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学研一体化建设

2024-10-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产学研一体化建设(共8篇)

产学研一体化建设 篇1

一、基础与优势

近年来, 为在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有效抢救、保护、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 文化,国家颁布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为建设“中国工艺美术原创中心暨产学研 一体化教育基地”提供了社会背景和政策条件的强力支持。

上海市被联合国定义为继纽约、伦敦、东京之后, 最具潜力与活力的全球第 四大创意产业中心。蓬勃发展的创意产业、2010年世博会、建设国际文化大都 市, 都需要中国传统工艺美术强根壮底, 更需要有效突破以工艺美术为特色的艺 术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紧缺的瓶颈。同时,上海作为国际化大都市,可有效集 聚、整合中国各民族优秀传统工艺美术资源和国际艺术资源, 为实现工艺美术为 特色的艺术类高等职业教育的四个复合(教师资源的本土化与国际化复合、技术 资源的本土化与国际化复合、学生来源的本土化与国际化复合、学生出口的本土 化与国际化复合 ,为“中国工艺美术原创中心暨产学研一体化教育基地”建设 创造了得天独厚的环境优势。

学院完成的“中国工艺美术原创中心暨产学研一体化教育基地”建设方案, 已得到上海市教委等政府部门的认可和上海工艺美术行业协会、老凤祥礼品公 司、康宇水晶艺术公司、上海装饰集团公司等一批大型企业的深度认同, 并与所 在地政府(嘉定区政府签订了合作意向,共建“中国工艺美术原创中心暨产学 研一体化教育基地” ,为“原创中心”实现学院为主体、政府引导、行业企业深 度参与提供了机制保障。

在 47年的办学过程中,学院努力走工学结合的道路,培养了以张心一为代 表的数十位国家级、上海级工艺美术大师, 国际知名设计师、艺术家和一大批工 艺美术能工巧匠;已建设数十个校内生产性实训工场和两个市级公共实训基地(工艺美术公共实训基地、数码艺术公共实训基地 ,初步形成了一支由大师、名师、高级技师、能工巧匠领衔的教师队伍,为“中国工艺美术原创中心暨产学 研一体化教育基地”提供了部分物质基础和核心智力资源保障。

二、指导思想

以工学结合为主线,突出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的传承和创新,以学院主体、政 府引导、行业企业深度参与为机制, 以重点专业建设为龙头, 为全面推进课程体 系、实训体系、社会服务体系、教学团队的系统改革发展建立平台,创新工艺美 术特色的艺术类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立足上海, 面向全国, 有效集聚全国工 艺美术大师、名师和能工巧匠,逐步有重点地抢救、挖掘、保护、开发、创新民 族民间传统工艺美术, 为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促进区域社会经济文化发 展,探索我国艺术类高等职业教育新道路做出贡献。

三、目标与任务

在学院现有建设基础上,初步建成学院教师工作室系统、民间特艺工作室系 统、工艺美术大师工作室系统、国际著名设计师工作室系统、工艺美术公共实训 基地、数码艺术公共实训基地、工艺美术研发中心、国际合作交流中心和教育型 创意产业企业群。集“工作室化”教学、生产性实训、顶岗实习、社会培训、技 术开发咨询、职业技能鉴定、国际合作交流及创意产业八大功能为一体, 形成面 向社区、面向区域、面向中西部、面向世界开放共享的实训实习基地。以此为平台, 突破艺术类高职实践教学方面的八个瓶颈:第一, 兼职教师队伍的来源与稳 定;第二,专业教师实践教学能力持续提升;第三,提炼校企合作共赢点,形成 校企合作办学的长效机制;第四,引企业入校、引项目入校的支撑平台;第五, 学生在校内完成部分顶岗实习;第六, 在工学结合的实践教学中, 学生参与完成 项目全过程的实战训练;第七,实践教学中教学资源消耗的有效补给;第八,师 生对世界最新艺术设计理念和工艺技术及时有效的学习。为实践以“工作室化” 教学模式为特色的课程体系、实训体系、教学团队、社会服务能力建设和人才培 养模式提供载体。具体建设目标为: 建设学院教师工作室 30个,民间特艺工作室 20个,大师工作室 20个,国 际知名设计师工作室 10个, 生产性实训工厂 38个, 市级工艺美术公共实训基地 1个,市级数码艺术公共实训基地 1个,工艺美术研发中心 1个,国际合作交流 中心 1个,教育型创意产业企业 6个(其中教师工作室、大师工作室、国际知名 设计师工作室、生

产性实训工场的建设内容、进度及资金预算已纳入各专业建设 方案中系统规划;市级数码艺术公共实训基地一、二期已建成投入使用, 市级工 艺美术公共实训中心已开始建设。通过三年建设,形成结构合理、功能完善、效益优良、特色明显、辐射能力强的 “中国工艺美术原创中心暨产学研一体化教 育基地”。

四、建设内容

(一学院教师工作室系统

通过该工作室系统的建设,为打造“工作室化”教学模式建立支撑平台,实 现教学地点与实习地一体,教、学、做一体,校内学习与岗位工作一致,形成任 务导向、效益激励、技能建构、素质锤炼多维互动生成的职业教育教学格局;工 作室实行首席负责制,专业教师由单一“教书”角色转变为教师和师傅、项目经 理角色的复合,学生由单一的学习者转变为学习者和徒弟、设计师角色的复合;以三大量化指标考核各工作室:1.学生作业的产品转化率;2.学生参加国内外设 计大赛的入围及获奖率;3.教师社会服务项目的承接及完成率。通过建设, 以重 点专业为突破口,逐渐实现学院全部专业均纳入“工作室化”教学轨道。(二大师工作室系统

学院 47年中培养出的数十名国家及上海级工艺美术大师,一部分已成为学 院专业带头人或兼职教授。借助大师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为邀请社会上更多的大 师入主工作室创造了条件。大师在工作室创作工艺美术作品, 同时又作为 “工作 室化”教学的高水平兼职教师。大师的智慧和实绩,将成为激励学生自主学习、精练技能的巨大驱动力。

(三民间特艺工作室系统

利用上海得天独厚的区域优势, 在全国五十六个民族及地区中精选身怀绝技 的民间工艺美术能工巧匠作为各工作室首席, 形成较完整的中国民间工艺美术绝 技现场演示、原创工场。其效益有:1.入主工作室的特艺能工巧匠成为学院的实 训实习兼职教师, 为专兼结合教学团队建设提供智力支持;2.每个工作室对应一 个民族

或地区的代表性特艺, 在其当地建立该民间特艺的人才培养基地, 一方面 为学院教学输入原创资源, 另一方面为当地培训特艺人才和相关专业教师, 为促 进西部民间特艺的人才培养和产业发展做出贡献;3.吸引国外学生到学院留学, 专门研习中国传统工艺美术, 与大师工作室合力, 打造特色鲜明的中国工艺美术 国际培训平台。

(四国际知名设计师工作室系统

该工作室系统以当代世界先锋工艺美术设计为主导, 邀请国际知名现代工艺 美术设计师入驻,引进当代世界最前沿的艺术设计理念、工艺与技术,形成“原 创中心”国内与国际同炉、艺术与技术合一、传统与现代一体的发展格局,使学 院的教育教学获得广阔的国际视野,并在较短的时间内得到世界的认同。同时, 学院国际化教师资源输入亦能获得畅通的渠道, 培养学生与世界打交道的良好能 力。

