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动教学在低年级音乐课教学中的作用

2024-10-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律动教学在低年级音乐课教学中的作用(精选8篇)

律动教学在低年级音乐课教学中的作用 篇1

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爱模仿、爱表现是他们的天性;跟音乐或节奏做有规律的简单模仿动作是律动的主要表现形式,选择他们日常生活中形象的动作模仿来表演深受学生的喜爱,并能给他们很好的体验和感受。感受是学生进入音乐殿堂的金钥匙,模仿是拓宽思维空间和改善思维方法的重要环节,通过模仿积累大量感性经验,为音乐表现和音乐创造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好动是儿童重要的心理和生理特征。全身心的“活动”是儿童各方面得到发展的基本方式。让孩子们充分的动起来,使音乐真正渗透到孩子们的心里去,跑跑跳跳比概念性的教学感受要深刻的多。在活动中,他们能有兴趣的学习而不容易产生厌学情结。因此在教学中采取“以听赏领先、动觉切入”的方法,从客观上适当的降低音乐教学的技能要求,将抽象的听觉艺术与视觉、运动觉有机的联系在一起。动听的音乐、生动的画面一下子就把学生吸引到特定的情景中,学生们发自内心的欲望被激发出来。他们几人一组,随音乐翩翩起舞,以动觉来再现听觉的形象,把学生从传统的、被动的听课座位上“解放”出来,创设一个生动活泼的音乐实践环境。

小学课本中,有很多歌曲都非常的贴近生活,尤其是低年级的歌曲,歌词通俗易懂,旋律比较简单,以此为出发点,来培养学生创编歌词的能力,这样做,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能使学生更好的理解歌曲。比如在一年级教材中《两只老虎》的歌曲,在学会歌曲后,启发学生的想象力,鼓励学生进行歌词创编,将“两只老虎”创编成各种小动物,有的学生就创编成“两只小狗,两只小狗,汪汪汪,汪汪汪„„”、“两只小猫,两只小猫,喵喵喵,喵喵喵„„”等等。在学生创编歌词过程中,不但启发学生进行歌词创编,还鼓励学生创编动作,即唱到哪种小动物时就要表演出这种小动物的动作。通过这种练习,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创作能力,同时寓教于乐。

新课标中要求低年级的学生要积累一定数量的歌曲,如果让这么小的孩子枯燥无味的背诵歌曲,一定是既吃力又没效果。然而根据歌词大意编排简单的动作,学生背唱歌曲的速度明显加快。如在教唱《洗手绢》时,编排成表演唱,调动学生的情绪边做边唱。这样,歌曲学完后,学生牢牢记住,只要我唱其中的一句旋律,学生就能够载歌载舞的表演起来。学习过程中加入一些体态律动,不仅提高学生对歌曲的兴趣,能主动的学习歌曲,还能形象的记住歌词。

另外,低年级歌曲都比较短小,相对来说,只要注意强弱的变化,情感的变化,歌曲韵律,一般的歌曲就能演唱的比较好。如《小青蛙找家》,歌曲的第一句是叙述性的,要唱的轻快,学生就可以用青蛙轻快的跳动来表现。最后一句小青蛙终于回到家,心理很喜悦,学生又回到轻快的跳。这样,孩子在唱唱跳跳中掌握了这首歌的情绪,而且还极大的调动了孩子的兴趣和积极性,使歌曲处理简单化。

“动”是学生表达自己对音乐感受和理解的最直接、最喜爱的方式。教师要充分利用他们好“动”的特点,通过律动激发他们对音乐课的兴趣,加深他们对音乐的理解和体验,且还利用他们对集体律动的兴趣进行有效的课堂调控。

如在学习《大鼓和小鼓》时,我们就用形象的“擂”和“敲”的动作来表现;在《大雨和小雨》这课的学习时,让学生用不同的动作来表现大雨(哗啦啦)和小雨(淅沥沥),最后用自己的笑脸(双手托在颌下左右点头)表示小草笑嘻嘻。让学生在律动表演和即兴创造共生中体验到探索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由于律动都是学生日常生活中所熟悉的动作模仿。

