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防伪监督管理办法实施细则》

2024-09-0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产品防伪监督管理办法实施细则》(通用8篇)

《产品防伪监督管理办法实施细则》 篇1

第一条 为了加强产品防伪监督管理工作,确保《产品防伪监督管理办法》的有效实施,根据《产品防伪监督管理办法》和《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制定本细则。

第二条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从事防伪技术、防伪技术产品及防伪鉴别装置(含仪器设备)的研制、生产、使用,应当遵守《产品防伪监督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及本细则。法律、行政法规及国务院另有规定的除外。

第三条 国家质检总局负责对产品防伪实施统一监督管理,全国防伪技术产品管理办公室(以下简称全国防伪办)承担全国产品防伪监督管理的具体实施工作,其主要职责是:

(一)起草全国产品防伪监督管理工作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并组织实施;

(二)参与防伪技术产品标准制、修订的组织协调工作;

(三)承担防伪技术产品生产许可证的具体实施工作;

(四)负责防伪技术评审机构和防伪检测机构的资格确认,并对其进行业务指导和监督管理;

(五)负责防伪技术专家委员会专家的注册工作,并对其进行监督管理;

(六)负责境外防伪技术与防伪技术产品在境内使用的注册登记管理;

(七)参与组织防伪技术产品的质量监督抽查;

(八)负责管理全国产品防伪监督管理信息系统,统一管理防伪技术产品的信息发布;

(九)协调处理防伪技术产品生产许可证和防伪技术评审等工作中出现的重大争议事宜;

(十)对防伪行业社会团体和中介机构进行业务指导和监督;

(十一)处理与产品防伪监督管理有关的其他事宜。

第四条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质量技术监督部门(以下简称省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产品防伪监督管理工作。省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防伪技术产品管理机构承担产品防伪监督管理的日常工作,其主要职责是:

(一)组织实施产品防伪的法律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的宣传贯彻工作;

(二)协助受理防伪技术产品生产许可证申请,协助做好文件审核和现场审查工作;

(三)负责防伪技术产品使用推广机构备案及防伪技术产品使用的备案公告工作;

(四)对本行政区域内防伪行业社会团体和中介机构进行业务指导和监督;

(五)参与组织本行政区域内防伪技术产品的质量监督抽查;

(六)承担全国防伪办交办的其他事宜。

第二章 机构的确认管理

第五条 国家对防伪技术评审机构实行资格确认管理。防伪技术评审机构受全国防伪办的委托,承担资格确认范围内的防伪技术产品防伪技术评审(以下简称防伪技术评审)工作,其主要职责是:

(一)贯彻产品防伪的法律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制订机构内部防伪技术评审管理制度;

(二)参与相关规定与制度的宣传贯彻;

(三)组织防伪技术专家委员会开展防伪技术评审工作、颁发防伪技术评审证书;

(四)承担全国防伪办交办的其他事宜。

第六条 防伪技术评审机构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具有独立法人资格;

(二)熟悉防伪行业发展状况,了解防伪技术发展趋势;

(三)不从事防伪技术及防伪技术产品的开发、生产和经营活动;

(四)具备固定的工作场所及必要的办公设施;

(五)事业单位或社会团体的注册资本应当在10万元以上,有限责任公司的注册资本应当在500万元以上;

(六)取得防伪技术专家注册资格的专业技术人员不少于3人;

(七)机构内部有严格、规范和有效的工作制度。有能保证与被评审的防伪技术有关内容及资料安全保密的措施;

(八)与国内外防伪技术专家有广泛、密切的联系。具有组织专家进行防伪技术评审的能力;

(九)遵守产品防伪监督管理有关规定。

第七条 防伪技术评审机构资格确认程序如下:

(一)申请防伪技术评审资格的单位应当向全国防伪办提交下列材料:

1.防伪技术评审资格申请书(见附表1〔略〕);

2.机构法人证书(留下复印件存档);

3.防伪技术评审工作章程、安全保密制度、工作纪律等评审工作制度;

4.专门从事防伪技术评审工作的人员名单(附人员简历及主要技术工作);

5.防伪技术评审责任保证书;

6.其他可以证明该机构具备防伪技术评审能力和条件的材料与说明。

(二) 全国防伪办对申请材料进行资格审查(包括现场考察),并根据防伪技术发展现状和需要择优确认,颁发防伪技术评审资格证书(见附件1〔略〕),向社会公告。

第八条 承担防伪技术产品检测检验任务的检测机构,必须经全国防伪办商国家认监委确认,方能从事防伪技术产品的检测检验工作。

第九条 承担防伪技术产品检测检验任务的防伪检测机构应当符合以下基本条件:

(一)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

(二)具备防伪技术产品检测检验条件和能力,通过计量认证;

(三)不从事防伪技术及防伪技术产品的开发、生产和经营活动;

(四)具有健全的管理体系,有能保证被检测的防伪技术产品有关内容及资料的安全、保密措施,并有效运行;

(五)能公正、准确地提供检验结果;

(六)遵守产品防伪监督管理有关规定,符合防伪标准规定的特殊要求。

第十条 防伪检测机构确认程序:

(一)申请承担防伪技术产品检测检验任务的检测机构,应当向全国防伪办提交下列材料:

1.防伪技术产品检测检验资格申请书(一式2份)(见附表2〔略〕);

2.营业执照复印件(一式2份);

3.计量认证证书及附件(包括授权检测检验范围)复印件(一式2份);

4.实验室认可证书(如有)复印件(一式2份);

5.防伪技术产品检测检验责任保证书;

6.其他可以证明该单位具备防伪技术产品检测检验能力和条件的材料与说明。

(二)全国防伪办商国家认监委对申请材料进行资格审查(包括现场考察),并根据防伪发展现状和需要,以保证工作质量和进度、方便企业送检的原则对具备条件的检测机构择优确认,颁发防伪检测检验资格证书(见附件2〔略〕)。

第三章 生产许可证管理

第十一条 防伪技术产品纳入国家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管理范畴,对符合发证条件的企业颁发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

第十二条 防伪技术产品生产许可证审查部设在全国防伪办,承担防伪技术产品生产许可证的审查工作,其主要职责是:

(一)起草《防伪技术产品生产许可证实施细则》;

(二)组织或配合组织向企业宣讲《防伪技术产品生产许可证实施细则》,指导各审查组按实施细则的要求对企业进行审查;

(三)审查、汇总省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受理的企业申请;

(四)组织对申请取证企业的生产条件进行审查;

(五)对申请取证企业生产条件审查报告和产品质量检验报告进行审查汇总,将符合发证条件企业的有关资料报全国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办公室;

(六)承担全国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办公室交办的其他事宜。

第十三条 防伪技术产品生产许可证的申请应当符合以下规定:

(一)申请防伪技术产品生产许可证的企业(含外资、合资企业)应当具备《办法》第九条规定的条件,取证申请应当向省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提出,并递交《办法》第十条所规定的材料;

(二)独立对外提供防伪技术产品并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生产企业方可申请防伪技术产品生产许可证;

(三)防伪技术产品采用协作加工方式组织生产的,由最终对外提供防伪技术产品的企业申请防伪技术产品生产许可证,并将其协作加工单位的生产条件作为申请生产许可证的生产条件一并申报。在协作加工过程中,如防伪技术有增值,则要求协作单位具有相应的防伪技术评审证书。防伪技术产品质量由取证企业负责。

第十四条 防伪技术产品生产许可证的有效期一般为3年,有效期自证书签发之日算起。不同防伪技术产品生产许可证的有效期限在相应的防伪技术产品实施细则中规定。

第十五条 其他有关生产许可证管理未尽事宜按照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有关规定办理。

第四章 防伪技术评审管理

第十六条 防伪技术评审的主要内容:

(一)对防伪技术产品的核心技术特点、防伪特征、主要技术指标及防伪功能的可信程度进行分析、检测和评价;

(二)对防伪技术产品自身抗攻击、防假冒的技术措施和安全管理措施的可行性进行分析、验证和评价;

(三)对防伪技术产品防伪鉴别功能的可靠性进行分析、验证。

第十七条 防伪技术评审程序如下:

(一)单位或个人如需申请防伪技术评审应当向经全国防伪办资格确认的防伪技术评审机构提出申请,境外企业应当经全国防伪办向指定的防伪技术评审机构提出申请,并报送下列材料:

1.防伪技术评审申请书一式3份(见附表3〔略〕);

2.防伪技术研究报告(含技术特点、主要技术指标、应用领域等);

3.防伪性能检测报告;

4.防伪技术主要实用特征与功能、服务体系及安全保障能力与措施;

5.防伪技术权属证明(留下复印件存档)。

(二)防伪技术评审机构收到防伪技术评审申请材料后,应当在15个工作日内完成书面材料的审核,材料符合要求的,受理评审申请。材料不符合要求的,及时通知补报材料或退回,并说明理由。

(三)防伪技术评审机构对受理评审的防伪技术或防伪技术产品,应当在自受理之日起30个工作日内组织防伪技术专家委员会专家进行评审。专家应当不少于7人,其中取得注册资格的专家不少于5人。

