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伤处理管理

2024-06-0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工伤处理管理(推荐7篇)

工伤处理管理 篇1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预防和控制工伤事故的发生,规范工伤事故处理程序,提高员工安全生产意识,最大限度地降低公司和员工的工伤事故风险,及时报告、统计、调查和处理员工工伤事故,积极采取预防措施,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本规定所称工伤事故,是指员工在劳动过程中发生的人身伤害、急性中毒事故。员工在劳动过程中发生的人身伤害、急性中毒事故,是指员工在本岗位劳动,或虽不在本岗位劳动,但由于公司的设备和设施不安全、劳动条件和作业环境不良,所发生的轻伤、重伤、死亡事故。

第三条 工伤安全事故的种类:按安全事故的严重程度,工伤事故导致的因工负伤可分为轻伤、重伤、死亡等种类。详见附件

(一)《工伤事故分类》。

第四条 工伤事故调查报告处理原则。

(一)甲单位的员工在乙单位生产工作时发生的工伤安全事故,应该由乙方单位负责报告、调查处理,并于第一时间通知甲单位,其损失应该由受益单位负责。

(二)公司安委会成员和各部门、车间负责人及其同级的安全员、技术人员、有关员工,应该对工伤安全事故的报告、调查、处理的准确性负全责。

(三)工伤事故调查处理,要坚持“三不放过”的原则,即事故原因分析不清不放过,事故责任者和员工没有受到教育不放过,没有防范措施不放过。

(四)工伤事故的报告、统计、调查和处理工作必须坚持实事求是、尊重科学的原则。

第二章

事故报告

第五条

工伤安全事故受理部门及责任。公司安委会办公室即生产设备部是本办法规定的安全事故的受理部门。受理责任执行首问责任制,即公司安委会办公室的任何一个人在首先接到工伤安全事故申报时,为第一责任受理人,必须立即进行登记、报告和施救组织;同时必须参加对工伤安全事故调查、处理的全过程。

第六条 公司在劳动生产过程中发生重伤、死亡和急性中毒事故必须立即向主管部门、市劳动行政等部门报告。

(一)凡部门、车间发生工伤安全事故,致使负伤者工作中断之时,包括员工本人或事故现场最先发现发生事故者应立即直接或者逐级报告班组长、部门、车间安全员、工艺员和负责人、公司安委会办公室即生产设备部成员以及公司安委会成员。

(二)各类工伤事故必须在24小时内分别工伤事故类别按以下程序上报公司安委会和市劳动、安全监察等行政部门,不得隐瞒,超过时限不补报,同时填写《公司员工 工伤安全事故报告单》《员工工伤事故调查报告书》。

1、事故单位在公司安委会办公室的配合下,轻伤事故在48小时内完成调查、分析、处理工作,并由事故单位于3日内将《公司员工工伤安全事故报告单》《员工工伤事故调查报告书》报公司安委会办公室即生产设备部和人力资源管理部门。

2、公司发生重伤、死亡事故后,公司安委会负责人要用快速办法(包括用电话、电报、电传等办法)立即向有关部门报告,最迟不得超过24小时。报告内容包括发生事故的单位、时间、地点,工伤情况,初步分析的事故原因等。

2.1发生重伤和急性中毒事故,公司安委会接到事故单位报告后要立即上报市劳动、安全监察部门。公司安委会和发生事故单位协助劳动、安全监察部门完成事故的调查、分析、处理工作,并于10日内上交《公司员工工伤安全事故报告单》和《员工工伤事故调查报告书》。

2.2发生死亡事故,公司安委会接到事故单位报告后要立即上报市劳动、安全监察部门,市工会、市检察院、市公安局。公司安委会与发生事故单位应积极配合与上级单位共同完成对事故的调查、取证、分析、处理工作,并于25日内上交《公司员工工伤安全事故报告单》《员工工伤事故调查报告书》。

(三)以上工伤安全事故报告程序是指自事故第一发现人报告之时起,对上级报告的程序是连续的,不得中断、延误报告。否则,报告在哪一级中断或延误,其责任由哪一级负责人(或发现人)负全责,并承担由此造成事故的蔓延和扩大而造成的后果责任。

(四)因推诿受理或受理后瞒报、缓报而导致的事故责任增加部分由第一责任受理人承担;有总经理特批的,按总经理批示执行。

第七条 事故单位负责人、公司安委会成员应及时赶到现场,首先立即组织实施对伤者进行抢救,了解受伤人员的伤势和事故发生的经过,做好详细记录。同时采取果断、得力措施控制事故蔓延和扩大,并迅速成立事故调查组。在事故调查组未进入事故现场前,公司应派专人保护事故现场,防止事故扩大,凡与事故有关的物体、痕迹、状态均不得变动、更改和破坏,必要时做出标记。

第八条 重伤以上的工伤事故应进行现场勘查、测绘、拍照或录像。目击者应出具旁证材料。发生死亡、重大死亡工伤事故的,公司现场人员应当保护事故现场,并迅速采取必要措施抢救人员和财产,防止事故扩大。

第九条

任何事故发生部门、车间和任何人不得擅自移动和取走现场物件,不得自行变动、清理事故现场和自行处理事故。因抢救人员和国家财产,防止事故扩大而需移动现场部分物件时,必须作出标志,绘制事故现场图,摄影或录像并详细说明。

第三章 事故调查

第十条 轻伤、重伤工伤事故,由公司公司安委会组成事故调查组负责对事故进行调查。第十一条 工伤事故调查组成员应当符合下列条件。

(一)具有事故调查所需要的某一方面的专长。

(二)与所发生事故没有直接利害关系。第十二条 工伤事故调查组的职责

(一)查明事故发生原因、过程和人员工伤、经济损失情况。

(二)确定事故责任者。

(三)提出事故处理意见和防范措施的建议。

(四)写出事故调查报告。

第十三条 事故调查处理实行分级负责制。

(一)轻伤工伤事故由公司安委会组织调查。

(二)重伤工伤事故(一次重伤1—2人或直接经济损失10万元以下的事故),由公司安委会组成事故调查组负责对事故进行调查,报主管部门和劳动行政部门备案。

(三)死亡工伤事故(一次死亡1人及以上或重伤3人及以上或直接经济损失10万元以上的事故),由公司主管部门会同公司所在地的劳动安全监察部门、公安部门、工会组成事故调查组负责对事故进行调查。由公司安委会上报主管部门和劳动行政部门或逐级上报政府有关部门进行调查。

第十四条 事故调查程序

死亡、重伤事故,应按如下要求进行调查。轻伤事故的调查,可参照此调查程序执行。

(一)现场处理

1、事故发生后,应救护受伤害者,采取措施制止事故蔓延扩大。

2、认真保护事故现场,凡与事故有关的物体、痕迹、状态,不得破坏。

3、为抢救受伤害者需要移动现场某些物体时,必须做好现场标志。

(二)物证搜集

1、现场物证包括:破损部件、碎片、残留物、致害物的位置等。

2、在现场搜集到的所有物件均应贴上标签,注明地点、时间、管理者。

3、所有物件应保持原样,不准冲洗擦拭。

4、对健康有危害的物品,应采取不损坏原始证据的安全防护措施。

(三)事故事实材料的搜集

1、与事故鉴别、记录有关的材料 1.1发生事故的单位、地点、时间。

1.2受害人和肇事者的姓名、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业、技术等级、工龄、本工种工龄、支付工资的形式。

