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生科研素质与创新能力培养研究与实践(精选10篇)
本科生导师带教模式促进医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与思考
赵庆华 单治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上海 200080)
[作者简介] 赵庆华,男,医学博士,主治医师,讲师,从事医学教育和骨科临床研究工作
联系方式和地址: 上海市海宁路100号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骨科,赵庆华(收), 电话:***,邮箱:sawboneszhao@sohu.com [摘要] 如何加强医学临床本科生的教育与管理,培养医学生的创新精神,成为摆在医学教育工作者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实施基于导师制的医学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模式,聘请有经验的教师在师生双向选择的前提下担任本科生指导老师,帮助学生根据自己的个性特点制定成才计划,在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中具有积极作用。
[关键词] 本科生;导师制;临床
一、本科生导师制的概念、历史及现状分析
本科生导师制起源于牛津大学[1],并从牛津大学、剑桥大学走向世界各地。最近几年,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厦门大学等高校都在实行导师制,根据每一个学生的不同个性进行培养,因此导师制对大学生德、智、体健康成长,全面提高教育质量起着重要的作用。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结合临床专业的学科特点,制定出操作性强、灵活性高、富有特色的导师制方案,注意加强学生的基础技能、基本理论、基础知识的掌握与应用,有效地提高了医学生临床能力。另一方面,在保证临床技能提高的同时,通过组织学生参加科研活动,提高医学生们的临床创新能力,调动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给学生提供个性发展、激发创新思维的空间。本课题的取样范围为纳入该带教模式的交大06级五年制的同学,本科生导师带教模式实施时间为3个月,通过双向选择的方式,确定一对一的带教模式,提高同学的科研创新能力,与2周的临床带教方式结合在一起,达到临床、科研的同步发展,本研究采用文献研究、实地研究、调查研究等方法,对市一医院本科生导师制实施现状进行调研,提出对临床教学医院实施本科生导师带教模式的改进意见和措施。
二、本科生导师制在医学生培养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高等医学院校作为高层次医学临床人才的培养基地,必须注重“加强基础,拓宽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开展,而实践性很强的临床实习是医学教育的重要环节[2]。目前我国医学本科生培养均采取基础课程学习+临床实习模式,在基础学习中主要通过记忆的方式掌握知识点,经过临床实习阶段的实践和理解,使基础课程和临床课程融会贯通,并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而期刊文献
期刊文献
学生在进入临床实习阶段的学习时,由于与学校学分学年制度大相径庭,同时前方又面临着就业或考研的压力,学生可能会因不能迅速适应这种改变而影响实习效果。此外,由于在校期间临床各门课程是分开教授的,临床实习也是在各个科室分别轮转的,在现代医学分科越来越细的情况下,医学生普遍存在医学知识缺乏连贯性的问题,这些问题均阻碍了医学生临床和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医学生第五年实习阶段,临床教学医院如何制定与实施本科生导师带教制度,这种教学模式对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效果如何,尚无成熟的经验可借鉴。
三、我院在本科生导师制实施方面的实践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是一所具有145年历史的全国百佳医院,长期承担着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和南京医科大学本科生、研究生的临床理论教学、临床见习、临床实习和毕业实习任务。为进一步提高医院临床医学教学质量,探索学生管理和教育的新途径和方法,结合我院临床专业的学科特点,制定出操作性强、灵活性高、富有特色的导师制方案。一方面,我们在内科、外科、妇产科和儿科等开展本科实习轮转的临床科室,试行实习生导师带教模式;另一方面,各科室的实习之余,我们亦为每名学生配备本科生导师,通过导师带教模式组织学生参加科研活动,并指导学生毕业论文的写作,时间为3-4个月。科室轮转带教与科研带教共同组成了我院的本科生导师制带教模式,实践证明,该模式的开展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们的临床创新能力,同时也提高了临床老师的业务能力。
1.精心遴选本科生导师
我院甄选的本科生导师均为5年以上的高年资主治医师,均具备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高尚的品德,渊博深厚的专业知识,端正的教学态度及严谨的治学风格。科室轮转带教导师为医院指派,专注于教授与示范相应科室的专业知识与技能;科研带教导师则实行双向选择制度,由学生填报意愿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专业,科室乃至具体研究方向,再由教务科及导师组共同决定导师的指派,导师与学生1:1或1:2配对进行科研创新的带教。
2.明确本科生导师的职责
导师主要以进入临床实习阶段的四、五年级学生为服务对,学生从四年级进入临床见习开始由各科室轮转带教导师指导,每位临床实习导师带教1-2名实习学生,转科到本专业时进行重点、全面辅导,时间为2周左右,导师带教的重点是临床技能操作要点与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在每日临床工作中对学生各方面临床技能进行培训,力求使实习生做到动作规范、娴熟有序,思路清晰,注意加强学生的基础技能、基本理论、基础知识的掌握与应用。科研带教导师则从五年级开始进行带教,在保证临床技能提高的同时,加强医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并在期刊文献
期刊文献
学生毕业论文的选题、查找文献、写作、结题等方面进行指导,平均每周与学生进行沟通,了解学生科研进展情况并对下一步学习任务进行探讨,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给学生提供个性发展、激发创新思维的空间,以加强创新意识与能力、科学研究和新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
3.本科生导师制的效果评价
为进一步明确本科生导师制的效果,我们对06级本院123名本科生及其导师进行了不记名问卷调查,大部分学生对该制度表示满意(65%)及赞同(74%),希望通过导师引导自身的全面发展,并认为导师在专业知识学习、科研能力培养和人生观、价值观的树立上对自己有很大帮助。大多数学生愿意在自身毕业设计之余参与导师的科研工作(87%)和学术活动(78%),52%的学生并认为导师带教对自己接受创新的科研思维有帮助,并愿意延续与导师间的导学关系。导师方面,许多导师认为该模式给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带来了提升(62%),并对学生的独立观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提供的提高有帮助(81%)。本次调查中同样揭示了现行导师制的一些问题,如52%学生表示在选择导师时对导师的科研背景了解不足,70%学生认为应该增加与导师间的交流辅导次数,33%导师表示带教工作增加了一定的工作负担,并对具体带教的内容与职责了解不够等。因此,该制度的进一步完善仍需医院管理层与导师、学生三方共同努力,加强沟通,以充分调动导师和学生的积极性。
四、本科生导师制的经验与体会 1.本科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得到提高
创新能力的培养不同于理论知识的积累,它需要通过导师在引导学生从事学习、科研的过程中逐步增长。本科生导师制在广泛理论知识积累的基础上,从学生兴趣方向出发,选择一个专业方向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深入学习和科研实践,从而促进“T”型人才的培养。得益于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学生在本科阶段就接触乃至直接参与到导师的研究课题中进行科研创新的学习。在导师的指导下,本院06级申报并顺利完成创新性课题2项,且均为自主立项课题。截止到2011年9月下旬,有13名学生的科研论文及综述已在核心期刊发表,占学生总数的10.2%。
2.因材施教,帮助学生明确未来目标
在导师制实施的过程中,导师可对学生的基础、能力及兴趣有更为细致的了解,并根据不同科室的工作特点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培养,扬长避短,因材施教,充分发扬学生个性。即使在导师制过程中发现学生并不适合本科室的工作,亦可及时调整培养方向,使培养出的学生既符合本科生培养的基本要求,又不乏适合自身发展的特点,从而培养出更具社会竞争能力的人才。
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本科生导师制明显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师生间期刊文献
期刊文献 的交流从课堂内延伸到了课外,办公室、图书馆、病房甚至食堂都可以是师生沟通的场所,导师对学生的指导亦从专业教学和科研延伸至生活的各个方面,对提高学生社会实践、个人素养等作用与专业及科研能力提升有着同样重要的作用。
3.体现教学医院本科生导师制的特色
临床医学教育是医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而医学院校的附属医院则是实施临床医学教育的重要基地,具有教育教学职能,既是医学教育的客观规律,也是国家赋予的重要社会职责[3]。随着社会对人才知识结构的深度和广度要求越来越高,加紧致力于具有创新能力的医学人才的培养成为临床教学医院的重要任务。导师制旨在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强化实践教学[4]。一方面,本科生直接参与导师的实验设计、课件制作、科学研究等过程,师生之间可以就某个学习问题进行面对面的对话与交流,两者互为主客体,建立起一种“导师爱生重教,学生尊师爱学”的新型师生关系。并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论文报告会,加深专业认知,了解学科前沿,强化学生的理论基础知识[5]。另一方面,强化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促进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提高学生观察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6]。特定环境中,在同一导师指导下,本科生还有机会与硕士生、博士生参与同一课题的研究,此时,硕士生、博士生也是本科生的导师,从而创建了一种教与学、学与学交叉互动的新型教学环境。
4.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仍需进一步完善
本次研究亦暴露出了本院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仍有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导师与学生相互了解不足,沟通不足及导师工作压力较大等方面。导师制的建立与推行是一个综合性工作,应由导师、学生及医院管理层三者共同努力构建。导师制要在教学中体现出明显的效果,需要有相应的管理系统在整个实施过程中提供完善的规划和监管,以解决前文提及的问题,进一步强化本科生导师制实施效果。
五、总结
如今,在本科生中实行导师制已成为大家的共识,但由于临床教学医院本科生导师制没有现成的完善模式可以参照,尚有许多问题值得探讨和商榷。现行的本科生导师带教模式对学生科研素养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作用是有目共睹的,但仍需建立相应的实施评价指标体系,并进一步提供相应的政策、管理方面的支持,以更好地完善和指导临床医院本科生导师制工作的开展。
[参考文献] 1.王璐,朱勤厚,苗乃周.临床医学专业本科实习生实行导师制初探[J].教育与职业,2006,11(3):29-31.2.商艳,徐晓璐,李强.教学医院实行实习医师导师制初探[J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6(3):83-84.期刊文献
期刊文献
3.王艳锋.对本科生导师制的思考[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6,18(2):110-111. 4.蒋开东,朱剑琼,刘忠秀等.坚持和完善本科生导师制,加强医学创新人才培养[J].医学教育,2005(3):89-91.
