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代外来务工人员城市融合度调查问卷(精选5篇)
尊敬的先生/女士: 您好!我们是南京师范大学的学生,我们正在进行一项于常州市民对外来务工人员的社会认知状况的调查,目的在于了居民对外来务工人员的印象、态度、看法等方面的真实情况。本次调查不用填写姓名和单位,答案无所谓对与错,按照您的真的想法回答我们的问题,对您的个人信息我们将绝对保密!
1.您是否有与外来务工人员打交道的经历
A.有很多B.有一些C.基本没有
2.以下是对外来务工人员的印象,请选择符合您看法的选项(可多选)
A.吃苦耐劳B.忠厚老实C.素质较差D.生活艰苦
E.不讲卫生F.诚实守信G.违法乱纪H.不遵守公共秩序.3.您认为外来务工人员是否为城市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A.有很大贡献B.有一些贡献C.贡献不大D.说不清楚
4.如果您身边有外来务工人员,您会对他们提供帮助吗
A.会B.不会C.当做不知道
5.对于目前政府和社会上对进外来务工人员一些新的定位如“新市民”的说法,您的看法是
A.非常认可B.比较认可C.无所谓D.不太认可E.完全不认可
6.您认为他们受到不公正的待遇的最主要原因是
A.是政策造成的B.是城市人歧视造成的C.是他们自身原因D.其它_________
7.您是否认为外来务工人员影响了常州人的就业
A.有很大影响B.有一些影响C.没有影响D.说不清楚
8.您是否认为外来务工人员挤占了常州人的各种公共资源
A.是B.不是C.说不清楚
9.您觉得是否应该对外来务工人员的数量进行限制
A.应该严格限制B.应该适当限制C.不需要限制D.说不清楚
10.您现在对外来务工人员的印象和态度比起前几年是否发生了改变
A.有很大改变B.有一些改变C.没什么改变D.不清楚
11.您平时所见所闻中得知的外来务工人员的不平等待遇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近几年,政府对外来务工人员的问题提高了重视,并制定了一系列相关的措施,您对这
些政措施了解吗?了解的话请说说有哪些具体政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从性别看, 男性占56.8%, 女性占43.2%;从受教育程度来说, 学历为小学及以下的被调查者占12.5%, 初中占47.7%, 高中或中专占34.1%, 大专占4.5%, 本科占1.1%;从婚姻状况来看, 已婚占62.5%, 未婚占37.5%, 有子女的占54.5%;从年龄看, 集中于16~35岁, 在宁波的打工时间集中于1~5年, 在宁波打工时间在10年以上的仅占7.95%;被调查对象的平均工作时间集中于8~12小时, 占68.18%;年收入水平集中于1万~3万元, 占69.32%, 处于宁波市平均收入中低水平。
2 调查数据统计与分析
2.1 外来务工人员城市归属感总体状况
(1) 地域归属感现状。
主要是从外来务工人员对宁波城市状况、消费水平、户籍等方面调查地域归属感, 统计项共6项, 其中, 宁波市外来务工人员愿意遵守宁波市的各项政策与规章制度的意愿最高, 平均值达到4.125分, 处于较高的水平。而对于获得宁波市户口的意愿最低, 平均值仅为2.92分。综合来看, 宁波市外来务工人员对于宁波市的城市地域归属感平均得分为3.48分, 处于中上水平。外来务工人员对于宁波的气候、地理位置等地域因素具有较高的期待, 表现出较高的归属感, 但是受到全国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房价过高的经济环境影响, 在宁波买房这一行为意愿上, 外来务工人员又表现出稍低的归属感倾向。
(2) 群体归属感现状。
