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结构课程总结

2024-06-2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数据结构课程总结(精选8篇)

数据结构课程总结 篇1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从1994年开始为我校专科生开设“数据结构”课程,2004年开始为本科生开设这门课程。由于本门课程的教学从教材、讲授、实验指导都体现了先进的教育理念,该课程的教学体系科学、完整,教学手段与方法先进,课程特色鲜明,2006年被评为赤峰学院本科层次精品课。几年来,数据结构课题组成员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本门课程进行了建设和改革。

一、课程建设指导思想、定位和特色 1.学科地位

“数据结构”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一门学科基础课,是本专业和相关专业必修课。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通过理解、分析和研究计算机处理的数据对象的特性,从而选择适当的数据结构、存储结构和相应的算法,并熟练掌握算法的时间分析和空间分析技巧。“数据结构”还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部分专业课的先导课,如“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计算机操作系统”、“计算机编译原理”和“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等。所以本课程的教学效果将直接影响到学生对其它后续专业课的学习,因此,该课程在专业建设的地位十分重要。

“数据结构”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课程,本课程要求学生在掌握各种数据结构,特别是存储结构和有关算法的基础上,通过大量的上机实例把难以理解的、抽象的概念转化为计算机能够正确运行的程序,从而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课程特色

根据课程建设的规划和我系实际,我们针对《数据结构》课程教学开展讨论,并就实验、图书资料等方面进行建设。在不断的教学实践中,我们按照精品课建设要求,积极探索,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

采用国内经典教材,结合前沿的研究领域和最新科研动态,丰富教学内容,让学生了解数据结构的实际应用价值。

采用课堂教学与大作业相结合,上机实践为补充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创业创新素质和团队协作精神。

二、教师队伍建设

1.良好的学缘结构

任课教师的业务水平和教学水平是影响课程建设质量的重要因素。为此,我们不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特别注重青年教师和实验指导教师的培养。在担任该课程教学任务的5名教师中,教授1名、副教授2名、讲师2名,学历结构为硕士4人、学士1人,45岁以下3人,35岁以下2人。本教师梯队学历层次较高,职称、年龄结构合理,便于本门课程的建设和发展。

2.加强学术交流,不断提高团队整体教学和科研水平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采取了互相听课,举行公开课、观摩课等方式,经常交流教书育人和教学改革方面的经验,不断提高任课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术水平。

以范体贵教授为学科带头人的教学研究梯队,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高昂的教学热情,同时具备较高的教学研究和科学研究水平。教学梯队成员在搞好教学的同时,积极申报承担各级各类教学研究和科学研究课题,并参加国内外相关学科的科研、教学等方面的学术交流活动。选派范体贵、门爱华两位老师参加全国计算机年会和全国数据库学术会议,与国内其他高校著名学者进行了教学、科研等方面的交流,学到许多宝贵的经验和方法。

注重与其他高校的合作和交流,学习其他院校好的教学经验和方法。选派主讲教师门爱华老师到清华大学计算机系做访问学者,访学期间门老师听取了本课程的讲授,经常与讲授本门课程的资深教授严蔚敏老师、殷仁昆老师进行交流、学习。二位老师都给予了具体的指导和建议,为我校本门课程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帮助。请国内著名高校学者来我系讲学传授经验,在教学、科研等方面给予具体的指导。2008年10月清华大学著名数据库专家冯建华教授来我系讲学,课题组成员与冯教授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在教学和科研方面都有很大的收获。

3.开展科学研究,积极申请科研立项

数据结构课题小组成员积极进行相关领域的科学研究,几年来发表相关论文30余篇,承担自治区级科研项目四个,赤峰市科技局科研项目一个,院级项目一个,其中3个项目已经完成并通过验收。目前在研的一个科研项目是与清华大学合作申请的计算机前沿领域研究课题,相信通过该项目的研究和合作,对我系的科研工作会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同时能够使我系科研水平上一个新的台阶。课题组成员经过几年的努力,在各方面都取得了一些成绩。范体贵、门爱华、张国祥、王玉红四位教师分别获得“赤峰学院课堂教学质量优秀奖”,范体贵、门爱华两位教师多次获得“赤峰学院科研成果优秀奖”的奖励。王玉红老师获得“毕业实习优秀指导教师“称号,门爱华老师2007年、2008年连续获得“毕业论文优秀指导教师”奖励。

建立了良好的人才培养制度,在学校和系里的大力支持下,鼓励现有教师提高学历与引进高学历教师相结合,经过几年的建设,已经形成了一支以中青年为主的学科梯队。积极鼓励中青年教师到国内名校进修或攻读硕士、博士学位,门爱华、董洁、王玉红分别考取了东北大学和辽宁工程技术大学的硕士研究生,已圆满完成学业并获得硕士学位。

三、教学内容、教材建设

1.理论环节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数据结构”是计算机科学课程体系中核心课程之首,作为学科的专业基础课,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对应于学科中问题求解的理论、抽象和设计的方法论,本课程内容体系结构分为概念表述、构建数据模型、设计算法三个层面,突出数据组织方法与处理技术,贯穿程序设计和软件工程新思想和新观点。理论学时设置为72学时。

2.实践环节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上机实践和课程设计重在培养学生软件设计的综合能力。在基本的课程实习基础上,自2001年起开设了数据结构课程设计,使课程的实践环节总学时数增加到60学时。提出了课程设计的规范要求,突出关键技术要点,贯穿基本技能训练主线,加强实践能力培养。

通过课程设计的训练,突出构造性思维训练的特征,提高了学生组织数据与进行编写大型程序能力,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了算法设计所需的技术,为专业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课程设计题目(动态更新、完善):航空客运订票系统;电梯模拟;简单行编辑程序;工资管理系统;医院排队看病活动的模拟;学籍管理系统;图书管理系统等。3.教材建设

教材建设是课程建设的重要环节。为此,根据教学大纲和本课程的发展需要,在本课程教材的选用上注重教材的先进性和科学性,我们选用了清华大学出版社严蔚敏教授等编写的《数据结构》(C语言版)作为教材,本书内容丰富、体系结构严谨、概念清晰、易学易懂,也是多所院校指定的考研参考教材,完全适合我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学生的需要。任课教师则多方面参考相关教材,选择部分编写精彩的内容充实到教案中。任课教师们广泛阅读相关文献,了解该领域前沿知识,并且在授课过程中介绍给学生,以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同时,根据教材内容和实际教学要求,编写了《数据结构上机指导与习题就解答》,并正式出版了《数据结构实验教程》一书,该书作为自治区教育厅统编教材已在各高校广泛使用。

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1.教学方法

在教学方法上,讲课、讨论和专题讲座等多种形式并用,以科学、生动灵活的讲授方式传授知识,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教师在认真组织课堂讲授,注意各环节正常运行的同时,还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方法进行讲解,做到课程内容既条理清晰、深入浅出,又重点突出、特色鲜明。教学内容灵活,既有必讲的内容,也有针对不同专业需要和特点选讲的内容。

通过布置适量的课后习题,使学生能够进一步巩固和提高对课上所学知识的领悟和应用能力。我们在选择习题时,一方面注重三基(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基本技能)知识的掌握,另一方面也充分考虑知识的灵活应用,使学生能多角度、多方法地解决问题,既锻炼他们的系统性思维,又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每两周安排一次习题课,由指导教师集中解决同学课上课下遇到的问题。

上机实践是学生对本门课程所学知识的一种全面、综合的能力训练,是与课堂听讲、自学和练习相辅相成必不可少的一个教学环节,也是对课堂教学效果的一种检验。通常,实习题中的问题比平时的习题复杂得多,也更接近实际。实习题注重原理与应用的结合,目的让学生学会如何把书上学到的知识运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去,培养从事软件开发设计工作所必需的基本技能。同时,通过实践能使书上的知识变“活”,起到深化理解和灵活掌握教学内容的作用。平时的练习较偏重于如何编写功能单一的“小”算法,而实习题是软件设计的综合训练,包括问题分析,总体结构设计,用户界面设计,程序设计基本技能和技巧,可以多人合作,有利于一整套软件工程规范的训练和科学作风的培养。此外,实践环节中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机器是比任何教师都严格的主考官。