1.3受害人和肇事者的技术状况、接受安全教育情况(新员工三级安全卫生教育: 组织入厂安全卫生教育、组织车间安全卫生教育、组织班组安全卫生教育)。

1.4出事当天,受害人和肇事者什么时间开始工作、工作内容、工作量、作业程序、操作时的动作(或位置)。

1.5受害人和肇事者过去的事故记录。

2、事故发生的有关事实

2.1事故发生前设备、设施等的性能和质量状况。

2.2使用的材料,必要时进行物理性能或化学性能实验与分析。

2.3有关设计和工艺方面的技术文件、工作指令和规章制度方面的资料及执行情况 2.4关于工作环境方面的状况;包括照明、湿度、温度、通风、声响、色彩度、道路工作面状况以及工作环境中的有毒、有害物质取样分析记录。

2.5个人防护措施状况:应注意它的有效性、质量、使用范围。2.6出事前受害人和肇事者的健康状况。2.7其它可能与事故致因有关的细节或因素。

(四)证人材料搜集

要尽快被调查者搜集材料。对证人的口述材料,应认真考证其真实程度。

(五)现场摄影

1、显示残骸和受害者原始存息地的所有照片。

2、可能被清除或被践踏的痕迹:如刹车痕迹、地面和建筑物的伤痕,火灾引起损害的照片、冒顶下落物的空间等。

3、事故现场全貌。

4、利用摄影或录相,以提供较完善的信息内容。

(六)事故图

报告中的事故图,应包括了解事故情况所必需的信息。如:事故现场示意图、流程图、受害者位置图等。

(七)事故分析

1、公司安委会负责每起工伤安全事故的原因分析,填制《公司员工工伤安全事故报告单》《员工工伤事故调查报告书》,并在事故出现后一个工作日内将分析报告表转交给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予以执行。

2、事故分析步骤

2.1 整理和阅读调查材料。2.2 按以下七项内容进行分析。

受伤部位;受伤性质;起因物;致害物;伤害方式;不安全状态;不安全行为。详见附件

(四)《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标准》。

2.3确定事故的直接原因。2.4 确定事故的间接原因。

2.5 确定事故的责任者(主要责任、直接责任、间接责任)。

3、事故原因分析。

3.1 属于下列情况者为直接原因。3.1.1 机械、物质或环境的不安全状态。详见附件

(四)《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标准》不安全状态。3.1.2 人的不安全行为。

详见附件

(四)《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标准》不安全行为。3.2 属下列情况者为间接原因。

3.2.1 技术和设计上有缺陷——工业构件、建筑物、机械设备、仪器仪表、工艺过程、操作方法、维修检验等的设计,施工和材料使用存在问题。

3.2.2 教育培训不够,未经培训,缺乏或不懂安全操作技术知识。3.2.3 劳动组织不合理。

3.2.4 对现场工作缺乏检查或指导错误。3.2.5 没有安全操作规程或不健全。

3.2.6没有或不认真实施事故防范措施;对事故隐患整改不力。3.2.7 其它。

3.3在分析事故时,应从直接原因入手,逐步深入到间接原因,从而掌握事故的全部原因。再分清主次,进行责任分析。

4、事故责任分析。

4.1 根据事故调查所确认的事实,通过对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的分析,确定事故中的直接责任者和领导责任者。

4.2在直接责任和领导责任者中,根据其在事故发生过程中的作用,确定主要责任者。4.3 根据事故后果和事故责任者应负的责任提出处理意见。

5、形成分析报告。分析报告必须由以下内容组成。

5.1事故当事人的姓名、年龄、服务部门、具体岗位和到岗时间。5.2事故的具体经过。5.3事故的原因分析。

5.4事故责任的初步认定及理由。5.5小组的处理意见。5.6事后的整改与预防措施。

(八)召开事故分析会,查找事故原因,确定事故的性质和责任,制定防止事故重复发生的具体措施,严格做到“三不放过”。

(九)事故单位应召开工伤事故现场会,向员工介绍事故发生的原因,使广大员工能吸取教训。

第十五条

事故调查组有权向发生事故的部门、车间和有关单位、有关人员了解情况和索取有关资料,任何部门、车间和个人不得拒绝、阻碍、干涉事故调查组的正常调查工作。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阻碍、干涉事故调查组的正常工作。

第十六条

工伤事故调查组在查明事故情况以后,依据事故后果和事故责任者所应承担的责任提出处理意见,如果对事故的分析和事故责任者的处理不能取得一致意见,劳动 部门有权提出结论性处理意见;如果仍有不同意见,应当报上一级劳动部门和有关部门处理;仍不能达成一致意见的,报同级人民政府裁决。但不得超过事故处理工作的时限。

第十七条 公司对事故中伤亡的员工及家属,应做好善后工作,并按有关规定给予抚恤或补偿。

第十八条

事故现场的清理。清理事故现场,要经事故调查组同意后方可进行。

(一)轻伤事故现场由公司安委会批准方可清理。

(二)重伤、死亡事故现场由市劳动、安全监察部门批准方可清理。

第四章 事故处理

第十九条 公司安委会提出的工伤事故处理意见和防范措施建议,由公司安委会和发生事故的部门、车间及其主管部门负责处理。公司安委会及其主管部门负责处理的内容包括:

(一)所有的在工作场所和工作时间内,因公致伤的先予以处理。

(二)处理原则是尽快安抚和救治伤者,预防类似事件再发生。

(三)执行对事故有关责任人员的行政处分。

(四)组织防范措施的实施。

(五)做好事故的善后处理。

第二十条 因忽视安全生产、违章指挥、违章作业、玩忽职守或者发现事故隐患、危害情况而不采取有效措施以致造成工伤事故的,由公司安委会、主管部门或者公司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对公司负责人和直接责任人员给予必要的处分;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责任事故

劳动安全调查处理发生的员工工伤事故,要分清责任事故与非责任事故,主要调查处理责任事故。

1、责任事故—是指因有关人员的过失而造成的事故。

2、非责任事故—是指由于自然因素造成的人力不可抗拒的事故,或在技术改造、发明创造、科学试验活动中,因科学技术条件限制无法预测而发生的事故。

3、责任追究

3.1有下列情节之一时,应当追究有关领导人的责任。

3.1.1安全责任制、安全规章制度、安全操作规程不健全,员工无章可循,安全管理措施不到位,安全管理混乱,造成员工工伤事故的。

3.1.2实行经济承包、租赁,承包合同没有劳动安全卫生内容和相应劳动安全措施,造成工伤事故的。

3.1.3未按规定对员工进行安全教育培训、考核、持证上岗操作或指挥生产,而造成工伤事故的。3.1.4机械设备、安全装置未按规定检验、检修、超过期限和超负荷带病运行,设备、设施有缺陷,无安全防护设施,造成工伤事故的。

