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实验活动(精选8篇)
一、课题的提出:
作为地处乡镇农村的我校,受社会大环境、家庭小环境、生活学习条件等诸多不利因素的影响,加上农村学生的性格内向、封闭、思维不活、信息来源少、思想不开放、缺乏自信心、竞争参与意识等心理特征的制约,导致农村初中学生缺乏学习数学的兴趣,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责任心不强,学习方法欠缺,学习效率不高。农村的学生大部分数学学习的基础不牢,加之在之前的学习数学中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许多学生在初中数学学习上普遍存在着畏难的情绪,对数学困学、厌学的学生日益增多,几分、十几分的现象已有愈演愈烈的趋势,如果在平时的教学中对学生学习的评价处理不当,极易加深他们对数学的畏惧感,从而丧失学习数学的兴趣,陷入数学学习的恶性循环中。部分数学教师的教学理念还没有完全转变,教学条件比较差,出现了“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用旧方法教新教材,课堂教学不能促进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得不到落实。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得不到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很差。主要表现在:教师教,学生被教;教师无所不知,学生一无所知;教师思考,学生被考虑;教师讲,学生温顺地听;教师制定纪律,学生遵守纪律;教师做出选择并将选择强加于学生,学生惟命是从;教师做出行动,学生则幻想通过教师的行动而行动;教师是学习过程的主体,而学生只是客体,学生的数学课堂学习是非自主的过程„„学生的积极性不高。如此状况,让人堪忧。鉴于此,我们提出了《农村初中数学主体性活动课堂教学活动的实验与研究》这一课题的研究,它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二、课题的现状
(一)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的现状与趋势分析
当今时代,是一个急剧变革的时代,科技飞速发展,观念急剧更新。瞬息万变的时代,要求未来的人才必须具备强烈的自主精神、自主能力,以及自主学习的习惯。
在我国,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已得到全国教育界的肯定和初步的印证,并且取得一定成果。为了达到叶圣陶先生提出的“教是为了达到不教”的境界,“为了帮助学生在学习上学会用自己的腿走路,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潘自由语)就必须加大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力度。
而洋思中学的数学课堂教学提倡“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杜郎口中学的“三三六”教学模式的数学课堂则更注重学生主体性学习,他们在数学教学中都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更注重学习效果,提高了数学课堂教学效率。很值得我们去借鉴。
(二)本课题与目前国内外研究的联系与区别,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及其突破。联系:
1、都是对传统课堂教学中不利于学生个性充分发展、低效的教学方法的摒弃,倡导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自主能力的有效教学策略。
2、都是借助于现代教育教学改革中的成功经验,并试图在此基础上通过实验论证上升为教学理论。区别:
本课题旨在对农村初中数学学生主体性活动课堂教学的实验与研究。其他研究大多侧重理论方面,而本课题试图借助建构主义、人本主义等理论,在具体的操作实验中,实践新课标理念,寻找促进学生自主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策略,同时丰富教育教学的价值性理论。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及其突破:实施农村初中数学主体性活动课堂教学的研究与实践是解决怎样学生自主性的问题,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关键,因此是本课题研究的重点。学生的学习是否是有效的学习则是本课题研究的难点。将这些实验经验上升为理论,更具有普遍性,便于在经济较好的农村中学大面积推广。
三、本课题在研究目标、研究内容
此课题的确定与实验对改变当前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现状和推动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具有现实和深远的意义。
(一)课题研究目标:
探索构建以学生为学习活动主体的新型的农村初中数学教学模式,为教师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1、通过理论研究和探索,创设适合我校的数学课的课堂教学的原则、途径和方法及与之相适应的主体性活动课堂教学的课题模式。
2、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让学生达到以下目标:(1)愿学(2)乐学(3)会学(4)善学(5)求新
(二)研究内容:
1、“数学学习与学生身心发展”的研究成果和主题教育思想。
2、对学生现状的研究。
作为地处乡镇农村的我校,原来两处中学数学成绩还可以。但是,随着农村全面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铺开,2011年我校初中班基本保持在14个班左右,全校初中人数达700多人左右,由于普九任务的急迫性,小学毕业生数学成绩极其不合格的学生,不管怎样考试,都要进入初中学习,无法再将他们拒之门外,数学教学的困难也随即变得尖锐突出,又加上农村学生家长文化水平普遍较低,辅导不上孩子的数学学习,教师只注重传授而不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学生自主意识淡薄教师要着眼于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的提高来确定课堂教学活动的多元性,设计有一定层次的数学教学活动,以适应学生的差异。因而要通过我们的试验和研究、改变教育观念,转变教师的角色,把学生看作主体、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3、数学主体性教学模式的研究
主体性教学最重要的是体现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是学生自我学习和构建知识体系的过程,我们构建的数学主体性课堂教学模式的基本方案是这样的:
指导思想:学生主动参与、合作交流,教师参与指导。
学生按成绩平行分组,每组选一名组长。施行小组合作学习。主要教学环节:(1)布置预习讲学案
在下一节课前的适当时间内,告诉学生将要学习的内容,并以讲学案的形式发给学生。让学生根据讲学案,结合课本内容,查阅手中的资料解决讲学案中提出的问题。(2)展示成果
上课时,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教师让学生回答讲学案提出的问题。让每一个学生都能积极展示自己的成果。提高其积极性。(3)讨论解决问题
