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的策略论文(通用13篇)
一、在幼儿园教学细节和生动多样的活动中培养规则意识
在对幼儿进行规则意识的教育和训练方面,幼儿园无疑是重要的阵地。教师要在充分尊重、理解幼儿的基础上,给他们提出一些必要的规则。教师可与幼儿一起制定在园、在家应遵守的、科学的、合理的生活规则、学习规则、游戏规则,让孩子们理解规则的意义,把这些规则贯穿在孩子的日生活之中。通过反复训练,让这些规则入心、入脑,成为幼儿的习惯,为他们升入小学后自觉地遵守更多的规则做好准备。
培养幼儿规则意识,要从孩子们日常共同参与的生活情节开始。例如孩子每天入园后,就要求孩子们依照先来后到的顺序领取餐具,然后按照老师事先安排好的位置落座;就餐时,不喜欢吃的东西不能随便倒在地上……在课间自由玩耍中,如果想玩别的小朋友的玩具,要有礼貌地向小朋友提出请求,得到允许后才动手拿去玩。在孩子的生活中充满了与别人、与公共环境的各种联系,有很多应当遵守的“规矩”,教师应当在每一个环节上循循善诱,严格要求,让“规矩”逐渐变成孩子的自觉习惯。
要注重设计多种多样的有趣的活动和游戏来进行规则意识的教育和训练。例如,玩游戏“木头人”、“我是小司机”、“判断对与错”等,要求幼儿按规则进行游戏活动。教师还可以组织幼儿参观附近的小学,开展“我要上学了”主题活动,熟悉小学的教室、桌椅、操场、阅览室等环境,和小学生 起上课、交流,了解《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学习生活,激发他们入小学的迫切愿望。回园后模仿小学生的生活、上课、游戏及遵守的规则等。除此之外,还可设计一些主题教育,通过孩子的参与,明白规则的用处,了解规则无处不在,遵守规则可以保证人们更好地学习、工作、生活。如:组织参观马路上的车辆、行人、图书馆等,了解人们在日常活动中必须遵守的规则。也可通过一些例子教给孩子如何遵守规则,让孩子思考:如果不遵守规则会怎样?让孩子设想违规的后果,从而引起对规则的重视。经过循序渐进的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使之内化为各种自觉遵守规则的行为,养成自觉遵守规则的习惯。
二、家校交流促进幼儿规则意识
幼儿园是孩子接受教育的环境之一,而家庭也是幼儿成长的重要环境,对孩子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要本着尊重、平等、理解、协商的原则,与家长真诚沟通与合作,建立新型的教育合作伙伴关系,不断提升家长对家园同步教育责任的认识,转变其教育观、儿童观,帮助家长正确认识培养幼儿规则意识及执行规则的能力在社会适应发展中的重要性,引导家长调整时间、情绪、心态,与教师统 一教育认识、教育方法和教育行为,让幼儿园教育和家庭教育形成“一车两轮”,真正做到在不同的场所、不同的教育内容、方法、原则、要求和执行任务的规则上同步,使家园在统一方向、统一目标、统一原则的基础上形成合力,从而有效地促进幼儿规则意识及自觉执行规则能力的发展。
三、在家庭、社会教育中培养规则意识
每一位幼儿既是一个独立的个人,也是家庭和社会的一分子,他们都将会走出家门、走出幼儿园、走进社会的大殿堂。因此我们要和家长一起要努力营造有利于培养幼儿形成规则意识及执行规则能力的心理环境和物质环境,以友善、关爱、示范的态度和方式,让孩子从被动接受规则要求转为主动接受规则。此外,要注意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树立孩子的劳动意识。家长要有意识地给孩子安排一些简单的家务,鼓励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当他们做不好或是违反了规则时,应正面引导、鼓励他们。让孩子在生活中寻找又快又好的做事方法和规律,从而提高孩子的生活技能,将强制性、必须遵守的规则内化为自主、快乐、自觉的行为和终身受益的习惯。在家中要求孩子养成物品用后要归回原处的好习惯,出家门时要和家人打招呼;要按一定的时间作息等等。家长还可和孩子从最熟悉的生活、环境、游戏中共同商量制定家庭规则,用孩子们共同约定、看得懂的方式记录下来随时提醒、共同遵守。这样,才能让孩子们在经历规则产生、执行、完善的过程中建立规则意识,逐渐地使遵守规则成为他们的行为习惯。
关键词:幼儿,规则意识,个性化教育法,民主化教育法,灵活化教育法,环境化教育法
叶圣陶先生说过:“什么是教育, 简单一句话, 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对于幼儿来说, 叶老的这句话有这样两层意思:一是要培养幼儿科学的生活常规意识。二是要培养幼儿在交往和实践活动中遵守基本的行为准则。但是在当前幼儿教育中, 我们却发现人们比较重视文化素质的培养, 而忽视了幼儿社会性教育, 在共同的生活中, 幼儿对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缺乏认识、体验和理解, 以自我为中心, 不懂得遵守行为规则, 缺乏自律性, 进而阻碍了幼儿良好社会性品质的形成。为此, 我们通过一日生活中的各个环节, 将规则意识的培养渗透其中, 有目的、有计划地让幼儿在感受和体验中逐步懂得遵守规则的重要性。一方面, 让幼儿明白“什么时间干什么事, 每件事该怎样做”。另一方面, 让幼儿了解规则的具体内容, 初步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 并能自觉遵守。此外, 我们应引导幼儿由自然人向社会人迈进, 逐步适应其所生存的社会, 为幼儿全面和谐发展打好基础。
新《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提出:“在共同的生活和活动中, 以多种方式引导幼儿认识、体验并理解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 学习自律和尊重他人。”幼儿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幼儿获得全面、和谐的发展, 规则是为目标服务的, 因此, 规则的制定与实施就应围绕“尊重幼儿”“有利于幼儿的发展”这个核心, 而我们采用的“四化”教育法就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一、个性化教育法
新《纲要》指出, 教育内容、要求应使每个幼儿都能得到发展, 都有成功感;要承认和关注幼儿的个体差异, 避免用划一的标准评价不同的幼儿, 在幼儿面前慎用横向的比较。所以, 我们制定规则时, 一定要遵循幼儿教育规律及幼儿身心发展特点, 真正把幼儿作为主体而不是实现成人愿望的工具来对待。要为不同层次的幼儿制定不同的要求, 尽量做到因人而异, 像摘果子一样, 使每个幼儿跳一跳都能摘到。
例如, 进餐活动中, 我们根据幼儿实际情况, 制定出了“允许幼儿根据自己身体状况, 饭量的大小来决定吃多少”的规则。由于这种“个性化教育法”能照顾每个幼儿的特点, 因此, 我班挑食、剩饭菜的现象几乎没有。
再如体育活动中, 为了使每个幼儿都能够得到锻炼, 在原有基础上有所进步, 获得成功感。我们在“小兔采蘑菇”游戏中提出如下规则:体力好, 能力强的幼儿跳10米采到蘑菇, 体力差能力弱的幼儿允许先跑5米再跳5米采到蘑菇。所以, 当体能较弱的幼儿在努力跳向前方的时候, 教师和小伙伴们就在一旁为他加油鼓劲, 最终采到蘑菇时, 幼儿脸上满是喜悦的笑容。
二、民主化教育法
强化规则意识, 激发和培养幼儿的自主性, 不能靠硬性的约束, 因此, 规则的建立不是外部强加的, 规则的实施是为了活动的顺利开展, 从而达到教育目的。
例如, 在建构区收积木的时候, 经常出现积木随便乱放, 有的幼儿找不到放的地方, 便不停地问教师, 有的幼儿收好了积木又一下子全推倒, 地上杂乱极了, 还浪费了许多时间, 最后总是教师去把它们逐一归位。于是, 在活动结束后, 我们组织幼儿进行讨论:“我们应该怎样做才能让每个小朋友都知道建筑区材料放的位置?”幼儿积极发言:“在积木柜上画积木的形状;每种积木放在一个地方, 不随便乱拿;各种形状的积木分开放, 收的时候就不会挤在一起了。”根据幼儿的建议我们和幼儿一起按照材料的种类、积木的形状, 制作了标记, 并且把各种材料分散放, 放在幼儿容易看到和拿到的地方, 并且最后决定谁做得好, 就奖励一个“红星娃娃”的小标记贴在评比栏中, 比一比谁的“红星娃娃”最多。由于这项规则是幼儿自己制定的, 因此, 大部分幼儿都能自觉遵守, 使幼儿体验到遵守规则的重要性。
