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精选8篇)
1、加强学前教育及其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
6、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教学的一般任务传授系统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2发展学生的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3 培养社会主义道德和审美情趣 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4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
教育的民主化
一方面,它追求让所有人都受到同样的教育包括教育起点的机会均等,教育过程中享受教育资源的机会均等,甚至包括教育结果的均等,这就意味着对处于社会不利地位的学生予以特别照顾
另一方面,教育民主化追求教育的自由化,包括教育自主权的扩大,如办学的自主性,根据社会要求设置课程、编写教材的灵活性,价值观念的多样性等。
教学的原则
直观性 启发性 巩固性 循序渐进因材施教理论联系实际
编写学科课程标准和教材应遵循的原则:思想性和科学性统一;理论联系实际;稳定性和时代性结合;系统性和可接受性结合教学过程的结构引起学习动机巩固知识运用知识检查知识
教学的程序备课上课 作业检查与批改课外辅导 学业成绩考查与评定
备课钻研教材了解学生制定教学进度计划
上好课的具体要求? 目标明确 内容正确 方法得当 表达清晰 气氛热烈
课的结构组织教学 检查复习讲授新教材 巩固新教材 布置课外作业等
班主任地位作用 班主任是班级建设的设计者班级组织的领导者班级人际关系的艺术家
班主任的管理1了解学生,研究学生2 组织和培养班集体3协调校内外各种教育力量
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2 是全面发展的教育3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4是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教育
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认识的间接性、交往性、教育性、有领导的认识 教师职业角色 传道者授业解惑者示范者 管理者朋友研究者
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
教育对儿童身心发展的作用
教育学》名词解释汇总
学制
非指导性教学法
学生主体性
人的全面发展
班主任
教育全国化
学校文化
法律责任
思想性和科学性统一的原则
发现学习
学校事故
教育评价
学校咨询与辅导
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改变着人们关于知识的观念改变着人们关于学习和教育的观念信息技术的日益成熟和普及为实现教育的第三次飞跃提供了平台
教师的职业专业化条件1教师的学科专业素养(是教师胜任教育工作的基础性要求)不断跟新自己的知识常教常新 2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具有良好的教育能力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广义的教育:(目的)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具有教育作用。
2、狭义的教育:是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
3、制度化教育:主要指的是正规教育,也就是具有层次结构的、按年龄分级的教育制度。
4、普通教育:主要以升学为目标,以基础科学知识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校教育。
5、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目标,以从事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的知识和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校教育。
6、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7、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
8、教育结构:通常指包括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在内的各种不同类型和层次的学校组合和比例构成。
9、学校文化:是指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
10、人力资本理论:人力资本理论是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创立的,其核心概念是“人力资本”,它指的是人所拥有的诸如知识、技能及其他类似的可以影响从事生产性工作的能力,它是资本的形态,体现在人身上,属于人的一部分。
11、校风:是学校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统一体,是经过长期实践形成的。
12、个体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的方面变化的过程。
13内发论:是个体身心发展动因的一种观点,内发论者一般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
14、外铄论:是个体身心发展动因的一种观点,外铄论的基本观点认为,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
15、多因素相互作用论: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如先天遗传的素质、机体成熟的机制)与外部环境(外在刺激的强度、社会发展的水平、个体的文化背景等)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的结果。
16、发展关键期:是指身体或心理的某一方面机能和能力最适宜于形成的时期。错过了关键期,训练的效果就会降低,甚至永远无法补偿。
17、遗传:是指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如机体的结构、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等的特点,也叫遗传素质。
18、成熟:是指儿童个体生长发育的一种状况,指个体的生理和心理机能与能力都达到比较完备的阶段,即已由儿童成长发育为成人。其主要标志是:生理方面具有生殖能力,心理方面具有独立自主的自我意识。
19、环境:泛指个体生活其中,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一切外部因素。按环境的性质来分,环境可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按环境的范围分,可分为大环境和小环境。
20、人的价值:是指人在世界中的地位得到肯定,人的作用得到发挥,人的尊严得到保证。
21、个性:亦称人格,指个体特定的心理特征,具有整体性与独特性。个性又是人的共同性与差别性在每个个体身上的具体统一。
22、心理断乳期:有些心理学家把少年期称为“危险期”或“心理断乳期”。
23、教育目的: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狭义的教育目的是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人才的总的要求。结构是国家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教师的教学目标 此阶段我国的教育目的 以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 有道德 有文化 守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24、培养目标:根据各级各类学校任务确定的对所培养人的特殊要求,我们习惯上称为培养目标。
25、教学目标:是教育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的变化结果。
26、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教育。
27、德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使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正确的政治观念,形成学生正确的思想方法的教育。
28、智育:是授予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智力和与学习有关的非认知因素的教育。
29、体育:是授予学生健康的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体力,增强他们的自我保健意识和体质,培养参加体育活动的需要和习惯,增强其意志力的教育。
30、美育: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发展他们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他们的高尚情操与文明素养的教育。
31、劳动技术教育:是引导学生掌握劳动技术知识和技能,形成劳动观点和习惯的教育。
32、学校教育:是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学校教育对学生的成长起着主导的作用。
33、教育能力:是指教师完成一定的教育教学活动的本领,具体表现为完成一定的教育教学活动的方式、方法和效率。
34、教师的人格特征:是指教师的个性、情绪、健康以及处理人际关系的品质等。
35、师生关系:是指学生和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
36、课程:广义的课程是指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内容的总和及进程安排。狭义的课程特指某一门学科。
37、课程类型:是指课程的组织方式或指设计课程的种类。
38、基础型课程:注重学生基础学力的培养,即培养学生作为一个公民所必须的“三基”(读、写、算)为中心的基础教养,是中小学课程的主要组成部分。基础课程是必修的、共同的课程。
39、拓展型课程:注重拓展学生知识与能力,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发展学生各种不同的特殊能力,并迁移到其他方面的学习。拓展型课程常常以选修课的形式出现。
40、国家课程:是由中央教育行政机构编制和审定的课程,其管理权属中央级教育机关。国家级课程是一级课程。
41、地方课程:是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行政机构和教育科研机构编订的课程,属二级课程。可安排必修课,也可开设选修课。
42、学校课程:是在具体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通常以选修课或特色课的形式出现。
43、课程目标:是指导整个课程编制过程的最为关键的准则,是指特定阶段的学校课程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
44、教学计划:是指导和规定课程与教学活动的依据,是学校课程与教学活动的依据,也是制定分科标准、编写教科书和设计其他教材的依据。
45、教学大纲:又称学科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它规定了学科的教学目的与任务,知识的范围、深度和结构,教学进度以及有关教学法的基本要求。
46、教材:是教师和学生据以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包括教科书、讲义、讲授提纲、参考书、活动指导书以及各种视听材料。
47、课程实施:是指把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它是达到预期的课程目标的基本途径。
48、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或理论指导下,为完成特定教学任务,实现预期的课程目标所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系统化的教学活动的基本范型。
49、课程评价:是指检查课程的目标、编订和实施是否实现了教育目的,实现的程度如何,以判定课程设计的效果,并据此做出改进课程的决策。
50、教学:是教育目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活动。
51、智力:一般指人们的认识的能力,即认识客观事物的基本能力,是认识活动中表现出来的那些稳定的心理特征。
52、教学过程: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任务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通过指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智力和体力,形成科学世界观及培养道德品质、发展个性的过程。)
53、教学原则: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对教学过程规律的认识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
54、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的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5、巩固性原则:是指教学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知识和技能,长久地保持在记忆中,能根据需要迅速再现出来,以利知识技能的运用。
56、循序渐进原则:是指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57、因材施教原则: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
58、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注意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学懂会用、学以致用。
59、教学方法:是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办法,它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而共同活动的方法。
60、讲授法:是教师通过口头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讲授法包括讲述、讲解、讲演三种方式。
61、谈话法:也叫问答法,是教师按一定的教学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并通过问答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获取或巩固知识的方法。谈话法可分复习谈话和启发谈话两种。
62、讨论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为解决某个问题而进行探讨、辨明是非真伪,以获取知识的方法。
