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经济产业政策

2024-08-0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海洋经济产业政策(精选8篇)

海洋经济产业政策 篇1

发布时间:2011-11-14信息来源:中国海洋工程网

海洋工程建筑业既是一个独立的海洋产业,又与其它海洋产业的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可以说,海洋工程建筑业是海洋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

货流滚滚的海港码头,沟通世界的海底光缆,提供能源的海洋钻井平台,连接海湾两岸、大陆与海岛间的跨海大桥、海底隧道„„这些五花八门的工程设施,都属于海洋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海洋工程建筑业。

国家海洋局有关专家指出,海洋工程建筑业既是一个独立的海洋产业,又与其它海洋产业的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可以说,海洋工程建筑业是海洋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比如,海洋渔业需要海水养殖、大型人工渔礁等海洋工程建筑;海洋船舶的建造首先需要船台船坞等工程设施;海洋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又与港口、码头、航道等海洋工程密切相关;在海洋油气业、海水综合利用业等其它海洋产业发展中,海洋工程建筑业也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如何加快海洋工程建设的发展?国家海洋局副局长王宏认为,应该重点统筹好3个关系,确保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首先,统筹好海洋工程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既要大力发展海洋工程建筑业,充分发挥对海洋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同时更要科学发展海洋工程建筑业,以减少它所带来的环境问题对海洋经济的制约。

其次,统筹科学论证与依法管理的关系。各级海洋行政管理部门既要严格执行海域使用论证和海洋环境影响评价等制度,进行海洋工程项目科学论证,同时也要严格按照法律、法规和规定的要求,认真履行管理职责。

三是,统筹海洋工程与生态保护的关系。在探索海洋生态资源补偿机制的同时加强资源与环境保护工作。在海洋工程项目的海洋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和海域使用论证报告中应体现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损失补偿的内容,并建立相关的生态资源补偿机制,使生态补偿具有合法性和可操作性。同时,要建立健全海洋生态环境监测监控体系,切实提高海洋生态环境的监管监控能力。

随着人们对海洋的开发利用,海洋经济不断发展海洋工程的种类越来越多,对沿海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发挥了重要作用。

2008年,我国海洋工程建筑业实现增加值411亿元,占海洋生产总值的1.4%。沿海各地也不断加大海洋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沿海港口的改、扩建,大大提高了港口的运输能力,促进了临港工业的发展,带动了港口城市整体经济的发展。一座座跨海大桥的通车,在推动海洋经济

发展的同时,也大大带动了周边地区经济的发展,对整个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

进入21世纪后,一种特殊的海洋工程————围填海,规模迅速扩大。围填海活动从传统的农业围垦迅速转变为建设用围填海,主要为临海工业、城镇和基础建设提供建设空间。据初步统计,近5年来,平均每年用于这方面的围填海面积达120到150平方公里,围填海在支持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缓解建设用地供给矛盾、减轻耕地保护压力等方面发挥了重要和积极的作用。

但随着海洋工程业的快速发展,以及围填海规模的迅速扩大,也产生了一些隐忧和问题,如何合理规划布局海洋工程施工、减少生态环境影响、采取科学方式进行围填海,以及如何有效地对海洋工程建筑项目进行监督管理等,引起了社会各界和各级海洋行政主管部门的关注,各级政府也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加以规范。

跨海通道作用大

在10至20年内,我国将在沿海地区兴建一批大型海洋工程,大量的海湾、江河入海口、岛屿、海峡等将被跨海大桥或海底隧道连接起来。

跨海大桥、海底隧道等现代海洋通道的出现,到现在不过150多年的历史。上世纪50年代后,随着经济和社会的高速发展,对跨海通道建设不断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世界跨海通道发生了一次又一次的飞跃。

我国建设跨海大桥历史并不很长。我国动工最早的广东省南澳岛跨海大桥,始建于1994年,跨海长度8.3公里;2005年建成的东海大桥,是我国第一座真正意义的外海跨海大桥。

2003年开工建设的杭州湾跨海大桥,是我国跨海大桥建设中的又一个里程碑,大桥长36公里,是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总投资118亿元,由我国自行设计、自行管理、自行投资、自行建造,创造了多项世界和国内之最,用钢量相当于7个“鸟巢”,可以抵抗12级台风。经过43个月的建设,大桥于2007年6月26日全线贯通,2008年5月1日正式通车。

备受瞩目的福建平潭海峡大桥,2007年11月30日正式动工兴建。平潭岛地处海峡西岸经济区,大桥起自福清小山东,跨海坛海峡,止于平潭娘宫,全长近5000米,其中跨海峡大桥长3500多米。项目总投资人民币11亿多元,总工期3年半。平潭海峡大桥的建设,将进一步促进海峡两岸贸易发展,有利于建立更高层次、更加紧密的两岸经贸合作。

在加大跨海大桥建设的同时,我国也加大了海底隧道建设的力度。2009年6月13日下午,中国铁建十八局集团建设者负责建设的我国大陆第一座大断面海底隧道————厦门翔安海底

隧道右线胜利贯通,这标志着我国海底隧道自行设计、自行施工能力跃入世界先进行列。

翔安隧道全长8.695公里,隧道最深处位于海平面下约70米,隧道于2005年9月6日开工,在施工过程中,施工单位进行了一系列摸索,采用高强度混凝土初级支护、多级防水板等施工工艺,给隧道装上了防水、防渗的“金刚罩”。初期支护后还在隧道四壁预留注浆孔,确保滴水不漏。翔安隧道的抗腐蚀、抗渗水等级均为最高,可保用100年,并能抵抗7级至8级地震,安全质量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继翔安海底隧道后,2006年12月27日,我国大陆地区开工建设的第二条海底隧道————青岛胶州湾隧道项目也正式开工。胶州湾海底隧道工程作为连接青岛市主城与西部黄岛城区的重要通道,南接薛家岛,北连团岛,下穿胶州湾湾口海域,全长约7120米。隧道设两条主隧道和一条服务隧道,以及各项运营管理设施,并预留市政管线敷设通道。

专家指出,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增强和海洋工程技术的进步,在10至20年内我国将在沿海地区兴建许多大型的海洋工程,大量的海湾、江河入海口、岛屿、海峡等将被跨海大桥或海底隧道连接起来。

海港建设稳步发展

2008年,我国沿海规模以上港口新增生产性泊位186个,其中深水泊位112个,新增设计总通过能力5.05亿吨,其中集装箱通过能力1550万标箱,新增固定资产投资700多亿元。

2008年下半年以来,随着国际金融危机席卷全球,国际贸易增长放缓,我国的经济发展也遇到了不少困难。但是,2008年我国沿海港口生产运输仍然保持了平稳较快增长,各地沿海港口建设的热情不减。

据初步统计,以基本完成设施建设、设备购置,由地方政府完成竣工验收进入试营运阶段,并以实际吞吐量为项目建成投产标准,2008年我国沿海规模以上港口新增生产性泊位186个,其中深水泊位112个,新增设计总通过能力5.05亿吨,其中集装箱通过能力1550万标箱,新增固定资产投资700多亿元。

2008年,海峡西岸经济区各沿海港口城市都充分认识到了港口对区域经济的推动作用,投入大量资金进行港口建设。其中仅福建省泉州市就投资10.7亿元,重点完成肖厝作业区4号(10万吨级多用途)泊位、石湖作业区4号(10万吨级集装箱)泊位、围头防波堤(技改10万吨级泊位)工程、福建炼油乙烯项目成品油码头改扩建工程等项目。

浙江省宁波市2008年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完成投资114亿余元,其中港口水运占了很大一部分,达22.5亿元。在港口水运方面,宁波积极实施港航强省战略,加快穿山半岛、象山港、石

浦港和金塘、六横等岸线资源综合开发,抓紧建设北仑港区5期、梅山港区、大榭招商国际集装箱码头等一批沿海码头。根据规划,到2011年宁波将基本建成长三角南翼综合交通枢纽和现代化国际深水枢纽港,彻底改变宁波交通末端的状况。

2008年,辽宁省锦州市港口与口岸局充分发挥政府部门的主导作用,不断增强港口的牵动能力,全面推进“以港兴市”战略的贯彻实施,锦州港口建设投资4亿多元,港口吞吐量完成4500万吨;集装箱吞吐量完成60万标箱。

