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促进建筑业持续健康发展的

2024-08-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关于促进建筑业持续健康发展的

关于促进建筑业持续健康发展的 篇1

若干意见(征求意见稿)

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推动我市建筑业持续健康发展,充分发挥建筑业在推进城乡建设、促进经济发展、吸纳农村劳动力中的重要作用,根据《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建筑业持续健康发展加快培育建筑强省的若干意见》(浙政发„2005‟67号)和《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建筑业“走出去”发展的若干意见》(浙政发„2009‟4号)精神,结合我市实际,特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市场为导向,以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推进转型升级为主线,深入实施“走出去”战略,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全面优化经营机制,加快推进科技创新,努力改进监管模式,着力营造良好环境,提升行业的综合竞争力、产业带动力和经济贡献率,促进我市建筑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目标任务

建筑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到2015年,我市建筑业规模进一步壮大,产业结构更加合理,产业素质明显改善,产业竞争力全面提升,经济社会效益稳步提高,基本建立符合城市建设发展总 1 体要求、适应建筑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建筑产业体系、行业监管体系、工程管理体系和完善的管理体制、科学的运行机制,创造公平竞争、规范有序的建筑市场环境。

到2015年,建筑业发展的具体目标是:

——规模增长,效益提升。建筑业产值达到2000亿元,建筑业增加值达到600亿元,占我市国民生产总值5.1 %,创利税120亿元。

——企业壮大,龙头带动。培育具有特级资质的建筑业企业10家,一级资质的建筑业企业15家。培育3家建筑施工产值超百亿的建筑业企业,5家建筑施工产值超50亿元的建筑业企业。

——科技进步,节能降耗。全行业总体技术水平达到国内一流,机械化施工水平明显提高。技术装备率达到1.5万元/人,10项新技术贡献率达到15 %,广泛推行节能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材料,不断提高了绿色建筑的比例,新建商品住宅和公共建筑实施节能65%的标准。

——能力提升,市场拓展。全市新增境外承包工程企业20家,实施境外承包工程合同额8亿美元,外派建筑劳务0.6万人,境外建筑业产值年均增长率达18 %,市外建筑业产值占全市建筑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40%。

——监管有力,市场规范。建立健全建筑市场监管体系和建筑市场信用体系,形成规范的建筑市场准入、清出和公平竞争机 2 制。

——质量提升,安全保证。工程质量和安全生产保障体系更加健全。建设工程质量普遍提高,每年争创省优以上工程30项;施工安全现状明显好转,建筑施工百亿元产值死亡率逐步下降。

三、扶持政策

(一)建立激励机制,引导企业做大做强

1、培育优秀建筑业企业。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优秀建筑业企业和企业家评选活动。对产值增长快、经济效益好、市场竞争力强、资质等级高、对外拓展能力强的建筑业企业,由市政府命名为“建筑业龙头企业”和“建筑业骨干企业”,在资质晋升、信贷融资、科技创新、人才引进、市场开拓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对企业经营业绩突出、经营管理能力强的企业家由市政府命名为“建筑业优秀企业家”,优先授予劳模称号,并给予相应奖励。本市行政区域内的政府投资工程项目,建设单位在编制招标文件时,同等条件下优先考虑“建筑业龙头企业”和“建筑业骨干企业”。

2、鼓励企业做大做强。引导建筑业企业通过资本运作,开展多元化经营,向高新技术、高附加值等产业发展,努力提高企业规模化、集团化水平;大力推进企业上市融资步伐,对企业上市募集资金的投资计划项目,优先准予立项和优先安排土地指标;市政府安排若干用地用于建造建筑业总部办公基地和解决建筑业企业生产用地困难问题。支持企业通过联合、兼并、重组等方式,3 进一步做大做强,其中涉及土地、房产、车船等变更费用,享受转制企业有关费用减免政策。建立企业做大做强的奖励机制,对在宁波市行政区域内年实缴税金首次超1000万元、2000万元、4000万元、8000万元的建筑业企业,分别给予20万元、40万元、60万元、100万元奖励,本若干意见实施之日起上在宁波市区域内年实缴税金已超8000万元的建筑业企业也可享受此奖励政策。

3、鼓励企业创建优质工程。支持企业树立品牌意识,打造精品工程,对获“鲁班奖”、“国家优质工程(金)奖”的项目,奖励总承建企业50万元,参建企业10万元;获“国家优质工程(银)奖”、省级优质工程最高奖的项目,奖励总承建企业10万元;获宁波市“甬江杯”优质工程的项目,奖励总承建企业5万元。以上奖项实行就高原则,不重复计奖。

4、激励企业晋升资质。有关部门要把扶持政策和资质管理结合起来,在资质晋升上既要体现扶持,又要严格管理。支持建筑业企业整合资源、创造条件,晋升资质等级,对主项资质晋升特级资质的企业一次性奖励50万元,对主项资质晋升一级资质的企业(不含劳务分包企业)一次性奖励10万元。

(二)优化产业结构调整,适应市场发展需求

5、加快建筑业产业结构调整。积极培育以总承包为龙头,专业承包为依托,劳务分包为基础的承包商体系,培育勘察、设计、4 监理等企业组成的工程咨询服务体系,形成大中小企业、综合型和专业型企业相互依存、协调发展的建筑业产业结构。打破行业壁垒,鼓励企业向交通、电力、水利、铁路等国家重点投资方向和专业领域拓展,企业申报资质时,相关专业管理部门应予以积极支持。支持本地建筑业企业承接轨道交通、市政桥梁等本市行政区域内政府投资项目,在国家招投标法律、法规允许范围内,给予本地建筑业企业适当的政策倾斜,在同等条件下,优先考虑本地建筑业企业。引导中小型建筑业企业向专业化、技术型方向发展,逐步形成具有专、精、特、新等技术和管理特色的专业型建筑业企业。

6、推行工程总承包和工程项目管理。鼓励大型勘察、设计、施工、监理企业分别向工程总承包企业和工程项目管理公司方向发展。在我市具备条件的政府投资项目中率先推行工程总承包和工程项目管理等国际通行的工程建设组织实施方式,鼓励非政府投资项目采用工程总承包方式和委托工程项目管理。建设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研究制定政府投资项目实行工程总承包和工程项目管理的具体实施办法。

7、大力发展建筑劳务经济。培育发展建筑劳务分包市场和劳务基地,通过采取政策扶持和市场监管措施,加快推进建筑劳务企业发展步伐。严格规范建筑劳务分包各方主体的市场行为,建立健全公平、透明的建筑业劳务发包交易平台。新成立建筑劳务 5 企业,各有关部门认定为劳动就业服务企业的,可享受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对本市行政区域内工程项目,建筑劳务分包企业个人所得税部分回企业注册地缴纳;本市建筑劳务分包企业所得税地方留成部分全额奖励企业。

(三)推动企业转型升级,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8、加快企业科技创新步伐。建立以企业为主体、项目为载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以科技示范工程建设为基础,支持大型建筑企业建立技术中心;鼓励建筑业企业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科技合作,支持其在境内外合资、合作兴办研发机构,研发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支持建筑业企业开发专利技术,积极参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制订,争创国家级、省级工法;鼓励建筑业企业采用节能减排新技术和新标准。建筑业企业的上述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项目,凡符合市、县(区)关于工业企业的鼓励政策,均可享受相应的奖励、补助和税收优惠,其中国家级工法给予3万元奖励,省级工法给予1万元奖励。

9、提升企业信息化管理水平。加大对企业信息化应用项目的扶持力度,对项目投资50万元以上,被定为市信息化应用试点项目,或符合市、区立项要求的重点项目,依据当年实际投资额的10%给予财政补助,最高限额30万元。企业外购的达到固定资产标准或构成无形资产的软件,其资产折旧或摊销年限最短为 6 2年。

10、全面实施人才兴业战略。健全建筑业人才培养、管理和激励机制,与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开展校企合作,加强以企业家为核心的经营管理人才和工程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建筑业专门人才库,鼓励企业大力引进建筑业人才,对企业年薪15万元以上高薪聘请“四高”人才,按应缴纳所得税中地方部分以工作津贴的方式给予等量补助; 对符合条件的各类引进人才,可以享受 “人才公寓”、“限价房”、“经济适用房” 等优惠政策。鼓励建筑业企业开展职工教育培训工作,企业每年可按职工工资总额的2.5%提取教育培训经费,计入成本,税前列支,专款专用。进一步完善适合我市实际的建筑行业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评审办法,对建筑业企业和工程监理企业中具有丰富实践经验、业绩突出的专业技术人员,适当放宽工程专业技术职称评审条件。

(四)引导企业拓展市场,实施“走出去”战略

11、建立拓展市外市场激励机制。建筑业企业在市外承建20层以上或造价在3000万元以上的工程,凡符合信贷政策和贷款条件的,凭工程承包合同和工程施工许可证向企业注册地开户银行申请贷款,企业注册地开户银行应予以积极支持。建筑业企业在市外承接建设工程项目且企业所得税回注册地缴纳的,按该项目产生的企业所得税地方留成部分30%奖励给企业。建筑业企业当在市外建筑市场新开拓工程合同额在5000万元以上的,完成 7 企业注册地入库税收100万元以上的,一次性奖励企业10万元,50万元以上,100万元以下的,一次性奖励企业5万元。

12、建立拓展国际市场激励机制。鼓励企业积极运用国家对外经济技术合作基金、中小企业国际市场开拓资金和省实施“走出去”战略专项资金,对境外承包工程项目和企业从事境外投资业务获得国内银行商业贷款的,对境外承包工程项目前期垫资的,给予贴息支持;对建筑业企业产生的境外承包工程、援外成套项目营业额,企业投保“走出去”的各类中长期信用保险产生的费用,以及建筑业企业参加境外展览会、开展国际市场宣介、办理各类认证、参与境外投(议)标等活动给予一定的补贴。对在境外资本市场上市或再融资的企业,给予一定的奖励。

13、加快培育“走出去”企业和专业人才。鼓励支持建筑业企业申报对外承包工程经营资格和对外援助成套项目施工任务实施企业资格,对新获得上述资格的企业每项奖励5万元。建筑企业每注册一家境外实业性公司,给予人民币5万元奖励;中方投资额在100万美元以上的新注册投资项目,投资到位后再奖励人民币10万元。加强人才交流,积极吸引国内外“走出去”的高层次专业人才,加快培育熟悉境外承包工程经营管理和工程技术的人才队伍。

14、加大 “走出去”信贷保函支持力度。鼓励金融机构加强对“走出去”企业的信贷支持,进一步简化贷款审批手续,适当 8 放宽境外投资外汇资金来源审查限制。继续推行境外放款试点,降低境内母公司对境外公司的贷款门槛,满足企业境外运营的资金需求。加大境外工程保函风险专项资金支持力度,在市财政安排5000万元专项保函基金的基础上,扩大专项保函基金额度,用于帮助企业解决实施对外承包工程的投标、履约、预付款等保函的出具。对建筑业企业境外工程承包过程中发生的各类保函手续费给予优惠,须由境外业主认可的国内商业银行出具各类保函的,为该保函提供的保证金应低于保函额度的10%。