3.1.5劳动条件和作业环境不安全、不卫生,又未采取措施,造成工伤事故的。3.1.6不按规定提取和使用安全技措经费,改善劳动条件,造成工伤事故的。3.1.7新建、改建、扩建工程和技术改造项目,安全卫生设施不与主体工程“三同时”(同时设计、审批、同时施工,同时验收、投产使用)造成工伤事故的。3.1.8 对危机安全生产的隐患问题,不负责任,玩忽职守,不及时整改,造成工伤事故的。

3.2 有下列情形之一时,应当追究肇事者或有关人员的责任。3.2.1 违章指挥、违章作业或冒险作业,造成工伤事故的。3.2.2 违反操作规程,不履行安全生产责任制,造成工伤事故的。

3.2.3 不服从管理,违反劳动纪律,擅离职守或擅自开动机器设备,擅自更改、拆除、毁坏安全防护设备、设施、造成工伤事故的。

3.2.4 不按规定配备、穿戴、使用劳动防护用品和用具,造成工伤事故的。3.3 有下列情况之一时,应当对有关人员加重处罚。

3.3.1 对发生重伤或死亡事故隐瞒不报、谎报、虚报、或故意迟延不报的。3.3.2 在事故调查中,故意移动破坏事故现场,无正当理由,拒绝接受调查以及拒绝提供有关情况资料的、干扰事故调查,隐瞒事故真象,弄虚作假、玩忽职守、徇私舞弊或打击报复甚至嫁祸于人的。

3.3.3 事故发生后,不积极组织抢救,或指挥抢救不力,造成更大工伤的。3.3.4 事故发生后,不吸取教训和采取防范措施,致使在短期内同类事故重复发生的。

3.3.5 公司接到《劳动安全监察意见书》后,逾期不清除隐患而发生工伤事故的。3.3.6 有意拖延事故调查处理,不按时结案的。

3.4 各级单位领导或有关员工在其职责范围内,不履行或不正确履行自己应尽的职责,有如下行为之一造成事故的,按玩忽职守论处。

3.4.1 不执行有关规章制度、条例、规程的或自行其事的。

3.4.2 对可能造成重大伤亡的险情和隐患,不采取措施或措施不力的。

3.4.3 不接受主管部门的管理和监督,不听合理意见,主观武断,不顾他人安危,强令他人违章作业的。

3.4.4 对安全生产工作漫不经心,马虎草率,麻痹大意的。3.4.5 对安全生产不检查、不督促、不指导,放任自流的。3.4.6 延误装、修安全防护设备或不装、修安全防护设备的。3.4.7 违反操作规程冒险作业或擅离岗位或对作业漫不经心的。3.4.8 擅动有“危险禁动”标志的设备、机器、开关、电闸、信号等。3.4.9 不服指挥和劝告,进行违章作业的。3.4.10 施工组织或单项作业组织有严重错误的。

(二)处理程序

1、由事故调查组根据调查结果确定事故原因。

2、事故单位提出对责任者的书面意见并报公司生产设备部。事故调查组根据发生事故的原因,提出防范措施建议,由公司生产设备部、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等有关职能部门共同研究制订措施,落实负责人和完成时限。

3、由事故调查组在查明事故原因的基础上,根据有关法规和事故后果,对事故单位及事故责任者提出处理意见。事故调查组提出的事故处理意见,由公司及其主管部门负责处理。

4、做好事故的善后处理。

5、公司及其主管部门执行了对事故有关责任人员的必要处分。

6、重伤以上工伤事故应填报《员工工伤事故调查报告书》。按照规定的统一格式填报事故调查报告书,根据事故类别按规定程序报送公司主管部门、当地劳动部门及其它有关部门审批结案。

(三)处理办法

1、实行安全一票否决制。对发生工伤安全事故的部门、车间和个人,取消其年终评选先进的资格。

2、对违反本办法且有下列情况之一的部门、车间和个人,公司将视其情节轻重给予以下处理。

2.1生产设备、劳动安全卫生设施不符合国家标准和行为规范,未及时上报或未及时采取措施整改,而违章“带病”运行的,责令停止使用,限期治理,并给予责任人解除劳动合同处理。

2.2对未按规定对员工进行安全培训分配上岗的(新员工三级安全卫生教育:组织入厂安全卫生教育、组织车间安全卫生教育、组织班组安全卫生教育),责令限期培训;对特种作业人员未取得操作资格证书上岗作业的,每1人处罚所在车间负责人300元。

2.3未按规定向员工提供必须的劳动防护用品和劳动保护设施或未对从事有职业危害作业的员工进行健康检查的,责令限期改正,未及时按期改正的,给予责任人解除劳动合同处理。

3、工伤安全事故事后对事故当事人的处理。3.1按个人的责任其承担一定比例的责任医疗费用。3.2公司保留追究其过失所致的财产损失的权利。

3.3凡过失所致的公司损失超过1万元人民币的员工,公司予以辞退;有总经理特批的,按总经理批示执行。

4、对事故部门、车间主管的处理。

4.1部门、车间各级主管对本部门、车间的每起工伤安全事故负有领导责任。所属 员工凡出现一次工伤安全事故,经济损失在1万元以下的,对其直接主管予以警告一次并处罚500元。

4.2如果所属员工出现一次工伤安全事故,经济损失在1万元以上,对其直接主管予以留岗试用并罚款800—2000元处理;有总经理特批的,按总经理批示执行。

(四)对违章指挥、强令员工冒险作业或对事故隐患不及时治理,造成严重伤亡事故的,除追究责任人的责任以外,给予开除处理;构成犯罪,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五)对安全事故延时报告或隐瞒、拖延不报或谎报的,视其情节分别给予300元以上罚款、追究有关责任、解除劳动合同处理;对情节严重造成重大后果者,将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六)安全事故防范措施。主要针对以下十二种情形对事故隐患进行检查落实和实施事故防范措施。

1、安全防护装置——防护、保险、联锁、信号等装置缺少或有缺陷。

2、设备、设施、工具、附件有缺陷。

3、个人防护用品、用具缺少或有缺陷。

4、生产(施工)场地环境不良。

5、没有安全操作规程或不健全。

6、劳动组织不合理。

7、对现场工作缺乏检查或指导错误。

8、技术和设计上有缺陷。

9、教育培训不够,未经培训,缺乏或不懂安全操作知识。

10、没有或不认真实施事故防范措施,对事故隐患整改不力。

11、违反操作规程或劳动纪律。

12、其它。第二十一条 结案

重伤以上事故由公司及其主管部门根据事故调查组提出的事故调查报告中的处理 意见和防范措施建议,按照规定格式填报《公司员工工伤安全事故报告单》《公司员工工伤事故调查报告书》报经劳动行政部门审查同意批复后视为结案。

(一)结案期限

工伤事故处理工作应在发生事故之日起90日内结案,工伤事故处理工作,因特殊 工伤事故处理工作应在发生事故之日起90日内结案,工伤事故处理工作,因特殊情况 需要超过90日才能结案的,公司或其主管部门须向劳动部门提出申请,经同意后方可延长。特殊情况最长不得超过180天。工工伤事故处理结案后,应当公开宣布处理结果。

