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英汉语言差异对翻译教学的影响

2024-11-0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浅谈英汉语言差异对翻译教学的影响(推荐13篇)

浅谈英汉语言差异对翻译教学的影响 篇1

摘要:翻译教学和研究的经验表明:翻译理论和实践必须建立在不同语言和文化的对比分析的基础之上。对比分析是语言研究的重要手段,不仅有利于英语教学和翻译实践,也有助于语言交际。本文选取几对专题,通过逐题进行对比分析,使人们进一步认识外语和母语的特性,在进行交际时,能够有意识地注意不同语言各自的表达方式,以顺应这些差异,防止表达错误,从而促进翻译教学。

关键词:英汉差异;对比分析;翻译教学

外语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对于外语学习者来说,要学好外语,必须了解其特点,要了解其特点,最有效的方法是与母语的特点进行比较,分析其各自的特点,总结其差异的因素,这对于确定教学的重难点,增强教学的预见性和针对性,提高教学效果都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几个具有普通意义的专题对比分析英汉语言的不同,旨在促进翻译教学和外语学习。

一、形合与意合(Hypotactic vs.Paratactic)

所谓形合,指的是词语或分句之间用语言形式手段(如关联词)连接起来,表达语法意义和逻辑关系。英语造句主要采用形合法(hypotaxis)。所谓意合,指的是词语或分句之间不用语言形式手段连接,其中的语法意义和逻辑关系通过词语或分句的含义表达。汉语造句主要采用意合法(parataxis)。下面就英语的形合与汉语的意合的特点探讨一下英汉互译的具体翻译策略:

1.英语的形合法

英语造句常用各种形式手段连接词、语、分句或从句,注重显性衔接(explicit cohesion),注重句子形式,注重结构完整和以形显义。英语句中的连接手段和形式(cohesive ties)不仅数量大,种类多,而且用得十分频繁。英译汉时,应引导学生先分析英语句子的结构形式,再确定汉语句子的功能。比如,英语句子运用大量关系代词、关系副词、连接代词和连接副词,如who, whom, whose, that, which, what, when等来连接主句和主语从句、宾语从句等,运用连接词,如and, or, but, however...及since,until, so...that, unless等来连接词、词组和分句。汉语则少用甚至不用这类词。例: 1)It had been a fine, golden autumn, a lovely farewell to those who would lose their youth, and some of them their lives, before the leaves turned again in a peacetime fall.那是个天气晴朗、金黄可爱的秋天,美好的秋色为那些青年别。待到战后和平时期,黄叶纷飞的秋天再度来临时,昔日的青年已经失去了青春,有的丧失了生命。2)When I try to understand what it is that prevents so many Americans from being as happy as one might expect, it seems to me that there are two causes, of which one goes much deeper than the other.为什么如此众多的美国人不能如想象中那样幸福呢?我认为原因有二,而两者之间又有深浅之分。

此外,英语造句几乎离不开介词, 在进行英汉转化过程中则常常不用或省略介词: 1)The many colors of a rainbow range from red on the outside to violet on the inside.彩虹有多种颜色,外圈红,内圈紫。

2)Change of information, if any, concerning the contents of this section will be found in the appendix at the end of this book.本节内容如有更改,均见本书末附录。2.汉语的意合法

汉语造句少用甚至不用形式连接手段,注重隐性连贯(implicit coherence),注重时间和事理顺序,注重功能、意义和以意役形。汉译英时,应引导学生先分析汉语句子的功能、意义,再确定句子的结构,形式。例: 1)有饭大家吃。(= 如果有饭的话,那就让大家吃吧)

Let everybody share the food if there is any.2)上梁不正下梁歪。

If the upper beam is not straight, the lower ones will go aslant./ When those above behave unworthily, those below will do the same.二、物称与人称(Impersonal vs.Personal)英语比较常用物称表达法,即不用人称主语来叙述,而是表达客观事物如何作用于人的感知,让事物以客观的口气呈现出来。英语常用非人称主语,汉语常用人称主语。例:

1)What has happened to you?

你出了什么事啦? 2)An idea suddenly struck me. 我突然想到了一个主意。

3)A strange peace came over her when she was alone.

她独处时便感到一种特殊的安宁。

在汉英转换中,用“物称”代替“人称”常常是一种有效的手段,如: 1)一看到那张老照片,我便想起了童年的情景。

The sight of the old picture always reminds me of my childhood.2)我怎么也记不起来那电影的名字。The name of that movie escapes me.3)我兴奋得什么话也说不出来。

Excitement deprived me of all power of utterance.汉语则较注重主体思维,往往从自我出发来叙述客观事物,倾向于描述人及其行为或状态,常用人称。英译汉时常常要转换非人称主语为人称主语或其他主语。例:

1)The mastery of a language requires painstaking effort.要掌握一门语言,必须下苦功夫。

2)My hunger and the shadows together tell me that the sun has done much travel since I fell asleep.我感到很饿,又发现日影移动,这使我明白:自从我睡着以后,太阳已走了很长的路了。

3)Investigation led us to the foreign conclusion.经过调查,我们得出了上述的结论。

三、静态与动态(Static vs.Dynamic)

英语常用抽象名词来表达动作、行为、变化、状态等。除此之外,还常用含有行为和动作意义的普通名词代替动词。这类名词常常与前置形容词构成静态结构:

1)a hard worker = someone who works hard 2)a slow walker = someone who walks slowly 汉语则倾向于多用动词,动词连用是汉语常见的现象,此外动词(词组)可以充当汉语句子的各种成分,而且汉语动词常常重复和重叠,这些特点都加强了汉语的动态感。例:

1)他想办法摆脱了困境。(=他想办法+他摆脱了困境,连动式)2)解决问题的最好方法是进行调查研究。(动词词组作定语、表语)

由于以上所述特点,英汉互译的过程往往是静态与动态互相转换的过程。如: 1.静态转换为动态:

1)He is a good eater and a good sleeper.他能吃能睡。2)The machine is in operation.机器正在运行。

3)The teacher is very happy because they are very cooperative.学生合作得很好,老师很高兴。

2.动态转换为静态:

1)要不是我能干重活,早就给辞退了。

It was only my capacity for hard work that saved me form early dismissal.2)他深信,只有对历史加以透彻研究,才能真正学到知识。

He is in the full conviction that real knowledge is the end product of a thorough study of the history.3)I marveled at the relentless determination of the rain.雨无情地下个不停,我感到惊异。

四、主动与被动(Passive vs.Active)

被动语态在英语里是一种常见的语法现象。在某些文体中,使用被动句几乎成了一种表达习惯。英语使用被动式,常常是为了表示某种客观、间接和非人称的口气,以迎合某些表达需要。汉语要表达同样的口气,往往不用被动式,而用无主句、主语省略句、主语泛称句以及其他句式。因此,英汉互译时,句式的转换便成了一种常用的技巧。例: 1)Voices were heard calling for help.有人听见呼救的声音。2)It is well known that the compass was invented in China long ago.众所周知,中国人很久以前就发明了指南针。

3)The ceremony was abbreviated by rain.因为下雨,仪式举行得很简短。

4)My holiday afternoons were spent in rambles about the surrounding country.每逢周日的下午,我总要漫游周围的乡村。5)困难克服了,工作完成了,问题也解决了。

The difficulties have been overcome, the work has been finished and the problem solved.6)为什么总把这些麻烦事儿推给我呢?

Why should all the unpleasant jobs be pushed on to me?

