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经济运行情况及未来预测(精选7篇)
当前我国经济运行情况及未来预测
当前我国经济运行情况及未来预测 新华社经济分析师 孙琦峰
10月末,国家统计局相继公布了前三季度我国宏观经济数据,从已经公布的数据来看,前三季度我国经济总体向好,短期内我国经济将继续保持高位平稳运行态势,预计2007年GDP增速在11%左右。未来4-5年受国际因素影响GDP增速可能会逐年回落,但中长期我国经济会继续快速增长。
一、我国经济存在由偏快转向过热风险
(一)GDP高位平稳增长,人均GDP已完成目标四成
进入新世纪,我国GDP累计增长率开始重新加速,并从2002年一季度开始加速增长,到2003年一季度达到10.65%的高峰。此后再次进入相对平稳增长状态,2003年一季度到2006年一季度基本保持在10.3%左右,2006年上半年开始再次进入加速增长状态,2006年上半年到2007年三季度增长率分别为10.9%、11.1%、11.1%、11.9%、11.5%。第三季度的增速回落,我们认为这是宏观经济调控政策在起作用,但经济由偏快转向过热风险犹存。
据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2006年我国GDP总量按现行汇率计算达到26847亿美元,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排在美国、日本和德国之后列第四位,今年有可能超过德国进入三甲。根据世界银行购买力平价方法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计算,我国GDP总量更是超过10万亿美元,仅居美国之后。我国已名列世界经济大国之列。
但我国人均国民财富排名却十分靠后,在100位之外,按现行汇率折算人均财富,2006年我国排名在129位,按购买力平价排名,也只位列第102名。人均指标的落后,说明我国经济发达水平和国民富裕程度依然较低。
我国人均GDP自1980年至2000年年均提高8.5%,累计提高4.1倍。2006年我国人均GDP超过16000元(当年价),按可比价格计算,已比2000年提高69%,年均提高9.1%,已经完成了20年人均GDP翻两番任务的42.3%。
图1:我国人均GDP增长速度趋势预测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新华社多媒体数据库
(二)投资增速趋于平稳
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在1993年上半年达到72%的高峰后,一路下滑,到2000年一季度跌落到1.5%的谷底。此后投资增速恢复上升趋势,在2004年一季度达到47.8%的新高峰。当时为了防止经济出现类似1993年的严重“过热”现象,政府在2003年10月份以后出台了一系列力度很大的紧缩性政策措施,包括提高以后准备金率、暂停建设性用地审批、控制向钢材、房地产等过热行业的投资等。在这一系列紧缩性措施的影响下,投资增速大幅度回落,从2004年一季度的47.8%回落到2005年一季度的25.3%,此后一直维持在25%左右,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2007年前三季度增速为25.7%,比上半年略有下降(上半年25.9%),但从2007年3-9月份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基本维持在26%左右的情况看,四季度投资增速将保持平稳增长态势,与三季度基本相当。图2:1992年一季度到2007年三季度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波动情况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新华社多媒体数据库(三)外贸顺差又创新高,外汇储备超过1.43万亿美元
海关统计显示,今年前三季度中国外贸进出口总值15708.3亿美元,比去年同期(下同)增长23.5%,增速比前8个月放慢0.5个百分点。其中,出口8782.4亿美元,增长27.1%;进口6925.9亿美元,增长19.1%。目前中国的出口增速已经连续4个季度保持下降,如果未来人民币指数的升值加快,加之主要出口对象美国的经济减速,出口增速很可能会继续下滑。
图3:近三年中国进出口、贸易顺差变化情况 单位:%,亿美元
数据来源:新华社多媒体数据库
前三季度累计贸易顺差为1856.5亿美元,比前8个月的贸易顺差增幅减缓2.1个百分点。受美国次贷危机影响和国家宏观调控两方面因素影响中国的贸易顺差增速减慢,但前三季度1856.5亿美元的顺差已经超过2006年全年1775亿美元,看来今年贸易顺差将再创新高,估计全年贸易顺差将在2500亿美元左右。
2007年9月末,国家外汇储备余额为14336亿美元,同比增长45.11%。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今年前三季度国家外汇储备增加3673亿美元,同比多增1983亿美元。9月份外汇储备增加250亿美元,同比多增91亿美元。我们认为,外汇储备的屡创新高,是造成基础货币增长加速的主要因素,而究其根本原因还是人民币升值幅度过小。这一方面导致贸易顺差的居高不下,还引发了人民币升值预期的长期持续,以及相应外汇热钱的长驱直入。
(四)CPI拐点已现,但通胀压力依然巨大
根据统计数据,食品价格大涨造成通货膨胀上扬,但通胀拐点已现,四季度将放缓。2007年第三季度CPI同比增幅达到6.1%,高于二季度的3.6%和一季度的2.7%,带动1-9月份CPI达到4.1%。我们认为,本轮通胀主要是受食品价格推动,1-9月CPI的4.1%涨幅中,食品价格贡献了3.5%(占比85%),其中起主导作用的是肉禽、蔬菜、油脂等食品;作为对比,非食品通胀则一直保持在1%以下的低位,根本原因在于人口红利尚未衰竭前,中国单位商品劳动力成本依然呈下降趋势,有效抑制了价格上涨压力。我们通过对于影响食品价格的农产品供给、天气因素等的分析,认为通胀将很快见顶回落,CPI季度还会放缓,逐步回落到5%以下,预计今年全年CPI在4.5%左右。
图4:CPI拐点已现
资料来源:新华社多媒体数据库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五)消费需求增速不断提高
我国国内消费增速在经过1995-1998年持续下降、1998-2000年低速增长(平均增速约为6%)和2000-20043年的稳定增长(平均增速约为10%)之后,从2004年开始不断提高,2006年3月份以后进入加速增长阶段,增速由2006年4月的13.6%提高到2007年9月份的17.0%。其中2007年1-9月,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累计达到63827亿元,同比增长15.9%,是1997年以后最高的名义增长率。图5:2005年以来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率变化情况
资料来源:新华社多媒体数据库
(六)M1、M2增速加快,信贷过多问题没有得到控制
2007年9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为39.31万亿元,同比增长18.45%;狭义货币供应量(M1)余额为14.26万亿元,同比增长22.07%;市场货币流通量(M0)余额为2.90万亿元,同比增长13.01%。今年1-9月累计净投放现金1958亿元,同比多投放302亿元。图6:M2和贷款变化图
单位:亿元,%
资料来源:新华社多媒体数据库
前三季度外汇各项存款减少22亿美元,同比多减105亿美元(去年同期增加83亿美元)。9月份外汇各项存款减少34亿美元,同比多减36亿美元(去年同期增加2亿美元)。可见股市赚钱效应令银行存款持续流向股市的趋势并没有改变。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9月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25.90万亿元,同比增长17.13%,增幅比上季度末高0.65个百分点,比上月末高0.11个百分点。以往每年的短期贷款都逐季递减,反映了商业银行对管理层行政调控的配合,主动采取了早放贷早收益的模式。然而今年第三季度的短期贷款不减反增,说明行政调控的影响在日渐式微。我们注意,中长期贷款稳定在6500亿以上的规模,表明央行的利率政策至今为止作用仍十分有限。尽管屡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想达到调控信贷的目的,但是央行在发行央票、卖出特别国债等数量型工具的运用力度不足以匹配外汇涌入的加速,因此基础货币投放较快,使得近期货币供应仍在高位。
二、未来我国经济情况及相应对策分析