2.教学手段

为了适应现代化教学的需求,我们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广泛应用多媒体教学课件和教学软件。将授课内容制作成了图文并茂的多媒体课件,利用多媒体技术对数据结构辅之以形象的动画,动态演示抽象的复杂数据结构的变化,用板书补充某些推导过程并完成和学生互动的内容,改变了以前课堂教学单调的弊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用多媒体技术还可以直接在课堂上演示算法的实现过程,让学生熟悉算法实现的环境和方法,增强了该门课的实践性,提高了课堂授课效率和教学质量,取得了满意的教学效果。教师们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和改革的需要,本着强化算法的思想,在现有数据结构内容的基础上,补充了新的算法,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

五、课程建设取得的成果

1.教学科研论文

1)The Boundary Element Analysis for The Thermal Conduction of The Thermal Equipment。Proceedings of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ational Physics, Rinton Press, US,(2005)199-202(SCI)

2)基于访问控制列表的路由器防火墙在网络安全中的应用研究。计算机与网络 24,(2004)52-53(核刊)3)信息系统在企业现代化管理中的应用。《商场现代化(学术版)》,2005.2 25-26(核刊)4)可信网络基本概念与基本属性研究。《赤峰学院学报 》2007.5 5)基于包过滤技术路由器防火墙在网络安全中的研究。《计算机应用研究》,2007,vol23 6)Research on The Architecture of Tru-Network。2008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7)路由器防火墙对冲击波、震荡波病毒的过滤研究。《赤峰学院学报》 2005.1 67-68 8)菲涅耳圆孔衍射的数值模拟。《赤峰学院学报》 2006.1 9)复杂轴承流体动力学特性的边界元分析。《润滑与密封》 2006.3(核刊 EI核心刊源)10)三叶轴承流体动力学特性的边界元分析。《润滑与密封》 2006.5(核刊 EI核心刊源)11)164-182Hf核的低能谱和电磁跃迁的相互作用玻色子模型。《高能物理与核物理》 28(12),(2004)119-122(核刊, SCI收录)12)基于访问控制列表的路由器防火墙在网络安全中的应用研究。《计算机与网络》 2004.24 13)赤峰学院校园网路由器、交换机的选型及远程登录。《赤峰教育学院学报》2004.5 81-82 14)《XML数据库存储策略综述》 《计算机科学》 2005年9月(核刊)15)《XML数据库结构连接算法之研究》《计算机科学》 2007年6月(核刊)16)《XML中XPath包含关系判定算法》《内蒙古大学学报》2008年10月(核刊)17)《基于关系数据库的XML数据的存储研究》《赤峰学院学报》 2006年 3 月 18)《XML数据库模式匹配算法研究》 《赤峰学院学报》 2007年 5月 19)《Internet蠕虫的分析与研究》 《赤峰学院学报》 2005年 4月 20)《如何防止外部网络的攻击》 《赤峰学院学报》 2004年2月 21)《射频IC卡消费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赤峰学院学报》 2008年10月 22)《XPath片断的分析与研究》 《赤峰学院学报》 2008年1月 23)《一种基于层次结构的XML编码技术》 中国教育信息化》 2009年4月(核刊)24)《VC++实现图形、数据库应用系统的思路》赤峰教育学院学报 2002年第2月 25)《基于IP组播的多媒体会议系统的设计》 赤峰教育学院学报 2002年6月 26)论文《个性化WINDOWS系统“开始”菜单》赤峰教育学院学报 2003年4月 27)浅谈DEBUG程序的主要命令用法 赤峰学院学报 2007年5月 28)powerpoint技巧在课件制作中的妙用 赤峰学院学报 2006年1月 29)浅谈用MASM运行汇编程序 赤峰学院学报 2005年 1月 30)XML数字签名浅析 赤峰学院学报 2008年 5月 31)《网络层的静态路由选择综述》 赤峰学院学报 2005年3月 32)《离散数学在计算机教学中的作业》 赤峰学院学报 2008年1月 33)《基于模拟退火算法的油井工矿数据挖掘的应用研究》

赤峰学院学报2009年1月

2.教研课题

1)赤峰学院校园网项目 赤峰学院 2002年-2003年(已验收)2)基于IP网QOS动态控制研究 内蒙教育厅 2005年-2007年(已结题)3)基于结构索引XML模式匹配方法研究 内蒙教育厅 2005年—2007年(已结题)4)XML数据库研究 赤峰学院 2006年—2008年(已结题)5)CAI系统中知识个性化组织与导航研究 内蒙教育厅 2003年-2005年(已结题)6)XML安全数据发布关键问题研究 内蒙教育厅 2009年—2010年(在研)3.教学获奖

1)范体贵、门爱华、张国祥、王玉红分别获赤峰学院2005、2006年、2007年、2008年“课堂教学质量优秀奖”;

2)门爱华2007年、2008年连续获的“毕业论文优秀指导教师”奖励; 3)王玉红2007年获院级“毕业实习优秀实习指导教师”奖励;

4)2009年《数据结构课程教学和实践》课题”获赤峰学院“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

数据结构课程总结 篇2

《数据结构》是计算机应用技术、信息管理等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必修课程,主要探讨在面对实际应用问题求解时数据的逻辑组织、计算机内的物理实现及相关操作的实现算法。在计算机科学中,数据结构不仅是一般程序设计的基础,还是设计和实现编译程序、操作系统、数据系统及其它系统程序和大型应用程序的重要基础[1]。通过课程系统学习,使学生掌握实际问题求解过程中组织、存储及处理数据的基本方法。对于即将从事程序设计和软件开发工作的学生,该课程的学习效果将直接影响其对专业的兴趣及对后续课程的理解和掌握能力。

由于课程概念抽象、算法繁多,不少学生反映课程学习难度大,不易理解和掌握。如何在学生学习基础薄弱、教学课时有限、课程教学难度大等约束条件下获取最优教学质量,并使学生程序设计能力和计算思维能力得到提升和发展值得思考。本文从分析《数据结构》课程存在的问题出发,结合教师多年的授课经验,通过以微课程为核心的新型教学模式实践探索,总结出其适用于信息化教育环境的实施方案。

1《数据结构》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1.1 课堂理论教学枯燥晦涩,难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传统的课堂教学一般以教材为依据、教师为主体、讲授为主要教学方式,教师期望通过灌输将知识“塞”进学生脑袋,而忽视了学生的学习需求和接收消化知识的能力。此外,由于整个教学过程需要按照预先编写的教学大纲和教学工作计划表组织,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教师仅仅通过简单的课堂问答和作业练习无法准确了解学生真实学习效果。随着学习进度的深入,学生的学习兴趣减弱,课堂听讲专注度下降,作业敷衍了事,教学效率低。

将多媒体教学引入课堂后,《数据结构》课程教学方法稍有改变,PPT课件结合板书的教学使得教学效率得到提升,但部分算法仅靠教师讲解代码分析,缺乏动态变化的直观性效果,且多媒体授课存在信息量大、学生听课期间认知负荷重、理解困难等问题,阻碍了对知识的建构学习,严重影响了学习者的学习效率。

1.2 上机实验教学流于形式,效率较低

目前,《数据结构》课程上机实验教学流程为:①教师布置实验任务,课堂上利用少量时间进行介绍,学生动手编码调试,教师巡回进行答疑指导。实验任务设计一般以课本教材为主,与现实问题结合较少,难以吸引学生兴趣;②由于学生在先修的程序设计课程中所处理的问题较为简单,当面临数据结构多个功能函数调用的算法要求时,大部分学生缺乏分析问题并设计算法解决问题的能力;③实验课时有限,而部分的实验内容是相互关联、层层递进的,需要花大量的课余时间来研究分析,学生没有做到这点,造成问题堆积。

