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变观念 快乐研修

2024-10-2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转变观念 快乐研修(精选12篇)

转变观念 快乐研修 篇1

汇龙小学 姜李红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培训班的学员,大家好:

作为一个班主任,我们都满怀热情的想做好、做漂亮班主任工作,但是现实中会出现种种问题。如:班级中学习优秀生怎样引导、学习后进生怎样引导、学习厌倦生怎样引导、行为孤僻生怎样引导,行为偏激生怎样引导,单亲家庭生怎样引导、留守生又怎样引导„„等等,我想,解决其中一两个问题,不难,要解决所有问题,会让我们每一位班主任担惊受怕!现在的学生不比以前,如各种学习习惯„„大家更应心知肚明!所以要把一个50多个学生组成的班集体做好、做强,许多问题急待解决。

最近的一个月时间里,我徜徉于中国教师研修网,发现里面的知识真是很实用,都是我们班主任所经常遇到的。我真真切切的感受到班主任工作是一项伟大的工作,关系到每一个学生乃至每一个家庭,他更肩负国家的重任,民族的希望。沐浴在“知行中国——小学班主任培训”的东风里,我向各位专家,各位同行学习,心里十分兴奋与激动。我想这种幸福只有在网络中学习的我才能体会得到,我会格外珍惜这次学习的机会,努力地充实自己,使班主任工作更精彩!

这次的2009“知行中国—小学班主任教师培训”采取案例式远程网络培训。其最大的特点就是紧密联系班主任工作实际,从小事着眼,避开空洞的理论说教。“教育无小事”,每一件小事中都蕴藏着班主任的教育智慧,作为班主任,我们既要在今后的工作中慎重对待每一件小事,关注每一个学生,还要善于发现,勤于积累,洞察小事背后的大智慧。

作为这个培训班的一员,我抱定必胜的信念,克服学习上的困难,但也离不开家人的大力支持,保质保量完成培训任务;保持积极开放的心态,主动参与,积极与校内外的班主任交流,共同分享培训的快乐;要牢记知行统一的要求,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不断实现自我的超越。我也更相信在统一的领导下,我们的每一位学员一定能出色地完成培训任务。

祝愿每一位参加培训的班主任老师真正做到“快乐研修”。衷心希望每一位参加培训的老师都能够通过培训,让优秀的网络教育资源为我们所喜爱的“教育事业”服务!

转变观念 快乐研修 篇2

在我们中职教师国家级培训班学员日常交流的话题中, 最多的是中职学校的在校学生, 但更多的不是喜, 而是忧、是愁。不久前, 一份关于中学生心理状况的调查报告显示:当心理存在问题时, 只有2.06%的同学愿意向老师倾诉;在对待批评的问题上, 有近三成的同学憎恨老师, 认为老师有意挑自己毛病。在当前许多中职学校中, 面对部分师生之间的公开对立、学生对老师的出言不逊甚至扬言报复 (的确有些学生做了) 、校园中出现的种种不和谐, 教师心理上普遍存在着不安、无奈与担忧。不少教师认为职业教育学生层次低、学生自身素质低、社会上认为职业教育无前途是校园问题存在的主因。在这种观点的影响下, 教师缺少寻找自身原因的主动性, 对自己从事的职业教育缺乏信心, 常以“被动、消极”的工作状态面对学生, 使原本可能存在的问题隐患进一步扩大, 最终影响到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

我们中职国家级培训班学员是来自全国各地的中职学校教师, 在两个月的学习、交流中, 对职业教育有了新的、更为深刻的认识。针对中职学校存在的校园问题, 我们重新审视“观念转变”这一话题, 提出以“学习观、学生观、工作观、成就观、健康观”为主导的快乐人生观, 消除悲观情绪, 转变落后观念, 做一个健康、快乐、有情趣的中职教师。

二、中职教师观念转变是时代发展、职业教育改革的必然

1. 师资是制约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瓶颈

职业教育是面向人人的教育, 是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的教育。没有一支高水平的职业教育教师队伍, 就不可能有高质量的职业教育。目前, 中等职业教育教师队伍面临两个问题:一是数量严重不足。目前我国高中阶段的生师比编制标准是16:1, 而中等职业学校的比例是23:1, 远远超出标准。职业教育是专业教育, 不只是在课堂上讲, 有些要手把手、一对一地实施教学, 但根据我们中职教师国培班调查, 教师课堂教学的周课时普遍在15节甚至20节之上, 加上批改作业, 仅课堂教学就几乎占据了八小时全部工作时间, 显然教师严重短缺。二是整体素质不高。因历史发展原因, 中职教师的学历层次普遍偏低。在师资不足的情况下, 学校方面因忙于应付上课, 很难抽调教师外出学习与进修;教师方面因常年满负荷工作状态, 使不少教师以时间及精力不足为由, 很少主动研究如何“教”与“学”。教师整体水平的提高受到影响, 师资成为制约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瓶颈。

2. 中职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 转变观念是关键

在传统的教学观念中, 教师是“传道、授业、解惑”的主体, 是主宰、是权威, 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 师生关系严格遵守着“师道尊严”。进入现代社会, 由于知识经济的到来, 对个性发展的要求日益强烈。教育途径的不断拓宽, 教育管理和教育手段的逐步现代化、科学化, 使以教师为主体的活动舞台正逐渐被学生所占领。而职业教育作为一种面向基层的大众化教育, 更是强调突出专项技能、彰显学生个性的人才培养主题。时代的前进、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 必然冲击教师原有的陈旧观念, 若不能紧跟形势, 仍然停留在原有的教学观念与水平上, 最终势必被历史所淘汰。

三、转变观念, 做一个健康、快乐、有情趣的中职教师

1. 树立终身学习的学习观, 努力达到“乐学“境界

(1) 终身学习是教育教学的要求。教师的职责是教授学生、培养人才。很难想象一个不爱学习的教师能培养出很爱学习的学生。教师给予学生一碗水, 自己就要储存一桶水, 并且需要储存活性水。这就需要教师树立终身学习观, 在学习中寻求乐趣、汲取营养, 努力达到“乐学”境界, 以渊博的知识赢得学生的信任和爱戴。

