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诗词发展(共11篇)
本文介绍中国古典诗词的发展历史。诗歌在中国源远流长,绵延数千年,取得了光辉灿烂的成就。早在西周至春秋时代,我国诗歌就已产生了大批辉煌篇章,其标志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的出现。《诗经》收诗305篇,分“风”、“雅”、“颂”3部分,都是可以配乐演唱的。《诗经》的篇章大都具有鲜明的时代感和人民性,善用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句式以四言为主,多用重章叠句,为后世文学创作奠定了深厚的人文基础和艺术底蕴。
战国后期,在南方的楚国产生了一种具有楚文化独特风采的新诗体——楚辞(骚体)。楚辞句式长短参差,以六言、七言为主,多用“兮”字。楚辞的奠基人和主要作者屈原,运用这种形式创作了《离骚》、《九歌》、《九章》等不朽诗篇,成为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诗人。其代表作《离骚》,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最为宏伟瑰丽的长篇抒情诗。屈原之后有宋玉、唐勒、景差等楚辞作家。楚辞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诗歌从民间集体歌唱发展到诗人独立创作的更高阶段。《诗经》和楚辞,是后世诗歌发展的两大源头,在文学史上并称“风骚”,共同开创了我国古代诗歌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并驾齐驱、融会发展的优秀传统,并垂范于后世。
汉代前期,文人诗坛相对寂寥,民间乐府颇为活跃。“乐府”原指国家音乐机构,后代将乐府所收集与编辑的可以配乐演唱的歌辞也称为“乐府”。汉乐府民歌是汉乐府的精华。汉乐府民歌继承《诗经》民歌“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现实主义传统,多“感于哀乐,缘事而发”,通俗易懂,长于叙事,富有生活气息,句式以杂言和五言为主,体现了诗歌艺术的新发展。《陌上桑》与《孔雀东南飞》是汉乐府民歌中最优秀的作品,也是叙事诗的代表作。《孔雀东南飞》是我国诗歌史上第一篇思想性和艺术性高度统一的长篇叙事诗,凡353句,1 765字,被称为“长诗之圣”、“古今第一首长诗”。在汉乐府的影响下,文人五言诗逐渐发展成熟,其标志是东汉末年出现的《古诗十九首》。这是—组由寒门文人创作的抒情短诗,情调感伤,言短情长,委婉含蓄,质朴精练,被誉为“一字千金”、“实五言之冠冕”。
汉末魏晋时期,文学进入自觉时代。建安时代,“世积乱离,风衰俗怨”,文人诗歌却呈现了“五言腾踊”的大发展局面,以“三曹”父子和王粲等“建安七子”为中心组成邺下文人集团。他们的诗作大多反映时代**和人民疾苦,抒写个人理想抱负,具有“慷慨以任气”、“志深而笔长”的风格,此即后世称道的“建安风骨”。建安诗歌以曹植和王粲的成就最为杰出。魏晋之交,世风变易,“竹林七贤”是正始时期的代表诗人群体,其中阮籍、嵇康名声最著,成就最高。阮籍的82首《咏怀诗》是我国第一部规模较大、内容丰富的个人抒情五言组诗,嵇康则开拓了四言诗的新境界。西晋太康年间,诗坛上有“三张二陆两潘一左”之称。陆机、张协、潘岳等人的.作品追求丽辞缛采,开中国诗歌雕琢堆砌的流风;左思则独树一帜,继承建安文学传统,其《咏史》8首借咏史来抒怀,情调高亢,笔力矫健,有“左思风力”之称。东晋玄言诗泛滥一时,直到东晋末年陶渊明的出现,才使诗坛骤添异彩。陶诗多写田园生活,风格自然冲淡,“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苏轼语),对唐代山水田园诗派有直接影响。
南北朝时期,南方的代表诗人有谢灵运、谢、鲍照等。谢灵运开创了山水诗,实现了玄言诗向山水诗的转变。谢受其影响,正于描写山水,与谢灵运合称为“大小谢”。鲍照擅用七言古体抒发愤世嫉俗之情,风格俊逸豪放,为唐代七言歌行的发展铺平了道路。北方最有成就的诗人是由南入北的庾信,他以刚健之笔写乡关之思,融合南北诗风,成为六朝诗歌的集大成者。南北朝乐府民歌足与汉乐府前后辉映。南朝民歌清丽婉转,代表作是《西洲曲》;北朝民歌粗犷刚健,代表作是《木兰诗》。
唐代是中国诗歌史上的黄金时代,诗体完备,流派各异,名家辈出,成就卓著。“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和稍后的陈子昂,上承汉魏风骨,力扫齐梁宫体颓靡诗风,发出清新健康的歌唱,为唐诗的发展铺平了道路。盛唐时期首先出现两大诗歌流派:一是以王维、孟浩然等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派,多摩山范水,抒写闲情逸致,风格清新自然;二是以高适、岑参、王昌龄等为代表的边塞诗派,多写边塞风光和军旅生活,或慷慨悲壮,或雄奇瑰丽。接着李白、杜甫横空出世,被称为我国诗歌史上雄视古今的“双子星座”。“诗仙”李白继承和发扬中国诗歌的浪漫主义传统,歌颂祖国大好河山,表现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感情奔放炽烈,风格豪放飘逸。“诗圣”杜甫继承和发扬传统的现实主义精神,其诗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唐王朝由盛转衰的时代风貌,被誉为“诗史”,感情内在深沉,风格沉郁顿挫。李、杜分别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极高的成就而成为泽被百代、彪炳千秋的伟大诗人。安史之乱后,进人中唐时期,经过短期的过渡,唐诗呈现第二次繁荣。以白居易、元稹为代表,倡导了一场新乐府运动。他们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创作了《新乐府》、《秦中吟》等针砭时弊的讽喻诗。白居易的《长恨歌》、《琵琶行》是古代长篇歌行名篇,扣人心弦,传诵至今。与元白诗派追求平易通俗不同,以韩愈、孟郊为代表的韩孟诗派崇尚险怪,以散文手法作诗。此外各具艺术个性的诗人还有刘禹锡、柳宗元等。中晚唐之交出现的“诗鬼”李贺,其诗冷艳深幽,恢奇诡谲,富有浪漫主义色彩。晚唐之世,诗风趋于卑弱,感伤色彩较浓,惟杜牧、李商隐成就最高,有“小李杜”之誉。杜牧擅七绝,咏史怀古、抒情写景,无不清新俊逸,风姿绝代。李商隐工七律,风格深情绵邈,绮丽婉曲,尤其是“无题”诗,更是意蕴隽永,兴寄深微,沉博绝丽,独擅胜场。