(四)评审通过的,报全国防伪办备案后,颁发防伪技术评审证书(见附件3〔略〕)。评审未通过的,将材料退回申请单位,说明原因。

第十八条 申请防伪技术评审所提交的防伪性能检测报告,原则上由国家质检总局确认的检测机构出具。如遇高新前沿技术产品,而已确认的检测机构不具备检测条件的,应当由全国防伪办指定其他单位进行检测。

第十九条 防伪技术评审证书由全国防伪办统一印制,由防伪技术评审机构颁发,有效期一般为3年。

第二十条 国家对承担防伪技术评审的防伪技术专家委员会的专家实行注册管理,注册条件如下:

(一)熟悉防伪及相关专业技术,具备防伪技术或防伪管理方面的专长;

(二)能较及时地了解和掌握本专业领域技术发展的新动态;

(三)取得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或规定的职务;

(四)坚持科学和公正的`原则,严格遵守防伪技术评审工作纪律和保密制度等规定;

(五)身体健康,热爱防伪事业,能积极参加防伪技术评审及相关工作;

(六)遵守产品防伪监督管理的有关规定。

第二十一条 防伪技术专家注册程序如下:

(一)凡符合专家条件的人员,均可向所在省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或防伪技术评审机构提出书面申请,并填写防伪技术专家注册申请表(见附表4〔略〕)一式2份;

(二)省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或防伪技术评审机构核实后,可向全国防伪办推荐符合条件的专家,并报送相关材料;

(三)全国防伪办收到报送材料后,进行审核,必要时进行培训考核,对符合条件的给予注册,并颁发防伪技术专家注册证书(见附件4〔略〕)。

第二十二条 防伪技术评审机构及相关人员在评审工作中必须坚持科学、公正、实事求是的原则,保守技术机密,对评审结果负责。

第五章 防伪技术产品的使用与推广

第二十三条 防伪技术产品的使用实行备案公告制度。使用单位根据自愿原则持《办法》第十九条所规定的材料到所在地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办理防伪技术产品的使用备案手续。

第二十四条 防伪技术产品使用备案程序如下:

(一)地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接到备案材料后,应当在20个工作日内完成条件审查,审查合格者填写防伪技术产品使用备案表(一式3份)(见附表5〔略〕),准予备案,并报省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审查不合格的,及时通知申请方加以整改。

(二)省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接到地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核准的防伪技术产品使用备案材料后,统一向社会公告。

(三)省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每月末必须将使用备案公告及产品防伪特征资料报全国防伪办和质量技术监督部门执法机构,纳入全国产品防伪监督管理信息系统,以供社会查询,避免重复备案,同时对使用备案单位给予法律保护。

第二十五条 国务院有关部门或行业牵头单位使用防伪技术或防伪技术产品对某类产品实施统一防伪管理时,应当按以下程序进行招标:

(一)由招标单位会同全国防伪办,根据国家招标投标管理办法制订使用防伪技术或防伪技术产品招投标方案,向社会招标;

(二)全国防伪办协助招标方对参加投标的企业及评标委员会的防伪专家进行资格审查。参加投标单位必须是获得防伪技术产品生产许可证的企业(境内)或者获得防伪注册登记证的企业(境外);

(三)防伪技术产品中标并被采用后,由招标单位向全国防伪办统一办理使用备案公告手续。

第二十六条 凡境外企业研制开发、生产的防伪技术或防伪技术产品,在境内推广使用的,必须向全国防伪办申请办理防伪注册登记后方可使用。

第二十七条 境外企业的防伪技术或防伪技术产品在境内防伪注册登记,应当具备以下条件:

(一)境外企业必须在境内注册或者委托相应的独立法人机构(简称推广代理机构);

(二)境外企业具备相应的生产条件与技术管理人员;

(三)境外企业与其在境内的推广代理机构均应当具有健全、有效的生产物流管理安全保密制度和保密措施;

(四)防伪技术或防伪技术产品通过本细则规定的防伪技术评审,获得防伪技术评审证书;

(五)产品经全国防伪办资格确认的防伪检测机构检验,符合相关的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企业标准。

第二十八条 境外防伪技术或防伪技术产品防伪注册登记程序如下:

(一)境外防伪技术产品在境内的推广代理机构应当向全国防伪办提交下列材料:

1.防伪注册登记申请书(一式2份)(见附表6〔略〕);

2.推广代理机构的营业执照及组织机构代码证书(副本复印件);

3.境外企业防伪技术产品推广授权书;

4.防伪技术评审证书;

5.相关的工作章程、保密制度、保密措施等管理文件;

6.经全国防伪办资格确认的防伪检测机构出具的产品检测检验报告;

7.境外企业开业合法证书、资本信用证明书;

8.生产条件证明资料;

9.有防伪技术产品性能要求的产品标准或规范性技术文件。

(二)全国防伪办接到注册登记申请材料后,在40个工作日内按上述要求进行审核,必要时进行工厂条件现场审查。

审核通过的,准予注册登记,颁发防伪注册登记证(见附件5〔略〕),证书有效期一般为3年。

全国防伪办负责统一公告获防伪注册登记的产品及企业的名单。

(三)审核未通过的,退回申请材料并说明理由。通知企业2个月内补报,逾期未补报的,视为撤回申请,责任由企业自负。

第二十九条 防伪注册登记证由国家质检总局统一印制、颁发。

第三十条 企业应当在防伪注册登记证书到期前6个月内,向全国防伪办提出换证申请。因未按时提出申请,而延误换证时间的,由企业自行承担责任。

第三十一条 防伪技术产品生产企业在异地设立使用推广机构(含代理机构),必须向当地省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办理备案,其备案程序如下:

(一)向当地省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提供如下备案材料:

1.防伪技术产品使用推广机构备案申请表(一式2份)(见附表7〔略〕);

2.防伪技术产品生产企业的推广应用授权书;

3.使用推广机构营业执照副本(复印件);

4.生产许可证正、副本(复印件)或者防伪注册登记证正、副本(复印件);

5.防伪技术产品使用推广机构有关工作章程、安全保密、管理制度等文件。

(二)省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接到备案申请后,在15个工作日内完成备案审核,下达准予备案通知书,并对其实施监督管理。审查不合格的,通知其整改。

第三十二条 从事防伪技术服务的社会团体应当从维护防伪行业的整体利益出发,做好防伪技术产品生产企业在推广应用中的协调工作,制定行业自律公约,并监督执行,防止不正当竞争。

第三十三条 从事防伪技术产品推广工作的防伪中介机构和社会团体在向使用者推广防伪技术与防伪技术产品时,必须坚持自愿和公正的原则,推广的防伪技术产品必须是获得生产许可证或注册登记证的产品,并认真负责地做好技术咨询服务工作。

第六章 监督与管理

第三十四条 国家对防伪技术产品生产许可证、防伪注册登记证获证企业实行年度监督审查(以下简称年审)制度,对防伪技术产品实行监督抽查制度。所有获证企业必须按规定接受年审和监督抽查。国家质检总局统一管理年审和监督抽查工作。

(一)防伪技术产品生产许可证企业按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有关管理规定的要求开展年审;

(二)防伪注册登记企业参照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有关管理规定的要求开展年审;

(三)防伪技术产品监督抽查工作按照产品质量监督抽查有关管理规定开展。

第三十五条 有关单位和个人在发现防伪技术产品防伪功能不佳,防伪功能失效时,可报当地或者国家质检部门。全国防伪办可根据申报情况组织或者委托防伪技术评审机构进行防伪功能评估。

评估结果为失效的防伪技术产品,对社会公告,并收回相关证书,停止生产和推广应用。

第三十六条 防伪技术评审机构有以下行为之一的,由国家质检总局根据情节严重程度分别给予责令改正、通报批评、撤销资格的处理;对有关责任人员,应当由所在单位作出相应处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有关责任人法律责任:

(一)超出全国防伪办授权范围开展工作的;

(二)违反工作章程开展工作、造成恶劣影响的;

(三)未履行规定的职责、违法违规、玩忽职守、营私舞弊,造成恶劣影响的;

(四)对专家评审意见弄虚作假、伪造防伪技术评审结论的;

(五)未经允许将防伪技术秘密泄漏给他人或者非法占有的;

(六)从事防伪技术产品的开发、生产和销售的。

第三十七条 防伪检测机构有以下行为之一的,由国家质检总局根据情节严重程度分别给予责令改正、通报批评、撤销确认资格的处理;对有关责任人员,应当由所在单位作出相应处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有关责任人和机构的法律责任。

(一)伪造检测检验数据或伪造检测检验结论的;

(二)泄漏防伪技术秘密的;

(三)未依据有关规定开展防伪技术产品检测检验的;

(四)违反有关规定超标收取检测检验费用的;

(五)未能按规定期限完成检测检验任务,造成严重后果的;

(六)在工作职责范围内从事有偿咨询服务工作的;

(七)直接或间接强行要求企业取得产品防伪监督管理有关规定以外的各种资格或参加各种活动的。

第三十八条 国家对确认的防伪技术评审机构和防伪检测机构实行年度抽查监督管理。检查其工作业绩与效果是否与相应业务资格相符;是否存在违反《办法》与本细则及有关规定的行为;是否存在其他违规行为。