港口建设也是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发建设的龙头,他们高度重视沿海港口的建设和发展,专门成立了广西北部湾国际港务集团有限公司,将北海港、钦州港、防城港三港整合为广西北部湾港。在短短两年多时间里,广西沿海三港规模不断扩大,综合竞争力进一步增强,不仅为广西的加快发展,也为我国中南、华南、西南的对外开放发挥了重要的出海大通道作用。

海洋经济产业政策 篇2

21世纪是人类对海洋全面认识、充分利用和切实保护的世纪。海洋是自然资源的富聚区, 有着丰富多样的海水资源、矿产资源、生物资源和空间资源等, 是人类的“蓝色聚宝盆”。工业革命以来, 人口迅速增长, 陆地资源的减少以及陆域空间的缩小已经严重制约了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环境的改善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并且这种态势还有进一步加剧的趋势。海洋作为全球生命支持系统的空间地位倍加突出, 开发占有地球表面71%的海洋, 将成为21世纪人类社会发展和资源持续利用的重要领域, 是缓解人类面临的人口、资源和环境压力的有效途径。

中国海洋经济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 沿海各级政府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海洋经济发展全局, 不断推进《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纲要》的深入实施。全国海洋经济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 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日益突出。

据初步核算, 2008年上半年全国海洋生产总值13 241.63亿元, 同比增长14.4%, 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的10.14%。其中, 海洋产业增加值7 840.36亿元, 海洋相关产业增加值5 401.27亿元。按三次产业划分, 海洋第一产业增加值597.63亿元, 海洋第二产业增加值6 068.80亿元, 海洋第三产业增加值6 575.20亿元, 海洋三次产业结构为5∶46∶49。

2008年上半年, 我国主要海洋产业继续保持稳步增长。随着海水利用技术进一步提高, 海水淡化和综合利用规模逐步扩大, 上半年海水利用业实现增加值3.37亿元, 比去年同期增长29.3%;山东、福建、海南和江苏等省海上风电项目陆续进入开发阶段, 上半年海洋电力业增加值达2.75亿元, 比2007年同期增长21.9%;沿海港口开辟新航线、扩大内贸业务并构筑综合物流体系, 上半年海洋交通运输业实现增加值1 751.86亿元, 比2007年同期增长21.2%;海洋油气业继续保持高景气度, 石油需求的强势增长和海洋开采技术大幅提高促进了我国海洋油气业发展, 上半年实现增加值达442.67亿元。

环渤海经济区海洋生产总值4 733.60亿元, 占全国海洋生产总值的35.7%, 其中山东省海洋生产总值增幅位居该区域第一。位居前列的主要海洋产业为海洋交通运输业、滨海旅游业和海洋渔业。

长江三角洲经济区海洋生产总值4 571.74亿元, 占全国海洋生产总值的34.5%, 其中上海市海洋生产总值增幅位居该区域第一。位居前列的主要海洋产业为滨海旅游业、海洋交通运输业和海洋船舶工业。

珠江三角洲经济区海洋生产总值2 529.86亿元, 占全国海洋生产总值的19.1%。位居前列的主要海洋产业为滨海旅游业、海洋交通运输业和海洋渔业。

海洋经济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 海洋科技、海洋管理、海洋立法和海洋探测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进步, 中国公众的海洋意识也大幅度提高。中国各级政府, 尤其是沿海地区对海洋经济给予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不少地区经济开始向海洋延伸, 形成了海陆统筹的发展思路, “蓝色产业带”的轮廓已经清晰可见。然而, 我国对海洋资源开发利用还不够充分, 海洋经济总体发展水平仍然比较落后, 海洋产业经济中科技含量相对较低的传统产业所占比例仍然较大, 经济增长主要依靠资源消耗性的传统产业带动, 高附加值的新兴海洋产业较少。海洋的过负荷开发情况严重, 有些已经超过了资源和环境承载能力, 一些珍稀物种面临灭绝威胁, 河口淤积, 海岸侵蚀, 沿海滩涂湿地面积缩减等。现实已经在教训我们, 依靠初级资源和劳动力丰富的现有开发模式, 已经很难再维持海洋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调整海洋经济发展思路, 转变增长方式, 以人为本, 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海洋经济科学发展观时不我待。

1 海洋经济与海洋产业内涵

海洋经济是开发、利用和保护海洋的各类产业活动, 以及与之相关联活动的总和。海洋产业是开发、利用和保护海洋所进行的生产和服务活动, 包括海洋渔业、海洋油气业、海洋矿业、海洋盐业、海洋化工业、海洋生物医药业、海洋电力业、海水利用业、海洋船舶工业、海洋工程建筑业、海洋交通运输业和滨海旅游业等主要海洋产业, 以及海洋科研教育管理服务业。

根据三次产业分类法, 海洋产业可以划分为海洋第一次产业、第二次产业和第三次产业。根据《中国海洋21世纪议程》, 海洋第一产业指生产活动以直接利用海洋生物资源为特征的产业, 也就是海洋渔业, 主要包括海洋养殖和捕捞业等;海洋第二产业以对海洋资源的加工和再加工为特征, 主要包括海洋盐业、海洋盐化工业、海洋药物和食品工业、海洋油气业、滨海矿砂业、船舶与海洋机械制造和海水直接利用等工业部门;海洋第三产业为海洋服务业, 其生产活动以提供非物质财富为特征, 主要包括海洋运输业、海洋旅游业以及海洋科技、教育、通信、保险、仓储、商业、金融和咨询信息业等各项事业。

按照形成时间可将海洋产业划分为传统海洋产业、新兴海洋产业和未来海洋产业。传统产业一般指海洋捕捞业、海水制盐业和海洋交通运输业, 新兴海洋产业是指海水增养殖业、滨海及海洋旅游业、海水盐化工业、海洋油气业、海洋矿砂业、海洋工程建筑业、海洋药物和食品工业、海水直接利用业和海洋服务业。未来海洋产业是指正处于技术储备阶段的海洋能利用、深海采矿业、海洋信息产业和海水综合利用等。

2 海洋产业特征分析

2.1 海洋产业具有外向性特点

世界的海洋是相通的, 是完全开放的。海洋与陆地最大的差别在于其无尽的流动性和难以准确地划定边界或加以分割, 这一特性使海洋经济既存在着比陆地经济更激烈的竞争, 同时也需要更密切的合作, 使海洋经济具有跨地区、跨行业和跨部门并涉及多产业、多学科和多领域的大系统特征, 成为一种开放型、国际性和全球化的经济。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 世界进入大规模开发利用海洋的新时期, 国际社会普遍以全新的目光关注和重视海洋, 沿海国家正纷纷从政治、经济、军事和科技等方面加紧开发利用海洋。世界海洋经济产值平均年增长速度约11%, 2000年世界海洋经济总产值已达到15 000亿美元, 占世界总产值的5%左右。滨海地区已成为沿海国家社会发展和经济开发的“黄金地带”, 沿海海洋生态系统的间接价值每年达11.7万亿美元。世界主要海洋产业部门如海洋渔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滨海旅游业和海洋油气业等都有明显发展, 一些新兴海洋产业, 如潜水技术产业、海洋电子产业和海水淡化产业等已粗具规模, 以高新技术为依托的海洋生物和深海采矿等产业已初露端倪。世界上已有100多个沿海国家把开发海洋作为基本国策, 一些国家的海洋产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海上第一强国美国, 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 投入巨资制定和推进全球海洋科学规划;日本历届政府都十分重视海洋, 近年来又提出“海洋开发推进计划”;法国则把海洋开发作为体现“法国的光荣”的伟大事业;德国政府投巨资支持海洋开发;挪威70%的财政收入来自海洋产业的税收。海洋经济已成为世界新的经济增长点, 而且将会以更快的速度发展, 2020年有可能达到3万亿~3.5万亿美元, 届时海洋经济将占世界经济总产值的10%左右。

2.2 海洋产业具有现代性特点

海洋经济是根植于现代科学技术之中的产业体系, 与传统产业相比, 现代海洋经济对科学技术, 尤其是高技术具有高度的依赖性。海洋开发是在海洋这个特殊的领域中进行的, 难度很大, 其所需要的所有技术几乎都是资金密集和知识密集的高新技术。正是世界海洋高新技术的迅速发展, 才引发了海洋开发新的热潮, 推动了新兴海洋产业的形成及发展, 世界海洋经济近几十年所取得的突破性发展, 是海洋生物技术、海洋资源探测技术、海洋油气开发技术和海洋深潜技术等进展的直接结果。中国目前海洋开发整体水平不高, 很大程度上是受科技水平制约的, 有专家统计, 发达国家科学进步因素在海洋经济发展中的贡献率已达到80%左右, 而我国还只有30%多。中国在许多海洋经济和研究领域方面因缺乏先进装备、资金和相应的技术已经受到了影响, 发展海洋高新技术并使之产业化不仅必要而且紧迫。依据世界潮流和国情特点, 21世纪中国经济的振兴和可持续发展必然越来越多地依赖海洋, 海洋产业的生命力必须要有科学技术的强大支持。