15、构建“走出去”综合服务平台。简化出国(境)审批手续,对因项目需要拟派出国(境)人员,可以申请办理“一次审批,多次有效”的出国(境)任务批件。外汇管理部门要为境外工程承包企业在对外担保、境内外融资、跨境资金流动等方面提供配套服务。检验检疫、海关部门要为境外工程承包企业提供检验检疫和通关便利。各有关部门和行业协会要紧密跟踪、及时发布国内外建筑市场的发展趋势、建筑业发展的各项法规政策,以及国内外重点区域建筑市场的需求动态,为企业寻求商机、开拓市场提供实时、动态、网络化的信息服务。

(五)加强行业监管,完善建筑市场运行机制

16、推进政府信息化建设。打造建筑业行政管理信息平台。建立建筑业类企业、从业人员和工程项目数据库,积极开发监管子系统和业务子系统。通过实时采集、分析和公布数据信息,为 9 政府决策提供依据,为社会公众提供信息服务,为信用体系建设提供数据基础,全面提升行政管理、决策和服务水平。

17、创新行业监管体系。建立建筑市场监管体系,强化建筑市场和施工现场的两场联动管理,形成市场监管合力,推进建筑市场闭合管理;建立建筑市场准入和清出机制,限制和淘汰市场不规范、社会信誉差、质量安全管理水平低的建筑市场各方主体和社会中介机构,维护建筑市场秩序。建立工程质量安全保障体系,完善企业自控、质量监督、政府监管的工程质量安全长效管理机制,使工程质量和安全生产工作经常化、规范化、标准化。建立建筑市场信用体系完善建筑市场不良行为记录、公示和信用评价制度,健全守信激励机制和失信惩戒机制,形成公平竞争、规范有序的市场环境。

18、完善建设工程招投标管理。建设部门要加强对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招投标的全过程监管,严格招标文件审查、合同备案、评标专家管理,规范招标代理机构市场行为,加大对行业协会的指导力度。在工程项目施工招标采用综合最优价中标方式,控制有效投标报价不低于定额指导价的90%,合理控制工期,施工工期原则上不得比国家定额工期提前20%以上。建立信用评价和工程招投标挂钩机制,对信誉良好、业绩显著的本地优秀企业和在本地有创杯夺优项目的企业实行“扶强扶优”政策。

19、完善工程风险管理制度。继续推行投标担保、工程支付 10 担保和履约担保保证制度,本地建筑业企业承接本市行政区域内工程项目履约保函额度应不超过5%,鼓励采用银行保函方式,条件成熟时,也可采用担保公司担保方式。建设部门应进一步加强对投标保证金专门帐户的管理,监督招标人专款专用,防范工程款拖欠。招标文件要设置人工、材料要素价格风险控制条款,施工期间材料信息价涨跌过大超出风险幅度,其超出部分允许调整价格。推行工程质量保证担保和工程质量保险,采用担保或保函方式置换现金形式的质量保修金。鼓励工程勘察、设计、监理企业等社会中介机构参加责任保险。

20、加强建设工程结算管理。建立工程款结算、协调、仲裁和清算的约束机制,遏制竣工不结算等拖欠行为。发包人应严格以施工合同为依据,在规定时间内提出工程款结算审查意见。60天内未完成工程款结算的,发包人应先支付承发包双方已认可工程造价部分的95%。发改、审计、监察等部门要加强对审计中介机构的管理,规范审计中介机构的行为。发包人收到竣工工程结算报告及结算资料后在规定时间内不支付工程决算价款的,承包人可以与发包人协议将该工程折价,也可以由承包人申请人民法院将工程依法拍卖,承包人就该工程折价或拍卖的价款优先赔偿。

21、维护建筑业务工人员合法权益。积极引导建筑业务工人员依法、理性维权,进一步完善建筑业务工人员维权服务“绿色通道”。完善建筑业欠薪保证金制度,建立防范拖欠民工工资的长 11 效机制。充分考虑建筑行业和民工特点,建设部门应会同劳动部门积极做好建筑业企业务工人员社会保险工作。健全劳动、建设、公安部门协同处理农民工工资纠纷引起上访的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机制,对于涉及敲诈勒索等行为,公安部门应及时予以处理。建设部门应积极推行建筑业务工人员工伤保险,鼓励建筑业企业进行健康、安全、环境认证,改善建筑业务工人员生产和生活环境。充分发挥民工学校平台作用,开展民工素质教育,实施民工身份管理,提升民工综合素质,由市政府对建筑业企业民工素质教育给予财政补贴。

(六)加强组织领导,优化建筑业发展环境

22、建立协调促进机制。各县(市)、区要高度重视建筑业发展,将其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研究制定扶持建筑业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解决建筑业改革发展中的重大问题,为全市建筑业发展提供根本保证。建立促进建筑业发展考核机制,将建筑业发展任务列入市政府对各县(市)、区的考核内容,评选促进建筑业发展工作的先进集体和个人。各有关部门要通力协作,强化服务,建立扶持建筑业发展的协调合作机制。建设部门要认真制定和组织实施建筑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并做好行业发展的综合协作,会同交通、水利、通信等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分工,切实做好建筑市场监管和服务工作。监察、发改、财政、公安、税务、经贸、外经贸、人事、劳动、科技、统计、海关、检验检疫、金 12 融等部门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密切协调配合,制定相关扶持政策,全力支持建筑业改革与发展,切实减轻企业负担,为建筑业企业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新闻媒体要加大对建筑业的宣传报道力度,形成促进建筑业快速发展的舆论氛围。

23、市政府设立建筑业发展基金。建筑业发展基金由市、县两级财政共同筹建,每年安排1000万元,其中市级财政安排300万元,县级财政安排700万元,并以此为基数,每年按当年建筑业对地方财政的贡献度予以充实。该基金专项用于扶持我市建筑业的发展及对企业在做大做强、创优夺杯、开拓市场、资质晋升等方面的奖励。

24、完善建筑业企业税收管理制度。税务部门要根据行业实际,认真落实建筑业税收的有关政策规定,合理核定企业所得税,完善征收办法,避免重复征税。建筑业企业在大市范围内承包工程企业所得税在注册地税务部门缴纳。由于总承包单位收取工程款和支付分包单位工程款的时间性差异,造成总包单位分包单位税金重复缴纳的,税务部门应及时办理退税手续。

25、进一步拓宽建筑业企业融资渠道。引导金融机构按照国家金融宏观调控政策和产业政策的要求,加大信贷投放力度,确保当年全市金融机构建筑业企业贷款增量、增幅要高于上年,尤其对成长型、有市场、有效益、讲信用的建筑业企业,鼓励金融机构提高授信额度。稳步推进建筑业企业应收账款、工程设备、13 商品房、土地使用权、股权、债券抵(质)押融资,鼓励实行在建工程、建筑企业专利权融资,通过封闭贷款、担保贷款、信用证、保函等多种方式满足企业项目资金的融资需求。对资质等级高、实力强、信誉好、效益高的建筑业企业,开辟“信贷绿色通道”,简化审贷程序、提高效率;在利率定价、服务收费、审贷条件、结算汇兑等方面给予适当优惠。指导金融机构加强与建筑业企业的银企合作,积极探索针对建筑业企业融资的专业性担保模式。

26、扶持行业协会和中介机构发展。加强行业协会建设,发挥行业协会在服务会员单位、反映会员诉求、维护会员利益、开展行业自律、规范行业行为、促进行业发展、以及制定推广新标准、普及新技术中的作用。培育和规范工程监理、工程质量检测、招标代理、造价咨询、保险代理、工程担保、信用管理、信息咨询、建筑司法鉴定等中介服务机构。支持行业协会工作,发挥中介服务功能,为参与工程建设活动的各类市场主体提供协调、信息、评价、培训等方面的服务。

关于促进建筑业持续健康发展的 篇2

我国是海洋大国, 海洋渔业是现代农业和海洋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来, 海洋渔业快速发展, 结构不断优化, 海水产品产量大幅增长, 渔民收入显著增加, 有力地促进了经济社会发展。但是, 我国海洋渔业发展方式仍然粗放, 设施装备条件较差, 近海捕捞过度和环境污染加剧。为促进海洋渔业持续健康发展, 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 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 坚定不移地建设海洋强国, 以加快转变海洋渔业发展方式为主线, 坚持生态优先、养捕结合和控制近海、拓展外海、发展远洋的生产方针, 着力加强海洋渔业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 不断提升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着力调整海洋渔业生产结构和布局, 加快建设现代渔业产业体系;着力提高海洋渔业设施装备水平、组织化程度和管理水平, 不断提高海洋渔业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着力加强渔村建设和优化渔民就业结构, 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

(二) 基本原则。

———坚持资源利用与生态保护相结合。合理开发利用海洋渔业资源, 严格控制并逐步减轻捕捞强度, 积极推进从事捕捞作业的渔民 (以下简称捕捞渔民) 转产转业。加强海洋渔业资源环境保护, 养护水生生物资源, 改善海洋生态环境。

———坚持转变发展方式与创新体制机制相结合。大力发展海洋渔业产业化经营, 加快推进发展方式由数量增长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完善海洋渔业经营制度, 健全行业准入和退出机制, 不断增强自身发展活力。

———坚持发展生产与改善民生相结合。提高海洋渔业设施装备水平和组织化程度, 强化安全生产管理和服务, 保障渔民生命财产安全。加强渔村建设, 改善渔区基础设施条件, 推进渔区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不断提高渔民生活水平。

———坚持市场调节与政策扶持相结合。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 建立现代渔业多元化投入机制。将海洋渔业作为公共财政投入的重点领域, 改善基础设施和装备条件, 提高科技支撑能力, 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三) 发展目标。

到2015年, 海水产品产量稳定在3000万吨左右, 海水养殖面积稳定在220万公顷左右, 其中海上养殖面积控制在115万公顷以内;近海捕捞强度有效控制, 外海和远洋渔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增强, 海水产品精深加工规模不断扩大;渔业组织化程度明显提高, 渔民收入稳步增长;渔船装备水平明显提高, 安全生产能力进一步提升;现代渔业产业体系和支撑保障体系基本形成;水生生物资源养护和修复能力明显提升, 渔业生态环境有所改善。

到2020年, 海洋渔业基础设施状况显著改善, 物质装备水平进一步提高, 科技支撑能力显著提升, 海水养殖生态健康高效, 渔船数量和捕捞强度与渔业资源可再生能力大体相适应, 海水产品供给品种丰富、质量安全, 海洋渔业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渔民生产生活条件显著改善, 形成生态良好、生产发展、装备先进、产品优质、渔民增收、平安和谐的现代渔业发展新格局。