低年级学生的知识面和联想还不够丰富,但在音乐欣赏中对音乐情绪的直接感受力并不差,而且自我表现欲望很强。他们常常会情不自禁跟着音乐手舞足蹈起来。所以音乐欣赏课中要给学生动的空间和时间,让学生动起来。在“动”中加深对歌曲形象的联想,从而增强对音乐的表现力。

在欣赏打击乐曲《鸭子拌嘴》时,我让他们随着音乐来动一动、演一演、学一学鸭子的叫和吵闹声,让他们用自己喜欢的动作来表达对歌曲的理解。这样学生很快进入了参与音乐的积极状态,就能更好的体验音乐的情绪。

律动教学在低年级音乐课教学中的作用 篇2

一、中学律动教学内容

(一) 律动教学与歌唱教学的结合

在传统教学模式中, 很多教师在教学生学习乐理知识的时候, 通常都是一遍一遍地重复讲解, 认为这样学生才能更好地理解。其实, 这在很大程度上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例如, 教师在讲解各种节拍的含义及强弱规律的时候, 通常是讲解每个音符的具体时值, 然后直接告知学生每一种拍子的强弱规律, 这样的教学方法仅仅是在强调一个概念, 学生根本没有体验和发现音乐规律。

我们要换一种方式去理解音乐表现要素, 带领学生动起来, 在看似简单的节奏训练中体验各种相关节奏蕴含的律动效果, 体验身体各种动作中能量的变化, 从人自身运动过程中寻找音乐带给人的内在感受。我们要把音乐知识、音乐技能等内容融合在听、唱、动等各个环节, 这样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 音乐课的效率就提高了许多, 也生动有趣多了。在节奏教学部分, 要改变物理式的分析与学习方式, 代之以身体律动方式, 深入感受节奏节拍所蕴含的美感。

(二) 律动教学与欣赏法教学的结合

在欣赏一首乐曲时, 教师可以要求学生用某一动作来表现音乐的某一种表现手段, 如节奏型、旋律线的走向、速度变化等。另外, 还可以用身体的动作配合学习乐曲的主题。例如, 教学《伏尔加船夫曲》时, 为了使学生更深地理解音乐主题, 即俄罗斯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中, 他们肩负着历史的重任, 踏平世界的不平路, 对着太阳唱起歌, 教师可以让学生跟随音乐模仿纤夫拉纤的过程, 深刻体会他们的苦难、不平与抗争。又如, 在欣赏《阳关三叠》这一课时, 为了使学生了解音乐与古代诗歌的结合, 了解古代音乐的表现语汇与音乐风格, 教师不能直白地采用讲解的方法, 最好先让学生模仿诗歌朗诵《水调歌头》, 并尝试古人吟诵的方式, 从而体会诗朗诵中所融入的艺术表现形式, 如戏剧、昆曲、吟诵等, 拉近古代音乐文化与学生的距离。

二、律动教学的方法

用带有体态律动表现的音乐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引导学生感受音乐的作品风格, 在潜移默化的体验过程中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敏感度, 同时关注音乐本体, 从简单的音乐元素出发, 循序渐进, 让学生在互动合作的氛围中获得学习的乐趣。

(一) 示范模仿的方法

教师在教学中做一些示范动作必不可少, 但必须注意, 提供给学生的动作只能是一种可能性的动作, 学生要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将动作加以改编。如《青春舞曲》, 这是一首新疆歌曲, 教师在稍微讲解示范新疆的特色动作后, 可以让学生自己创作较为完整的舞蹈动作。教师应常利用律动来加强对歌曲的节奏、旋律、情绪等音乐表现要素的理解, 借此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等。

(二) 带有游戏性的方法

律动是一种技能, 它是在有规律的动作中培养节奏感和韵律感。新课标指出, 每个学生都有权利以自己的独特的方式学习音乐, 参与各种音乐活动, 要把学生的普遍参与与发展不同个性的因材施教有机结合起来, 创造生动活泼的、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 为学生提供发展个性的可能和空间。

浅谈新课改背景下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丁淑斐

(河北省赞皇县职教中心

051230)

