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遂自荐 教学设计(长春版八年级上册)(推荐12篇)
知识与能力目标
了解曾国藩其人,形成自己正确而独到的判断。
过程与方法目标
了解曾国藩的《五箴》,把握其思想价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深刻理解《谨言箴》所表达的主旨,养成谨言、慎言的习惯。
教学重点
作者在《谨言箴》所表达的主旨。
教学难点
曾国藩富有争议的一生。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自学要求如下:
①读准音,在文中圈画应积累的生字并标记读音。
②读顺文,能够准确划分句子内部的停顿,流畅、清晰地朗读课文。
③读懂意,知道一些词语在句中的意义,并能够了解文章大意。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今天的我们生活在一个张扬个性、提倡自由的时代,我们总想按自己的方式生活:说自己想说的话、做自己愿意做的事。所以,我们主张 言论自由,追求个人价值实现的最大化。“沉默是金”这句古人的至理名言在今天早就失去了它的价值,不知有多少人起 来反驳它,说“沉默未必是金”“沉默是土”。也许,在某种情况下,这种反驳是对的。但是,中国也有一句古话,叫“言多必失”,同样是至理名言。它告诉我们,说话要谨慎,当说则说,不当说则不说。关于如何说话,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见解。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教我们如何“说话”的文章。
二、整体感知。
1.介 绍曾国藩。(见教师教学用书资料)
2.解题。
道 光甲辰(1844)年,曾国藩正致力于程朱理学,模仿韩愈的《五箴》,也写了一篇《五箴》:《立志箴》《居敬箴》《主静箴》《谨言箴》《有恒箴》,本文节选的是其中一箴。作者认为巧言、闲言、夸言、传言、铭言,都是言谈的大忌,告诫自己必须改悔,并用以训勉兄弟。
3.教师范读,强调重点字音。
4.学生自由朗读。
5.学生理解课文大意,教师提醒学生注意以下词语的含义。
女:通“汝”,你。解人:指通达言语或文词意趣的人。 贾欺:兜售谎言。 矢:通“誓”,发誓。 尤悔:过失和悔恨。 蹈:实行。 耄:年老,八九十岁的年龄。也可意译为“昏惑,昏乱”。
6.把握文章主旨。
作者通过对巧言、闲言、夸言、传言、铭言等的论述,阐明要谨言、慎言的主张。
三、合作探究。
1.作者在文中是怎样论述题目中的“谨言”的?
作者并没有直接论述“谨言”,而是从反面入手,以“言”为纲,反对“巧言”“闲言”“夸言”“传言”“铭言”,从而恰到好处地表明了自己“谨言”的主 张。
2.“巧言”“闲言”“夸言”“ 传言”的害处大家都明白,但是作者为什么要反对“铭言” 呢?
本文中的“铭言”不仅指的是铸刻下来用来警戒自己的文字,更是指虽铭刻下来告诫自己却始终不能悔改、反而屡次再犯的“铭言”背后的一种行为。所以,作者反对这样的行为。希望自己或他人能认识到错误并且改正,不只是说说而已。
四、拓展迁移。
1.推荐曾国藩的《立志箴》《居敬箴》《主静箴》《有恒箴》,把握其主旨。
《五箴》序
少不自立,荏苒遂洎今兹。盖古人学成之年,而吾碌碌尚如斯也。不其戚也!继是以往,人事日纷,德慧日损,下流之赴,抑又可知。夫疾所以益智,逸豫所以亡身,仆以中材而履安顺,将欲刻苦而自振拔,谅哉其难之欤!因作五箴以自创云。
立志箴
煌煌先哲,彼不犹人。藐焉小子,亦父母之身。聪明福禄,予我者厚哉!弃天而佚,是及凶灾。积悔累千,其终也已。往者不可追,请从今始。荷道以躬,与之以言。一息尚存,永矢弗谖。
居敬箴
天地定位,二五胚胎。鼎焉作配,实曰三才。俨恪 斋明,以凝女命。女之不庄,伐生戕性。谁人可慢?何事可弛?弛事者无成,慢人者反尔。纵彼不反,亦长吾骄。人则下女,天罚昭昭。
主静箴
斋宿日观,天鸡一鸣。万籁俱息,但闻钟声。后有毒蛇,前有猛虎。神定不慑,谁敢予侮?岂伊避人,日对三军。我虑则一,彼纷不纷。驰骛半生,曾不自主。今其老矣,殆扰扰以终古。
有恒箴
自吾识字,百历及兹 。二十有八载,则无一知。曩者所忻,阅时而鄙。故者既抛,新者旋徙。德业之不常,日为物迁。尔之再食,曾未闻或愆。黍黍之增,久乃盈斗。天君司命,敢告马走。
2.阅读唐代韩愈的《言箴》,分析其主旨。
言 箴
不知言之人,乌可与言①?知言之人,默焉而其意已传。幕中之辩,人反以汝为叛 ②;台中之评,人反以汝为倾③;汝不惩邪,而呶呶以害其生邪④!
【注释】①乌:副词,义为哪里,怎么,与“安、焉、何”同义。②幕中之辩:洪兴祖《韩子年谱》云:“贞元十二年丙子秋,为汴州观察推官。十五年己卯秋,为徐州节度推官。公《行状》云‘武宁张建封奏为节度推官,得试太常寺协律郎。’九月一日上建封书,论晨入夜归事,其后有《谏击球书》及诗。《旧史》云‘发言真率,无所畏忌,操行坚正,拙于世务’,公岂 拙于世务者,特不能取容于俗耳。十六年庚辰夏五月《题下邳李 生壁》云‘余黜于徐州,将西居于洛阳’,按公黜于徐,盖骾言无所忌,虽建封之知己,亦不能容也。” 叛:违背。③台中之评:樊汝霖云:“此谓为监察御史坐论天旱人饥出为阳山令。” 倾:倾轧、排挤。韩愈在《论天旱人饥状》中提出“伏请特敕京兆府”停征赋税,而京兆尹李实是德宗的幸臣,他不止一次对德宗说“今年虽旱,而谷甚好”,德宗因而认为韩愈是有意倾轧、排挤李实。④呶呶(n醥):谓多言也。
主旨:讽刺当朝权贵昏庸腐朽,不辨是非,不值得跟他们说话。
3.阅读清代林纾的《言箴》,分析其主旨。
言 箴
轻世藐人,言始无惮。阴克易仇①,长德成粲②。髯鬓花皤③,乃类风汉④。
斥俗淫奢,女言先谩⑤。议人得失,亦可云讪。恃尔能言,指数毛发。
转转流播,受者次骨⑥。人之訾女⑦,女曰污予。易地相处,视女何如?
人匪圣哲,安得无短?反唇稽女⑧,为悔已晚。伤时非厚,侈长近满⑨。
慎弗诋摭⑩,力强餐饭。
【注释】①阴克:内心好胜。克,好胜争强。②长德:有德行的贤者。粲:露齿而笑。③皤(p螅喊住"芊纾和ā胺琛薄"菝。和ā奥”,轻视。⑥次骨:入骨,形容程度极深。次,至,及。⑦訾(z ):毁谤非议。⑧反唇:翻动嘴唇,表示心里不服气。稽:计较,争论。⑨侈长:夸大自己的长处。侈,夸大。⑩摭(zh恚菏叭。摘取?
主旨:警戒自己不要任意讥评他人,要厚道谦虚。
五、生活感悟。
在主张言论自由的今天,曾国藩、韩愈、林纾给了你怎样的启示?