(一)经济增速将略有放缓,结构失衡得到改善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国经济与世界主要经济体密切相关。我们预计2007年GDP增长会超过11%,2008年有所放缓但依然保持在10%左右,减慢的主要原因是受世界经济总体放缓的影响外部需求放缓。2008 年,美国受房市拖累,消费和经济将放缓,而全球经济增速也会有所下降,这将对中国出口增速产生抑制。我们认为,以人民币计算,中国出口增速在2008年将下降5%左右;2007年CPI涨幅将控制在4.5%左右,2008年全年CPI涨幅在3.5%左右,比2007年有所回落。如果我国保持现有利率不动,实际利率明年也会有所上升,对经济活动产生一定影响,但我们预计四季度可能还会有1次加息。在结构上,经济失衡现象将略有改善:出口增速下降一定程度上改善了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贸易失衡问题;而居民收入和消费需求保持高增长,企业利润增速受出口增速放缓和实际利率提高影响将有所下降,因此国内消费与投资增速的差距也将缩小。
(二)人均GDP翻两番目标将会提前实现
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主要目标是,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2002以来,我国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累计增长61.8%,年均增长超过10%,经济实力大幅攀升。考虑到今年国民经济继续高速增长,之后几年我国的GDP增速将有所放缓,预计2007年人均GDP将超过17500元,今后十几年的人均GDP增长速度会较大地低于改革开放以来近三十年的平均速度,更低于过去几年的平均速度。但今后13年只要人均GDP年均增长6%左右就能完成翻两番目标。
图7:我国人均GDP提高轨迹(当年价和可比价)
资料来源:新华社多媒体数据库
(三)货币政策继续紧缩,人民币加速升值
由于货币信贷增速依然偏快,同时通胀尽管有所放缓,但短期内仍将处于高位,因此货币政策将仍以紧缩为主,央行将加强使用发行央票、卖出特别国债等数量型工具对冲外汇涌入,同时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利率工具也会继续使用,由于美联储刚刚降息0.25个百分点至4.5%,我们判断我国央行加息空间已经非常有限,如果CPI年内没有回头迹象则还会加息一次,上调27—54个基点,如果CPI10月出现拐点则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央行可能暂不加息而采用其他方法对冲流动性。我们认为央行应更加注重汇率政策的使用。回顾过去3年的货币政策,2005以来央行以数量型工具对冲为主,2007年则以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和加息为主,但效果均不佳,原因在于,在汇率缺乏灵活性、外汇涌入不断加速的局面下,央行货币政策的有效性捉襟见肘。有消息认为,IMF可能在今年11-12月份判定人民币汇率水平严重脱离基本面,客观上也将给美国贸易保护主义者对中国施压提供借口。人民币升值可以增强货币政策有效性,同时降低输入型通胀,我们预计人民币升值幅度将加快,2007年整体升值将突破6%,2008年升值在7%左右。随着经济增速放缓和企业利润增速的下降,明年存款搬家现象有所缓解;而特别国债的发行提供了成本相对较低的货币对冲工具,且实际利率和实际有效汇率也将明显上升。因此总体而言,明年货币条件将偏紧,对资产价格有抑制作用。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现状,未来趋势,预测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近年来国内掀起了“互联网+”之风,结合当代人对资金融通以及支付的需求,于是依托于互联网工具的“互联网金融”便应运而生,并在国内发展迅猛。一般认为,谢平(2012)在国内最先公开提出了“互联网金融”这一概念,认为互联网金融使一个谱系概念,涵盖从传统银行、证券、保险、交易所等金融中介和市场到瓦尔拉斯一般均衡对应的无金融中介和市场情形之间的所有金融交易和组织形式。然而,互联网金融在快速发展的同时,因为缺少相关法律的监管和内部自我约束等而“野蛮生长”,近两年频繁曝出跑路、非法集资、倒闭等负面问题,对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形成了极大的阻碍。
一、中国互联网金融发展现状
现就互联网金融的不同业务模式的发展现状进行阐述和探讨。
(一)电子银行
电子银行是我国互联网金融中较早出现的电子交易方式,是借助网络平台实现原本需要到商业银行柜面才能办理的业务,例如转账、支付、业务变更与开通等。据中国产业信息网提供数据显示,2014年中国网上银行交易规模达到1304.4万亿元,增长率为40.2%,增速较2013年的24.6%有一定幅度提升;截止2014年底,个人网银用户达3.82亿人,占整体网民规模比例达到58.9%;企业网银用户达到1729.5万户,同比增长27.7%。网上银行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积累起较为稳定的用户群,庞大的电子银行用户为银行业拓展电子商务市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电子银行交易规模增长的主要动力为发展电子商务及互联网金融等创新业务。
(二)互联网理财市场
网络理财是近几年新兴起的产物,一经推出便广受社会大众追捧,并借助于互联网门户网站巨大的用户群体资源发展壮大。阿里巴巴率先于2013年推出的余额宝,实现了平民化、碎片化理财,大大降低了理财的门槛。继余额宝之后,京东、百度、腾讯纷纷推出了类似余额宝的理财产品。在此情形下,传统理财业务也纷纷拥抱“互联网+”,如国有商业银行业相继效仿,开始走向向闲散资金碎片化理财的道路。但据中国青年报的一份调查显示,目前互联网理财产品的受众绝大多数是35岁以下的青年人,互联网理财产品要想占领更多的理财产品市场份额必须吸引拥有更强大投资能力的中年人。此外,大多数被访者对互联网理财产品的投资方向及风险并不了解,这有可能给一些借助互联网理财产品进行大规模集资的企业提供可乘之机。
(三)互联网第三方支付
目前在互联网小额交易中这种支付方式已被广泛使用,它在满足小额支付需求的同时还起到信用担保的作用。我国的第三方支付产品主要有支付宝、拉卡拉、财付通、快钱、网易宝、汇付天下等。根据i Research艾瑞咨询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中国第三方互联网支付交易规模达到8万亿,同比增速50.3%。而随着我国电子商务环境的不断优越,支付场景的不断丰富,以及金融创新的活跃,使网上支付业务取得快速增长,预计2018年,中国第三方互联网支付交易规模将达到22万亿。然而,随之而来的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也日益凸显,这些问题制约着第三方支付产品的发展,如资金风险问题、道德风险问题等。
(四)互联网信贷
我国目前的互联网信贷主要通过P2P方式进行。P2P网络信贷是指投资者通过互联网平台将资金借给有资金需求的借款者,并通过网贷公司提供的平台自由竞价撮合成交。截至2014年6月,我国已有人人贷、拍拍贷、人人聚财、陆金所、微贷网等百余家P2P网络借贷平台。2016年被称为互联网金融“整治”的元年,而本次整顿中,P2P网贷被认为是重灾区,是需要重点整治的对象之一。根据最新的数据统计,网贷行业累积平台数量截至2016年1月底达到3917家,其中正常平台2566家、问题平台1351家,问题平台占比34.49%。作为互联网金融最快速崛起的一种业态,P2P一直和跑路、维权这样的词联系在一起。
(五)众筹领域
众筹2011年起出现于我国,通过采用团购与预购相结合的模式,来从网友那募集到所需项目资金。众筹平台充分利用互联网具备的强大传播性的特性,将不为公众所熟知的个人创意展示给公众,来吸引感兴趣的投资者,从而帮助资金需求者及时获得所需项目开发的投资资金。近年,商品开发项目众筹逐渐向电子商务转移,许多电子商务平台如京东、阿里推出了众筹产品,通过电商平台向投资者销售众筹产品,这实际上是一种新型的商品交易方式,有利于促进商品开发中与市场需求者的对接。除了商品类众筹,还有音乐、电影、娱乐等项目的众筹。
此外,互联网金融的业务模式还包括互联网保险、虚拟货币等,限于篇幅就不再一一赘述。
二、互联网金融未来趋势预测
2015年是互联网金融跌宕起伏的一年。预测2016年趋势,或许可以帮助我们开局未来,引领潮流。
(一)互联网金融企业面临大洗牌
由于去年行业爆发了e租宝等一系列行业丑闻,影响了监管部门对行业风险的研判。控制行业整体风险、规范行业发展已经成为当前行业监管的主基调。2016年在指导意见出台之后,未来互联网金融行业肯定会出现一段时间整改期,有一批不规范的平台可能会死掉或转型;很多企业会进行并购重组,可能会有新的机构进入;P2P网贷行业“无监管、无标准、无门槛”的三无局面将被终结;而有一些平台在进行规范后会继续向前发展,吸引到大量资本的平台实力将大幅提高。
(二)商业银行电子平台商务化
我国商业银行是国家最为重要的金融机构,如今各大商业银行相继推出了各自的电子商务平台,如招行推出非常e购,建行推出善融商务,这些平台不再是过去单纯的网银,而是升级成为金融超市,主要向企业和个人提供金融交易服务,以及在线服务、信用卡分期付款等服务,业务范围逐步扩大,未来商业银行的商务电子平台会更加完善,或许能够线上交易来完成大多数金融交易服务。
(三)众筹金融、移动金融快速深入发展
