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幼儿园游戏指导策略

2024-08-0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浅谈幼儿园游戏指导策略(精选10篇)

浅谈幼儿园游戏指导策略 篇1

游戏是幼儿最乐于参与的活动,也是幼儿期普遍出现的活动。在游戏活动中可以培养幼儿交往的兴趣与能力。游戏中,幼儿以愉快的心情,兴趣盎然的再现着现实生活,对老师的启发、诱导很容易接受。角色游戏是幼儿喜欢的活动之一,它能满足幼儿向往、想象模仿和实践的心理需要。在游戏中体验各种情感,如快乐、对别人的关心与同情、成功的喜悦或恐惧等,又可以自己控制蛇蝎情感。其具有群体性,是幼儿对社会生活的一种再现,幼儿通过自己或与同伴的共同活动,把最感兴趣的事情反映出来,从中学会共处,学会合作。

一、关于游戏的分类

1.创造性游戏——指以幼幼儿自由创造为主的游戏,游戏中幼儿完全可以按自己的需要、兴趣和意愿进行活动,不受外显规则的约束。具体包括角色游戏、结构游戏、和表演游戏。

2.规则性游戏——指以教师组织和创编为主的游戏,游戏中的幼儿行为必须受到规则的限制,服从规则所要求的步骤、玩法进行活动,游戏的结果是幼儿在游戏中要努力达到的目的。这类游戏常常是为教学服务的,包括体育游戏、音乐游戏和智力游戏。

二、关于游戏指导

正确观念与态度:游戏中儿童是主人,是幼儿在游戏,而不是教师在游戏儿童。

维果斯基曾说过:“没有教育的作用,游戏就不会产生或者就不会停滞不前。为了使孩子掌握游戏的方式,成年人的干预是不必要的,必须在一定的年龄阶段上教儿童学习怎样做游戏。”幼儿游戏的实践表明,教师介入指导游戏可以提升游戏质量和游戏水平,充分发挥游戏的教育价值,促进儿童多方面的发展。

与幼儿相处的原则:

A以同理心接纳幼儿(即将心比心,体会理解幼儿、满足幼儿各种需要、体谅容忍幼儿行为与过失、分享幼儿成功的快乐);

B以平等心与沟通(在幼儿面前隐去权威形象,以同伴身份参与游戏、欣赏游戏,不要以老师的权威压制幼儿)。

(一)、创设游戏环境

1.预先经验准备:参观、讨论、讲故事、谈话以及各种教学活动。(生活经验越丰富,知识技能越充分,游戏的主题、情节、技巧和内容也就越丰富)

2.保证游戏时间:种类游戏时间比例恰当(各种游戏对幼儿的发展侧重不同,不能偏废任何一种游戏);保证自由游戏时间;游戏时段的恰当安排(角游、表游要半小时以上才能尽兴);

3.提供空间与材料:要使材料的数量、种类、材料的功能、特征,适应不同年龄、不同水平的幼儿,对不同游戏、不同发展的需要,以保证幼儿尽可能多的选择机会。

(二)、观察游戏过程

1、随机观察:教师要做个有心人,捕捉幼儿从他的语言、动作、表情中所发出的信息(目的是了解幼儿行为动机、即时需要、意愿、困难、情绪)为依据,以便把握干预时机,满足游戏需要,推进其活动。

2、有目的的观察:有针对性地了解幼儿现有的发展状况、发展的个别差异、发展的最近趋,作为教育的依据,以便因材施教,不断调整教育方案,为教师进一步创设环境提供依据。

观察幼儿游戏行为时的问题:

此时幼儿的兴趣是什么?

幼儿的这个行为能坚持多久?

幼儿对这个行为的已有经验有哪些?又扩展哪些新经验?

幼儿的这个行为的目的性如何?

有哪些因素会影响这个行为的延伸?(动作技能、经验等)

幼儿合作情况?(技巧、主动交往或被动应答、成功或失败)

幼儿的情感体验怎样?(积极或消极)

幼儿对情绪的控制怎样?(过分、适当、不易)

(三)、支持游戏进展

1、材料的支持:持续地支持幼儿延伸和扩展游戏。

当原有材料不能满足幼儿当前游戏的需要时,可以适时增添新材料;

当幼儿对某些新材料感到困惑而不会使用时,老师可以示范材料的使用方法;

当原有材料的玩法在幼儿的认知范围内已经玩尽,在低水平重复或准备放弃时,老师可以展示材料的多种玩法,使幼儿意识到材料的多种转换;

当幼儿的想象表征受到材料的限制时,老师可以提供替代物的选择和建议;

当幼儿在游戏中发行对材料的操作技能困难时,老师可以帮助解决。

2、语言的支持:根据幼儿当时游戏的方向,提出问题或建议,并最终给予肯定和赞许,3、必要时提醒规则:促进人际互动,使幼儿考虑他人的需要、想法、感受,学会商量;引导经验学习,帮助幼儿运用已有经验,启发新经验,建立新旧知识的沟通;启发解决问题,以有意义的方法引导幼儿探索和发现。

(四)、介入游戏进行干预

1、干预原则:

尊重幼儿的年龄特点;

尊重幼儿的游戏意愿;

尊重幼儿支配游戏材料的权利(材料取用便利、丰富、多功能、实用)

2、干预形式:平行游戏、共同游戏、情绪感染、行为暗示、群体影响。

3、干预时机:

浅谈幼儿园游戏指导策略 篇2

一、做一个装潢者, 给孩子营造自主的氛围

小班幼儿的思维具有具体形象和知觉行动性的特点, 而作为具体形象的活动区域——环境就能引起幼儿的关注和兴趣, 还能帮助幼儿理解每个区域游戏的角色及规则, 更能激发幼儿参与游戏活动的积极性。例如小班建构区域中, 教师在建构区旁的墙壁上贴上一些积木构建图, 为孩子营造一个建构的氛围, 把孩子带入一个创造的世界;在每个娃娃家的墙上为他们贴好“全家福”, 做好门牌号, 剪好窗帘, 这样整个感觉就不同了, 等于说给孩子们创造了一个小家;在“理发店”和“小吃店”的“门口”为他们挂上招牌, 安上“广告灯”, 打上服务项目的“广告语”, 那么, 孩子在玩的时候也能根据自己的喜好自由地选择自己想要充当的角色而进入不同的场所, 就不会出现想当“爸爸”的孩子走入理发店挂上“理发师”挂牌的现象了。

二、做一个表演者, 让孩子发现游戏的趣味

我们常说现在的独生子女越来越不会玩了, 记得我们小时候玩的娃娃家, 都是用砖头搭好小灶, 然后拿些瓦片、蚌壳充当小锅小碗, 至于蔬菜、水果, 都是一些野花野果。而现在的孩子, 有现成的娃娃家迷你灶具、碗筷、仿真蔬果……但是由于年龄与经验的关系, 孩子们还是不完全明白游戏规则, 这就需要老师充当表演者来演绎了。让孩子亲自参与区域游戏的前一个星期, 甚至是前一个月, 老师都是充当着解说员, 充当着演员……而老师们所做的这一切, 无非是让孩子们养成譬如及时整理玩具、相互谦让、礼貌用语等的良好习惯, 为以后孩子们的自由自主活动, 创造了必不可少的内在条件。

三、做一个观察者, 让孩子发现创造的乐趣

创造是自主性的最高层次的表现。孩子的创造性不是自然而然产生的, 幼儿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人, 而不是知识的容器。建构主义认为对儿童而言学习的内容更重要的是经验而不是知识, 我们要尊重儿童原有的知识经验和背景, 引导儿童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在《可爱的福娃》主题中, 班里的小朋友带来了很多福娃机器人, 用牛皮筋作为关节的机器人“活动自如”, 可以点头、仰头、举手、伸手、踢腿、劈叉……深受小朋友的喜爱。“老师, 我们来给福娃机器人做早操啦!”耀耀扯着他的大嗓门跟我说, “看, 它会飞呢!”而其他孩子也像得到什么启发似的, 想出了更多玩法:福娃救生员、消防员、宇航员……

孩子在摆弄手中的福娃玩具时却动足了小脑筋, 而此刻孩子的自主创造也在无形中得到了提升。

四、做一个指导员, 让孩子拓展游戏接触面

海上的航标, 稍微放出一点光亮就可以引领着一艘大船回到港湾。作为老师, 我们的身份有时也起着指引的作用, 幼儿园的孩子都是一艘艘正慢慢驶进港湾的小船, 他们有的动手能力比较差, 有的理解能力还不够强, 但是这时只要有老师的一点小小提示, 他们的自主性、积极性就完全被调动起来了。

记得有一天早上, 来园早的小朋友已经自发地选择了自己喜欢的玩具, 三三两两地玩了起来。乐乐却不知该玩什么。于是, 我选了平常孩子们玩得最多的串珠, 带他一起玩。其实玩法很简单, 只要一个接一个地串起来, 就可以串成彩色的项链。从扶着他的手把同一种颜色的珠子串成长长的一条项链开始, 我和他一起发现项链的连接方法, 比如用不同的排列组合, 这样就可以串很多不同的漂亮项链。我还鼓励乐乐将串好的项链送给其他小朋友, 在伙伴们对他说谢谢的时候, 我看到了乐乐的变化, 他满足地笑了……旁边的我, 感受着他把这个乐趣慢慢扩展到其他游戏中去的信心……

五、做一回刁难者, 让孩子解决游戏中的问题

记得自己在校期间, 班主任也给我们看了他去日本访问时拍到的当地幼儿园的一些日常活动照片: (1) 课间。他们的老师任意让孩子们在泥堆里钻、爬、滚, 而且还鼓励他们用水和着泥玩;在教室里活动的宝宝, 也是小大人似的, 一个人抱起一张桌子放到自己想要去的地方, 然后从老师的抽屉中拿出一叠纸, 在纸上任意涂鸦 (这期间, 活动室里是没有老师的) , 其中就有一个小孩个头比别的小朋友高, 但是动作却比其他小孩缓慢, 画的线条也是断断续续, 后来才得知他是个弱智儿 (日本人给特殊儿童提供了正常的生活环境, 并让他自己去慢慢适应周围的环境, 而不是挑出来放入特殊学校或一些疗养机构) 。 (2) 上课了, 他们上的是手工课, 但材料并不是现成的, 他们的材料就是树枝、锯子、锤子和钉子。先在老师的带领下到学校附近的树林里捡一些自己需要的木块、枝条到工作室 (一条长廊里) , 然后, 孩子们都很熟练地拉开阵式, 用锯子锯, 用锤子敲, 用钉子钉。突然, 有一个小朋友的手指头被锯子锯了一条口子, 他把手指伸入口中含了含, 从旁边的工具箱中拿出一个创可贴一贴就又继续工作了……

对于孩子, 我们成人是否也该让他们学会面对困难、解决困难呢?