讨论并解决问题是主体性教学模式的主要环节,该环节的成败取决于教师的点拔、学生的课前准备和课堂思维能力。教师要根据课堂上学生的实际情况作及时的调适,这个过程中,教师是一个引导者、学生是活动的主体,从而激活课堂的民主气氛,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同时对于在问题讨论过程中学生的创造性意见,教师要及时给以鼓励和表扬,提倡学生“另辟蹊径”,从而真正实现注重个性,塑造学生健康向上、适应时代要求、善于探索和创新的人格。(4)归纳总结
讨论问题的目的是要解决问题,形成结论。对待问题,虽提倡学生讨论乃至争论,但也不能“喋喋不休”,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讨论情况,结合具体的内容,给予点拨。对于学生围绕问题讨论过程中发生的争论,教师既要当好“裁判”,但也不能完全以教师的身份“居高临下”、“一锤定音”,对因争议而暂时不能解决的问题,要鼓励学生在课后作进一步的探究。(5)当堂训练、检测反馈
本堂课的教学任务是否已完成?学生对本堂课的内容是否已经掌握?可以课堂小练习及学生板演的形式对学生进行当堂检测,从而了解课堂教学效果,使教师“胸中有数”。教师根据学生反馈情况,作出相应处理,为下一节备课“留个底”,同时对课堂练习中学生暴露出来的问题要进行评析并当堂解决,不留“后患”。(6)布置任务
在本堂课下课前,教师根据本学科特点和下节课内容,布置学生课后完成的任务:预习下节课的讲学案。
以上是我校的数学主体性课堂教学模式的基本环节,当然主体性教学模式决不是一尘不变的,教师应当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进行调整。
4、学生评价体系的研究。
“评价是一盏灯,能指明学生学习前进的方向”。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更多采用正面评价,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合作精神、团队精神和教师个人的教学成功与不足进行客观、恰当的评价,并形成以下几种长效机制:一是基础评价机制。即对每一个学生的实际水平与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表现进行深入地了解,为他们制定一个“水平线”。二是过程评价机制。即对学生合作过程中的情感、态度、表现等不失时机的进行恰当评价,并组织小组间的相互评价和学生的自我反思,以此肯定成绩、找出不足、指明方向。三是成果评价机制。即要善于发现学生思维成果的合理部分,不苛意求全,保护学生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合作水平的不断发展和提高。针对学生好胜的心理特点,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要从强化两种观念入手,及时引入竞争机制,使小组合作学习更具实效、高效。一方面,从强化“学习小组”的集体荣誉感入手,另一方面,从强化“学习成员”的个体荣誉感入手,通过选出最佳组长、最佳组员,让基础好的学生感到提高自己成绩的同时,还必须尽力帮助组内其他成员,让基础较差的学生则认识到小组的成功取决于每个成员的努力,变压力为动力,使小组内出现互动,互助、互勉、互助的局面。
四、完成课题的可行性分析及保证措施
1、适应新课程改革的时代要求,课题有很强的生命力。
2、课时研究有利于发展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学校,会得到学校领导的支持,并能将课题研究工作纳入日常教学管理之中,有利于出成果。学校为课题研究提供一些必要的培训、考察条件,并积极支持参加市、区组织的各种培训,外出参观、听课等活动,学习先进经验。
3、本校的数学学科多年来数学教学质量一直在我区同类学校中名列前茅,有一批业务精湛,勇于创新,开拓进取的高素质师资队伍,本人可以借鉴其先进经验。
五、课题界定支撑性理论
(一)课题界定
主体性数学课堂教学是一种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多项互动。其突出特点是强化了数学课堂要素间的联系,教师的作用在于创设情景,充分调动学生,引导学生自主的去探索;注重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能力;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充分发挥情意教学的作用。让每个学生动起来,让每个学生体验成功的愉悦,把学习变成一种活动,一种需要和乐趣。
学生主体性:是指在数学教学活动中,作为主体的中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处理同外部世界关系时所表现出的功能特征,具体表现为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
主动性:首先表现在中学生具有独立的主体意识,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自觉积极的学习态度,能够在教师的启发、指导下独立地感知教材、学习教材,深入地理解教材,把书本上的科学知识变成自己的精神财富,并能够运用于实践;其次,还能够把自己看作是教育对象,对学习活动进行自我支配、自我调节和控制,充分发挥自身的潜力,并利用内、外两方面的积极因素,主动地去认识、学习和接受教育影响,积极向老师质疑、请教,要求答疑,相互研讨,以达到自己所预期的学习目标。
积极性:首先表现在能够根据社会的要求积极参与教育活动,并以此作为自己今后学习的努力方向;其次,能以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认知结构和情意结构去主动同化外界的教育影响,对它们进行吸收、改造、加工或加以排斥,使新、旧知识进行新的组合,从而实现主体结构的建构与改造。
创造性:对学生的数学学习而言,其创造性不限于首创前所未有的新知识、新见解,而应包括以下更多的内涵:在学习上能举一反三,灵活运用知识;有丰富的想像力,喜欢出“新点子”和解难题;爱标新立异和发表与别人不同的见解;善于利用所学的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及喜欢小发明、小制作、小设计等。
农村初中数学主体性活动课堂教学:能够促进农村中学生主体性发展的数学课堂教学。即研究教师在主体性教育思想指导下,探索有利于学生主体性发展,以培育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的主体能力,形成学生的主体人格的课堂教学策略、方法及模式,观察总结促进中学生主体性发展的课堂教学特征和学生主体性行为表现的课堂教学。
(二)支撑性理论
1、建构主义理论:其最早提出者可追溯至瑞士的皮亚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倡在教师指导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也就是说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传授者与灌输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建构主义学习环境包含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等四大要素。这一阐述为本课题研究的组织、实施主体性课堂教学的策略及教学模式提供了实质性理论支撑。
2、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中学生主体性发展研究”的哲学基础。他揭示了人的主体性的重要地位:主体性即人的“类”特长——“自由自觉的活动”。它是人作为人而存在的必然性、本质和根本方式,它不同于物的规定和动物的活动,对于人的全面发展,马克思主张以人自身的活动,从人的主体性去理解,全面发展的人要用人自身的尺度去衡量。从一定意义上讲,人的全面发展即人的主体性发展。初中学生的身心发展,是外部环境、教育与青少年儿童的内部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3、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关于课程的实施、引导学生学会学习等方面提出:“改变课程实施过程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这与在课堂上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是一致的。