在百度搜索引擎输入“众筹”,搜到大量“披着众筹外衣卖货、卖货众筹“等字眼,真正意义上的众筹尚未开始,而以卖货为主的众筹模式势必遭到淘汰,带有文化气息、附加情感的社交众筹模式有望出现。此外,移动端将是互联网金融继PC端之后的另一个主战场。
(四)征信以及消费金融将成发展重点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使得大数据的收集和应用成为可能,应用到金融上,将对个人征信体系建设发挥更多的作用。互联网金融关注中小企业和个人客户需求,使得消费金融可能成为互联网金融下一阶段发展的重点。更重要的是,在消费金融领域,互联网金融和传统金融能够找到更多的结合点,能够随着数据的积累和数据应用的发展,互联网金融消费金融领域和传统金融行业会有更良好的合作发展,进一步推动全国信用体系建设。
(五)继续积极践行普惠金融
互联网金融通过与第三方支付平台的合作,利用支付宝扫码支付、APPLEPay、声音支付、指纹支付等移动支付的创新方式,将进一步拓宽互联网金融跨界融合、创新发展的空间。由于互联网技术的开放性,使得普惠金融成为可能,即金融普遍惠及所有群体,尤其重点关注在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偏远地区以及残疾人和其他弱势群体中提供金融服务。未来互联网金融将关注消费者保护,即金融消费者有知情权、公平交易权、依法求偿权等,以真正践行普惠金融。
基于上述可知,我国互联网金融的发展道路可谓是机遇与风险并存。从客观上讲,互联网金融是一种新型的金融业务模式,对促进金融改革和金融创新起到了不容忽视的作用,应客观地看待这一新生事物,需要监管层不断立法予以规范和引导。
参考文献
[1]谢平,邹传伟,刘海二.互联网金融手册[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
[2]2015-2020年中国网上银行市场运行态势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中国产业信息网,http://www.chyxx.com/research/201501/302311.html
【摘要】:本文探讨了中国经济增长的源泉及未来趋势预测,包括通货紧缩,经济结构,人口老龄化,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体制,经济全球化与多极化等问题。
【关键词】:经济增长、经济结构、发展前景、改革与发展
经济增长潜力“的若干问题
经济增长的源泉及未来趋势的预测
(一).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
中国自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在过去20余年期间,取得了举世瞩目的高速经济增长,形成这一高速经济增长的主要原因有下述三方面:
1、由于改革,使资源的分配得以优化。
2、由于推行市场化,使企业的经济效益得以提高。
3、中国的改革是由农村改革开始。中国农村有将近9亿人口。它在过去、现在和将来的一段时间,都是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农村经济增长的源泉是由于农产品产量的提高与产品种类的多元化。乡镇企业的蓬勃发展,促成大量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和人口流动,使大量农村劳动力从低附加产值的农业转入到高附加产值的制造业、建筑业和各类服务业等。这点是国际主要经济机构如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予以十分重视和强调的。在今后相当的时期,中国仍然必需十分重视农村的改革与发展,以进一步促使经济持续稳定高速的增长。
(二).增长的核算(Growth Accounting)
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过去及未来前景,国内外学者都应用了生产函数和其他模型,对中国经济增长的速度、增长中各生产要素的贡献率作了增长的核算分析及预测。结论不尽相同。有的认为中国过去20年的平均经济增长率应由9.7%调整到8.5%。对于增长核算的具体分析及预测数字上的差异,难作结论。经济分析工作者都知道,各类模型测算的结果都有赖于采用基础数据的准确性及所作的经济假设。在本次会议中,相当的与会者都对中国的统计数据提出了些异议。与会统计局的负责同志也对此作了解答。尽管对未来10年中国经济增长前景的预测不尽相同,但其共同之处是中国今后10年中GDP的增长率不会低于7%。邹至庄先生则对中国未来10年经济的增长,有更乐观的估计。从学术观点上,有两点是值得我们数量经济工作者宜加注意的。其一,进行一般的宏观经济总量预测,适宜于采用简单集结的生产函数(Aggregate Production Function),而不是方程式的数量愈多愈好。由于经济分析不同于自然科学与工程分析,大量的参数不可能十分精确,方程式的数量愈多,往往使参数及计算的误差难以得到纠正。而集结的生产函数,通过集结过程使经济参数成份中的许多误差,正负可以互相抵销一部分。其二,中国作为后进的国家,通过引进设备与技术,也会导致TFP值的提高。因此,在中国今后的发展中,应十分注意加强引进设备、技术与管理的宏观政策引导,以促进经济发展。
二、关于经济结构
关于中国经济结构的不合理及需要重组,已是一个老话题了。应该肯定,自实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结构业已有所调整。例如,农业在GDP中所占比重的下降;外贸结构中初级产品比例的下降;所有制结构中,各种所有制结构的比例有所调整;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Economy of Scope)都得到了注意等等。但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发展及中国即将参加WTO,经济结构的调整与重组,已成为十分迫切的问题。经济结构调整是十分复杂的话题,需要做大量深入的调查研究工作及基础工作。例如,美国工商业1998年瞻望中,曾对149类制造业未来5年的增长前景作了国内外市场分析及预测。而且由于其服务业比重已占其GDP比重的75%,因此对其使用了将近50年的工业分类标准,于1997年改为新标准(基础工作)。因此研究经济结构调整,是需要做深入工作的。以下仅重点探讨两方面:
浙江金融职业学院成教毕业论文 3
(一).经济结构重组的目标
中国经济结构重组的目标应该是经济增长(会议认为中国的经济不能不高速增长)。对中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现有12-13亿人口(下世纪最高可能达16亿),每年将新增1100万人口就业和目前在农村的3.6亿农业劳动力需要逐步地进行转移,东部和中西部地区又存在差距,如果在今后10年内不能保持6-7%的经济增长率,历史遗留下来的困难将很难解决。但是用“发展”代替“增长”这一词,也许更为恰当。因为从经济学的词汇来讲,发展(Development)与增长(Growth)有不同的涵义,前者要考虑更多的社会发展因素。这一点,业已成为国际经济发展的共识。欧盟曾在1999年组织过“可持续社会发展指标”国际研讨会,中国也需要考虑适合国情的社会发展指标体系。经济结构重组的目标应是社会经济的发展。江总书记在十四大报告中曾明确地向我们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是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点我们需要作更多的探索。
(二).关于经济结构中的第三产业比例问题
中国的第三产业(或服务业)在GDP中所占的比重过低。由于体制及统计问题,中国第三产业的统计数字是十分偏低的。与会者提到中国结构性矛盾之一是中国服务业的比重大大低于国际标准,提到了服务业增长的滞后及滞后的基本原因是垄断。这个分析是正确的,但应该补充一点。在一段时期全民经商的大浪潮中,几乎所有部门与企业,都兴办了低层次的服务业,卡拉OK、宾馆、高级饭店几乎遍布中国的县、镇,这些在国外书刊杂志都有所描绘。江泽民主席审时度势,以极大的决心与毅力及时地扭转了这一趋势,命令要害政府部门与政府机构,必需和经营性企业脱勾。但遍布城乡的现实现象是,除政府部门外相当数量的工业企业都在经营着第三产业,以及难以统计的大量农村劳力流入城市从事家庭服务及各类摊贩活动等等。这些都属于第三产业范畴,而未列入我国现有的统计。至于高层次的第三产业,如金融、法律、保险、咨询、教育、航空等,在我国应有更大的发展余地。但这些领域,目前大部分均为政府及其相关部门所垄断。另一方面,这些领域中也存在人力资源的严重不足,要预见到进入世贸组织后中国将面临竞争的难度。但在战略上应立足于提高自身竞争力的主动政策,而不宜长期依靠国家保护垄断的被动政策。至于战术性的阶段或局部保护,则是有待深入研究的课题。
三、关于人口老龄化与加快社会保障制度建设问题