五、刚性与柔性(Rigid vs.Supple)英语句子有严谨的主谓结构,句子主从分明,层次清楚,句式呈“聚集型”(compactness)。句子成分或词语之间必须在人称、数、性和意义等方面保持一致。例: 1)She is a student./They are students.2)Two thousand dollars is more than he can afford.3)Either you or I am going.相比之下,汉语的主谓结构要复杂得多。主语形式不公形式多样,而且可有可无;它可以表示施事、受事,也可以表示时间、地点;可用名词、动词,也可用形容词、数量词;句子可以没有主语,也可以省略主语。

1)文章翻译完了。(受事主语)

The article has been translated.2)全市到处在兴建工厂。(地点主语)

New factories are being built all over the country.3)现在外面正下着雨。(时间主语)

It’s raining outside.4)累得我站不起来了。(无主语)

I’m so exhausted that I can’t stand up.六、结语

对比分析是语言研究的重要手段,中外许多著名的语言学家历来都重视语言的对比研究。英汉语言差异远不只上述这些,因此在平时翻译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借助于各种对比分析,提高教学效果,使学生预防和排除母语的干扰,从而达到正确运用外语的目的。

参考文献:

浅谈英汉语言差异对翻译教学的影响 篇2

1 关于语言差异环节的分析

(1) 从两种语言的发源来看, 英语是属于印欧语系, 汉语则属汉藏语系, 这两者的区别是非常大的。我们日常所见的汉语都是一种短句的形式, 而英语多是长句的形式。在英语应用中, 很多的意思都是进行了长句的应用。汉语则是比较有区别性的, 其普遍应用短句, 通过对不同短句的应用, 进行不同意思的表达。汉语有很多的分句, 但是英语是很多的从句, 英语句子需要用很多的修饰词来进行意思的表达, 这就让英语的句子变得比较长, 同时也容易导致句子的复杂性。

这种复杂性根源于其引导词、主句及其从句的连接性, 从表面上来说, 它是一个复杂性的整体。但是从这个方面上来说汉语则倾向于进行短句的应用, 其表达结构比较松散, 在英语句子的从句翻译过程中, 往往进行了分句的添加。英语多代词, 但是汉语多是名词。在句子应用中, 英语进行了名词及其介词的应用, 汉语多是进行了动词的应用。英语有许多的人称代词, 也有很多的关系代词, 其句子长而复杂, 为了保证句子的结构正确性, 确保其语义的清楚性, 需要进行表达上的重复。

(2) 在这个方面上, 汉语虽然也进行了代词的应用, 但是其句子比较短, 因为这种句式结构的特点, 一般的代词是不常用的。通过使用名词将语义表达的更加清楚。英语是比较被动的, 汉语则是比较主动的。英语较常进行被动语态的应用。汉语的一些词表示动作是被动性的, 但是这种表达性, 不像英语的被动语态那样普遍。在英语翻译中, 其被动往往被翻译成了主动。比如常见的被动句型的汉译改变, 如:It must be pointed out that, 必须指出;It is imagined that, 人们认为;It can not be denied that, 不可否认, 等。

2 关于英汉文化环节及其相关环节差异的分析

(1) 在英汉文化翻译过程中, 其宗教的差异性是客观存在的, 因为其宗教信仰的差异性, 导致其语言表达方式的差异性, 这是因为在西方, 很多国家是信仰基督教的, 这就深刻地影响了英语的应用方式。但是在中国由于宗教信仰的多元化, 其英汉翻译也呈现不同的特点。

(2) 比如霍克斯教授曾经翻译过著名名著《红楼梦》里的阿弥陀佛, 将其翻译为God bless my soul, 这就影响了西方人对于中国人的信仰认知, 认为中国人也信仰基督教。这种类型的译文会大大降低我国的文化内涵, 这就需要进行符合我国文化形式的英汉翻译。

(3) 同样的, 在这种情况下, 如果缺乏必要的西方宗教文化背景, 英语翻译成汉语也会出现差异, 比如圣经里的一章文字, people who give sympathy and help to people in trouble, 这句话的意思是同情并且帮助苦难人的好人。但是这种翻译在我国通常是, 在我们学校可以看到很多乐意助人的人。

由于历史上的差异性, 英汉这两种语言也是源自于不同的历史典故特点。有些习语的结构非常简单, 但是其意义非常的深远, 不能仅仅从字面意义上去分析及翻译。比如我国的成语班门弄斧, 但是在国外翻译中, 很少有人知道鲁班是什么人, 更何况其做过什么事, 这就是一种文化上的空缺, 如果不能处理好这个问题, 会让西方读者认为这是难以理解的东西。在成语翻译过程中, 可以进行译文的加注, 从而进行该成语的分析。

(4) 和上文存在的情况一样的是普通的英语习语, 比如to carry coals to New Castle, 这句话的意思是多此一举, 没必要。这句话说的是因纽卡索自身就是产煤的基地, 如果要把煤矿运到这种地方, 就是一种多此一举的行为。但是如果直接进行运煤到纽卡索的翻译, 则不能有效地进行原文意思的表达了。中国人常常请人吃饭, 要客气一番, 常常对人说, 随便几道菜, 不好吃, 别见怪。如果直接按照汉语的本身进行翻译, 就是I just made dishes casually and they are not very tasty, 在外国人看来, 这是主人对他们的不尊重。就像中国人送客时常说的请慢走, 如果翻译成英文, “Please walk slowly”, 会让人以为路上要发生什么事情, 按照外国人的思维方式, 可以将该句翻译为Thanks for coming.Hope to see you again, 从而满足句意的需要。

在实际英汉应用中, 必须注意到翻译是英汉两种语言的交流, 是表达了英汉文化的信息传递。为了保证英汉翻译中的文化信息的传递。有必要对这两种英汉语言特点的分析, 从而保证译者对于其文化习俗的了解。思维方式是人们在特定社会环境下形成的习惯, 这代表了一个民族或者地区的长期历史发展过程, 其也是一种思维的定势, 从这个角度上来说, 英汉语言的思维逻辑方式是存在区别的。

(5) 在语言应用中, 英语的思维逻辑较多是直线式的, 其思想的表达是比较直接的, 直接突出主题, 让人一目了然。但是从这个角度上来说, 汉语的思维逻辑是循环性的, 也就是主题的引出, 需要做好铺垫, 也就是从外围开始, 逐步地引入主题, 从主题开始, 不断地深入。比如稳定、发展、合作是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这种句子可以翻译为It is the common aspiration of all the people in the world to maintain stability, seek development and promote cooperation.翻译作为跨文化的交流, 不仅仅是两种语言的转换, 更是两种思维方式的转换。由于中英思维差异导致了这两种语言内容与形式上的差异, 翻译时要特别注重这种差异的存在, 根据两个民族的思维方式的不同对词句做出必要的调整, 尽可能使译文在忠实于原文的情况下, 达到通顺、自然, 符合目的语的习惯, 提高译文质量。

3 结语

英汉语言差异对翻译实践的影响是非常大的, 为了做好这两者的英汉语言差异应用工作, 了解其本质及其应用特点是必要的, 需要引起相关工作者的重视。

摘要:为了满足现阶段英汉语言工作的需要, 进行翻译实践方案的优化是必要的。从根本上来说, 汉语和英语是两种差别非常大的语言体系, 两者本质上存在差异性。为了更好地解析这种差异性, 需要落实好语言英语、文化意义、思维特点等环节, 从而满足现阶段翻译实践工作的需要。

关键词:英汉语言,存在差异,翻译实践,文化内涵,思维方式

参考文献

[1]施晓盛.论宗教文化对英汉翻译的影响及对策[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 2009, 11 (3) :63-65.

[2]夏亮.中英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J].陕西能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 (45) :216-217.