63、演示法:是教师通过展示实物、直观教具、进行示范性实验或采取现代化视听手段等,指导学生获得知识或巩固知识的方法。演示的特点在于加强教学的直观性。
64、练习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运用知识去完成一定的操作,并形成技能、技巧的方法。
65、实验法: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一定的仪器设备,通过条件控制引起实验对象的某些变化,从观察这些变化中获得知识的方法。
66、课的类型:是指根据教学任务划分课的种类。
67、课的结构:是指课的基本组成部分及各组成部分进行的顺序、时限和相互关系。一般来说,构成课的基本组成部分有:组织教学;检查复习;讲授新教材;巩固新教材;布置课外作业等。
68、测验的效度:是指一个测验能测出它所要测量的属性或特点的程度。
69、测验的信度:又称测验的可靠度,是指一个测验经过多次测量所得结果的一致性程度,以及一次测量所得结果的准确性程度。
70、测验的难度:是指测验包含的试题难易程度。
71、测验的区分度:是指测验对考生的不同水平能够区分的程度,即具有区分不同水平考生的能力。
72、教学组织形式:是指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一定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
73、班级授课制:是一种集体教学形式,它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与知识程度编成固定的班级,根据周课表和作息时间表,安排教师有计划地向全班学生集体上课。
74、分组教学:就是按学生的能力或学习成绩把他们分为水平不同的组进行教学。
75、教学策略:是在教学目标确定以后,根据已定的教学任务和学生的特征,有针对性地选择与组合有关的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技术,以便形成具有效率意义的特定的教学方案。
76、学校德育:是教育者依据特定社会要求和德育规律,对受教育者实施有目的、有计划的影响,培养他们特定的政治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活动。
77、德育目标:是通过德育活动在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上所要达到的总体规格要求,亦即德育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期目的或结果的质量标准。
78、德育内容:是指实施德育工作的具体材料和主体设计,是形成受教育者品德的社会思想政治准则和道德规范的总和,它关系到用什么道德规范、政治观、人生观、世界观来教育学生的重大问题。
79、德育过程: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借助于德育内容和方法,进行施教传道和受教修养的统一活动过程,是促进受教育者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发展的过程,是个体社会化与社会规范个体化的统一过程。
80、德育原则:是根据教育目的、德育目标和德育过程规律提出的指导德育工作的基本要求。
81、德育方法:是为达到德育目的在德育过程中采用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和。
82、陶冶法:是通过创设良好的情境,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方法。有人格感化、环境陶冶和艺术陶冶等。
83、说服法: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提高认识,形成正确观点的方法。包括讲解、谈话、报告、讨论、参观等。
84、班级:是一个复杂的小社会体系,是学校行政体系中最基层的行政组织。是开展教学活动的基本单位,是学生从事集体活动、结交好友的场所。
85、班级管理:是教师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采用一定的手段措施,带领班级学生,对班
级中的各种资源进行计划、组织、协调、控制,以实现教育目标的组织活动过程。
86、班级常规管理:是指通过制定和执行规章制度去管理班级的经常性活动。
87、班级平行管理:是指班主任既通过对集体的管理去间接影响个人,又通过对个人的直接管理去影响集体,从而把对集体和个人的管理结合起来的管理方式。
88、班级民主管理:是指班级成员在服从班集体的正确决定和承担责任的前提下,参与与班级管理的一种管理方式。
89、班级目标管理:是指班主任与学生共同确定班级总体目标,然后转化为小组目标和个人目标,使其与班级总体目标融为一体,形成目标体系,以此推进班级管理活动、实现班级目标的管理方法。
在办学思路上, 落实“三个转变”。一是转变办学思路。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和技术应用型人才, 是兼具职业知识、职业技能、职业态度、职业经验和职业素质的职业专门人才, 是需要在职业的文化和环境中逐步养成的, 这就要求职业院校守正出新, 解放思想, 开门办学。二是转变办学体制机制。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 呼唤职业院校要在政府主导下, 由行业、企业和职业院校组建职业教育集团, 发挥各方在产业规划、经费筹措、技术服务、专业建设、兼职教师聘任、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和学生就业等方面的优势, 创新多元投资、多方参与的院校管理组织, 以及学校董事会、专业理事会等多种形式的决策议事制度, 形成合作办学、共育人才的长效机制。三是转变教育观念。现代职业教育必须转变狭隘的“职业”和“技能”观念, 树立基于能力培养并面向岗位群的能力观, 差异性人才目标定位和多样化质量观, 突出职业能力素质培养且关注学生继续学习能力素质的终身教育观。
在办学模式上, 推进“四个合作”。一是校企合作办学, 变“孤军奋战”为“集团作战”。高素质技能型和技术应用型人才, 仅仅依靠学校培养是难以实现的, 职业院校必须坚持服务宗旨, 发挥政府、行业和企业的作用并调动各方积极性, 促进校企合作制度化。二是校企合作育人, 变“单一主体”为“多元主体”。职业院校要与行业 (企业) 共同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标准和方案, 共建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和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 共同开发课程、教材和专业教学资源库, 实现专业人才培养与行业 (企业) 岗位需求的衔接, 校企合作共育人才、共管过程、共担责任、共享成果。三是校企合作就业, 变“单向推荐”为“双向选择”。经济社会的发展, 技能型人力资源的短缺, 日益提高的职业教育毕业生就业率, 既非学生理性的择业, 也不意味着高质量的就业, 更非企业高满意度的就业。要使学校使命、学生目标和企业追求三者协调一致, 最佳路径就是校企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前提下的合作就业, 将职业院校指标性的就业率和学生急功近利的择业, 变成基于文化认同、共同愿景基础上的认同性就业选择。四是校企合作发展, 变“个体努力”为“合力并进”。就发展而言, 作为组织的职业院校和企业, 组织个体的努力既是必不可少的, 也是远远不够的。职业院校最好的发展不仅是学校硬件的建设和规模能力, 它更多地体现在学校精神文化和技术文化、质量能力和同质更优与异质独占的特色品质。对于校企合作的双方, 一致的目标愿景、共同的使命责任、相同的“利益”平衡点, 使得校企合作办学、育人、就业成为现实的同时, 密切了双方的合作, 促进了文化的交融、资源的整合, 校企优势得以互补, 合力自然形成, 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学校的核心发展力得到加速提升。
关键词:十八大 职业教育 和谐社会
中图分类号: G71 文献标识码: A
2014年,中国已经进入实施“十二五”规划的第四年,也是贯彻执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的第五年,是落实十八大精神的关键之年。
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加强职业技能培训”。这一系列新思想、新要求,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把我们对教育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层次,也为教育事业的深入发展、科学发展指明了方向。
今年3月22日,在2014年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教育部副部长鲁昕透露,中国高等教育结构将发生重大调整,近700所地方本科院校将逐步转型,做现代职业教育。
一、与时俱进,办出中国特色
就目前看,我国职业教育基本建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初等、中等、高等职业教育相互衔接,又与普通教育、成人教育相互沟通,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并举的体系框架。
“现代职业教育”跳出传统职业教育的视角,以构建国家社会整体教育体系为要点,它的总体要求:一是人民满意。二是中国特色。三是世界水准。现代职业教育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符合时代特点、顺应人民意愿、满足人民需求的教育,走符合中国国情发展道路的职业教育,面向世界,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加强国际合作和交流。既要“引进来”,更要“走出去”,可以与世界各国职业教育进行对话、对接[1]。
二、奋斗不懈,为经济发展做贡献
教育事业的和谐发展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环节[2]。作为教育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职业教育,与社会就业问题紧密联系,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一)为实现从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大国的转变作出了重要贡献。[3]
对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来说, 在自然资源、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三大资源中, 人力资源是最具优势的资源。从1978年到2011年的30多年,我国职业教育累计为国家输送了2亿多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极大地提高了劳动者的素质[4]。
(二)有利于促进教育公平, 促进社会和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巨大的进步,但贫富差距也越拉越大,出现了一些社会经济不公平的现象。虽然职业教育不会创造就业机会,但是它可以使人们掌握改善就业所需的技能。由于职业教育关乎到基层民众的就业问题,对促进社会和谐作用显得更加重要。
(三)有利于缩小收入差距
近年来, 我国居民收入在整体上呈现稳步增长态势的同时, 城乡、地区、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呈拉大趋势。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必须把收入差距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这可通过职业教育实现城乡之间、东西部地区之间、社会各行业之间等群体和谐相处。
三、形势严峻,发展遇困难
虽然国家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越来越重视,但职业教育的发展现状与其应该扮演的角色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反差,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面临重重困境。
(一)职业教育招生的大滑坡[5]
近年来,由于受到“普高热”和高校扩招的影响,以及全国总体应届学生数量的减少,职业技术院校面临着生源危机。大家更青睐于子女接受普通高等教育,成绩差的、“没有办法”的才去读职中或者高职高专。人们对职业教育甚至有“二流教育”、“次等生的教育”的扭曲认识,认为职业教育是教育的边缘。这些原因造成了职业技术院校招生困难。
(二)职业教育投入的小比例
职业教育的困难还在于投入过低。我国教育总资源在职业教育、普通教育的分配方面,职业教育仍处于不利地位。由于经费严重不足,很多职业学校的设施老化,缺乏足够的实验室和其他相应的设备,结果是学生难以得到实质的职业培训,毕业生质量长时间徘徊在低水平上。
(三)职业教育质量的低水平
社会上对职业教育观念根深蒂固。很多人认为职业教育是低水平、低层次的教育,对职业教育漠不关心,对职业院校认可度不高,更别说关心教育质量问题了。另外,職业院校也出现了教师人数不足的问题,基础理论课的教师偏多,专业课的教师不足,双师型的教师严重缺乏。
(四)职业教育政策的不配套
根据我国职业教育的现状来看,目前只有专科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本科、研究生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尚未建立,而普通教育则可以持续升学一直到博士,就给公众一种印象:职业教育劣、普通教育优,职业教育低、普通教育高。
四、任道重远 ,迎接新挑战一
(一)加快做好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顶层设计[5]
顶层设计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必然要求, 它是为实现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目标, 从全局角度出发, 对涉及职业教育的各方面、各层次、各要素的统筹规划和制度设计。
(二)现代职业教宵应与产业互动发展[6]
产教互动是现代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和基本特征。一是要以产教深度融合为主线,整合政府、行业、企业、学校、科研机构、社会组织的力量,调动全社会共办职业教育。二是要以增进技术技能积累为重点,建设符合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民族文化传承创新要求的课程体系。
(三)增加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同
职业院校为什么发展出现困难?家长为什么不愿意让孩子到职业学校学习?公众为什么不能够理解和认可高等职业教育的价值?我们需要改变人们以往对职业教育的认识。职业教育能够帮助学生成才,获得生活所需的本领,高等职业教育并不是失败者的教育。让公众看到高等职业教育在改善自己生活、提高生活质量中的作用。
总之,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对于培养高素质技术人才、培养创新型人才,实现人力资源强国,促进社会经济的和谐发展起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王继平. 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加快发展[J].现代职业教育.2013(7):16-18.