二、加强海洋渔业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

(四) 全面开展渔业资源调查。健全渔业资源调查评估制度, 科学确定可捕捞量, 研究制定渔业资源利用规划。每五年开展一次渔业资源全面调查, 常年开展监测和评估, 重点调查濒危物种、水产种质等重要渔业资源和经济生物产卵场、江河入海口、南海等重要渔业水域。加强渔业资源调查船建设, 完善监测网络, 提高渔业资源调查监测水平。

(五) 大力加强渔业资源保护。严格执行海洋伏季休渔制度, 积极完善捕捞业准入制度, 开展近海捕捞限额试点, 严格控制近海捕捞强度。加强濒危水生野生动植物和水产种质资源保护, 建设一批水生生物自然保护区和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 严厉打击非法捕捞、经营、运输水生野生动植物及其产品的行为。完善海洋渔船管理制度, 逐步减少渔船数量和功率总量。发展海洋牧场, 加强人工鱼礁投放, 加大渔业资源增殖放流力度, 科学评估资源增殖保护效果。

(六) 切实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加强海洋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建设, 强化监测能力。严格控制陆源污染物向水体排放, 实施重点海域排污总量控制制度。严格控制围填海工程建设, 强化海上石油勘探开发等项目管理, 加强渔业水域生态环境损害评估和生物多样性影响评价, 完善和落实好补救措施。控制近海养殖密度, 加强投入品管理, 减少养殖污染。切实加强“三沙” (西沙、中沙和南沙) 捕捞管理, 保护生态环境。加强渔船油污、生活垃圾等废弃物排放管理, 减少对近海、外海和远洋的环境污染。

三、调整海洋渔业生产结构和布局

(七) 科学发展海水养殖。按照《全国海洋功能区划 (2011-2020年) 》等相关涉海规划, 制定并落实水域、滩涂养殖规划, 引导渔民依法规范养殖。加大水产养殖池塘标准化改造力度, 推进近海养殖网箱标准化改造, 大力推广生态健康养殖模式。推广深水抗风浪网箱和工厂化循环水养殖装备, 鼓励有条件的渔业企业拓展海洋离岸养殖和集约化养殖。加强水产原种保护和良种培育, 建设一批标准化、规模化的良种生产基地, 提高水产良种覆盖率。加强水产饲料研发, 积极推广使用人工配合饲料。加强水生动物疫病防控和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

(八) 积极稳妥发展外海和远洋渔业。有序开发外海渔业资源, 发展壮大大洋性渔业。巩固提高过洋性渔业, 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积极参与开发南极海洋生物资源。加强远洋渔业科技研发, 提高远洋渔业资源调查、探捕能力。

(九) 大力发展海水产品加工和流通。积极发展海水产品精深加工, 加快研制加工处理机械、生产线和废弃物处理设备, 全面提升水产品加工工艺、装备现代化和质量安全水平。加强海水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和批发市场建设, 积极发展海上冷藏加工, 实现产地和销地有效对接。充分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 保持水产品国际贸易稳定协调发展。鼓励海洋渔业龙头企业、渔民专业合作社开展品牌创建, 提高海水产品附加值。强化海水产品市场信息服务, 发展电子商务, 降低流通成本, 提高流通效率。

四、提高海洋渔业设施和装备水平

(十) 加快渔船更新改造。升级改造海洋捕捞渔船, 逐步淘汰老、旧、木质渔船, 发展钢质渔船, 鼓励发展选择性好、高效节能的捕捞渔船。全面提升远洋渔业装备水平, 培育一批现代化远洋渔业船队。加强渔船建造管理, 落实好老旧渔船报废工作, 逐步建立定点拆解和木质渔船退出机制, 坚决取缔违法违规造船, 严格限制建造对渔业资源破坏强度大的底拖网、帆张网和单船大型有囊灯光围网等作业类型渔船。

(十一) 加强渔业装备研发。加大对渔船装备技术研发的投入, 依托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骨干企业, 整合科研资源, 建立研发平台和技术创新联盟, 培养渔业知识和装备设计制造技术兼备的人才队伍, 系统开展渔业装备共性和关键技术研究。

(十二) 加强渔港建设和管理。科学规划、合理利用岸线资源, 完善渔港布局, 加快建设进度, 尽快形成以中心渔港、一级渔港为龙头, 以二、三级渔港和避风锚地为支撑的渔港防灾减灾体系。重点加强渔港防波堤、护岸、码头和渔政执法设施等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 同步建设和完善港区渔需物资供应、船舶维修、海水产品加工、市场等经营性服务设施。理顺渔港建设管理体制, 强化渔港管理和维护, 明晰渔港设施所有权、使用权、经营权和监督权。建立健全渔港及其设施保护制度。

五、进一步改善渔民民生

(十三) 积极推进渔村建设。统筹规划, 合理布局, 以渔港建设带动渔区小城镇和渔村发展。开展渔区村庄整治, 加强渔区基础设施建设, 重点解决饮水安全、用电、道路等问题。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促进渔区教育、文化、卫生、养老等社会事业全面发展。落实扶持政策, 启动实施以船为家渔民上岸安居工程。

(十四) 切实促进捕捞渔民转产转业。编制捕捞渔民转产转业规划, 加大转产转业政策扶持力度, 调动渔民减船转产积极性。支持发展海水养殖、海水产品加工和休闲渔业, 延长产业链, 提高渔业效益, 拓宽渔民转产转业和增收渠道。落实相关就业创业扶持政策, 加强渔民职业技能培训, 鼓励用人单位积极吸纳渔民就业。

六、提高海洋渔业组织化程度和管理水平

(十五) 提高组织化程度和科技水平。创新渔业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 培育壮大渔民专业合作社和海洋渔业龙头企业。鼓励渔民以股份合作等形式创办各种专业合作组织, 引导龙头企业与合作组织有效对接。鼓励龙头企业向渔业优势产区集中, 培育壮大主导产业, 加快建设一批现代渔业示范区。大力发展海洋渔业科技教育事业, 深化海洋渔业科研机构改革, 加强涉渔专业和学科建设, 创新渔业科技人才培养模式, 加快培育新型渔民和渔业实用人才。深化水产技术推广体系改革, 发挥各级水产科研机构、技术推广部门优势, 鼓励和支持渔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开展技术推广、病害防治等社会化服务, 提高水产技术推广能力。

(十六) 加强渔政执法。严厉打击“三无” (无捕捞许可证、无船舶登记证书、无船舶检验证书) 、“大机小标” (实际功率大于铭牌标定功率) 渔船及各类非法捕捞和养殖行为。制定禁止或者限制使用的渔具目录。

(十七) 强化涉外渔业管理。深化双多边渔业合作, 积极参与国际渔业条约、协定和标准规范的制订, 建立健全与国际渔业管理规则相适应的远洋渔业管理制度, 提升远洋渔业管理水平。加强渔民及渔业企业的教育和管理, 严格遵守有关法律法规和国际条约。

(十八) 大力加强渔业安全生产管理。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和管理制度, 加强宣传和培训, 深入开展“平安渔业示范县”和“文明渔港”创建。加快建设渔船信息动态管理和电子标识系统, 进一步规范渔船流转管理, 加强渔业安全应急管理体系建设, 尽快普及配备渔船救生筏、船舶自动识别系统、卫星监控系统、渔船通信设备等安全设施。强化海洋渔业气象服务, 完善渔业安全应急预案, 合理布局救助力量。积极引导渔船编队生产, 鼓励渔船开展相互支援和自救互救。

七、强化保障措施

(十九) 支持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国家固定资产投资对海洋渔业的支持, 加快渔政、渔港、水生生物自然保护区和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等基础设施建设, 继续支持海洋渔船升级改造、水产原良种工程和水生生物疫病防控体系建设。

(二十) 加大财政支持力度。统筹考虑并完善捕捞渔民转产转业补助与渔业油价补贴政策, 研究提高转产转业补助标准, 调整油价补贴方式, 使之与渔业资源保护和产业结构调整相协调。继续实施渔业海难救助政策。保障渔政、资源调查、品种资源保护、疫病防控、质量安全监管等经费。继续实施增殖放流和水产养殖生态环境修复补助政策。加大对水产育种、病害防治、资源养护、渔业装备等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的支持力度。

(二十一) 完善金融保险等扶持政策。金融机构要根据渔业生产的特点, 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 合理确定贷款规模、利率和期限, 简化贷款流程, 提高服务效率, 加强信贷支持。支持符合条件的海洋渔业企业上市融资和发行债券, 形成多元化、多渠道海洋渔业投融资格局。研究完善渔业保险支持政策, 积极开展海水养殖保险。调整完善渔业资源增殖保护费征收政策, 专项用于渔业资源养护。将渔业纳入农业用水、用电、用地等方面的优惠政策范围。

(二十二) 强化法制建设。进一步研究完善渔业方面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征收、征用渔业水域、滩涂的, 要按照物权法、土地管理法、海域使用管理法等规定予以补偿安置。

八、加强组织领导

(二十三) 加强部门协调。各有关部门要认真履行职责, 密切配合, 加强工作指导, 加大工作力度, 积极落实各项政策措施;进一步改进渔业服务, 精简行政审批事项和程序, 减少办证数量, 坚决制止涉渔乱收费等侵害渔民合法权益的行为, 切实减轻渔民负担。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要落实加快海洋渔业发展的资金。农业部要认真履行规划指导、监督管理、协调服务职能, 做好海洋渔业发展和生态保护工作。

关于促进建筑业持续健康发展的 篇3

关键词:互联网 覆盖率 提速降费 信息安全

一、引言

近十年来,我国网络规模、用户数量和产业规模迅速扩大,已成为名符其实的互联网大国。与此同时,城乡之间网络发展不平衡、网速较慢资费较高、网络与信息安全问题日益显现,引起了各方面的广泛关注。促进互联网发展方式转变,实现互联网均衡发展、提高网络安全保障水平,成为今后一段时间我国互联网事业发展必须面对的挑战。

二、我国互联网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我国互联网建设快速增长,联网覆盖区域更加广泛,互联网从质到量实现了双双飞跃。良好的用户体验在形成了数量庞大的互联网用户群的同时,对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也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与此同时,我国互联网在建设和运行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不可回避的问题亟待解决。

(一)互联网覆盖率偏低

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互联网用户持续快速增长,但总体来看,互联网覆盖范围还不够大,人群覆盖率还不高。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报告显示,截止到2012年6月底,我国互联网用户的数量达到5.38亿,已经占据世界的第一位,比美国互联网用户的数量多一倍的。但从互联网覆盖率指标来看,我国的只有36.3%,约为美国的一般,和英、法、日、韩等世界其他发达国家相比也存在明显的差距。从我国内部来看,城镇和乡村之间互联网覆盖率也存在较大差距,城镇覆盖率高,乡村覆盖率偏低已经成为一个公认的亟需改善的事实。

