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的近似数教学设计(人教版五年级上册)

2024-12-0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积的近似数教学设计(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推荐13篇)

积的近似数教学设计(人教版五年级上册) 篇1

使用说明及学法指导:

1、结合问题阅读例6的主题图及题目,用红笔勾画出疑惑点;

2独立思考自主完成P.10页的“做一做”学习任务,并总结规律方法。

3、针对自主学习中找出的疑惑点,课上小组讨论交流,答疑解惑。

学习目标:

1、使学生会根据需要,用“四舍五人法”保留一定的小数位数,求出小数的近似值。

2、使学生会根据需要,用“四舍五人法” 正确求出积的近似值。

3、体验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带来的学习乐趣

学习重点:用“四舍五人法”截取积是小数的近似值的一般方法。

学习难点:根据题目要求与实际需要,用“四舍五人法”截取积是小数的近似值。

一、 自主学习

预习(课前)任务: 用“四舍五人法”求积的近似数

1、用“四舍五人法”求出每个小数的近似数。

保留整数 保留一位小数 保留两位小数

2.095

4.307

1.8642

2、阅读教材第10页主题图,理解图意,并把解题过程补充完整。

3、练一练:P.10页的“做一做”。

4、想一想:要保留一、两位小数,如何求积的近似数?

5、思考发现:求积的近似数所用的方法同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的方法( ),关键是看( )

任务:探究积的近似数方法(课内):

1、 按要求求下面小数的近似数

435.5 (整数) 14.53 (一位小数) 4.537(两位小数)

2、阅读教材第10页例6。理解:小数乘法乘得的积往往不需要保留很多的小数位数,这时可以根据需要,用“四舍五人法”保留一定的小数位数,求出积的近似值。计算狗有多少亿个嗅觉细胞?积是2.205亿个,要求得数保留一位小数,尾数是0和5,关键看尾数最高位上0比5小,所以舍去尾数后约是2.2

二、合作探究、归纳展示(小组合作完成下列各题,一组展示,其余补充、评价)

1、求积的近似数方法:先根据 ,再按 法保留一定的小数位数,关键是看 。

2、按要求保留积的小数位数(依次分别保留一位、两位、三位小数)

7.5×2.3 1.56 ×0.17

3、“四舍五人法”求积的近似数关键是看 .是否满五.

过关检测:

1、1.61×1.5的积有( )位小数,保留两位小数约是( )

;0059×1.7的积有( )小数。保留三位小数约是( )

2、《小小科学》(月刊)每本5.80元,小华打算订一年的,要花多少钱?(得数保留整数)

积的近似数教学设计(人教版五年级上册) 篇2

1. 认识生字“洛”。

2. 有感情地朗读《秋思》,并能背诵。

3. 学习通过看注释,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大意。

4. 想象诗描绘的意境,感受诗人的思乡之情。

教学重难点:有感情地朗读诗词,并背诵;品味诗句,想象意境,领会诗情。

课前准备:了解张籍生平。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1. 教师展示《静夜思》《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师:同学们还记得这两首学过的诗吗?谁能说出这两首诗是什么内容?生答:思念家乡、思念亲人。谁能找出和《秋思》有什么共同点?

生:诗中都有一个“思”字。对的,“思”是思想、思念、考虑、动脑筋的意思,那么诗人在《秋思》中思考的是什么呢?

2. 师:同学们再看题目,秋字代表着秋天,秋天通常有什么节日?

生: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

师:秋天古往今来就是文人墨客最常寄托思念与哀愁的季节,那么大家想想,诗人在诗中是否也有这样的考虑呢?好,让我们带着疑问探寻张籍诗中那份思念是怎么样的感情。

运用学生已学诗句引入教学,让学生在同类题材的诗中找到共同点,对所学的诗做出大胆猜测,进入下一步的学习,也让学生有意识地把已学学以致用。同时,利用题目的“秋”字交代诗创作的背景时间,有助于借用环境、充满感染力的语言为学生创设情境,帮助学生找到了诗的情感基调,为进一步理解诗、了解诗人的生平、了解诗创作的背景,领悟诗的思想感情打下了基础。

二、古诗初步整体感知

1.指导学生根据课文插图的色调、人物的穿着、动作、表情等大胆猜测诗人在做什么。(大家请认真观察课文插图,画面是什么颜色的?里面都有什么景物?人物正在做什么?)

2.指导学生自由朗读古诗四遍,这里可以采用多种形式进行朗读训练,以读代讲,有层次地进行,由浅入深,让学生读得轻松,在读中感悟诗歌的情感,获得成功体验。

(1)前两遍要求学生读通、读顺,标出诗中的生字和多音字,读正确。(“洛(luo)”“意万重(chong)”)

(2)后两遍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划分小节,朗读时注意诗内部的停顿。

(3)检查读书情况,指导学生根据诗中故事发展的脉络,将诗读得字正腔圆、抑扬顿挫。

3. 引导学生了解诗人的生平,了解诗创作的时代背景及诗人当时的境遇。(洛阳曾经是繁华之地,可到了张籍的时候却已是繁华不再。那到底是什么勾起了客居异乡的张籍的思乡之情呢?才让他写出这样一首思念情感厚重的诗呢?他是否也象图中人物是个身在他乡的人,只能托付别人向亲人寄去思念呢?)

三、品读诗句,了解古诗大意

1.让学生根据注释,对诗作初步的逐句翻译。

师:同学们,谁能告诉我根据注释,怎么翻译这首诗的意思呢?(请学生回答)

师:那么把四句诗连起来,整首诗讲了一件什么事?(生答:洛阳城里刮起了秋风,想写一封信给家里,要说的话很多很多。恐怕匆匆忙忙地没有把心里的话说完,捎信的人要走时,我又找开信封看看还有什么没写。你感受到了什么?)

