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文化研究会(共7篇)
中庸与东方文化模式
中华文化是东方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思想和哲学体系。其中的儒家学说博大精深,内涵丰富,包含了对国家、社会、家庭、自然及人的基本看法和要求。然而,儒学所最终追求的则是一个以“仁”为核心,以“德”为基础,以“礼”为规范,以“和谐”为目标的境界。因此,千百年来贯穿儒家文化的一个始终不变的 特征就是“和”。中庸与东方文化的联系,可以简化为“中庸”与“和”的联系。
1、外交上的“和”与“中庸”
“和”推展到对外关系上,主张“亲仁善邻”,“以德为 邻”,“近者悦,远者来”。中庸之道讲究“诚”“仁”。在古代,外交上多为“独善其身”。现今,改革开放顺应时代潮流,与多国 建立外交关系。但是还是有着很深的“和”与“中庸”的影子。
中国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历史渊源中,也有儒学源远流 长的和平理念的积淀。中国宣布不参加军事同盟和军备竞赛,不 谋求势力范围,不在海外设立军事基地,反对核及大规模杀伤性 武器扩散,主张全面禁止和彻底销毁核武器,承诺无条件不对无 核国家和无核武器区使用或威胁使用核武器。中国提出以邻为善、与邻为伴的周边外交方针以及睦邻、安邻、富邻的周边外交政策。中国在外交实践中突出和贯穿合作,追求以合作谋和平,以合作 促发展,以合作解决问题。为此中国积极促成六方会谈,为朝鲜 半岛无核化及和平稳定奔走斡旋,将核问题纳入对话谈判轨道。
2、“和”的根基与“中庸”的天性人性
中庸讲究天性与人性合一。其认为天性是至善、至诚、至仁、至真的,而人性也应该是至善、至诚、至仁、至真的。只有使人 性达到了那至善、至诚、至仁、至真的天性,才能称得上真正意 义上的天人合一,才能创制天下的大纲,建立天下的大本,才能 通晓天地化育万物的道理,才能达到中庸之道。而“和”的根基 “和”的根基是“仁”。强调以民为本,施以仁政。中国古代政 治家以“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为治国理想。至诚尽 性的原则 是施行中庸之道的重要原则。“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 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 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 天地参矣。”只有坚持至诚原则,才能充分发挥自己善良的天性。能够充分发挥自己善良的天性,就能感化他人、发挥他人的善良 天性;能够发挥一切人的善良天性,就能充分发挥万物良天性; 能够充分发挥万物的善良天性,就可以参与天地化育万物。便达 到了至仁至善的境界;达到了至仁至善的境界,就可以同天地并 列为三了。这就坚持至诚尽性原则所达到的理想境界,达到了这 一理想境界也就找到了自己在宇宙间的真正位置。因此中庸的思 想十分的符合东方文化的思想。
在许多中华老字号品牌中,都能看到《周易》文脉的根基。
凡事“名”为先。“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
很多中华老字号从《周易》中直接取义命名。
中国大多老字号的品牌命名中,都包含了“德”和“仁”的涵义。
《周易》是中华文化的源头,也是中华老字号的文化渊源。“字号”是中华老字号的品牌载体或表现方式,也是最重要的品牌资产,许多中华老字号正来源于《周易》。强调“德”的理念是《周易》的基本理念,因此以“德”命名的中华老字号品牌占了很大一部分。
中华老字号代表了中国品牌文化的符号与密码,它既是我国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又是宝贵的商业品牌资源,在中华老字号中浓缩了中国文化的精华,其中包括《周易》的文化思想。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传承中,《周易》作为儒家文化的经典,奠定了“仁义礼智信”儒家文脉的基础。千百年来,中华老字号不断吸纳着《周易》文化的养料,转化成品牌文化的核心价值,在许多中华老字号的品牌中,我们都能看到《周易》文脉的根基。可以说,中华老字号就是《周易》及其儒家文化的物质化和品牌化的表现方式。因此,《周易》作为儒家文化的经典,其价值观和文化资源在中华老字号中得到了很充分的体现,“崇德尚仁”既是《周易》的核心诉求,也是中华老字号企业文化的命脉。从《周易》中梳理中华老字号的文脉和价值体系,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剖析中华老字号的文化肌理,也有助于进一步挖掘《周易》的品牌价值和商业价值。
在中华老字号品牌建构中从《周易》中直接取义命名
在中国历史发展的各个时期,中华老字号就注重从儒家的传统文化中吸收营养,来构建品牌文化和商业文化。《周易》作为一种文化资源和品牌资源,在中华老字号中品牌文化的建构中的应用,主要是从“名”和“理”两方面得到表现的。
首先,从“名”来看,《周易》在中华老字号品牌文化中的演绎,表现在从《周易》中直接取义命名。许多老字号都是以《周易》中的经典语录、句子或取起关键词语来直接命名。“名”在中国文化中有着特殊的象征意义,对公众有巨大的暗示和象征作用,或者说是一种特殊的说服效果。凡事“名”为先,“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因此,“正名”对于老字号来说事关重大。“名”是一种儒家正统的叙事方式和权威的证明方式,也是根源于《周易》及其儒家文化的品牌建构方式和传播方式。“名”一方面要来源正统,一方面要能够阐释“德”、“仁”等儒家的核心价值观。《周易》则为中华老字号的命名提供这样的品牌文化资源。
“名正”可以说明其合理性、权威性和正统性,这正是老字号品牌所需要的文化张力。《周易》恰恰充当了这种为“正名”而存在的价值。可见,由“名”可以引申出许多文化的想象与意义的传达,“名气”、“名分”、“名声”、“名号”、“名头”、“名牌”、“名人”、“名品”、“名山”、“名流”,这些意义生成、引申、连接与转换,无一不与“名”有关联,植根于“名”文化的内蕴。“名”在老字号中,某种程度上充当了一个资源与文化整合器的作用。事实上,“名山”、“名人”、“名声”等都成为了老字号相关联的品牌文化资源,放大、倍增、拓展了中华老字号品牌的传播效应和文化积淀效应。
老字号的“名”,能引申出许多的文化的隐喻和想象,这种“名”的传播张力正是中国品牌文化建构的特有的方式,故中国对起名有特别的讲究,无论是人名还是店号名,都要考察阴阳五行、风水时辰,以图趋吉避凶、万事顺达。《周易》是阴阳五行、仁德教化的源头。因此,许多老字号的品牌命名,都要从《周易》的“微言大义”中去挖掘正统的“名”,进而与品牌字号相连接,从而使字号品牌有了无限的伸展空间和意义空间。由于“名”在阴阳五行的意蕴中,甚至还隐含着某种宿命论的归因,某些以阴阳五行起名的字号的“名”,又常常带有神秘和命定论的色彩,更增加了老字号品牌的特殊的心理体验的效果。这与西方把品牌“是建立在消费者心里的印象”的建构方式,有着根本的差异。
以《周易》命名这一“引用”方式,也是中华老字号品牌文化的传播修辞技巧。在中国文化语境中,“正名”须“证明”,而引用则是“证明”的最佳修辞方式。直接从《周易》中取其字、用其意来“证明”,无疑是直接有效的说服手段。一些经典的老字号品牌,都是采取了这样的方式来构建字号品牌文化的。中华老字号胡庆余堂、咸亨酒店,其字号品牌的“庆余”、“咸亨”均直接取自《周易》。以胡庆余堂的为例,该堂号便取自于《周易》:“积善之家,必有庆余;不积善之家,必有余殃”。胡雪岩本是直接取“庆余堂”为堂号,后因避讳秦桧府邸的“余庆堂”的名号,故改为“庆余堂”。