(2) 终身学习是教师身心健康的要求。一个乐学的教师一定是个充满活力、身心健康的教师。失去学习的兴趣, 往往是退步、失落, 甚至是失败的开始。通过本次在海大国培班学习, 我们对自己从事的工作有了新的、更深的认识, 对前途充满了信心。我们坚信, 只要有了学习的方向和动力, 学习的路上就不怕山有多高、路有多远。

(3) 加强业务知识学习, 丰富自身能力结构, 沉着应对专业变化。中职学生普遍好动, 思想活跃, 求知欲旺盛, 视野开阔, 有着强烈的好奇心。中职教师工作量大, 有时需要为不同专业的学生授课。因此要教好学生, 必须掌握足够的业务知识。向书本学、向他人学、向社会学, 不断更新知识, 丰富自身能力结构, 学生知道的教师要知道, 学生不知道的教师也应当知道, 以自身的知识魅力感动学生、影响学生, 才能教好学生。

2. 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悦纳学生, 爱心包容学生

(1) 唱响“和谐”旋律

要达到“和谐”的境界, 需要教师主动与学生建立相互信任的朋友关系。教学中, 真诚对待学生, 热情帮助学生, 给学生博大、无私的爱, 让学生感受到教师不但给他知识, 更是一个能够关心、理解、帮助他 (她) 的人。学生只有亲近教师, 师生成为朋友, 教师才能进一步地深入学生内心。大量实践表明, 成为朋友的师生之间缩短了距离, 间接地缩短了教与学之间的距离, 由此产生光环效应, 能够使学生更加自觉地进行该科目的学习, 学习成绩也会大幅提高, 学习效果显著, 正所谓“亲其师, 信其道”。

(2) 爱心包容, 正确引导

要允许学生犯错, 帮助学生进行行为矫正, 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由于学生年龄和认知水平的差异, 不同个性特征的学生在学习生活的过程中, 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 教师应当以爱心包容学生。在学生成长过程中, 不出一点差错的学生并不存在, 关键在于差错出现之后, 不是抓住学生的错误不放, 而是帮助学生不再犯类似错误。在真诚、友爱、尊重、无条件关注的氛围中, 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行为, 构建正确的行之有效的行为模式, 真正成为一个拥有健康快乐、有情趣的、为国家建设做贡献的劳动者。

3. 树立正确的成就观、健康观

和普高教师相比, 中职教师很少有工作成就感, 关键在于缺少对中职教育工作的认同。树立正确的成就观, 可以尝试着从“感动的积累、成就的汇总、成功的分享”做起。比如, 定期举办经验交流会, 交流教学过程中的体会, 分享成功案例中的喜悦;将优秀毕业生编书成册, 邀请优秀学生代表到校演讲;开展教师互帮互学活动, 增强工作认同感等, 使成就感在不断积累的过程中逐步提升。

参考文献

转变作文教学观念 篇3

转变作文教学观念

当前小学生怕写作文存在的问题:无物可写,无话可说,写不具体,写不真实、基本功差。这些问题的存在与作文课堂教学观念有直接关系。在传统的作文教学课堂观中,学生的写作以教师的命题内容为中心,自主写作的空间狭小,并且遵循“教师讲——学生做”的封闭的作文教学模式。其结果是:学生越写越厌,越写越无话可写。到最后把作文当作一种负担或应付;而语文教师也把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视为难题。

教学的实质在于交往,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的角色由知识的传播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由课堂的主宰者转变为平等的交流者。这是新课程所倡导的基本理念,小学作文课堂教学也就是要贯彻这样的课堂观。那么,在小学作文教学中,教师就必须以学生为本位,确立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明确小学作文教学目标,把握小学作文教学“按书面语言运用能力的发展阶段来安排“的特点,构建以师生互动、交往的作文教学模式,让小学生“乐意写”,“自由写”,最后“学会写”。

教师转变观念见解 篇4

转变观念的见解

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呢?首先要创设宽松民主的课堂气氛,给学生一点发言机会,尊重学生的意见,允许学生发表不同的甚至错误的意见。其次,要让学生有“成功感”,教师不应只关心自己的教学任务是否顺利完成,而应关心学生学到了什么。学生在课堂活动中,得到教师的点拨,或发现了自己没有发现的问题,或学会了新的有用的方法,或回答出一个难度较大的提问,或新的见解得到教师的肯定,或产生从未有过的美的感受等等,都会使学生产生“成功感”。我们的课堂只有让学生不断产生成功的感觉,才有活力,才有生命力,如果学生发现教师讲的全是教参中自己可以读懂的东西就会兴味索然。因此,可以这样说,成功是创新的根本目的和基本动力,教师应千方百计帮助学生成功,帮助学生尝试成功,在成功中充满自信心,喜悦地去再创造新的成功,唯有创新,才能成功,以创新去取得成功,是以培养创造性人才为教育目的的。当然“成功感”不是盲目夸奖或随意降低难,而应符合韦果斯基所提出的“最近发展区”的理论,让学生跳一跳才能摘到的“桃子”。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也是一种复杂的劳动,课堂教学的方法不是一成不变的,但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充满愉快而不茫然苦度,以学生的“成功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由读懂到“会读”,才能使学生终身受益,否则素质教育,创新教学只能是一句空话。

转变观念为了更好育才 篇5

第一个转变的观念, 游戏精神实际上是一种童年精神。我们平时说的游戏是肤浅的, 只是停留在游戏的表面, 没有挖掘游戏的实质, 丁海东教授的精彩讲述不但让我更深刻地认识了游戏, 而且使我更加坚定了我园一直以来的活动形式是正确的, 尤其在区角活动时间分配上意见不一致, 丁教授告诉我们不要低于一个小时, 我心里终于有了底儿, 今后, 我们要尽量为孩子们投放充足安全的材料, 让幼儿充分体验主观情绪感情, 还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幻想的童年。