从中国人口年龄结构发展变化的趋势来看,人口老龄化是一个长期问题,它是一个人口年龄结构演变的过程。与会者的发言,联系到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而引起的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强调了这一问题的重要性;从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来看,结合分析中国的改革过程及现状,却又成为一个迫切的中近期问题。会议中曾讨论了中国人口年龄结构分布的变化,在2010年左右,是劳动人口年龄有较快的增长时期。其确切的时段,与会专家各方面的估计,有少量差别,这在定量研究工作中是正常现象。尽管劳动人口年龄增长快,是生产要素增长源泉有利的一面,但中国人口众多,还有大量农业劳动力需要转移,又带来了就业与失业的压力问题。因此社会保障制度需要全面考虑养老失业保险与医疗保险制度的改革与建设。影响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与国企改革的难度之一就是,这些改革与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不同步及一些非经济因素。
这一点,在过去DRC作了《2000年中国》的研究后,业已察觉到这一问题的重要性与紧迫性。约在1986年左右,世行的一个代表团曾来与我们讨论有关中国经济改革问题。那时世行有部分意见认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太慢,因
经济增长潜力”的若干问题
为那时西方学者对前苏联体系的改革研究中,有一派激进的思潮。这一派思想,当时在国际上曾经占有上风。而我们当时认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难度不全在经济方面,而更在社会方面。早在建国初期,我们就按照苏联模式建立了整套的退休养老和医疗保障制度,国有企业职工享有全套的福利;但那时国有企业职工数仅约1000万,而1986年到达了1亿多,因此国有企业难以实现破产。对职工既有福利制度的改革,绝不是容易的事情。这是我们改革难以急进的主要原因。一位英籍世行专家立即同意这一观点。他说:“英国撤切尔夫人在推动英国改革时,面临政府部门、企业与职工们极大的阻力。”多年来,中国各类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建设,却滞后于经济的发展与改革。江总书记曾提出过,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我们要深刻地理解这一点,在今后的改革与发展时,要充分考虑改革各方面的衔接,即对科技的、经济的、社会的各项因素进行综合全面地分析。
四、关于体制问题
所谓体制(或制度),不仅包括组织机构,也包括各类规范(norms)与在特定体制下所形成人们的习惯行为方式(在国外有制度经济学派)。它存在惯性。从现实经济生活来研究,国土愈大,人口愈多,某一特定体制存在的时间愈久,则存在的惯性也大,改革的难度也愈大。中国渐进式改革之所以成功,及“休克疗法”在国外改革中所产生的很多副作用,都属于对体制影响及国情估计上的差异。福特基金会华安德先生在开幕式的发言中亦曾强调了体制问题。会议中所提出的经济结构调整、城市化滞后、公共产品供给的瓶颈、国企改革与法人治理结构等等改革与发展,也都是属于这类问题。江总书记在其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论述中,认为需要100年的时间。有些人认为这一时间过长了,但我们认为这是恰当的估计。
举一个细小的例子,足以说明体制的影响。
日本名古屋郊区一个类似中国乡镇企业的小厂,从中国武汉机床厂买了一台龙门刨床。因为从中国买这类产品,质量好价格便宜,唯一缺点是缺乏计算机控制。但这点对他们来说并不难,他们自己组织力量安装了一台计算机就行了。这样一件小事情,在日本的小企业都可做到,但在中国却由于积累的体制因素,变得行不通。教育的过份专业化,管理人员的经营思想与知识,激励机制与企业的制度考核等等都是造成行不通的机制因素。公司治理结构在国外已有上百年历史的成熟经验,但在中国却屡屡出现不具公司治理结构的各类翻牌公司等等。这些都是属于体制的影响。
五、经济全球化与多极化
近10年来,经济全球化已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一个主要经济现象。这一经济现象的形成,有其历史的长过程。信息与运输技术的发展,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与扩展市场,是促进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的主要技术与经济动力。经济全球化的现象之一,是世界贸易的增长速度超过世界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的速度。在关贸总协定(GATT)基础上,于1995年建立起来的世界贸易组织(WTO)及其成员国的增加,在总体上为世界商品与服务贸易的发展,创造了更好的发展条件。中国与美国在1999年11月,业已签署了关于中国参加WTO的协议。中国即将可能进入WTO。我们必需抓住机遇,通过参加WTO,加速引进技术、管理与资金,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并提高自身的竞争力,以进一步推进中国经济的发展与改革。但另一方面也要看到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挑战,例如缺乏与进口商品竞争力的企业职工,有可能面临更多下岗的威协。而银行与金融系统,将极易受到国际资本
浙江金融职业学院成教毕业论文 5的冲击。1997年7月出现的亚洲金融危机,业已证明了这一点。为此,我们要深入理解1998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所提出的:“积极而审慎地参加到经济全球化的过程。”并对各个部门的国际竞争力、跨国公司的发展及广泛国际市场的情况,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以适应经济全球化的挑战。
与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的同时,伴随着多极化(在国际的研究文献中,通称为区域化,中国所用“多极化”词汇的涵义与区域化或有所不同,但也都可从经济的角度来分析)。国际上业已形成多极的经济合作组织,例如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济合作、南亚经济合作等等。由于地缘关系,区域间的贸易量往往占有重要比重,具有更大的相互间影响。会议中也有提出“加强区域性经济合作与区域经济一体化应是中国积极参与全球化进程的重要途径”。这一建议是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但在区域中如能作某些政策上的协调,例如产业政策、贸易政策等等,对于抵御经济全球化的负面影响,应是较为可行的途径,也将有利于中国经济增长潜力的发挥。
综合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经济的增长,具有极大的潜力,但也存在若干国内外的制约因素。我们只有按照邓小平同志的改革开放理论,和江泽民同志所提出的学习与实践的思想,才能克服各种困难,使中国的经济潜力得以充分地发挥,实现小平同志所提出的实现中国现代化三步走的伟大发展战略目标。
经济增长潜力"的若干问题
参考文献
① 在1月15日-16日于北京举行的“中国经济增长潜力”国际研讨会上的总结发言,经改写而成。其中除综合会议讨论中较统一的意见外,也包括本人个人观点。[1]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综合研究组编辑研究人员编写;学习《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人民出版社, 1993
② [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M].人民出版社, 2002
③ 张东辉著;发展经济学与中国经济发展[M].山东人民出版社, 1999
④ 方齐云等著;增长经济学[M].湖北人民出版社, 2002
⑤杨瑞龙等著;社会主义经济理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9
一、全年及工业经济走势预测
(一)20全年工业经济走势判断
从前三季度的发展势头来看,工业经济平稳运行,不出大意外的话,预计年全年将保持恢复性快速增长的格局,增速将超过去年水平。但由于受近期宏观调控政策和发展环境变化的影响,第四季度增速很有可能较前三季度有所回落,工业增速可能呈现前高后低的态势。预计我国工业增加值2010年下半年增长10%左右,全年增速将达到15%以上。
1、“促内需、保增长”的基本政策没有改变,出口恢复性增长趋势明显,工业发展整体向好的趋势仍然存在