第三十九条 对于从事防伪技术推广工作的中介机构和社会团体,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省级以上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可根据情节严重程度,给予通报批评、责令改正,建议其主管部门作必要的行政处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一)推广无证(生产许可证、防伪注册登记证)防伪技术产品的;

(二)泄漏防伪技术秘密或者将企业防伪技术占为己有的;

(三)强行推广防伪技术产品的。

第四十条 企业对防伪技术评审结果、防伪技术产品检验报告或防伪注册登记证及生产许可证的审批、发放、年审、注销存在异议的,可按有关规定向各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或全国防伪办提出复议。

第七章 附 则

第四十一条 本细则由国家质检总局负责解释。

《产品防伪监督管理办法实施细则》 篇2

江苏是农机大省, 近几年, 在国家强农惠农政策的带动下, 特别是农机购机补贴的大力实施, 极大地促进了江苏农业机械化和江苏农机工业的快速发展, 农机装备水平显著提高。至2009年, 全省拥有大中型拖拉机8.5万台, 其中75马力以上超过了50%, 小型拖拉机123万台;联合收割机9万台;插秧机5.5万台;秸秆还田机械以及渔业、畜牧业、蔬菜园艺业、林果业及农副产品加工机械等都有较大幅度的增长, 各类配套农业机械300多万台 (套) , 农业机械总动力达3 800万k W。农机拥有量的增加大大提升了农机的作业水平, 全省主要农作物耕、种、收、植保4项生产环节的综合机械化水平超过了76%, 其中水稻种植机械化水平超过40%。与全国相比, 江苏的农机化水平处于领先地位。

2 农机产品的质量状况

2.1 农机产品的质量投诉

2010年上半年, 江苏省农机投诉站共收到农民对各种农机产品质量投诉21件, 其中受理19件, 处理完毕17件, 结案率89.5%。在接诉的21件投诉中, 拖拉机8件, 占总量的38%, 其中:大中型拖拉机 (50马力以上) 投诉6件, 占拖拉机投诉量的75%;收获机械4起, 4起均为全喂入收割机, 占总量的19%;其余投诉, 发动机3件, 秸秆切碎机2件, 耕整机1件, 增氧设备1件, 农用运输车1件, 农机配件1件。

2.2 投诉分析

与往年相比, 江苏省几类主要机具的投诉情况变化如下:

(1) 拖拉机的投诉量仍然居高不下;

(2) 收获机械投诉量比往年同期下降明显;

(3) 发动机投诉比往年有所增加。

从投诉事项分析, 接到的21起投诉中, 农机质量投诉主要还是集中在农机产品质量和售后服务上, 包括零配件供应的及时性和零配件价格, 维修的及时性、有效性 (即维修质量) 和维修价格以及企业“三包”人员的服务态度等方面。涉及产品质量的9件, 售后服务质量的5件, 农机作业质量方面的投诉有2件, 可靠性投诉和修理质量投诉各1件。但值得关注的是, 涉及安全性的投诉案件有3起, 增加较多。

2.3 与全国农机质量投诉比较

2009年全国各级农机投诉机构共受理了农民对各种农业机械产品的投诉共计1 733件, 按产品种类划分为:拖拉机707件, 占总量的40.8%;联合收割机501件, 占总量的28.9%;发动机85件, 占总量的4.9%;插秧机27件, 占总量的1.6%;其他农业机械产品413件, 占总量的23.8%。

从全国农机质量投诉与江苏省2010年上半年农机质量投诉的情况比较, 目前拖拉机和联合收割机两大类的质量投诉仍然居高不下, 全国这两大类的投诉占了投诉总量的69.7%, 江苏省2010年上半年, 这两项投诉仍然超过了一半。

3 加强农机产品的质量监督

随着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深入和加强, 被列入补贴的产品和种类每年都在增加, 至2009年底, 全省已有超过30万购机农民享受到补贴, 累计补贴机具数量达38.4万台 (套) 。2010年, 江苏省农机补贴机具的种类由2009年的28种增加到53种, 增加了25种机具, 为促进江苏高效设施农业的发展, 全省各市在统一补贴的机具品种之外, 根据当地农业发展的需要, 可以增加不超过3个其他高效设施农业机械补贴品种纳入省级补贴的范围。预计全省各级财政补贴资金将达到9亿元, 补贴机具数量达15万台 (套) 。

面对如此面广量大的农业机械, 如何保证产品的质量, 让广大农民用得满意, 用得放心, 获得较好的效益, 是农机主管部门的职责和任务。

3.1 建立健全全省农机产品质量投诉体系

目前全省已设立省、市、县三级投诉站92个, 主要受理农民的质量投诉, 建立了较为完整的运行机制和程序, 对反映的农机质量问题能及时有效地处理。

3.2 加强质量督查及质量调查工作

3.2.1 部级质量调查

(1) 根据农业部农业机械试验鉴定总站《关于组织开展农业机械产品质量安全调查研究工作的通知》, 江苏省农业机械试验鉴定站负责乘坐式插秧机、手扶插秧机、谷物联合收割机 (半喂入) 的质量安全调查研究工作, 调查数量为每类机具各10家企业的20台机具, 共600份调查表。调查人员已先后赴全省各地和安徽、山东等地, 行程5 000多公里, 走访了100多位用户, 现场察看机具, 询问了解安全操作情况, 并对各类机具进行了安全尺寸和安全标识的检查。

(2) 根据《关于下达<2010年农业机械质量调查计划和重点检查计划>的通知》, 江苏省农机试验鉴定站参与100马力以上轮式拖拉机的质量调查工作。

3.2.2 省级质量调查

江苏省2010年对财政资金补贴秸秆还田机 (含秸秆还田施肥播种复式作业机) 及其零配件、田园管理机、果蔬保鲜库三类机具部分中标企业质量保证体系进行督导, 上半年已完成4家企业的督导工作。下半年将全面展开对秸秆还田机及其零配件、秸秆压块制粒机、秸秆气化炉、大棚卷帘机、秸秆切碎抛撒还田机五类机具的质量调查。

3.3 创建农业机械放心消费环境

近年来, 江苏省开展了以创建“规范管理、依法经营”为主要内容的农机放心消费环境活动, 与质检、工商、经济信息化等部门协调配合, 开展质量检查、投诉受理等农机产品质量和市场监督管理, 共同创建农机放心消费环境。

2010年3月15日, 在淮安市金湖县举办主题为“放心消费, 兴机富农”的全省补贴机具质量监督“3·15”活动。参加这次活动的有来自全省各地的农机主管部门、农机用户、农机企业代表和当地部分群众近500多人。在活动现场, 来自全省各地的35家农机企业现场展示了拖拉机、插秧机、联合收割机、秸秆气化炉、秸秆还田机、植保机械等100多种新机具。省农机局、省农机试验鉴定站、省农机安全监理所等单位设立了咨询服务台, 发放《农机用户维权手册》、《农机用户购机指南》等宣传资料, 宣传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农机质量常识和农机安全知识, 现场解答农民朋友提出的有关问题, 受理农机质量投诉, 开展多种咨询服务, 指导农民购买使用放心农机。

4 大力实施《江苏省农业机械试验鉴定和质量监督办法》 (简称〈办法〉)

4.1 深刻认识《办法》的意义和内涵

随着江苏省农机化发展向高级阶段不断推进, 大量的新产品、新技术不断涌现, 农业机械质量监督管理工作对农机化事业发展的保障和促进作用愈加显现。为了保护农民的切身利益和合法权益, 必须依法开展农业机械试验鉴定, 切实加强农机质量监督, 为农民选购、使用农机产品把好性能和质量关。特别是农机安全鉴定制度的建立对保障人身与财产安全、人体健康起到了防护作用。

4.2 明确质量责任意识, 强化职责和行政执法的要求

《办法》规定了农机生产者、销售者、维修者和作业服务者的质量责任, 细化了对缺陷农机产品的召回制度;同时规定了农机试验鉴定与质量投诉机构的职责权限和工作要求。抓好农机试验鉴定工作对保障农机产品质量、推动农机工业健康稳步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4.3 树立科学发展质量为本的理念, 依法加强质量监督

《产品防伪监督管理办法实施细则》 篇3

1.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维护公众健康、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为目标,认真贯彻落实《农产品质量安全法》、《食品安全法》,不断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全面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提升全县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2.工作目标

农产品农药残留监测合格率保持稳定, “三品”质量安全水平明显提升,放心农资覆盖率显著提升,各种制售假冒伪劣农资行为得到有效遏制,重大恶性坑农案件基本消除。农资市场准入机制得到不断完善,农业综合执法体系和农资质量监控追溯体系逐步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协调合作机制、检打联动机制、风险预警机制、应急处理机制进一步完善,农产品产地准出与市场准入实施范围进一步扩大。

3.工作任务

3.1突出农业投入品生产及经营资格治理

在生产环节中,着力解决县域农资生产企业质量等问题,坚决打击生产假劣农资的地下黑窝点;在流通环节,严格农资经营商准入条件,取缔农业技术不高和利用推广经营农业技术人员注册的农资经营商店。