六、做一个收购者, 让孩子感知成功的喜悦

“先取一部分橡皮泥, 把它分成两块搓成小球;把其中一个小球压扁, 变成饺子皮……”我一边做一边说, 孩子们的小眼睛一眨不眨地看着我把手中的橡皮泥变成了一个饺子, 他们开心地为我鼓掌。操作的时候孩子们熟练地揉捏着手里的橡皮泥, 一个、两个、三个……很多孩子漂亮地完成了任务。我知道他们学会了这项本领:“宝宝们, 你们都做了几个饺子啊?”“我想买饺子了, 我家的宝宝肚子饿了!”一听我要买饺子, 有几个宝宝就跑到我身边, 把自己做好的饺子大方地送给我:“喏, 我做完了, 你拿去吧!”“哎呀, 这个看上去不怎么好吃嘛!”我故意噘着嘴巴说, “我要用钱来买饺子, 买馅多且不破的饺子, 你们赚了钱就能到我这来买糖果吃了啊!”说着, 我指指摆在一边的各味糖果, 孩子们一看, 又全都埋下头认真地做自己的饺子了……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先生的责任不在教, 而在教学, 而在教学生学。”学龄前儿童虽然年龄尚小, 但只要认真关注小班孩子的任何一个自主性的活动, 并能及时以合适的身份引导游戏, 再小的孩子也能学会怎样去自主游戏。

摘要:在幼儿园中, 幼儿在进行区域游戏的同时, 也向我们透露着他们对游戏活动的参与性、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的信息, 而此时, 老师的身份也是根据孩子们显现出来的这些信息所灵活变动着的, 我们可以以教师的身份来激发、支持和拓展幼儿的学习, 并帮助幼儿提高游戏的自主性。本文中阐述了相关活动中的粗线认知, 目的是教会幼儿如何自主游戏。

关键词:自主性游戏,自主性,教师角色,指导策略

参考文献

[1]张钰.10种方法培养孩子的自主性[EB/OL].搜狐母婴, http://baobao.sohu.com/20080403/n256086258.shtml.

浅谈幼儿园游戏指导策略 篇3

关键词:交往能力;幼儿培养;角色游戏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2-133-01

一、角色游戏对培养幼儿交往能力独特意义

1、什么是角色游戏。角色游戏是幼儿按照自己的意愿,扮演他人的角色,模仿他人的活动和语言,利用真实的或替代的材料,以及他们自身的生活体验和积累的经验进行的一种创造性活动。幼儿教师应该重视角色游戏的指导,为孩子们将来充当真正的社会角色打下基础。

2、角色游戏是促进幼儿交往的有效形式。角色游戏是幼儿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形式,是幼儿按照自己愿意进行的一种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一种游戏。角色游戏基本上是由群体来完成的,因此,角色游戏能很好地发展幼儿之间的友好交往,也能体现幼儿间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的良好品质。同时将那些胆小懦弱的幼儿带动起来参与活动,克服了胆小不爱活动的弱点。

3、角色扮演的意义还在于使儿童体验成年社会,逐渐掌握社会行为规范的准则,学习正确处理人际关系。

4、角色游戏的不断丰富,有效地促进幼儿的社会性发展。角色游戏使幼儿初步形成了良好的自我意识。在游戏中,引导幼儿学会最基本的与同伴交往的技能。在理论上,真实的同伴关系和想象的角色关系被认为是有利于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重要因素。这两种社会性关系对幼儿的社会互动和观点的采择能力、人际问题解决能力和同伴友谊等有着影响。

5、角色游戏还能培养幼儿良好的品德习惯。在角色游戏中,培养幼儿对人有礼貌、珍惜工作人员的劳动和尊重老人等,都有助于幼儿懂得分享互惠,利他助人、相互谦让等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二、幼儿交往能力存在问题

1、游戏的持久性差,需要成人一定的提示才能坚持游戏主题。

2、角色扮演意识不强。

3、在游戏中发生矛盾时不能独立解决。

三、幼儿园开展角色游戏应从以下几点进行指导

1、针对幼儿年龄特点,选择合适的主题,让幼儿有交往的可能。

(1)从幼儿心目中喜欢的人物去选择主题,如“司机”、“警察”、“理发师”。幼儿喜欢的人物,都非常乐意模仿,对这些人物的行为、职责也了解得相对要多一些,容易在幼儿中间引起共鸣。

(2)幼儿熟悉的事物中选择主题。如“娃娃家”、“幼儿园”,幼儿在自己熟悉的环境中,才有话可说,有事可做,才有游戏的激情。

(3)从幼儿对新事物的好奇入手选择主题,如“超市”、“图书馆”。幼儿渴望了解成人的一些社会行为方式,想去尝试学习,教师应及时抓住幼儿的兴趣点,以此为契机为幼儿提供丰富生活经验的机会,在游戏的过程中体验人们社会生活的一些基本准则,初步学会正确的交往方式。

2、教师在游戏过程中采取灵活多样的指导,有针对性地提高幼儿交往水平。

(1)对于能力差、性格内向的幼儿,教师可把他们分到和能力强的人一组,让他们相互感染,提高游戏兴趣,同时鼓励这类幼儿树立起信心,做游戏的主人,参与游戏的改进。

(2)对于有一定组织能力、有带动力的幼儿,可以让幼儿担任游戏中的主要角色,参与分配角色和解决游戏过程中产生的矛盾,给其他幼儿起到调控和示范的作用。

(3)对于易与他人发生争执或冲突、有交往愿望但缺乏交往技能的孩子,则主要教给他们交往策略,帮助他们掌握一定的交往技能,学会融入群体生活,和他人友好共处。

3、为幼儿提供不同层面的材料,充分激发幼儿的想象,让幼儿有交往的媒体。

(1)整套的塑料厨具、医疗器械、理发工具等成品玩具。购买的这些成品玩具制作精美,形象逼真,对幼儿具有很强的吸引力,而这些角色游戏玩起来必然就需要幼儿之间的合作与相互协调,才能正常运作。

(2)以物代物,妙用废旧材料。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废旧材料,教师做一个有心人收集起来摆放在活动区,再经过孩子们的想象,可妙作他用,丰富游戏内容。

(3)幼儿参与制作并大胆尝试游戏材料新的组合方法。幼儿用自己制作的玩具进行游戏,情绪会格外高涨,游戏效果自然就好。利用性质相差较大的材料进行组合,幼儿想象的空间增加,游戏的复杂性、趣味性增强,相互之间的合作和交流也相应增多。

4、引导幼儿解决交往之间的矛盾。

解决角色交往中的矛盾往往是比较困难的,它要求矛盾双方共同协商,以提出合适的解决方案,这也是幼儿学习交往的重要一环。教师要把解决矛盾的机会交给孩子,让他们学会与他人交往的技能,使角色游戏更加生动、有趣、健康地发展。

5、加深同伴交往,丰富交往方式。

教师可通过游戏活动去培养幼儿的交往兴趣和互助精神,体会合作和分享快乐,学会遵守日常生活中的社会行为规范,促进交往能力的发展。教师有目的地组织幼儿进行角色游戏活动,是促进幼儿掌握社会行为规范,逐步摆脱自我为中心的最好实践,是促进幼儿相互交往的重要途径。另外,幼儿在角色游戏中扮演着各种角色,逐步认识理解角色的义务、职责,不断地学习社会经验和行为准则,进而使同情心、责任心得到发展,并逐步养成互相帮助的良好品德。

幼儿园体育游戏的组织和指导策略 篇4

【摘 要】 幼儿在幼儿园中所进行的体育游戏,对于其成长和学习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幼儿教师在幼儿园中要积极开展体育游戏,让体育游戏给幼儿带来更多的欢乐,帮助幼儿快乐成长。本文对幼儿园教师如何就体育游戏进行组织和指导进行研究,提出策略。

【关键词】 幼儿园;体育游戏;组织指导

游戏似乎是人类天生的伙伴,其陪伴我们成长,带给我们极大的欢乐,给我们的心灵带来满足感。幼儿在幼儿园中,也需要游戏的陪伴,需要在游戏中获得快乐和成长,幼儿园体育游戏则可以满足幼儿的需求。教师要对体育游戏进行有效地组织,在体育游戏中进行科学的指导,帮助幼儿对体育游戏建立正确的认识,帮助幼儿在体育游戏中进行正确地运动,让幼儿在体育游戏的陪伴下,拥有一个健康的体魄,拥有一个快乐的童年。

一、建立目标――以科学合理为标准

教师在进行幼儿园体育游戏组织的时候,首先要对体育游戏制定一个科学合理的目标,对体育游戏运用所希望达到的理想状态给予充分考虑和认识。通过对目标的充分认识,做好过程的充分实施,进而促进理想标准的实现。科学合理地建立目标,对于体育游戏的组织具有重要影响。

比如,我在进行幼儿园体育游戏“健康花篮”的组织中,首先考虑的便是这个体育游戏能带给孩子们什么样的体育感受,孩子们通过这个游戏,能够获得什么样的体育技能,对其应用是否有意义等内容。之后,我便将目标锁定在提高孩子们下肢力量,提高孩子的平衡性和协调性方面,并通过这个游戏培养孩子们的跳跃方面的能力。我组织孩子们围成圆圈,让后面孩子的腿抬起,前面的孩子用手扶助后面孩子的腿,形成一个闭合的抬腿式圆圈,在音乐的伴奏下,进行单腿跳运动。孩子在音乐的伴奏下,游戏的积极性非常高,蹦蹦跳跳地玩得非常开心。在音乐和游戏的陪伴中,我组织体育游戏的目标得以实现,孩子们锻炼了平衡性和协调性,在蹦蹦跳跳中练就了跳跃能力。