宋诗总体成就不如唐诗,但别开天地,自有特色。对比而言,唐诗主情韵,开朗俊健,以境取胜;宋诗主理致,深幽曲折,以意胜。宋初诗人杨亿、钱惟演等学李商隐,号西昆体。王禹俘、梅尧臣、苏舜钦等反对西昆体,反对只讲声律辞藻与缺乏社会内容的流弊,奠定了宋诗健康发展的基础,欧阳修倡导诗 文 革 新运动,恢复关注现实的传统,宋诗注重气骨、长于思理的倾向愈益明显。北宋诗坛影响最大的是“苏黄”。苏轼是宋代文艺创作成就最为全面的作家,其诗说理抒情,自由奔放,发展了宋诗好议论、散文化的倾向。黄庭坚是江西诗派的宗主,注重诗歌语言的借鉴和创造,主张“点铁成金”、“夺胎换骨”、“无一字无来处”,其诗宗尚杜甫,瘦硬生新,属于江西诗派的还有陈师道、陈与义等人。南宋诗人的杰出代表是“中兴四大诗人”(陆游、尤袤、杨万里、范成大),他们都出于江西诗派,而终能自成一家。陆游是宋代伟大的爱国诗人,存诗近万首,唱出了时代的最强音。南宋后期出现了“永嘉四灵”和江湖诗派,他们的作品现实感不强,诗格比较浮弱。到宋末,文天祥、汪元量等人的爱国诗篇,为宋代诗坛添上了最后一抹光彩。金代最杰出的诗人是元好问,其诗内容丰富,“沉挚悲凉,自成声调”(赵翼语)。
由于北方少数民族乐曲传人中原地区,元代出现了一种配合当时流行曲调清唱的抒情诗饲——散曲。与传统诗词相比,它大大扩展了表现范围,形式更自由,语言更活泼,具有浓厚的市民色彩,给诗坛注入了一股清新空气。散曲包括小令和套数(套曲)两种形式:小令是单支曲子,套数是由两支以上属同一宫调的曲子依次连缀而成。前期代表作家是关汉卿、马致远,其作品通俗平易,诙谐泼辣;后期代表作家是张可久、乔吉,他们一改前期散曲的本色,趋于雅正典丽。马致远的小令《天净沙,秋思》、睢景臣的套曲《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是元散曲中不可多得的佳作。
明初,高启、刘基等人的诗歌较有社会现实内容,但接着兴起以朝廷辅弼大臣为首的“台阁体”诗派,歌功颂德,空廓浮泛。明中叶以后,以李梦阳、何景明为首的“前七子”和以李攀龙、王世贞为首的“后七子”,先后发起复古运动,主张“文必秦汉,诗必盛唐”,但他们盲目尊古,一味模拟,受到有识者的批评。先有以归有光为代表的“唐宋派”起而矫之,继有以袁宏道为代表的“公安派”,主张“独抒性灵,不拘格套”,极大地冲击了前后七子的复古主张。稍后的“竟陵派”钟惺、谭元春等人,主张与“公安派”相仿,但追求幽深孤峭的诗风。清初,遗民诗人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人的诗歌具有强烈的民族感情和爱国思想。钱谦益、吴伟业等在清初诗坛影响很大。王士祯提倡“神韵”说,成为当时诗坛领袖。清中叶以后,考据学风盛极一时,影响到诗坛,远离现实、重视形式和以学问为诗之风大炽,唯郑燮反映民情之作、袁枚直抒性情之作、黄景仁独写哀怨之作较有特色。道光、咸丰年间,内忧外患日益严重,龚自珍以诗为武器,揭露社 会 黑 暗,抒发报国大志,成为近代诗歌史上开一代风气的第一位大诗人,赢得了“三百年来第一流”的称誉。
词是配合燕乐演唱的新诗体,起源于民间,敦煌曲子词是现存最早的民间词。中唐之后文人填词者渐多,张志和、韦应物、白居易、刘禹锡等在作诗之余间或作词。晚唐温庭筠是文学史上第一个大力作词的人,他确立了词体规范,开花间词风,被称为“花间鼻祖”。五代时,西蜀和南唐成为词的创作中心,第一部文人词集《花间集》问世。西蜀韦庄名列花间,词与温庭筠齐名,并称“温韦”,以清丽疏朗见长。南唐冯延巳注重刻画人物内心世界,抒写个人生活感受,“开北宋一代风气”(王国维语)。五代词人中成就最高的是南唐后主李煜,他以词写自己的人生际遇和真实性情,写故国之思和亡国之痛,不事雕饰,缘情而行,语言朴素自然而又流转如珠,王国维评云:“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土大夫之词。”
词在宋代发展到了鼎盛时期,成为一代文学的主要标志。宋初词家如晏殊、欧阳修等,主要还是沿袭晚唐五代词风,写的多半是个人的离愁别绪。范仲淹词中的某些词作开始呈现境界开阔、格调苍凉的风格,给宋初时期的词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时期的柳永对宋词进行了第一次革新,创制并写作了大量的慢词,以写相思旅愁见长,多用铺叙和白描的手法,语言俚俗,富于平民色彩,产生了“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的广泛影响。词至苏轼而又一变,苏轼打破诗词界限,扩大了词的题材,提高了词的意境,丰富了词的表现手法,开创了豪放词派,使词摆脱了音律的束缚而成为独立的抒情诗体。北宋后期词坛主流又复归婉约,代表人物为秦观、贺铸、周邦彦。秦词柔婉清丽,情辞兼胜,被奉为婉约派正宗,与黄庭坚并称“秦七黄九”。贺词笔调多变,刚柔相济。词至周邦彦再一变,体现了宋词的深化与成熟。周邦彦精通音律,善作慢词,以思力取胜,词风典丽精工,对南宋格律派、风雅派词人影响极大。南北宋之交出现我国古代最优秀的女词人李清照,创言浅意深、本色当行的“易安体”。她善于炼字炼意,擅长白描,令慢均工。前期词多写闺情相思,清俊旷逸;后期词抒身世之感、家国之思,苍凉沉郁。南宋初期词人如张元干、张孝祥、朱敦儒等,多亲历靖康之变,故以词为武器,抒发爱国情怀,上承苏轼,下启辛派。辛弃疾是南宋最伟大的爱国词人,主承苏轼但取径更广,使宋词的思想境界和精神面貌达到了光辉的高度,在词的艺术表现手法方面有了新的突破和发展。辛词风格多样,或壮怀激烈、豪气逼人,或缠绵哀怨、清新活泼,尤能寓刚柔为一体。在辛弃疾的影响下,陈亮、刘过和稍后的刘克庄、刘辰翁等人形成了一个阵容强大的辛派爱国词人群体。
在宋金对峙、政局相对稳定的南宋后期,出现了以姜夔、吴文英、史达祖、张炎、王沂孙等为代表的格律词派。其中突出者要数姜夔、吴文英,他们同是宗法周邦彦,但姜词清空骚雅,吴词工致密丽。
自先秦时期到现在, 中国古典诗词歌曲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就艺术起源来讲, 第一个阶段———诗、乐原本一体。《尚书·尧典》所谓:“歌永言, 声依永、律和声。”一般来说, 先秦两汉时期, 是我国古代诗歌产生和发展的早期阶段。这个时期诗乐一体, 诗乐同源。《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诗歌, 与后代诗歌成为独立的文学作品不同, 它具有诗、歌、舞三位一体的特点。《墨子·公孟篇》云“诵诗三百, 弦诗三百, 歌诗三百, 舞诗三百”, 明确地把《诗经》三百首看作是可“诵”、可“弦”、可“歌”、可“舞”的音乐载体。[1]另外一部非常著名的著作《楚辞》也是一部重要的诗歌总集, 以及《乐府歌诗》也是诗乐一体的代表。
第二个阶段——诗乐分离。即诗词与曲调分别发展为文学和音乐两个单独存在的文化种类。诗词是文人士大夫们用来表达情感和交流信息的重要手段, 和书法、绘画共同成为文人学识修养的一种标志。到了唐代以后更是明显, 诗人就是仅仅作诗的文人, 而艺人则成为专司音乐技能的匠人。大部分的民间艺人不掌握文化, 技艺口耳相传, 少有文字记载。而宫廷音乐和文人音乐则成为幸运儿, 因其记录者是官员和文人, 所以有乐谱和文字资料记载, 其中有一些记录的就是歌曲。比如:《白石道人歌曲》、《九宫大成》曲谱、《魏氏乐谱》、《纳书楹曲谱》等这些被保留下来的乐谱, 都是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的。