2010年的宏观调控仍以“促内需、保增长”为主要基调,采取“结构从紧、总量从宽”的政策思路,内需增长是保持工业经济平稳增长的主要推动力。自以来,国家以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拉动了内需的较快增长,弥补了金融危机以来外需不足的影响。1—8月份,固定资产投资到位资金同比增长26.5%。其中,国家预算内资金增长11.5%,国内贷款增长22.6%,自筹资金增长30.5%,利用外资增长3.9%。1—8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7492亿元,同比增长18.2%。当前消费者预期指数仍处在上升阶段,虽然7月份呈现小幅回落态势,但总体趋势而言,向上攀升的势头依然明显,说明消费增长能力仍有一定保证。进入2010年,全球经济和世界贸易显现复苏迹象,我国出口快速回升并创下新高。统计数据表明,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有继续走强的趋势,鞋类、塑料制品和玩具的出口增速大于整体的增速,服装出口也在加速的过程中,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劳动力成本的上升目前还未大幅损害劳动力密集行业的国际竞争力。
2、投资的超高速增长势头正在减弱,消费增长在短时期内很难替代投资增长
一是随着四万亿投资计划的逐步完成,短期刺激政策效应趋于减弱。20是此轮应对金融危机刺激政策和10大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期的最后一年,各项资金投资将陆续完成,各项短期刺激政策陆续到期,投资对工业发展的直接推动作用趋于减弱。二是为防止通胀和抑制流动性,紧缩政策出台的可能性依然存在。8月份,CPI同比上涨3.5%,涨幅比7月份扩大0.2个百分点,年内CPI月度同比涨幅回落到3%以下难度很大。三是房地产市场调控组合政策的实施显示了国家打压房地产泡沫的决心,后续可能还会有一系列政策跟进。在这些政策的影响下,基本建设和房地产的投资增速将放缓,这将直接影响到以钢铁、水泥等原材料为主的重化工业和其他关联行业的增长。预计第四季度工业经济增速回落的可能性较大。另外,对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清理、对过剩产能的抑制等一系列措施的推进,也将对短期内的工业增速产生影响。
3、世界经济复苏形势不明朗,人民币汇率升值和结构调整加快,工业出口需求的增长存在一定的变数
受全球主权债务危机及各国财政压力、美国内生经济增长动力乏力、全球不均衡复苏及贸易保护主义的影响,2010年二季度全球经济增速较一季度有所放缓,显示复苏势头在减弱,除了国际因素以外,在国内则主要体现在人民币汇率升值以及产业结构调整压力两个方面。目前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已开始呈现震荡向上的态势。从短期走势看,这种扩大波幅的升值模式将加大出口企业在汇率方面面临的不确定性,也会对本身议价能力较低的出口企业利润产生压缩。而今年国家加强节能减排的政策措施,对于改善优化我国产业结构,特别是优化出口产品产业结构的政策也表明,中国对一些高耗能、高污染产品取消出口退税将是长期性的,它反映了节能减排、结构调整的迫切需要。未来一段时间,中国还将进一步取消或降低其他“两高”产品的出口退税。出口加工类产业受的影响可能会比较大,进而影响到工业经济的整体运行。
(二)年工业经济形势预测与展望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时期和重要战略机遇期,推进经济结构战略调整成为“十二五”时期的中心工作已成定局,“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促进节能减排”将是“十二五”时期工业发展的重要任务。通过对国际国内发展环境的变化和宏观调控政策的预期分析,相对于2010年的高速增长而言,2011年的工业经济整体将保持平稳趋缓的增长,增速将很有可能出现一定幅度的回落,以结构调整为中心的增长模式将使工业行业发展出现分化格局。
在发展方式转变的大背景下,我国工业结构转型升级的任务日益迫切,工业发展将加快从数量扩张向质量效益型转变,不同行业的发展也将发生结构性变化。一是在投资减弱和节能减排措施的影响下,高耗能、高污染行业发展将受到更加严格的限制,以能源、原材料为代表的重化工业增速或将出现较大幅度的回落,产业波动风险加大。二是在持续的政策支持和需求带动下,装备制造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等技术密集型和高加工度的产业有望获得较快增长,对工业发展的支撑作用将有所增强,对我国工业结构改善的积极作用也会逐步显现。三是在外需再次面临压力的条件下,纺织服装、电子信息制造等部分外向型产业在恢复中有望再次面临调整,尤其是受到原料、劳动力等成本上升的双重影响,部分处于低端产品制造环节的企业生存压力将再次凸显,产业转型升级和区域转移的步伐将会加快。四是以内需为导向的轻工、家电、食品等消费品工业将呈现稳定增长的态势,部分产品可能出现较快的增长,但受制于居民消费倾向的惯性作用,消费品工业整体增速出现大幅变化的难度较大。在宏观经济短期复苏与经济结构长期转型的双重作用下,未来我国工业企业经营状况也会呈现加快分化的趋势,部分粗放经营、竞争力较弱的企业将面临经营困难,被加快淘汰的困局,而具有核心竞争实力和符合产业结构调整方向的企业经营状况将会继续改善,并面临兼并重组做大作强的战略机遇。
二、政策建议
(一)立足扩大内需,引导工业经济稳定增长
1、继续优化投资结构,扩大投资需求
以“十二五”规划为基础,在保障房建设、落实西部大开发政策、对传统产业技术改造的投入,民生、科技创新、节能环保等薄弱领域,积极增加新的项目储备,财政预算预留必要的支出空间,一旦社会投资增速出现大幅度回调势头,适度加大政府投资力度。同时,继续加快带动和启动民间投资,提升民间投资的信心和意愿,推动民营企业投资逐步接过国企投资的“接力棒”,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加强国际合作,有针对性地改善外商投资环境,积极加强国际合作,尽快扭转利用外资增速下滑的局面。
2、制定完善促进消费和提高居民收入的相关措施,积极培育消费新热点
继续实施促进家电、汽车、节能产品的消费政策,积极鼓励发展新的消费热点和消费方式。继续采取财政补贴与税收减免等措施刺激节能、环保、绿色产品的消费需求,引导消费升级。紧紧抓住3G发展、宽带建设、三网融合等市场机遇,加快推进软件服务、现代物流、电子商务、工业设计以及工业金融等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积极开拓新型消费领域。
3、加快推进城镇化,切实提高居民收入
以城镇化为依托,调整优化城乡和区域结构,扩大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通过税收、转移支付等手段调整不同阶层、区域、城乡之间的收入分配结构,继续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和发展社会公共事业,逐步提高中低收入居民的消费能力和消费倾向。
(二)积极调整外经贸政策,继续改善出口环境
1、加强国际合作,及时调整外贸政策
针对当前出现的国际经济和贸易形势新变化,有针对性地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及时发布国际市场和贸易政策信息,协调贸易摩擦,根据产品出口形势,灵活调整出口退税等相关贸易政策,不断改善出口环境
2、灵活调整人民币汇率政策
继续加快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协调国内外金融政策,充分考虑汇率平衡的长短期因素,根据形势适时保持人民币汇率政策的灵活性,在稳定出口增长的基础上,积极引导贸易结构乃至产业和经济结构的调整升级。
3、积极引导企业加快“走出去”步伐,提高“走出去”效率
及时抓住我国经济率先走出低谷的良好机遇,积极引导国内有实力的企业加大“走出去”步伐,扩大对外投资领域,提高战略资源掌控和跨国经营的能力。
(三)加快调整工业结构,尽快促进工业转型升级
1、加快推进工业结构调整和落后产能淘汰
充分发挥法律法规的约束作用和技术标准的门槛作用,对不符合要求的落后产能坚决淘汰。严格控制“两高”和产能过剩行业新上项目;加大对淘汰落后产能企业的利益补偿机制,通过多种渠道、多种手段,促进淘汰落后产能企业职工再就业,积极支持企业改造升级。
2、大力推进工业节能减排,促进循环经济发展
加强行业分类指导,支持和鼓励企业加大技术改造力度,继续淘汰技术落后、污染环境、资源利用率较低的工艺、技术和设备,引进节能减排的先进设备;加大资金投入,通过投资、补贴、价格等经济杠杆,从研发、应用、推广等各环节加强财政资金引导,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充分调动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建立和完善科学的减排指标体系、监测体系、考核体系。
3、积极推动大企业集团建设,大力支持中小企业发展
加快清理废止各种不利于企业兼并重组和妨碍公平竞争的规定,制定有利于推动企业进行兼并重组的优惠政策,进一步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整合内部产业资源和生产要素,建立健全有效的生产和管理模式;加快推进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继续抓好中小企业信息化推进工程以及公共服务平台、信用制度建设,实施产业集群示范工程,支持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发展。