2.3 海洋产业具有关联性特点

海洋产业具有关联度大、渗透力强和辐射面宽的特点。海洋相关产业是指以各种投入产出为联系纽带, 与主要海洋产业构成技术经济联系的上下游产业, 涉及海洋农林业、海洋设备制造业、涉海产品及材料制造业、涉海建筑与安装业、海洋批发与零售业和涉海服务业等。产业链的第一个层次是海洋运输业、海洋渔业、海水养殖业、海盐业、海洋旅游业、海洋生化业、海洋油气业和海洋能源开发业等构成的产业链;第二个层次是海洋各产业内部构成的产业链, 如, 海洋渔业关联渔船、渔具和渔用仪器制造以及海产品保鲜、冷藏、加工、储运及钢铁、机械、仪表、通信、电机和制冷等, 海洋运输业关联材料、造船、信息、贸易、港口建设和港口储运加工等。海洋产业链不仅产业关联度大, 而且乘数效应高, 不仅有规模效益, 而且技术含量高、产品附加值高、市场广阔, 可以带来社会经济的强劲增长。利用海洋产业关联性特点可以增强对内陆的辐射力, 密切与内地的经济技术协作, 优化资源配置, 带动内地经济发展, 从而加快海陆一体化和城乡一体化的建设步伐, 使我国沿海地区成为全国对外开放的窗口和外引内联、持续高速发展经济的纽带。

3 中国海洋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我国是一个海洋大国, 有着发展海洋经济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及良好的物质基础, 拥有18 000多千米海岸线, 可管辖的海域面积约300万平方千米。拥有渔场面积超过280万平方千米, 滩涂和20米水深以内的浅海面积超过17万平方千米, 对发展海洋捕捞业和海水养殖业极为有利;海洋石油资源量约250亿吨, 天然气资源量约14万亿立方米, 还有丰富的海水资源和海洋可再生能源;沿海共有160多处海湾和数百千米深水岸线, 许多岸段适合建设港口和发展海洋运输业;沿海地区共有1 500多处旅游娱乐景观资源, 适合发展海洋旅游业。21世纪解决国内的粮食问题离不开海洋, 发展节粮、节地型的渔业是符合中国国情的正确选择, 耕海牧渔, 发展远洋渔业, 建设海上“菜篮子”工程, 走海洋牧场化道路以及实施海洋药物和海洋保健食品开发的蓝色工程是解决人多地少并提高人民食物保障水平的重要战略举措和宏伟战略工程。

国家海洋局据《海洋生产总值核算制度》初步核算, 2007年全国海洋生产总值24 929亿元, 比2006年增长15.1%, 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0.11%。海洋产业增加值14 844亿元, 海洋相关产业增加值10 085亿元, 其中海洋第一产业增加值1 274亿元, 海洋第二产业增加值11 503亿元, 海洋第三产业增加值12 152亿元。海洋经济三次产业结构比为5∶46∶49。2007年全国涉海就业人员3 151万人, 比2006年增加191万个就业岗位。

2007年, 我国海洋经济发展继续保持高于国民经济发展的增长速度, 各主要海洋产业发展态势良好。海洋生物医药业、海洋电力业和海水利用业等新兴海洋产业发展迅速, 海洋交通运输业和海洋船舶工业等传统优势产业继续保持稳步增长。

海洋生物医药业不断加强新药研制与成果转化, 产业化进程逐步加快。2007年实现增加值40亿元, 比2006年增长37.7%。山东省海洋生物医药业增加值占全国海洋生物医药业增加值46.3%, 居全国首位。

海洋交通运输业持续保持快速发展, 2007年实现增加值3 414亿元, 比2006年增长21.1%。全国亿吨级港口增至14个, 港口货物吞吐量与集装箱吞吐量连续5年居世界首位。其中, 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2 615万标准箱, 首次跃居世界第二, 仅次于新加坡。

滨海旅游消费需求继续呈现扩张趋势, 滨海旅游业持续保持稳健增长态势。2007年滨海旅游增加值3 242亿元, 比2006年增长19.9%。

海洋船舶工业继续保持快速增长态势, 主要指标大幅增长, 船舶产品出口增长迅速。2007年实现增加值448亿元, 比2006年增长17.6%。造船完工量突破1 800万载重吨, 新接订单跃居世界第一, 超过7 000万载重吨。辽宁省海洋船舶工业增加值占全国海洋船舶工业增加值的29.5%, 位居全国第一。

随着对两碱行业原材料需求的进一步增加, 海洋盐业继续稳步增长, 2007年海洋盐业增加值50亿元, 比2006年增长17.4%。山东省海洋盐业增加值占全国海洋盐业增加值的54.4%, 继续高居全国首位。

我国努力提高海洋油气开采能力, 海洋油气业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势头, 2007年实现增加值769亿元, 比2006年增长17.3%。海洋油气勘探自主创新能力逐步增强, 中石油在冀东南堡新发现10亿吨大油田, 中海油在渤海湾和北部湾等海域新发现10个油气田, 其中9个为自营油气田, 海洋油气发展潜力进一步提高。广东省和天津市两省市海洋油气业增加值之和占全国海洋油气业增加值的85.3%。

在国家可再生能源政策支持和引导下, 我国海上风电项目相继投入运营, 海洋电力业取得新的进展。海洋电力业2007年实现增加值5亿元, 比2006年增长17.0%。2007年11月, 由中海油投资、设计并建造安装的我国首座海上风力发电站正式投入运营。广东省海洋电力业增加值占全国海洋电力业增加值的24.9%, 位居全国首位。

海洋化工业受下游产业需求拉动, 主要产品产销两旺, 2007年实现增加值209亿元, 比2006年增长16.3%。

《海水利用专项规划》稳步推进, 海水利用技术取得重大突破, 海水利用产业化进展迅速, 海水利用业粗具规模。2007年实现增加值4亿元, 比2006年增长13.5%。

沿海各地加快海洋工程建筑业发展步伐, 多个大型海洋工程项目投入施工。海洋工程建筑业2007年实现增加值342亿元。山东省海洋工程建筑业增加值占全国海洋工程建筑业增加值的49.7%, 居全国首位。

沿海地区积极推进渔业和渔区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鼓励发展远洋渔业和水产养殖, 努力促进社会主义新渔村建设。2007年实现增加值1 904亿元。山东省海洋渔业增加值占全国海洋渔业增加值28.7%, 继续位居全国首位。

国家正式实施禁止天然砂出口管理措施, 海砂管理力度进一步加大, 海洋矿业呈现出稳中趋降的趋势。2007年实现增加值5亿元, 比2006年减少24.2%。

从主要产业总产值构成看, 海洋产业存在对传统产业过于倚重的局面。海洋生物制药、深海和海底资源开发、地热、潮汐等新能源开发以及海洋油气勘探、海水监测等海洋高新技术产业有待提升。

从区域经济运行状况看, 环渤海经济区海洋生产总值9 542亿元, 占全国海洋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8.3%, 位居前列的主要海洋产业为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渔业和滨海旅游业, 三项增加值之和占本区域海洋生产总值的33.2%;长江三角洲经济区海洋生产总值7 748亿元, 占全国海洋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1.1%, 位居前列的主要海洋产业为滨海旅游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渔业和海洋船舶工业, 4项增加值之和占本区域海洋生产总值的38.6%;珠江三角洲经济区海洋生产总值4 755亿元, 占全国海洋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9.1%, 位居前列的主要海洋产业为滨海旅游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油气业和海洋渔业, 4项增加值之和占本区域海洋生产总值的36.8%。

中国海洋经济已进入一个迅猛发展的时代, 2008年上半年全国海洋生产总值13 241.63亿元, 同比增长14.4%, 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10.14%, 但仍然低于发达国家15%~20%的水平。海洋开发利用水平与中国海洋资源的拥有量和海洋大国的地位极不相称, 海洋产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还是个比较薄弱环节, 远不能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 表现在以下几点。

