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雨优美散文

2024-10-0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秋雨优美散文(共11篇)

秋雨优美散文 篇1

北方一年四季都会下雨,可是在秋天这缠绵又略有凉意的雨,一年两三场就算是多的了。每场雨时间也不长,多则四五天,少则一两天,雨是成丝的,落下来的时候她不会像春天的雨伴着花瓣充斥着花香,也不会像夏天的雨夹杂热气,更不会像冬天的雨那样刺骨,她有点像祖母手心的温度,暖点中含着岁月的微凉,用这种微凉无声的宣告秋天的脚步。

秋天并非书中描述的秋风飒爽,其实她还有“秋老虎”一称,早上起来冻的你穿毛衣,到中午直接是30度的温度,热的出一身儿的汗,太阳照的你都睁不开眼睛,整个人都是无精打采的,精神也恍恍惚惚的。这时心情就会莫名其妙的烦躁起来。可是到了晚上,天气又变凉了,坐在屋子里,会感觉到从窗子里吹来的小风,起初并不会觉得风很凉,可是你要是就这样坐下去保准儿一个小时内会上床暖一暖。这样的天气总是持续一两周后就会有一场雨。

这时的雨一下便是时断时续的一天,早上是凉的,中午是微凉的,晚上则是深凉的,小时候,雨天里没有农活可干,大人们便说,睡会儿吧!便在床上惬意的躺一整天,想着地里的玉米苗啦,豆苗啦,芝麻苗啦在贪婪的吮吸雨水长大,仿佛看到了秋末后成熟的果实特别是几天高温后的天气,乐的梦里都是笑的裂开了嘴,醒来后看着外面缠绵的雨,都会从心底感叹一声:老天爷真对得起百姓啊!这场雨让人省了多少力气啊!而孩子们呢,在雨天里也是欣喜的,三五成群的出去玩儿,看谁踩得水花最大,看谁踩水花最响,最后变成了看谁回家挨打最多!

雨下的很大的时候,便喜欢窝在床上看书,最爱看故事书,什么多萝西,杜小康,白雪公主,灰姑娘,几乎都是和他们一起入梦。不知不觉的童年的习惯保持到了现在,在这样的雨天,最喜欢的便是盖着被子窝在自己的床上看一天小说,书中的故事再夹杂着屋的雨,便没了自我,听着外面的雨声,烦心事仿佛也少了许多,窗外小雨落地声,被窝是自己的呼吸声,只有自己的存在,便在这暖暖的被窝里是窃喜,怎么会有这么A幸福的瞬间,又为自己的窃喜感到好笑,怎么会有这么幼稚的人儿,渐渐的便进入了梦乡,睡着睡着又忘了时间的概念,醒来时,或者是傍晚,或者是8,9点,都不知道,但是等天完完全全黑了,意识到该睡觉的时候,却怎么也睡不着,便闭着眼听窗外淅淅沥沥的雨声,哗哗哗,是小雨落在屋外冬青树上的声音,咚咚咚,这是落在那个没有装花的花盆里的声音,扑嗒扑嗒,肯定就是落在小水坑里的声音,还有落在塑料袋的哒哒哒,更有不知道落在什么东西上滴溜滴溜的响声,听着听着就判断不出来,迷迷糊糊的睡去了。

有时候也会撑着伞到外面去,看着红红绿绿的伞儿下人们的鞋子来回走动,湿漉漉的,就会想起在水里游得鱼儿,站着原地为自己忽然发现每个人都是一条美人鱼,回过神来,又觉得自己好笑,直到身上被雨打湿了才意识到伞撑歪了。遇见小水坑了,也会啪啪的踩上两脚,会忆起小时候和小伙伴嬉戏的场景,熟悉的笑容,稚嫩的面孔便会浮现在眼前。鞋子湿漉漉的,心里却暖暖的。长大后总会在路边看着小孩子戏水,孩童儿爽朗,干净的笑声总让我难以回神儿,朋友说我太伤感,我摇摇头,只不过那时的模样太美好,总是回荡。

秋雨优美散文 篇2

《文化苦旅》的创作始于1987年, 在1988年《收获》上全年连载, 后结集出版, 是余秋雨游历后的观感。与当时流行散文对现实人生的真实显现不同, 《文化苦旅》更多地承载了作者的想象。作者站在文化的角度审视过往的历史, 是要在如烟的往事中追寻并不如烟的历史。正如他在前序所言, 这些散文是他在“古代伟业的地方徘徊”, “踏在历史的足迹上面”的思索, 是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现象的当代关注。历史究竟有多遥远?文化究竟有多厚重?在余秋雨的笔下, 历史就像摄像师手中的镜头可远可近, 文化就像画家手中的画笔可以凝重可以惨淡。这从编入《文化苦旅》并选入人教社课标版初中语文教材的《信客》可见一斑。

《信客》是《文化苦旅》中余秋雨个人比较偏爱的一篇散文, 讲述的是一个在中国近现代发展史上非常重要、但又很少为人所知的劳动群落———在城市与农村之间传递物事的“信客”。作者笔下的信客, 作为一种职业, 是民国时期的事, 到现在掐指算来, 并不遥远, 但读完后却有沧桑之叹。这是因为“信客”不仅代表着一种职业, 更体现了一种文化。对于文化这两个字, 全人类广泛公认的定义就有280多种。余秋雨赞成荣格的话:“文化的最后沉淀物是人格”, 认为中国文化不完全表现在我们能背多少唐诗宋词, 而表现在它沉淀成的今天中国人的集体人格。同时他还把文化看成是一种广泛的生态, 主要表现在日常的生活、工作、方式当中。所以, 我认为“信客”这一文化现象, 既是中国人人格的积淀, 也是当时人们生存状态的聚焦。

作者单线条式地在经纬交织、繁杂磅礴的民国物事中抽取历史, 但并不让这段历史显得单薄, 而是把“信客”置于连接落后的乡村和繁华的城市的纽带地位, 从而把“信客”放在民国大社会的广阔背景下, 赋予了“信客”社会历史的意义。文章提到的“一个个码头, 一条条船只, 一个个面影”、“他们的谈话, 若能记录下来, 一定是历史学家极感兴趣的中国近代城乡的变迁史料”、“这些眼神, 是中国农村对自己的冒险家们的打分。这些眼神, 是千年故土对城市的探询。”无一不是当时社会的缩影。作者写信客, 不以一事一人点染, 而是选取两代人作代表, 让两个无亲无故的人演绎类似“子承父业”的悲情;也不是截取信客的某一时期做文章, 而是给予一生的关怀, 从生到死。这便具有了个人的历史意义。一个社会有着太多的个人历史, 但少有几人的历史不化作烟尘随风飘逝, 信客又会在这滚滚历史洪流中留下多少痕迹呢?老信客, 以生命为代价, 捍守信任的净土;又以责任相依, 不以贫穷易志, 哪怕是偶尔的一次错失, 也把教训传给后人, 把不安留给自己, 把悔恨带进坟墓, 为的是坚守最后的也是最高的道德操守。新信客热心厚道、洁身自好、宽解人意, 终其一生, 忠实地继承了老信客的祝愿和遗愿。虽然个人为之于社会和历史只是沧海一粟, 但因为每一粟以全部生命的热烈投入, 便成就了沧海纵流、人生本色的壮举。信客以诚信为本、仁义热心、任劳任怨、恪守职责、待人宽厚的人格精神, 就是最绚丽的人生本色。这些人格品质, 无一不是千年传承、代代积淀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 无一不是祖先留给我们的精神瑰宝。然而, 历史在留下金子的同时, 也留下了沙石。老信客贪小便宜丢失职业操守, 村民的虚伪攀比和无理迁怒, 发财同乡的背信忘义等人性中丑陋的一面, 在文中也屡见不鲜, 让人心情郁闷, 特别是人们对老信客的冷漠, 令人心惊的无常和苍凉。老信客为乡人做了几十年的信客, 任劳任怨, 仅是一次的无心错失, 虽自残一手诚心悔过, 却不能得到人们的一丝宽容与谅解。多年以后, 当面对他的坟墓, 健忘的乡人, 只是“为了看着顺心, 也把那个不成样子的坟修了一修。”这是何等的悲凉!