5.蒋晓荣,杨水利,林筠.论学分制下实施本科生导师制的思考[J].科技管理研究,2005,(9):102.6.田谋利,李永华,傅海龙等,医学院校实行“本科生导师制”的实践与探索。西北医学教育[J],2009,17(4):66
进入21世纪, 随着健康和卫生内涵的不断扩大, 医学涉及到越来越多自然科学领域的支持[1]。这就要求未来的医学科技人员必须具备系统扎实的数学、物理、化学、计算机、工程学等基于自然科学和技术的理工科知识及思维方式, 从而具有高水平的理科素质。
目前我国医学生的理科素质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普遍较低。理科素质的不足, 将严重影响和制约医学科研的深入研究和医疗技术的突破和创新。
美国的医学教育为4+4年制, 招生对象为具有学士学位的本科毕业生参加医学院入学考试 (MCAT) 并取得优异成绩, 即4年医学前期+4年医学院教育[2]。美国医学院校新生4年医学前期教育多为理工科等院校的本科教育, 他们在入学前就已经具备丰厚扎实的理科素质。而我国的医学新生是从应届高中生中通过高考录取, 学生的理科素质起点较低, 加之现在许多医学院校特别是独立医学院校忽视学生理科素质培养, 所涉及的理科课程学时数逐年减少, 这样将严重影响学生理科素质和科研能力的培养, 制约了我国医学事业的发展, 也无法与国际医学人才培养接轨。
2 宽厚扎实的理科素质是培养医学生科研能力的需要
2.1 医学研究的深入离不开自然科学的支持
医学科研涉及到越来越多自然科学的支持, 现代医学已呈现高度综合和高度分化的发展趋势, 医学和许多学科相融合已经出现了很多的边缘学科。如:利用数学对细胞和神经等复杂系统和网络的研究, 导致了数学生物学 (mathematical biology) 的诞生;应用物理学中的力学原理和方法对生物体中的力学问题进行定量研究导致了生物力学 (biomechanics) 的产生;医学与工程学相结合产生了生物医学工程学 (Biomedical Engineering) ;为应对基因组学中DNA序列测定技术的快速发展导致的测试数据的迅猛增加, 生物学、数学和计数机的学科相互融合导致了生物信息学 (bioinformatics) 的产生等。此外, 这些学科知识的理论方法也为医药学科的深入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 如:DNA分子双螺旋结构在细胞核中呈扭曲、绞拧、打结和圈套等形状可用数学中的纽结理论研究。可以说, 没有现代数学、物理、化学、计算机等学科研究的突破和进步就没有现代医学的巨大成就。通过对170多位医学或生理学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分析发现, 他们中具有跨学科知识背景的科学家占总数的44.2%, 获奖成果中涉及多学科交叉的占总获奖次数的53%[3]。如英国物理学家克里克 (Francis Harry Compton Crick) 等根据DNA晶体x射线衍射的清晰图像, 确认DNA一定是螺旋结构, 由于提出DNA的双螺旋结构, 1962年同沃森 (J.D.Watson) 和M.H.F.威尔金斯一起获得了1962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开启了分子生物学时代。再如, 英国诺丁汉大学的物理学家彼得·曼斯菲尔德 (Peter Mansfield) , 由于在核磁共振成像研究的成果, 与美国化学家保罗·克里斯琴·劳特伯 (Paul Christian Lauterbur) 一起获得了2003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这一研究成果为人类疾病诊断和研究提供了又一划时代进步。可见医学工作者具有高水平的理科素质可极大促进医学科学研究的发展。
2.2 理科素质的培养提升了学生丰富的思维能力
理科课程具有系统严谨的知识结构和内容, 教师授课时涉及的概念、定理的证明及这些知识的应用都要经过严谨的推理、推演过程传授给学生, 使之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 逐步培养了严谨的逻辑思维能力。在寻求问题的不同解答中培养了学生灵活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在理科课程中对这些思维能力的培养, 促进了医学生整体思维能力的提高, 从而有效促进了对医学专业知识的学习、研究和应用。
未来的医学人才面临着临床实践和医学研究难题的不断挑战, 需要不断解决出现的威胁人类生命和健康的各种疾病并做好早期预防的重大课题。这些问题的解决除了应用专业的医学知识外, 也间接或直接的应用到理科知识及理科思维方式、方法的有利支撑。理科思维方式使医学工作者养成良好的思考、判断、推理、综合评价、从不同角度看问题的思维习惯, 从而为解决科研和临床工作中的疑难问题制定科学合理的解决方案、技术路线, 最终使问题得到正确的解决;否则就有可能思维僵化, 走弯路, 甚致导致错误的结果。因此, 未来的医学工作者除了应具有完备的医学知识, 还要具备较高水平的理科素质, 才能胜任未来医学发展的需要。
2.3 扎实的理科素质是发明创造的源泉
未来高素质医学人才要把不断提高创造力作为出发点。他们不仅需要丰富的医学专业知识和技能, 也需要具备高水平的理科素质, 以适应临床实践和科学研究中不断创新的需要。
新中国成立以来, 我国医学教育培养了大批医学人才, 其中不乏出类拔萃的医学专家, 但总体技术素质不高。在医学科研方面和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存在较大差距, 除了中医外, 一些较重要的临床诊断、治疗手段、方法及诊疗仪器设备, 几乎都来自国外。70年代的B超, 80年代的CT、内窥镜, 90年代的MRI (核磁共振) 、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等, 无一不是引进国外的产品和技术, 药品也几乎是仿制国外产品[4]。形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 其中我国医药人才理科素质普遍较低是主要原因之一。
美国自20世纪初开始实行“4+4”医学教育模式, 在之后的一个世纪中, 美国医师水平高、发明创造多举世瞩目[5]。
美国的“4+4”医学教育模式保证了美国的医学工作者具备高水平的理科素质, 这有效促进他们创新能力的提高, 使之在医疗实践和医学科学研究中发明创造了许多医疗、诊断新方法和医疗、科研仪器;而我国的很多医药工作者, 工作中虽有发明创造的机遇和欲望, 终因理工知识储备不足失去发明创造的良机。所以我们必须重视和加强医学生的理科素质培养, 以适应21世纪创新医学人才培养的需要。
3 加强理科素质培养, 造就高素质科研后备人才
理、医相互融合推动了医学研究和医疗技术的飞速发展。目前, 国内高水平的综合性大学, 如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的医学部都招收了8年制直博生, 都加强了学生理科素质培养, 这有力的促进了学生理科素质的提高, 使之与国际医学人才培养接轨。
但就目前我国医学教育的普遍性来看, 大部分医学院校特别是独立医学院校实行的是五年制本科教育, 其理科课程及学时数在各院校正逐年减少, 理科素质培养计划在逐年削弱, 实施方案也很多不能落实, 从而导致医学生的理科素质在逐年下降, 基础科研能力薄弱。
下面是对两所独立医学院校1995年 (课改前) 、2012年 (课改后) 理科课程教学学时数变化实地调查表。
注:考试形式, 1必修考试, 2必修考查
从表1、表2中明显看出无论是普通高等医学院校还是重点医学院校的理科课程学时数都在明显减少。我们也对国内多所院校进行了远程调查, 包括查阅相关文献, 得出相同结论, 国内其他院校同一专业课程学时数变化基本相同。为此, 我们提出以下加强医学生理科素质培养的建议, 以期造就高素质的医学人才。
3.1 制定高标准的理科课程培养计划及实施方案
现在国内很多医学院校在制定理科课程教学计划时缺乏对学科内容系统性认识, 随意削减这些课程的学时数, 使得课程教学达不到大纲要求的教学培养计划。因此, 要充分认识理科课程在医学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 严格按照理科课程教学大纲要求制定教学计划。决不能随意削减理科课程学时数, 以保证教学计划全面落实。这就要求学校的教学管理部门在制定教学计划时要充分听取教学一线的相关学科的讲师、教授的意见和建议, 杜绝毫无根据的凭空削减某些理科课程及学时数, 以保证理科课程培养计划的高标准实施。
3.2 理科课程改革要结合我国医学教育实际, 不能盲目借鉴国外经验