① 海洋经济以海洋捕捞、水产品加工、海洋交通运输和船舶修造等传统产业为主, 新兴产业发展相对滞后, 亟待迅速发展。需要进一步扩大投入, 完善海洋高新技术产业支持系统, 推动海洋新兴产业的发展。② 生产要素结构以资源密集型产业为主, 技术资金密集型产业相对薄弱, 渔业经济结构海水养殖比例极小。③ 海洋工业以资源加工型为主, 产品以初级产品和中间产品为主, 制成品少, 精细加工明显薄弱。船舶工业总体上仍属劳动密集型, 劳务成本低, 单靠低劳务成本和人海战术参与修造船市场竞争。港口产业中, 装卸主业对共生产业和依存产业拉动力较弱。④ 海洋第三产业近年来发展虽然很快, 但一些与产业结构向现代化演进关联更加密切的第三产业, 如科技、教育、金融、贸易、信息、咨询、文化、卫生和渔业的产前、产中和产后服务等发展相对滞后。高新技术产业和以知识为基础的服务业增加值占GDP增长值不到10%, 远远低于发达国家30%~40%的水平。发达国家科学进步因素在海洋经济发展中的贡献率已达到80%, 而中国仅为30%~40%。⑤ 产业组织结构以中小企业为主, 缺乏现代化国际性企业。⑥ 海洋经济地域结构成离散状态, 资源共享性差。

21世纪我国现有陆地资源开发形势将更加严峻, 要保障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和健康的发展, 必须把眼光转向海洋, 以海洋作为自然资源开发的后备战略基地, 不断加快海洋开发步伐。

4 发展海洋产业经济的对策思考

4.1拓展海洋产业开放领域和发展空间, 将潜在海洋资源优势转变为现实海洋优势

产业开放是一种以产业的国际合作为主导的对外开放模式, 是选择基础条件较好的优势产业领域, 在投资自由化和市场准入条件方面率先实行国际通行规则并开展对外经济合作活动。产业开放是以自身的优势资源与国际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市场条件相交换的合作方式, 参与世界性的产业分工和结构调整, 推动自身产业升级, 从而促进经济发展。

海洋经济是一种开放型、国际性和全球化的经济。从历史上看, 民族的兴盛与对海洋的开发利用有着密切的关系。当今世界经济中心由大西洋向太平洋转移, 这是因为亚太地区的沿海国家和地区充分利用了海洋资源优势发展了海洋经济, 使之成为世界经济增长最快、活力最盛的地区。面对这一变化, 我国应当充分利用太平洋西岸的地缘优势和世界海洋的通道建立海洋经济开发区, 向世界敞开大门并及早与世界经济接轨, 拓展海洋产业开放领域和发展空间, 将潜在海洋资源优势转变为现实海洋优势。

4.2区域结构逐步由沿海为主向沿海、远洋并重转变, 推进海陆经济一体化

依托海洋地域和区位优势, 在沿海地带建立起临海产业。发展临海产业对区域结构的调整意义重大, 一方面通过临海产业这个载体, 把海洋优势由海域向陆域转移和扩展, 扩展海洋产业的服务腹地;另一方面, 促使陆域资源的开发利用及内陆的经济技术力量向沿海地区倾斜, 充分发挥港口、海运和海水等方面的优势并向海外辐射。随着海洋开发的深入, 海陆关系越来越密切, 海陆之间资源的互补性、产业的互动性和经济的关联性进一步增强。海洋资源的深度和广度开发需要有强大的陆地经济作为支撑, 海洋经济发展中的制约因素只有在与陆地经济的互补和互助中才能逐步消除, 海洋资源优势只有在与陆地经济联动发展中和在与全国的生产力布局紧密结合中才能得到充分的开发和利用。

发展临港型工业, 通过延长产业链条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在重点产业或重点行业扶植一批龙头大型企业, 促进生产规模和经营规模的扩大, 发挥规模经济效益;发展代理业, 提高服务质量, 改善代理手段和方式, 规范代理, 扩大代理、理货及联运代理等业务量;加快与现代运输方式接轨, 开通集装箱运输, 改善投资环境, 提高港口城市品位。

海陆经济一体化要求人们从陆海互动的视角认识开发海洋的重要性, 遵循陆海一体化原则, 将海洋发展纳入整个国民经济计划系统, 发挥海洋在整个经济和资源平衡中的作用。

4.3加强技术资金密集型产品开发, 建立协调适用的海洋产业技术结构

运用高新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优势产业, 提高产业竞争力, 依托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和海洋科技园区以及渔业示范基地的建设, 加强地区间、国际间的技术、信息、资金、劳力和资源的交流与渗透, 开展与国际渔业经济技术合作, 引进国内外的先进渔业技术、装备和管理经验, 提高渔业的整体技术水平、开发能力和出口创汇能力。

产业结构变动的历史规律是由低级到高级依次演进, 由粗放到集约逐步提高, 每一发展阶段都是前一发展阶段孕育的结果, 同时自身又孕育着后一个更高层次的发展阶段。在以农业为经济支柱的农业社会中孕育出了工业, 在以轻纺工业作为经济支柱的阶段中孕育出了重化机械等大型工业区结构, 再从重化产业中孕育出了电子技术等一系列新技术、新材料和新工艺产业, 带动了整个产业结构向着高技术层次发展。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的增长过程, 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技术创新推动产业结构有序演变的过程, 技术创新直接或间接地推进和影响产业结构的变化。海洋产业虽未达到陆上产业这么高的层次, 但就其发展的历史轨迹看, 也与这一规律相吻合, 即技术进步促使海洋产业结构优化。

加大“科技兴海”力度, 推进海洋由“量”的扩张向“质”的提高转变, 鼓励企业、学校和科研单位三结合以及科技、生产和渔民三结合, 开展联合攻关。推进产业和产品结构的调整, 进行技术创新和实施科技产业化战略, 跟踪世界海洋经济发展的最新技术趋势, 加大海洋生物、海洋化工和海洋医药等高新技术产业的研究和开发, 培育海洋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源。

海洋经济是实现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走向海洋, 是21世纪的现实选择。

摘要:21世纪是海洋世纪, 也是人类对海洋全面认识、充分利用和切实保护的世纪。通过对海洋产业特征和中国海洋产业现状进行分析, 并思考发展海洋经济的对策, 阐述了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关键词:海洋,产业经济,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徐质斌, 牛福增.海洋经济学教程[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3.

[2]苏东水.产业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

[3]栾维新.中国海洋产业高技术化研究[M].北京:海洋出版社, 2002.

[4]叶向东.“树立蓝色理念, 发展海洋经济” (CN) .长白学刊, 2005 (1) .

[5]张本.海南省海洋产业发展战略思考[J].科技与信息, 2001 (2) .

[6]张璐.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保持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J].海洋开发与管理, 2005 (6) .

[7]叶向东.人类未来的希望———蓝色星空[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4.

[8]尹博, 王伟.以人为本人海关系和谐对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意义[J].海洋开发与管理, 2005, 22 (5) .

[9]叶向东.人类未来的希望———蓝色经济[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5.

[10]石洪华, 郑伟, 丁德文, 等.关于海洋经济若干问题的探讨[J].海洋开发与管理, 2007, 24 (1) .