师:好,现在我们再来读一遍这首诗。

2. 逐句品读。让学生按照自己的理解标出每句诗的关键字词,并解释为何要标这个字,这个字的意思是什么?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师:你从诗中什么地方最能感受到诗人的情感?

(1)“洛阳城里见秋风”(秋风),让学生想象秋风中的洛阳城百花凋谢,黄叶飘零的凄凉摇落之景。

(2)“欲作家书意万重”(家书、意万重),安排学生先与同桌讨论,感受诗人心中的千愁万绪,重点解读“万重”,让学生体验到诗人说不完、写不尽的思念,因而一时间竟不知从何处说起,也不知如何表达的心理。

(3)“复恐匆匆说不尽”(恐、匆匆、说不尽)“恐”字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情感?为什么觉得家书写得“匆匆”?“说不尽”的是什么?

(4)“行人临发又开封”(又开封)让学生想象诗人当捎信的行人就要上路的时候,却又忽然感到刚才由于匆忙,生怕信里漏写了什么重要的内容,于是又匆匆拆开信封的情景。

四、想象意境,领悟感情

1.逐层感悟。

(1)秋风引发乡愁

①指读:洛阳城里见秋风;

②探究“见”字描绘了怎样情景;

③回顾《静夜思》——举头见明月,低头思故乡。《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家书寄寓沉重思念

①诗人独在异乡,愁肠百结,只能凭家书传递亲情,他会有什么体会呢?你读了后又有什么体会?

②假如你就是张籍,你会对亲人、朋友写些什么呢?引导学生交流讨论。

(3)诉不尽的乡愁

①营造情境,再次感受行人临行,但诗人心中说不尽的思念及无法排解的孤独与寂寞。

②回读《秋思》。

2. 整体朗读。

播放背景音乐,让学生带感情读诗。

师:闭上眼睛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和情景?

3. 小结。

师:同学们都看到了秋叶飘零,意万重、又开封的画面。透这些画面,我们为诗人这种思乡情深深感动着。

该环节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通过提问、讨论、想象让学生明白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多种,同时也培养了群体合作意识;教师适时地点播,激励学生;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一方面加深学生对古诗朦胧之解,另一方面推动学生将古诗熟读成诵。

五、指导背诵

1. 让学生根据自己前面所学,看着带着对秋天的想象、对诗人情感的感悟朗读全诗。

2. 指导学生根据板书多形式练习背诵古诗。(集体背、小组背、个人背)

3. 小结:同学们,表达对家乡思念的古典诗词是非常多的,今天老师还给大家带来唐代诗人岑参的一首诗《西过渭州,见渭水思秦川》。

六、欣赏唐代岑参的《西过渭州,见渭水思秦川》

1.教师范读。

2.介绍作者岑参及写作背景。

3.学生读。

4.看到滚滚的渭河水流向故乡,诗人产生奇特的想象,想寄一样什么东西回去?

5.指导朗读。

6.小结:

师:什么是思乡情啊,那就是……的细节……那就是平添两行泪……那就是……

七、总结延伸,升华情感

1.回读这二首思乡诗。

2.山水相隔,隔不断我的思乡情;鸿雁传书,表达不尽我的思乡意;让我们一齐诵读这千古名作《泊船瓜洲》,《静夜思》,《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师生齐诵读)

3.“秋思”已经转化为文化的符号,成为古今文人吟咏不时的命题。思念让人感到幸福,也感到悲伤,有喜有悲,有聚有散,但这就是人生。

板书: 秋思

意万重又开封

思念家乡

点评:

本诗诗句浅显但诗境悠远,诗蕴深刻。在教学中,本教案着力体现:1. 引导学生通过插画、关键字词对诗中的“秋”感同身受。2. 从诵读提升到品悟的高度,通过反复吟诵,想象补白。从字面上理解诗意,从感情上体悟诗境,从而体会诗句背后的内蕴。遵循这理念,本教案设计呈现出以下特色:

一、以学引思,由已学导入古诗学习情境。

让学生在对已学思乡诗的复习当中为学习该诗酝酿情绪,有意识地让学生在同类诗中找出共同点,引导学生大胆思考该诗的内容、诗人的情感,激发起学生学习新诗的兴趣,鼓励学生在新诗学习中找到不同点。通过在“旧诗”的引导,学生很快找到了理解新诗的“途径”,给下面的教学做了良好的铺垫。

二、调动多种感官感受古诗的氛围。

让学生根据插图“看图说话”,重塑了诗的情境,调动了学生的视觉,并促动学生充分发挥想象诗人创作的心情;在交流中,学生你来我往地“输出”自己的理解,不断修正着其他学生对本诗的理解;而在多种形式的朗读训练中,学生循环渐进地一次次在读中感悟诗人的情感,加深对诗句的理解;在配乐朗读中,优美动听的音乐则再次为学生重现了秋天萧条的氛围,让学生身临其境,尽情挥洒情感,实现与文本、教师和人物对话。

学生通过视觉、听觉的交替,一遍遍深入对诗的感悟,实现了多途径与文本对话,逐步深化感知文本。在生本对话的过程,学生经历了从“字正腔圆”、“有板有眼”到“正确”、“有节奏”,文本在对话中被学生解读出“味道”与“感觉”,实现了从“读通”到“读懂”的过程。

三、在吟咏反复追寻诗人的情思

积的近似数教学设计(人教版五年级上册) 篇3

(一)学会本课7个生字,正确读写“居然、榨油、便宜、爱慕、体面、吩咐、分辨”等词语。

(二)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

(三)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

(四)能说出哪些内容是详写的,哪些内容是略写的,并能初步体会这样写的好处。初步了解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试着选择一种事物写一写。

二、教学重难点

(一)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

(二)初步了解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能学习作者由落花生领悟到做人的道理的写法,试着选择一种事物写一写。

三、教学准备

PPT、微视频、自主学习任务单。

四、教学过程

(一)板题导入

今天,我们来学习第15课,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写课题,齐读课题。这落花生啊,其实就是我们常见常吃的花生,那你知道它为什么又叫“落花生”吗?谁来说说?(学生交流)是的,这是它的与众不同之处,同学们请看,花生在地上开花,花败之后形成子房柄,子房柄钻入土里发育成果实,这就叫落花而生。所以,花生又叫“落花生”。明白了吗?