六、研究过程与方法设计
(一)研究过程
1、第一阶段(2011年10月—2011年12月)
开题;学习研究的教师对主体性教育的思想、原理和方法,学习课堂观察法、课例研究法、行动研究法、文献研究法等研究手段;组织落实实验班级学生学习状况分析总结
2、第二阶段 2011年12月----2011年2月
对课题进行实验研究、分析归纳、确定活动模式;广泛收集实验和行动案例,进行认真分析、反思、探讨、调整进行中期成果展示。
3、第三阶段2011年2月----2011年3月
全面评价实验研究 论文。
4、总结阶段2011年3月----2011年4月
对研究情况进行全面总结和解释,建构提升学生主体性的课堂教学模式,形成研究报告,组织成果展示,邀请专家进行鉴定、验收。
(二)研究的思路方法:
本课题的研究思路大致可以这样表述:理论指导——现实问题分析——主体性的理论依据——形成课堂改革的举措——完成农村初中数学主体性活动课堂教学实践研究。
研究方法 :根据实验研究的内容,将综合运用调查研究法、文献研究和行动研究法。
调查研究法主要用于了解目前所教学生的学习状况,特别是数学自主学习能力的状况及造成现状的原因,为课题立论提供科学依据。在研究的初始阶段,每年级选取部分班级作为课题实验班,其余班作为对比班,实验班教师制订的实验内容、计划和目标。实验过程有记录、有调控,实验前后有变化资料。通过调查方式了解学生掌握的具体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的变化、学习环境的变化和心智、情商的变化,也为后阶段的实验和全面行动阶段提供资料和依据。文献研究法就是主体性活动的课堂教堂的有关资料进行研究,吸取精华,剔除糟粕,根据班级的具体情况制定有效的实施方案。行动研究法将按照本课题材提出的“适合农村初中数学主体性活动课堂教学的研究制定全面的实施工作计划,并在实践中不断充实完善。行动研究法包括课堂观察法和课例研究法,课堂观察法课堂观察是最经常最基本的课堂教学研究方法。研究过程中将课堂观察锁定在教师行为对学生主体性发展的影响、学生主体性发挥对完成教学目标的重要性、学生主体性课堂特征、学生主体发展的行为表现等;因为课堂观察带有鲜明的情景性,能促使教师有效反思教学行为是否有利于学生主体性发展,及时改进教学策略。运用好课堂观察法对学生主体性发展有促进作用。课例研究法:是一种课堂行动研究法。它是一种长期的持续不断的改进提高模式,始终聚焦于学生的学习,围绕着具体的教学情境,在教师合作下完成。借助该方法,有利于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展和教师的专业成长。
七、成果形式:
论文、研究报告、优秀课例。
八、研究成员:
课题主持人姓名 杨雪梅
新课程明确提出要赋予学生更多自主活动、实践活动的机会, 以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数学活动课让老师和学生参与到新颖有趣的活动中, 课堂气氛空前活跃.但也有一些教师觉得数学活动没必要, 或在活动后感到学生并没有真正理解和掌握所学内容, 远远达不到活动本身所希望实现的价值追求.
出现这种低效或无效的数学活动的原因, 个人认为有以下几种情况: (1) 教师没有真正理解数学活动的重要性, 视活动为浪费时间, 或为了活动而活动, 流于形式, 失去了新课改开设活动课的意义; (2) 活动偏离数学教学要求, 不少教师不能把握教材, 不能科学创设教学环节, 活动放而不收, 达不到预期效果; (3) 学生被动参与教学活动.学生是在教师的指令下活动, 使得学习并没有真正成为学生自发自愿的行为, 无疑降低了学习的效率; (4) 教学活动没有面向全体.在课堂上, 活动是少数人参与, 老师找几名学生演示, 其他学生当观众, 无法真正参与活动, 或小组合作学习时, 忽视对学困生的关注, 觉得部分学生掌握就草草了事; (5) 数学活动缺乏探究价值.通过实验活动, 很快发现结论, 学生没有体验从困惑、失败到成功的实践, 只是简单动手操作, 探究缺乏必要的价值.
针对存在的这些情况, 如何提高初中数学实验活动的课堂有效教学呢?下面我就结合自己上数学活动课的体会, 谈一谈粗浅的想法, 以求与同行共勉.
一、教师要钻研教材,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深入地研究教材, 多看书, 做到吃透教材.教师应善于领悟教材的编排意图, 有目的、有计划地多组织一些可让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把书本知识转化为学生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活动, 把抽象的数学知识转化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生活事实, 寓学于“做”, “做”中有学.要根据学生现有思维, 参与知识形成过程, 让学生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 培养应用数学的意识.
二、精心设计活动的教学环节
好的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的层次感, 研讨的核心问题等都基于对学生的了解.仔细研究学生, 搞好学情分析很有必要.在设计一个数学活动之前, 教师必须明确这一活动的出发点是什么?设计教学时就要紧紧围绕该目标, 精心设计:怎样开头?怎样指导学生探究?怎样启发?怎样设计练习?怎样有效评价?要适时进行质疑, 把问题引向深入, 问题要击中思维的燃点.设计活动内容力求灵活多样, 富于变化;活动地点也可多变, 可以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学生通过亲身体验, 知识的掌握及问题的解决应该会轻松得多, 如实地测量、商店服务、参观访问、数学墙报等.
三、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课堂上只有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 学生才会真正进入乐学境界, 变“要我学”为“我要学”.首先要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只有教师充满激情、充满活力, 才能把学生引入思考、探索之中;其次要善于改变活动形式.初中学生好奇心强, 对有新意、竞争性和游戏性的东西很感兴趣, 让活动课内容以游戏或竞赛的形式出现, 能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开拓学生的视野;最后要让学生本人成为评价主体, 并积极参与到评价中来.学生相互了解较深, 便于清楚看到同伴的优点与缺点.教师要充分信任学生,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积极引导他们以一种客观公正、严肃认真的态度参与评价, 创造性地完成各项任务.
四、活动要学生人人参与
在数学活动中, “小组合作学习”是最常见的活动形式活动课不仅要关心“优等生”成长, 而且更应加强对中下等学生的分层指导.活动时, 教师根据活动内容组建有效的合作小组, 分组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知识面、性别等方面的差异, 让学生在合作过程中取长补短.鼓励小组中学习成绩优良者带动学困生一起探究, 及时修改小组合作交流成果的评价标准, 让每名学生都能体会到个人优势, 通过开发他们的潜能, 改变不利的心态和状态, 让他们打造最好的自己.