[2] 陈志芳.职业教育对构建我国和谐社会的作用[D].山西:山西师范大学,2010:1-7.
[3] 曹晔.我国职业教育的主要贡献[J].职业技术教育,2013(15):4-8.
[4] 冯慧莲.职业教育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J].攀登,2008,27(3):112-114.
[5] 陈长书.当前我国职业教育的困境与思考[J].现在经济信息,2013(14):401-404.
教务处
印小娟
我们要实施现代化教育,那么什么是教育的现代化?我们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教育现代化就是教育手段的现代化,教育手段现代化就是加强硬件建设,就是多媒体技术的运用。许多人对现代化的理解仅仅局限在现代化手段的使用上,对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及教育过程的现代化考虑得则比较少。例如:一位教师在设计一节课时,想到了运用先进的电教设备──多媒体让学生感知学习内容。但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却忽略了“让学生主动学”、“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观念,仍然采用传统的“填鸭式”的教育模式,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根本没有发挥出来。手段是先进了,但现代化的教育手段并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教育现代化不仅要有现代化的手段,更要有现代化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所谓教育现代化,具体包括教育观念现代化、教育内容现代化、教育装备现代化、师资队伍现代化、教育管理现代化等。
实现教育现代化,观念现代化是关键。观念是行动的指南。作为一名职业教育工作者,应该具有现代化的职业教育观念。
1.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相互渗透。普通教育、职业教育只是教育的两大类别,不存在等级差异。加强职业基础性课程,要使文化课程教育、职业基础教育与职业专业教育构成一个有机整体,而不是学科课程的添加和拼接。学校要努力创造条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帮助学生不断深入地了解自己,广泛地了解社会,正视现实,使职
业教育的毕业生既具有工作所要求的基本素质,又有进一步深造的基础文化知识,形成人才成长的“立交桥”。
2.职业教育的高移。具体体现在由中等职业教育提高到高等职业教育。职业教育主要是培养技能型人才和技术型人才,中等职业教育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主,高等职业教育以培养技术型人才为目标的,即不仅要有实际操作能力,而且还要求懂得相应的理论知识,以便更好的指导实践活动。一方面,随着高新科技的不断发展,社会对技术型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高等职业教育也愈来愈受到重视;另一方面,从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来看,我国的经济实力决定了在相当一段时间内,我国还将以中等职业教育为主体,同时大力推动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不断提高高等职业教育的质量。此外,要改变人们对职业教育的歧视——认为职业教育是低层次的教育,不能只靠舆论宣传凭空进行,必须以一定的经济、技术为基础,而这一物质基础便是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高新技术。高新技术的迅猛发展及其在生产中的应用,使体能型的工作大量减少,智能型的工作大幅度增加,这就要求作为培养高新技术人才的职业教育的层次也要相应的高移。
3.职业教育终身化。数百年来,把人生分成两半,前半年用于教育,后半年用于劳动,这样的观念早已与时代不符。如今“只有终身学习,终身受教育才能终身就业”已成为现代劳动力市场的一条基本规律。知识更新周期的缩短,工作领域的迅速变化,就业的不稳定性,决定了一次性职业教育已无法满足一个终身就业所需的知识和技能。因此,在相当一段时间内,如何构建一个完整的终身教育体系,仍是当前职业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为此,我国已经建立了各种与成人教
育互相渗透、联系、合作的职业继续教育机构,使职业教育与人的整个职业发展过程相伴随,并被纳入到终身教育体系之中。职业教育终身化已成为我国职业教育今后发展的必然趋势。
实现教育的现代化,师资队伍的现代化是核心。所以我们在进行硬件建设时更不能忽略了教师现代化素质水平的提高,必须建设一支具有现代教育理念,结构合理的“业务精良型”基础课教师、“双师型”专业教师和业务过硬的技术指导教师队伍。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⑴具有现代教育观。从世界发展的潮流看,在21世界里科学的人道主义教育观将备受推崇,这种新型的教育观是科学与人道的有机的结合。它以科学为基础和手段,以人的完善为方向的目的,它代表了未来的教育发展的方向。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以人的发展为本”的教育观。21世纪,以高新技术为核心的知识经济将占主导地位,国际竞争日益激烈,谁抓住了教育,谁就抓住了新世纪的战略制高点。因此,各国都把成功的希望之光聚集在教育的改革上。要建立以科学为基础,以人的发展为根本,以培养健全人格和创新能力为宗旨的新型教育理念,以培养适应新世纪需要的合格人才。
⑵具有现代的教学理论,掌握现代教学手段。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计算机科学的迅猛发展,“学校中心”、“课本中心”、“教师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正进行着一场革命性的改造。在信息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教师已不再是独一无二的知识占有者和传授者了,现代教育理论始终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性”,教师必须摒弃落后、陈旧、传统的教学思想,教师要有
驾驭现代化教学设施的能力,积极开发多媒体教学课件,充分运用声、光、影等立体的直观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益和教学质量。
⑶具有广博的知识结构与过硬的技术水平。现代职业教育要求把文化基础教学和专业理论与技能教学提高到新的高度,这意味着对教师的知识结构和技术水平要求更高了。在横向,教师应具备作为现代社会知识阶层和经济、技术阶层所需要的广博的知识面;在纵向,更需要有与教育科学和所教学科相应的精深的知识以及与技能指导相应的过硬的技术水准。现代的职业教育,一方面要为学生继续接受高等教育和终身学习打下扎实的文化基础;另一方面又要培养学生适应21世纪需要的经济意识,创新意识和必要的技术技能。因此从事现代职业教育的教师既是教育的行家里手,同时又是经济领域的行家和技术界的高手。是一支集教育家、企业家和技术权威于一体的队伍。
⑷具有教育科研能力。一位好的教师必须在以教学为主的前提下,积极进行科学研究,不断探索教学规律,勇于进行教学改革。教育科研能力是衡量一个教师的业务水平和表达能力的主要方面,也是不断进行教学实验与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需要。它反映出教师的综合水平和学校师资的综合实力。可以这样说,没有“科研”就没有教育的改革,没有改革就没有教育的发展,而没有教育的发展,就不会有教育的现代化。
⑸具有终身学习和创造的良好意识。未来社会,对人的标准和要求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劳动技能不只是靠人的自然体力,而是以劳动者的智力和知识为基础。“知识的生产力已成为决定生产力、竞争力,经济成就的关键因素”,因此谁想使社会生产力走在前列,谁要在竞
争中获胜,谁就得拥有一大批运用新知识和具有创造能力的人才。今天,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标志的新经济已强有力地证明了这一点。因此,作为教师一方面要培养具有新知识结构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就必须进行不断的学习和充实,要具有新的智能结构和创造才能,进行创造性的劳动和改革;另一方面,要培养学生在未来社会的终身学习意识和不断创新的能力,这样才能永远跟上时代的步伐,在未来复杂多变的社会中立于不败之地。
国发〔2014〕19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事业快速发展,体系建设稳步推进,培养培训了大批中高级技能型人才,为提高劳动者素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促进就业作出了重要贡献。同时也要看到,当前职业教育还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结构不尽合理,质量有待提高,办学条件薄弱,体制机制不畅。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对于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创造更大人才红利,加快转方式、调结构、促升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现就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作出以下决定。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适应技术进步和生产方式变革以及社会公共服务的需要,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统筹发挥好政府和市场的作用,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
(二)基本原则。
——政府推动、市场引导。发挥好政府保基本、促公平作用,着力营造制度环境、制定发展规划、改善基本办学条件、加强规范管理和监督指导等。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办学,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激发学校发展活力,促进职业教育与社会需求紧密对接。
——加强统筹、分类指导。牢固确立职业教育在国家人才培养体系中的重要位置,统筹发展各级各类职业教育,坚持学校教育和职业培训并举。强化省级人民政府统筹和部门协调配合,加强行业部门对本部门、本行业职业教育的指导。推动公办与民办职业教育共同发展。
——服务需求、就业导向。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推动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重点提高青年就业能力。
——产教融合、特色办学。同步规划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协调推进人力资源开发与技术进步,推动教育教学改革与产业转型升级衔接配套。突出职业院校办学特色,强化校企协同育人。
——系统培养、多样成才。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紧密衔接,发挥中等职业教育在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中的基础性作用,发挥高等职业教育在优化高等教育结构中的重要作用。加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沟通,为学生多样化选择、多路径成才搭建“立交桥”。
(三)目标任务。到2020年,形成适应发展需求、产教深度融合、中职高职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结构规模更加合理。总体保持中等职业学校和普通高中招生规模大体相当,高等职业教育规模占高等教育的一半以上,总体教育结构更加合理。到2020年,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达到2350万人,专科层次职业教育在校生达到1480万人,接受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学生达到一定规模。从业人员继续教育达到3.5亿人次。
——院校布局和专业设置更加适应经济社会需求。调整完善职业院校区域布局,科学合理设置专业,健全专业随产业发展动态调整的机制,重点提升面向现代农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社会管理、生态文明建设等领域的人才培养能力。