六、作业。
学习了以上历史上三位名人的文章,你对“说话”是否有了新的看法?请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观点。
板书设计:
谨言箴
曾国藩
巧言----扰身
闲言----扰神
夸言----扰涵
传言----扰信
铭言----扰生
谨言 慎言
谭义专
本部分的教学内容是人教版Unit 3 I’m more outgoingthan my sister. 中的Section B 1a—1e. 本节课是 一节听说课, 从整体上看, 是在sectionA部分的基础上对学生听说能力的拓展和延伸, 1a-1e是一组完整的听力训练, 围绕“my best friend”这一话题展开, 1a-1b在听前让学生谈论好朋友应具备的特质, 1c-1d让学生听一段关于好朋友的访谈, 听后1e要求学生利用所听信息重新组织语言编新对话。
二、学情分析
(一) 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一系列的听、说训练, 让学生掌握本节课的新单词:talented, truly, care about. 并能运用本单元的语言结构——比较级, 展开对好友标准的讨论及朋友之间的对比。
(二)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本课听力部分多层次, 对角度的挖掘, 从而让学生更容易捕捉重点信息, 通过设置“interview”这一环节提升学生的对本课内容的语言输出能力。
(三) 情感与态度
树立正确的对待友谊的态度, 培养朋友间互帮互助的优良品质。
(四) 教学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通过学生听力和对话的训练, 让学生熟练掌握形容词、副词比较级的用法, 将听力中使用的对比方法移为己用。
教学难点:通过熟练掌握本课语言结构, 使学生能够对朋友之间的异同点进行描述。
三、教学过程
Step 1 Greetings and warming up
Make the students get interested in this classand reduce the distance between the studentsand the teacher.
Sing a song about friendship and talk something about friends.
Talk with the teacher.
Step 2 Vocabulary
M a k e t h e s t u d e n t s g r a s p t h e n e w w o r d sthrough creating the situations.
Use different situations to show the new items.
Answer the questions “ Is she a good friend?”to know the new items.
Step 3 Presentation of material
Make the students express their ideas aboutfriends.
Show new items, ask the students to exchangethe ideas
Ask and answer in pairs then present.
Step 4 Listening practice
Make the students get familiar with the targetlanguages, complete the listening material.
Ask the students to fill in the blanks accordingto the recreated chart.
Listen and fill in the chart.
Step 5 Presentation of conversations
Make the students use the items to expressthe ideas about Molly’s and Mary’s best friends.
Ask the students to talk about Molly、Maryand their best friends.
Talk in pairs.
Step 6 Interview
Make the students use the language in real situation.
Ask the students to interview their classmates
Interview the classmates and write down theinformation, then give a report.
Step 7 Homework
Make the students use the items in the life.
1.知识与能力目标
掌握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及南京解放等基本史实,总体把握这一历史时期的阶段特征,通过分析国民党覆灭的史实,培养归纳综合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分组学习,培养合作探究、共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识图和运用地图学习历史的技能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认识毛泽东等领导人以战略家的伟大胆略,把握战略决战这一历史机遇,夺取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进而增强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难点
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及渡江战役;国民党政权垮台的原因
三、教学过程
【播放视频】《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这首诗是毛泽东在949年4月23日人民解放军渡过长江解放南京后写的,反映了人民解放军锐不可当的气势和中国大地由此发生了的翻天覆地的变化,表达了全国人民统一中国、维护国家领土主权完整的心声那么,渡江战役是怎样发起的?渡江之前,江北广大地区是怎样解放的?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课《战略大决战》首先,请看第一篇章“决战江北”——三大战役
【合作学习】
小组分工:、2组为辽沈战役组,3、4组为淮海战役组,5、6组为平津战役组,各组组长担任“总指挥”,根据课本P93《三大战役示意图》完成三大战役情况表要求:()“总指挥”带领组员认真阅读课本P92—P95,对照要求,认真圈画(2)每组推选一名代表进行交流,声音洪亮(时间:3 分钟)
分组讨论后学生呈现答案
【教师过渡】
辽沈战役取得了重大胜利,在淮海战役进行的时候,东北解放军又挥师入关,开赴华北战场,同华北解放军合力进行平津战役由于中国共产党的争取,北平国民党军队在总司令傅作义率领下,接受和平改编949年初,北平和平解放北平的和平解放,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群策群力】
党中央为什么采取和平手段解放北平?
提示:()和平民主是当时大势所趋、民心所向;(2)可保障北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保护古都文物免遭战争破坏;(3)对傅作义部的和平改编为其他战场的国民党将领倒戈率部转向人民的一方,提供了良好的范例
【教师概括】
三大战役中,人民解放军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一百五十多万人,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上被消灭,从而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
接下来我们继续学习第二篇章“江山易主”——渡江战役
【教师铺垫】
949年4月国民党同共产党进行停战谈判,但当时国民党想通过谈判与共产党“划江而治,东山再起”,共产党识破他的阴谋北平谈判破裂后第二天,毛泽东和朱德向中国人民解放军下达进军的命令,发起了渡江战役
【播放视频】《渡江战役》
【教师总结】
94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统治中国22年的国民党政权垮台了,南京解放以后,人民解放军继续追歼国民党残余军队,国民党残余势力退往台湾
【合作探究】
国共力量相差悬殊,为什么共产党能在短短三年内就由弱转强,打败国民党呢?