海洋经济投融资政策的几点建议 篇3

我国“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提出要促进海洋经济发展,并将其作为国家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内容,以及国家发展的战略性经济。

海洋经济是随着人类社会发展,尤其是人们对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的不断深化而发展起来的,因此现在海洋经济包括了为开发海洋资源和依赖海洋空间而进行的深入合作,以及直接和间接为开发海洋资源及空间的相关服务。目前主要包括海洋运输业、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海水综合利用业、海洋矿业、海洋服务业等多个产业。

现在的海洋经济正处在高速发展阶段,产业门类不断完善,细分生产门类正在崛起,不断扩展着海洋经济发展的空间,成为了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关于研究制定推进我国海洋经济发展中若干投融资政策,我的建议如下:

首先,研究制定推动海洋经济发展的财政激励政策,包括国家投融资政策。可以考虑设立海洋经济建设的专项资金,并争取各金融机构的配套,专项用于发展海洋经济重大或者标志性的基础设施、海洋生态景观等项目的建设,争取发行海洋经济建设的企业债券。

其次,一定时期内将海洋经济发展企业缴中央财政增值税和所得税全额返回,实施“海洋自养”资金供给政策。基础设施、生态建设、社会事业、环境保护安排中央预算内投资和其他相关中央专项投资。在中央和省里设立专项资金,加快解决海洋开发的区域、水、交通等设施建设,把航道、锚地等纳入国家基础设施,提高补助比例,降低地方配套要求。

第三,要加大海洋新兴产业扶持力度。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项目贷款融资方面给予支持,国家鼓励类涉海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予以培育。实施国家高新技术产业相关的优惠政策,恢复出口退税、中央全额负担的做法。

第四,要鼓励融资政策创新。在风险可控的原则下积极开展海洋开发产业投资基金、创业风险投资、金融业综合经营,多种所有制金融企业、外汇管理政策,离岸金融业等方面的改革。

第五,要鼓励金融服务业创新。实施与海洋经济发展相配套的先行先试金融政策,包括法人机构成立、分支机构引进以及新金融业务的开办等诸多独立金融政策支持;支持条件成熟的地区成立海洋发展银行、海洋开发保险公司和信托租赁机构,加强与农村保险服务网点建设,在条件成熟的地区依托海洋科学城建设打造金融聚集区。

第六,对有利于海洋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工程加大国家财政投入力度。我国海洋国土虽然辽阔,海洋资源虽然丰富,但也不是无穷无尽的,因此发展海洋经济,一开始就应该是可持续问题,除了提高海洋开发能力,还要提高海洋控制综合管理,重视相关产业的安全性。

海洋经济产业政策 篇4

试论海岛海洋文化产业的发展策略--以舟山群岛海洋文化产业发展为例

海岛海洋文化不仅是我国发展海洋文化产业的重要突破口,而且是发展海洋经济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为此,应主动打破海岛封闭性,积极发展有特色的海洋文化企业,充分有序地发掘显性与隐性海洋文化资源,精心打造海洋文化精品,并实行民营化企业管理机制,多渠道投资,促使海岛海洋文化产业走出困境,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

作 者:叶云飞 YE Yun-fei 作者单位:浙江海洋学院,海洋文化研究所,浙江,舟山,316004刊 名: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英文刊名:JOURNAL OF ZHEJIANG OCEAN UNIVERSITY(HUMANE SCIENCE)年,卷(期):22(4)分类号:G05关键词:海岛 海洋文化产业 困境 发展策略

中国海洋争端(形势与政策) 篇5

(一)、遵循国际法,和平解决争端。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流。我国一直坚持通过平等协商,按照公平原则划定各自的管辖权界限。在这一原则的指导下,我国已与越南就北部湾划界问题进行了协商与谈判

(二)、尊重历史的原则。目前我国被其他国家侵占的岛礁几乎无一例外地是在历史上早就属于中国,只是由于发现了丰富的资源或战略位置日益突出,而使周边国家顿生凯觑之心。《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承认沿海国享有“ 历史性所有权”,我国在南中国海享有的历史性权利被国际社会广泛认可我国在南中国海标注的九段断续国界线为世界许多国家包括一些周边国家所认可,在很多国家出版的地图上也标示了这九段国界并注明属于中国。

(三)、自然延伸原则。《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对大陆架的定义是“沿海国的大陆架包括其领海以外依其陆地领土的全部自然延伸,扩大到大陆缘的海底区域的海床和底土”,这充分说明自然延伸原则是大陆架制度的主导原则。我国是宽大陆架国家,大陆架面积居世界第七,我国历来主张大陆架是陆地领土的自然延伸,大陆架的划分也应该依据自然延伸原则,这一原则不仅是国际法中划分大陆架的主导原则,也是我国捍卫海洋权益的有力武器

(四)、公平合理原则。海洋权益和海域边界的划分还必须兼顾公平合理的原则,要全面考虑岸线比例、人口的规模和密度等因素。

(五)、搁置争议,共同开发原则。搁置争议并不是对邻国侵占我国领土和海洋权益的认可,而是在双方认识差距较大的情况下,主动回避,以求国家关系的大局不受局部争端影响的一种暂时性的措施。搁置争议也不意味着消极等待,而是要通过保持克制,避免摩擦,缓解紧张的矛盾,然后通过在一定年限内的共同开发,促进双方经济的发展,为未来解决争端创造良好的条件。随着我国“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有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战略的实施,我国能够通过和平协商的方式,在公平合理的基础上解决与邻国间的海洋权益争端,为我国的和平崛起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鉴于周边的环境,我国政府的态度及应当采取的进一步措施

(一)、作好战略性长远规划。“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为了更好地防止周边国家侵害我海洋权益,保护我海洋资源,针对有关国家所采取的手段,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这个问题的复杂性和长期性,从战略高度作好我国海洋产业、海军发展的规划。

(二)、建立高效协调机构。维护海洋权益是一项系统工程,单靠一个部门管理或是各个部门各管一摊,力量太薄弱。必须设立一个专门的机构,负责联系协调有关海洋权益维护的工作。使我国外交、海洋机构、海军、科调、民间力量有机地协调起来,互为补充,平时作好预案,一旦有事便能快速反应。

(三)、加快联合性调查开发。

(四)、加强持续性实际控制。

海洋经济发展思考 篇6

本文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调查嘉兴市海洋经济现状,分析存在问题,并据此提出相应的对策措施,为政府制定促进海洋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协调发展的政策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嘉兴;海洋经济;对策

嘉兴市地处长江三角洲中心区域,得天独厚的区位条件使嘉兴市成为全省接轨上海、参与长三角地区合作与交流的桥头堡和前沿阵地,为嘉兴市的经济发展创造了优越的条件。

1嘉兴市海洋经济现状

近年来,嘉兴市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建设海洋经济强省的重大战略,切实加强对海洋经济发展的领导和组织协调,实施滨海开发战略,积极发展临港工业和滨海旅游业,加快港口开发,海洋经济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嘉兴市海洋经济总产出达1366.26亿元,海洋经济增加值为402.91亿元。

2嘉兴市海洋经济存在的问题

2.1海洋经济发展水平较低

目前嘉兴海洋经济仍处于粗放型开发为主的初级阶段,产业发展不够协调,质量和水平较低,缺乏海洋特色产业、龙头企业和名牌产品。

在海洋经济的总量、发展速度、产业结构、资金投入、政策力度等方面,嘉兴市与先进地区相比仍有很大差距。

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主要集中在海洋资源的直接开发,以初级开发为主。

海洋渔业以捕捞和养殖为主,而作为附加值的深加工还很少。

港口开发中公用码头能力不足,数量偏少,信息化管理技术跟不上,专业化码头尤其是专用集装箱码头数量少,无论从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和作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配套港的要求来看,还是从港口资源可开发利用程度来看,都亟待改善。

特别在城市后勤服务设施建设方面仍缺乏足够的吸引力,使得人才的汇集速度赶不上港区的速度。

临港工业处于起步阶段,大规模临港工业布局还没有落成。

海宁观潮和九龙山旅游受季节影响大,沿海旅游资源还未整合成一条旅游热线,海洋的特殊环境决定了其开发利用的高投入性和高风险性,难以满足嘉兴建设“海洋经济强市”的需要。

2.2海洋环境质量状况较差

随着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城市污水处理系统还未健全,人们对海洋环境保护的意识不强,各种环保设施的建设相对滞后,使得近海海域污染程度有加重之势。

沿岸及邻近海岸工农业、生活污水直接排放,来自钱塘江、曹娥江携带的内地污染物质、长江及海上污染物也呈逐年上升之势,造成杭州湾海水的富营养化程度日益加重,存在相当程度的有机污染,是浙江省超标最为严重的近岸水域之一。

杭州湾水质均为劣四类海水。

海域环境质量趋于下降,制约了海洋经济持续发展。

2.3海洋渔业发展受到制约

近年来,嘉兴市海洋资源被过度利用和消耗,涉水工程建设、填海造地、沿海大开发项目对渔业发展的资源环境造成了严重负面影响,沿杭州湾水域环境质量较差,严重影响海洋渔业的发展。

而养殖、捕捞的规模又与宁波、舟山、温州、台州等传统渔业城市有较大的差距,发展受到制约。

3嘉兴市海洋经济发展建议与对策

3.1发展港航物流体系

完善海陆联动集疏运网络。

统筹港口与航运业的开发,加快以港口为中心的综合运输网建设,适时开展对外海航道浚深及成槽试验,全面推进外海锚地的整治和建设工作,及三大港区海河联运集疏运基础设施、杭平申线等内河航道、内河码头和疏港公路、铁路网络建设。