三、灵活化教育法
规则的建立和实施不是一成不变的, 而应根据活动发展的需要灵活运用和调整, 不断完善的规则, 才具有真正意义上的可行性。
例如, 幼儿玩“小兔子和大灰狼”游戏, 规则是“小兔”数比“山洞”多一个, 当“大灰狼”出现后, 每个“山洞”只能躲进一只“小兔”, 没进“山洞”的“小兔”自然就会被“大灰狼”吃掉。游戏时, 当一只没来得急进“山洞”的“小兔”眼看就要被“大灰狼”吃掉时, 一个“山洞”里的“小兔”突然把洞外的“小兔”拉进洞一起躲藏。这是幼儿善良、纯洁的爱心的最好体现, 教师便加以鼓励和肯定, 灵活地进行了友爱互助的随机教育, 而不是以“规则”来评判××幼儿不遵守规则, 如此使幼儿思想品德和创造性得到了良好的发展。
四、环境化教育法
环境对幼儿的教育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这是毋庸置疑的, 因此, 创设环境, 营造氛围也是培养幼儿规则意识的策略之一。因此, 为了培养幼儿良好的规则意识, 我们将各种日常生活中的规则用色彩鲜艳, 图文并茂的标识图来表示。例如, 在图书角贴上“小朋友正确翻书, 一页一页地看”“看完图书后将书放回原来的位置”等图标。幼儿不仅能按图标提示自觉遵守阅读规则, 还能互相提示, 充分调动了幼儿间“幼幼互动的积极性”。在盥洗室贴上“不让水宝宝哗哗流走”“正确洗手”“细菌最怕肥皂泡”图标……这种会说话的“标记图”既避免了教师过多的指挥和直接干预, 又对幼儿遵守规则起了提示和强化的作用。
五、应注意的问题
在培养幼儿规则意识过程中我们要注意以下三点。
1.坚持着眼于幼儿发展的观点, 使规则的制定和实施能更好地促进幼儿的发展, 尊重幼儿个性, 对不同性格的幼儿要采取不同的教育策略, 对于活泼好动的幼儿, 要多“收”, 多督促;对于胆小内向的幼儿, 要多“放”, 多鼓励。
2.坚持一贯性教育原则, 教师之间形成教育合力, 统一教育观念和教育措施。
3.以规则意识来促进规则行为的形成和发展, 并从中获得愉快的感受和体验。
【关键词】幼小衔接;大班幼儿;规则意识
俗说:国有国法,家有家规。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良好的规则是一切活动顺利开展的保障。从小培养幼儿具有规则意识、是塑造现代人的重要内容,更是时代发展的需要。而大班正处于幼儿园和小学的过渡时期,培养幼儿从小树立规则意识是做好幼小衔接工作的重要内容,因此规则意识和习惯的养成在大班时期甚为关键。
通过对我们大班43名幼儿的规则意识及执行规则的能力行为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发现,幼儿的规则意识差异很大,有些幼儿能够很好的遵守各项规则,而有些孩子却根本没有这个意识。在43位幼儿中课堂上要求如厕的幼儿有11位,占总数的26%,在游戏中不能自觉遵守游戏规则的幼儿占35%;喝水、如厕、洗手不按顺序排队的幼儿占21%,不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学习任务的幼儿占44%。大班的幼儿已有初步的规则意识,但执行能力不强,需要成人的督促;自律开始萌芽但还没有完全内化;在等待游戏时缺乏耐心;学习中以插嘴,不容易控制自己的言行等。这些结果充分表明我班幼儿十分缺乏规则的意识,执行规则能力较差。这些幼儿大多不会正确的与同伴相处,不遵守活动规则,处处以自我为中心,行为自由。由此造成随之而来的一系列不良的心理和行为,而这一切对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及自控能力发展是极为不利的,这一问题亟待解决。
如何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呢,在实践中,我做了以下尝试,取得了较好的教育效果。具体做法如下:
一、让孩子了解遵守规则的重要性,感受遵守规则的好处和乐趣,体验违规的后果
良好的规则是一切活动的保障。只有幼儿认识到遵守规则的重要性才能让幼儿主动遵守规则。我们会通过一些社会实践活动让幼儿体会遵守规则的重要。如:我们常常带幼儿去超市购物让幼儿体会购物需付钱,付钱时要有序排队;如:引导幼儿观看有关交通规则的碟片,让幼儿了解遵守规则可以保障人的安全,而违反交通规则可能会导致交通事故使人受伤或死亡。用这些丰富的教育方法让幼儿了解到遵守规则的重要性。
除了要让幼儿了解遵守规则的重要,还要让幼儿感受遵守规则的好处和乐趣。孩子在遵守规则时不应感到有压迫、不愉快或是难以忍受。因此,我们首先要为幼儿提供一个充足、合理、适当的空间和大量丰富的材料,使每一个孩子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和活动内容,避免不必要的争执与冲突。孩子毕竟是孩子,年龄小,能力有限,难免会和同伴发生冲突、违反活动规则。这时,我们就应该努力让孩子了解违规的后果,并让其承担一定的责任。
如:在游戏时,有些孩子自控能力弱,常出现违反游戏规则的情况。针对这个问题,我组织幼儿讨论“如果小朋友在游戏时不遵守规则,应该怎么办?”通过讨论,孩子们一致决定,如果谁在游戏时违规了,那就停止游戏3次。为了让自己有更多参与游戏的机会,孩子们违反规则的现象越来越少。同时对于那些能自觉遵守规则的幼儿教师要及时给予鼓励和肯定,巩固幼儿遵守规则的行为。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班上树立榜样,号召幼儿向榜样学习,让榜样带动全班幼儿自觉遵守规则。比教师一味批评违规的幼儿,教育效果要好得多。
二、在活动前讲规则
有的教师在活动之前不向幼儿提出任何要求,活动中发现问题时才强调规则,或者当发现出了问题时,怒气冲冲责问幼儿。此时幼儿的注意力已经不集中了,不会认真听老师的话。其实这样对孩子是不公平的,因为事先老师并没有告诉他们什么事情可以做、什么事情不可以做。我们只有在活动前提出要求,让孩子了解活动规则,孩子才可能在活动中有意识地约束自己的行为自觉遵受规则。
三、幼儿参与制定规则
只有在幼儿参与下建立的规则要求才是适合幼儿需要的规则,才能真正被其接受。在不同的活动之前我会组织幼儿通过讨论修订自己制定适合的规则,这时孩子们会非常自觉的遵守规则。
四、在教学活动中强化幼儿的规则意识
教学活动是幼儿获得知识、情感、技能的重要途径。我们可以通过一些故事、儿歌和文学作品引导幼儿自觉遵守规则。在教学活动中不断增强幼儿的规则意识。如:为了让幼儿能在活动中有序的排队,我利用解放军这一幼儿崇拜的人物教育孩子向他们学习。在音乐活动《解放军进行曲》中通过引导幼儿欣赏音乐,观看国庆解放军大阅兵和军方军训练、生活的一些视频情景来潜移默化的影响幼儿向解放军学习,自觉遵守活动规则。为了让幼儿能轻拿轻放小凳子,我向幼儿讲述了“小凳子为什么哭了”的故事,以此来教育幼儿轻拿轻放小凳子。在教育幼儿遵守交通规则时,我们通过请幼儿进行情景表演过马路和学习儿歌“红绿灯”来让幼儿自觉遵守交通规则,提高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
五、在游戏中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
规则的建立不是靠说教和硬性规定就可以做到,重要的是培养,而游戏是最好的途径和手段。幼儿园的游戏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规则游戏一类是创造性的游戏。规则游戏对幼儿来说,蕴涵着丰富的学习机会。
我们可以通过设置上下课铃声的游戏活动,模仿小学生的课间生活。每次活动前敲响小铃。幼儿听到铃声后知道要上课了,就会自觉的回到座位旁就座,等待老师来上课……当下课的铃声响起时,幼儿则离开座位自由活动。通过这样的活动使幼儿在头脑中形成一种条件反射,有利于帮助幼儿提早适应小学的活动常规,增强幼儿的规则意识。再次,教师要帮助幼儿掌握游戏的玩法和规则,教师讲解力求生动简明。游戏规则应灵活,如果幼儿要求并且他们都同意改变游戏规则时,应当允许幼儿改变规则。
六、为人师表以身作则,做好幼儿的榜样
幼儿园大班的孩子模仿能力很强,教师的穿衣打扮,行为、不自觉的小动作甚至说话的语气都会成为幼儿模仿的内容。教师的一言一行直接影响到全班的幼儿,所以要提高幼儿的规则意识,教师首先要有较强的规则意识,以身作则。这样才能给幼儿做好榜样,一条规则的实施才能落到实处。同时,主配班教师的要求也应该一致。这样才能让幼儿更明确的遵守规则。如果两位老师要求不一致,班主任说这样做,配班教师说那样做,便会让幼儿不知所措,不知道该听谁的,规则意识自然无从培养起了。