信客, 作为一种文化现象, 它还表现为一种极为悬殊的城乡文化背景。在这种文化背景下, 生活着两个无论思想意识还是经济状况都存在极大差异的生存群落, 一是眼界开阔、物质较丰富的都市人群, 一是长期封闭、闭塞穷困的乡村农民。如果把信客当作游离于两者之间的特殊生存群落, 那么信客所体现的文化现象就为我们展示了三大人群的生存状态。有人说:社会有什么样的需要, 就会产生什么样的职业。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 上海郊区的农民不满长期的贫穷, 不少人毅然进城淘金, 两地的往来骤然增多, 迫切需要有人勾连两地传递物事, 但由于乡村的穷困和交通不便, 阻碍了邮局的建立, 于是信客应运而生。贫穷和落后居然成了信客这一职业产生的重要的不可或缺的原因, 当时农村的生存状况不难想象。从信客工作的难度看, 他们“常走的路大多七转八拐, 换车调船”;“一概是肩挑、背驮、手提、腰缠, 咬着牙齿走完坎坷长途”;“所带的各家各户信件货物, 品种繁多, 又绝对不能有任何散失和损坏, 一路上只得反复数点, 小心翼翼”;“买最差的票, 住最便宜的舱位, 随身带点冷馒头、炒米粉充饥”;“一身破衣旧衫, 满脸风尘, 状如乞丐”。即使这样艰辛的工作条件, 也不是横亘在他们生活道路上的唯一困苦。路人的冷漠、为同乡料理后事遭受的呵斥和怀疑、被同乡陷害倍受毒打和委屈, 都时时折磨着他们的精神和身体, 让他们的生存状态更加艰难。信客工作条件的艰辛, 生存状态的艰难, 越是说明乡村的落后, 衬托农民生存状态的不堪。文章虽少有直接描写农村的落后, 但农村的贫穷、乡民的狭隘心态却在文中抒写的原生态文化里可以找到印迹。老信客为代表的强烈的“交接班”意识, 农民不经意地小心防范、攀比心态, 看热闹爱打听的好奇心, 以夹黑雨伞传达噩耗的风俗, 因大部分缺少文化而代读代写书信的现象等文化习俗, 既原汁原味传达出浓厚的乡土情结, 又从侧面反应了农村贫穷、封闭、落后的生存状态, 让我们在体味田园牧歌式温情的同时, 深感埋藏了几千年的无奈。对于城市, 乡民充满了幻想和向往, 都市的升沉荣辱, 震颤着他们长期迟钝的神经系统。繁华的十里洋场, 灯红酒绿的夜总会, 别致的欧式建筑, 都是文明和财富的凝聚。生活在这里的人有着偏近工业社会的生活节奏, 有序、紧张、繁忙。他们有着比农村稍好的生活条件, 更进步的社会环境, 中西文化互相渗透形成的文化氛围。这样的生存状态成了引领时代潮流的方向, 也死死吸引着乡民们的眼球。然而, 都市的生活并没有乡民们想象的那么舒适, 也没有幸运同乡描述的那么丰美, 失业和被剥削常常困惑着大多数的人们, 特别是那些挤进城的少数农民冒险家, 各种困难和凶险成了他们淘金之路上的拦路虎。这就是思想上追求自由、文化上兼容并存、平等开放的城市文化背景下的都市生存状态。信客用自己的理解向农村阐释着城市文化优越, 同时也用自己的方式接纳城市文化并与之融合, 缩小城乡文化的落差。悬殊极大的农村生存状态和城市生存状态, 在信客眼光的打量和脚的丈量下骤然紧密联系, 使看似浅薄的文化有了厚重的载体。

正如余秋雨先生所说的那样:“在高层次上我把文化看成人格, 在低层次上我把文化看作生态。”[1]文化, 在余先生眼中就是人格和生态的展现。信客, 这一特殊历史时期的上海文化现象, 不仅为我们展示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积淀的诚信、仁义、任劳任怨、恪守职责、待人宽厚的人格魅力, 而且把极为悬殊的城乡文化背景下的三种生存状态袒露在世人面前, 让我们在称颂信客高尚人格精神的同时, 对人们的种种不幸遭遇油然而生沉重的谓叹。也许这就是作者产生写作冲动的原始欲望吧!

参考文献

余秋雨文化散文的特色 篇3

余秋雨(1946—),浙江余姚人。学者,著名作家。荣获“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称号。

曾以散文集《文化苦旅》震动文坛,打出“文化散文”的旗帜。其代表作品《山居笔记》、《霜冷长河》等长期位居全球华文书畅销排行榜前列。被公认为是目前华人世界影响力最大的作家之一。

余秋雨的很多散文貌似记游,实则包含了对人文内涵的深刻思考,给喧嚣浮躁的浮世众生注入了一种静默、安详、理性和深沉的品质。近年来他的作品多次被选入中考语文试卷。

应当说,作为一名大文化散文的写作者,余秋雨的散文语言别有意味,令人耳目一新。他的语言言简意赅,字约意丰,并且非常注重语句之间的抑扬顿挫、音节上的铿锵悦耳,具有声音美、意象美以及句法美,从简单又简约的普通文字中发掘出他人无可比拟的独到品质,构造他特有的语言品位。可以说,语言运用是余秋雨散文的第一因素。他少有繁冗的词句、多余的赘言,也少有随心所欲的心绪流露。他的语言凝练,简约,并且深思与言情完美结合,其灵性的发挥,心志的醇美,抒情的律动以及结构的绵密,都达到了一种极致,并且让人不可思议的是,他是书写得如此轻松与自如,招之即来,挥之即去,毫无做作穷尽之感。

(李瑞龙《论余秋雨的散文艺术》)

余秋雨这个名字,和当代的许多热点论争联系在一起。这可以从报刊、网站一波未平又起新浪的批评论战中感受到,也可以从一本又一本的论争文集中阅读到。如果当初他安心做一名史论学者,恐怕只在学术圈中享有知名度,但从上个世纪末开始,他将学者的睿智灌注到了一篇又一篇的散文中,进而形成了一个系列,筑成了一种风格。

(秦晓帆《简析余秋雨文化散文的创作动机》)

