情。

(五)拓展,强化发现

在这里,我设计了这样的环节:《散步》这篇文章选进教材时删了三处文字,我出示这三句话让学生进行比较阅读。因为讨论编者的删改意图相对于初一学生有一定难度,我先请学生评价删改的效果,再揣摩编者的意图。我尽量让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且放杜鹃林中啼”,因为作者、编者与我们是平等的,从而养成学生平等审视的意识。

然后,我又努力调动学生的积累,向课外拓展。指出举轻若重的语言能把小事情写得庄重、意义不凡,有些能使文章变得轻松幽默。引导学生联想平时生活或阅读中类似的例子,从而使学生能够关注生活中的语言。在学生理解运用之后,我进一步点明:语言运用上有举轻若重,也有举重若轻。并引导学生举例分析。最后进行小结:无论是举轻若重还是举重若轻,关键要注意场合,把握分寸,得体是前提,在这个基础上,再追求个性化的表达,形成自己的特色、风格。然后,我出示北京申奥时何振梁先生的一席话让学生课后去仔细品味语言的得体、精妙。

(六)比较:验证发现

在课文后面有一篇题为《三代》的短文,主题与《散步》相近,又有差异,情节差别较大,语言风格也各有千秋。可让学生进行比较阅读,验证发现,探讨哪个故事更感动?并说说理由。阅读是个性化行为,“感动”这种情感更是个性化的,因此鼓励学生言之成理即可。这项任务如果来不及在课上完成的话,就作为一项研究性的作业,向课外拓展,深入探究。

(七)反思与小结

在反思与小结这个环节,我先是让学生联系实际谈谈通过本课学习后的收获和启示。设计这样一个空白点,不仅使学生在回味中对本节课巩固了认识,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然后我进行总结,并播放歌曲《常回家看看》,师生齐唱。这样,再次把课堂气氛推向高潮,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

(八)作业布置

七年级上册《忆读书》说课稿 篇7

七年级上册《忆读书》说课稿

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忆读书》。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进行讲述:

说教材:

本篇课文是七年级上册教材,第一单元中的第一课。依据课标对阅读教学的要求、单元要求、本课特点及学生的特点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主要完成基础知识、文学常识及在整体把握全文的基础上梳理记叙的顺序。现在重点说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提取文章的要点,并通过品味、生动、形象、富于表现力的语言,体会作者充溢其中的真情实感;

2.培养学生提炼并体会中心句的能力;

3.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养成读书的习惯。

教学重点:1.提取文章的主要信息;2.品味语言把握感情。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从语言的品评入手,去感受作者的真情实感。教具:课件

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由温故知新切入)我们小学学习过冰心的作品《寄小读者》,其中包含了冰心怎样的思想呢?(对青少年一代的关心热爱)。冰心此种思想亦可表现于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忆读书》之中。请你明确告诉我们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是什么?学生自由谈,读书好,要我们学会读书。“忆”说明本章的哪些信息?叙述以往的经历。冰心写作时89岁老人,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用原文回答是:“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

课标依据:“能较熟练地运用略读和浏览的方法,扩大阅读范围,扩展自己的视野”。

二、走进课文,提炼要点 1.结合作品内容深入体会理解此中心句,要求学生勾画出文中的关键词,并在充分思索的基础上,相互交流。

2.请学生围绕“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三方面结合作品自由谈:

(1)“读书好”即读书的优点,(此点学生从作品之中可以较容易地找出)

①(受到感动)得到享受 ②丰富知识 ③写作方面知识 ④做人处世道理

(2)“多读书”即让学生谈冰心读书的特点:

①数量多 ②内容广博,(体裁上)有小说、诗歌;(时间地域上)有中、外、古作品

此处学生可能会产生疑问,为什么缺少现代的作品,可让学生从作品(12段)中找出依据并体会冰心读书观(学生在文中圈出冰心读过哪些书)

⑶读好书:分析:是不是“读书好”就是什么书都不加选择地去读呢?冰心读书的标准是什么呢?(请学生从文中找出依据)在冰心的心里什么样的是好书?并稍作概括。(作者的评价标准是自己几年 的阅读经历的总结)那么,她对读过的《水浒传》又是怎样看待的?