五、给学生自学探究的机会
中国历来重视“学生自学”, 孔子的教学是“不叩不鸣”, 学生自学是老师进行有效教学的基本前提.数学重在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 这就要求教师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思维时间与空间.通过有趣的数学材料, 可以让学生独立思考完成一个问题, 也可以让学生结合实际问题自编题目, 在各小组内进行交流.学生在活动中经历观察与实验、猜测与推理、交流与反思, 不仅思维完善丰富了, 而且创新意识也得到了培养.活动中, 教师一定要处理好放与收的“度”.对于估计学生通过努力能得到问题答案的, 应大胆地放手, 如果不太顺利, 收要收得及时, 找到相应的对策加以组织和指导.如果只放不收, 只是表面上热闹, 收效甚微.
六、重视消化巩固环节
数学活动不是仅仅停留在某个具体的操作上, 活动结束后, 要有意识地让学生达到让所期望的目标, 适当地加以启发, 让学生在他们活动的基础上总结出规律或结论, 促进学生认识的升华.课后练习是巩固与运用知识的学习环节, 根据课堂教学过程的实际情况, 适时调整, 不仅能消化巩固课堂内容, 也是实验活动的延伸, 更能达到减负增效的目的.只有学生理解所学内容, 能运用新知解决实际问题, 才是新课改开设数学实验活动课的真正目的.
【关键词】数学教学 实验 类型 划分
初中数学实验,由于其实验的内容、目的以及实验所采取的工具等因素不尽相同,分类的方法与标准也呈现各自的特点.当下,关于数学实验的分类大致有以下几种.
1、按照数学知识素材来划分
初中数学实验可分为数与代数实验、图形与几何实验、统计与概率实验、综合与实践实验等等.甚至可以根据更为具体的知识素材来分类.例如:有理数实验、代数式实验、图形的运动实验、特殊角的实验等等.此种分类方法的特点是,通过实验课题,我们便可了解实验的大概内容,适合作为章节实验,但对于实验的目的、实验的手段等其他信息则体现较少.
2、按照实验的目的来划分
初中数学实验可分为验证性实验和探究性实验.验证性实验是通过实验操作、观察、记录、分析等手段检验一个数学判断或结论真伪的实验.探究性实验是通过实验来探索、回答一个对学生来说尚不知道答案的数学问题,一般只提供实验的课题.这两种实验有显着的区别:(1)验证性实验在学习完概念、原理之后,是对概念原理的分析和讨论,耗时一般较少;探究性实验则安排在概念原理的学习之前,为发现、提出概念原理埋下种子,用时一般较多;(2)验证性实验一般用于验证所给结论,实验在一定程度上是结论的附庸;探究性实验一般开始于一个有刺激性和探索性的问题,实验的过程受未知探索结果的吸引,对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要求一般比较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情感和数学态度;(3)验证性实验中,教师往往是引导者、评论者;探究性实验中,教师往往是倾听者和提问者,教师和学生在探究性实验中遇到的挑战较验证性实验多.
此种分类的特点是,操作者对于实验的性质比较明确,在实验实施的过程中目标清晰,能更好地掌控课堂,做到收放自如.
3、按照数学实验的实施场所来划分
初中数学实验可分为随堂实验、实验室实验和课外实验等.随堂实验是指穿插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数学实验.随堂实验的特点是内容短小,使用的工具比较简单,学生能在较短时间内完成,直接为随后的数学主题服务.随堂数学实验设计的主体一般是教师,学生和教师都可以成为实施主体;实验室实验一般是指围绕一个数学主题,需要在专门配置的“数学实验室”组织的实验.实验室实验一般内容较丰富、过程比较长,具有一定的思考性和探索性.一般需要制定实验计划,在实验室借助专门的工具和材料或者计算机及专用数学软件进行操作实验,要求学生观察现象或记录数据,分组讨论实验中所出现的现象或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得出一个结论,并给出合理的数学解释,最后写出完整的实验报告.实验室实验的设计主体可以是教师,也可以是学生,但实验的主体一定是学生;课外实验是指学生在校外借助社会场所、资源、工具等开展的数学实验.这类实验的特点一般具有开放性、探索性、生成性.實验的内容可大可小,实施的时间可长可短.课外实验的设计主体原则上是学生,实施的主体则一定是学生.
此种分类方法的特点是,有助于教师认清数学实验的外部环境特点和实施的主体,能根据实验内容的大小和时间的长短、实验所需的场所和工具,来设计和选择恰当的数学教学形式开展数学实验.但这种分类方法也适用于其他学科,不具备数学学科的特殊性.
4、按照实验工具来划分
初中数学实验的显着特征是实验工具的多样性,概括起来有两大类:实物直观和计算机.实物直观又包括很多,比如纸、三角板、扑克牌等.因此,依据数学实验所使用的工具来区分,可以分为计算机实验、折纸实验、火柴棒实验、三角板实验和骰子实验等等.
此种分类方法的特点是,对于实验所需要的工具一目了然,但分类过于宽泛、笼统,对于实验的内容、实验的目的往往不够明确.比如借助计算机来实现的实验内容非常多,有图形的运动、图形的平移、圆周角的性质、一次函数的性质等等.此外,在一个实验中,往往所选用的实验工具不止一种,而被划分为不同的实验类型,也缺乏合理性.