余秋雨的散文以其优美的文笔、浓郁的抒情、丰富的联想、睿智的评点等等吸引着广大读者。他的文化散文,讲古论今,引介知识,描写景物,关注中外古代知识分子的人格命运,从尘封的历史遗址和人文山水中挖掘能够给人们带来启迪的精神内蕴。读余秋雨的散文,我会不自觉地惊叹余秋雨敏锐的洞察力,感慨自己何以不是那“一二个有悟性的文人”,会不由自主地被余秋雨文中的激情与叹息所裹卷,却不能“吞吐千年”。

(王汉英《余秋雨文化散文的特质》)

秋风寒,秋雨凉优美散文 篇4

斜阳西下,摘一片红叶,暖一壶温馨。飘洒雨雾,冷落清秋。凋零了江南一片烟雾,眉梢上凝聚了白霜描摹的清浅,紫藤蔓花中蝶舞翻飞,摇曳了一树的姹紫嫣红。捧着掌心的凉雨,抖落着一阵阵风寒,松针上沿袭一股涓涓细流丝雨,滑落到地面汇流成河。

石板上的雨影,倒映着岁月的木屋,直直的板,横横的梁。一组红红的灯笼剪开了一巷雾气,闪出了一簇簇红晕的光。顿悟中,圆满了深巷的遥远,把无数的风花雪月洒落在无尽的石板路上。

一把风雨,一把心酸,一把泪痕,都被一河浑浊的.流水埋葬。台阶上的湿雨,润泽了孤零的几片红叶,勾起了枫叶草绿的层层回忆。直到桂花飘香时,潺潺浓郁的金菊才轻轻散发阵香。

秋风寒,卷起了一把青花,细雨绵绵里,缠绵着徘徊秋雨的浪漫。秋雨凉,多情晾晒了湿衫,挑起霓裳羽衣,年轮中牵手秋的时光。

云水禅心,铺一路善良。西窗烛下,柔情陪伴静谧的夜色,望星空青灯,古佛梵音乐律。一曲月下的思念,难以斩断抽水的砍刀。

推窗,让微风拥挤格棂。秋雨里,感叹着时光的飞逝,秋风中,温暖生命的花开花落。

剪一剪秋色的浪漫,栽一瓣心香在手掌。铅华里润泽如玉的梦,悄悄的滑落眉梢。在蹉跎岁月中,只要不去触碰那块苍凉,不去揭开那块伤疤,时间总会淡忘一切,花开也会魅力一切。

世界上没有圆满,也没有如意。唯有时光荏苒,岁月如梭。许下三世的诺言,许下三生的温婉,有秋雨生凉,有秋寒成风。过往山水间,承载了三千年的生命厚重。

砚池秋雨,挥笔秋风。把生命的炫丽打磨成一树的巅峰,放飞一程梦想,一程希望。风过温暖,雨走天亮,成长中孕育希望,憧憬里越过彷徨。云帆尽头,万缕菁绿,又是一轮崭新的太阳。

也许,我走出了这块红尘,却又陷阱了另一坑温柔。歪斜的夕阳西下里,如血的是回忆,如泪的是冷漠。轮回就是这样,四季也会反反复复。总想摆脱自己的影子,却又踩着自己的岁月。其实,人生就是在苦水里长大,幸福也是在泪水里成长。

描写秋雨优美段落 篇5

2. 雨越下越大,很快就像瓢泼的一样,看那空中的雨真像一面大瀑布!一阵风吹来,这密如瀑布的雨就被风吹得如烟、如雾、如尘。

3. 夏雨落在大地上,卷起一阵轻烟,土地好像绽开了一个个笑窝。

4. 冷酷与疯狂,绝望与希望,毁灭与重生,都在这风暴与雨水中相遇!汇聚!融会!交锋!

5. 你听!雨掉在屋面上“嘀塔嘀嗒”,就像奏着打击乐。雨下到水塘里“丁丁丁”地唱起来,水面上还溅起一朵朵小水花,又似水花姑娘在轻盈地舞蹈。

6. 听雨的声音,一滴滴清晰,你的呼吸象雨滴渗入我的爱里。

7. 雨声可以平静我们的心灵,它会使忧伤的我们不在怅惘,取代而之的是面对以后的自信心。

8. 春雨,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

9. 泛滥的江河漫出红尘,滑落在荒凉的高原上,顺着水的灵性向下滚动,穿过音乐的眸子,化为滴滴春雨。

10. 雨点像断了线的珠子,一滴一串得掉在雨水汇成的水洼上面。春雨纷纷,染绿了山,染绿了水,染绿了石板小路。

11. 风呼呼的吹着好似一个奏乐家,雨一边附和着一边创造出一的意境。

12. 秋雨,淅淅沥沥地下着,像一幅没有尽头的画卷。

13. 春天的雨吹起彩色的小喇叭,它告诉大家,夏天快要来了。

14. 三月的雨像无数只小手,打在林叶的琴键上,奏出了一曲春天的赞歌。

15. 有人说:“听着雨声,享受自己那份独特心情,那是一种幸福的感觉”。

16. 雨过天晴,太阳露出了笑脸,一道艳丽的彩虹,在草原上空,搭起一座美丽的桥梁。

17. 狂风卷着暴雨像无数条鞭子,狠命地往玻璃窗上抽。

18. 大雨疯狂地从天而降,黑沉沉的天就像要崩塌下来。

19. 一阵狂风卷过,带来了骤雨,雨丝像铁条一样又粗又直,从天空刷拉拉洒下来。

描写秋雨的优美语句 篇6

3、秋雨如烟如雾,无声地飘洒在那空地上的瓦砾堆里、枯枝败叶上,淋湿了地,淋湿了房,淋湿了树。

4、飒飒的秋风轻悄悄地牵起柔柳的手臂,伴着草丛里金铃子的歌声与蟋蟀的琴声,翩然起舞,夜来香和米兰幽然开放,散发出丝丝清冷的香味。

5、雨渐渐停了,云渐渐散了,几滴冷冷的雨珠模糊了我的双眼,似乎除了眼前的一切,还有别的蕴藏。一片树叶落到了我的眼前,我拾起它,放到了它真正的家—泥土。“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就当这是我对春天的寄托吧!

6、秋雨没有春雨的温馨与多愁善感;没有夏雨的轰轰烈烈,大大方方;更没有冬雨的严寒与冷漠;有的只是朴素的外表,简陋的场面与一丝丝让人觉得悲伤的忧愁。

7、秋雨,没有春雨般细腻温柔,也没有夏雨般豪爽热烈,却是如此地宁静、典雅。秋雨中,我领略到了一种烟雾般的渺茫,一种水晶般的清爽。那是一位腼腆的小女孩,羞涩地却又如此静谧地倾听我的心事。

8、这便是秋雨。没有春霖可带来的希望,也没有夏雨可带来的繁荣,甚至连冬雪可带来的酝酿也荡然无存。它只会带来失意,带来沉痛。难怪人们常说秋天永远不会是恋爱的季节!而是分手的好季节!