(五工艺美术研发中心

其主要任务为:第一,中国不同地区和民族传统工艺美术研发开发,探索面 向世界的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的当代发展模式;第二, 现代工艺美术设计理论方法 及应用研究, 为中国工艺美术在技术与艺术、传统与现代、教育与产业的互动中 获得突破性发展提供理论与技术路线方面的有效支持;第三, 负责原创项目和专 利申报;第四, 进行以产学研一体化为特色的工艺美术职业教育研究、新专业开 发以及中国工艺美术人才战略发展研究;第五,及时向世界发布“原创中心”特 色教育信息, 并通过这个平台, 吸引世界资深工艺美术专家与工艺美术职业教育 专家发布有价值的学术成果和产业化信息;第六, 负责组织中国工艺美术国际学 术和职业教育论坛, 为 “原创中心” 的系统化创作活动和特色化教育教学提供支 持。

(六国际合作与交流中心

其核心任务是建立本土与世界对接的良好通道,充分利用上海的区域优势, 针对学院特色教育教学的现实需求和未来发展, 在人才培养、项目合作、技术支 持、职业培训和特色教学等方面建立合作共建的可持续发展机制, 为学院专业建 设和课

程体系、实训体系、教师队伍、社会服务体系的建设奠定国际化基础。(七教育型创意产业企业群

与重点专业建设相对应, 成立工艺美术公司、室内装饰公司、展示设计公司、动漫游戏公司等企业, 以满足如下功能:1.为学院相关专业提供学生顶岗实习的平台;2.为教师工作室系统中的“工作室化”教学提供真实工作任务;3.为专业教 师实践教学能力和专业能力的持续提升创建平台;4.获得经济效益, 支持学院教 育事业发展。各公司与国内外著名企业实行有效合作, 建立高起点工作平台, 在 较短时间内进入正规工作状态。

五、保障措施

为确保 “中国工艺美术原创中心暨产学研一体化教育基地” 建设的时间、进 度、质量和效益,学院在运行机制、制度和人财物方面给予切实保障。

(一 已成立 “中国工艺美术原创中心暨产学研一体化教育基地” 建设领导小组, 全面负责“原创中心”新建部分规划设计工作。

(二 成立学校为主体、政府引导、行业企业和社会深度参与的“原创中心教育 董事会” ,通过政府、社会、行业企业、学校的四方联动,为学校教育教学资源、行业企业和社会资源的有效集聚、系统整合和优化配置建立机制和效能保障。

(三 由学院计监审统一监控,确保建设资金分步及时足额到位,专款专用。(四 作为 “原创中心” 增量建设项目, 1万平方米建筑初步规划设计已经完成, 2008年 7月开始施工, 2009年 9月竣工,交付使用。

图表 5-2-1 中国工艺美术原创中心暨产学研一体化教育基地结构功能模型图

六、“原创中心”建设内容、进度与监控测指标(见图表 5-2-2 图表 5-2-2 “原创中心”部分项目建设内容、进度与主要监测指标

注:“原创中心”中的教师工作室、大师工作室、国际知名设计师工作室和生产性实训工场等已纳入各重点 专业的建设方案。为避免重复,图表 5-2-2为“原创中心”的其他项目建设内容。

七、“原创中心”资金预算(见图表 5-2-3至 5-2-7 图表 5-2-3 “原创中心”部分建设项目经费来源与预算表 单位:万元

八、“原创中心”资金明细

图表 5-2-4 工艺美术研发中心资金配置计划

图表 5-2-5 国际合作交流中心(含展销中心资金配置计划

图表 5-2-6 民间特艺工作室系统资金配置计划

产学研一体化建设 篇2

1 校企合作国内外现状

在国外, 以德国的“双元制”为例。德国实施“双元制”模式培养的学生, 主要是由企业先根据需要制定培养计划, 在企业招聘网上公布“双元制”学习的招聘岗位及人数, 学生根据自身情况提交申请, 企业从中选拔, 然后经过企业1年的岗位实习培训, 再分送各相关学校去培养。学校理论课多采用项目任务式教学, 且安排比较紧凑, 便于腾出时间给学生去实践, 企业的实训多由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或管理人员带学生实训, 按企业岗位标准训练的模式。“双元制”培养模式已经将企业、学生和学校高度融合在一起, 企业、学生和学校不再是三个独立的个体[3]。

在国内, 企业、学校是两个完全独立的个体, 彼此有需求但没有利益关系, 学校是校企合作的主体, 而企业多数为被动的客体, 企业还没有足够的积极性, 校企合作还普遍处于“一厢情愿”。

2“产学研一体化”校企合作模式建设

“产学研一体化”校企合作模式建设, 是一项系统工程, 需要经过“理论———实践———再理论———再实践”这样一个过程。“理论”就是通过学术研讨和调研等形式, 把收集整理的相关资料和信息, 经过反复讨论上升为“产学研一体化”校企合作模式建设的理论依据;“实践”就是将实践教学的相关内容, 依托校外实践教育基地付诸实施;“再理论”就是将实践教学效果进行总结、消化, 并再次上升为理论依据;“再实践”就是将升华了的理论依据形成规章制度, 并再次指导实践教学。

初步形成的重要观点:辽东学院是一所隶属辽宁的地方高校, 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应用型技术人才, 是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区域社会指向首先就是丹东, 而丹东以及县域产业多以小微企业构成, 科技人员不足、科研能力低下, 严重制约着企业的发展。开展深层次的校企合作, 建立“产学研一体化”的校外实践教育基地, 既可以满足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 又能够通过校企合作开展科技创新和科技服务活动, 帮助企业解决创新能力不足、技术水平低下等问题, 这样可以最大限度激发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 真正实现“互利双赢”。

主要研究活动:以辽宁 (丹东) 仪器仪表工业园区和东港临港产业园区以及凤城汽车零配件基地相关企业为研究对象, 积极探讨校企合作“产学研一体化”建设模式, 不断深化校企合作内容和方式, 并就“测控技术与仪器”和“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本科专业2015版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工作与企业展开交流, 广泛征求企业专家意见或建议, 为构建“产学研一体化”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创造条件。

取得的成果:与辽宁孔雀表业、丹东奥龙射线仪器集团公司、辽宁承业和凤城万丰增压器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签署涵盖“产学研”内容的校企合作协议。“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和“测控技术与仪器”两个本科专业现拥有辽宁孔雀表业 (集团) 公司等近20家校外实践教育基地, 并在实习实训、毕业设计指导、师资培训、科技服务等方面开展合作。在政府的引导下, 企业积极参与、全力支持, 校企合作已初见成效。同时, 参与建设的教师几年来完成了《辽东学院本科教育实训基地建设与改革的研究》、《校内外实习基地建设与学生科研素质培养的研究与实践》、《实训基地和企业三元合一的“教学工厂”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研究与实践》等省校级教改项目的研究, 同时, 部分专业教师与企业开展的科技创新与服务活动, 也取得了一定成果。截至目前, 已有发明专利授权2项、受理3项, 近10项实用新型专利获得授权;与丹东赋和机械厂联合申请丹东市工业攻关项目“非接触式在线检测控制系统及关键技术的研究”已获批准立项。

3“产学研一体化”校企合作模式实践

围绕辽宁 (丹东) 仪器仪表工业园区、东港临港产业园区和凤城汽车零部件基地等相关企业, 积极探索校企合作新方式、新内容, 力争与更多区域企业签署“产学研一体化”校企合作协议, 在此基础上, 逐步建立校外实践教育基地“产学研一体化”工作机制和管理模式。通过校企合作, 共同完成部分专业课程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 积极探索“产教融合”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以校企合作为平台, 继续开展大学生创新实践活动, 并通过辽宁省普通高等学院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辽宁省创业杯等竞赛形式, 展示学生的创新成果, 并为企业开发改造产品[4]。鼓励和调动更多的专业教师, 尤其是青年教师, 积极参与合作企业以及区域小微企业的科技创新和科技服务活动, 为企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4 结束语

总体上说, “产学研一体化”校企合作模式建设, 为专业实践教学各个环节的开展提供有利的条件, 为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以及职业技能的培养搭建了重要平台, 同时也为师生的科技创新和科技服务活动, 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摘要:学校通过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实现“产学研一体化”的校企合作模式, 使学生在综合素质、专业能力及职业素养、创新思维等方面进行大幅度的提升。文中主要论述了“产学研一体化”的校企合作模式的建设研究及实践, 和取得的阶段性成果。

关键词:产学研一体化,校企合作

参考文献

[1]陈志杰.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发展的探讨[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14, 10:38-40.