教学法、教学模式改革、课程设置等, 要从我国的实际出发, 不能盲目照搬国外模式, 也不能断章取义。现在, 国内医学教学改革很多借鉴美国等西方成功的教改经验, 这使我国的医学教育取得了不少成绩。但我们也应清醒的看到, 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医学教育是精英教育, 而我国大多实行的是大众医学教育。从医学院校录取生源看, 我国医学新生为高中起点, 美国为本科起点, 我国医学新生的理科素质等与国外的起点不同。美国医学生进入医学院后不需这些课程学习, 因为他们入学前已具备扎实系统理科知识及成熟的理科思维等综合素质。如果我们照搬他们的培养模式来设置课程, 忽略我们的缺失与不足, 将很难培养高素质的医学人才, 也很难与国际医学人才培养接轨。因此, 其教学改革要从我国医学教育实际出发, 充分借鉴国外先进的教学法、教学模式, 积极探索适合我国特点的医学教育模式, 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
3.3 增加理科课程学时数, 延长理科课程教学时间
理科素质是未来医学人才必备的科学素养。而目前我国的医学教育恰恰疏于这方面素质培养, 这使得我国公共医学基础教育与国外存在较大差距。但就目前我国医学教育的现状来说, 医学生花上二年时间去非常系统地学习数、理等理科知识是不可能的, 但这些课的学时太少又达不到效果。因此, 要适度增加现有理科课程学时数, 延长教学时间, 保证学生理科知识学习。同时要增加理科课程选修课, 开展理科知识学术讲座, 开设理科知识网络平台等方式, 使有能力和感兴趣的学生多加强理科知识学习提高理科素质;通过开放实验室, 改革实验教学等方式来提升学生理科实践能力。
3.4 积极鼓励学生参加科研活动, 提升理科素质应用能力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出能活学活用所学知识的高素质创新人才。医学生在参加科学研究中会遇到很多新问题和难题需要解决。研究表明, 理科知识及思维方式 (理科素质) 在科研中的运用能有效促进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提高科研水平。因此, 教师在指导学生科研实践中要强化直接和间接应用到的理科知识在科研中的作用, 同时要注重引导学生用理科思维方式去分析解决问题。一方面, 学生在科研中对理科知识及思维方式的应用促进了理科素质的提升;另一方面理科素质的提升又促进科研能力的提高, 两者相辅相成。因此, 要创造条件鼓励学生参加科研活动。首先, 积极组织学生参加教师的各级科研课题研究, 从教师的实际科研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灵活思维的能力。其次, 学校每年也要单列出一部分科研经费资助学生搞科学研究, 使学生通过选题、立题答辩、完成课题研究、课题报告等过程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理科素质与科研能力互相支撑, 通过科研活动使学生理科素质和科研能力螺旋上升。
3.5 实行跨学科听课制度, 提升教师学科交叉知识传授能力
长期以来各专业学科的任课教师都在各自的学科领域教授、学习、研究, 一般很少涉足其它学科知识的系统了解和学习。很多教师回避学科教学中涉及的学科外的知识点或是一带而过。由于现代各学科知识的融合交叉、互相渗透, 教师在授课时不可避免的要涉及到相关学科知识的运用。这就需要教师不断丰富专业知识和各相关学科知识储备, 才能胜任学科教学任务。因此, 要切实抓好年轻教师的跨学科听课制度, 提高教师的知识面。只要教师精通了其他的学科, 还能将涉及的相关学科知识融会贯通, 那么他带给学生的不只是知识的传授, 还将是知识的运用。理、医知识的融合教授可以促进学生理科素质和科研能力的提高。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 医学工作者具备丰富扎实的理科素质, 是医学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医学生理科素质的提升能有效的促进医学工作者科研水平的提高。因此, 我国高等医学教育要加强理科素质培养, 以适应21世纪对高素质医学人才需要。
参考文献
[1]王军琳, 郭征.浅谈高层次医学人才的综合素质培养[J].浙江医学教育, 2003, 11 (2) :85-86.
[2]曲艺, 赵晓东, 丁会峰, 等.德、英、美医学精英教育的特点及启示[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 2011, 282 (12) :943-945.
[3]范耿, 于芳, 邢晓辉.学科交叉在医学高等教育中的必要性[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 2012, 294 (12) :940-941.
[4]石鹏建.转变观念积极改革高等医学教育学制[J].中国高等教育, 2003, 298 (18) :15-17.
一是加强医教协同,即学校与各附属医院形成共同体,学校主要负责医学人文技能和临床基本技能的培养;各附属医院提供临床环境,负责并指导医学人文技能和临床岗位技能的培养。二是师生协同,指导教师与学生之间组织共同体,定期开展交流、讨论、训练、观摩与合作等,提高临床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三是加强临床实训、见习和实习教学管理,确保临床实践能力教学环节的有效性和完整性。
3.2建设现代化的教学平台
一是强化校内实训实验平台建设,构建现代化的模拟教学平台。二是强化临床教学基地建设,加强床边教学,共同建设“以床边教学为核心、以模拟技术为补充”的临床实践能力教学平台,以满足临床岗位技能培养的需要。
3.3提高教师教学的能力和教学积极性
培养一批热心教学的中青年骨干临床教师,在保证医疗安全、维护病人利益的前提下,尽量为医学生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以培养医学生扎实的临床实践能力。①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各附属医院中青年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技巧进行培训,提高其教学能力。②开展观摩教学,促进互相学习,有针对性地解决教学实际问题。③组织校级青年教师临床实践能力大赛,强化青年教师临床实践能力培养,促进临床实践能力的规范化和熟练程度。④将临床教师的教学工作纳入临床工作考核与评价体系,强化医教结合、医教研协调发展的重要性。
3.4建立督导反馈机制
在临床实践能力教学过程中,建立有效的督导反馈机制。一是建立由教学督导员、教学管理人员、临床资深专家组成教学督导组,全程督导检查临床实践能力教学与考核评价,定期反馈教学效果、存在的问题,督促教师按时整改。二是建立由学生组成的教学反馈小组,随时给教学督导组和教学管理部门反馈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建议等。由教学督导组和教学管理部门整理后及时反馈给教学团队,组织教师及时整改或采纳。三是坚持期初、期中和期末临床实践能力检查与评价制度,坚持考核评价与日常教学相结合,日常监控与周期性评价相结合,全面督导与监控临床实践能力的教学环节与质量[10]。
[参考文献]
[1]潘祥林,王鸿利.实用诊断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
[2]刘成玉,王元松.全国高等医学院校大学生临床技能竞赛的利弊分析与建议[J].中华诊断学电子杂志,2013,1(1):55-57.
[3]刘成玉,魏武.诊断学[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
[4]刘成玉,李云芳,王元松,等.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的调查分析与培养措施探讨[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12,11(3):329-332.
[5]王元松,刘成玉.强化临床基本技能培养的实践教学模式[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28(12):131-133.
[6]李荣梅,孙慧哲,李继,等.医学生临床实践能力培养途径的思考与实践[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12,11(5):514-515.
[7]刘成玉,李云芳,王元松,等.以临床基本技能培养为核心的临床技能学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与实践[J].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2013,49(5):461-464.
[8]刘成玉,王元松,李云芳,等.医学模拟教学在临床技能学教学中的作用[J].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2011,47(2):173-175.