3.2加强农产品生产监督检查

推动建立健全田间生产档案制度,对全县订单农业的龙头企业与规模种植基地实行农药使用记录制度,加大现场检查和抽查力度,杜绝使用5种高毒农药和禁限用农药。

3.3加大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力度

结合农资打假活动,切实加强农药、肥料、种子等重点农资市场的专项整治,依法严厉打击生产、经营、使用假冒伪劣种子、农药、肥料等违法违规行为。

3.4抓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工作

有针对性的开展以农产品批发市场、农贸市场、超市等为重点的监督抽查。形成以农产品批发市场、农贸市场、超市和生产基地快速检测为主体,例行监督抽查为支撑的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体系。

3.5提升农业标准化生产进度

结合永吉县农业生产实际,积极向省农委等上级部门申报标准化示范基地项目,争取国家财政支持,探索和创新“政府推动、市场拉动和企业带动”的农业标准化推广模式。

3.6抓好“三品”管理和认证工作

督促“三品”生产企业加强内部管理,规范工作程序,梳理文件档案,切实执行认证管理制度,进一步加大证后监管力度,进行产地动态监管、产品质量监测、包装标识管理、全程可追溯管理、应急预案等监管,对生产基地和加工车间(仓库)的认证农产品进行抽检;逐步实现“三品”监管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和制度化;通过检查,及时制止发现伪造、冒用、超范围使用标志等违法违规行为,切实维护“三品”市场秩序。

3.7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管理与农技推广工作相结合

把农产品质量监督管理作为农技推广工作重要内容,把乡镇农业技术推广站纳入农产品监督管理中来,结合科技之春活动,积极推广安全、高效、实用的病虫害防治技术,指导农民科学合理利用农业投入品,按照标准化技术规程进行生产。

3.8创新农产品质量监管机构建设

2010年永吉县将形成县、乡两级农产品安全监管网络,在各乡镇农业技术推广站加挂农产品质量监管站牌子,把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服务机构纳入农技推广体系中,增加相应职能的“镶嵌模式”确保全县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不留空白、不留死角。

4.工作措施

4.1加强领导,建立领导组织机构

为确保全县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取得实效,成立由农业局局长任组长,农业局副局长、各乡镇(区)主管农业镇长任副组长,农业局政策法规科和局属相关事业单位负责人,各乡镇(区)农业科长为成员的领导小组。

4.2加强宣传培训,强化舆论监督

通过永吉电视台等媒体或采取集市咨询、印发明白卡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大力宣传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政策规定,引导教育农产品生产者和经营者自觉遵守有关法律法规。结合各种培训,开展全县农产品生产者的生产技能,引导农民科学、合理使用农业投入品。

4.3分工协作,形成合力

各乡镇(区)、局属各单位要按照县乡联动、共同负责的原则,积极主动地加强监管工作,做到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形成权责统一、运行高效的工作体制和机制,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的深入推进。

4.4强化责任,明确要求

《产品防伪监督管理办法实施细则》 篇4

定》的实施意见

(工商办字[2007]176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副省级城市工商行政管理局;

为了进一步加强食品等产品安全监督管理,切实维护食品等产品市场秩序,保障市场消费安全,现就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强食品等产品安全监督管理的特别规定》(国务院令第503号,以下简称《特别规定》)制定如下实施意见:

一、深入学习宣传《特别规定》,进一步增强工商执法人员和食品等产品经营者的法律意识和责任意识

(一)认真组织学习,提高思想认识。《特别规定》进一步明确了生产经营者和监督管理部门及其工作人员的责任,强调和重申了监督管理部门间的协调配合,是一部更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行政法规,对于加强食品等产品安全的监督管理,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食品等产品的违法行为,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作用和深远的意义。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要把学习宣传和贯彻《特别规定》作为当前和今后的重要任务,认真组织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执法人员和广大食品等产品经营者深入学习《特别规定》,进一步提高对贯彻《特别规定》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切实增强法律意识和责任意识,努力做到监管与发展、监管与服务、监管与维权、监管与执法相统一。

(二)加大教育培训力度,全面领会精神实质。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要加大对落实《特别规定》的教育培训力度,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等多种方式方法,集中时间对工商执法人员进行专题培训。省和市、县工商机关既要抓好本级工商干部的培训,又要抓好本地区基层工商所全员培训和一线执法骨干的专题培训。总局将举办专题培训班,对省级工商局主管领导和处长进行培训。教育培训要突出重点,不仅要全面学习掌握《特别规定》的每一项具体条文,而且要深刻领会《特别规定》的精神实质,准确理解《特别规定》的特点和主要内容,紧紧把握《特别规定》的适用范围,抓好相关法律法规的再学习,尤其要弄清《特别规定》与《产品质量法》、《食品卫生法》、《农产品质量安全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反不正当竞争法》、《商标法》、《广告法》等法律法规的关系,切实做到全面掌握、综合运用、依法行政。

(三)积极开展宣传活动,努力营造良好的舆论、社会环境。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要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宣传《特别规定》,把社会宣传与监管工作进社区、进乡镇、进市场、进商场、进超市、进企业结合起来,采取发放宣传材料、开展现场咨询、在媒体或居民区开辟宣传专栏、以案说法、举办培训班等方式,积极向社会公众尤其是广大食品等产品经营者宣传《特别规定》。还可以与“五五”普法相结合,扩大社会宣传。通过广泛宣传,努力使食品等产品经营者熟悉应该依法履行的责任和义务,增强广大食品等产品经营者守法经营的自觉性,努力营造良好的舆论和社会环境。

二、加大对食品等产品市场的监管执法力度,切实保障市场消费安全

(一)严格市场主体准入,确保生产经营主体资格合法有效。按照《特别规定》关于食品、药品及其他涉及人身健康和生命安全的产品生产经营主体准入条件的规定,进一步严格和规范登记注册程序。对按照规定应当取得前置审批的,要坚持先证后照,未依法取得前置审批手续的,不得办理登记注册;对前置审批的项目以及根据其他有关部门通报掌握的后置审批项目,要在经济户口管理软件中予以特别标注;对依法应当取得许可证照而未取得许可证照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涉及工商部门职责的,应依据《特别规定》进行处理;涉及前置或者后置审批的,会同或配合相关审批部门依法处理;对被吊销许可证或许可证到期的,要根据有关部门的通报和市场检查情况,及时责令其限期办理变更登记或依法办理注销登记,逾期不办的,依照《特别规定》吊销营业执照;对被吊销营业执照的生产经营者,应在工商行政管理网站或者当地主要媒体及时予以公布。

(二)强化对食品等产品质量监测,大力推进商品质量分类监管。按照《特别规定》关于对生产经营者遵守强制性标准、法定要求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严格执行总局制定下发的《流通领域商品质量监测办法》和《关于进一步加强商品质量监测工作的意见》,突出对消费者申诉、投诉、举报集中、与人民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食品等重点商品和问题多、危害大、影响面广的重点项目,以及批发市场、集贸市场、商场、超市、专业门店等重点场所,有针对性地开展质量监测,并作为监管执法的重要手段。要建立健全“经营者自检、工商抽检、消费者送检”相结合的质量监测体系,要针对不同类型的食品和商品,采取定向监测、跟踪监测和快速监测等多种方式,善于运用质量监测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及时进行消费提示、警示和有针对性地加强监管。对监测中发现的问题不仅要依法处理,而且对涉及生产、消费环节的要及时书面向相关职能部门通报情况。要加大配备快速检测设备、设施的工作力度,原则上每个工商所至少配备一个快速检测箱,有条件的县(区)工商局要配备一台快速检测车或功能比较齐全的快速检测设备。要根据农产品、水产品、畜产品、散装食品和现场加工制作食品、包装食品、进口食品等不同商品的特性,结合食品风险度,积极开展商品质量分类监管,采取有针对性的监管措施,对农产品,重点加强农药兽药残留、甲醛含量、水分含量等的监督检查;对散装食品以及现场加工制作食品,重点加强配料成份、微生物含量以及禁用工业化学品等的监督检查;对包装食品,重点加强对合格证、保质期、添加剂、理化指标的监督检查,对进口食品,重点加强对合格证、保质期、进口相关手续和有效成分含量的监督检查;对监督检查中发现的不符合法定要求的商品,要按照有关规定依法查处。

(三)加大日常监管和案件查办力度,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食品等产品违法行为。要切实把食品等产品日常监管的任务和责任落实到基层工商所,实现监管重心下移,任务到岗、责任到人。严格按照《工商行政管理所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工作规范》的要求,在继续强化“六查六看”基础上,重点检查经营者、市场开办企业、柜台出租企业、展销会举办企业履行食品等产品安全管理责任和义务的情况,加大市场巡查的力度。要充分运用《特别规定》赋予的执法手段,切实履行流通领域食品等产品监管职责。要严厉查处食品等产品违法案件,加强案件排查和大要案件的查处工作,对危害严重、影响恶劣的大要案件,要挂牌督办。典型案件要通过网站、媒体等方式适时向社会公布,有效震慑违法分子;涉嫌犯罪的案件,要按照《行政执法机关移送涉嫌犯罪案件的规定》,及时移交公安机关,严禁以罚代刑。对办理

