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鲸第一课时

2025-03-1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原创鲸第一课时(共3篇)

原创鲸第一课时 篇1

同学们你们认识这种动物吗?你们对它有什么了解吗?请和同桌谈一谈,自由发言。2.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鲸》这篇课文,看看通过学习,你对鲸会有什么更深的了解。

二、自由读文 整体感知

1.先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或不理解的词语,有拼音的借助拼音读准确,没有拼音的可以和同桌商量。试着把课文读通顺。

2.检查字词的掌握情况。在字音上注意“滤”。在字形上引出“肺“字,及时指出注意右半部分不要写成“市”。

3、指名逐段朗读课文,看看课文一共有几个自然段?每段主要讲了什么?检查是否正确、流利,随机指导难读的句子。

给课文划出段落:第一段(第1自然段)写鲸非常大;第二段(第2自然段):写鲸是哺乳动物,不是鱼。第三段(第3自然段):写鲸的种类。第四段:(第4一7自然段),写鲸的生活习性。

三、精读课文,体会写法

1、自由读第一自然段,你从哪儿看出鲸很大,画出有关语句,然后读一读。指名汇报,大家补充,读出体会。2.出示句子:

目前已知最大的鲸约有十六万公斤重,最小的也有两千公斤重。从这两个数字我们体会到了什么?这段话中还有描写鲸很大的数字吗? 体会用列举数字方法加以说明的好处。

3.课文是介绍鲸,为什么先介绍象?(这是在作比较。)

请同学们再在课文中找一找哪里还使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再说说这样写的好处。4.这段话还采用了举例子的方法说明鲸很大,你能找出来吗?请把它标注在书上。5.小结写作方法:作者运用了列数字、作比较和举例子的方法把鲸的大描写得非常具体,让读者很清楚,所以,我们向别人介绍事物时也要学会运用这些说明方法。

四、作业布置

鲸第二课时教学反思 篇2

培新小学:吴宇兰

指导老师:王泓

上完《鲸》这一课,我非常激动。激动之余,我也产生了一些感触。

一、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

课标中指出:“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活力的。”但我们在实践中,总有这样的困惑:形式怎样更好地为内容服务,而不是搞花架子?这堂课上,我让学生结合鲸的特点想一想它能否入住海底世界。这一情境的设计,就很好地克服了这一点。因为这一生活实际问题的解决含盖了鲸的生活习性的所有内容。学生能解决这一实际问题,也就学会了鲸的习性特点。陶行知老先生说过:“生活即教育。”引导学生读课文,帮刘公岛管委会想一想鲸能否入住海底世界,就是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实践也证明,这种方法极大地吸引学生,使学生有空前的学习热情,学习效果明显。

我通过适当的情境创设可激活沉闷的语文课堂,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其好学、乐学。而生活又是情境创设之源泉。所以说,创设情境,构建生活化语文课堂是最富有活力的课堂。

二、利用电化教育 开阔视野

课标中指出,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并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以便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小学生是通过形象来认识世界的,在阅读中只有设法让学生感受到语言文学所描绘的鲜明形象,才能引起学生对课文中事物的关注,才能入境生情,教学中我变以理性认知为主为以感性体验为主,鲸的进化是教学的难点,为突破这一难点,我广泛搜集资料制成动画课件,还搜集了有关鲸的图片资料,将抽象的语言文字转换成了栩栩如生的立体画面,既加深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又有效地调动了他们情感的参与,使他们实实在在夺领悟到鲸的特点。这堂课上完之后,就有不少学生围着我转,要我再播放课件给他们看,说是还看不过瘾。我想,直观形象的教学,不仅是低年级,高年级学生也是很喜欢的。所以课件不仅拓宽了学生学习的渠道,还提高了学生学习的效率。

三、落实自主学习,促进学生自得

罗杰斯曾说:“自由程度不同愈高的学习,身心投入的程度就愈高。”学习本是个性化的行为,而把学生捆起来齐步走的做法,泯灭了学生的个性,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天赋,也违背了小学生的“选择性”,教学中,我让学生享有充分地学习自主权和选择权,经历一个自我探索、自我发现、自我习得的过程。

1、阅读自由选择,让学生在初读课文时,自由朗读课文。这样学生可以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来读课文。

2、内容的自我选择:默读课文,说说鲸的还有什么特点?学生就可以选择最喜欢的特点来说。

3、小组的自由学习,鲸资料的交流和讨论鲸不能入住海底世界的理由,这两部分的教学环节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这样的教学不仅可以拓展了学生个性化学习的时空,还让学生的个性在课堂上得以展现和发展。这种自主选择正是学生自主意识、自主行为、自主能力的具体体现。

原创鲸第一课时 篇3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生字,认识2个多音字。能联系上下文,体会“长”、“芳香”等词语的意思。

3、通过歌谣的学习,初步领会“月光启蒙”的内涵。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唤起旧知,了解作者,揭题解题

1、师:祖国敞开了绿色的大门,给孩子一片清凉的绿阴。去吧,去呼吸山水间芬芳的空气;去吧,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

2、你还记得这是谁写的哪篇文章吗?你了解孙友田吗?(板书:孙友田)

3、交流。师:老师这儿也有一份他的资料。(出示1:孙友田资料)

4、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他的一篇文章。(板书:月光启蒙)

5、解题:

(1)在这里,它读“蒙”(méng),注意看中间两横,一层盖在又一层上面。

(2)“启蒙”是什么意思?“启”就是打开,“蒙”呢?什么头?草字头的字,多数跟什么有关? 对,它最早就指一种寄生的藤本植物,依附在别的植物上,所以“蒙”有遮盖的意思。那你想想,“启蒙”连起来该怎么讲?(打开,使原来遮盖的东西看得见。)齐读课题。

6、质疑:月光启蒙,月光能启蒙吗?月光又能启蒙什么?(出示2:封面)

二、整体感知,通文解词,理清脉络

1、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用心读一读课文,争取字字响亮,句句通顺。

2、检查读文。老师很想听听同学们课文读得怎么样?