[9]刘成玉,严瑛,程德刚,等.我校实施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的基础与思考[J].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2014,50(2):177-179,182.
[10]杨美玲,叶志宏,章敏.临床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探讨及实践[J].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2008,44(5):458-459,462.
本学期,我将继续以“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方法与实践研究”作为课题研究的方向。我将主要研究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运用信息技术来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让课堂教学的设计尽量贴近学生的生活世界,在学习任务和学习活动的设计中体现与创设真实而有意义教学情境,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发展。
我们将本着“做一名学习型、研究型教师”的追求,扎实地开展课题研究。基于课堂教学,以求真、务实的态度,不断学习、积累、交流和总结,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我们教育工作作者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创新能力包含创新精神,创造性思维和实践,动手能力。青少年阶段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关键时期,我们并不要求学生们向科学家那样有什么重大的发明创造,而首先要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训练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这种培养和训练是在教育实践中不断实施的。创造性思维是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有机的结合,具有新颖性,灵活性的特点。创造性思维的训练,要同创造性地学习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结合起来。青少年科技后备人才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从基本教育现状与问题中发现:由于受传统教育观念、考试制度、教育政策,特别是我国广大中小学教师从来就没有接受过科学教育培训,造成我国中小学普遍对科学和科学教育本质认识不全面。在开展科学教育、科技活动实践中,85%以上的教师误以为科学知识即科学、科技竞技能力培养即科学教育。在这种情况下,要实施科学教育,要培养青少年科技后备人才创新能力,就必须大力宣传科学教育,加强科学教育
在基础教育中的地位,大力培养我国中小学科学教育骨干教师。
基于上述认识,我们将本课题的指导思想确定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正确的科学教育观,从加强后备人才创新能力培养的目的出发,因地制宜的开展有计划、有组织、可持续的科学教育实验。
本学期的研究目标
1.通过课题研究这个平台所营造科研的氛围,坚持理论学习,丰富老师们的理论知识。
2.通过各种培训活动,利用网络、报刊杂志就这一课程的课程资源的开发、课程活动的开展、课程的教学方式、课程活动的评价等方面的内容进行系统学习、研究,帮助教师从思想上提高认识。
3.师生共同开展小课题研究,初步掌握小课题研究的基本
方法,激发学生对创新产生浓厚的兴趣。
4每月一次课题组会议,总结工作,布置下月任务。5课题组成员课题研讨活动。
6、善于观察、思考、总结和积累,把课题研究当作日常教学的习惯
7、我要在日常的教育工作中,练就一双慧眼,善于把教学工作中的各种资源纳入研究的范围。做一个教学的有心人,把撰写教学反思变成一种习惯。
8课题组成员撰写一篇相关论文。
9、扩充课程的内涵和外延,丰富课堂教学。
时间内容安排入下:
三月份:组织课题组人员深入学习,深刻领会实验方案的精神,布置本学期任务。确定实验班级,并对实验班进行情况分析
四月份:课题组研讨课。
五月份:结合研讨课,课题组成员尝试撰写有关课题研究的论文。
六月份:结合数学新教材研讨活动,进行研讨课及有关论文交流、总结。优秀方案汇编;整理研究资料,课题组总结,评出最佳实验班和实验教师。
知道该如何加强文化艺术素养,如何提升艺术生的创新能力吗,不知道的赶紧来看看这篇论文吧。
摘要:文化艺术修养能丰富人的知识、培养创新能力、塑造完美的人格形象,良好的文化修养是创造性活动的内驱动因;艺术修养有助于学生创造灵感的诱发。本文就如何加强文化艺术修养,来提升艺术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为社会经济发展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专业设计人才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艺术设计;文化艺术素养;创新
一、艺术设计学生创新意识现状
艺术设计是人类为了实现某种目的而进行的一项创造性活动,其基本特点是实用与美观的结合,即赋予设计物功能和审美的双重作用。设计活动是一项以审美创新为主旋律的创造性活动,设计过程就是围绕解决问题而进行的审美创新的过程,可以说没有创新,艺术设计失去了生命活力,也失去了生存的价值。在知识产权已经普及的今天,艺术设计本身所体现出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等,更加受到了社会、企业、以及设计者本身的关注和重视。创新已成为艺术设计引领市场的灵魂,对于身为设计专业的学生来说,创新更为重要,是他们今后走上社会能否很好生存的法宝。然而就目前高校艺术生的创新能力来看,尤其是民办院校艺术生,普遍存在以下情况:
(一)主动创新意识不强
受传统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和制约, 有的学生缺乏创新的欲望, 头脑中未形成一种追求创新的意识; 有的学生不满足于现状, 想超越现实, 却又缺乏行动的信心; 有的学生虽然认识到创新的重要性, 但在生活中又不够主动, 缺乏创新的毅力, 一遇到困难就退缩, 没有勇气挑战新的事物; 在学习过程中,主动思考问题, 主动提出问题的学生不多。
(二)拓展创新思维的想法不够
创新思维是人们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运用自己掌握的知识和经验,通过分析比较、综合提炼、抽象加工,再加上合理的想象和感悟,产生新思想、新观点的思维方式。创新思维是创新能力和方法的先导,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传统的 “老师授课, 学生听课” 的艺术理论知识教学模式, 缺乏必要的启发教育和学习讨论, 学生按照同一思维模式接受教师的教学观点和教学内容,在创新思维的深度和广度上、在观察的细致性和全面性等方面比较欠缺,不能拓展新思维。有的学生想去创新, 可他们不知道从何入手, 缺乏指导他们去创新的力量, 传统教学模式所灌输的单一思维方式, 未能为拓展学生创新思维提供必要的环境条件。
(三)文化艺术知识的缺乏导致创新思维滞后
在全国高考中每年的美术考生大军浩浩荡荡,蔚为壮观。由于高考对文化课单设了一个艺术类的文化考试科目,所以在高中时就把学生分了类,优秀的学生学理科,次一点的学文科,文科中再次的学生为了找出路,无奈地报考艺术设计,但他们没有绘画基本功,大部分考生匆忙补习三个月的素描,色彩就应对考试,考生中真正酷爱艺术设计的并不多,再加上本身文化艺术底子就差,在大学的设计学习中,运用相关知识进行创新思维的能力就比其他一些同学滞后。
尤其是在21世纪,流行时尚文化的冲击,偏重于用电脑进行各种活动,轻视了书本的知识,忽视对文史知识的提高,尤其对传统文化,如戏曲、书法、艺术鉴赏等知识知之甚少,更不用说去进行启发式联想创意了。曾有教师在一堂广告设计课上布置学生以中国传统佳节为主题设计公益广告,要求文案撰写贯穿古代文人诗词作为烘托。不少学生由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知之甚少,文案中的诗词文不对题,人非人、事非事,不知其意,错字连篇,闹出了让人啼笑皆非的笑话,创新谈何而言,思维方式也只能一度的停留在模仿借鉴上了。
二、文化艺术素养在艺术创意中的重要性
(一)文化素养在艺术创意中的重要性
艺术设计,实际上是设计者自身综合素质(如表现能力、感知能力、想象能力)的体现。各个专业虽然对设计知识的着重面不尽相同,但对于“大设计”概念的关于美、节律、均衡、韵律等的要求是一样的。不论是平面的还是立体的设计,设计者首先要面对的是对所设计对象的理解——对设计对象相关的背景文化、地理、历史、人文知识的理解。没有文化根基,驾驭艺术设计时就难以达到纯熟的境界,难以挖掘艺术的深意。在设计作品中注入相应的文化内涵,已成为增强艺术设计作品感染力不可或缺的手法。尤其是中华民族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本民族的特色,创意思维的源泉将会连绵不断。
一个典型的实例,中国联通的标志是由一种回环贯通的中国古代吉祥图形“盘长”纹样演变而来。标志造型中的四个方形有四通八达,事事如意之意,六个圆形有路路相通,处处顺畅之寓,而
标志中的十个空穴则有十全十美之意,洋溢着古老东方的吉祥之气。其创作的灵感来源于对中国历史文化和东方文明的传承观念的提炼,这就是典型的文化对创意的影响。
(二)艺术修养在设计创意中的重要性
艺术素养是创新灵感的来源之一。艺术修养,属于美育的范畴, 它主要指:文学艺术欣赏、审美能力、艺术才能等方面的教育培养。具体包括: 视觉艺术、听觉艺术、综合艺术、造型艺术,以及自然美、环境美的熏陶。艺术修养最终体现为审美的感情、判断和鉴赏能力。在人的成长过程中,对陶冶人的审美情趣、提高人的思维能力、增强人的判断能力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一支动听的乐曲、一幅优美的画卷、一座造型高雅的建筑,无不给人以美的愉悦、感情的升华、心灵的震颤,让人体会到高尚、优美、庄严、宁静, 不仅能使人的大脑得到充分休息, 而且在艺术活动中能激发学习的兴趣和灵感。