一方面:充分肯定人物塑造上的成功之处;另一方面,明确指出了作品的不足。

三、品味语言,感受真情

请大家默读第七段,在文中勾画出能表现自己这种态度的词语。(课后习题的落实)学生读相关段落,并互相交流。

通过作者对《水浒传》的态度,你们受到哪些启示呢?学生回答:全面的看待一部作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是作者几十年阅读经历的总结,也是作者真情实感的流露,能不能从文中再找出一些生动、富于表现力的词语。你能从其它段落中找出依据吗?学生再走进课文,勾画词语。

课标依据:“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四、辨析结构,深入理解

以上,我们知道了作者的读书经验,那么三个方面的顺序可否颠倒?学生自由谈:

(1)结构方面三者同前文内容相照应(2)内容方面,前二者是后者的前提条件。

总结:学生思考作者意图、编者意图。课标依据:“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布置作业:制定读书计划。

课标依据:“学会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

板书设计:板书略

说教法:

1、激趣法:本文涉及到的文学常识非常多,所以通过知识小竞赛帮助学生整理相关文学常识,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2、朗读法:结合初中学生理解能力局限性的实际,通过不同形式的反复诵读课文让学生走进文本,并借助突破口的设置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深层次的思考。

3、圈画法:在朗读的同时,引导学生学会圈画,回答问题从文本出发,找出关键的句子和词语,由词、句到段、篇,层层深入,用圈画帮助阅读。

4、讨论法: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与同学讨论交流,相互补充完善,既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又培养其团结合作的精神。

说学法指导:

1、借助多媒体,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借助朗读,培养学生阅读的习惯

2、借助指导批画,提高学生筛选、概括和感悟能力

3、借助多媒体齐读,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

说本课亮点:课外学习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数学七年级上册有理数的加法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经历探索有理数加法法则的过程,理解有理数加法的意义并掌握其法则。(2)运用有理数加法法则熟练进行有理数加法运算。2.过程与方法目标

(1)在教师创设的熟悉的情境中,通过观察、比较,培养学生的分类、归纳、概括等能力,把生活数学转化为应用数学。

(2)通过设置有趣的情境,组织学生进行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知识产生的过程,感受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

(3)让学生能熟练进行有理数加法运算。

(4)渗透由特殊到一般,由一般到特殊的唯物辩证法思想,能运用有理数加法法则解决实际问题,把学校数学回归本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师生合作、交流,学生主动参与探索,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欲望。

(2)培养学生合作的意识,应用数学的意识,让学生体验成功,树立学习自信心,养成良好的数学思维品质。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有理数加法的分类和有理数加法法则的理解 难点:有理数加法法则的归纳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比较下列两个数的绝对值的大小:(1)20与30(2)—20与—30(3)—20与30(4)20与—30

二、情境引入

(一)师:实际生活中有很多正数与负数的例子,如:收入与支出、温度的上升与下降,足球比赛中的输和赢。

出示足球比赛图片,引出净胜球:赢球数(+)+输球输(—)=净胜球数 引出课题:有理数的加法

(二)师:请同学们用算式表示下列比赛中的净胜球数

(1)在一场比赛中,红队上半场赢3个球,下半场输2个球.红队全场的净胜球数为.(2)蓝队上半场赢1个球,下半场输1个球.蓝队全场的净胜球数为.(三)合作探究,情境中引出所有有理数的加法情况 引导学生对这些有理数的加法进行分类。

引出有理数的加法分为:同号两数相加、异号两数相加、一个数同0相加。师:小学阶段我们学过这些有理数加法中的哪一些? 引导学生发现“正数+正数”、“0+正数”、“正数+0”、“0+0”在小学阶段已经学过。今天我们将重点学习余下的5种类型

三、探究法则

(一)由易入手,探究“0与负数相加”的计算方法 出示(—5)+0=

教师演示,帮助理解算理。对比练习(—2)+0 0+(—100)0+(—200)

引导得出:一个数同0相加,仍得这个数。

(二)探究“负数+负数” 出示(—2)+(—3)= 课件演示,帮助理解算理。对比练习:

(—20)+(—30)=(+2)+(+3)=(+20)+(+100)= 学生讨论:

1.这些式子的加数有怎样的特点? 2.结果的符号是怎样确定的?

