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罚学生事件的反思(精选7篇)
体罚学生事件的反思
《教育法》等许多法律明确规定不准体罚学生,体罚学生是要受到法律制裁的。可是为什么体罚学生的事件频频发生?那些因体罚学生而被法律制裁或被行政处罚的惨痛教训还不能让我们引以为戒吗?
笔者认为体罚学生的原因有以下几种:
一、应试教育的弊端。
片面追求教学成绩是应试教育的明显特征,很大一部分人把学生的学习成绩作为评价教师工作的唯一标准。在教师考核中,教学成绩占的比重很大,给教师造成了很大的精神压力。在这种压力下,常常会使教师心情烦躁,见到学生学习成绩不好,或没有完成作业,就火冒三丈,动手打人。全面开展素质教育,建立科学的教师考核机制,从根本上铲除体罚学生的现象。
二、法律法规不健全。
各种法律只规定了不准体罚学生或变相体罚学生,有些过于笼统。建议制定详细的法律文件,明确规定教师的哪些行为是体罚学生或变相体罚学生,及应该受到什么样的制裁,以此规范教师的行为。
三、部分教师法律观念淡薄。
一、体罚为何存在?
体罚的具体诱因千姿百态,究其实,不外二者:一出于善意,一出于恶意。为了从体罚学生中获得打击快感的教师微乎其微;绝大多数教师体罚学生都是秉着对学生负责的心态,爱之深,责之切。比起那些仅将教育作为糊口职业的从教者来说,这些教师称得上具有责任感和事业心了。他们最委屈的时候莫过于学生不能理解自己的一片苦心或者家长因此而到学校问责;他们时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我为什么会打学生,还不是为了学生好吗?”这话是真话,更是发自肺腑的心声。教师是一份良心职业,他们没有在学生出现问题时选择听之任之,而是希望通过严格甚至严厉的要求使学生成人成才。然而,这些教师可能没有意识到体罚是一种违背教师伦理规范的行为,它是用非爱的方式来表达爱,内容与形式、目的与效果相悖离,导致学生怨恨,家长不理解,自己生闲气。心学大师王阳明说:“真知即所以为行,不行不足谓之知。”因此,要想从行为上摒弃体罚,首先应从观念上入手。
体罚是教师缺乏耐心和有效教育的表现。许多教师在学期初会暗下决心不体罚学生,但随着学期的推进,往往事与愿违。究其本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教师教育观念陈旧,知行无法合一,有爱心但缺乏耐心和有效的教育策略。表面上看,体罚是一种简单粗暴但似乎又“行之有效”的教育方式,正如民谚所云“三句好话抵不过一教鞭”。教师总希望自己的教育能够立竿见影,过于急功近利而致违背了教育基本规律。育人是一项系统工程,“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受诸多因素的综合影响,教师不是“圣人”,没法像变魔法似的让一个学生在短期内脱胎换骨。因此,面对学生的不良行为,要促使其改变,不宜操之过急,要有足够的耐心,运用符合规范的教育教学策略。
体罚是教师对传统“师道尊严”观念的庇护。一些教师囿于“师道尊严”的传统教育观念,一味抱残守缺,无法与时俱进,认为教师的权威不可挑战,盲目自我崇拜,抱有“我吃的盐比你吃饭多”的心态。一旦学生的表现不如人意,或者学生对其稍有冒犯,便会勃然大怒。情绪处于失控状态,体罚也便有了存在的土壤。当前,随着信息化社会的不断推进,进入后喻时代,很多学生懂得的事物教师不尽然懂得,加之社会发展过程中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存在某种断层,社会上一些歪风陋习对学生产生严重影响,致使一些学生缺乏对教师应有的尊重。“独一代”造成学生人格上的缺陷,有的学生在家中众星捧月,目空一切;有的学生骄情放纵,从心所欲。面对学校的“弑师”等事件,有人笑言,教育正变成一种高危职业。虽只是戏言,却也不无辛酸和无奈。
二、如何“转识成智”?