——职业院校办学水平普遍提高。各类专业的人才培养水平大幅提升,办学条件明显改善,实训设备配置水平与技术进步要求更加适应,现代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进展显著。建成一批世界一流的职业院校和骨干专业,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培养高地。
——发展环境更加优化。现代职业教育制度基本建立,政策法规更加健全,相关标准更加科学规范,监管机制更加完善。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的政策更加健全。全社会人才观念显著改善,支持和参与职业教育的氛围更加浓厚。
二、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四)巩固提高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水平。各地要统筹做好中等职业学校和普通高中招生工作,落实好职普招生大体相当的要求,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鼓励优质学校通过兼并、托管、合作办学等形式,整合办学资源,优化中等职业教育布局结构。推进县级职教中心等中等职业学校与城市院校、科研机构对口合作,实施学历教育、技术推广、扶贫开发、劳动力转移培训和社会生活教育。在保障学生技术技能培养质量的基础上,加强文化基础教育,实现就业有能力、升学有基础。有条件的普通高中要适当增加职业技术教育内容。
(五)创新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专科高等职业院校要密切产学研合作,培养服务区域发展的技术技能人才,重点服务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的技术研发和产品升级,加强社区教育和终身学习服务。探索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建立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以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以产学结合为途径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建立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学位制度。原则上中等职业学校不升格为或并入高等职业院校,专科高等职业院校不升格为或并入本科高等学校,形成定位清晰、科学合理的职业教育层次结构。
(六)引导普通本科高等学校转型发展。采取试点推动、示范引领等方式,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转型,重点举办本科职业教育。独立学院转设为独立设置高等学校时,鼓励其定位为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建立高等学校分类体系,实行分类管理,加快建立分类设置、评价、指导、拨款制度。招生、投入等政策措施向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倾斜。
(七)完善职业教育人才多样化成长渠道。健全“文化素质+职业技能”、单独招生、综合评价招生和技能拔尖人才免试等考试招生办法,为学生接受不同层次高等职业教育提供多种机会。在学前教育、护理、健康服务、社区服务等领域,健全对初中毕业生实行中高职贯通培养的考试招生办法。适度提高专科高等职业院校招收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的比例、本科高等学校招收职业院校毕业生的比例。逐步扩大高等职业院校招收有实践经历人员的比例。建立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推进学习成果互认衔接。
(八)积极发展多种形式的继续教育。建立有利于全体劳动者接受职业教育和培训的灵活学习制度,服务全民学习、终身学习,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面向未升学初高中毕业生、残疾人、失业人员等群体广泛开展职业教育和培训。推进农民继续教育工程,加强涉农专业、课程和教材建设,创新农学结合模式。推动一批县(市、区)在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改革发展方面发挥示范作用。利用职业院校资源广泛开展职工教育培训。重视培养军地两用人才。退役士兵接受职业教育和培训,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享受优待。
三、激发职业教育办学活力
(九)引导支持社会力量兴办职业教育。创新民办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积极支持各类办学主体通过独资、合资、合作等多种形式举办民办职业教育;探索发展股份制、混合所有制职业院校,允许以资本、知识、技术、管理等要素参与办学并享有相应权利。探索公办和社会力量举办的职业院校相互委托管理和购买服务的机制。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教学过程,共同开发课程和教材等教育资源。社会力量举办的职业院校与公办职业院校具有同等法律地位,依法享受相关教育、财税、土地、金融等政策。健全政府补贴、购买服务、助学贷款、基金奖励、捐资激励等制度,鼓励社会力量参与职业教育办学、管理和评价。
(十)健全企业参与制度。研究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有关法规和激励政策,深化产教融合,鼓励行业和企业举办或参与举办职业教育,发挥企业重要办学主体作用。规模以上企业要有机构或人员组织实施职工教育培训、对接职业院校,设立学生实习和教师实践岗位。企业因接受实习生所实际发生的与取得收入有关的、合理的支出,按现行税收法律规定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多种形式支持企业建设兼具生产与教学功能的公共实训基地。对举办职业院校的企业,其办学符合职业教育发展规划要求的,各地可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给予支持。对职业院校自办的、以服务学生实习实训为主要目的的企业或经营活动,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享受税收等优惠。支持企业通过校企合作共同培养培训人才,不断提升企业价值。企业开展职业教育的情况纳入企业社会责任报告。
(十一)加强行业指导、评价和服务。加强行业指导能力建设,分类制定行业指导政策。通过授权委托、购买服务等方式,把适宜行业组织承担的职责交给行业组织,给予政策支持并强化服务监管。行业组织要履行好发布行业人才需求、推进校企合作、参与指导教育教学、开展质量评价等职责,建立行业人力资源需求预测和就业状况定期发布制度。
(十二)完善现代职业学校制度。扩大职业院校在专业设置和调整、人事管理、教师评聘、收入分配等方面的办学自主权。职业院校要依法制定体现职业教育特色的章程和制度,完善治理结构,提升治理能力。建立学校、行业、企业、社区等共同参与的学校理事会或董事会。制定校长任职资格标准,推进校长聘任制改革和公开选拔试点。坚持和完善中等职业学校校长负责制、公办高等职业院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建立企业经营管理和技术人员与学校领导、骨干教师相互兼职制度。完善体现职业院校办学和管理特点的绩效考核内部分配机制。
(十三)鼓励多元主体组建职业教育集团。研究制定院校、行业、企业、科研机构、社会组织等共同组建职业教育集团的支持政策,发挥职业教育集团在促进教育链和产业链有机融合中的重要作用。鼓励中央企业和行业龙头企业牵头组建职业教育集团。探索组建覆盖全产业链的职业教育集团。健全联席会、董事会、理事会等治理结构和决策机制。开展多元投资主体依法共建职业教育集团的改革试点。
(十四)强化职业教育的技术技能积累作用。制定多方参与的支持政策,推动政府、学校、行业、企业联动,促进技术技能的积累与创新。推动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共建技术工艺和产品开发中心、实验实训平台、技能大师工作室等,成为国家技术技能积累与创新的重要载体。职业院校教师和学生拥有知识产权的技术开发、产品设计等成果,可依法依规在企业作价入股。
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十五)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坚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强化教学、学习、实训相融合的教育教学活动。推行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工作过程导向教学等教学模式。加大实习实训在教学中的比重,创新顶岗实习形式,强化以育人为目标的实习实训考核评价。健全学生实习责任保险制度。积极推进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开展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的现代学徒制试点,完善支持政策,推进校企一体化育人。开展职业技能竞赛。
(十六)建立健全课程衔接体系。适应经济发展、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需要,建立专业教学标准和职业标准联动开发机制。推进专业设置、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相衔接,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专业设置、教学过程等方面的衔接,形成对接紧密、特色鲜明、动态调整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科学合理设置课程,将职业道德、人文素养教育贯穿培养全过程。
(十七)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完善教师资格标准,实施教师专业标准。健全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职称)评聘办法,探索在职业学校设置正高级教师职务(职称)。加强校长培训,实行五年一周期的教师全员培训制度。落实教师企业实践制度。政府要支持学校按照有关规定自主聘请兼职教师。完善企业工程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到职业院校担任专兼职教师的相关政策,兼职教师任教情况应作为其业绩考核评价的重要内容。加强职业技术师范院校建设。推进高水平学校和大中型企业共建“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地方政府要比照普通高中和高等学校,根据职业教育特点核定公办职业院校教职工编制。加强职业教育科研教研队伍建设,提高科研能力和教学研究水平。
(十八)提高信息化水平。构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的有效机制,推进职业教育资源跨区域、跨行业共建共享,逐步实现所有专业的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支持与专业课程配套的虚拟仿真实训系统开发与应用。推广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实时互动的远程教学。加快信息化管理平台建设,加强现代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将现代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作为教师评聘考核的重要依据。
(十九)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完善中外合作机制,支持职业院校引进国(境)外高水平专家和优质教育资源,鼓励中外职业院校教师互派、学生互换。实施中外职业院校合作办学项目,探索和规范职业院校到国(境)外办学。推动与中国企业和产品“走出去”相配套的职业教育发展模式,注重培养符合中国企业海外生产经营需求的本土化人才。积极参与制定职业教育国际标准,开发与国际先进标准对接的专业标准和课程体系。提升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国际影响。
五、提升发展保障水平