(1)第1小节,谁先来读?正音:篱笆 时辰(均读轻声)

(2)请你点一名同学来读读第5小节。真细心,这里两个多音字,你都把它读正确了。

① 莲花落 听过“莲花落”吗?知道“莲花落”是什么玩意儿吗?(“莲花落”又叫“数来宝,早在宋代的时候就开始流传了。语言通俗易懂,在民间流传,以前叫花了要饭的时候常唱,后来发展成了一种民间曲艺。

② 混沌 把它放到句子里去读一读,“豁然开朗”,那你推想一下,“混沌”大概是什么意思? 从“混沌”到“豁然开朗”的过程,就叫“启蒙”。

(3)看来,课前的预习做得很充分,讲起来就自信了。最后一小节,我们一起来读。

3、同学们,在这月光下,母亲为我做了哪些事?(板书:唱歌谣 讲故事 唱童谣 猜谜语)

三、诵读美景,感悟月夜,体会美妙

1、师:童年的夏夜永远是美妙的。暑热散去了,星星出齐了,月亮升起来了,柔和的月色立即洒满了我们的篱笆小院。这是孩子眼里最美的时辰。(出示3:插图和文字)

2、这是怎样的月,这是怎样的夜啊,请同学们张开想象的翅膀,也来读一读这童年的夏夜。生对照图文诵读。

3、你感受到了一个怎样的夏夜?交流:多美啊!你能把这份美读出来吗?

4、配乐指名读。(出示4:诗歌排版第1 小节)

5、齐读。多美的月夜啊,多么温馨的情景啊!让我们通过读,把这夏夜的美妙传达。

四、读歌谣,学歌谣,悟“启蒙”

1、这的确是孩子眼里最美的时辰。仅仅是因为景色的美吗?

2、交流:母亲给我吟唱的又是什么呢?(出示5:两段歌谣)我们也来读一读这两首歌谣。

3、指名读,正音就行。

4、指导朗读。你知道母亲是怎样为我吟唱这些歌谣的吗?

(1)交流并出示6:她用甜甜的嗓音……

(2)“三月的和风”什么感觉?(轻柔的,舒服的。“吹面不寒杨柳风”,很柔和,很温暖。)

(3)“小溪的流水”呢?(叮叮咚咚,很恬静)

(4)那你怎样来表达这种感觉呢?老师教你可以读得轻一些,慢一些。

(5)指名读。评:对,生活中的民歌,歌者就是编者,是边想边唱,边唱边想的。

齐读。

(6)想不想做童年夏夜里的那个孩子,听母亲来唱一唱?

5、师:请你闭上眼睛:暑热散去了,星星出齐了,月亮升起来了,母亲的歌声也飘出来了。(出示7:原唱)

听完了母亲的吟唱,适当引导。(体会母亲的勤劳,对生活的向往)

(1)多么动听的歌谣啊!你从这动听的歌谣中看到了什么?

(2)交流:勤劳的母亲,对生活充满向往的母亲。

化解:凤凰,传说中一种吉祥的鸟。俗话说:凤凰到,吉祥到。所以母亲的歌谣这样唱:凤凰凤凰一摆头,先盖瓦屋后盖楼……

(3)你从母亲的歌谣声中还感受到了什么?

(4)交流:爱,母亲对儿子的深情,这深情就是一个动作,课文用“搂”。

(5)回过去齐读:她用甜甜的嗓音……。原来,母亲在唱这些歌谣的时候,还包含着浓浓的爱,暖暖的情啊!

(6)这里“芳香的音韵”指什么?母亲的歌声为什么会是香的呢?你读出了什么?

(7)小结:在苦难的日子里,能对未来始终充满热情、怀有向往,这对一个人来说,是多么重要的精神底子啊!这芳香的音韵不仅香在院子里,也“香”在我的心里。

6、出示8:第5小节并引读。“那时,我们的日子清苦。但精神生活是丰富的……”

(1)这里有两个“长”。第一个“长”是?对,生长。(第一个“长”,五谷是长在泥土里的)

(2)那么第2个“长”呢?放到句子里,联系前后句子好好读一读。(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精神食粮滋养孩子灵魂。第二个“长”是长在人民肥沃的土壤里的)

(3)交流并品味“长”。课文为什么不明写“流传”而偏偏用“长”呢?

这歌谣长在哪儿?黄河的故道边。生于此长于此的祖祖辈辈们,把这些民间的文化熏陶了母亲,又通过母亲的口传给了我。正如好的庄稼一样,长得是一茬又一茬。

(4)出示9:“母亲用歌谣把故乡的爱……豁然开朗。”

(5)读到这儿,你觉得母亲用歌谣还把_______________,伴着月光给了我。

让我那原来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

(6)听,……放原唱歌谣。

1.苏教版五下《月光启蒙》一文教学实录 2.《月光启蒙》教学片段(苏教版第十册)3.《月光启蒙》教学实录第一课时 4.《月光启蒙》优质说课稿

5.小学课文《月光启蒙》优质教学设计 6.《月光启蒙》名师课堂实录 7.《月光启蒙 》教学反思汇总 8.《月光启蒙》评课稿三篇

上一篇:县粮食库存检查工作总结下一篇:四年级英语复习备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