(二)结案审批权限

1、轻伤事故由公司公司安委会会同事故单位领导批准结案。

2、重伤、死亡事故由市劳动、安全监察部门分别批准结案。

(三)公布处理结果

公司自接到对工伤事故处理的结案批复文件后,要在公司员工中公开宣布批复意见和处理结果。对有关人员的处分文件要存入受处分人的档案。

(四)建立事故档案

事故档案不仅是重要的技术资料,而且对分析事故、研究掌握事故发生规律、采取预防事故具体措施和对策,具有重要作用和科学价值、历史价值,是进行安全技术培训教育的宝贵的、真实的、最有说服力的教材。因此,对每起工伤事故,尤其是重大、特大工伤事故,必须建立详细的、完整的事故档案,并按规定进行系统整理和编目,加以保管,提供工作中使用。由公司安委会办公室负责建立事故档案。

(五)事故结案归档材料。在事故处理结案后,应归档的事故资料如下:

1、员工工伤事故报告单。

2、员工死亡、重伤事故调查报告书及批复文件。

3、事故现场调查记录、图纸、照片(或录相带)。

4、技术鉴定和试验报告。

5、物证、人证材料。

6、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材料。

7、事故责任者的自述材料。

8、处分决定和受处分人员的检查材料。

9、发生事故时的工艺条件、操作情况和设计、设备材料。

10、医疗部门的诊断书或法医的鉴定。

11、有关事故通报、简报及文件等。

12、参加事故调查组的人员姓名、职务、单位。

第二十二条 违反本办法,在工伤事故发生后隐瞒不报、谎报、故意迟延不报、故意破坏事故现场,或者无正常理由,拒绝接受调查以及拒绝提供有关情况和资料的,由公司及有关部门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对有关单位负责人和直接责任人员给予必要的处分;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三条 在调查、处理工工伤事故中玩忽职守、徇私舞弊或者打击报复的,由公司及有关部门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必要的处分;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五章 工伤的申报、认定程序

第二十四条 工伤的申报受理部门。公司安委会办公室和人力资管理部门,按国家有关法律受理工伤的申报,人力资管理部门负责向劳动保障行政部门申请工伤认定和劳动能力鉴定。

第二十五条 工伤的申报责任 部门、车间负责人承担本部门、车间的工伤、安全事故的申报责任,因迟报、瞒报所致的事故责任增加部分由部门、车间负责人承担;有总经理特批的,按总经理批示执行。

第二十六条 申报认定范围。在本部门、车间所辖范围内,本部门、车间所管辖的员工发生的一切工伤、安全事故,不受时间限制。

(一)由于下列情形之一负伤致残、死亡的应当认定为工伤。

1、在生产、工作的时间和工作场所内,因工作原因受到事故伤害的;

2、工作时间前后在工作场所内,从事与工作有关的预备性或者收尾性工作受到事故伤害的;

3、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因履行工作职责受到暴力等意外伤害的;

4、从事本单位日常生产工作或者本单位负责人临时指定的工作的;在紧急情况下,虽未经本单位负责人指定但从事直接关系本单位重大利益的工作的;

5、经本单位负责人安排或者同意,从事与本单位有关的科学试验、发明创造和技术改进工作的;

6、在生产、工作环境中接触职业性有害因素患职业病的;

7、因工外出期间,由于工作原因受到伤害或者发生事故下落不明的;

8、在生产、工作的时间和工作场所内,由于不安全因素造成意外伤害的或者由于工作紧张突发疾病造成死亡或者经第一次抢救治疗后全部丧失劳动能力的;

9、因履行职责遭致人身伤害的;

10、从事抢险、救灾、救火等维护国家、社会和公众利益的活动的;

11、因公外出期间,由于工作原因,遭受交通事故或其它意外事故造成伤害或者失踪的、或因突发疾病造成死亡或者经第一次抢救治疗后全部丧失劳动能力的;

12、在上下班的规定时间和必经路线发生无本人责任或者非本人主要责任的道路交通机动车事故的(其一切相关责任和费用由对方即责任方承担);

13、国家规定的其它情形和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应当认定为工伤的其他情形。

(二)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纳入工伤事故的申报范围,不应认定为工伤。因不服从领导指派安排而发生的伤亡事故;未经任何授权、许可便擅自行事而发生的伤亡事故;违反工作或操作流程而发生的伤亡事故;从事不利于公司经营发展的工作而在工作场所发生的伤亡事故;犯罪或者违法;自杀或者自残;斗殴;酗酒;蓄意违章;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

第二十七条 申报内容

事故(疾病)人的姓名、年龄;事故(疾病)人家属联系方式及电话、人;事故(疾病)人的到岗工作时间;事故前的具体服务部门及工作性质;事故发生时的具体岗位或具体位置;上岗前是否受过该项工作的安全知识培训;是否有从事该项工作的国家承认的操作证;工伤的伤势程度的初步估计;是否已住院、医院名称及地址,医院伤势痊愈和医疗终结的证明。第二十八条 工伤争议。当因判断是否为工伤事故而出现争议,并在公司内部进行协调后无效时,当事人在事故发生后30日内可向劳动部门的劳动争议仲裁机构申请劳动仲裁,仍不服从劳动争议仲裁判定的,可向法院提请诉讼。

第六章 工伤事故期间有关待遇和医疗费用的报销

第二十九条 当确定为因工负伤后,将事故分为非本人不可抗因素所致与个人有一定操作失误责任两种情况,根据工伤的严重程度,对员工分别按以下标准给予补偿(如若参加工伤保险其医疗费全部由社保部门承担),有总经理特批的,按总经理批示执行。

(一)公司安委会的事故分析报告判定为公司或设备所致的工伤事故,即事故非本人不可抗因素所致,或非本人过失所致,公司给予报销100%的治疗、住院费用及因治疗而发生的交通费用,享受70%的岗位技能工资或最低日计件工资,但不得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

(二)公司安委会的事故分析报告判定为公司和事故当事人双方对工伤事故均有责任的,公司按应承担的责任比例予以支付医疗费(按责任分担)。

(三)公司安委会的事故分析报告判定为事故当事人自己责任所致的工伤事故,即事故因本人过失或操作不符合操作规程所致,事故本人承担一定比例的治疗费用(按责任分担),享受60%的岗位技能工资或最低日计件工资。

(四)当确定为因本人粗心疏忽等其它主观因素所致的工伤事故,公司只承担相关治疗、住院、交通、抢救等费用的60%,剩余部分由事故当事人自行承担;对由当事人造成的他人伤害由其自行承担相关责任。

(五)如因员工本人违反安全操作规程,或不服从上级的工作安排等原因而发生工伤事故,并且给公司造成了损失的,公司不承担责任,同时根据当事人行为造成的对公司利益的损害程度,对其进行行政和经济处罚。

第三十条 申请工伤医疗费用报销时必须准备以下材料。

工伤事故当事人的身份证明;公司安委会的事故分析报告;《公司员工工伤安全事故报告单》《员工工伤事故调查报告书》;公司安委会出具的意外伤害事故报告(如出外出差的的交通事故与安全事故还需出具交通部门或公安部门的报告);县级以上医院或公司认可的医疗机构出具的的医疗诊断证明;病历;医疗、医药费原始单据;费用结算 明细表。