要求:()组长带领组员,集体参与;(2)每组推选一名代表进行交流,声音洪亮(时间: 2 分钟)
四、课堂小结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理解作者“作文与养气”的观点,学习作者远大志向和养气为文的独到见解和做法。
2.体会文章中“注意在此,而立言在彼”的精妙,学习作者借用事例来进行议论、抒情,论述自己观点的写作思路和写作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
积累文言实词“形、致、称、溢、广、壮”等的含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学习作者远大志向和养气为文的独到见解和做法。
教学重点
理解“文者气之所形”中的“文”“气”及其二者的关系。
教学难点
作者写此文自荐,为的是能得以拜访韩太尉。作者在文中既要表现对韩太尉的敬仰之情,又要不卑不亢,表明自己的志向。其间的尺度 很难把握,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行文思路,学习作者得体合适的语言。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自学《上枢密韩太尉书》
要求如下:
①读准音,在文中圈画应积累的生字并标记读音。
②读顺文,能够准确划分句子内部的停顿,流畅、清晰地朗读课文。
③读懂意,知道一些词语在句中的意义,并能够了解文章大意。
完成自学内容
一、 文学常识
关于作者
二、字词的音形意
1、易错字参考(抄写并注音)
2、重点词语的理解
3 、重点词句理解
三、体会主旨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都熟悉大文学家苏轼,他的千古名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唱出了天下所有人的美好心愿。同学们一定还记得这首词有一个小序,作者通过这部分内容阐述了自己写此词的缘由:“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这里的“子由”指的就是他的弟弟苏辙。这一年苏轼政治上很不顺利,和弟弟已有七年没有相见,作者借此篇来抒发政事不顺的抑郁和对弟弟的思念之情。我们知道,苏辙也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在文学上也很有造诣。苏轼曾评价苏辙的文章:“其文如其为人,故汪洋淡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而其秀杰之气,终不可没。”“子由之文,词理精确,有不及吾;而体气高妙,吾所不及。”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苏辙的代表性作品《上枢密韩太尉书》,来品味他文学上的才华。
二、整体感知。
1.介绍作者和韩太尉。(见教师教学用书资料)
2.解题。
公元1056年,苏轼、苏辙兄弟随父亲去京师,在京城得到了当时文坛盟主欧阳修的赏识。第二年,苏轼、苏辙兄弟高中进士,“三苏”之名遂享誉天下。苏辙在高中进士后给当时的枢密使韩琦写了一封信,这就是《上枢密韩太尉书》。枢密韩太尉,指当时掌握全国军事大权的韩琦。枢密使之职等同于秦汉时的太尉,故称韩太尉。本文是苏辙写给韩琦的一封求见信。文章曲折委婉地从做好文章决定于作者的精神气质谈起,认为人的气质除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增加阅历和知识外,还要向卓越的人物求教,最后点明自己仰慕韩琦的雄才大略,为了“养气”,希望能获得一见。此封求见信写得结构严密而跌宕,内容浩荡而深邃,文气淡泊而用意显明,能使看信人顿生不能拒之门外之情, 而欣然接纳。
3.教师范读,强调重点字音、断句。
称其气之小大 十有九年
恐遂汩没 华山
嵩( 山) 苑囿 冠天下
天下之所恃 四夷之所惮 且夫
4.学生通过各种方式朗读。
5.翻译课文,注意以下词语的含义。
生:平生,生性。 气:精神,气质。 宏博:广大。 豪俊:豪杰。 奇气:奇异的气度。 中:内心。 有:同“又”,表余数。 与游:结交,往来。 邻里乡党:当时五家为邻,二十五家为里,五百家为党,一万二千五百家为乡,此处泛指乡里。 慨然:感慨万端地。 想见:想象。 巨丽:宏伟壮丽。 宏辩:雄辩。 秀伟:秀美,魁梧。 才略:才学谋略。 冠:位居第一。 恃:依赖。 惮:怕。 入:在朝廷。 出:在边境,在朝廷外。 未之见:动宾倒装句。 未见之,没有见到您。 且夫:句首发语词,表示下文发议论。何为:何用,有什么用处。 自壮:自强,使自己得到提高。尽:穷尽,遍览。 大观:丰富多彩的景象,这里包括山门名胜和贤人名流。 通:通晓,熟悉。 吏事:为政做官之事。有取:求取,谋取。 所乐:乐意做的事。 赐归:经皇帝批准回乡。
三、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理清文章的结构,概括写作内容。
第三课时
一、检查作业。
文章结构及内容: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阐述自己的文学见解(文气论)。
第二部分(第2自然段):讲述自己实践文学主张。
第三部分(第3-4自然段):申述欲见韩琦的愿望(主旨)。
这是一篇著名的文论,作者首先具体地说明了“养气”的新含义,强调了后天的学习和修养。然后论述了怎样“养气”的问题,篇末才点明文题。
二、合作探究。
1.作者在文章第一段中提出的观点是什么?他是如何证明自己的观点的?
作者提出观点是“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认为不培养自 己的气质、修养,单去学习 写文章,是不可能有所成就的,而一个人的气质、修养又是靠学习、培养而获得的。之后,先引用孟子的话为道理论据来证明,然后举孟子、司马迁二人的事例为论据来证明。孟子通过内在修养,司马迁通过外在阅历,殊途同归,都取得很高成就。文中 的“气”,可以理解为人的胸襟气度,学问阅历,见识情趣 等。苏辙认为死守经卷,刻意学习写作技法,绝对写不出好文章,需要道德养气。
2.第二段中作者为什么要“决然舍去”?目的是什么?
因为所游者:不过其邻里乡党之人;所见者:不过数百里之间,不足以自广;所读者:百氏之书,古人陈迹,不足以激发其志气 。
目的:“求天下奇闻壮观,以知天地之广大。”以养其浩然之气。
3.作者“决然舍去”看到了什么?
于山:见终南、嵩、华之高。于水:见 黄河之大且深。
于地:见秦汉故都、京师汴梁。于人:见欧阳修(未见太尉)。
4.作者在第二段的末尾处写“太尉以才略冠天下,天 下之所恃以无忧,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入则周公、召公,出则方叔、召虎……”目的是什么?
赞颂太尉,表达自己对太尉的瞻仰敬慕之情,希望得到太尉的接见;另一方面,也使太尉高兴,对自己有好感,使自己的目的得以实现。
5.本文的目的是求见,但是作者却从为文治学谈起,为什么?
为了展示自己深刻的见地和出众的才华,让韩琦知道,他是成全自己养气为文、“且学为政”的关键人物。同时也让韩琦享受被仰慕、被赞誉的欣悦之感。
6.在文章第三段中作者是如何表达想见韩琦的强烈愿望的?
先顿挫一笔,仍说为学之道,说“不志其大,虽多而何为”,表面上不提求见,实际上暗示韩琦就意味着“博大”。接着用“于山”“于水”“于人”之“己见”衬托“犹以为未见太尉”,至此,在前文充分蓄势的基础上,把太尉摆在了名山大川、文坛盟主之上,把诚恳之心写到极致了。
7.最后一段作者说“偶然得之,非其所乐”,那么作者所乐的是什么?
所乐的是“使得优游数年之间,将归益治其文,且学为政”。
8.全文以什么为线索而展开论述的?试加以分析。
全文以“气”为线索而展开。
首段(第1自然段)论述文与气的关系,说明养气为文的重要。
其次(第2自然段)论述增广阅历对养气的作用。
最后(第3、4自然段)点出求见太尉的原因,是为了扩大交游,丰富阅历以养气。
9.作者在文中赋予“养气”的新含义是什么?