9、秋雨是那么的缠绵,凄凉,她推开了秋天的大门,预示着我们:秋天已经来到。她的美丽感染了棵棵树木上的叶子,叶儿欲追寻她的足迹,随风飘落,在空中不停的舞动,给人以静静的遐想和沉思。

10、雨下下来了,没有一点征兆,就下下来了。那雨如牛毛,花针,细丝,有一丝的寒意,有一的丝的悲凉。它没有春雨那么蒙胧的悲凉。与温馨,没有夏雨那么热情奔放,更没有冬雨的冷酷,有的只是一丝悲伤与一腔善感的情怀。雨还在细细地下着,显得那么孤单与悲凉。

11、秋雨,它是丰收的前兆,秋雨会给成熟的庄稼最后一次浇灌,使农民们得到了丰收。同时每场雨都会给每个孩子带来快乐。他们在秋雨中嬉戏,即使是雨水把它们的头发衣服打湿了也不觉得冷。这就是秋雨的快乐之处!

12、秋雨沙沙地下着,这是它在演奏。奏黄了一片片稻田,奏红了一棵棵枫树,奏出了遍地金黄,奏出了象征着成熟、丰收的秋色。

13、秋天的雨,吹起了金色的小喇叭,它告诉大家,冬天快要来了。小喜鹊衔来树枝造房子,小松鼠找来松果当粮食,小青蛙在加紧挖洞,准备舒舒服服地睡大觉。松柏穿上厚厚的、油亮亮的衣裳,杨树、柳树的叶子飘到树脚下。它们都在准备过冬了。

14、苍穹的雨,一丝一丝地飘着,像满天飞舞的细沙;为大地绿物,带来一份希望,滋润在叶梢,也为河塘的水鸭,带来一股愉悦的情趣,觅寻着秋的奥秘。

15、秋天的雨,藏着非常好闻的气味。梨香香的,菠萝甜甜的,还有苹果、橘子,好多好多香甜的气味,都躲在小雨滴里呢!小朋友的脚,常被那香味勾住。

16、秋雨,没有春雨般细腻温柔,也没有夏雨般豪爽热烈,却是如此地宁静典雅。秋雨中,我领略到了一种烟雾般的渺茫,一种水晶般的清爽。那是一位腼腆的小女孩,羞涩地却又如此静谧地倾听我的心事。

17、打开窗户,清新的芬芳随着泥土的飘香扑面而来,那意蕴仿佛诗歌般凝练优雅。我要三分易安的婉约,三份东坡的豪迈,三分陶潜的淡泊,三分李白的旷达,三分纳兰的心绪,凑成何等的惬意,再来倾听这自然的雨声。

18、秋雨,悄然无声的飘落着,像是无数蚕娘吐出的银丝,密密地斜织着,凄凉幽怨早已显露出来,她的雨帘是那样的密,为天地间挂上了一道珠帘。

19、雨不大却下个不停,这场秋雨似温柔的春风,却又似那冷酷的冬风,飘落在我身上,冲洗我内心深处的那份伤感。我在忆梦中飘逸,仿佛除了秋雨,这个世界与我无关。今晚的雨格外清新,而我今夜的心情似那秋雨,有一丝淡淡的哀伤。

20、秋雨沙沙地下着,这是它在演奏。奏黄了一片片稻田,奏红了一棵棵枫树奏出了遍地金黄,奏出了象征着成熟、丰收的秋色。

21、也许因为是秋雨吧,所以雨滴总是带着一丝淡淡的哀愁。忽然感到无比的思念,思念去年那一场秋雨,思念那雨中萧瑟的背影,思念那令人心寒的笑容。

22、晚秋底澄清的天,像一望无际的平静的碧海;强烈的白光在空中跳动着,宛如海面泛起的微波;山脚下片片的高粱时时摇曳着丰满的穗头,好似波动着的红水;而衰黄了的叶片却给田野着上了凋敝的颜色。

23、秋雨,它是丰收的前兆,秋雨会给成熟的庄稼最后一次浇灌,使农民们得到了丰收。同时每场雨都会给每个孩子带来快乐。他们在秋雨中嬉戏,即使是雨水把它们的头发、衣服打湿了也不觉得冷。这就是秋雨的快乐之处!

24、秋雨沙沙地下着,这是她在演奏。奏黄了一片片稻田,又奏黄了一串串香蕉,奏黄了遍地金黄。丰收的秋色。啊!秋雨,愿你奏出更婉转的节奏,奏出新的乐曲!

25、秋风沙沙地吹来,染黄了田野,染红了枫叶,带来一丝凉意。

26、秋雨不像春的蒙蒙细雨,也不像夏的嚎啕大雨,秋雨飘飘洒洒,像一片幕布,无边无际,朦朦胧胧。秋雨是五彩缤纷的,在稻田里,秋雨是金黄的;在洒落的土地上,秋雨是火红的;在小山上,秋雨是浓绿的。

27、雨的脚步细碎而又轻盈,交织成网笼罩着寂夜。在黑夜中,看不清远景,只有一个模糊不清的轮廓。躺在床上,闭着眼睛听雨。空灵纯净的雨声犹如一首优雅美妙的钢琴曲,渐渐弥散在夜空。无法用拟声词来形容,那是在抹杀它的美妙。唯美,飘逸,纯净而自然。

28、秋天的雨水特别多,总是滴滴答答下不完,害得我哪也去不了。不过空气变得清新了,不再干燥了,雨一停,秋高气爽,很美丽。

29、秋雨霏霏,飘飘洒洒。如丝,如绢,如雾,如烟。落在脸上凉丝丝,流进嘴里,甜津津,像米酒,像蜂蜜,使人如醺,如梦,如痴,如醉。

30、撑着小伞,走在绵绵的细雨中,倒也有一番风趣。珍珠似的小雨珠从身边飘过,伸出手去触摸这凉凉的雨水,清爽极了。一阵秋风拂过几丝雨水飘到了脸上,让我感到一丝清凉。雨渐渐小了,细雨中传来一阵阵清淡的花香,虽然已是深秋,但在细雨的滋润后,也显示出一片生机。

31、秋风,像把锋利的镰刀,从柳树梢上刮过,半绿半黄的树叶,刷刷地飘落下来。

32、柔丽清新的旋律,温情脉脉的音乐语言,引路遐想的意境,犹如淳淳的清泉,融入大地,融入秋天,熔炉每个人的心灵,随着秋雨的来临,一副满涂着喜悦、丰收的色彩斑斓的秋日风情画顿时展现在我们的眼前。

33、独自散步于乡间小路,也许是因为秋雨的陪伴,似乎不感到寂寞。秋雨淋漓了我的心事,抚平了我的心绪。所有的孤单都随秋风而去,只剩我和秋雨互相诉说对方的心事。仿佛它就是思梦。

34、秋天的雨是淡蓝色的,晶莹透彻。千万条银丝,荡漾在半空中,迷迷漫漫的轻纱,披在黑幽幽的田野上。雨落在水里,像滴进晶莹的玉盘,溅起了粒粒珍珠;雨落在树上,像给枝条梳着柔软的头发;雨落在地里卷起了一阵青烟,土地好像绽放出了一个笑的酒窝。