第二个转变的观念, 画画时要鼓励儿童画不同形态和形状的画。我园美术老师教幼儿画画, 总是先出示一些范画, 再演示他的画法, 然后让孩子们模仿。孩子画画总是千篇一律, 创意很少, 张贴出来我们不认为很好看, 来人检查参观我们还沾沾自喜呢, 殊不知, 扼杀了孩子创作的天性, 罪过啊!吕教授的讲座真是一盏导航灯, 把我们指引上了一条光明大道。

第三个转变的观念, 儿童音乐教学中动作编排不要让歌词牵着鼻子走。听了王秀萍教授的讲座, 使我豁然开朗。此前为儿童歌曲编排动作, 总是绞尽脑汁对应歌词, 而王教授要求, 排律动作设计要跟着旋律特征走, 一句歌词中有两三个意象就好, 对我触动很大, 指导性很强, 她用大量的实例帮助我们理解讲座内容, 真是用心良苦, 尤其在《吃苦头的狐狸》当中, 她惟妙惟肖的动作表演让人身临其境, 久久不能忘怀。可以说, 王教授为我们开启了一扇通向音乐教学的智慧之门。我酷爱音乐, 能听上王秀萍教授的两节课, 真是三生有幸啊!

第四个转变的观念, 观察儿童应该走进儿童的世界。听了黄进教授的讲座, 使我对观察儿童有了本质的转变。以前自以为对儿童基本上是理解的, 但今天才认识到还远远不够。黄教授用《论语》中“视其所以, 观其所由, 察其所安”来诠释“观察”, 又通过不少视频和儿童作品将理论知识和现实生活结合起来, 浅显易懂, 从感观层面到认识层面再到情感状态、生活立场、观点立场入手, 教我们怎样去改进教育、教学方法, 以达到让教育去适应孩子的目的。

国培, 让我收获了快乐, 收获了知识, 收获了希望。培训结束了, 新的工作开始了, 作为一名教师, 此次培训中我深刻认识到, 在新的时代和新的教育背景下, 只有进一步更新教育观念, 改进教学方法、教学行为和教学手段, 扩大知识面, 完善知识结构, 才能适应育才要求。从实践中学习, 在反思中进步, 提高专业化水平才是我们成长的途径和最大的收获。

转变思想观念征文 篇6

南昌电厂是具有55年历史的老厂,也曾经做为江西电力工业史上兴建的第一座中型火力发电厂,属国有大型二类企 业,是江西电网的主力电厂之一。尽管已有三次体制改革,经历了市场经济的洗礼,但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和地域文化的影响,从领导干部到职工群众,有些传统的观念、影响发展的心理定势没有得到彻底改变。这几年,我们教育和引导干部、职工要有危机感、紧迫感,要服从大局,转变观念,以适应正在变化或即将变化的形势。如转变“等、靠、要”的观念,树立自主创新的观念;转变强调客观无所作为的观念,树立事在人为的观念;转变“多做多错,不做不错”的观念,树立“任何事故都是可以避免的”、任何“非停”都是可以拒绝的理念;转变“求稳怕变”的观念,树立“改革求发展,发展维稳定”的观念;转变“烟囱不倒,钞票不少”的观念,树立讲市场、讲效益、讲业绩的观念;转变“关门搞建设,低头抓管理”按部就班的观念,树立“想工作时要站高一层为领导解忧,抓工作时要站低一层为职工排难”的观念,把干部、职工的思想统一到“发展是硬道理,安全是硬基础,效益是硬指标,稳定是硬任务”上来。

科学发展观是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党中央提出的重要指导方针,是指导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的科学理论。改革开放需要解放思想,科学发展同样也需要解放思想。解放思想是一种精神状态,是一种思想

品质,更是一种工作作风。

开展 “转变思想观念”征文大讨论,非常及时、必要,也非常有意义。企业的命运,与我们广大干部职工息息相关,应该与时代的脉搏一起跳动。是全面推进„三步走‟战略,实现公司又好又快顺利转型发展的迫切需要”,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是公司顺利过渡转型并不断延续辉煌的需要。

做为存量资产管理部电气综合班的班组长,我认为,在“上大压小”、扭亏为盈的重压之下,转“危”为“机”,推动企业健康和谐地向前发展的需要。在我们南电转型的关键时期,面对复杂多变的新形势、新任务,解放思想尤显迫切而重要。要通过解放思想,进一步把认识和行动统一到科学发展观上来,在深入解放思想中推进科学发展、加速南电新的崛起。

一、转变思想观念的重要意义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思想是行为的指南。首先,解放思想是坚持党的思想路线的充分体现。近年来,南昌发电厂经营生产之所以能够实现又快又好的跨越式发展,可以说就是不断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的结果。但我们必须认识到,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是永无止境的。当前,公司进一步加快发展的难度加大,深化改革的困难在加大。要突破这些难题,必须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地不断解放思想,必须坚决破除一切妨碍发展的思想观念。不断地把我们的思想境界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

第二,解放思想,是深入贯彻分公司两会精神和三年规划发展的迫切要求。今年,发电公司制定了更加明确的愿景目标和发展战略,围绕上大压小,节能减排,与分公司“三步走”战略精神和由单纯的生产发电向发

电运营和置业开发多种经营转型,不断解放思想,引导全体员工和广大党员干部确立科学发展意识。把各项工作做得更实,把干部职工的发展热情充分调动起来,努力跟上步伐,实现全面发展,协调发展。第三,解放思想,是推进作风建设的必然要求,在作风建设中,思想作风建设是第一位的,起着决定性作用。因此,开展思想解放大讨论活动,也是加强思想作风建设的重要途径。我们要通过思想解放大讨论,积极组织引导广大党员干部与职工,深入查找、坚决纠正在思想作风等方面所存在的问题,切实以创新思想谋划工作,以发展的办法解决问题,以思想解放带动作风转变,以作风的转变促进思想解放。第四,解放思想是创新思维模式,改进工作思路的内在要求。通过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的大讨论,让全厂员工更加坚定了必须加快发展、必须“转型”发展的共识。