陈玲芳
(福建省建阳市实验幼儿园)
摘 要:自主游戏是目前很多幼儿园进行幼儿教育活动的主要途径。自主性游戏更符合幼儿的心理特点,所以成为幼儿喜欢的游戏方式之一。依据自主性游戏的特点,提出了创设与幼儿年龄相适应的游戏环境、创设有助于稳定幼儿角色的游戏标志、创设不同幼儿不同游戏所需要的游戏材料的观点,并从意识培养、规则产生、规则遵守、规则强化、规则内化等五个方面提出了自主性游戏中规则意识培养的途径。
★ 在游戏中巩固识字
★ 怎么培养想象力和创造力
★ 游戏中的数学
★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 游戏中达到“惩罚”效果
★ 怎样在幼儿园里培养好习惯
★ 游戏中的科学读后感500字
★ 游戏中的语文作文600字
★ 口语训练与培养外语创造力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很重要。下面谈谈对于培养孩子规则意识的一些看法:
一、家长以身作则
子女是父母的影子,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是孩子模仿的内容。在家庭中的一些生活习惯:如按时作息,卫生习惯,礼貌习惯等,家长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做好。社会生活中的要求,如交通规则,家长在与孩子出行时要自觉遵守,讲公共道德和秩序,以自身行为去影响孩子。遇到家长违反规则的时候,孩子的观点如果正确,就要尊重孩子的意见,就要勇于承认,要做出合理解释。
二、提前讲好规则,给孩子留下努力的空间
家长在制订规则的时候要考虑全面,保护孩子的自尊心,尽量避免使他产生抵触情绪,并留下孩子努力的空间。譬如:孩子晚上学习认字的时候,会提前告诉她今天在规定时间内要认几个字(不要定的标准太高,让孩子专心致志就能达到),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就可以看一会电视,如果提前完成,剩下的时间可以陪她玩传球的游戏,让孩子有学习的动力。
三、让孩子尝到违反规则的后果,适当采取自然惩罚法
让孩子亲身体验到违反规则所带来的后果,当然,那些后果非常危险的情形除外,譬如:对于孩子的随处乱画行为,要明确告诉她,除此之外的地方,如果乱涂乱画,就会受到惩罚——自己把地板擦干净,画得再好也不能得到表扬;不爱惜玩具,摔坏了,就再也不会给买同样的;学习时如果不认真,就取消看电视的奖励。
四、标准一致
平时多与老师和家里的其他人沟通,做到在幼儿园和在家里标准一致,家里所有成员之间标准一致,让孩子没有空子钻。譬如:幼儿园规范孩子吃饭时夹菜夹自己面前的,饭后收拾碗筷,在家里也配合老师,要求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按老师的要求规范孩子的行为。
五、注意加强日常生活中规则意识的引导
规则意识是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养成的,所以应该重视生活中规则意识的引导。譬如:孩子喜欢看《巴巴爸爸》,其中有一集讲的是沙漠没水的故事,孩子在洗漱的时候,就对她说“沙漠的小动物都没水喝了,快渴死了,我们得救他们,省点水给他们喝吧!”,孩子很配合的节约用水,并且提醒家长洗手时节约用水。
学生工作处 黄雅芩
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早上好!今天我发言的题目是《培养规则意识,加强自律修身》。近两年,网络上有一个热词——“中国式过马路”,管它红灯绿灯,凑够一撮人就可以过马路。这种社会乱象被冠上“中国式”的名号,真让我们感到羞愤。“中国式过马路”凸显了国人规则意识的集体淡漠!但是,不知道同学们有没有问过自己:我,作为公民或者未来的公民,是否具备规则意识?
什么是规则?规则是一个组织或群体普遍性的行动规范。有规则,群体才能和谐相处,个人才能顺利发展。它可以是社会生活中的法律法规,可以是学校生活中的纪律条文,可以是家规,也可以是同学们踢球玩耍时的相互约定。规则在生活中是无处不在的。
什么是规则意识?知道规则不等于就具备了规则意识,还要能正确理解规则制定的目的、意图,对规则有认同感和敬畏感,能主动、自觉地遵守规则,才是一个具有规则意识的社会人。规则意识是现代公民意识的核心内容。
本学期,学校不断加大教育教学常规管理,比如重点整治迟到、晚就寝等,从小处看,是为保证教育教学的有序进行,从大处看,是为培养同学们的规则意识、公民意识。如何让校园生活更有序,如何培养自己的规则意识?我们可以就三个比较突出的问题来做些探讨。
一、关于胸卡佩戴的问题
现在,校园里不少同学不佩戴胸卡,或者不将胸卡佩戴在恰当的地方,有的同学随意涂贴胸卡,有的同学将胸卡(包括出门卡)随意放置,被他人盗用埋下隐患,经常去补办增加管理老师工作负担,更有甚者,有同学盗用他人胸卡招摇过市且毫无羞色。校园里胸卡的佩戴和使用状况比较混乱。
究其原因,主要是同学们对胸卡的重要性认识不够。要知道,我们的校服是作为附中学生群体的重要标识,而胸卡是作为个体的你的唯一外在标识,其重要性及用途不亚于通常的“身份证”,换句话说,胸卡就是同学们在校园内的身份证。
要求同学们佩戴胸卡,其一是出于校园安全管理的需要。校园周边,我们经常发现有一些大爷、大妈或民工、家属穿着附中校服、文化衫散步、干活。同学们想想看,如果不通过胸卡进行个体身份的核实,一些心存歹念的人,是不是完全有可能盗用我们的校服或文化衫,装扮成附中学生,大摇大摆进入校园各楼栋或寝室等,做出危害校园安全的事情?所以,学校需要通过佩戴者与胸卡上班级姓名和照片的比对,才能确认你是否真正是附中的学生,这,是保障校园安全的一道重要关卡。其二,要求同学们佩戴胸卡,也是强化个人责任意识的需要。当你的姓名和班级被公示在胸前,意味着一言一行都有一个责任的指向。你举止文明、积极上进,将给自己的成长添上一笔亮色,给班级带来一抹荣誉;你言语粗鲁,到处违规,将意味着你的成长记录中留下一个污点,让班级形象受到影响。
我非常欣赏认真佩戴胸卡的同学,每天自觉认真地戴好胸卡,这一个看似小小的举动,折射出他们是有规则意识、有责任担当的孩子;而那些因为害怕犯错被老师认出而不戴胸卡的、因为担心衣服上被钻小洞就不戴胸卡的、因为觉得照片不好看用各种方式涂贴胸卡的,就如同看见红灯置若罔闻过马路一样,在进行行为选择时,过于在意个人的因素而忽视了其中更重要的原则与内涵,是非常令人遗憾的;特别是对于盗用他人胸卡的行为,我们更要强烈指责,因为这体现了诚信意识的极度缺失。
所以,在这里强调,凡附中学生均应规范佩戴好胸卡(戴于衣服左上方,团徽在上,胸卡在下,严禁挂在卫衣带子、拉链头或衣袋边上),通学生进出校门、寄宿生进出寝室,均需查验相应类型的胸卡方能出入。租住在校区内宿舍区的同学(以高三同学为多),也须规范佩戴。凡在校区内遇不戴胸卡的人员,任何老师、职员或同学,均有权力和义务进行查询或登记。
二、关于中学生的头发问题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十五六岁的孩子,内心萌发着对美的追求,是正常的,也是正当的。但这个年龄段,也是最容易出现审美偏差的时候。女孩子“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琢”,就是美;男孩子,阳光健康,充满着运动的气息,就是美。就头发来看,怎样才能体现中学生的美?我来给大家提供三个视角,大家可以自己比对或者相互比对,看自己美不美?
美的第一要素是干净。有的同学,好久不洗一次头,头发油乎乎地粘在额头上,头皮屑经常掉一肩。如果是男生,头发没有做到最基本的一月一修剪,就会显得很邋遢。还有很多女生,刘海长得遮了眼睛老不剪,既影响视力和美观,还不卫生。要知道,额头地带是脸部油脂分泌旺盛的T区,最易长粉刺痤疮,长期见不到阳光,还被粘灰带尘的刘海“骚扰”,感染发炎后,就会留疤痕,会越来越不美。美的第二要素是健康。青春年少的你们,有着让成年人羡慕不已的美,营养良好富有光泽度的发质、无需滋润极有弹性的皮肤、清澈澄亮的眼神、矫健挺拔的形体,这是一段岁月最为眷顾的年华。但是,有的同学却要抛弃岁月的馈赠,吹、烫、染,毫不留情地折腾父母的钱包、折腾自己的发肤,最后,弄出一把早早就枯黄的发丝再也回不去不算,还要经常牵挂着发型有没有保持好,不时揣测着别人怎么看怎么想,时刻提心吊胆地怕被检查被通报,看见老师就缩头缩脑、眼神躲闪。你能说,这是心理健康和外形健康吗?累不累?值不值?轻松吗?踏实吗?大家心里会有答案!