第三十一条 其它有关待遇。

(一)伤残津贴。工伤痊愈后对劳动能力鉴定为5级以下的,公司给予安排适当的工作。对劳动能力鉴定为1-4级保留劳动关系,退出工作岗位的,或对劳动能力鉴定为5-6级保留劳动关系,单位难以安排适当工作的,按本人上月平均工资每月发给伤残津贴。

(二)一次性伤残补助金。对劳动能力鉴定为1-4级保留劳动关系,退出工作岗位,或对劳动能力鉴定为5-10级劳动合同期满终止或本人提出解除劳动合同,按本人上月平均工资一次性发给伤残补助金。

(三)一次性医疗补助金和一次性伤残就业补助金。对劳动能力鉴定为5-10级劳动合同期满终止或本人提出解除劳动合同,按当地上职工月平均工资一次性发给医疗补助金和伤残就业补助金。

(四)工伤因抢救无效而死亡,公司承担相应的抢救费用,并按照工伤有关规定一次性抚恤补偿标准执行。

第七章

附 则

第三十二条 工伤事故的调查、处理,法律、行政法规另有专门规定的,从其规定。第三十三条 公司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对执行本规定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第三十四条 发生特别重大事故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办理。第三十五条 集团各公司发生的工伤事故可参照本办法执行。第三十六条 本规定由公司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负责解释。第三十七条 本规定自颁布之日起施行。

附件:

(一)《工伤事故分类》;

(二)《公司员工工伤安全事故报告单》;

(三)《员工工伤事故调查报告书》;

(四)《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标准(GB6441-86)》;

(五)《企业职工伤亡事故经济损失统计标准(GB6721-86)》;

工伤处理管理 篇2

关键词:工伤,工人权益,监督

一、认定工伤存在的法律问题

1. 工伤认定“三要素”的界定模糊。

工伤认定的三要素包括“工作时间”、“工作场合”及“工作原因”, 但法律并未对此做出明确的词条解释, 从而导致相应的执法困难。一方面, 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本身并没有对认定工伤范围的自由裁量权;另一方面, 在对某些既可作工伤处理亦可不作工伤认定的情形、或者处于二者边缘的情形作出认定时, 执法难度就会大大增加, 同时也会使得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在有争议的情形下难以取信于劳动者。

2. 列举法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

列举法能在具体案件中提供法律依据, 对法官的自由裁量权起到一定的限制, 但同时也会对未被列举在法条中但同时又应被规定在其中的情况关上大门。在这一立法模式下, 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在工伤认定中不免陷入无限裁量空间与“无法可依”并存的尴尬局面。同时还可能出现法院的认定与行政部门的认定冲突的情况。

3. 部分法律规定不合理。

央视《今日说法》在2009年5月曾做过一期题为“难断的48小时”的有关工伤认定的节目, 讲述了两个案例, 一是一名企业职工在工作时间突发疾病, 在医院治疗数日后死亡的故事。二是一名职工由于过度劳累在家, 未在工作场所突发疾病死亡, 而是在家休养时48小时内突然死亡, 两起案件的法官做出了不同的判决, 前者不认定是工伤后者认定是工伤。法官的确是依法断了案, 因为根据现行法律, 两起案件确实应得到不同的判决, 但值得反思的是, 如果长此以往, 必将造成法律权威性的缺失和对法律信任感的质疑。

二、对工伤认定的处理建议

1. 简化工伤认定程序。

根据《工伤保险条例》第55条的规定:职工或者其近亲属、用人单位对不予受理决定不服或者对工伤认定决定不服的, 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但即使是这种或复议或诉讼的选择模式, 仍要求社会保障部门对工伤案件进行预决, 而且对行政复议不服, 仍要通过行政诉讼解决, 还是有程序繁琐之嫌。如能通过另一种简易程序审理工伤案件, 或采用或复议或诉讼的二选一最终程序模式, 那将方便许多。

2. 加强对工伤案件处理的舆论与行政监督。

由于工伤案件的社会性很强, 立法又尚不完善, 对于“过劳残”等一类处于法律边缘的案件, 尤其需要通过社会广泛的监督来健全法制, 指导争议的有效解决。固然舆论不能成为法官定案的依据, 但舆论在法律没有明文规定的情况下却能够起到指路明灯的作用, 一方面为作为个人的法官提供参考, 权衡利弊, 另一方面为作为司法主体的法官依照自由心证合法合理合情断案提供保障。

目前工伤案件认定和处理的核心是劳动行政部门对工伤的认定决议, 这种认定主体的单一性欠缺监督机制, 法院对于认定的非工伤案件属于非受案范围, 所以如果没有相应的组织机构进行抗衡, 或者法律体系进行监督, 必然导致对我国工伤案件的处理信服度大打折扣。因此, 对劳动行政部门作出的尤其是不认定为工伤的决议, 需要有敢于怀疑的部门, 怀疑的依据是相应的立法、司法解释、甚至是司法既判力, 进行国家相关部门对该认定程序和认定结果的监督抗衡。

3. 完善工伤法律制度。

工伤认定行政诉讼案件数量之所以高居不下的根本原因在于用人单位的工伤认定标准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的认定标准存在不一致, 只是在处理问题时, 我们很多时候片面地将问题原因归咎于了用人单位或劳动者。当双方只能根据已有的列举而非实质性标准作判断时, 结论分歧就在所难免。然而即使允许这种推定, 各地部门之间也有可能出现不一致的认定。所以, 一套完备的、细致的和统一的认定标准是很有必要的。

工伤认定关系着劳动者的切身利益, 具有很强的社会性, 反映着一个国家法律制度对劳动者的重视程度, 所以这方面的法律法规越是详尽完备越具有社会意义。同时, 劳动者作为受保护方, 更加清楚自己的合法权益, 在发生工伤事故之后, 能够掌握更多的主动权。

4. 加大对职工劳动安全及法律知识的宣传普及。

劳动者往往由于法律知识欠缺, 维权意识淡薄而在工作中经常遭受不必要的麻烦, 这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为追求短期经济利益而不顾个人健康, 心存侥幸;对用人单位不符合安全标准的生产条件视而不见, 对单位不为自己购买工伤保险无认识;维权意识淡薄, 一年的除斥期间过了之后才提起申诉。通过对劳动者进行劳动安全教育和普法教育, 让他们更加关注劳动安全和劳动条件, 更加有主体意识和维权意识, 尽量避免发生不必要的事故, 更不至于等到事故发生之后饱受欺压和诉累。

参考文献

[1]王全兴.劳动法, 法律出版社, 1997.

[2]张文显.法理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第四版, 2012.

[3]张绍刚.今日说法工作室:难断的48小时, 2009-5-27.

[4]李静.工伤认定程序复杂, 专家建议简化程序, 工人日报2009-3-16.

[5]段书宇.关于《工伤保险条例》未将劳动者“过劳残”规定为工伤的违宪审查建议书, 2006.