第三个阶段——古典诗词+今人作乐。这一部分就是由近现当代作曲家采用中国优秀经典的古典诗词作为歌词, 重新为其创作旋律而形成的声乐作品。唐诗宋词是今人作曲家创作古典诗词歌曲多采用的部分, 涌现出大量的声乐作品。当然, 唐代之前的诗歌也有被今人作曲家采用, 本文笔者同样把它放在第三个阶段做研究。
从第三个阶段开始, 中国古典诗词歌曲有了更加丰富和广阔的发展。在二十世纪前半叶黄自、青主、刘雪庵、谭小麟、贺绿汀等一批音乐家根据古人诗词重新谱曲创作大量的声乐作品。例如:王灼的《点绛唇·赋登楼》 (黄自曲) , 白居易的《花非花》 (黄自曲) , 苏轼的《卜算子》 (黄自曲) , 辛弃疾的《大江东去》 (青主曲) 等等一批古典诗词, 经过近现代作曲家的创作, 成为词与乐结合的发展高峰。
到二十世纪后半叶又出现了创作高潮, 黎英海在1982年创作的《唐诗三首》———《春晓》、《枫桥夜泊》、《登鹳雀楼》中, 充分地体现了中国古典诗词歌曲创作的又一发展。值得一提的还有王立平先生为1987版的《红楼梦》所谱写的声乐作品, 在曹雪芹诗词内在的魅力上更增添了艺术价值。傅雪漪同样在古典诗词歌曲的创作上颇有建树, 其作品在词的选择上, 从上古时期直至明清时期都有所涉猎。
进入二十一世纪, 中国古典诗词歌曲的创作再起热潮。许树坚、刘小朋、戴于吾、吕守贵等当代作曲家古典诗词歌曲的创作作品颇丰。戴于吾在《声乐曲五十首》 (2000年) 中, 发表了陆游的《钗头凤》、白居易的《忆江南》等谱曲的11首中国古典诗词歌曲。2000年, 吕守贵作曲的《中国名诗词歌曲集》 (CD) 第一、二集出版, 为40首古诗词谱曲的艺术歌曲发表。2001年, 吕守贵作曲的《中国名诗词歌曲集》 (CD) 第三、四、五集出版。先后有近百首古诗词艺术歌曲发表, 并且由黄华丽、戴玉强、杨洪基等国内著名的歌唱家演唱。
电视剧《三国演义》的主题歌《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 (明·杨慎作词, 谷建芬曲) 在全国传唱很受欢迎。作品格调深沉悲壮, 意境清静高远, 豪放中有含蓄, 高亢中有淡泊, 把中国古典诗词的深邃内涵与音乐旋律的铿锵起伏结合得出神入化。
在高校, 中国音乐学院音乐教育系开设了《古典诗词歌曲》这一门课程, 使古典诗词歌曲在学院中、社会中产生一定的影响, 达到继承发扬古典诗词歌曲的目的。进入到现代社会中, 互联网上出现专门欣赏古典诗词歌曲的网站, 可以欣赏到李白、孟浩然、白居易等古代大诗人的几十首词曲。中国古典诗词音乐艺术逐渐得到现代听众的理解和喜爱。当代社会流行音乐相当盛行, 中国古典诗词也给流行音乐的创作带来一股古朴清香。一些流行歌手出版的古典诗词歌曲专辑, 浓郁的古典韵味和丰富的文化蕴含受到越来越多的人们的喜爱。这些新型的古典诗词歌曲能得到大众的欢迎和喜爱, 更加凸显了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文化价值。
在多元文化并存百花齐放的现代文化中, 这独具特色的中国古典诗词歌曲艺术依然有着旺盛的生命力和很高的价值, 这是我们宝贵的文化遗产。艺术发展无穷尽, 中国古典诗词歌曲将弘扬传统文化精神与开拓创新并举, 发展前景一片宽阔。
参考文献
身为家具设计师的周颖,办公室的装饰简单舒适,让人有一种舒适如归的感觉。对话便在这温馨、舒适的氛围中开始。
记者:周女士,您好!据我所知,您不但擅长现代家具的设计,而且在中国古典家具的设计上颇有建树,能否和我们分享下中国古典家具在您眼中的地位呢?
周颖:当然。中国古典家具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见证了中国历史与人文的发展,还是中国艺术的杰出代表,东方艺术的一颗明珠。中国古典家具对世界家具体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更为现代中式家具的创新设计提供了丰富养分。中国古典家具中体现的审美观也是中国现代家具设计师的传统文化精髓。 我认为,我们对待中国古典家具的态度应是继承与发展,承袭与借鉴,让它在现代家具设计中焕发新的光彩。
记者:作为一名中国古典家具设计专家,能否为我们简单介绍下它的独特之处?
周颖:可以从三方面来说。首先,思想特征。中国古代哲学的“天人合一”与“阴阳五行”思想融汇在中国古典艺术的方方面面,是中国传统艺术的底蕴和精髓所在。 “天人合一”中的“天”指的是大地、物、自然、自然规律;“人”是指具有目的性和社会性的人和人类社会。这一思想把世界万物分为大地、人两个部分,主张人和自然是亲和、亲子的关系,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二者是相互关联、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它强调人与人、人与自然、社会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中国古典家具的整体美、自然美、材质美、空灵美都以这种思想为基础。
中国的“阴阳五行”思想认为,事物都存在于阴阳相互转化的统一体中,阴阳相生相克,不断运动,生生不息。中国古典家具在整体的浑厚、大器中充分体现着方与圆、曲与直、疏与密、藏于露、整体与局部、变化与统一的对比美,这正是阴阳五行思想的充分体现。
其次,造型特征。中国古典家具的形式经过几千年的演变,从商周的青铜家具到秦汉的低矮家具,从隋唐开始的高低错落家具到形式趋于完善的明清家具,逐渐成熟。明清家具是中国古典家具发展的顶峰,具有“简”、“厚”、“精”、“雅”的造型特点,在中国古典家具中具有代表性。
明式家具,造型简练,多用线,面的造型元素,只在重要部位和局部采用雕、镂、嵌、描等工艺手法做简单的装饰,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而且明式家具比例关系严格,局部与局部的比例,局部与整体的比例,长度与宽度及高度之间的比例,装饰图案尺寸与构件之间的比例,十分考究。清式家具浑厚庄重,用料宽绰,尺寸庞大,体态丰硕,同时又雕龙刻凤,工艺繁复,显示了泱泱大国,物质丰富的场面。
最后,装饰特征。中国古典家具装饰手法多样,常采用刻线、浮雕、透雕、圆雕等木雕的装饰手法,也有采用镶嵌、绘画、五金件装饰的表现方法。中国古典家具的装饰图案多样,与家具的整体造型风格和谐统一,内容有反应自然崇拜和畏惧心理的云雷纹、回纹、饕餮纹,反应民俗生活的动植物纹样,人物纹样,及与宗教活动有关的吉祥纹样等,中国古典家具装饰纹样,是人们祈福及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反映,还是同时代的民俗、艺术、文学、宗教、政治的反映,更是文化情趣,思想及社会的反映。
记者:古典家具的这些特征是否对您今天古典家具的设计有很大意义?