[2]许宗衡.坚持产学研一体化增强自主创新能力[J].求是, 2006, 09:35-37.

[3]祝艳丽, 王然.德国“双元制”教学模式及启示[J].经济研究导刊, 2008, (11) :220-221.

产学研一体化建设 篇3

关键词:校办企业;实训基地;产学研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6)02C-0054-03

?鄢本文系第二期江苏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高职校建设产学研一体化实训基地的实践研究——以南京高职校环境检测实训基地建设为例”(项目编号:ZYB91)成果之一。

构建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共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是职业教育的本质要求[1],校企合作成为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主线。[2]从学校环境专业校企合作情况来看,目前南京高等职业学校的校企合作停留在以学校为主的合作模式上,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积极性不高、校企合作的层次比较浅。本文从实训基地的建设模式、运作模式等方面分析,如何带动产、学、研之间的联动发展,进行校企间的深度合作。[3]

一、问题分析合作现状

南京高职校“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一直以来与开办在学校中的校办企业“南京建筑材料测试中心”在学生实习就业方面有着良好的合作,然而笔者通过合作体验、与校、企双方负责人及专业学生访谈发现目前的合作,尚存在以下问题。

对企业来说,随着企业业务的扩展与检测技术的发展,对先进的环境检测设备及先进的检测技术非常的渴望,而这对于中小型的校办企业来说一次性投入较大且难以留住高技术人才,缺乏对大型检测仪器的管理和使用经验,企业心有余而力不足,从而影响了企业发展壮大。而目前合作中企业主要为学生提供实习、就业机会,学校对企业需求大于企业对学校的需求,企业非常希望在先进检测技术以及仪器设备的购置、使用、管理等方面开展合作。

对教师来说,学校近年来博士、硕士的引进,改变了以往职业院校专业研究与科研服务能力弱的情况,对检测仪器设备的使用较为熟悉。但由于缺乏实验硬件条件与项目实践的机会,一方面,未发挥出教师的技术优势,另一方面,单纯的理论教学脱离实践,难以适应市场所需。

对学生来说,由于“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是学校新兴专业,缺乏实验实训场地与实验设备,缺乏接触实际工程的机会,影响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就业对口率低,人才培养模式急需改革。

为实现校企双方最大效能的发挥与需求的满足,充分发挥校办企业设置在校中的地理优势与资源优势,双方开展了以共建“产学研一体化”实训基地为模式的深度合作。

二、学校统筹下的实训基地交叉建设模式

“产学研一体化实训基地”在功能定位上需同时满足企业发展需求与教学、课题研究需求,整个实训基地由位于校办企业的“环境监测工作室”(占地250平方)、位于环境艺术系系部的“环境监测实验室”(占地120平方)、位于学校“创客体验中心”的环境监测创业体验室(10平方)三部分组成,建设经费主要来源为国家高水平示范性实训基地——新能源实训基地项目。

由于专业教师对实验室功能及仪器设备的使用较为熟悉,但缺乏工程建设经验,而企业对液相色谱、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等大型检测仪器的技术性能参数把握不准,但工程建设经验丰富。对此,采用优势互补的交叉建设模式进行建设(如图1所示)。即在学校统筹下,环艺系部派出由硕博士专业教师组成的“技术服务团队”,与企业派出的具有多年工程实践经验工程师组成的“项目建设团队”,共同开展实训基地的建设。“技术服务团队”发挥专业技术优势,负责实训基地各室的功能设计;对仪器设备的技术参数进行把关,在保证教学所需的基础上,确保仪器设备达到检测行业较高水平,为企业申请国家级检测资质提供了保障;并帮助培训企业实验员进行仪器的操作及管理。“项目建设团队”发挥工程建设优势,主要负责场地的基建、采购、验收等工作,保证工程的顺利进行。

三、实训基地“立体化”运作模式

实训基地建成后,校企双方签署合作协议,从教学、科研、就业等多个维度展开合作。

(一)双元师资,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校企双方在实训基地建成的基础上共同商讨,对原有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调整,重点对实验实训课程的开设进行了改革。共同制作了微课、网络课程等信息化课程资源,制定了“4+1”螺旋上升式实验实训模式,即基础实验、综合实训、教学性企业顶岗实习、毕业设计+顶岗实习为一体的模式。

在该模式中,基础实验、综合实训、毕业设计在位于环艺系“环境监测实验室”进行;教学性企业顶岗实习、顶岗实习在校办企业“环境监测工作室”中进行。每次实验由一名专业教师与一名企业技术人员的双元结构共同搭配授课,专业教师侧重于实验原理、操作规范方面的讲授,企业技术人员侧重于检测技术、实践应用等方面的讲授,“4+1”螺旋上升式实验实训模式的实施,使得学生实验操作、动手实践的机会大大增加,并能直接或间接地获取实践经验,逐步培养了学生职业技能,实现技能的递进学习。

校企双方通过共同授课解决了学校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脱节的矛盾,真正实现双主体育人。来自校、企的授课教师之间,也通过授课互相学习,促进了双方人员专业技术能力的提升

(二)项目合作,实现互利互惠

专业教师以建成的实训基地为科技服务平台,与企业共同开展企业技术创新项目、学生科技创新项目的合作,在项目合作中,实现互利互惠。

实训基地的建成为校办企业业务扩展提供了硬件条件,但缺乏相应的检测技术,对此由学校派出一名博士生、两名研究生、一名高级工程师组成技术服务团队,帮助校办企业进行项目开发、技术培训,从原来仅有室内空气5项指标的检测扩展水质指标、微生物指标的检测等,帮助培训3名实验员开展气相色谱、液相色谱、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等大型检测仪器的操作,提升了企业的技术水平,为企业业务扩展提供了技术支持。endprint

学生也在教师的指导下,在“环境监测工作室”中积极开展科技创新项目,完成“净水机滤芯效能比较”“塑料袋中重金属迁移规律”等科技创新项目的研究,专业能力得到很大的提升;同时,专业教师,依托工作室开展专业研究,发表《趋磁细菌处理含铜、锌离子废水的应用研究》等专业论文4篇,而企业又作为科研成果的直接受益者,实现产、学、研的相互促进。

“项目式合作”方式的开展,改善了以往校企合作内容主要集中在实习就业领域,职业学校对企业的需求高于企业对职业学校的需求,合作意愿一头热的情况,激发了企业参与教学的热情,也为教师、学生进行专业研究与学习提供了实践的平台,进而在互利互惠中实现了长效合作。

(三)“留-推-创”三管齐下,保障就业

“以就业为导向”是职业教育的基本宗旨,在合作中尝试从留、推、创几个方面促进学生充分就业:

“留”——企业人员通过在学校授课过程中,发掘并培养所需的人才,留为企业员工,目前校办企业“环境检测”室检测员工全部从我校“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学生中挑选留下,大大减少了员工培养周期,企业的人力培训成本也大为降低;“推”——以校办企业作为面向行业的窗口,向行业中各企业积极推荐毕业实习生,以点带面,扩大学生就业途径,也增加了专业师生与行业企业的交流,扩大了专业在行业中的知名度,学生就业对口率从三年前的不到50%增加到现在的95%以上;“创”——校企双方利用实训基地中的“环境监测创业体验中心”为学生开展创业政策、技术、市场等方面的咨询,鼓励学生创业,由教师带领学生将创意智慧和思维运用到创业实践,促进学生主动就业,目前已有1名学生通过创业体验中心申请到创业免息贷款10万元,而创业项目又成为教学案例,充实课堂教学,创业及就业中的难题又成为教师科研课题,促使教师科研能力的提高[5]。