“德”构成儒家文化核心思想亦成中华老字号的核心价值观
其次,从“理”来看,《周易》作为儒家思想的经典,其价值观渗透于中华老字号的品牌文化和企业文化之中,从而成为中华老字号品牌核心价值的根基。中华老字号虽然是商业行为,但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老字号品牌文化是强调“以义取利”的,而不能见利忘义。因此,行商过程中需要以德为先、以仁为本。德至而事兴,德废而业亡,这早已成为中国商业文化的基本理念。《周易》中对“德”的强调构成了儒家文化的核心思想,也成为了中华老字号品牌的核心价值观。
《周易》对“德”的强调是无与伦比的,在开篇“乾卦”中有云:“见龙在田,德施普也”,“天德不可为首也”,“初九曰‘潜龙,勿用’,何谓也?子曰:龙德而隐者也”;“龙德而中正也”;“德博而化”;“见龙在田,利见大人。君德也”;“君子进德修业,忠信,所以进德也,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君子进德修业,欲及时也,故无咎”;“‘飞龙在天’,乃位乎天德”;“君子以成德为行”;“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君子行此四德者,故曰乾:元,亨,利,贞。”在“坤卦”中,《周易》以“德”为核心,更进一步发挥了“君子以厚德载物”的思想。在整个“乾卦”中,“德”字出现了十四次之多,可见“德”居于何等重要的地位,它是整个《周易》的核心思想,也是阐发卦辞和卦象的基础。这也成为以后儒家仁学思想的重要来源,或者说仁是德的另一种表达方式。
中华老字号以“德”为核心价值观构建的品牌理念,成为一条贯穿各个历史时期老字号文化发展的脉络。“德”按照《周易》的说法,包含着多重涵义,除了元、亨、利、贞外,还有仁的涵义。或者说仁是“德”的具体表现形式以及内涵的自然展开。所以,中国许多老字号的品牌命名中,都包含了“德”和“仁”的涵义。如国家商务部任命的434个第一批中华老字号中,就有四川“德仁堂”;长春“积德泉”;北京“全聚德”、“聚德华天”;山东“德馨斋”、“孚德”;陕西“德懋恭”;上海“蔡同德堂”、“功德林”等。包含“仁”字的则有:北京“同仁堂”;南京“同仁堂”;镇江“存仁堂”;四川“德仁堂”。地方老字号品牌则有天津“达仁堂”、浙江“叶同仁堂”、云南“聚仁堂”和“修仁堂”等。
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有太多的东西要学习。有太多的事物需要探索,解开谜团。因为宇宙太大了,有时候,我会把人比做小小的蚂蚁,蚂蚁从这个地方走到那个地方,不知要多少年。在宇宙中,地球也就是一粒尘沙,就好像地面爬行的动物认为地球是没有边界的一样,我们也看不到“宇宙之外”的“宇宙”。这或许就是道法自然吧。
我跟武术结缘,源于上世纪80年代的武林热,那是一个充满激情,充满希望的时代。年少无知的我,是一个异想天开的人,我跟武学玄术结缘,是因为我有一颗对世界充满好奇的心,也是因为我是一个渴望自己拥有特异功能的人。为一心想练就一身“轻功”,而歪打正着地拜在祁天南老师傅门下,传承仙鹤门武学,学习南拳、八封掌、道家内功、医方法术、玄学易术。在我师兄黄魂于上世纪90年代初编写的《神医奇功秘方录》这本畅销书里,就有许多奇功异术是来自于仙鹤门的绝学。而我更是得到释修成老师傅的点拨,从那时起我就迷上了《易经》,学习了易经、八字、六壬、风水、面相、解灾等知识,并得到香港神相大师黄祥师傅的真传。因为在深圳做生意的原因,时常跟一些老板、官员打交道,也就不时琢磨起他们命局的内涵、变化。有时候还不经意的“点醒”他们易经风水方面的内容,没有想到,这个不经意的“点醒”,帮助一些在困境中的人“起死回生”,也让不少老板生意越做越大,企业得以接连上市。这样一看,就看出名声来了。朋友们都说我看得准,一个传一个,一个介绍一个,后来连政界、军界的要员都邀我看看家居、办公环境……再后来又有幸在陆智东老师那里。习练心意六合拳、杨式太极拳、咏春拳。在我仅学得点皮毛的时候,我综合各位老师的武艺精华,举办了《秘门真传绝学》函授班,传播武当内家硬功——五步金刚鬼手。许多学员都在短时间内学有所成,挥掌断砖石易如反掌,仙鹤武学第一次在武林上亮相,就大放异彩。我想老师傅在天堂也一定会得到安慰的。
人生就是一场戏,在戏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角色,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任务。
开场便是无奈。没有人通知你,更没有人征得你的同意,就把你人生的幕布拉开,然后一掌把你推入舞台的中央。你茫然失措,你嚎啕大哭。但这一切都无济于事,你只能蹒跚着在舞台上学步。
人生这场戏,没有剧本,就靠你自己一点点用心血去书写、去表演。表演初始,观众是宽容的,对你表演的拙劣或者谬误也能以你还“年幼无知”为理由包容;等到渐渐长大,观众就变得苛刻起来。开巴士的任务就是载人,农民的任务就是种植粮食,教师的任务就是教书育人……我和你同样有自己的角色,有自己的任务。感觉好像打游戏一样,完成了一个任务就会通过一关,来到下一个要经过的地方,碰到该碰见的人。
人生这场戏,不好唱。
回想自己走过的人生路,有时真不胜唏嘘。我现在虽不是大富大贵,但经过我自己的努力,再经过自己掌握的易经风水调理和改运,我的命运已经逐渐改变,过去的看牛姓,如今变成了高学历的知识分子;过去连肥猪肉也很少有机会吃到的瘦仔,现在变成了常在酒店吃饭也觉无味的壮汉;小时候住在黑暗的泥砖房的农村小子,现在成为在大都市里拥有房产物业的城市居民;过去的穷娃,现在成为人敬人羡之人……过去,我常常抱怨老天对我不公,现在常常感叹上苍待我不薄,这或许就是命与运吧!所以用易经预测命运的目的在于知命。知命的目的在于顺应命运和改良命运。测命不是要预测未来,而是要规划未来。
《周易》是中国文化史上最古老、也是地位最显要的一部典籍。因为它年代久远,自然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形成起到了源头活水的作用。《周易》作为“五经之首”、“大道之原”,几乎对传统文化的各个层面都有着深刻的影响,因而在传统文化中占有首屈一指、不可动摇的重要地位。因为它地位显要,因而中国传统文化的诸多方面都受到它的影响而与之交融会通。各种学术思想程度不同地受到了《周易》的启迪、促发,特别是对武功修炼家、道佛修仙家的功夫修炼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华武术源远流长,派种繁多,我们现在练习武术主要的功能已经偏重于强身健体而不在技击。我认为武术锻炼除强身健体和锻炼意志以外,更重要的是通过练武调和五脏之气从而能调整人体的五行之气平衡流通,起到改善命运的巨大作用。本文只就《周易》与中华武术文化之间的关系作些粗浅介绍。
一、《易经》诞生最早的武术观念
《易经》开篇就有一句鼎鼎有名的格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译成白话文是:“天体的运行刚健不辍,君子也应自强不息。”这句话怎么看怎么像是一位武术家对一位习武之人说的话,如果—个对中国武术情有独钟的外国人问什么是中华武术的神?我们完全可以告诉他:《易经》第一页第一段的这个结句“健”,是一个特别值得注意的字,它本身有两个意思:一个是“刚强”;另一个是“康强”。前者指格和神的坚强,后者指身体和体质的健康,加上个“儿”字——健儿就成了军卒、壮士和剑客。剑客就是武术家,古乐府中有“健儿须快马,快马须健儿”的诗句。
《易经》中明确地谈到武术的有“君子以除戎器,戒不虞”之句,说的是“君子应整治兵器以防不测”。这和现代人习武为健身、防身的观念非常一致。其中“利武人之贞”中的“武人”——则是武术家。古籍中的“亮相”、“刚健中正”,说的是做人也是练武所谓“立天之日阴与阳:立地之日柔与刚;立人之日仁与义”以及对宇宙与人生规律的论述,包括八卦概念的确立都对后世的武术发展起到巨大而深刻的影响。