3.结果的绝对值与两个加数的绝对值有什么关系?

引导得出计算法则: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

(三)探究“异号两数相加的计算法则” 出示(-2)+(+2)教师演示,帮助理解算理。对比练习:

(+3)+(—3)=(—10)+(﹢10)=

引导学生发现: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得0.师强调:互为相反数的两数相加是异号两数相加的特殊情况。学生小组合作探究(—3)+(+2)=(—2)+(+3)=

学生上台演示,讲解探究过程。教师引导得出法则:

绝对值不相等的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生齐读法则。

四、练习巩固

1.判断题(用手势判断正确或者错误)(-3)+(+7)=-10(-8)+(-5)=-3 0+(-1)=0(-3)+3=0 2.先判断下列两个有理数相加所属类型和结果的符号,再说出结果(1)(+4)+(+3);(2)(-4)+(-3);(3)(+4)+(-3);(4)(+3)+(-4);(5)100 + 50;(6)(-100)+(-50)指名回答,并引导学生得出 运算步骤: 1.判断类型; 2.确定和的符号;

3.进行绝对值的加减运算。

五、例题

(—3)+(—9)(—3.9)+4.7 教师板演,强调法则以及书写格式

六、练习计算:

(-10)+(+6)()+()=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讲评

初中数学七年级上册《有理数及其运算》说课稿 篇9

尊敬的领导,各位评委老师,你们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山中访友》,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设想及教学程序这五个方面,对这一课的设计安排加以说明。

一、首先,给大家分析一下教材,这一点我将分三 个方面加以分析。

第一点:课文所处位置及作用。

《山中访友》是七年级语文上册中第三单元的第3篇课文。这是一篇构思新奇,富有想象力,充满童心童趣的优美散文。

鉴于本单元的要求,学生要在反复朗读课文的基础上,领略自然景物的美,体会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感情,理解词语在上下文中的含义及作用,揣摩精彩的词语、句子和段落,并作适当的摘录;另外,这篇文章描写景物的语言非常生动形象,多使用比喻,拟人手法,融情于景,表达了作者鲜明的印象和感受;并且作者抒发感情也很特别,将山中的景物当成朋友来写,将进山看景比作进山看朋友,因此,显得真挚自然。综上所述,我定下了本文的教学目和教学的重难点。

第二点:教学目的

这一点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德育目标。

知识方面要求学生:①理解,积累课后词语;如:“湛蓝,清澈,德高望重”等。

②有感情地诵读课文,把握作者把进山看风景说成是“山中访友”所传达的思想感情。

能力方面要求学生:①鉴赏本文新奇丰富的想像美。

②学习本文栩栩如生的景物描写,透过语言文字,感悟课文充满诗意的画面。

德育方面要求学生:体味作者所表达的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操。

第三点:教材的重点和难点。

本课的重点内容很多,比如课文重点词语,课文的思路,以及栩栩如生的景物描写,比喻,拟人修辞手法的运用等等。而教学难点则是情景交融的写作技巧。

二、接着,介绍一下教学方法:

1、确定五法合一的教学方法

新《大纲》中指出:“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全面提高语文能力。”因此,我根据课文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准备采用激发兴趣法,朗读法,问题导引法,想像联想法和自读点拔法进行教学。首先,利用各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本文的兴趣,然后引导学生品读散文,在读的过程中思考提出的疑问,然后在教师适当的点拔下,赏析课文,体会作者的感情。