关于外来务工人员城市群体归属感的统计项共6项, 其中, 宁波市外来务工人员对于城市生活习惯的适应性平均分达到了3.72分, 为群体归属感6项统计项中最高, 表明宁波市外来务工人员对于城市的生活习惯适应良好, 能够遵从城市的作息习惯、生活方式。除了对社会组织活动的参与与自身身份的归属2项, 其他几项均在中值3分以上。宁波市外来务工人员的社会参与程度平均分为2.54分, 对自身身份归属的认识平均分为2.76分, 两者表明了宁波市外来务工人员在城市社会融合过程中并没有积极主动地去提高自己对城市的归属感, 而是采取了被动的方式;而从社会活动组织者来说, 各类社会活动往往忽视了外来务工人员这一群体, 针对外来务工人员举办的社会活动极少。对于自身身份的认识上, 存在着模糊不清的界定。综合来说, 宁波市鄞州区外来务工人员群体归属感平均得分为3.13分, 相较于城市地域归属感低, 处于中等水平。
(3) 整体城市归属感。
问卷通过直接询问外来务工人员未来的打算以及离开宁波后的去向选择调查宁波市外来务工人员的整体城市归属感。对于外来务工人员整体城市归属感的调查是从两个方面进行的:一是针对宁波市地区, 调查外来务工人员对宁波这一特定城市的归属感;二是相对于农村针对城市的归属感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 50%的人表示会留在宁波, 仅有2.27%的人表示想尽快离开宁波, 说明在宁波务工的外来务工人员对于宁波的城市归属感比较高。在假设不得不离开宁波的情况下, 34.09%的外来务工人员仍然选择在城市打工, 说明被调查者具有较强的城市归属感, 39.77%的外来务工人员选择不知道, 仅有19.32%的人选择离开城市回老家, 从一定程度上说明外来务工人员对在宁波打工比较满意, 暂时未考虑其他选择。
外来务工人员城市归属感与其针对宁波市的城市归属感的得分分别为3.46分和3.51分, 均处于中上水平, 说明外来务工人员对宁波市具有较强城市归属感, 但相较于外来务工人员的城市归属感, 对于宁波这一城市的归属感略低, 因此还需进一步提高。
2.2 外来务工人员城市归属感的影响因素
问卷调查了影响外来务工人员城市归属感的经济因素、城市因素、自身因素、群体因素、家乡因素共5个因子。其中, 经济因素对外来务工人员城市归属感的影响程度最大, 平均达到了3.37分, 生活消费水平、收入水平和就业机会的影响程度均在3分以上。城市因素对外来务工人员城市归属感的影响程度得分均值为3.08分, 影响程度较大。影响最小的是家乡因素, 责任田、老家经济和城市户籍平均得分均在3分以下, 家乡因素平均得分只有2.53分。该统计结果表明, 外来务工人员对于自己将要去打工的城市关注度比自己老家高, 家乡的因素对外来务工人员的城市归属感并不会造成太大的影响, 外来务工人员更多的是关心宁波这个城市的消费、收入水平, 自己能否在宁波挣到钱, 能否负担起在宁波的生活消费。
2.3 外来务工人员城市归属感的个体差异分析
不同的人群对于城市归属感具有不同的感知, 针对不同年龄、婚姻状况等人群进行了显著性差异分析。
城市地域归属感方面, 不同婚姻状况的外来务工人员存在显著差异, 结合数据发现, 未婚的外来务工人员城市地域归属感平均水平为3.61分, 而已婚者均值为3.26分, 可见未婚的被调查者的城市归属感高于已婚的被调查者。
城市群体归属感方面, 不同文化程度和不同年均收入均表现出了显著差异, 文化程度为小学及以下、初中、高中或中专、大专的被调查者城市群体归属感水平均值分别为2.90分、3.08分、3.19分、4.16分, 呈逐渐增长趋势, 说明文化程度越高的外来务工人员在群体归属感的认知上具有更高水平, 同时也说明文化程度高的外来务工人员更加容易被当地群体所接受。年收入水平在2万元以下的外来务工人员均表现出较低的群体归属感, 群体归属感均值都小于3分, 年收入水平在3万~5万元的外来务工人员表现出最高的群体归属感, 均值为3.69分, 而年收入在5万元以上的外来务工人员城市归属感均值为3.33分。
2.4 外来务工人员城市归属感影响因素与城市归属感显著性分析
城市归属感可以区分为城市地域归属感和城市群体归属感。调查中所归纳的5种因子分别对城市归属感、城市地域归属感、城市群体归属感产生了完全不同的影响。
经济因素对城市地域归属感、城市群体归属感以及城市整体归属感都产生了显著的影响;城市因素对外来务工人员的城市地域归属感产生了显著的影响;群体因素对外来务工人员的城市群体归属感产生了显著的影响;自身因素对城市群体归属感产生了显著的影响, 主要表现在不同文化程度的外来务工人员在群体归属感的感知上具有不同的差异。而家乡因素因其显著性指数为0.377、0.904和0.774, 均大于0.05, 因此, 在影响因子和各城市归属感水平显著性检验中, 家乡因素的显著度指数没有达到要求, 对因变量的影响不显著。