二、武功家惜《周易》阐述人性与功夫修炼的关系
武术气功正是以阴阳、五行、八卦、太极等原理为指导,以气功的修炼为手段,结合武术的格斗和套路而形成的一种技艺。其中,《易经》与武术的关系最为明显。从拳术名称上,一眼即可看出,如太极拳、八卦掌等。太极
二字出于《周易·系辞》:“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说“八卦”就要提到《易经》之“三易”原则,就是说《易经》包括了三个大原则:一变易;二简易;三不易。这既是研究《易经》的三大原则,也是研究八卦掌的基本原则。
简单地说,两仪、四象、八卦,全由太极而生。太极的一动一静而产生了天地万物。描绘了一个以太极为中心观念的宇宙发生图式。
中国传统武术总的来说,可以勉强地分为“内家”和“外家”。内家中的代表拳为太极、八卦、形意,它们无一不与阴阳相关。拳理中的动静、开合、虚实、现藏,都是根据阴阳学说而来。不管何种拳术,总以强身健体为第一要义,也就是说要维持体内的阴阳平衡。无论是外家拳,还是内家拳,都强调“气沉丹田”或“外练身法步,内练精气神”,“内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只有这样,才能做到“阴平阳秘。精神乃治”,“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周易》认为人在出生前体内只有一个核心,这个核心叫先天一气,一般称为“性命”。由于这个核心的作用,能够夺自然之造化,使性命保持旺盛。但是当人出生以后,人体这一核心便分成两部分,性的部分上升络于心,随心神达于整个机体,开于九窍用之于外;命的部分下降络于肾,形成“火水未济”,也就是坎下离上之象。人如能把精神外用的习惯作法颠倒过来,令神不外驰、精不外漏,而以性接命,用命寄性,把性和命合在一起,恢复成出生前一个核心那种状态,也就是“水火既济”,坎上离下。这就是修炼家常说“以后天返先天”的以坎添离的功夫。
《周易》实际上是古代先哲通天地阴阻造化,契宇宙之玄机、操性命之柄,与宇宙同体修复自然的哲理。老子云:“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生长。”《周易》认为,人要长生,就得效法天地,把性命寓于《易》象之中。要人摄性命归一源,人之所以不能摄性命归一源,只因人以贪欲为本。正像火水未济卦象所示那样,人心在上属火,人贪欲之火不灭苦也不灭,则生灭。世人以事物之纷繁,机心之拨动,衣食之困挠,举世庸庸。人肾在下属水,肾藏精。人二八精满壬癸至,精气满而溢,故阴阳合而生育,继而心妄欲迷,钟情于爱河,牵引花媒逗人情缘,一生之精华外注,直至灭尽。人因受拜物主义、拜金主义、拜官主义等影响,所以贪心拨动生一切烦恼,皆未曾做生命学研究。只能悔以人生之暂短,一切贪欲皆是磨灭人生灵性之利器,人以生命之本体现富贵荣华,实是过眼云烟。《周易》所讲的天地阴阳变化实是身心性命之道。
在《周易》看来:人处于宇宙天地间,就必然受宇宙天地变化规律的制约,不能随心所欲,要服从客观规律,利用客观规律。《系辞》日:“法象莫大乎天地。”这就是说,宇宙间可以效法的最大形象就是天地。
三、《周易》象数的阴阳变化论与武功修炼
《周易》象数的基本思想是阴阳论,在武术修炼中是非常重要的。在武术修炼中不论是内在“气”的打通,还是外在的手、眼、身、法、步的协调配合都是阴阳的对立统一。所谓“阴阳”,不仅指构成宇宙的“气”,而且指表现一切事物现象的性质及其相互作用的两种属性。宇宙间的一切都在无穷尽地变化、发展,都在不断地向其相反的方面转化,不是由阴变阳就是由阳变阴。固然这些变化受各种因素的制约,但必须遵循某一固定不变之法则。换言之,必须有其规律性。把复杂的客观规律从令人眼花缭乱的宇宙万般事物的变化中抽象出来加以简化,使人易知易从,这就是《易》的宗旨。把阴阳、动静、刚柔套用奇偶之数,运用“一”、“一”阴阳两爻阐述功夫修炼、套路演练和交手对抗的刚柔、动静原理,这就是《周易》哲学思想对武功修炼的指导。
《周易》象数寓含着的阴阳理论是丰富的。它寓含着阴阳的对立制约关系,阴阳的互根互用原理以及阴阳的消长转化作用。阴阳是天地,万物之源。万物莫不负阴而抱阳,阴阳合德而刚柔有体。万物也随着阴阳的变易而此生彼灭。
《周易》就是运用这种阴阳、刚柔对立统一的关系来说明宇宙万事万物状况的。例如八卦掌以阴阳为纲纪,并用五行来定位,以确定行走的方向。以《周易》象数理论为理论基础。以单换掌、大鹏掌、白猿献果、指天划地、狮子抱球等二十四个动作为单操,作为基本功的练习,也就是一种静功的练习(属阳)。各种掌法都以转圈进步为基本练法,暗合着八卦的乾、坎、艮、震、巽、离、坤、兑的数变和方位,因而有六十四掌的变化,四正四隅的转环。它是我国道家在长期实践中所发明创造的。《系辞》曰:“一阴一阳之谓道。”在《周易》看来,阴阳、动静、刚柔原理就是宇宙间的最根本法则。人是阴阳的结合体,内含宇宙之精,万物之灵,因而是一个与宇宙同构的小宇宙,即天是大周天,人是小周天。天属阳、地属阴,人处于天地之间。
再比如,太极拳的基本拳理是:“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方为懂劲”;“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的阴阳变化,是太极拳功夫的基础。只有明白了“静中触动动犹静”、“劲由内换,收便是合,放即是开,开中有合”的道理,即掌握了“阴阳不测”之功,才能达到“因敌变化亦神奇”。再如,通背拳的理论,也是在《周易》象数阴阳理论指导下创建的。通背既是拳名又是锻炼的法则,意指练习中力通于背,也就是说通背拳是通过六种站桩方法打通人体前胸后背的任脉和督脉。传统武术主要用《周易》象数总结内功修炼经验,被誉为“丹经之祖”的《周易参同契》引《易》象论内丹。修炼家在描述人体内气变化过程时,引入象数观念。《参同契》首先以乾、坎、离、坤四卦作为基本概念,“乾刚坤柔、配合相包。阳禀阴受,雄雌相须。偕以造化,精气乃舒。坎离冠首,光耀垂敷,玄冥难测”。
四、武术与《周易》的灵感思维
现代科学认为,灵感孕育在潜意识中,是一种瞬间完成的高速思维,是大脑特别兴奋状态下思维火花的跃动或闪现。《周易》不仅包括天道、地道,还包括人道,其天人合一整体思维模式的最终归宿是人,是对人道的认识,也包括对人体科学,人体自然规律的认知。以《周易》天人观为指导的气功、武术,就为训练灵感思维、开发人脑智慧开辟了道路。以梅花拳为例,它不仅在一定情况下能激发人的灵感,还有训练和增强人的感知能力的有效方法。实践证明,在潜意识状态下由感知激发灵感而产生的武术动作皆神速而有奇效,其谐和完美的程度及瞬息万变的高速,都是在常规状态下产生的动作所无法比拟的,只有以灵感思维为指导,武功才能达到神化的境界。
灵感思维激发时,显意识,潜意识交互作用,促使潜意识所孕育的灵感
达到“神思方远,万涂竞萌”的状态,促使信息超越日常的思维程序而在灵感式的思维过程中升华。《系辞》认为:“易,无思也。无为也,感而遂通天下之故,非天下之至神,其孰能与于此”,即表述了这一灵感式的思维过程。拳法说:“拳打眨眼之功,胜败在哼哈之间。”这是说在潜意识状态下灵感指挥的武功动作,在极短的瞬间就完成了一系列的动作变化,其准确、完美、圆融、谐和的程度绝非意念指导下的动作所能比拟的。
脑科学认为,潜意识和显意识间不停地交换着信息,协调着彼此间的作用,才能保证人的意识活动正常进行。潜意识在激发灵感,促起顿悟时的作用是明显的。《坤·文言》说:“黄中通理,正位居体,美在其中,而畅于四肢,发于事业,美之至也。”这也是说“行庭”功法的美妙感受和奇特效果。实际上,它是使练功者无论是动还是静都能达到“凝神忘形”的境界,用潜意识指挥武术运动而使大脑两半球达到高度的谐和、统一状态。因为潜意识活动主要在右脑半球,而指挥肢体运动的功能则主要在左脑半球。要使武术动作圆融、谐和,必须加强左脑半球的潜意识活动能力。武功中“感知”的能力越强,觉察对方行动的能力也越精细。越迅速,越准确,甚至有不可思议的效果。