周颖:那是自然。对中国古典家具的研究的确为我设计现代古典家具带来了很多益处。我认为,我们应该在吸取它精华的同时,大胆的进行创新。
对中国古典家具的继承应体现在思想内涵的继承,承袭古典家具中所蕴含的尚自然、崇天然、顺人性的天人合一思想,多观察自然与社会生活现象,采用绿色材料,天然材料,进行绿色设计。
中国古典家具,尤其是明式家具造型简洁规范,构件形式趋于几何化,构件之间的联结也多采用几何穿插形式的榫卯结构。在进行现代中式家具的创新设计时,可将古典家具的整体造型或局部构件行简化,以适应现代的审美情趣和装修风格,或者将榫卯结构进行夸张改造应用于现代板式家具。其它的改良方式还有在保留原古典家具整体比例尺度,优雅大器风格的基础上,应用现代家具材料,和工艺结构,赋予新的功能,以适应现代工业批量化生产的需求。
中国历史文化悠久,传统艺术资源丰富,中国古典家具的装饰图案可直接或改良后应用到现代家具的装饰中。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审美观和审美需求在发生着变化。但在这些传统文化艺术的结晶中,总可以在传统元素中找出符合现代人的 审美需求,并与现代的时代精神不相违背的元素加以直接应用。
记者:在现代中式家具的创新设计中应注意哪些问题?
周颖:要想从中国古典家具中获得对现代中式家具设计思维启发,使作品具有浓厚的传统风格和文化底蕴,首先要深入了解传统文化的特点和古典家具的构造规律及装饰图案意味才能在设计中熟练运用,决不能生搬硬套,或者停留在装饰元素的拼贴、混合,这样的作品只是简单的复古;要么流于形式,缺少亮点,并且打破作品的整体系统而造成杂乱无章的感觉 ;再者,家具设计中,不仅在形式上要体现中国传统文化,并且要在思想内涵等精神层面继承和发扬中国古典家具的特色,并且在功能上满足现代人的使用要求,工艺上满足工业化生产的要求,从而使家具设计的艺术性与市场价值兼顾。
记者:谢谢您的介绍!感谢您接受我们的采访!
责任编辑/杨钦
诗词的.品质,即诗词独有的内在特征,如格律、节奏、意境、意趣以及手法等,是构成诗词独特魅力不可缺少的必要内容。
蝶恋花
遥夜亭皋闲信步,乍过清明,渐觉伤春暮;数点雨声风约住,朦胧澹月云来去. 桃李依依春暗度,谁在秋千,笑里轻轻语.一片芳心千万绪,人间没个安排处.
浪淘沙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阑!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相见欢
桃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相见欢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子夜歌
人生愁恨何能免?销魂独我情何限!故国梦重归,觉来双泪垂。 高楼谁与上?长记秋晴望。往事已成空,还如一梦中。
长相思
一重山,两重山,山远天高烟水寒,相思枫叶丹。 鞠花开,鞠花残,塞雁高飞人未还,一帘风月闲。
乌夜啼
昨夜风兼雨,帘帏飒飒秋声。烛残漏断频倚枕。起坐不能平。 世事漫随流水,算来一梦浮生。醉乡路稳宜频到,此外不堪行。
破阵子
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几曾识干戈。 一旦归为臣虏,沉腰潘鬓消磨。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离别歌。垂泪对宫娥。
浪淘沙
往事只堪哀,对景难排。秋风庭院藓侵阶。一任珠帘闲不卷,终日谁来? 金剑已沉埋,壮气蒿莱。晚凉天净月华开。想得玉楼瑶殿影,空照秦淮!
清平乐
别来春半,触目柔肠断。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 雁来音信无凭,路遥归梦难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浣溪纱
转烛飘蓬一梦归,欲寻陈迹怅人非,天教心愿与身违。 待月池台空逝水,荫花楼阁谩斜晖,登临不惜更沾衣。
谢新恩
庭空客散人归后,画堂半掩珠帘.林风淅淅夜厌厌。小楼新月,回首自纤纤。 春光镇在人空老,新愁往恨何穷?金窗力困起还慵。一声羌笛,惊起醉怡容。
呈郑王十二弟
东风吹水日衔山,春来长是闲。落花狼籍酒阑珊,笙歌醉梦间。 佩声悄,晚妆残,凭谁整翠鬟?留连光景惜朱颜,黄昏独倚阑。
三台令
不寐倦长更,披衣出户行。 月寒秋竹冷,风切夜窗声。
虞美人
风回小院庭芜绿,柳眼春相续。凭阑半日独无言,依旧竹声新月似当年。 笙歌未散尊前在,池面冰初解。烛明香暗画楼深,满鬓清霜残雪思难任。
浣溪沙
红日已高三丈透,金炉次第添香兽,红锦地衣随步皱。 佳人舞点金钗溜,酒恶时拈花蕊嗅,别殿遥闻箫鼓奏。
玉楼春
晚妆初了明肌雪,春殿嫔娥鱼贯列。凤箫吹断水云闲,重按霓裳歌遍彻。 临风谁更飘香屑,醉拍阑干情味切。归时休放烛花红,待踏马蹄清夜月。
更漏子
金雀钗,红粉面,花里暂时相见。知我意,感君怜,此情须问天。 香作穗,蜡成泪,还似两人心意。珊枕腻,锦衾寒,觉来更漏残。
菩萨蛮
花明月黯笼轻雾,今霄好向郎边去!衩袜步香阶,手提金缕鞋。 画堂南畔见,一向偎人颤。奴为出来难,教君恣意怜。
蓬莱院闭天台女,画堂昼寝人无语。抛枕翠云光,绣衣闻异香。 潜来珠锁动,惊觉银屏梦。脸慢笑盈盈,相看无限情。
铜簧韵脆锵寒竹,新声慢奏移纤玉。眼色暗相钩,秋波横欲流。 雨云深绣户,来便谐衷素。宴罢又成空,魂迷春梦中 。
喜迁莺 晓月坠,宿云微,无语枕边倚。梦回芳草思依依,天远雁声稀。 啼莺散,余花乱,寂寞画堂深院。片红休扫尽从伊,留待舞人归
子夜歌
寻春须是先春早,看花莫待花枝老。缥色玉柔擎,醅浮盏面清。 何妨频笑粲,禁苑春归晚。同醉与闲平,诗随羯鼓成。
柳枝
风情渐老见春羞,到处芳魂感旧游;多谢长条似相识,强垂烟穗拂人头。
后庭花破子
玉树后庭前,瑶草妆镜前。去年花不老,今年月又圆。莫教偏,和月和花,天教长少年。
渔父
浪花有意千重雪,桃李无言一队春。一壶酒,一竿纶,世上如侬有几人?