大要案件有功人员要予以表彰。

(四)建立监督检查和经营者违法行为记录制度,积极推进食品等产品经营者信用分类监管。要按照《特别规定》的要求,对经营者执行产品强制标准和按法定要求生产经营的监督检查情况以及生产经营者的违法行为建立健全记录和汇总分析制度,并与食品等产品经营者经济户口管理、信用分类监管制度相结合,注重针对性、操作性和实效性,不断完善和规范。要及时将日常检查、市场巡查、查办案件、消费者举报、年检验照等涉及经营者守法、违法事实情况录入到信用记录中,并将相关检查记录存档,供公众查阅。努力通过计算机网络与其他部门收集的生产经营者的违法行为记录实现互联互通。要依据生产经营者守法诚信情况,重点加强对辖区失信、严重失信食品等产品经营者的监管。对有多次违法行为记录的经营者,造成后果的,依法从重处罚,直至吊销营业执照。

三、严格监督食品等产品经营者切实履行产品质量安全责任,积极推进经营者自律制度建设

(一)严格监督经营者依法建立并执行进货检查验收、购销台账等自律制度。要认真监督落实食品等产品经营者建立并执行进货检查验收、购销台账等制度,具体内容和登记格式等由各省级工商局按照《特别规定》的要求进行规范,由基层工商所按照属地管辖的原则逐户落实。对经营者不履行法定义务和建立并执行自律制度的,要依照《特别规定》依法处理。

(二)严格监督市场开办企业、柜台出租企业、展销会举办企业建立健全企业产品安全管理制度。要依法监督市场开办企业、柜台出租企业、展销会举办企业按照《特别规定》要求建立并落实产品安全管理制度和责任制度,要监督其对入场销售者的经营资格、入场销售者的经营环境、条件、销售者是否遵守内部安全管理制度以及经营产品是否符合法定要求进行检查并做好检查记录。对市场开办企业、柜台出租企业、展销会举办企业没有及时审核、检查或者伪造检查记录、发现销售不符合法定要求产品以及其他违法行为不报告,或者为违法销售者提供庇护的,应根据违法情节依法处罚;展销会举办企业不立即停止违法行为的,取消其举办展销会的资格;因市场开办企业、柜台出租企业、展销会举办企业不履行法定责任和义务,造成严重后果的,应依法吊销营业执照。

(三)严格监督销售者实施产品召回和退市制度。要监督销售者建立健全产品召回和退市制度。对生产者通知、自查发现、工商行政管理机关通报的存在安全隐患或不合格产品,应立即采取措施停止销售、退回供货方、追回已售出的产品,或作其他退市处理,并将退市情况以及存在安全隐患产品涉及范围向辖区县级工商局和工商所报告。要把产品退市作为产品质量监管的重要环节,建立健全行政监管强制退市和经营者主动退市、协议退市相结合的管理机制。对退市的产品,经营者要建立追踪登记制度,工商机关会同相关部门跟踪监管,严防退市产品改头换面重新上市销售。对不主动退市和责令退市后仍不退市,或表面上退市实际改头换面继续销售的,依法处罚,造成严重后果的,吊销营业执照。对退市的同种类、批次、型号的产品要重新入市的,必须经依法检验合格并报辖区县级工商局和工商所备案。

四、认真履行法定职责,严格规范执法行为

(一)准确把握《特别规定》适用的监管范围,切实履行法定职责。按照国务院确定的食品等产品监管职能分工,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负责流通领域的监管,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要

按照《特别规定》的要求,不仅要对流通领域食品、食用农产品的质量进行监管,还要依据《特别规定》的要求,加大对建材、农资、家用电器、低压电器、儿童玩具、劳动防护用品、汽车配件、电线电缆、燃气器具、危险化学品等与人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密切相关的产品的监管力度,将食品安全监管中行之有效的监管制度,逐步扩大到相关产品监管工作中,认真履行《特别规定》明确的监管职责,确保执法到位,切实保障市场消费安全。

(二)正确处理《特别规定》与其它法律法规的关系,坚持依法行政。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开展食品等产品安全监管工作,既要全面执行《特别规定》,又要严格执行《产品质量法》、《食品卫生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反不正当竞争法》、《商标法》、《广告法》等法律法规。在流通领域商品质量监管工作中,法律有规定的,适用法律规定;法律没有规定或规定不明确的,适用《特别规定》。要坚持事实和行为认定、适用法律法规、采取的强制措施和处罚条款等相统一,切实做到事实清楚、证据确凿、定性准确、处理恰当、程序合法。

(三)严格规范食品等产品安全监管执法行为,自觉接受司法和社会监督。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要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履行监管职责,既要用足用好《特别规定》赋予的四项强制措施,又要防止滥用强制手段;对发现的违法行为要及时采取措施进行纠正,有效防止或者减少危害发生,坚决杜绝“只罚不纠”、“以罚代处”、“以罚代刑”的行为。在对违法行为查处中,要严格执行《特别规定》和行政处罚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对经营者同一违法行为不得给予2次及其以上罚款的行政处罚;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工商局要细化行政处罚标准,规范行政处罚裁量权。严格规范执法行为和执法程序,自觉接受行政诉讼的司法监督,及时受理和处理执法人员违法行为的举报。

五、全面推进食品等产品安全监管制度建设,积极构建长效监管体系

(一)进一步建立健全食品等产品安全执法监管制度体系。要围绕严格食品等产品市场主体准入、监管产品质量、规范产品经营行为和取缔无照经营等方面,进一步制订、修订和完善市场监管制度,特别是对市场经营主体准入制度、市场巡查制度、食品经营主体信用分类监管制度、食品分类管理制度、不合格产品退市制度、产品安全信息公示制度等要尽快建立健全。对已建立的制度中不符合《特别规定》要求的,要尽快修订完善,做到监管制度与《特别规定》相衔接,努力提高市场监管法制化、制度化、规范化水平。

(二)进一步监督经营者建立健全食品等产品安全监管自律体系。要监督产品经营者按照《特别规定》的要求,建立和落实进货查验、索证索票、购销台账、质量承诺、不合格产品退市等制度,突出抓好商场、超市、集贸市场、批发市场、批发企业、个体工商户,确保入市产品质量合格;积极引导食品批发市场、集贸市场、商场、超市与农产品、水产品、畜产品养殖、种植基地及加工包装食品的重点企业实行“场厂挂钩”、“场地挂钩”等协议准入制度;积极推进有条件的商场、超市、大中型批发市场、集贸市场设立检测室或检测工作台,开展质量自检,完善内部质量监控体系;积极指导经营者在商场、超市、集贸市场、批发市场、展销会等经营场所和服务场所广泛建立消费者投诉站(点),支持有条件的经营者设立消费者服务专用电话并安排专人值班。大力推进市场信用体系建设,广泛开展“放心示范店”、“放心示范超市”、“放心示范市场”和“放心消费城市”等创建活动;要积极会同和配合有关部门开展“百城万店无假货”和“三绿工程”等,积极推进经营者自律体系建设。

(三)进一步建立健全食品等产品安全监管 社会监督体系。要通过与各级消费者协会、食品 协会等行业组织建立沟通协作机制,充分发挥消 协组织的社会监督和行业组织的自律作用;要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和宣传引导作用;要按照《特别规定》受理和处理举报工作的要求,设立投诉举报电话、投诉箱,也可以公布本单位的电话、电子邮件地址或者受理申诉举报工作的网址;要充分发挥12315网络体系的作用,大力推进12315网络进社区、进村镇、进商家、进市场的工作进度,方便广大群众就近投诉举报,努力扩大社会监督覆盖面。对举报有功人员应予以奖励。

(四)进一步建立健全食品安全和商品质量监管信息化网络体系。要按照总局“金信”工程总体部署和《12315信息化网络技术方案》的要求,加快食品安全和商品质量监管信息化网络建设。要以全国12315信息化网络系统为基础,加大投入,加快工作进度,通过建立相对独立的食品经营主体数据库、食品等重要商品数据库,流通领域商品质量监测数据库、商品质量监管技术支撑数据库等措施,对食品安全和商品质量市场准入、仓储、销售、退市逐步实现全程信息化监管,并逐步与商场、超市、批发市场、批发企业内部商品质量信息化管理网络相连接,努力实现网上监管,切实提高食品等产品监管的针对性、有效性和现代化水平。

(五)进一步建立健全食品等产品安全监管预警和应急处置体系。要按照《特别规定》关于发生产品安全事故要及时反应的要求,严格按照国务院制定的《国家重大食品事故应急预案》、总局下发的《工商行政管理系统市场监管应急预案》和《工商行政管理系统重大食品安全事件应急预案》的规定,层层完善和落实产品质量安全应急预案,及时依据国家有关规定发布信息,妥善处置流通环节商品质量安全突发事件。同时,加快食品等产品电子监管网络建设,运用信息技术等科技手段,形成全系统上下贯通的产品质量安全预警防范和应急处置机制,不断提高处置食品等产品安全突发事件的能力。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要建立健全产品质量安全重大事项报告制度,畅通信息,严禁迟报、漏报和瞒报。