(二)资费高速度慢性价比低

我国上网资费的高低一直存在争议,但通过与世界平均水平相比可以得出结论。据世界银行发布的有关报告,2007年发达国家互联网用户平均资费支出占其收入的比例不超过1%,而相同时期我国用户支出占比则超过了收入的10%,换句话说,我国互联网资费水平已经是发达国家的10倍,这一数据大大超过了世界平均水平。一方面是上网资费高,另一方面是上网速度比较慢。据2008年英国牛津大学研究小组的分析,我国的上网速度在42个样本国家中排在倒数第二。国家信息中心信息化研究部的研究结果也得出我国我国互联网存在“速率低”的结论,并且认为我国宽带运行速度尚未达到额定标准。

(三)个人信息的遭到严重泄露

近年来,个人信息通过网络外泄的事件频频发生并呈现迅猛的增长趋势,据工信部2011年统计,约30%的被调查者认为其个人信息遭到泄露的。犯罪分子利用非法获取的个人信息实施诈骗,给整个社会带来了难以估量的损失,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个人信息泄密的渠道,一是部分网络黑客恶意盗取用户个人信息用以牟利,二是部分互联网企业员工有意透露用户信息牟取利益,三是部分用户信息安全意识薄弱泄露个人信息。大量的个人信息泄露严重威胁到用户的财产安全和个人名誉,会对互联网用户造成巨大的潜在危害。

(四)信息骚扰和网络安全问题突出

垃圾信息的骚扰、计算机病毒的侵害、网络陷阱的欺骗垃圾信息

一是垃圾信息的广泛侵扰。由于制度不完善和监管力度不到位,无论电脑还是手机,一旦打开各种垃圾邮件、垃圾广告、推销短信、色情音频等低俗网络信息就会进入人们的视野,引起用户的不良体验和严重反感。虽经屡次打击和整治,其猖撅势头依然强劲。二是计算机病毒的泛滥。当前,存在于互联网上的病毒种类繁多且不断翻新难以根除,严重威胁终端用户的正常工作,一旦感染病毒处理不善有可能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三是网络陷阱。随着“互联网+”的广泛而深入推进,互联网与现实的社会经济生活联系愈加紧密,与此同时网络上的各种诈骗平台也应用而生。一些犯罪分子在网络金融、网络招聘、网络交友、网络购物等平台上构筑各种陷阱,发布多种多样的诈骗信息骗取用户的钱财,造成了严重的后果。

三、促进我国互联网健康发展的建议

(一)加大投资力度,提高网络覆盖水平

当前,我国正在大力推广“互联网+”事业的发展,而互联网覆盖率对“互联网+”的推进具有重要而直接的影响。提高互联网覆盖率,必须着力加强网络基础设施建设。要围绕实施“宽带中国”战略,不断扩大网络覆盖范围,提髙网络运行性能,全面提升支撑经济发展和服务社会民生的能力。要推动完善电信普遍服务补偿机制等扶持政策,支持鼓励民资进人电信业,鼓励引导企业加大投人,抓住“宽带中国”专项行动,以加快4G建设为依托,全面推进三网融合,以农村为重点,加快实施农村通信村村通工程。

(二)推动技术创新,逐步实现提

速降费

互联网运行速度是决定用户体验优劣,从而决定使用人数和使用量的决定性因素之一。互联网的生命力在于创新,要提高互联网的运行速度,必须依靠科技创新。当前的要务之一就是要加快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的开发和推广应用,深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建立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促进国内外优势资源的整合利用,不断提升互联网运行速度。运行资费是决定用户数量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当前,我国大部分居民收入不高,对互联网资费的敏感度较高,只有不断降低资费标准,才能吸引越来越多的居民加人到网络世界中来。

(三)实施综合治理,保障网络信息安全

加强和改进网络信息安全工作,杜绝各类不良网络现象的发生,是全社会共同关心的焦点。一是要充分认识到网络与信息安全日益严峻的形势,树立大局意识,强化责任意识,增强忧患意识。二是要以先进技术为依托,切实提高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能力建设,尽快健全和完善信息安全保障体系。三是坚持综合施策和统筹考虑,不断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制定并严格执行安全技术标准,敦促企业提高网络安全意识,强化安全监管和网络环境综合治理。

四是加强安全教育,提高用户防范意识。大量事实说明,一些用户缺乏安全防范意识,也是造成犯罪分子有机可乘的重要因素。因此,在当前信息安全形势严峻的形势下,提高互联网用户的专业素质和防范意识,培养用户识别信息真伪能力,已经成为目前提高网络安全水平的应有之举。

参考文献:

[1]包琳,朱森.我国互联网的普及现状及其发展对策[J].电子制作,2013(3)

[2]郭丹.浅谈我国互联网普及的现状及其发展对策[J].新经济,2016(5)

关于促进建筑业持续健康发展的 篇4

康发展的意见》的通知

发布部门:国家旅游局 国家旅游局 分类导航:食品医药 环保卫生 行政工商 社会保障

发布日期:2010-11-24

发布文号:旅发[2010]88号

所属类别:部委行业规章

关键字:旅游饭店

【阅读全文】

国家旅游局关于印发《关于促进旅游饭店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的通知

旅发[2010]88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旅游局(委):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国发[2009]41号)和中央领导同志对星级饭店管理与服务质量提升工作的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推动旅游饭店转变发展方式,进一步提高服务质量,促进旅游饭店业持续健康发展,我局制定了《关于促进旅游饭店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现印发你们,请结合本地实际,加强组织领导,加大工作力度,抓好贯彻落实工作,为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奠定坚实基础。

特此通知。

附件:国家旅游局关于促进旅游饭店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

国家旅游局

二○一○年十一月二十四日

附件: 国家旅游局关于促进旅游饭店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

旅游饭店业是旅游产业的核心组成部分,具有综合价值高、就业吸纳能力强、产业关联度大的特点。近年来,我国旅游饭店业规模迅速扩大,整体素质不断提升,市场影响力持续增强,为促进服务业繁荣发展和旅游服务水平整体提升做出了积极贡献。当前,我国旅游饭店业还存在重建设轻管理、重硬件轻软件、结构不够合理、服务质量下降和企业竞争力不强等问题。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国发[2009]41号,以下简称“国发41号文件”),促进我国旅游饭店业持续健康发展,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中央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以国发41号文件为工作指引,以标准化工作为抓手,以提升服务质量为重点,积极引导旅游饭店业优化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推动旅游饭店业持续健康发展,为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发挥更大作用。

(二)基本原则

坚持市场主导。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努力实现旅游饭店业发展速度、结构、质量、效益相协调。

坚持统筹兼顾。大力发展星级饭店的同时,因地制宜,突出优势,兼顾经济型饭店、乡村饭店、精品特色饭店等不同业态的规划和发展。

坚持以人为本。积极引导旅游饭店业在符合标准化服务的前提下,提供更多的个性化服务,满足不同层次消费者多样化的消费需求,切实提升旅游饭店业的服务质量和满意度。

坚持低碳环保。加强节能管理,鼓励低碳消费,减少污染排放,积极创建绿色旅游饭店,实现旅游饭店业可持续发展。

(三)发展目标

引导旅游饭店业从注重“硬件”向“硬件”与“软件”协调发展转变,从数量增长向质量提升与数量增长并重转变。争取用五年左右的时间使我国旅游饭店业产业结构更加优化,集团化、品牌化水平明显提升,服务质量和消费者满意度水平明显提高,节能减排水平迈上新台阶。

二、主要任务

(四)加强规划指导,优化产业结构

“十二五”期间,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要根据当地旅游市场发展趋势和旅游饭店业发展的现状,加强旅游饭店业发展规划,优化旅游饭店业结构,引导不同星级饭店的均衡发展。要突出区域特色,鼓励差异化经营,加强对中低星级饭店的支持和指导,避免盲目建设高星级、高档品牌饭店。加强对经济型饭店、乡村饭店、精品特色饭店等不同类型饭店的规划指导。要协调争取发改、建设、国土、规划、环保等相关部门的支持,主动为旅游饭店项目规划、立项、论证、审核、设计等做好服务工作。要建立完善旅游饭店发展景气指数发布制度和旅游饭店经营情况统计公告制度,加强行业信息服务,引导企业投资,促进饭店业科学发展。

(五)优化饭店设计,提高专业水平

饭店设计关系到饭店经营的成败。现阶段旅游饭店存在的许多问题与饭店设计的不专业密切相关。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要不断拓展服务、管理工作领域,加强饭店设计指导,推动提高饭店设计专业化水平。新建、改造饭店都要特别重视规划设计环节,注重功能布局、节能环保和弘扬中国文化。

加强与建筑设计部门的合作,研究编制旅游饭店设计规范。研究开展旅游饭店设计单位资质认定、设计专业化示范单位推广等工作,全面提高旅游饭店设计的专业化水平。

(六)完善标准体系,促进特色发展

以实施国家标准《旅游饭店星级的划分与评定》(GB/T14308—2010)为契机,建立完善实施办法,调整充实星评队伍,大力开展宣贯培训,统一全行业对星级标准的理解和认识,整体提升星级饭店的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

旅游饭店标准化工作要以星级标准为龙头,加快制订建筑设计、服务质量、节能减排、以及经济型饭店、精品饭店、主题饭店、乡村饭店等配套标准,逐步建立完善适应不同类型饭店发展的标准体系,提升规范化水平。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和旅游饭店企业要根据本地和本企业实际情况,制订完善相关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引导和促进当地旅游饭店业标准化、精品化、特色化发展。

(七)培育饭店品牌,推动集团发展

品牌化、集团化水平是旅游饭店业竞争力的重要体现。全行业要积极开展饭店集团品牌、单体饭店品牌、饭店产品品牌等不同层面的品牌创建活动。各地在合理引进国际知名饭店品牌的同时,要特别注重培育和发展国内饭店品牌。制订实施饭店集团(管理公司)等级评价标准,通过标准的规范和引导,促进国内饭店集团(管理公司)品牌提升。积极鼓励和支持国内饭店集团通过兼并重组和上市融资等方式,实施旅游饭店企业品牌化、集团化发展战略。要积极创造条件,支持有条件有实力的国内饭店集团“走出去”发展,拓展国际市场,提升国际竞争力。进一步完善“中国饭店金星奖”评选制度,把“中国饭店金星奖”打造成中国饭店行业普遍认可、在国内外有广泛影响力的品牌奖项。

(八)推进科技应用,提高智能化水平

科技进步,特别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已成为推动旅游饭店业转型升级的重要突破口。全行业要高度关注新技术与旅游饭店产品融合的趋势,推进科技成果在旅游饭店的应用。要通过高效的互联网服务来为顾客打造个性化的住宿体验;要充分利用搜索引擎、手机服务、社交网络拓展饭店营销渠道;要利用物联网技术,提高饭店智能化水平;要通过数据挖掘和存储技术提高顾客满意度和忠诚度。