如果只从佛经中的“空”、老子的“无”、气功中的“虚静”去讲灵感思维的时空特征,还往往令人怀疑其存在的真实性,似乎这只是一种心态的反映、一种主观的意境而已。而武功则可把灵感思维的活动变成人体的动作来输出,这可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处于灵感思维指导下的武术动作是那么谐和,圆融,一气呵成,简直就像一个全方位的运动,这就是我们对灵感思维时空特征的基本理解。
人活在世上,可以变换不同的角色,也相应承担着不同的责任,还要与不同的人打交道。上对国家社会,下对亲朋同事,都承担着不同的责任。不过,切切不可忘记我们还有一项根本的责任:要对自己的人生负责。
希望成功,追求幸福,是人生的理想和责任。但人生在世比成功幸福更重要的是做人,应不论成功与失败,幸福与不幸都保持做人的尊严。因此,我们也切切不可忘记人生的头等大事:要对自己的人生负责。
作者:王充闾 《光明日报》(2016年09月02日 13版)
《周易》作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数千年来,高踞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的源头,内蕴博大精深,万有齐备,密切地联系着整个社会人生。总书记曾多次引用《周易》中“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这一论述,阐明改革开放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的道理。穷则思变,变中求新、新中求进、进中突破,这是中国先哲对事物发展变化规律的深刻总结,也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现实写照。
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自强不息的奋进精神,刚健有为的创新理念,这是贯穿于《周易》中的三个带有根本性的思想理念。它们在变通思维的统驭下,相生相发,相辅相成,三千多年来,成为优秀传统文化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民族历久弥新、生生不息的内在支撑力,充实核心价值观的正能量。
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
建立在变易思想基础上的忧患意识,在中国古代典籍中最早见于《周易》。“作《易》者,其有忧患乎!”(《系辞》)一言撮要,统括全局。这里讲的危亡、忧患,应该是广义的;远古先哲富有预见性,既有由于天敌施虐、洪水泛滥的自然忧患所产生的“人天之忧”,更有社会、人生、心灵方面的忧患,表现出深深的惕惧与挂虑。
而其哲学基础,则是“泰极而否”“盛极而衰”“物极必反”的变易思想,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生存智慧。由于远古先哲抱有尊天道、重人谋、诉求于内心的内省式的心性特征,因而其卜筮、占卦,往往建立在深而且广的忧患意识之上。从这个意义上说,忧患意识乃是远古先哲作《易》的原始动机。正是凭借着这种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和朝乾夕惕的进取精神,才使得这个伟大而多灾多难的民族,能够在数千年间始终生生不息、巍然屹立,并不断地发展进步,创造了举世无双的人间奇迹。
中华民族古代哲人的忧患意识,直接导因则是对于客观规律和时势分析的准确判断。《系辞》中明确指出:“《易》之兴也,其当殷之末世、周之盛德邪?当文王与纣之事邪?是故其辞危。危者使平,易者使倾。其道甚大,百物不废。惧以终始,其要无咎。此之谓《易》之道也。”危惧始得平安,而慢易则必致倾覆,所以,必须惧以终始。这样,就有望防止差错以至祸患的出现。
《易》卦辞、爻辞中,多见凶、咎、吝、否、损、陨、乱、困等负面占断之辞。《系辞》分析认为:“吉凶者,失得之象也;悔吝者,忧虞之象也。”吉凶讲的是人事得失的结果;悔吝则是指面对得失、休咎所持的态度。由于具有忧患意识,及时发现纰漏并加以改正,使得事物向好的方向发展,这就是悔;反之,有了小的过错而不及时改正,就会使事物向坏的方向发展,这就是吝。目的在于告诫人们,要有忧患意识,善于补过迁善,以趋利避害,化凶为吉。
《周易》中《临》卦卦辞说:“临。元亨利贞,至于八月有凶。”亨通顺利,则盛极而衰。宋代理学家程颐对此解释说:“阳道向盛之时,圣人豫(预)为之戒曰:‘阳虽方长,至于八月,则其道消矣,是有凶也。’大率圣人为戒,必于方盛之时,方盛而虑变,则可以防其满极,而图其永久。若既衰而后戒,亦无及矣。”在《复》卦中,讲周而复始,物极必反,“反复其道”(卦辞),强调事物发展到了顶点就要转向反面。《泰》卦中《九三》爻辞也讲:“无平不陂,无往不复。艰贞无咎。”无平不陂,即平原都有坡坎。宋代李光在《读易详注》中解释说:“治乱存亡,安危之相,固如阴阳寒暑之必至,有不可易者。惟圣人为能因其盈虚而消息之,使常治而不乱,常存而不亡,常安而不危也。消息之道,岂有他哉?兢业以图之,危惧以处之,当治安而不忘乱亡之戒,则可以保其治安而无咎矣。”
从一定意义上说,成功也是一个陷阱。因此,当事业有成之时,古人总是提醒要特别惕戒。《既济》卦辞:“既济。亨小。利贞。初吉终乱。”就是提醒人们要慎重对待成功,否则起初吉利,最终还会紊乱不堪。《象》辞曰:“水在火上。既济。君子以思虑而豫防之。”上水下火,一则通过加温,烹饪获得完成;二则相互制约,有利于健康发展。水火既济,象征事业成功,功德圆满。在这种情况下,君子总是虑远谋深,预防蹉跌失误;至于身处险境,那就更是惶惶而不自安,慎惧从事。《履》卦《九四》爻辞曰:“履虎尾。愬愬,终吉。”愬愬,恐惧也。踩到老虎尾巴上,比喻处境十分险恶。但只要心存戒惧,小心应对,最终总会化凶为吉。《困》卦《上六》爻辞曰:“困于葛藟,于臲卼,曰动悔有悔,征吉。”困于葛藟——被葛藤缠绕困住;臲卼——身在高危之处,心惴惴然。据李光解释,这句话的意思是:“当困极之时,若曰动,必有悔;而不思变动,则益入于困耳。若能悔前之失,穷而思通,必济矣。”
谨言慎行,韬光养晦,也是应对恶劣境遇的一种策略。《坤》卦《**》爻辞曰:“括囊,无咎无誉。”意为将口袋收紧,无获亦无失,虽然得不到赞誉,但可免遭灾难。所以,《象》辞曰:“括囊无咎,慎不害也。”将口袋收紧,可以免遭灾难;谨言慎行,没有害处。《离》卦《初九》爻辞:“履错然,敬之,无咎。”意为深夜传来一片错杂的脚步声,应有所警惕,才可望安然无事。魏晋时期王弼《周易注》:“错然者,警慎之貌也”,“以敬为务,辟其咎也”。综上所述,无论是身处顺境、逆境,只要能心存戒惧,妥善处置,都可以立于不败之地。
根本问题在于慎终如始,时时保持清醒的忧患意识。谨慎之道,突出表现为防微杜渐、小中见大、因中见果,把握量变与质变的辩证规律。《坤》卦《初六》爻辞,有“履霜,坚冰至”之语。按照当代著名学者高亨的解释:“履霜,秋日之象也,坚冰,冬日之象也,‘履霜坚冰至’者,谓人方履霜,而坚冰将至,喻事之有渐也。”关于“事之有渐”的道理,《易传·坤·文言》解释得至为深刻:“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臣弑其君,子弑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来者渐矣,由辩之不早辩也。《易》曰:‘履霜,坚冰至。’盖言顺也。”“顺”字,历代学人有不同理解:朱熹认为,古字“顺”“慎”通用,意为上述文字讲的是慎微;也有一些学者主张照字面解释,就是顺乎自然规律。踩到地面的霜,便知道冰雪寒冬快要到了,这是顺应自然规律。程颐对此也有解释:“明者则知渐不可长,小积成大。辨之于早,不使顺长。故天下之恶无由而成,乃知霜冰之戒也。”不论哪种解释,说的都是事物由小至大、由个别到一般、由量变到质变的发展变化过程,要求人们防微杜渐,避免大的祸殃发生。