5、按照实验手段来划分
初中数学实验可分为手工操作型、软件运用型、数学建模型和思维活动型.(1)手工操作型实验.通过动手操作,在教师指导下对数学的定义、定理、公式、法则等进行验证或发现的小型实验.这种实验一般易于操作,器材容易准备,占用时间不多,可以在课堂上或课外随时进行.比如学生只要用一个纸质等腰三角形,动手通过对折就可以得出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也可以用一些硬纸皮做立方体的表面,然后沿某些棱剪开平铺,从而探究立方体图形的展开图等等.(2)软件运用型实验.该类型的实验主要是借助计算机,利用数学软件来实现的,如可以利用“几何画板”的画图功能,来探究函数、几何图形的性质,也可以借助计算机完成数值计算等.(3)数学建模型实验.数学建模是数学实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此类实验更多的是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将生活问题利用数学建模,抽象成数学问题,这种实验可以是课内实验,也可是课外实验,对学生的要求较高,需要学生有较扎实的数学功底和较强的实践能力.(4)思维活动型实验.思维活动型(思维实验)是指不借助实物工具,只在头脑中模拟实验的全过程,并通过思维活动检验实验的可行性,从而得出结论的思维活动.思维活动型实验还包括对实验对象或条件的理想化实验,这类实验一般适用于对问题的定性分析或对某一实验操作过程的思维重现.
此种分类方法的特点是,概括较为全面,但分类中有交叉,比如在数学建模型的实验中,既有手工操作的案例,又有一些是软件运用型实验,范围界定不够清晰.
总之,数学实验是学生了解数学知识,提高数学能力,探索数学未知世界的重要的途径和手段,掌握实验类型有助于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有针对性的采取适合学生和教学内容的实验方式,从而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用发现式实验开启学生的“数学之眼”》,李世杰,《中学数学教育》2005.11
一、通过数学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初中数学具有一定的抽象性,但是初中阶段的学生思维较倾向于形象思维,因此,教师通过实验教学可以将抽象的数学概念通过实验形象化,让学生在深入理解数学概念的同时通过数学实验促进自身解决实际数学问题的能力,实验教学是一种抓住本质进行教学,通过形象的思维激发学生对于数学的学习兴趣,形成较为系统的知识网络。例如,在平面几何证明三角形全等的教学中,直角三角形斜边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纸片进行折叠,让斜边的中线和斜边比较,得出这样的数学结论,这样在巩固学生的知识点的同时,促进学生的立体想象力的培养,并且在三角形全等的实验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对一张矩形的纸片折叠,可以折叠出几种全等的三角形,通过这样的形式可以考查学生对全等知识点的掌握能力,同时有利于学生发挥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通过思考得出该问题的解决方案。例如在本方案中学生应该抓住矩形的特点和三角形的本质,同时这两个的对比进而,得出矩形中两个全等三角形存在的有利方案。
二、通过数学实验,突破课堂中的教学难点
初中数学中存在一些疑难问题通过教学实验可以很好地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并且通过学生的动手实验直接促进大脑思维能力,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而在以往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在课堂上照本宣科的教学模式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不能让学生发现数学的乐趣,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实验中教师通过给学生提供相应的背景,数学概念的证明由模糊到清晰,思维的过程由猜测到证明,这样可以让学生感觉到整个数学概念的一个过程,让学生掌握最核心的内容。例如,在初中数学有理数这一章节的内容中,我们主要介绍了负数和正数,教师可以通过平时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明白初中所学的整数和现在所学的数制是统一的,并且教师通过平时生活中温度的正负,方向的相反正负,让学生正负是两个相反的单位,这样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可以帮助学生形象的理解这一部分的数学概念。
三、通过数学实验,激励学生在生活中应用数学
数学实验注重培养学生搜集资料,解决实际数学问题的能力,这一部分能力需要教师采用数学实验教学让学生选择与教学内容相近的生活素材,通过对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进行抽象,抽象成我们所学的数学知识,进而通过相应分析归纳得出相应的数学结论。例如,在制作椭圆仪这个过程利用的原理,通过这个课题的探究可以让学生发现椭圆其实是到两点距离之和一定的点的集合,通过这样的描述可以让学生将椭圆联想到园的知识,圆是到一个点距离相等的点的集合,教师可以在课堂之外让学生制作相应的圆或者是椭圆,学生在制作这两个图形的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并且学生体会到思考的过程,同时教师在学生进行数学实验的过程中可以对学生提出相应的问题,考察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例如教师可以学生提出类似于用相同长度的绳子围成圆、正方形哪个面积能够更大这样的问题,这样能够考察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四、数学实验缩短了学生和数学之间的距离
初中数学具备较多的抽象理论,同时要求较高的逻辑思维能力,因此教师应该通过教学实验提高学生的抽象能力,尤其是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能力,这样才能利用数学加以相应的解决,同时在实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注意教学应该深入浅出,通过合理的问题导入引发学生的自我探究,最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总结,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地位。
