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的管理挑战有感

2024-05-2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21世纪的管理挑战有感(共8篇)

21世纪的管理挑战有感 篇1

没错,这是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Peter Ferdinand Drucker)的一本名著。我之所以借用此书名作为我本篇短文的题目,皆因为我所处的杂志社在21世纪的第10年里遭遇了巨大的挑战。而且所遭遇的挑战与彼得.德鲁克在其书中所称的一样——对知识员工管理的挑战。

首先我要表明我不是管理层,也不是该社的知识员工,所以我没有去挑战21世纪的管理。

最近,我所处的杂志社编辑部资历较深(在此工作三年以上)的骨干员工上演的集体大逃离,大家像约好了似的纷纷像社领导提交辞职报告,我前后数了一下,在两个月内有6位骨干向领导表达了辞职意向,其中有三位已有多日未在办公室露面,剩下三位出路已安排好,只是在等时间了。要知道我们这个杂志社编辑部总共也就十五六个人,一下子走了三分之

一、而且是骨干,杂志社之乱象以及领导们的焦头乱额可想而知。

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今日乱象呢?首先让我们看看德鲁克是怎么定义知识员工的:在德鲁克看来,知识员工具有如下特征:

1、知识员工自带生产工具,与组织联系松散;

2、除非把知识应用于工具,否则毫无意义;

3、组织无法有效地监督知识员工;

4、组织无法以薪资赢得员工的忠诚;

5、现代组织不是老板与部属的组织,而是一个团队合作的组织。

编辑部的同仁们很符合上述5条,他们自带生产工具——大脑和双手,在抱怨杂志社的电脑太烂之后,干脆用自己的电脑。如果不是有该死的打卡机存在,他们甚至会一天不见踪影。因为在他们看来好稿和烂稿产生不是取决于在哪写,而是取决于看法、写法和信息收集处理能力。这就如同我很多想法是刷牙刷出来的一样。

他们中大多数有想法,有激情,虽然当今的社会是畸形的,但他们仍希望自己做的事情更符合自己的价值观。他们有时会为了三五斗米折腰,但只要一有机会就会奋不顾身飞奔过去,他们对公平及有效率的工作环境要求,胜过对办公条件的要求。

我跟他们们保持着紧密的沟通,所以他们要走的信息我很早就知道,只是我无法跟任何领导层提及,因为我不能靠出卖别人对我的信任而获取领导的欢心,这是题外话。

其实这些同事要走,首先觉得杂志社管理很不公平,他们觉得我们这个社会已经够不公平的了,来到单位却还要继续忍受不公平,而且这种不公平所有人都有体会,没有获得加薪升职的抱怨加薪升职设计不公平,领导完全凭个人喜好想给谁加薪就加薪,想让人升职就升职,获得加薪的也觉得不公平,觉得自己很多的想法在这根本无法实现,而且领导否定自己的想法时极其武断,获得升职觉得升得莫名其妙,因为自己根本就不想获得这个位置等等。另外还有一个要因是他们在此感觉前途渺茫,他们普遍认为在此不过是混日子交差罢了,还有其他原因我就不一一列举。不过一家公司如果让大多数员工都有上述两条感觉的话,那么这个公司肯定会出问题。

于是我们看到杂志社领导苦口婆心的劝说辞职员工收回辞呈,并发出诚恳的公开信。我也终于体会到“我们视员工为我们的宝贵财富”这句话背后的真实含义。而想必领导一定在为“地球离了谁都能转”的名言而苦恼。

彼得.德鲁克在《21世纪的管理挑战》中写道:“在20世纪,管理所做的最重要也是惟一的贡献,就是把生产过程中体力劳动者的生产率提高了50倍;在21世纪,管理需要做出的最重要的贡献,是使知识员工的生产率得到同样的提高。”

大师德鲁克已经仙去,这个问题没有答案。但是他所提及的问题,正在我们杂志社上演,并严重困扰杂志社发展。

21世纪的管理挑战有感 篇2

一、21世纪北美高等教育面临的挑战 (2)

“高端访谈”的结果表明, 接受访谈的所有高校领导都意识到, 在保持高等教育自身的学术使命、关注焦点和价值观念的同时, 进一步以市场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采用企业式管理以及建立绩效战略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对53位高校领导的实地访谈和对557位高校领导的在线调查结果的综合分析, 可以把北美高等教育所面临的挑战归结为4类:学生参与 (Student Engagement) 、绩效评估 (Institutional Accountability) 、财政创收 (Revenue Generation) 、全球战略 (Globalization) 。在线访谈中, 根据参与者的身份将他们分为“学术领导” (n=329) 和“学生服务领导” (n=228) 两类。

(一) 学生参与

参与调查的大多数领导最关注的问题是关于服务学生的:从招收更多的学生、教育学生、学生巩固率, 一直到使学生按时毕业。

学术领导非常重视学生参与方面的三个子问题:对改善教学计划和课程发展的需求, 提高学生的巩固率, 招生管理。重点在于课程更新和教学质量 (见表1-2) 。

学生服务领导主要关注非学术方面, 目的在于将校园生活和学习任务相结合, 创建一个整体的校内外生活环境。他们尤其注重对校园生活进行重大改善, 增加硬件设施和使用权限, 并将此视为提高学生巩固率和毕业率的关键和首要目标 (见表3-4) 。

(二) 绩效评估

被访问的所有学校领导者都非常关注自己实现“绩效”的能力, 关注如何通过教师和职工实现学校体系的正常运作和对全校的承诺, 同时希望能够给评估机构提供更有效、更有意义的数据, 来证明学校的成功。

对于学术领导来说, 无论是在辅助性和开放性回答中, 绩效和评估是他们唯一经常提到的问题 (见表5-6) 。

在对学生服务领导一对一的访谈时, 他们几乎达成了普遍共识, 认为加强评估和满足认证机构所需的内容是他们考虑的首要问题。

在线调查结果显示, “加强整个学校的评价流程”被所有大学领导置于很高的地位。参与调查的学术领导几乎一致同意加强评价和为认证机构提供数据的必要性 (见表7-8) 。

(三) 财政创收

财政创收是指通过各种方式扩充学校收入来源。其中包括:对学生服务进行更好的管理, 加快远程教育课程的开发, 促进校企合作项目, 寻求追加的研究资金和慈善支持等。

参与访谈的学校领导人都认为财政创收是一项重要挑战。州政府和联邦政府的拨款没有增加, 争取生源的竞争却在加剧, 学校在开发新的收入来源方面承受着越来越大的压力。财政创收的解决方案之一就是开设新的在线学科计划和课程, 这样既可以提高注册人数又可以更有效地利用校园的物理空间。此外, 科学管理的学生服务既能增加校园的吸引力, 还能带来更多收入, 如向学生提供自动化服务, 同时增加自助服务项目, 都将有效地抑制成本。

在访谈中学校领导们一致提到, 他们正在寻求开展创新的、商业导向的、体现学生和社区精神的项目, 以增加新的财政收入 (见表9-10) 。

学生服务领导也都很重视学费增长的控制问题, 同时强调为潜在的学生及学生家庭提供财政资助和咨询的必要性, 以及为录取的学生提供更好的财务管理信息等 (见表11-12) 。

(四) 全球战略

全球战略指通过发展新的国际合作伙伴来加强学校的国际运作, 提升学校在全球范围内的竞争力, 吸纳更多的国际生源, 增加学生对国际事务的了解, 推动留学项目等等。

通过访谈发现, 高校领导目前主要关心的全球化议题包括:寻找国际合作伙伴;开发国际性的学科计划, 并通过创造性地运用教育技术加强和改善这些计划;在全球范围内争取生源;培养学生在全球经济发展和跨国工作环境下的竞争力。

参与调查的大多数高校都有国际院系, 这些院系通过开发新的课程和学科、发展新的合作关系而不断扩张。高校的这些举措一般都超前于学生的需求, 因为学校已经意识到全球战略是教育在未来保持成功的必要因素。