苏辙在孟子“知言养气”的基础上,提出了“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的观点,强调了后天培养修养的可能性。作者认为,“气”应当是胸襟气度,见识情趣,学问阅历等。“养气”的途径有二:一是内心的修养;二是“行天下,览四海”的阅历。
10.苏辙在这篇文章中表现出的语言特色是什么?结合具体段落加以分析。
文章语言洒脱,气势恢宏,一气呵成。如第2自然段写作者游历的经过,“决然”一词写出他去乡远游时的果断洒脱、英气勃勃;“恣观终南、嵩、华之高”一句,只一“恣”字,便传神地写出作者徜徉于名山大川的沉醉之态;“慨然想见古之豪杰”中的“慨然”则生动地传达了作者追怀往古、苍 凉慷慨的情怀。文中如此精妙恰当的用词比比皆是。
三、总结。
19岁的新科进士苏辙写信给掌管全国军政大权的枢密使,希望得到赏识和提拔。聪明的苏辙避开了常见的求见文字,从文学与修养入手,不但表达了对韩琦的景仰之情,求见之心,而且充分展示了自己的 才华。
四、拓展迁移。
阅读下面的两首干谒诗,引导学生阅读、欣赏,了解大意,进行比较阅读。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闺意献张水部
朱庆馀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赏析: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是一首请求援引的诗,是诗人游历长安时赠给当时的丞相张九龄的。全诗委婉含蓄,不落俗套,表现了诗人积极入世的思想和希望在政治上得到援引的心情。
这首诗可分为前后两部分。
前两联为前部分,描写作者所见洞庭湖的雄宏景象:水势浩渺,与天混一,雾气蒸腾,笼罩云梦, 波涛鼓荡,撼动岳城。其中“混”字把水天相接的恢宏气势描摹至极;再如“蒸”字活现出雾气笼罩蒸腾的缥缈之感;再如“撼”字极写洞庭湖水澎湃动荡的力量之大,仿佛有撼山动地的伟力。
后两联为后部分,由写景转入抒情,生出求荐之意。“欲济无舟楫”,是从眼前景物触发出来的,诗人面对浩浩的湖水,想起自己还是在野之身,要找出路却没人援引,这正如想渡过湖去却没有船只一样。类比点非常相似而又巧妙。“端居耻圣明”,本出自《论语泰伯》:“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意在表明在这个“圣明”的太平盛世,自己不甘心闲居无事,要出来做一番事业。这两句是正式向张丞相表白心迹,说明自己目前虽然是个隐士,可是并非本愿,出任求官还是心向往之的,不过还找不到门路而已。于是在“坐观垂钓者”一句中,进一步向张丞相发出呼吁。“徒有羡鱼情”,巧妙运用了“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的古语,并另翻新意,而且“垂钓”也正好同“湖水”照应。因此,便不露痕迹地表明了自己要求援引的心情。
本首诗语言得体,委婉含蓄,分寸得当,不卑不亢,不失身份,一直为后人所称颂。
《闺意献张水部》一诗托言闺意,只是剪取了新嫁娘生活中一个小小的侧面,加以细致勾勒,深入开掘,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起首二句,渲染特定情境:洞房交代了诗中人物所处的地点。就时间而言,有“昨夜”“待晓”四字,表明了由晚至晓整整一个通宵。“昨夜停红烛”,是说红烛从昨夜开始烧起。拜舅姑,是说拜见公婆。从“洞房昨夜停红烛”,到“待晓堂前拜舅姑”,表现了时间的转换和地点的推移,也展示了人物内心感情的变化。与之相应的语言,也显得和美流转,自然贴切。
“妆罢”二字,从上句“待”字生出。隐隐点出她已梳妆了好长时间,无疑这些都是在“待”的过程中进行的。容貌打扮得如何?公婆是否满意?自己没有把握,得先问问新郎。于是低声问道:“画眉深浅入时无?”这“低声”二字用得极其准确。因为是新嫁娘,新来乍到,对夫家的环境还不熟悉;又因为旧时女子,幼承闺训,举止不得轻浮,所以她才压低了嗓子,表现出这种拘谨、娇羞的神态。结尾“画眉”一句,是全篇命意所在,前面的环境铺叙也好,心理刻画也好,都是为了归结到这一句。这一问,增加了无穷的诗意。古典诗歌的结句有多种形式,或以景语,或以情语,或以问句。此诗以问句作结,不让夫婿作答,而让读者去想象。因此颇有言尽而意不尽,意尽而情不尽的余味。
前人对此诗评价极高,清代贺裳《载酒园诗话》说:“朱庆馀《闺意》‘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宫词》‘含情欲说宫中事,鹦鹉前头不敢言’,真妙手比拟。”“妙手比拟”是此诗的主要特点。诗中将自己比为新嫁娘,将许为知音的张籍比为夫婿,将知贡举的官员比为舅姑,又将自己的文章比为所画之眉。所咏在此,寄意在彼,旨在言外,确很巧妙,很能引人玩味。
由于此诗的艺术性很高,因此打动了张籍。张籍曾酬答一诗云:“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齐纨未是人间贵,一曲菱歌敌万金。”朱庆馀以比拟作试探,张水部也用比拟作暗示。因为朱是越州人,所以把他比为“越女”。越地向以产美女著称,西施就出在若耶溪畔,唐人还有“越女天下白”的诗句。以越女称誉越地出生的才子,取喻恰当。不仅如此,以“明艳”对“画眉”,以“沉吟”对“低声”,一问一答,也是备极工巧。“自知”以下三句是对朱庆馀的正面回答:你的容颜已十分明艳,何必还娇羞?你的文章宛如镜湖女郎所唱的菱歌,价值万金,即使拿珍贵的齐纨,也不能酬谢于万一。这个评价是够高的了,怪不得一下子使朱庆馀的“诗名流于海内”。朱张酬唱,真可称得上珠联璧合,妙趣天成。
五、生活感悟。
1.苏辙的“为文养气”观点给你怎样的启示?
2.你如何看待苏辙对韩琦的赞誉之词?
3.苏辙用什么方法去打动韩琦?这对同学们以后踏入社会有什么指导意义?
4.假设你想去拜访某位名人,又怕不肯见你,试借鉴苏辙的做法,先写封信给他,尽可能地打动他。
谭义专
2.把握人物形象,归纳人物性格 3.理解侧面描写的作用。
4.赏析文章精彩的场面描写,学习场面描写的写法。教学重点:
1.把握人物形象,归纳人物性格 2.理解侧面描写的作用。
3.赏析文章精彩的场面描写,掌握点面结合的写法及其效果。教学难点:
赏析文章精彩的场面描写,掌握点面结合的写法及其效果。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西楚霸王项羽和汉高祖刘邦逐鹿天下时,划分了楚河汉界,由此衍生了一种棋——象棋。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作家阿城的小说《棋王》。
阿城于1984年开始创作。在处女作《棋王》中,阿城表现出自己的哲学:“普遍认为很苦的知青生活,在生活水准低下的贫民阶层看来,也许是物质上升了一级呢!另外就是普通人的‘英雄’行为常常是历史的缩影。那些普通人在一种被迫的情况下,焕发出一定的光彩。之后,普通人又复归为普通人,并且常常被自己有过的行为所惊吓,因此,从个人来说,常常是从零开始,复归为零,而历史由此便进一步。”小说一发表,便震惊文坛。此后又有作品接连问世,并写有杂论《文化制约着人类》。其作品集《棋王》,由作家出版社作为“文学新星丛书第一辑”出版,共包括三个中篇《棋王》《树王》《孩子王》和六个短篇《会餐》《树桩》《周转》《卧铺》《傻子》和《迷路》。
三、复习小说文学常识
1、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故事情节、环境。
2、故事情节通常包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3、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4、小说根据篇幅可分为:短篇小说、长篇小说和中篇小说。
5、小说塑造人物的方法有哪些?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还有正面和侧面描写。
四、朗读课文
1.听范读,理顺字音,标注段落。2.默读,熟悉课文。
五、整体感知
1.按照小说的情节,本文的结构要如何划分? 明确:
开端:战前形势
发展、高潮:棋场鏖战 结局:战局结束 尾声:战后感悟
2.概括小说的主要内容。
明确:王一生没有参赛资格也坚持与比赛的赢家对弈;为下棋不惜同时与九人鏖战,并力克群雄。
六、作业 1.熟读课文。
2.阅读《棋王》原文的前两章。第二课时
一、导入
交流阅读心得。
二、课文研读
1.从课文中找出直接或间接描写主人公王一生的语句,分析概括其特点。明确:
① 爱棋之人,棋艺高超。② “精神上自有追求”
③ 有棋品、讲棋道之人:拒绝参加比赛。④ 淡泊名利:与冠军老者和棋。2.文章是如何体现他这些特点的? 明确:主要通过场面描写体现。
3.阅读下面的场面描写,并体会其作用。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1、感受细腻生动的描写,了解清晰明了的思路
2、了解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的写法。
学能目标 1掌握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的写法。2积累文言词语
德育目标 掌握口技这一传统民间艺术的魅力。
教学重点 学习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
教学难点 品味生动逼真的描写语言。
一、表演激趣,
导入新课 欣赏《洛桑学艺》的口技表演片段
导入新课 学生欣赏激发兴趣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听朗读录音,识字正音。
2、自读课文,读准字音
3、指名朗读,读出节奏,读出语气
4、思考问题
1)口技艺人表演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2)本文按什么顺序写的?