五、结语
本文主要对初中数学实验教学进行分析,进而提出教师应该在基础性学习的基础上注重对学生的实验教学,这样不仅能促进学生的知识综合运用能力的提升,同时还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
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阳光体育运动计划,以‘健康第一’为指导 思想,以落实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为基本要求,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学生 身体素质,增进学生身心健康为目的。加强领导,务求实效,在快乐大课间活动 中体现合作、自主、探究和创新的教学理念。并以大课间为辐射点,促进课堂教 学的改革与创新,体现良好的校风,班风和学生的精神风貌。现就 2011----2012 学年第一学期体育活动作如下安排:
一、活动时间保障:
广播操每天第四节课后课间,时间20分钟,其中10分钟做操,10分钟活动,眼保健操每天第二节课后课间,时间20分钟,其中5分钟做操,15分钟活动。下 午放学后为统一的每天一小时活动时间(20分钟),凡当天有体育课的可以不参 加活动。
二、活动场地保障及落实:
广播体 广播体操:校篮球场。班主任组织学生练广播操,地点由学校统一安排。除上体 育课教广播操外,课外活动也要组织学生练操,直到熟练掌握为止。眼保健操: 眼保健操:各班均在教室内做。由第二节课的任课教师负责监督。放学后的活动: 放学后的活动:校篮球场。组成兴趣小组,由各项目教练具体负责。
三、活动内容保障: 活动内容保障:
为激发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兴趣,本着因地、因人、因时活动特点。确定十二 大项体育运动为主体开展活动(篮球、乒乓球、羽毛球、田径、单双杠、武术、韵律操、跳绳、踢毽子、仰卧起坐、俯卧撑、趣味游戏)。各班活动内容具体安
排由班主任及体育教师统一指导。
四、活动组织的保障: 活动组织的保障:
隆兴小学“每天一小时体育活动”领导小组 组 长:张庆波(校长)负责全面工作; : 副组长:包念江、邓艳玲负责督促检查活动开展; : 成 员:屈刚、赵小松、张芳、吕兴及各班主任负责活动的计划、方案和组织实 : 施。为落实“全国体育健康标准”和“每天一小时体育活动”,学生活动以集 体项目为主,个人爱好为辅。各体育教师、值周教师、班主任需认真组织好每一 次活动。教练员安排如下: 篮球教练:张芳 乒乓球教练:陈世昌 羽毛球教练:何欣 田径教练:吕兴 单双杠教练:严召兰 武术教练:江尧 韵律操教练:冉细勤 跳绳教练:李坤溧 踢毽子教练:刘道敏 仰卧起坐教练:黄书证 俯卧撑教练:廖敏霞 趣味游戏教练:夏贵婵 阳光体育运动活动内容根据学生自报项目,分类分别有组织参加。
五、措施保障: 措施保障:
为确保安全,学生下课后出来做操,必须整队进出,做到秩序井然。作如下 规定,望老师遵照进行。
1、各班主任对学生进行有效的组织,下课后该任课老师应组织学生有秩序地从 教室内出来,各值周教师应到相应的楼道口内进行人员疏散,以免造成混乱局面。
2、做完操后,各值周教师、班主任要组织学生有秩序地进入教室,不能随意让 学生跑回教室,避免造成安全隐患。
3、各项活动的人数,各班作好记录。
4、教导处及财务处做好各类不足器材和采购工作。
六、体育活动班主任职责 体育活动班主任职责
1、加强安全教育,使学生掌握必要的体育活动安全防范知识。
2、按《方案》和课表要求
组织本班学生提前准备活动器材并做好安全检查 工作。
3、检查学生运动着装,了解学生的健康状况,协调体育老师合理安排运动 量。
4、出现意外伤害事故,要配合学校严格按照《学生伤害突发事件处理方法》 进行妥善处理。
七、体育活动学生安全守则 体育活动学生安全守则
1、要求参加活动的学生穿运动鞋,着宽松衣裤,尽可能穿运动服装。
2、在指定场地区域进行规定项目(指学校或班级安排)活动,不能擅自进 行其他项目活动,更不能乱窜乱跑,扰乱活动秩序与纪律。
3、要根据自己身体情况开展活动,如有身体不适或受伤应报告老师并办理 好请假手续。
4、活动时,同学间要互相协作、谦让,互相帮助,共同做好安全保护工作,不能出现互相吵闹、争执、嘲笑甚至打架等现象。
5、对违反活动秩序,不遵守活动纪律学生将作出严肃处理。
八、体育活动突发性伤害事件处理方法 体育活动突发性伤害事件处理方法
1、伤情发生后,在场教师必须第一时间对伤者进行处理,了解伤者情况、判断伤情并送学校医务室进行护救。
2、学生伤害严重,必须立即上报学校并由班主任通知学生家长或监护人,班主任需全程参与处理。
3、保护好现场,了解事故发生经过,调查事故原因,作好有关记录,采集 有关证据,以利于对事故做到事实清楚,责任明确。
4、特重大的伤害事故及时上报上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
一、学校基本情况
我校是2012年7月创办的公办初级中学,现有教职工91人,30个教学班,学生2100余人。学校位于庐城中心地带,她的前身是百年老校——庐江中学。我校建立以来,备受社会关注,办学行为规范,学生课业负担不重,无乱收费现象。
二、具体做法
(一)规范招生和分班行为。我校坚持义务教育入学制度,确保辖区内适龄人员全部入学接受义务教育。2012年8月招生后,我们严格按照户口和家庭住址录取七年级新生。学生入学后,按性别、毕业学校等因素,合理搭配,平行编班。整个招生及编班过程做到公开、透明、规范。没有重点班,不以小升初成绩编班。在学生入学后,及时完成学籍电子注册,同时按要求做好学生变动及普及资料更新工作,目前学生学籍管理的制度健全。
(二)规范教育教学活动。我校严格执行课程方案,按照国家、省课程计划的规定安排教育教学活动,做到:按标准课时开课,不随意增减课时;按课程设置开课,不随意增减科目;按课程标准要求教学,不随意提高或降低教学难度;按教学计划把握进度,不随意提前结束课程和搞突击教学;按规定的要求考试,不准随意增加考试次数。严格杜绝教师补课。
(三)规范作息时间。我校每周上课5天,学生每日在校时间约7小时,每节课上课时间为40分钟,课堂教学时间不足5小时。严格执行节假日放假调休通知,不私自调整教学时间,不随意占用课余和节假日等时间。严格执行国家规定的作息时间,坚持“三操一活动”(两次眼保健操、大课间操和课外活动)制度,确保学生每天至少1小时的体育活动时间。