二、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启示

由于发展阶段不同、国情不同, 前述北美高等教育面临的挑战未必是我国21世纪高等教育面临的挑战。但通过了解北美高等教育面临的挑战, 使我们进一步了解了北美高等教育的可能发展趋势, 即未来时期, 北美的高等教育必将在学生参与、绩效评估、财政创收、全球战略等方面加大工作力度。因此, 这就要求我国在制定高等教育发展战略、进行国际交流与合作等方面, 要积极主动地借鉴和参考北美高等教育可能的发展趋势, 并依此来适当调整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战略。

与此同时, 从更深的层面看, 通过了解北美高等教育发展面临的挑战, 对比我国高等教育现状, 对于明确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目标, 缩小与高等教育发达国家的差距, 加快建设高等教育强国, 无疑也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1.应进一步强化“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前述可见, 北美的高等教育管理者普遍关注高等学校教育教学管理中的学生参与。从整个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来看, 未来时期, 高等教育所面临的就学选择, 不仅限于学生对国内研究型大学、应用性本科院校或者是技能型高职院校的选择, 未来学生对教育机构的选择范围将在跨国际、跨文化的更大空间里进行。由此带来的挑战, 在那些生源已经出现下降的发达国家初见端倪。在我国, 除民办高校之外, 很多大学似乎都没有对即将到来的“学生消费者市场”的变化引起高度重视。应该积极采取措施引导高等学校将“以学生为中心”的口号变为广泛鼓励学生参与大学事务的行动, 这是未来我国高等教育需要考虑的一个重要问题。

2.应加强质量认证和绩效评估。认证、绩效评价在北美已经日臻成熟, 但从调查结果来看, 很多被调查者依然认为绩效评价是21世纪北美大学面临的挑战, 其精益求精的程度, 以及隐含在背后的大学之间的竞争程度和满足社会需求的责任感, 由此可见一斑。在我国, 上一轮本科教育教学评估虽然已经结束, 但似乎成效甚微, 且招致学界和高校乃至社会的诟病, 这与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需求、与政府、学生、家长希望评估机构提供更有效和更有意义的数据来判断学校的成功与否, 极不相称, 也与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目标要求相距甚远。因此, 如何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教学评估、绩效评估及质量认证, 也是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的主要挑战之一, 亟待在高等教育未来改革发展的实践中进行深入探索。

3.应加强经费创收和监管。北美高校不仅考虑资金的“开源”和“节流”问题, 还考虑资金的保值和增值问题, 以及加强资金的市场化运作问题和资金运作的监管问题。从理论上讲, 一所大学要正常运作, 不仅仅需要来自政府的投入, 同时, 高校自身也应该寻求更多的渠道来获取资金。

目前, 我国高等学校领导对于多元化筹措教育经费给予了高度的关注。但对于监控投资效益问题的关注与北美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而且很多高校“浪费”十分严重, 这对于资金严重不足的我国高等教育, 无疑是雪上加霜。如果不建立健全有效的监督机制, 随着2012年国家教育经费投入达到GDP的4%, 浪费将持续并有可能随着经费的增加而大幅度增加。因此, 开展经费收入的绩效评价, 或者增强高校自身的造血功能, 恐怕是我国高等教育未来时期需要深入探索的问题。

4.应进一步重视高等教育国际化。从北美的调查结果可见, 其高等教育国际化程度在不断提高, 但仍认为面临着巨大的挑战。目前, 从我国高等教育整体来看, 许多高校已经将国际化战略列入了学校的发展规划, 但深入到学校实际就会发现, 很多高校只是纸上谈兵, 并没有实际行动, 更多的学校则是处在探索阶段。可见, 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与北美高等教育发达国家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因此, 要实现高等教育强国, 就必须进一步重视国际化战略, 并逐步付诸实践。

参考文献

[1]American Council on Education.Solutions for Our Future.http://www.solutionsforourfuture.org.

[2]Arizona State University.A New American University.http://www.asu.edu/president/newamericanuniversity/.

[3]CHEA Institute for Research and Study of Accreditation andQuality Assurance.Statement of Mutual Responsibilities forStudent Learning Outcomes:Accreditation, Institutions, andPrograms.http://www.chea.org/pdf/StmntStudentLearningOutcomes9-03.pdf.

[4]Eduventures.Higher Education Survey on Leadership, Innovation and Technology 2005.

[5]Eisler David L.Ferris State University:Past, Present andFuture.http://www.ferris.edu/htmls/administration/president/speeches/FoundersDay090105.pdf.

[6]Goldstein Philip J.The Future of Higher Education:A Viewfrom CHEMA.Council of Higher Education ManagementAssociations.http://www.ala.org/ala/acrl/acrlissues/APPA39a_ScreenOpt.pdf.

[7]National Center for Public Policy and Higher Education.Measuring Up 2004:The National Report on HigherEducation.San Jose, California:National Center for PublicPolicy and Higher Education.

[8]New Media Consortium and the EDUCAUSE LearningInitiative.New Horizons Report.http://www.nmc.org/pdf/2006_Horizon_Report.pdf.

21世纪的管理挑战有感 篇3

关键词 《中国21世纪议程》;可持续发展;挑战;里约+20

中图分类号 X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104(2012)05-0001-04

1992年,联合国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环境与发展大会”,这是世界历史上有着深远影响的重大事件,提出的可持续发展理念标志着人类发展观的根本转变,是工业革命以来对人类影响最深、最广的一场变革。中国作为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一直积极地推动这场历史性的变革,投身于全球可持续发展行动,为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进行着不懈的努力。中国伴随着全球可持续发展战略行动一路走来,经历了20年的探索和实践,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今年是联合国环发大会召开20周年,联合国将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可持续发展大会,大会将成为继1992年联合国环发大会和2002年世界可持续发展首脑会议之后,全球可持续发展领域的又一次大规模、高级别的盛会。围绕“在可持续发展和消除贫困背景下的绿色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机制框架”两大主题,大会将评估全球可持续发展取得的进展、存在的差距,积极应对新挑战,并努力推动形成新的政治承诺。我有幸参加了我国筹备1992年环发大会的相关工作和2002年世界可持续发展首脑峰会,参与了《中国21世纪议程》的制定与实施。在“里约+20”即将到来之际,回顾20年来《中国21世纪议程》的实施进展,分析在全球化背景下深入推进中国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新形势和新挑战,并就进一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提出几点建议。

1 《中国21世纪议程》产生的背景

1.1 1992年《21世纪议程》的提出,标志着人类发展理念与方式的历史性转变工业革命以来,人口剧增、资源过度消耗、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区域、全球性问题日益突出,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构成威胁。从20世纪60年代人类开始对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进行理性反思。《寂静的春天》、《增长的极限》、《人类环境宣言》等重要报告,有力地唤醒了人类的环保意识。但此后的20年,各国在处理环境问题方面仍就环境论环境,没有妥善处理发展与环境的关系,全球环境恶化的趋势没有得到有效抑制,反而还在不断加剧。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表了著名的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首次定义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它标志着人类开始从对环境问题的思考转变为对发展方式的反思。1992年,联合国环发大会召开,会议通过了《里约宣言》、《21世纪议程》等重要文件,把可持续发展理念转化为具体的行动指南。《21世纪议程》制定了全球实施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和行动计划,首次把和平、发展和保护环境看成是一个互相依存、不可分割的整体,强调世界各国应在环境与发展领域加强合作,建立一种新的、公平的全球伙伴关系,走一条环保与发展相结合的道路。《21世纪议程》的制定与实施,也标志着人类发展理念与方式的历史性转变,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生物多样性公约》和《防治荒漠化公约》成为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行动的重要方面。