3 宁波市外来务工人员城市归属感问卷调查结论与讨论
3.1 外来务工人员城市归属感的特点
第一, 宁波市外来务工人员城市地域归属感特点。调查样本集中于宁波打工1~5年的年轻群体, 他们普遍表现出对宁波交通、硬件设施、气候地理等客观因素较高的期待, 这些期待使他们产生对宁波较高的城市地域归属感。
第二, 宁波市外来务工人员城市群体归属感特点。城市群体归属感处于中等水平, 身份归属感较低, 外来务工人员被动融入当地群体, 城市群体归属感提高缓慢。外来务工人员群体归属感其中一个较大的特点就是对自身身份的认识不清。对自身身份的认识是评价城市群体归属感的一个重要指标, 在这个指标上, 调查者表现出较低的水平。
第三, 宁波市外来务工人员整体城市归属感在调查期内处于中上水平, 变动性比较大。从整体上来说, 被调查的外来务工人员群体表现出较高的城市归属感。但是, 有一大部分人在调查问卷中选择了“不知道”, 这说明在这一段时期内, 外来务工人员的城市归属感还处于中等水平,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 会出现不同的变动。
第四, 外来务工人员城市归属感的个体差异。不同文化程度与不同收入水平的外来务工人员群体在城市整体归属感和城市群体归属感水平上具有差异。文化程度高的外来务工人员能够更好地理解城市归属感的含义, 也比较容易被宁波当地群体接纳。收入水平高的外来务工人员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适应宁波的消费水平, 享受宁波提供的更多资源。因此, 在不同文化程度与不同收入水平的外来务工人员群体间出现了城市归属感、城市群体归属感水平的差异。
3.2 外来务工人员城市归属感的主要影响因素
根据调查结果显示, 在影响外来务工人员城市归属感的影响因子中, 经济因素包括宁波市的租/住房成本、生活消费水平、收入水平是影响宁波市外来务工人员城市归属感的最主要因素, 外来务工人员最关注的仍然是在宁波工作能够挣多少收入, 是否能够承担在宁波生活消费的水平, 是否能够在宁波获得比老家更好的生活水平。同时, 经济因素也一定程度上影响外来务工人员群体的社会地位, 影响外来务工人员与当地居民群体的关系。
与其他学者的结论相比, 该调查结果显示, 宁波市外来务工人员对于城市因素中的社会保障福利、就业机会和群体因素中的当地居民态度同, 并不如其他学者认为的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 经济因素仍然是影响外来务工人员城市归属感的最主要因素。
4 结 论
实证研究结论表明, 外来务工人员城市归属感水平总体不高, 政府和用人单位应该重点从经济因素和城市因素着手来提升他们对宁波市的归属感。提升外来务工人员城市归属感能够让外来务工人员融入宁波, 在宁波长久工作居住, 有助于经济建设的稳定, 有效避免“用工荒”现象的出现, 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和谐社会。
摘要:本文从地域归属感与群体归属感两个层面调查了宁波市外来务工人员的城市归属感及其影响因素, 发现外来务工人员城市归属感较低, 经济因素是影响外来务工人员城市归属感的最重要因素, 并且不同教育程度、不同收入水平具有不同程度的城市归属感。
1.你的年龄是多少?
A.20岁以下B.20-30岁C.30-40岁D.40岁以上
2.你的性别是?
A.男B.女
3.你的籍贯是?
A.本地B.珠三角地区C.广东珠三角以外区域D.外省
4.你的月收入是?
A.1500元以下B.1500-2000元
C.2000-3000元D.3000元以上
5.你是否有了解有关的医疗保障手续的信息?
A.有B.无C.不是很清楚D.完全不了解
6.你的家庭里有多少个子女?
A.无B.1个C.2个D.2个以上
7.你有没有想为你的子女购买医疗保险?
A.无B.不太想C.不相信这个东西,不想买
D.有想过,但是收入不高导致不想购买E.有
8.你是否愿意去了解医疗保障的相关信息?