(四)严格控制作业量。学校严格要求教师精讲精练,练习基本都在课堂上完成,班主任协调各科任教师,控制课后作业量。双休日及节假日不加大作业量,提倡教师根据学科特点布置社会实践活动和科学探究类作业,不布置机械性、重复性、难度过大的作业。杜绝教师以做大量作业惩罚学生的现象。
(五)规范考试科目、次数和教育评价。严格规范日常考试,我校不组织参加未经县教育局批准的各种考试、竞赛活动,对平时的检测也予以规范,按新课程标准确定考试题型,做到难易适度,每学期举行期中检测、期末考试各一次。严禁按名次公布学生考试成绩,更没有按考试成绩给学生安排座位等。实行学生学业成绩与成长记录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式评价学生。
(六)规范教师行为
1、加强教师的职业道德教育和业务培训,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学校利用多种途径宣传教育主管部门的师德规范。
2、学校制定了教师常规教育教学评价制度。对教师备课、上课、听课、作业布置和批改、考核评价等环节提出了基本要求,教师能按要求进行备课、上课、听课、作业布置和批改、考核评价。学校开展学科教研活动周活动,每周一科,每天一课,每周一评,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3、加强对教师的管理,严禁教师对学生实行有偿家教、有偿补课,教师也不得组织学生统一征订教辅材料。学校与每位授课教师签订协议,杜绝有偿家教、有偿补课和有偿推销教辅资料行为,并把此项活动与教师评优联系起来。
(七)加大素质教育力度。我校自成立之日起,高扬素质教育旗帜,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一是强调教育是面对全体学生的教育,努力让每位学生在校期间都能得到知识和能力同步提升,不搞培优培尖。二是千方百计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为此,我校开展了多种多样的课余活动,如经典诵读、校园文化艺术节、田径运动会、合肥工业游、重大节日书画展等活动;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各类比赛,如演讲比赛、普通话比赛、乒乓球比赛等。三是组建学生社团,经常性开展校内外各种社团活动、志愿者活动,开拓学生视野,丰富学生课余生活。
三、活动反思 通过开展“减负万里行”自查活动,学校注重师德建设,树立新型教师行业形象,通过理论学习,技能训练和有效教育教学方法的研究与实践,使全体教师掌握现代教育思想与技术,加强教师的知识积累,开阔教师的视野,提升教师的素养。
开展多层次的教育教学研究活动,实现高效。定期开展“班主任论坛”主题研讨活动,充分发挥名师的作用,认真组织骨干和青年教师开展校级和组级教研活动,通过集体备课、说课、听课、评课活动,集体研究,共同提高。开展教师之间的教学观摩、评优交流活动,促进教师间的合作交流,达到资源共享。
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实现减负。为了切实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学校开展了篮球、乒乓球、经典诵读、音乐、舞蹈等个性飞扬的课外活动。
通过自查,我们意识到规范办学行为,责任重大,意义深远。今后,我校将继续努力,在课改、教科研等方面加大改革力度,切实减负,致力于开创教育教学工作新局面。
庐江中学实验初中
数学理解并不是简单的记忆背诵公式,以题海战术熟知解题技巧, 以便生搬硬套. 数学理解很难被认定为掌握了零散的数学法则、定理、概念、规律后,实现了解题的顺利性. 理解需要深刻认识知识体系,例如知识核心、思维方法差异、数学现象中的数学问题、 数学内容间的差别等. David Perkins教授认为理解性教学不能仅注重结果,也要重视理解过程中的思维与解题方法,摆脱技能训练、知识学习的狭窄误区.
关于理解性教学国内外数学界做了许多的研究,其中大卫·铂金斯、杰伊·麦克泰、格兰特·维金斯、加德纳、琳达·达林-哈蒙德等都对理解性教学有不同的理解. 如加德纳持多元智能理论,要求课程“少即精”、分量,深入理解学科知识需要以多元智能理论为指导. 国内较为著名的有王海芬与吕林海对理解性教学所做的理论研究,陈明选所进行的“网络环境理解性教学”为以后的教学实践提供了经验.
二、进行初中数学理解性教学实验的步骤
(一 )明确教学目标
理解性目标就如海上的灯塔, 为前行者指明方向. 若无目标,则如无头苍蝇,到处乱窜. 在教学目标确定时,存在着抽象性,具有空泛的普适性,与现实割裂太大. 其次,教学目标应该坚持具体性, 并具有激励与导向作用. 目标的确定要与各教学阶段相适应,分层设立;然后,考虑学生应该对哪些数学问题有所理解,以及何种程度的理解;目标还应该具备联系性,即此阶段目标要与学过的知识联系,如不等式、方程式与函数间的关联. 如苏科版一次函数课程,有关于“一次函数作图方法以及和图像对应关系” 的教学要求. 立足于理解性教学模式,在设计目标时,应当做到:首先,函数知识囊括范围广,要求应用意识、推理能力、空间意识与符号感. 此课程以数形结合、函数与图形内容为重点目标,有必要加深理解. 其次,重视函数表达式、图像间的相互关联,并深入理解其影响程度;最后,分析一次函数以及图像与教材中所述函数及其图像间的联系,注重迁移思维. 为此,该课程目标为: 函数图像的绘出,性质的描述与表达式的书写;在独立于合作学习方式下,加深理解各种函数及其图像关联.
(二 )设 计衍生问题
衍生问题的开放性强,要求思维以及活跃度高,是乐趣与苦恼、 简单与复杂并重的问题类型. 简单在于解题主体的宽泛性,复杂在于答案理解的多层次性,答案之内又隐藏着崭新的问题. 在衍生性问题设计时,应该做到:问题选择具备启发、开放与吸引力,可得出不同答案;教材核心要囊括在问题中,以简单易懂的语言便于学生理解.
例如,关于“完全平方公式”的衍生. 此课程主要理解公式的特征,并由此得出和其余公式有何联系性,实现做题中的简化. 考虑非程序化、标准化的答案,任何学生有能力回答以及问题实践性强的要求,衍生性“完全平方公式”的设计案例为:在试验田中(正方形,边长a),为提高产量,因此进行农田扩大,得到了增加长度为b后的实验农田,实现高产目标. 总的试验田面积有多少种表达方式, 对比其中的思维差异. 排除该例子,“完全平方公式”的特点还能以哪种形式体现?
(三 )开展理解性活动
数学活动应该体现思维的抽象性, 任何形式皆可. 如探究性学习、课题学习、研究性学习等,都是开放环境下的知识探索、理解的活动. 理解是活动的中心目标,可以通过图像、 符号、语言、实物、图形等帮助学生加深理解. 理解活动设计要诀:第一,考虑学习者实际,如学习方式、学习风格与知识起点;第二,活动不可盲目追求趣味,不可忽视理解,排除华而不实,坚持有效性活动;第三,活动期间需要教师鼓励、帮助、提示.