四、成效与反思

教师在产学研一体化实训基地的建设和运作过程中不仅成为企业和生产实践的指导者和学习者,更成为服务者;企业、行业也不仅是学习的场所更是服务的场所。[4]在这过程中教师提升自身的服务意识、合作意识、市场意识,形成理论和实践相融合的能力,并将这种能力转化为教学能力,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

学生通过参与教师的科研接触前沿的内容,通过解决企业和社会的实际问题更好的接触社会[5],对就业、创业有很大的帮助。

企业在合作中得到了仪器、设备尤其是技术的支持,成为教师科研项目及学生科技创新项目的直接受益者,大大激发了合作热情。

可以看出,在保障双方利益、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原则下,通过共建实训基地,进行深度合作,实现了产、学、研三者的联动发展。随着合作的深入也发现,由于校企互用实验室,场地、仪器设备得到高效利用的同时,实验室管理、在企学生的管理也出现了很多问题,另一方面,教师参与企业科技服务与保障正常的教学教育之间,在时间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冲突,在下一步的研究中将从机制保障方面做研究,提高专业教师、企业人员参与教学、科研等合作的积极性、确保实训基地的长效运行。

参考文献:

[1]张俊玲.我国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案例评述[J].职教论坛2013(3).

[2]马树超.校企合作: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主线[J].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1).

[3]刘安华陈德清邱远.基于校企合作背景下高职院校科技服务的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0(2).

[4]王建新.高职院校“教学-科研-创业”一站式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以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产品造型专业为例[J].中国高教研究,2014(3).

产学研一体化建设 篇4

(2)“校企直通车”教育模式。校企直通车是现代校企合作学研产一体化教学的重要实现形式,其突出特点是高校与企业主体的深度合作,在学生的整个教育阶段高校可以根据广告设计专业的教学内容设置、学生的广告设计能力实际,组织学生多次到相应的企业主体进行实习,提高学生对广告设计实践活动的熟悉程度,拓展学生广告设计的实践能力,整个直通车育人过程高校和企业主体全程参与,对学生进行指导。确保学生无论是从理论上还是从实践能力上都能够适应当前广告设计的环境。此种教育模式极大拓展了学生的实践知识和实效性知识的获取空间,让学生能够在教学阶段就熟悉广告设计的基本流程和实践操作要求,学生毕业以后能够以最短的时间融入企业的生产活动中。

(3)科研人才库。人才库是学研产一体化教学的技术支撑体系,具体而言就是将一定范围内包括教师、学生和广告设计一线工作人员在内的专业设计人才集中在一起,建立其一个广告设计信息的互通互联网络,在这一网络环境下高等院校的在校学生能够与优秀专业教师就广告设计问题直接互动,高校广告设计专业的教学主体也能够与广告设计的一线骨干人员进行广告设计理念可信性的交流。并为广告设计作品提供一个交流平台,同时也给企业提供一个寻找合作伙伴的途径,缩短原始设计到产品成型再到市场推广的过程。[9]

(4)“一体化”合作培养模式。合作培养模式是高校优秀课程和企业主体完善实训设备的整合,通常情况下以项目开发或者技术服务等科技服务等活动为媒介,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和自主发展能力。人才培养活动以校企合作协议为基本架构,由企业主体和高校主体共同主导,在师资、技术、办学条件等方面合作,双方共同负责招生、培养和就业全过程,分别在学校和企业进行教学和生产实践,优秀学生毕业后可以直接到合作企业实现就业。[10]

4结论

在信息化时代广告设计产业的重要作用是毋庸置疑的,广告设计产业自身的高速发展也对高等院校广告设计专业的教学模式和教学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研产一体化教学是现代高等院校广告设计专业提升学生广告设计实践能力,推动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因此,对广告设计产业学研产一体化模式的实践探究具有鲜明的现实意义。本文从广告设计产业学研产一体化教学模式践行现状、应对策略和践行模式三个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了简要分析,以期为广告设计产业学研产一体化模式应用水平的提升提供支持和借鉴。

参考文献:

[1]李丽珍,李霞.实战型竞赛对地方高校广告设计工作室产学研的启示[J].艺术教育,(10):165-166.

[2]吴杰.校企合作产学研一体化教学改革与实践——以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平面广告设计教学改革为例[J].美术教育研究,2013(20):88-89.

[3]李茹冰,周红燕,洪艳.地方高校建筑学专业毕业设计产学研一体化的教学改革与探索——以浙江理工大学为例[J].浙江建筑,(01):60-62.

[4]史晓燕.高职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产学研一体化实践教学的探析[J].美术教育研究,(02):163.

[5]刘明皓,罗小波,丰江帆.GIS产学研一体化规划设计构想——以重邮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3):75-77.

[6]周婷,马洁.关于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深化产学研一体化的思考[J].大家,(06):171.

[7]窦艳.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产学研“交叉教学”模式探索——浅谈首饰设计与广告设计实训教学模式[J].大众文艺,(12):233.

[8]王艳峰,邓玉璋.关于高职广告设计专业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改革[J].职教论坛,(23):25-26.

[9]朱丹丹.户外广告在城市空间环境中的艺术特色塑造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

产学研一体化建设 篇5

电子商务作为一个随着网络普及而迅速崛起的新兴行业,正对社会经济生活产生巨大影响。从目前全球的发展情况来看,电子商务的兴起,不仅将彻底改变经济增长方式,还将改变世界经济格局和贸易体制,许多国家都在大规模地推动电子商务的发展,并以此取代或改造传统的商务活动方式,全面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综合国力。从企业经营角度来看,电子商务能重组业务流程、降低交易成本、加速流通过程,将成为新世纪企业竞争的主要手段。

随着电子商务的普及,一些电子商务的专门人才将成为人才市场的新亮点。电子商务专业也将成为一个热门专业,并且各校都将这个专业作为重点宣传与建设的专业。在师资引进、培训到校内实训设施的建设上都加大投入。

一、电子商务实训基地建设的意义

职业教育课程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技术实践能力。从认识论的角度来看,“知道”与“会做”是有本质区别的。因此,职业教育课程要实现其最终目标,不仅要通过讲授形式让学生获得相关的技术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实训基地给学生提供直接“操练”的机会,培养他们娴熟的技术实践能力。可见,实训基地建设对于职教课程实施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校内实训基地虽然没有企业实训基地的真实性,但是它具有工作现场实训难以替代的功能,并且有非常大的教育价值。目前的校内实训基地主要发挥着初步技能训练、特殊技能训练、技术理论知识与技术实践知识整合等方面的功能。

二、具体方案

(一)模块式实践教学方案垒起“电子商务师”阶梯

模块式实践教学模式将实践教学建成为联结课堂理论与计算机网络行业的桥梁。在时间上,分三个阶段。第一学年的基本知识形成,第二学年的基本技能实践,第三学年的走进校内外专业技能实践和综合实训。阶段的划分体现了不同时期学生的特点和教学要求,遵循由易到难,由认识到应用,步步推进的原则。在空间上分成基本操作实验实习,实训室技能训练,真实职场环境技能综合训练阶段。依托校外实训基地,形成校企合作教育的人才培养机制,以培养学生的职业化素质、综合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重点,以校企合作为途径,充分利用企业和学校的不同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以顶岗实习、工学结合、假期社会实践活动等方法,使学生在思想观念、专业理论、专业技能方面真正受到职业化的、全方位的培养与锻炼。