(二)检查自主学习效果

1.课前大家都进行了自主学习,词语会读吗?(出示词语)哪个小组来展示一下(两个小组展示、评价)?全班齐读。

2.大家来看这个字“茅”,写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学生交流)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伸出手我们一起来写。拿起笔,在练习本上写两个。

3.通过预习,你知道这篇课文围绕落花生讲了哪些内容?学生汇报,师板书:种花生 收花生 吃花生 议花生

哪个自然段写了种花生、收花生?哪些自然段写了吃花生、议花生?

种花生 收花生1

吃花生 议花生2—15

(指着板书中的数字)从这里你发现了什么?

预设一:学生能说得有详有略。

预设二:学生说不出。引导:大家看,种花生和收花生只用了一个自然段,其余的自然段都是写吃花生、议花生的,这就是有详有略。

那文章重点写的是什么?(学生:吃花生、议花生)这叫详略得当。

(三)品读文本

1.我们先来看第一自然段,(出示)谁来读?大家看这个词“居然”,什么意思呢?种花生收获了是很平常的事情呀,怎么就意想不到呢?(学生谈理解)透过这个词,你能体会到“我们”心情如何?

大家再看这四个词(买种,翻地,播种,浇水),读一读,平时词语和词语之间一般用顿号隔开,在这里为什么用逗号呢?如果我换成顿号,谁来读一读这四个词(买种、翻地、播种、浇水),再来读一读原来的,现在你知道为什么用逗号不用顿号了吧?对啊,这4个词语代表着4个过程,谁再来读一读这句话。

2.花生收获了,大家聚在一起吃花生、议花生,他们在议论花生的什么?(学生交流)请大家默读6~15段,画出描写花生好处的句子。(学生读文、交流句子)花生的好处很多,可父亲说有一样最可贵?(出示第10段)请同学们放开声音读一读。句子中有个词“爱慕之心”,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人们一见桃子、石榴、苹果就产生爱慕之心呢?生谈理解。(出示图片)你能用词语形容一下桃子、石榴、苹果吗?那花生呢?(出示花生图片)我们来看文中怎么说的?找到描写花生的句子再来读一读。你体会到什么?花生的果实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鲜红嫩绿吗?它没有华丽的外表,它并不好看,用一个词形容:朴实无华(板书)。花生不但没有华丽的外表,它还矮矮地长在地上,有没有果实,必须挖出来才知道。从这里你又体会到什么?默默无闻(板书)花生虽然不好看,但它仍然默默奉献着自己的果实,正如父亲所说(引读: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这就是花生的最可贵之处。

老师有一个问题,既然要说花生的好处,为什么父亲还要提到桃子、石榴、苹果呢?(生说)这是对比的写法,是为了衬托花生朴实无华、默默奉献的可贵品质。

3.父亲仅仅是在说花生吗?生:他在赞美像花生一样的人。

师:像花生一样的人是什么样的人?生:是有用的人。

师:文中是怎么说的呢?生说。(出示第13段)

什么叫“体面”?你们看,老师今天特地穿了一件白衬衫,好看吗?这就叫“讲体面”。那什么是“只讲体面”呢?我们能不能“只讲体面”?我们应该做什么样的人?学生交流。

是啊,我们应该做有用的人,引读: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正是因为许地山小时候,父亲曾以“落花生”作比喻教育他,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1921年,许地山开始创作时,就以“落花生”作为自己的笔名,勉励自己要做一个具有落花生品格的人。

(四)学习写法,布置作业

同学们,这篇课文作者借助落花生领悟到做人的道理,其实这是一种新的写作方法,大家请看微视频(借物喻人)。你还从身边的哪些事物领悟到了什么?试着选择一种事物写一写。

积的近似数教学设计(人教版五年级上册) 篇4

一、学习目标

1、掌握用“四舍五入法“取积的近似数。

2、应用迁移的方法来求积的近似数。

3、能根据实际需要求积的近似数。

二、复习铺垫

请求下面各小数的近似数。

保留整数 保留一位小数 保留两位小数

1.486

2.903

4.765

三、自主探究

1、阅读课本11页的例6,思考填空。

(1)、根据题意列式为(                       ),用竖式计算得出结果为(      )。

(2)、我们求出的积的小数位数是(   )位,题目要求我们得数要保留(     )位小数,把得数保留一位小数,要看小数点后面的(      )位,小数点后面的第二位是(    ),是否满5?(     ),(        )。

(3)、所以0.049×45≈(          )。

2、小结:

①、保留一位小数,要看小数的第(     )位。

②、根据需要按(           )保留小数的位数。

③、积的近似值要用(          )号

四、巩固测评

1、计算下面各题。

0.8×0.9 ≈   (得数保留一位小数)

1.7×0.45 ≈     (得数保留两位小数)

2、解决问题。

(1)、一幢大楼有21层,每层2.94米,这幢大楼约高多少米?(得数保留整数)

(2)、一种大米的价格是每千克3.85元,买2.5千克应付多少钱?