更漏子 柳丝长,春雨细,花外漏声迢递。惊塞雁,起城乌,画屏金鹧鸪。 香雾薄,透重幕,惆怅谢家池阁。红烛背,绣帏垂,梦长君不知。
阮郎归 采桑子
亭前春逐红英尽,舞态徘徊。细雨霏微,不放双眉时暂开。 绿窗冷静芳音断,香印成灰。可奈情怀,欲睡朦胧入梦来。
捣练子
云鬓乱,晚妆残,带恨眉儿远岫攒。斜托香腮春笋嫩,为谁和泪倚阑干?
采桑子
辘轳金井梧桐晚,几树惊秋。昼雨新愁。百尺虾须在玉钩。 琼窗春断双蛾皴,回首边头,欲寄鳞游,九曲寒波不溯流。
长相思
一重山,两重山,山远天高烟水寒,相思枫叶丹。 鞠花开,鞠花残,塞雁高飞人未还,一帘风月闲。 谢新恩 秦楼不见吹箫女,空余上苑风光。粉英金蕊自低昂。东风恼我,才发一襟香。
临江仙
樱桃落尽春归去,蝶翻轻粉双飞。子规啼月小楼西,玉钩罗幕,惆怅暮烟垂。 别巷寂寥人散后,望残烟草低迷。炉香闲袅凤凰儿。空持罗带,回首恨依依。
破阵子
螣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关于曹操的文学地位,过去常为其政治业绩所掩,而不为人重视,其实,他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是有卓越贡献的人物,特别对建安文学有开创之功,实在是应当大书一笔的。
本诗作于建安十二年(207),时曹操五十三岁。诗中融哲理思考、慷慨激情和艺术形象于一炉,表现了老当益壮、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这是一首富于哲理的诗,阐发了诗人的人生态度。诗中 “ 老骥伏枥 ” 四句是千古传诵的名句,笔力遒劲,韵律沉雄,内蕴着一股自强不息的豪迈气概,《龟虽寿》更可贵的价值在于这是一首真正的诗歌,它开辟了一个诗歌的新时代,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汉代人的思想禁锢了三四百年,弄得汉代文人不会写诗,只会写那些歌颂帝王功德的大赋和没完没了地注释儒家经书,真正有感情,有个性的文学得不到发展。
蓬莱院闭天台女,画堂昼寝人无语。抛枕翠云光,绣衣闻异香。 潜来珠锁动,惊觉银屏梦。脸慢笑盈盈,相看无限情。
铜簧韵脆锵寒竹,新声慢奏移纤玉。眼色暗相钩,秋波横欲流。 雨云深绣户,来便谐衷素。宴罢又成空,魂迷春梦中 。
西汉时期造园的思想特征最主要的就是儒家思想的“天人合一”和“因藉自然”。
因藉自然, 通俗点就是说因地制宜, 依山就势。西汉园林的文化、精神层面上, 主要强调的就是人与自然的和谐, 与当今所提倡的和谐社会概念类似。因籍的内涵是在选址时包括山、水、林木、草甸、气候等地景因素, 为人工建造布局作伏笔, 并为设计创作打造基础;因籍自然理论是结合自然地景为苑, 使景园与地景融为一体;塑造景观首先看眼观察利用自然地景。
西汉的中期, 儒学一统, 政治一制, 天下一统。所以在造园的艺术处理上, 也容纳进儒家的思想。古人从对天地山水的原始崇拜, 到对节气物候和万物生亡规律变化的观察中, 逐步形成了一套人文现象的宇宙空间模式。
2 空间特征
“大空间大格局”———西汉时期的大部分皇家园林, 规模庞大, 占地面积广, 并形成了苑中有苑的组合格局。
汉武帝时期, 苑中苑的数量是非常之多的。也可以说是一种宫苑不分的形式, 这也是西汉园林的一个重要特点, 城市、宫殿和园林三者浑然天成。根据这些记载, 我们也可以发现, 这些特点对后来的园林发展起到铺垫的作用, 开创了中国园林上园中园的先河。
大空间大尺度的皇家园林显示出了西汉时期的恢宏气势。西汉作为一个包容的时期, 容纳各种文化, 实现政治的统一, 其皇家园林的特征也充分体现出了这一点。
3 山水文化特征
园林是体现山水文化的的物质载体。我们对山水的认识有一个发展的过程, 从表面上的或者说实际中的山水到具有美学价值的山水。正如柳宗元所说:“夫美不自美, 因人而彰。兰亭也, 不遭右军, 则清湍修竹, 芜没于空山矣”, 道出了山水文化的实质。
西汉皇家园林的山水体现的是自然与和谐, 形成的自然山水风景。俗话说:“园无水不活, 山无水不秀。”西汉时期的皇家园林也少不了山与水的结合。山水在古代作为自然的代称, 具有自然的总体特征, 代表着天地万物的根本品性。其实汉代的山水审美意向, 在先秦的基础上已有显著发展。
西汉中的皇家园林更多的是以自然山川为背景。例如上林苑, 由于对上林苑只有有关文献的记载, 但我们还是很容易发现这个特点。在《上林赋》中有这样一段描写:“超洞壑, 越峻崖。蹶崭岩, 钜石颓”。关中的8条大河, 即“关中八水”, 贯穿于苑内辽阔的平原和丘陵之上。自然景观极其恢弘:“于是乎崇山矗矗, 巃嵸崔巍, 深林巨木, 崭岩参差。”可以说, 上林苑的经营选择了良好的自然山水体系为基础。
西汉林苑中不但拥有数量众多的大、小池沼作为附属水体, 且具备太液池、昆明池这样水面浩瀚的主水体, 并且主、附水体间存在明确的仰承呼应关系。在上林苑中, 除了8条河流蜿蜒而过外, 苑中还有数十个天然湖泊, 犹如一面面璀璨的明镜, 点缀其间。各种形式的水源孕育着皇家园林内各种动植物的生长;而植被的茂盛, 绿地面积的广大反过来又能提高水源的涵养。西汉统治者非常注重对皇家园林中各种水体的利用, 他们用不同的渠道和人工开掘的池塘把上林苑中的自然河流连结为一个完整而有机的供水系统, 河道之间相互连通, 不仅保证了长安城正常的水源供应, 还起到防洪、抗旱的作用。
4 功能特征
既然是皇家园林, 必会顺理成章地认为皇家园林的功能就是给皇帝或者是他的家眷用来平时居住、娱乐, 或者涉猎。其实不然, 通过对文献的阅读, 帝王还在皇家园林中处理政务、接受朝贺、接见外宾。西汉时期帝王对园林的利用有很多方面, 不得不赞扬帝王的聪慧。
西汉时期皇家园林其实还拥有着强大的军事功能。西汉是一个尚武的时代, 强调霸王道而治天下, 以武力夺取天下。园林为当时西汉的军事力量提供了保障, 更助长了汉人气吞山河的气势, 所以方能有“犯疆汉者, 虽远必诛”的霸气。
西汉皇家园林中山水土地等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 以及家畜野兽水禽的饲养, 水果、蔬菜、林木的种植等等, 在一定程度上都是为了满足帝室侈靡淫乐生活的需要而进行的生产活动, 一座座皇家园林就是一座座帝王私有的, 自给自足的封建庄园。两汉皇家园林数量多、面积大, 不仅使大片的生产资料不能发挥其经济上的作用, 也使役使的奴裨人数日趋增大, 大量的劳动力游离于社会生产之外, 加重了人民的负担。
在西汉时期, 百姓们思想的发展同时也促进了园林建设, 逐渐使这些成为皇家园林建设的指导思想。因此, 汉代时期的皇家园林往往环境优美、占地广阔, 拥有大量动植物资源, 成为了生态保护区。同时, 在绿化方面, 皇家园林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摘要:从时代特征、空间特征、山水文化、功能等方面总结西汉时期的皇家园林的主要特点, 探讨如何形成西汉皇家园林的特征, 以及皇家园林给西汉时期人们带来的效益。
关键词:西汉时期,皇家园林,自然,植物,山水文化
参考文献
[1] 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M].2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0
[2] 王毅.园林与中国文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0
[3] 刘瑞瑜, 弓弼, 周文强等.汉代园林景观特征的分析与研究[J], 安徽农业科学, 2008年第1期.