A.有B.没时间C.不知道怎么才能了解D.不想去了解
9.你对现在医疗保障在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群体的普及的建议有:_
本次调查对象以20-30岁的,中低收入,外来务工人员为主,男女分布均匀,基本都有子女,符合本次调查的要求。
由第五个问题可以看出,调查对象对医保手续基本都为有了解和不是很清楚。表明群众对医保办理手续有一定的了解的意向,其中一部分人自行搜集资料,了解到了相关资料。但是另一部分群众却没办法了解医保政策。因此政府应该加强对医保申请手续的公示与宣传,让更多群众能通过更便利的方式了解到医保政策。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数量都偏多,因此对医保的需求都较大,但是
他们大多收入不高,因此医保费用对他们来说可能是较大的负担。希望政府制定价格时能考虑到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数量的问题。
一.调查背景
在时代快步发展的当今社会,科技进步是我国立足于世界之林的必备条件。而科技的进步是需要靠教育,需要通过教育来培养大批高科技人才和适应社会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而农民工是当前产业大军中的一支重要力量,也是今后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建设中不可或缺的一支力量。在城市,农民工从事的工作大都是城市人不愿意干的脏活、累活。主要原因是城乡差异影响下思维观念的差异,和农民工本身缺乏相关的行为习惯和专业技能素质。对当前农民工的政策来分析,是非常令人担忧的。很多农民工在现实生活中,采取一切机会去培训,去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提升自己的就业技能和创业本领,但这仅只是一少部分,如果离开了社会的支持,政府的引导和政策扶持,大多数农民工是难以实现培训和就业的。农民工学习需求调查,能够了解农民工的真实想法,了解他们渴望学习哪方面的知识,从而为他们提供学习的机会,帮助他们学到一定的技能,只有从本质上提高农民工的自身素质,改善他们的社会地位。
二.基本情况
农民工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本市作为民工输入大门之一,自然也重视农民工的一系列问题。作为行政管理专业的学员,我们在学习好课本知识的前提下,也应以实际行动来关注我们身边农民工的学习问题,因此我们想通过实地调查本市的农民工人员,提高自己的社会实践能力,并为农民工的学习生活等问题提供一些帮助与建议。
本文自2012年2月10日—3月10日,对桐乡市桐昆集团恒盛化纤公司中的农民工学习需求进行了调查。此次调查主要采用个人问卷调查和面对面访谈的行式进行。调查对象均是在桐昆集团恒盛化纤公司中工作的四名农民工。
调查对象情况如下:
1、农民工谌荣娟,女20岁。农业户口,来自贵州省贵阳市修文县久长镇。
初中学历,政治面貌:群众,未婚。月收入1000-1500元,愿意继续学习,希望通过参加短期培训来继续学习,学习内容为计算机应用,学习方式:当地政府组织的短期培训。目前最关心的问题:一是打工挣钱,改善家庭生活条件;二是劳动报酬及时足额发放;三是返乡创业的优惠政策。
2、农民工周建文,男,25岁,农业户口,来自山东济宁市鱼台县古亭镇。专科学历,政治面貌:群众,未婚。月收入2000-2500元,愿意继续学习,希望通过提升学历来继续学习,目前最关心的问题:一是打工挣钱,改善家庭生活条件;二是扩大工伤、医疗、养老保险覆盖面;三是法律服务和法律援助。
3、农民工沈国权,男,28岁,农业户口,本科学历,政治面貌:群众,来自浙江省湖州市长兴县李家巷镇。月收入2000-2500元,愿意继续学习,希望通过提升学历来继续学习,学习的内容为计算机应用及汽车维修,学习方式:电大组织的短期培训,目前最关心的问题:一是打工挣钱,改善家庭生活条件;二是租购住房;三是尽快制定和实施农民工的养老保险转移接续办法。
4、农民工王俊华,男,25岁,农业户口,高中学历,政治面貌:群众。来自湖北省武汉市江夏区段岭庙镇。月收入1500-2000元,愿意继续学习,希望通过参加短期培训来继续学习,学习的内容为市场营销,学习方式: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组织的培训,目前最关心的问题:一是就业和服务培训;二是尽快制定和实施农民工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办法;三是返乡创业的优惠政策。