1.2 以发展为核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中国必然的战略选择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同志提出“发展是硬道理”,把发展摆到了国家战略的核心,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动了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以最短的时间解决了10亿人的温饱问题,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在发展过程中也遇到了环境与发展相矛盾的世界性难题。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各种环境问题集中显现,社会发展滞后于经济发展,由于人口多、底子薄,人均拥有的水、矿产等资源相对较少,中国很快意识到必须跨越发达国家走过的“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必须探索新的发展模式。另一方面,作为后发展国家,中国不具备发达国家在工业化、现代化过程中获取全球资源的优势,必须以自身最小的资源环境代价参与全球竞争,实现长远发展,需要寻求一条使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系统持续、稳定、健康,兼顾当代人和子孙后代利益的发展之路,这就是可持续发展,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是中国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联合国环发大会召开后,在国务院的领导下,原国家科委、原国家计委会同50多个部门,组织300多名专家启动了《中国21世纪议程》的制定工作,历时两年,于1994年3月经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并发布了全球第一个国家级议程《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制定了中国跨世纪的可持续发展总体战略、目标、政策和措施。《中国21世纪议程》所确立的可持续发展目标体现了中国国情和发展中国家的特点,兼顾了发展的近期和远期目标,充分体现了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立足国情的战略选择之举,是顺应世界发展潮流之举。

1.3 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体现了负责任大国形象20世纪80年代,在中国进行改革开放的同时,世界经济正呈现快速全球化的趋势。经济全球化把中国的经济发展与世界经济紧密相连,中国以自身有限的资源环境承接了国际产业的转移,承担了“世界工厂”的角色。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在全球资源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的背景下,我们必须站在全人类的角度,以更积极、更开放的姿态参与全球可持续发展合作。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仍处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初期,人均GDP仅为全球平均的1/10。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条件差距大,经济发展任务又十分艰巨,中国主动落实里约精神,第一个制定和实施国家级《21世纪议程》。作为一个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大国,中国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克服困难、付出巨大努力,既是自身发展的需求也是对世界的贡献。正像时任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署长斯佩思指出的:“中国在推动《21世纪议程》实施中发挥了旗舰作用。”

2 二十年来中国可持续发展的积极探索与实践

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世界上没有经验可循。《中国21世纪议程》的制定与实施,标志着中国开启了可持续发展之路的探索与实践。

2.1 坚持理念创新,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的可持续发展理论体系《中国21世纪议程》制定后,根据世情和国情,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提出实现“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关键是要实现两个根本性的转变,即经济体制“由传统的计划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体制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并提出了全面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进入新世纪,面对国际上信息化、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和我国工业化快速发展的现实,党的十六大提出了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进一步提出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随着发展中呈现的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党的十七大提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即“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从强调“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变为强调“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科学发展观的提出,系统地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靠谁发展,为谁发展和发展成果由谁共享等重大问题,从政治高度和科学的角度为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描绘了蓝图,指明了方向。

2.2 坚持宏观调控,努力解决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的协调问题为了切实转入可持续发展的轨道,我国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宏观调控能力和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着眼长远和大局,大力加强结构调整,切实推进生产方式转变。在“九五”时期,就开始研究把《中国21世纪议程》纳入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中。从“十五”以来,陆续实施了一系列强有力的宏观调控措施,如关闭“五小”、实施极为严厉的土地和水资源等管理制度、制定约束性的环境保护与节能减排指标、强制淘汰落后产能等。其中,仅“十一五”期间就强制关停了7 210万kW小火电机组、淘汰了近4亿t落后炼钢和水泥产能。进入“十二五”以来,国家除继续制定约束性的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指标外,将GDP增速调整为年均7%,并加快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等一批关系可持续发展全局的战略措施。我国持续实施30多年的计划生育政策累计少生4亿人,对全球人口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2.3 坚持能力建设,为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环发大会后不久,国务院专门成立了制定《中国21世纪议程》领导小组(2001年更改为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领导小组)。成立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具体承担推进《中国21世纪议程》实施的日常管理工作。为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开展了领导干部和公众的可持续发展宣传培训, “十一五”期间,仅中国科协组织的主题科普活动就达123万次,参与公众超过9亿人次,增强了公众的可持续发展意识。在体制机制方面,不断建立健全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实施环保产品认证制度,建立节能减排责任制,实行环保一票否决制等符合可持续发展目标的考核体系。国家高度重视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从“九五”开始就在国家科技计划中不断增加资源开发与节约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等领域的研发投入,制定并发布《可持续发展科技纲要(2001-2010)》,在新能源、节能环保等领域突破了一大批核心技术,是世界上水电、风电装机和太阳能热水器集热面积最大的国家。在减灾防灾方面,不断强化防灾抗灾基础能力、完善灾害应急管理体系,有效地应对了南方冰冻、长江洪涝、汶川大地震、玉树地震、西南地区特大干旱等重大自然灾害,防灾减灾能力得到大幅度提升。在试点示范方面,组织开展了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工作。近年来,又陆续开展了“循环经济试点”、“低碳城市”、“低碳交通”、“生态示范区”、“‘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等试点示范工作,形成了一系列创新性的、符合区域和行业特点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和机制。在国际合作方面,先后推出两批国际合作优先项目计划,以开放、合作、共赢的姿态,广泛吸引国外政府、企业和研发机构参与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建设。

总之,过去20年是中国改革开放步伐最快的20年,是经济社会发展最快的20年,是成功应对国内外一系列重大风险和挑战的20年,也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积极探索的20年。在这20年里,我们大力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在可持续发展的三大支柱方面都取得了积极的进展。例如,在经济发展方面,GDP总量从全球第11位跃升至第2位,脱贫人口占全球脱贫人口的近2/3;在社会进步方面,城镇化率由26.41%提高到49.95%,覆盖城乡的基本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完善,全面普及了九年制义务教育;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单位GDP能耗降低了57.9%,单位GDP水资源消耗下降了84.5%,森林覆盖率由12.98%增加到20.36%。

3 新时期中国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挑战

20年来,虽然国际社会为促进可持续发展付出了努力,但是全球可持续发展依然面临严峻的挑战。2011年全球人口已经超过了70亿,其中超过10亿人口没有摆脱贫困,将近三分之二的国家还没有完成工业化、现代化过程,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刚性需求对地球资源与环境的压力还将继续加大。此外,相比20年之前,粮食安全、能源资源安全、环境风险、气候变化、公共卫生安全、重大自然灾害、全球公平、贫富差距等全球性问题仍然突出。与此同时,发达国家兑现自身承诺意愿下降与执行意愿不足等因素进一步加剧了这些全球性问题的压力。在这一系列全球性问题的背景下,中国未来的可持续发展还将面临新的挑战。

3.1 中国的发展任务依然十分艰巨

尽管中国GDP总量已跃升至全球第2位,但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的典型特征十分明显,发展的任务依然十分艰巨。中国人均GDP仍排在全球百位左右,根据世界银行2009年统计数据,人均GDP不及全球平均的1/2和发达国家的1/10;我国还有贫困人口1.22亿,且大多生活在自然条件较差的区域,消除贫困任务仍然艰巨;经济发展过度依赖投资和出口拉动,内需与消费性需求薄弱的局面没有根本扭转;重化工业比重偏高、服务业发展滞后、农业基础薄弱,以低端价值链为主要特征的产业结构没有根本转变;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仍未真正建立起来。中国覆盖全社会的社会保障体系刚刚建立,其中城镇基本养老和农村新型养老保险覆盖的人口在2010年仅为384%和15.3%,保障水平还较低。劳动力的技能素质偏低,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就业压力较大。

3.2 中国自然资源与环境对发展呈现刚性约束

中国占52%的国土面积是干旱、半干旱地区,自然环境脆弱。淡水、石油、铁矿石等重要资源的人均赋存量仅为全球平均的28%、7.7%和17%,而且大部分自然资源、能源主要分布在地理、生态环境脆弱的西部地区,开采、利用与保护的成本较高。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对我国资源和生态承载能力的挑战将加剧,且压力会长期存在。