教师在进行体育游戏开展的时候,首先应当确立的便是所想要达到的目标,根据目标再进行体育游戏的选择。这时候教师所开展的体育游戏便有的放矢,能够很好地达成预期效果。教师在进行体育游戏开展的时候,要注重幼儿安全性的考虑,切不可为了目标的完成,而让幼儿做其无法达到的动作。

二、教师指导――以简明扼要为前提

体育游戏的开展,需要教师进行全程跟进,并对游戏过程做好指导。教师的作用,此时应当更多地体现在其引导功能的发挥,在游戏中发现幼儿存在的问题,帮助幼儿解决在游戏中遇到的困难,甚至对幼儿在游戏中所产生的矛盾,教师都应当进行积极地参与和引导,帮助幼儿更好地参与到游戏中,获得更好的游戏体验。

比如,我在组织孩子们进行“钻圈圈”的体育游戏中,发现很多孩子非常喜欢“钻圈圈”的游戏活动,其可以让孩子们借助体育器材更好地进行运动,又可以让孩子们感受到体育游戏活动的多样性。但是,我同时看到有的孩子并没有掌握到“钻圈圈”的要领,于是我便首先进行理论指导,头要低一点,背可以弓一点,轻轻地钻过圈圈。之后还亲自做示范,让孩子们看老师的动作,观察老师动作要领的完成。孩子们看到老师的动作之后,明白了具体的做法,在进行活动的时候,努力按照老师的样子去做,展现了极高的模仿性,很好地完成动作。之后,我还让孩子们一起来“跳圈圈”,在活动中,对危险防范意识进行指导,让孩子们在进行体育游戏的同时,注意安全,做到安全游戏,平安健身。

教师在进行游戏指导的过程中,一方面要注重体育游戏要领的指导,让幼儿在活动中能够更好地掌握体育游戏的重点,更好地对游戏进行运用,通过体育游戏获得身体上的技能发展。另一方面也要注重安全性的指导,让幼儿在安全的基础上进行体育游戏,保障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

三、游戏准备――以充分科学为原则

体育游戏的准备,同样是游戏进行有效组织的重要内容。教师在进行体育游戏的时候,一定要为游戏做好充足的准备,所谓的准备,并非简单的妥当安排器材,更重要的是要让幼儿做好充分的游戏热身,从而让幼儿在游戏的过程中能够具备充足的身体条件,以保障幼儿在体育游戏中的安全性。

比如,我在组织体育游戏“立定跳远”的时候,提前对孩子们的着装进行了要求,并在课堂上对孩子们的衣服、运动鞋进行了检查。而后对跳远的地面进行了清理,保证孩子们在进行“立定跳远”的时候,不会被障碍物所羁绊。在进行活动之前,我首先带领孩子们进行慢跑,让孩子们进行彻底放松,慢跑之后我让孩子们“抖抖手,抖抖脚”,让手脚得到拉伸。因为我组织的体育游戏是“立定跳远”,在游戏中还会有身体的拉伸动作,因此,我在带领孩子们进行完慢跑和手脚放松动作之后,还带领孩子们做了伸展运动,给身体的延展做准备。最后,我才会让孩子们进入到我们的“立定跳远”体育游戏中。此时,孩子们的身体热身运动都已经做到位,在进行跳远的时候,无论从身体角度,还是从孩子们的心理准备角度,都已经非常适应跳远运动。这样,既能够避免孩子在运动中受伤,又让孩子们的心理适应性得到加强。

教师所组织的体育游戏,因为结合了体育内容和游戏内容,因此让幼儿做好准备,就成为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教师一定要对游戏的准备提高认识,参照相应的理论知识,积攒丰富的实践经验,给幼儿创建一个安全的环境,这是保障体育游戏正常进行的重要手段和方法。

总之,幼儿园体育游戏的组织和开展,对于幼儿的身心来说,具有非常大的作用,教师一方面要提高自己的体育游戏知识,掌握一定的游戏理论,并在实践教学中对理论知识进行加强运用,创建内容更加多样的体育游戏活动。另一方面也要提高自身的游戏安全意识,给幼儿创建一个安全的游戏环境,让幼儿的身体安全得到保障。幼儿园体育游戏是提高幼儿身体素质、增加幼儿行动能力的重要方式,教师要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在幼儿园活动中,做好体育游戏的组织和指导工作,让体育游戏带给幼儿一个运动的快乐家园。

【参考文献】

[1]李玉峰.民间幼儿体育游戏:特性、价值及入园策略[J].学前教育研究.2005(06)

[2]王新晨.根据幼儿体育游戏特点实施幼儿体育游戏教学[J].教育导刊.2002(Z3)

浅谈小班建构游戏的有效指导策略 篇5

论文题目:

浅谈小班建构游戏的有效指导策略

单位名称:珠海市博爱幼儿园

单位地址:珠海市香洲区南香里异界24号

作者姓名:谢春英 陈敏刚

Email:576177574@qq,com

浅谈小班建构游戏的有效指导策略

一、问题提出:

游戏是促进幼儿发展的基本活动。游戏的价值,在于促进幼儿主体的发展,为幼儿素质的全面提高、特别是心理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建构性游戏是孩子利用不同的建构材料,通过思维和创作来反映现生活的游戏。它以培养幼儿主动探索、创新思维为核心,是促进幼儿生理和心理发展的最佳设计。它有利于发展幼儿小肌肉的力量与灵活性,培养幼儿对色彩、形状、空间位置等要素的准确感受和表达能力,促进想象力与创造力的发展。因此,教师重视建构游戏的指导,可以促进幼儿主动的认知,培养幼儿的兴趣和自主意识,增进同伴间的交往,提高幼儿动手操作能力。

好的建构材料不仅要有吸引幼儿的外观,还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能适应幼儿生理能力和心理能力的需要。而玩具是幼儿游戏的物质支柱,玩具对于幼儿成长和发展的帮助和用途,是玩具的首要价值所在。邦宝积木色彩鲜明、建构方便、结构灵活多变,不仅能追随幼儿对玩具外观的喜好,而且能够了解各年龄段幼儿的特点,了解游戏发生发展的规律。具有适应性、灵活性、创造性、针对性、系统性、教育性的特点。

3-4岁的幼儿比较容易被新鲜的玩具吸引,幼儿见到色彩鲜艳的积木,很喜欢,通常情况下都是独自摆弄。游戏开始时他们建构得很认真,有的幼儿能将三个积木连接起来,有的幼儿表现为不停地抓取,在桌上翻弄,拼搭不起来,一会儿就出现放弃的想象。观察发现:有的幼儿对积木的玩法没有认识,不知道怎么玩;有的幼儿由于建构技能有限,只会简单的物体或随意拼搭,感受不到建构造型带来的快乐。以上的现象如果被忽视,小班幼儿建构技能得不到老师及时有效地指导,多数幼儿就会失去对建构游戏的兴趣,从而丧失了建构游戏的教育功能。因此,激发小班幼儿建构兴趣,丰富认知经验,提高建构技能,帮助幼儿获得成功的体验是本次研究的目的。

二、概念的界定

小班幼儿: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将年龄在3岁——4岁的幼儿划分为小班幼儿,本研究中将3——4岁第一次入园的幼儿作为研究对象。

建构游戏:幼儿将积木玩具上的凸口与凹槽相拼插,塑造出现实生活中物体形象,是一种创造性游戏。

指导:指示教导;指点引导。

三、研究方法与研究对象

(一)、研究方法:本研究为行动研究。

(二)、研究对象:本班幼儿29人,男孩:15人,女孩:14人

(三)、研究时间:2013、12——2014、5

四、指导策略

教师对幼儿建构游戏适宜的指导,是发挥建构游戏教育作用的重要条件。教师指导建构游戏的基本要求是:既要让幼儿学习和掌握一些建构游戏的基本技能,又必须保证发挥幼儿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根据小班幼儿建构游戏的现状及幼儿年龄特点,我们实施以下的指导策略。

(一)创设建构情境,激发建构兴趣

兴趣是幼儿从事任何活动强有力的动力之一,兴趣可以吸引幼儿去参加各种活动,思考各种问题,从而发展各种能力。小班幼儿刚接触建构游戏不久,尚未掌握一定的建构技能,缺乏建构游戏的经验,很容易产生畏难情绪,因而激发幼儿的建构兴趣是关键。我们在开展建构游戏时,注意利用多种方法来引起幼儿的好奇心,激起幼儿对建构游戏的兴趣。

1、通过游戏,让幼儿愉快的认识积木,激发幼儿拼搭积木的欲望。积木颜色鲜艳,规格和形状多样,很吸引幼儿的眼球,他们很喜欢积木,他们喜欢玩积木。为了跟方便于幼儿选择适合的积木进行拼搭,在学习技能之前,我们设计了《神秘的口袋》、《给积木分家》、《小小积木真好玩》等游戏活动,让幼儿在游戏中愉快的认识积木,了解积木的规格和拼搭方法。为幼儿学习建构技能打下基础。

2、创设适合幼儿发展目标的班内建构环境。首先教师将幼儿要学习的建构技能,拼搭作品供幼儿观察、模仿、想象。如小班幼儿初期,幼儿没有建构经验,为了帮助幼儿获得初步的成功体验,幼儿根据自己喜欢的事物,自由拼搭一些简单的作品。如长长的金箍棒、独木桥、机关枪、高高的楼房等等。随着幼儿建构水平逐渐提高则摆放对称的作品。如飞机、小屋等,为幼儿创造动手操作的物质条件。

3、利用同伴教育,激发幼儿建构兴趣。在建构教研活动中,我们进“大带小”的建构游戏活动,小班幼儿在参观了中班幼儿的建构游戏中,可以看到多种符合幼儿兴趣爱好的作品,也可以让中班幼儿一对一的指导小班简单的建构技能。参观活动后,帮助幼儿回忆所见到的建构作品和哥哥姐姐一起游戏的情景,这样对幼儿产生美好的记忆,同伴间的教育对小班幼儿建构兴趣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二)创设自主氛围,发展建构造型能力