美的第三要素是适宜。什么才是适宜的美?比如说要保持整体装束的协调。穿着中学生校服和运动鞋,却披着一头烫染的卷发,明显上下搭配不协调,就是不适宜。比如说装束打扮要与活动或环境搭配得当。留着披肩发看似很美,跑操时、体育课时,转眼就变成了披头散发,也是不适宜。再比如说发型要与身份合宜。有些同学留着怪异发型,开口就是网络词汇、街头用语,浑身上下透露出浅薄、无知与粗俗,无法在内涵修养上与他人争强,于是在外表装扮上哗众取宠,其实就是不自信,也是与中学生身份不符,特别是与湖南师大附中名校学生的身份不符,更是不适宜。瞧,你眼中所谓的“美”一旦不适宜,就会变成大家眼中的“丑”,这就有悖于自己追求美的初衷了。
同学们,老师不会阻拦大家追求美的步伐,但希望大家学会正确地审美。要求同学们经常清洗、修剪头发,女生刘海不过眉、短发不过肩,长发扎起来,不留披肩发,不要烫发、染发,就是希望大家拥有干净整洁的美、健康适宜的美,希望大家能由内而外散发出美!本周学校将重点检查女生头发,周一、周二请年级、班级、个人自查自纠,周三学工处将会同年级组长、班主任、学生干部统一检查。
三、关于课间买零食、吃零食的问题。
这个问题的危害不言而喻。比较突出的有三点:危害之一是导致课间迟到现象屡禁不止,严重影响上课秩序;危害之二是经常喝瓶装水或各种饮料、吃在无卫生保障的小作坊里制作出来的含大量防腐剂的小吃或方便面,不仅会导致肠胃功能紊乱,对身体的长远危害也相当大。据医疗部门统计,现在我国癌症患者比例增加、年龄下移的趋势非常明显,与此类习惯不无关系。危害之三是将方便面、盒饭及各种麻辣小吃带入教室,影响学习氛围,且易引来蟑螂、老鼠。惟一楼就经常发生老鼠咬断网线、电话线事件,如果不加防范,还很有可能引发鼠疫。
实际上,新加坡、香港等很多国家和地区,对于吃零食的时间和地点均有明确规定。在此,宣布学校两项规定。一是严格规范琢园小卖部和食堂小卖部的开放时间。经学校决定,小卖部不再全天候开放,开放时间为以下四个时段:早读前开放至7:25;中午12:10—2:00;5:40放学后至6:50晚自习前;10:00晚自习下课后半小时。也就是说,所有课间(含晚自习期间)小卖部均不予开放。请同学们要提前在食堂吃好早餐,如果需要购买生活用品,请在规定时段提前购置。二是严禁将上述食品带出小卖部或食堂。在小卖部和食堂购买了食品,应在里面吃完。学校将加大在小卖部和食堂的执勤并予以通报;请各年级纪检部、生活部联合起来,加大对各班带盒饭、方便面等进教室的查处。
同学们,刚才就胸卡、头发和吃零食等三个问题和大家做了交流,并明确了规范。最后,我还要提醒大家强化两个观念。
第一,遵守规则和崇尚自由是不相悖的。自由不等于任意妄为,自由在于知道什么是可以做、什么是应该做、什么是不可以做的,而这些都需要我们加强行为的理性,这就是一个自我修身的过程。当遵守规则已经成为一种习惯,外在的规则成为你内在的行为准则时,你就成为一个懂得自律的人,你会感受不到外力的强制和制约,于是,你的内心是自由的。当你进入了孔子所说的“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这也意味着,你,真正具备了规则意识。这种状态下,你,是自由的,同时也保障了他人拥有自由的权利,这样的社会,才是和谐的。
第二,规则意识的培养是与教化与惩戒相伴相随的。教育的方式可以是和煦的教化,也可以是严格的惩戒。如果家庭和学校没有帮助大家形成基本的规则意识,就无法培养合格的社会公民,就将导致社会管理的失序,家庭和学校都难辞其咎;而没有规则意识的孩子,也必将受到社会的惩罚,甚至可能付出人生的代价。比如说即将到来的高考改革,将依据学生的高考成绩、学考成绩和素质评价来综合认定。为适应高考改革和我校现代教育实验学校改革的需要,本学期将给每一位同学建立“成长记录袋”,同学们的考试成绩、课堂表现、常规表现、奖惩经历都将进入记录袋。这将意味着,成长中的每一言每一行,同学们都将要自己负责,而且要负责到底!
所以,同学们必须记住,不要以自由为名,挑衅规则;不要不明事理,屡教不改!要遵守规则、敬畏规则,修身自律,用行动描画自己最美的青春篇章。班主任要认真落实“成长记录袋”的记录和整理工作,各班要加强班规班纪的规范与落实。大家一起努力,让附中学子的言行举止,成为附中校园里最美的风景!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幼儿园要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为幼儿一生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这句话指出了教育的本质特征———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良好的行为习惯能使幼儿终身受益,学习品质是行为习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习主体在学习活动中的积极表现。
幼儿教育是为人生打基础的教育,从小养成遵守规则的行为习惯,对幼儿将来形成遵纪守法和良好的道德品质具有重要作用。但是我们常听到这样的观点:“现在都提倡让孩子自由发展、培养个性,再谈规则,是不是有些过时了、陈旧了。”强调规则并不是为了培养循规蹈矩听话的“好孩子”,培养幼儿规则意识与培养幼儿个性之间并不矛盾。只有自由与规则相结合的教育,才真正有利于孩子身心的健康成长。
如有些教师在组织幼儿活动时,很少考虑活动规则的合理性,不分析这些规则是否符合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是否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有的教师为了便利地组织教学,过于强调孩子的身体动作,如长时间要求手背后、不能乱动说话等。殊不知,不当的规则会引出不当的惩罚,而不当的惩罚会伤害孩子的心理,使游戏变得索然无味。因此,教师要以幼儿的全面发展为重,增强幼儿遵守规则的自觉性。此外,当前幼儿普遍缺乏规则意识,还与他们缺乏交流空间有关。许多家长只重视幼儿知识技能的训练,忽视幼儿的游戏与交往,造成幼儿缺乏活动伙伴,甚至没有伙伴,使孩子丧失了学习和实践规则的机会。
二、自然游戏对培养幼儿规则意识的作用
首先,游戏是幼儿最喜爱的活动,自然游戏更是让孩子在自然的环境中、自然的材料中游戏,可以调动幼儿的主体性,更易将外在的规则要求内化。在游戏中孩子们有较强的自主性,老师可利用游戏内容的趣味性,增强幼儿的集体意识,让他们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体验和感知各种规则。幼儿为了把游戏玩好,通常也会自觉控制自己的行为,自觉遵守规则。
其次,幼儿的游戏内容是现实生活的反映,是缩小了的社会。游戏内容丰富多彩,从个体走向社会,便于幼儿养成良好的社会行为习惯。游戏是幼儿对社会生活的模仿,有助于幼儿社会性的发展,促使幼儿在交往中学习和掌握各种规则,遵从“小社会”规则,遵守“大社会”规则。
三、运用自然游戏培养幼儿规则意识的方法
(一)方式递进,让幼儿体验规则。
体验游戏的规则方式,从整体到个体,从全部到局部,从小组到个人,让孩子们通过不同的体验方式,层层体验。如幼儿通过游戏“挖泥土”,了解“挖泥土”的规则,一个一个按顺序排好队,不妨碍同伴;在“拼搭瓶瓶罐罐”的游戏中,孩子们同伴相互合作,大家一人一个放置罐罐,你放我辅助,了解合作的规则;“老鹰抓小鸡”游戏时须跟紧母鸡妈妈,一个拉好一个的衣服,不能随意乱跑及游戏的其他规则;收拾整理各类用具、玩具的规则,等等。幼儿通过游戏明确所学到的各种规则都与自己密切相关,明白规则不仅约束着别人的行为,而且约束着自己的行为。
(二)规则制定,让幼儿增强规则。
如在游戏“大灰狼来了”中,按照规则应该是大灰狼抓住谁,谁就当下一轮的大灰狼。由于幼儿都想当“大灰狼”,于是出现了“大灰狼”来、“大灰狼”笑的现象,孩子们失去游戏了兴趣,也达不到锻炼幼儿的目的。教师请孩子们共同参与想出了办法,最后确定“谁睡的一动不动,谁当大灰狼”,这样就调动了幼儿们参与游戏的积极性。由于规则是孩子们共同制定的,就更具约束力,其规则意识也得到了发展。
针对幼儿在游戏中表现出的自我、缺乏团队意识现象,我们可以通过一定的趣味性的情节进行改进。如在游戏开展前,设立一个小环节“我最棒”,觉得自己可以成为“棒棒团队”的小朋友就带上徽章。孩子们有了“棒棒团队”的徽章提醒,并且体验到自己是集体中的一员,自己的一举一动都关系到本组幼儿的荣誉。他们逐渐就有了一定的团队意识,懂得了如何在集体中约束自己的行为,体验到了遵守规则的重要性。在趣味中使幼儿愉快地接受了规则,同时培养了孩子们的集体荣誉感。
(三)游戏评价,让幼儿参与。
游戏活动评价往往以结果为主要内容,忽视了游戏过程中的其他教育价值,如孩子行为习惯和能力的培养等。在游戏过程中,除了要定好规则,要求幼儿自觉遵守外,更重要的是在评价环节强调规则的执行情况,让幼儿理解遵守规则是保证游戏正常进行的重要条件,学会依据规则评价游戏的效果。例如在体育游戏“消灭大灰狼”中,幼儿分成两组进行比赛,规则要求幼儿必须先完成一个爬过去,然后跨越障碍、捡起石头,扔到大框中,最先到达的队为胜。教师引导幼儿一起评价,强调规则的遵守情况,结果发现幼儿评价内容丰富,对不遵守规则的行为能够明确指出。可见,让孩子们参与游戏的评价,可以帮助他们学会克服自己的冲动,在评价他人的过程中也教育了自己,体验到遵守游戏规则的重要性,同时有助于培养孩子诚实、质朴的品质。
另外,加强家园联系,重视幼儿的实践活动也很重要。幼儿在游戏中获得的知识及习得的规则,需要在实践中进行验证和强化。家长是最有机会带幼儿到社会实践中进行真正锻炼的人,因此家长要善于为幼儿创造实践的机会,注重对孩子的随机教育,强化自身的规则行为,为幼儿做出好的榜样。
通过规则意识的培养、材料的合理提供、游戏情境的创设、空间场地的有效利用等方面的探索,使幼儿在游戏中可能表现出的兴趣态度、创新能力、合作意识、坚持性、解决问题的能力等良好的学习品质得到有效提高,使幼儿终身受益。
摘要:幼儿园要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为幼儿一生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这句话指出了教育的本质特征——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良好的行为习惯能使幼儿终身受益,学习品质是行为习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习主体在学习活动中的积极表现。幼儿阶段是个体形成规则意识和养成规则行为的重要时期,在游戏中可以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
关键词:游戏,规则意识,幼儿教育
参考文献
[1]莫秀锋.试论规则的类型与儿童的规则教育[J].学前教育研究,2007(1).