(二)实训基地的建设

1.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目前诸多类型的实训室中,“电子商务仿真实验室”、“网络营销仿真实验室”、“综合物流仿真实验室”和“电子商务平台仿真实验室”等是当前建设校内实训室的主流,在学校自投资金的基础上,寻求与企业合作共建,校内实训室成为企业员工的培训基地。

2.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实习基地是实践性教学的载体,是学校的“练兵场”,是学生的“习武地”。针对电子商务学生目前的专业素质和就业情况,探索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途径,签订学生适合的和专业需要的校外专业实训基地。

三、具体操作:

第一,打造高素质的专业教师队伍。电子商务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在教学技能、教学方法及师生沟通经验等方面和很多老牌专业都无法比拟,可以通过院外进修计划与双师培养计划等方法提高本专业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从而从整体上提高电子商务专业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

第二,专业培养目标的准确定位。电子商务专业设置要建立在充分的行业分析和市场需求分析的基础上,体现主动适应社会需求并以需求变化为导向适时调整的思想,同时专业设置要有明确的职业方向。电子商务专业实践教学课程体系设计出发点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中心,以素质教育为主线,以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为宗旨,以为社会培养和输送技能型、应用型人才为目标。

第三,以素质和技能培养为主线,建立“厚基础、宽口径”的实验课程体系。“厚基础、宽口径”的实验教学体系强调能力本位,强化技能训练,是一种符合时代要求的、操作性较强的课程改革成果。

第四,实践教学课程设计应符合技术应用性人才培养的特点。电子商务专业课程设置要灵活,需具备三个特点:适用性——面向行业,贴近地方经济特色,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按需按岗设置课程;职业性——针对具体职业岗位所要求的知识、技能和职业特性选择课程内容;综合性——打破学科界限,关注相关专业领域最新技术发展,突出本专业领域的新知识、新技术和新方法,使专业设置管理始终保持超前性。

第五,以能力为主线构建理论、实践交互渗透的课程体系。电子商务专业实践环节从三个层次展开:第一层是课程实训;第二层是专业实训(主要通过专业(顶岗)实训、专业的综合实训、考证实训、各项大赛等环节进行);第三层是毕业(顶岗)实践。

第六,注重授课方法的探索,授课方式灵活多样。电子商务的实践课程教学十分注重授课方法的探索,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融“教、学、做”为一体,强化学生能力的培养。针对学生的特点,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教育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提高学习能力,学会交流沟通和团队协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特点,采用灵活多样的授课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乐于实践,提高教和学的效果。

第七,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实践教学。在电子商务实践教学中,教师作为引导者,创设情境,做必要的评价,体现了新课标的要求。如开设的团队激励和沟通,真正的主角是学生,他们身临其境,自主学习,体验亲自运作和探索的乐趣;他们分组协作,互助交流,体现团队精神;他们重组知识模块,培养创新能力。

第八,加强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实习基地要真正体现电子商务实践性教学的特色和水平,体现先进性、配套性和实用性,形成教学、实习、生产、服务一体化。

四、实训基地建设步骤 1、2012年7月—2012年12月为行业、企业、相关院校调研阶段; 2、2013年1月—2月形成调研论证报告; 3、2013年4月与一-3个电子商务类企业共同探讨基地建设方案; 4、2013年5月学校成立筹建办公室,拟定方案并报宁国市招标中心进行招标; 5、2013年6月-7月完成基地建设与验收工作,9月份投入使用。

产学研一体化建设 篇6

——我县新村镇建设工作探索

一、我县新村镇建设的现状

新村镇建设,作为我市“五新一好”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自2004年开展以来已有七年的时间。一开始,大的乡镇每个乡镇每年建设10多个新村镇建设点(含自主点和省扶点),小的乡镇每年建设6-10个点,到近三年来每个乡镇只抓2-8个点(全部为省扶点),七年来全县可能已建设了近1000个点以上(有些点是重复建设的)。在新村镇建设的过程中,全县各级领导干部积极探索、大胆实践,对新村镇建设工作进行了较多的大胆尝试。大体可分为三个工作阶段,从2004年至2006年为第一个阶段,这个阶段的新村镇建设主要是对村庄进行以“三清三改”(“三清”:清垃圾、清淤泥、清路障;“三改”:改水、改厕、改路)为主要内容的村庄整治。从2007年至2008年为

第二阶段,这个阶段的新村镇建设主要是在第一阶段的基础上,结合各地的实际,把建设点与生态、文化、历史、革命教育、旅游等方面相结合进行打造,以提升新村镇建设的品位。这个阶段我县提出了打造“古村新韵”、“橙园新村”、“绿野新庄”、“工贸新区”四种新农村建设模式。从2009年至今为第三阶段,这个阶段我县提出了统筹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新村镇建设思路,并在渡江镇进行了试点工作。可以说,统筹城乡一体化建设是新村镇建设的最终目标,也就是新村镇建设必须朝着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方向进行。但是,从2010年我县大部分乡镇的新村镇建设点来看,这些乡镇的新村镇建设还只处于

第二阶段的状态。前两阶段的新村镇建设点无论从建设过程、建设模式及建设后的管理都与城乡一体化建设的目标有较大的差距,这些点只能算是村庄整治型的新村镇建设点,与新村镇的“新”字相距较远。

二、我县现阶段新村镇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不重视规划,村镇规划不科学。要抓好新村镇建设,规划要先行,没有规划的新村镇建设注定是无序的建设。而不切合实际的规划,对新村镇建设则毫无实际指导意义。我县在2006—2007年进行过一次村镇规划,这次对全县的所有村庄都进行了规划。但是,这次规划由有关领导不重视,人员为不到位,资金不到位,很多乡镇都只是应付了事,以通过上级有关部门的检查为原则。做出的规划大部分都不符切合实际,更不要说科学可言。由于村镇规划的不科学,致使 我县有些乡镇的新村镇建设只是抓点而纯抓点,大部分乡镇一边在抓新村镇建设,另一边农民又在无序的进行乱建房破坏新村镇建设的成果。

2、不尊重规划,新村镇建设选点不合理。

有些乡镇在选新村镇建设点时无的放矢,有规划不按规划办,不结合村庄的实际情况,以能应付上级检查为目标,不管该村庄有多少村民居住,不管该村庄村民的意愿如何,都定点进行新村镇建设。导致不少新村镇建设点在建好后,不是随着村庄环境的改善村民在增多,而是越来越少,有些新村镇建设点甚至只3至5户村民居住,使有限的公共资金没有用到刀刃上。

3、群众主体作用发挥不明显。我县的新村镇建设,虽然出台了以建设点群众自主申报,由政府审核确点的工作方式,但是在实际工作,由于农民群众的素质等多方面的原因,许多建设点的理事会发挥的作用不大,农民群众没有真正起到主体作用。原本应由农民群众自主完成的工作(如村庄的“三清”、环境卫生的维护等工作),变成了由政府在包办,干部在做,政府的指导作用变成了主体作用。这使得

干部在新村镇建设工作中怨言多,工作情绪底,工作积极不高,政府在新村镇建设点的投入一年比一年大。

4、长效管理机制难以建立。新村镇建设点的长效管理机制问题,一直是新村镇建设工作的老大难问题,也是上级有关部门在新村镇建设工作的考评考核中一直强调的问题。但是这个问题在各乡镇的新村镇建设中是最难以解决的工作。其原因主要是现在的农民群众集体意识差,个人主义思想尤为严重,热心于公益事业的群众越来越少,大部分群众都存在“事不关已,高高挂起”的思想。由于新村镇建设点的长效管理机制难以建立,或免强建立起来了,而运转不正常,使得许多新村镇建设点在建好后,乱堆乱放的现象都十分严重,村庄内又恢复了脏、乱、差居住环境。