[4] 王社教:西汉上林苑的范围及相关问题,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1995 (3) 年第3期.
【关键词】古典诗词阅读 领略 魅力
王蒙曾说:中国古典诗词是一大文学瑰宝,是汉语汉字的魅力的极致表演,是中华文化、中华民族凝聚力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的,中国五千年的优秀文化熔铸了不计其数的脍炙人口的优秀诗篇,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灵魂,是我国古代士人的人生利器,是我們引以为豪的精神财富。
翻开泛黄的书页,面对古人留下的这笔巨大的财富,嗅着书页间弥漫的浓浓书香,阅读着那跨越千年而弥香的珠诗玉词,作为语文教师,我有一种从未有过的使命感,我感到自己有责任也有义务传播中国古代文化的这一精髓,让学生走进并领略中国古典诗词的无限魅力。
中学生还没有足够欣赏分析古典诗词的基础和能力,这就得靠语文老师,而教师教学生欣赏分析古诗词,既不能放任自流,又不能局限在字词句和技能技巧的分析上,而是要让学生真正领略到中国古典诗词的魅力。
首先,在平时教学中,帮助学生领略中国古典诗词之美,用古典诗词滋养学生的思想道德和精神
中国古典诗词蕴含着深厚的文化,是学生形成良好思想道德素质的源泉。中国古典诗词记录了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阅读中国古典诗词就是阅读中国历史,让我们可以知兴替、明得失;中国古典诗词更是一汪精神道德素养的海洋,对陶冶情操,提升精神,养成良好品德,塑造健全的人格,起着无可估量的潜移默化的作用。
以宋朝著名的抗金将领、爱国诗人岳飞所写的《满江红》的品读为例。前四字“怒发冲冠”,表明这是不共戴天的深仇大恨。独上高楼,自倚阑干,纵目乾坤,不禁热血沸腾。——而此时秋霖乍止,风澄烟净,光景自佳,而胸中郁闷,于是仰天长啸,抒此万斛英雄壮志。接着,作者以“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十四个字,令人叫绝,此十四字,如见将军抚膺自理半生壮志,九曲刚肠,功名是我所期,岂与尘土同埋;驰驱何足言苦,堪随云月共赏。此是何等胸襟,何等识见!至此,将军发出“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之勉语,字字掷地有声!“饥餐”、“渴饮”畅其情、尽其势。“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满腔忠愤,丹心碧血,倾出肺腑。反复诵读,学生如何能不从中撷取振兴中华之精神力量。再如杜甫的《望岳》:“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学生每每读此诗,那种开阔的胸襟,勇攀科学高峰勇气便会油然而生。
中国古典诗词中所蕴含的思想力量和教育意义,非老师和家长一遍遍的唠叨和空洞的说教所能比拟的,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充分利用好古人给我们留下的这笔宝贵的遗产,让其充分发挥其功效,带领学生在诗词的王国里尽情呼吸,吸收其养分,让精神和思想道德的幼苗在学生的心田生根发芽并茁壮成长,长成参天大树,成为建设祖国的栋梁。
第二,引导学生从整体把握诗歌的意境,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意识,切忌满足于字词的解释和分析
诗歌是诗人生命的冲动,灵感的体现,情感的倾泻。“情动于中而言溢于表”。当外物和诗人内心猛力碰撞时,就会形成优美动人的诗篇,甚至产生千古绝唱。诗歌是灵动的,是整体的,是诗人智慧的体现,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千万不能肢解诗歌,如果将一首诗肢解得七零八落,那么她就失去了美感,就不能陶冶学生的心灵,也就不能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相反还会让学生产生厌恶心理。
苏轼评王维的诗“诗中有画”,其实,纵观中国古典诗歌,每一首诗都是一副画。透过这幅画,我们可以看见优美的景物,鲜明的人物形象,张开想象的翅膀,我们还可以感受诗中所营造的优美的意境。故诗歌是启发学生想象、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极好教材。教师在教学时当整体把握,反复吟诵,把握诗歌意境,在有限的课堂上培养学生无限的想象力,让诗中景、诗中人在学生脑海里呈现出一幅幅立体的图景,使学生如临其境,与诗人产生心灵的共鸣,情感的交融,甚而可以跨越千年与诗人进行对话。当然,教师在引导学生鉴赏诗歌的过程中不可像讲解文言文一样,将重点放在字词句的分析上,那样会破坏诗歌的意境,也就破坏了整幅画的美感,也就扼杀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如杜甫的《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我们要让学生反复吟诵,发挥想象力,在脑海中呈现一幅画面:深秋季节,茫茫江面上一艘破旧的小船,船头站着一位身体羸弱、病态十足的老者,看着滚滚东去的长江水,远处肃杀秋风中纷纷而下的落叶,想到自己年老多病,国家风雨飘摇,不禁悲从中来。从这幅画面中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展开进一步的想象,想象杜甫这么多年来在战乱中过着怎样的颠沛流离的生活,诗人又是如何在这颠沛流离的日子里还心系天下。这样,让学生进一步走近诗人,也就能更好地把握诗中所营造的肃杀的意境,把握忧国忧民的诗人形象。如果教师在教的过程中肢解诗歌内容,纠缠于字词的理解,这无疑破坏了诗歌的意境,是对中国古典文化的亵渎,更可怕的是扼杀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从而只能让学生在痛苦和厌恶中被动接受。
第三,中国古典诗词已跨越几千年的历史,要让学生更好理解诗人情感,还得将诗歌放到特定的时代背景中去理解
社会在不断地发展变化,时代每时每刻在变迁,古人在诗词中所描绘的画面也许已从我们的生活中消失,古人在诗词中所抒发的情感也许今人已难以理解,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努力将学生带回那种特定的背景中,以使学生更好的理解诗歌内容,把握诗人情感。