(四)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抢占行业制高点
一、今年以来经济形势呈现以下三大特点:
1、经济复苏速度出乎意料。
首先,GDP的加速增长。中国GDP一季度增长6.1%,二季度增长7.9%,在世界主要国家中排名第一。
其次,工业止跌回升态势明朗。受去库存化影响,今年以来工业经济并未随固定资产投资高速增长而快速升温,增长速度始终保持在较低区间运行。但是从发展趋势看,工业增长振荡向上的趋势明显。8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2.3%,创去年10 月以来增速新高。
工业景气止跌回升态势还得到了以下二方面的证据支持:一是采购经理人指数(PMI)已连续6个月升至50 上方,显示了制造业已处于景气扩张轨道。二是作为经济“风向标”的发电量连续3个月增长,6月份同比增长了5.2%,7月份增速略有回落,但增幅仍达到4.8%,8月增长9.3%。
第三,投资持续高速增长。今年前8个月,我国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33%,增幅高出去年同期5.6个百分点,按不变价计算高出幅度则应该在15个百分点以上。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已经连续5个月保持30%以上的增速。其中,6月份城镇固定资产投资较上年同期增长43.2%,更是达到了改革以来历史高位。
为了落实4万亿投资计划,各地开工项目快速增长。新开工项目234906个,同比增加69223个;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96739亿元,同比增长81.7%。这为固定资本持续快速增长奠定了坚实基础。
第四,消费加速增长,农村消费增长罕见地快于城市消费。今年以来,我国消费呈现平稳加速增长态势。前8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际增长16.5%,同比加快3个百分点。这一增速是1986年至今23年来的同期新高。8月份,城市消费品零售额6935亿元,增长15.3%;县及县以下消费品零售额3181亿元,增长15.5%。农村消费连续7个月快于城镇。
第五,两大市场出现意外回升。从汽车市场来看,汽车增长逐月加速,连续6月超过100万辆,连续8月新车销售世界第一。上半年,我国汽车销售608.81万辆,比去年同期增长了17.66%;7月份,我国汽车销售108.56万辆,增长63.57%;8月全国汽车销113.85万辆,同比增长81.2%。按此态势,2009 年中国汽车销量超过1200 万辆几无悬念。
从房地产市场看,1-8月,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增长42.9%,与1-7月相比加速6.2个百分点,与1-6月相比加快5.4个百分点。3-8月价格环比上涨0.2%、0.4%、0.6%、0.8%、0.9%和0.9%。
2、经济复苏严重依赖于政策效应
从投资看,国有及国有控股完成投资48729亿元,增长39.9%,高出整体增长6.9个百分点;国家预算内资金增长82.7%,国内贷款增长47.4%,自筹资金增长33.3%,利用外资下降12.1%。
从消费看,全社会零售总额中增长最快的政府消费和企业、居民消费明显慢于总体水平;农村消费加快主要是“家电下乡、电脑下乡”等一系列政策所致;汽车销售加速主要是政府对节能、低排放汽车进行补贴所致;房地产则是超宽松的信贷环境所致。
3、经济复苏速度呈现前快后慢格局
来自政府投资项目节奏和银行信贷的变化是造成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并对房地产、股市走势带来相应影响。
城镇固定资产投资:1-6月78098亿元,增长33.6%;7-8月增长31.7%;幅速放慢了近2个百分点;社会零售总额:实际增长在7月份达到今年以来最高点17.3%,8月为16.8%,回落0.5个百分点;工业增加值:今年第一季度增长5.1%,第二季度为9.1%,加速4个百分点;
7、8月在6月份10.7%的基础上分别加速0.1和1.6个百分点。GDP:一季度增长
6.1%,二季度增长7.9%,加速增长1.3个百分点;预计三季度9%,四季度10%,全年8.4%左右,均加速增长1个百分点。
二、目前存在的问题
1、经济结构性问题更加突出,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产能过剩。今年上半年,电力、有色金属行业投资增长幅度均超过了20%,造船工业超过50%,水泥业甚至接近80%。上半年,我国制造业产能过剩大约30%,其中,钢铁行业产能过剩26.9%,铝冶金过剩34.3%,铁合金过剩29.6%。
其次,投资和消费比例关系进一步失衡。我国的投资率从2000年的35.3%上升到2008年的43.5%,大大高于多数国家20%左右的水平。今年以来,虽然居民消费增长速度也有所加快,但是由于投资增长的加速度更快。根据上半年的统计数据,在7.1%的经济增速中,投资对GDP的贡献率达到87.6%。如果不考虑进出口贸易的情况,投资和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比率已上升到了62%比38%。
2、泡沫经济迹象显现
首先,体现在房地产业。人们对于未来中国通货膨胀的预期,使得大家加快持有房屋等实物资产,以期降低通货膨胀带来的货币贬值。
我国房地产市场成交量放大的原因是:降息、给第二套房贷松绑、土地出让金可延缓缴纳、户型比例限制放松、利率打折优惠、调低房地产业项目资本金比率,降低了开发商的贷款条
件和进入房地产行业的门槛。上半年商业性房地产贷款余额新增8826亿元,同比多增4860亿元。其中,房地产开发贷款新增4039亿元,同比多增2210亿元;购房贷款新增4793亿元,同比多增2633亿元。其中二季度房地产业从银行获得的信贷资金总量同比增速高达82%,远超整体信贷增速水平。投资企业投向出现了“房产业热,工业冷”的现象。统计显示,1-7月,外资投向重庆工业54.17亿元,同比下降4.1%,投向房地产业87.76亿元,同比增长62.3%,投向房地产的资金是工业的1.62倍。
目前房地产业潜在的风险:两大全国性房地产协会的一份报告预测,2009年末,全国商品房空置面积可能达到3亿~4亿平方米。随着中央9000亿元保障性住房投入掀起的保障性住房建设高潮,楼市将不可避免地进入深度调整期。不管是从美国上世纪70年代滞胀时期的经验看,还是目前美国房地产的走势看,以住宅作为保值投资手段是不成立的。
其次,中国股市的泡沫。在几年内企业业绩无法明显提高的情况下,股市今年最高涨幅达到60%多。
股市泡沫的迹象:一是多数股价已经透支业绩;二是资金推动型;三是利空当成例好炒作。
目前股市的潜在风险:这次是由信贷主导的资产泡沫,其破灭将直接导致资产负债表型衰退,更集中地体现在银行身上,对股票市场和经济的伤害将比过去更大。
第三,新能源成为最容易忽视的泡沫经济。中国新能源快速发展对于国家来说意义重大:既能提高我国未来低碳经济时代的国际竞争力、保护环境和增强经济可持续增长、又能促进内需,保持经济快速稳定增长。
但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大跃进”现象:中国在2008年的绿色能源投资超过156亿美元,比2007年上涨18%。北美洲可持续能源的新投资与2007年相比下降了8%。中国连续四年实现新增容量翻番,2008年突破2千万千瓦大关。目前,中国还是世界上最大的太阳能光伏设备制造者。中国已跃居成为世界第二大风能市场。
目前潜在的风险:
成本大。据初步估算,若以煤电成本为基数,生物质发电成本为1.5倍,风力发电成本为
1.7倍,而光伏发电成本更高达11-18倍。
市场容量小。我国风电装机容量虽然在2008年底已突破1200万千瓦,但其中仅有800万千瓦的装机容量入网发电。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副司长史立山表示,“目前我国风电市场的容量,远远不能满足众多风电企业的需求。”
大量企业亏损:据中国可再生能源协会风能分会的初步调查显示,全国70%至80%的风电场发电量远远低于计划,这一切源于匆忙上马、不严谨地进行前期可行性论证,目前排名稍后的企业已经处于半停产阶段。
投资效益较低:同样的财政补贴用以改造常规能源和发展农村沼气,无论是从经济效益还是从增加就业看可能更合算。
我们需要对我国新能源发展具有正确的定位:新能源不是刺激内需的主要手段。提高低碳经济时代国际竞争力、保护环境和增强经济可持续增长的方式应以循环经济、新型工业化等为主,新能源发展为辅。
第四,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增大。财政部曾表示,今年地方政府为中央项目的配套资金在6000亿元,但地方债只有2000亿元的规模,余下仍有4000亿元的缺口。
据财政部财科所所长贾康测算,目前中国地方债务总余额超过4万亿元,约相当于2008年地方财政收入的174.6%,这还不包括“隐性债务”。[Page]
三、未来政策取向分析
1、经济危机背景下积极财政和适度宽松货币政策总基调不会改变。
2、未来政策需要结构性转型。首先,当前如此巨大财政投资的刺激政策难以持久。其次,通货膨胀的预期需要货币政策的适当改变,新增贷款应该有所减少。第三,兼顾经济结构调整
3、需要应对多种不确定性。