(二十)完善经费稳定投入机制。各级人民政府要建立与办学规模和培养要求相适应的财政投入制度,地方人民政府要依法制定并落实职业院校生均经费标准或公用经费标准,改善职业院校基本办学条件。地方教育附加费用于职业教育的比例不低于30%。加大地方人民政府经费统筹力度,发挥好企业职工教育培训经费以及就业经费、扶贫和移民安置资金等各类资金在职业培训中的作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要建立职业教育经费绩效评价制度、审计监督公告制度、预决算公开制度。
(二十一)健全社会力量投入的激励政策。鼓励社会力量捐资、出资兴办职业教育,拓宽办学筹资渠道。通过公益性社会团体或者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部门向职业院校进行捐赠的,其捐赠按照现行税收法律规定在税前扣除。完善财政贴息贷款等政策,健全民办职业院校融资机制。企业要依法履行职工教育培训和足额提取教育培训经费的责任,一般企业按照职工工资总额的1.5%足额提取教育培训经费,从业人员技能要求高、实训耗材多、培训任务重、经济效益较好的企业可按2.5%提取,其中用于一线职工教育培训的比例不低于60%。除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另有规定外,企业发生的职工教育经费支出,不超过工资薪金总额2.5%的部分,准予扣除;超过部分,准予在以后纳税结转扣除。对不按规定提取和使用教育培训经费并拒不改正的企业,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依法收取企业应当承担的职业教育经费,统筹用于本地区的职业教育。探索利用国(境)外资金发展职业教育的途径和机制。
(二十二)加强基础能力建设。分类制定中等职业学校、高等职业院校办学标准,到2020年实现基本达标。在整合现有项目的基础上实施现代职业教育质量提升计划,推动各地建立完善以促进改革和提高绩效为导向的高等职业院校生均拨款制度,引导高等职业院校深化办学机制和教育教学改革;重点支持中等职业学校改善基本办学条件,开发优质教学资源,提高教师素质;推动建立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中等职业教育合作办学工作机制。继续实施中等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项目。支持一批本科高等学校转型发展为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地方人民政府、相关行业部门和大型企业要切实加强所办职业院校基础能力建设,支持一批职业院校争创国际先进水平。
(二十三)完善资助政策体系。进一步健全公平公正、多元投入、规范高效的职业教育国家资助政策。逐步建立职业院校助学金覆盖面和补助标准动态调整机制,加大对农林水地矿油核等专业学生的助学力度。有计划地支持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内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区初中毕业生到省(区、市)内外经济较发达地区接受职业教育。完善面向农民、农村转移劳动力、在职职工、失业人员、残疾人、退役士兵等接受职业教育和培训的资助补贴政策,积极推行以直补个人为主的支付办法。有关部门和职业院校要切实加强资金管理,严查“双重学籍”、“虚假学籍”等问题,确保资助资金有效使用。
(二十四)加大对农村和贫困地区职业教育支持力度。服务国家粮食安全保障体系建设,积极发展现代农业职业教育,建立公益性农民培养培训制度,大力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在人口集中和产业发展需要的贫困地区建好一批中等职业学校。国家制定奖补政策,支持东部地区职业院校扩大面向中西部地区的招生规模,深化专业建设、课程开发、资源共享、学校管理等合作。加强民族地区职业教育,改善民族地区职业院校办学条件,继续办好内地西藏、新疆中职班,建设一批民族文化传承创新示范专业点。
(二十五)健全就业和用人的保障政策。认真执行就业准入制度,对从事涉及公共安全、人身健康、生命财产安全等特殊工种的劳动者,必须从取得相应学历证书或职业培训合格证书并获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的人员中录用。支持在符合条件的职业院校设立职业技能鉴定所(站),完善职业院校合格毕业生取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的办法。各级人民政府要创造平等就业环境,消除城乡、行业、身份、性别等一切影响平等就业的制度障碍和就业歧视;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招用人员不得歧视职业院校毕业生。结合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促进企业提高技能人才收入水平。鼓励企业建立高技能人才技能职务津贴和特殊岗位津贴制度。
六、加强组织领导
(二十六)落实政府职责。完善分级管理、地方为主、政府统筹、社会参与的管理体制。国务院相关部门要有效运用总体规划、政策引导等手段以及税收金融、财政转移支付等杠杆,加强对职业教育发展的统筹协调和分类指导;地方政府要切实承担主要责任,结合本地实际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探索解决职业教育发展的难点问题。要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减少部门职责交叉和分散,减少对学校教育教学具体事务的干预。充分发挥职业教育工作部门联席会议制度的作用,形成工作合力。
(二十七)强化督导评估。教育督导部门要完善督导评估办法,加强对政府及有关部门履行发展职业教育职责的督导;要落实督导报告公布制度,将督导报告作为对被督导单位及其主要负责人考核奖惩的重要依据。完善职业教育质量评价制度,定期开展职业院校办学水平和专业教学情况评估,实施职业教育质量报告制度。注重发挥行业、用人单位作用,积极支持第三方机构开展评估。
(二十八)营造良好环境。推动加快修订职业教育法。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研究完善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表彰奖励制度。落实好职业教育科研和教学成果奖励制度,用优秀成果引领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研究设立职业教育活动周。大力宣传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的先进事迹和重要贡献,引导全社会确立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技术、尊重创新的观念,促进形成“崇尚一技之长、不唯学历凭能力”的社会氛围,提高职业教育社会影响力和吸引力。
国务院
2014年5月2日
习近平就加快发展职业教育作出重要指示更好支持和帮助职业教育发展 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提供人才保障
李克强会见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代表并发表讲话
新华网北京6月23日电(记者吴晶 刘亦湛)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23至24日在京召开。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就加快职业教育发展作出重要指示。他强调,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广大青年打开通往成功成才大门的重要途径,肩负着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职责,必须高度重视、加快发展。
习近平指出,要树立正确人才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弘扬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营造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环境,努力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要牢牢把握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办学方向,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各层次各类型职业教育模式,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坚持工学结合、知行合一,引导社会各界特别是行业企业积极支持职业教育,努力建设中国特色职业教育体系。要加大对农村地区、民族地区、贫困地区职业教育支持力度,努力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习近平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更好支持和帮助职业教育发展,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实人才保障。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会前接见与会全体代表并讲话,强调要加快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人才,为推动经济发展和保持比较充分就业提供支撑。
李克强向全国职业教育工作者和关心支持职业教育发展的各界人士表示感谢。他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职业教育取得长足发展,培养了大规模的技能人才,为经济发展、促进就业和改善民生作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
李克强强调,职业教育大有可为,也应当大有作为。要把提高职业技能和培养职业精神高度融合,不仅要围绕技术进步、生产方式变革、社会公共服务要求和扶贫攻坚需要,培养大批怀有一技之长的劳动者,而且要让受教育者牢固树立敬业守信、精益求精等职业精神,让千千万万拥有较强动手和服务能力的人才进入劳动大军,使“中国制造”更多走向“优质制造”、“精品制造”,使中国服务塑造新优势、迈上新台阶。
李克强要求,要用改革的办法把职业教育办好做大。统筹发挥好政府和市场作用,既要加大政府支持,又要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更多促进社会力量参与,形成多元化的职业教育发展格局。要走校企结合、产结融合、突出实战和应用的办学路子,依托企业、贴近需求,建设和加强教学实训基地,打造具有鲜明职教特点、教练型的师资队伍。各级党委和政府要采取各种措施,关心和帮助职业教育工作者,推动社会各方形成合力,让现代职业教育助推经济社会取得更大更好发展。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在会上讲话指出,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是优化教育结构的重要举措,是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内在要求。要进一步突出职业教育战略地位,构建以就业为导向、体现终身教育理念、面向人人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促进职业教育与其他类型教育有机衔接,畅通人才多元化成长渠道。要创新培养模式,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更多适应经济社会需要的技术技能人才。要改革办学体制,支持社会力量兴办职业教育,不断增强职业教育发展活力。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马凯在会上讲话指出,要把握职业教育规律,坚持把促进就业作为办学导向,把提高能力作为办学目标,把校企合作作为办学制度,把立德树人作为办学根本,努力提高技能人才培养水平。要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全体劳动者,贯穿劳动者从学习到工作的各个阶段,适应劳动者多样化、差异化需求的职业培训体系,不断完善职业培训政策,大力推行订单式培训、定岗培训、定向培训等与就业紧密联系的培训模式,大规模开展职业培训。
国务委员兼国务院秘书长杨晶参加会见。
这次会议是改革开放以来国务院召开的第三次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会议召开前,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
会上,天津市人民政府、上海市人民政府、山东省人民政府、黑龙江省人民政府、中国民用航空局、中华职业教育社、北京汽车集团有限公司、铜仁职业技术学院、黄淮学院、四川现代教育集团等10个单位作了典型发言。