五、学习收获

积的近似数教学设计(人教版五年级上册) 篇5

本课教学从你们知道什么动物的嗅觉最灵敏吗?所以人们常用狗来帮助侦探、看家。然后质疑为什么狗的嗅觉最灵敏呢?使学生产生解决问题的需要。

2.始终关注思考的主体是学生

在这个解决问题的情境中,学生始终是问题情境的主动参与者,我做到只是根据学生随时出现的问题加以针对性的指导,在计算过程中注重让学生自主思考,先尝试自己解决,并进而在交流中加深理解、达成共识(积应保留几位小数),讨论的焦点始终关注 “积应该保留几位小数”上,再进而能正确运用于实际生活中。

3.体会“积的近似值”的应用价值

教学中充分从生活中挖掘素材,加大信息量,学生讨论的焦点也最终落脚在“哪种结果更合理”上,充分体会到“积的近似值”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力求每位学生学“有价值的数学”。通过一道解决问题的练习,让学生按老师的要求进行多次保留,比较哪个值最精确,从而让学生明确,数位越多越精确;另一道计算结果正好是两位小数不需要保留的应用题,让学生明确取近似值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判断。

积的近似数教学设计(人教版五年级上册) 篇6

《积的近似数》教学反思

积的近似数是在学生学习了求小数的近似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因此,课始,我出示了1.995让学生保留整数,学生在我的引导纠正下,对本题的思考过程进行了准确的叙述,接着我又出示了保留一位小数的题,在学生熟悉的求近似数的说法“保留几位小数”的基础上,我换了一种说法“如果把1.995精确到百分位”你会求吗?优生对此题进行了分析,精确到百分位也就是保留两位小数,要看千分位的5。接着又换成“四舍五入到十分位”在这个复习环节,让生接触了三种说法,为后面的学习做了充分的准备。

不足:如果将此题换成表格的形式出示,会更醒目、清晰并且在保留的过程中便于学生比较。

第二个环节是学习例题,例题是以应用题的形式呈现的,这就是新教材的特点,将应用题的学习分散到了各个知识点中,因此应用题的教学也很关键,我带领学生两次读题——分析关键句——列式计算,目的是渗透解决应用题的一般步骤。由于这个例题中的知识点都是学过的,完全可以让学生自主列式计算,在计算前我让学生再次观察题目,由什么提醒大家注意的地方。有三点:约等号的使用,单位是亿个,要保留一位小数,为学生正确解题提供了帮助。

第三个环节是对得数是钱的小数的处理。帮学生理解了保留两位小数的实际意义。之后完成了一道平行练习。

积的近似数教学设计(人教版五年级上册) 篇7

一、知“文路”——遵循说明性文章文体特点

说明性文章就是作者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读者介绍某一科学知识及其应用的文章,一般以通俗的形式说明它的形态、特征、性质、意义、成因及其功能和作用等。它的主要目的是让更多的人知道、 了解和应用某项科学知识《。新型玻璃》一文即体现了这些特点。

从内容上看,课文介绍了“夹丝网防盗玻璃”“夹丝玻璃”“变色玻璃”“吸热玻璃”“吃音玻璃”这五种新型玻璃的特点和作用。

从形式上看,课文结构清晰,层次分明。前5个自然段依次介绍了五种新型玻璃,在介绍时都是先讲特点,再讲用途。段落之间过渡自然,富于变化。 如,第2自然段用“另一种‘夹丝玻璃’不是用来防盗的”这句话来转折,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第6自然段总结全文。

从写作手法上看,作者用词准确,表达生动,分别运用了不同的说明方法,清楚地交代了这五种新型玻璃的特点与作用。如介绍“夹丝网防盗玻璃” 时,作者举了窃贼划玻璃被抓的事例,自然地引出说明对象的特点是自动报警,作用是防盗。再如介绍“夹丝玻璃”的坚硬时,作者用了一个描写人物的词语——“安然无恙”,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夹丝玻璃”的特征。作者还把变色玻璃比作“自动窗帘”, 把噪音比作来无影去无踪的“隐身人”。说到“吃音玻璃”时,作者又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把它说成是 “消除噪音的能手”,并通过具体例子和数字来说明,使人清楚明白,印象深刻。

阅读本文,就是要引领学生欣赏这些写作特点,感悟其精妙,学习作者准确用词、形象表达的写作方法。

二、循“编路”——把握课标要求、编者意图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第三学段说明性文章的教学提出了这样的要求“: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而《新型玻璃》所在的第三单元“单元导语”对学习目标又作了这样的提示“: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读到说明性文章。这些文章,不论是讲清楚植物的形态特征,还是说明白动物的生活习性,不论是介绍新产品的使用方法,还是解释自然现象的形成原因,都要使用一些说明的方法。学习本组的说明性文章,要抓住课文的要点,了解基本的说明方法, 并试着加以运用。”从中,我们可以发现编者选编本组课文的意图是:

1. 让学生通过各种方式,理清课文的主要内容。

2. 通过反复读文,了解说明性文章写作的基本方法。

3. 让学生尝试着将课文中的说明方法加以运用。

《新型玻璃》的“课后练习”将这些要求具体化了“:(1)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介绍了几种新型玻璃,它们有什么特点和作用。小组合作设计一个表格,把它们的特点和作用填在表格里。(2)举例说一说,作者在介绍各种玻璃时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3)请你试着做一回小发明家,把你想发明的玻璃用你喜欢的方式写出来。”

从这三道题中,我们可以提炼出本课的教学目标:

1. 了解五种新型玻璃的特点和作用,自主设计表格进行梳理。

2. 欣赏课文有特色的说明方法,体会其精妙并学习运用。

三、明“学路”——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

从认知心理学视角看,当新的经验改变了学习者现有的心理结构时,学习就发生了。为了让学生在课堂上真正地“学习”,教学目标必须确定在“新的经验”的范围,而且必须是能让学生现有的心理结构发生改变的“新的经验”。因此,在确定目标之前,应认真进行“学情摸底”,找准教学的起点,这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学生发展的关键。