3.3 中国发展的外部环境更加复杂多变

中国未来的发展将面临发达国家在工业化、现代化过程中不曾遇到过的压力,绝大多数发达国家在能源资源价格较低的情况下实现了工业化、现代化,而我国是在世界能源资源价格持续高位、与环境相关的贸易壁垒与日俱增的条件下来进行工业化过程。世界经济复苏进程艰难曲折,国际金融危机还在发展,国际经济环境的复杂性与不确定性明显增加,对我国经济持续发展产生的负面影响还在继续。同时,我们面临着复杂的外部压力,国际社会期望我们承担更多的责任,甚至强加给与我们能力和发展阶段不相称的责任和义务。

4 弘扬里约精神,迈向共同的未来

里约精神与可持续发展理念集中了人类共同的知识和智慧,反映了人类未来发展的趋势,国际社会应坚持来之不易的共同理念。我们拥有同一个地球,共同的未来。国际社会应大力弘扬里约精神,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等里约环发大会确定的各项原则,坚持经济、社会和自然环境三大支柱同步建设、同步发展,推动实现人类的全面、均衡、协调、可持续发展。

4.1 坚持合作共赢理念,构建多样性、包容性的全球可持续发展框架随着全球化进一步深入以及现代信息技术迅猛发展,世界已经融为一个整体。任何国家的发展都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也离不开任何一个国家。在气候变化、能源短缺等重大全球性问题面前,国际社会应化纷争为合作,通过合作实现共赢。只有坚持共赢的理念,才能实现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同步。全球的可持续发展没有统一的模式,各国所处的发展阶段、发展水平和具体国情各不相同,应尊重各国可持续发展的自主权,由各国自主选择适合本国国情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发达经济体作为全球性资源环境问题的主要责任者,应切实担负起历史责任,为构建多样性、包容性的全球可持续发展框架提供支持并创造有利的条件。

4.2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实现可持续发展是长期、艰巨的任务,需要坚持不懈的努力。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的可持续发展之路,积极探索和实践。加强科技进步和创新,深化对外开放与合作,大幅度提高资源环境利用效率,着力推动区域、城乡以及经济社会之间的协调均衡发展,努力实现稳增长、转方式、调结构、惠民生、促和谐的发展目标,积极推动中国和世界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邓楠. 中国的可持续发展与绿色经济[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22(1):1-3.

[2]王伟中. 冲突与融合[M]. 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1-32.

[3]周生贤. 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M].北京:人民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11:4-5.

[4]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 发展的基础:中国可持续发展的资源、生态基础评价 [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270-280.

[5]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 发展的影响力:全球视野下的中国角色[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139-163.

[6]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 繁荣与代价:对改革开放30年中国发展的解读[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258-279.

[7]郭日生. 《中国21世纪议程》的制定与实施进展[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7,17(5):1-5.

21世纪的管理挑战有感 篇4

设为首页

欢迎赐稿

交流空间关于我们网站地图

首页 HR人才 管理工具 速查手册 E-HR HR案例 谈职说法 解读HR 休闲驿站

证大文化专家视点企业文化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分析人才招聘

培训开发绩效管理薪资福利职业生涯

:::::::最热推荐:::::::

· 人力资源管理做什么

· 企业人力资源优化的途径

· 企业用人新理念

· 绩效评估的六大错误

· 新世纪中国人力资源管理面临的挑战

· 岗位分析与岗位评价

· 为人力资源定价

· 人力资源问题的三个层面

· 今年企业必做的十件事

· 面试该问什么问题?

>>更多推荐

:::::::相关文章:::::::

· 人力资源问题的三个层面

· 知识经济时代企业HR管理的发展趋势

· 人力资源管理做什么

· E时代:HRM走向前台

· 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与策略

· 论面向21世纪的人力资源开发

· 新世纪企业人力资源的再思考

· 21世纪人力资源开发的几个问题

· 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展望

· 拿来的HRM模式—当务之“忌”?

· 美国人力资源管理考察报告

· 人力资源管理要为企业增值服务

· 新经济人力资源能力建设与管理变革

新世纪中国人力资源管理面临的挑战

组织变革与发展HR小资料

更多的民营企业在创业时注意的是技术和市场,忽视了科学的管理制度。在企业成长到一定规模之后,管理中的矛盾,特别是人力资源管理中的矛盾就会显现。为了应对加入WTO这一挑战,核心的任务首先是普及人力资源管理的理念和知识,其次是建设一支专业化的人力资源管理队伍。需要普及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和知识的主要对象是企业经营者,特别是一把手。

人力资源管理将成为21世纪管理学的核心,特别是中国管理学的核心。人力资源管理在中国管理界地位的上升并非偶然,它既有国际因素的影响,也有国内因素的影响。

一、技术的发展提高了人力资源在生产中的地位

从国际上看,20世纪末高新技术的发展使劳动者在社会生产中的地位发生了质的变化。回顾一下工业革命以来的历史就可以看到,工业革命曾使往日的自由劳动者成了机器的附庸;劳动异化为资本的奴隶;人制造的机器反过来成了人的主宰。与此相对应,工业革命时代管理学的构架在很长时期内是围绕着“事”为中心建造的,人不过是为完成“事”而存在的。

高新技术的发展改变了工业革命的传统格局,劳动者在生产中的地位迅速上升。无论是知识的创新,还是高科技成果的应用,劳动再次超越资本成为价值增值的主要源泉。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中的人力资源管理也必须突破工业经济时代的模式,才能构建新的激励机制,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企业才能形成具有持续发展的竞争力。

二、世界经济一体化带来了管理文化的多元化

工业革命以来,资本一直努力着以各种方式走向世界,占有领土和资源、输出商品、输出资本都是曾使用过的手段,而高新技术的发展才真正使世界经济一体化成为现实。

如今,跨国公司在世界的发展,成为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强大动力。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三资”企业的发展也构成了这一大潮流的一部分。外资企业的进入,不仅提高了企业的技术水平,也带来了管理理论和管理方法的革命。跨国公司在不同国家的运行,带来了企业人力资源多文化的融合和冲突。再著名的跨国公司,面对全球化的经营,也无法使用单一的管理模式,必须实现管理制度和管理人才的本地化。因此,人力资源管理的国际化与本土化相结合的要求,就成为人力资源管理不同于其他管理领域的重要特征。同时,对于各类企业来讲,借鉴各国的人力资源管理经验也就成为必然。

三、传统体制的转型中最深刻的变革是人的变革

20年经济体制改革的经验告诉我们,最深刻的变革是人的变革,是人的价值观念的变革,人们利益获取方式的变革和人们行为方式的变革。没有人的变革,制度的变革难以持久。

对于企业来说,没有外部体制环境的变化,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就难以建立,即使建立了,也无法发挥出相应的功能。但另一方面,宏观经济体制改革本身并不能替代企业内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再造。外部的条件再好,没有企业内科学合理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相配合,企业员工的积极性也很难激发出来。

应当看到,对于国有企业来讲,20年的经济体制改革已经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扫清了主要的外部障碍。经济体制改革进行到了今天,已经对企业内人力资源管理提出了要求,要求企业的管理制度对外部体制变革作出回应,从而形成宏观与微观的互动。这就是人力资源管理在我国日趋得到重视的最重要的原因。

改革以来,民营企业在我国得到了迅速发展。不少民营企业,特别是知识型员工为主的企业,在创业之初就建立了规范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但是,更多的民营企业在创业时注意的是技术和市场,忽视了科学的管理制度。在企业成长到一定规模之后,管理中的矛盾,特别是人力资源管理中的矛盾就会显现。这也是目前人力资源管理在我国日趋受到重视的重要原因。

四、中国人力资源管理面临着既要普及又要提高的双重任务

面对我国即将加入WTO的格局,我国人力资源管理面临着普及和提高双重任务。为了应对这一挑战,核心的任务首先是普及人力资源管理的理念和知识,其次是建设一支专业化的人力资源管理队伍。