(九)推进节能减排,确保实现目标

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和旅游饭店要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从加快转变旅游发展方式的高度,从切实履行行业职责实现国家节能减排目标的高度,增强对饭店节能减排重要性的认识,创新工作机制,制订推动相关政策的落实,努力完成国发41号文件明确提出的五年内将星级饭店、A级景区用水用电量降低20%的旅游行业节能减排任务。要以国家旅游局下发的《关于进一步推进旅游行业节能减排工作的指导意见》(旅办发[2010]80号)为指引,争取将星级饭店节能减排项目纳入地方政府的节能减排项目中,积极推行合同能源管理,指导企业逐步淘汰能源使用效率低的设备,积极应用新能源、新技术,加强内部基础管理和对消费者的宣传引导,调动全员参与节能减排工作,确保实现预定目标。

三、保障措施

(十)争取政府支持,落实优惠政策

要积极争取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对发展旅游饭店业的重视和支持,形成合力推进旅游饭店业发展的新格局。对于符合旅游业发展趋势和市场要求的新建旅游饭店和饭店改造项目要加大扶持力度,形成示范效应。推动落实宾馆饭店与一般工业企业同等的用水、用电、用气价格政策;规范和减免旅游饭店的行政事业性收费,严格禁止巧立名目乱收费、乱摊派、乱罚款,避免多头检查、重复检查。切实减轻企业负担,促进企业发展。

(十一)加强人才培养,提升队伍素质

大力实施人才强企战略,高度重视饭店人才队伍建设。制定实施旅游企业职业经理人标准,建立完善旅游饭店职业经理人认证制度,推进旅游饭店职业经理人队伍建设。建立完善饭店人才职业资格和职称制度,举办各种形式的培训班和研修班,促进饭店设计、饭店工程、饭店营销策划、饭店电子商务、西餐烹饪等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根据旅游发展趋势和饭店企业岗位需求,研究制定饭店各类服务技能人才标准,加强岗位培训、技能交流和职业道德教育,努力打造一支技能过硬、爱岗敬业的饭店服务技能人才队伍。

(十二)加强行业监管,提升服务质量

要严格依据标准开展星级饭店评定及复核工作,强化星级饭店退出机制,加大暗访检查力度,对不符合标准的饭店坚决取消星级,切实保证星级饭店的质量。

要以规范旅游饭店经营行为,提高服务质量为中心,加强与工商、药监、消防等部门的沟通与配合,强化部门联动机制,加大行业监管力度,严格查处虚假星级饭店广告宣传,切实维护旅游饭店企业和消费者的正当权益,为交易双方创造公平、诚信的消费环境。

要以顾客满意度为导向,运用现代网络技术手段,逐步建立覆盖全国旅游饭店的顾客满意评价系统。创新行业监管的新手段和新方式,探索建立行业管理部门、第三方专业评价公司、社会、网络等多方参与的质量监督机制。国家旅游局将建立星评监管员和第三方评价并行的星评监管机制。各省级旅游管理部门也要建立相应的星评监管工作机制和制度安排。

(十三)加强协会建设,促进行业自律

要按照国发41号文件和转变职能、转变工作方式的要求,加快旅游饭店管理职能转变,发挥协会“桥梁”作用,促进行业自律。要在星级评定、人才培训、展览交流、采购基地建设等方面充分发挥协会的作用,为协会开展饭店相关工作提供指导和支持。

(十四)增强市场意识,提升企业竞争力

关于促进建筑业持续健康发展的 篇5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民间投资工作,近年来部署出台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并开展了专项督查,民间投资增速企稳回升。但是,当前民间投资增长仍面临着不少困难和障碍,部分鼓励民间投资的政策尚未落实到位,营商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一些垄断行业市场开放度不够,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仍然存在,民间投资活力不强的局面尚未根本改观。为进一步激发民间有效投资活力,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经国务院同意,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不断优化营商环境

各地区、各部门要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化“放管服”改革的各项要求,确保取消下放国务院部门行政许可事项、取消中央指定地方实施行政审批事项、清理规范国务院部门行政审批中介服务事项等重点任务落实到位。坚决落实清理规范投资项目报建审批事项有关要求,精简合并投资项目报建审批事项,不得擅自增加行政审批事项,不得擅自增加审批环节,切实防范权力复归和边减边增。充分发挥全国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作用,实现项目网上申报、并联审批、信息公开、协同监管,不断提高审批效率和服务质量。

二、开展民间投资项目报建审批情况清理核查,提高审批服务水平

各地区、各部门要对民间投资项目报建审批情况开展一次全面细致的清理核查,逐项梳理已报审的民间投资项目,清查各类审批事项办理情况,明确办理时限。能够办理的,要尽快办理;暂不具备办理条件的,要帮助民营企业尽快落实有关条件;依法依规确实不能办理的,要主动做好解释工作。对无正当理由拖延不办的,要加大问责力度,通过约谈、通报、督办等方式督促限期整改,必要时对相关责任人给予处分。要针对清理核查中发现的问题,进一步改进工作,提高效率,优化民间投资项目报建审批服务。

三、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支持民间投资创新发展

鼓励民营企业进入轨道交通装备、“互联网+”、大数据和工业机器人等产业链长、带动效应显著的行业领域,在创建“中国制造2025”国家级示范区时积极吸引民营企业参与。发挥财政性资金带动作用,通过投资补助、资本金注入、设立基金等多种方式,广泛吸纳各类社会资本,支持企业加大技术改造力度,加大对集成电路等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重点项目的投入。支持双创示范基地、产业园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提高为民营企业投资新兴产业服务的能力和水平。推进创新技术市场交易,缩短科技成果转化周期,提高科技型企业投资回报水平。鼓励民间资本开展多元化农业投资,支持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发展,推动民间资本与农户建立股份合作等紧密利益联结机制,对带动农户较多的市场主体加大支持力度。

四、鼓励民间资本参与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项目,促进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建设

加大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领域开放力度,禁止排斥、限制或歧视民间资本的行为,为民营企业创造平等竞争机会,支持民间资本股权占比高的社会资本方参与PPP项目,调动民间资本积极性。积极采取多种PPP运作方式,规范有序盘活存量资产,丰富民营企业投资机会,回收的资金主要用于补短板项目建设,形成新的优质资产,实现投资良性循环。合理确定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价格和收费标准,完善PPP项目价格和收费适时调整机制,通过适当延长合作期限、积极创新运营模式、充分挖掘项目商业价值等,建立PPP项目合理回报机制,吸引民间资本参与。努力提高民营企业融资能力,有效降低融资成本,推动PPP项目资产证券化,鼓励民间资本采取混合所有制、设立基金、组建联合体等多种方式,参与投资规模较大的PPP项目。

五、降低企业经营成本,增强民间投资动力

落实和完善全面推开营改增试点政策,落实好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政策,加强涉企经营服务性收费和中介服务收费监管。允许失业保险总费率为1.5%的地方将总费率阶段性降至1%,落实适当降低企业住房公积金缴存比例政策,推动各地出台或完善户口迁移政策和配套措施。深化输配电价格改革,推进电力市场化交易等,实行工业用地弹性出让制度,用好用足标准厂房、科技孵化器用地支持政策,降低企业用能用地成本。科学合理确定车辆通行费标准,规范铁路港口收费,开展物流领域收费专项检查,着力解决“乱收费、乱罚款”等问题。督促银行业金融机构依法合规收费,降低贷款中间环节费用,严禁各种不规范收费和不合理的贷款附加条件。

六、努力破解融资难题,为民间资本提供多样化融资服务

发挥各类金融机构优势,优化授信管理和服务流程,完善特许经营权、收费权等权利的确权、登记、抵押、流转等配套制度,发展和丰富循环贷款等金融产品,加快建设普惠金融体系,实施小微企业应收账款融资专项行动,着力解决对企业抽贷、压贷、断贷等融资难题。完善民营企业信用评级制度,客观评价民营企业实力,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民营企业的融资支持力度。充分发挥各级政府网站与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作用,鼓励地方推进“银税互动”、银行业金融机构和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之间的合作等,化解银企信息不对称问题,促进中小企业融资。发展政府支持的融资担保和再担保机构,鼓励各地设立信贷风险补偿基金、过桥转贷资金池等,加大对中小微企业、科技创新企业的支持。

七、加强政务诚信建设,确保政府诚信履约

地方各级政府向民营企业作出政策承诺要严格依法依规,并严格兑现合法合规的政策承诺,不得违法违规承诺优惠条件。要认真履行与民营企业签订的合法合规协议或合同,不得以政府换届、相关责任人更替等理由拒不执行,不得随意改变约定,不得出现“新官不理旧账”等情况。开展政务失信专项治理,对地方政府拒不履行政府所作的合法合规承诺,特别是严重损害民营企业合法权益、破坏民间投资良好环境等行为,加大查处力度。对造成政府严重失信违约行为的主要负责人和直接责任人要依法依规追究责任,惩戒到人。

八、加强政策统筹协调,稳定市场预期和投资信心

加强部门间协调配合,科学审慎研判拟出台政策的预期效果和市场反应,统筹把握好政策出台时机和力度。有关部门要在加强监管的同时,明确政策导向,提出符合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的具体要求,正确引导投资预期。围绕经济运行态势和宏观政策取向,加大政策解读力度,主动解疑释惑,帮助民营企业准确理解政策意图。建立健全政务舆情收集、研判、处置和回应机制,及时准确发布权威信息,切实做好民营企业关切事项的回应工作。完善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稳定市场预期、增强市场活力,帮助民营企业充分利用好国内大市场,加大对适应国内消费升级和产业转型需要项目的投资力度,支持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内陆沿边地区梯度转移。

九、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增强政府服务意识和能力

建立健全政府与民营企业常态化沟通机制,进一步发挥工商联和协会商会在企业与政府沟通中的桥梁纽带作用,倾听民营企业呼声,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因地制宜明确政商交往“正面清单”和“负面清单”,着力破解“亲”而不“清”、“清”而不“亲”等问题。坚决贯彻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完善产权保护制度依法保护产权的意见》,尽快出台相关配套文件和实施方案,加强各种所有制经济产权保护,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组织开展民营企业家专业化、精准化培训,提升民营企业经营管理水平。

十、狠抓各项政策措施落地见效,增强民营企业获得感

各地区、各部门要全面梳理党中央、国务院已出台的鼓励民间投资政策措施,逐项检查各项政策措施在本地区、本领域落实情况,对尚未有效落实的政策措施,要认真分析原因,抓紧研究解决办法,确保政策尽快落地。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鼓励各地以改革的办法、创新的思维进一步实化、细化、深化鼓励民间投资的具体措施,努力解决制约民间投资增长的深层次问题,进一步激发民间有效投资活力。