(一)根据课标、教材,确定逻辑起点,编写学案

通过分析文本特点,学习课标,解读教材,笔者将《新型玻璃》一课的教学目标确定如下:

1. 通过自读课文,认识“嫌、恙”等5个生字,会写“盗、夹”等8个生字。借助词典、结合语境,理解 “急促、报警、盗窃、藕断丝连”等词语。

2.通读全文,了解五种新型玻璃的特点和作用,自主设计表格进行梳理。

3.欣赏课文有特色的说明方法,体会其精妙并学习运用。

由此,笔者编写了这一课的学案。

(二)依托学案,了解实际起点,确定合适目标

笔者请全班35名学生自学课文20分钟,并完成学案的第1、2两题。下面是每一道题的答题情况及学情诊断。

【第1题 】

答题情况:

说明:

(1)学生认为最难读、最难理解的词语是“藕断丝连”。

(2)通过自学,学生基本能理解的词语有“嫌疑”“盗窃”“安然无恙”这三个。

(3)很多学生对“分贝”一词的理解不到位,需要再进行讲解。

学情诊断: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能够借助工具书 , 凭借以往的生活经验或联系上下文理解部分词语的意思。所以,在确定本课字词教学目标时,像“嫌疑、安然无恙、急促、盗窃”等学生基本能理解正确的词语,教师不需要再讲解,只要求读正确即可;学生只知道 “分贝”和声音有关,但由于平时没有接触过,所以不清楚这是一个声音单位,需要教师讲解“;藕断丝连”一词学生能通过查字典知道字面意思,但不会联系上下文理解实际意义,所以这个词可以引导学生结合课文中夹丝玻璃的实例去理解。

【第2题】

A. 表格设计情况:

第一种:人数22人

第二种:人数11人

学情诊断:

从表格设计情况来看,五年级学生已经能自己设计表格,出现错误的两名同学是因为没有看清题意。教学中,教师只要稍作提醒即可。

B. 玻璃名称填写情况:

说明:

(1)其中有3位学生错了两个,把“夹丝网防盗玻璃”写成了“报警玻璃”,把“变色玻璃”写成了“自动窗帘”。

(2)错一个的那位学生把“夹丝网防盗玻璃” 漏写了。

学情诊断:

填写玻璃名称的难度不大,教师只需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夹丝网防盗玻璃”和“报警玻璃”以及“变色玻璃”和“自动窗帘”哪一个表述更为科学、准确, 从而得出正确答案。

C. 玻璃特点和作用填写情况:

学情诊断:

大部分学生容易把特点和作用搞混或不会用自己的语言组织文字。如“变色玻璃”这一栏,学生在文中找不出合适的语言,不会区分特点和作用。 另外,表格填写得不够简洁,十分啰唆,如“吸热玻璃”的特点,学生会把一长串的句子都抄下来,缺少抓关键词的能力。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把指导点落实在这里。

(三)课中观察,发现问题,随时调整目标

学案中的第3、4题是在课中达成前两个目标后完成的。因而,这两个目标的调整就放在了课内。这里,以第3题为例,谈如何在课中发现问题,调整目标。

第一步:让学生自己借助表格,尝试以某一种新型玻璃的口吻进行自我介绍。(教师巡视,发现问题)

第二步:小组合作,向其他组员介绍,组员间相互帮助学习。(教师巡视,继续发现问题)

第三步:小组推荐一名学生上台介绍,其他学生评价。

巡视时,发现学生在介绍时能说清五种玻璃的特点和作用,但表达时存在以下两个问题:一是人称的转换经常忘记。二是很少运用作者有特点的说明方法。

因此,在全班展示前,笔者要求学生着重从以下两点进行评价:

1.是否以“新型玻璃的口吻”进行自我介绍。

2.是否运用了举例子、打比方、列数字等文中所出现的说明方法。

通过这样的调整,这一环节的目标得到了较好的落实。

综上所述,笔者将《新型玻璃》的教学目标最终确定如下:

1. 通过自读课文,认识“嫌、恙”等5个生字,会写“盗、夹”等8个生字,会读“嫌疑、藕断丝连”等词语。通过查找资料,理解“分贝”。联系上下文理解 “藕断丝连”。

2. 通读全文,了解五种新型玻璃的特点和作用,自主设计表格 , 用简洁、概括的语言进行梳理,重点指导“变色玻璃”“吸热玻璃”的特点和作用的概括。

《积的近似数》教案设计 篇8

【教学内容】教育部审定义务教育教科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四时。

【教材分析】教材首先说明求“积的近似数”的背景和一般方法,指出要根据需要保留一定的小数位数。接下来,以算出狗的嗅觉细胞为220亿个为例,说明如何用”四舍五入“法求积的近似数,同时说明应根据实际需要确定保留的小数位数。与后面求”商的近似数“相统一,增强了知识学习的连贯性。

【教学目标】

掌握求小数乘法的积的近似数的方法。

2经历求小数乘法的积的近似数的过程。

3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升实践能力和思维的灵活性。

【教学重点】掌握求小数乘法的积的近似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根据要求与实际需要取积的近似数。

【数学思想】迁移数学思想。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问题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及达成目标

谈话复习有关近似数的知识:出示问题。

(1)一般用什么方法来取近似数?

(2)怎样用四舍五入法将这些小数保留整数一位小数或两位小数呢?