3.2强化招商引资

强化招商引资。

加强与世界500强企业和中央、省国有大企业对接,积极争取重大项目落户嘉兴市,鼓励和支持民营资本实施海洋经济重大项目。

创新开发模式,吸引国内外财团主体进入嘉兴市海洋新兴产业、海洋服务业、临港先进制造业、“三位一体”港航物流服务体系、基础设施网络、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等海洋经济发展重点领域的项目投资。

3.3构建科技创新平台

依托嘉兴科技城已有的软件园、生物园、芯片园、通讯园和材料园等产业基础,依托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和浙江中科院应用技术研究院的研究能力,建立省级以上涉海实验室、中试基地、工程技术中心和科技创新基地。

完善海洋科研成果产业化扶持政策,建立海洋科研成果产业化基地。

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开放型海洋科技创新体系。

加快海洋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建设,鼓励市内外企事业单位和个人创办海洋科技服务机构,推进海洋科技成果的应用和转化。

加快建设1~2个海洋科普教育基地。

海洋经济产业政策 篇7

一、改革开放以来舟山产业结构调整的趋势及现状

舟山是我国唯一以岛建市的地级城市, 过去由于受地理和交通条件的限制, 在全省处于欠发达地区。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 进入新世纪以来, 舟山海洋资源优势进一步凸显, 区位优势更加突出, 海洋经济发展驶入了快车道。“十五”以来地区生产总值平均每年增长速度超过了全省平均水平, 特别是近三年来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增长速度在全省处于领先地位 (表1) 。

如表2数据显示,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舟山第一产业比重持续下降, 由1980年的38.94%, 降低为2006年的12.5%;第二产业比重迅速上升, 已经超过40%;第三产业比重由持续上升到保持基本稳定, 第三产业在三次产业结构中仍占据最大比重。

1995年全市轻重工业产值比重大体上为2∶1, “九五”期间增速趋缓, 轻重工业产值比重保持基本不变。“十五”期间, 我市实施行业结构调整, 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以机械工业、船舶工业为代表的重工业快速发展, 对工业增长的拉动作用进一步增强。“十五”期间, 舟山市重工业产值年均增长30.5%, 比“九五”期间快17.3个百分点, 超过轻工业产值年均增速7.5个百分点, 超过全部工业产值年均增速4.7个百分点。重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由2000年的35.2%上升为2006年的47.8%, 重化工业化趋势明显, 2007年重工业比重首次超过轻工业 (表3) 。

二、新世纪初舟山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2003年浙江省海洋经济工作会议在舟山召开, 揭开了舟山海洋经济发展新篇章。以港兴市, 必须把舟山海洋资源的潜在优势转变为海洋经济的现实优势。舟山市委四届四次会议提出的“六六决策”着眼未来, 从全局和全新的战略高度审视舟山发展, 首次把港口放在首位, 为以后“以港兴市, 全面跨越”战略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海洋经济“3×3”产业发展重点的确立, 表明舟山发展海洋经济的总体思路和具体部署更加明确, 重点更加突出。在2005年的全市经济工作会议上, 舟山市委明确提出, 要突出“3×3”产业发展重点, 做大做强海洋经济。“3×3”产业发展重点具体为, 二产的3个重点:临港重化工、船舶修造业 (包括海上平台) 、水产品精深加工业;三产的3个重点:港口物流业、海运业、海洋旅游业;一产的3个重点:全力推进渔农民“双转”工作, 建设现代渔业基地, 发展高效生态农业。

1. 坚持科学发展观, 加快建设先进临港工业基地

21世纪初, 舟山工业基础比较薄弱, 资源驱动型的水产加工业一枝独秀, 水产品加工业占据工业产值的半壁江山, 2000—2004年水产品出口创汇一直占全部出口创汇的80%以上。纺织、机械等产业处于从属地位, 机械工业块状特色经济初具规模。水产品加工业是舟山的传统优势产业, 2006年全市已拥有700多家注册加工企业, 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47家, 约占全部规模以上企业总数的1/3, 110家出口企业, 其中38家通过美国注册, 32家通过欧盟注册, 84家通过韩国注册, 出口水产品6.38亿元。有6家列入省“五个一批”, 14家列入市重点培育扶持企业。全市现有的水产加工企业具有日冷冻6 000 t余、次冷藏12万t的生产能力, 拥有200多条生产线, 年加工能力80万t余, 已形成门类齐全、品种繁多的水产加工品系列, 其中虾仁加工、鱿鱼加工、烤鳗加工的数量在国内已占据相当份额。海洋药物也已开发出贝特令、多烯康等7个品种, 在全国有一定地位的特色技术优势和特色产品优势, 舟山已成为我国重要水产加工基地。今后将按照建设全国一流海水产品精深加工及贸易基地的目标, 重组舟山水产品加工业竞争优势, 形成以精深加工为导向、企业集聚、产业集群的发展格局, 打造若干省级以上水产品知名品牌, 具备全国领先的产业竞争力。

在建设临港工业基地中, 舟山依托港口优势, 着力打造船舶工业、重化工业、大宗物资加工等临港大工业基地, 形成了舟山工业的特色竞争力。

2006年, 全市船舶修造业实现产值107亿元, 比2001年增长12.3倍, 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目前全市造船能力达到190万载重吨, 居全省第1位。船舶修造业是临港工业的龙头, 临港工业是海洋经济的骨架和支撑, 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中之重。舟山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把打造船舶修造业基地放在首位, 力争尽快形成船舶产业集群, 到2010年, 年造船能力达到350万载重吨以上, 船舶工业年产值达到300亿元左右, 成为全省最大、全国重要的船舶修造基地。

近期舟山力争实现临港石化产业新的突破, 全力引进临港大型石化项目, 尽快促进在建项目建成投产, 建设以深水岸线为依托的石化产业基地。充分发挥舟山深水港大进大出的特点和现已建成石油储运等基地的有利条件, 努力引进和建设成规模的临港重化工产业, 成为舟山实质性转变发展方式的突破口。目前, 年销售额将超百亿的舟山和邦化学有限公司年产25万t芳烃项目全面实施;中化集团已正式签订协议书, 投资建设中化舟山大型石化项目。

发展大进大出的大宗货物加工配送产业, 重点推进建设国际粮油集散加工中心和煤炭配送中心等项目。到“十一五”末, 形成辐射长三角的粮油产业集群和煤炭配送产业。

舟山中海粮油工业有限公司注册资金5 000万元, 主要生产高蛋白饲料粕和各类植物油脂的深加工产品, 总投资4亿元, 一期固定资产投资1.6亿元, 形成日加工2 000 t的生产能力。在正常生产年份, 一期工程能年加工60万t大豆/油菜籽, 主要产品为高蛋白饲料粕及国际二级豆油、二级菜油, 年销售额24亿元。为充分满足国际、国内市场的需求, 公司二期工程计划投资2.4亿元, 新建扩建日加工3 000 t大豆/油菜籽生产流水线、以玉米为主要原料的饲料加工厂及5 000吨级兼靠1万吨级码头。六横煤电一体化项目已经开工, 一期吞吐量3 000 t, 可以堆煤310万t。二期增加吞吐量3 000 t, 今后还将建设大型发电厂。

2. 以港兴市, 实现港口功能的升级

舟山港在沿海城市中起步较晚, 发展较快, 自1999年起舟山港口吞吐量一直稳居全国沿海港口第9位。2006年, 舟山港区货物吞吐量突破亿吨大关, 达到1.14亿t, 比2001年增长2.5倍 (表4) 。

按照普遍定义, 第一代港口是纯粹的海运货物装卸和仓储中心;第二代港口增加了工商业活动, 成为运输与贸易加工中心;第三代港口则成为以现代物流中心为载体, 集国际商品、资本、信息、技术等于一身的资源配置型枢纽港。它集聚大量生产和物流要素资源, 不仅要实现货物装卸, 仓储集疏, 还要吸引货物留下进行加工增值、集约配送和资源、优化配置等。随着集疏运条件的改善, 舟山港口功能逐步升级, 对城市经济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更加突出。