三、以城乡一体化建设为目标,加快新村镇的建设。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是我国现阶段提出的解决农村问题的根本措施之一。要消除城乡两元化,新村镇建设就必须以统筹城乡发展为主线,以城乡一体化建设为目标,否则,我们的新村镇建设就会无的放矢而失去方向。下面就我县下阶段加快新村镇建设工作谈谈个人的一点看法。

1、以规划为龙头,提高新村镇建设的品位。新村镇建设能否符城乡一体化建设的目标,能否建设高品位的新村,规划是关键。首先,规划要有前詹性。现在的规划难以执行,调整频繁,主要的原因是规划没有前詹性,规划覆盖面小,没有深度。随着时间的变化,规划适应不了形势的变化。而规划要有前詹性,一定要请有资质,有经验的技术人员进行规划。在规划的过程中,规划人员在结合了本地生态、人文、历史及发展现状等实际情况下,领导不能过多的进行关预,否做出的规划就会过多带有个人的主观意念,以后换一个领导,规划又难以执行。其次,规划布局要合理。规划要从全县的角度综合考虑进行布局,做到全县一盘棋。不能县政府只做县城的规划,各乡镇做各乡镇的规划。这样做出的规划就会造成县城与乡镇的脱节,各乡镇与各乡镇之间脱节,造成全县的规划布局不合理。从全县的角度进行规划,首先要确定中心镇的布局,根据中心镇的布局进行各乡镇小城镇的规划;其次要确定各乡镇中心村的布局、中心村庄的布局,根据中心村、中心村庄的布局进行中心村庄的规划;最后再对其他非中心村庄进行规划,能保留的则规划为治理型村庄,不宜居住的、过小的则规划为撒并型村庄。第三要理顺规划体制。现在的城乡规划由规划管理部门编制,土地利用规划由土地部门编制,就造成了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脱节。目前,两种规划的突出问题是在有些地方结合部,没有城乡规划,仅有土地利用规划;或有了城乡规划,没有用地计划指标。这就会造成规划无法执行。这就要求城乡规划部门与土地管理部门要加强配合,以理顺规划体制。

2、因地制宜,优化新村结构。新村镇的建设要根据规划,结合各地的生态、人文、历史等的情况,有选择地进行重点建设。以县有关部门牵头抓好中心镇的建设;各乡镇抓好各自小城镇、中心村、中心村庄的建设;对这些中心镇、小城镇、中心村、中心村庄要加资金投入,从道路、水、电、通讯等方面加大建设,全面完善基础设施。使得中心镇周边乡镇的村民逐步向中心镇聚集,各乡镇的村民逐步向

小城镇聚集,中心村周边村的村民逐步向中心村聚集,中心村庄周边村庄的村民逐步向中心村庄聚集。对规划为治理型的村庄只进行“三清”“三改”的整治,逐步合并撒并型村庄。以优化新村结构,达到城乡一体化建设的目标。

3、挖屈地方特色,打造品牌新村。大力挖掘各地生态、文化、历史、旅游等的特色,打造一批品牌新村。一是区位优势明显、特色经济突出、设施基础较好,且具有较大发展潜力的中心镇(中心村)打造为商贸工业镇(村);二是景观特色明显、旅游资源丰富、人居环境优良、美誉度较高的镇(村)打造为特色景观旅游名镇(村)”;三是对客家文化底蕴厚重、具有丰富历史文化内涵的镇(村)要加强保护,建设特色文化村镇,打造历史文化名镇(村)。通过打造品牌村镇,提高全县村镇建设管理水平,推动城乡一体化建设工作的全面开展。

四是出台

做好村镇建设工作,要遵循六项基本原则。一是政策引导。按照统一规划、集约用地、规模开发、配套建设的要求,制定实施村镇建设相关政策,促进人口向城镇集中、产业向园区集中、耕地向规模经营集中。二是统筹兼顾。统筹规划、资源、资金,整合并捆绑使用各项扶持“三农”的资金和优惠政策;统筹安排农村住房、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及环境建设,做到资金集中投入、政策配套运用、效果尽快显现。三是市场运作。综合运用土地、信贷、资金、费用减免等优惠政策,吸引和鼓励房地产开发、勘察设计、建筑施工及其他企事业单

产学研一体化建设 篇7

我校通过多年的发展, 已经建立了校企一体的产学研社会服务发展平台, 初具规模的校办产业, 较强的技术研发、社会服务基础取得了丰硕的教学、科研、社会服务成果。现结合我校对产学研一体化社会服务平台的建设目标、建设思路和建设内容进行探讨。

1 建设目标

“一个依托”:在政府主导下, 依托岳阳市职教集团、产学研战略联盟、工程技术中心、岳阳市行业和支柱产业、校办产业、“五园一院” (石油化工创业园、现代物流创业园、现代农业创业园、现代制造技术创业园、老年护理创业园、岳阳职业技术学院附属医院) 建设产学研一体化社会服务平台。

“五个形成”:形成对接产业, 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形成平台管理制度不断完善、经费结构不断优化、评价机制有效运行的管理体系;形成研发能力不断提升、促进产学结合和地方产业经济发展的教学科研团队;形成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促进科研成果转换的科研特色;形成由服务及支撑岳阳市支柱产业到引领岳阳市产业发展的战略地位转变。

“一个系统”:建设集技术培训、技术研发、继续教育、教学、提高学历教育及技能考核于一体的社会服务源系统。

在3年建设期内, 着力打造岳阳市港口物流产业产学研战略联盟、岳阳市信息工程产业产学研战略联盟等11个产学研平台, 深入发展原有的岳阳市产学研战略联盟 (岳阳市生物医药产业产学研联盟、岳阳市精细化工产学研合作战略联盟等) 及工程技术中心 (岳阳市植物用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岳阳市高压管道阀门技术中心) 的产学研及社会服务工作, 更直接地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 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搭建载体, 培养区域产业发展亟需人才, 拓展社会服务功能, 面向行业企业开展技术服务, 面向区域开展高技能和新技术培训, 参与企业技术创新及研发。

通过产学研平台, 争取每年学校对社会及企业的应用技术研究及新产品开发等各类技术服务的年均到款达到一定规模;争取获各级各类科技进步奖和发明专利若干项, 争取获得省级以上科技进步奖的数量每年都有新突破。完善校企联动机制, 引企入校, 并与多家企业建立横向合作, 通过平台建设, 学校附属医院、农科中心和校办工厂年产值和地方产业成果转化达到较大规模。

通过产学研平台, 争取每年为石化、社区护理、生物医药企业职工和社会成员提供多样化继续教育, 为中职毕业生在岗接受高等学历教育创造条件, 增强其服务于岳阳地区发展战略的能力。

2 建设思路

以对接地方产业、服务区域经济为出发点, 围绕岳阳市的主要支柱产业和特色产业, 立足专业建设, 在进一步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加强应用技术研究和成果转化中发挥支撑和引领作用。通过项目研究、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 搭建服务教学、对接产业、服务社会的产学研一体化社会服务平台, 形成规模化生产、研发能力, 具备区域化培训服务功能, 为地方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一是要健全体制机制, 构建产学研一体化社会服务平台, 成立相关管理机构及协调小组。二是要深度融入产业, 提升生产与研发能力。通过“三化” (科研选题地方化、科研内容应用化、科研成果产业化) 和“两结合” (与企业相结合、与兄弟院校相结合) 的原则, 深入连接校办产业及岳阳市支柱产业相关企业及其他企业, 通过企业与学院科技人才及研究机构合作, 通过研发、生产、销售等方面的紧密合作, 以研发促生产, 扩大企业生产规模, 提高地方及企业年生产总值。三是坚持“三个对接”, 强化培训服务功能:对接专业建设, 针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 灵活调整和设置专业;对接地方, 为社会、企业开展技术服务, 开展培训、技能鉴定工作及短期培训, 进行合作育人;对接行业企业, 为石化、社区护理、生物医药企业职工和社会成员提供多样化的继续教育, 为中职毕业生在岗接受高等学历教育创造条件。四是引领岳阳市产业发展, 促进科研成果转化。本着“以服务求支持, 以贡献求发展”的指导思想, 通过服务地方经济, 走产学研合作之路, 加强科技成果转化, 确立服务地方经济的理念, 建设“一条渠道、多个平台、三个着力点、四个转变”的科技成果转化服务链。