需要普及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和知识的主要对象是企业经营者,特别是一把手。虽然每位管理者都应当是人力资源管理者,但是,如果没有企业第一把手的理解和认同,再好的制度也无法实施。

培养人力资源管理人才要比培养其他类型管理人才更困难。由于人力资源管理的对象是人,因此,并不能象对物的管理那样,用标准化的方法来统一,而需要在规范赌东道的基础上发挥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的创造性。对于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来讲,这里讲的规范主要不是指专业操作方法的规范,而是管理人员其行为准则的规范。

在新世纪,随着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企业将成倍地涌现。不同类型的员工与不同类型的企业在中国这一大地上的组合,为中国人力资源管理构造了一个丰富多彩的大舞台。12亿人口的中国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化水平的提高,不仅对中国的管理学,而且对世界的管理学都将是巨大的贡献。

共有365 位读者阅读过此文 出处:《人为本》 作者:董克用

::::网友评论::::

[会员管理] [网站地图] [法律声明] [意见反馈]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1 Chinahrd.net.All rights reserved.中人网 版权所有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会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杂志

面向21世纪的管理和管理科学 篇5

信息革命将在强化管理功能、改变管理组织、完善管理方法、革新管理思想等方面发生根本变化。21世纪的管理和管理科学,其发展趋势是创新管理的发展、风险管理的兴起、信息管理的普及、可持续发展管理的出现,并由硬管理为主转向软管理为主,同时知识管理日趋重要。

一、信息革命对管理变革的影响 半个世纪前兴起的信息革命正在迅猛发展,随着电脑进入家庭、因特网的普及和电话、电视、电脑三合一的临近,信息革命在21世纪仍将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最主要推动力量。信息革命既是技术革命,又是产业革命,它还将引发管理革命,产生以下四个方面的根本性变化。

(一)增强管理功能计算机最早在管理中是作为辅助手段被应用的。但现代信息网络即Internet/Intranet/Extranet的发展,正在使信息网络成为管理的战略资源而成为管理本身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息网络已不单是一般地提高管理效率和降低管理成本,还将通过管理的科学化和民主化全面增强管理功能,不是被动地适应原有的管理业务流程,而是积极促进管理业务流程的合理重组,综合集成各种互有联系的管理职能,使管理工作的面目根本改观。被誉为结构性商业革命的电子数据交换(EDI)把商务活动中票证和单据流转的相关环节,如纵向的材料采购、产品制造、出入库、销售和发送,以及横向的金融、保险、运输、税务等业务活动通过标准化商业文件的联网传输和自动处理整合在一起,即为一例。朝着“可扩展标记语言”(XML)方向发展的,把供货、生产、销售、客户、银行等各个环节形成供销链“一条龙”联网服务的电子商务(EC),将提供另一个新的实例。

(二)改变管理组织信息革命通过纵横交错的信息网络使信息传递方式由阶层(等级)型变为水平(自由)型,与此紧密相信的管理组织结构也就从尖顶的“金字塔”型变成扁平的矩型网络,原来起上传下达重要作用的中层组织被削弱或走向消亡,领导单位之间、执行单位之间,以及领导单位与执行单位之间,均可相互联系,不仅领导单位可以决策,而且执行单位也可根据实时情况进行快速决策。在客观环境变化频繁和剧烈的条件下,那种分工过细、相互割裂的管理组织,已不适应发展需要。相反,把相互关联的管理组织加以整合成了大势所趋,柔性的、灵活的虚拟组织应运而生。虚拟组织突破了组织结构的有形界限,有利于借用外力和整合外部资源,将成为21世纪组织管理的重要形式。

(三)完善管理方法管理方法是管理主体根据管理目标作用于管理客体以实现管理职能的原则、方式、工具和手段。信息技术的发展不仅革新了传统信息论在管理中的应用,使70年代出现的管理信息系统(MIS)面目一新;而且创造了全新的管理方法,如人工智能方法、虚拟技术等。由于信息网络的发展,政府和企业也在革新管理方法。例如,政府管理将越来越把重点放在跨部门、跨地区的关系到社会和经济发展全局的重大工作上;企业管理会更注重于员工的培训和学习,甚至强调自学和集体学习,以确立员工的共同目标和协调员工的整体行动。

(四)革新管理思想几个世纪以来,尽管管理学派林立,管理理念纷呈,但是新兴的信息革命的巨大影响,十分清晰地使管理思想从物本主义向人本主义演

变,从科学理性管理为主向人文价值管理为主提升,从内部管理为主往内部管理与外部管理相结合而以外部管理为主的方向发展。这种管理思想强调利用团队的知识、经验、技巧、能力、才干和抱负,发挥人们的主动性和首创性,在协同与合作中共同创造未来。新修订出版的《第5代管理》①是体现上述管理思想的代表作。该书作者把管理分为五代,从第二代到第五代都是按计算机的发展阶段来区分的,强调用新的“工作观”和“时间观”来否定工业文明的管理理念,废弃过时的等级制管理,通过建立虚拟组织、动态团队协作和知识联网来共同创造财富。

二、未来管理的发展趋势

(一)创新管理的发展创新 管理有三种互有联系的不同含义,一是对创新活动的管理,二是管理要创新,三是创新型管理。这里指的是最后一种含义。创新型管理的前提和结果必然是管理创新,同时这种管理的内容理应包括对创新的管理。创新型管理不同于守旧型管理,它把创新贯串于整个管理过程,使管理随着技术、市场等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但它也要求整个组织及其组成人员是创新型的,把创新作为其活动的主旋律。创新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企业赢得竞争胜利和保持竞争优势的可靠保证。可以预言,创新管理是未来组织(包括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根基。创新管理有助于企业促进全面创新,使创新活动由单项创新转向综合创新、个人创新转向群体创新。

(二)风险管理的兴起

高科技及其产业的崛起,市场、金融、经济的全球化扩张,导致不确定因素增长,由于信息不完备与非对称分布,又促进风险加大。人们在管理活动中不能不考虑风险因素,提高风险意识,加强风险管理,在捕捉机遇的同时努力防范风险。在风险管理中,不能满足于亡羊补牢,而应加强监督测和预测,以预防为主,把风险减少到最低限度,缩小风险可能造成的损失和带来的影响。分析风险形成的因素,预测风险到来的时机,积极采取防范风险的对策,以回避风险、转移风险、分散风险、减轻风险和作好承受风险的准备。风险管理是未来管理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搞好风险管理,就需要重视信用管理。信用管理是风险管理的前提。发展市场经济,应讲究信用和信誉。信誉乃是否有信用和信用度高低的保证是一种无形资产。在企业管理中要了解和掌握供应商、客户、合作伙伴的信用,甚至对他们的信用和自己的信用进行评估、分级。象美国这样的经济发达国家,就有专门提供企业信用信息的信息服务企业,如已有120多年历史的邓白氏公司。

(三)信息管理的普及随着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与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管理信息化正在往广度和深度发展,并进入了管理活动与业务活动综合信息化的新阶段。管理信息化的新发展进一步促进信息管理的普及和提高,导致信息管理在整个管理中地位的提升。信息管理渗透于和体现在各种管理无论是政府管理还是企业管理的一切方面和全部过程。可以说,若无信息管理,也就谈不上任何管理了。值得注意的是,已经出现了信息管理向知识管理演进的发展趋势。

(四)可持续发展管理的出现可持续发展是20世纪80年代初兴起的一种新的发展观。它强调由于资源稀缺、环境有限,为求发展而对资源、环境进行消耗、利用时,必须保障代内公平和代际公平,以避免全球不可持续的发展。在未来的管理中,政府、企业和公众都应遵守可持续发展原则,制订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并贯彻于整个管理活动。社会要求企业从趋利性经营管理转向“绿色”的经营管理,以节约资源和保护、美化环境为己任。在管理理论和方法中,和谐理论即研究各种组织内外和活动过程亲睦、协同、配合关系的理论及其应用,将得到更多的重视。