二、牢记发展是硬道理——抓住企业转型不放手

发展就是硬道理,创新才有生命力。党政领导班子清醒地认识到唯有发展,企业才有希望,唯有发展,队伍才能稳定。提出了发展的二条路径:一是在既有的条件下加强管理,提高生产的科技含量,提高职工的劳动技能,降低生产成本,争取效益的最大化。二是积极谋划“以大代小”上新机组,做好前期准备工作,主动创造发展的条件。三是紧紧抓住新形势,搞好企业转型。

三、安全既是效益更体现以人为本——拒绝非停见成效

企业的发展,来源于安全生产的稳定。经过多年来的实践和认识我们悟出了一个道理:安全是基础,安全是政治,安全就是生产力。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我们在安全管理上坚持“四个第一”,即:在所有的工作中,安全生产第一;在安全生产的所有要素中,人的因素第一;在人的所有

因素中,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第一;在落实所有的安全生产责任制中,干部的安全生产责任制第一。

四、为职工寻找出路——稳定队伍

通过认清形势,转变观念,我们领导班子统一思想,既要认真着手做好当前工作,又要着眼于企业的发展、员工的利益,要把企业的方向把握好、群众关心的问题解决好。由此,提出了要正确处理好当前与长远,全局与局部、压力与动力、发展与稳定的“四个关系”。我们要把思想统一到公司“抓发展、调结构、保增长、强管理、防风险、维稳定”的总体要求上来,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进取,打好基础,练好内功,扎扎实实地把南电自己的事情做好。

我们全面进入了国家“十一五”工作发展新阶段,新的机遇、新的挑战,需要我们更加坚定自觉地坚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理念,充分做好解放思想的表率、改革创新的表率、转变作风的表率,通过先锋作用带动广大干部群众提升自我,创业发展,为我市逐步实现“超常规、追赶型、跨越式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为实现南电常规跨越式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如何转变学生学习观念 篇7

如何帮助转变学生学习观念,这是每个教师都十分关心的问题,其实表现在课堂上,学生应是教学过程的参与者和主要的活动者。通过一系列的学习活动,最终由他们自己完成学习任务。所以,教师所进行的教学设计、教学组织及活动,都应围绕学生这个中心,直接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及时的帮助、有针对性的引导和指导。构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绝不是简单的转变他们学习的方式和方法,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养成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只有养成自主学习的意识,才能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这是最终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所在。

当然需要指出的是,大部分学生都养成的“听话”习惯,实际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学生的参与和活动。他们往往不习惯于自己动手、思考,更多的是希望教师告诉自己需要掌握的内容。教师应该清楚学生这种要求的背后所隐含的原因。应该有针对性地采取一些积极、有效的措施、方法,将学生从这个不良的学习习惯中引领出来。促使他们转变消极、被动的学习态度和方式,对学习抱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和方式。要使他们真正认识到,学习是自己的事情,理应由自己来完成。同时,教师的主导作用绝对不能削弱,而是应该加强,只是主导的目的性和功能需要彻底转变。从一切教科书上的知识都由教师讲授,转变为引导、指导学生学会自己阅读、分析、理解。这其中如果没有教师的作用,学生是很难完成学习任务的。因此,教师绝不能简单的大撒手,采取放任的态度,更不能完全让学生自己去看书,完成学习的任务。我们学校推行学习的“杜郎口教学模式”及“昌乐二中高效课堂”都很好的体现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观念,很值得我们去长期学习研究,并结合本校实际借鉴到自己的教学工作中。

转变教育观念实施创新教育 篇8

要实施创新教育,必须要实现教育观念上的更新,必须要以课堂教学的创新为核心,进行课堂教学改革,而这一切实施的关键则在于教师观念的更新,只有具有创新意识的教师,才可能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能够积极进取、主动求知的学生,这就要求教师做到以下几点:

一、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

创新教育的提出,要求教师转变教学观念,由教“学问”转变成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因而在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的思维训练,注重创造性思维品质的培养。为此,教师要善于创造和谐、宽松的教学环境,建立民主、平等、合作、理解的师生关系。教师要改变居高临下的习惯,真心实意地与学生平等交往,使学生得到尊重,激发他们的自我意识,鼓励他们大胆质疑,探讨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

亲其师,信其道。师生关系融洽了,课堂气氛才能活跃,只有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才能为学生提供一个锻炼创新能力的舞台。

二、改革传统教学模式,推进课堂教学改革

传统教学中,教师总是以传授知识为主,学生很少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看法,这样几乎等于剥夺了学生创新思维的空间,减少了学生增长智慧的机会。

一个良好的秩序有利于教师的教,学生能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但知识不能灵活运用,最重要的是没有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和自主学习的意识。但一个开放的,体现学生主体作用的课堂,会给他们自主表达意见的机会,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激发他们学习的主动性,让他们真正参与到教学中,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也可以把以学生的听记为主的教育模式变为以读、思、议、练为主的学习方式,最大限度地把学生各种感官的能动性也充分调动起来。

心理学研究证明,多种感官协调并用比单一感官学习效果更好。只有这样,才可能开创“教师与学生之间相互学习、相互切磋、相互启发、相互激励”的新局面,以求得师生共同发展。

三、开放教学内容,拓宽知识渠道

传统教学囿于学校,囿于课堂,很显然不能适应知识急剧发展的需要。因此,应让知识向课外延伸,引导学生接触自然、了解社会,开展多种多样的课外教学活动、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更多地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动手操作、创新思维。通过学生实际动手操作,教师可以更直接地观察、了解、研究学生,从而取得课堂中无法实现的教育教学效果,而学生可以在自然实践的环境中得到智慧的启迪、创新灵感的激发。