六、加强组织领导,严格责任制度,强化部门协调,狠抓检查落实

(一)加强流通环节食品等产品安全监管的组织领导。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要在当地党委政府领导下,进一步加强对食品等产品安全监管的组织领导,成立流通环节食品等产品安全监管领导机构。总局决定成立流通环节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工作领导小组,由总局周伯华局长任组长,王东峰副局长任副组长,总局相关司局负责人为成员,在总局党组的领导下,负责对全国工商行政管理机关食品等产品安全监管工作的具体组织领导、综合协调和指导。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设在消费者权益保护局。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工商局及市、县工商局都要成立相应的组织领导机构,统一领导、协调、指导和检查落实辖区食品等产品安全监管工作,合理调配执法力量,充实一线执法队伍,改善食品等产品监管执法条件,确保组织领导、工作任务、工作措施、工作责任、人员力量和经费保障落到实处。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副省级城市工商局要于2007年9月1日前将本级食品等产品安全监管工作组织领导机构情况上报总局。

(二)严格流通环节食品等产品安全监管责任及责任追究制。要按照《特别规定》的要求,建立健全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和基层工商所监管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要强化各级工商行

政管理机关领导责任制,一把手负总责、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全力抓;要强化职能部门监督检查指导责任制,各级工商机关的消费者权益保护、市场管理、公平交易、企业注册、外资注册、个体私营监管、商标监管、广告监管、直销监管、法制等机构,按照职能分工负责,切实加强对食品安全和商品质量监管工作的监督检查和指导;要强化基层工商所属地监管责任制,工商所要按照《特别规定》和《工商行政管理所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工作规范》的要求,切实对辖区食品等产品安全的监督管理负责。要强化责任追究,对在食品等产品安全监管执法中不履行或者不及时履行职责、互相推诿、滥用职权以及有其他渎职行为造成后果的,坚决依照《特别规定》予以处理,造成严重后果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要充分发挥全系统各级监察机构的职能作用,对食品等产品安全监管执法是否到位和是否依法行政进行监察,对工作不力、玩忽职守和造成后果的,要严肃追究其责任。

(三)加强与有关部门的密切协作与配合。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要按照《特别规定》的要求,既要切实履行职责,又要加强与相关职能部门的配合和协作。对监督检查中发现违法行为属于其他部门管辖的,及时书面移交相关部门;对申诉举报处理工作中发现应由其他部门处理的,要及时转交有权处理的部门,并告知举报人,相关移交、转交材料要存档备核;对其他部门移交属于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管辖的,要按照职责及时予以查处,并建立健全登记反馈制度;要积极配合有关部门依法履行食品等产品安全监管职责,就共同负责的领域适时开展联合执法检查。

(四)强化督促检查,狠抓检查落实。各地要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和实施。要采取专项督查、日常检查等多种方式,强化对《特别规定》贯彻实施工作的督促检查。要把履行监管职责到位、依法行政和保障食品等产品市场消费安全作为检查落实的重点,并作为对单位或个人评议、考核的重要内容,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各地要加强调查研究,深入基层,了解《特别规定》的执行情况,认真总结经验,及时发现问题,不断改进食品等产品安全监管执法工作。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工商局要将贯彻实施《特别规定》的情况及时上报总局。

二00七年八月二十三日

产品质量的监督与管理 篇5

学习目标:了解我国产品质量监督管理体制及产品质量监督管理的内容 学习重点:我国产品监督品管理体制及内容 学习难点:产品质量的监督制度中各制度的区分 活动方案: 任务一:了解我国产品质量监督管理体制 产品质量监督管理机构是指根据国家法律所赋予的对产品质量行使监督管理职能的行政机关的总称。1.产品质量监督管理机构和职责 在我国,产品质量监督管理机构有:(1)技术监督机构:由国家技术监督局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县级以上)的技术监督局构成全国统一的技术监督管理体系,负责全国的技术监督工作和产品质量监督管理工作。(2)行业监督管理部门:如卫生行政部门负责食品卫生监督管理工作,进出口商品检验局负责组织管理全国进出口商品的检验。(3)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和各级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县级以上)主要负责下述产品质量监督管理工作:①查处生产、销售假冒伪劣商品的行为;②依法查处倒卖、骗卖劣质商品的行为。以上各类产品质量监督管理机构的职责有:①在各自和行政区域内和法律规定的权限内负责产品质量监督管理工作;②监督产品质量抽查工作;③负责处理消费者就产品质量问题提起的申诉;④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职责。2.产品质量社会性监督(1)用户、消费者的监督权;(2)消费者权益保护组织的监督权。任务二:了解产品质量监督管理的内容 1.产品质量标准制度 国家有关法律明确禁止无标准生产。产品标准是对产品结构、规格、质量和检验方法所做的技术规定。产品标准按照制定的主体和适用的范围,分为国家标准、地方标准、行业标准和企业标准。

国家标准主要是有关经济、技术发展,特别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准和与广大人民生活有关的重要产品的标准。国家标准在整个标准体系中层次最高,其他标准内容不得与国家标准内容相抵触。凡有国家标准的不再制定行业标准、地如:方便面中的食品添加剂使用应符合《食品方标准。其代号为GB。GB2760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的规定 地方标准由地方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制定,并报国务院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备案。在地方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所辖区域内适用。地方性标准主要限于没有国如:甘肃省和兰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工业产品的安全卫生要求,其代号为DB。州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市工商局联合起草的《兰州牛肉拉面标准》 行业标准是由国务院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制定,并报国务院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备案,在全国某一行业范围内适用。行业标准的效力低于国家标准,高于地方如:奶制品行业标准《乳制品工业产业政策》和《乳制品标准,其代号为IB。加工行业准入条件》 企业标准是由企业制定并报当地政府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和有关主管部门如:备案,在企业内部适用。它可以严于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其代号为QB。我国钢铁企业堆积如山的矿渣既占用大量的土地资源,又加重了环境污“”染,宝钢成功地将矿渣研制成具有抗腐蚀性好、抗微收缩、强度高的矿渣微粉,并将这一科研成果转化为《宝钢高炉渣微粉》企业标准,依靠标准,打开了市场大门,矿渣微粉广泛应用于磁浮工、,越江隧道等大型工程,既节约了能源,实现废物综合利用,每年还可创利润万元。5000 产品标准分为强制性标准和推荐性标准。强制性标准是要求有关各方必须遵守执行的标准。一般是与人身健康、财产安全有关的产品标准和在国民经济中具有重大意义的产品标准。如:家电、医疗机器用品、玩具等。其他的则为推荐性标准。它不强制有关各方遵守执行的标准。推荐性标准附加符号“T”表示。我国《产品质量法》规定:可能危及人体健康和人身、财产安全的工业产品,必须符合保障人体健康和人身、财产安全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未制定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必须符合保障人体健康和人身、财产安全的要求。2.企业质量体系认证制度 企业质量体系认证制度是指法定的认证机构,对企业质量管理水平进行公正 的检验后确认和证明该企业质量管理达到国际通用标准的一种制度。国家根据国际通用的质量管理标准,推行企业质量体系认证制度。企业根据自愿原则可以向国务院产品质量监督部门认可的或者国务院产品质量监督部门授权的部门认可的认证机构申请企业质量体系认证。经认证合格的,由认证机构颁发企业质量体系认证证书。3.产品质量认证制度 产品质量认证制度,是指经法定认证机构对有关产品的质量进行公正的检验后,借助于合格证书和合格标志,确切的证明该企业能够生产符合产品标准和技术要求的产品的一种制度。国家参照国际先进的产品标准和技术要求,推行产品质量认证制度。企业根据自愿原则可以向国务院产品质量监督部门,或其授权的部门

认可的认证机构申请产品质量认证。经认证合格的,由认证机构颁发产品质量认证证书,准许企业在产品4.产品质量监督检查制度 国家对产品质量实行以抽查为主要方式的监督检查制度,对可能危及人体健康或其包装上使用产品质量认证标志。和人身、财产安全的产品,影响国计民生的重要工业产品以及消费者、有关组织反映有质量问题的产品进行抽查。抽查的样品应当在市场上或者企业成品仓库内的待销产品中随机抽取。监督抽查工作由国务院产品质量监督部门规划和组织。县级以上地方产品质量监督部门在本行政区域内也可以组织监督抽查。法律 对产品质量的监督检查另有规定的,依照有关法律的规定执行。国家监督抽查的产品,地方不得另行重复抽查;上级监督抽查的产品,下级不得另行重复抽查。根据监督抽查的需要,可以对产品进行检验。检验抽取样品的数量不得超过检验的合理需要,并不得向被检查人收取检验费用。监督抽查所需检验费用按照国务院规定列支。课外阅读: 《产品免于质量监督检查管理办法》月日起被废止,产品免检制度本身存在重大918缺陷

短短两天之内,在中国实行八年之久的产品免检制度即告瓦解。月日晚间,国家质检总局发布第号总局令,决定自公布之日起,废止《产品免 918109于质量监督检查管理办法》(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令第号)。9 就在前一天,国家质检总局就已发出公告,宣布从当天起停止所有食品类生产企业获得 的国家免检产品资格,相关企业立即停止国家免检资格的宣传活动,生产产品和印制包装上已使用的国家免检标志不再有效。