3)由哪些语言来判断了解故事情节的发展?
听读课文
思考问题
举手回答
三、质疑解难合作探究
1、把预习中遇到的翻译问题提出来,小组合作完成
2、答疑解难,小组解决不了的,师生共同商讨
3、积累文言词语 小组讨论
师生共同商讨
出示练习,
积累文言词语
四、研读探讨构思技巧
速读课文填写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表格
从填写的内容中揣摩、发现构思上的技巧
速读课文填写表格揣摩技巧
五、品读
品味精彩语句 品味体现“善”的精彩语句:
用“我认为--词(或句子)用得好,因为它写出了(表现了)--”的句式来表达
默读课文自学或互学交流评析
五、促读
拓展延伸
1、找出《陌上桑》中的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的句子。
2、利用课文内容填空。
学生练习加深巩固
六、归纳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学生总结
七、布置作业 模仿文章写法,运用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的方法刻画一个人物或描写一幕场景。
冯佰珍
1.了解有关长城的历史,明确长城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及作用。
2.理解作者对长城价值的评价和独到的见解。
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作者对长城价值的评价和独到的见解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阅读古诗《长城》
汪遵(唐)
秦筑长城比铁牢,蕃戎不敢过临洮。
虽然万里连云际,争及尧阶三尺高。
这是一首写长城的诗,对于长城,历来赞美较多,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文章,作者又对长城有什么样看法呢?
二、作者介绍
葛剑雄,1945年生,浙江湖州人,历史地理学家。他以灵活的笔法把自己对历史的认识形象地表现出来,如在《世界上不止有中文》一文中,他把清代英国使节所带来的英文版文书客观翻译后的内容与当时清朝臣工们翻译给皇帝看的内容放在一起,使得清末统治者们自欺欺人的做法显露无遗。
三、关于长城
我国古代伟大工程之一,始建于战国时期。当时的齐、楚、燕、赵、魏、秦和中山等国都筑有长城。公元前2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把原来秦、燕、赵北面的城墙连接起来,并增筑新的城墙,西起临洮,东至辽东,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万里长城。秦以后,又经许多朝代的重修或增筑,现在的长城是明代在旧有的基础上修筑的。西起甘肃嘉峪关,中经宁夏、陕西、山西、内蒙古、北京,东到河北山海关,长约6300公里。它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与智慧的结晶,反映了我国古代建筑技术的高度成就。我们也常用长城来比喻坚强雄厚的力量。如:中国人民解放军是我们祖国的钢铁长城。
四、朗读课文
1.教师读课文,学生查找生字词。
2.借助工具书理解词语含义。
断垣残壁、未谙事宜、众志成城、风雨沧桑、强词夺理、畸形繁荣、流风余韵、自圆其说、不言而喻、一厢情愿、长驱直入
3.自由朗读,熟悉课文。
五、整体感知
1.作者对有关长城的哪些看法提出了质疑,甚至是批判?
明确:
① 作者从尊重史实的角度出发,指出一些传说及赞叹的不合理性;
② 作者否定了长城价值要依据美国宇航员在太空能见到的唯一建筑是长城的观点;
③ 作者更否定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修长城就是爱国的说法。
2.哪一点是全文的中心?
明确:作者更否定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修长城就是爱国的说法。
六、研讨课文
1.文章开篇说:“不知道长城的中国人大概绝少,但真正知道长城的中国人我敢断定也不多。”作者是怎样证实这一论断的?
明确:用了两个自然段先提出人们对长城的普遍了解,再从史实的角度一一加以否定。
2.作者指出人们的错误看法有何用意?
明确:为了自然地引出后文对用长城来象征中华民族的观点的否定及提出自己对民族团结的看法。
3.很多人以美国宇航员“长城是在月球上能看到的唯一建筑物”的话为荣,可作者却认为那只是一种偶然,为什么?
明确:在作者心目中,长城就是长城,它的价值应该由我们自己来确立。
4.在绝大多数中国人的心中,长城就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作者对这一观点持否定态度,为什么?
明确:因为作者认为长城从来就不是中华民族的象征。
5.作者从哪些角度阐述了长城历史上在民族团结中所起的作用?
明确:
第8段,长城历来就是中原农耕民族对付北方游牧民族的军事手段。
第9段,长城限制了民族间的交流和融合,固定了农牧业的界线。
第10段,作者认为康熙的统治思想才是英明的,也如孟子所说的“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巩固国防的根本,在于修德安民。
6.具体地说,作者肯定了长城的哪些方面,否定的长城的哪些方面?
明确:
否定方面:
防御的军事手段,限制民族间交流,固定农牧业界线。
肯定方面:
修德安民,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7.作者在文章的结尾提出了怎样的呼吁?
明确:在特定历史阶段看待长城的意义,它所象征的“保卫中原,防御外族人侵”的意识不可再保持下去。
8.你怎样看待作者对长城的看法?
参考:
赞同,作者能由此想到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问题实在难得,他为我们思考长城的价值开辟了一条新路。
不欣赏,作者的思考过于冷静,以长城作为我们树立民族自豪感的契机未尝不是件好事。
七、作业
1.自主查找关于长城的古诗词文,抄写喜欢的语句。
2.完成练习题。
板书设计:
长城的价值
葛剑雄
否定--肯定
防御手段--修德安民
限制民族间的交流--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固定农牧业的界线--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雷真民