推进员工思想观念转变 篇9

2013年对于我们青钢公司来说,既是危机之年,也是变革之年,突破了一系列机制性、体制性障碍:300万吨薄板工程1580mm热连轧项目试轧成功;热轧卷板进入韩国市场。三期技改Ⅱ系列的投产已进入到计时;免费工作餐供应已在主体各单位推行;职大改制为江西冶金职业技术学院,我们青钢公司规模得到“跳跃性的扩张”。尽管如此,我们还是面临着如何面对竞争和如何维系生存的现实问题。“公司发展面临体制机制、环境、生产经营等方方面面的问题”,而体制机制问题是企业发展的根本问题,这里有两个大背景,一是“钢材市场变化再次证明钢铁行业供大于求的局面已经形成”,二是“随着南钢的省属国有股权退出,江西钢铁工业发展格局最终明确”。王小青董事长在公司今年第七次行政工作例会上提出了三个震耳发 的三个词:不破必死、不创等死、不进也死。笔者认为,企业变革,观念是制约发展的要害环节,只有率先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才能将企业改革、发展推向快车道。

把宣传思想工作的着力点放在员工思想观念的更新改造上,通过选准载体,创新方法,帮助员工突破旧的思想观念的束缚,树立起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新观念、新思维,以员工群体和员工精神的再造,推进转化成为现实的生产

力,为巩固当前青钢公司的改革成果和以后进一步改革、创新发展推波助澜,将有重要的思想价值和历史价值。

一、抓住“第一要务”,在与时俱进中解放思想、转变观念。

正如一位经济学专家所说,制约国有企业前进最大的障碍不是来自于企业外部,而是来自于自身,不仅来自于所缺少的东西,而且来自于头脑中长期积淀的东西。青钢公司是一个具有60年历史和老厂,从一个个小三线厂矿发展到现在的千万吨以上大型钢铁企业,许多员工在纵向比较中,沾沾自喜于已经取得的成绩,自我感觉良好,看不到自己的差距,缺乏发展的激情,精神不振奋。还有一些员工存有矛盾观念,能够熟悉到改革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但害怕改革触及到自己的利益,在思想上呈现出“既想又怕,既喜又愁,既盼又忧”的复杂矛盾心态,严重束缚了视野和思路。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假如不进行观念变革,将很难实现 “建成千万吨级钢铁企业,打造三大精品基地;建成文化先进、基业长青,环境优美、社区和谐,人人小康、共享繁荣的企业”的企业愿景,也将很难实现快速发展,为此,我们要着力营造有利于加快发展的舆论环境。进行择业观、就业观、企业意识和奉献意识教育,并利用论坛、大讨论、座谈会、员工政治学习等形式,展开多种层次的学习讨论,并通过讨论及时总结提炼出精华和闪光点,找出差距和不足,引导员工澄清模糊观念,消除思想障碍。在具体操作中,要采取“教育

发动,舆论推动,典型促动、激励催动”的办法,因势利导,循序渐进,引导干部员工转变观念,适应改革发展要求,迎接新挑战。

二、改革教育与改革实践同步进行,同步发展。

观念的转变不可能一劳永逸,需要在与改革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不断深化、不断更新,而且,改革势必要触及一部分人的利益,要使改革的每一步都化作干部员工的自觉行动也并非易事。对此,要通过集思广益,一手抓改革教育,一手抓改革实践,强推猛过,同步发展。

(一)内引外联,推进改革。我们要破除“等待观望”、“跟着别人走”的老做法,倡导“在过程中成熟,成熟既是条件,更是过程”的口号,在学习先进单位经验的基础上,紧锣密鼓,积极预备,精心策划,使企业改革迅速进入了快车道。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的办法,在学习借鉴兄弟单位的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加大产权制度改革。迫切需要进行就业观念教育,通过报纸、电视等新闻媒体进行大张旗鼓地宣传基层艰苦岗位的先进典型,树立“有工作干就是就业”的观念,摒除国有、民营之分,使广大干部员工从“宁拿国企一分钱,不挣私营十元钱”的误区中解放出来,帮助员工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二)抓住载体,搭建改革平台。学习力是一个企业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以创建学习型企业、学习型班组、学习型员工为载体,大力推进员工思维创新,为改革的顺利

推进搭建平台。将市场形势、国家产业政策和企业生产经营任务及举措等内容原原本本地讲解给员工,形成共知共识,帮助干部员工提高政策水平、认识能力,促进形成与市场相对接的治理理念,以技术创新为标志的竞争理念,以成本治理为中心的管理理念。真正落实产学研相结合的政策,围绕技术重点开展科研攻关,对新生产区域等大系统进行优化,逐步实现了向技术改造要产量、要效益、要安全的目的,要在内部建立形成优胜劣汰的流动机制,由过去那种“我靠企业生存”的观念逐步转化为“我的所得我创造”。同时,使那些“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四平八稳”的管理人员感到压力,失去了生存的土壤,“肯动脑、懂治理、勇创新”的人员凸现出来,造就一大批想干事、能干事、干好事的基层管理干部,促进形成改革实践与宣传教育相辅相成,同步推进,相得益彰的局面,使青钢走上良性发展轨道。

三、提升创新理念,推进企业发展提速。

一个企业要想生产出优质的产品,首先要培育一支具有优秀品质的员工队伍,我们要以实现青钢公司快速腾飞的价值观为目标,以提升创新力为载体,把先进文化理念与员工的思想观念转变全面对接,在导入全新理念的过程中,使员工的思想在交流、碰撞、渗透中得到升华,促进青钢公司发展提速。

一是用激励机制激发员工创新的热情。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证实,观念的背后是利益,只有把观念与利益有效联系