同时,由于每次实验教师仅靠学生提交的实验报告和算法编码进行成绩评定,没有很好的监管机制,少数学生在自身无法完成程序设计及任务调试时,就复制或“借鉴”他人的报告或代码,企图蒙混过关;还有一部分学生虽然态度认真,但因为细节原因调试程序失败,学习积极性受到影响,自我放弃,程序设计能力难以得到提升。

2 基于微课程的《数据结构》教学探索

2.1 微课程概念与特点

微课程又名迷你课程或微型课程,是将原有学科课程内容运用建构主义方法进行分化,结合学生学习规律,分解成对应教学过程和教学资源的微型系列化课程体系。微课程的雏形最早见于美国北爱荷华大学Leroy A McGrew教授1993年所提出的60秒课程[2]。2008年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David Penrose提出了“Micro-Lecture”的概念[3],从而引发了国内外学者对微课程的全面系统化研究。李玉平教师组织的微课程培训、胡铁生教师倡导的微课理念、可汗学院的微教学视频等,促使微课程成为“微时代”网络化课程中崭新的一员。

目前对微课程的定义很多,不同学者有自己的解读。刘明卓等[4]认为:微课程是指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反映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教与学活动的各种教学资源的有机组合;余胜泉等[5]研究者定义微课程是以阐释某一知识点为目标,以短小精悍的在线视频为表现形式,以学习或教学应用为目的的在线教学视频。无论何种定义都强调了微课程的几个特征:信息技术成为首要的载体选择,移动终端成为学习的主要平台;微型的碎片化学习内容设计;多种学习情境的灵活应用等。

2.2 微课程研究理论基础

研究微课程教学模式过程中,主要理论基础有: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在合适的条件下,每个人具有的学习、发现、经验的潜能是能够释放出来的。学习者可以通过自主学习去激发自身潜能,求得自身充分的发展[6]。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发掘自身优势融入学习。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或四大属性[7]。学生在自身原有的经验基础之上理解新信息,从而完成对新知识的意义建构。教师开展教学时应提供充分的学习资源,创设与学生契合的学习情境,并提供多元化的交流协作平台。

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强调在现有的教学环境下,教师需要充分考虑各项教学要素,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有效的监控,使相关教师和学习者消耗最少的必要劳动时间,获得最好的教学效果。

3《数据结构》微课程设计基本思路

微课程设计包括4个阶段:选题、教学设计、课件制作、拍摄录制及后期制作。

3.1 选题阶段

微课制作时需以学生为中心,从学生的角度看问题。因此在备课期间,教师需要充分了解学习者的基本情况(包括知识及技能起点、学习风格和态度等),从而合理设定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选择适合微课的知识点。如《数据结构》课程绪论章的知识点分析如表1所示。

在进行选题时需遵循宜小不宜大、宜少不宜多的原则,教师要在众多知识点中进行分析筛选,如基本概念中的“数据”、“数据项”等知识点,课堂教学中就可以讲解清楚;而介绍数据结构的作用内容时,教师可以通过案例分析,鼓励学生采用猜想与验证、迁移与类比、交流与辨析的思想来完成,无须做成微课。

通过对数据结构教学内容和学习者的分析,绪论章适合制作成微课的内容总结如表2所示。

3.2 教学设计阶段

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做到:教学对象分析深入细致;教学目标清晰可见;教学内容制作充实严谨,深入浅出;教学过程的组织和安排符合学习者的认知规律,脉络清晰,重点突出;灵活运用教学策略,详尽和有趣地诠释知识,激发学习者兴趣和思考。

数据结构的理论概念比较抽象,教学时应与具体生活实例相结合,通过案例分析、问题引导等方式进行讲授,如队列的知识可以结合日常生活的排队现象,图的遍历可以结合对当地的旅游路线设计等进行讲授,便于学生理解;而算法设计部分则可以通过流程图分析、动态演示系统、Flash动画积件等方式,让学生有直观化的学习体验。

3.3 课件制作阶段

微课制作方法有多种,但大都需要有良好的课件支持。制作课件的常用工具是PowerPoint,制作时应遵循以下原则:精选美观大方的设计模板进行制作;文字大小适宜,方便学习者辨认阅读;每张幻灯片突出一个主题,对关键字进行精炼标示,方便学生记忆;选用合适的图片,提供直观视觉感受和体验,丰富讲述事实和内容;通过自定义动画和幻灯片切换功能设置动画效果,动静结合,给予学习者动态感、空间感的美。

3.4 微课拍摄录制及后期制作阶段

在微课视频制作之前,需要进行慎重的媒体分析,选择最优化的媒体组合。微课视频可选用PPT演示加配音的形式来表现,设计时结合动画演示,教学效果较好。当然,拍摄时还要适度考虑艺术设计,如场景布置、教师的衣着打扮、镜头表现等。

脚本设计是制作微课程的重要环节。以“头插法创建单链表”这节微课为例,其脚本设计和教学过程分别如表3和表4所示。

经过上述过程的设计、录制、剪辑与包装后,微课已初具雏形,经过教师同行、学生观看评价后,在讨论交流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修改后将资源组合后上传到网络学习平台,供学习者课余时间学习使用。

4《数据结构》微课程教学效果

教师利用学习博客及QQ群将学习材料(微课视频、课件、大纲、Flash积件等)共享给学生自学,通过作业、答疑、讨论等各种辅助学习活动启发学习者思维,加深理解,解决知识难点。微博、QQ群聊天及短信等交流平台的使用,使师生、生生关系日益融洽,学生的学习变得积极、温馨和人性化。

经过两个学期的课堂实践,微课程既实现了传统教学的有益补充,又开辟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新场所。相对于传统教学,学生对于一些课堂理解不够深入的内容得到了重新学习的机会,上机实践也可以通过相关微课程提前学习,能有的放矢地进行程序设计,编程水平有所提高,学习效果有了较大改善。

5 结语

综上所述,对于《数据结构》课程教学而言,微课程的引入必将革新传统的教学与教研方式,突破教师传统的听评课模式。对于学生而言,微课程的应用实现了线上资源与线下活动的连续统一,是一种真正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课堂结构,能更好地实现因材施教,按需学习。随着移动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在未来教育中,基于微课程的移动学习、泛在学习将得到更好的普及推广。

摘要:微课程是具有泛在性、可视性、关联性等特点的一种新型学习资源,它给信息技术和课程教学的深度融合带来了新的挑战。在深入理解微课程内涵及应用的基础上,结合计算机专业核心课程《数据结构》的教学要求,就相关知识点进行微课程设计,以促进该课程教学改革。

关键词:微课程,数据结构,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杨厚群.数据结构(C语言描述)[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3.

[2]梁乐明,曹俏俏,张宝辉.微课程设计模式研究---基于国内外微课程的对比分析[J].开放教育研究,2013(1):65-73.

[3]李汾娟.基于微课程的“三维建模技术应用”教学设计[J].武汉职业学院学报,2016(3):67-70

[4]刘名卓,祝智庭.微课程的设计分析与模型构建[J].中国电化教育,2013(12):127-131.

[5]余胜泉,陈敏.基于学习元平台的微课设计[J].开放教育研究,2014(1):100-110.