3 建设内容

3.1 产学研一体化社会服务机制建设

健全平台管理机制和协作机制, 出台《关于促进产学研一体化的实施意见》等规章制度, 成立学校与地方经济互动发展的协调领导小组。由政府和学校共同组建互动发展协调领导小组, 共同制订学校的发展规划, 包括校园规划、学科专业建设规划、师资队伍建设规划、科技产业发展规划、科技发展规划等;负责重大成果转化组织领导和协调。建立协作制度, 由政府牵头出台《岳阳职业技术学院产学研一体化社会服务平台协作制度》, 争取地方政府及其所属机构支持并推动区域高校与产业“联姻”, 学校协助岳阳市政府完成《岳阳市“联手帮扶产业发展升级”行动实施方案》、《岳阳市机械制造产业发展实际行动方案》、《岳阳市食品产业发展升级行动方案》的修改。岳阳市政府颁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岳阳地方高等学校科技创新工作的若干意见》, 规定政府要多渠道筹措经费增加地方高校尤其是高职院校科技创新方面资金的投入, 根据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 通过教育立法、财政拨款和相关政策来支持高职院校的建设, 使高职院校更有效地开展社会服务工作。

经过3年建设, 由政府牵头, 以我校与“五园一院”及职教集团为主体, 企业、科研等部门共同参与, 构建产学研联盟、工程技术中心、研究所、重点实验室、孵化器、校办企业、教学培训部门协作的产学研一体化平台, 形成完善的合作机制, 使平台在协调、组织、实施、管理及评价产学研一体化方面形成一个系统机制, 形成完善的合作机制平台 (见图1) 。

3.2 重点建设内容

3.2.1 产学研联盟建设

健全联盟的组织形式和协作机制。通过产学研联盟, 调整产品结构, 联合培养, 形成高素质产业技术创新队伍和人才梯队, 推动高校与企业合作, 提升社会服务功能。通过产学研一体化平台, 尤其是联盟平台, 加快校办企业发展, 提升其科技含量及产品质量[2]。

未来3年, 在成立的生物医药产业产学研战略联盟的基础上, 由我校牵头成立岳阳市电磁装备产学研战略联盟、老年护理产业产学研战略联盟、岳阳市港口物流产业产学研战略联盟、岳阳市信息工程产业产学研战略联盟、岳阳市石油化工产业产学研战略联盟等5家产学研战略联盟, 并确定各个战略联盟的重点研发方向和重点发展任务。

3.2.2 工程技术中心建设

健全工程技术中心组织形式。中心运行构架包括2个体系:研发、成果转化、人才培养体系和财务管理体系;一个中心:技术研究中心;2个平台:信息交流平台、成果交易平台。成立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岳阳市XXX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形成产权清晰、管理规范的经济实体, 使其成为中心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载体和产业化的基地。工程技术中心以成果转化和产品开发为重点, 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的转化, 面向企业规模化生产的实际, 完善现有科技成果的工艺性和配套性技术研究, 提高工程化水平;培养一批高水平的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 建立一支高素质的高新技术产业化人才队伍;发挥学院产学研一体化平台的导向功能和辐射源作用。

3.2.3 重点实验室建设

争取到2011年建成岳阳市生物医药医学基础重点实验室, 经过3年培育, 到2013年, 建设成为湖南省生物医药医学基础重点实验室, 并确定实验室重点研发方向和重点发展任务。

3.2.4 技术服务团队建设

未来3年, 在现有的高职教育研究所、应用技术研究所、洞庭湖研究所的基础上, 跨系部整合校内资源, 依托职教集团、精细化工研究所、老年护理研究所、生物医药研究所、农业技术研究所等5个应用技术类研究所, 分别建设国家级、省级和市厅级、校级应用技术及社会服务科研团队。通过科研团队建设, 使学校科研项目既有对高职教育教学、服务于地方经济培养人才的宏观思维, 又对具体的教育教学方法的改革有微观层面的探索;另外, 也有支撑地方经济发展的, 为建设物流旅游旺市、工业农业强市, 对接我市九大产业集群的高新研发项目。

3.3 社会服务能力建设

3.3.1 培训中心建设

依托“五园一院”及产学研联盟、工程技术中心的教育教学资源, 面向岳阳地区开展职业培训、继续教育、岗前培训、技能鉴定。培训中心实行中心管理委员会领导、中心主任负责的运行模式, 逐步建立完善管理体系、人财物核算制度、效益分配制度。

3.3.2 教育教学

面向专业建设, 针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 灵活调整和设置专业, 按照岳阳市经济及产业发展规划, 紧密结合生产实际, 校企共建人才培训基地, 为岳阳市企业培养、培训大批高素质技能型专业人才。通过平台建设学生实习、实训基地,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实现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对接。以学校自身的特色骨干专业如石化、社区护理、生物医药为基础, 拓展继续教育项目。为企业在职中职毕业生提供学历教育, 争取为中职毕业生在岗接受高等学历教育创造条件。

3.3.3 社会服务

依托几个平台开展横向合作研究。与企业合作, 积极开展面向社会实际需要的新产品、新工艺开发等技术服务, 科研重点放在科学技术的推广、应用、服务上, 建立应用技术推广机制。利用校内设备及技术资源开展外协生产以及研究成果的转化, 向院外中小企业提供外协加工服务和研究成果的转化。依托园区基地, 开展社会培训。主动面向社会、面向企业开展培训, 依托全省教师培训基地、中央财政支持的数控技术基地、劳动厅湖南高技能人才定点培训基地等, 进行合作育人。依托技能鉴定所开展技能鉴定, 与劳动、人事及相关行业部门紧密合作, 建立职业技能鉴定机构, 开展社会技能培训及鉴定。通过产学研一体化社会服务平台, 将我校建设成岳阳市集政策与信息交流、知识与技能传授、培训与考核结合三大功能于一体的培训基地。

3.4 科研成果转化及技术创新

本着“以服务求支持, 以贡献求发展”的指导思想, 通过服务地方经济, 走产学研结合之路, 加强科技成果转化, 确立服务地方经济的理念, 建设“一条渠道、多个平台、三个着力点、四个转变”的科技成果转化服务链条。把握市场机制, 将校企“联姻”、院地合作作为一条主渠道, 主动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与岳阳市各大中型企业合作, 建立校企、院地科技“联姻”关系, 瞄准技术市场, 选择企业、行业生产实践中的难题作为研究、开发的目标, 把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搭建产学研联盟和工程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信息交流及服务中心、研究所、孵化器等多个平台。通过产学研联盟, 建设校内外实验室及研发基地, 研发出地区、企业需要的科技成果并为地方企业培养科技人才, 促进各类科技成果转化。通过工程技术中心的建设, 以学校科研院所为主导, 以社区为依托, 着眼于对企业进行孵化, 向孵化企业提供发展战略、技术支撑、人才培养, 集合各种资源, 推动企业经济发展 (见图2) 。

3.4.1“三个着力点”以应用技术研发与推广为着力点, 以点带面, 促进产学研整体水平的提高;以行业与职业标准制订为着力点, 构筑科技发展的有力支撑;以课程与教学改革为着力点, 依托创业园区, 强化创业教育, 培养创业人才。

3.4.2“四个转变”在服务理念上, 从适应性服务向主导性服务转变。将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纳入学校科研发展中长期规划, 努力构建学校科研工作的优势与特色, 实现科研优势方向与地区发展方向的有机融合。在服务要求上, 从数量型服务向质量型服务转变, 努力改变项目分散、层次较低、质量不高的现状, 通过积极引导, 明确要求, 大力推进以大项目、大成果、大贡献为导向的社会服务。在服务模式上, 由个体零散服务向学校有组织的服务转变。加强学校服务地方的体制和机构建设, 将服务地方工作纳入年度工作进行部署, 制订教师服务区域经济的激励政策, 引导和鼓励教师为社会服务多做贡献。在服务目标上, 由项目合作向战略合作转变, 学校与企业、地方从战略高度谋划合作, 实施合作。

参考文献

[1]许宗衡.坚持产学研一体化增强自主创新能力[J].求是, 2006 (9) :18.