“转识成智”是佛教的说法,这里借用是指“以智慧为目标的教育,把教育从狭隘的知识、智力教育引向意义更广泛、更深远、更丰富的智慧教育领域”,启迪教师如何转变自己的心境心态,以使得自己彻底从内心深处摒弃体罚,让学生获得尊重,让自己获得解脱,从而使教育展露出最纯洁美好的一面。行文至此,或许会有同仁质疑为什么在笔者的探讨中只字不提教师的无奈。毋庸讳言,现如今教师所面对的考核和评价体系依然是以成绩为主,日常工作中追求及格率、优秀率给教师造成的压力如影随形。因而,教师似乎很难保持一种从容的育人心态。要想真正达到“转识成智”的境界,须从以下方面入手:
其一,重视内因作用,树立正确的育人观。
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产生、发展和消亡都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本。面对当前的社会大环境和教育评价制度这些外因,教师个体难以改变,明智的做法是顺应变化,同时,充分发挥内因的作用,持有一种平和且富有耐心的育人观念。学生不是工厂标准化生产的产品,他们是一个个活生生、有感情、成长的个体,充满无限的发展潜能。作为教师应该奉行真正平等对话的教育方式,用爱的教育唤醒学生内心的善良,使其主观能动性得以充分发挥。爱的教育才是治本的教育,而体罚只能治标,有时甚至起反作用。所以,教师应放下“鞭挞”的教鞭,播种“鞭策”的种子,才能使学生更好地成长和发展。
其二,理性看待教师角色定位,适时提供教育支持。
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曾言:“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辩证地看,这话也有片面之处。因为它似乎把问题全部归结到教师身上,实际上这是赋予教育和教师以不切实际的期望。学校、家庭、社会都在潜移默化地对孩子施加影响;学生逐渐形成的价值观又促使他对各种信息进行加工过滤,有选择地加以接收,从而促使各种行为的产生。教师好比电台,学生好比收音机,电台发射了信号,如果收音机本身还没有打开,或者有多个信号相互干扰,传播通道便不顺畅,就会影响学生对信息的接收。但是,我们也不能因噎废食,因此就将电台关闭。教育学生需要耐心,至少我们可以期待一旦学生的收音机打开,或者他找到了正确的频率,便可以接收到那些人类值得自豪的优秀内容。当然,这不是推脱责任,更不是让教师做一个局外人,而是秉持一种理性的态度重新审视教师角色。很多教师会抱怨,一些问题学生在其苦口婆心的教育下依旧没能得到有效转化。此时,作为教师,除了失望,不必对自己过于苛责。只要保持住“师者父母心”的心态,能无悔地说“我已经尽力了”,足矣。
其三,努力提升育人水平和专业素养,实施爱的教育。
在一次足球教学课上,最后一个内容我安排了传球、运球的游戏。在学生游戏之前我给学生提出了要求:分组按上节课的分组要求活动,在上次活动的基础上要求每个同学主动要球,加强同伴之间的接应,传球时要有目的、多看人等等,然后分散进行。
我原以为学生会像上次课那样,根据分配的小组自己开始组织,而且游戏与比赛也是学生非常喜爱的活动形式,学生在组织方面应该有这个能力。然而,三分钟过去了,有的学生还站在那里没有组织活动的意思,有的几个同学聚在一起谈笑风生,更有甚着有两个同学在搞恶作剧,将球车弄了个底朝天,并在那里狂笑不止。只有一组已经开始活动了,都高中生了还要我每个组都组织吗?而且分了那么多小组我也组织不过来啊。总有学生不按老师的要求活动而自行其事,我不免有些怒火中烧,决定整治他们一次。
我吹哨将没有展开活动的学生召集过来准备安排一些素质练习(其实就是变相体罚),既然你们不喜欢游戏,我就给你们安排素质练习,既作为时间浪费的补偿,同时也给那些不活动的同学一些“教训”。我心里想,并开始安排蛙跳,让他们知道游戏远远比蛙跳要好的多。学生一排排跳过去,个别想偷懒的被我叫回跟下一组重跳,这样学生也不敢再偷懒了。当准备第二组回来的时候,学生张某一脸的不高兴,像是受到很大的委屈,我让他跳他就是不跳,嘴里还不停的嘟囔着:“为什么叫我们过来,我们都已经开始活动了?还硬把我们叫过来!”“我看的时候你们没有活动!”我回答他,心里同时在想也许真的冤枉他和他的同伴了。这时看看手表,还有五分钟时间就下课了,就召集这些被罚的同学进行教育:“也许有一组老师没有看到,真的冤枉你们了,但大多数同学的表现令老师非常失望,我给你们活动的时间,就希望你们达到活动的目的,完成我们的上课内容,但一些同学只顾自己想法,不遵从老师的要求……”在下课学生回去的时候,我看到张某激动的情绪有些缓和了,其他同学也表现出了平时没有的平静,看来学生已经意识到了自己的问题。不过,更多地我应该改变自己今后教学与组织管理的艺术。
案例分析