[6]李真.运用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进行教育技术学专业实验教学改革的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2009(14):98-99

数据结构课程总结 篇3

【关键词】玩中学 学中玩

【中图分类号】G712.4;J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1-0222-02

一、美术课程内容的安排

职业中专的学前教育专业由于专业的特点及教学要与幼儿园的工作岗位相对接,所以,设置的课程一定要符合职业特点。1.教学能力及玩教具制作能力:培养学生的美术学习兴趣、发现美以及感受美的能力,特别要培养创新性思维能力。2.布置幼儿园环境的能力。经过多年的教学经验和幼儿园实地的调查走访,现将美术课程安排如下:

(一)绘画课程包括素描、简笔画、色彩、国画。

(1)素描可以培养学生绘画的基础能力,在学习素描课的过程中锻炼造型能力,了解物体的三大面和五大调子,将物体画的具有立体效果。同时,也了解透视原理,为日后美术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简笔画是学生学习的重点,我特别要浓墨重彩地分析一下简笔画的课程。无论是学生将来从事幼儿教师进行幼儿园的环境布置、教学工作还是面试和幼师资格证的考试都是非常重要的。作为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不仅是课堂的时间,在课后也要钻研,才能越画越好,越来越自信。要想画好简笔画,我认为要有这样几点: 1.必须多加练习,熟能生巧;2.要有创新意识,可以参考我们认为画得好的图画,但必须创新;3.造型要准确,生动形象;4.线条要流畅,不能有断线或描来描去,反复修改。我对学生简笔画的要求是临摹能力和创新能力,平日的练习是至关重要的。我们画简笔画主要有这几大类: 静物,植物,动物,风景,人物,创编。无论是画什么都要遵循这样几个原则: 1.构图。在平日的绘画练习中,我发现同学们经常存在以下问题:构图不合理,构图是一幅画首先要考虑的,很多同学推着画,当画到最后时,发现脚画到画纸外面去了,比例又不合理,这是因为没有事先进行好的构图.所以,先在画纸上轻轻用铅笔勾画好大概的位置是非常重要的,画画的时候一定要先整体再局部,不能想画哪画哪,那样没有章法,画也不会画好的。2.造型。一幅画画得是否舒服是非常重要的,这就需要造型的准确生动。静物和植物相对来说画了一段时间以后就能大致掌握了,但动物和人物比例比较难掌握,如果画不好是非常难看的。所以大量的绘画练习是必不可少的。3.线条。另外线条的流畅性很关键,好的画是能看到活灵活现的感觉,而反复描的线条让人觉得绘画的功底很差。4.创意。我们要有创新的意识并勇于创新,不能照抄照搬。如果平日里学生们只一味地临摹,到创作画面场景的时候是不会有千奇百怪的想法的。那么创新的意识从何而来呢?这就需要平时多看书,多上网看相关资料,如“艺术创想”。视频中有很多思维理念超前的简笔画教学,比如在数字、字母的基础上画人物,将画好的青蛙翻转过来变成王子等等,这些都会使简笔画学习变得更加有趣,以“玩”的心情来学习,会事半功倍。

(3)色彩犹如美丽的外衣让一幅作品更加出彩,而表现色彩的工具材料有很多种,学习这些表现方法可以使绘画多元化。这种多元化的教学模式不会使学生陷入消极、乏味、被动的情绪中,而多元化的绘画内容和形式会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造和表现能力。色彩的工具材料通常有这样几种:水粉、水彩、油画棒、彩铅、彩色水笔、丙烯、油画等,也可以在刮画纸上刮出美丽的图画。在教授课程中我通常让学生了解这些材料不同的使用方法、特性及表现的效果。比如水粉在调色时要兑水呈饱和状,有覆盖能力。水彩比较透明,要画出水彩的水味儿特点,不能反复多次调色涂抹使色彩变得浑浊。油画棒除了能在纸上画之外,还可以结合多种材料进行综合创作。比如在沙土作底的画面上绘画,比如在彩色砂纸上作画等。彩铅分为普通彩铅和水溶彩铅,可以表现出不同的效果。彩色水笔要按照同一个方向涂色,切不可多种方向反复画,使顔色变脏。除了在纸上可以用彩色水笔涂色外,还可以在一次性纸盘子上绘画,增加绘画的趣味性。丙烯由于具有不掉色的特点,于是可以运用这一特点作画于一些物体上,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同时在课堂教学中,提醒学生丙烯有轻微的毒性,对人体伤害不大,但不要误食。特别是以后进行幼儿园的教学工作时也要提醒幼儿,防止误食,也是注重对学生安全意识的培养。油画可以在课外小组中学习,画一些具有儿童色彩的画,也别有一番情趣。而且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尽可能使用鲜艳协调的色彩进行创作,因为鲜艳的色彩符合幼儿的审美和认知特点,对学生的职业意识进行渗透。

(4)我之所以将国画单列出来,是因为国画是中国的国粹文化,国画课可以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熏陶。几千年的历史传承,一代代国画大师将国画发扬光大。由于学校的学生也在进行软笔书法的学习,这倒是为国画教学打下了基础。很多古代的国画大师常以书法用笔入画,体现笔力。国画不容易掌握,特别是写意画,需要有多年的绘画功力。虽然如此,也可以教学生画些简单的小写意、工笔画。以及了解各种宣纸不同的绘画效果和适宜的画种,了解毛笔的使用方法及特点等。在国画方面也可以进行创新,比如利用皮纸,用国画颜料绘制图画,将皮纸抓出褶皱后,背面涂上墨水,做出龟裂的效果。更可以在绢上绘制工笔画后和苏绣进行结合,进行一个综合材料的制作,拓宽创作思路。

(二)手工课程包括:剪纸、折纸、染纸、粘贴画(彩纸、布、毛线等综合材料)、橡皮泥、纸粘土、不织布制品、隔音棉制品、海绵纸制品、棉布制品、袜子(手套)娃娃、立体挂饰、废旧物材料制品等。其实,手工课的学习还是非常有趣味性的。课程的内容不仅丰富,更可以通过一些游戏、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等方法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学中玩,在玩中学。任何手工课都要掌握它的基本的制作方法,教师在传授这些制作方法时起到的是引导者和辅助者的角色,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勇于创新的能力。

比如说剪纸课,除了单色剪纸、套色剪纸外,还可以利用剪纸学以致用做成以剪纸为基础纹样的版画。折纸可以做成一些单个的物体,也可以组成立体的折纸挂饰,甚至可以和绘画结合组合成一幅手工画。无论折纸还是剪纸的纸张可以大胆使用各种纸张以达到各种效果。染纸更是可以和剪纸结合组合成一幅幅美丽的图画。

至于粘贴画是一个比较大的范畴,可以使用多种材料进行制作,如:可以制作成撕纸贴画,皱纹纸条、球贴画,衍纸画,半立体装饰画,平剪平贴画,以及布贴画,并可以结合多种材料进行制作。如:蕾丝、纱、蚬子壳、手纸、糖纸、报纸、挂历纸,甚至是树皮,枯草……都可以引入画中,充分利用生活中的废旧物材料,让粘贴画变得丰富多彩。

橡皮泥如今有了类似的产品超轻粘土,二者除了可以制作立体物体外,还可以将其粘在纸上做成图画。纸粘土可以捏出很多立体形状,也可以粘在如瓷盘上成为半立体作品,然后再涂上水粉颜料或丙烯颜料,让作品随自己的想象充满魅丽的色彩。

不织布和隔音棉比较接近,既可以粘成平面作品,还可以做成立体作品。不同的是隔音棉比较厚,在制作立体物品时容易立住。不织布具有颜色鲜艳,易缝制的特点。在制作手偶、食品、小物件的时候可以发挥强大的想象空间,起到巨大的作用,而立体的小树则可以使用隔音棉来制作。

袜子和手套可以缝制成娃娃,还可以和毛线、布料相结合,做成娃娃的头发,衣服。立体挂饰是一个大的体系,但以上的多种材料都可以进行制作,如:彩纸可以做成彩球,饮料瓶可以做成风铃,不织布、皱纹纸……甚至是多种废旧物材料都可以做成各种好看的挂饰。

手工课不仅可以学习到丰富多彩的手工制品,还可以利用小组合作的方式来使学生们彼此激发灵感,培养团结协作的能力。更可以适当加入小游戏来丰富课堂,使课堂学习不再变得被动而沉闷,相反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比如在上不织布制作的手偶课时,我在课堂的最后加入以小组为单位表演木偶剧。比如在上彩球课时,我在课堂开始时加入击鼓传球的游戏进行导入。好的课堂都不应该让学生在无奈、烦闷中渡过,更应该使他们感受到课堂的乐趣,学习的快乐。