产学研一体化建设 篇8

关键词:产学研;机械教学;意义;应用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23-62-2

0 引言

产学研是新型的现代教学模式,其教学目标就是提高学生的科研、理论、实践等综合能力,目前这种教学模式已经广泛地应用到各大院校以及其他教育机构,并且教学效果较为的明显。而机械专业本身就是一门理实结合的课程,产学研教学模式十分符合该课程的教学要求。并且素质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要求对机械专业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变革,使其专业素质得到全面的提高,使其能够快速地投入到实践岗位中。产学研教学模式能够满足新时期对机械专业教学的要求,是实现素质教育改革,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方式。

1 产学研一体化教学理论概述

产学研是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模式,符合当代素质教育的要求,并且也满足当代学生学习特点,在全国的各大院校已经得到广泛的应用。产学研教学模式在不同的课程中有着具体的含义,而在机械专业的应用中主要指的是生产、学习、科研这三部分内容,涵盖了机械教学主要教学内容。其中生产主要指的是将机械专业的理论知识大力引入到实践工作中,让学生从单纯的理论知识学习解放到理实结合的学习中,并且用实践来验证理论知识,既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也加深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学习,在这里主要指的是理论知识的学习。在机械专业的教学过程中要正确认识理论学习的重要性,它是实践工作开展的基础,在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过程中,也不要放松理论知识的学习;科研主要指的是机械专业的学生具有一定的研发能力、创新能力,这也是当代素质教育改革的重要要求。因此在机械专业的教学过程中依靠基础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注重学生探索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实际的机械专业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地引进产学研教学新模式,不断提高教学效率。

2 产学研一体化在机械专业教学工作中的意义

2.1 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上文中已经指出,产学研教学模式在应用的过程中注重实践工作,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就能接触到大量的实际生产环节,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机械教育工作在开展之前已经具有了严密的教学标准,并且紧跟社会发展步伐,使机械专业的学生能够积极地适应岗位需求,提升其教学的实效性。在产学研教学模式的应用过程中应该与机械专业的具体教学内容、教学标准,合理布置实践内容,使其与机械专业整体的教学体系相融合。

加强机械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其投入到实际的生产活动中,符合机械教学目标,同时也提升了学生的岗位能力,为以后的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因此机械专业的学生除了在学校学习理论知识以及基本的实践能力之外,还要让学生积极地投入到合作企业的生产环节中,补充校内教学缺失的部分。并且让学生投入到工厂、企业的实践中,使学生充分地了解工作环境、工作要求,可有效缩短学生的岗位适应期;而且一些机械专业的教师本身也没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在教学的过程中也都是纸上谈兵,让学生投入到实际的生产环节,学生可跟从一线工人进行学习,提高学生的实践经验。综上所述,将学生投入到实际的生产中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具有中重要的作用。

2.2 补充学生的理论知识

机械理论知识十分的烦琐、复杂,如果只是单纯理论知识的讲授,其课程非常的枯燥同时也不利于学生的理解,教学效率不高。而采用产学研一体化教学模式,将枯燥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既完善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也提高了学生对机械理论知识的理解,使理论知识更好地与实践知识相结合。并且在长期的实践教学中,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有助于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为以后的理论教学打下基础。在长时期的理实结合教学模式下,使学生提早进入到工作的氛围中,为学生以后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2.3 提升学校的科研水平

通过产学研教学模式的应用,在无形中加剧了校企之间的合作,学校不仅可为机械企业输送更多高品质的优秀毕业生,在一定程度上也提升了学生的科研能力。通过长期的校企合作,学校方面经过长时间的实践学习、了解,可以更好地掌握企业的实际生产需求,而教师或是学生可以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为科研工作提供市场依据,使科研成果更具有实效性和实用性。同时,科研单位也可以作为学校科研成果的实验基地,及时地反馈应用效果,而且将先进的科研成果应用的企业实际生产中,也提高了企业的科技水平,从而形成互惠合作的关系,实现双赢。

2.4 有利于人才培养

产学研教学模式的应用离不开校企合作,并且这种合作关系方便学校及时地了解企业对机械人才的需求,从而及时准确地调整学生培养计划,使学生更加符合市场需求,提高学生的就业率。并且采用产学研教学模式,在加强机械专业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过程中,还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规范学生的实践行为,这也是人才培养的主要部分;同时可与学生一起进行科研项目的研究,不仅提高学生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还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而且,产学研教学模式提倡学生到生产一线中去,这非常有助于学生的成长。机械专业岗位要求从业人员必须具备较高的实践能力,在工作中更是要求从业人员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而产学研教学模式符合人才培养需求,有助于机械专业的学生更加适应岗位以及社会的需要。

3 产学研一体化在机械教学中的实践应用

3.1 注重实践能力培养

产学研一体化主要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以及各种能力的实际运用,因此,将其应用于机械教学也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尤其是实践能力及其运用。为了着重培养实践能力,辅导教师要让学生参与到一线工作中,不能因为学生资历尚浅,就不敢给学生分配工作,如果只是把记录、核对等工作分配给学生,就无法完成培养目标。实践能力的培养还是要鼓励学生多动手,这个责任主要落在辅导教师身上,要让学生充分体验生产工作,才能提高实践能力。

3.2 强化校企合作

合作双方共同发展、通力合作,才能实现对学生的科学培养,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才是素质教育要求的、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人才。对于校方来讲,要保证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情况,保证学生实习之前完成理论教育,并要求理论成绩达到一定水平,不能将学生培养全部交给合作单位;对于实习单位来讲,要尽量保证学生接触到一线工作,让学生充分了解机械专业的工作。同时,通过企业的密切合作,机械教学机构应当在专业建设方面加大力度,可以通过聘请经验丰富的技术骨干融入教学和成立技术指导咨询机构等方式,对学生在机械课程设计或创新制作方面进行指导,这样能使企业更好地了解学生的素质及技能情况,促进学生就业。

3.3 学校内部也要加强硬件建设

经过产学研一体化教学工作的实践可以发现,虽然让学生投入到企业、工厂的一线生产中,但是由于学生本身在学校的实践经验十分缺乏,在一线生产中的作用十分有限。因此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一定要加大机械专业的投资,加强学校机械专业的硬件设备建设,在实训课程中提高学生的基础实践能力,增加学生的实践经验和实践技能,提高学生的就业资本。而且学校实践课程的开展也为学生以后参加工作提供了缓冲,使学生适应实践、工作环境,使学生快速地适应岗位。

4 结语

综上所述,机械专业本身就是实践能力和理论知识结合性较高的课程,并且随着国家工业化建设和教学改革的要求,对机械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而产学研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应用满足了机械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的培养要求,并且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因此各大机械专业的院校应该重视产学研一体化教学的研究,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为社会输送更多高素质的机械人才。

参 考 文 献

[1] 张轲.论产学研一体化在机械教学当中的实践[J].继续教育研究,2013(4):153-154.

上一篇:国旗下讲话(期末动员)下一篇:高考数学文复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