2、采用投影仪,影碟等电教手段辅助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我还将采用投影仪,录音,以及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影碟来丰富教学手段,这样,即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通过直观感受,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巩固,体现了教学的直观性原则。

3、突出朗读教学

语文教学中,要注意语言的积累,培养学生的语感,再加上本文是一篇非常优美的写景教文,适于朗读,因此,我将在授课过程中突出诵读教学。

三、学法指导

教学是一种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所以我将采用学生质疑,小组讨论,教师点拨,然后反馈练习的学法。

在指导过程中,先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然后根据一系列紧扣教学的问题,使学生自主地思考、分析、讨论,从而解决问题。并在课文赏析后完成课后练习进行巩固,使学生从感知到理解,从感性到理性,既学到了知识,又提高了能力。

四、教学设想

本文是一篇自读课文,内容较少,因此我安排一节课的时间,我的教学设想是:先读题猜测文章内容,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然后精读品味,鼓励学生提问,再通过讨论解决,归纳课文学习要点,这样既理解了文章的内容,又培养了语感,也体会了作者的感情。

五、教学程序

(一)引入新课

首先对预习作业进行抽查并明确生字词的读音及含义,然后要求学生读题,想像课文内容,引入新课,接着教师范读课文,用有关课件让学生对大自然的风景及大山里的风景有直观印象。

(二)讲授新课

在讲授之前,让学生带着问题对课文进行朗读,使学生感知课文,问题用课件打出:

①作者到山中寻访的友人是怎样的,跟你的想像相同吗?

②边读边勾画出描写山中美景的句子,理解后积累下来。

朗读课文后,围绕上述2个问题对课文进行赏析,让学生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作者进山看风景,并引导学生感受山中风景的优美,然后将有关山景和大自然景色的投影片或课件给学生看。结合书上的描述,使学生更直观形象地了解童话般的山中的美景,培养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三)精彩分析

分析课文运用的修辞手法及艺术特色。

在分析中,使学生了解拟人手法的运用,体会这种手法运用的目的和意义,体会情景交融地表达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对课文的内容有更深的.了解。

学生讨论后明确:

1、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如:将古桥、树木、山泉、小溪等自然景物看成是自己的山中朋友,把进山看景说成是山中访友。这样便于表达自己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2、本文的艺术特色表现在:

(1)独具匠心的叙述方式和叙述人称:文章的叙述方式亲切自然,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有时,根据表达的需要,还适当地变换叙述人称,对山中的“朋友”有时用第三人称,有时感情强烈了还用第二人称,让学生体会这样能使情感表达得更充分。

(2)想象的丰富、新奇,使景物栩栩如生,灵气飞扬,如:展开想象,将自己与树木融为一体,与自然融为一体,流露出热爱自然之情。

(四)反馈练习

要求学生根据老师的讲授及自己的笔记,朗读课文后用自己的话解答课后练习一,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领会作者的感情。

(五)创新练习

假设你是某一景物,与游人互诉心声,写一段文字,写法自由,字数不限。

此题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与书面表达能力以及想象能力,提示学生借鉴课文某些写法。抓住景物的自身特点。从某一景物的角度出发,重点突出景物的心声,最好能点出环境保护的主旨。

(六)总结全文

在这一环节中,带领学生回顾课文内容,再次体会作者的写作技巧及思想感情,使学生对课文有一个完整的印象。

附一:时间安排:

引入新课(4分钟)

讲授新课(25分钟)

课后练习与创新练习(15分钟)

归纳总结 (1分钟)

附二:板书设计:

山中访友

童话般的世界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说课稿 篇10

东洪镇天良中学-----赵喜梅

我研说的是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教材。我的研说流程:

一、新课程标准基本要求。

二、课程标准的体现

三、编排体例

四、内在逻辑关系

五、内容与结构

一、新课程标准基本要求

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知识和能力目标、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体现了课程目标,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语文的综合实践体系,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及审美情趣,也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它遵循语文教育规律,加强语文与生活的联系,突出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力求构建开放、有弹性和富有活力的教科书体系。