(五)由硬管理为主向软管理为主的转化管理是人的管理。首先,管理主体是人,其次管理客体虽然兼有人和物,但是对物的管理取决于对人的管理,归根到底还是对人的管理,所以管理客体主要也是人的问题。我国古代的管理思想,都很重视发挥人在管理中的关键作用。近代外国管理思想则与工业文明密切相关。本世纪初有基于“经济人”假设的泰罗的所谓科学管理,30年代后有基于“社会人”假设的梅奥等人的行为管理,50年代又有基于“自我实现的人”假设的马斯洛等人的人本管理,80年代以来出现了现代的文化管理,强调超越自我的企业文化和企业形象。管理发展史表明,明显地存在着由理性的科学管理即物本主义的“硬”管理向非理性的人文管理即人本主义的“软”管理的转变。“软”管理的发展是以“硬”管理的存在为基础的,而“硬”管理又靠“软”管理来提升,需以“软”管理的指导为前提。“硬”管理主要是高扬理性、崇尚科学的西方管理思想,要洋为中用。“软”管理中含有“天人合一”、人际关系融洽的我国古代管理思想,要古为今用。在中西管理结合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软”、“硬”兼有和融合而以“软”为主的中国式管理,乃是当今时代向我国管理界提出的历史任务。

三、知识管理日趋重要

迄今为止,人们对知识管理的认识仍未统一。最宽的理解认为知识管理就是知识时代的管理,最窄的理解则认为知识管理只是对知识资产(或智力资本)的管理。介于上述理解之间的认识,又有两种,一为对知识的管理,另一为用知识来管理。尽管理解不同,但是对知识作为一种重要生产要素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增长因而需要加以管理的认识却是相同的,对知识管理日趋重要的认识也是一致的。

(一)从信息管理向知识管理的演进知识管理是信息管理的延伸与发展。如果说信息管理使数据转化成为信息,并使信息为组织设定的目标服务,那么知识管理则使信息转化成为知识,并用知识来提高特定组织的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信息管理经历了文献管理、计算机管理、信息资源管理、竞争性情报管理,演进到知识管理。知识管理是信息管理发展的新阶段,它同信息管理以往各阶段不一样,要求把信息与信息、信息与活动、信息与人连结起来,在人际交流的互动过程中通过信息与知识(除显性知识外还包括隐性知识)的共享,运用群体的智慧进行创新,以赢得竞争优势。

(二)知识管理的作用在于培育集体创造力从土地、劳动、资本到知识,这几种生产要素中知识与其他要素不同,还可以调动别的要素。知识可渗透到劳动对象、劳动工具、劳动力以及科技、教育等各种因素,其作用越来越强化。知识作为无形资产日益变得重要起来,声望、商誉、商标、专利、注册设计、联系网

络,以及员工的经验与技能等等知识资产或智力资本都需要评估和管理。知识密集型的产品、企业、产业和经济,不仅在增加,而且不断显露出它们的相对优势。一个国家未来的兴衰将决定于它发展“头脑型”产业以否取得成功。知识的增加来源于不断学习。基于实践的学习尤为重要。靠权力来组织、实施活动的权力型组织将由通过学习来实施活动的学习型组织所补充,并且部分地被取代。知识管理是学习型组织的特征,它的作用在于培育和提高组织内部个人和集体的创造力。

(三)知识管理的目标是要推动创新创新是技术行为与经济行为有效结合。它表现在技术上有改进,经济上有效益。创新主要有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制度创新。制度创新是前提,技术创新是动力,管理创新是保证。企业把一种好的想法,变成有市场的商品生产出来,能获得高的回报,有了回报可进一步研究开发,生产和销售更多更好的商品,赚取更多的钱。这一过程就是企业的知识创新。现在,强调要建立和发展国家创新体系,这很重要,但创新体系只有以企业为主体才有真正的活力。知识管理就是要促进企业内部、企业与企业之间、企业与顾客之间、企业与高等院校和研究单位之间的联系,加强知识联网,加快知识流动,其目的就是要推动创新。知识管理应创造有利于创新的良好环境。

(四)企业的知识主管(CIO)与信息主管现代企业有首席执行官(CEO)。80年代初,在首席执行官之下增设了信息主管(CIO)。进入90年代后,在信息主管之前又增设了知识主管(CKO)。知识主管与信息主管有明确的分工,其工作重点不在于信息技术与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而在于培育集体创造力和推动创新

四、管理科学正在变革中 管理与技术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两个重要轮子。在我国技术落后、管理更落后的情况下,改进管理就比发展技术显得尤为紧迫。管理科学是研究管理中客观规律的,它源于管理但又用于管理。讨论21世纪的管理问题,不涉及管理科学的变革,就难以把问题搞透彻。

(一)管理科学乃是兴国之道管理科学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结合部,也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交叉融合的突破口。管理科学的重要性既与科学的重要性紧紧相依,又与管理的重要性密切关联。朱基指出:“今天到了要大力提供改善中国的管理和发展中国的管理科学的时候了。党中央提出了科教兴国的方针,这个科学包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个方面,当然也包括了管理科学。现在,确实需要强调管理科学和管理教育也是兴国之道。”②

(二)管理理论与管理方法的新进展根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组织编写的管理科学学科发展战略的调研报告,管理科学可分为基础理论性学科、技术方法性学科、实际应用性学科。近十多年来,这三类管理学科在我国都有很大的发展。目前我国设立管理学院的高等院校就已达200多个。从管理的理论与方法看,近几年来融会古今中外的管理思想和管理研究成果有突出的进展。例如,关于东西方管理的比较研究,有人提出中、日、美三国管理模式的差别,中国以“情”为特质,日本以“理”为中心,美国以“法”为重心;关于东方传统文化与现代管理的结合,有人认为东方管理文化的本质属性是“以人为本,以德为先”;关于集成管理问题,有人强调这是一种全新的管理理念和方法,其核心是运用集成的思想指导企业的管理行为,其实施应做到战略柔性化、市场内部化、技术群集化、组织网络化、信息高效化、文化整合化。

(三)由于21世纪管理环境更加错综复杂和瞬息万变,管理科学的发展为培养和训练一个新型的管理阶层服务,并通过这一阶层进而为改进和完善管理实践服务,这将成为新时代的必然要求。

21世纪仓库管理标准管理办法 篇6

仓储是一物流活动

仓储首先是一项物流活动,或者说物流活动是仓储的本质属性。仓储不是生产、不是交易,而是为生产与交易服务的物流活动中的一项。应该与其它物流活动相联系、相配合。这一点与过去的“仓库管理”是有重大区别的。

仓储的基本功能

仓储的基本功能包括了物品的进出、库存、配送也是传统仓储的基本功能,物品的出入库及在库管理相结合、共同构成现代仓储的基本功能;

仓储的目的

仓储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供应链上下游的需求。这与过去仅仅满足 “客户”的需求在深度与广度方面都有重大区别。谁委托、谁提出需求,谁就是客户;客户可能是上游的生产者、可能是下游的零售业者,也可能是企业内部,但仓储不能仅仅满足直接“客户”的需求,也应满足“间接”客户即客户的客户需求;仓储应该融入到供应链上下游之中,根据供应链的整体需求确立仓储的角色定位与服务功能。

仓储的条件

仓储的条件是特定的有形或无形的场所与现代技术。说“特定”,是因为各个企业的供应链是特定的,仓储的场所当然也是特定的;有形的场所当然就是指仓库、货场或储罐等,现代经济背景下,仓储也可以在虚拟的空间进行,也需要许多现代技术的支撑,离开了现代仓储设施设备及信息化技术,也就没有现代仓储。