我国工伤案件处理的实践与思考 篇3

关键词:工伤争议处理时效;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争议预防

前言

在经济获得长足发展的今天,建筑行业已成为三产服务业的中流砥柱,而建筑行业中频发的工伤,也开始逐渐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请求工伤待遇也成为劳动争议案件中比例较重的一类案件。

工伤(亦称职业伤害)轻者可引起职工缺勤,重者可导致残废和死亡,且涉及的大都是18-50岁的青壮年劳动力.因此,在生产过程中,采取各项措施及相应活动,避免人身或设备事故,创建安全、健康的生产和操作环境,提高职工生命质量,同时亦可减少工伤保险基金支出,对经济社会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在工伤争议案件处理中遇到的问题

1.工伤争议处理时效

时效是权利人申请法律保护其权利的有效期限,权利人在时效期内不行使利即丧失依法申请保护其权利的权利。我国《劳动调解仲裁法》规定,“从当事人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害之日起一年内,以书面形式向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而如何界定当事人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害无法得到有效界定和证明,很多老工伤都以“超过仲裁受理时效”而被驳回,无法及时依法得到解决,劳动行政部门也需要具体法律条文加以引导进行对其的认定。

2.劳动者基本工资的认定

在工伤待遇案件的处理中,一旦伤残等级确定,其各类补偿项目所计算的月份即可确定,所以真正造成案件难处理的点是在劳动者基本工资的确定上。现实生活中有部分劳动者在用人单位工地上班时间不足一个月,有的甚至刚上班几个小时便发生了工伤,这部分人的月工资应当如何定夺,是参考解决其工商待遇时上一年度社会平均工资还是应按照该劳动者的工种,且本着同工同酬原则,以每月正常工作21.75天计算其月平均工资(建筑工地上工资标准均为劳动者与用工方商议多少元/日)。在日薪较高的工种中,若按照前种标准算出来的工伤待遇会比后者金额少,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劳动者权益。

3.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

在处理案件时,申请人对哪种情况可申请行政复议有些含糊,故特在此进行阐述,申请行政复议的四种情况。

(1)申请工伤认定的职工或者其直系亲属、该职工所在的那位对工伤认定的结论不服的。(2)用人单位对经办机构确定的单位缴费费率不服的,对这种具体行政行为,用人单位有权依法申请行政复议。(3)签订服务协议的医疗机构、辅助器具配置机构认为经办机构未履行有关协议或者规定的。(4)工伤职工或者其直系亲属对经办机构核定的工伤保险待遇有异议的。

而行政诉讼在《工伤保险条例》中有所规定,“有关单位和个人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对复议决定不服的,可依法提起行政诉讼。”这一规定说明,对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的,应当先申请行政复议,不得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如果行政复议机关不予受理,或者超过行政复议期限行政复议机关不作答复的,可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

4.工伤处理在选择劳动仲裁与民事诉讼所能获得赔偿的比较

在我国,一些具体的赔偿项目中,如伤残补助金和死亡补助金,民事人身伤害赔偿标准要高于工伤保险的赔偿,以一名无供养亲属的劳动者工伤死亡为例说明如下。

按《工伤保险条例》第37条,职工因工死亡,其直系亲属按照下列规定从工伤保险基金领取丧葬补助金、供养亲属抚恤金和一次性工亡补助金:(1)丧葬费补助金为6个月的统筹地区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2)供养亲属抚恤金;(3)一次性工亡补助金标准为48个月至60个月的统筹地区上年度职工平均工资,若不考虑供养亲属的费用,死者家属可以拿到54至66个月统筹地区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

一名无供养亲属的死者的民事赔偿有三项,即丧葬费、死亡赔偿金、精神损害抚慰金。(1)丧葬费按照受诉法院所在地上一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标准,以6个月总额计算;(2)死亡赔偿金按照受诉法院所在地上一年度城镇军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或者农村军民人均纯收入标准,按二十年计算,但六十周岁以上的,年龄每增加一岁少一年;七十五周岁以上的,按五年计算,即60个月-240个月;(3)精神损害抚慰金,其赔偿数额应考虑的因素:侵权人的过错程度;侵害手段、场合、行为方式等具体情节;侵权行为所造成的后果;侵权人的获利情况;侵权人承担责任的经济能力;受诉法院所在地平均生活水平。在大部分情况下,法院在裁判时会综合上述因素综合考虑,运用自由裁量权,支持权利人全部或者部分赔偿数额的请求。精神损害赔偿的法律性质是财产赔偿责任,具有填补、抚慰、处罚的功能。由于工伤保险待遇与民事人身伤害赔偿的法律性质和功能完全不同,工伤事故损害赔偿案件不能主张精神损害抚慰金。可见,民事人身上的赔偿数额高于工伤保险赔偿的数额。

二、争议的预防

工伤事故所导致的最直接后果就是使劳动者的生命或者健康受到侵害,劳动者再生产遭到破坏,身心受损,为此本文提出四点争议预防的措施。

第一,劳动行政部门应该注重对工伤投诉的处理,用人单位没有为职工参加工伤保险,用工制度管理混乱(根据《工伤保险条例》,不管是临时工还是正式工,用人单位都需为职工上工伤保险,尤其是在高风险作业的行业),查处用人单位违法行为与调查伤亡事故证据应尽快进行。在劳资纠纷发生后,部分企业的老板千方百计逃避责任,一般会走完所有的仲裁、诉讼程序,有时候甚至会上诉到二审,故意用“程序”来拖垮农民工(“拖个三年五年,公司在银行的利息一滚就能起来”,笔者在与某房地产保卫处处长交谈时,该处长直言不讳的如是说),由此造成了法律资源的巨大浪费。

第二,法律应强化工伤预防,即强化法律责任。当前,劳动行政部门需加强对用人单位的法律知识宣传与教育(部分用人单位盲目认为“拖”也不失为解决工伤的一个好办法,“我可以给钱,我也给得起钱,但就是乐意拖你几个月或几年”)。即使走到了仲裁阶段也应尽可能以调解为目的,让用人单位从人道主义和人权保障的角度正确理解工伤保险的价值取向。人身伤害既已成事实,用人单位应从“以人为本”角度出发,尽可能的为受伤职工谋取今后的福利,最终达到和谐双赢的目的。

第三,高技术措施推进工伤预防。这部分是需要用人单位的某一部门或机构与上层强烈沟通的,公司盈利后应当在可能的基础上提高机器档次,使用更为先进安全的生产机器,进而降低工伤发生的频率,减少人工成本的支出。

第四,完善的工伤保险体系促进工伤预防。我国工伤风险分类表风险档次设置过少,使得整个行业风险分类表显得过于粗略,这不符合风险分类的促进事故预防和损失控制的基本原则。(作者单位:新疆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通讯作者:秦放鸣

参考文献:

[1]《工伤保险》,孙树菡主编,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7年8月第1版。

[2]《工伤保险115问》,黄乐平等编著,法律出版社,2006年12月第1版。

工伤事故的处理 篇4

工伤事故不仅仅与生产性企业有关,所有的公司都可能遭遇到工伤事故,例如员工上下班途中发生交通事故、员工外出办事发生意外等,因此了解工伤事故的范围、处理程序以及工伤待遇等内容,对于任何一个企业而言,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工伤事故的范围

按照《工伤保险条例》第十四条规定,公司的员工发生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认定为工伤:

1、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因工作原因受到事故伤害的;

2、工作时间前后在工作场所内,从事与工作有关的预备性或者收尾性工作受到事故伤害的;

3、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因履行工作职责受到暴力等意外伤害的;

4、患职业病的;

5、因工外出期间,由于工作原因受到伤害或者发生事故下落不明的;

6、在上下班途中,受到非本人主要责任的交通事故或者城市轨道交通、客运轮渡、火车事故伤害的;

7、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应当认定为工伤的其他情形

此外,第十五条规定,员工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视同工伤:

1、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岗位,突发疾病死亡或者在48小时之内经抢救无效死亡的;

【认定要点】“突发疾病”包括各类疾病,不要求与工作有关联。“48小时”的起算时间,以医疗机构的初次诊断时间作为突发疾病的起算时间。注意:职工虽然是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岗位突发疾病,经过48小时抢救之后才死亡的,不属于视同工伤的情形。

2、在抢险救灾等维护国家利益、公共利益活动中受到伤害的;

【认定要点】本项仅列举了抢险救灾这种情形,但凡是与抢险救灾性质类似的行为,都应当认定为属于维护国家利益和维护公共利益的行为。维护国家利益、公共利益活动中受到伤害的,无需符合工作时间、工作地点、工作原因等因素。

3、职工原在军队服役,因战、因公负伤致残,已取得革命伤残军人证,到用人单位后旧伤复发的。

【认定要点】已取得革命伤残军人证的职工在用人单位旧伤复发,一次性伤残补助金不再享受,但其它工伤保险待遇均可享受。

三、最高法院司法解释中认定工伤的四种情形 依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工伤保险行政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第四条规定,以下四种情形可认定为工伤:

1、职工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受到伤害,用人单位或者社会保险行政部门没有证据证明是非工作原因导致的;

2、职工参加用人单位组织或者受用人单位指派参加其他单位组织的活动受到伤害的;

3、在工作时间内,职工来往于多个与其工作职责相关的工作场所之间的合理区域因工受到伤害的;

4、其他与履行工作职责相关,在工作时间及合理区域内受到伤害的。

国务院法制办有关答复中认为可认定工伤的三种情形

1、国务院法制办对《关于职工违反企业内部规定在下班途中受到机动车伤害能否认定为工伤的请示》的复函(国法秘函[2005]315号)中认为,职工所受伤害只要符合《工伤保险条例》第十四条第(六)项规定的“上下班途中,受到机动车事故伤害的”规定,就应当认定为工伤。

2、国务院法制办公室对安徽省政府法制办公室《关于〈工伤保险条例〉第十四条第六项适用问题的请示》的复函(国法秘复函[2008]375号)认为:职工李某从单位宿舍至其父母家的情形,属于《工伤保险条例》第十四条第六项规定的“在上下班途中”,认定为工伤。

3、国务院法制办公室对《关于职工参加单位组织的体育活动受到伤害能否认定为工伤的请示》的复函(国法秘函[2005]311号)认为,作为单位的工作安排,职工参加体育训练活动而受到伤害的,应当依照《工伤保险条例》第十四条第(一)项中关于“因工作原因受到事故伤害的”的规定,认定为工伤。

不得认定工伤或视同工伤的情形

依据《工伤保险条例》第十六条的规定,职工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得认定为工伤或者视同工伤:

1、故意犯罪的;

【认定要点】“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井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因而构成犯罪的,是故意犯罪”。“故意犯罪”的认定,应当以刑事侦查机关、检察机关和审判机关的生效法律文书或者结论性意见为依据。过失犯罪不影响工伤认定,比如交通肇事罪、重大责任事故罪。

2、醉酒或者吸毒的;

【认定要点】对于醉酒标准,可以参照《车辆驾驶人员血砸、呼气洒精含量i词值与检验》国家标准(GB19522-2004)。这一标准规定:驾驶人员血被中的酒精含量大于(等于)20毫克/100毫升、小于80毫克/100毫升的行为属于饮酒驾车,含量大于(等于)80毫克/100毫升的行为属于醉酒驾车。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医疗机构等有关单位依法出具的检测结论、诊断证明等材料,可以作为认定醉酒的依据。

3、自残或者自杀的。

【认定要点】“自践”是指通过各种手段和方式伤害自己的身体,井造成伤害结果的行为。“自杀”是指通过各种手段和方式结束自己生命的行为。自残或者自杀与工作没有必然联系,因此,不能认定工伤。实务中比较难做得到的是怎么证明自残或者自杀?

(二)工伤事故处理流程 为了使创业者更为清晰地了解发生工伤事故后的处理流程,我们将作如下解答:

1、事故申报:事故发生后,应当及时救治;立即报告公司相关领导;重大伤亡事故应及时与工伤保险经办机构汇报并备案。

2、工伤认定:公司应当在发生事故三十日内提交工伤申请;公司未按前款规定申请的,工伤职工或者近亲属可在一年内,提出工伤认定申请;公司或员工未在规定时限内,提交工伤认定申请,在此期间发生工伤待遇等有关费用由公司负担。

3、工伤鉴定:公司或工伤职工员工及其直系亲属等依法提交相关材料申请劳动能力鉴定,从而鉴定出工伤登记、停工留薪期等;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应当自收到劳动能力鉴定申请之日起六十日内作出劳动能力鉴定结论,必要时延长三十日。

工伤处理协议 篇5

乙方:xx[伤者](受伤人)身份证号码:

XX年7月27日上午10点10分左右,伤者xxxx建工有限公司阳光海岸项目经理部钢筋班班组成员xx[伤者]在下完大梁准备下二排钢筋时,准备从k/⑧轴处翻越过去,人体翻过大梁脚踩到地面,支梁的钢管架松动,导致二排钢筋下滑,二排的钢筋上的钢管压住xx[伤者]左手大拇指,xx[伤者]的工友将钢管松开拉出左手,事故发生后项目立即组织人员将其送往医院治疗。目前伤情恢复良好并已医疗终结出院,伤者提出要求协商解决,经协商,现将此事处理如下:

1、本协议是在公司主管部门组织项目部相关人员、乙方及xxxx建工有限公司xxxx项目经理部钢筋班班组长xx[班组长]在公平、合理、合法、自愿、人道主义的基础上进行协商制订的。

2、乙方要求甲方一次性赔偿费18250元(壹万捌仟贰佰伍拾元整)(包括一次性伤残补偿金、医疗期间的工资、住院护理费、交通费、住院伙食补贴费、营养费、易地安置费等)。

3、乙方住院治疗费共计5057.45元(伍仟零伍拾柒元肆角伍分)及已发生的生活补助费用由xxxx建工有限公司xxxx项目经理部钢筋班班组长xx[班组长]承担。

4、乙方已向甲方借支4000元(肆仟元元整),剩余的 14250 元(壹万肆仟贰佰伍拾元整)由甲方在签定协议之时暂一次性代付给乙方。

5、甲、乙双方从签定协议起,乙方关于身体健康等一切问题与甲方、xxxx建工有限公司、及其xxxx项目经理部钢筋班班组长xx[班组长]无关。

6、甲、乙方在本协议上签字后,本协议立即生效。

7、本协议签字生效后,乙方与xxxx建工有限公司、xxxx建设集团有限公司xxxx项目经理部终止劳动关系,并与xxxx建设集团有限公司xxxx项目经理部无任何关系。