浅谈英汉语言差异对翻译教学的影响 篇3

[关键词]文化差异英汉翻译

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等。文化对语言的形成、发展和变化产生着深刻的影响。事实上语言并不是一种隔离的现象孤立地存在,语言是文化的一个整体的部分。

1.地理环境、历史背景差异对英汉翻译的影响

由于所处的地域不同,相应地就有不同的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地理环境的不同会引起文化上的个性和差异,形成一些独特的文化概念。这些文化差异都会体现在语言中,对英汉翻译产生一定的影响。例如,中国东临大海,西部为高山,所以在中国,“东风”是“春天的风”,“西风”却是凛冽的。而英国的地理环境与中国相反,英国西临大西洋,报告春天消息的却是西风。西风在英国人心中是温暖宜人的。英国著名诗人雪莱的《西风颂》就是对温暖西风的讴歌:“It’s a warm wind, the west wind, full of bird’s cries”(那是温暖的风,温暖的西风,伴随着百鸟欢唱)。在英汉翻译中要充分理解这些差异,才能更好地理解原文。再如,英国的天气变化无常,所以人们见面爱谈论天气。“Lovely day, isn’t it? ”(天气多好啊)。而中国人见面打招呼则会说,“去哪儿啊?”,“吃饭了吗?”。

与地理环境一样,中西文化的历史背景也会反映在语言中。在英语中,与Dutch有关的词语往往带有贬义。如Dutch act(自杀),Dutch courage(酒后之勇),I got mad and I talk like a Dutch uncle.(我勃然大怒,于是就严厉地训人),If it is the fact, I’m a Dutchman(如果这是事实,我就不是人)。因为在17世纪初,英国和荷兰曾经激烈交战二十多年,使英国大伤元气,所以英国普通民众对荷兰人恨之入骨。这一历史背景,使英语带有了民族性,理解了这一点,我们就不难理解这些英文的真正含义了。

2.理解和思维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世界上几乎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语言理解和思维方式,英汉两个民族也不例外,在观察、理解与思维方式上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对同一事物,往往因理解不同,而产生语言表达方式的差异。对颜色词的理解和使用,便是一个突出的例子。在英汉两种语言中,颜色的所指是完全一样的,但由于理解的差异,使其文化含意完全不同。请看下列一组记号的英汉对比。

black tea红茶;black coffee 浓咖啡(不加糖或牛奶);black eyes挨打后的黑眼圈;

dark eyes黑眼睛;brown sugar 红糖;blue film黄色影片in the black 赢利;

in the red 亏损、赤字;white sale 大减价;white lie 善意的谎言;

white elephant贵而无用的东西,

此外,英汉两个民族在逻辑思维上也存在着差异,请看例句:

例1:Nobody could be too foolish this day.

这句话若直译为:“今天谁也不会太愚蠢”,那就大错特错了,因为英语中的双重否定结构,体现为一种逆向思维的方式。其正确译文应该是:今天,无论你怎样出洋相,都不算过分。

例2:It is impossible to over estimate the value of the invention.

这也是一个体现为逆向思维的双重否定结构。如果直译为:“过高估计这项发明的价值是不可能的”,则与原文的意思大相径庭。正确的译文应为:这项发明的价值无论怎样估计也不会太高。

由此可见,在翻译实践过程中,只有对不同民族在理解与思维上的差异作深入细致的了解,才能避免错译、误译,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比喻和习惯表达对翻译的影响

比喻和习惯表达都是具有浓郁民族文化色彩的语言成份,也是翻译过程中导致理解障碍的原因之一。只有深入研究、对比和理解两种语言在比喻和习惯表达上的差异,才能摆脱理解障碍造成的困境,真正达到译文“入木三分”。由于文化差异,不同的民族对同一世界的认识,可以有不同的透视角度,因而就会产生喻体不同,比喻相似的现象,即比喻的差异。请看下列一组词的英汉对比:

as strong as horse气壮如牛;as blind as a bat 鼠目寸光;cast pearls before swine对牛弹琴;

goose fles 鸡皮疙瘩;something fishy蛛丝马迹;as wise as an owl像猴子一样聪明;

a lion in the way 拦路虎;lick one’s boots 拍马屁;Diamond cuts diamond棋逢对手;

a flash in a pan 昙花一现;Have one foot in the grave 风烛残年;To grow like mushrooms雨后春笋,此外,两种语言在习惯表达上也有差异,请看例句:

例3:If you ever think he is lazy, think again.如果直译为:“如果你认为他懒的话,再想一想吧。”从表面上看十分忠实原文,但由于忽略了在特定环境下英语习惯表达的特点,实际上完全没有将原文的真正意思译出来。其正确译法是:“如果你认为他懒的话,那你就错了。”

例4:When I say Chinese food, I mean Chinese food.这句话照字面直译为:“当我说中国菜时,我是指中国菜”。这不仅破坏了原句的意思,也没有将句中特定的表达法体现出来。如果译为“我说的是正宗的中国菜”那就好多了。

参考文献

[1]邹照兰.论文化差异对英汉翻译的影响.中南林学院报,2004年6月.

[2]蒋亮.试析文化差异与英汉翻译.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4,(5).

[3]丁铭,林欣达,金海英.浅析中西方思维方式差异与翻译.科教文汇,2007,(12):184.

英汉重复差异对英语写作的影响 篇4

英汉重复差异对英语写作的影响

文贵在简洁,任何语言表达都要尽力避免不必要的重复.但是,由于语言表达习惯的差异,英汉语中的必要重复和不必要重复并非对等,因此汉语的必要重复往往会造成英语的不必要重复.对英汉语言重复的不同特点进行对比将有助于提高读者对英语写作中冗余表达的.防范意识,减少汉语思维的影响,增强表达的地道性和有效性.

作 者:陈继红 作者单位:湖州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浙江,湖州,313000刊 名:疯狂英语(教师版)英文刊名:CRAZY ENGLISH TEACHERS年,卷(期):2009“”(6)分类号:H030关键词:重复 词复 义复

浅谈英汉语言差异对翻译教学的影响 篇5

试析英汉主位之异同及其对翻译的影响

无论在英语还是汉语中,句子总是以一定的成分作为主位来展开信息的.正是由于不同的作家采用不同的`信息展开方式,即使同一作家,在不同时间,其信息展开的方式也不尽相同,因此才有了现在文体学中所广泛讨论的标识主位:(unusual clause theme)这一文体特点.由此可见,主位理论对汉英文体翻译实践有着积极的指导作用.

作 者:温玉斌 作者单位:聊城大学,山东,聊城,25刊 名: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MUDANJIANG COLLEGE OF EDUCATION年,卷(期):“”(6)分类号:H315.9关键词:语气 主住 迷住 翻译

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及其翻译 篇6

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及其翻译

英汉习语承载着不同的民族文化特色和文化信息,是语言中的精华.中西方的文化差异在习语上表现为因不同的生存环境、风俗习惯、地理环境、历史背景而产生的明显差异.英汉习语所反映的多种文化差异,为跨文化翻译带来了很大困难.因此,只有在了解和掌握中英各不相同的文化渊源的`基础上,才能顺利进行英汉习语的翻译.

作 者:刘铁成 作者单位: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外语系,河南,漯河,46刊 名:中州学刊 PKU CSSCI英文刊名:ACADEMIC JOURNAL OF ZHONGZHOU年,卷(期):“”(6)分类号:H034关键词:习语 文化差异 翻译

英汉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篇7

一、生存环境的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生存环境的差异对翻译的影响可以说是基础的, 显而易见的, 同时又是根深蒂固的。对习语的运用是英汉民族生存环境的差异, 是语言运用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表现。习语的产生、运用和人们的劳动生活有着很密切的联系。例如, 在汉民族的文化中, 中国人们印象中的东风是很温暖的, 只有西北风才是很寒冷的。而英国地处西半球, 海洋性气候, 西风则是报告春天消息的, 看如下例子:How many winter days have I seen him, standing blue-nosed in the snow and east wind? (在很多冬日里我总看见他, 鼻子冻得发红发紫, 站在飞雪和东风里。) 钱哥川在《翻译漫谈》一书中认为此句的east wind, 译成汉语时应该是西风或北风, 这正是地理环境与我们生存环境不同的原因造成的文化气氛的不同。又如, 在中国人眼里, 夏天总是和酷暑炎热联系在一起, “烈日炎炎似火烧”“骄阳似火”是常常被用来描述中国夏天的词语。而英国的夏季则是温暖明媚舒适的, 是一年中最舒服最宜人的季节, 就像我们中国的春天一样。显而易见, 英汉两个不同的民族, 由于地理环境上的不同, 生存环境存在差异, 观察客观事物、反映客观世界的方式和角度是不一样的。因此, 翻译千万不能只照词典上的词义逐词逐句的翻译, 否则不能达到有效顺利的沟通。