仓储的方法与水平

仓储的方法与水平体现在有效的计划、执行和控制等方面。计划、执行和控制是现代管理的基本内涵,科学、合理、精细的仓储当然离不开有效的计划、执行和控制。

仓管方法

首先,制定仓库管理制度。其实任何企业的管理都离开不了制度的约束,尤其是在仓库管理这方面,程序多,项目繁杂,小到货物的摆放,大到全部货物的采购,都应该有一个可以遵循的制度,这样才能井井有条的来做,井井有条就是仓库管理制度的核心内容,以条例管理,以制度执行,仓库管理才有效果。

其次,建立仓库管理平台。仅有仓库管理制度还不行,仓库的乱是我们都不愿意看到的,最终结果的造成,都是来源于我们在乱之前没有畅通的信息流,如果我们清清楚楚的知道,哪些货物应该多进,什么货物有破损应该何时交谁处理,那么仓库管理就不在盲目,所以,建立一个以仓库管理软件为支撑点的科学的管理平台对一个企业的发展尤为重要。这里推荐仓库管理软件:象过河仓库管理软件。

最后,强化仓库管理执行力。有了制度,有了仓库管理软件,剩下最重要的就是执行力了,强化执行力,对于仓库管理工作至关重要,毕竟制度事实和平台操作都是靠人来完成的,人不操作或者随意操作,一切都是白搭,执行者根据仓库管理软件上的仓库信息,严格按制度执行,这样再乱的仓库,都会管理好的。

库存管理方法:如何有效进行库存管理

库存消耗的成本主要分为以下几类:

(一)资金的占用费用

主要指贷款利息支出及相关的机会成本,是库存成本中最主要的部分。

(二)库存的场地费用

指货物存放的场地费用,如场地的电费、水费等。

(三)库存管理费用

指对库存进行管理所需的费用,主要包括管理人员的工资。

(四)库存损耗费用

指物品存放过程中出现的损坏,如变质、遗失等造成的损失。

只有认识到库存管理到底哪里花钱才能着手解决这个问题。

然而,光是认识什么是库存成本是不够的,第二步是要你了解库存成本,也就是了解库存管理的目的是什么。

博商管理科学研究院的夏老师曾经将库存形象的比喻为“沉睡的金钱”,这笔钱如果运用得当,会变成巨大的财富,如果使用不善就会导致成本的流失。库存管理就是将这笔“金钱”唤醒的不二法宝。主要有三个方面:

①掌握当前库存量

企业在接受订货时或者制造及销售产品过程中,必须了解当前的库存情况,并根据库存状况决定生产运营方针,以免无法按时交货。

②减少库存所需的费用

通过对库存环节进行管理,将库存费用尽量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减少库存产生的成本。

③准确反映库存金额

企业在进行年终结算时,必须准确计算出库存所占的金额,否则容易造成财务混乱,对预算编制产生影响。

当然,不同行业的库存侧重点不一样,需要区别对待。

最后一步才是学会库存管理。大型企业往往采用自建仓库的方式为各分店提供服务,但是对中小型企业,这样很显然是不合算的,这里有五个方法,比较适合中小型企业运用:

1.产品面向客户

与客户进行沟通,充分了解其所需要的货物种类和数量,并通过对比分析,制订准确详细的销售预测,并据此进行制造生产。

2.与供货商建立良好关系

培养可长期信任的供应商,获得获取物资的优先权,保证送货时间。这样一来,企业就不需要为防止物资短缺而大量的囤积货物。

3.不畏惧缺货

缺货并不可怕,缺货至少证明企业并没有因为过多的库存消耗成本,一个永远不缺货的企业很可能只是因为它堆积了太多的库存。

4.出售多余的存货

企业不能保证采购的所有材料的数量都是准确无误的,当企业出现大量材料剩余且近期不会再使用时,不妨碍这些物资转卖给其他企业。

5.选择库存的临界点进货

不断检查企业的仓库,每次只在无法承受的情况下进货,而不是定期定时进货,这样可以避免使企业仓库堆积大量物资。

21世纪的管理挑战有感 篇7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定位,对策,发展

一、人力资源管理的角色定位

(一) 战略伙伴角色。

时代主题的变迁促使人力资源管理由操作层向战略层转移, 把人力资源和经营战略结合起来, 人力资源部门通过提高组织实施战略的能力来帮助保证经营战略的成功。

(二) 职能专家角色。

管理者在工作设计时应该充分考虑员工潜在的多元化需求, 用柔性的角色定位代替传统的职责划分来管理人事培训、奖励、晋升以及其他组织内部人员流动的事项。积极鼓励引导员工进行职业生涯设计, 使员工在企业角色变换中认识自身价值, 发挥其自身的最大潜能来为企业服务。

(三) 员工的支持者角色。

在新型的现代企业中, 领导与被领导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 人力资源管理由行政权力型转向服务支持型, 权威逐渐被知识所代替。管理者要想提高员工的参与度, 必须提高自身的知识结构, 强化自身各方面综合素质;为学习型组织的建设创造良好的氛围, 培养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和工作成就感。

(四) 变革的推动者角色。

在企业不断变革中, 人力资源管理者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 尤其当企业导入文化变革时, 透过组织改造、流程改造可以改变员工的行与工作方式, 员工的贡献管理可以去引导员工行为的改变, 教育培训也可以试着改变员工的心态, 具备为未来竞争的观念和行为。

二、我国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管理几点对策

(一) 改变观念, 从提高企业竞争力的角度积极推进人力叛逃管

理及其改革, 使人力资源部门成为企业战略决策层的战略伙伴, 参与企业战略决策过程。竞争力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也是企业能否搞垄断性经营的关键条件。但是企业要具备竞争力和搞垄断性经营在现化经济条件下只有拥有核心技术才能实现。而核心技术的创造只能由技术者来完成, 所以技术创新者作为人力资本的首要要素而存在, 而技术的市场化要求需要由职业经理人来完成。人力资源管理不应再是企业经营战略的一个执行者, 而应参与甚至主导企业战略的决策过程, 应从传统的辅助性、事务性的战术层面, 提升到获取竞争优势的战略层面。所以, 企业想提高竞争能力, 实现可持续发展, 加强人力资源管理是关键, 将其提升到战略高度。在战略执行的过程中, 通过各种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的设计和实践帮助企业赢得竞争优势更好地承担起战略经营伙伴的角色, 与各部门一起共同确保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

(二) 顺应企业外部环境变化, 积极推进人力资源管理的再造工程。

在企业经营过程中, 传统的功能使组织已经逐渐失去对环境的应变能力, 如果想打破过去传统的动作模式, 建立一个快速反应的组织, 必须对企业的组织结构进行再造工程。而工作流程和组织结构的重新设计必然要求配套的人力资源管理来适应, 这就需求重新构建人力资源管理体系, 不断提高其灵活性和适应性, 培养一批具有综合技能的高素质人才来适应新的环境变化。那么首先, 要从思想上重新定位人力资源管理, 提升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视程度及认识其战略价值;其次, 要将人事部门从传统的事务中解脱出来, 从原来以“管人”为核心的机制转化到竞争环境下以“开发和激励人”为核心的机制层面上来;另外, 要对员工进行积极的门路, 灌输新的思想观念及对新的管理模式的认识, 提高员工的主动参与意识及创新能力, 保持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

(三) 注重能本管理, 尽快建立一支高水平的专业化的人力资源管理队伍。

现在, 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已经逐步被企业所认识, 其功能的显现和地位的提升也同时对人力资源管理者提出了更高的素质和能力要求, “能本管理”成为人力资源管理发展的新阶段。它是通过采取有效的方法, 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能力, 从而实现能力价值的最大化, 把能力这种最重要的人力资源作为组织发展的推动力量, 并实现组织发燕尾服的目标以及组织创新。这就要求企业尽快培养一支合格的人力淘汰管理队伍, 使他们必须能够同时胜任职能性角色和战略性角色, 即能管理又能协调。企业可以通过建立促进人才成长和吸纳人才的开放系统来改善人才环境;通过加大员工资本投入, 开展与公司发展相适应的员教育培训来提升员工的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通过激励和约束机制及绩效改革的建立来提升员工的工作效率, 充分发挥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三、21世纪人力资源的发展趋势