这节课发生的事情让我对学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我们往往在组织与教学中以教师自己的想法来实施,很少考虑学生的处境与想法,这件事的发生要综合考虑其原因。
1.我对学生的估计太高,尽管有了上次的经验,但在这次活动中学生对上次的临时分组已经淡化,也有可能对这种活动的兴趣淡化了。教师应该明确分组,加强引导,明确分配具体的场地,安排得力的体育骨干或小组长。
2.足球运动他们大多没有兴趣,根据调查大部分学生选择足球项目都是因为其它项目不允许才被逼过来的,由于平时技术没有达到娴熟的程度,很难获得成功感,在参与活动时缺乏主动性与积极性。基于这种原因培养学生的兴趣仍是课堂需要解决的问题。
案例反思
这件事不仅让我对学生有了重新的认识,对课堂教学也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为了防止再次发生此类组织管理的事件,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方面改进教学:
1.给学生留足时间,适当引导
此次事件发生的原因之一也在于我没有留给学生足够的组织时问,也许学生想让两组的势力更加平衡,正在组织分配人员;也许在我召集学生集中的一瞬间,学生刚刚组织好正准备活动;其中就有被我冤枉的一组已经分配好,却被我召集了过。来。对于学生的学习,教师应该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提问以后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教师讲解示范以后留给学生足够的练习时间,学生组织活动也应该留给学生足够的组织时间。当学生真正对教师的问题不能回答上来,练习时遇到了难点,组织时遇到了意见分歧时教师再进行合理的引导,这对于学生的体育学习才是有利的。因此,学习中应该留给学生足够的独立思考、自主探究与组织实施的时间,不能太考虑时间而中断学生的思考、探究与组织活动的时间,从而影响学生能力的培养。当学生不能及时解决面临的问题时,教师可根据情况适当引导或干预,帮助学生解决存在的问题。
2.控制情绪,避免体罚
我常常看到一些教师因为情绪失控而惩罚学生的案例,我在这次事件中也失去了控制,并采取了变相体罚的做法,这是不可取的,它导致了学生的反感与不满情绪。对组织教学与学生的心理发展都是不利的。我们教师无论面对怎样的学生、遇到怎样的突发事件都应该保持一种平常心,要考虑到学生从心理、身体上都还是一个不成熟的人,应该以宽容、理解的心态看待这些事件或学生,多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以便冷静科学的处理。因此,教师在遇到突发事件以后尽可能控制自己的情绪,同时制定出应对策略,坚决避免体罚或变相体罚。
3.加强组织,激发兴趣,提高参与积极性
案例:2016年4月,学校组织老师观看了《教师体罚学生事件》的视频文件,是关于明珠中英文学校一名老师踢学生摔倒导致手骨折。对于当事的老师来说,想通过这种方式惩戒那种不听话的学生,但现在是法制社会,像古代那种教育方式已经过时了,这就叫好心办坏事。
对于一个老师,体罚肯定不可取,想要教导学生,其实应该先给学生一个好印象做起,让学生愿意接受您,这样,平易近人一点才更有效果,真诚的对待学生,万事不要都以批评来处置,和学生谈话时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心意,有良心的学生都不会当做耳旁风的。体罚等措施只会带来学生对老师造成极大的逆反心理,你不让我干,我偏背着你干!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常常在反思,我们的教育哪里出了问题,我们的教育是否失败,我们是否只能靠体罚才能教育好学生。虽然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我们常常不被学生、家长理解,常常感到委屈,虽然教育学生是个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家庭和学校的配合和共同努