[2]郑三元.规则的意义与儿童规则教育新思维[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6(5).
关键词: 幼儿教育 规则意识 培养方式
“理解并遵守日常生活中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是《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对幼儿在社会领域提出的发展目标;相应的内容和要求是“在共同的生活和活动中,以多种方式引导幼儿认识、体验并理解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学习自律和尊重他人”[1]。因此,幼儿园应以《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为指导,在开展各项活动和游戏中有意识地让幼儿体验、理解并主动建构规则,在成长中生成并内化规则,从而实现“理解并遵守日常生活中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的社会性发展目标。
一、幼儿规则意识培养的意义
规则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必须面对和遵守的,它的存在合情合理,保证了社会正常的生活、学习、工作顺利进行,也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生任何一个阶段都将面对新的规则,社会任何一处都会有不同的规则,不同的社会角色须遵守不同的规则。遵守规则是现代人的基本素质,也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需要。在幼儿阶段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对幼儿的发展同样具有重要的价值。
(一)有助于幼儿社会性的发展
在游戏活动中,对规则的制定和执行是一种社会性任务,包括协商、讨论、决策等程序性因素,当然也包括公平、公正及相互间的理解和尊重等观念性因素[2]。在规则游戏当中,幼儿要和他人学会接触,要理解和尊重他人,并且要有很好的团队合作精神。这就要求幼儿之间首先要形成和发展一定的社会性关系。在游戏的每个环节,孩子会面临社会性和认知的互动问题。如幼儿对游戏规则是否认同一致,是否可以相互合作,都是需要规则意识的。所以,规则游戏对幼儿来说,蕴涵着丰富的价值和意义,有助于幼儿社会性的发展。
(二)有助于培养幼儿的竞争意识
规则游戏具有竞争性,当游戏的双方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游戏时,双方的关系往往具有竞争性。如果没有良好的规则意识做依靠就会非常恼火,因为不懂得规则与竞争意识的友好联系。然而在游戏当中就可以完全放心,我们既可以帮助儿童形成良好的规则意识,又不会再成一定的伤害。所以这种竞争可以在锻炼孩子抗挫折能力的同时,逐渐增强他们的竞争意识。
(三)有助于培养幼儿的意志品质
由于规则游戏具有原则性,通常又是两人以上进行的,因此游戏规则必然带有强制性,如若不然,游戏中就会产生矛盾和冲突,结果只能使事情复杂,使游戏无法正常进行。幼儿在整个游戏过程中都要注意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断不可以随心所欲,而是要严格按照游戏规则进行。长此以往,幼儿的自制力就会得到锻炼和提高。追求结果是幼儿进行游戏的强大动力。幼儿为了最终的结果,需要付出很大的努力,而且需要意志力的参加,这是因为规则游戏需要思考,需要遵守规定,需要有一定时间的坚持和延续,所以在游戏中儿童自始至终都会对自己有一定的要求。也许他们会有放弃的念头,或者其他的想法,这就必须学会坚持,要用自己的意志力来渡过难关。
二、幼儿规则意识培养的主要路径——游戏
规则意识和习惯的养成在幼儿期尤为关键。规则意识的形成不是随着幼儿的身心发展而自然地形成,也不是靠成人的说教和硬性规定就可以养成的,需要有意识地培养。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需要把握恰当时机和方法,必须在了解儿童发展的基础上进行。游戏是儿童探索世界的主要方式,也是儿童建构规则的主要途径。
游戏作为幼儿的基本活动,对儿童的身心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维果茨基认为:游戏作为规则的本质特征,具有规则性,无论是在游戏开始前由游戏指导者宣布的外显游戏规则,或者是在游戏过程中体现出来游戏内在的情境感和秩序性的这种内隐游戏规则,都对幼儿理解其规则非常有意义,对于儿童掌握社会行为规范的意义是非常深远的。美国著名教育哲学家约翰·杜威认为,教育的理想目的是创造自我控制的力量[3]。所谓自我控制,是一个非常凌乱和复杂的感受,反映了作为一个人的独特个体,是使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相统一的能力。自控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的是个体对社会生活的适应性的能力。皮亚杰认为,不管哪种形式的活动最开始都是在游戏中开始的[4]。儿童的游戏意识构成了一种很好的社会制度。儿童对规则意义的理解并不是简简单单地在课堂中就可以进行的,而是儿童必须在自己的实际生活与游戏活动中逐渐感知规则的内在意义,并且学会对规则的遵守、学会对自我的控制。
三、幼儿规则意识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一)规则讲解不明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要让幼儿遵守规则,首先让幼儿知道规矩是什么,为什么要遵守这些规矩?在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的过程中,家长和幼儿教师通常的问题是没有耐心向经验缺乏、认知不足稚嫩的幼儿讲明要遵守的规则是什么、为什么要遵守这些规则,结果是幼儿规则意识淡薄,任由自己的心性和兴致行事。
(二)成人缺乏引领示范
由于幼儿经验的缺乏、认知的不足,幼儿往往不能真正理解规则的内涵和意义。模仿学习是幼儿良好习惯和行为养成的重要方式。因此,在培养幼儿规则意识的过程中需要成人的引领示范。但是家长和幼儿教师们往往忽视这点,缺乏对幼儿的引领和示范。比如在幼儿园中,教师习惯于等到全部幼儿都安静下来才开始活动,教师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强化儿童的规则意识,同时培养幼儿的自我控制能力,自觉安静地等待教师“上课”。在日常活动中,经常听到教师带有“不准”、“不许”、“不能”等命令性的言语引导。这种行为,表面上看似引导了幼儿,其实效果确实不佳,这种常规教育过于强调整体的规范性、有序性,忽视了儿童的个体差异性,对儿童而说是一种伤害。
(三)规则定位片面
在日常生活中,个体服从集体,个人服从组织的观念是被大多数人接受的。但是在幼儿规则意识培养这块却是行不通的。“看到别人有困难一定要给予帮助”、“要与他人分享自己喜欢的东西”等都是强调个人给他人带来的便利,都是在提倡付出,而幼儿的认知、思维等各方面还没有发展到相应的水平,他们还处于以自我为中心的发展阶段。定位片面的规则教育只会令幼儿更反感和叛逆,不利于规则意识的培养。
四、幼儿规则意识培养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我们不必从外面拿什么东西给一个人,只需把那暗藏在身内的固有的东西都统统揭开和揭露出来,并重视每一个别的因素就够了。”教师应在充分尊重幼儿主体性的基础上制定规则。在过去幼儿规则教育过程中,规则往往被看作是一种客观的知识,即教师要求幼儿接受并完全遵守的外部知识。幼儿也将这种客观知识和教师教授的其他数学、美术等知识一样看作是与自身无关,仅仅是大家都一样必须学习的外在要求。随着幼儿教育理论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仅仅靠他律无法让幼儿真正形成自觉的规则意识,在培养幼儿规则意识的过程中必须尊重幼儿的主体性。
首先要充分考虑幼儿的年龄特点和个体之间存在的差异。幼儿从出生起就是一个具备独立人格和精神世界的独立主体,每个幼儿都有不同的生活环境和性格特征,因此规则教育的内容应尽量做到因人而异、因材施教。
其次要在与幼儿“对话”基础上选择规则内容和类型,在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之前应充分理解和了解幼儿的天性,在与幼儿“对话”基础上选择规则内容和类型,使幼儿在自我表达、展示、倾听、发现、觉悟的过程中自然地实现个体自主的社会化。我们特别要强调的是主体之间的平等性,是建立在教师对幼儿天性的尊重与理解的基础上的平等交流。教师可以了解幼儿在理解和接受规则问题上的困惑,同时可以有效地引导幼儿将外在的规则要求内化为自身的规则意识,教师在此基础上,以幼儿的兴趣、爱好和需求引导幼儿对规则的遵守,激发幼儿内在的动机,感受因遵守规则带来的快乐,从而更好地树立地内化规则意识。
再次要充分考虑到幼儿的主体执行能力。一些难度大、过于统一要求的规则对幼儿来说是无法遵循的。比如很多都时候要求“小嘴巴闭闭好”,要求幼儿喝水不能说话,排队不能说话,下楼梯不能说话,游戏时没得到老师的允许也不能说话等。这样的规则对成人来说遵守都比较困难,那么我们又怎能要求自制力不强的幼儿遵循呢?