(一) 管理目标方面的趋势。

随着未来企业组织越来越网络化、扁平化、多元化和全球化等, 未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也会在管理目标、管理职能、管理技术以及对管理人员的要求方面发生新的变化。

未来的人力资源管理是一种战略型人力资源管理, 即是围绕着企业的战略目标而进行的。战略型人力资源管理的目标就是为众多的利益相关者服务。未来企业的利益相关者主要是指本企业、投资者 (股东) 、客户、员工、社区和战略伙伴等。

(二) 管理职能方面的趋势。

随着外在环境的变化, 企业在人员、组织结构、管理等方面必然会出现一些变化。具体表现在缩小规模即裁员的趋势;技术进步要求减少某些部门, 如会计和管理部门的工作量的趋势;在世界范围内配置资源的趋势;公司合并以此获得人才的趋势;管理层次减少的趋势;实行风险付酬的趋势;适应强、变化速度快、重新配置资源的趋势。

(三) 管理技术方面的信息化趋势。

苹果公司是以无纸人力资源管理系统而闻名的, 技术进步使公司在人力资源管理中不再使用纸张, 公司在培训项目中使用CD-ROM系统并利用它来发送信息。惠普公司也因为它在人力资源管理中使用先进技术而著称。公司建立的无纸系统和在世界各地快速传递简历和信息的系统有利管理人员作出重大决策。

21世纪的管理挑战有感 篇8

摘要:要充分发挥管理会计的作用,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必须从推动管理会计发展的原动力出发进行分析。立足于我国目前的国情,应从管理会计的创新和理论研究与实践方面进行加强,以推动管理会计的发展。

关键词:管理会计创新发展

0 引言

至近代社会,当公司生产经营制度取代家庭生产经营制度,并占据统治地位之后,企业的经济管理工作便进入一个新的时代。正如马克斯·韦伯所指出的:以合理的资本会计制度作为公司的管理标准,是资本主义企业存在最起码的先决条件。也正是在此阶段,会计在企业里的管理功能作用日益突出起来,尤其是在进入20世纪之后,人们已经认识到会计是企业经济管理工作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1 与财务会计相比,管理会计更应关注企业内部

近代大工业的发展,出现了一些多为等级制的组织形式,在这些组织中产生了对会计信息的新需求,从而产生近代的管理会计。管理会计信息系统不仅可以提供有关成本管理的及时、真实的信息,还逐步发展成为一种双向沟通系统,在企业内部的规划、控制、交流、激励、评价等方面发挥作用。

然而到了20世纪的二三十年代,当几乎所有与管理会计有关的技术方法都出现以后,管理会计的发展却似乎停步了。分析其原因,很重要的一条是因为采用管理会计信息系统的大型企业获得成功,使得小型企业以其为范例,不再追求创新和改进。另一重要原因是管理会计信息相关性丧失。

这种情况持续到20世纪80年代。在初期的情形是,管理会计信息完全依附于企业的财务会计信息系统,对管理者而言,这些信息既缺乏时效,又过于笼统,对规划和控制而言更是被扭曲了。当此种情形被研究者揭示出来之后,立即在欧美的管理会计界引发了极大震动,无论是实务界还是学术界都开始对传统的管理会计系统进行反思,并按现有的技术条件和环境因素,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了革新,从而促成了管理会计教育和理论研究的新发展。

2 21世纪我国管理会计发展的关键

2.1 管理会计创新 信息系统改进决定了管理会计的发展。无论是ABC、ABM、ABB还是综合平衡记分卡,从根本上突破了原有管理会计所依赖的信息系统,更多地关注管理会计的管理本质,重视挖掘企业经营活动信息的管理内涵,从符合管理会计的应用角度处理信息,从而提高了会计信息的管理质量。如果仅仅依靠财务会计的那套对外财务报表/报告,以对外披露为目的的信息系统是不可能取得以上成绩的。只有对管理会计所依赖的信息系统进行有效的重新设计,形成以企业内外交易活动为中心的立体信息框架,即水平方向以对外报告为目的的财务会计信息系统,与纵深方向以对内部控制为目的的管理会计信息系统相结合,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管理会计的发展问题。在这个立体信息系统中,每一个交点都是一个企业控制的中心,其中财务会计重综合,管理会计重分析,两者互相促动,相辅相成。

目前,我国企业在管理会计运用的技术方面并不存在难以逾越的障碍,关键在于如何使企业增进创立管理会计系统和运用管理会计信息的意识。正如管理会计的创新只是管理会计发展的手段,真正推动发展的还应当是来自企业管理的内在力量。

2.2 国内管理会计停滞的根源在于内外环境需求的脱节 我国改革开放30年来的重点一直都是企业的产权制度改革,目标是建立独立面对市场竞争、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法人实体。按照委托代理理论的观点,产权不明晰的后果只能是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关系的混乱,代理人完全可以不把心思放在管理上,而独自追求特别利益的最大化。这样,管理会计在企业管理中的定位就会一直居于次要地位。

另一方面,改革开放所造成的市场环境又迫切要求企业凭借经济效益立足于市场,尤其是要注重企业的长期生命力。很明显,后者依赖于企业的长期决策行为,而长期决策行为的正确与否在于信息的有效性,建立和改进管理会计系统正是发挥这一作用的最有效措施。提高企业效益是今天许多企业的共识,而发展管理会计却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如果企业管理者一直利用私有信息,损害企业的长远利益,管理会计的发展也将无从谈起了。所以说,必须突破企业内外环境之间的界限,统一两者的需求,企业才会有动力去关注管理会计的应用与推广。

2.3 加强管理会计理论研究与教育和实践方面的联系目前在管理会计理论研究中,学者们的研究方向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关注欧美管理会计的发展,追踪欧美学者的足迹,总结好的做法,形成系统的评价,进而解释我国的实践活动,解决在我国企业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另一类则推崇深入实践,总结成功企业的成功经验,尤其是那些成功的民营企业和合资企业的经验,从理论上挖掘共性,总结可推广的东西。

教育界一直都是理论研究和发展的基地,又是实务会计人员的培养中心。笔者认为对会计人才的培养应当既包括专业会计教育,也包括其他类型的在职教育。从专业教育角度来看,应当形成系统的课程体制,其中必须包括专门的实践介绍性的课程。要达到这一目的,可以从引进国外专业教材和师资力量做起。对于其他类型的人才培养,除了要提高他们的管理会计意识,普及管理会计基本知识外,还应加强其对企业管理各方面知识的积累。后续教育将是企业管理人员和会计人员追随管理会计发展的主要手段。

2.4 我国管理会计进一步发展的线索

2.4.1 建立管理会计决策系统的不同主线索:企业经营战术管理会计——企业经营战略会计线索;企业总厂/分厂管理会计——公司/集团公司管理会计线索;企业经营成本管理会计——企业综合成本管理会计线索。

2.4.2 企业经营管理前线实施管理会计的不同线索:生产成本控制——生产成本计划线索;大批量/标准化生产成本管理——小批量/个性化生产成本管理线索;ABC/ABM管理——活动标准管理线索;综合质量管理会计——质量成本计算线索。

2.4.3 流通领域企业管理会计的不同线索:面向商品的流通企业管理会计——面向产品、市场、顾客的流通企业管理会计线索;批发交易业管理会计——小型零售业管理会计线索。

2.4.4 企业信息管理部门建立和实施管理会计的不同线索:会计信息系统——管理信息系统线索;企业内部信息孤岛管理会计——企业内部与外部信息共享和交换的系统线索。

2.4.5 加快研究现代高信息技术化条件下的管理会计课题,譬如信息技术发展与管理会计,信息技术投资评价,运用信息技术的成本作业管理,管理会计实务所用的计算机软件开发与担保融资,等等。

上一篇:医护人员辞职报告范文下一篇:中学生入团仪式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