力,但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构建和谐校园,首先需要学校和老师的智慧,需要我们的爱心、细心和耐心,讲究教育教学方法;其次在法制的国家,作为学校和老师只能依法治校和依法治教;第三要通过提高自身的素质、能力和修养,通过提高自身在学生中的魅力,树立自身的形象,去影响学生,减少学生违纪。第四对犯错误的学生,要讲究教育方法,通过“‘软方法’处理”等教育方法,以理服人,让学生心服口服,从而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只有这样,才能通过教师良好的“教风”,促进学校良好的“校风”、班级良好的“班风”和学生良好的“学风”的形成,从而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懂得了体罚学生只是砸自己的饭碗。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是教师无知的表现。也是造成社会恶劣影响的根源。所以我们单口头上说是不行。一定要坚定不移地认真落实到平时的实际工作中去。
(一)、封建教育思想源远流长、根深蒂固。在漫长的封建社会,形成了一整套严格的封建等级制度,并成了所谓的“三纲五常”的封建伦理道德,子女被看成父母的私有财产,几乎拥有生杀予夺的大权,更不用说体罚了。在学校内部,教师一方面获得了父母所“授予”的权力――“师徒如父子”,另一方面获得了社会的普遍认可和支持,“严师出高徒”、“严是爱,松是害”、“不打不成器”、“棍棒底下出英雄”。于是,教师拥有了教育和体罚学生的权力,拥有了教育和体罚学生的舆论支持,所以,当学生的言行出现“越轨”时,体罚自然“随之而来”。还有,在中国早期的学校里,弟子的行为是受到严格控制的,在《弟子职》里,就有关于这方面的出色描述,其中,体罚便是教师控制学生行为的手段之一。我国古代教育著作《礼记·学记》中说:“夏楚二物,收其威也”,这“夏”“楚”二物就是古代用以体罚学生的树条。正是这些根深蒂固的封建思想,深深影响着众多家长和众多教师,致使他们无视国家的法律,无视社会的道德,无视孩子的权利,无视自己的义务,把体罚当作合法的教育方式,甚至变本加厉。
(二)、严重的教师心理健康问题导致体罚。如同常见病“感冒”一样,心理健康问题几乎人人都会遇到,教师也不例外。由于受生活空间紧缩、生活节奏加快、社会竞争激烈、教学任务重、工作超负荷和教育对象多变等因素的影响,大多数教师精神负担加重,身心疾病增加。“辽宁省1999年的一项检测结果表明:有51.23%的教师存在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1]“1995年,高峰、袁军对上海市97所3055名小学老师进行量表(SCL-90)。调查发现小学老师有相当普遍的心理健康问题。”[2]有资料显示,目前教学一线教师中有半数以上教师存在心理问题。面对过多的心理健康问题,一些心理素质不强、心理健康值不高的教师茫然不知所措,既不会调节,又不会控制,更不会合理释放,致使心理健康问题愈积愈深,愈积愈大,使他们常常处于情绪低落、心境不佳的状态。在教学中,一旦个别学生的言行与自己的要求不相一致时,他们就会借题发挥,恣意发泄,把自己压抑紧张的情绪转移到学生这个弱势群体上,把学生当作发泄的对象,把体罚和变相体罚当作发泄的方式。客观地说,这时的学生,已不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物”,一个供教师发泄情绪的物。
(三)、教师缺乏新鲜的教育思想。在生活当中,往往有这样一些教师,他们把自己看得很高很大,自以为很了不起,对继续教育敷衍了事,对校本培训带理不理,不及时更新头脑中的教育思想,不及时转变教学行为和方式,久而久之,不但思想变得陈旧落后,而且行为也变得陈旧落后。他们在教学中,不以学生为中心,不尊重学生的权利和个性,仍然偏爱那些强势智能、顺从听话的学生,课堂上给予他们“特殊关照”,课后给他们单独“开小灶”,对那些学习上存在困难的学生,却缺乏正确对待的态度,不分析原因,不探究对策,不因材施教,经常冷眉冷对,不屑一顾,或是歧视,或是剥夺其接受教育的机会,或是动不动就辱骂和体罚。这些长期生活在体罚和变相体罚阴影下的学困生,自尊心经常被伤害,权利经常被侵犯,天长日久,有的丧失了学习的信心和生活的勇气,有的甚至把自己封闭起来,学习越来越跟不上,成绩越来越低,导致教师越来越歧视,体罚和变相体罚的次数也越来越多,程度越来越重,从而造成体罚和变相体罚的恶性循环。
(敷衍了事:做事不负责或待人不恳切,只做只做表面上的应付。久而久之:经过了相当长的时间。恶性循环:若干事互为因果,循环不已,越来越坏。)