随机与不确定现象在小学阶段学生就已经有所接触,但感受并未太深,以理解性活动———“摸球概率”为契机,便能加深理解概率概念. 教师首先准备若干袋子(不透明),并在每个袋子中装入形状相同、 颜色各异的球. 指定学生以摸到某个球后停止,并问是否能摸到该色球. 在此活动,直观性、 有趣性并重,学生摸球过程中猜想、疑问为何摸不着该球或第一次就摸到该球的原因,从而加深对概率知识的理解.
(四 )把 握理解程度
理解是思维活动, 无法外显. 某些学生可能外在表现笨拙, 但并不代表其洞察力缺失. 理解水平不可轻易的武断性评判,需要认真分析理解的表现、理解程度. 理解程度可通过演示、 讨论、 互动等方式表现出来. 教师为掌控学生是否理解,可通过活动组织、任务布置、情景创设方式进行,通过一定平台,要求学生交流、展示概念图、作品. 教师有必要做个聆听者,即使学生观点拙劣,也不排除学生的思考.
例如,以锐角三角形为例,要求学生尽量多地画出余角, 并要求学生自己在本子上画出,以及挑选一名学生在黑板上演示. 学生们在不断实践中操作,观察有的学生画出了“延长线”,这时,教师就以此学生为例,向大家说明. 在理解某个问题时,教师不直接告知,而是要求主动探究,并通过实践等外在形式发现学生理解程度, 以此便于针对性地提供见解,找到问题的症结点.
(五 )作出理解性评价
评价是总结, 是掌握学生对数学问题理解程度的直观性、最后性答案. 评价应当做到:理解维度是重要的评价参考指标,如洞察、运用、解释、自我认知、移情等,具体见下表格; 各维度应该有具体的评价措施与标准; 结合量化与质性评价,坚持主题性、多元性原则. 在完成对各学生的理解力评分后,就要进行计分表的填写.
三、结语
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我积极探索,逐渐形成较为合理的数学实验教学的基本流程:
创设问题情境→进行实验探究→寻找规律,提出猜想→筛选结果,加以验证→反思、体验提高。
按照这个流程,将不同的教学内容创设成数学实验。
一、学习数学概念的实验教学
数学概念是数学对象本质属性的抽象,是同类数学对象共同属性抽象。以实验的方式,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亲身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可以使学生在一个充满探索的过程中有效地理解数学,把已经存在头脑中的非正规数学知识体验顺利化为科学结论。
例1:三角形内角和的教学。
材料准备:三角形纸板。
让学生将三角形的内角剪下,试着拼一拼,猜想三角形的内角和,并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小组合作讨论得出两种不同的拼法,加以证明;
还可以利用几何画板,演示平移、旋转,从而得到平移、旋转的概念以及性质。
二、发现数学结论的实验教学
结论让学生自己得出,这是新的课程标准的要求,也是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一种十分有效的手段。
如果在没有直观演示和操作的情况下,仅仅让学生根据教学内容思考,不仅会让学生感到困难,也很难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创设一个实验,通过直观教具演示,并让学生自己参与教具的操作,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活跃学生的思维,提高学习效率。
例2:“线段中垂线性质”的教学。我动手做了一个简单的教具(如右图):用两根木头,做了一个十字架,让它们互相垂直且平分,在其中的一跟木头上钉三个钉子(如图),在A、B两端放上橡皮筋。
先将橡皮筋拉到P1,让学生猜P1A与P1B等量关系,再让一个学生量P1A、P1B。再拉P2、P,……最后让学生自己得出线段中垂线性质。
这类简单的教具,还可以应用在角平分线性质、三角形全等、等腰三角形性质等内容的教学中。
三、探索习题解法的实验教学
有些习题可以通过操作性实验得出。
例3:教学平面镶嵌时,有这么一个问题:小刚家购买了一套新房,准备用地板砖镶嵌新房地面,现有正三角形、正六边形、正方形、正五边形、正八边形地砖,如果只用一种型号可以用哪些地砖镶嵌?
实验材料准备:6个正三角形、4个正方形、4个正五边形、3个正六边形。
在实验中,同学们发现:正三角形、正方形、正六形状都能镶嵌,然后引导学生总结:只要同一个顶点角度的和是3600都能够镶嵌。
将此问题进行深化:(1)用同一型号普通多边形能够镶嵌吗?最后总结:用同一种型号的任意三角形和四边形都能够镶嵌(因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四边形的内角和是360°。)。(2)用两种型号能够镶嵌吗?(最后总结:用正三角形与正方形、正三角形与正六边形。)(3)用三种型号呢?
实验操作,使看起来很复杂的问题变的简单了,解决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畏难情绪,激发了学习数学的兴趣,又增强了数学应用意识。使数学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
四、探究规律的实验教学
教学过程中,将教学过程设计为模拟发现过程,注重合理推理,从特殊到一般,从简单到复杂。
例4:博弈问题。
甲乙两人轮流在一张圆桌上放统一大小的硬币,规定硬币的边缘必须在圆桌之内,而且硬币之间不能重叠,谁不能放谁就输。问:如果甲先放,甲有必胜的策略吗?
通过实验,学生们可以发现:第一次把硬币放在桌子中央,以后每一次,乙无论往哪儿放,甲只要和他放的那个位置关于桌子中心对称位置,甲就可以放下硬币而保持不败,所以甲必胜。
五、深化数学思想的实验教学
数学教育的目的,不仅要使学生掌握数学知识与技能,更重要的是发展学生能力,培养他们良好的个性品质和学习习惯,在实现教育目标过程中,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利用计算机软件,可以对一些数学思想作出相应的解释。
例如:几何画板软件能准确、直观地展示数形关系。有效地突出“数形结合”特点,利用这一特点,可以对一些看似纯粹的“数式”问题的研究,借助其几何背景做出解释,即以形助数,从而使问题化难为易,化繁为简,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初中数学实验活动】推荐阅读:
初中数学教研活动总结01-17
初中数学教研组活动总结06-30
2020年初中数学教研活动总结01-07
初中数学课外兴趣小组活动总结07-10
初中数学中考数学模拟11-19
初中数学总结06-14
初中数学11-28
学科初中数学12-15
初中二年级数学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