其四要避免让幼儿参与规则制定流于形式。如教师在幼儿制定规则之前已经对规则有了一个预设的正确答案,久而久之,有的幼儿就会揣摩教师的想法,或是学着老师的口吻和语气制定出“不许……”、“不要……”等并不能真实的反映孩子内心想法的规则。教师在引导孩子制定规则时可以通过对现有规则的修改和细化、对新问题创造规则的途径鼓励孩子理解规则、创新规则,并通过集体讨论、民主表决等方式培养幼儿的民主意识。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理控制外部力量对幼儿思维的影响,尽可能避免对幼儿的命令和要求。
最后要让幼儿理解参与制定规则的内容具有实际价值。教师在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的过程中必须让幼儿意识到由他们自己制定的规则可帮助幼儿活动的顺利展开并实实在在地规范自己的行为。只有感受到来自同伴和老师对自己意愿的尊重,才能激发孩子更大的创造热情和民主意识,这有利于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
总之,规则意识的培养对幼儿的发展有重要的作用,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幼儿社会性行为养成所必需的。培养幼儿规则意识的途径与方法是多样的,其核心在于尊重幼儿,发挥幼儿的主体性,体现规则培养的教育价值。对幼儿进行规则教育时,所采用的游戏活动要本着从简的原则做,使小朋友们对规则一听便懂,很容易理解,并在活动中遵守。
参考文献:
[1]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309/200412/1506.html)
[2]张向葵.探索幼儿教育评价方式的变革——小红花的革命[J].人民教育,2009(22):35-37.
[3]约翰杜威.我们怎样思维经验和教育[M].姜文阂,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248.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考察4-5岁儿童数数行为的规则性和策略化应用特点。研究选取了104名幼儿园中班儿童(年龄范围4-5岁),男女各半,采用现场实验法进行了逐一测查,测查任务为标准计数任务和数字复制任务。结果发现:4-5岁儿童的数数行为已经遵循一些数数规则,如固定顺序原则、一一对应原则和基数原则;但该年龄段的儿童还不会自发地把数数作为问题解决的策略应用于比较两组物体数目的`问题上。
作 者:周燕 庞丽娟 赵红利 作者单位:周燕(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 100875)庞丽娟(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 100875)
无论是老师还是家长,都希望孩子每天平平安安、快快乐乐。但是,孩子天生就是个小小探索家,他们对周围的一切充满了好奇,什么都想看一看、摸一摸。不能意识到一些活动带来的危险。幼儿正是身心发育的阶段,身体的协调性较差,缺乏生活常识和应变能力,自我保护的意识比较弱,在幼儿阶段烧伤、烫伤、误食、意外堕落等意外伤害时常发生,给家人带来极大的痛苦。因此日常安全意识的培养非常重要。那么,如何培养幼儿的安全意识,提高幼儿的自我保护能呢?我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总结出以下几种方法:
一、在日常活动之中培养幼儿的安全意识
教师在日常活动中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幼儿进行安全教育,抓住一日活动的各个环节随机教育。如:在幼儿洗手时,要求幼儿排好队,不推也不挤,以防摔伤;室内活动时,不要把手指放在门缝里,否则,别人一推门就会把你的手指夹伤;户外活动时,特别是在玩滑梯、跷跷板等大型玩具的时候,事故很容易发生。我们一定要提前教给孩子正确的玩法,比如,抓紧、扶好玩具,不要拥挤和互相推搡等。
二、通过学习《安全儿歌》,增强幼儿的安全意识
为了增强孩子的安全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在教育活动中,让幼儿学习简单易记的《安全儿歌》。如幼儿独自在家时,为了不让坏人闯进家中发生危险,就教孩子学习儿歌《小兔子乖乖》。这样用儿歌进行教育浅显易懂,幼儿容易接受,既提高了他们兴趣,又注意了安全。
三、通过良好习惯的培养,提高幼儿的安全意识
培养幼儿的安全意识需要从培养幼儿良好的习惯开始。习惯在重复和不断的强化而长期逐渐养成的,而幼儿的天性是活泼好动,缺乏自制力、坚持性,因此教师在日常工作中,除了提出要求和教给幼儿方法外,还应注意督促和检查,使幼儿良好的习惯不断得到强化,逐步形成自觉的行动。
四、通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提高幼儿自我保护能力 幼儿在户外发生摔伤、磕伤等情况多数是因为幼儿不会正确进行游戏或不会使用一些工具造成的,所以在教育活动中,要增加了对幼儿进行自我保护教育的内容。如为了教幼儿在生活中,学会如何保护自我,我采用幼儿最喜爱的小动物以及爱听故事为切入口,通过讲述故事和提问的方法,使幼儿通过故事中的情节懂得保护自己。通过这样的教育活动,使幼儿学会了如何游戏,如何安全的游戏。并建立了良好的生活习惯,起到了自我保护的作用。
关键词:电化教育;小班幼儿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0-130-01
幼儿的规则意识不是天生就有的,也不是自发形成的,而是在社会生活条件的影响下,特别是在教育环境中逐步形成的。乌申斯基说:“儿童是用形式、声音、色彩和感觉来思维的 。”一般来说,幼儿思维的特点为:
1、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对于具体形象的东西容易接受、容易体验 。
2、情感表现比较明显,喜怒哀乐很容易在神态中表现出来,他们对事物的感知比较笼统、不精确,这就需要调动他们听觉视觉感官,提高他们感知能力 。
3、注意力的特点是无意注意占优势,注意力不稳定、不持久,容易为一些新奇的剌激所吸引,这就要求我们不断地变化方式,采用新颖的刺激和有兴趣的事物来吸引他们的注意,达到使他们接受教育的目的 。
针对以上特点,采用电教手段对幼儿实施规则意识培养有者明显的优势。这表现在:
第一,电教手段表现出的内容是具体的、形象的,使幼儿身临其境,这符合他们的思维特点,让幼儿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教育。
第二,电教内容是经过艺术加工,生动感人,孩子们喜闻乐见,这又符合他们情感表现比较明显的特点 。
第三,电教手段信息反馈及时,规则是在幼儿内部思想矛盾一系列运动条件下,向着正确方向“内化”的长期的自我实现的过程,而在这“内化”的过程中,需要我们的教育手段能使幼儿的思想得以及时反馈 。电视、幻灯、录音及计算机等多种电教手段的综合运用,使反馈速度和信息量得到显著提高。
第四,电教手段图文并茂,有声有色。这可以充分调动他们的视觉听觉等感官,提高感知效率。
一、发挥电教在日常活动中的再现作用,强化幼几的规则意识强化的手段对幼儿行为影响很大
他们常常通过他人的评价来评价、修改自己的行为,他人的评价直接影响他们的行为动机。小班幼儿刚刚离开父母的怀抱,进入一个大集体,很多行为习惯都没有养成,为使幼儿进一步建立良好的约束自身行为的规则意识,我们在幼儿活动中采用录像的方式一方面请幼儿看示范动作、看演示的慢动作,另一方面,把幼儿日常生活的真实行为展示出来,孩子们通过自己动作的真实再现,找出差距和不足。 这种手段比老师单纯的讲解、示范效果要好得多。 如: 我们把幼儿进餐、教育活动等场面拍下来,再播放给幼儿看,孩子们看到自己的行为,教师加以破励正确幼儿的行为,使幼儿产生调整自己不正确行为的愿望,从而给幼儿创造了自己学习、自己调整的机会。这种建立在幼儿学习、强化、再学习、再强化的方式有助于他们接受同时,对幼儿良好规则习惯的养成中起到釈极的促进作用。
二、多种电教手段及其他教学手段相结合,为幼儿提供树立正确的规则意识的机会
多种电教手段的综合运用,可以把动与静、图与乐、声与像的变化对比同时展现在幼儿面前,强化幼儿的视听效果 。孩子们在这种不断变化的形式中产生出浓厚的兴趣,为幼儿树立正确的规则意识提供便利条件。例如:在进行“升旗教育”中,老师用幻灯片打出天安门,用抽拉片表现国旗升起,录音机播出“毛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声音庄严的国歌声,孩子们在这种庄严的气氛下,孩子自觉的安静站立,眼望高高飘扬的五星红旗,再也没有小声私语了,这次活动使幼儿受到强烈的爱国主义教育。孩子们了解了之后,又为幼儿播《我爱北京天安》的音乐,让幼儿《我爱北京天安》的舞蹈,使幼儿完全被欢乐的环境感染,取得教学、教育融为一体的最佳效果。
同时,我们可以为幼儿的生活常规引入“规则信号”。以往,教师针对班级活动项目的转换,可能会使用“快去洗手”、“快坐好”这样的话语。在我们进行教学反思时,意识到了教师以“命令”的方式来指导幼儿,幼儿就只能被动地、不情愿地按照教师的“命令”做事。为了使幼儿在平等、满足和尊重的氛围中,轻松愉快地接受并遵守一日活动常规,我们改变了活动转换的提醒方式。在提醒的语句前加上“请”,让孩子感到老师对他的尊重和信任。例如,“请安静”、“请坐好慢慢吃”、“请将碗筷放整齐”等。我们可以引入“音乐节奏信号”。在活动环节转换时,通过播放音乐,让孩子以愉悦的心情,自然过渡到下一活动项目。我们在活动前、活动结束、午休等时段,准备了不同的音乐,通过一段时间的适应,孩子就能自然地在某个乐曲响起时进行活动转换。
三、计算机在幼儿形成良好规则意识中的应用
计算机作为现代科技的一种必备武器,已经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广泛使用 。在新世纪的教育浪潮中,计算机也被广泛应用。在幼儿园教育中,计算机以它图文并茂的特点更应该为广大幼儿所接受。幼儿良好规则意识的形成中,我们制作了大量的幻灯片,结合幼儿喜欢看动画片的特点,下载幼儿喜欢的动画形象,创编适合幼儿涌读的儿歌、故事,结合自制幻灯片、动画片,让幼儿从中学习有关方面的规则,如:利用动画片?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教育幼儿不乱扔垃圾、爱护公共环境等。