二、宗教信仰和历史典故对翻译的影响

英汉文化在宗教信仰与历史典故上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这对翻译有很大的影响, 我们要有深刻的认识。西方人大多信基督教, 认为上帝 (god) 可创造一切, 因而有“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 (上帝帮助自助的人) 的说法。而中国人信奉佛教、道教, 多有“玉帝”“观音”“菩萨”“慈悲为怀”等词汇。在中国文化中, 有各种各样的历史典故, 如“盘古开天”“牛郎织女”“卧薪尝胆”等等。在西方的文化里, 很多历史典故都来源于古希腊和罗马神话, 还有圣经故事。请看下面例句:Being a teacher is being present at the creation, when the clay beings begin to breathe.基督教认为, 上帝创造了人, 而人又来自尘土。所以, 英语中creation指“上帝”。而clay指“上帝创造的人”。理解了creation和clay这两个词的宗教内涵后, 就可以把其译为:老师是创造的见证人, 目睹着生命呼吸成长。可见英汉文化中不同的宗教信仰贯穿在其各自的语言表达交流之中。如果译者缺少对对象文化个性的深刻认识, 就难以理解句子的文化内涵, 这将对译文的准确性产生影响, 从而达不到有效沟通。

三、风俗上的不同对翻译的影响

英汉民族在习俗上有很大的差异, 这对翻译必然有一定的影响。中国人把“龙”当成是吉祥的神物, 有着伟大的力量, 所以龙在中国文化里是至尊无上的帝王的象征, 因而有“望子成龙”的说法, 但是在英美国家却把龙当作是喷烟吐火的凶残怪物。相反的, 中国人把猫头鹰当做不吉祥的象征, 而英语中却说as wise as an owl, 把猫头鹰当做智慧的象征。类似的例子在英汉交流中, 我们经常会发现, 给人很新异的感觉, 这就是风俗上的不同导致根深蒂固的文化差异, 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一定要深刻意识到这一点, 考虑风俗对翻译的影响, 能使英汉民族进行有效交流。

四、结语

不论是卓越的翻译家还是出色的译评专家, 都应该是具有两种文化意识和精通两种语言的真真正正的文化人。交流促进理解, 沟通有助于进步, 翻译则是交流与沟通的桥梁, 让我们真正做好翻译的工作, 架起英汉沟通的桥梁, 为英汉交流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崔建京.中学英语教学中的英美文化渗透[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 2003 (6) .

[2]张培基.英汉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4.

[3]包惠南.文化语境与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1.

[4]彭保良.从文化差异的角度看英汉翻译中词义的确立[J].中国翻译, 1998 (1) :25.

英汉语言差异对笔译的影响 篇8

【关键词】语言差异 笔译 影响 策略

笔译是指笔头的文字翻译,其是一种重要的翻译手段。笔译的过程主要包括两个主要阶段:一方面是充分的表达;另一方面是正确的理解。但是在笔译的过程中,英语和汉语两种语言的起源、形成和发展都受到自然环境、地理位置、社会历史、文化传统等的影响。基于此,本文对英汉语言差异对笔译的影响进行了具体的分析和讨论。

一、汉英两种语言各自的特点

(一)汉语语言特点

汉语属于汉藏语系,是分析性的语言,文字属于表意文字,分为象形、指事、会意和形声四种。从笔译的角度来看,汉语重意合。意合句是指句子的结构借助句子或者是词语本身所含有的逻辑关系,从而实现句子中各个部分或者是分句间的连接,而不是通过从属连词或者并列连词来实现。

(二)英语语言特点

英语属于印欧语系,是综合性语言,由26个英文字母组成的表音文字。就笔译的角度而言,英语重形合。形合是指借助语言形式的手段来实现句子或者词语的连接,具体而言,就是英语语言在衔接手段上通常借助连接词、关系词、介词和分词、动名词等来表明相互关系。

例如老舍的《骆驼祥子》中的一段话:“有时候他颇想把祥子撵出去;看看女儿,他不敢这么办。”

英语笔译为:“At times he thought of throwing Xiangzi out, but when he looked at his daughter he didn't dare.”

后一个but转折意味很浓,汉语中没出现相应的关系词语,仅以分号的形式来表示话语内部的层次性;而英语笔译中却不可以省却这种关系词语。

二、汉语语言内部规律与英语的差异

汉语语言内部规律与英语的差异表现在许多方面,本文主要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例子进行分析。语言表达上明显不同,在排列顺序有明显差别,例如时间排列时,汉语为年、月、日,而西方则为日、月、年;地名排列时汉语一般是由大到小进行表述,西方国家则是由小到大排列。在笔译时就需要我们合理调整。

两种语言内部规律的差异还体现在思维差异化。对于思维方式不同,最有效的翻译方法是不要直译,而采用意境相通翻译手段。

例如:“It was all I could do not to laugh.”若译为:“我不能笑。”就是错误的,基于英语中常见的逆向思维方式,应译为:“我差点儿笑了。”

三、汉语语言在句子结构上与英语的差异

(一)两种语言语序上的差异

英语和汉语在语序方面有很大的不同,一般说来,汉语是先表态,后评论,英语是先评论后表态。英语强调篇章句式结构的严谨,喜欢一开头就点题,然后再把其他要说明的一一补充,因此英语句式多是前重心。

英语通常通过主从句、修饰语、时态等手段来处理主要信息与次要信息。主要信息通常放在主句,用于与现在时间相关的时态,次要信息通常放在从句、修饰语或用于与过去时间相关的时态。因此英语一般不注重语序。而汉语则不同,汉语通常是依据事情发展的顺序来叙述事情,先发生的事情先叙述,后发生的事情后叙述,因此汉语要更注重语序。

(二)英语省略多,汉语补充多

英语一方面十分注重句子结构,另一方面又喜欢使用省略。英语省略的类型很多,有名词的省略,动词的省略,有句法方面的省略,也有情景方面的省略。这种文化反映在语言上就是英语有形态变化,句界分明,句子以限定动词为核心控制各种关系,形态上自足。

例如:An Englishman thinks seated;a Frenchman standing; an American pacing; an Irishman afterward.

例句中各类分词形态分明,含意精确。但在翻译时,我们不得不加许多词语。

汉语翻译为:“英国人坐着思考;法国人站着思考;美国人边走边思考;爱尔兰人则是干完了才思考。”

(三)英语抽象多,汉语具体多

在英语中抽象表达法用得非常普遍, 而汉语缺乏抽象表达手段,词语没有形态变化。而英语常用抽象概念表达具体事物,重视抽象思维能力的运用。

比如翻译:For those who have enough psychological imagi-nation it is a good plan to imagine an argument with person having different bias.

英语中imagination的释义是“想象,想象力”,与psychological搭配起来以后,在句中就不是表示“心理上的想象”而是“心理想象力”这样一个抽象概念。因此可以译为“有些人的心理想象力比较丰富”。

四、结语

英汉两种语言上的差别,主要反映在英美人和汉民族在思维的差别。了解和掌握英汉两种语言的差别,是每一个笔译工作者所必备的素质。在此基础上,译者还要通晓两种语言文字背后所承载的文化。

【参考文献】

[1]李静.翻译活动中须注意的英汉语言差异[J].青年文学家,2011(03) .

[2]王明明.思维差异折射下的英汉语言差异[J].青年文学家,2011(10) .