三.过程及体会
通过以上问卷调查以及面对面的访谈过程中可以得知:他们来自落后的农村,由于各种原因,一没学历二没技术,只能胜任普通操作工这类的工作。虽然也曾考虑通过短期培训进行充电,学习电脑、会计等方面的知识,他们可能无法实现或者只能选择短期的专业技能进行提高,但大都由于家庭条件不允许,只好放弃。现在只能好好工作,多赚点钱,供给家里。总体而言当前农村青年的学习心理状况,其主流是积极向上的,他们正在健康地成长,通过调查可以看出,农民工的意识中对于学习的需求是很大的,对学习的渴望程度也是非常之大的,他们相信,只有这样他们的明天才会更好。同时也存在消极的一面,不容忽视。由于长辈对后辈的宠溺,希望他们得到自己没有享受到的安逸,也间接消极了农村青年的求知欲望。但是这仅仅出于少数的。
从乐观角度看,农村青年深深地感触到了国家经济发展的快步伐,欣喜于辉煌的经济成就。调查结果显示,绝大部分的农村青年对未来充满美好的向往,其中有大部分的农村青年对“竞争”这一市场经济的本质属性了解较深。随着市场经济在农村的逐步深入,使农业的生产结构、生产方式不断变化,而轰轰烈烈的农民打工队伍更使农村人的生活发生了质的变化。
在乐观的前提下,我们同样是需要看到消极的一面,它的存在是不容忽视的。当前,农村青年中有一部分是独生子女,处于一种相对优越的生活环境中,备受家人的宠爱,他们一般表现为意志不坚强,缺乏进取精神,耽于生活享受。值得注意的是,我们在接触众多的农村青年后,发现他们要求较低,从而学习对农村青年形成了一种可有可无的矛盾且尴尬的局面。
除此之外,透过调查结果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现在在城市中打拼的农民工朋友大部分为单身,且家庭成员普遍偏多,他们选择的都是相对发展较快的大中城市。但由于城市的消费水平较高,租住房开销较大,他们也基本生活在温饱线上,但从他们工作单位的分布情况看,农民工朋友的工作选择已多元化,可以参加到各行各业的工作中去,这样他们在城市的发展前景将是更为广阔的,也将有更多的人加入到这个行列中来,而城市中也更多的需要这股力量的加入。而正是由于学历、知识、能力等成为他们发展的阻力,更多的人渴望继续学习,来提升自己,他们希望通过业余学习的方式而将学历提升至本科则是农民工朋友普遍的理想学习方式。他们更希望自己有一技之长,在某个技术领域达到专业水平,以便能立足于城市,在城市中继续生存下去,在改善家庭生活条件的同时,也能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有自己的人生舞台。
在面对面的访谈过程中,我们还可以更清晰的了解到,农民工学习许多的优缺点。
具体优点方面如下:
(一)农民工并不局限于“基于课堂的、组织严密的学习”,他们的学习方式和途径灵活多样:既可以完全靠个人自学,也可以尝试远程教育;既有接受式学习,也有探究式、发现式学习;既可以是个体独立学习,也可以进行合作学习。总体而言,非正式学习在农民工的学习中占有重要地位,他们会利用各种非正式的方式在不同的活动中学习。
(二)农民工的学习在于日常生活之中,可以随时随地进行,书报杂志、电视网络、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等都蕴藏着丰富的学习资源。
(三)农民工各自有其独特的生活阅历,务工的地区、单位、工种各不相同,积累的技术、知识、经验等人力资本也各具特色。因此,他们之间相互都是重要的学习资源,可以相互学习,互通有无,共同提高。
具体缺点方面如下:
(一)农民工虽然或多或少都萌生过自主学习的想法,但由于文化水平普遍较低,自身知识、技术、经验等等条件都有所欠缺,真正能够自主学习的并不多,学习的积极性也不高,大多仍然停留在参加技能培训。
(二)农民工主要的自我任务还是打工赚钱,农民工工作强度过大,休息时间少。能相对挤出的学习时间也是比较少的,能真正用心学到那就更加少了。因此,合理的安排学习时间和利用好学习时间是农民工必须自身去解决的问题。
因此,针对这一系列出现的问题,我们要把握利用好农民工学习的优缺点及其学习需求呈现出多样化和个性化的特点。开展培训教育学习应当尊重他们的意愿,共性培训与个性培训相结合,突出个性培训。分类分层培训,彰显个性特色。重视解决实际问题的学习倾向,强调实际技能的掌握和运用。
四.总结及建议