35、秋雨淅淅沥沥的下着,敲在窗上、地上,奏出一支秋的进行曲,其中的意味是深长的,使你回忆往事,令你思念家乡,与其说这便是愁,到不如说这也是一种美的滋味吧。啊,秋雨把梧桐树的衣裳打黄啦,给秋天穿上了一身神秘的彩妆。

36、我喜爱秋雨,更喜爱在秋雨中漫步。秋雨瑟瑟,在雨中感受秋天的诗情画意,却有别样的情趣。秋雨不像春雨那样的温和,不像夏雨那样的急骤,秋雨的雨点很细,牛毛细雨洒在身上如玉般凉爽宜人。

37、过了好大一会儿,雨才淅淅沥沥的下起,这时,雨水打在叶子的声音,雨落在地上的声音,雨打在雨伞上的声音,都纷纷响起来了,交织成了一首恬静的小曲。树叶与树叶之间的摩擦,则成了最好的伴唱,小草、小花也翩翩起舞了。雨越下越大,又从大雨渐渐地变成窸窸窣窣的小雨,连绵起伏,诗意绵绵,让每个人的心里都感到无比的顺畅。

38、那秋风如同一支神奇的画笔,给树叶涂上浅红、嫩黄、深紫、翠绿各种各样的色彩,绘出了一幅五彩缤纷的山水画。

39、漫步在雨中,独自一人感受着雨的寂莫、孤独。凭寄离恨重重,易得凋零,更多少无情风雨、秋雨丝丝,仿佛生命已到尽头,无比绝望。蓦然间,一朵秋菊傲然于风雨中。惜春更选残红折。这又让我看到了生命的活力。刹那间,心中愁云烟消云散,我又显现出了活力和生气。

40、秋天的雨,是一把钥匙。它带着清凉和温柔,轻轻地,轻轻地,趁你没留意,把秋天的大门打开了。

41、秋雨唰唰地下着。细密的雨丝在天地间织起一张灰蒙蒙的幔帐。

秋雨优美散文 篇7

一、余秋雨散文的鲜明特点

(一)关注传统文人所具有的人格精神

余秋雨笔下出现过苏东坡、范仲淹等一大批文学史上璀璨生辉的名字,他们才华横溢但是又命运坎坷,他们由于富有才华与个性而不容于朝廷而且还受到了小人们的诋毁,遭遇到冷落、流放、贬谪,但不管如何,他们始终保持坚忍不拔的文化良知,用恶劣的环境磨炼意志,激发出无穷的智慧。比如,《苏东坡突围》一文就描述了诗人苏东坡一次又一次地为小人所诋毁,被贬谪至更为偏远蛮荒之处,但是他从来没有放弃对于文化的执著探索,反而用更多的时间与精力投身于文学创作。实践证明,其多数优秀散文作品均在被贬谪之时创作。这一系列文章通过对传统文人悲剧命运的展现,让人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中国文明史实际上是一部苦难十分深重的文明史,更是与专制制度进行抗争的历史。

(二)通过独特视角解读中国文化

余秋雨没有受到传统观念所造成的影响,而是用十分独特的视角来对待祖国的山水、古迹,显得深刻而又独到。在 《都江堰》一文中,余秋雨觉得都江堰要比长城更显伟大, 长城虽然雄伟的,但讲求的是排场,其背后充满了令人心悸的暴政。都江堰却始终是质朴的,滋润与灌溉中华民族达千年之久。余秋雨没有受到传统观念所造成的影响,并内有掩饰历史的伤痛以及丑恶,而是指出了长城背后所隐含的残暴,并且肯定了都江堰具有的实用价值以及突出贡献。

二、余秋雨散文中戏剧化冲突的主要思路

缺少了冲突也就没有戏剧。戏剧文学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构造了尖锐而激烈的戏剧化冲突。所谓戏剧化冲突,主要是指对人和社会之间、人和自然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所进行的艺术化表现,是生活冲突与性格冲突等在戏剧当中的一种集中表演。戏剧冲突主要源子于现实生活当中的各类矛盾冲突,而生活当中的矛盾冲突往往是在有限的时空当中加以展现的,从而形成了高度集中化的戏剧化冲突。戏剧化冲突能够很好地推动了故事情节向前加以发展。在冲突过程中,人物所具有的性格特点能够得到全面展现与完善,而文章的主题也能够由于戏剧冲突而得到很好的揭示。与此同时,十分激烈的戏剧化冲突还能很好地吸引欣赏者们的注意,从而引发其进一步欣赏的兴趣。

在余秋雨所创作的散文作品当中,无论是人和自然之间,还是人和社会之间,不管是人和人之间,还是人物内心之中的矛盾,冲突之处可以说俯拾皆是。在散文创作当中, 有研究者把冲突称为“两难选择”,而余秋雨则将其视为“未知结构”和“两难结构”。比如,余秋雨散文作品《道士塔》 中就描写了负责看管莫高窟的王道士觉得洞窟中的壁画有点暗、有点眼花,就自作聪明地拎来石灰进行粉刷。其后果是“唐代的笑容,宋代的衣冠”都消失了,“洞中成为一片净白”。通过此段文字,读者们看到了美妙至极的壁画与净白的石灰之间的激烈冲突。王道士自身的愚昧与莫高窟灿烂文明之间的冲突。

余秋雨十分善于应用戏剧化冲突进行散文创作,将一个原本生硬、苦涩的难题转换成为一个生动却又是两难的选择。他之所以会如此应用两难构思的方式,主要是因为其十分注重于散文具有的吸引力,而吸引力之内在依据就是文章自身所具有的张力。张力一般是因为问题而产生的, 一旦完全没有了问题,那也就没有了展示、阐述分析、解决问题之欲望。这样一来,散文就连开弓之力都没有了, 就更谈不上如何射得出去了。有鉴于此,余秋雨散文作品中的那些主角在艰难地考虑进行“两难”选择之时,他自己在创作中就更在进行“两难”的选择,其结果是将读者们也带入到“两难选择”的过程当中,从而凸显出其散文戏剧化冲突的无穷魅力。

三、结束语

总的来说,为了把漫长的历史浓缩于篇幅有限的散文之中,余秋雨在其作品中借鉴了大量的戏剧化冲突元素加以表现。余秋雨采取移花接木的方式,将戏剧冲突的手法完美地结合到其散文创作当中,不但让其作品的结构始终保持严谨而又统一的文化品格,而且为这些散文所表达出来的深邃内容提供了全新的载体。

摘要:余秋雨散文通过大胆创新,以强烈的人性关怀、深刻的历史反思、沉重的文化忧患而深受读者的青睐。本文从复杂的文化现象当中脱离出来,以余秋雨散文的鲜明特点为基础,着重从戏剧冲突视角探讨余秋雨散文特点下的戏剧化元素思路。

大运河的优美篇首(散文) 篇8

人对什么都有探求之心,泰山极顶,长城龙头,黄河源地,天涯海角都已去过,大运河之首却成为一个焦渴的期待,那是久违的故乡吗?