陈鹤琴先生说“儿童的世界是儿童自己去探索、去发现,他们自己所求来的知识才是真知识,自己所发现的世界才是真世界”。他们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各种活动,身心处于积极活动的最佳状态。这时,他们最容易接受教育,也最能够表现和发挥自己。

在建构游戏中,教师为幼儿创造轻松的建构环境,重视“随意拼搭”阶段是幼儿反映自己对生活的认识,满足自我需要的过程,在活动中幼儿不断的获得成功,发展成就感。成功的体验会让幼儿不断进行探索,发现、感受建构作品变化多样的造型,体验颜色组合的不同,发现形状、空间位置变化的乐趣,发展幼儿对作品欣赏的美感。

教师要给幼儿提供自主建构的时间,便于幼儿重复摆弄、随意建构,幼儿在随意建构游戏中会感受到积木拼搭在不同位置上造型变化无穷的乐趣,既发展了造型能力,也促进小班幼儿手指灵活性的发展。在随意建构过程中,教师注意观察,启发幼儿想象作品像什么,给作品起名字,每一次建构结束时都要展示每名幼儿的作品,这样会增强幼儿自信心,对建构游戏兴趣也更浓了。

幼儿经过了叠高、错位、加长、加宽、围合等基本技能的练习后,这时教师就要通过观察实物、启发引导、师幼互动等方法来发展幼儿建构造型能力。

1、观察实物,促进幼儿获得新技能

在学习围拢的技能时,开始他们会高兴地告诉老师“我拼搭了一个高高的游泳池”。而在评价作品时,当同伴发现自己的游泳池围墙容易倒,便露出为难的表情。这时教师引导幼儿观察实物的方法,帮助幼儿发现事物明显特征。先让孩子充分地观察和操作实物,在熟悉实物结构的基础上,最后建构作品就水到渠成了。例如:小班男孩子喜欢玩飞机、枪、汽车等玩具,我们就让幼儿把他们喜欢的玩具带到幼儿园来,幼儿在玩玩具的过程中对实物的造型结构有了自己的理解,然后教师再引导孩子离开实物发挥想象,进行动手建构,幼儿会乐此不疲拼搭出他们喜欢的物体造型,建构技能在无形中进一步得到提高。

2、师幼互动,提高建构造型能力

由于小班幼儿喜欢模仿、追随老师的年龄特点,所以在建构游戏中教师以同伴者的身份参加到建构游戏中,这样既可以增加幼儿建构兴趣,同时可以观察到幼儿遇到的困难,给予适宜的指导。在一次建构游戏中,睿睿模仿虎虎拼搭大吊车。可他将吊车的臂接得太长,总是往下掉,影响了他的情绪,看他有点不耐烦想哭的样子,我说:为什么吊车的臂总是搭不稳呢?你是试试换一种积木,于是,睿睿将长长的两块砖换成两排6列的板拼接起来,吊车拼搭好了,吊臂没有再掉,他破涕为笑。由于小班幼儿年龄,不善于用语言表达自己的需要,所以教师细心的观察、适时的指导可以帮助幼儿克服困难,获得成功。

(三)动态评价,提高组合、创造建构技能

到了小班后期,幼儿经过了长时间的建构游戏活动,手指灵活了,也掌握了基本的建构技能,这时幼儿游戏的坚持性和目的性也增强了。如男孩子喜欢插飞机,手枪、奥特曼、火车、挖土机、大炮等;女孩子喜欢拼搭小动物、小屋和汽车等。此阶段教师有目的地引导幼儿评价同伴的作品,提出自己的意见并加以改进,这样能能拼搭出同一种物体的多种样式。如:在幼儿喜欢的飞机作品中,机翼的样式就有多种变化,有平插机翼、有斜插机翼,有的机翼上方插出发炮的装置;有的机身宽、有的机身窄,还有的机身是立体的。这样,坚持将幼儿的建构作品进行展览,教师用语言给予讲评、肯定和鼓励,这样不仅会使幼儿获得极大的自信和满足,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建构欲望,而且还会让幼儿观察到多种建构作品,同伴之间互相学习、模仿、欣赏,感受其多变的造型,丰富了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五、研究结果

1、拥有浓厚兴趣,能自主完成自己喜欢的作品。

通过近半年的建构活动课题实验,我班的幼儿尤其是男孩子对建构活动有了浓厚的兴趣,在建构技能上有了明显的提高,除了教师组织学习的建构作品以外,他们还拼搭出五花八门的作品:有手枪、飞机、超人、怪兽、消防车、宇宙飞船„„。同时,当他们搭建出自己想要的作品时,获得了成就感,进一步提高了建构兴趣。

2、运用多种感官探索,玩出“新玩法”。

在叠、拆、搭等过程中,幼儿运用多种感官探索事物,在操作过程中理解拼插之间的内在联系,获得初步的立体空间和数理概念,了解不同的几何形状、学习配对、分类等。孩子们每天重复地玩,但并不厌烦,他们总是充满好奇心,以各种不同的角度,发明新玩法。运用想象力对玩具动点“手脚”,比如,房子加四个轮子就变成会行走的房车,超人加上翅膀变成会飞的超人等。

3、幼儿对作品进行自评,发展了语言表达能力,增强信心。

区域活动结束后,教师会请幼儿自评,幼儿要介绍自己的作品和评价同伴的作品,同时,教师会让幼儿说说自己拼搭的是什么、和谁一起拼搭的、拼搭的时候克服了什么困难,既满足了幼儿表现的欲望、增强了信心,又发展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丰富了词汇,孩子们会用上这样的词语来形容作品,如:花里花俏、东倒西歪、有头无尾等。

4、巧用建构材料,解决问题能力不断提高。

在活动中,他们通过比较,理解了“高、矮,长、短,宽、窄等概念;知道什么是“对称”。在搭建中遇到材料不足时,教师会提醒孩子可以用什么材料来代替、怎么去代替,也能搭出效果。如两块相同的板叠高就是一块砖,两块两排两列的砖合起来是一块两排撕裂的砖,感知了等量关系。

通过巧用建构材料,孩子学会大胆探索、一物多用,不但提高了搭建水平,还培养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5、孩子专注力和耐心等方面有了明显变化。

建构活动过程中,由于建构过程复杂,对智力和动作技能的要求较高,如果没有指导,可能会导致幼儿因缺乏操作技巧丧失信心,放弃建构活动或长时间停留在敲敲打打,推来扔去的低水平游戏状态。

因此,教师对幼儿活动进行观察,在了解幼儿建构水平的基础上,明确引导方向,设置渐进性、建设性的问题,自然地进行随机教育,恰到好处地点拨,进行整体指导。

多数幼儿在做事的坚持性和耐心方面有了较大的变化。如:虎虎、睿睿、小帅、同同、邦邦、笑笑等在建构活动中能坚持1个小时。又如翔翔、文文、小虎、东东、悠悠等原来坐不住,做事没有坚持性,现在能静下心来拼搭简单的物体,在课堂上能专注的听讲。

6、学会相互接纳、合作,并懂得欣赏别人的作品。

由于小班幼儿还处于平行游戏阶段,即使是一起拼搭,他们也是各有各的想法,各自拼搭,不懂得协商,更不会合作。刚开始,幼儿在建构活动中,常常因为一个积木而发生冲突,当彼此间发生争执时,要想使活动能够继续下去,他们必须做出让步,并且协商解决争执,但是小班幼儿之间还没有足够的能力解决冲突,就需要教师引导。通过半年多的时间,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孩子们开始学会了谦让、学会了分享,互相帮助,开始了共同完成一件作品。

六、参考文献:

1、华南师范建构性益智玩具活动课程编写组:《建构性益智玩具活动课程指导书 》,华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10月

2、广东宝宝益智玩具股份有限公司教育研究部主编:《邦宝教育》一期

3、王华芬:《幼儿园建构游戏的组织与指导》湖北省直属机关第二幼儿园;

浅谈幼儿园游戏指导策略 篇6

北安乡中心幼儿园么丽丽

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特别是小班幼儿,更离不开游戏。由于小班幼儿绘画还处在涂鸦阶段,他们绘画并不是为了描绘某个物体的形状,而只是为了在绘画过程中体验愉悦感,他们还不习惯于有组织的活动,对绘画是怎么一回事也并不清楚,所以在绘画方面教师应该着重引导和帮助幼儿由不习惯过渡到习惯,由不清楚过渡到清楚,并使之对绘画产生兴趣.那么对于小班幼儿的绘画,应如何指导呢?本学期,我结合对<纲要>理论的再认识及开放性绘画教学的尝试,我把游戏与绘画教学融为一体,并取得了一些成效,具体做法如下:

一、培养幼儿浓厚的学习兴趣并选择贴近幼儿生活和带有游戏性的教材

小班幼儿年龄小,对绘画活动缺乏目的性,注意力集中时间短,受其认知发展水平的限制,生活经验较少,他们往往只对日常社会中经常接触、熟悉和感兴趣的物体有绘画或制作的兴趣。因此教师在选择小班美术活动教材时应选择幼儿熟悉或感兴趣的题材。所以我在教学中尝试运用多种“游戏法”提高幼儿的绘画兴趣和绘画技能.幼儿绘画的过程是有趣的游戏过程,它一般都是在看看、想想、画画,玩玩中进行的,可以使幼儿毫无思想负担,在自然、轻松愉快中获取知识,掌握并提高技能。我在班内开展了如下游戏:

1、添画游戏:为了引起幼儿作画的兴趣,每次作画前,我都先在纸上画上一些漂亮而有趣的图画,然后请幼儿继续画下去,这些添画的部分尽管很简单,但在整个画面上不可少。辟如教幼儿画鸡蛋时,我给幼儿讲“母鸡妈妈”的故事,提议大家画完鸡蛋并把画粘贴在墙上帮助母鸡妈妈找蛋宝宝。经过提示,幼儿都把画画完了,我就用母鸡妈妈的口吻说:“谢谢小朋友,现在我找到了我的蛋宝宝,我可高兴了。”孩子们都感到自己为母鸡妈妈做了一件好事。孩子们对这种游戏的学习方法非常感兴趣.2、涂色游戏:涂色游戏就是教幼儿在画好轮廓的画里涂色,培养幼儿对色彩美的感受能力。这种涂色游戏深受孩子们的喜欢,如:画上有苹果的形状,我就引导幼儿涂红苹果、绿苹果、黄苹果等。接着一个个彩色的气球、一块块五颜六色的手绢、一支支彩色的蜡笔等都在孩子们的手中展现出来。他们看着自己的作品,惊喜外分.。