关键在于“辨之于早”。就此,《系辞》引用孔夫子的话:“知几,其神乎!”“几者,动之微,吉之先见者也。”几,微也,亦即事物发展变化的苗头,吉凶祸福的征兆,所谓“一叶落而知天下秋”“风起于青萍之末”。知几,强调于安乐之时早自为计,在泰之伊始就警惕否对于泰的颠覆,防微杜渐,未雨绸缪。
这里涵盖了或者说体现了三方面的辩证思想、哲学智慧。首先,它是建立在否定之否定的规律的基础之上,“反者道之动”,物极必反;第二,是量变与质变规律,“事之有渐”“履霜,坚冰至”,说的正是这个道理;第三,与质量互变规律紧密联结的因果律。在客观事物或现象彼此制约、相互影响的过程中,原因引起其他事物或现象产生,结果则是其他事物或现象由量变化为质变的实现形式。
自强不息的奋发进取精神
自然现象与社会生活中的忧患,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忧患具有两面性,关键在于如何去应对它。宋人诗中有“一生忧患损天真”(欧阳修)、“少年忧患伤豪气”(王安石)、“忧患侵凌志气衰”(陆游)之句,说的都是人们面临忧患丛生的环境与际遇,身心会受到极大伤害。这一点不容否认。《系辞》中也说了:“既辱且危,死期将至。”所以,面对忧患必须惊觉、警醒,这样就有望化危为机,否极泰来,所谓“置之死地而后生”。“殷忧启圣,多难兴邦”之古训,所揭示的正是这个道理。大前提是具有清醒的危机意识,进而激发自强不息、昂扬奋发的积极进取精神。
《乾》卦《九三》爻辞曰:“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说的是君子终日不懈,自强不息,即使到了晚上也抱有警惕之心,不敢松懈。这样,即便遭遇险情,也可安然无恙。因此,其《象》辞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孔颖达在《周易正义》中释为:“天行健,此谓天之自然现象。君子以自强不息,此以人事法天所行,言君子之人用此卦象,自强勉力,不有止息。”天道的本质特征是健,健是运行不息的意思——四时交替,昼夜更迭,岁岁年年,无休无止。君子应效法天道之健,自立自强,奋发进取。《恒》卦卦辞曰:“恒,亨。无咎。”恒,久也。像自然的恒常不变,人的壮心也迄无止息。亨,意为亨通顺利,没有灾患。这里强调的是守恒道,树恒心。《彖》辞曰:“天地之道,恒久而不已也。利有攸往,终则有始也。日月得天而能久照,四时变化而能久成,圣人久于其道而天下化成。观其所恒,而天地万物之情可见矣。”利有攸往,说的是利于出行,有所作为。
《周易》卦爻中对于自强不息精神有精辟的阐述。《乾》卦以龙为喻,或隐或显,或潜或跃,或升或飞,表现刚健有为、富有生命力的积极奋发状态。著名学者曹础基就此作如下解读:
《周易》对中华民族、对中国有什么影响?可以说,《周易》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
《周易·象传》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意思是:象征天(即自然)的运行,为健(通乾,帛书作键)卦,君子效法它,自我发愤图强,永不停息。
《乾》卦中写了龙在不同阶段的形象:潜伏─开始出头─兢兢业业、小心谨慎─跃跃欲试、大显身手─飞黄腾达─适可而止。
早在一百多年前,梁启超就曾在清华大学以“自强不息”为中心话题发表演说。他说:“君子自励,犹天之运行不息,不得有一曝十寒之弊。且学者立志,尤须坚韧强毅,虽遇颠沛流离,不屈不挠;若或见利而进,知难而退,非大有为者之事,何足取焉。人之生于世,犹舟之航海,顺风逆风,因时而异。如必风顺而后扬帆,登岸无日矣。”
这种自强不息精神,展现出一种刚健之美。《周易》崇尚刚健,在《乾》《震》《豫》《大壮》《大畜》诸卦中都体现了这种以刚健为主导的审美取向。《大畜》卦《彖》曰:“刚健笃实辉光,日新其德。”高亨先生作注,曰:“天之道刚健,山之性厚实,天光山色,相映成辉,日日有新气象。”《乾卦·文言》曰:“刚健中正,纯粹精也。”看得出来,在《周易》中是把刚健与笃实、中正、纯粹这些可贵的素质联系在一起的,弘扬了厚重诚笃、中正不倚、坦诚直率的风格、思想、信念。《大壮》卦辞曰:“大壮,利贞。”《彖》曰:“大者,壮也。刚以动,故壮。大壮,利贞,大者,正也。正大而天地之情可见矣。”壮而且大,壮而且正,展现一种刚强、正大,生命力勃发的奋进气概。
《周易》中所倡导的刚健有为,体现一种不屈不挠、愈挫愈勇、坚不可摧的崇高品格与顽强精神。《需》卦《彖》曰:“需,须也,险在前也。刚健而不陷,其义不困穷矣。”须,意为等待。由于险阻在前,特别需要一种顽强、刚毅、健勇的奋斗精神;但应该静以待时,不能莽撞行事,这样就可以摆脱困境。
说到刚强、正大,生命力勃发,坚不可摧的顽强奋斗精神,人们会联想到作为“中华民族脊梁”的优秀学人。比如,汉代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他就是一位出色的代表。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正当他全身心投入撰写《史记》之时,却因“李陵事件”而遭受腐刑,他忍辱苟活,为的就是要实现宏伟抱负——完成《史记》撰著。如同他在《报任安书》中所说的:“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虽万被戮,岂有悔哉”。以半百之年,获释出狱,苦熬硬拼十四载,最后完成了这部史学杰作。同样的强者,还有唐代高僧玄奘法师,西行舍身求法,“乘危远迈,策杖孤征”,十有七年,历经无数艰难险阻,终于实现了伟大抱负。明末清初大学问家王夫之,“迄于暮年,体羸多病,腕不胜砚,指不胜笔,犹时置楮墨于卧榻之旁,力疾而篡注”(《姜斋公行述》)。他们所体现的,都是《周易》中倡导的这种终日乾乾、自强不息的奋进精神。
唯变所适、革故鼎新的创新理念
中华民族是一个富有创新理念的民族。早在三千五百年前,商朝的开国君主成汤就把“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这九字箴言刻在沐浴之盘上,用以警戒惕励自己。而这种创新求变的观念,又与产生于更早年代的阴阳八卦的意象恰相吻合。接下来,始编于殷周之际,作为上古巫文化遗存,由卦象、卦辞、爻辞组成的《易经》;特别是战国中后期产物、汇集解《易》作品的《易传》,更是进一步阐扬了这一理念。
创新的实质,是除旧布新,革故鼎新。《说文》释“创”:“伤也,从刃”。“创”的原意是损伤。学者指出,《周易》中的创新图变精神体现在生生不已的创化、创造的流变之中。创新化育,不是单纯的量的叠加,而是通过除旧布新,实现新质的生成。《革》《鼎》二卦,充分体现了新陈代谢、革故鼎新的基本理念。
《革》卦《彖》曰:“泽中有火,革。”传统解卦,说是《革》卦属于异卦,按照卦象分析,上兑为泽,下离为火,泽中有潜伏的火,水火相叠而交迸。水在上浇于下,火在下升于上。火旺水必干,水大火将熄。二者相生相克,互不相容,急需变革,也必然出现变革。《乾》卦《文言》中亦有“乾道乃革”之语。革,就是变革、革新、革命。而《革》卦之后紧接着《鼎》卦,目的就在于彰显“革故鼎新”之义。《易传·杂卦》指出:“革,去故也;鼎,取新也。”强调的都是推陈出新,除旧布新。
创新、创造、创化,乃天地之大德。《系辞》指出:“日新之谓盛德”。以“日新”为“盛德”,所强调的正是创新精神。又说:“天地之大德为生”。著名哲学家张岱年指出,作为“天地之大德”,生的本意是创造。承认“生生之谓易”,就是把世界和人生都看作不断创新的过程。只有不断变化、不断创新,才能永葆生机。