23649

897

2引入新知。

在实际应用中,小数乘法的积往往不需要保留很多的小数位数,这时也可以根据需要,用四舍五入法保留一定的小数位数,求出积的近似数。

学生来总结取近似数的方法有三种:四舍五入法进一法去尾法,举例说说具体使用方法。

在练习本上独立完成,再交流。

达成目标:帮助学生回忆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的方法,为求积的近似数做好知识迁移准备。

二共同探索,总结方法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及达成目标

探究积的近似数的求法

谈话引出例6:人们常用狗来帮助侦探看家。那狗的嗅觉到底有多灵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组数据(出示例6)。

2教师指出:狗嗅觉细胞的个数不需要知道精确数,得数保留一位小数就可以了。请学生独立解答。

3组织交流,重点引导学生讨论积的近似数的求法。

组织评价讨论,得出:求积的近似数所用的方法同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的方法完成相同。

4明确求积的近似数的方法。

学生读数据:人的嗅觉细胞约有0049亿个,狗的嗅觉细胞个数是人的4倍。

说说你发现了什么?有什么数学问题?(狗约有多少个嗅觉细胞?)

小组活动:学生先独立列式,尝试迁移计算,再和组员交流算法。

请一名学生板演,并讲解计算过程和积的近似数的求法。

0049×4≈22(亿个)

0049

×

0

讨论评价,为什么保留一位小数是22(0﹤,所以舍去0和,约等于22)

师生共同总结:求积的近似数,要先算出相乘的积,然后看要保留的小数的后一位,用“四舍五入”法取近似数。

达成目标: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自主将求小数的近似数的方法迁移到求积的近似数中,归纳得出求积的近似数的方法。

三运用方法,解决问题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及达成目标

本11页“做一做”12题。重点引导学生理解2题求多少钱,结果应该保留两位小数。

学生独立完成再交流,重点说说用“四舍五入法”取积的近似数的方法。

四反馈巩固,分层练习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及达成目标

(一)基础练习

作业本:练习三123题。

3题将计算结果和一般笔记本电脑对比,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热情。

(二)拓展练习

练习三81011题。重点引导学生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

请同学们独立完成。集体订正时要说说计算和解决问题时要注意什么。

达成目标:在练习中巩固求积的近似数的能力,并能应用求积的近似数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请学生独立完成,再交流。

达成目标:通过各种不同的环境问题情境,呈现与环境相关的数量关系,既提供了小数乘法计算的练习,又渗透了环保教育。

五堂总结,提升认识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及达成目标

这节你运用了哪些学习方法,你有什么收获?你对自己这堂的表现是怎么评价的?

《积的近似数》数学教案设计 篇9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会根据需要,用“四舍五人法”保留一定的小数位数,求出积的近似值。

能力目标用“四舍五人法”截取积是小数的近似值的一般方法。

情感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根据题目要求与实际需要,用“四舍五人法”截取积是小数的近似值。

教学过程

一、激发:

1、口算。 0.8×2= 6×0.9= 5×0.5 = 40×0.2= 7×0.8= 25×4 = 300×0.4= 1.5×0.8=

2、用“四舍五人法”求出每个小数的近似数。(投影出示)

保留一位小数保留两位小数保留三位小数

4.51692

328.9604

思考并回答:(根据学生的回答填空)

(1)怎样用“四舍五人法”将这些小数保留一位小数或两位小数,取它们的近似值? (2)按要求,它们的近似值各应是多少?

3、揭题谈话:在实际应用中,小数乘法乘得的积往往不需要保留很多的小数位数,这时可以根据需要,用“四舍五人法”保留一定的小数位数,求出积的近似值。(板书课题:积的近似值)

二、合作探究

谈话引出例题: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动物的嗅觉最灵敏吗?(生回答)所以人们常用狗来帮助侦探、看家。那狗的嗅觉到底有多灵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组数据:

1、出示例6:人的嗅觉细胞约有0.049亿个,狗的嗅觉细胞个数是人的45倍,狗约有多少个嗅觉细胞?

2、读题,找出已知所求。

3、生列式,板书:0.049×45

4、生独立计算出结果,指名板演并集体订正。

5、引导学生观察、思考:

(1)积的小数位数这么多!可以根据需要保留一定的小数位数。

(2)保留一位小数,看哪一位?根据什么保留?

(3)横式中的结果应该怎样写?

6、专项练习:

得数保留一位小数0.8×0.9 ≈

得数保留两位小数1.7×0.45≈

三、拓展应用

1、按要求完成下面各题

2、小刚的体重是21.5千克,

他爸爸的体重是他的3.3倍。

小刚的爸爸的体重大约是多少千克?

(得数精确到十分位)

3、两个因数的积保留两位小数的近似数是3.58,准确数可能是下面哪个数?

3.059 3.578 3.574 3.583 3.585

四、总结

谁来小结一下今天所学的内容?

五、作业布置

积的近似数教学设计(人教版五年级上册) 篇10

1、借助快速说出一个整数的近似数的复习活动,回忆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整数的近似数。

2、结合情境图和求整数近似数的方法,探索出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的方法是四舍五入法,体会日常生活中有经常要求一个小数近似数的需要。

3、会根据小数保留数位的不同,用四舍五入法求出一个小数的近似数。

4、掌握在不同题目中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进一步培养学生运用旧知和类比推理的能力。

指定教学目标的依据及应注意的问题是:

1、求小数的近似数的方法与求整数的近似数的方法相似,学生在四年级上学期时,已经学习了求整数的近似数的方法,对“四舍五入法”已有了一定的理解和掌握。因此,在这个基础上,借助老师介绍的素材,经历知识回顾迁移,揭示近似数与准确数;复习整数求近似数的方法,初步感知求小数的近似数。为掌握小数的近似数的方法奠定基础。学生会积极投入地进行思考。

2、利用图库资源出示一组生活中的数据,通过分析生活中的常见的小数的例子,使学生深深体会到: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在现实生活中被广泛应用,理解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的必要性。