为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大力推进现代教育技术,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实现我校教育科学持续发展。根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及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精神,为加快我校教育技术装备步伐,在全校范围内普及信息技术整合教育,推进现代教育教学改革进程,特制定我校现代教育技术五年发展规划。
一、目前状况
1月z省教育厅授予我校“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称号。在创建省级“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过程中,学校克服重重困难先后建成了多媒体电教室、计算机教室、电子备课室、红领巾电视台;完成了校园网建设,开通了宽带互联网,实现了班班通,完成了“南江小学网站”和“南江小学教学资源库”的建设。2004-,学校坚持每年投入资金,用于完善、更新现代教育技术设备。一年级各班已配置了计算机和教学展示平台等电教设备;并购置了大量的教学软件。设备更新了,应用是关键,学校采取多种措施提高教师的现代技术理论和应用水平。目前,我校已有部分教师拿到了《信息技术水平高级证书》,大部分教师会制作课件和使用现代教育技术设备。
二、指导思想
以《全国中小学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20xx―20xx年工作指导意见》和《湖南省中小学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管理办法》为指导,以《南江小学“十一五”发展规划》为依据,以信息化学习环境和资源建设为基础、信息技术的教育科研为先导,以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为契机、以现代信息技术和现代课程整合为重点、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为根本,不断提高教师、学生的信息素养,以教育的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全面提高我校教育和管理水平,深化教育改革,全面实施现代人格教育,建设现代学校。
三、总体目标
学校现代教育技术工作的总体目标是:全面推进学校信息化环境建设,大力开展网络环境下教与学的研究与实践,全面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实现教育信息资源共享,普及学校信息技术教育,全面提高教师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和工作的能力。推动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促进教育观念的转变、教育内容的更新和教育模式、教育方法的改革,建成装备先进、功能齐全、内外开放、运作有序、特色鲜明,适应教育改革和发展需求的`现代化教育信息技术及网络体系,将我校建设成为校园人文环境与现代教育技术有机融合的信息化校园。
四、主要工作
1、硬件建设:一是抓好校园网络建设,改电话线接入为光缆接入,带宽达到6兆以上;二是全校各教学班级逐年配置计算机、教学展示平台和大屏幕彩电等电教设备;三是在音乐、体育、美术等各功能室逐步装备现代教育技术设备;四是新增计算机室一间;五是在图书室、仪器室、档案室实现计算机管理;六是全体行政人员和教师逐步实现电子化办公;七是安装远程教育卫星地面接收装置;八是每年添置与教材配套的音像资料;九是进一步完善校内电视台的设备。
2、课程整合:积极开展各个学科与各教学年级的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组织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开展自主学习和研究性学习。在综合学科和各学科教与学的活动中,注意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在现代教育思想和新课程理念指导下,提高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设计能力、教学实施能力和教学评价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
3、教育科研:继续以课题研究为先导,积极承担上级与现代教育技术有关的科研课题任务,切实做好课题申报、研究和实践工作。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展学科教学教研,促进教师队伍专业发展,在教育科研的实践中,形成一支高素质的教师科研队伍。继续开展湖南省“十五”规划重点课题《现代教育技术与小学数学教育创新研究》的子课题《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下小学数学开放式课堂教学模式研究》的研究工作;鼓励教师自主开展现代教育技术与课程整合研究等。
4、教师培训:依据 “培训先行、分级负责、按需施教、讲求实效”的培训思路,把信息技术纳入教师必修的继续教育课程,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学习和工作”作为教师的职业技能,分层、分级、分段地建设好我校计算机的应用、开发和管理队伍。开办1-2期教师“信息技术高级教程”培训班,让全校中青年教师全部获得《信息技术水平高级证书》;经常性地举办教师多媒体操作培训班,让教师能熟练使用信息技术设备,掌握文档的录入、电子表格的使用,课件制作以及网络资源的查找、下载、整理、保存和开展教师博客比赛活动,推行教师电子档案建设等。五年内每位教师参加各层次、类型的教育技术应用能力的培训累计不少于50学时。
5、现代教育技术管理:学校“现代教育技术”领导小组每年要召开1-2次专题会议,加强现代教育技术工作的管理,研究每年的发展和培训等工作;电教室人员要不断学习先进的技术来组织和管理学校的有关工作,做好指导和日常的维护工作。制定我校电教室、多媒体室、电子备课室、总机房管理制度;制订网络管理与建设规范,使我校校园网建设规范化、科学化。抓好网站管理和网业更新,建设和开发开放性的学习与评价平台。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在管理中的应用,使用好有关管理软件,加强信息化管理。
6、以学生信息科技教育为抓手,全面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为根本目标。通过信息科技课程、班队活动、兴趣小组的学习,使学生具备收集、鉴别、筛选、整理、处理、传输、表达等的知识、技能和能力;具有利用信息技术发展思维、学会学习、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7、加强信息化教育资源库建设。利用好区资源管理库的信息内容,重点收集和开发实用性强的、共享型的教学软件素材。通过“市场购买、网上下载、自主开发”等多种渠道,逐步建成以多媒体素材和网络课程等为主要内容,适合我校教育教学发展的资源库,为教师备课提供教学资源。
8、切实办好校内“红领巾电视台”。充分发挥电视台的教育功能作用,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安全文明、学习健体、心理辅导等教育。
五、保障措施
1、设立领导机构:为了保障学校现代教育技术工作的顺利实施,成立南江小学学校现代教育技术工作领导小组,具体负责组织学校现代教育技术工作;聘请有关专家对现代教育技术工作进行指导。
2、规范管理机制:明确学校现代教育技术工作的指导思想、工作目标、工作重点以及奖惩机制,依靠各级的力量,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地推进学校教育现代化和信息化。
3、加大投入,搞好现代教育技术的基础设施建设。我校的现代教育技术基础设施建设设备先进、规模达标、配套完整,为更好的做好这项工作。一是管好、用好专项资金;二是向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争取学校发展资金,加强现代教育技术基础设施建设;三是进一步争取社会力量捐赠电教设备。
4、强化应用,创建使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的良好氛围。把能否会用、是否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纳入教师业务能力和常规教学考核内容。
天津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历程
职业教育基础奠定时期(1840~1949年) 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在全国教育发展的大趋势下,天津的职业教育也随之步入了一个新阶段,这一时期的发展为后来天津职业教育获得在全国的领先与示范地位奠定了基础。洋务运动时期,洋务派在天津创办一系列企业时,把培养适应推行洋务运动需要的人才作为当务之急,创办了包括北洋水师学堂、天津武备学堂等在内的洋务学堂,这些洋务学堂打开了封建教育制度的缺口,为天津近代职业教育的发展揭开了序幕。维新运动时期,新式学堂的数量及对西式学堂学习和借鉴程度进一步发展,一些体现维新思想的新式学校相继创办,在天津出现了7所专业学堂,如严复在天津创办的俄文馆、盛宣怀在北洋大学内设立的芦汉铁路学堂等。“新政”时期,清政府对教育实行了一系列改革,将实业教育列为与普通教育并行的体系,袁世凯把天津作为他推行“新政”的基地,并把培养新政人才作为他推行新政的基础,在职业教育方面创办了各种专门学堂,包括各种军事学堂、巡警学堂、政法学堂、实业学堂,时任直隶工艺总局总办、有“北洋实业权师”之称的周学熙为天津实业教育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民国时期,天津的职业教育发展根据民国教育部颁布的《专门学校令》对北洋医学堂、直隶高等工业学校、北洋政法学校、河北省立水产专科学校都进行了调整,特别是1928年天津被定为特别市后,职业教育的办学数量明显增加,门类有所增多,形成了初等职业学校、中等职业学校、私立职业学校以及普通学校中设有职业科的职教系统,为天津职业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职业教育初步发展时期(1949~1966年) 1949~1956年是中共对天津教育的接管、改造和社会主义教育体系初步建设时期。1949年,天津市成立的“生产教养院”是当时全国解放后较早的产学合作组织。解放后,天津市接管和改造了原有的职业学校,将其改为全日制中等专业学校。同时,还面向工农建立了技工学校、业余学校,并以在工厂内实行学徒制等形式对工人进行职业培训。在改造的同时,天津市还建立了一批新型中等专业学校,无论是软件还是硬件都达到了当时的最高水平。此时,天津的中等职业教育和职工教育初步成型。1956~1966年期间,初步发展的天津职业教育经历了曲折。当时社会上浮夸之风盛行,在“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方针的指导下,刘少奇提出了“两种劳动制度和两种教育制度”,并来天津调研考察,天津由此成为半工半读学校的试验地和示范地。1958年5月27日,我国第一所半工半读学校在天津国棉一厂诞生,到1958年底,天津已有各种形式的半工半读学校89所,学员两万多人,其毕业生对天津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不可否认,这种表面繁荣的现状在某种程度上背离了职业教育的内在规律,随着1961年“高校六十条”的颁布,天津的职业教育又经历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过程,到“文革”开始前后,天津已经形成了具备中等与高等、公立与私立、工科与文科以及师范学校的基本完整的半工半读教育体系,构成了天津市“两种劳动制度和两种教育制度”的格局。
职业教育低落时期(1966~1976年) 天津的教育系统在“文化大革命”中遭受到了极大的破坏,职业教育也经历了一段时间的低落。“文革”前期,大量职业学校被迫停办,半工半读学校被取消,全日制中专处于停滞状态,只有少数学校勉强维持了下来。据统计,各类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在校生的比例仅占高中阶段学生的1.16%。全市各级各类业余学校也被迫停课,职工高等学校除河北区之外均被撤销,学校被占为他用,图书资料、教学仪器设备损失殆尽。1971年7月,由周恩来总理主持的纠正“文革”之“左”的调整使得天津教育获得了短暂转机。职业教育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学校数和学生数在波动中稳步提高。这一时期还建立了一些新学校,如1973年创办了天津第一炼钢厂技工学校,1974年创办了天津三建公司技工学校,同时也开始在工厂内部举办培训班培训工人。职业学校数量虽然有所增长,但天津职业教育的整体质量并没有恢复到之前的水平,其发展仍处于低落的徘徊期。