如鉴赏柳永的《雨霖铃》,学生无法理解古人离别何以那么难舍难分,甚至会觉得古人那是无病呻吟,抒的是矫情。在他们看来,离别、相聚乃人生之常态,离别之情在现代生活中已渐渐淡化。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让学生更好的理解诗歌,就当努力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回到那个特定的时代去把握诗人的情感。在鉴赏柳永的《雨霖铃》时,要让学生明白那是一个交通极不发达,通信也极为落后的时代,那时人们在离别后是很难再相见的,很多的离别就是生离死别,甚至会音讯全无,故古人非常重视离别,重视与亲人的离别,与朋友的离别,与情人的离别等等。这样一结合,学生就能更快更好地把握诗人在诗词中所抒发的情感了。
语文是最丰富多彩,也是最具挑战性的一门学科,语文教师是最痛苦也是最幸福的老师。如何将寡然无味的语文课堂变得丰富多彩,化痛苦的讲解为幸福的享受,这是每一位语文教师不断探索的课题。中国古典诗词是我国古人思想的精髓、智慧的源泉,在这方面的突破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我们要充分利用好古人留给我们的这笔巨大的财富,让学生真正走进中国古典诗词并领略其无限魅力,从知识的吸取到精神素养的提升,从简单的记诵能力到想象力、创造力的提高都受益无穷。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毛主席诗词是中国革命的史诗。《沁园春·雪》更被南社盟主柳亚子盛赞为千古绝唱。《沁园春·雪》让我们领略了一种绝美,这是真正的指点江山,这是真正的激扬文字,这是真正的神来之笔。这是诗中极品,只能梦寻偶得,绝非刻意雕琢;这是千古绝唱,源于灵感喷发,可遇而不可求。试问中华诗词的巅峰在哪里?李白的《将进酒》可比作昆仑,苏轼的《水调歌头》可喻为太行,而《沁园春·雪》就是当之无愧的珠穆朗玛!
[摘要]鉴赏古诗词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但不管是鉴赏诗词的语言和表达技巧,还是评价诗词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最基本的还是应先把握诗词内容,否则,所谓的诗词鉴赏也就无从谈起。
[关键词]古典诗词 鉴赏 语文教育
一、赏“标题”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有些诗歌,题目就交待了很多信息:或概括了作品的重要内容,或揭示了作品的线索,或奠定了作品的感情基调。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题目交待了内容(送别)、时间、对象;张籍的《秋思》,题目点名了感情基调;贾岛的《题李凝幽居》,题目则暗示了内容。
鉴赏诗歌时我们要重视标题,尤其是要重视标题中提挈全篇、精练传神的字词。
二、赏“作者”
“文如其人”、“诗言志”。任何一个诗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人生经历,作者的人生经历不同,他(她)通过诗词所表现出来的思想倾向也就不同。每首诗歌的问世都是作者情感的流露,都和作者当时所处的背景以及作者的性格密切相关。因此,不妨抓住作者所处的时代环境、生活经历及其作品的主要风格来鉴赏。
比如王维,他不仅能写诗,而且精通书画和音乐,他以写山水田园诗出名,能将诗画结合得妙绝天成。王维的山水田园诗,有的由几幅画组成意境,但多数都是一个画面,有动景,也有静景。如果我们有了以上关于王维的知识储备,那么,结合中学课本上他的名篇《山居秋暝》,就能很快分析出王维的《山中》(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这首诗的艺术特色:前两句,寥寥十字,就描绘出典型的清秋景色——清水白石,苍山红叶,色彩鲜明和谐,景物错落有致,很富画意;后两句添写绿树荫浓,翠色欲滴,使得这首小诗格外清闲隽永,情趣盎然。王维“诗中有画”的艺术特色在这首诗中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
三、赏“意象”
古诗词中,诗人常常通过选取特定的客观物象(如山川草木等等)来表达内心独特的感受,这些客观物象我们称为“意象”,它是作者内在思想情感与外在客观物象的统一。诗人对意象的选取与描绘,是其主观情感的流露。我们鉴赏古诗词时就要留心诗词中出现的意象,调动积累,揣摩意象的含义,从而理解作品的内容。
抓住作品的意象,是读透作品的关键。意象蕴含着丰富的意旨,寄托着复杂的情感,暗示着深刻的哲理,承载着诗人强烈的主观色彩。鉴赏具体作品的时候,不仅要着眼于它们所描写的客观物象,还应透过它们的外表,看到其中注入的意念和感情,注意主客观两方面融合的程度。只有抓住作品的意象,以及意象所包含的旨趣,意象所体现的情调,意象的社会意义和感染作用,才能真正地读懂古代的诗词作品。
四、赏“意境”
意境和意象一样都是解读诗歌必不可少的钥匙,它是文艺作品所描绘的客观图景与所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具有完美意境的诗词,情与景的和谐统一,不仅是情景交融的,而且还能情景相映,也就是,思想感情与艺术境界互增光彩。因而,作为鉴赏者在欣赏诗词时也一定要注意对其意境的把握。如:马致远的《天沙净•秋思》前三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叠用九个名词,写出九种典型事物,形象地展示了一幅野郊秋游图:几棵苍老的秃树兀立山野,枯败的藤蔓缠绕其身,黄昏归巢的乌鸦栖息于树上,淙淙的流水流经桥下,荒村茅舍逸然自适,古老荒凉的驿道上秋风阵阵,困顿疲乏、飘泊异乡的游子骑着马正踽踽独行。这三句表面写景,实则景中含情,情景交融。尤其是“枯、老、昏、小、古、瘦”等词的运用,有力地渲染出游子那种长期羁旅在外,不得与家人团聚的凄戚怅惆、郁闷悲苦的思想感情。景由情生,情由景显,情和景溶铸成一个浑然天成的艺术整体,创造出萧瑟苍茫、深沉隽永的意境,给人留下强烈而深刻的印象。难怪王国维赞曰:“寥寥数语,深得唐人绝句佳境。”
五、赏“诗眼”
古人写诗词,尤其注重炼字炼句,力求一字传神,一句传神。优秀的作品中,诗有“诗眼”,词有“词眼”。而这些含有诗眼词眼的句子往往最能体现作品的内蕴及表达技巧。
常言道:“窥斑而见豹”,“见微而知著”。诗眼词眼能集中、凝炼、鲜明、生动地体现诗的神韵,有着奇妙的艺术功效。如:王维的《过香积寺》:“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诗中的“咽”字写得极为准确而传神,更衬托出山林的幽静。“日色冷青松”,诗人用“冷”来形容日色,也极为传神。山林幽暗,夕阳余晖抹在幽深的松林上,给人的感觉就是一个“冷”。这一“冷”字也反映出诗人内心的孤寂。因此,不难看出:“诗眼”分别是“咽”、“冷”。山中的岩泉由于岩石的阻拦,发出低吟,仿佛呜咽之声。照在青松上的日色,由于山林幽暗,似乎显得阴冷。“咽”、“冷”两字绘声绘色、精炼传神地显示出山中幽静孤寂的景象(意境)。
六、赏“典故”