二、让幼儿画自己喜欢的东西。

孩子们伴随着这种添画和涂色时愉快的心情,他们对画画渐渐产生了浓厚兴趣,这时,我并没有急于教他们画些什么,限制幼儿的想像力、创造力,这易使幼儿失去对绘画的兴趣和热情,而是引导、启发,爱护、培养,提高幼儿的这种兴趣。同时为幼儿提供各种绘画材料,如:蜡笔、水彩笔、粉笔、线笔等,他们在高兴时能随时拿起自己喜欢的材料来描绘,我经常鼓励幼儿:“画自己喜欢的”、“画什么都行”、“想画什么就画什么”,这样孩子们兴致勃勃地,无拘无束地自由涂画着,从中感受到绘画活动的兴趣。

三、以游戏的形式增强幼儿绘画的欲望

小班幼儿好动、好模仿,行为受情绪的支配。因此在活动中我首先从激发幼儿的兴趣入手,赋予幼儿适当的角色,即运用游戏、故事等形式导题,以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比如在折纸贴画“屋顶”的开始部分,我给幼儿讲了一个故事:“前几天下大雨,大风刮走了小猪家的屋顶,小猪很伤心啊。”故事一下子就吸引了每一个幼儿,并引起了幼儿对小猪的同情,纷纷表示要为小猪“盖新房”。这时教师就可以教幼儿用正

方形的纸对角折成三角形,贴在小兔的屋子上,小猪的新房就这样造好了。虽然小班幼儿年龄较小,但仍需要掌握一些剪、贴、画、撕、捏等简单的美术技能。只是这些美术技能是幼儿在边做边玩中不知不觉地掌握的。因此教师可以设置一些有趣的游戏。比如在剪纸“雪花”活动中,教师让幼儿把小纸条变成一片片的小雪花,然后将小雪花放在一起,和幼儿一起玩下雪的游戏,并让幼儿在捡雪花的游戏中巩固对红黄绿三种颜色的认识。在这些有趣的游戏中,幼儿不但愉快地掌握了剪、贴、捏、画、撕等基本技能,而且对美术活动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四、多给幼儿一些鼓励,提高幼儿绘画的自信心。

孩子们非常重视使他们花费了不少心血的作品,非常注重成人对他们作品的态度,由此来评价自己作品的好坏。因此,我经常以积极的态度鼓励他们所作的努力,用赞赏的语言肯定幼儿的创作成果,让幼儿知道他们的作品是被接受的。在这样的鼓励下,幼儿会体验到成功感,并对绘画充满兴趣。即“在鼓励中创造表现”。

每次活动结束时,我总要展示所有孩子的作品,这样做本身就是对幼儿创作的肯定。考虑到幼儿喜爱单色线条画,因此我对色彩不作过多要求,允许幼儿自由选择色彩进行绘画,不作大面积涂色要求。

我还经常让幼儿把画带回家给爸妈看看,使幼儿对活动、对老师产生好感。同时提醒家长正确地评价孩子的作品,从孩子的眼光出发。要求每个家长都要做到对孩子的努力由衷地表示高兴。然后可以按照每个孩子的具体情况提出一些建议或给适当的帮助。及时对幼儿的绘画成果加以肯定、鼓励、表扬。在这样的鼓励表扬下,幼儿会对绘画充满信心。

幼儿角色游戏的有效性指导策略 篇7

一、借助观察或参与寻找介入时机

教师应该何时介入幼儿的游戏?当幼儿需要教师的时候才是介入游戏的最佳时间, 否则教师的指导很容易破坏幼儿的游戏。

案例:一名扮演出租车司机的男孩高兴地开着车, 他手里拿着“方向盘”左右旋转, 绕着教室里面的椅子, 嘴巴里发出“滴滴嘟嘟”的汽车声, 非常投入地开着。教师问:“你的出租车怎么没有客人啊?出租车在马路上开, 是在等什么啊?”男孩停下车, 没反应过来教师的问题。教师:“汽车如果停在路边, 是在等什么?”男孩:“客人。”教师:“对了, 在等客人。 所以你要问一问别人要不要坐车。”教师离开后, 男孩又开动自己的出租车, 并没有接受教师的意见去载客人。

教师作为教育指导者, 依据自己对幼儿行为的判断进行指导有其合理性, 但是教师的指导必须符合幼儿的活动需要与游戏意愿。当教师的判断不符合幼儿当前的活动需要时, 教师的指导行为很容易被幼儿拒绝, 甚至可能中断幼儿的游戏行为。由于成人很容易影响幼儿的心灵与行为, 为了避免滥用这项权力, 我们更应该小心审视每一个活动。

如何判断幼儿是否需要教师的帮助, 如何判断教师的介入是否能够支持幼儿的游戏与学习?首先, 教师可以借助观察等待介入时机。观察是了解幼儿游戏行为与游戏需要最直接的途径。当幼儿在游戏的时候, 教师可以放慢自己的“指导步伐”, 花点时间站在幼儿游戏之外观察孩子的游戏行为, 获取有效的信息, 为自己介入游戏提供依据, 而不是像“巡视员”一样时时监督着孩子的行为是否违反规则, 是否符合教师要求。其次, 教师可以借助参与发现介入时机。教师作为游戏者与幼儿共同游戏, 一方面教师的参与与介入能激发幼儿持续游戏的热情与兴趣, 另一方面参与游戏也是教师了解幼儿游戏需要的重要途径。参与的过程就是了解、发现的过程, 以平等的地位与幼儿共同游戏, 更有利于教师站在幼儿的角度去理解孩子的所思所想与所作所为, 基于参与而发出的指导行为也更有针对性, 更易于幼儿接受。

二、注重材料、同伴的支架作用

游戏材料是沟通幼儿与周围环境的桥梁, 幼儿通过操作游戏材料建构着对环境的认识, 游戏材料中隐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教师在游戏指导的过程中不应该为了追求游戏活动表面上的“秩序感”而要求幼儿将游戏材料按规定摆放或限制幼儿使用游戏材料的范围等等。游戏材料的教育功能正是体现在游戏材料使用与操作上的自主性, 当教师对游戏材料的摆放、使用与操作作出规定的同时, 也限制了幼儿对游戏材料的想象与游戏情节的发展。因此, 教师首先应注意把更多的关注点放在游戏材料的提供上, 为幼儿提供操作性强的而非高结构化成品的玩具, 避免幼儿重复出现某一行为或无所事事;其次, 教师应该给予幼儿对游戏材料更大的假想空间, 尊重幼儿的离奇想象。对于幼儿来说, 把丝巾叠一叠也能当成薯片, 教师要充分尊重幼儿的游戏意愿。最后, 教师应该善于观察哪些游戏材料支持了幼儿的游戏行为, 观察幼儿游戏行为的丰富还需要哪些游戏材料的支持, 并及时投放。

游戏同伴之间的相互作用与行为往来从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幼儿游戏的质量与内容。作为平等参与游戏的个体, 幼儿也更倾向于倾听同伴的意见, 接受同伴提出的游戏想法。从观察结果来看, 以游戏同伴为媒介的介入方式既尊重了幼儿的游戏意愿, 也丰富拓展了幼儿的游戏行为。值得注意的是, 以同伴为媒介的介入应该是借助幼儿在游戏中形成的角色关系, 如导游与游客、服务员与顾客、医生和病人、演员和观众等类似的角色关系。例如当教师发现“导游”抛下“游客”, 在教室里面闲逛时, 教师对“游客”说:“你们的导游去哪里了?去问问导游下一站要去哪里啊?”教师这里借助的是导游与游客之间的角色关系, 利用游戏中所扮演的角色进行指导有利于幼儿之间建立游戏同伴关系。

三、明确教师在游戏中的角色定位

教师在幼儿的游戏中应扮演支持性的、引导性的角色, 具体到角色游戏活动的指导中, 教师介入游戏的最佳身份应该是游戏者, 即作为幼儿游戏的同伴。然而, 在实际的观察中我们发现, 即使是游戏活动组织经验相对丰富的教师在具体的游戏指导中也一样面临“游戏者”身份运用的问题与困境。

问题1:教师成为“导演式”游戏者

案例:教师把钱交给“导游”后, 准备跟着旅行团去旅游。“导游”带着“游客”们出发了。教师:“导游, 你要不要介绍一下自己啊?”“导游”低着头羞涩地没有说话。教师:“你可以说, 大家好, 我是张××, 你们可以叫我张导。”“导游”学着教师的话说了一遍。教师:“张导, 我们要到哪里去玩啊?”导游:“我们要去看摩天轮…”“导游”带着“游客”到了书店, “游客”在图书室里面翻看书。教师:“导游, 时间到了该走了!”“导游”点点头, 走了。教师:“ 我们肚子饿了, 你安排我们吃饭了吗?”……

此案例中, 教师表面上是通过“游客”的游戏角色介入, 实际上“游客”角色只不过是教师教育者身份的外衣。在整个游戏指导的过程中, 教师以一种显性的、直接的、自上而下、非平等的方式控制着幼儿游戏的进程, 计划并导演着游戏内容与情节, 告诉幼儿游戏时该做什么。幼儿对这种“教师导演游戏“的反应通常是屈从于“教师权威”而在言语上、行为上跟着教师的指示与步伐, 而不是自己决定并计划玩什么。

问题2:游戏者“角色跳出”

案例:孩子们正在玩银行游戏。教师走过来说:“我想办张卡。”男孩:“你得先写上你的名字。”说着, 男孩给教师拿了一张纸。教师接过纸张, 在纸上写上自己的姓名。男孩:“还得写你的电话号码。”教师笑着说:“办卡真麻烦啊!”这时, 教师看到桌子上散落着纸张:“你这里怎么这么乱啊!怎么也不整理啊!你先整理好了再玩。”男孩愣了一下, 放下手中的银行卡, 急忙将桌上的纸张收好。教师在纸上写好电话。幼儿:“你要办什么卡?”教师看着盒子里面各种各样的卡, 选了一张:“这个, 就这个吧。”幼儿把卡给教师。教师:“谢谢啊!”