首先,宏观调控政策的转变可能会让经济泡沫浮出水面。目前,银行体系充裕的流动性如同潮水,掩盖了许多风险,一旦货币政策开始紧缩,一些经济泡沫就将破裂。
其次,经济泡沫一旦破裂,可能导致经济二次探底,往往会加大经济调整的幅度和长度,上世纪80年代日本的教训可供借鉴。
第三,可能出现明显通货膨胀的压力。9月10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大连夏季达沃斯论坛上首次正面谈到了通胀风险,9月25日G20峰会胡总书记再次强调警惕潜在通胀风险问题,这无疑表明中央对通胀已越来越关注了。
4、需要加速改革来激发新的增长极。
首先,经济之危也是体制改革之机。拆除玻璃墙,放松行业管制,启动民间投资来接手政府投资。
其次,经济之危也是经济增长格局转变之机。改变国民收入分配体制,实施中国版的《国民收入十年倍增计划》,实现经济由外向型向内向型转变。
第三,经济之危也是加大新农村小城镇建设、极大激发农民消费浪潮之机。启动农民消费需求是能够对冲外需下降的唯一途径,推进城市化时间太久,完善农村社保成本太大,建设小城镇作为过渡较为现实可行。
四、2010年经济预测
1、需要出口将复苏性低位反弹
首先,全球经济中存在十大不不利因素,将影响经济复苏的进程。主要发达经济体自主增长乏力、各国救市政策效应递减、金融系统可能出现二次风险、各国政府债务风险日益严重、大宗商品价格上推通胀压力、失业率上升、再储蓄化和再产能化道路漫长、贸易保护主义升级、热钱可能回流新兴市场。
其次,主要受今年低基数影响,明年世界经济将出现低位反弹。联合国:今年全球GDP减2.5%,明年正增长1.6%以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10年全球经济增幅可能略低于3%。
第三,受世界经济技术性回升带动,明年我国出口将间歇性复苏。美国制造业去库存化异常猛烈,四季度的工业产出很可能较快上扬,这种订单增加的趋势在短期内不会骤然转向,对中国出口产生拉动。
2、投资
首先,政府投资效应将衰退。4万亿投资中,最有保障的是中央投资。中央投资规模两年达到1.18万亿,2009年安排的规模大约是一半。按财政部的数字,今年大约是4875亿,明年还有接近6000多亿。地方政府投资这一块,今年已经显出投资不济的“败象”。明年各地都会出现不同的政府债务恶化,这进一步限制地方投资的能力。
其次,民间投资启动可能“雷声大、雨点小”。投资领域存在“国进民退”现象。前7个月国有及国有控股投资同比增长49.9%,占全部投资32.3%,所占比重比去年同期提高3.6个百分点。而同期民间投资增长34%,远低于国有投资。
国家发改委牵头制定的《关于进一步鼓励和促进民间投资的若干意见》也于8月上旬上报国务院,该意见计划向民间资本开放基础产业、基础设施、金融保险、文教卫生和公共服务等五大领域。
国务院常务会议已经原则通过了《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
“民间投资20条”包括扩大民营资本的市场准入范围,削减行政许可事项、改进对民营企业的金融服务、减轻民企税费负担等若干方面。这当中包括一系列政策亮点,比如研究制定《放贷人条例》、适当放开中小企业债券市场、民企税后利润进行再投资和技术研发可享受税收抵免等。
第三,明年投资的增长点来自两方面的“由负转正”。
房产土地开发:1-8月,全国房地产开发企业完成土地购置面积同比下降25.3%;完成土地开发面积14920万平方米,同比下降9.7%。
库存投资:库存投资由“负增长(去库存化)”转为“正增长(再库存化)”。
3、消费可能放慢
首先,居民消费潜力大。城市居民消费需求还存在进一步的提升空间,相对于发达国家在相同历史阶段的消费状况。农村消费潜力更大,2007年农村居民每百户拥有彩色电视机94.4台,电冰箱26.1台,空调8.5台,分别占城市的68.5%、27.5%、8.9%。
其次,政策刺激作用减弱。政府刺激内需的短期政策空间受限,而且政策效应还面临边际递减困境,甚至提前消费的负面效应会出现。明年可能的新政策但也只能保存量,不能产增量。
第三,汽车住宅消费减弱。
第四,今年基数较大。
4、出现温和通货膨胀
首先,国际市场传导有限。当前国家市场资源原材料价格已经上涨较大;明年原油将供大于求;世界各国有望在明年陆续退出“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这很可能会带动近期美元汇率的触底反弹。
其次,国内市场难有大的涨价动力。产能过剩、农业连续丰收、国家资源储备充实、居民收入增长平稳等因素制约银行信贷对CPI的传导。
第三,涨价主要动力。CPI的翘尾因素,资源价格的政策性调整。
5、初步预测
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继续鼓励支持和引
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对于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推进社会
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中共十六大提出,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必须毫不动摇地
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十六大以后,尤其是十六届三中全会
以来,我国非公有制经济已进入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这得益于党和政府的重视和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稳步推进。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非公有制经济专题
组通过对辽宁、广东省八个城市的情况进行调研,可以看出中央和地方政府出台的若干政策和规定已经基本上从体制方面清除了制约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障碍,营造了相对宽松的发展环境。但是我们不能不看到,由于历史的惯性和体制的局
限,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在许多方面仍存在制约因素。当前亟待解决的有以下几个问题:
一、要真正为企业“松绑”,必须加快政府职能转
虽然中央和各地方政府纷纷采取措施在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但由于历史的惯性和部门利益的存在,在实际工作中还存在政府职能转变滞后问题。主要表现在:行政部门条块分割,政府采购、招投标信息等往往只在部门内部发布或只向公有制企业发布,使非公有制企业无法参与公平竞争;非公有制经济管理部门都只具有部分管理职能,机构重叠、政出多门,发布的规定或信息时有冲突,使企业蒙受损失;计划经济时期那种“一大、二公”的倾向依然存在,一些政府部门扶持国有企业或规模大的非公有制企业轻车熟路,往往容易忽视对众多的中小型非公有制企业的帮助和服务,在工作上“锦上添花”多,“雪中送炭”少;某些不利于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法规未及时得到清理,使地方政府根据中央
会议精神和当地经济发展的实际制定的一些广受欢迎的政策,因与我国现行的法律法规有出入而难以实行。这些现象的存在说明要促使政府职能从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就必须从体制改革入手,合并机构,减少部门利益产生的根源,重塑利益结构。要尽快理顺管理体制,加强国务院对相关部门的领导和协调,并以适当的形式明确界定对非公有制经济有管理职能的部门的分工。要对过去颁行的已阻碍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和政策进行快速、全面的清理,在新的法律法规未正式出台前,制定司法解释来解决相关问题。要加快政府部门的电子政务建设,各级部门制定的文件按原渠道发布与上网公布同步,提高政策的透明度,创造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
二、要积极为中小非公有制企业融资大开方便之门
我国个私企业中99%是中小企业,其中77%面临资金短缺问题,客观上已经成为制约其生存和发展的“瓶颈”。在当前直接融资渠道不畅情况下,企业一般采用银行贷款,包括信用贷款等间接融资方式,但实际上,在向国有商业银行申请贷款时非公有制企业往往会受到所有制歧视和规模歧视。原因是银行现行的机制使它们倾向于追求风险较小的有政府背景的企业,而非公有制企业申请贷款多为短期、小额,单笔贷款成本高,使中小型非公有制企业获得贷款难上加难,信用贷款也因我国信用体系建设不健全,企业信用无法保障而只能局限在本地,难以推行。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要有新思路、新方法和新举措。不能完全依靠国有商业银行解决融资问题,要积极发展以中小型企业为服务对象的民营中小银行,或结合我国的银行体制改革,划分层次,明确分工,使一定规模以下的金融机构主要为中小企业服务。要进一步加快资本市场建设,抓紧有利时机建设、完善主要面向中小企业的创业板市场,为中小企业上市融资提供服务平台。要探索由政府投入少量资本金,引导和积聚大量民间资本的路子,设立中小企业投资公