一、幼儿自主发展与规则意识培养的意义
(一) 决定良好的学习环境
幼儿通过区域活动获得智慧, 而幼儿对于行为和情感的需求能够从良好的自主发展和规则意识中获取。自主意识的培养, 使幼儿在一定范围内发挥个体的主观能动性, 学会思考。如在区域活动前, 让幼儿自主选择区域中某些材料进行操作, 然后进行活动;选择时, 幼儿就要进行思考:我要玩什么?它是怎么玩的?在这选择中使幼儿学会了思考, 培养了自主意识。规则意识的培养, 能够使幼儿形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 培养幼儿与他人的合作意识、谦让品质和礼貌行为等。如在区域活动前, 教师要求幼儿根据已经制定的规则获取游戏材料、摆放物品;活动过程中, 按照规则、步骤进行, 不对他人造成影响。良好的学习环境促使幼儿对于区域活动的兴趣和注意力逐渐提高, 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 使活动井然有序开展
幼儿园在园幼儿年龄多为3~5岁。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 自觉性、自制力及坚持性都比较差;加之我园班生额大, 教师无法时时兼顾到所有孩子。幼儿常常会去模仿他人的行为和动作, 在规则意识形成后, 自主发展时也能够控制、纠正自己的行为和动作, 知道什么可以做, 什么不可以做。在进区域前幼儿就会想到这个区可进多少人, 游戏操作时该怎么做, 要注意什么。例如, 幼儿来到表演区, 因为规定本区域只能入7人, 他们就会分配好角色, 1个音响师, 2个观众, 4个演员, 然后他们根据各自分配的任务, 有条不紊的进行合作, 使表演活动顺利进行。
(三) 有利于幼儿的持续发展
区域活动为实现幼儿成长提供了方便、安全、动态的空间。只有幼儿具备较强的自主发展和规则意识, 教师才能根据幼儿当前的实际情况对其在活动中的表现进行合理预设, 并根据结果设计区域材料的投放和活动的全过程, 通过开展区域活动达到促进幼儿持续发展的目的。
二、区域活动中幼儿自主发展与规则意识培养的措施
(一) 尊重幼儿的自主性
1. 制定兼益性规则
兼益性规则是相对于独益性规则而言的, 是指制定的规则能够使全部幼儿都受益。例如, 在开设新的区域或是在某区域摆放了新材料时, 教师要先介绍材料、玩法, 再与幼儿一起制定这个区域的活动规则:“请大家互相帮助”“请大家学会分享”“请大家有秩序的排队等候”等等。任何一个幼儿违背这些兼益性规则, 都将会影响到所有幼儿的活动。因此, 兼益性规则通常设置为区域活动中的幼儿比较容易执行的基本行为规则, 有助于幼儿领悟规则在活动中的重要性, 在自主发展的同时树立规则意识。
2. 允许幼儿“犯错”
在区域活动中, 教师不能以成人的思维去约束幼儿的行为, 要允许幼儿“犯错”, 赋予幼儿解决问题的权力, 使他们能够与同伴一起协商并制定规则, 并将这些规则作为区域活动过程中大家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在这个过程中, 幼儿充分感受到自己被尊重、被肯定, 真正获得在区域活动中的主动权, 从而促使他们投入更大的热情, 积极参与到区域活动中。
3. 改变命令性方式
教师采用命令性规则是为幼儿在区域活动中的行为设置底线, 规定了什么行为可以做, 什么行为不可做。但是这种强制性的、命令性的词语会引起幼儿的反感, 打消幼儿参加活动的积极性。教师在制定区域活动规则时, 应充分考虑幼儿的接受能力以及心理感受, 将“禁止……”“不许……”“必须……”等命令性词语变为“请……”“你可以……”“如果你……会是最棒的”等提倡性词语, 提醒幼儿在为自己考虑的同时也要考虑同伴的需求。幼儿在被尊重的同时学会尊重他人, 在被要求遵守规则的同时学会自觉遵守规则。
4. 充分尊重幼儿的自主发展
专制性规则的制定严重阻碍了幼儿的自主发展, 因此, 教师在制定区域活动规则时, 要充分尊重幼儿的自主发展, 发挥幼儿的自主意识, 将制定规则的权力还给幼儿, 由幼儿自主决定活动中的行为章程。但是这也不意味着要将权力全部还给幼儿, 教师要充分考虑不同年龄阶段幼儿的心理情况, 并通过观察, 了解幼儿的整体发展水平和个体差异, 在此基础之上, 决定赋予幼儿部分规则制定权力, 使幼儿在区域活动中, 培养自主发展和规则意识。
(二) 强调教师的引导性
1. 在活动前明确规则
幼儿对于事物的理解是直观的。在区域活动中, 要怎么做?需要用到哪些活动材料?有哪些活动规则?这些内容都需要教师在活动开始前让幼儿了解, 他们才能够有序地开展活动。因此, 在开展区域活动之前, 教师要根据活动目的、活动范围及环境、活动材料等相关内容, 在充分尊重幼儿自主发展的基础上提出具体、合理的行为规则。
2. 在活动中实施规则
在活动开展过程中遇到有关规则问题时, 通常有两种解决办法。一是教师找到问题答案, 并告诉幼儿在活动中遇到这些问题时, 你们需要怎么做;另一种是教师告诉幼儿现在存在的问题, 让幼儿在活动中自己寻求解决方法, 并建立起相应的活动规则。但由于幼儿的思维能力、理解能力都还比较弱, 因此就需要教师发挥其引导作用。
例如:在美术区中, 增加了水粉颜料, 在活动结束后, 剩余颜料的放置, 未干图画的摆放都是个问题, 我就说, “小朋友们想想, 活动结束后, 这些剩余的颜料应该放在哪呢?”“大家制作的图画, 怎样摆放会更好看呢?”又如因为刚学完故事《小猴卖O》, 所以在表演区中投放了有关的沙盘操作材料。小朋友们都想进这个区域中进行游戏。我就问小朋友:“这么多小朋友想表演这个故事, 可是故事的角色只有6个, 怎么办呢?”孩子们就说“小猴的商店可以增加售货员。”“小猫可以带着妹妹一起去买东西。”“还可叫小鸡去买O, 用来装东西。”通过这一问—答过程, 不仅完善了区域活动规则, 又充分尊重幼儿的主观能动性, 培养幼儿自主思考、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增强了幼儿遵守规则的自觉性。
3. 在激励中加强自主发展和规则意识
区域活动规则是需要在过程中不断发展、不断完善的。在活动中, 教师需要采用多种方法, 培养幼儿自主发展能力, 启发幼儿内在积极性, 引导幼儿自觉遵守活动规则。
例如, 采用激励的方式加强幼儿自主发展和规则意识时, 教师需要在活动过程中时刻关注每一位幼儿的行为, 了解他们的动态。对于表现较好的孩子及时给与鼓励;对于违反规则、影响到他人的孩子, 要立即提醒, 让他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是错误的, 引导其遵守规则。活动结束后, 对活动中幼儿的具体表现进行实时反馈。在所有幼儿面前肯定、表扬活动中表现好的幼儿, 鼓励大家都向他学习, 激发幼儿的自尊性和自信心, 进一步加强幼儿自主发展和规则意识, 同时也为其他幼儿提供了学习榜样。
三、区域活动中幼儿自主发展与规则意识培养的误区
(一) 设置独益性规则, 忽视了区域活动的根本目的
设置规则是为了使活动更加规范化、秩序化, 从而为幼儿营造一个和谐的、群体性的活动环境。如果教师设置的某项规则, 仅仅是适应某一次活动、或只对部分幼儿是可取的;但由于幼儿缺乏对事物的分辨能力, 他们无法判断这项规则对自我发展是利还是弊, 而对其盲目遵从, 势必会导致幼儿形成错误的规则意识。在农村幼儿园中, 有些教师为了便于管理数量较多的幼儿、维持游戏的秩序, 而忽视幼儿的自主发展以及区域活动的目的, 一味要求幼儿“不可随意走动”、“不能将活动材料带出固定区域”、“不能把活动材料随意丢在地上”等规则。而当下一次区域活动需要幼儿更加开放、更加自主时, 幼儿受上一次活动规则的影响, 虽然对活动有强烈兴趣, 但为保证活动材料的整齐性, 仍然只能坚持在固定操作区域进行, 而其他区域的幼儿不能及时参与其中。这样的规则, 是现在教师的立场进行设置的, 忽视了活动参与者幼儿对于区域活动的需求, 大大影响了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也对活动质量造成了重大影响。
(二) 设置先在性规则, 忽视了幼儿的自主发展
为使幼儿能够快速开展活动, 一些教师会事先对活动规则进行设定, 并让幼儿对活动流程和活动规则进行了解和熟悉。先在性规则虽然能够使区域活动按照教师的预想顺利开展, 但活动各环节的提前设定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的幼儿的自主发展和想象力、创新力的发挥。
(三) 采用命令性规则, 忽视了幼儿的主体地位
在区域活动中, “禁止……”“不许……”“必须……”等带有命令性的词语常常出现。这些命令性规则是教师对幼儿的权威性要求, 是幼儿在整个区域活动中“一定不能做或一定要遵守的”的规则底线。但是, 这样的规则既会压抑活动原本的欢乐气氛, 又会引起幼儿对活动过程的抵触情绪, 导致幼儿参加活动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大打折扣, 使幼儿无法认识到规则的重要性。
(四) 采用专制性规则, 忽视了幼儿自主选择活动的权利
在农村幼儿园中, 教师为了便于管理, 同时为了保持区域活动过程的秩序, 根据个人的意志对区域活动中的规则进行设置。例如, 教师根据自己的意志对每一位幼儿的活动区域或角色进行分配, 并设置相应的规则。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忽视了幼儿个体的喜好和想法, 不仅束缚了幼儿自主选择、自主决策的权利, 而且束缚了幼儿在区域活动过程中的正常发挥, 将对区域活动的效果产生严重影响。
结语
俗话常说:“没有规矩, 不成方圆。”幼儿园区域活动有序、良性的开展, 需要以幼儿自主发展和良好规则意识作为基本前提。对于农村地区的幼儿园所来说, 区域活动规则有助于保证活动的基本进程、保障幼儿在活动中的基本权利;各项区域活动的有序开展, 有助于培养幼儿的自主性和自觉性。幼儿在区域活动中, 学会自我调整和自我控制, 有助于进一步推动农村幼儿社会性情感和社会性行为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雷斌.有效的环境创设与区域活动相互渗透, 促进幼儿自主发展[J].读写算 (教育教学研究) , 2015, (12) :68-68.