三、如何加强学生的文化艺术素养,提升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一)课堂上综合知识点,积极引导,变复杂为简单,变被动为主动艺术教育是应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激发和提高学生敏锐的视知觉观察力、审美感受力和审美创造力。民办高校艺术生的性格特点在于他们对自己学习的自控力和自觉程度上很难把握,有些同学由于缺乏学习的主动性,上文化理论课时无精打采,更不用说课下读一些有关的专业书籍。对此,我们必须在平常的上课过程中就应该教会同学们养成多读专业书、多了解当代先进的艺术设计思想的好习惯,引发大家学习学科前沿知识的兴趣。同时还必须加强整合人文艺术教育的学科资源,让大学的艺术教育课渗透更多的人文内涵,而不仅仅是技艺上的传授。还要注意将美学、艺术史、设计史、艺术批评、艺术创作、艺术心理学等相关学科进行有效整合,加强专业指导和交叉构建。把复杂的艺术评论或者设计史通过简单有趣的方法概括归纳将给学生,同时让学生参与到调查、收集并研究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之间的作品,了解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的生平阅历,进行PPT讲解,通过比较鉴赏并挖掘作品背后隐含的意义,这样学生的积极性也挺高了。
关键词:开放性,创新,动手能力,综合素质
实验课的学习一方面为了让学生对理论知识有更深的掌握, 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锻炼动手操作能力。而实际上由于一般课程的安排, 课堂上短短的时间, 一般都由实验老师提前把试剂配置好, 课堂上学生按照课本完成实验步骤, 很难让每个学生的学习达到我们期望的效果。而开放实验室, 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走到实验室中来, 从实验设计开始, 配置试剂到完成实验基本上由学生自己完成。在这个过程中, 老师充当的角色只是在初期的设计方面给予启发, 而在实验中的疑问, 老师一般先不予解释, 培养学生自解能力与创新能力, 增加其学习兴趣, 使其能把理论知识很好的应用到实验中去, 应用到实践中去。
一、开放性实验的过程及效果
1. 开放实验室的组织和实施
开放实验室项目涉及医学院各专业大二至大四的学生。在这里, 学生是主体, 一切依靠学生。学生们集思广益, 自行制定方案, 开展组织活动,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和自学能力, 在这里学生可以自由组合, 让不同年级的学生一起讨论, 实现了实验的延续性。
2. 确立实验方案, 做好实验前各项准备工作
(1) 查阅文献。对于参加开放实验室的学生来说, 我们要求对所做的实验相关背景知识和研究进展需要有一定程度的了解, 这就需要学生在确立实验方案之前在网上或者图书馆查阅文献, 找出有用的资料, 对所需要开展的实验有详尽的补充。目的是使学生在查阅资料的过程中, 对实验内容有较深刻的理解, 更重要的是锻炼了学生查阅文献的能力[1]。
(2) 确立实验方案, 找出可能引起误差的因素。通过文献的查阅及教师以往的实验记录, 开放实验室学生确立初步的实验方案。包括实验流程, 实验中所需仪器的选择, 试剂的配制方法及保存, 实验操作最适条件, 所需耗材数量, 本次实验需配制试剂的量及是否可回收利用, 试剂是否有毒, 用后怎样处理等一系列问题。
3. 正确使用实验室仪器, 配制试剂
在学生掌握了实验原理、实验目的等实验有关知识后, 便可着手配制试剂, 试剂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实验结果。因为在实验课堂上, 学生的试剂是由教师先前配制好的, 所以学生在课堂上没有机会亲自配制试剂, 而在一个实验过程中, 配制试剂是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 不同试剂配在一起的时候, 哪个先加, 哪个后加, 有些是有一定顺序的, 比如纳氏试剂的配制。纳氏试剂是一种用氢氧化钠、碘化钾、碘化汞等药品配制的络合物, 主要使碘化钾、碘化汞在碱性溶液中, 形成[Hg I4]2-, 是一种用于测定空气中、水体中氨氮含量的试剂, 在其配制过程中如果不注意技巧性, 而把氢氧化钠、碘化钾、碘化汞称量完后直接于一个容器中搅拌, 那么汞离子和氢氧根离子很容易结合形成氧化汞沉淀, 而氧化汞是极难溶于水的物质, 所以让其再与碘离子结合, 形成[Hg I4]2-的量大大减少, 这不仅浪费药品, 更大大减弱了试剂的效果。所以在配制纳氏试剂的过程中, 应先让碘化钾和碘化汞溶解于少量蒸馏水中, 然后把此溶液在搅拌中徐徐注入氢氧化钠溶液中。在这个过程中, 也锻炼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配置试剂时, 反复使用刻度吸管、加样枪、天平等仪器, 这更使学生对仪器操作渐渐娴熟。
另外, 学生在开放实验室中, 对于上课没用到的仪器, 需要自己看说明书, 注意仪器使用的细则, 如预热、调节、校准等都需要学生自己来完成, 在使用的过程中, 学生不仅了解了仪器的正确使用规程, 还了解了仪器的设计原理, 较以前仪器的先进之处, 测量的时候出现问题是什么原因, 适用范围及维修等。同时, 也培养了学生严谨的工作作风和科学的学习态度。
4. 结果分析及应用价值
开放性实验为学生提供一个学习的平台, 在问题中总结经验, 在一次次的失败中, 分析原因。在很多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等实验中, 很多时候, 在做实验的过程是不知道结果怎么样, 只有结果出来之后, 看到现象才能知道这次实验是否成功。不成功是什么原因, 是试剂的问题, 还是仪器的问题, 或者是手法的问题, 到底是试剂的原因, 是配制的问题, 还是试剂产地的原因。实验成功了, 那么为什么做实验, 这些实验可以应用到哪些方面, 创造出哪些价值。这都需要学生在实验中积极思考。开放实验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主动去驾驭整个实验过程, 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处于主体地位, 在主动、愉快的实验环境中充分发挥个性, 在知识、能力、品格方面都得到提高[2]。
5. 开放实验室成效
开放实验教学是教学改革的具体体现, 既能充分利用实验室的空间和资源, 又能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进一步提高学生实际动手的操作技能, 从根本上改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求知, 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全方位、高技能、高素质的有用人才[3]。
在这里师生以平等朋友式的关系, 给同学自身的创新性和能动性提供广阔的空间, 使他们有一个充分发挥想象力和自我表现的机会。
开放实验室能切实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学生服务, 以学生为本。具体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1) 学生的主体性。在这里学生是主体, 指导老师给予学生实验目的和要求。学生们组成一个团体, 由实验设计开始, 到实验准备、操作, 再到分析结果, 基本由学生独立完成, 指导老师处于辅导地位。培养了学生团结协作能力与自主学习、科研能力。
(2) 实践性。大学生通过参加创新活动, 科研工作, 亲历实践, 其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提高。实践是创新的源泉。
(3) 灵活性。在这里没有严格意义上的考试, 对学生没有太大的心理压力, 内容可多可少, 实践可长可短, 富有一定的弹性。
(4) 开放性。开放性实验室不受教学计划、大纲的限制, 在时间的开放上 (周六、日, 寒暑假, 课余时间) 和在内容上开放 (预实验, 科技创新, 科研, 创业大赛等) 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提高。
(5) 趣味性。学生可自愿选择方式参加各组活动, 有利于个性培养。
二、结语
通过开放实验室项目的开展, 不仅提高了实验室设备的利用率, 更从根本上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让学生养成主动参与、主动学习、主动思考的习惯。开放实验室项目更加有利于突出研究探索, 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更加有利于突出综合设计和多元分析结合, 提高学生综合科学素质;更加有利于突出知、情、意、能的高度综合, 帮助学生取得创新成果并得到全面综合发展。
当今社会已经进入信息时代, 电工电子学课程在专业培养计划中的地位显著上升, 电工电子基本技能已成为工科相关专业学生最重要的基础技能之一。为适应新一轮培养计划和教学大纲的需要及新时期电工电子学课程的教学特点, 盐城工学院树立了注重实践教学、突出创新教育、回归工程实践的电工电子工程教育教学理念。电工电子学课程一方面要加强基础教学, 另一方面教学必须将重点放在应用上, 对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一般高等院校, 正确处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及正确定位电工电子学课程是进行教育教学改革的关键。该课程以培养学生掌握方法、建立创新意识为主导, 引入EDA技术, 精炼基础知识、基本理论。课程重点放在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和基本技能训练上, 由电工电子学理论课程、实践课程、创新设计课程、电工电子实习及各类现代电子系统设计竞赛组成应用型人才培养效果显著的教学体系。
一、构建电工电子学课程新体系
电工电子学课程教学内容一直被认为是电专业相关课程教学内容的“压缩
电工电子学课程综合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成开友
摘
要:本文主要通过介绍电工电子学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实验教学环节、网络教学环境建设等方面的教学改革情
况, 对电工电子学课程教学改革进行了探讨, 将现代电子设计思想贯穿于电工电子学教学过程中, 为电工电子学课程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关键词:电工电子学;教学改革;探讨
参考文献
[1]李少玲, 张向红, 刘凯, 等.实施开放实验, 提高学生素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06, 25 (12) :1569.