3、根据题目的要求取近似数,如果保留整数,就看十分位上是几;如果保留一位小数;就看百分位上是几``````然后按“四舍五入法”决定是舍还是是入。

积的近似数教学设计(人教版五年级上册) 篇11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P10-11 教学目标:理解近似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能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能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不同精确值的近似数。重点难点:能掌握精确数和近似数的特征。

能根据实际情况,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生活中,我们经常遇到和使用近似数,你注意过吗?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有关近似数的知识。板书课题:近似数

二、探究新知

1,区分精确数和近似数

多媒体出示教材中阅兵活动的材料。

读一读,说一说,你能分别精确数和近似数吗? 通过比较,说一说近似数一般有什么特点? 体会一下,什么情况下使用精确数或近似数? 让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见到的一些近似数。2,学习“四舍五入”求近似数。

出示题目:世幅国画《江山如此多娇》的实际面积是18000平方米,但报道中称“近2万平方米”,这里的“2万”是如何得到的?

师:你知道如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吗? 用“四舍五入”法可以得到一个数的近似数。“四舍五入”是什么含义?如何使用这种方法?

强调:取近似值到某一位时,只要看它后一位数字用四舍五入即可,前面的都不必看。介绍“≈”的含义,约等于,接近但不等于。出示题目:参加国庆阅兵的精确人数是233482人,“约20万人”这个数是怎么来的?如果精确到万位呢?如果这个数分别四舍五入到千位、百位、十位,近似数分别是多少?

试一试下题:某乡镇共有223473人。四舍五入到十位:约223470 四舍五入到百位:约223500 四舍五入到千位:约223000 四舍五入到万位:约220000

三、巩固新知

1、“练一练”的1、2题,学生独立完成,汇报如何区分精确数和近似数,以及取近似数的方法。

2、“练一练”的3、4题,小组交流,讨论“四舍五入”法如何应用。

3、“练一练”的5题,课外完成。

四、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你认为生活中什么时候需要用近似数? 你能从生活中找到5个精确数和5个近似数吗?

五、板书设计

五年级数学上册商的近似数教案 篇12

一、学习内容:教科书第32页例6,“做一做”和练习八的第1—5题。

二、课程标准描述

能进行简单的小数除法运算,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并能表达自己的想法;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估算。

三、学习目标:

1.通过具体实例体会求商的近似数的必要性,感受取商的近似数是实际应用的需要。

2.掌握用“四舍五入”法截取商的近似数的一般方法。

3.在解决相关实际问题时能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取商的近似数,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会用“四舍五入法”截取商是小数的近似值。

难点:理解求商的近似数与积的近似数的异同。

五、活动评价方案

1.通过复习,回顾求一个数的近似值得方法,为学习新知做准备。2.探究例6,理解求商的近似值得必要性及求商的方法。

3.巩固练习,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求商的近似值,提高计算能力。

六、学习过程

(一)复习旧知

1.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

1.7396保留整数是()

1.7396精确到十分位是()

1.7396保留两位小数是()

1.7396精确到千分位是()

提问:用“四舍五入”法怎样保留位数的?你是怎样想的?为什么要用约等于号?

2.求出下面各题中积的近似数。(1)得数保留一位小数:2.83×0.9(2)得数保留两位小数: 1.07×0.56 3.引入新课:求商的近似值。

我们已经会求小数乘法中积的近似数了。在小数除法中,常常会出现除不尽的情况,或者虽然除得尽,但是商的小数位数比较多,实际应用中并不需要这么多位的小数,这时就可以根据需要用“四舍五入”法保留一定的小数位数,求出

商的近似数,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探究的内容。(板书课题:商的近似数。)

(二)探究新知

[评价目标1、2](1)PPT出示例6:爸爸给王鹏新买了1筒羽毛球,这筒羽毛球19.4元,1筒是12个,1个多少钱?

(2)学生根据问题中的信息自主列式计算,并指名板演。(教师巡视,了解学生的计算情况,给予适当指导。)

(3)当学生除到商为两位小数、三位小数„„还除不尽时,教师适时引导学生思考:在计算价钱时,通常只精确到“分”,这里的计量单位是“元”,那应该保留几位小数?除的时候应该怎么办?(教师适时板书或PPT课件演示。)

①根据上述分析,学生修改自己的计算过程,得到19.4÷12≈1.62(元)。

②订正后,教师引导学生明确:商保留两位小数时,要除到第三位小数,再将第三位小数“四舍五入”。

(4)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如果要精确到“角”,又应该保留几位小数?除的时候应该怎么办?

①学生独立完成。

②订正后,明确:商保留一位小数时,要除到第二位小数,再将第二位小数“四舍五入”。

(5)学生交流讨论。

①通过上面的两次计算,想一想怎样求商的近似数?

②小结:求商的近似数时,计算到比保留的小数位数多一位,再将最后一位“四舍五入”。

3.对比商的近似值与积的近似值的相同点与不同点.求商的近似数与求积的近似数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相同点:都是按“四舍五入”法取近似数。

不同点:求商的近似数,只要计算到比要保留的小数位数多一位就可以了;

求积的近似数,要计算出整个积后再取近似数。

(三)巩固练习

[评价目标2、3] 1.判断对错。(对的在括号里打“√”,错的在括号里打“×”。)

(1)求商的近似数时,计算到比保留的小数位数多一位,再将最后一位“四舍五入”。()

(2)求商的近似数时,精确到百分位,就必须除到万分位。()(3)求商的近似数和求积的近似数一样,必须先求出准确数。()2.解决问题。

(1)完成教材第36页练习八第2题。

①引导学生理解题意,让学生说一说要想知道“是上午铺路的速度快,还是下午铺路的速度快”,该怎么办?(要分别计算出上午和下午铺路的速度,并比较大小。)

②学生独立计算,教师巡视,了解学生保留不同小数位数的取值情况。③学生交流各种不同保留小数位数的情况,体会只要能比较出速度的快慢,保留的小数位数越少越简单,明确取近似值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确定精确度,灵活选择保留的位数。

(2)完成教材第36页练习八第4题。

①引导学生审题,并让学生明白当题目中没有明确保留小数位数的要求时,一般要保留两位小数。

②引导学生自觉、灵活地进行简便计算(将“1.9÷0.045”转化为“3.8÷0.09”),并完成第(1)问。

③完成第(2)问:提出其他数学问题并解答。

补充提问:仔细观察,还可以用什么方法取商的近似值?