上述案例中, 教师是以“游戏者”的身份与幼儿共同游戏, 将自己当成是幼儿的游戏伙伴, 以隐形的、间接的方式跟随者孩子的游戏步伐, 可是当教师发现幼儿的行为不符合教师的教育要求时——东西摆放凌乱, 教师不自觉地跳出“游戏者”的身份, 转而以“教育者”的身份纠正孩子不合规范的行为。

教师在观念上都知道“游戏是儿童的游戏, 教师的指导不应该控制, 而应该是一种隐形的指导”, 在实际的游戏指导中, 直接控制、导演的现象并不多。但是, “游戏者角色跳出"在某种程度上也反映了教师对自身“教育者”身份的固执与坚守, 虽然教师试图并努力以“共同游戏者"的身份与幼儿平等游戏, 但教师仍旧无法摆脱教师作为教育者“监督”、“审视”幼儿的“职责”, 由此, 教师在游戏中的角色就陷入困境。

教师的“教育者”身份更多的时候应该运用在游戏活动的准备阶段与游戏结束后的讨论分享阶段。当幼儿在自由游戏时, 只要孩子不出现危及安全或攻击性行为, 教师的指导就应该本着“不打断幼儿的游戏”为原则, 因此教师此时应将自己的角色主要定位于“观察者”与“游戏者”两种角色。尽量从“孩子现在是什么水平”去真实了解幼儿, 而不要从自己所认定的“孩子应该达到什么水平”出发进行指导。

论幼儿园游戏组织与指导策略 篇8

【关键词】幼儿教育  游戏活动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9-0013-01

1.我国幼儿园组织与指导游戏教学现状和存在问题。

近几年来,随着我国幼儿教育的规模的扩大,在幼儿游戏活动的组织与指导上出现了如下问题,首先是幼儿园老师对自己的角色定位不清楚,不能正确的发挥其主导地位,往往出现放任自流和干预过度的问题;其次是在幼儿园的环境建设上不太科学和理想,出现了软件和硬件都不足的现状;最后是在幼儿的游戏的活动的管理上和时间安排上还存有些不足,在幼儿游戏活动中,出现了管理混乱和游戏活动不顺利进行的状况。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应如下组织和指导幼儿开展游戏活动。

2.幼儿园开展游戏活动的组织和指导的策略。

2.1 教师要正确把握角色的定位,发挥其主导作用。

要明确教师角色正确定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就要从下面几个方面来进行。

首先,教师要发挥游戏的观察、记录者作用。

观察是教师实现目标,追随孩子需要的重要手段之一。在游戏组织操作中,我们可以通过看、听、想、记等方法来观察孩子游戏的动作,揣摩他们的心理,分析他们的行为,以提供合适的游戏活动材料,为下面游戏活动的组织与指导提供书面材料。

其次,教师要发挥游戏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作用。

在角色游戏中,教师始终是一个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的引导有助于幼儿准确的表现出游戏内容,发展游戏构思。

再次,教师要发挥游戏的合作者作用。

游戏是幼儿的天性,无论是集体游戏、角色游戏、器械游戏、玩具游戏,孩子们都喜欢。幼儿园就是幼儿游戏的天堂,因为我们都在游戏中学习,学习中游戏,无论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都和游戏有关。老师天天挖空心思的创编各种游戏去迎合幼儿爱玩的天性,当然也要成为他们游戏中的一个伙伴,去做幼儿们的游戏的合作者。因为大家一起玩,快乐可以一起分享、让每个幼儿都能在游戏中发展是我们老师最大的心愿。

最后,要发挥老师的适度介入指导作用。

幼儿的游戏活动需要得到老师的支持、帮助,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可以不分时机的随意提供帮助。我们应该有这样的理念:只有当幼儿确实因其本身经验与能力的局限,致使游戏活动难以继续的时候,才给予一定的支持。所以这就要求老师一定要具有敏锐地观察力和判断力。比如当孩子在很专注、很顺利地进行游戏活动时,老师最好不要在此时去打扰他,以免中断孩子的思维、影响孩子的活动。如果教师发现了幼儿游戏的问题,需要介入游戏,须找好最佳的时机。

2.2 创设良好的游戏组织和指导环境

在教师角色明确定位和发挥其主导作用的前提下,要想顺利的组织幼儿园游戏的开展,还需要创设一个良好的游戏组织和指导环境。创造一个良好的游戏组织和指导环境可以激发幼儿的游戏欲望,为下面游戏活动顺利的组织开展提供了良好的前提。创建良好的游戏组织和指导环境可以分为创建宽松的物理环境和创建开放的心理环境两部分。

宽松的物理环境,可以分为户内和户外游戏环境,其中,有些部分或区域是常设的,有些是可以随时改变的。户内游戏环境,可以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划分不同的活动区,要有充足的游戏材料,各个活动区的材料应按需要平更换,不能一年到头一个样。

开放的心理环境,即为幼儿开设一个轻松、愉快的精神环境。精神环境主要是指环境中的人际关系。幼儿园的精神环境主要包括幼儿与教师,教师之间,幼儿之间的关系乃至幼儿园的园风、班风。教师要从多方面入手让幼儿形成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让她们对班级、对游戏活动产生热爱。

2.3 合理安排,为幼儿提供充足的游戏时间。

充足的游戏时间是保证组织幼儿游戏顺利进行的决定性条件。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充足、宽裕的游戏时间,让幼儿自由地去玩去活动。为此,教师可利用幼儿的晨间活动、饭前饭后、离园前后及其它环节的零散时间开展各式游戏活动。

对于学前的幼儿,根据其的年龄不同,开展游戏的时间长度也应不同。例如:对于年龄小的幼儿,他们正规集体学习的时间较短,那么就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去用于游戏活动;相反,对于年龄较大的幼儿,他们正规集体学习的时间较长,相对来讲他们进行游戏的时间就会缩短,但是幼儿每天的户外活动时间都应保持在一个小时左右。

2.4.为幼儿建立合理的游戏常规。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游戏的开始的前面或者游戏过程中,教师要给幼儿多讲讲游戏常规游戏常规就是指幼儿在集体中开展游戏活动时,对幼儿不适宜的行为禁止或适宜行为的允许的经常性规定。游戏常规的建立不是对幼儿游戏的限制和束缚,而是更好的培养幼儿一种良好的游戏行为的习惯。幼儿游戏的常规一般由以下几点构成:

⑴爱护玩具,不随便破坏玩具。

幼儿园里的玩具是供全体小朋友使用和玩耍的,幼儿在游戏时应爱护和不能随便破坏玩具。

⑵共享玩具,不霸占和争抢玩具。

玩具是大家的,幼儿在游戏时,可以拿自己喜欢的玩具,可以和大家一起玩,可以交流或交换着玩等。若幼儿在争取不到自己想要玩的玩具时,不能抢夺别人的玩具;在得到自己喜欢的玩具时,同样也不能霸占。

⑶学会物归原处。

在孩子不想玩或游戏结束时,教师应指导幼儿不能把玩具随便乱放,应物归原处,从哪里取来就再放回到哪里去,以便供其他幼儿的使用和玩耍。在收拾玩具时,对于年龄较小的、有困难、需要帮助的孩子,教师可以协助其完成;对于年龄大能力强的幼儿,可以让他们独立完成。

3结束语

总之,近年来,我国幼儿教育有了很大的发展,教育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在幼儿教育中,游戏是幼儿园教育活动的一个重要的教育形式和手段,它不仅可以满足幼儿的游戏需要,而且还可以对幼儿进行德、智、体、美全面教育和能力培养。基于游戏在幼儿教学的重要性,本篇提出的关于幼儿园游戏组织与指导的一些策略,希望对以后的幼儿游戏教学和幼儿园的建设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学前游戏论》,主编:丁海东,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2001.11

[2]《幼儿园游戏教学论》,主编:刘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3]《学前教育》2005年12月

[4]《幼儿游戏论》主编:林茅.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12月版

浅谈幼儿园游戏指导策略 篇9

表演区是幼儿园中可融合节奏乐表演、音乐表演、舞蹈表演、故事表演、时装表演于一体的表演空间。表演区作为幼儿园区域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幼儿十分喜爱的活动形式。因为它为幼儿提供了更多表演机会,使幼儿在轻松、愉快、自愿的状态下进入游戏。这正符合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所提的:“为幼儿的活动创造宽松的环境。激发情趣,体验审美愉悦和创造的快乐,体现自我表现和创造的成就感。”然而在实际的表演区的开展中,如何创设适宜环境、灵活组织与有效地引导呢?笔者将就表演区活动的开展略谈己见。

一、表演区环境的创设———序、美、意

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一个好的环境应该对孩子有一定的良性刺激作用。

教育价值与审美价值应同时存在。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认为:教育要“注意环境,利用环境。”创设适宜的环境是幼儿能否顺利进行表演区活动的先决条件。因此环境的创设应遵循“序、美、意”三原则,能激发幼儿表演情趣,适应各式表演活动的需要。原则一:“序”,序指环境的布置和材料的投放要动静有序。这是由表演区活动内容所制约的,如故事表演、卡拉OK演唱、节奏乐表演是偏于静态的;而舞蹈表演、时装表演是趋向于动态的,那么教师在材料的摆放时就应有所区别。如放置材料的橱柜不同或各层橱柜的标志,放置筐的颜色不同,形成有序摆放的表演区环境。原则二:“美”,指环境的布置要美观、和谐。笔者在设置表演区空间时,在班级的一三角地带处拉起了粉红色的双层幕布,上层是纱,有一群向上飞翔的七彩纱制蝴蝶,给予幼儿温馨、想象、和谐美的表演场景。下层是不透明的浅粉色幕布,幕布后就可以放置一些可移动的表演道具,如表演台、百宝箱、可拉移的节奏图谱栏等,供幼儿自由取放。从而保证了表演区的美观。而幕布两侧靠墙处则悬挂着铁丝网,可将幼儿表演需用的头饰、打击乐器、手环等用小夹子夹住,达到整体和谐的效果。一般表演区中适宜采用的色调时柠檬黄、粉红、草绿、浅紫等中彩色系,给予幼儿中等强度的色彩刺激,可保持幼儿一定的表演兴奋度。原则三:“意”,是指环境和材料应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能使幼儿在表演活动中受到正确的影响,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如在表演区色调规划给予幼儿潜移默化的色彩影响;材料的投放上应注意可操作性、可创造性,如提供可再加工的表演材料,手环、头饰、皱纹纸等,便于幼儿在音乐表演、舞蹈表演、时装表演时进行自我装扮,既能激发表演情趣,又给予幼儿创新、想象装扮的空间。