职业教育稳步发展时期(1976~1999年)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这一具有重大意义的历史性转折直接促进了天津教育的发展,使天津的职业教育进入了恢复与稳步发展时期。中等职业教育虽然在全会之前没有立即复苏,但在全会之后就出现了飞跃发展的态势,提前实现了《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所规定的近期目标,居于全国领先地位。天津高职院校也得到了迅速发展,率先在我国建立了高等职业院校,形成了行业企业、成人高校、高自考、中职学校办高职教育等多种办学形式。为提升教育质量、提高师资队伍水平,原国家劳动部于1979年在天津建立了天津技工师范学院(经过几次更名和不断发展,现在的名称为“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完善了职业教育体系。改革开放前后,天津大量合资、外资和民营企业等用人单位都是直接从社会招工,政府办的学校“免费”提供职业教育人才。1999年,天津市政府的一项重要举措改变了这一现状。天津市抓住政府机构改革的契机,提出了“两不变、一不减、一加强”的原则,即各个学校继续依托行业企业管理的体制不变,财政性教育经费的渠道不变,由教育部门加强统筹规划和宏观管理,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参与职业院校的建设,形成职业教育办学主体、学校类型、经费来源渠道等各方面的多样化,建立了以政府办学为主、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共同发展的新格局。此举将天津的职业教育推向了又一个高潮,形成了多元办学主体的职教模式,充分调动各种力量进行职教人才的培养,符合职业教育的发展规律,成为天津职业教育的一大特色。
职业教育快速发展时期(1999年至今) 进入20世纪90年代,改革开放更加深入,中国社会发生了一系列巨大变化,天津的经济、社会发展也非常迅速,职业教育也随之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时期。1999年,教育部下放了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审批权,高职教育获得了发展契机,在硕士培养阶段,天津大学职业技术学院、南开大学高教所和天津工程师范学院(即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职业教育学院建立了硕士点;在博士培养阶段,天津大学职业技术学院于2006年设立的“职业教育学”博士点是全国第一个职业教育学博士点。2006年,每万人中高职在校生人数天津为139人,居全国第一。天津市还积极推进了高标准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已经构建起由高水平建设的示范校、高标准建设的骨干校和标准化建设的规范校组成的具有天津特色的职教体系。天津职业教育的各项成就体现了天津职业教育在全国的领先地位。2005年8月,天津市与教育部签署了共建“国家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协议。作为国家首个职业教育改革实验区,天津的职业教育在紧缺人才培养基地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培养、中西部合作办学开展、就业准入制度完善及终身学习体系构建等方面都进行了积极实践,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试验园区的建立更加明确了天津职业教育改革在全国职业教育发展中的“先行先试”功能,凸显了其创造职教新经验的作用。试验区的建立表示国家政策有适度的倾斜,能够促进职业教育现代化进程,在各种制度建设、财政支持等方面都具有更多的保障。前教育部长周济指出:“普通教育有高考,职业教育有技能大赛”,举办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是我国教育发展战略的重大制度设计,是推动职业教育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举措。天津市建立了职业技能大赛制度,曾多次组织本市范围内的职业技能比赛和自2008年开始的历次全国职业技能大赛,而且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已落户天津。这既是对天津职业教育发展所取得成绩的肯定,又是一种评价、沟通与交流的平台。这项工作对于天津市甚至全国职业教育的发展都具有很强的推动作用,是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表现,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与支持。2008年8月13日,天津市长黄兴国在天津职业教育新区规划会议上指出,建设天津职业教育新区,是建设全国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的重要举措,对于提升滨海新区人才素质、扩大人力资源储备具有重要意义。海河教育园区的建立为集团化职业教育这一发展模式提供了客观上的便利条件,并成为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的永久赛场,也为工学结合、多元主体办学、顶岗实习等职教改革措施的实验提供了平台。作为国家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建设的一个标志性成果,海河教育园将成为天津市高标准职业教育的窗口。
天津职业教育发展的现代化
现代化是指自18世纪后期的工业革命以来,在现代生产力的推动下,人类社会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过程。目前学术界对于教育现代化有不同的理解,有的认为教育现代化是教育现代性不断实现与增长的过程,有的认为教育现代化是指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转化的过程,还有的认为应从教育的相关组成要素理解教育现代化。对于职业教育而言,职业教育的现代化首先是一个变化的过程,应从教育的相关组成要素分析其在不断变化中呈现的新的特点和性质即教育的现代性,然后判断这些特点和性质是否属于职业教育现代化的特征,笔者拟以此为逻辑思路,对职业教育的现代化进行分析。
教育促进社会和个体发展的功能在各个方面都有体现,现代化进程是一种进步的过程,社会和个人在此进程中不断进步,职业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类型,在衡量其现代化表现的时候也需要从这两方面入手。首先,社会在从传统走向现代的发展过程中,人类生活和社会组成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社会对于人才的类型在需求不断增加的同时要求也在不断提高,职业教育是否能够满足社会的需求是衡量职业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准。其次,现代化的核心是人的现代化,只有人的品格和素质提高了,才能真正使人从传统走向现代,职业教育是否能提高人的职业能力、内化职业道德、提升职业素质,是衡量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又一重要标准。
出于以上对职业教育现代化的理解,对天津职业教育现代化的表现可做如下分析。
职业教育体系的现代化 职业教育体系的现代化表现在教育层次由低到高不断完善、教育形式不断增加以及与普通教育的相互衔接。伴随经济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对于高素质人才的需要在不断增长,因此,职业教育体系的不断完善是社会现代化的要求。同时,社会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对人才的需求也不断发生变化,需要不同层次与类型的人才。天津的职业教育从培养军用工业人才到培养民生工业人才,从培养普通技工到培养高级工程人才,从接受全日制学生到培训在职员工,其层次、类型与结构随着时代的变化、社会的需求在不断调整,从而使得职业教育所培养的人才直接促进了天津的经济与社会发展。职业教育必须为社会培养人才,同时也要对个体需求进行关注,使其能更好地胜任工作、适应社会并享有完满的生活。职业教育作为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人们选择适合自身发展与特点的学校教育提供了条件,为个体获得职前、职中和职后教育的终身学习提供了依托,保障了人们不同教育目的的实现。同时,天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沟通,如允许初中毕业生直接报考大专,可以提供给学生多种形式的发展渠道,实现其个性的全面发展。天津职业教育体系内部不同层次的沟通,如天津对“三校生”进一步实行对口招生,即打通中职与高职的通道,扩大了教育主体的范围,使得学生希望能够提升自身关键能力和职业技能的目标得以实现,既为学生今后的发展开辟了更广阔的空间,也为社会输送了不同层次的人才。
办学主体的现代化 改革开放前后,职业教育基本是由政府投入,企事业单位免费接受职业人才。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这种校企分离、以政府办学为主体的模式已经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在稳步发展时期的上世纪90年代,许多地方将以行业企业为办学主体的地方职业教育改为由教育行政部门管理,天津经过慎重考虑,做出了保持行业企业办学地位不变的决定。天津在政府体制改革的情况下仍然坚持了依托行业企业办学、教育部门统筹管理的双主体模式,同时,在发展的过程中使其进一步深化,形成了国有民办和民办公助办学体制、教育股份制办学体制、集团办学体制等几种形式并存的职业教育多元化办学体系。多元化办学主体成为天津职业教育现代化的表现之一,这一办学形式遵循了职业教育发展的普遍规律,多元化办学主体从体制上为培养优秀的职教人才提供了支撑,为学科教育、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的结合提供了有利条件,同时将社会各方面的教育资源融入职业教育,调动了行业企业办学的积极性,使职业教育培养出的人才能够符合经济与企业发展的需求,促进了地方职业教育的现代化发展进程。
教学方式的现代化 “工学结合”的教学方式一直以来是天津职业教育的特色,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随着历史的发展变化,其现代化特征不断凸显。从20世纪初周学熙实施工学并举,到20世纪50年代“半工半读”在天津兴起,再到21世纪初天津“工学结合”教育模式确立,天津形成了专业理论与实践能力相结合,课堂教学与实际工作相结合,瞄准培养目标的高素质,增强培养过程的灵活性的“工学结合”教育模式。首先,工学结合的教学方式是符合职业教育发展规律和社会对职业教育需求的一种教学方式,这种方式能够使学生更好地学习和吸收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更好地契合岗位需求,也可为用人单位提供所需人才,进而促进经济的发展。其次,随着社会就业岗位对就业人员全面素质要求的提高以及市场经济大环境的改变,工学结合的内涵也在发生着变化。学生需要接受更多的通识教育,以提高其综合素质,需要培养关键能力并得到相关的理论知识,而不仅仅是获得操作技能。所以,学生也需要有更多的时间在学校学习,合理分配知识学习和实践实习的时间,以符合社会现代化的要求,可见“工学结合”的现代化内涵与表现形式在不断深化。
改革实验区和职业教育园区的现代化 2005年8月,天津市与教育部签署了共建“国家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协议,2007年,试验区建设正式全面推进,2008年,天津职业教育园区建设启动。这两项工程对于天津职业教育的发展起到了引领和示范作用,其先进的改革与建设经验可以为他人所借鉴,同时,其培养的人才可以直接为天津的经济发展服务。建立专门集中的职业教育发展规划区为集团化职业教育的聚集区试验提供了有力的客观条件,也为国内交流、国际交流提供了平台。作为国家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建设的标志性成果,改革实验区和职业教育园区将成为天津市现代化职业教育的窗口。
总之,天津职业教育的现代化发展源于自身体系的不断完善和内部各因素之间的不断协调,包括职教体系、办学主体、教学方式、教师培养、政府支撑等方面。也只有各方面要素改革的不断深化、现代化特征的不断凸显才造就了今天的天津职业教育。天津的职业教育从历史走来,今天已经形成了一个高标准的职业教育新体系。当然,不可否认的是,天津职业教育的现代化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也存在着进一步发展的空间,天津的职业教育将继续探索现代化之路,并将不断沿着现代化的轨迹与方向前进。
参考文献
[1]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培养高素质劳动者[A].教育部.共和国教育50年[C].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112.