1、加大农村基础教育的投入。教育强国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方针,但还不能落在口号上,而要落实到实际行动中,要增加教育和投入比例,特别是要加大农村基础教育,改善现有的教育基础设施,提高农村教育工作的政治待遇和经济待遇,能让教育人才安心在农村工作,从而让农村的孩子受到良好的学习教育,有较好的素质,这样才能从根本上长远的解决农民工的问题。
2、教育资源实现重心下移,开设乡镇农业学校。我国的教育资源分布是及不均衡的,主要集中在大中城市和县城,乡镇一级的教育资源非常匮乏,大多数乡镇没有开设农业学校,开设了的也没有充分利用,成为一种摆设,只有把重心下移到基层,并真正组织利用好,才能将教育培训做到位。特别是当前农村普遍存在中小学生生源减少,很多校舍被闲置,可以充分利用那些闲置的校舍资源,建立一种长效性的基层教育基地和培训网络。在城市,要以各街道为单位,成立农民工之家,利用社区大讲堂等形式,让农民工有活动和学习的场所和机会。
3、加大政策的扶持力度。对进城务工的农民工,政府不但要以生活上给予关照,更要从政策的制定上给予其优惠政策,鼓励其自主创业,变农民工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一是要落实其子女就读的政策。国家三令五申要求实地妥善解决
农民工的子女就读的问题,各地也出台了有关政策,但在现实生活中,在落实的过程中,仍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从而没有使农民工从心里上融入到城市中来。二是创业的优惠政策。在城市中,为解决下岗职工的培训问题,有关培训单位每培训1名下岗职工,可以享受国家一定的补助,在一些技能培训方面,只是象征性的收点费,而农民工不能享受这一优惠政策。另外,下岗职工创业方面可享受税收方面的优惠政策和小额担保贷款,而农民工则不能享受,要充分调动农民工创业的积极性和参照下岗职工这方面的优惠政策。
4、注重素质教育,开展心理辅导。针对农民工群体文化素质较低的实际,培训在重视实用知识和技能掌握的同时,还要注重农民工的文化素质教育,使他们学习必要的文化知识,提高综合素质,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另外,培训也要针对农民工容易产生学习挫折感的特点开展学习心理辅导,引导他们正确认识成人学习的特点及其规律,帮助他们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和学习风格,做好心理疏导工作,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增强自我效能感,树立学习自信,享受学习的快乐。
5、丰富培训方式,突出实践本位。农民工培训要立足实践,结合农民工的学习特点,运用灵活多样的方式,增强培训效果。
总而言之,要把加强农民工的教育作为我国现行教育的一个重点和难点来抓,通过解决这个问题来缓解或解决城乡教育资源长期失衡的现象,教育要面向农民工,为其创造更多的教育培训机会,教育要面向未来,使其成为提高农民工技能和素质的主渠道,成为提升全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人:XX
为了了解外来务工子女在家庭、生活、心理、行为等方面的状况,帮助学校制定有效的教育策略,学校少先大队在全校外来务工子女中,采用问卷调查法、座谈法、个别访谈法,开展了“外来务工子女现状”调查,并对调查情况作了基本分析,提出了相应对策:健全队籍,规范队务管理;春风化雨,实施关爱教育;享受成功,塑造健康心理。搞好外来工子女养成教育,这不仅是教育问题,也是推动我们南京城市建设和发展、加快欠发达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维护社会稳定、实现社会公平的客观需要。
关键词
流动的花朵、焦点、关爱、健康心理、体验快乐、
调查背景
我校地处城乡交界,这里云集了来自全国18个省、市、96个区、县的农民工和商人的子女等,我校在校生这两年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1-6年级各一个班。外来工子女自身一方面沿袭父辈传统的农村生活方式和社会风俗,能吃苦耐劳,动手能力强。生活自理能力强,能够自己洗衣烧饭,与城里孩子相比,他们显得成熟、懂事、尊敬师长、乐于助人,珍视亲情和友情。另一方面又在繁华的大城市中耳濡目染现代化的生活方式,他们能够深切地感受到他们的出生地与大城市生活有极其悬殊的差距,他们有良好的自强、自立意识,但也有孤僻、自卑的性格倾向和与社会对立的不良情绪,他们生活在农村的广阔天地,也有的养成了随地吐痰、乱扔垃圾等不良习惯,他们有的学习上落后,有的纪律上松懈,思想上不求上进,甚至有少数违法乱纪,这给我们的教育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因此,搞好外来工子女养成教育,这不仅是教育问题,也是推动我们南京城市建设和发展、加快欠发达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维护社会稳定、实现社会公平的客观需要。