二、课程结构

美术的课程结构暨一堂课的前后安排过程,课程结构要依据课的内容来设计。大致可以分为:课前预习,情境引入,讲授新知,巩固练习,小结点评,布置作业,课后互动。这与传统的课程结构稍有不同,我加入了自己的想法。以《儿歌插图简笔画创编》一课为例, 在课前我录制了微课程,讲解了绘制插图的创作方法及重难点,学生在课前下载观看预习,对知识有个大致的了解。在课堂上通过多媒体大屏幕展示幼儿园的插图作品,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教师展示学生在课前为儿歌绘制插图的铅笔线稿,通过师生点评指出画面存在的问题。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修改自己的作品。然后教师在课堂上运用大屏幕播放上色的微课,学生进行上色。上色后,各小组推荐优秀的作品进行展示,师生进行点评。布置课后作业,师生也可以在课后通过微信公共平台、qq等进行讨论,答疑解惑。这个课堂的结构是参考翻转课堂来设置的,是在初探阶段,不是特别成熟,如何将翻转课堂与课堂教学进行完美的结合,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但是,这样设置课堂结构是为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师则起到了引导者和辅助者的角色。并运用了现代科学技术,实现了师生课堂与课后的互动,使课堂教学变得更加有效。有时也可以在课堂上的主要授课内容之前设计一个五分钟左右的板块栏目,这个板块栏目的内容为让学生模拟幼儿教师授课,其余的学生充当儿童来互动,授课的内容则是学生自己思考确定。通过训练,为学生日后的教学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课程模式

教学模式要在一定的教学思想下指导建立,包括教学过程的各个要素,教学程序及各种策略。

我认为课程模式应该遵循“做中学,做中教”的教学原理,即教学做合一,理论结合实际操作,更要与岗位需求相对接。杜威说过“一个儿童要学习的最难的课程就是实践课,假如学不好这门课程,再多的书本知识也补偿不了。”也就是“从做中学”。因为有了实践,学生学习的知识就有了依托,不再是只从教师口中听到的内容。传统教育只是一味传授知识,要求学生静静聆听,处于消极被动的状态。而教师则强硬灌输与生活无干的教条,结果是不仅无法使学生掌握到真正的知识,反而激发起学生极其严重的厌学情绪,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才能,窒息了学生的生命活力和智慧。但是通过实践,可以发挥学生的才能而不被固定的模式限制,可以缓解学生学习疲劳,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比如在上手工课时,如果只一味地讲制作方法而不亲手实践,那么学生将无法发现制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也就无法及时得到解决,更不能发挥它们的潜力,创造出更好的作品。

“从做中学”,不仅要在课堂上进行实践,也要将学习延伸到课外,“从生活中学”。比如:以前我对于外国的美术史的学习就是啃书本,死记硬背下那些我并不理解的内容。直到我去了欧洲旅游,游览了一些重要的景点后才理解了书本的内容,再也不是死记硬背了。以前看过漫画家几米画中的仙人掌比人都高,我一直认为是运用了夸张的绘画方法。直到亲眼见到欧洲古堡外的仙人掌又高大又肥美的时候,我终于明白了大自然也是我们的好老师。……这些都是画家们不同画风和画面内容形成的原因。在教授简笔画-水果的时候,很多学生不知道有些水果究竟是长在树上还是地上,因此在创作课时犯了难。我让他们去大自然中观察,回来后告诉我实地考查的结果。这样,他们通过自己的观察与实践解决了难题。相反,如果我很轻易地告诉他们答案,相信他们对于怎样将水果结在树上还是地上依然很模糊,无法画好。

好的课堂应该是快乐的,在轻松愉悦的“玩中学,学中玩”的氛围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展示和点评的互动学习。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分析学生学情,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进行授课,特别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性思维。在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会形成一种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玩可以使学生热情饱满,不枯燥。比如:在上不知布手偶课的时候,由于我安排了木偶剧的表演这一环节,大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由于木偶剧是分角色来进行表演的,学生在制作手偶时就有了更多的动力和激情,积极努力地让自己的小手偶做得更加精致和可爱。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团结协作的能力。学生有了学习的兴趣,学习活动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才会爱上学习。

近年来,翻转课堂逐渐被大多数老师运用,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但翻转课堂与非翻转课堂都有各自的优点,所以在运用翻转课堂时要考虑是否适合这节课。所以,不要因为翻转课堂这种课程模式好就每节课都用,一定要视课的需要而定。

教无定法,设计再好的课程模式都不可能适应所有的学生和所有的课程。所以,教师应该根据自己的教学特点和风格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模式,因材施教,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创新才会更加完善。我相信通过一代又一代奋斗在一线教学的教师们的不断努力下,一定会设计出更有效的教学课程,教出更优秀的学生。

作者简介:

钢结构课程总结 篇4

《钢结构基础》是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程,通过对这门专业课程的学习我们要达到以下几点目标:掌握钢结构的特点和钢结构的应用范围;理解钢结构按极限状态的设计方法,掌握其设计表达式的应用;初步了解钢结构的主要结构形式;了解钢结构在我国的发展趋势;为进一步深入学习钢结构知识打下基础。

一、钢结构的概念、特点及应用

由型钢和钢板连接成基本构件,然后运至现场组装成整体结构形式,称为钢结构。钢结构具有以下集中特点:①轻质高强;②塑性韧性好;③施工周期短;④材质均匀;⑤气密性和水密性好;⑥耐腐蚀性差;⑦耐火但不耐热;⑧低温冷脆。

钢结构的合理应用范围主要取决于钢结构本身的特性,从技术角度看,钢结构的合理应用范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大跨度结构;②重型厂房结构;③受动力荷载影响的结构;④可拆卸的结构;⑤高耸结构和高层建筑;⑥容器和其他构筑物;⑦轻型钢结构。

二、钢结构的极限状态

《钢结构设计规范》除疲劳计算外,采用以概率理论为基础的极限状态设计方法,用分项系数的设计表达式进行计算。当结构或其组成部分超过某一特定状态就不能满足设计规定的某一功能要求时,此特定状态就称为该功能的极限状态。

1、承载能力极限状态:包括构件和连接的强度破坏、疲劳破坏和因过度变形而不适于继续承载,结构和构件丧失稳定,结构转变为机动体系和结构倾覆。

2、正常使用极限状态:包括影响结构、构件和非结构构件正常使用或外观的变形,影响正常使用的振动,影响正常使用或耐久性能的局部损坏。

三、钢结构的材料

1.对钢结构用钢的基本要求

(1)较高的抗拉强度,和屈服点;

(2)较高的塑性和韧性;

(3)良好的工艺性能;

(4)根据具体工作条件,有时还要求钢材具有适应低温、高温和腐蚀性环境的能力。2.钢材的主要性能

(1)强度性能

比例极限;屈服点;抗拉强度或极限强度。(2)塑性性能

伸长率:试件被拉断时的绝对变形值与试件原标距之比的百分数,称为伸长率。(3)冷弯性能

冷弯性能由冷弯试验确定。试验时使试件弯成l80°,如试件外表面不出现裂纹和分层,即为合格。冷弯性能合格是鉴定钢材在弯曲状态下的塑性应变能力和钢材质量的综合指标。

(4)冲击韧性

韧性是钢材强度和塑性的综合指标。由于低温对钢材的脆性破坏有显著影响,在寒冷地区建造的结构不但要求钢材具有常温(20℃)冲击韧性指标,还要求具有负温(0℃、-20℃或-40℃)冲击韧性指标,以保证结构具有足够的抗脆性破坏能力。

3.钢材的选择

选择钢材时考虑的因素有:

1)结构的重要性:重要结构应考虑选用质量好的钢材;一般工业与民用建筑结构,可选用普通质量的钢材。

2)荷载情况:直接承受动力荷载的结构和强烈地震区的结构,应选用综合性能好的钢材;一般承受静力荷载的结构则可选用价格较低的Q235钢。

3)连接方法:焊接结构对材质的要求应严格一些。

4)结构所处的温度和环境:在低温条件下工作的结构,尤其是焊接结构,应选用具有良好抗低温脆断性能的镇静钢。

5)钢材厚度:厚度大的焊接结构应采用材质较好的钢材。

四、轴心受力构件

(一)轴心受力构件的强度和刚度

1.轴心受力构件的强度计算

轴心受力构件的强度是以截面的平均应力达到钢材的屈服点为承载力极限状态

Nf An

2.轴心受力构件的刚度计算

轴心受力构件的刚度是以限制其长细比保证

(二)轴心受压构件的整体稳定

1.理想轴心受压构件的屈曲形式

理想轴心受压构件可能以三种屈曲形式丧失稳定: ①弯曲屈曲双轴对称截面构件最常见的屈曲形式。

②扭转屈曲长度较小的十字形截面构件可能发生的扭转屈曲。③弯扭屈曲单轴对称截面杆件绕对称轴屈曲时发生弯扭屈曲。2.理想轴心受压构件的弯曲屈曲临界力

若只考虑弯曲变形,临界力公式即为著名的欧拉临界力公式,表达式为

[]

2EI2EANE=2=

2l

(三)轴心受压构件的局部稳定

一般组成轴心受力构件的板件的厚度与板的宽度相比都较小,如果这些板件过薄,则在压力作用下,板件将离开平面位置而发生凸曲现象,这种现象称为板件丧失局部稳定。

五、钢结构的连接

(一)螺栓连接

螺栓连接分普通螺栓连接和高强度螺栓连接两大类

1、普通螺栓连接

普通螺栓分为A、B、C三级。A级与B级为精制螺栓,C级为粗制螺栓。A、B级精制螺栓表面光滑,尺寸准确,对成孔质量要求高,制作和安装复杂,价格较高,已很少在钢结构中采用。A、B级精制螺栓的区别仅是螺栓杆长度不同。C级螺栓一般可用于沿螺栓杆轴受拉的连接中,以及次要结构的抗剪连接或安装时的临时固定。

2、高强度螺栓连接

高强度螺栓连接有摩擦型连接和承压型连接两种类型。

(1)摩擦型连接:只依靠被连接板件间强大的摩擦力传力,以摩擦力被克服作为连接承载力的极限状态。为了提高摩擦力,对被连接件的接触面应进行处理。

(2)承压型连接:允许接触面发生相对滑移,以栓杆被剪坏或被承压破坏作为连接承载力的极限状态。

高强度螺栓性能等级包括8.8级和10.9两种。摩擦型连接的螺栓孔径比螺栓公称直径d大1.5-2.0mm,承压型连接的螺栓孔径比螺栓公称直径d大1.0-1.5mm;承压型连接的承载力比摩擦型连接高,可节约螺栓。但剪切变形大,故不得用于承受动力荷载的结构中。

(二)焊接

钢结构中一般采用的焊接方法有:电弧焊、电渣焊、气体保护焊和电阻焊等。

1、焊缝连接的优缺点

优点:焊件间可直接相连,构造简单,制作加工方便;不削弱截面,用料经济;连接的密闭性好,结构刚度大;可实现自动化操作,提高焊接结构的质量。

缺点:在焊缝附近的热影响区内,钢材的材质变脆;焊接残余应力和变形使受压构件承载力降低;焊接结构对裂纹很敏感,低温时冷脆的问题较为突出。

2、焊缝的形式(1)角焊缝

角焊缝按其截面形式可分为直角角焊缝和斜角角焊缝。两焊脚边的夹角为90°的焊缝称为直角角焊缝,直角边边长hf称为角焊缝的焊脚尺寸,he=0.7hf为直角角焊缝的计算厚度。斜角角焊缝常用于钢漏斗和钢管结构中。对于夹角大于135°或小于60°的斜角角焊缝,不宜用作受力焊缝(钢管结构除外)。

(2)对接焊缝

建筑结构课程设计设计总结 篇5

课程设计对学生而言是其对所学课程内容掌握情况的一次自我验证,从而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通过课程设计能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能全面检查并掌握所学内容;《建筑结构》从课程性质上讲是一门专业基础课,它的目的和任务就是训练学生对钢筋混凝土肋形结构对象进行荷载分析的能力,选择适当的构造及相应算法的能力,培养学生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具备初步分析和解决建筑结构问题的能力,进而增加其对学习和应用相关专业课的兴趣。

通过本课程设计的实践教学,应使学生达到以下的基本要求 :

(1)通过钢筋混凝土单向板,梁楼盖课程设计课程,使学生基本掌握建筑结构结构设计的内容。

(2)通过绘制设计图和计算等实践性环节的基本训练,提高设计建筑结构的动手能力。

(3)通过钢筋混凝土单向板肋梁楼盖课程设计,使学生熟悉建筑结构设计的基本方法和设计程序。

(4)绘制梁钢筋混凝土单向板肋梁楼盖柱网总体布置,并与板、次梁配筋图绘制于一张图上。要求绘图准确整洁。

在课程设计过程中,要求学生严格遵守作息时间,记录每天的设计和计算细节;指导教师精心指导,经过一周的紧张工作,每位同学的设计成果都达到了预期的效果,使学生对课程所学的知识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掌握,巩固了理论教学所学到的知识,扩展了学生实践思想。

除了教师检查设计时间内的考勤外,还要求学生在设计期间认真做好设计纪录,包括设计的详细内容,计算过程和结果,设计中出现的问题、解决的方法等。

其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对课程设计引起足够的重视,遵守设计纪律,使学生通过课程设计更进一步掌握本课程所学的知识,将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实践环节紧密结合,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将理论课程知识运用到解决实际中去的能力,使学习收获落到实处。

我认为,在这学期的实验中,不仅培养了独立思考、动手操作的能力,在各种其它能力上也都有了提高。更重要的是,在实验课上,我们学会了很多学习的方法。而这是日后最实用的,真的是受益匪浅。要面对社会的挑战,只有不断的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这对于我们的将来也有很大的帮助。以后,不管有多苦,我想我们都能变苦为乐,找寻有趣的事情,发现其中珍贵的事情。就像中国提倡的艰苦奋斗一样,我们都可以在实验结束之后变的更加成熟,会面对需要面对的事情。

回顾起此课程设计,至今我仍感慨颇多,从理论到实践,在这段日子里,可以说得是苦多于甜,但是可以学到很多很多的东西,同时不仅可以巩固了以前所学过的知识,而且学到了很多在书本上所没有学到过的知识。通过这次课程设计使我懂得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是很重要的,只有理论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只有把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起来,从理论中得出结论,才能真正为社会服务,从而提高自己的实际动手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在设计的过程中遇到问题,可以说得是困难重重,但可喜的是最终都得到了解决。

通过课程设计,使我深深体会到,干任何事都必须耐心,细致.课程设计过程中,许多计算有时不免令我感到有些心烦意乱:有2次因为不小心我计算出错,只能毫不情意地重来.想到今后自己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想到世界上因为某些细小失误而出现的令世人无比震惊的事故,我不禁时刻提示自己,一定呀养成一种高 度负责,认真对待的良好习惯.这次课程设计使我在工作作风上得到了一次难得的磨练.