击垮产品免检制度的正是问题奶粉事件。“” 继三鹿牌婴幼儿配方奶粉被曝出添加了化工原料三聚氰胺,致中国至今余名婴幼儿

6000身患肾结石,其中三人死亡后,月日,国家质检总局通报了全国婴幼儿奶粉三聚氰胺916含量抽检的阶段性结果,有家企业批次产品检出了含量不同的三聚氰胺。月日2269918晚,国家质检总局再次宣布,蒙牛、伊利、光明部分液态奶中检出三聚氰胺成份。

具有讽剌意味的是,三鹿、蒙牛、伊利等几大知名乳品企业的奶粉等产品皆享有国家 “免检产品的称号。根据产品免检制度,这些企业的产品本应该质量上乘。” 前世今生 产品免检制度的始于上世纪年代。当时,一些地方的技术监督部门对本地连续数年检 90查合格的产品,在一定时间内免于监督检查。但是由于在实施过程中,缺乏全国性规范,使得各地的免检工作标准不一,免检产品的质量水平也参差不齐。因此,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于年月发出通知,要求各地暂停实施免检制度。19978 直至年,免检制度在全国范围内重新启动。当年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进一 199912步加强产品质量工作若干问题的决定》(国发〔〕号,下称《决定》),对产品免检制199924度作出了统一规定:对产品质量长期稳定、市场占有率高、企业标准达到或严于国家有关“标准的,以及国家或省、自治区、直辖市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连续三次以上抽查合格的产品,可确定为免检产品。” 其后,国家质检总局根据《决定》,于年月发布了《产品免于质量监督检查管理

20003办法》(下称《办法》)及其《实施细则》。政府设立产品免检制度设立的初衷,是为了鼓励企业提高产品质量,扶优扶强,避免重 复检查,减轻企业负担,克服地方保护等。同时,免检制度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相关部门的工作任务。

经过八年实施,免检产品的范围日益扩大。年月日,国家质检总局发布的《关 2008327于开展年度产品质量国家免检工作的通知》显示,年实行国家免检制度的产品共20082008种,其中年到期需重新申报国家免检的种,包括黄酒、方便面、饮料、罐头、80200854葡萄酒、婴幼儿配方乳粉、火腿肠、灭菌奶、瓶装饮用水、大米、小麦粉、酱油、食醋、食

用植物油等;新增种,包括中式火腿、酱腌菜、挂面等。26 而国家免检也一度成为企业标榜其产品质量优异的门面,频频出现在各种广告之中。“” 制度检讨 实际上,对于产品免检制度的质疑早已有之。质疑之一便是产品免检制度缺乏法律支持。《产品质量法》第条规定:国家对产品 15“质量实行以抽查为主要方式的监督检查制度监督抽查工作由国务院产品质量监督部门……规划和组织。由此可见,对产品进行监督检查是法律赋予国家质检总局的一项行政职权,”而对产品的监督检查以抽查为主要方式。而根据产品免检的制度设计,产品获得国家免检后,在一定时期内免于各级政府部门 “”的质量监督抽查,这一规定与《产品质量法》的有关抽查的相关条款相低触。同时,质“”检部门在一定时间内放弃对国家免检产品的抽查,涉嫌行政不作为。“” 产品免检制度规定,企业产品获得国家免检的条件有:产品质量长期稳定,有完善的质 量保证体系;产品市场占有率、企业经济效益在本行业内排名前列;产品标准达到或者严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要求;产品经省级以上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连续三次以上(含三次)监督检查均为合格;产品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和国家产业政策。对此,质疑者认为产品免检制度的门槛过低,影响产品质量的因素多样,三次抽查合“格,并不足以保证其他批次的产品质量也一定合格。对于食品行业尤其如此,一位食品企”业人士对《财经》记者表示,由于食品行业的原料多为农产品,具有品质多变的特点,甚“至每一批之间的质量也各不相同。在这位人士看来,仅是三次抽检合格,远不足以达到真”正的监管效果。此外,根据产品免检制度,国家免检的有效期为三年。这意味着在三年“”间,企业可以免除各种形式的检查,实际上游离于正常的监管之外,这期间的产品质量只“能完全靠企业自觉了,这位人士表示。” 另外,根据相关规定,免检产品在有效期内发生质量事故的,视情节责令生产企业限

《产品防伪监督管理办法实施细则》 篇6

省、自治区、直辖市质量技术监督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内重点监管纤维产品的质量监督工作。设有专业纤维检验机构的地方,由专业纤维检验机构对重点监管纤维产品质量实施监督;没有设立专业纤检机构的地方,由质量监督部门在其管辖范围内实施重点监管纤维产品质量监督{地方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和专业纤维检验机构统称纤维(重点监管纤维产品)质量监督机构}。

准;

(三)国家规定的其他条件。

(三)销售的重点监管纤维产品符合国家规定要求的标识;

(四)国家规定的其他要求。

维制品应当标注有符合国家规定要求的标识,以纤维制品下角或其再加工纤维作为辅垫物原料的,还必须按照规定在标识中对所用原料予以明示说明。

学生服。

合同备案后,合同标的或数量等主要内容发生变化的,学生服生产企业应主动再次向学生服质量监督管理部门重新备案。

染、整各环节的生产者应分别对其产品质量负责。

(四)应当根据GB18401标准的规定标明面料的安全类别。

(五)应当标明所执行的产品标准编号。

(六)应当标明面料的销售计量数量和单位。如:重量、长度等。

(七)其他国家规定应当标明的内容。

品质量检验机构进行重点监管纤维产品质量检验,必须执行相关标准、技术规范和有关规定,客观、公正、及时地出具检验结果,保证检验结果合法、有效。

对消防产品监督管理工作的思考 篇7

加强消防产品管理是社会单位安全管理的核心内容,是单位有效扑救初起火灾的重要保证。近年来,多起典型火灾案例表明,消防产品能否及时发挥正常的作用,已经成为有效遏制重特大火灾事故发生的关键基础。

1 消防产品的现状

1.1 消防产品快速增长

随着城市规划进展,完善城市消防设施、人防工程、避难场所,加强应急设施,增强公共安全保障能力,必然带来的消防产品的增量市场。人们对安全的要求越来越高,将带来新的消防产品设备及消防工程需求,家用消防、住宅消防、市政消防等领域将迎来新的发展契机。经济的快速发展,做为消防方面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新产品将广泛使用,消防产品的更新换代也将给传统与非传统的消防安全工作带来挑战。

1.2 消防产品市场秩序混乱

近年来,在对市场抽检中消防监督部门发现灭火器、消火栓、消防接口、防火门、报警器、防火涂料、洒水喷头、给水设备及配件、灭火药剂等产品的不合格比例很高。因使用不合格消防产品,因消防产品质量问题导致消防验收不合格等消防产品违法案件也逐年上升。

一些单纯追逐经济效益,无良生产产品的厂家和销售商家,不顾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肆意生产不符合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消防产品,销售国家明令淘汰或禁止使用的产品,以假充真、掺杂掺假、以次充好、以不合格产品冒充合格的产品,甚至于伪造或者冒用检验报告市场准入证明文件,认证标志及无产品标识等产品。这些假冒伪劣消防产品严重损害了人民的利益,危害了公共安全体系,因消防产品在火灾中不能发挥作用,使许多鲜活生命无辜丧生,因而假冒伪劣消防器材的使用比灾难本身更让人感到深恶痛绝。深入开展消防产品的治理工作,严厉打击假冒伪劣消防产品,切实规范消防产品市场秩序,才能从源头上消除安全隐患。

2 加强消防产品监督管理工作的对策

消防产品量大面广,又属于公共安全产品。进一步加强消防产品质量监督管理工作,对于提高消防产品质量,遏制重大火灾的发生,推动消防产品生产的发展,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都有着重要意义。

2.1 完善部门联动执法制度,制定消防产品专项整治行动方案

积极发挥政府主导职能,成立多职能部门联合参加的整治组,完善消防产品监督管理联合执法制度,制定消防产品专项整治行动方案,联合消防部门、工商行政管理局、质量技术监督局等部门,重拳出击,从制度上对消防产品监督管理工作予以规范。各级监管部门形成合力,分工协作,加强生产、销售、使用、维修领域各环节的监管,统计全市审核验收合格建筑工程底数,登记各消防产品经销商经销情况,盯紧假冒伪劣消防产品的违法生产厂商、批发销售团伙、地下加工窝点等犯罪源头,点面兼顾,常抓不懈。利用“3月15日”消防产品专项整治及“11月9日”消防宣传周活动,对消防产品、消防设备生产、销售单位开展消防产品专项检查。进一步健全与工商、质监部门的联合执法、信息通报等工作制度,

2.2 建章立制,常抓不懈,不断规范消防产品市场秩序

1)是摸底排查。组织精干警力、业务骨干,充分利用消防部门现有的仪器设备,紧紧围绕消防产品生产、销售、使用、维修四大环节进行监管、整治、摸底排查,通过采取“消防查处、源头堵截、集中治理”三项措施,开展消防产品集中整治;