为了了解外来务工子女在家庭、生活、心理、行为等方面的状况,帮助学校制定有效的教育策略,学校少先大队在全校外来务工子女中,采用问卷调查法、座谈法、个别访谈法,开展了“外来务工子女现状”调查。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00份,回收有效问卷98份,回收率98%,经审核和复查,所回收问卷的有效率达100%。个别访谈对象为1-6年级随机抽5个同学,共计30人次。本报告主要依据以上调查和研究活动。
调查情况及基本分析
(一)外来工子女流动性大,给教育、教学和管理等方面工作带来很大挑战。
中国是人口流动大国。20xx年底,中国流动人口达到1.4亿。在外来人口中,一头是白领精英阶层,云集了全国一批青年创业精英,博士硕士成群;另一头是“蓝领”打工阶层,其中农民工占一半以上,初中以下学历者居多。外来工数量如此的巨大使外来工的问题成了不可以不重视的问题,而外来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状况,更是外来工问题中突出而备受人们关注的一个。外来工子女在接受义务教育过程中的收费、学习环境等问题一直颇引人关注,但一直没有令人满意的解决方法,外来工子女入学难问题成为社会的焦点。
从20xx年,学校正式接受全国各地的外来务工子女,尤其是近一两年来,外来务工子女的就学人数呈逐年快速上升的趋势。同时,由于外来工流动性大,其子女随父母务工流动就读学校的改变也比较大,往往是“来有影,去无踪”,有的还在学期中途才来,常常又不辞而别,不知去向。不少来时无学籍或学籍不完整,去时也不办理手续这种情况一方面使得当地教育行政部门难以科学规划教育事业发展,难以准确掌握外来工子女新学期就读的具体人数,合理安排师资和经费,另一方面给学校的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造成很大困难。
(二)外来工子女自信心不足,幸福感强。
调查中,对于“是否认为自己是一个聪明的孩子”一项,统计数据表明,24%外来务工子女认为自己是聪明的,12%认为自己不聪明,64%不置可否。表明外来务工子女的.自信心明显不足,自信水平低于其他儿童。
对于“是否认为自己在南京是幸福的”一项,60%认为自己是幸福的,35%没想过这个问题,只有5%认为自己不幸福。这充分表明,外来工子女的主观幸福感强。特别是来自经济落后地区的地区的学生,感觉现在生活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认为自己比原来幸福很多。
(三)外来工子女卫生习惯差,自我约束力弱。
在“你的指甲长了会自觉剪吗?”的卫生习惯调查中,41%的学生在老师的催促下才剪。坚持每周洗一次澡(春、秋、冬季)的只占60%,坚持一个月洗一次澡(春、秋、冬季)的占28%,甚至更长时间洗一次澡(春、秋、冬季)的占12%。因此,学校里出现了“黑手族”、“黑脖族”,甚至有些学生不懂得分季节着装。
在个人行为习惯上,出现了一些学生在教室里大声喧哗、上课听讲坐不住等现象,有的同学作业不规范,字迹不工整,书本用了一段时间总是卷起来,甚至有的学生餐桌当书桌导致书本上沾满油迹,还有的学生遇到家里来人,无法写作业,或者趴在窄窄的板凳上、软软的床上写字,导致书本皱巴巴的。
(四)外来工生活环境普遍偏差,父母文化程度低,家庭教育滞后。
大部分外来工家庭经济收入不高,在外租住民房,一家人3-6人挤在一两间空间小,简陋低矮、光线不足,居住条件较差,不少孩子连一张书桌都没有,无法安静做作业。
通过对“父母文化水平”的调查,发现学生父母的学历有35.4%为小学, 38.5%为初中水平,11.1%为高中水平, 1.8%有大专以上水平, 3.2%为文盲, 还有10.3%的学生不能准确说出自己父母的学历。调查结果显示:绝大多数外来工人员的学历不高,文化程度几乎处于高中以下。同时,47.8%的孩子家中没有图书, 更不要说电脑和网络了。所以,外来工子女在家学习中遇到困难大多数选择放弃,父母不是不能解决,就是忙于生计,爱学习的会记住第二天问同学或老师,贪玩的抛之九霄云外,这也是家庭作业无法100%上交原因之一。