各省(区、市)人民政府、各有关部门要按照本意见要求,切实抓好贯彻落实,进一步做好民间投资各项工作。国家发展改革委要加强统筹协调,会同有关部门对本意见落实情况进行督促检查和跟踪分析,重大事项及时向国务院报告。

国务院办公厅

如何促进旅行社业持续健康的发展 篇6

旅行社是旅游业的龙头,是促进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生产力,也是连接旅游生产服务各个环节的纽带和沟通旅游生产、消费的桥梁,在推动旅游消费、增加社会就业、促进人民交流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促进我国旅行社业持续健康发展,直接关系到将旅游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当前,我国旅行社业面临着新的形势和任务,有着良好的机遇,也有严峻的挑战。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国发[2009]41号,以下简称“国发41号文件”)和《旅行社条例》(以下简称“《条例》”),促进我国旅行社业持续健康发展,提出以下意见:

一、认真贯彻落实国发41号文件,改进、优化旅行社企业经营和产业发展氛围。

(一)贯彻落实国发41号文件“允许旅行社参与政府采购和服务外包”规定以及国家有关部门的具体规定。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要积极主动地做好宣传引导和协调沟通工作,解决认识、制度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为旅行社参与政府采购和服务外包创造条件,消除障碍。旅行社要根据政府采购和服务外包、公务差旅和政府会议、展览等服务的要求,积极主动地开展服务和营销宣传,认真执行国家有关禁止公款旅游的有关规定。

(二)贯彻落实国发41号文件“旅行社按营业收入缴纳的各种收费,计征基数应扣除各类代收服务费”规定以及国家有关部门的具体规定。旅行社在缴纳营业税和各种收费时,应当依据国发41号文件和有关营业税的法律法规,如实向税费征收机关进行申报说明。遇到理解和执行不一致时,应当向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和发展改革部门报告,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和发展改革部门应当依据国发41号文件承担起协调职责。

(三)贯彻落实国发41号文件“旅游企业用于宣传促销的费用依法纳入企业经营成本”规定以及国家有关主管部门的具体规定。宣传促销费用是旅行社销售产品、开发市场的必要费用,旅行社应该如实计入经营成本。在会计、审计、税收等检查和执行中如果发生疑问,旅行社应该认真做出说明,必要时向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和发展改革部门报告,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和发展改革部门应该依照国发41号文件规定协调解决。

(四)贯彻落实国发41号文件“鼓励银行卡收费对旅行社、景区售票商户参照加油站档次进行计费”规定以及国家有关部门的具体规定。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应当会同发展改革等部门,适应旅行社在经营服务中更多地使用银行卡的需要和趋势,积极协调金融监管机关和银行机构,推动此项政策的尽快落实。

二、全面贯彻实施《条例》,为旅行社创造良好的经营环境。

(五)遏制、扭转“零负团费”等低价经营模式。旅行社应当严格执行《条例》的规定,不以低于成本的报价招徕旅游者;聘用导游人员和领队人员应依法签订劳动合同,并向其支付不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报酬;不得要求导游人员和领队人员接待不支付接待和服务费用或者支付的费用低于接待和服务成本的旅游团队,不得要求导游人员和领队人员承担接待旅游团队的相关费用;将旅游业务委托给其他旅行社接待的,应当向接受委托的旅行社支付不低于接待和服务成本的费用,接受委托的旅行社不得接待不支付或者不足额支付接待和服务费用的旅游团队。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应当督促旅行社贯彻执行法规规定,并依法制止、处罚违反法规的行为。

(六)规范业务机构和分支机构管理,杜绝出租、转让、出借旅行社业务经营许可证行为。旅行社应当按照《条例》和《旅行社条例实施细则》(以下简称“《细则》”)规定,进行服务网点的设立、备案、监管和业务经营机构的清理规范,确保服务网点和各类业务机构依法规范服务,摒弃部门挂靠承包等行为。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及其质监执法机构要积极开展引导规范,依据《条例》、《细则》等法规规定,对服务网点从事招徕、咨询以外的活动,对旅行社除接待委托和招徕委托外准许或者默许其他企业、团体或者个人以自己的名义从事旅行社业务经营活动,对旅行社准许其他企业、团体或者个人以部门或者个人承包、挂靠的形式经营旅行社业务等转让、出租、出借、受让、租借许可证等行为,应坚决依法查处。

(七)严格按照许可经营范围开展经营活动,杜绝无许可经营行为。旅行社应当按照《条例》、《细则》等规定和许可的业务经营范围开展经营服务,未经许可或批准,不得经营出境旅游、边境旅游和赴台旅游业务。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及其质监执法机构要加强监督检查,依法查处无许可或未经批准经营旅行社业务行为。

(八)按照规定开展委托代理招徕旅游者业务,严禁借机无许可经营。旅行社应当按照我局《关于试行旅行社委托代理招徕旅游者业务有关事项的通知》,开展委托代理招徕国内旅游、出境旅游和边境旅游的旅游者;赴台旅游业务不得开展委托代理招徕业务。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及其质监执法机构要加强对旅行社业务分工调整的指导和监督检查,促进批发、零售业务分工体系的形成。

(九)认真履行合同,诚信规范经营。旅行社应当按照《条例》和其他法律法规,与游客和其他辅助服务提供者签订合同;要按照国家旅游局和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制定的合同范本以及地方旅游、工商等行政管理部门制定的合同范本要求,切实维护旅游者的合法权益。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及其质监执法机构要加强对旅行社合同行为的指导和监督检查。

(十)建立健全安全管理机制,切实保障旅游者旅行安全。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要指导、监督旅行社企业认真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强化旅游安全意识和安全责任制。要在安全生产监督主管部门的指导支持下,推进旅行社经营服务安全保障机制建设,研究建立旅游团行前说明会和导游服务安全规范、旅行社企业的安全认证制度。旅行社要进一步重视安全管理工作,建立健全对服务环节和旅游目的地的安全评估制度,建立完善告知、提示、警示、避险等制度规定,做好安全预防工作,为旅游者提供更加安全的旅行服务。

三、加快推进旅行社经营服务标准化,进一步规范旅行社经营服务行为。

(十一)稳步推进旅行社等级标准。已经实行旅行社资质、信用等级划分与评定制度的地区,要继续稳步推进,并不断总结经验,改进完善标准体系和评定、检查复核方法。其他地区要根据本地区旅行社经营、发展及监督规范的需要,学习借鉴成功经验,探索建立相关的旅行社等级划分与评定制度;要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探索建立全国统一的旅行社等级划分与评定制度。

(十二)认真贯彻旅行社服务标准。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和各旅行社要根据全面提升服务质量的实际需要,结合贯彻《条例》、《细则》、《旅游服务质量提升纲要(2009-2015)》和旅游标准化试点示范等工作,认真、全面、深入地贯彻实施好《旅行社服务通则》、《旅行社入境旅游服务质量》、《旅行社出境旅游服务质量》、《导游服务规范》等有关旅行社服务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加强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建设,以标准化推动规范化、品牌化和质量提升。

(十三)不断完善和加强旅行社的企业规范。旅行社要根据服务和经营管理的需要,加强企业制度建设,建立健全企业规范,并根据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强化企业内部管理,及时进行改进、调整、补充、完善。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和旅游行业组织要通过调查研究、收集汇总、宣传推广、研讨交流、教育培训等渠道,加强对旅行社制定、实施企业规范的指导、支持、服务和督促。

四、积极采取措施,支持旅行社增强实力。

(十四)巩固和扩大对旅行社组织、开发客源市场实行奖励、补贴政策。推广一些地区、城市政府的成功经验,鼓励更多的地区、城市采取按游客数量分档补贴、奖励旅行社,与客源地旅行社合作推广等政策;要积极推动对旅行社组织散客旅游、特种旅游等实行奖励政策,支持旅行社开发中高端客源市场,充分发挥旅行社特别是大型旅行社在增加目的地游客数量和迅速提升目的地形象的作用,同时积极推动对旅行社实行中小企业优惠政策,扩展旅行社业务经营规模和增强旅行社的综合实力。

(十五)积极推进旅行社发展方式的转变,推动旅行社业转型升级。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要积极推动旅行社的网络化、专业化、品牌化、多元化发展,引导旅行社适应与国际市场接轨的需要,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步伐;关注旅行社的新业态发展,加强对旅行社开发市场、产品和优化经营服务方式等方面的指导、服务,引导旅行社塑造和提升企业品牌、产品品牌和服务品牌,依法加强保护工作;支持旅行社按照市场规律,进行业务、产品和经营服务等方面的结构调整,实现旅游产品、服务和市场的转型升级。(十六)全面提升旅行社业服务质量,努力提高游客满意度。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要以旅行社守法经营为出发点,督促旅行社抓好其内设部门、分支机构和从业人员的规范管理,培育旅行社诚信意识、品牌意识、优质服务意识,有效降低旅行社服务质量的投诉。积极开展旅行社服务质量宣传活动,定期发布旅行社服务质量信息,积极引导旅行社创建服务质量品牌,提升服务质量水平。

(十七)大力促进旅行社经营管理和服务的信息化,提高科技运用水平。旅行社要顺应信息革命和自身依托信息资源、运用信息手段的需要,在基本实现管理和经营服务手段信息化的基础上,实现经营服务方式和内容方面的信息化,推进旅行社服务转型升级。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和旅游行业组织要根据信息化发展规律和旅行社经营管理与服务的客观需要,予以积极指导和支持。

五、坚定贯彻执行改革开放方针,加快形成全国统一的旅行社投资、经营、服务市场。

(十八)打破地区壁垒,为旅行社跨地区投资、经营创造条件。旅行社要根据业务经营和发展需要,在客源地、集散地、目的地之间进行协作,在区域内外投资设立法人或非法人的经营组织。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和旅游行业组织,要积极主动地打破地区封锁,依据《条例》、《细则》和有关法规政策,协调工商、税务等部门,为旅行社设立法人和非法人经营机构创造条件,优化环境,排忧解难,以促进旅行社投资经营和服务市场对国内的全面开放。

(十九)稳步推进外资旅行社经营出境旅游业务,推动旅行社业的对外开放。要贯彻国发41号文件,按照工作部署认真组织好中外合资经营旅行社经营中国公民出境旅游业务的试点工作,以试点为基础,按照统一部署,逐步对外商投资旅行社开放出境游市场,以实现我国旅行社业的全面开放。

(二十)继续推进旅行社产权制度和企业制度改革。积极推进旅行社按照经营管理的实际需要,改革调整产权制度,通过股份制、公司制、合伙制等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和资本运作方式,形成科学的利益分享、激励、约束机制,切实解决旅行社监管难、利益分配不合理等难题,为持续健康发展奠定制度、机制基础。