(四)、教师缺乏合理的管理方式和充分的责任心。为了显示自己在管理和教学上的公正合理,部分教师给学生规定了类似这样的体罚细则:一道作业题完不成,用竹板打两下手心,课堂上不注意听讲,罚面壁十分钟,成绩低于60分,罚抄试卷五遍„„。在大多数学生眼里,这些体罚和变相体罚的程度已经够严厉的了,可在某些学生的心里,情愿去挨打,也不愿意做一道作业题,情愿去面壁,也不愿意认真听讲,情愿抄试卷,也不愿意努力学习、提高成绩。他们通常的想法是:手心的疼痛、面壁的枯燥、抄试卷的无味远比做作业、听讲、学习更轻松容易。这些学生也似乎发现了教师的“良苦用心”和“真正目的”,只要自己愿意接受或是已经接受了老师规定的“处理办法”,就完全可以免除相应的学习任务。所以,他们反而乐意去接受体罚和变相体罚,而不去做本该自己去做好的事情――学习。这种现象,表面公正合理,实质上是教师对学生的不负责任而产生的,他们本想以体罚督促学生学习,没想到,事与愿违,学生竟然以接受体罚而逃避学习。作为教师,却很少研究学生的心理,很少从根本上找原因,只认为是体罚和变相体罚过轻,于是不断加重体罚的强度,而学生也越罚越皮,越罚抵触情绪越强烈,抵触行为越极端。
(皮:由于受申斥或责罚次数过多而感觉“无所谓”。)
(五)、学校缺乏完善的评价体系和考核制度。近几年,在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的关怀和支持下,素质教育得到了大力推广和全面深化。但是,仍有一些学校,打着素质教育的旗,走着应试教育的路,把对教师的评价重点仍放在学生的考试成绩上。只要成绩考得高,只要名次排列在前,什么教师素质,什么教育教学行为,在校领导看来,在社区群众看来,那肯定没得说,――要不然人家怎么会教出这样好的成绩呢?反之,考试成绩如果一塌胡涂,名次又排在倒数的位置上,教师的素质和教育教学行为就绝对马马虎虎、稀松平常,要不怎么说“强将手下无弱兵”呢。再说,好的成绩和名次可以帮助教师树立良好的形象,赢得社区群众的口碑,换取同行的尊敬,得到上级部门或学校的表彰,有时还能为以后的升迁奠定一些基础。学生成绩好的教师就是好教师,好教师才能教出好学生,好成绩,已经逐渐成为学校和服务社区里的一种潜规则。目前,学校实行的是教师聘任制,教师的压力不断加大,危机感不断加剧,作为教师,在这种环境下,最好的选择就是拚命地、挖空心思地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黑猫,白猫,逮住老鼠就是好猫”。这样就苦了那些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学生,他们动辄受到教师的体罚和变相体罚,尊重学生和关爱学生在这些教师的头脑中已荡然无存。
为了进一步树立人民教师的光辉形象,为了维护学生的尊严,经学校研究决定,对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的教师将做出以下处理决定:
一、学校领导小组成员发现教师用手、脚或教鞭等体罚学生,每次罚款20元;对学生造成伤害的,除在全校教职工大会上点名批评外,本人还将担负一切医疗费用和家长要求的其它合理费用;情节严重的将追究教师的法律责任。
二、体罚学生当时没有被学校发现,但家长找到学校者,经查属实仍按第一条规定处理。
三、不论何种原因对学生罚站,被学校发现者每人次罚款10元。
四、因学生迟到或不遵守课堂纪律而将其逐出教室,剥夺学生的学习权利,每人次罚款10元。
五、辱骂学生,每人次罚款10元。
六、罚学生作业、做值日等,每人次罚款10元。
七、在本学年中所有体罚与变相体罚学生的教师,取消当年的评优、晋级资格。情节严重的解除聘用合同。
体罚学生本身就是教师无能的表现,更何况体罚学生会给学校、家庭、社会以及教师本人带来许多麻烦。因此,学校希望全体教师,严格按教师的职业道德办事,管不住学生要多从自身的角度找原因,而不能采取极端的措施。在教学工作中要做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此规定从即日起执行。
《教师法》第七条第四款规定: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然而,在实际工作中,学校教师体罚学生现象却屡禁不止,尤其是在民办学校表现得尤为明显。
一、对学生缺乏爱心
有少数教师在学生的爱心上表现得很缺乏,学生稍微犯点错误,轻则破口大骂,重则拳脚相向,观其平时的言行举止,很少将学生的冷暖放在心上,与家长的关系也处理得不恰当,根本就不配做教师。
二、教师个人的法律意识淡薄
有些老师认为打学生几下或骂学生几句难听的话,不值得大惊小怪,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于是,挖苦学生的话,让学生难以接受的语言常常脱口而出;认为打学生是正常的事情,只要不把学生打伤打残,没有多大的事。
三、教师个人能力差,教育教学方式贫乏
教师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不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常用的教学方式方法呆板,陈旧,学生提不起兴趣,不愿听他的课。