起来,员工的积极性才会有效迸发。针对以往“不敢创新,畏首畏尾”,“等着别人创新、等着领导创新”的现象,近几年来,青钢公司制定了一系列创新奖励实施办法,使近几年以来人才紧缺的状况得到改善,营造了“谁的收入高谁贡献大”的舆论氛围。就我们线材厂来说,创新步伐不断加快,每月的合理化建议都在10条以上,特别是通过每季一次的员工论坛和自主创新活动,搅动了员工的思想,激发了员工的创造热情,全年共申报项创新成果20余项,提交各类合理化建议100余条,创经济效益200余万元。

二是创新文化建设,提升企业竞争力。今年是青钢企业文化的落地年,落地以后,还要发芽成长,因此,要为企业文化浇水施肥。要围绕“以人品促精品”这一主旨,一是以安全规范化、生产组织精细化、治理零缺陷为目标,将各类文化建设、道德教育渗透到岗位责任中去。在安全文化建设上做到周有活动,月有主题,季有高潮,保持声势强大,方式方法灵活,并延伸安全教育的触角,开展了“安全需要你,安全提醒你”活动,使员工从离开家门、入厂、进学习室到换工作服直至施工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地点均能受到安全警示教育和提醒,在每一个时段既有强化宣传灌输,又有软性引导,每一次违章既有株连处罚,又有亲情帮教,使员工的安全意识在渗透教育中明显增强。二是要以质量体系为依托,我们进行“系统优化、治理科学”的生产经营文化建设,开展“指标上台阶,销售为龙头,质量占市场,服务赢客户”的宣传策略,使员工明确了“结构不调整,产品不创新,企业就没有出路”,树立“诚信决定生命,效益来自品牌”的经营观念,将员工的思想由过去数量效益型增长向结构优化的质量效益型增长转变,三是完善“横向到边,不留真空、纵向到底,不留死角”的市场化治理教育,开发员工向市场挑战的潜能,人人当家理财,人人会算产出投入帐,促进生产经营由“领导管”向“全员管”的转变,减少了丢失浪费,使公司的经济运行状况又好又快发展,实现优秀人品和优质产品的良性互动。

解放思想就是解放生产力。观念转变、思想升华,以此推动青钢公司各项改革平稳发展,提升青钢公司的整体创新能力,促进整体效益的提升。

谈谈教育观念的转变 篇10

梅河口市第一实验小学 吕荣

有人曾说,我们一些老师的教育是用昨天的观念和方法来教今天的儿童,让他们去适应明天的生活。这个过程本身就不适应,然而我们教出的儿童要他们去适应明天,那更是我们现在未知的生活,那就更不适应。教育观念的更新非常重要,有关专家指出:“新课程对教师的挑战首先是观念的冲击,走进新课程,观念必须先‘行’,没有教育观念上的真正转变,即使用上了再好的教材、再新的教法,也将走样、走味。”有专家提醒:“在培训中,一些教师对理论学习不感兴趣,而急于操作,结果‘一听就明白,一做就不会’,观念的转变不是一朝一夕的。对教师来说,教学方法固然重要,但比方法更重要的是先进的教育观念,它是教学方法的引领。”要使我们的教育行为能为儿童未来的生活作准备,更好地顺应现代教学理念。

在学科定位上,要落实“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语文的工具性强调语文教育是交际的工具,是交流思想、沟通情感的工具,是人思维的工具,是学生学习其他学科的工具,是人类传承文化、积累文化,传达社会价值观的工具。对于小学生说它基本涵盖四个方面任务①获取语文字词句篇基础知识,打下扎实的语文基本功;②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技能;③初步具备听说读写能力;④有初步的中国和世界优秀文化的积累。而人文性强调语文教育应以“人”为本,突出人的精神,站在“人”的角度来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它涵盖三个方面任务①培养阅读兴趣与阅读习惯;②提高品德修养与审美情趣;③具备良好品格与健康个性。为什么新课标将“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 在学科定位上提出?如果你是教育的有心人,就不难发现,这两者容易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过去我们的语文教学往往偏重知识的掌握,忽视了对人文精神的熏陶;在当前语文改革中,又出现了另一个极端,不够重视知识技能的掌握,一节课中又是唱歌,又是画画,又是游戏,又是多媒体,还有合作探究。教学目标不明,双基训练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语文教育专家张志公先生说得好,语文教学“不能喧宾夺主,热热闹闹搞了许多名堂,却没有把语言文字本身搞好。”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要“守土有责”,要警惕内容庞杂、形式翻新、喧宾夺主、淡化本体,要种好自己的田,烧好自己的园。语文学科就是要“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而且是教学活动中动态的统一。工具性是人文性的基础,人文性是工具性的升华。有位知名教育家说工具性与人文性关系是皮与毛、血与肉的关系,是与之俱来、相辅相成的。如果说工具性是“皮”,那么人文性就是“毛”,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如果工具性是“肉”,人文性是“血”,有血有肉,才有鲜活的生命。在教学过程中没有了工具性,便没有必要设语文课,人文性也无从谈起;没有了人文性,语文课只有孤立的字、词、句、段、篇等枯燥的、机械的语言训练,语文课便失去了生机、情感和韵味。我们语文教师恰当的做法是在指导学生在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的过程中,获取语文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方法,在培养语感、发展思维、积累语言的过程中,吸收人文的内涵,培植人文精神。

在学习方式上,提倡“自主、合作、探究”

这是针对传统语文教学重接受轻探究,重认识轻体验而提出来的。以往教师频繁地讲、频繁地总抑制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新思维的发展。这一学习方式的提出,强调了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是学生。调动了学生参与学习的意识和学习的积极性。但必须注意的是:自主是基础,是关键,没有自主识字、自主阅读、自主表达、自主运用的基础,合作、探究则无从着手。因此第一值得注意的是阅读课首先要让学生直接与文本对话,要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尽自己所能去理解、去感悟。有时,学生对课文都不怎么熟,就让学生去合作、探究,去搞一些虚的语文活动,这是决不可取的。(《新型玻璃》一整堂课围绕“新型玻璃”开展新闻发布会,看似形式新颖,耳目一新,可这堂课的实效是什么,除了少数几个学生外,大部分学生既提不出任何问题,更回答不出任何问题。一节课下来,学生在语文知识,语文技能,语文素养等方面到底收获多少,甚至可以说学生学语文是“走马观花”,到此一游也谈不上。)。第二个值得注意的是“合作”“探究”要有实效。要看学生的知识水平及年龄特点,“探究”的问题,也要看是不是值得探究,它是否有“提纲挈领”的功效。如果对一年级的小朋友来说,他们往往连问题都记不住,还合作探究什么?如有的问题很浅显,答案一看就能明白,还需要合作探究吗?我认为以下情况可以考虑:

(1)出现的新知识、新技能与旧知识有关联或相类似时,可以让学生探究;(2)遇到大家都希望解决的问题时,可以让学生合作探究;(3)当学生意见不一致,而有必要争论时,不妨让持相同意见的学生一起探究,作好准备与对方争辩。合作时要有明确的分工,主持人、记录员各负其责。要求每位组员既要表达见解,更要学会倾听,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最佳功效。

转变教育观念指导课外阅读 篇11

一、课外阅读不是可为可不为的“个人行为”,而是非为不可的“课程要求”

新课程标准是中小学各科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宪法”。在语文新课程标准中,不仅对原来关于语文课外读物的具体篇目做了变动,而且对不同阶段学生的阅读总量做了增加,因此,抓好课外阅读是新课程的要求。然而新课改推进几年来,很多人对课外阅读“无动于衷”,即使有动,也是星星点点、零敲碎打者居多,既无区域推进的“深谋”,也无系统安排的“远虑”。原因之一就是课外阅读被视为可为可不为的教师个人行为,而没有上升到非为不可的课程要求的高度。因此,观念上若没有“个人行为”向“课程要求”的转变,课外阅读的现状就很难有较大改观。

二、课外阅读不是可有可无的“额外负担”,而是与课内学习平起平坐的“分内任务”

“课内学习是硬任务,课外阅读是软指标”“课内学习必须抓紧抓牢,课外阅读可以号召号召”,人们习惯地认为,学生“抠课本”、做作业,那是分内事,是“务正业”,学生一旦看起课外书,则是分外事,是“看闲书”。事实上,课外阅读和课内学习是辩证相关、有机统一的,是互相补充、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二者都是学生基本学习生活的构成部分。根据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对180所中小学,7000多名小学五年级和初中二年级学生进行抽样调查,从家庭藏书量看,当家庭藏书量达到50本左右时,两个年级学生的数学、语文、生物等学科的成绩都随着家庭藏书量的增加而上升。每天阅读一定量课外书籍,坚持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的学生,各科学业成绩都高于其他学生。我们不妨说,只注重课内学习,不进行课外阅读的学生,实际上是学习生活有严重缺失的学生,因而只能称其为“不完全的学生”。只抓课内学习,不抓课外阅读的学校,实际上是功能失调的学校,因而只能称其为“不完整的学校”。要真正使课外阅读成为“完全学生”的题中应有之义,成为健全学校功能的“义”中应有之事,就必须破除可有可无的“额外负担”观,确定其与课内学习至少是同等重要的“分内任务”观。

三、课外阅读不应是“快餐”式的阅读,而是让经典书籍先入为主的阅读

有学者认为,当今时代差不多成了“读图时代”,阅读文字的人越来越少,孩子们对充满视觉刺激的绘本越来越感兴趣。人类的未来要靠想象力来推动,而最能激发想象力的恰恰是对抽象文字的阅读。暂且不说专家们这种观点是否过激,当下从成人到孩子,要么不读书,要读书则远离经典,往往只满足于入眼不入脑的浅表性阅读,满足于过眼云烟式的娱乐性阅读,满足于缺乏精神营养的快餐式阅读。引导学生阅读经典著作是中外学者一致公认的实现教育目标的最重要方式。经典著作能够让我们清醒地认识到人类面临哪些重大问题,并为处理这些重大而永恒的问题提供理论模式。经典著作是人类共有的体验和思想浓缩的精华,为我们提供了完善人性的典范、高尚生活的原型、净化灵魂的境界和赏心悦目的美感。“在人们重温柏拉图和莎士比亚的著作时,他们将比其他任何时候生活得更加充实、更加美满,因为阅读经典作品将使之置身于无限深蕴的本质存在,使人忘掉短暂纷杂的现实生活。永恒完善的人性不仅过去存在,而且永远存在,在某种程度上我们能够伸展自己探索的指尖触摸到它,这样做将不断完善我们那不完善的人性。”因此,教师应该站在为学生终身负责的高度,引导学生防止和克服快餐阅读“时尚”的影响,学会正确和自主选择文化品位更高的书籍阅读,从而养成以经典阅读为主的习惯。

四、课外阅读不是可今天读或明天读,可此生读或彼生读,而是每个学生都必须养成的终身阅读习惯

这里强调的是两个“每”字,一个是每位学生都要读,一个是每天都要读,这是课外阅读指导方略的要旨和灵魂,是要达到的终极目标和理想境界。身为人师,只要还有一名学生不读课外书,就应当放心不下,甚至食不甘味;身为学生,只要哪一天未坚持课外阅读,就应当像失去了什么,甚至坐立不安,这就是我们对读书理想境界的形象描述。就一个学校或一个年级、一个班级而言,如果经过指导后,始终只有一部分学生坚持课外阅读,在这一部分学生中,又只有一部分学生有每天阅读的习惯,那么,这样的指导也无成功可言。有人或许会说,无成功可言是否言重了,可否说是部分成功呢?坦率地说,在课外阅读上,即使教师不做任何工作,不加任何指导,都会有部分学生自发地坚持阅读。因此,只有能够引导学生全员每天阅读才是课外阅读指导的真正成功。只有在课内学习和课外阅读上都能面向全体、对每一位学生都负责的教师,才是对学生终身负责的教师,只有让每位学生坚持每天课外阅读的学校,才是对学生真正关怀的学校。