浅谈英汉语言差异对翻译教学的影响 篇9

关于翻译的标准, 中外翻译理论家们提出了不同的主张,但中心要旨都是译文要忠实准确地表达原文的意义, 保持原作的风格, 重视反映原作的风貌。翻译是再现原作的过程, 能忠实再现原作的全部内容和特点的译文就是好的译文。在习语的翻译上主要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法:

1.直译

直译就是在不违背译文语言规范以及不引起错误的联想的条件下, 在译文中保留习语的比喻、形象和民族、地方色彩的方法。各民族的文化作为人类发展的一个组成部分, 具有共性的东西。也就是说, 由于人们在感情, 在对客观事物的感受及社会经历等方面会有相似之处, 英汉习语中也会有少量相同或近似的习语。这些习语字面意义、形象意义相同或相近, 隐含意义相同, 也就是说习语所表达的实际意义相同, 可以互译。如Easy come , easy go 与汉谚“来得容易, 去得快”, To be on thin ice 与“如履薄冰”,a drop in the ocean 与“沧海一粟”, to be out at elbows 与“捉襟见肘”, at sixes and sevens 可以译为“乱七八糟”等。

有时有的习语的比喻、形象可能对读者比较生疏, 但由于它在一定的上下文中具有强烈的政治意义, 或明显的民族、地方历史等色彩, 宜采用保留原文习语表达方式的直译法。如The Trojan horse 译成“特洛伊木马”, armed tothe teeth 直译成“武装到牙齿”, a cat has nine lives 则可译成“猫有九命”, tower of ivory 为“象牙塔”, “八股文”译作eight - legged essay。

2.意译

一些文化意义很浓的习语, 直译不能传达文化意义,更换又易将译文文化强加到原文文化中, 增词太多无异于解释, 遇到此种情况应采取意译。如我们所熟悉的英谚“When in Rome , do as the Romans do”如果按字面直译则会使读者费解, 为什么是罗马而不是其他地方? 其实这句话隐含着“入乡随俗”的意义, 应采取意译。我们知道,“龙”在英汉两种文化中意义完全不同。在汉语中“龙”是“高贵”、“尊严”的象征。而英语中对应的dragon 的文化意义是“怪物、魔鬼、凶残”等。因此“望子成龙”不可直译成to hope that one’s son will becomedragon , 而应译为to hope that one’s son will become somebody。又如英语习语中的a cat on hot bricks , 形象是一只在炽热的砖头上行走的猫, 痛苦而狼狈, 这个情景与汉语中的“热锅上的蚂蚁”不谋而合, 都表示“焦急而狼狈”, 翻译时更换了形象, 更有利于读者的理解。

3.增译

为了保留原文的文化色彩, 而直译又不能使读者理解时, 可在直译的基础上增加适当的解释性的词, 使译文形象生动, 体现出原文的风格和韵味。如: “黄鼠狼给鸡拜年———The weasel goes to pay his respects to the hen ———notwith the best of intentions ; 盲人瞎马———A blind man on ablind horse ———rushing headlong to disaster .此外, 对一些习语可采取直译加注的方法, 以使读者了解原文习语所蕴涵的文化意义。如“东施效颦”如果只译为Dongshi imitates Xishi , 就会使西方读者无法了解其所蕴涵的文化意义, 东施是谁, 西施又是什么样子, 因此译为Dongshi , an ugly woman , knitting her brows in imitationof the famous beauty Xishi , only to make herself uglier , 就使读者一目了然。

参考文献:

[1 ] 张宁. 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及翻译[ J ] . 中国翻译,1999 , (3) .

[2 ] 朱耀先. 谈谈中西文化差异与翻译[ J ] . 中国翻译,1997 , (4) .

浅谈英汉语言差异对翻译教学的影响 篇10

东西方传统思维方式与英汉语言差异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是思维外化的载体.不同的思维方式产生不同的语言.东西方民族传统思维方式的.差异必然影响和制约着英汉语言.本文试图从东西方思维的民族个性角度探讨英汉语言存在的三个明显差异.

作 者:程洪珍 CHENG Hong-zhen 作者单位:安徽大学,大学英语教学部,安徽,合肥,230039刊 名: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PKU CSSCI英文刊名:JOURNAL OF ANHUI UNIVERSITY(PHILOSOPHY & SOCIAL SCIENCES)年,卷(期):29(3)分类号:H314.1关键词:思维方式 语言差异 文字 词序 句法

浅谈英汉语言差异对翻译教学的影响 篇11

【关键词】商务英语;文化差异;翻译;影响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2)09-0429-02

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又是文化的载体,它对文化起着重要的作用。语际翻译不仅是两种语言的互相交换,也是两种文化的传递。文化在翻译中是不可忽视的因素,正如美国著名翻译家奈达所说:“要真正出色的做好翻译工作,掌握两种文化比掌握两种语言甚至更为重要,因为词语只有运用在特定的文化中才具有意义。”然而不同的民族有著不同的历史背景、风俗习惯、风土人情、文化传统,因此,从事商务的翻译人员必须了解掌握本国与异国的民族文化差异,并设法使这些差异在传译过程中消失,同时在译入语中找到准确的词语,使异国文化在译入语中再现。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因文化差异使文化信息有时很难传递到译入语中,对商务英语翻译造成直接影响,这些差异主要体现在下几个方面。

1、不同事物的引申意义不等同的文化差异

例如:我国有一种“山羊牌”闹钟,“山羊”二字译成英文“goat”,而“goat”在英语中有“色鬼或不正经的男人”的意思,这种译文的产品出口英国是不受欢迎的。“紫罗兰”男士衬衣译为“pansy”,而pansy的意思是“没有丈夫气的”“搞同性恋的男人”。说英语的男士是不会买这种衬衣的。“金鸡”闹钟在国外有一定声誉,它的英文译名为Gold Clock,Clock一词除了有“雄鸡”意思外,在英美国家经常比喻人体器官。把作为商标用语有损商品形象,甚至给人—种粗俗、缺乏教养的印象。把GoldClock改为GoldRooster就比较好。“GreatLeap Forward”floor polish(“跃进牌”地板蜡)不仅太长,而且使人联想到摔跤的窘态。

上海的“白领”钢笔物美价廉,其英语译名为White Feather。钢笔在英语国家倍受冷落,几乎无人问津。其原因是White Feather这个译名不符合英美人的心理,英语里有句成语叫to show the whitefeather意思是临阵脱逃,表示软弱的意思,在英美国家,如果要侮辱人,就送他一束白色羽毛比骂他还厉害,可见这样的译名怎能推销产品?

著名的“白象”电池,其商标被译为WhiteElephant同样为英美国家的人不喜欢,它的引申义出自一个典故,比喻那种耗费钱财而又无实际用途的东西,还有名洒“状元红”译成了Outmoded变成为“过时了的,废弃了的”。“驴皮阿胶”被直译成Ass Glue。Glue是“胶”没错,但由于Ass俗指“屁股”,所以,英语为母语的人都以为是“粘屁股胶”或“屁胶粘液”,弄不明白为什么要把两瓣屁股粘在一起,总之几乎没有一个人想到“驴”或“驴皮”,因此无法打开市场,同样英语商品在汉译中稍不注意也会犯禁忌,例:Sprite饮料,其汉语意思是令人憎恶的“魔鬼”、“妖精”,如果直译谁还想喝这种饮料?后来这种饮料被译为“雪碧”,这两个字给人以纯洁清凉的感觉,产品也就自然走俏中国。男性饰物Goldlion开始曾译为“金狮”在香港市场上,“金狮”与“死”音近,不吉利,于是后译为“金利来”这种美好的联想意思符合汉语文化比。方神话传说中,dragon(龙)不是中国人心中的吉祥动物,而是表示邪恶的怪物。在中世纪,dragon是罪恶的象征,圣经故事中恶魔撒旦(satan)就被认为是the great dragon。另外,dragon还有“泼妇”的意思,由此可知,dragon在英语国家人中所引起的联想与中国人的“龙”完全不同,所以,翻译时就要特别小心。东亚韩国、中国台湾、中国香港和新加坡四个经济较为发达的国家和地区,被西方人称为“亚洲四小龙”,将其翻译成英语Four Asian Dragons恐怕不太妥当。有人建议翻译成Four Asian Tigers,这不失为一种较好的文化信息的对等,因为ti’ger(老虎)在西方人心中是一种强悍的动物,至少不会让人联想到某种可怕的动物。把“杜康”(Dukang)与“好酒”联系起来。所以,“杜康”作为商标,文化信息没有完全对等。不过,我们不妨可以用希腊酒神的名字Bacchus作“杜康”酒。