面对学生,上课不认真听讲、作业不按时完成、顶撞老师等行为,教师常常束手无策,却又不愿意在学生面前表现出自己的无能,于是开始罚学生抄作业、把学生赶到教室外面等,体罚或变相地体罚学生。
四、控制不好个人的情绪
一方面是来自工作上的压力,如学校的创优评估、教学考核、能力提升等。在一些争创民办名校的学校里,活动多、任务多,要求老师完成的质量高、时间紧,教师工作上的压力可想而知。
另一方面是来自教师工作之外的压力,如家庭变故、失恋等。这些情绪如果得不到很好的调节,久而久之,学生就会成为教师情绪发泄的对象。
五、工资待遇低,教师缺乏对职业的敬业感和稳定感
待遇低,面临着现实的生活压力,很多年轻的教师往往把教师这个职业当作谋生的一种手段,有了好的发展机会之后,大都一走了之,对教师这个职业缺乏敬业感。
而民办学校教师的工资增长缓慢,人员流动率高,让大家普遍缺乏职业的稳定感。因此,有些教师在体罚学生出了问题之后,往往是拍拍屁股就走人了事。
如何杜绝民办学校教师体罚学生的现象?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努力。
1. 要求教师要爱自己的学生
高尔基说过:“谁爱孩子,孩子就爱谁,只有爱孩子的人才会教育孩子。”的确,爱是一种情感交流,当你把炽热的爱通过一言一行传递给孩子时,就会激起孩子对你情感的回报,从而乐于接受你所给予的一切。
爱心是教师工作中不可缺少的道德情操,也是教师工作的主旋律。可以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作为一名教师,如果连爱心都没有根本没有资格做教师。那么,教师就应该了解学生,对全班同学一视同仁,尊重和信任学生,以博爱之心,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绝不能以智商高低、成绩好坏定优劣。
2. 教师要加强教育法律法规知识的学习,提高自己的法律意识
近年来,随着法律知识的普及和家长法律意识的增强,有些家长尤其是独生子女的家长,对老师体罚学生的行为非常敏感。一旦发现老师对孩子进行了体罚,便以找媒体曝光或向上级部门投诉等方式,向学校提出天价的赔偿要求。最后,学校只能花钱免灾。
教师要学习教育法律法规,知法、懂法、守法,更好地教书育人,更好地为学生服务。与教师这个职业息息相关的法律法规,包括《教师法》、《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及《公民道德实施纲要》的有关内容。法律法规知识掌握得越多,教师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就能够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差异,用多样化的、积极的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避免与学生发生冲突,避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事情的发生。
3. 是教师要不断地学习,提高自己教育教学的能力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特殊心理、生理特点,因材施教,因人而导,有的放矢;教育工作方式、方法要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不能用老套的教育教学方法教育现代的学生,要注意改进方式,不断创造一些新的工作方法。传统的独白式教学方法只能让课堂机械、沉闷化,缺乏生气与活力,最终导致学生对学习的厌倦或放弃。
教师应该以人为本,返回真实的生活世界,变教师独白为教学对话、变统一教学为创造性教学,充分关注学生的精神世界,顺应学生的天性和兴趣,形成和谐融洽的课堂氛围,让自己的每节课都有亮点。
【体罚学生事件的反思】推荐阅读:
3.禁止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的制度06-20
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10-27
关爱学生 杜绝体罚与变相体罚11-19
严禁教师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责任状07-12
教师体罚学生现象的成因及对策10-03
教师体罚学生材料07-19
关于幼儿园体罚反思07-04
关于严禁体罚和变相体罚幼儿的规定12-07
学生打架斗殴事件的处理意见06-26
大学生对钓鱼岛事件的看法0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