古代诗人创作时,有时借助一些典故来表现广泛而深刻的主题。用典故可收到言简意赅的奇特效果。如果我们关注这些典故,了解这些典故,对解读诗人的心境情感、作品的内涵意蕴是很有帮助的。典故的复习要力求避免艰深难懂,但在平时接触过的和常识性的一定要注意尽可能多掌握。
有些时候,如果不能正确理解诗词中典故的含义,就会直接影响到对整个作品的鉴赏。所以必须对作品中的“典故”有个初步的理解,透过原来典故中的本意进而理解出用典后所表达出的新的含义。一般而言,古诗词中的用典有点化前人语句、用神话故事、用历史故事等。如:杜牧的《遣怀》:“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诗中“楚腰纤细”典出《韩非子•柄》:“楚灵王好细腰,而国中多饿人。”“掌中轻”典出《飞燕外传》,指汉成帝皇后赵飞燕,“体轻,能为掌上舞。”诗人借用这两个典故,意在说明自己也曾沉湎酒色,放浪形骸。再看第三句,诗中“十年”与“一觉”相对,给人以“很久”与“极快”的鲜明对比感,显示出诗人感慨之深。纵观全诗,可以发现诗人所遣之怀,不仅有懊悔之意,还有前程恍惚如梦,不堪回首之意。
此外,鉴赏古诗词还得抓住文本所透视出来的作者“情愫”及所给“注释”加以综合分析,变通运用,才能准确理解诗词,顺利解读。
【关键词】诗歌 英译 推而广之 音美 形美 意美
关于诗歌翻译理论,学者们争论的焦点集中在三个方面:诗歌是否具有可译性?诗歌应该直译还是意译,是注重神似还是形似?应该采取无韵的散文体译诗还是采取押韵的诗歌体译诗?早期各学者们对此各执一词,难以达成一致。其实,诗歌是否可译,既要看诗的形式,也要看它的意义,最重要的是看诗的情感是否得以传达。我们评论文学作品的标准是:一要达意,二要传情,三要感动。尤其是诗词的翻译,力求音美,形美,意美。
一、音美的传达
诗歌是语言的音乐性艺术,某种程度上是欣赏诗歌的音韵之美。许渊冲认为,翻译诗词时如果诗词舍弃韵律,即使原诗的“意美”得以传递,其风格意趣也尽失。我们看林语堂先生对《声声慢》中“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翻译——So dim,so dark,so dense,so dull,so damp,so dank,so dead!译文共运用十四个音节,加上双声和头韵,与原诗完全一致,一定程度上再现了原诗那种叠音叮咚所造成的余音绕梁之美,也生动地再现了作者在黄昏细雨中孤苦无依的情况。前面六个形容词描绘周围的环境情况,最后以dead收尾,完成了原诗情感上的递进。诗歌讲韵律,求平仄,但在英译时合意又合韵的情况是难得的,刻意追求“音似”而忽略“意似”则是缘木求鱼,也没有必要。许渊冲先生讲过,“三美”的重要性不是相等的,最重要的是“意美”,其次是“音美”,最后是“形美”,切不可“因音害意”。
二、形美的再现
诗歌的“形美”就是指诗歌的外在形式给读者在视觉上带来的美感和享受。古诗英译第二个问题是如何传递原诗的“形美”,即指译诗诗行整齐,或长短不齐如原诗。功能语言学者认为,意寓于形,形式是意义的体现,改变了形式就改变了意义,所以译者应尽量追求与原文对应的形式美,要尽量保持译文在用词、句子结构、表现手法以及修辞手法与原文一致。
杜甫是七言律诗的集大成者,在结构、对仗、声律、炼字上都可谓达到巅峰,其《登高》最为经典,通篇对仗,被誉为“古今七律之一”,在英译过程中要传达出它的“形美”是很困难的,我们看一下许渊冲先生的翻译∶
Climbing the Height,the wind so swift,the sky so steep,sad gibbons cry.
Water so clear and sand so white,backward birds fly.
The boundless forest shedsits leaves shower by shower;
The endless River rollsits waves hour after hour.
Far from home in autumn.I am grieved to see my plight;
After my long illness,I climb along this height.
Living in hard times,at my frosted hair I pine;
Pressed by poverty,I give up my cup of wine.
我们知道,七言律诗共四言八句,每联两句字字相对,词性相对,平仄相对。许先生的译文不仅体现了对仗,还实现了押韵,从而忠实地传达了原诗的“意美”。
三、意美的传递
许渊冲先生曾强调过,在翻译过程中,“意美”的传递十分重要,它要求译诗要有原诗的意境,要和原诗一样能撼动读者的心灵。译者对中国古典诗词的英译的完美追求从未停止,对于一些脍炙人口的诗词,有的多达几十种英译版本,比如孟浩然的《春晓》就有大大小小几十种版本。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该诗短小精悍,朗朗上口,又饱含作者的情感。我们先来看看两种经典的版本。
(1)This morn of spring in bed I'm lying,
Not woke up till I hear birds crying.
After one night of wind and showers,
How many are the fallen flowers. (许渊冲译)
(2)One morning in Spring
Late!This spring morning as I awake I know.
All around me the birds are crying,crying.
The storm last night,I sensed its fury.
How many,I wonder,are fallen,poor dear flowers. (翁显良译)
对照原文,我们可以看出,第一篇译文对仗工整,形式上更接近原文,第二篇在这方面稍逊一筹,但是在传递意境方面,第二篇译文则更能传递出原诗的情感。先用“late”一词铺垫了整首诗的基调,悲叹花落春残之悲凉,这一词用得极妙,“今天醒得晚了!春光难驻,花落春残!”第二句连用了两个“crying”,认为鸟的啼声也是笑声,最后一句用到“poor dear flowers”,表达了对凋零花瓣的哀婉疼惜。整首诗也从更深层次上表达了诗人在春天夜晚睡得香甜的美妙情景及伤感风吹雨打花落下的痛处,传达出诗人爱春、惜春、伤春的情怀。
【中国古典诗词发展】推荐阅读:
中国古典诗词讲座06-21
中国古典诗词歌曲10-20
中国古典诗词名句大全11-06
中国古典名著赏析10-06
关于中国古典文化11-14
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夸张10-04
中国诗词发展09-26
古典诗歌的发展演变11-04
古典凄美诗词0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