2、颜色的像征意义不同

不同文化的人对颜色的认识尽管有相似之处,但他们对各种颜色的感觉有可能不同,甚至截然相反,其原因在于国家所处的地理位置、历史文化背景和风俗习惯不同。例如,蓝色在英语国家有忧郁的含义,美国有“蓝色星期一”(blue Monday),指心情不好的星期一。blue sky在英语中意思是“没有价值”,所以,把“蓝天”牌台灯翻译成Blue sky Lamp,意思便是“没有用的台灯”,这样的台灯怎能销得出去呢?另外,埃及人和比利时人视蓝色为倒霉的颜色。蓝色在中国人心中一般不会引起“忧郁”或“倒霉”的联想。尽管如此,世界知名品牌“蓝鸟”汽车并不是“伤心的鸟”的汽车,否则怎么会用Blue Bird作为汽车商标呢?blue bird是产于北美的蓝色鸣鸟,其文化含义是“幸福”,所以,英语国家人驾驶Blue Bird牌的汽车,心中的文化取向是“幸福”。但是,驾驶Blue Bird牌汽车的中国人恐怕不知道身在“福”中,而只感到驾驶世界名牌汽车是一种身价的体现和财富的象征。

英语国家视“红色”为残暴、不吉利,红色意味着流血。在中国红色预示着喜庆,中国人结婚习惯穿红色衣服。经商时,商人希望“开门红”。经营赚钱了,大家都来分“红利”。某员工工作出色,老板发给他“红包”。美国人一般不喜欢紫色;西方人视白色为纯洁、美好的象征,在中国白色有不吉祥的文化含义。在西方文化中,人们可能将绿色和“缺少经验”联系起来,而在中国绿色代表春天,象征新生和希望。

3、数字代表不同的含义

众所周知,在西方,“十三”被认为是不吉利的数字,其原因就是与圣经故事中耶稣被他的第十三个门徒犹大出卖有关。所以,在西方国家,人们通常避免使用“十三”这个数字。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数字“十三”没有这种文化含义,但随着西方文化的影响,近来这种蕴涵也被国人所接受。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九”因为与“久”同音,所以“九”经常用来表示“长久”的意思。例如,我国历史中,皇帝都崇拜“九”,希望其天下长治久安。因此,我国便有“999”药品。英语中的nine没有这种含义。但不要把用“666”作商标的商品出口到英国,因为“666”在《圣经》里象征魔鬼。“七”在欧美国家有积极的意义。所以,商标为“7-Up”的饮料翻译或汉语为“七喜”,而不是“七上”。英语国家的人心目中的“七”相当于中国人的“八”。“七”对英语国家人是个大吉大利的数字,投掷中以“七”为胜利。商标还有MildSeven、7-Eleven(连锁店)。但在我国,“七”是个普通的数字.此外,文化差异还受地理位置、社会制度、历史等的不同因素的影响。在商务英语的翻译中做到文化信息的传递和文化信息的对等是可能的,我们可以遵循奈达先生的“功能对等”(FunctionalEquivalence)原则,这里的“对等”不能理解为数学意义上的等同,只能是近似的等同,即以功能对等接近程度為依据的近似。他认为翻译的目的应该是原文和译文在信息内容、说话方式、文体、文风、语言、文化、社会因素诸方面达到对等。为了达到这些对等,必须在翻译中进行调整。

①如果在形式上贴近的译文对所指意义可能产生误解的话,必须对译文文字作某些变通;可以保留直译,但必须加上脚注来解释可能产生的误解。关于这点,可参阅前文的dragon和White Elephant的例子。

②如果在形式上贴近的译文,有可能导致对原文联想意义的误解,或者对正确理解原文的风格造成重大的损失,那么对译文进行必要的调整来反映原文的联想价值就十分重要。例如,将中国名酒“杜康”翻译成英语一般按发音译为Dukang,英语国家读者看到英语商标Dukang时,只会把它与酒联系起来,而不会想到中国历史上酿酒的高手“杜康”,也不会像中国人那样的英语商标,这样,文化信息的对等无疑比“杜康”要好得多,因为Bacchus会使西方人产生更多有关的联想。

③一篇原文的翻译,必须产生与之相伴随的语码,这就常常要求在音位、词汇、句法及语篇等各个层面作一系列的调整。例如,Nike作为商标能使英语国家人士联想到胜利,吉祥,因为Nike一词在希腊神话中是胜利女神。传说中的Nike身上长有双翅,拿着橄榄枝,给人们带来胜利和诸神的礼物,她是吉祥、正义和美丽之神。Nike作为体育用品商标,我们可以把它音译为“耐克”,暗示Nike牌体育用品经久、耐用,使用Nike牌体育用品能在比赛中克敌。“耐克”可以说是较好的翻译,不过,英语单词Nike所蕴涵的文化信息对中国人来说,不可能像英语国家人那样想起Nike女神。翻译中文化信息被丢失。

文化差异对英汉成语翻译的影响 篇12

语言作为文化的组成部分, 反映了一个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现象, 每种语言都有自己独特的、固定的表达方式。成语是语言中经过长期使用、锤炼而形成的固定短语, 大多生动简洁, 意思精辟, 形象鲜明, 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 易记易用。英语和汉语属于两个完全不同的语言体系, 体现的是不同的文化体系, 无论英语成语还是汉语成语都势必反映其各自的民族文化, 也势必存在理解与交流上的障碍, 即文化差异。

二.英汉成语中的文化差异

语言是文化的产物, 又是文化的载体。因此, 英汉成语与其各自的文化密不可分, 反映了不同的文化特征和文化内涵。就其起源而言, 英汉成语在文化上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 地理环境的差异

中国的地理环境以陆地为主, 大山、丘陵居多, 而英国是一个岛国, 具有典型的海洋性特征。地理环境的不同导致了中英文化的差异, 对英汉成语的形成和表达也有一定的影响。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农业大国, 具有农耕文化特征。因此, 汉语中有许多成语与土地, 农业相关。比如“地大物博”、“面如土色”、“五谷丰登”、“风调雨顺”等。而英国属于典型的海洋文化, 丰富的海洋资源和渔业资源使得英语中有许多与水、鱼以及航海有关的成语。如pour oil on troubled waters (息事宁人) , a big fi sh in a little pond (顶天立地) , all at sea (不知所措) 。

2. 文化习俗的差异

习俗是一个民族在特定的历史条件和地理环境中发展和承袭下来的, 是一种文化形态的象征, 也是人们价值观念和道德传统的体现。中英文化习俗的差异对这两种语言成语的形成有较多的影响。

比如, 中英文化习俗的差异赋予动物不同的文化特征, 使得同一种动物在中英两种文化中产生了不同的含义。东西方人对狗的认识态度最为典型。在中国人的传统意识形态中, 狗通常用来形容卑劣丑陋的人, 与之相关的成语有“狗血喷头”、“狗仗人势”、“狼心狗肺”等。而“dog”在英语国家却是“人类忠实的朋友”, 体现在英语成语中如:“love me, love my dog” (爱屋及乌) , “every dog has its day” (凡人自有出头日) 。而西方人对“bat” (蝙蝠) 没有好感, 英语成语中有“as blind as a bat”, 形容某人眼力不行, 有眼无珠。相反, 蝙蝠在中国人眼里是吉祥、幸福的象征, 因为“蝠”与“福”同音。即便蝙蝠形象欠佳, 五只蝙蝠在一起, 人们便称为“五福临门”。