六、不断改进和加强对旅行社业的政府和行业组织服务。(二十一)积极开展旅游市场引导培育,为旅行社经营发展创造优良的市场基础。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和旅游行业协会,要积极主动、科学有效地组织、带领旅行社和其他旅游企业,运用广播、电视、网络、报刊等大众媒体和旅游咨询、街头宣传、旅游大讲堂、游客学校等多种途径与手段,向人民大众宣传旅游知识,引导旅游者树立科学理性、生态环保、负责任、可持续的科学旅游、绿色旅游、健康旅游观念,深入推进“品质旅游,理性消费”活动,为旅行社经营发展创造优良的市场基础。

(二十二)依法履行旅游行政管理部门的管理服务职责。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要按照依法行政、科学管理和建设效能政府、服务政府的目标,依法履行职责,创造行政管理的公开、公平、公正环境,减轻旅行社在涉及政府管理事务方面的负担;要积极贯彻执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涉及旅游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不断推动旅行社业发展的法制环境的改善和优化。

(二十三)加强旅游行业协会对旅行社的指导、服务、引导和规范等工作。各级旅游行业协会和旅行社协会组织,要以服务会员、服务行业为立足点、出发点和主要职责,通过组织活动、开展交流、制定规范、提供服务以及加强自身建设,积极主动、科学有效地对旅行社开展指导、服务、引导和规范,真正成为会员之家、企业之友、沟通桥梁、顾问参谋。

(二十四)加快建设旅行社职业经理人队伍。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和旅游行业协会,要通过组织开展教育培训、研讨交流和建立业务档案、信用记录网络平台等途径,督促、支持旅行社经理人员不断改进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素质结构,增强职业自豪感、忠诚度、美誉度和诚实守信观念,逐步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旅行社职业经理人队伍。

(二十五)积极沟通协调,减少政府接待、会议对旅行社经营的干扰。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和行业组织要积极宣传引导、沟通协调有关政府部门,尽可能减少政府公务接待和大型会议临时征用饭店、游轮游船、旅游车辆等旅游接待服务设施和封闭景区、旅游交通线路,导致取消旅行社团队游客预订、旅游合同不能兑现、旅游计划安排临时调整变更等现象。

关于促进建筑业持续健康发展的 篇7

关键词:草食畜牧业,生产方式,健康发展,建议

草食畜牧业作为我国畜牧业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为保障牛羊肉等畜产品的有效供给、丰富居民膳食结构、缓解粮食供求矛盾以及繁荣牧区经济等发挥重要作用。当前, 为了更好地促进草食畜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国家不断加大实施强牧恵牧富牧政策, 并开展了一批重大工程项目, 通过地方、中央以及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 草食畜牧业取得了显著发展[1,2]。

1 当前我国草食畜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1.1 生产方式较为落后, 产业化水平较低

我国草食畜牧业的发展状况, 并未从根本上改变过去“小、散、低”的现状, 据统计约有75%的肉牛和肉羊是由出栏50头以下以及100只以下的散户饲养, 约60%的奶牛由20头以下的小户饲养。与世界上发达的畜牧业国家相比, 我国的规模化水平存在较大差距。由于小户散养的生产方式粗放、防疫条件较差、标准化程度较低, 极大程度上制约了草食畜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1.2 草原退化严重, 优质饲草严重不足

草原是草食畜牧业得以生产和发展的重要生产资料。但纵观当前我国天然草原, 约有90%可天然草地利用不同程度的退化, 中度面积约1.53万hm2严重退化。据统计, 宁夏, 甘肃, 青海, 内蒙古草原退化可以采取率分别为97%, 91%, 90%, 75%与20世纪80年代相比较, 产量下降了约40%, 甚至一些草场完全丧失了生产能力。

1.3 养殖成本刚性攀升, 比较效益不高

近年来, 虽然牛羊肉价格一直在上涨, 但原料奶在较高的水平, 但人工费、饲料价格等养殖成本不断上涨, 导致畜产品所上涨的价格被成本增加所消耗, 降低了草食畜牧业的效益。

2 促进草食畜牧业健康持续发展的对策

2.1 加快草食畜牧业生产方式的转变

在农区, 要不断加大标准化规模养殖, 促进奶牛, 肉牛标准化, 肉羊养殖场标准化规模的建设项目。开展标准化养殖示范创建活动示范场, 最大限度地发挥主导作用, 加快生产方式的转变。同时, 鼓励建立现代家庭牧场, 凭借优化的畜群结构以及生产布局, 切实提高其经营水平和生产效益, 促进草食畜牧业由过去的粗放型生产方式向质量效益型方向发展。

2.2 对饲草饲料资源进行合理开发

将草畜结合作为核心, 紧密围绕“一带两区”的发展规划, 加大力度开展人工种草。比如说, 东北羊草产业要强化对羊草的改进, 这样才能够从整体上提高羊草的产量, 为建设优质羊草基地奠定良好基础;南方饲草区, 应该通过人工种草、草改良等方法来改善草原资源的开发。发展黑麦草、三叶草等一年生或多年生牧草产量和质量, 增强生产能力和牛羊水平。积极开展秸秆畜牧业项目, 继续支持此次推出的专业生产示范建设和加强秸秆饲草秸秆能力和青贮饲料的牲畜农户, 提高秸秆的利用效率[3]。

2.3 逐步加大草食畜牧业生产补贴力度

要尽快执牛羊养殖大县奖励的要求, 选择那些牛羊有利区, 对那些饲养能繁母畜养殖场主在保险、贷款以及生产等方面给予补贴, 为基础母畜的发展提供保障, 以便切实提高草食畜牧业发展的能力;同时, 要继续实施补贴, 畜牧养殖的政策, 基础的肉牛, 奶牛和肉羊养殖补贴上面, 有机山羊和牦牛放进去的基础上, 最大限度地减少生产的农民的成本, 农牧民增收的可能。此外, 继续做好支持奶牛养殖登记和生产性能测定等基础性工作也是必要的, 这样才能够为逐步提高优质奶牛生产水平奠定良好保障。

2.4 逐步加强技术指导与服务

这样就要求最大限度发挥畜牧产业技术体系以及科技推广机构等平台, 不断强化对对农牧民在兽医、养殖以及利用饲草料方面的培训, 为其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服务;同时, 逐步加快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的改革以及示范县建设项目, 重视对牛羊生产对象畜牧业技术推广服务工作。不断强化动物疫病防控, 从净化养殖环境方面着手, 不仅要重视对的动物疫病防控的工作, 而且要切实做好常见疾病的预防和防治工作[4]。此外, 还要开展畜牧业科技入户行动, 组织专家进入农家牧户中进行指导, 根据培训的具体对象来综合制定出具体的培训计划, 逐步强化对农牧民相关专业知识以及生产实践的培训, 促进现代草食畜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柴旭峰.酒泉市草原畜牧业发展现状与今后的发展思路[J].农业科技与信息, 2006 (9) .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国务院关于促进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J].甘肃政报, 2007 (3) .

[3]陈三有, 李品红.充分利用资源顺势而为推进广东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J].南方奶业, 2013 (3) .

关于促进建筑业持续健康发展的 篇8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按照“守住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舆论”的要求,立足于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市场稳定,着力于推动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在不断加大支农投入力度的同时,完善政策,突出重点,推动体制机制改革,提高支农工作成效,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下一阶段财政支农工作的重点,要开展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支持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发展,促进现代农业组织创新。十八大明确提出,要“发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下一步,要积极促进农业经营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促进生产关系更好地适应农业生产力的发展。一是大力支持合作组织发展。目前合作组织发展,整体上仍面临着规模小、资产少、能力弱、管理不够规范等问题。近年来,一些地方探索将支农项目交给符合条件的合作组织来实施,把项目资产移交合作组织、推动建立资产管护机制等做法,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下一步,应进一步推广有效做法,并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完善,同时因地制宜,进一步研究其他扶持合作组织发展的政策措施。二是大力支持健全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体系。一些地方农机合作社、农技推广中心、农资服务公司等社会化服务组织发展迅速,为农业生产提供了专业化、标准化、全程化的“保姆式”或“套餐式”服务,进一步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使得农业生产关系更加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但是,无论从服务范围、服务类型,还是从服务内容、服务质量看,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水平还比较低,需要加快发展,特别是以统防统治为主要内容的农业生产专业化服务队伍建设、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等,亟需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下一步,中央财政将在部分地区支持开展新型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安排补助奖励资金,选择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较为健全、农民组织化程度和规模化经营水平较高的粮食主产省,支持开展农业生产技术与服务全程社会化试点示范。

(二)完善现代农业支持政策,促进粮食和大宗农产品生产。要加快完善政策,促进现代农业生产健康发展,努力保障粮食等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一是以加强农田水利建设为基础,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建设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是确保粮食安全的重要屏障。下一步,要进一步整合资金支持高标准农田建设,研究支持西北、华北和东北地区规模化发展高效节水灌溉的政策措施。

二是积极支持主产区农业产业化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农业产业化对于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促进农业现代化进程意义重大。下一步,要用足用好现有的支持主产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政策措施,进一步创新支持主产区农业产业化经营机制。继续加大对主产区的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投入力度,促进地方优势特色主导产业发展。大力支持发展农产品加工,创新流通方式,不断拓展产业链条,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支持主产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增强联结、组织和服务功能,引导产业化经营主体带动农民发展现代农业、带动农民持续增收。大力发展龙头企业联结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动农户的组织模式,与农户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

三是支持种业做大做强。种子是生命之源,是农业之本。支持种业做大做强,是保障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供给的重要基础。2011年,国务院专门下发了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意见,2012年中央1号文件对支持种业做大做强又作了专门强调,充分体现了中央对发展现代种业的重视。要继续将支持种业发展这篇文章做实、做大、做好。今年3月28日,由财政部、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和中国中化集团联合出资设立的现代种业发展基金正式宣告成立。下一步,要运用好种业基金政策,坚持以国家投入为引导,带动种业龙头企业及相关金融机构等其他社会资本投入种业领域,建立政府引导与市场机制相衔接的多元化种业投入平台,为促进种业发展增添更多活力。

四是充分调动地方政府重农抓粮和农民务农种粮两个积极性。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关键要进一步调动地方政府“重农抓粮”、农民“务农种粮”的“两个积极性”。下一步,要研究完善相关支持政策,提高政策的针对性。比如,进一步完善转移支付制度,加大对粮食主产区的奖励力度。综合考虑财力、农民物化生产成本等因素,进一步提高财政补贴水平。合理运用价格政策以及最低收购价政策,促进规模经营,稳定和提高种粮农民的积极性。