司。要鼓励民间资本参与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改变现在单纯依靠政府出资设立担保机构的做法。
三、清理过时的税制规定,切实减轻企业的税收负担
1994年实施的新税制中某些规定已不符合现在发展的实际,存在税率过高、税负过重、重复征税等弊端。如现行增值税制中多把私营企业划入小规模纳税人,使其实际税负要高于一般纳税人;企业所得税和税收减免方面,内资、外资两套税制并行,只有特定地区的内资企业才可享受到“优惠”税率,且内资企业是从投产之日起就征收企业所得税,而外商投资企业则是从获利起享受“两免三减半”政策,有悖于公平竞争;中小非公有制企业主集所有者、经营者于一身的特点,使他们需同时交纳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收入所得税,在一定程度上产生了重复交税现象。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按照国际惯例并考虑我国经济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认真清理现行税制中这些阻碍经济发展的规定,使不同经济主体都能享受到同等的政策和优惠。要及早合并现行的内资、外资两套企业所得税制,统一各类企业税收制度。要规范税前费用列支标准,准予企业将实际支付的工资、公益性或救济性捐赠及不违反现行法规的融资利息支出税前列支。要缩短固定资产折旧年限,提高折旧率,加快有条件的企业进行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此外,还应对诚信纳税的企业给予鼓励,努力推动建立“诚信纳税” 的良性循环机制,营造良好的信用社会氛围。
四、加强私有财产保护,努力营造健康、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
有利因素分析
一、政策支持加码
由于石墨烯良好的材料性能和巨大的市场潜力,世界各国相继投入大量的资金进行与石墨烯相关的研究,也出台了相应的产业扶持政策。我国石墨烯的发展得到了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的大力扶持,并且支持力度在不断加大。《新材料产业发展指南》、《“十三五”材料领域科技创新专项规划》和《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保监会关于开展重点新材料首批次应用保险补偿机制试点工作的通知》等国家相关政策的出台均表明石墨烯产业属于国家重点鼓励和支持的行业。石墨烯的发展将继续获得良好的外部环境。
二、行业进入快速发展期 经过近几年的蓬勃发展,石墨烯产业正从导入期步入到成长期阶段,目前国内从事石墨烯企业众多,从上市公司到初创企业纷纷涉足石墨烯领域;石墨烯制备技术,如氧化还原法和CVD渐成主流,目前石墨烯产品价格具备工业化使用的条件;另外,石墨烯在部分应用领域,如石墨烯在重防腐涂料领域和复合材料领域应用已日益成熟,市场增长快速;石墨烯属于非标产品,瞄准高端应用市场,需要满足下游客户定制化需求,与客户关系密切,这也增加了市场的壁垒;近两三年来,围绕石墨烯标准制定的工作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着,标准的陆续出台将对石墨烯产业的快速健康成长发挥有力促进作用。
三、处于国际先进水平
2017年,我国石墨烯产业已经从基础材料研发向应用产品开发方向转变,石墨烯相关的应用产品开发企业数量迅速增加,结果使得石墨烯应用产品向多样化、专业化方向发展,在应用产品研发方面我国已经走在世界前列。
2017年,石墨烯应用产品研发势头较好的方向有:手机触摸屏、锂离子电池、超级电容器以及增强塑料、防腐涂料、石墨烯温控材料等复合材料等领域,在石墨烯产业化进程上,我国基本处于国际先进水平。
四、性能优势
由于碳原子之间化学键的特性,使得石墨烯既是最薄的材料,也是最强韧的材料,断裂强度比最好的钢材还要高200倍。同时它又有很好的弹性,拉伸幅度能达到自身尺寸的20%。它是目前自然界最薄、强度最高的材料。而因为只有一层原子,电子的运动被限制在一个平面上,为它带来了全新的电学属性。石墨烯在可见光下透明,但不透气。这些特征使得它非常适合作为保护层和透明电子产品的原料。
五、替代硅的理想材料
硅基材料集成电路主频越高,热量也随之提高,并最终撞上功耗墙。目前硅基芯片最高的频率是在液氮环境下实现的8.4G,日常使用的桌面芯片主频基本在3G到4G,笔记本电脑为了控制CPU功耗,主频普遍控制在2G到3G之间。
相对于现在普遍使用的硅基材料,石墨烯在室温下拥有10倍的高载流子迁移率,同时具有非常好的导热性能,芯片的主频理论上可以达到300G,并且有比硅基芯片更低的功耗。早在几年前,IBM在实验室中的石墨烯场效应晶体管主频达155G。
六、产业集群逐步扩大
在政策的扶持鼓励下,我国石墨烯产业近年迎来大发展,常州石墨烯产业园、无锡石墨烯产业应用示范基地、青岛石墨烯产业创新示范基地等相继成立。随着产业化的提速,石墨烯产业集群持续壮大。
不利因素分析
一、产业化困难重重
目前,石墨烯虽然已经走出了实验室,但是大规模商业化应用仍然面临着很多制约因素,主要包括技术、市场、成本三大制约瓶颈。
(一)技术问题。包括制备、分散、应用和环保等关键技术和装备都尚未突破。虽然目前石墨烯制备技术已经有20多种,但规模化、低成本、高品质和大尺寸的宏量制备技术尚未取得实质性突破,难以满足工业化量产的需求。材料的分散技术,以及与下游工艺、工程化应用相结合的技术等都还制约着产业化进程。
(二)市场问题。虽然目前各种应用产品层出不穷、百花齐放,但是缺乏真正的高品质、高附加值和体现石墨烯独特性能的杀手锏级产品,绝大多数只不过是对传统材料进行改性或者努力替代已经成熟的材料,经过改性后的材料性能提升并不明显,或者石墨烯并不是非添加不可,个别甚至在添加之后出现不良后果,难以得到市场认可。一些研究机构或企业号称取得了突破进展,也只不过是做出了样品或实验室产品,根本没有形成商品。目前大多数石墨烯生产企业还主要是给科研机构或下游应用企业提供石墨烯试用品。如果下游应用市场没有激活,石墨烯就很难产业化。
(三)成本问题。目前大多数企业尚处于小批量生产的探索阶段,还不能形成稳定的规模化生产能力,没有资金的回笼;且企业前期的研发投入资金量大、周期长,应用市场没有打开,所以不论是材料本身,还是应用产品的成本都很高,这都阻碍了石墨烯进一步走向市场。
二、产业低端化发展苗头初显 与美、日、韩等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石墨烯研究和产业发展基本处于产业链和价值链的低端,虽然资本界、学术界、媒体界等“热情高涨”,但无法掩盖上游材料生产企业盲目扩大产能、下游应用集中在附加值低的产品、低端产能扩张过快、产品同质化严重等问题,已经初步显示出“低端化”发展的苗头。主要表现在:专利“重量轻质”。虽然中国石墨烯专利申请量超过全球申请总量半数以上,稳居全球首位,但存在实用新型专利多、原创基础专利少;国内专利多、国际专利少;高校专利多、企业专利少的现象。
三、产业标准体系有待完善
(一)科学完整的产业标准体系尚未建立
我国石墨烯产业标准化工作始于2015年,但由于标准体系建立时间短,立项的标准较少。此外,随着石墨烯产业的迅速发展和石墨烯科学技术的进步,部分涉及石墨烯的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以及管理标准尚未制定。因此,迫切需要建立科学的石墨烯标准体系,指导具体标准的制定。
(二)标准分布不均衡、覆盖面窄 现有的和正在制定的石墨烯标准中,仅3项是关于石墨烯产业应用的标准,而其余均为术语和石墨烯原材料检测等标准,从石墨烯全产业链分析,有必要建立覆盖石墨烯资源、石墨烯应用、环境保护、加工设备等不同方面的标准体系
四、潜在环境风险
石墨烯产业目前最成熟的产品之一是“氧化石墨烯纳米颗粒”,它很便宜,虽不能用在电池、可弯折触屏等高端领域,作为电子纸等用途倒是相当不错。可是它对人体很可能是有毒的。而且,经研究发现,它在地表水里非常稳定、极易扩散。虽然现在对它的环境影响下断言还为时太早,但这的确是个潜在问题。市场规模预测
综合以上因素,我们预计,2018年中国石墨烯市场规模将达到280亿元,未来五年(2018-2022)年均复合增长率约为70.48%,2022年中国石墨烯市场规模将达到2365亿元。
图表 中投顾问对2018-2022年中国石墨烯市场规模预测
2,3652,5002,0001,5001,00050002018E2019E2020E2021E2022E中国石墨烯市场规模(亿元)2805601,0281,612
【当前我国经济运行情况及未来预测】推荐阅读:
当前我国的货币政策11-17
当前我国农村土地确权问题研究07-02
浅论当前我国周边安全形势11-11
当前我国幼儿教育发展的问题与对策06-27
浅析我国当前依法行政的现状与完善对策06-05
对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政策的思考07-10
当前我国智慧城市发展面临的问题与对策09-24
乡镇基本情况及当前工作汇报06-30
我国电子商务发展现状及未来走向10-02
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趋势及主要特点0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