[2]刘芸.浅谈中班区域活动中幼儿规则意识的培养[J].无线音乐·教育前沿, 2015, (5) :159-159.
[3]周楚楚.区域活动中幼儿规则意识的培养[J].小学科学 (教师版) , 2014, (9) :190-190.
[4]刘筱丽.乡土资源在幼儿园区域活动中的运用[J].教育教学论坛, 2014, (1) :250-251.
[5]梁然.区域活动背景下幼儿规则意识的培养[J].读写算 (教育教学研究) , 2013, (49) :65-65.
[6]吴美华.区域活动中培养小班幼儿规则意识的策略[J].教育观察 (中旬) , 2015, (5) :50-50, 52.
如何在游戏中培养幼儿的创新意识
作者:王明英
来源:《现代教育实践与研究》2013年第05期
游戏作为幼儿生活的重要内容,也是我们对幼儿进行教育的一个重要载体。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离不开创新。幼儿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在角色游戏这一富有想象空间的活动中,培养幼儿的自主创新意识更是顺应自然而又理所当然的了。那么如何在游戏中培养幼儿的创新意识呢? 本文结合自己多年教学经验浅析如下。
一、培养幼儿的操作能力
幼儿生理特点决定了他们活泼好动的天性。从幼儿的实际情况和年龄特点出发,游戏对幼儿操作能力的发展有极其重要的影响。在教学中,如果教师能以积极的态度,鼓励并有意识地引导幼儿尝试操作,并对个别幼儿给予相应的指导,就会使全班幼儿掌握操作的技能。在游戏活动中,教师可根据幼儿实际能力的高低和兴趣,为幼儿提供充足的玩具,让幼儿根据自己的喜好,自己动手组装制作出各种玩具等。同时鼓励幼儿进行多变组合的操作与思考也是十分必要的,即通过活动促使幼儿改变原有事物的排列组合,进行新组合。如:在结构活动《拼火柴》中,教师通过简单讲解后用火柴在黑板上拼出了几种图案,然后让幼儿用火柴进行练习,慢慢的大多数幼儿都能根据自己的想像拼出各种各样的新图案:轮船、房子、小动物等,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并把他们的成果展示在同伴眼前。
二、根据幼儿特点组织适当的角色游戏
由于幼儿在活动上存在着差异。有的幼儿不停地活动,喜欢高强度、富有竞争性和刺激的游戏,注意力不易集中。这类幼儿即使被要求从事安静的活动也很难安静得下来,反而会弄坏玩具,影响游戏进行。相反,另一些儿童则喜欢从事一些较为安静的活动,在从事大运动量的活动时往往因疲惫而不能长时间坚持下去。所以,角色游戏中应该既有动态活动,又有静态活动。同时,外向的幼儿喜欢言谈,说话较多,爱和他人交往,情绪和内心的想法常表现在脸上;相反,内向的幼儿不喜欢和人交流,很少将自己的情绪表露在外,较敏感,教师的言行往往对其有很大的影响。因此,在对角色游戏进行指导和总结时,要采取适当的批评和交流方式。对于外向的幼儿,可以用有说服力的批评来触动他,让他清楚地意识到所犯错误的严重性;和内向的幼儿交流则一定要真诚、亲切,与之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尊重、理解他们的内心感受,当教育他们时,要给其充分的时间去认识到问题所在。此外,我们还要关注那些容易被忽略的儿童,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
三、培养幼儿的辨别力与观察力
幼儿的观察力培养是让幼儿认识世界、增长知识的途径。没有观察,幼儿就不可能对客观存在的事物有真正的理解,就不能获取完整的知识,抓好观察力的培养,有利于幼儿智力的增
龙源期刊网 http://.cn
长和智力水平的提高,同时孩子们语言表达能力也会提升。由于创新思维课程的图案精美生动,这很容易就吸引住了孩子们的注意力,在活动中我能运用实物对幼儿进行直观教育,配合上生动的有趣的语言,孩子们此时学习的态度真的是全神贯注,兴趣盎然,幼儿对观察的目的性和积极性也会自觉提高。如在创新思维训练活动《系红头绳》的游戏中,我先让幼儿认真的观察各种动物,然后记下动物的名字,我再拿起一个谜语牌,念上面的文字,让幼儿从我念的文字中猜出谜面中所指的动物,从众多的动物图形中选出一个,经我确认后,幼儿将谜语、图形上的红头绳系在一起。这样在原有事物感知的基础上,我可以引导幼儿根据动物图形自己创编谜语。这样既使幼儿通过猜谜活动观察认识了好多动物,又培养了辨别力与观察力幼儿的能力。
四、激发幼儿的兴趣
幼儿园纲要指出:“幼儿园教育活动的内容:既贴近幼儿的生活来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帮助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线。”激发幼儿活动的兴趣,把思维活动建立在他们感兴趣的基础上,这是促进幼儿思维主动性的关键。当幼儿对某事物感兴趣时往往可以激发起他们的主动性和潜在能力,就会主动积极地去探索它。利用游戏形式进行抽象的知识的学习,能够有效地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提高幼儿思维的积极性,使幼儿在愉快的情绪中轻轻松松、饶有趣味地学习。著名教育家皮亚杰说过:“一切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如创新思维活动《十猫拼图》中要求幼儿将被分割成不同形状的小猫重新拼合完整。幼儿在拼拼摆摆、玩玩、找找的过程中进行观察、判断、探索,了解各种猫图片的不同特征,理解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关系。虽然拼板不是很大,但对孩子们来说出拼出正确的画面是很不容易的。但孩子们没有放弃,在老师的引导下他们认真地操作及拼摆着。孩子们几乎没有说话,全神贯注地在拼着这幅图。孩子们在等待着完整画面的出现,没多长时间,孩子们终于完成了,并且都高兴拍起了手,然后你一言我一语地讨论起了拼图技巧。孩子们在拼图过程中,认真地在思考,很小心地操作,最后很有经验地在讲述操作的方法,这样幼儿的好奇心得到了培养,兴趣也随之自然而生。
【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的策略论文】推荐阅读: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自我意识的培养01-15
培养幼儿在体育活动中的劳动意识01-24
教育笔记:户外活动中幼儿安全意识的培养11-19
论文:幼儿的常规培养11-24
幼儿科学思维方式的培养论文11-22
科研论文:幼儿倾听能力的培养12-25
论文-幼儿良好生活习惯培养的研究01-21
幼儿音乐创造力培养策略11-21
男幼儿教师音乐素质培养的探讨论文10-28
美术教学中幼儿创造能力的培养论文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