二、课程标准的体现

课程标准主要体现在内容选择、专题单元、练习体系,课外古诗及名著导读、新型学习和实践模式。内容的选择按人与自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三大板块,体现了以学生为本;专题单元(阅读和综合性学习混编)在主题和内容上 简化头绪,突出重点,文质兼美,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练习体系与课外古诗及名著导读的编排,让学生少做题,多读书,读整本书,开阔了阅读视野;新型学习和实践模式,这是感兴趣的自主活动,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

三、编排体例

本册书的编排体例是:主题单元、课外古诗词背诵、名著导读、附录。采用专题单元的编写体例,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不分文体,文白混编,共有六个单元。

每个单元前有单元提示,概述了这单元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并提出了具体的学习要求。每个单元有 5 篇课文阅读,每课包括阅读提示、课文、研讨与练习、读一读,写一写、习题后小知识

5部分,阅读提示有时是对这一课的总述,有时设置了疑问,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文精选经典的文章,文质兼美,涵盖古今中外,文体多样,文化多元。研讨与练习重在理解巩固内容,拓展延伸,检验教学效果。读一读,写一写,体现了对字词积累的重视。习题后小知识,课外知识的补充。综合性学习,重在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写作、综合性学习能力。名著导读安排了《繁星 春水》、《伊索寓言》,培养了学生阅读兴趣。附录有《硬笔书法》、《写好硬笔行楷字》,规范书写习惯。

每个单元后的“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以一个主题活动为统帅,使写作、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相互关联,互为影响,这是一个亮点。新教材仍然传承过去那种“讲读(精读)、自读(略读)”的做法,将每个单元的自读(略读)课文用星号标出,本册有14篇略读课文。安排了五篇古诗文,相当于一个单元。将要求背诵的十首古诗词附在后边,还附有二篇名著导读文章,另附有

四、内在逻辑关系

课程目标三维的设计努力突出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教材以语文与生活的联系为内容结构线索.分为三大板块、六个主题、两个系统。人与自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三大板块,生命体验、理想信念、自然美景、科学世界、家庭亲情、幻想世界六个主题,“阅读”与“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两个系统,阅读从整体感知、抓要点、理思路、赏语言、品意蕴、谈见解几个进行学习,写作、口语交际、综合学习性是学科整合,知识综合运用,听说读写及实践能力整体发展。注重语文知识与能力的培养,提高了人文修养。达到了整体提高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突出审美情趣创新精神的目标。自主、合作、探究,突出学生自主性的实践活动的途径。

五、内容与结构

第一单元人生主题 生命体验 包括《在山的那一边》《走一步、再走一步》《短文两篇》《紫藤萝瀑布》《童趣》、综合学习性 “这就是我”。

第二单元人生主题是理想信念包括《理想》《短文两篇》《人生寓言》《我的信念》《论语》十则、综合学习性 “漫游语文世界”。

第三单元主题是自然美景 包括《春》《济南的冬天》《夏感》《秋天》《古代诗歌四首》、综合学习性 “感受自然”。

第四单元主题是科学世界 包括《化石吟》《看云识天气》《绿色

蝈蝈》《月亮上的足迹》《山市》、综合学习性 “探索月球奥秘”。

第五单元主题是家庭亲情 包括《风筝》《羚羊木雕》《散步》《散文诗两篇》《世说新语》两则、综合学习性 “我爱我家”。

第六单元主题是幻想世界 包括《皇帝的新装》《郭沫若诗两首》《女娲造人》《盲孩子和他的影子》《寓言两则》、综合学习性 “追寻人类的起源”。

第一单元 生命体验《在山的那一边》象征手法克服一个又一个困难终会实现理想《走一步、再走一步》重点探究含义,对待困难、克服困难的方法。《短文两篇》哲理性语言领悟生命意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紫藤萝瀑布》以花喻人,感悟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童趣》以丰富的想象和联想,感受“物外之趣”,体现了生活的乐趣。综合学习性 “这就是我”,以 答记者问、自荐当班委、模拟面试的形式,先进行口语交际,训练语言表达能力,然后写作。