二、表演区材料的投放———多样、多功能

材料是幼儿开展活动的必要条件。“有材料的陪伴”的学习是幼儿学习的特

点,材料的适宜性直接影响着幼儿表演区活动的成效。因此提供丰富合适的可进行表演的材料,供幼儿自主选择,能够有效地提供幼儿表演的可能性。

(一)表演材料的多样性

进入表演区的孩子表演能力是各不相同的,让各种能力的幼儿都可以选择自己兴趣的,适合其发展水平的表演材料。有利于幼儿通过活动使各方面的能力都较全面地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并引发广泛的兴趣。而单一的表演材料,幼儿使用一段时间后,很快就会失去兴趣,失去表演欲望。因此表演材料要充足,形式上要多样。如在故事表演三只蝴蝶中,我为孩子准备了可进行语言、动作、表情表演等综合表演的一组材料:平面蝴蝶、花朵头饰、纱巾缝制的可拆卸翅膀、绉纹纸制花裙子等;一组以对话表演为主的瓶子偶,主要是提供塑封的蝴蝶、花朵的图片,黏贴在塑料小瓶上,而后倒置,在表演台上进行操作表演;另一组材料是以音乐动作表演为主的,提供故事录音带、背景音乐,让幼儿以肢体动作为主进行表演三只蝴蝶故事中的情节。根据幼儿的兴趣,活动具体情况等分阶段投放。

(二)表演材料的多功能性

多功能性的材料为幼儿的创造性表演,即兴表演激发灵感,使幼儿的表演活动更加灵活有趣。因此表演材料应尽量做到可以一物多玩,一物多用。

例如在谈及材料的多样性例中,教师为三只蝴蝶所准备的瓶子偶,其上的塑封图片是可更换的,更换不同的角色图片后,即可以用作角色交流讲述表演。此外,还可以在瓶子偶里面装上些许绿豆或黄豆,盖子密封用做节奏乐表演,变成“会唱歌的瓶子娃娃”。

又如在幼儿做器械操时所使用的道具筷子,是现成的表演区材料。这些捆成一束的筷子,扎上了漂亮的绿绸带后,孩子们特别喜欢。投放于表演区后,幼儿即可用它来进行筷子敲击,进行打击乐练习;又可以进行筷子舞表演;有的孩子还富有创意地将其当成了卡拉OK表演时的小麦克风,真是让人忍俊不禁。正是充分发挥了材料的多功能性。

三、表演区的组织———灵活、有序

表演区活动是幼儿自由选择的,因此组织形式应当有别于表演游戏、或是集体教学中的表演活动。组织形式当更灵活、而且能活中有序。因此应当做到:

(一)表演的空间需灵活。

如在进行表演区活动时,应允许幼儿根据需要,重新布置表演场地或改变材料摆放位置,根据所兴趣的,或表演活动所需改变表演空间。如在班级的表演区幕布设置为双层,后有可移动的表演台,当要进行木偶、手偶、瓶子偶表演时,幼儿可将幕布拉开一层,在表演台后进行表演。而当进行歌舞表演时则可在幕布前的泡沫垫上进行表演。需要进行节奏乐表演时,幕布后方的可拉式小节奏版又可派上用场。

(二)组织形式需有序。教育家洛克说过,“儿童不是用规则可以教得好的,规则总是会被他们忘掉的。……习惯一旦培养成功之后,便用不着借助记忆,很容易地自然地就能发生作用了。”因此在开展表演区的时候,让幼儿明白进区有序,材料层次有序,有易有难,材料分类编排合理。在进区时养成良好的习惯,如在进区时幼儿需将自己的椅子摆好,戴上进区牌、进行进区情况记录,而后开始进行表演。在让幼儿形成进入表演区的良好习惯前提下,让幼儿自主选择表演,自娱自乐。体现教师主导,幼儿为主体的相互关系。

四、表演区的指导———有的放矢

表演区活动的开放性、自主性、创造性对教师指导的有效性提出了更高要 求。如何才能适度而有效地指导呢?

(一)适时介入。

在介入指导以先,教师应先观察幼儿的活动情况,适时介入、应留意观察每个幼儿的兴趣和表演情况,针对出现的问题,选择恰当的时机参与到幼儿的活动,在指导中不随意打扰幼儿的活动,采用协商的口吻,如在幼儿交换表演内容的间隙,说“可以怎么样表演,一定会更棒的!”语言宜少不宜多,宜肯定,不宜否定。宜启发,不宜直接给解答。

(二)互动学习。

在表演区活动中,幼儿于同伴之间的互动机会有许多,因此每个

幼儿都能通过伙伴之间的相互交流不断摩擦出新的火花,进而模仿、创造不同的表演内容。对于表演能力强孩子,教师应多给与其树立榜样的机会,以强带弱;而表演能力相对弱的孩子则应引导其在观察、模仿,体验表演的快乐、成功,逐步树立其自信心。

(三)赏识激励。

孩子比成人更需要赞扬,班级里有一个特别内向,不善表现的孩子,于是在一次表演区活动时,我请了一位爱表现的孩子邀请她一起表演,她同意了,并且完整地表演了节目,虽然动作很不自然,但看得出她在得到了伙伴们的掌声后很高兴,我也在大家面前表扬了她,至少她已能从不愿意参与表演,到敢于自己上台表演。从那以后,我发现这孩子更喜欢进入表演区活动,而且表演越来越大方,个性也更加活泼了。其实,教师的一次赞赏的目光,一次鼓励的微笑,一句欣赏的口吻,便能激励幼儿更积极地投入表演活动。长此以往,便可挖掘出幼儿更多的表演潜能,感受表演的快乐。

浅谈幼儿园游戏指导策略 篇10

201409970282 王宁 指导教师李涛

【摘要】研究表明,阅读能力非常重要,它能影响人的学习能力和未来发展。早期阅读能够促进幼儿大脑的发展和智力的开发。随着社会进步和对幼儿身心发展的重视,早期阅读正逐渐成为幼儿教育的重点。但对于广大农村地区而言,早期阅读教育存在着很多的问题,早期阅读的现状值得我们深思与分析。在经济和思想相对落后、文化相对贫乏的农村地区,如何走出早期阅读的误区,实事求是地开展幼儿早期阅读,作为幼儿教育工作者,对此问题有必要重视并认真探讨。

【关键词】农村幼儿 早期阅读现状 指导策略

我国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地把幼儿早期阅读方面的要求纳入幼儿语言教育目标体系,纲要指出:“引导幼儿接触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使之感受语言的丰富和优美,并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幼儿加深对作品的体验和理解;培养幼儿对生活中常见的简单标记和文字符号的兴趣;利用图书、绘画和其他多种方式,引发幼儿对书籍、阅读和书写的兴趣,培养前阅读和前书写技能。”这充分体现了国家对幼儿早期阅读的重视。早期阅读是幼儿通过看绘本图画、听故事等认知世界的方式。早期阅读能够让幼儿通过直观的方式认知世界,能够开发幼儿智力,拓展幼儿的思维能力。同时,为幼儿社会生活适应能力打下一定的基础。发展幼儿早期阅读教育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但早期阅读在农村,在经济思想落后、文化相对贫乏的地区存在众多问题,发展幼儿早期阅读教育任务非常艰巨。作为一名从事幼儿教育的工作人员,我有必要对农村幼儿早期阅读现状进行分析,并找出合适的解决对策。

一、农村幼儿早期阅读教育的现状分析

(一)家长对早期阅读认识的欠缺

1.没文化的家庭不重视早期阅读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农民大批涌向城市发展,致使大量农村幼儿成为留守儿童,或者只跟着母亲,或者完全由爷爷奶奶抚养。他们没有多少文化,不少家长忙着种地干活,或做些零工,极少拿出时间陪孩子阅读,或者干脆把孩子扔给电视,用动画片打发孩子。致使这些农村幼儿词语极度贫乏,表述一件事情时,语言不完整、不连贯、不流畅。农村幼儿的语言能力与城市幼儿相差悬殊。

2.一些有文化的农村家长也对早期阅读缺乏认识

一部分家长受过中等教育,对孩子的学习也比较重视,但这部分家长对早期阅读缺乏正确的认识。他们认为早期阅读就是提前学习学校的知识,他们教孩子去认识大量的汉字,违背了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给孩子造成压力和负担,让幼儿产生厌学心理。他们太在乎孩子是否识字,以识字的多少衡量孩子的认知水平。这些家长认为,阅读就是看文字,看绘本图画、听故事不算阅读。陪孩子读书的时候只强调让孩子去看文字,而忽略那些图画,忽略图画中所给予的丰富信息和对孩子思维发展带来的重要意义。殊不知,1-3岁是以图画为主的阅读阶段。家长这样的观念,使幼儿早期阅读教育失去真正的意义。

(二)幼儿园早期阅读教育的误区 1.农村幼儿教师没有真正理解早期阅读的内涵

农村很大一部分幼儿教师不是专业教师,通过招聘走上工作岗位,来源广泛,良莠不齐。大多没有受过专业培训学习,对幼儿各年龄段的教育目标不予重视,对幼儿身心发展规律认识不清。这些并不专业的幼儿教师没有真正理解早期阅读的内涵,没有真正把握《幼儿园指导纲要》指出的早期阅读教育目标“利用图书、绘画和其他多种方式,引发幼儿对书籍、阅读和书写的兴趣,培养前阅读和前书写技能。”,盲目教孩子识字,写字,灌输知识,忽略对幼儿阅读兴趣和阅读技能的培养。