讨论总结:要保留到哪一位,可以只除到哪一位,然后所得的余数与除数相比较,若余数大于或等于除数的一半,则此时除得的商的最后一位要向前进,否则就是求得的所需近似值。

(四)全课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七、学习目标检测:

用竖式计算,除不尽的保留两位小数。

4.35÷30

10.44÷0.75

85.21÷4.3

积的近似数教学设计(人教版五年级上册) 篇13

教学目标:

1.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出植树问题模型的过程,借助学生自己的手指及画线段图的方法,掌握种树棵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

2.会应用植树问题的模型解决一些相关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培养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发现植树的棵数和间隔数的关系,并运用发现的规律解决实际问题。发现不同情形下间隔数与物体个数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提出问题、引发思考、探究规律。

1、每位同学都有一双灵巧的小手,它不但会写字,画画、干活,在它里面还藏着有趣的数学知识,你想了解它吗?请举起你的左手,请每一位学生高举起左手,并将五指伸直,关拢。

师:现在请每位同学将五指张开,数一数,张开后有几个空格?(4个)

师:在数学上,我们把这个空格叫“间隔”。刚才,我们把五指张开,有4个空格,也就是4个间隔。

2、大家清楚地看到,5个手指之间有4个间隔,那么,将手指换成小树,5棵小树之间有几个间隔(4个),6棵呢?7棵呢?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趣的植树问题。(点课件并板书课题)

3、在我们的生活中《植树问题》应用广泛。例如,马路边种的树,安装的路灯及衣服上的纽扣等。(课件出示)

二、探究新知:

(一)动手实践,探索规律。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课件出示)

接下来,请同学们来当一回小小的设计师:为了美化校园,我校在全长2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请按照每隔5米栽一棵的要求用线段图设计植树方案,并说明理由。指名学生读题。

2、从题中你了解到哪些重要的数学信息,可以解决什么问题?生:我先算出20米里包含了几个5米,即20÷5=4(段)20,5,4分别表示什么意思?(总长÷每段的长度=段数)4段就是4棵吗?跟你的同伴讨论一下,可以在这条小路上怎样栽树?然后将植树方案设计在你的学习单上。(要求:在学习单上的线段上画出栽树的不同情况,有困难的同学可以问问老师,也可以问同学。先设计好的同学帮帮你的同伴。)3、汇报交流。选一名学生设计的植树方案上台展示,并让学生说明理由。(有跟他一样设计的同学请举手。)

(二)、课件演示植树方案(线段图),加深认识。

1、老师也设计了几种植树方案,请同学们看大屏幕:(师边出示课件边叙述,线段上有几个点,就代表栽了几棵树:在20米长的小路一端栽上一棵,接着再栽一棵,再栽一棵,再栽一棵,小路的另一端也栽一棵,一共栽了5棵树有4个间隔。发现了什么?师板书:两端都栽:棵树=间隔数+1。算式:20÷5=4(个)

4+1=5(棵)

2、接着课件演示第二种植树方案:生活中有时马路边一端有一建筑物,我们就这样来栽树。发现数的棵数与间隔数有什么关系?当然,建筑物可能是在右边,也可能是在左边。只栽一端:棵树=间隔数。算式:20÷5=4(个)

4棵(板书)

3、还有一种情况,马路两端都有建筑物,我们就这样来栽。发现:两端都不栽:棵树=间隔数—1。算式:20÷5=4(个)

4-1=3(棵)(板书)

4、小结:我们能不能请出我们的宝贝小手来帮助我们记住刚才的植树规律。(让学生说在一条线段上植树的三种植树规律)

三、生活应用。

现在我们用刚才学会的本领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请同学们看屏幕:课件出示:

1、学校图书室在12米长的教室里摆放书架,每隔2米摆放一个(两端要放)。可以摆放多少个书架?

(1)请我们班的女生给我们读题目。

(2)理解“两端”是什么意思?它类似于我们刚才学习的哪一种植树规律?(3)、算一算,可以摆放多少个书架?动手做一做吧。(4)、反馈答案。

12÷2=6(个)

6+1=7(个)

2、解决实际问题。

大象馆和猩猩馆相距60米。绿化队要在两馆间的小路一旁栽树,相邻两棵树之间的距离是3米。一共要栽几棵树?(学生独立完成。)问:这道题是不是应用植树问题的规律解决的?

3、马拉松比赛全程约42km。平均每3km设置一处饮水服务点(起点不设,终点设),全程一共有多少处这样的服务点?

(学生自由读题,注意抓重点词句理解题意:“起点不设,终点设”属于哪一种植树方案?

师:看来,应用植树问题的规律,不仅仅能解决植树的问题,生活中很多类似的现象也能用植树问题的规律来解决。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这节课你们有什么收获?(主要让学生说,)小结:今天我们研究了在一条直的小路上植树的三种情况。发现了两端都栽:棵树=间隔数+1;只栽一端:棵树=间隔数;两端不栽:棵树=间隔数—1。以后同学们在做题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分清是“两端都栽”“只栽一端”还是“两端不栽”。

五、布置作业。

上一篇:孩子说话经常结巴怎么办?下一篇:教案第三次科技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