知识与能力:
1.学习文章以小见大的写法。
2.品味语言特点,幽默传神,极富表现力。
过程与方法:
以情景诵读,情节表演,佳句品味,人物分析的形式学习课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小人物的大智慧,引导学生体会我国文化遗产的宝贵。
【教学重难点】
波澜起伏的情节 语言品味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中国历代的史书,大多只给帝王将相、伟人名人立传,其实生活于市井里巷的凡夫俗子中间也不乏奇人高手,他们又何尝不值得大书特书。读了两篇短文,相信你会受到启迪。
二、相关链接
1、作者简介
冯骥才(1942~ ),当代作家。原籍浙江慈溪,生于天津。从小喜爱美术、文学、音乐和球类活动。1960年高中毕业后到天津市书画社从事绘画工作,对民间艺术、地方风俗等产生了浓厚兴趣,1974年调天津工艺美术厂、在工艺美术工人业余大学教图画与文艺理论。1978年调天津市文化局创作评论室,后转入作协天津分会从事专业创作,任天津市文联主席、国笔会中国中心会员,《文学自由谈》和《艺术家》主编等职。著有长篇小说《神灯前传》,中篇小说集《铺花的歧路》、《啊!》。短篇小说集《雕花烟斗》等。短篇小说《雕花烟斗》,中篇小说《啊!》、《神鞭》,分获全国优秀短篇、优秀中篇小说奖。部分作品已被译成英、法、德、日、俄等文字在国外出版。冯骥才以写知识分子生活和天津近代历史故事见长。注意选取新颖的视角,用多变的艺术手法,细致深入描写,开掘生活的底蕴,咀嚼人生的滋味。
2、关于《俗世奇人》 (冯骥才)
天津卫本是水陆码头,居民五方杂处,性格迥然相异。然燕赵故地,血气刚烈;水咸土碱,风习强悍,近百余年来,举凡中华大灾大难,无不首当其冲,因生出各种怪异人物,既在显耀上层,更在市井民间。余闻者甚夥,久记于心;尔后虽多用于《神鞭》《三寸金莲》等书,仍有一些故事人物,闲置一旁未被采纳。这些奇人妙事,闻所未闻,倘若废置,岂不可惜?近日忽生一念,何不笔录下来,供后世赏玩之中,得知往昔此地之众生相耶?故而随想随记,始作于今;每人一篇,各不相关。冠之总名《俗世奇人》耳。(《俗世奇人》序)
3、关于泥人张
天津泥人在清代乾隆、嘉庆年间已享有很大声誉。使天津泥人大放异彩、成为民族艺术奇葩的,是“泥人张”的彩塑,它把传统的捏泥人提高到圆塑艺术的水平,又装饰以色彩、道具,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天津“泥人张”艺术的创始人是张长林。
张长林(1826-1906),字明山,后以字行。自幼随父亲从事泥塑制作,练就一手绝技。他只须和人对面坐谈,抟土于手,不动声色,瞬息而成。面目径寸,不仅形神毕肖,且栩栩如生须眉俗动。“泥人张”彩塑创作题材广泛,或反映民间习俗,或取材于民间故事、舞台戏剧,或直接取材于《水浒》《红楼梦》《三国演义》等古典文学名著。所塑作品不仅形似,而且以形写神,达到神形兼具的境地。“泥人张”彩塑用色简雅明快,用料讲究,所捏的泥人历经久远,不燥不裂,栩栩如生,在国际上享有盛誉。外国人早就以重金购买,“置诸博物馆中,供观赏。”在历届展览会上它都被认为是出类拔萃的作品。日本芦屋市的一座中国近代艺术馆为“天津泥人张彩塑”建立了陈列专室,展出彩塑作品58件。近年来“泥人张”彩塑积极地推动国际间文化艺术的友好交流,成为中外交往的桥梁。
天津“泥人张”彩塑艺术是近代民间发展起来的著名工艺美术流派,这支数代相传的艺术之花,扎根于古代泥塑艺术的传统土壤中,再经大胆创新,遂成为今日津门艺林一绝。
三、预习 检查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发蔫( ) 擅长( ) 绰号( )
刷浆( ) 难堪( ) 一瞅( )
发怔( ) 褒贬( ) 怵( )抠( )
戳( ) 瓢( )
2.解释下列词语。
发蔫:表现出精神不振。
擅长:在某方面有特长。
阔绰:排场大,生活奢侈。
天衣无缝:神话传说,仙女穿的天衣,不用针线制作,没有缝儿。比喻事物(多指诗文、话语等)没有一点破绽。
发怔:发呆。
大名鼎鼎:形容名声很大。鼎鼎:盛大的样子。
四、整体把握课文
两篇短文都以两位手艺人的高超手艺为话题。既为奇人,则轶事多多,但作者均只选择一件小事来写,借一件极富戏剧性的小事窥见人物的大本领大智慧。作者描写人物的本领十分高明。
写“刷子李”,先浓墨重彩地描绘了天津码头“优胜劣汰”的环境,为人物预设一个极不同寻常的背景,然后再写刷子李的奇妙绝活,极力写他手艺之高--“刷浆时必穿一身黑,干完活,身上绝没有一个白点……只要身上有白点,白刷不要钱”--这是在与自己挑战?还是以特立独行显示自己的超凡出众?但无论如何这吊起了读者的胃口。接着,从一个小徒弟的视角印证了刷子李的真功夫,起初,徒弟是“半信半疑”,但大半天下来,居然连一个芝麻大的粉点也没发现。他真觉得这身黑色的衣服有种神圣不可侵犯的威严,正当徒弟对师傅佩服得五体投地时,却突然发现刷子李裤脚上有一白点:师傅如那山般的形象轰然倒去,不料刷子李最后揭开谜底:那白点原来是黑裤烧了个小洞造成的!
一波三折的叙事,使刷子李的“奇”得到了一次次的渲染。
写“泥人张”,则是单刀直入。三言两语介绍泥人张后,便切入正题,这是一场人格的较量,也是智力的较量。面对海张五的挑衅,人们都等着看泥人张怎样“回报”。于是,故事有了悬念。而泥人张的回报也十分奇特--用鞋上的泥捏出了“一脸狂气”的海张五头像,第一回合告一段落。而海张五接着又侮辱起泥人张的手艺--这破手艺也想赚钱,贱卖都没人要!对此,泥人张居然毫无反应,但事后的“报”更令人叫绝--次日,街市小杂货摊上摆出了一二百个“海张五”泥像,并大书“贱卖”等字。泥人张一言不发而妙招制胜。
五、探究课文
1、分组讨论:课文里有这么两句话“手艺人靠的是手,手上就必得有绝活”,“手艺人靠手吃饭,求谁?怵谁?”揣摩这些话,讨论作者对待手艺和手艺人的态度是怎样的?他的观点在今天的社会环境中能行得通吗?
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主张“自食其力”求生存的人生态度,钦佩、赞赏之情溢与言表。手艺人不搞歪门邪道,靠劳动吃饭行得正,站得直,怕谁?怵谁?但是,在如今的商品经济社会里,这个观点未必都行得通。我们听过“适者生存,不进则退”,“识时务者为俊杰”之类的话,姑且不论它们产生的背景,就生存而言还是要讲究点科学性、技巧性,当然要在不丧失尊严的前提下。如今的社会,不可以没有信息,不可以不关注时代的潮流,不可以不和他人沟通、合作,更不可以没有法律意识。所以说,未来社会需求多元的、复合型的、综合素质高的人才,希望同学们明确目标,努力奋斗,让自己成为时代的新人!
2、“刷子李”的行事是否有作秀之嫌?曹小三最关心刷子李身上到底有没有白点是否本末倒置?