创新、创造的指导原则是“顺天应人”。《革》卦《彖》曰:“天地革而四时成。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革之时,大矣哉。”“革命”一词即滥觞于此。“顺乎天”,指顺从客观规律与时代潮流;“应乎人”,指顺应人民意志,切合社会需要、国情民心。对此,高亨解释说:“改革乃自然界与社会之普遍规律,但必须应时之需要。天地应时而革,所以四时成。汤、武应时而革桀、纣之命,所以顺天应人。革之应时,乃能成其大也。”充分阐明了实施变革和掌握变革时机的重要性。荀子关于“顺天应人”有如下解说:“汤、武非取天下也,修其道,行其义,兴天下之同利,除天下之同害,而天下归之也;桀、纣非去天下也,反禹、汤之德,乱礼义之分,禽兽之行,积其凶,全其恶,而天下去之也。天下归之之谓王,天下去之之谓亡。”古代先哲一致认为,“顺天应人”,这是改革、创新、革命所应遵循的准则。《周易》突出阐扬了这一思想观念。
随时为变,随机应变,这是解读《周易》的象数爻辞,特别是创新、创造、创化意蕴的一把钥匙。中国古代哲学特征以及思维方式,反映在认识上,往往偏重时间的流动,凡事以时间为本位,以时间统驭空间。“革之时,大矣哉”。《周易》中多处阐发“时”的观念。“时”,言简而意丰,一般理解为审时度势。《系辞》指出:“《易》之为书也”,“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明确指出,《周易》这部书绝非僵化的经典,其核心理念是一切以客观实际为依归;也就是说,唯有因时而变才能适应客观实际需要。《周易》反复强调:“变通者,趋时者也”(《系辞》);“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艮》卦《彖》辞)。所谓趋时,“正指人事之适应。故古人言变,每言时变”(钱穆语)。而动静、行止,则是讲以时进退的处世之道,苟不知时,无以言变。
创新、创造、创化的根本目的,是要永葆进升态势、勃勃生机。哲学家方东美指出:“创新资源正是其原始的‘始’,像一个能源大宝库,蕴藏有无限的动能,永不枯竭;一切创新在面临挫折困境时,就会重振大‘道’,以滋润焦枯,因此,创新永远有新使命。纵然是艰难的使命,但永远有充分的生机在期待我们,激发我们发扬创造精神,创新的意义因此越来越扩大,创新的价值,也就在这创造流程中,越来越增进了。”
《升》卦《初六》爻辞:“允升,大吉”。进而上者曰升,亦有通达之意。《升》卦《彖》曰:“柔以时升。”意为以柔道而进,并顺合时机而进升。《象》曰:“地中生木,升。君子以顺德,积小以高大。”处此时位,犹如树木从地上不断向上生长,木得地气滋养,所以上升。汉代郑玄曰:“升,上也。坤地巽木,木生地中,日长而上”。而且,这种生长一定是持续的。正如朱熹所言:“木一日不长,便将枯衰。”
说到朱夫子,我联想到他在福建漳州任职时,为开元寺题写的一副对联:“鸟识玄机,衔得春来花上弄;鱼穿地脉,挹将月向水边吞。”笔下的飞鸟、游鱼生意盎然,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生机活泼的意趣。曾国藩也曾写过一副对联:“不除庭草留生意,爱养盆鱼识化机。”上联是说,有意不除去庭院中的野草,为的是欣赏它的盎然生机和盈盈绿意;下联讲,爱养盆鱼,是因为通过它们可以亲近自然,领悟人生的乐趣,进而识得造化的玄机。对联受到了陶行知先生的称赏,特意给自己取号为“不除庭草斋夫”。朱、曾两位用的都是北宋著名理学家程颢的典故:程颢书斋窗前,茂草芊芊,覆阶掩砌。有的朋友劝他加以芟锄,他说:“那可不行!我留着这些青青茂草,是为了经常能见到造物生意。”程颢还曾在盆中养游鱼数尾,读书、讲学之余,时往观之。有的朋友问他:“几头小鱼有什么好看的?”他说:“我要观赏万物生生自得之意。”这些典章、故事,在《宋元学案》和《河南程氏遗书》中都有记载。
《吕氏春秋》有言:“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求新、求变,既是天时、人事的既定法则,更是永葆旺盛生机活力的根本途径。
清代诗人赵翼的七绝,热情地咏赞了这种创生变化中所体现的化机与生意:“满眼生机转化钧,天工人巧日争新。预支五百年新意,到了千年又觉陈。”
走进静安区石门二路社区文化中心310室,复古气息扑面而来:红色的大鼓,古铜色的编钟,让人似乎回到了千年之前的岁月。身着汉服的汉未央传统文化促进中心副主任晓英双手从后向前起势,右手在前、左手向后向记者作揖礼,随后,她提起汉服,双膝跪在地毯上,双手从后往前展开,“坐”了下来。“不好意思,我们这没有椅子、凳子,可能很多人不太适应,但这就是汉民族传统的‘坐’法。”在不到30厘米高的红木桌边,晓英开始讲述汉未央的发展历程。
“着汉服”曾遭人误解
谈及“汉未央”的由来,晓英说:“央,中央之意。未央,未到中央,引申为未半、未尽、未完成。汉,指汉民族。汉未央,即指汉民族的文化传统方兴未艾,薪火相承,永生不灭。”不过,她明确表示,这并不代表汉未央存在狭隘的民族主义观点。
汉未央的创始人是晓英的丈夫姚渊。2005年,部分青年身着汉服走上街头,当时的舆论说他们“炒作”、“穿和服”、“不是中国人”,这些误解深深刺痛了姚渊。他于2006年在校园创立了汉未央汉服社团,并成立盈利性的文化传播公司,大力推广汉民族服饰文化。但汉文化产业尚未形成成熟市场,没有消费群体,而且姚渊自身的经验和实力也不足。不到两年,汉未央第一次产业化探索基本失败。
接下来的几年,汉未央以草根社会组织的形式存在,坚持进行各类文化公益活动。“当时的生存环境非常艰苦。”晓英说,“功夫不负有心人,2010年我们遇到了幸运女神的眷顾,一切都发生了改变。”借上海世博会之机,汉未央作为上海民间青年自组织群体的代表之一走上世博会的表演舞台。
文化公益成汉未央招牌
2011年汉未央在石门二路街道的大力支持下,注册为民办非企业组织——上海汉未央传统文化促进中心,目前是上海唯一一家正式注册的汉文化推广组织。就在这一年,汉未央拥有了第一个稳定的办公场所,拥有了第一位稳定的全职人员,在主流化、正规化道路上迈出了至关重要的一步,但汉未央从未放弃民间组织的公益性。
近年来,汉未央举行了大量面向青年、社区居民的免费传统文化体验活动。例如,一直开展的君子淑女养成课程,主要面向静安区楼宇青年,至今已有百余名楼宇白领报名参加课程,并举行了隆重的开班典礼。在课程内容上,开设汉礼、汉乐、汉妆、女红、茶艺、射艺等课程,给学员以综合性、体验性的汉文化熏陶,对于达到学分要求顺利毕业的学员,为其举行冠笄礼。
“汉未央的文化项目对社区范畴内各类人群都能实现有效覆盖。有助于社区文化建设出形象、出特色,有助于社区居民体验传统岁时节日,有助于楼宇青年学习君子淑女课程,有助于学校文化教育树品牌,有助于机关企事业单位开展各类文化主题活动。总之,在社区层面,汉未央的工作重心完全下沉,服务对象不断清晰,结合点很多,可以深度介入社区文化建设,实现全融入、全辐射、全覆盖。”晓英说。
传统文化复兴急不得
未来,汉未央将继续以项目为切入点,努力构建汉未央社区服务模式,设计出更贴切的社区文化服务项目。在“人文社区、文化楼宇、和谐邻里、礼乐人生”的社区服务方针下,汉未央与精神文明办合作,结合上海城市精神和静安价值取向,从“礼”的德性追求和行为要求入手,提出“知行合一,礼在身边”的项目概念,设计一整套项目落地的路径和方式,做到“礼入楼宇,礼入社区”,推动形成崇礼尊礼的社会气候,以汉礼的传统资源参与社会文明公德和公序良俗的构建。
晓英表示,传统文化要在创新中复兴。“不是让大家回到古代,而是让传统文化回归市民生活。这个过程是煲汤而非炒菜,急不得。”她说。因此,鼓励更多青年志愿者的加入,也成为汉未央规划之中的重点。
《周易》形上思想研究
贞,从哲学来看,是一种善恶价值判断.它是对选择某项原则的赞叹与呼吁.它是主体的私意的表达.同时,这样的观点的接受意味着价值观的确立.价值观内化为主体的德性,成为人们行为的出发点,即元.价值判断的对象是对事实陈述的选择,如利.这些对象最终落实为知识形态.知识是一种相对确定的陈述.它无法表达存在的.真正,即本体.知识所陈述的对象是事物的亨,即现象.现象是外在的生与主体的思的共同造作.在造作过程中,主体赋予事物以时空性.因此现象不真.事物的本体是生、思,即元.元展开为德性与生生不息.对于本体,人们保持沉默.元是无.不过,我们可以通过德行等把握它.