短短一是课程设计,使我发现了自己所掌握的知识是真正如此的缺乏,自己综合应用所学的专业知识能力是如此的不足,几年来的学习了那么多的课程,今天才知道自己并不会用.想到这里,我真的心急了

数据结构课程总结 篇6

《VFP数据库程序设计》课程改革总结报告

根据国家教委的统一规定,目前初、高中都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只不过学习的深度和广度不够,且个别地区存在着一些差异。进入大学之后,如果再从头学习这门课程,一方面是学生不感兴趣,另一方面是无味地浪费时间。为了解决这样的问题,我们计算机教研室于2004年5月大胆地提出对《VFP数据库程序设计》课程进行改革。

为了进一步提高我校《VFP数据库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培养2004级学生的计算机素质和计算机学习能力,我们这学期首先对《VFP数据库程序设计》课程之《计算机应用基础》进行改革。目的是通过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改革,一改以往分班授课的教学模式,完全依托网络平台,采用案例教学,提倡教师辅导与学生自主学习相结合的学习方法。

在改革中,我们主要做了以下一些工作:

一、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一门理论性、实践性、技术性和操作性都比较强的课程。根据这门课程的特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必须改变落后的思想观念,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在长期实践的探索中,《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逐步由过去传统的传授式教学方法,到今天的多媒体式、案例式和实践式的新颖教学方法。通过多媒体式、案例式的实践教学,使学生在基础理论学习的同时,增加了对计算机的感性认识,充分锻炼了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实际的应用能力,从而形成了良好的学习氛围,不仅实现了分层次教学,而且还使一部分学员得到了充分展示自己才华的空间。

二、应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采用了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应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课堂教学。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研制出采用PowerPoint技术手段制作的应用于课堂教学的课件1套;采用Word技术手段制作的应用于课堂实训教学的课件1套;同时,引进与教材同步的《计算机应用基础》Authorware多媒体课件1套。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进步,这些课件在应用的实践中得到了不断的修改与完善,其质量也在不断提高,受到了学生的普遍欢迎。目前所使用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件使用效果理想,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重要方面:

第一,图文并茂,形象直观。《计算机应用基础》课件在设计过程中采用丰富的静态窗口和实际操作,配合文字以及教师视频音频讲述等多种方式,使课件图文并茂,生动活泼。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内容力求以形象直观的形式进行全方位的、比较深刻的表述与操作,这种做法目前在国内还是鲜见的,处于《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建设的领先地位。

第二,内容形式,完美结合。将相关的知识内容与一定的表达形式完美结合,使形式更好地表达内容,是《计算机应用基础》课件在设计过程中一直特别注意的问题。课件是对教材内容的提炼与升华,绝不能搞成文字的堆砌,在可能的情况下,应采用一定的形式诠释教材的内容,才能达到比较好的效果。该课件中有些表达形式是通过多方案的反复比较才最后确定的。

第三,通俗易懂,利于理解。《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比较强的专业基础课程,对于最初接触这门课程的同学来说,又是比较难以理解的一门课程。学生通过老师的实际操作演示,可以把高深的理论通俗化,把抽象的问题形象化,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更易于理解和掌握。

第四,活跃气氛,增强兴趣。采用多种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课程内容的讲述,能够吸引学生自学和听课的注意力,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特别是在课件中的图片和表格随着课程内容进度自然而然地播放,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其循着图片和表格的演播步骤和老师讲解问题的思路聚精会神的听课。

第五,自主学习,方便使用。学生利用课件进行《计算机应用基础》学习,不受时间(规定的上课时间)、空间(规定的上课地点)等条件的限制,根据自己的情况,可随时通过上网或看光盘,自主进行《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的学习。

三、模块化教学、辅导

按照《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大纲的具体内容,我们将20学时的课程平均分为五个模块,即:计算机基础知识模块、Windows模块、Word模块、Excel模块、PowrePoint模块。在每个模块中设置相关内容的实验课,及时将教学内容同实践联系起来,避免了课堂教学和实践操作相脱节,实现理论与实践的 “零距离”。同时,也按五个模块进行辅导,每个模块4学时,效果甚佳。更值得一提的是:主讲教师兼授课、试验与一身,这样可以根据学生在实验课当中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合理地定位、安排教学内容,充分体现重视具体操作能力的思想。

四、采用无纸化考试 在本学期末,利用我们自己开发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考试系统Ⅱ》,对《VFP数据库程序设计》之《计算机应用基础》进行上机考试,考试完全在计算机上进行,真正实现了无纸化考试。(即:利用计算机自动抽取试卷、并判卷。)学生必须在期末考试一次性通过,否则不准参加第二学期的《VFP数据库程序设计》的《VFP程序设计》课程。

五、网络教学资源建设

《VFP数据库程序设计》之《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网络教学资源建设已经初具规模,并完全发布于校园网上。

目前,我们是利用校园网来实现资源的共享。主讲教师把与课程相关的课件、案例、实训练习、考试系统等,发布到校园网上,然后学生们可以利用软盘、U盘等进行复制,以便于进行课前预习或课后复习,实现师生资源共享,提高了学习效率。

由此可见,通过对《VFP数据库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改革,不仅可以提高学生们对该课程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们的内在潜力,而且对培养学生们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走向公安工作岗位奠定了夯实的基础。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2004级本科学生《VFP数据库程序设计》课程改革是成功的。待批准后,将在2005级所有新学员中普及。

高职院校数据结构课程教学探析 篇7

数据结构课程是计算机及其相关学科的一门专业基础课, 是重要的专业核心课程。一般用计算机来解决一个具体问题时, 首先要从具体问题抽象出一个适当的数学模型, 然后设计一个解此数学模型的算法, 最后编出程序并测试调整直至将问题解答。寻求数学模型的实质是分析问题, 从中提取操作的对象, 并找出这些操作对象之间含有的关系。数据结构就是研究程序设计问题中计算机的操作对象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和操作的一门学科。所有的计算机程序设计问题都要用到各种类型的数据结构。要使用计算机更好的解决实际问题, 除了掌握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 还必须掌握数据结构的相关知识。学好数据结构课程, 对于操作系统、软件工程、编译原理、数据库系统等计算机专业后续课程的学习, 都十分有益。

二、高职院校学生学习特点

目前, 我国职业教育具有两种不同层次的教育体系和框架, 即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其中, 中等职业教育的定位是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培养高素质劳动者, 而高等职业教育则是在高中阶段教育的基础上培养高技能人才。要提高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质量, 必须根据高职学生的学习特点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总结一下高职学生的学习特点:

1) 学习目的具有多样性。高职院校的学生学习目的具有多样性, 有的是为了学有所成, 将来能够顺利就业;有的是高考失利, 还想继续求学;还有的是学习成绩不理想, 别无出路, 暂时在职业院校学习。其中, 大部分学生是为了将来解决就业问题, 能够走出校门马上就可以进入企业工作, 所以他们比较重视专业技能课, 即与实际工作联系比较密切的课程的学习, 但对于基础课和理论课学习的积极性不高。

2) 比较接受实习性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目的决定了他们重视动手能力的培养, 同时希望积极参与每一项实际操作, 以便能够更好的就业。

3) 积极参与各种证件的考取。高职院校学生毕业后的学历水平相对不高, 为了能够更加顺利的就业, 他们必须持有更多的资格证书, 而英语等级证书、计算机等级证书是最基本的而且必需的证书。

4) 入学成绩较低, 学习积极性不高。高职院校学生的入学成绩相对较低, 知识基础相对较差, 偏科现象也比较严重, 而且缺乏上进心和求知欲, 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比较低。

因此, 高等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比较多, 一方面社会对高职院校的毕业生提出了更高的职业素质要求, 另一方面高职院校的学生普遍缺乏学习的积极性。解决这一矛盾, 高职院校教学活动的组织与实施必须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特点, 树立因材施教的指导思想。

三、数据结构课程教学探讨

数据结构课程理论性强, 内容抽象、枯燥, 再加上高职学生本身知识基础较差, 学习起来自然难度较大, 学习兴趣较低。因此, 教学过程中必须结合学生实际情况, 对数据结构课程的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式作适当的调整。

在进行数据结构课程教学之前, 必须将数据结构课程与其它相关课程作为一个有机整体进行安排, 充分考虑好与其它课程的衔接问题, 比如与程序设计语言课程的衔接。大多数高职院校的第一门程序设计语言学习的是C语言, 一般安排在数据结构课程的上一个学期开设。由于学生刚开始接触程序设计语言, 程序设计方面的思维还没有完全建立, 而且数据结构课程中较多用到数组、指针、函数、结构体等这些相对较难掌握的C语言知识, 所以学生要学好数据结构, C语言程序设计的掌握起到很关键的作用。在数据结构课程开课的第一二周, 可以对学生的C语言知识先加以补充巩固, 尤其是数组、指针、函数、结构体等方面的内容, 而且在数据结构教学过程中也要不断地回顾复习, 这样既可以复习以前的知识, 加深印象, 强化理解, 又可以为数据结构课程的教学做好铺垫, 更好的进行数据结构课程的实践环节, 否则学生不能对理论知识通过程序加以验证, 所学到的数据结构知识也只能成为空架子、空理论, 会使理论知识更加的乏味, 给学生造成厌烦的学习情绪。