如果刷子李手艺平平,专在保证“身上没有白点”上下功夫,那就不但无用而且可笑。刷子李此举的目的其实是在以极端的形式向世人昭示自己的高超技艺,其中流露出对自己手艺的绝对自信和自豪,也不妨看作是对自己的挑战和较劲。这一切如果有了雄厚的实力做后盾,就绝不能说是作态作秀,即便是作秀,他做的也确实“优秀”。或者说,这是一种“包装”,是一种广告效应,完全无可非议。
而曹小三的心态也属正常。既然刷子李为自己立下了如此之高的标准,别人就必然会用这一标准来衡量他。
六、分析人物。
文章刻画了刷子李和泥人张这两个奇人,人物性格鲜明。
提问:“手艺人靠的是手,手上就必得有绝活”,“手艺人靠手吃饭,求谁?怵谁?”揣摩这些话,看作者对待手艺和手艺人持怎样的态度?你认为在今天的社会环境下,按作者的观点做事、做人能行得通吗?围绕这一话题,分小组展开讨论或辩论。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在作者看来,人有手艺就可以生存,手上有绝活就可以不求人、不靠人。但在今天的社会环境中,我们做事、做人除了靠自己的本领外。还要讲求与别人合作,共同探求,共同发展。
七、写作特色:
1. 情节虽然简单,但安排得曲折有致。
2. 本文的语言本色朴素,具有浓郁的“天津”风味,并且幽默传神,极富表现力是人物语言,还有叙述语言,均情趣盎然,简洁传神。
首先是浓郁的“天津”风味:“要哪没哪”“就赛升天一般美”“架式挺牛”“一个泥团儿砍过去”等都汲取了方言中的精华。
其次,语言极具造型能力:“有绝活的,吃荤,亮堂,站在大街中央;没能耐的,吃素,发蔫,靠边呆着”一句对称工整,有对比,有比喻、夸张,将天津卫码头上的世风描写得淋漓尽致。
八、小结
本文以两位手艺人(刷子李、泥人张)的高超手艺为话题。作者均只选择一件小事来写,借一件极富戏剧性的小事窥见人物的大本领大智慧。情节虽然简单,但安排得曲折有致,叙事一波三折。语言本色朴素,具有浓郁的“天津”风味,并且幽默传神,极富表现力。
九、作业
十、课后反思
这节课上,我最大胆的尝试就是:能不能根据自己的阅读体验,设立学习目标?当我读到这篇小说时,我被里面的人物奇特性、语言的奇妙性和情节传奇性所吸引,归结到一个字就是“奇”,后来由文章的题目中受到启发:那它们“俗”不?仔细体味一下它们确实又是“俗”的,人物是凡俗的,语言是俚俗的,内容是有关民俗的。所以我就根据自己的阅读体验,以“俗”与“奇”作为问题导学的主线,设立了三个主要的学习目标:
1.人物的凡俗性与奇特性;
2.语言的俚俗性与奇妙性;
3.小说的民俗性与传奇性。
然后,紧紧围绕这三大目标编写导学案。从学生的课堂反馈情况来看,效果还好。由于这个问题是教师个人的独特的体验,学生就不可能仅仅充当知识的搬运工,找找答案,抄一抄,写一写,他们必须借用手中的资料,对信息进行全面的筛选、思考、整合,使学生对问题充满探究的兴趣,但又是跳一跳,够得着的,能激发他们的思维并乐在其中。
我觉得这种做法,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多加尝试。
这是一节展示课,我的总体思路是:对上一次申报课存在问题的整改的一次大练兵。在分层展示的形式上,不再是一味地写,而是听、说、读、写、演,具体问题,灵活设计;在展示的公平上,不再是一展示就是六大小组的庞大阵容,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质疑、补充,在课堂的高效上,相比以前我的课堂,总算是向前迈进了一大步;在评价的形式上也做了一些调整,不再是繁琐的分数,用太阳、月亮、星星、花儿和叶子来表示,既直观又有新意,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对问题本身的思考,而不再纠结于具体的分数。
以上的尝试和整改,虽然得到了同仁的一些好评,但这节课的不足之处也是显而易见的:
一、导课不够自然,有生涩之感。本打算让班长来“破冰”的,不想汪德胜同学把手举得高高的,班长把头埋得低低的,无奈之下,只得让他来说了,说得可想而知,怎么导入到本课《俗世奇人》呢?只能说他进步比较大,是一“俗世奇人”,但总觉得有些牵强别扭。现在想来,主要是没有做好预案。只想到班长会说得好的,没有想到,如果其他人非要站起来说,又说得不好,怎么办?
二、还有一个老毛病,可以说是我的课堂的一大顽疾:时间不够。不能将每个环节完整地展现,总是由于时间关系,不得不将某一环节作为作业来处理。难道就不能将时间分配得恰到好处?
都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可惜因为我要到英语组当评委,错过了向同仁们请教和学习的机会,很遗憾!但我相信:机会还是有的!
李洪波
今天上午上了《核舟记》这篇课文。这是一篇说明事物的文言文,篇幅较长,难点字较多,还有不少的长句。因此,在引入课堂后,先给了5分钟用来扫清朗读障碍。然后,就试着来读。学生们自行读,到不会读的地方我再纠正,大约用了5分钟算是勉强的读完全文。读完后,我说:“老师再给大家范读一遍,在我读的过程中,你们拿起笔,对仍不懂的字词和节奏做上符号。”接着我就用很慢的速度朗读全文,读完后,再强调了几处难字和节奏。而后组织全班再齐读全文,这次的效果要比前一次好得多了。读完后,他们还给自己鼓掌呢!我顺势表扬了他们,又提出同桌、小组之间互读,着重注音难点的字词和节奏。然后抽生起来朗读,同学们针对几位同学的朗读,提出了很好的评价,听着他们说:“我觉得某某的朗读感情很到位,节奏划分也很准确,但字音不标准,出现了几个错音,比如说……”我很高兴,这种评价训练对他们的表达能力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因为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所以,我在备课时就注意在课堂上让学生自主分析课文。于是,在多次朗读以后,也只剩下不到10分钟的时间,我就安排大家按照小组合作的方式,重点讨论描写“大苏泛赤壁”的段落,也就是三、四段,并提出以实际表演的方式分析课文,一提到表演,一个个兴趣高涨呢!专著的投入其中,我在其中巡转的时候,听到他们激烈的议论着句子的意思,再按照自己的理解确定表演的情景,真是好笑,很快就下课了,我示意大家静下来。他们惊呼:“就下课了哇?我们还没准备充分呢!”我问:“那怎么办呢?”学生们纷纷说午自习再来仔细演练。我告诉大家明天的课堂会抽小组上台表演,他们的兴致更高了,我还没招呼下课就议论起该怎么表演的细节。看他们热情的样子我也就没统一下课了。
这节课让我感受到在教学中,应该着重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为前提。“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不能只说不练。同时,应该持之以恒,坚持在自己的每堂课的教学之中
1、学习欣赏咏月诗词的方法
2、养成良好的诵诗词的习惯
3、通过背诵,感受作者乐观旷达的情怀美,学会善于在逆境中调整自己的心态。
[教学重点]
1、学习欣赏咏月诗词的方法。
2、养成良好的朗诵读诗歌的习惯。
[教学难点]
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及其旷达胸襟在词中的体现。
一、导入新课
有人说中国的月亮“一片冰心”,她寄托古往今来诸多文人雅士的美好情感。也有人说,随意拾起一本古诗文的书,轻轻摇晃,哐哐当当地能掉下好几轮的明月。今天我们一起拾起苏轼那极富浪漫主义色彩的“明月”。
二、推进新课
(一)读准字音
1.学生自由朗读,读准字音。
宫阙琼楼绮户婵娟不胜寒丙辰(板书)
请一名同学朗读,强调读准字音的要求。
(二)读准节奏
2.幻灯片展示节奏划分。听名家范读,引导学生注意轻重缓急,抑扬顿挫。
三、分析新课
(三)读出情感
3..师生共同探究词人的情感变化。
由此引出小序内容并简介词作背景,让学生了解创作时间及创作原因。(打出幻灯片)
这是一首中秋咏月兼怀人的抒情之作。是中秋词中最著名的一首,向来脍炙人口,作于丙辰(1076)年秋节。当时作者41岁,为密州(现在的山东诸城)太守,政治上很不得意,与其弟子由已六七年不见,心情抑郁不欢。作者并未因此幻想超脱尘世,而是热爱着人间的现实生活。他认为,一个人一生很难十全十美,只要大家都能在月光下过得很好,也就可以了。
4.全班齐读后教师点拨诵读诗词的要求:(打出幻灯片)
①速度要慢,边读边体味,使作品中的形象在脑中浮现。
②要有节奏,韵脚读出延长音。
③有感情。
5.分析上阙
明月什么时候才有呢?我举着酒杯仰问青天。不知天宫中今晚又是哪一年?我真想驾乘着长风回到月宫,又怕那美玉砌成的宫殿,太高太寒冷了,让人禁受不了。在月光下起舞,影子也随人摇动,那月宫哪里比得上人间好呢?