第二单元人生主题是理想信念包括《理想》打比方,用意象,阐述理想之于人生的决定意义。《短文两篇》抒人生体验,无私奉献的人生信念。《人生寓言》复述情节,探究寓意。正确把握、坦然面对人生的得与失。《我的信念》梳理各要点的逻辑联系。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树立坚定的人生信念《论语》十则、从学习态度、方法、修身做人等方面对照反省自己。提升人生品位.综合学习性 “漫游语文世界”教学时采用对联长廊、网络用语、广告设计、病字医生过程,拓展语文学习空间,显示的”生活处处有语文”的现象

第三单元人生主题是自然美景,《春》运用多种修辞生动形象的语言,洋溢着对春天的喜爱。《济南的冬天》深层感受自然美景,品味优美语言。《夏感》对夏季的情有独钟,激发了学生想象和联想。《秋天》绚烂多彩的秋景图,品味语言,体味诗意.《古代诗歌四首》品景、悟情、成诵。综合学习性 “感受自然”。亲近自然、走过四季、自然之声,扩大阅读面,又起到了巩固复习效果,同时也为写景散文提供写作素材。

第四单元科学世界《化石吟》赞美科学的神奇与人类的伟大。《看云识天气》生动的语言介绍云和天气的关系。《绿色蝈蝈》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高度结合的散文,《月亮上的足迹》无限遐想,幻想变为现实《山市》、精练生动的语言描述山市,极富想像力。综合学习性 “探索月球奥秘”,月之奥秘、月之轨迹、月之文化。培养语言、思维能力,搜集整理筛选概括能力,以“月亮”话题进行写作。

第五单元主题是家庭亲情念,《风筝》流露同胞之间的手足之情;感受自省精神。《羚羊木雕》讲述了子女与父母的冲突。《散步》体现浓浓亲情,营造和谐气氛。《散文诗两篇》学会回报母爱,感受无私母爱,《世说新语》两则古代家庭教育文化生活的画面,综合学习性 “我爱我家”。悠悠岁月的写真、点点滴滴的珍藏、耳边唠叨的温馨只有细致观察、积累生活,从小事、细节写人,才能写出真情实感的记叙文。

第六单元主题是幻想世界,《皇帝的新装》荒唐的闹剧,天真烂漫的童心。《郭沫若诗两首》向往自由幸福生活之情。对时代的失望、淡淡的忧伤。《女娲造人》感受神话故事中喜悦之情,激发探求未知领域的欲望。《盲孩子和他的影子》关爱的主题,同情帮助弱小者,会提升精神境界.《寓言两则》分析情节,理解寓意。综合学习性 “追寻人类的起源”。中外人类起源说、进化论与神创论的对话、劳动创造人本身,说与写建立了语文实践活动,进而获取写作与口语交际的素材

六、知识整合

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材阅读按人与自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三大板块组织单元。通过整合让知识更加系统,便于在教学中前后联系,充分把握各个阶段的教学特点和重点。

1、本册教科书共6个单元30课,其中精读课文15课,略读课文(标*号)15课。每单元5课。另外还有《课外古诗词背诵》、《名著引读》、《硬笔书法》等三个附录。

人与自我包括第一单元的生命体验和第二单元的理想信念,第一单元侧重于怎样面对人生道路上的困难或不幸。正像居里夫人所说的,“生活对于任何人都非易事”。七年级学生进入初中学段,是人生道路上一个新的起点。在这个起点上,一个12岁少年,对未来充满了新的憧憬和向往,追求美好的人生,是孩子们共同的目标,因此告诉学生如何面对人生的困难与不幸,要求掌握朗读的基本技巧,第二单元面对人生选择,应该有所为,有所不为,树立理想,要求进一步巩固朗读技巧,这两者之间是递进关系。人与自然包括自然美景和科学世界,第三单元审美层次的体会,强化对自身能力,悟性的认识开发。要求体会诗文美感、学习修辞方法,第四单元对自然世界进行科学探索,培养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兴趣,掌握速读方法,它们之间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的认识过程。人与社会包