调查的思考及对策
如何做好外来务工子女教育工作,让他们拥有平等的受教育工作,成为每一位少先队工作者面临的新课题。我从少先队辅导员的角度,就做好外来务工子女教育,提出以下几点对策。
(一)健全队籍,规范队务管理。
外来务工子女基本没有队籍记录,大多数学生不了解队知识,甚至有的根本没有加入少先队组织。因此,学校大队部在每学期开学的第二周,可以以“入队十知道”为主要内容,对新来的“流动花朵”进行队知识培训,填写队员登记卡,组织参观队室,在队旗下重温入队誓词,让他们重新过上组织生活,感受队组织的温暖,实现在队组织中自己管理自己,自己教育自己。
(二)春风化雨,实施关爱教育。
1、对外来工子女实行优惠收费政策,体现对外来工子女收费的公平和照顾。
针对大部分外来工家庭经济收入不高的实际情况,南京市对外来工子女就读公办小学的,收费2月实行与当地学生相同的收费标准相同的政策,让外来工切身感受到当地教育的公平和政府的关心。
2、开展外来工子女与本地大学生“手拉手”活动。
由于我校队员来自五湖四海,许多队员家庭条件较为困难,是大学生实践基地,每学期开展“手拉手”活动,对少年儿童进行情感体验教育。我校先后和南京师范大学、南师大附校、南京财经大学开展了“走出去,请进来”手拉手爱心支教、捐书活动。这样的活动让孩子知道了:扶贫帮困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困难中有人援手,只有人人都献出一点爱,这个世界才充满爱。知恩图报,也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让队员们意识到:决心将大学生青年志愿者的关爱以及老师的教导转化为一种动力,那就是努力学习,争取早日回报社会,让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经济更繁荣,人民更幸福,祖国的明天更美好!
开展大学生与小学生元旦节和六一儿童节联欢。中队的队员们在大、中队辅导员指导下自策自编自导自演的节目有:独唱、游戏、集体舞、校园剧等等,无不说明他们的自主能力和创新精神。大学生与小学生共同“走出去,请进来”联欢,处处享受着体验的快感与成功的快乐。
3、社会力量关心外来工子女教育,组织学生参加假日夏令营活动。
从调查中发现,外来务工子女中有相当一部分觉得暑假太长,不愿意过暑假,“没意思”、“太孤单”。记得20xx年8月1日,我校有15名少先
队员和铁路干警子女共同活动一天,上午冒着酷暑到尧化街道尧林仙居社区发放火车提速宣传单,中餐吃肯德基,下午来回乘坐动车组客车,感受动车组客车的快速和安全的重要性,游玩常州恐龙园,晚餐吃大娘水饺,特别是穿越侏罗纪让少先队员们释放激情,开心极了。我校大队部组织学生参加假日夏令营活动,弥补了他们的心理缺陷,提高了他们的交际能力。
4、发动全社会都来关心、支持外来工子女义务教育,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和帮扶。
外来工子女义务教育,政府行为为主固然重要,但外来工及其子女在务工地总体上是弱势群体,需要全社会更多地给予关注、帮助和扶持。学校要发挥教育主阵地作用;家长要挤出时间多与孩子沟通,关心他们的思想、学习、生活、娱乐和安全,提高家教水平;社区(村居)和企业要开放现有教育资源,努力创设校外活动场所,举办健康的社区文体娱乐或兴趣小组及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外来工子女参加;各级工会、共青团、妇联、关工委等群团组织,要发扬各自优势,把更多精力和爱心倾注在外来工子女身上,加强对他们的思想道德、心理健康和法制安全等方面教育,发动社会各界和海外三胞捐资办学、助学、奖教、奖学,组织开展“大手拉小手”、“老少同乐”等健康有益活动;协调和引导企业特别是外来工比较多的规模企业给予员工子女更多的关心和帮助,如腾出适当的厂房改造为活动场所,让员工子女在放学后父母尚未下班这段较长时间内有地方活动。
(三)享受成功,塑造健康心理。
【新生代外来务工人员城市融合度调查问卷】推荐阅读:
幼儿园新生家长调查问卷09-18
大学新生入学调查报告06-15
文学院2011级新生学风调查报告10-11
对2011届电子商务专业新生的调查报告09-18
庆安小学新生入学仪式新生讲话稿06-19
新生代农民工的中国梦06-18
新生代农民工幸福感及其提升策略10-07
新生入学策划05-26
新年新生周记06-18
新生军训表0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