海洋第三产业是海洋产业结构高级化的重要标志之一, 发展重点是港口物流业、海运业、海洋旅游业, 港口物流业又是舟山最具优势、最有发展潜力的战略产业。以2006年1月1日以宁波-舟山港一体化化为标志, 目前舟山金塘大浦口现代化集装箱泊位项目进展顺利, 册子岛原油中转项目、岙山岛国家石油战略储备基地项目等已投入运营, 嵊泗马迹山矿石中转二期工程、六横岛煤炭中转基地、万向集团成品油中转基地等项目已实质性启动。东方大港雏形已初步显现。

对于海运业, 舟山通过实施港航联动, 重点扶持大吨位散装船和特种船舶运输, 进一步扩大了运力规模, 加快了舟山从海运大市向海运强市的转变。至今, 全市沿海运力保有量达到204万t, 首次超过宁波运力规模, 跃居全省第一, 在港航强省建设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3. 全力打造特色精品, 创建国际性群岛型休闲度假旅游基地

自普陀山重新对外开放以来, 全市旅游接待总人数逐年增加。2000年全市接待总人数为459.7万, 旅游总收入2.26亿, 其中普陀山接待人数167.3万人, 占接待总人数的36.39%。2006年全市旅游接待总人数为1 152.8万人, 旅游总收入7.3亿, 其中普陀山接待人数286.6万人, 占接待总人数的24.86%。在巩固普陀山佛教文化旅游的基础上, 海洋旅游建设将主攻滨海休闲度假旅游, 扶持发展游艇业、海钓业和海景房产等新兴旅游产业, 规划推进十大旅游区块建设。按照“一个品牌、三条主线、十大旅游区”的发展思路, 舟山正着力打造佛教文化、海鲜美食、休闲度假等各具特色的旅游精品, 着力塑造“海天佛国、渔都港城”的整体品牌。2006年, 舟山成功承办了世界首届佛教论坛。一批旅游开发项目已启动。连续多年成功举办的中国海鲜美食文化节、中国舟山国际沙雕节、中国普陀山南海观音文化节三大节庆活动, 为把舟山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佛教文化及海洋休闲旅游基地, 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4. 加快渔业经济结构调整, 建设全国一流的现代化渔业基地

舟山渔场是世界著名的渔场, 渔业是传统优势产业, 群众远洋渔业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十五”期间, 渔业在面临渔场空间缩小、油价持续飙升、生态环境恶化等一系列困难条件下, 通过落实科学发展观, 变压力为动力, 变机遇为挑战, 积极抓好双转, 调整结构, 使渔业经济仍保持了稳定健康的发展势头。2005年全市渔业经济总产出217.61亿元, 其中:渔业产出72.17亿元, 比2000年增长17.6%;涉渔工业136.01亿元;涉渔流通和服务业9.43亿元。全市渔民人均收入7 098元, 比“九五”末增长25.4%。到2005年末, 全市渔村渔业固定资产40亿元, 村社集体、股份合作、个私经营三者资产比例为:7.8∶82.69∶9.51。近几年随着渔民转产转业、结构调整, 渔户、渔民劳力、渔村人口及捕捞渔船总量也随之逐年有所减少, 到2005年末, 全市尚有渔户7.05万户, 渔业人口20.7万, 渔业专业劳力9.5万人 (其中捕捞劳力6.7万人) , 拥有机动渔船9 103艘, 总功率136.99万k W (其中直接投入捕捞渔船7 737艘) 。

2004年舟山市海洋与渔业局和上海水产大学联合编制了《建设全国一流的现代化渔业基地规划纲要》 (以下简称《纲要》) , 《纲要》把现代化渔业基地建设的目标概括为“四个最大”和“四个一流”, 即:全国最大的现代化渔港经济区, 全国最大的海洋捕捞和远洋渔业基地, 全国最大的水产品贸易与集散基地, 全国最大的水产品加工基地;全国一流的特色海水产品养殖基地, 全国一流的海岛型生态休闲旅游基地, 全国一流的海洋生态修复示范和全国一流的海岛渔区城镇化示范基地。

5. 优化产业空间布局, 加快工业化城市化进程

积极推进城市化是舟山新世纪发展的战略选择, 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十五”期间, 全市上下围绕“中心城市现代化、本岛城乡一体化、主要大岛城镇化”的发展思路, 不断加快海岛城市化进程。舟山本岛由新城、定海城区、普陀城区三组团构成的中心城市框架初见端倪。

(1) 本岛西部、北部开发。位于本岛北部马岙、白泉、北蝉一带, “十一五”期间规划开发面积16 km2。依托现有及围垦形成的深水岸线资源和土地资源, 重点发展临港石化、船舶配件、机械电气等产业。今后五年基本形成船舶配件产业集群, 力争大型石化项目开工建设, “十一五”末区域工业年产值达到160亿元。

(2) 本岛西部双桥、岑港开发带。“十一五”期间规划开发面积8.2 km2。依托老塘山港区和本岛西北部丰富的岸线资源和大陆连岛工程大桥登陆点的有利区位, 着眼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 利用北粮南调, 粮油进口海运价格优势, 重点发展粮油加工配送、临港化工等, 主攻国际粮油集散加工中心建设, 形成长三角乃至全国重要的临港粮油物流、加工、贸易基地和环杭州湾重要的海洋化工基地。

(3) 三大岛开发。三大岛总面积230.8 km2, 人口占全市的10.5%, 集中了大量的深水岸线和土地资源, 为投资者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

金塘岛是连岛工程的桥头堡, 大型集装箱项目已经落户, 适宜发展现代港口物流业、特色临港产业。六横岛靠近宁波, 是三大岛中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岛屿, 正在规划建设船舶修造、煤炭配送、大型电厂、石化产业项目。衢山岛距离洋山深水港最近, 最易接受洋山港的辐射, 适宜发展仓储配送、重化工业。

(4) 周边岛屿开发。朱家尖、桃花岛、徐公岛、凤凰山旅游产业发展区;洋山集装箱运输港、马迹山矿砂中转码头;五奎山、盘峙、册子、长白、秀山、长涂、马峙、小干等修造船产业基地。随着周边小岛的产业提升, 城市化进程已经形成农村包围城市, 小岛包围大岛的格局。

三、主要做法和经验

1. 外向牵动

1995—2000年五年内出口总值翻了一番, 2000—2004年四年内出口总值翻了一番, 2004—2006年两年内出口总值翻了一番。出口增速明显加快, 外向牵动作用显著。2001年以来, 舟山外贸出口企业抓住加入WTO的有利时机, 积极组织货源, 拓展出口市场, 出口市场遍及五大洲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出口总值六年翻了两番, 极大地拉动了企业生产的增长。出口产品除水产品外, 船舶出口迅猛增长 (表5和表6) 。

2. 投资驱动

回顾20世纪80年代, 舟山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最多的年份也不足10亿元, 近年来投资迅速增长, 有许多大项目被列入省重点项目。舟山2006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是2000年的4倍多, 现在每年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相当于“九五”期间固定资产投资总和, 大投入带来大产出, 工业产值年均增长速度在20%以上。投资驱动使舟山经济跨越式发展, 近三年来, 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增幅在全省处于领先地位 (表7和表8) 。

3. 政府主导

21世纪以来,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海洋经济, 市委市政府抢抓机遇相继制订了临港产业、港口、旅游、城市建设等发展规划, 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

(1) 十五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显著成绩。投资环境逐步改善, 投资者信心大大增强。

交通大陆连岛一期工程全面完成, 二期工程抓紧推进, 三期工程进入前期工作。新城大桥建成通车, 鲁家峙大桥加紧建设, 完成329国道舟山段等一批等级公路建设, 岛际交通高速化;建成各类生产型泊位38个, 其中万吨以上深水泊位6个;民航航班不断增加, 开通至香港旅游包机航线。

能源建成舟山发电厂2×13.5万k W机组、本岛电网与大陆110 k V联网工程, 大陆与嵊泗电力联网工程。

水利完成大陆引水应急工程和“四库两道”重点蓄供水工程, 新建展茅平地水库等蓄水工程;海水淡化和水资源循环利用试点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十五”期间是舟山市滩涂围垦规模和速度前所未有的时期, 共围垦成陆633 hm2, 在建项目37处、促淤围垦面积达6 113 hm2, 为“十一五”期间增加可利用土地资源奠定了基础。