五、课外阅读不但是扩大学生知识面的阅读,而且是童年时代储蓄、积累的阅读

课外阅读可以增加学生的智力背景(知识面),书读得越多,知识面越广,就越能促进课内学习,使学习生活越来越轻松。所有这些无疑是我们劝读的理由,也是令教师、家长和学生本人能够“动心”的理由。然而中小学生课外阅读的意义不仅仅在知识层面,人的一生不仅需要知识和技能的积累,更需要精神尤其是童年精神的储备。由于人的生命底色是在童年时代铺就的,所以童年并不只是作为一个阶段而存在,并不只是一种过去时,而是覆盖和影响着人的一生。爱因斯坦说,他的成功不过是把童年时的问题和兴趣一直保存下来。“童心的价值远远超过了年龄的界限,在一生中发挥着神奇的力量。”“如果拥有快乐、饱满的童年,就为今后的人生奠定了一个安全的精神基础。如果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亏欠’了孩子的童年,如果社会不能善待孩子的童年,他们长大成人后有可能不会善待社会。”因此,我们应该尽可能让孩子们储蓄自己的童年积累。储蓄童年积累的途径有接触大自然、听长辈讲故事、与同伴玩游戏等,除此之外,最好的、最长效的途径就是阅读,阅读,再阅读。鉴于此,有人说,教育的全部问题可以归结为读书问题,得阅读者得天下,一个学校的成败是培养学生阅读的成败。

六、课外阅读指导不单是语文教师的事,也是所有学科教师的共同使命

教师转变教学观念心得 篇12

创新教育从形式方面来说,创新教育要打破传统的教育格局,对传统教育要取其精华,创造出一种全新的教育模式,是以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挖掘人的内在潜能为宗旨,弘扬人的主体精神,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可以说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从教育内容方面来说,要求教育工作者在施教过程中,注意培养受教育者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从而形成创新能力。实施创新教育,首先要解决教育观念,其次教师必须有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再次教师本身要有创造性的素质。创造型的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往往喜欢使用灵活,更有实践性和创造性的方法,倾向于采取“建设性的行为”来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在各学科尤其是实验教学中,教师采取“建设性的行为”后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其实施空间很大。注意培养受教育者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从而形成创新的实践能力,应培养学生从想说、想问、想做,发展到敢说、敢问、敢做,最后达到会说、会问、会做。这个过程要求教师要采取多种有效途径和方法,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创新精神,提高实践能力,才能不断推动素质教育向纵深发展。

三、树立“发挥潜能,全面育人”思想

素质教育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目的,它要求学生在各个方面都能得到全面发展。同时,素质教育的性质不是一种选择性、淘汰性的教育。它面向全体学生,是一种使每个人都得到发展的教育。其根本任务是为每一个学生今后的发展和成长奠定坚实而稳固的基础。也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拉近师生距离,使每个学生特长都能得到发挥,真正体现发挥潜能,全面育人的教育思想。

四、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

情感因素在学习过程中的作用已经越来越被人们重视。教育的过程本是教师和学生不同生命体之间的信息交流,这信息不仅有知识的内容,更有情感的蕴涵,我们常会发现学生因喜欢某一位教师而努力学习他的课,这说明融洽的师生关系是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保证。正如心理学家罗杰斯所说:“创造良好的教学气氛,是保证有效进行教学的主要条件,而这种良好的教学气氛的创设又是以良好的教学气氛的人际关系为基础或前提的。”教师关爱学生,满腔热忱,耐心细致地对待每个学生是营造良好的教学气氛的关键,特别是对传统教育中被称作“后进生”的学生,教师更应想到“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竭力地发现他们的优点并加以表扬。“爱人者人恒爱之”,只有在这种情况下,学生才会以更大的热情和信心投入学习,在课堂上也才能踊跃思考,勇于争辩,勤于动手。

五、培养自学能力,为终身教育打好基础。

在现代社会中,知识的飞速发展和个人领会吸收之间存在矛盾,学校教育不能保证学生在校期间所学的知识一辈子够用。因此,终身教育是未来教育的基本思想,所以,教师十分重要的任务是教会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培养他们在综合、分析、研究过程中进行创造能力,使学生在自学中“自我完善,造就自我”,.只要教师持之以恒,循序渐进地狠下功夫,学生的自学能力是一定能够培养和提高的。

素质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也是一项长期的工作,需要教师的不懈努力。

教师转变教学观念心得分享篇三

对于如何转型建议如下:

1、“先吃后尝”策略

学校制定本校课堂教学改革计划及具体步骤,组织部分教师先行动起来,让这部分教师在行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提升认识。“吃”—行动,“尝”—提高认识,观念转变。

2、“边吃边尝”策略

学校适当放低速度,让部分教师进行尝试性的改进,组织定期反思和总结,并及时进行激励和表扬,并定期组织课改交流会和观念转型座谈会,给这部分教师提供展示的机会。

3、“先尝后吃”策略

对观念保守,“顽固不化”的教师,可组织教师到课改成功的学校去观摩和学习,并谈谈体会,组织教师俺家高端培训,从专家的先进理念引领观念改变。

4、明确“心转”路径,实现深度转型。及学习观、教师观、师生观、教学观、评价观和教育观等方面的转型,在教师观,教师由“蜡烛”变为“打火机”;在师生观上,师生由“对手”走向“伙伴”;在教学观上看,教学要由灌输知识走向点燃智慧。

心得:对于“先吃后尝”策略的理解和自我对照,我认为在行动之前需要一定的理论知识好教学计划的详细准备,在这方面我还有些欠缺,还需要提高认识转变观念。

对于“边吃边尝”策略我会积极参与定期的课改交流和观念转型座谈会,并及时反思和总结,学会尝试性的改进。

“先尝后吃”策略虽然相对保守,但我愿意去多抽时间观摩和学习,向专家请教,我认为模仿之后定会创新。

上一篇:关于智能交通的论文下一篇:消防安全部队营房标语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