8、甲暂代xxxx建工有限公司xxxx项目经理部钢筋班班组长xx[班组长]支付给乙方的费用按xxxx建工有限公司xxxx项目经理部钢筋班与xxxx建设集团有限公司xxxx项目经理部签定的《安全生产与治安管理经济责任合同》的相关条款及公司起草批准的工伤事故报告的相关条款办理。

9、本协议一式五份,xxxx建设集团有限公司xxxx项目经理部,xxxx建工有限公司、xxxx建工有限公司xxxx项目经理部钢筋班班组长xx[班组长],乙方各执一份,xxxx建设集团有限公司质安部一份。

甲方:xxxx建设集团有限公司xxxx项目经理部

代表签字: 签字时间:20xx 年 x 月 x 日

乙方:xxxx建工有限公司xxxx项目经理部钢筋班xx[伤者]

工伤的会计处理 篇6

某企业企业一员工发生工伤事故,除了原来支付医药费1万多元外,经过伤残鉴定为9级伤残,现经调解,还需要一次性补偿6万元。因该员工未参加社会保险,其费用应该全额由企业负担。

如果企业还是采取福利费预提方法核算的,会计处理应该是:

借:应付福利费

货:银行存款(或现金)如是企业对福利费是按实列支的,为:

借:管理费用-福利费

货:银行存款(或现金)

因为企业会计制度规定:

企业工伤预防管理浅析 篇7

做好工伤预防管理可明显的降低安全事故的引发机率,缩减人员伤亡量以及经济损失。 由于我国颁布实施工伤保险工作条例周期较短,没能制定更加完善的配套机制,各单位乃至社会的广泛支持、积极认可与参与仍旧要经历一定的过程。 因此,当前我国工伤保险工作并无法有效的起到预防事故以及降低损伤的良好作用。

以预防为主体的工伤保险工作体制, 对于保险单位以及企业部门提出了更高的标准要求。 首先,保险单位需要组建专项预防事故的机构,聘请熟练掌握安全生产管控监督、保险业务的综合型人才负责。 同时企业单位应由较为稳定同时掌握丰富业务知识的工作人员负责落实预防管理工作。 经办单位由于经费有限、编制不足,令工伤预防管理力不从心。 同时大多数经办单位没能组建专项的预防部门, 而是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征缴保险费以及发放保险待遇上。 再者,企业单位始终将利益最大化作为首要目标,而加上安全生产监督岗位则要投入更多的经费,因此较多企业从事该项工作的积极性并不大。

2企业工伤预防管理科学对策

2.1 加紧颁布配套政策

当前, 我国较多省市地区政府单位并没能颁布工伤预防管理细则, 因此令经办单位从事实践工作阶段中无法获取政策的有效支持,更不敢随便的应用保险基金,使得工伤预防管理工作始终较为滞后。 针对这一现状,经办单位应清晰自身工作职能积极同安全管理监督机构密切配合。 特别是应针对保险基金投入到预防管理工作上的经费比例以及具体的功能范畴进行硬性要求, 进一步完善工伤预防管理经费应用财务审批以及审计监督制度,确保做到专款专用,严格预防经费不良挪用挤占的状况发生。

2.2 加强工伤预防教育宣传

近年来, 各行业工伤事故的发生机率以及员工职业病百分比不断提升。 究其原因,企业经营管理层以及从业员工没能形成较强的法律规范意识、安全保护意识,使得危害事件频繁发生为有效扭转这一局面,首先应提升监督管理力度,创建职业危害检测管理机制。 应定期对安全风险性较大的行业进行重点监护通过及时发现、尽早治疗达到工伤预防的良好效果。 另外,应积极做好工伤保险教育宣传,开创良好的服务平台,定期深入到企业之中普及有关工伤预防的技能与知识。 特别是应做好事故频发岗位人员的专题教育,使他们掌握更好的工伤预防技能。

2.3 优化工伤保险管理机制

工伤保险管理条例中清楚规定, 依照各行业工伤风险等级明确费率, 应根据工伤事故率以及应用保险费等状况在各行业之中明确不同的费率等级。 合理的费率波动则是工伤预防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具体需要依照不同岗位的职业风险等级、引发工伤事故以及职业病的机率进行明确。 利用合理的调节费率水平,可确保企业进一步完善劳动环境,降低工伤事故率,确保员工人身安全。 为此,应对费率模式做合理的调研分析,明确保险费平衡其并做好分摊系数统筹。 另外,应创建收缴工伤保险经费的统计模型,激发经济杠杆功能,实现提升经营管理人员安全责任意识的目标。 企业一旦做好安全生产工作便会明显降低经济负担, 而引发安全事故的各类风险还可利用工伤保险基金进一步化解, 激发工伤保险的核心功能价值, 进而激励企业参保热情。 对于足额按期交纳保费且没引发重大事故的大规模企业,可制定调剂返还基金的管理制度, 这些经费应确保用在安全生产教育宣传等工作之中。 对安全生产业绩突出,工伤预防管理成果优秀的员工个人、企业单位应给予适度的补偿与奖励。

2.4 促进保险与预防有效结合

工伤保险第一要务是经济补偿,但这并非唯一任务,在引发事故前期如果能积极的进行预防,做好安全生产、职业卫生宣传教育,则可大大降低事故机率,降低工伤赔付。 为此经办单位应将更多经费使用在工伤预防管理的宣传培训以及支持企业单位更新安全生产仪器设施、推动事故预防工程建设上,令工伤保险始终处在良性发展的状态之下。 另外,工伤事故预防采取经济管控、法治等技术手段完成对企业单位安全生产的约束管理,而非对其自主权进行干预。 为此,工伤预防管理应将监督管控的外在压力以及企业单位内部动力全面融合在一起, 构建形成预防安全事故的全新机制, 进而由根本层面优化企业单位生产运行环境,缩减企业风险水平。 当引发工伤事故问题后则应积极进行医疗救助,帮助员工做康复工作,令他们能够快速的回归到工作岗位之中。 该过程中还应积极进行宣传教育、定期检查,结合有效的奖惩激励措施,预防该类事故的频繁发生。

3结语

总之, 工伤预防管理工作是有效预防企业引发工伤事故的科学途径。 对生产建设进程中有可能引发的事故问题以及职业伤害通过积极有效的防范对策,凸显有目标的预防管理,可达到事半功倍的工作效果。 同时,对企业单位的安全生产建设极为有利,还可帮助单位降低工伤保险开支,发挥维护社会安定团结的良好作用。

摘要:当前,各国安全形势较为严峻,通常针对劳动人员制定工伤保险体制,这样可做好事故预防管理。然而该项工作中仍旧包含一些缺陷与不足,文章针对企业工伤预防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展开分析,并制定了有效的应对策略。对优化企业工伤预防管理效果,确保员工人身、财产安全,创建和谐安全的工作环境,全面推动现代企业的持续全面发展,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上一篇:房产企业的前景发展下一篇:暑期实践个人报告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