作 者:沈顺福 SHEN Shun-fu 作者单位:山东大学,易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中心,山东,济南,250100刊 名:周易研究 PKU CSSCI英文刊名:STUDIES OF ZHOUYI年,卷(期):“”(4)分类号:B221关键词:周易 生生 本体 言
关键词:企业文化;《周易》诚信;中正
中图分类号:G0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35-0174-03
一、中国当代企业文化现状
在经济全球化与知识经济时代,企业文化作为企业软件要素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具有越来越重要的意义。无论对于国内企业之间的竞争或者是加入WTO后我国的企业参与全球激烈竞争,在竞争中谋求生存和发展,积极进行企业文化建设都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邹广文曾在《目前我国企业文化建设的问题与创新》中提出我国企业文化建设的主要问题:一是企业文化的崇洋现象严重;二是企业文化实践的“务虚”现象;三是企业文化实践的“庸俗”现象;四是企业文化实践的文化“愚民”现象[1]。事实上这四种问题也是中国企业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由张淑芳编写的《洛阳市政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企业文化建设调查分析》中能够明确反映出当代企业发展中所存在的主要问题。在以下几个环节中可以显示出企业文化人本管理的重要性:首先,被调查者对企业文化的评价:对员工团队精神的评价。被调查者中48%认为下属员工凝聚力和协作能力都很强,48%认为凝聚力强、协作能力一般,3%认为凝聚力和协作能力都差。对员工能力的评价。被调查者认为员工需要提高的能力依次为:敬业精神、业务能力、专业知识与技能、沟通能力、忠诚度和人际关系。公司竞争优势的评价。被调查者认为公司最大的竞争优势依次为:品牌、工程质量、经营战略、人员素质、内部管理。其次,被调查者对企业文化的理解:公司企业文化的内涵和精神。被调查者认为公司精神应该强调的内容依次为:创新、求实、诚信、团队、拼搏、进取、协作、奉献、自强、服务[2]。由此,可以发现,无论对于企业未来的发展或是企业当前的组织管理,都需要员工的团结协作能力,并且需要较高的专业素质和沟通能力,而企业文化的内涵将创新、求实、诚信、团队排在前四位,这些都需要在企业文化的人本管理上下功夫。
建立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并以此为基础构建以人为本,公平合理的企业管理制度是中国企业面临的首要问题。而解决以上问题的基本立足点在于企业文化中的人本管理。对此,提出以传统文化《周易》为本来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是很有必要的。
二、《周易》对企业文化人本管理的启示
《周易》堪称我国文化的源头,其中内容极其丰富、繁杂,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领域,对中国几千年各个领域的发展都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从企业文化人本管理建设的角度看,其现代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为构建企业人本管理的价值体系提供丰富的思想资源
企业文化的核心就是企业价值观,企业文化是以价值体系为其主体结构的,而以人为本的管理体系也秉承了其价值观。以人为本是企业核心能力的灵魂——企业核心价值观的最后的“人格表达”[3]。《周易》所蕴含的深刻的哲学文化思想为构建企业人本管理的价值体系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
1.下观而化的人才观
《乾》卦用九爻辞:“见群龙无首,吉”,意思是“群龙”(实指人)在一种充分自由的环境中施展才能,所以是吉。要求企业领导对其下属的控御不仅刚健有力,而且要冷静客观,在工作中忽略权力等级,将高度集中的权力分派出去,建立一定的授权机制,或者在工作中忽略权力等级,使得下属可以在一个平等、互信而又相对自由轻松的环境下,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开拓创造力,实现自主管理,而不是咄咄逼人,压制人、限制人,以权力强人所为,这样才能和衷共济,使企业得以健康发展。
《观》卦象传:“盥而不荐,有孚■若,下观而化也。”意思是在上位之人要端正其仪表,以作为下民的观瞻,应当像祭神最开始“盥”时那样地庄严,不让自己的诚意有稍微的涣散,那么天下人就会出于至诚来瞻仰他,并顺从其教化。只要企业领导人用心至诚,以身作则,这就为下属提供了一个观摩学习的榜样,可以开始行之有效的管理。《渐》卦象传曰:“君子以居贤德善俗。”其意思是,君子本身有好的品德,以此形成好的风俗,也是利用了“下观而化”的精神。
这种人才观要求领导者以“任人为贤”代替“任人唯亲”,打破传统的家族意识,举贤才,纳贤士,“尚贤”对于推进社会的文明进步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而对于当代企业人力资源的开放、利用都有着最积极的意义。而领导者亦应运用《周易》思想中“下观而化”的精神,以身作则,为企业员工树立楷模,真正做到身先士卒,这也是人才观的另一种体现。
2.重在学习的价值观
学习就是促进知识更新。《论语》第一章《学而》篇强调就是学习的重要性,“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论语·学而》)。学习在当代是必备的素养。由于时代在不断地前进,人需要不断地学习才可以使自己在职场中立于不败之地,而一个企业也需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更新,输入新鲜的血液。
《周易》也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以《蒙》卦为例,《序卦传》曰:“蒙者蒙也,物之稚也”,事物初生时期是最为幼稚的时期,蒙昧无知,而此时最重要的事就是学习,教育是基础。《蒙》卦彖曰:“蒙,山下有险,险而止,蒙”。以上下卦象释卦名“蒙”。象曰:“山下出泉,蒙;君子以果行育德。”意为《蒙》卦象为高山下流出泉水,象征渐启“蒙稚”,君子因此果断决定自己的行动来培育美德。其六五爻辞:“蒙以养正”,亦为好学君子之象。
由于全球一体化带来日益激烈的竞争,公司内部与公司之间进行合作也日益普遍,在企业中形成以学习为核心的价值观是迅速提高核心竞争力,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必要手段。明确重在学习的价值观是培植学习型企业的关键,善于不断地学习是学习型企业的本质特征。在重学习、重交流的同时还需要营造出“人人是学习之人,处处是学习之所”的企业文化氛围。学习型企业除了使员工有一定的学习途径,掌握一定的知识处理方法,而且企业也需要提供资讯、文化和技术三方面的支持。正确的资讯、开放的文化和有效的技术是学习型企业必须具备的条件,使整个企业发展全员学习、全程学习和团体学习。树立重在学习的价值观是企业顺应变革时代潮流,是现代企业人本管理的创新之举。
(二)为培育企业人本精神提供丰富的思想资源
企业文化的出现是人类文明进步的表征,表明人类的精神文化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然而这种进步是与传统文化相贯通的,是传统文化的一种延伸。《周易》作为传统文化的源头与经典,其中的互助精神与中正精神等对培育企业人本精神有重要的意义。
1.仁爱团结的互助精神