2)是刚性收缴。加大对生产、销售、使用消防产品单位的检查力度,对于发现的不合格的消防产品,如灭火器、消火栓、固定灭火系统产品、火灾报警产品、防火门等消防产品要该予以依法没收,并将涉嫌不合格产品的生产厂家向质量技术监督局、工商行政管理局通报。开展假冒伪劣消防产品集中销毁仪式,对日常消防监督检查中收缴的灭火器、消火栓、消防安全指示灯、安全疏散指示标志等假冒伪劣消防产品进行集中销毁;

3)是及时回访。定期开展“回头看”活动,认真查看隐患整改落实情况,详细询问和了解各单位安全防范措施、“四个能力”建议情况、消防器材购买与维护保养工作等,指导单位认真开展好日常消防产品工作。对发现存在火灾隐患的单位特别是对使用假冒伪劣消防产品的单位进行严肃的查改。

2.3 全面启动,严把建设工程消防产品审核关

消防监督执法人员严把建设工程消防审核关、产品使用关,验收环节的消防产品监管,以严厉打击消防产品违法行为为突破口,要求各施工单位安装消防产品前,必须将进入施工现场的消防产品、消防设施施工企业有关资料报消防机构审查;同时,执法监督人员应告之建设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禁止购买性能差、价格便宜产品,确保消防产品的合格率,源头上杜绝安全隐患进入。

2.4 稳步推动,消防产品宣传有声有色

开展形式多样的消防产品宣传活动。完善火灾隐患举报投诉受理平台,充分发挥具有强大的舆论监督导向作用的新闻媒体时效性强、受众面广、影响范围大的优势,借助网络、报刊、手机等宣传平台联合开展消防产品知识宣传。广泛征集社会线索,充分借助消防产品行业组织,了解和掌握社会上不良竞争、恶性竞争的现象,发动社会各界举报身边存在的生、销、使不合格消防产品的行为,全面形成“全民参与、清剿火患”的良好局面。

设立消防知识咨询台、摆放消防内容宣传展板、发放消防产品打假宣传单、现场就真假消防产品进行鉴别等方式,就消防法律法规、消防安全常识、消防产品正确识别、消防监督执法程序等方面知识进行推广宣传。

组织消防监督人员深入到消防产品制、销、维修企业中,开展消防安全课程,传授消防产品质量体系规范,对相关违法行为的处罚进行普法宣传。同时,开展消防产品企业责任人、管理人培训,努力提高从业人员素质,杜绝假冒伪劣消防产品流入市场,造成人民生命财产损失。

参考文献

论中学教学管理的实施与制度监督 篇8

【关键词】教学管理;中学;地位

随着现代生产和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科学管理越来越为人们普遍重视。现代经济发达的国家已视科学、技术和管理为现代文明的三大支柱,认为没有科学管理就没有各项事业的持久、高速、高效的发展。对于中学,需要科学管理也不例外。人们现在正认识到,教学缺乏科学的管理,必然影响培养人才的质量和效果。围此,如何科学地进行教学管理的问题,已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了[1]。因此,中学教育的教学管理可以归纳为:按照中学教育的客观规律和特点,依据中学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对学校教学活动进行有计划的组织、安排、控制、监督而全面实施的过程。

一、中学教学管理的主要任务

1.根据“三个面向”的指导方针,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及时学习和了解当今世界新技术革命的发展趋势和国家经济建设的新形势,掌握社会对中学培养人才的需求特点,从中学的实际情况出发,吸取国内外职业教育的先进经验,认真研究专业设置、教学计划、课程体系、教学大纲、教学方法等诸方面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和改进调整的最佳方案,勇于创新,大力加强和深化教学改革。

2.从教学过程的实际出发,分析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和指导思想是否符合教学规律和教育目标的要求,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正确的引导和必要的纠正,帮助教学人员树立正确的教学观点。中学教学管理人员要经常深入教学实际,研究和掌握教学过程中的具体情况和问题,把握教师的教学思想,看其是否符合党的教育方针,是否符合中学教育培养目标,防止用陈旧传统的教学思想指导和处理中学教育的教学问题。在Et常教学活动中,教学管理人员要坚持中学教育教学工作管理的原则,正确处理理论与实际、教学与生产和科研等方面的关系,努力把学校办好[2]。

3.根据教学规律、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和上级要求及中学的实际情况,建立健全教学工作的各项规章制度,制定各项教学工作的具体计划并认真贯彻落实,从而稳定教学秩序,优化教学环境,保证教学任务的完成和教学效果的提高。要建立与维护良好的教学秩序,教学管理人员必须遵循各项教学工作管理原则,按照一定的程序,运用一定的管理手段,对教学工作统筹计划,适当安排,使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以及各种教学活动有层次、有计划、有步骤地协调进行。

二、教学管理在中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在中学管理中,教学管理居于首要地位,对提高教学质量起着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由于教学管理和教学领导在一个学校范围内实际上是同义语,因此完全可以这样说:搞好教学工作,培养合格人才,关键在于教学管理。这是因为:第一,在中学里,一支符合需要的教师队伍并不是自发形成的,必须由教學管理者制订规划,选定人员,进行培养,以便不断提高教师的思想水平,教学水平和学术水平;第二,一本好的教材问世,往往与教学管理部门在遴选人员,组织编写,复印、使用等方面的领导与支持是分不开的,第三,教学仪器设备和图书资料,要由教学管理部门分配资金,合理购置,提高使用效率,更好地为教学工作服务;第四,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教学管理部门要组织制订培养方案——教学计划,和开展教学内容、方法的改革,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保证学生在德、智、体各方面生动活泼地得到发展。因此,教学是中学的一项中心任务。而教学管理自然是管理的主要部分。其他的管理工作也必须围绕学校的中心任务一教学。每所中学如果教学管理不好,那么要想教学质量得到不断提高,一般是不大可能的[3]。

教学质量管理就是指各级管理部门,监督保证在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按规定质量标准和要求顺利执行,以达到培养目标的要求,这就要:(1)对教师的政治思想、工作态度、业务水平和教育素养提出明确要求;(2)对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包括备课、讲课、作业、实验、实习、辅导等)提出质量标准;(3)对学生提出有关德、智、体全面发展,努力学好各门课程的基本要求;(4)对学习过程的各环节(包括预习、听讲、复习、作业、自学、小结等)提出质量标准;(5)开展教学检查,既要分段进行,又要贯穿教学的全过程,不仅检查教学的最后效果,而且要检查教学各个环节是否符合质量标准,(6)教学检查工作要经常化、制度化,要和教学结合进行,发现经验时,要组织交流,发现问题时,要提出解决办法。

教育事业要适应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除要积极发展数量外,更要重视质量。由于教学过程的随机因素很多,影响教学质量的干扰因子会随遇而生,因而如何确定教学质量的客观标准就是一件不容易的事,例如有的课程考试平均成绩偏高,并不能说明该课程的教学质量就好,但也不能断言它就不好,因为教师出题的难易和评分标准的宽严,带有一定的主观随意性,缺乏一个明确统一的标准和要求。即使如此,还是要制订一个质量的标准,然后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因此,加强教学质量管理,首先要统一对质量概念的认识和评定质量的标准。这个质量的标准要体现德、智、体全面要求,不能片面地只把课程考试分数的高低来作为教学质量好坏的唯一标准[4]。

三、中学教学管理的实施与制度监督

1.中学规章制度的实施。中学教学管理规章制度的实施必须加强宣传。学校制定颁布的每一项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必须通过各种形式广为宣传,必要时可组织专题学习,使教学管理规章制度为师生员工所知晓。执行教学管理规章制度是指学校机关及其公职人员在规定的职权范围内,依照规章制度实行有效管理。这首先要求学校在制定颁布教学管理规章制度时必须明确执法部门;其次要求严格执法,执法部门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规章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以及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对各种违反教学管理规章制度的事件予以认真处理。否则,即使学校教学管理规章制度相当健全,也不可能实现真正的法制化管理。

2.中学教学管理规章制度的监督。中学主要通过监察部门和其他有关职能部门对教学管理规章制度的实施进行监督,褒扬模范遵守者,批评执行不力者,惩处严重违反者,以保证规章制度的贯彻落实。师生员工是教学管理规章制度监督的主体。他们可以个人名义,也可以通过职代会、学代会及其他群众团体对教学管理规章制度的实施进行监督[5]。

结论

总之,中学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具有师生都必须遵守的性质,由学校行政约束力来保证其实施;它规定了学校事务参与者的权利、义务以及违反规章应给予的处罚,以达到维护学校正常秩序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刘长生,吴云峰,杨东海.加强课堂教学管理,提高课堂教学质量[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01:38-39.

[2]邵通,郝晶,陈长香.创新教学管理模式在教学运行过程中的应用研究[J].河北联合大学学报(医学版),2013,03:443-444.

[3]张朝杰.试论中学内部管理对提升办学品位的有效途径[J].长沙医学院学报,2013,01:53-57.

[4]莫红春.论教学管理与教学模式创新[J].现代经济信息,2013,23:266.

上一篇:后来的我们观后感言下一篇:企业三级教育培训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