正是草枯地阔,木落山空时节,出京城好远了,又出了通州好远,天地越见舒朗,直到再不见一座建筑,完全一片野旷天低的景象。

有雪纷纷扬起,温度更显低落,情绪却昂扬起来。浑茫间走下一个斜坡,再拐个弯,就看见了粉墙黛瓦。是的,这里该有一些房舍,这里该是多么繁闹的去处,茶肆酒楼客栈官署都会有。一排高树挤出了一条通道,落叶发出苍然的声响,车辚马萧一般。尽头一堵巨石,石上有字,再看一个牌坊,上书:漕运码头。是了。急走几步,不顾鞋子踩进水洼,眼前已然出现一条气宇轩昂的大河。禁不住喊出了声,那声音,连自己都吃惊,似乎在村口见到了倚望的亲人。我呆愣着,这就是大运河?那个京杭大运河的北首?

许多河流的源头,都是细水浅溪,就像一部交响的序曲,而后才渐入高潮。只有大运河首来得这么突然,横江断河一般,置你于无准备的惊叹之中。

河首像个大口,万里旷风都顺到了这里。水面蒸腾着雾气,像河在呼吸。大运河,你老有千岁,同自然的河流相比,却仍是一条年轻的河。你那么平静,平静得只有轻波微澜,越是如此,越显端肃。你那么宽阔,比我想象的宽多了。看不清你流去的地方,那里已烟锁雾罩。

漕运码头空无一人,干净得像一个封面,打开去看,却是山重水复、雄浑壮阔、帆樯林立、舳舻相接。身背肩扛的急步,浑浊嘶哑的呼喊,昂扬长啸的骡马,低陷沉转的车轮,泪眼彷徨的送别,白发苍然的祈望。一条大船刚刚离港,一批船舶又小心靠岸。漕运发达时,仅从天津每年过来的漕船就有两万艘,更别说还有商船。

大运河,一个运字,让水的实用功能活泛起来。运河不仅输去一条通衢大道,还输去了大河的文明之波,广袤的土地变得丰沃,并催发了农耕经济向商旅经济的转变,码头带动着一个个集镇和城市迅速膨胀。水道的开通已使直沽寨发展成远近闻名的“天津卫”。运河沿岸呢?淮阴、镇江、常州、无锡无不得益大运河的润泽,还有苏州、嘉兴、杭州呢。长江和运河交汇处的扬州,更成为中国最繁华的地方。

700年前,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看到运河的时候,不由得惊叹万分,并说:“值得赞美的,不完全在于这条运河把南北国土贯通起来,或者它的长度那么惊人,而在于它为沿岸许多城市的人民,造福无穷。”马可·波罗当时把浙江称为蛮子省,他没有想到,那个蛮子省,后来成了世人向往的人间天堂。

说起来,应该庆幸一次次从皇宫里发出的疏浚运河的圣谕,不仅是从隋文帝开始,在他之前早已有过,隋炀帝之后更是接续不断。那些声音越过道道森严壁垒的高墙,低徊于运河之上。

运河的挖掘和整治,必是一个庞大的群体,我们无从知道那些群体中的普通姓名,但不妨碍对他们深怀敬意。从一条沟渠的初始,到千里通畅的结果,无疑见证了人类构筑文明的艰苦进程。声声号子里,多少生命在蠕动,他们淌洒着汗水和血水,也淌洒着一个民族的苦难史奋争史,而最终,低沉的号子变成了水边清丽的歌声。

运河首先表现出了民族对自身环境的挑战,它是一种群体智慧和精神的结晶,是价值取向和生命观念的飞升。正是运河的穿引,中国东西走向的水系有了横向交流,运河身上汇通了黄河、长江、淮河、钱塘江和海河的血脉。一个数字难掩心中的自豪,大运河比苏伊士运河长10倍,比巴拿马运河长20倍,世界上没有哪一条运河能与之比肩。

站立运河源首,想着她不同于其他河流的地方,她不跌宕,不凶猛,没有急流险滩、峡谷漩涡,她母亲般大气、淳厚、秀美、沉静。她比其他河流更善于接受和容纳,即使是很窄的河道,也能见到一支支首尾相接的船队往来穿梭,那种繁忙有序而无声,不会出现大惊小怪的声笛和躲闪。即使是目前,京杭运河也是我国仅次于长江的第二条黄金水道。

我知道,北京的很多河流都归入了大运河,这条人工开挖的河首先为中国北方最大的都城带来了好運,以至于不少帝王从这里一次次乘舟巡访。乾隆是在哪里下船的呢?“御舟早候运河滨,陆路行余水路循。一日之间遇李杜,千秋以上接精神。”这是乾隆登舟时的心情。李白早从白帝城出发,乾隆从北京而去,同是烟花三月,到了扬州也相差千年。不过李白站在运河边说了:“齐功凿新河,万古流不绝。丰功利生人,天地同朽灭。”乾隆的毎次出行都有收获,不是考察的收获,就是私访的收获,或是文思的收获。乾隆十次到泰山,六次下江南,借助大运河,他走得比历代任何一个皇帝都勤。

不能简单说这些帝王都是游山玩水,包括隋炀帝在内,他们还是要做些事情的。出行起码比坐在金銮殿听汇报强,比在位48年有25年躲在深宫不理国事的朱翊钧强。也许杨广修好了运河,一激动排场搞过了头,史上这种一激动的事情不算少,因而杨广挖运河的功劳被骂名掩盖。皮日休倒是给了个公道话:“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不过这样也好,提醒有些人做点事别忘乎所以。

大运河既已完成,就不是哪个人的了,而是整个中华甚至整个人类的。隋炀帝早已销声,乾隆帝也随波匿迹,那些叫不上名字的帝王更是淹没在浪沙之中。多少年后一声锤响,中国大运河被认定为世界文化遗产。

看见了燃灯塔,它高高矗立在大运河的北端。凭着“一支塔影”,顶风沐雨的船工就知道通州河首到了,心境立时开阔起来。

在燃灯寺的外面,见有从运河挖出的巨木,那从南方运来的宫廷用品,不知哪一次事件,使它们水下沉睡400年。塔前还遇一老者,81了,十分健谈,他说中学就在运河边上的,前面坐的同学是刘绍棠。立时想起那个善写河淖的通州人,运河水波托举出多少人物?可是灿若星辰了。

将目光放远,运河不远处,还有一个同样由人工修造的工程——万里长城。这是两个截然不同的线条,长城和运河的一撇一捺,构成中华版图上的“人”字。是的,那是历史最能代表人类活动的标志。现在看来,长城的一撇,更多地成了观赏物,而京杭大运河,却是有力又有益的一捺。一防一疏,总是后者被视为经验。想起河首所在通州的名字,这名字那么名副其实。古时万国朝拜,四方贡献,商贾行旅,水陆进京必经通州,通州有着“九重肘腋之上流,六国咽喉之雄镇”的美誉。一通而百通,不说其他,光一条运河就够了。

雪花弥漫。大运河,久久看着你的时候,就感觉你身上有一种宗教色彩,原以为你很难抵达,真到了跟前又似乎在虚幻中,是因为心中久存的景仰吗?