《乾·文言》说:“元者,善之长也;亨者,嘉之会也;利者,义之和也;贞者,事之干也。君子体仁足以长人,嘉会足以合礼,利物足以和义,贞固足以干事。君子行此四德者,故曰:“乾:元,亨,利,贞。”又曰:“君子学以聚之,宽以居之,仁以行之。”此谓君子胸怀宽阔而居于适当之位,心存仁爱而施诸于一切行为。《易传·系辞上》曰:“安土敦乎仁,故能爱”。朱熹《周易本义》译曰:“盖仁者,爱之理;爱者,仁之用,故其相为表里如此。”“仁”是爱之理;“爱”是仁之用,所以仁、爱能够互为表里,安居于大地之上,敦实忠诚地生活于安宁和谐的环境中,因而能“泛爱众而亲仁。”
企业文化中,“人”包括领导、顾客与企业职工,而以人为本就是尊重人、信任人、一切以人为基础,一切为了人。“仁爱”不仅作为古代君子修身养性所必备的道德,也是当代人与人在平等的地位上和平共事的基础,这也大大拉伸了“仁爱”的内涵和外延。所以,仁在企业体现包括团结互助、诚信待人、下观而化等等。其具体举措是将上下级的关系变领导为协作,相互之间不再是下级而是同事关系;将人力与人格合二为一,以向员工的索求转换成满足员工的需要,满足员工个人的价值,完成以人为核心的互动管理模式;从以个人为主体完成任务向组成团队发生转化,团队是现代企业的组织细胞,而团队精神亦是发挥企业活力的保证。总之,“仁”是实现一切以人为核心的人本管理的核心理念,只有在企业文化中贯穿这条主线,那么真正行之有效的人本管理将会在得到完满的实现。
2.崇尚中正的正直精神
《周易》贵“中”“正”。这种精神倡导中正之道。《中庸》乃谓“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此为执两用中之道。中者,天下之正道。中正之德在于坚持正直做人,不偏不倚,公平处事。“不患寡而患不均”(《论语·季氏》),中正之道对于企业来说应该在分配上坚持公平、公开原则,纠正以权谋私、家族关系所导致的分配不均和政企不分等等虚伪、巧诈行为,在企业中树立中正之德,加强企业内部的人性化管理,培养企业公平正直的人本精神,是企业获得成功的有效途径。
(三)为加强企业人本管理中道德文化建设提供丰富的思想资源
《周易》中所涵盖的道德思想,是传统文化中优秀道德成果的结晶,在当今企业职业道德建设中也有其珍贵的价值。其中,诚实守信和理解包容之德等优良美德对于塑造企业的人本管理有重要意义。
1.诚实守信的诚信之德
儒家思想的精髓就是诚,从《中庸》到《孟子》皆将“诚”提到了天道的高度,可见“诚”在整个先秦儒家思想占有着及其重要的地位。而《周易》中以“孚”为体现“信”的一种表述,君子行事必须要讲诚信,否则就会有凶险。《中孚》卦整个卦象都是具体对诚信的要求,主旨在阐明“仁义礼智信”中的“信”义,全卦六爻以诚信为伦理根本之一,取象于风行泽上,有美善之喻。在爻位上两个阴柔之爻在中间,是内心谦虚的表现,二阳刚之爻占据了上下两卦的中间位置,上下卦的中间为实,所以是诚信的卦象。除了《中孚》卦体现诚信的重要性,还有很多卦的爻辞中出现“孚”,其意皆是诚信。由此可见,诚信在《周易》中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需要诚信,企业的人本管理中更加需要诚信。无论企业员工之间的交流还是企业在市场中的各种行为都需要诚信,员工之间的诚信有助于增强企业的凝聚力,使企业得到更快更强的发展,而企业自身的行为具备诚信道德则是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运行的必要条件,是一个企业增强竞争力的必要条件。另外,管理制度的执行也需要诚信。制度是管理的规范,实行人本管理的前提是在文化的基础上有理有节的按照制度办事,而制度的执行需要信用,没有诚信的制度就如同无根之草、涸泽之鱼,是缺乏生命力的。所以实现管理制度的诚信执行是企业文化中人本管理思想的重心与核心。
2.厚德载物的包容之德
《坤》卦的卦象即是“厚德载物”,这是一种海纳百川的包容之德,广为传诵。要求人们就像大地那样,以容载万物的气量,虚怀若谷,宽厚待人,在日常与人交往中,胸怀坦诚,宽厚大度,设身处地的理解人、关心人,而不是过分的苛求人。只要达到这样的“厚德”,才能充分体现出大地的“载物”的宽容气度。在企业中人与人的交往需要这样一种宽厚之德,也是核心价值观的一种体现,如果企业职工都能做到如此,那么企业就会向外展示出一个宽容、理解的整体。
三、企业文化中如何体现以人为本
通过以上对传统文化之源《周易》的解析,可以发现,文化对企业的影响力是无比巨大的,因为文化对企业中的人可以起到文治教化的作用,所以,以文化带动企业的发展是当代企业在国内外的竞争中能够成功的必要条件。企业如何能够做到真正的以人为本,就是要尊重每一个人的生存权利和发展的权利,尊重每一个人发展的权利也就是实现每一个员工的价值,使其有充分发展的空间,并以此为核心建立极具特色的企业文化。
(一)积极促进员工流动,择优上岗
淡化“稳定”思想,树立“流动”理念。无论是人才的使用或者用人的岗位都不是固定的,一成不变的,对于不同的岗位,都对每一个人提供相同的机会,这是机会公平的体现。
(二)合理把握人才,使人力资源成为人力资本
淡化对人才的“所有”思想,树立对人才的“所用”思想,使每一个人都可以发挥出自己的价值,真正做到人尽其才。日本佳能公司的“建议”制度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每一位员工都有参与公司管理的机会,一个很小的建议,就可以为公司节省大笔的开支。一位女员工曾经凭借将废弃打印材料分割成大小相同的等份,借助背面作为留言条而获得建议奖励。除此之外,还有很多类似的例子。对人才的尊重和合理的使用,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价值也是以人为本的具体体现。
(三)提供优良的人才环境
人才环境包含了以上两点内容,是企业做到“以人为本”的最基本要素。如诺基亚公司的企业环境是:使命感,开放与协作,高效沟通,奖励成效。奖励机制与公平机制是人才环境中重要的两点。特别是公平机制,包括机会公平、效率公平、过程公平。
把握公平,首先,就是处理好刚性管理与柔性管理的关系,没有绝对的公平。但是在企业管理中,分为柔性管理和刚性管理,柔性管理强调对结果的考核,刚性管理重在对工作过程的管理。对于有一定创造力的工作者需要柔性管理,而对于从事程序性工作的工作者需要刚性管理为主,这样就保持了效率和过程的相对公平性。其次,在企业中需要民主的作风。很多时候,需要员工有参与到公司管理的机会,修改企业的规章制度,需要事先广泛征求员工意见,这是尊重人、信任人的民主作风的体现。最后,要把握好制度执行力度与执行方法的关系。针对国人重人情轻法制的特点,要严格执行各种规章制度,加大执行力度,但是又不能拘于死板的执行方法,需要灵活多变的对各种人才严格执行制度。
《周易》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之源,其中蕴含着大量的积极丰富的内容,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品之作,是民族优秀精神的具体体现,为建立起我国当代具有中国特色、中国气派的企业文化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哲学文化思想。
参考文献:
[1]邹广文.目前我国企业文化建设的问题与创新[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07,(9).
[2]张淑芳.洛阳市政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企业文化建设调查分析[J].现代商业,2010,(29).
[3]管益忻.企业核心竞争力——战略管理赢家之道[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62.
【周易文化研究会】推荐阅读:
周易与中国传统文化10-09
论周易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06-17
感悟周易感悟人生10-19
《周易》的读后感06-03
读周易心得体会09-22
周易与人生复习资料06-05
姓氏文化研究10-31
邮政企业文化建设与道德文化建设研究10-25
城市涂鸦文化研究05-28
徽州景观文化研究0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