2.农村幼儿园教师不注重幼儿早期阅读的年龄差异

有些幼儿年龄比较小,他们的接受水平会比较低下,而教师并没有采取循序渐进的教学方式,而是过早地让幼儿接受阅读教育。教师对幼儿的整体把握欠佳,不了解不同年龄的幼儿对知识的接受能力程度。幼儿年纪太小,还不能完整的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被动地超负荷接受,这违背了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将严重地摧残幼儿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幼儿的早期阅读能力不但得不到提高,反而会使幼儿产生对学习阅读的厌倦情绪。

3.农村幼儿教师对幼儿早期阅读教育方式不合理、阅读过程指导不科学

一方面农村幼儿教师自身对早期阅读的内涵把握不准,一方面又迫于家长急功近利让孩子多识字带来的压力,导致很大一部分农村幼儿园的教师更注重识字教学和写字教学,孩子们认识了大量的汉字,会背诵许多的儿歌,迎合了家长的心情,赢得家长们的认可。这种无形的压力,使幼儿老师们更加注重和追求幼儿的识字量,而从根本上忽略幼儿阅读兴趣及习惯的培养。

幼儿用书大部分以图画为主,配以少许简单的文字,教师上课的时候,常常跨过图画,教幼儿指读文字,要求幼儿把这些字都读会,记住。忽视图画教学的意义,导致幼儿的想象能力被扼制,不能在图画中得到自己的生命体验,阅读能力思维能力无法得到提高。

在幼儿自己阅读的时候,教师不能加以科学的正确指导,对幼儿提出的一些问题不能给予符合幼儿年龄认知水平的答案。

(三)阅读条件差,阅读材料匮乏

1.阅读环境差

农村大多数家庭没有适宜的阅读环境,调查的农村家庭中,基本没有家庭给孩子布置书房,甚至于没有一张书桌。家长几乎不读书,幼儿很难拥有良好的阅读氛围。

幼儿园早期阅读的环境创设也不是太理想。农村幼儿园条件差,师资力量匮乏,一个老师领着一群孩子挤在一间教室里,幼儿园小小的阅读区角只具有象征性的意义。

2.阅读材料少而不切实际

充足适宜的早期阅读的材料十分重要,而在农村,属于幼儿的阅读材料极度匮乏。家长拿出钱给孩子买绘本,图书的并不多见。而幼儿园里,阅读材料更新不及时,许多材料陈旧,空洞乏味;有一些不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内容晦涩难懂,语言拐弯抹角,不适合幼儿阅读;还有一些材料不贴近儿童的生活,幼儿不理解内容,提不起阅读兴趣。

二、农村幼儿早期阅读教育的指导策略

农村幼儿早期阅读教育的种种弊端,导致农村幼儿的阅读能力十分落后。阅读能力的落后意味着未来发展的落后。我觉得我们不能让农村的孩子在阅读能力方面落后,所以必须做出科学的指导,正确培养幼儿的良好阅读习惯,提高幼儿的阅读能力,发展幼儿的语言能力,为孩子将来走向社会打下基础。针对上面的情况,做出以下指导策略:

(一)加大宣传力度,让教师和家长认识到早期阅读的重要性

加强农村幼儿教师的专业培训,学习幼儿教育学、心理学,组织教师学习与早期阅读相关的理论,提升幼儿教师专业素质和业务水平。

运用海报,网络平台,多媒体等多种方式大力宣传幼儿早期阅读的重要性及常见误区,让家长和和教师重视幼儿早期阅读教育,并正确认识早期阅读,充分理解早期阅读教育的内涵和重要意义。

(二)创造良好的阅读环境,激发幼儿的阅读兴趣

“孟母三迁”告诉我们,良好的环境非常重要,它能影响甚至于引导着孩子向健康的方向成长和发展。有目的地进行幼儿园的环境创设,环境创设也是重要的阅读材料。每个教室都有阅读区角,而阅读区角的摆放要慎重考虑,尽量把阅读区角安置到教室中比较安静的角落,给孩子一个安静祥和的读书空间,让孩子阅读时尽可能少受干扰,充分享受阅读的乐趣。平时多注意搜集一些图片资料和材料放在图书角供幼儿认识学习,图书要经常更换,力求全面,新颖,让孩子喜欢,感兴趣。

幼儿容易被周围的孩子感染,让喜欢读书的孩子带动对阅读还不太感兴趣的孩子。让幼儿选择自己喜欢的图书,从兴趣入手,开展活动。激发孩子的求知欲,选择一些有趣的故事,讲给孩子听,并告诉他们这些故事是从图书上读来的,让孩子产生自己阅读的欲望。

(三)正确选择和充实早期阅读材料

适宜的阅读材料是早期阅读得以顺利开展实施的条件,阅读材料如果不适合幼儿阅读,将不能激发幼儿的阅读兴趣。正确选择早期阅读材料有以下建议:

1.选择贴近幼儿生活的适宜的阅读材料

幼儿阅读材料的选择,要与幼儿的生活有密切联系,贴近幼儿生活,幼儿比较熟悉的内容会让幼儿产生阅读的兴趣,并能联系到实际,从感悟中获取生活经验。

2.选择适合幼儿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的阅读材料

在早期阅读过程中,应该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选择阅读材料。小班的幼儿生活经验比较少,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比较薄弱,这一年龄阶段的教育重点是发音和认知能力的培养,选择的图书要图像简单,色彩鲜明;中班的幼儿开始学习说连贯完整的句子,需要掌握基本的语法和句法,此时应选择一些情节比较简单、对话比较简洁的图书;大班的幼儿智力进一步发育,想象力和好奇心都强了起来,思维变得敏捷灵活,观察能力也有了很大的提高,为他们选择图书时,要适当增加一点难度,选择图案复杂一些、内容更加丰富、故事文字也多一些的图书。

3.选择充满童趣、积极向上的阅读材料

要为幼儿选择图文并茂的图书,现在很多的儿童绘本都不错,色彩鲜艳,画面比较大,夸张变形,语言生动充满童趣,表达的内容较为简单形象,小故事,大道理。这类图书能够吸引孩子对生动有趣的语言产生兴趣,从而形成图文一体的效果。

4.充实农村幼儿园的早期阅读材料

农村幼儿园早期阅读材料应进行大力补充,力求全面,并要及时更新。

(四)转变早期阅读教育理念和方式,正确指导阅读

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与特殊教育学院教授周兢提出:“识字和阅读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能够识字的人并不一定是个好的阅读者,过分强调早期识字可能导致阅读困难:其一是一味地强调早期识字,很可能忽略了学前儿童的口语学习良机,也严重影响了他们获取书面阅读新策略的能力;其二是早期识字将儿童阅读的注意力主要引到识字方面,使他们一拿起书本就联系到枯燥、机械、乏味的认字经验,最终导致他们厌烦阅读,缺乏阅读兴趣和动机。”周教授的这一理念告诉我们,盲目进行早期阅读教育会产生很大的危害。这就要求幼儿教育工作者必须充分理解早期阅读教育的内涵,转变以往的教育理念和方式。

1.改变阅读教学的教育理念 在实施阅读教学活动中,教师不能再盲目地教幼儿大量识字,而是应当运用图画、肢体语言、多媒体等多种形式,激发幼儿的阅读兴趣,培养幼儿的阅读习惯和能力。并密切关注幼儿的反应和言行,在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适当地拓展活动,比如进行故事表演,续编、创编故事等。

2.保证幼儿有足够的阅读时间

在幼儿园的一日活动中,必须保证幼儿有足够的阅读时间。在各类活动中,尽可能为幼儿提供阅读机会,引导幼儿进行交流,比如鼓励幼儿在进行活动后用完整连贯的语言说说自己的想法。让幼儿的一日活动能够与阅读活动相互渗透,让幼儿充分享受表达书面语言的乐趣,在愉快的氛围中,在幼儿生活体验中,积累感知,达到培养阅读能力的目的。

3.教师要正确指导幼儿阅读

四到五岁的孩子是书面语言发展的关键期,教师要紧紧抓住这个关键期,正确指导幼儿从口头语言向书面语言过渡,培养幼儿的阅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改变原来的阅读方法,让幼儿知道正确的阅读顺序。不要急于给幼儿讲述,而是引导幼儿自己看,启发幼儿大胆想象,拓展幼儿的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

在阅读活动中,整体教学会显露出它的弊端,不能兼顾每个幼儿。教师可以通过分组讨论或者和自己喜欢的小伙伴讨论、交流。这样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开口表达自己的想法。教师再巡回指导,既可以照顾个别又面向全体。

(五)家园共育,指导家长开展亲子阅读 1.创设适宜的阅读环境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幼儿的良好习惯,只有在老师和家长共同督促教育下才能形成,所以幼儿园要重视并发挥家长的力量。我们可以通过家长会、家园之窗、家园共育栏、家访、交谈、电话指导等方式向家长介绍早期阅读的重要性,让家长在家里给孩子创设一方温馨的阅读空间,配备让幼儿舒适的桌椅。鼓励家长多给孩子买一些适合的图书,放到孩子的小书架上,孩子随手可以拿到自己心爱的图书进行翻看。

2.多陪孩子进行共同阅读

每天保证半小时的陪读时间,在共同阅读过程中,家长必须全心投入。一边玩手机,或干别的,把书直接扔给孩子,会影响幼儿阅读的兴趣。家长可以与幼儿一起看看、说说书中的故事,在幼儿听完故事或看完图书之后,适当提出有利于他们反思和质疑的问题,帮助他们理解阅读内容。最好的爱是陪伴,孩子的早期阅读更需要家长的陪伴。

总之,要让早期阅读真正走进农村的幼儿群体是一件非常重要的工作,也是一件长期性的工作。因此作为农村幼儿的教师和家长们一定不要急于求成,注意在平时生活中进行微教育,循序渐进。做到理念正确,方法科学,农村幼儿阅读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就不是一句空话,农村幼儿早期阅读教育的发展将指日可待。

参考文献

上一篇:真爱生命拒绝毒品下一篇:公司的经营管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