在数据结构课程教学内容的安排上, 要注意难易程度的把握。高职院校的学生入学前的基础知识掌握程度相对较差, 数学思维相对薄弱, 而数据结构课程的教学内容, 很大一部分需要数学的思想来理解。如果内容讲解的不够浅显, 给学生造成很大程度理解的困难, 也会使学生产生厌烦的学习情绪。数据结构课程的内容主要包括线性表、栈、队列、数组、串、树、图等这几种数据结构的逻辑结构特点和存储结构实现, 教学安排可以如下:1) 线性表是最简单最基础的数据结构, 是其它数据结构的基础, 一般安排在第一章, 内容虽然不多, 但却是学生接触的第一种数据结构, 需要学生慢慢接受数据结构的思想。这部分内容的课时安排可以适当多一些, 教学进度慢一些, 并且这一章的实践环节也要学生多多参与, 为后面几种数据结构的学习打好基础。2) 栈和队列这两种数据结构是线性表的延伸, 是特殊的线性表。在线性表学习的基础上, 学生主要理解这两种数据结构的特性及存储, 但对于其应用理解难度较大, 可适当减少。3) 数组和串这两种数据结构, 学生在学习程序设计语言时都有所接触, 理解相对容易, 这部分内容的课时安排可以适当的减少。4) 树和图这两种数据结构, 内容较多较复杂, 学生理解相对困难, 而且这两种数据结构对专业体系中的后续课程的学习有一定的影响。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学习的难点, 要适当增加课时安排, 以便给学生更多的时间消化理解知识内容。

高职院校学生的程序设计能力普遍不高, 所以对每种数据结构的实践环节的安排, 难度不宜太高, 数量也不宜太多, 争取学生可以做一个懂一个。对于理论知识部分, 也要安排适当数量和难度的练习题, 以便学生可以更好的理解理论知识, 增加学习的兴趣。

四、结语

数据结构课程是计算机及其相关学科的专业核心课程, 而且理论性强, 内容枯燥。高职院校的学生知识基础较差, 对理论性较强的课程学习兴趣不高。必须适当调整数据结构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 因材施教, 更好的引导学生学习计算机专业知识, 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 为今后能够顺利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摘要:数据结构课程是计算机及其相关学科的专业核心课程, 在专业体系的学习中, 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高职院校的学生学习有其自身的特点, 根据其特点, 因材施教, 以摆脱学生对数据结构课程的厌烦情绪, 使其教学活动可以更好的开展, 为学生学好专业体系中的后续课程打好基础。

关键词:数据结构,高职,教学,学习

参考文献

[1]严蔚敏, 吴伟民.数据结构 (C语言版) [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7.

[2]李静.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学习特点的调查及教学改革初探[J].计算机教育, 2008.

数据结构课程总结 篇8

关键词:数据结构教学方法教学改革

中圖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1)05(a)-0190-01

数据结构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中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它不仅是大学计算机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也是非计算机专业的主要选修课程之一。本课程系统的介绍了软件设计中常用的几种数据结构以及相应的存储结构和算法,旨在培养学生的数据抽象能力和算法设计能力[1]。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不仅为学生后继课程提供必要的知识准备,而且更重要的是为提高软件设计和编程水平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对数据结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进行深入研究是非常必要的。

1 数据结构教学内容改革

(1)优化课程结构。

数据结构课程的主要内容是“线性表、树、图”三种数据结构和“查找、排序”两大类算法,这些内容不是孤立的,它们之间存在内在的联系。线性表是线性结构,是最简单的一种数据结构,树和图是非线性结构,线性表可以看作是树的特例,树为图的特例。这样在授课过程将三种结构联系起来,由线性到非线性,由简单到复杂,将课程内容形成一条主线,方便学生理解和掌握。查找和排序是建立在线性结构和树型结构上的两类算法,可以将其穿插在线性结构和树型结构两种数据结构中讲解,将数据结构和算法有机的结合起来,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更加方便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应用。

(2)根据学生的层次调整授课内容。

学生入学时层次不同,再加上入学后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学生的程度存在很大的差异,这就要求我们在授课内容上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课堂上主要针对程度一般的多数学生的情况组织教学内容,力求学生能够掌握教材中的主要内容;对于程度差的学生要进行个别的辅导,通过补习和细化教学内容帮助其积累知识和提高理解能力,跟上课堂教学进度;对于程度较好的学生,要注重其潜在能力的培养,通过指定课外读物、加大信息量、布置思考题等,让其能力得到充分的发挥。因此,我们要在课程的层次和内容设置上下功夫,充分考虑各种具体情况,有针对性的教学,以期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3)根据专业设置授课内容。

在一般的本科院校里,学习数据结构这门课程的学生不只是计算机专业,比如我们学校就有计算机和信管两个专业,还有其他专业的学生选修这门课程。对于不同专业的学生,同一门课的教学也不应当是简简单单的内容上的删减和侧重点的不同,要根据专业的需要设置教学内容,以适应现代高等教育的目标。要因材施教,对于不同专业的学生,学完这门课要让学生真正理解课程的精髓,为什么要学习这门课,它对自己所学专业有什么用处。不能仅仅依靠指定的教材,要根据专业的不同,编写适合自己学生的辅导教材、实验教材等,真正做到培养实用型、创造型人才[2]。

2 数据结构教学方法改革

数据结构这门课理论性较强,学生不容易理解,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掌握这门课程,提高教学质量,要注意教学方法的正确使用。因此,除了传统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之外,还应该采用一些新的有专业特色的教学方法。

(1)问题驱动式教学。

以问题为驱动,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利用问题引导学生学习,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学习的能力[3]。将传统教学中的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主动地去学习,要有求知的欲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通过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醒其主体意识。例如在学习最小生成树时,可以提问:“如果要建设乡村公路,保证一个乡镇的任意两个村子之间都能有公路相通,如何建设才能使得费用最少?”通过学生对问题的思考然后再讲解具体的实现方法,这样就能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学习的欲望,同时学生对知识掌握的更加牢固。

(2)实践动力式教学。

实践教学是高等教育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尤其对一些工程学科来说更是不可缺少的。实践教学是验证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同时也是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手段。在实践中能够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艰辛和成功的喜悦,从而增强自信心和学习的动力。

对于上机实验,我们摈弃传统教学中一刀切的传统,针对学生的不同层次设置实验内容。对于基础较差的同学首先让他们完成一些验证性的试验,掌握最基本的教学内容,在有余力的基础上再进行能力的提高;对于基础较好、有一定潜力的同学,可以不去作验证性实验,而是给他们提供一些有一定难度的实验,来充分发挥自身的潜能和创新能力。这样不同的同学都能够在实践过程中充分发挥自身的能力,有所收获,增强他们学习的自信心和学习的动力。

(3)创新导向式教学。

教学不仅仅是将书本上的知识教授给学生,关键是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因此在授课过程中,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要启发学生去思考问题,并且要注意观察学生的思维动态,对学生不经意的创造,要加以引导和鼓励,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挖掘其潜在的能力,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得到培养和发挥。

3 结语

数据结构是计算机及其相关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其他许多计算机科学领域都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因此为了能够更好的让学生掌握这门课程,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作者针对课程自身的特点,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探索和改进,以适应现代教育的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 严蔚敏,吴伟民.数据结构(C语言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7.

[2] 杨天怡,胡新平,严薇,等.创新教育与实践教学创新[J].中国高等教育,2005(23):28~30.

上一篇:审计人工作个人年末总结下一篇:暑假家庭教育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