想有一段清闲时日,乘一叶扁舟,慢慢地漂,慢慢地体验运河所带给的感知与兴奋。而后望着燃灯塔,在通州源首靠岸。

责任编辑 黑 丰

绵绵的秋雨优美作文 篇9

细听雨声,时而如泣如诉,时而澎湃汹涌,时而细如私语,时而万马奔腾。

听雨的人常常是寂寞的人,寂寞的人常常是相思的人。秋雨绵绵,勾起人对故乡、对恋人、对亲人和朋友的无限思念。人在旅途、人在异乡,最是秋雨季节,辗转反侧,难以入眠。

我常常在秋雨绵绵的夜里,想起我的故乡,我的亲人,我的同学和朋友,他们现在都还好吗?远隔千里,很少相聚,回忆起历历在目的许多快乐往事,禁不住心里无限思恋、无限惆怅,甚而至于泪水也涌上来。满腹心事,很想和他们倚在窗前,一壶酒、一支烟或者一杯茶,倾诉多年的思念之情。然而,欲寄心事却无凭。老人有的已经作古,同学和朋友也大都天各一方,音信皆无。每当此时此刻,心中总是生出万千的遗憾和感慨。我思念着他们,其实他们也思念着我,要不然他们怎么会常常跑进我的梦里,和我一起欢笑、一同忧愁

描写秋雨的优美片段摘抄 篇10

2. 漫步在雨中,独自一人感受着雨的寂莫孤独。凭寄离恨重重,易得凋零,更多少无情风雨秋雨丝丝,仿佛生命已到尽头,无比绝望。蓦然间,一朵秋菊傲然于风雨中。惜春更选残红折。这又让我看到了生命的活力。刹那间,心中愁云烟消云散,我又显现出了活力和生气。

3. 雨的脚步细碎而又轻盈,交织成网笼罩着寂夜。在黑夜中,看不清远景,只有一个模糊不清的轮廓。躺在床上,闭着眼睛听雨。空灵纯净的雨声犹如一首优雅美妙的钢琴曲,渐渐弥散在夜空。无法用拟声词来形容,那是在抹杀它的美妙。唯美,飘逸,纯净而自然。

4. 秋雨沙沙地下着,这是它在演奏。奏黄了一片片稻田,奏红了一棵棵枫树奏出了遍地金黄,奏出了象征着成熟、丰收的秋色。

5. 那秋雨,如同久别的恋人在诉说着相思,情意绵绵;如同垂暮的老人在诉说着对世界的眷恋,让人哀伤。

6. 秋雨就像一位善良美丽的小仙女,弹奏着一首一首优美的音乐,跟着一缕一缕轻盈的微风,“小仙女”便倾斜着身子。跳起了优美的舞蹈。这时候,“小仙女”像是震撼了全世界!你瞧,那大树也跟着雨点儿,大摇大摆地跳起了舞蹈;小草也来凑凑热闹,饶有兴趣的弯弯腰点点头;野花静静的躺在青青的草地上,欣赏着精彩的表演;小河也跟着弹起了动听的音乐。

7. 过了好大一会儿,雨才淅淅沥沥的下起,这时,雨水打在叶子的声音,雨落在地上的声音,雨打在雨伞上的声音,都纷纷响起来了,交织成了一首恬静的小曲。树叶与树叶之间的摩擦,则成了最好的伴唱,小草、小花也翩翩起舞了。雨越下越大,又从大雨渐渐地变成窸窸窣窣的小雨,连绵起伏,诗意绵绵,让每个人的心里都感到无比的顺畅。

8. 苍穹的雨,一丝一丝地飘着,像满天飞舞的细沙;为大地绿物,带来一份希望,滋润在叶梢,也为河塘的水鸭,带来一股愉悦的情趣,觅寻着秋的奥秘。

9. 秋雨如烟如雾,无声地飘洒在那空地上的瓦砾堆里枯枝败叶上,淋湿了地,淋湿了房,淋湿了树。

10. 我喜爱在秋雨中漫步,感受秋雨那丝丝清凉。在秋雨中漫步,感受秋雨对人们的“洗礼”,对世界万物的“洗礼”。伸出双手,雨水落入你手中就像牛奶一样光滑;用嘴去品味雨水,带有一丝丝的甘甜;用鼻子去细闻那秋雨的味道,似有幽幽的芬芳;用眼睛去欣赏秋雨,那秋雨就如同一个个精灵跳跃着欢乐的舞蹈,从天空中欢快的落入人间。

11. 秋雨没有春雨的温馨与多愁善感;没有夏雨的轰轰烈烈,大大方方;更没有冬雨的严寒与冷漠;有的只是朴素的外表,简陋的场面与一丝丝让人觉得悲伤的忧愁。

12. 我喜爱秋雨,更喜爱在秋雨中漫步。秋雨瑟瑟,在雨中感受秋天的诗情画意,却有别样的情趣。秋雨不像春雨那样的温和,不像夏雨那样的急骤,秋雨的雨点很细,牛毛细雨洒在身上如玉般凉爽宜人。

13. 也许因为是秋雨吧,所以雨滴总是带着一丝淡淡的哀愁。忽然感到无比的思念,思念去年那一场秋雨,思念那雨中萧瑟的背影,思念那令人心寒的笑容。

14. 雨渐渐停了,云渐渐散了,几滴冷冷的雨珠模糊了我的双眼,似乎除了眼前的一切,还有别的蕴藏。一片树叶落到了我的眼前,我拾起它,放到了它真正的家—泥土。“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就当这是我对春天的寄托吧!

15. 秋天的雨,藏着非常好闻的气味。梨香香的,菠萝甜甜的,还有苹果橘子,好多好多香甜的气味,都躲在小雨滴里呢!小朋友的脚,常被那香味勾住。

16. 秋雨,悄然无声的飘落着,像是无数蚕娘吐出的银丝,密密地斜织着,凄凉幽怨早已显露出来,她的雨帘是那样的密,为天地间挂上了一道珠帘。

17. 秋雨淅淅沥沥的下着,敲在窗上、地上,奏出一支秋的进行曲,其中的意味是深长的,使你回忆往事,令你思念家乡,与其说这便是愁,到不如说这也是一种美的滋味吧。啊,秋雨把梧桐树的衣裳打黄啦,给秋天穿上了一身神秘的彩妆。

18. 雨渐渐停了,云渐渐散了,几滴冷冷的雨珠模糊了我的双眼,似乎除了眼前的一切,还有别的蕴藏。一片树叶落到了我的眼前,我拾起它,放到了它真正的家—泥土。“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就当这是我对春天的寄托吧!