(2) 社会建设全面进步。按照“五个统筹”要求, 围绕建设“海洋经济强市、海洋文化名城、海岛花园城市、海岛和谐社会”目标, 全市上下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各项社会事业取得全面进步, 社会发展综合水平居全省第五位。浙江海洋学院扩大办学规模, 浙江国际海运职业技术学院、南海实验学校顺利组建, 教育资源得到整合优化, 全市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向现代化目标迈进。卫生基础设施有了新的改善, 渔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体系初步建立, 组建了舟山群岛渔农民流动医院, 人口计划生育和主要健康指标全省领先, 巩固和发展了省级卫生城市。覆盖城乡的就业再就业体系和市场导向就业机制正在加快形成, 社会保障覆盖面进一步扩大。深入实施暖促工程, 扎实开展“千村示范, 万村整治”工程, “平安舟山”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4. 企业主体

(1) 民营经济崛起, 正在替代原有的国有、集体企业成为全市工业经济的骨干力量。随着国有企业的改制, 企业的经济活力迅速增强。

(2) 大中型企业逐步代替小企业成为工业发展的主导力量。多个百亿工程项目正在加紧建设。

(3) 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产品竞争力不断增强, 目前全市已有明珠、兴业、金鹰、百家坊、凯灵5个中国驰名商标, 另有省著名商标52个, 市著名商标79个。

四、今后发展的若干建议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经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企业普遍面临着原材料能源价格上涨、劳动力成本上升、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将进一步削弱出口产品的竞争力、环境容量承载力有限的制约。从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从中国制造转向中国创造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然选择。

1. 增强创新能力培育核心竞争力

加强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建设一批以企业技术中心、行业技术服务机构和有关科研院所为重要支撑的技术创新体系;完善新产品工作的激励机制和管理机制, 引导各类生产者采用有利于节能环保的新设备、新工艺、新技术、新能源、新产品。

加快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步伐。制定工业经济考核奖励办法, 鼓励引导不同规模的优势企业树立质量品牌意识, 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参与制定国际标准和国家标准。推进民营企业以共建技术中心、联合技术攻关、共同实施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为载体, 加强产学研联合。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 促进保护知识产权各项措施落到实处。

2. 优化投资结构推进产业升级

强化项目的投资导向。注重引进和落户企业对经济社会的贡献, 重点引进符合舟山市产业发展政策以及对地方经济、社会就业和相关产业带动明显的项目。择优确定技术含量高、投资规模大、市场前景好、产业带动力强的项目。提高准入门槛, 实施重大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节能评估和审查, 严格控制高耗能产业和企业发展。加快淘汰落后工艺、技术和设备以及不符合产业政策、高能耗、高污染的企业和产品。继续搞好清洁生产工作和循环经济的试点工作。大力培育产业循环链, 推广一批先进适用的资源循环利用产品和技术。围绕“四节一利用”, 抓好资源的循环利用, 提高资源利用效益, 降低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

3. 加强企业管理和制度创新

推进企业管理创新。实施民营企业管理信息化工程和民营企业家素质提高工程, 实施民营企业品牌经营工程, 加大企业质量体系认证和产品标准建设, 对评上省及省级以上知名品牌和著名商标, 予以不同额度的奖励。

引导企业制度创新。鼓励民营企业根据发展阶段和自身特点, 寻求适应市场竞争要求的企业制度和经营机制, 高度重视上规模的民营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 通过上市或其他方式增资括股吸纳民间资本, 形成开放多元的产权结构。

4. 坚持以人为本, 加快人才集聚

海纳百川, 营造更加开放的文化氛围, 要多策并举, 打造海洋科技人才高地。大力开展以本市企业技术开发机构为依托, 以共建研发机构、委托机构、合作研究为主要内容的产学研合作。落实高新技术产业优惠政策, 加快扶持和发展上规模上档次的企业, 使之成为专业技术人才的栖息地。鼓励企业加大科技成果和人才引进力度, 努力造就一支数量更多、层次更高、结构合理的科技人才队伍, 最大限度地激发科技人员的创新精神和创业潜能。充分发挥高层次人才专家库、市海洋经济院士 (专家) 工作站的作用, 吸引高素质科技人才以多种形式为舟山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5. 进一步改善发展软环境

(1) 提高审批办事效率, 改善政府服务质量。建立健全企业注册登记和投资项目并联审批流水线, 全面实行“一站式”服务。特事特办, 推广全程代理。认真做好企业投资项目核准和备案有关事项进入市审批办证中心集中办理的相关工作, 抓紧建设网上申报、备案体系。

(2) 构建公平竞争的政策环境。要在产业准入、市场开发、税费管理以及资源配套等方面, 使民营企业享受与其他企业同等待遇。建立“企业信用工程”, 加快企业信用档案的建设, 使具有良好信誉的企业充分享有守信的益处和便利, 大力加强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 建立中小企业基本信用担保体系, 培育和发展管理类中介机构, 严厉打击假冒伪劣商品, 维护地区产品形象。

(3) 规范行政行为, 改进监管方式。由政府牵头, 处理好办事互相推诿、互为前置条件、企业审批难的问题。切实减轻企业负担, 依法保护中小企业的正当权益。要加强机关效能建设和职业道德教育, 提高干部素质, 改进工作作风, 使各职能部门的服务态度和服务质量有明显的改观。

参考文献

[1]中共舟山市委宣传部.理论与实践.

[2]中共舟山市委宣传部、舟山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舟山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学习读本.

[3]中共舟山市委办公室编.深入实施“八八战略”推进舟山跨越式发展.

[4]江建国主编.舟山:立足海洋全面跨越.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2007.

[5]2007舟山统计年鉴.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7

[6]2007浙江统计年鉴.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7.

海洋开发:产业与生态 篇8

实施海洋开发必须保护海洋生态环境。我国的海洋开发,在上升为国家战略之前,部分产业已经发展到了极限。如海洋渔业,捕捞强度过大,已使我国的渔业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一些鱼种已形不成渔汛,有的濒临灭绝。长期以来,人们把海洋当成天然垃圾场,使近岸和河口地区海域水质严重污染。在渤海湾和珠江口海域,这种污染已经直接影响到人群生活和生产的安全。在这些地区普遍加大海洋开发的力度,势必会加剧海洋环境的恶化。这就是《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纲要》所提到的“ 坚持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并举,保障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加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海洋经济发展规模和速度要与资源和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走产业现代化与生态环境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

实施海洋开发必须合理利用海洋资源。我国的八大海洋产业中,海洋捕捞业、海洋交通运输业和海盐及海洋化工业等传统产业发展早,聚集的劳动人口多,有些产业生产技术落后,低水平盲目发展造成资源破坏严重,自身的生存环境日趋恶劣。调整产业结构,改造传统海洋产业,大力发展海洋养殖业、油气业、旅游业和医药业等新兴产业成为海洋开发的重要政策命题。同时,也要积极培育可以深化海洋资源综合利用的高技术产业,积极勘探新的可开发海洋资源,促进深海采矿、海水综合利用、海洋能发电等潜在海洋产业的形成和发展。

实施海洋开发必须加快海洋科技的发展。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实施海洋开发,必须以科技开路,加强科技进步对海洋经济的带动作用,尤其要加快海洋科技创新体系的建设,优化海洋科技力量布局和科技的资源配置。海洋产业是高投人、高风险、高回报的产业,在我国目前海洋科技力量相对较薄弱的情况下,必须由国家继续支持海洋科技的发展。由于海洋的环境特殊,无论是在海洋生态环境的保护,资源开发、勘探,海产品的深加工,还是管理技术等方面,都对科技有更高更特殊的要求。而且这些产品和技术的研发,单靠市场、靠产业自然积累来投资,都很难实现快速发展,必须两条腿走路。

实施海洋开发必须加强海洋综合管理。加强海洋综合管理最根本的是完善海洋法律法规体系,加大执法力度,理顺海洋管理体制。近2 0 年来,从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开始,我国相继建立了一系列海洋法律法规,为加强海洋综合管理打下了基础。特别是海域权属管理制度、海域有偿使用制度、海洋功能区划制度的确立,在世界海洋综合管理中走在了前列。其中的海域国有、分级管理,使用有偿的制度,改变了中国数千年来海洋资源无偿使用的历史。海洋执法队伍的建设近年来也有新的进展,“ 中国海监” 经过整合和准军事化的训练将成为海洋执法队伍中的主力,近年来在海域使用执法和在监视日本在我海域打捞不明国籍的沉船中,初露锋芒。

理顺海洋管理体制,加强海洋各级行政管理机构的建设,维护海洋经济领域的市场秩序,是“ 实施海洋开发” 最根本的体制保证。

上一篇:观舞龙作文下一篇:小班教案认识蔬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