[2]杨晓红, 李聪敏, 何炜, 等.开放实验及其对本科实践教学的影响[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7, 5 (6) :149.
医学检验专业重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从开始要求学生在毕业实习过程中完成毕业论文,这也是川北医学院第一次开展本科毕业论文工作。通过2年的实践,已成功进行了2届毕业论文答辩工作,初步建立起医学检验专业毕业论文质量监控体系,但一些问题仍有待解决。
1.毕业论文质量监控体系的建立
1.1 培养方案
医学检验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品德优良,基础扎实,技能精湛,社会认可,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医学检验应用型人才”。要求学生在毕业实习期间完成毕业论文,目的是帮助学生巩固和深化所学专业的理论知识,进一步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研宄和科学实验的基本方法,是培养基础理论扎实,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医学检验人才的重要环节;有助于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更是医学教育中能力培养的重要内容。围绕这个培养目标,2月我校修订了医学检验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将毕业设计纳入教学计划,毕业设计时间也包含在毕业实习中。明确了重视毕业论文这一教学环节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1.2 实施过程与管理
1.2.1 指导教师 毕业论文是学生在实习单位完成的,指导教师由实习单位中具有中级以上专业职称,有较强科研能力和较高学术水平的教师担任。学生在进入检验专业实习后,由实习单位安排符合资格的指导教师,对论文的选题、文献资料查阅、开题、实验、数据处理、论文写作等关键环节进行指导。届36名学生的毕业论文由28名教师指导,届52名学生的毕业论文由46名教师指导。
1.2.2 选题与开题 在选题类型上,力求选择题目小、实验周期短、有一定意义的项目。在选题方式上,可由指导教师结合医院实际或结合在研的课题提出,也可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专业所长提出,与指导教师协商讨论后确定题目。2届毕业论文中,选题最多的方向是临床免疫学检验,其次是临床生物化学检验和临床微生物学检验。今年研宄分子生物学检验的论著也显著增加,说明毕业论文的研宄方向与整个检验医学的科研热点方向是一致的。
学生根据所选论文题目,查阅相关文献,写出开题报告。由所在实习医院组织开题报告论证会,对论文在一定时间、一定条件下的可行性进行论证。开题论证通过的论文题目,才能进行实验。
1.2.3 进程监控 主要采用导师监控与系部监控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导师监控主要在体现《毕业论文设计)指导教师指导记录表》和《毕业论文设计)指导教师评阅表》。在论文完成过程中,导师定期考核
学生论文
相关信息
浅谈基于艺术专业学生特点的文献检索教学策略温州人精神对经济困难大学生励志教育的启示试析价值多元化背景下学生价值观的引导试析价值多元化背景下学生价值观的引导大学生学习动机与社会责任心的相关研究试论提高中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创新路径试论大学生体育权利之实现途径研究试论中学生物课堂艺术性教学语言中小学生阅读状况实证调查的分析为学生语文能力的终身发展奠基
的进度及完成情况,填写毕业论文设计)指导记录表。在毕业论文定稿后,由导师填写指导教师评阅表,对论文水平进行评价,导师可以根据学生完成论文情况及论文水平,决定学生的答辩资格,导师评阅分数将会按比例记入毕业论文总成绩。
系部监控主要是核实学生返校后提交的各种毕业论文相关材料。首先确定导师是否同意学生答辩;然后对实验原始数据记录进行抽查,检查学生毕业论文的真实性;检查导师对论文修改的原稿,确定论文主要是学生自己完成的;检查与学生研宄方向相近的主要参考文献,杜绝严重抄袭现象。
1.2.4 论文答辩 为保证答辩工作的正常进行,制定了毕业论文答辩工作程序:①组成答辩委员会:答辩委员会主要由系主任、各教研室主任及一些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组成,分成临床生物化学检验、临床免疫学检验、临床微生物学检验、临床检验基础及临床血液学检验5个专业组,每组5~6名专家。②答辩资格审查:将学生提交的开题报告、导师评阅表等材料进行分类、整理,根据导师评阅表确定导师是否同意学生的毕业论文提交答辩,从而确定学生答辩资格。③答辩:组织具有答辩资格的学生按学科分组进行答辩。学生先以多媒体的形式汇报论文主要结果与观点,然后由评委针对论文提问,学生答辩,最后根据论文的`质量和答辩情况填写评分表。④成绩评定:毕业论文成绩的评分依据包括毕业论文指导教师评阅表和答辩评分表两部分组成。论文成绩分为5个等级:优秀≥90分、良好80~89分、中等70~79分、及格60~69分、不及格<60分。⑤答辩评优:分组答辩结束后,根据答辩成绩和指导教师评阅成绩所占的比例进行成绩计算,根据成绩等级评选出优秀论文。
2.取得的成绩
2年来88名毕业生撰写毕业论文88篇,论文涉及临床生化检验、临床免疫学检验、临床微生物学检验、临床分子生物学检验、临床检验基础等专业,论文质量较高,成绩优良率达64.78%,其中8篇被评为优秀毕业论文。2006届毕业论文有7篇已在学术期刊杂志上发表。
3.存在的问题
因此,提高医学生人文素质已成为医学院校培养人才的重要目标之一。人文素质教育的目的,主要是引导医学生如何做人,使医学生在人类文化熏陶下,正确认识自我,把握社会脉搏,从而促进人类文化向学生心理品质内化,进而达到医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中国传统文化上下五千年,不仅博大精深,而且源远流长。上自“仁义礼智信”为核心内容的儒家学说,“无为而治,道法自然”为核心内容的道家学说,下至休闲养性的琴棋书画,日常生活的礼仪文化等,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3]。中国传统文化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独特的珍贵资源,是对医学生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最佳载体。所以,中国传统文化走入医学校园,走进课堂,滋润医学生的心灵世界,意义深远。
一、中国传统文化具有丰富的精神蕴涵,对于医学生有特殊的育人效果
中国传统文化经过几千年的历史积淀,至今可以作为主干的就是儒、释、道三家,文、史、哲三科,天、地、人三学,“三家、三科、三学”鼎足而立,相辅相成,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格局[4]。所谓“以佛治心,以道治身,以儒治世”,就是中华民族独特的自强不息、吐故纳新、天人合一的精神价值体系,是医学生用以不断提升人文修养的“精神食粮”。
(一)优秀传统文化引领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在物质文明高度发展、社会思潮日益多元化的影响下,医学生的思想意识、人格理念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部分学生在世界观、人生观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缺陷,表现在没有远大的理想,没有明确的学习目的,或厌倦书本、远离课堂、沉湎网络游戏,或不择手段捞取个人利益等。这样的医学生缺乏基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偏向于追求时尚与物欲的享乐,难以担当起振兴医药卫生事业的重任。
医学生人文素养教育是一种特殊的内涵教育,可以通过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人文精神,引导医学生感悟医学使命,端正价值观。《礼记·大学》开宗明义:“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这里的“大学”虽然与我们今天的“大学”截然不同,但人的道德发展、人格完善同样是当今大学教育的根本宗旨。大学教育的首要任务是“树人”,就是要让大学生在“友爱、诚信、守法”的舆论氛围中,求真、向善、爱美,知羞、知耻、知丑,且将其真正内化为自身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优秀的传统文化还引领医学生感悟真善美,传播精神正能量,提升医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从《离骚》到《正气歌》;从“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到“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些充满伟大爱国精神的优秀文化让医学生感受到厚重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从“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人生信念,到“先天下之忧而忧”的人生气度,最终达到“天下为公”的“大同”理想,这些优秀文化鼓励医学生树立崇高人生理想和最大程度实现自我价值。
(二)优秀传统文化引领医学生仁爱待人,培养高尚医德
当前,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其中“医患关系”成为社会关注的重点和焦点。医患关系日趋紧张,发生医疗纠纷的频率逐渐增加。末,震惊全国乃至世界的“温岭杀医事件”再次将医患关系推上风口浪尖,在一定程度上使医务人员面临巨大的压力。医务人员的职业道德也同样让社会倍加关注。
中国传统文化中以人格为重、以公利为先的道德人格观,对于提高医学生的职业道德和个人修养起着重要的作用。儒家文化中孔子力倡仁政,提倡“君子怀德”,“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鼓励人与人相亲相爱,并终生以“仁”作为最高的道德标准。《道德经》中说人生者,珍贵在生,然而只有“道生之,德蓄之”才能使得生而美,真而美,美而善。《黄帝内经》的宗旨在于为民立命,重仁爱,厚人道,忧民忧疾。唐代孙思邈著《备急千金要方·大医精诚》,对医德标准提出了具体的内容,至今仍是医家道德的依据。而历代医家如华佗、张仲景等,多从宽爱仁厚之道汲取无穷的智慧与力量,成为医德高尚、医术精湛的高明医家。