括家庭亲情和幻想世界,第五单元家庭亲情,捕捉对亲情的体会和赞美,要求圈点勾画,理解感悟精美语句。第六单元想象世界,培养发散思维、创造思维,发表对事物的看法,主要是发挥想象,要求表达创见。

2、写作分整篇写作、片段写作和课外练笔。

整篇写作计划6篇,注重速度和篇幅训练;片段或短文写作结合课后“思考与练习”与比较鲜明的课文写作特色(如:由一件小物引发的人生感悟)每单元安排一两次(限时限量完成);课外练笔要求学生形成习惯,有感而发并精雕细琢,每周一检查。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信心。口语交际集中安排6次,分散的口语交际活动在课后“思考与练习”中也有适当安排。

3、综合性学习安排6次,内容涉及自我介绍、漫游语文世界、感受自然、谈上月球的奥秘等等。

通过整合让知识更加系统,便于在教学中前后联系,充分把握各个阶段的教学特点和重点。

七、教学策略

教学时要充分挖掘作品的审美内涵,联系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深入理解作品内容,并从中体会到学习语文的乐趣,接受健康积极的情感教育。

阅读教学,能抓住主要信息,积累好词佳句,捕捉作品亮点,吸纳思想精髓;比较各类文体的不同,掌握基本的文体知识。

对于文言文教学,要以读背为主,借助注释弄懂文意,背诵名家名篇,积累文言词语,了解文言常识。

在综合性学习中,加强口语交际与写作能力的培养,指导写作与批改。逐步养成学生搜集资料、筛选信息、研究问题的能力。

八、评价建议

长期以来,我们习惯于用书面考试来评价学生,忽视了学生在各个时期的进步状况和努力程度,使他们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因此,根据课程标准的精神我有以下评价建议:

1、突出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

要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方面进行评价,以全面考察学生的语文素养。知识能力的评价要注重考查学生的知识积累情况和学以致用情况;过程与方法的评价要注重考察学生的语文学习习惯和方法,通过平日布置的创新性作业,看学生能

否主动探究性学习;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评价可把学生的课堂发言、日记、作文、心得体会、研究报告等作为评价的依据。

2、课堂及时评价和学业成果评价相结合。

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跟踪考察与评价,建立学生成长档案袋,从学生课堂表现,课外阅读记录、习作、活动记录、学情检测等方面进行评价,重过程,轻结果,多鼓励,少批评,即时诊断,增强信心。

3、评价主体要多元化,既要教师评价,又要加强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结合家长和社会的评价,运用各种评价标准进行评价,评价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要能促进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

九、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第四点指出,“努力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语文是最有活力的一门课程。为此,教学时要积极开发利用课程资源。

立足教材资源要充分利用教材和配套资料。做到用教材而非教教材,让学生借助教材这个例子,领悟到教材以外的东西,综合提高语文素养。

开发和利用课外资源:

第一、课外阅读。结合学校开展的书香进校园活动,引导学生课外阅读,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补充课内资源的不足。在课外阅读中吸取丰富的语文知识,现在学生阅读课外名著已成为了我校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第二、利用网络媒体资源。互联网上丰富多采、日新月异的知识源泉,是语文学习取之不尽的素材库。

第三、实践活动。丰富多彩的课外实践活动,蕴含着丰富的语文知识,是语文学习的源头活水,让学生在各种活动中锻炼语文能力,提高语文素养。

第四、人力资源。学生自己富有个性化的生活经验和奇异多彩的想法本身就是很好的资源,教师、家长、社会各界人士,也都是不可忽视的课程资源。

上一篇:高二六班班规下一篇:小学教导处开学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