19. 秋雨不像春的蒙蒙细雨,也不像夏的嚎啕大雨,秋雨飘飘洒洒,像一片幕布,无边无际,朦朦胧胧。秋雨是五彩缤纷的,在稻田里,秋雨是金黄的;在洒落的土地上,秋雨是火红的;在小山上,秋雨是浓绿的。

余秋雨散文 篇11

美丽的雪花飞舞起来了。我已经有三年不曾见着它。

去年在福建,仿佛比现在更迟一点,也曾见过雪。但那是远处山顶的积雪,可不是飞舞的雪花。在平原上,它只是偶然的随着雨点洒下来几颗,没有落到地面的时候。它的颜色是灰的,不是白色;它的重量像是雨点,并不会飞舞。一到地面,它立刻融成了水,没有痕迹,也未尝跳跃,也未尝发出唏嘘的声音,像江浙一带下雪时的模样。这样的雪,在四十年来第一次看见它的老年的福建人,诚然能感到特别的意味,谈得津津有味,但在我,却总觉得索然。“福建下过雪”,我可没有这样想过。

我喜欢眼前飞舞着的上海的雪花。它才是“雪白”的白色,也才是花一样的美丽。它好像比空气还轻,并不从半空里落下来,而是被空气从地面卷起来的。然而它又像是活的生物,像夏天黄昏时候的成群的蚊蚋(ruì),像春天酿蜜时期的蜜蜂,它的忙碌的飞翔,或上或下,或快或慢,或粘着人身,或拥入窗隙,仿佛自有它自己的意志和目的。它静默无声。但在它飞舞的时候,我们似乎听见了千百万人马的呼号和脚步声,大海汹涌的波涛声,森林的狂吼声,有时又似乎听见了儿女的窃窃私语声,礼拜堂的平静的晚祷声,花园里的欢乐的鸟歌声……它所带来的是阴沉与严寒。但在它的飞舞的姿态中,我们看见了慈善的母亲,活泼的孩子,微笑的花儿,和暖的太阳,静默的晚霞……它没有气息。但当它扑到我们面上的时候,我们似乎闻到了旷野间鲜洁的空气的气息,山谷中幽雅的兰花的气息,花园里浓郁的玫瑰的气息,清淡的茉莉花的气息……在白天,它做出千百种婀娜的姿态;夜间,它发出银色的光辉,照耀着我们行路的人,又在我们的玻璃窗上扎扎地绘就了各式各样的花卉和树木,斜的,直的,弯的,倒的。还有那河流,那天上的云…

山居笔记> 酣睡在寒风中

“文革”中有一件小小的趣事,老在我的记忆里晃动。

那时学校由造反派执掌,实行军事化管理,每天清晨全体师生必须出操。其实当时学校早已停课,出完操后什么事也没有了,大家都作鸟兽散,因此,出操是造反派体验掌权威仪的唯一机会。

老师们都是惊弓之鸟,不能不去;像我们这批曾经对抗过造反派、现在已成瓮中鳖而家里又有很多麻烦事的学生也不能不去;只有几个自称“逍遥派”的同学坚持不出操,任凭高间喇叭千呼万唤依然蒙头睡觉。这很损造反派的脸面,于是在一次会上决定,明天早晨,把这几个人连床抬到操场上示众。

第二天果然照此办理,严冬清晨的操场上,呼呼拉拉的人群吃力地抬着几张耸着被窝的床出来了。造反派们一阵喧笑,出操的师生们也忍俊不禁。然而接下来的事情就麻烦了,难道强迫这些“逍遥派”当众钻出被窝穿衣起床?如果这样做他们也太排场了,简直就像老爷一样。于是造反派头头下令,“就让他们这样躺着示众!”但蒙头大睡算什么示众呢?我们边上操边看着这些床,这边是凛冽的寒风,那边是温暖的被窝,真是让人羡慕死了。造反派头头似乎也觉得情景不对,只得再下一个命令:“示众结束,抬回去!”那些温暖的被窝又乐颠颠地被抬回去了。后来据抬的同学抱怨,这些被抬进抬出的人中,至少有两个从头至尾没有醒过。

由这件往事,我想起很多道理。

示众,只是发难者单方面的想法。如果被示众者没有这种感觉,那很可能是一个享受。世间的惩罚可分直接伤害和名誉羞辱两种,对前者无可奈何,而对后者,地实在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一个人要实现对另一个人的名誉羞辱,需要依赖许多复杂条件,当这些条件未能全然控制,就很难真正达到目的。

这就是为什么许多常受围攻的人名誉未倒,而那些批判专家劳苦半辈子都未能为自己争来任何好名誉的原因了。

让他们站在寒风中慷慨激昂吧,我们自有温暖的被窝,乐得酣睡。抬来抬去,抬进抬出,辛苦了。

闲读梧桐

余秋雨

梧桐就在我们住的那幢楼的前面,在花圃和草地的中央,在曲径通幽的那个拐弯口,整日整夜地与我们对视。

它要比别处的其他树大出许多,足有合抱之粗,如一位“伟丈夫”,向空中伸展;又像一位矜持的少女,繁茂的叶子如长发,披肩掩面,甚至遮住了整个身躯。我猜想,当初它的身边定然有许多的树苗和它并肩成长,后来,或许因为环境规划需要,被砍伐了;或许就是它本身的素质好,顽强地坚持下来。它从从容容地走过岁月的风雨,高大起来了。闲来临窗读树已成为我生活中的一部分了。

某日,母亲从北方来信:寒潮来了,注意保暖御寒。入夜,便加了一床被子。果然,夜半有呼风啸雨紧叩窗棂。我从酣梦里惊醒,听到那冷雨滴落空阶如原始的打击乐。于是无眠,想起家信。想起母亲说起的家谱,想起外祖父风雨如晦的际遇。外祖父是地方上知名的教育家,一生两袖清风献给桑梓教育事业,放弃了几次外聘高就的机会。然而,在那史无前例的岁月里,他不愿屈从于非人的折磨,在一个冷雨的冬夜,饮恨自尽。我无缘见到他老人家,只是从小舅家读到一张黑色镜框里肃然的面容。我不敢说画师的技艺有多高,只是坚信那双眼睛是传了神的。每次站到它跟前,总有一种情思嬗传于我,冥冥之中,与我的心灵默默碰撞。

浮想联翩,伴以风雨大作,了无睡意,就独自披衣临窗。夜如墨染,顷刻间我也融入这浓稠的夜色中了。惊奇地发现,天边竟有几颗寒星眨巴着瞌睡的眼!先前原是错觉,根本就没有下雨,只有风,粗暴狂虐的北风。这时,最让我“心有戚戚”的便是不远处的那株梧桐了。只能依稀看到它黛青色的轮廓,承受着一份天边的苍凉。阵风过处,是叶叶枝枝互相簇拥颤起的呼号,时而像俄罗斯民谣,时而像若有若无的诗歌。不知怎的,外祖父的遗像又蓦然浮上眼帘,似与这株沉默的梧桐有种无法言喻的契合。不求巨臂擎天的闻达,但也有荫庇一方的坦荡。

次日醒来,红日满窗,竟是大晴。

惦念的是那一树黄叶。推开窗棂,读到的树,竟是一个显山露水的甲骨文字;没有昨日那遮天蔽日的叶子,剩下的是虬树挺干。我的心像是被谁搁上了一块沉重的冰,无法再幻作一只鸟,向那棵树飞去了。这一夜的风呵,就凋零了满树的生命!而风又奈你何,坠落的终要坠落,无须挽留,你还有一身傲骨与春天之前的整个冬季抗争!

于是,我读懂了梧桐的寂寞,不是慨叹韶华流逝的漠然,不是哀怨人潮人海中的孤寂,而是一种禅意,一种宁静和虚空的玄奥,服从自然又抗衡自然,洞悉自然又糊涂自然,任风雕雨蚀,四季轮回,日月如晦,花开花落,好一种从容淡泊的大度!不禁又感慨起外祖父的英年早逝,悲哀起他屈从天命的无奈、悲哀起那个年代里的人们。

上一篇:谢谢你初一作文下一篇:优秀教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