关键词:医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
现代高等医学教育是以培养具有较强社会适应能力和文化、科技创新能力的高级医学人才为主要目标。因此在传授知识的同时, 必须注意其综合素质的提高, 培养具有科研创新意识的开拓型人才。面对新形势, 注重加强医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 既符合医学行业对人才创新性实践的特殊要求, 也是主动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要。
一、医学生科研创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大学生科研是以训练学生的学术品格、科学探索的精神、创新思维及初步的科研实践能力为目的, 是以学生为主体的一种探究式学习活动, 教师是其学术上的指引者, 给学生充足的空间、资源去主动探索和学习, 从而改变以往“填鸭式”的教学手段, 是高校素质教育的一种勇敢尝试[1]。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对传统教育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许多高校也陆续设立了大学生科研训练项目, 取得了不少成就。但是医学类院校在这方面表现却差强人意, 面临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 学生主体意识不强, 重临床轻科研
不少用人单位只看重学生的临床动手能力, 导致大部分学生不重视科学研究, 缺乏创新的观念和创新欲望, 未能明确科研创新能力是理论知识、实践能力和素质结构的集中体现, 缺乏当代大学生应有的发展意识和创新性思维。在科研创新活动过程中, 往往一碰到困难就停步不前, 甚至放弃正在从事的科研活动。
(二) 我国的医学本科教育普遍存在着重教学轻科研, 教学和科研相脱离的现象
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 注重对学生基本知识的传授和临床技能的培训, 未能足够重视通过科研活动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意识, 忽略了学生科研创新素质的培养和提高, 教学方式未能实现从“传授型教学”向“创新型教学”的转变, 研究型与开发型的教学学习方法很少在教学中应用。
(三) 高校对鼓励科研创新制度建设的力度不够
很多高校关于学生科研活动的规章制度还很不健全, 科研管理激励机制有待完善, 不能够很好地适应科研创新活动管理的需要, 现有的制度不利于充分调动学生和指导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 不利于发挥他们的创造性。此外, 现有的某些规章制度执行不力现象也不同程度地存在。
(四) 大多数高校对医学生科研创新活动投入不足
主要表现为忽视科研活动的组织管理队伍和指导教师队伍业务培养和素质的提高。目前大多数高校的学生科研立项经费来源主要依靠行政拨款方式, 学生科研创新活动阵地人均可使用面积小, 专门用于学生开展课外科研活动的设备数量极其有限。
以上种种问题的存在, 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学生科技活动层次与质量的同步提高。在现实的高等医学教育体制下, 普遍存在着医学本科毕业生对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不了解、科研水平不高、科研创新意识不强等现象。此外, 科研条件限制、经费不足、课程设置不合理都影响了医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医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
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学校和教师应该从学生入学起就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以期通过大学几年的学习和实践, 使学生获得胜任科研工作应具备的多方能力。
(一) 抓好早期教育
医学生的早期教育是大学生进入大学的第一课, 是增强自我创新意识、建立和谐人际关系的第一步。医学生早期教育必须从入学教育开始, 开展基础理论教育和医学专业课的学习, 使医学生入学后能及早了解医学研究的基本程序与方法。为了使医学生具备基本的科研能力, 应在学生刚刚走进大学或学院时就开设基础科研课程, 供学生选修, 使学生掌握科技文献检索、资料收集、数据处理、科研写作等基本技能, 在教师的指导下尽早地了解自己的学习方向和涉及相应的学习领域, 查阅相关资料, 有意识地参加与自己学习课题相关的学术研讨, 从而使科研思维能力得以培养。教师在传授书本知识的同时, 及时补充相关领域最新研究成果及研究动态, 开阔学生科研视野, 培养学生科研兴趣。医学生入学后可以在教师和学校的安排下到与自己学习专业相关的科室轮转学习, 从而拓宽知识面, 活跃思维, 制造闪光点, 提高科研创新能力。
(二) 学好基础知识
基础知识是科研创新的基础, 强烈的学科交叉意识是科研创新的着眼点。虽然先天素质是科研创新能力形成的条件之一, 但后天的培养和教育对医学生创造性的形成有着更重要的意义。医学专业理论和科研基本方法的学习是医学生开展科研的基础, 对医学理论基础和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决定了一个医学生综合素质的水平。医学生掌握的知识结构是否合理也决定了其科研创新能力的高低。需要以专业知识为基础, 不断拓宽知识面, 形成核心突出、层次分明的蛛网型的知识结构。需要不断增进医学生对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了解, 开阔视野, 寻找不同学科、课程和知识间的联系, 形成知识体系的整体观念。这样相互依托、相互渗透, 有利于知识的掌握和运用, 在多科知识的结合点上发现联系, 衍生新的知识点, 促进科研创新能力的提高。
(三) 树立科研创新质疑意识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2], 创新就是对前人理论基础辩证的否定, 创新意识是创新能力培养的前提, 培养医学研究生的科研创新意识必须贯穿于医学生教育的整个过程中[3]。随着科学的不断发展, 各学科之间出现了相互交叉、相互渗透和高度综合。医学生除了具有扎实专业基础知识外, 还要拓宽知识面, 活跃学生的思维, 丰富学生的想象力, 敢于辩证地否定权威。医学学术规范的教育应当从学生刚刚走进大学、学院或学术领域就开始, 它也是独立思想得以存在的一个基本保障, 怀疑精神便是独立思想得以形成的一个主要的内在动力。医学生质疑精神的培育主要表现为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理念的形成。自主学习是一种以人本主义心理学为基础的现代学习理论, 强调大学生的主体性特点[4]。树立自主学习理念, 是提高医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必然选择, 它不仅有利于医学生学术修养的不断提高, 而且对于医学生科研创新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四) 营造科研氛围, 激励科技创新
高校应通过学生科技文化节等形式, 组织开展各种创造性科技活动, 包括科技实践、科技创新和科技创业等, 展示最新的科研成果, 并对科技成果进行评比和交流。既给医学生创造了展示自己科研成果的舞台, 又促进了科学文化的交流, 浓厚了学院的科技氛围。开展调查研究、知识竞赛、医学小论文、课程设计等带有学术研究性质的活动;规范成立专门探讨医学学术问题的社团组织, 通过举办学术讲座、开办学习班, 组织学术论坛等方式培养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另外, 高校要充分发挥“创新教育激励机制”的正面引导作用, 建立完善的科研创新体系及科研活动评奖评优制度。有条件的高校可设立各种科研创新专项基金, 支持和奖励从事科研创新活动的学生, 使医学生的科研创新活动得到资金保证, 保护和激发学生参与科研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
(五) 加强指导教师队伍的管理和建设
要有效提高医学生科研创新活动的质量和层次, 必须发挥指导教师的重要作用。首先, 要通过制定指导教师工作职责, 落实指导工作量。科研管理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 将以往的监督型管理改为服务型的管理, 以达到最大限度发挥教师的科研潜能[5]。对于研究方向接近的教师组成导师团或课题组, 通过评奖评优等途径提高教师参与科研宣传、科研讲座、科研指导等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其次, 广大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 一方面将科研信息、医学研究成果、进展和尚待研究探索的问题渗透到教学中, 提供与医学专业理论知识相关的科研知识, 使教学与科研相互融通;另一方面可采取讨论式、案例式、课题式等教学法, 使医学生通过自学、小组讨论、文献查阅等培养其独立思考与自主学习的习惯, 提高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实习中, 指导教师应尽可能对每种疾病的国内外研究现状作一定介绍, 提高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结合实习的具体内容, 让学生就某专题设计相应的研究计划, 然后就其合理性、可行性展开讨论。高校应在指导教师中大力开展“教书育人”思想教育工作, 增强其在指导学生科研活动的责任意识, 充分发挥指导教师在医学生科研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中的重要作用。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 科研创新是知识经济时代的主题。因此, 医学生对增强其科研创新能力, 必须有一种危机感和紧迫感, 不仅在专业课的学习中注重创新, 而且要加强对科研创新本身的认识和研究。唯有如此, 才能在知识经济挑战面前立于不败之地, 并以更多更高水平的科研创新成果服务于社会。
参考文献
[1]林晓冰, 汪玉梅.论中医药大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07, (5) .