(三)完善林业扶持政策,促进生态文明建设。要抓紧完善财政支持林业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着力解决一些长期困扰林业、林区改革发展的难点、焦点问题。比如,进一步完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政策和林业补贴政策,进一步扩大造林补贴试点规模,探索开展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建设试点,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四)完善财政支持连片特困地区扶贫开发政策。要进一步加大财政支持扶贫开发工作力度。一是牢固树立综合扶贫的理念,不断完善针对贫困地区、贫困人口的综合扶持政策。加强与扶贫开发相关的各项财政政策间的协调配合,充分发挥财政政策的综合扶贫效应。二是运用好专项扶贫政策。进一步突出财政专项扶贫资金使用重点,着力增强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三是进一步创新财政扶贫机制。筹备设立贫困地区产业发展基金,探索建立以财政资金为引导、带动社会资本投入、通过市场化机制扶持连片特困地区产业发展的新机制。

(五)深入推进涉农资金整合统筹。推动涉农资金整合统筹是财政支农重点工作之一,近年来取得了明显的阶段性成效。但是,由于管理体制等因素的制约,资金整合仍面临许多困难和挑战。下一步,要加强探索和创新,建立健全涉农资金有效使用、科学管理的长效机制。首先,要从理论上研究整合,进一步明确整合的内涵、口径、目标和任务。其次,要从预算编制、执行环节进行整合,逐步合并一些专项和科目,减少专项转移支付项目,增加一般性转移支付规模。第三,中央层面要带头推进整合统筹。目前,财政部门内部建立了联席会议制度,下一步进一步完善制度,改进审批和管理模式,为地方整合创造条件。第四,地方也要在推动整合统筹方面下更大的功夫。今后一个时期,涉农资金整合统筹的主战场仍然是地方,省级财政和相关部门要切实加大整合力度。在布置年度专项工作时,要在管理制度和政策框架内,加强相关专项的衔接和配合,以规划为基础,以效益为目标,集中资金投向,扩大资金投入规模,提高项目建设效果和资金使用效益。在中央推动资金项目审批权限下放的基础上,省级也要根据实际情况进一步推动审批权限下放,赋予市、县确定项目的自主权,便于市、县层面根据农业农村发展需要,统一规划项目,统筹安排资金。

nlc202309012354

(六)加强支农资金管理。这些年来,财政支农资金管理力度不断增强,管理水平不断提高,成效很明显。但在近年审计检查以及我们调研时都发现了一些问题。对此,我们要高度重视,切实加强支农项目的组织实施、预算执行、监督检查、绩效评价等各环节的管理工作。当前着重要研究审批权限下放后的管理问题,比如,中央和地方财政的管理责任如何划分、如何落实,管理模式如何完善,管理手段如何改进等。积极推进财政支农资金的绩效管理工作,将绩效观念和绩效要求,渗透到预算编制、预算执行、预算监督、结果评价等各个环节,充分发挥部门和预算单位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共同推进预算绩效管理。同时,要加强支农资金管理制度建设,规范资金项目管理程序,加大监督检查力度,充分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和现代化的管理手段,不断提高支农资金科学化、规范化、信息化管理水平。

(七)加强财政支农干部队伍建设。当前,在干部队伍建设工作中,要把学习贯彻新党章摆在更加突出重要的位置,真正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实际工作中,努力做到“四个更加”:一是更加注重学习。既要重视学习,又要善于学习,合理安排学习时间,有针对性地选择学习内容,经常性地总结学习成果。学习贵在坚持、重在运用,要把学习与工作结合起来,科学运用学习成果指导实践工作。二是更加注重调研。调研是谋事之基、干事之需、成事之道,对财政支农工作尤为重要。我们要切实深入基层开展调查研究,真正了解农情民意,听取基层意见建议,真实地反映到政策建议中去。三是更加注重创新。要在实际工作中解放思想、大胆创新、勇于实践、敢闯敢试。更加注重尊重农民的创新精神,更加注重总结和挖掘基层的经验,不断完善财政支农的新思路。四是更加注重作风建设。要精益求精,注重细节,积极查找不足,研究改进工作的具体措施;要进一步增强主动服务意识,主动为农民服务、主动为部门服务;要把反腐倡廉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进一步加强制度建设,逐步形成拒腐防变的长效机制,时刻做到为民、务实、清廉。

二、积极转变职能,推动财政支农体制改革取得新突破

农业农村发展的需求是多元的,财政支农政策不可能解决所有问题。近年来,中央“三农”投入力度逐年加大,资金种类越来越多,专项转移支付数量也越来越大,对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其中有些支农政策缺乏顶层设计和整体规划,对于政策目标、支持方式方法、运行机制等深入研究不够。下一步,我们要进一步认真研究明确政府的主要职责,突出重点,有所为有所不为。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大前提下,加强对财政支农政策的顶层设计和通盘考虑。

(一)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推进农业农村改革。

过去的10年,在党中央、国务院正确领导下,初步探索出了一条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但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城乡差距较大局面仍未根本改变,“四化同步”中农业现代化依然是一块短板。3月18日李克强总理在国务院第一次常务会议上,要求把转变政府职能作为新一届国务院工作开局的关键。3月26日汪洋副总理在全国春季农业生产工作会议上也提出,当前我国正在推进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城镇化,在经济社会深刻转型、农业农村急剧变化新形势下,“三农”领域需要应对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是绕不开、躲不过的,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推进农村改革,继续释放农业农村改革红利。

财政部门更是要加快转变职能、加快推进改革。需要认真思考和研究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重点是厘清政府与市场、农民、农村社会组织的权责界限,把政府不该管的彻底放出去,更好地发挥市场的作用,有效运用价格、补贴、收储等经济手段,调动地方政府和农民积极性。尤其要进一步理顺中央地方之间的关系,形成分工配合、相互协作的机制,提高行政效能。下一步推进农业农村改革,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要处理好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切实发挥中央地方两个积极性。长期以来,财政支农的事权模糊。有的政策,是中央代替地方决策,出现了“出力不讨好”的现象。有的政策,将本应由地方政府承担或中央地方共同承担的事务,由中央政府承担了主要的职责,对地方政府的投入形成了“挤出”效应。建立中央与地方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财政体制,是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财政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做好这项改革的关键,是对事权进行合理划分。中央财政不能事无巨细、大包大揽,应重点支持提供具有基础性、公共性、全局性的产品和服务,比如保障粮食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生态建设等关系国计民生的事务。对于具有区域特性的产品和服务,应以地方支持为主。比如,选择一些重大支农事务或项目,探索建立责任明确的分级管理机制,为进一步合理划分中央和地方政府支农事权,摸索经验,打好基础。

二是要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注重发挥市场调节的基础作用。在现行的财政支农政策中,有的政策具有较强的行政推动色彩,超出了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的职能,政府承担了本应该由市场主体承担的事务。因此,各级财政部门应该进一步增强市场的理念,既要充分认识农业基础地位和弱质特性,又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基础性作用,对市场可以发挥调节作用的,财政要尽快地退出或尽量少干。进一步强化财政政策的引导功能和杠杆作用,更多地运用市场和价格手段,撬动更多的社会资本、金融资本投入“三农”。比如,政府重点支持粮棉油糖等主要农产品生产,对于生猪、蔬菜等产业,侧重于提供信息、技术、质量安全监管等服务,避免过度干预。同时,积极采取“贷款贴息”、“先建后补”、“以奖代补”、“民办公助”、“税收调节”的手段,创新财政资金使用方式。

三是要处理好政府与社会的关系,从花钱安排项目向花钱建机制转变。当前,我们的一些财政支农资金侧重于花钱安排项目,政策手段和实施方式比较单一,对政策实施效果也缺乏全面客观评估。结果往往是钱花了,人养了,事情没有办好,还造成涉农补贴种类多、程序繁琐、投入分散等各种问题。下一步,各级财政部门要坚持主体多元化、服务专业化、运行市场化的方向,采取政府订购、定向委托、奖励补助、招投标等方式,引导农民合作组织、专业服务公司和技术协会等新型经营主体参与农业公共服务,从花钱安排项目积极向花钱买机制、花钱建机制转变,让机制发挥作用,增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

nlc202309012354

(二)把握好改革的方向和原则,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

按照中央领导的指示精神,目前财政部门也在对支农政策进行梳理和研究,下一步财政支农政策改革的核心要按照“守住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舆论”要求,主要考虑以下方面:

一是要立足当前,坚决守住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供给安全这个“底线”。习近平总书记在去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强调,我国有13亿人口,如果粮食出了问题,谁也救不了我们,只有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才能保持社会大局稳定。汪洋副总理也指出,“保持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求平衡,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任何时候都不能有丝毫松懈”。我们要清醒看到,尽管粮食生产取得了“九连增”,但农产品供求呈现出“总量基本平衡、结构性紧缺”态势,部分品种需要进口弥补缺口。从需求看,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人口持续增长、居民收入快速增加,未来我国居民消费结构快速升级,对农产品的需求仍将呈刚性增长。从供给看,现在各种农业资源、生态环境承载力已到极限,加上农资、土地、劳动力等要素价格不断上涨,农业增产的难度越来越大。粮食生产能否延续稳定发展势头,对我们是一个重大考验。

二是要着眼长远,推动农业发展方式转变。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农民大量进城,农村自身的生产方式、经济结构、群体分层、思想观念都在急剧变化。“谁来种地、如何种地”的问题已经严峻地摆在我们面前。在现有的农业基础设施、科技水平和农民组织化程度条件下,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已经得到了充分发挥,已出台的农业支持政策开始出现效益递减,在新形势下要稳住农业这个大局,就必须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特别是要支持培育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注重发挥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等新型主体优势,提高农业生产的组织化、规模化、社会化、产业化水平。

三是更要考虑到未来,努力保持农业健康可持续发展。一方面,在连续9年增产增收之后,农业发展的各种支撑力量已经绷得很紧,在高基数、高起点上实现生产稳定已属不易,继续增产更为困难,保证粮食供给压力越来越大。另一方面,我国耕地基础地力后劲不足、生物性状差、污染加重等问题越来越普遍,资源枯竭、农业面源污染、水土流失已十分严峻。这就要求我们,今后必须在切实抓好当期农业生产的同时,要更多地关注农业生产的能力建设和可持续发展问题。对我们这样一个农业资源相对稀缺的国家,在继续充分挖掘自身潜力的同时,不能死盯国内有限的资源条件,要放开眼界,利用国内国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鼓励实施农业“走出去”战略,实现自身有效供给。实践表明适当进口部分农产品是有利于保持国内供求平衡的,是必要的,但是需要把握好农产品贸易的总量和结构,防范外贸依存度过高风险。

同志们,回首过去,十年辉煌成就来之不易。展望未来,任重道远,大有可为。党的十八大确定的“四化同步”和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目标已经明确,各级财政部门一定要更加积极做好财政支农各项工作,为全面推动农业农村工作取得新的更大成就。

(作者单位:财政部农业司)

责任编辑:宗宇翔

上一篇:我的梦想800字范文下一篇:资料员先进事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