明确:上阙主要写:把酒问月。对宫阙(朝廷)既留恋又恐惧的矛盾心情,在逆境中的自我慰藉。
情感变化:悲伤-矛盾-无奈(板书)
第一次朗读比赛:推荐两位男女同学朗读比赛。
学生点评后,教师总结点评:须读出矛盾的感情。
师范读,并请学生在老师范读后,再次朗读。
6.分析下阙
月亮照过朱红色的楼阁,又低低照进了雕花的窗户,照着失眠的人。月亮对人世该没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总是在人们离别、孤独的时候变圆呢?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这种事自古以来就很难周全。只希望亲人能健康长寿,虽然远隔千里也能共赏这美好月色。
明确:下阙主要写:对月怀人。对亲人的思念,对天下人的良好祝愿。对人生的乐观旷达的态度。
情感变化:埋怨-释怀-祝愿(板书)
第一次朗读比赛:推荐两位男女同学朗读比赛。
学生点评后,教师总结点评:须读出埋怨和释怀后豁达的感情。
四:师小结
这首词通过写作者因为政治处境的失意,以及和其弟苏辙的别离,中秋对月,不无抑郁惆怅之感。但是他没有陷在消极悲观的情绪中,旋即以超然达观的思想排除忧患,表现出对生活的热爱和乐观旷达的胸襟。
五课外拓展
面对赤壁的滔滔江水,他豪迈奔放地说:“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面对青春的一去不复返,他积极乐观地说:“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面对自然界的风吹雨打,他从容洒脱地说:“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师生共同体悟苏轼的豁达。集体诵读本首词。
六拓展延伸
从这首词中,你在作者身上学到了什么呢?
学生畅所欲言,最后教师总结:
同学们啊,请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去面对逆境以平常心去面对逆境。如果我们能好好的对待逆境,那么他将会是我们的良师益友。
七旧词新唱
共同欣赏音乐《明月几时有》
八结束语:
音乐很美,词也很美,明月不老,经典永垂不朽,今天我们以月开头,在课的结束,我也借着苏轼的这一轮圆月,祝愿在座的各位老师同学们花常开,月长圆,幸福常在。
九、布置作业
1、背诵这首词
2、你能举出哪些有关“月”的诗词?
3、人生有太多不如意,学了这首词后从中受到哪些启发?谈谈自己看法。(200字左右)
板书:
上阙:把酒问月:悲伤-矛盾-无奈
下阕:月下怀人:埋怨-释怀-祝愿
旷达乐观积极
雷真民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全文,体会母子深情。
2、品味关键词句,感受人物形象。
3、理解文章主旨,体会艺术构思。
重点难点:
重点:
1、整体感知全文,体会母子深情。
2、品味关键语句,感受人物形象。
难点:理解文章主旨,体会艺术构思。
教学方法:创设情景法、朗读品味法,自主探究法、合作交流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母爱如阳光、如雨露、如空气、如大地,时刻包裹着我们,浸润我们的身心,我们甚至沉浸其中而不知珍惜、不知感恩。可是,在世界上有这样一些孩子,享受妈妈的爱对他们来说是那么难!
出示:躺在妈妈怀里的女孩
孩子睡在地上就像睡在妈妈的怀里,这土地呀,一定是暖暖的土地。
导入:《甜甜的泥土》
二、初读感知,把握大意
1、读准字音
2、配乐朗读
这篇小小说讲了一件什么事?(用整体概括的方法说说故事)
三、再读品味,分析“甜”、“苦”。
这是一篇有味道的文章,下面我们来好好地品味品味。
你读出了什么味道?
1、甜?
文章的线索是什么?(用分层概括的方法说说故事)
结构:送奶糖--分奶糖--埋奶糖--化奶糖
小结:甜甜的奶糖贯穿全文,可是我们读了之后,却更多的品味到别的滋味,那就是--
2、苦!
谁苦?
(1)品一品妈妈的苦。
你从哪里看出来?哪些语句?讨论交流。
(赏析神态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
你觉得妈妈的苦体现在哪些方面?
这些全都压在了妈妈这个羸弱的女人的肩上,让人同情!
最集中表现妈妈的苦的是那些段落?动情地读一读吧。
分角色读第6-18段。评价。
(2)品一品孩子的苦。
你从那些句子看出了孩子的苦?孩子的苦体现在哪些地方?讨论交流。
“他照例先把全家的便盆倒掉、涮净,再淘米、添水、捅火、坐锅,然后才背上书包拿块冷馍悄悄溜出门。”
赏析:一个八岁的孩子,已经学会察言观色;
一个八岁的孩子,每天要做那么多的家务;
一个八岁的孩子,午饭竟然不能吃到一口热饭,只能啃一块冷馍……
小亮的苦妈妈知道吗?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亮!我的小亮!’像喘息,又似哭泣。”
世上谁人无父母,谁人无孩子!知道孩子天天在受苦,在忍饥挨饿、在受冷、在被责骂、被虐打,自己却无能为力,还有比这更能折磨一位妈妈了吗?
“亮!我的小亮!”这一声哭喊真是哭尽了悲与痛呀!
请你猜想,妈妈心里的话会是什么?试着补充一下:
我的的小亮
所以我们可以说:一对亲母子,两个苦命人!
3、苦中有甜……
(1)小亮的生活是不是全部是苦的滋味?请你说一说小亮生活中的甜。
妈妈的疼爱
传达室老头的关爱
同学们的友爱
老师的怜爱
(2)结尾惊奇。
你能解释为什么说“那泥土,甜丝丝的。”
那甜甜的泥土寄托着妈妈对儿子的至爱亲情,滋润了小亮伤痛的心田;
那甜甜的泥土包含着学校老师的怜爱、传达室老头对小亮的关爱、同学们的友爱,温暖了小亮幼小的心灵。
那甜甜的泥土惊奇了结尾,诗化了全篇。
(希腊神话和中国文化)
小结:生活中从来都不缺少爱的滋味,也许在人生的某个阶段,你会与你挚爱的亲人分离,但是人世间的最真的情、最纯的爱永远不会离开你!如同我们脚下的大地一样宽广厚实,一样博大、一样无私!
四、品味母子真情,说说我的故事。
1、欣赏《天之大》。
我们再来欣赏一位8岁的孩子献给妈妈的歌。
2、说说你的亲情故事。
五、作业:
1、说说你的亲情故事,完成一篇三百字左右的微作文。
2、整理搜集关于母爱的名言。
结语:母爱--人世间最温暖博大的情感!让我们共同祝愿
祝愿天下所有的母亲幸福!安康!
祝愿天下所有的孩子幸福!快乐!
惜缘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教学是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观察和实验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发展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为更好地实施实验教学,现做计划如下:
一、实验目的
1.培养学生树立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2.掌握科学的实验方法。
3.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和实验能力。4.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团结协作精神。
二、实验重点:
本学期实验教学的重点是部分演示实验分组实验。
三、实验难点:
1.将探究方法和创新精神用于教学中。2.将演示实验变为分组实验。
四、实验措施:
1.对所有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都要填写实验通知单和实验记录。2.严格要求,按程序进行操作。3.认真组织,精心辅导。4.开展形式多样的实验竞赛活动。
5.积极组织并指导物理课外兴趣小组开展实验活动。
【毛遂自荐 教学设计(长春版八年级上册)】推荐阅读:
《繁星》五首(冰心) 教学设计(长春版七年级上册)07-10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 难忘九一八 教学设计10-31
湘版八年级上册美术教学计划10-21
鲁教版八年级上册思想品德教学计划12-27
新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计划及教案06-11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121机械能》教学设计11-02
人教版八年级思想品德忠实履行义务教学设计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