[2]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2.
[3]农晓琳等.医学研究生创新思维及研究能力的培养[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 2006, (9) .
[4]肖伦友, 蒋智慧.论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8, (2) .
高村中心完小
综合实践与创新活动课程是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点,它是一门面向全体学生开放以学生自主选择、直接体验、研究探索地学习为课程基本方式,以贴近学生现实的生活实践、社会实践、科学实践主题为课程基本内容,以学生个性养成为课程基本任务非学科性课程。课程实施,师资是关键。综合实践与创新活动课程新、观念新、内容新、作为施于全体学生的必修课,如果没有一支专兼职相结合教师队伍是无法胜任。没有全体教师参与和共同努力,没有高素质教师精心设计和安排,没有大量时间和精力投入,这门课程,既没课标又没有教材,实施中有可能成为空设。为了真正将这门课程落到实处,我校从上到下都采取了行之有效措施。
首先,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综实践活动领导小组。
课题申报之后学校马上成立了领导小组,负责做好相关部门的协调工作,从社区学校资源、师资条件、场地和经费等实际情况出发,开齐、开足、开好综合实践与创新活动课程,确保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顺利实施。
第二,注重对全体教师培训。
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在我们学校虽然不是第一次,但在此之前不是所有教师都参与活动的,近几年合并学校我们学校也注入了很多新的力量。为此,我校对所有班主任进行一级培训,又对所有教师利用课件进行了二级培训。培训内容包括: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概念、综实课程的目标、综实课程与活动课不同及关系、关于“综合实践活动”主题的选择、怎样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师在实施过程中的指导原则、综实过程中的评价。我们还专门聘请了文登市教研中心科研处的殷主任给我们全校教师作了专题讲座。为我们更好地开展活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第三、根据实际选择切实可行的实践课题,并扎实有效地开展活动综合实践活动在我们学校可以说是由来已久,2001年9月我们开始承担研究性学习课题,多年来,我们不断探索研究性学习的新途径,让孩子们在综合实践活动中锻炼自己,提高自己的能力。2002年以来,我们依托我们的社区资源,先后开展了以“对高村特产糖瓜的研究”、“青龙河昨天今天和明
天”,“貂狐貉养殖研究”,“西洋参研究“高村温泉呼雷汤的研究”为主课题研究性学习活动,并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2002年以来,我校先后有4人次参加了省级以上的经验交流。2008年11月威海市综合实践活动现场会在我们这里设立分会场。活动经验在全市进行交流。
今年我们选择的研究性学习主课题是“海水养殖研究”,因为我们镇有很多村居住在海边,海水养殖十几年来发展很快,不少村民搞海水养殖收益可观。但最近几年海水养殖出现了很多问题。确立课题前我们调查发现,这几年海水养殖的种类越来越多,不少养殖户采取立体养殖的方法,在同一个池内养殖多种海洋生物,如:蛤,海蜇,蟹对虾等等混养,但对虾很难养活。对虾的成活率也很低,有养殖户甚至赔本。本照着“立足家乡,立足社区,为家乡做贡献”的原则,我们选择了“海水养殖研究”这个主课题。主课题确立之后同学们经过进一步考察又确立了四个子课题,分别是“海水养殖种类”、“对虾科学养殖”“海产品的销售”“海水养殖的前景”课题确立之后,同学们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分别参观了“黄海水产研究所,前岛育苗基地”了解了海参育苗的全过程,孩子们看到了硕大的海参母亲,微小海参卵稚嫩海参幼苗。孩子们兴趣盎然。接着我们还参观了高村镇的众多个海水养殖场,并参与了放虾苗,放海蜇苗等活动。孩子们通过参与活动了解了养殖户辛苦,知道了生活艰辛。孩子们还根据养殖户的需求上网,查阅书籍积累了大量对虾养殖资料(因为其他养殖种类比较容易成活,技术含量比较低)并把这些资料编成了了书籍,分送给了全镇30多个养殖户,受到了养殖户的赞扬。海水养殖种类小组的同学还上网查阅了很多可在我们这养殖海产品种类,向养殖户提出了养殖建议。金秋时节我们又参与了对虾收获,海蜇收获,同学们收获很多。养殖户叔叔阿姨还说对虾能丰收多亏我们送的资料那,同学们兴奋异常。为自己的成功感到自豪。
另一部分是以班级为单位的综合实践与创新小课题活动。每个班级都根据自己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方法等等,选择了适合自己学生特点的主题活动。课题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板块:一是礼仪教育方面,二年级一班的 “文明交际礼仪教育”二是生活知识方面的:二年二班的 “蔬菜营养价值”,三年级的 “走进水果世界”,五年级三班 “馒头由来”,四年一班的 “洗衣机变迁”,五年级二班的课题是“成长的足迹”。三是环保方面的:四年二班 “燃烧废旧塑料对大气环境的危害”五年级一班 “废干电池与环保”
课题确立之后我们每个班都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活动计划,并按部就班的实施这些计划,这是我们各个班级活动剪影。二年级一班结合《文明交际礼仪教育》的主题活动,通过编写儿歌、学习文明礼仪行为规范的活动形式,让良好文明礼仪意识深入学生心灵,内化为学生主动自觉行为。让孩子们在日常生活中正确使用礼貌用语,做到人人讲礼仪,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加强理解,互相尊重,以教师的文明礼仪促学生的文明礼仪,并把礼仪渗透到社会到家庭。二年级二班的孩子们通过认识蔬菜,了解蔬菜营养价值等活动,改变学生偏食习惯,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三年级的孩子们通过查阅资料、上网了解水果对人体好处。他们还走进超市、走进水果市场了解我们这水果种类。咨询果农、果贩,了解很多有关水果的知识,既体会了果农的辛苦,又丰富了知识。四年级一班的孩子们,通过调查访问,上网、查阅书籍,了解了洗衣机变迁历程,体会了科技飞速发展,增强了学习信心。他们还将在今后的活动中自行设计新时代的洗衣机那。四年级二班同学们通过上网了解了塑料基本成分,分析了燃烧后产生的烟尘对人体及其他生物危害,孩子们积累了大量的数据。五年级一班的同学们通过调查了解到我们高村镇平均每户每年使用干电池有10节左右,且大多随地乱冷,他们还进行了污染水与清洁水种子发芽对比试验,污染水与清洁水养殖小鱼的对比试验,认识到了废干电池危害。他们还上网查阅了大量的说明材料准备做环保宣传用。五年级二班同学们通过“我的成长故事”、“寻找班级成长足迹”等活动充分利用学校资源,引领学生感受个人和集体成长的经历,孩子们在活动中懂得了自己的成长离不开学校关怀、老师教导和同学们的帮助,懂得了应该用感恩的心去对待生活。五年级三班的同学们经历了小麦由选种到耕种到管理到收割到磨成面粉,最后跟妈妈一起做馒头一系列繁杂过程,知道了粮食来之不易,体会了“粒粒皆辛苦”的真正含义。杜绝了午饭时乱扔馒头的坏习惯。
【医学生科研素质与创新能力培养研究与实践】推荐阅读:
医学生诚信教育现状与对策研究10-27
研究生培养科研能力12-11
双语教学在口腔医学教育中的实践与研究10-28
医学科研课题的种类12-09
与医学生的自我鉴定05-23
医学生人文素养与临床教学大纲11-21
医学生社会实践总结06-28
医学生实践的自我评价10-15
创新科研课题研究0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