3. 宗教文化的差异

宗教是一种特定的思想信仰, 是各个民族一种普遍的文化现象, 有深刻的文化内涵。中西方的主流宗教经过漫长的演变和发展, 形成了各自丰富多彩的宗教文化, 不但在文学艺术, 伦理道德, 社会科学等领域有着杰出贡献, 且对英汉成语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主要信仰佛教与道教, 所以汉语里有许多与佛教、道教有关的成语, 如“醍醐灌顶”“解铃还须系铃人”“不看僧面看佛面”“一人得道, 鸡犬升天”等。另外, 中国人还敬奉天神, 此类成语如“指天誓日”“顺天者存, 逆天者亡”“一代天骄”等。西方国家的主流宗教是基督教, 西方人信奉上帝, 认为上帝是有位格的独一真神, 是天地万有的创造者。因此, 英语成语中也有许多与God相关的成语, 例如, 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 (自助者天助) , God never shuts one door but he opens another. (天无绝人之路) , Man proposes, God disposes (谋事在人, 成事在天) , God sends fortune to fools. (蠢人有蠢福) 。

4. 历史文化的差异

语言的发展和民族历史的发展紧密相连。英汉两种语言都从各自的历史文化与典故中形成了大量的成语。这些成语, 结构简单却意义深远, 往往不能单从字面意思去理解, 而是要结合一定的历史文化知识。有些汉语成语往往包含一些重要的历史事件, 比如“一鼓作气”就出自历史上著名的长勺之战;“完璧归赵”说的就是蔺相如将和氏璧完好无损自秦送回赵国的故事。还有些成语与重要的历史人物相关, 如“司马青衫”中的司马便指白居易, 出自其《琵琶行》, 后用来比喻极度悲伤。“三顾茅庐”便指刘备三次去诸葛亮南洋草庐请他出山的典故, 现则为礼敬下士之意。英语成语典故多来自圣经、希腊罗马神话等。例如:Spoil Egyptians (掠夺埃及-迫使敌人提供自己所需要的东西) , 源自圣经:上帝答应摩西, 埃及人必须借给以色列人他们所需要的东西。An Apple of Discord (争斗之源) 出自荷马史诗Iliad中的希腊神话故事。还有Achilles’heel (致命弱点) 、a Pandora’s box (潘多拉盒子:灾难、麻烦、祸害的根源) 等。

三.英汉成语的翻译策略

成语翻译不仅是要翻译语言精华, 更要翻译出语言背后所承载的文化内涵。比较常用的成语翻译方法可以归结为以下三种, 即直译法、直译加释法和意译法。

1.直译法

直译 (literal translation) 就是把源语的语言形式和文化形象原原本本保留在目的语中的一种翻译方法。在成语翻译中, 直译法可以用来翻译多数不带有独特文化意象的成语, 英汉成语能够相互对应, 如:

Blood is thicker than water:血浓于水

A wolf in sheep's clothing:披着羊皮的狼

A rolling stone gathers no moss:滚石不生苔

玩火自焚:He who plays with fi re gets burned

以上的英汉成语都含有相同的意象, 都有与之相对应的汉语或英语成语, 套用与之对应的成语进行翻译无疑是最佳的方法, 可以达到形神兼备, 体现汉英两种语言的共性。

2.直译加注法

为了尽量保留源语言所包含的文化形象, 人们更多地会采用直译而非意译。但是英汉两种语言所扎根的文化土壤不同, 直译很可能会引起歧义, 使读者不能理解与接受。在这种情况下, 可以采用直译加注法 (literal translation with notes) 。例如:

Shed crocodile tears:鳄鱼的眼泪--假慈悲

A little pot is soon hot:壶小易热--人小火气大

班门弄斧:show off ones profi ciency with axe before L u Ban, the master carpenter.

司马昭之心, 路人皆知:Sima Zhao's trick is obvious to every man in the street.Sima Zhao如果不加注, 外国读者就无法理解。所以译文加注:Sima Zhao was a prime minister of Wei (220-265A.D.) who nursed a secret ambition to usurp the throne.The emperor once remarked, “Sima Zhao's intention is obvious to every man in the street.”

以上成语中, 鲁班和司马昭对于不了解故事典故的外国读者来说是陌生的, 如果不加注解直译过来, 译文读者就会摸不着头脑, 不能理解。如果采用意译法, 又无法保留原有的形象, 失去其寓意。因此, 直译加注法既能使读者看到原有的形象与风格, 也可以帮助读者了解它们的寓意。

3.意译法

意译法就是在目的语中舍去或转换源语的语言形式和文化形象的翻译方法。当英汉成语含有其各自独特的文化意象和文化色彩时, 采用意译法才能使其读者理解与接受。例如:

to leave no stone unturned:不遗余力

to call a spade a spade:直言不讳

开门见山:to come straight to the point

扬眉吐气:to feel proud and elated

对于有些涉及典故的汉语成语, 字面翻译无法让外国读者理解与接受, 而若加上一长串解释性文字又会失去成语简洁精粹的特点, 这时我们看可以避开其文化背景译出其真正含义, 如:

四面楚歌:to be besieged on all sides

毛遂自荐:to volunteer one's service

四.结语

文化差异对翻译有很大影响, 人们也很容易跌入文化陷阱。正如胡文仲教授指出的:“文化错误比语言错误更严重、更糟糕。”因此, 要精确地翻译英汉成语, 就要正确理解英汉文化内涵上的差异。成语翻译, 尤其是那些含有丰富文化形象与信息的成语翻译并没有固定的模式, 对同一种成语的译法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可根据上下文灵活选择与处理。只要我们认真学习、钻研两种文化的意蕴, 发现异同, 并找出适当的翻译方法, 就能忠实地反映原文成语的意义, 再现原文成语的语言文化特色, 达到跨文化交流的目的。

摘要:文化差异对翻译有着重大的影响。要精确地翻译英汉成语, 就要正确理解英汉文化内涵之间的差异。本文从地理环境、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和历史典故四个方面比较分析了英汉成语之间的文化差异, 同时探讨了几种具体的翻译方法, 以期再现原文成语的语言文化特色。

关键词:文化差异,英汉成语,翻译方法

参考文献

[1]、黄频频英汉成语的文化差异与翻译[J].安徽: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

[2]、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1999

[3]、刘宓庆文体与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8

[4]、谭载喜翻译学[M].湖北: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

浅谈英汉语言差异对翻译教学的影响 篇13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其几千年的发展史也正是文学的发展史,无论是春秋战国时期的风雅颂,还是唐诗,抑或是宋词,都独具特色.目前,西方除了有专门研究莎士比亚的文学作品的“沙学”,也有研究我国曹雪芹所著的四大名著之一《红楼梦》.在不断追求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人们开始将目光转移到文化上来了,而研究文学作品则正是了解一国文化的良好途径.因此,被称为我国文学瑰宝的古诗词不断的被翻译为各种外国语言而被各国的人文学家所研究.然而,这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即使是我们本国人,都可能会因为所处的历史环境的不同而不能正确理解古诗词的含义,更不用说文化背景的差异、思想观念的不同的外国人了.本文将从中国古诗词的特点入手,并通过实例分析来讨论中西方文化差异对我国古诗词翻译的影响.2 中国古诗词的特点