[2]王惠来,张广君.天津教育六百年[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308-309.
[3]黄立志.新中国天津市职业教育史[J].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10(8):92-96.
[4]于洪文,刘淑敏,刘娜.体制创新与天津职业教育和谐发展[J].职业技术教育,2006(34):30-32.
[5]任凯,秦虹,陈应征,张超.传承鼎新的天津职业教育[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9(5):11-16.
[6]冯增俊.论教育现代化的基本概念[J].教育研究,1999(3):12-19.
[7]史重庆.转型期职业教育现代化释义[J].继续教育研究,2012(4):52-54.
关键词:基础教育;教育均衡;美国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10-0101-01
一、我国基础教育的背景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家对改变我国基础教育的不均衡现状做出了许多努力,取得了不少成就。《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若干意见》出台于2005年5月25日。同年11月10日,教育部发布《中国全民教育国家报告》,正式提出了实行免费义务教育的日程表,并且提出全面推行农村教师聘任制,逐步取消农村代课教师;对于财政新增教育经费主要用于农村基础教育阶段。
20世纪80年代以来师资建设的主要措施,如增加经费、培养高素质队伍,改善工资,提高教育程度、稳定队伍,促进教师来源的多样化,解决少数民族语言专家等。其次,要求大学的教育学院开设地方免费师范生,用以支持地方农村的基础教育的发展。第三,有研究认为,提高师资队伍的质量,除从提高新教师入门标准、改进在职教师专业发展同样重要的是确保职前教师教育质量。第四,也有研究介绍了围绕美国基础教育均衡化发展,教师教育改革的内容及历程,如延长修业年限、实行教师专业阶梯制度、建设教师专业发展学校推动大学与中小学合作。
二、美国基础教育的发展
(一)已有研究的进展与不足。美国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化发展是一个系统的研究领域。如美国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历史过程、美国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措施以及对影响美国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影响因素的分析等。从研究性质看,现有的多数研究属于专题研究,立足于国内基础教育均衡化发展需要,着眼于如何借鉴,促进问题的解决,这类研究多采取就事论事的视角。
(二)已有研究对我国基础教育的作用。关于美国基础教育的均衡化发展,现有研究已经做出了积极探索,也积累了不少成果。这对于本研究具有重要的作用:一方面,现有研究奠定了本研究的基础,既提供了基本的文献,也在研究内容和分析框架上做了一定的铺垫;另一方面,现有研究对此问题还没有解决,才使得本研究具有继续探讨的必要性。当前,我国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已经成为重要的政策选择,在此背景下,我们有必要以均衡化发展的视角来研究美国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梳理美国基础教育均衡化发展的历程、促进均衡化发展的有效措施以及影响均衡化发展的因素,在此基础上,得出相应的启示,并为我国基础教育均衡化发展提供政策上的建议。
三、教育均衡发展的实质
教育资源配置就是教育资源在教育系统内部各组成部分或不同子系统之间的分配情况,不仅包括社会总资源的分配,也涉及教育资源在各级各类教育间的分配、各级各类学校间分配、各地区教育间的分配等等。概括的说,教育均衡发展的目标就是教育需求与教育供给的相对均衡发展,其中教育资源配置的均衡对教育均衡发展起着重要作用,是它的的基础和前提。教育均衡发展的理念之所以在今天被提出,并引起人们的广泛重视和关注,有其深刻的背景。
四、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的现状及成因分析
由于历史的、现实的原因,我国教育发展存在着严重的不均衡现象。如:①地区之间差别,东中西部地区之间教育发展水平不均衡;②城乡差别,城市居民与农村中的农民在获得教育设施、教育质量和教育机会上不均衡;③家庭经济现状不同所造成的教育机会不均等,诸如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导致孩子不能上学等;④弱势群体在受教育方面所应占有的比例不均衡,还没有得到公平的分配。
群体同等的受教育权利,但人们在关注教育弱势群体应该占有的份额的同时,更加关注其对教育资源的实际占有情况。1978年之后的20年,我国的教育基础事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2001年宣布我国基本实现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同时,随着高校生源的扩招,高等教育的入学率显著提高。但事实上由于地区差别、城乡差别、贫富差别、性别差异以及身体残疾等原因所导致的教育不公平、不均衡的现象依然存在。我们今天提出教育均衡发展的理念,正是为了正视历史,关注现实,谋求发展,这本身就是一种教育创新,对于推动我国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五、教育均衡发展的途径
伴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法制的健全,以及人们法律和民主权利意识的增强,我国正在进入一个关注公平的社会,人们对教育公平问题的关注程度显著提高,教育均衡发展就显得尤为重要。笔者认为,促进教育均衡发展要结合我国的基本教育国情,它主要的途径有:
经济发展推动社会全面进步,从而加速发展教育事业。当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我们所关注的教育事业才会得到全面发展,才会不断丰富优质教育资源,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来以此促进整个教育事业,特别是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
不断深化基础教育的改革,调整教育发展政策,开展教育制度创新平台。教育均衡发展首先是政府的责任。这是因为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的发展首先是政府行为。①政府应该通过不断加深教育改革,推动各级各类教育部门之间的协调发展,进一步满足人民群众的教育需要;②我国政府应制定相关教育政策,通过政府干预行为,建立教育经费转移支付制度和资助扶持政策,保障经济落后的中西部地区有足够能力发展基础教育,保证弱势群体的孩子接受平等受教育的权利。
合理配置教育资源。结合我国的基本国情,我们应当革新的教育资源配置的全方位理念,在社会公平的原则下,更多更好地采取计划和市场相结合的方式,一方面政府应制定优惠政策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支持力度,并鼓励东部发达地区对口支持中西部贫困地区发展教育;另一方面,通过市场机制的作用,吸引国外、东部地区、社会和民间投资者,参与中西部地区办学的发展行列来。
实行“教育均衡发展”政策。我们需要不断丰富优质教育资源配置,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教育需求。教育均衡发展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我们必须进一步转变教育观念,为实现素质教育发展,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方针作为一项重要的指导思想。
参考文献:
[1]路守香.美国教师教育现状及实践反思[J].江西教育,2004,(22).
[2]洪明.美国教师教育变革与发展的主要趋势.[J].比较教育研究,2003,(7).
[3]杨东平、周金燕.我国教育公平评价指标[J].教育研究,2003,(11)
[4]谌启标.美国教师教育的制度变迁与改革实践[J].比较教育研究,2003,(7).
【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推荐阅读:
更加适应现代教育发展10-15
依托现代教育技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05-24
第二章家庭教育现代化的特征和发展趋势06-12
现代农业发展特点06-29
30现代林业的发展07-12
铁路如何发展现代物流09-14
现代秘书的发展趋势10-08
现代物流发展现状10-22
现代农业与发展概论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