首先,中国古诗词在形式上很注重工整、对仗和押韵,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颔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海内”与“天涯”都是表示地点的词,“知己”与“比邻”都是关系亲密的人,这两对词语在词性和词义上都相互对仗;统观整首诗,首联、颈联的最后一个字分别是“津”,“邻”,押“in”的韵,再加上五言绝句简短精悍的特点,因此读起来朗朗上口.与西方不同的是,中国古代文学没有阶级之分,无论是春秋战国时期的风雅颂,还是唐诗,抑或是宋词,其流行和使用范围都不局限于统治阶级之间,被统治阶级也有使用和创造的权利,甚至有一部分诗人希望能让目不识丁的老弱妇孺都能听懂他们所创作的诗词,唐代著名的大诗人白居易便是这一方面的典型.同时,也正是因为这一点,我国现代的古诗词教育在学前班便被列入必修内容.其次,我国的古诗词很讲究意境.一篇词或者一首七言绝句不过寥寥数语,却要将事情讲清楚本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甚至于一首不过20 个字的五言绝句都不仅能将所描写的情景写的细致入微,还能充分的表达出作者面对此情此景所抒发的感慨,如李白的《静夜思》.因此,一首好的诗或者一篇好的词都非常讲究用语的精炼.诗人们会通过对比反衬的手法使某一个字词能体现出他想要的意境“.以静制动、以虚写实”就是常用的手法.另外,就像一滴水能折射出整个太阳的光辉一样,诗人们也非常擅长用以少总多的方式,抓住其中最富有包孕性的一点来着力刻画,使读者们能以小见大,了解整个社会的状况.最后,中国古诗词非常注重含蓄.从秦始皇统一六国到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我国的封建历史时期延续了近两千年.无论是在西方国家还是东方国家,封建制度都可以被称为王权制度,王权是至高无上的,因此除了皇室成员外,普通百姓和朝廷官员都必须时时注意自己的言行以防止损害了皇室的威严.诗人们在创作是不仅要注意是否犯了皇室的避讳,更要其中某些词语加以修饰以使其显得含蓄,比如“雷霆雨露,皆为君恩”,古人用雷霆代表天 子的威邢,用雨露代表天子的恩泽,再比如清朝时

盛行的“文字狱”,都迫使诗们不得不注意自己的言行,以避免带来灾祸.3 文化差异对古诗词翻译的影响

无论是语言的模糊性还是其他翻译中应当注意的问题,其本质都在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目前对于文化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概念,但是不管哪一个定义,对于文化应当是思想或者精神层面的内容是的认识是统一的.由于文化的不同,不同区域的人们所受到的教育、接受的生活理念以及由此形成的生活态度都会有很大差异.这种差异在诗词翻译中体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区域差异导致认知的差异,中西方在地域上的差别,会导致中西方人对同一事物的理解完全不同.如北半球与南半球的气候差异,在北半球,东风是暖和的,而在南半球,东风则是寒冷的.同样是报告冬天已经过去春天到来的意思,但是在诗歌的表达上却会体现出不同的意境.如果将其按字面直译的话可能会对读者造成很大的困扰.如唐朝罗隐的诗《绵谷回寄蔡氏昆仲》中“一年两度锦城游,前值东风后值秋”,其“东风”的意思表示春天的意思,与这之中的秋相对,如果直译为“east wind”,不但不能准确表达其意思,也不能体现出其意境,如果换成“spring breeze”就有截然不同的效果了.其次,社会习俗的不同对人们认知的影响也会较大,如中国古诗词中提到“月亮”,通常以为着诗人在表达其思乡之情,但是在西方国家月亮的寓意通常是年轻的美女或者年老的妇人(随着月亮的盈缺而有变化).如上文所说的“东风”在陆游和唐婉合著的《钗头凤》里还有指代陆游的母亲的意思.因此,译者在翻译时除了要注释出其不同的含义外,还要注意结合上下文衬托出这一词在这语境中的特殊含义.最后,汉语比较注重意义,汉语在意义上的模糊性是诗人们在创作时成功营造意境的重要条件,但是英语比较注重结构和逻辑性.而在翻译时要创造出同样的意境是非常难的.如《竹枝词》的后两句:“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有几种不同的翻译: 1.The west is veiled in rain, the east basks in sunshine, My beloved is as deep in love as the day is fine.2.Here the sun shines but there it showers;Can you read my mind if it is rain or shine? 3.In the east the sun is out, in the west there is rain;It is not yet clear, but somewhat clear, you may as well say.原诗借助夏天天气的特殊性,以及“晴”与“情”在发音上相同的特点,一语双关的表达出少女在看到久无音讯的情郎的欣喜之情.诗歌中“无晴”和“有晴”其实指的就是无情和有情.三种翻译的前半句都体现出了原诗表面的意思,后半句的翻译中,翻译1 和翻译2 缺少了原诗中所有的能让人回味无穷的意境,分别都较直白的告诉读者这首诗是在说少女的感情问题,翻译3 试图充分的展现原诗的双关语手段,但是“clear”一词却不能让人充分的感受到这是在表达少女的深深的爱恋以及发现情人对自己也充满情意的情感.究其原因,就在于英语直白而理性的表达方式与中国汉语模糊而感性的特点的差异.4 实例分析

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对中国古诗词翻译的影响是毋庸置疑的,这也是导致古诗词翻译被人怀疑“不可行”的原因之一,事实上,文化的差异是导致古诗词的翻译较艰难的首要原因.下面将以唐朝著名诗人王昌龄的诗《芙蓉楼送辛渐》为例,分析中西方文化对古诗词翻译的影响.这首诗的内容是这样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篇冰心在玉壶.英文翻译版本为: A cold rain mingled with East Stream invades the night;At dawn you leave the Southern hills lonely in haze.If my friends in the North should ask if I am right, My heart is free of strain as ice in crystal vase.这首诗整体上讲的是这样一件事情:下了一夜寒冷的大雨之后江水滔滔,天才刚亮的时候,我(诗人)就要送别我的友人辛渐,那一刻,连朦胧的远山看起来都显得非常孤单,当你到达洛阳后,如果亲友们问起我了,就说我的内心依然纯洁无暇,像冰那样晶莹,像玉那样透亮.其中所隐含的不但有四年故乡的亲人朋友的意思,其中最后一句更是有多重含义,不仅表现出诗人对离别多年的亲友保持着对故乡对亲友的拳拳深情,还表现出他在遭到贬黜后的委屈和坚忍的情绪.英译本可以做如下理解:寒冷的雨混合在来自东方的溪流中侵袭了这个夜晚,黎明时分你将南边的孤独的雾中,如果我北边的朋友们问起我是否安好,我的心就像在水晶瓶里一样的冰一样摆脱束缚了.显然,由于语言的差异,原文与英译文在形式上差别很大,几乎完全失去了古代诗人们所追求的简练、工整的形式.第一句中“连江”是满江的意思,诗人想表现寒冷的秋夜,哗哗的大雨,再加上滔滔的江水那种萧瑟的场景,译者将其翻译为“mingle with East stream”,没有能够准确的表达除原文的意思,但是在意境上也能够让人体会到悲凉的感觉.第二句和第三局中的“southern”和“north”相对,分别指代诗人所在的地方和洛阳,南方和北方都是很宽泛的,但在译文中直接用洛阳的英译,则又可能不利于不熟悉中国情况的外国人理解.全诗的重点在最后一句:“一片冰心在玉壶.”冰在玉壶中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比喻人非常的正直清廉,诗人是在向人们传达他虽然遭贬,但是不会自暴自弃,而改变他纯洁完美的品格的信息“.free of strain”是摆脱束缚的意思,而“crystal vase”是水晶花瓶的意思,一方面,诗人要传达的不是摆脱束缚的意思,另一方面,冰放在水晶花瓶里在西方文化中也不存在指代圣洁完美的品行的情形.因此,基于文化的差异,最后一句很难通过英文来表达出诗人的原意.5 小结

在不断推进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各国都希望能对其他国家有充分的了解,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文化作为国家的软实力,是影响某一片地域内的居民的行事方式以及看待事物的态度的重要因素,因此,通过了解一国文化来了解其国民性格是非常有效的方式.文学作品的翻译和流传不但是了解一国文化的重要途径,还能使本国文化对外国产生影响.然而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在通过文学作品了解另一国文化的同时,国家质检文化的差异会阻碍这一方式的顺利运行.在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历史中,中国的古诗词一直贯穿其中,因此,从古诗词入手来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一定能够到较全面的信息,然而中国独特的文化背景却是横亘在古诗词走向世界的道路上的一座大山.汉语的含蓄、委婉以及许多独具匠心的指代无法通过其他语言表达出来,就如文中所举例子的“冰心”和“玉壶”一样,不能为其他国家的人才能充分理解中国的古诗词,在无法克服文化差异所带来的困难的前提下,我们或许只能通过注释、注解的方式推动中国古诗词在世界各国的流传.参考文献:

上一篇:中国成语故事望洋兴叹双语版下一篇:海鸥的日记1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