学习是最具有创造性的生产力, 是实现自我的有效方式。在未来的发展中文盲是那些不会学习的人。学会学习, 学会发展成为时代发展的要求, 成为人们生存的必然所需。在新的时代,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 让每个学生学会学习已经成为学校培养目标之一。新课程改革已实施多年, 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依然是一项重要的工作, 它事关新课程改革能否成功。

学习方式指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时基本的行为和认知取向。它有别于一般意义上的学习方法, 它涵盖了我们所说的学习方法, 也涉及学生学习意识、学习习惯以及学习态度和思维品质等因素。新课程理念下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 对于课程改革、素质教育有着非凡的意义。

一、倡导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时代发展的需要

在经济发展的时代, 知识更新日新月异, 其更新周期越来越短。一个中学生要想在学校里把知识全部学到手, 即使只学课本的知识也是不可能的。一个高度发达的信息社会, 不在于你记住了多少知识, 而在于你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如何, 是否学会充分利用信息的能力。一个科学实验, 往往需要多个领域的人合作来完成, 学科之间知识的交叉渗透已成为一种趋势。一个人的能力如何, 就在于这个人的持续发展能力, 就在于这个人的创造力。对于一个学生来说, 为了生存, 为了发展, 必须学会学习, 具有终身发展的能力。能力从何而来, 从学习中来。一个中学生在学校必须学会学习, 从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转化为主动学习的方式, 从单纯自我学习到合作学习, 在中学的学习时间内, 必须掌握多样化的学习方式, 掌握适应未来发展的终身学习的能力。

二、新课程所倡导的学习方式是人本主义精神的体现

新课程改革充分体现了人本主义精神。教学的主体是学生,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中心, 那么, 我们的教学就要以学生为本, 充分尊重学生的认知需求, 尊重每位学生的独立人格, 充分保障每一个学生学习的权利, 挖掘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学习潜能, 真正实现其自身发展的需要。

传统教学注重教师本位, 忽视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 学生不是主动获取知识, 而是被动接受。教师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 忽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由于学习方式的束缚, 很多学生对所学习的学科与内容, 失去了兴趣, 随着知识内容的加深, 也就越学越不爱学。因此, 新课程提倡和强调人的主体性、能动性, 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 这些正是人本主义精神的具体体现。新课程强调主动学习, 合作学习, 使教学过程远远不只是一个认知的过程, 同时还是一个交往与审美的过程。

三、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就是改变教师的学生观和学习观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的前提条件是使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和学习观。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是接受知识的对象。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指导学生学习, 如何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是转变学生学习方式首要解决的问题。由于教师本位思想的存在, 教师往往将自己视为知识的拥有者, 学生是知识的“容器”, 教师不断地灌输, 直至“容器”溢满。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并没有把学生看做主动求知的“人”, 所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得不到充分发挥。学习在某种意义上是学生的思维活动, 教师的作用在于指导, 所以我们必须重新看待学习, 重新认识学生学习的目的、学习的内容和学习的实质, 建立新的学习观。学习的目的不是为了找一份工作, 而是为了适应未来的发展, 为了终身的发展。学习是为了个人需要, 是为了获得自我体验, 是为了自我价值的实现。

四、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就是改变教师的教学行为和方式

在教学工作中, 我们常常发现, 一些初中生升入职高后, 不能适应职高的学习方式。因为在初中学习过程中, 学生是在教师强制的学习环境下学习的, 很多内容都是死记硬背, 对于一些定理定义、一些概念性的知识, 不能灵活运用。高中教师在授课时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给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时间, 更多思考问题的空间, 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动性, 但很多学生不知道在新的学习环境中如何学习, 有的迷上网络游戏, 有的迷上网上聊天等等, 导致其学习成绩下降。最后, 教师由于升学压力, 又不得不按照传统的方式进行教学。

传统的学习方式给学生带来的伤害很大, 对学生一生的学习都有影响, 而且影响相当深。要使学生原有的那种陈旧的、单一的学习方式发生根本性的转变需要师生共同付出相当大的努力, 需要教师的教学行为和方式的改变来促进完成。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当然还必须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 激活其对学习活动本身的内在动机。学生没有兴趣, 就没有学习的主动性, 就没有探究精神。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好的老师, 兴趣是提高学习活动效率的保障。

我们大力提倡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 但并不是每节课都要采用这种学习方式, 也不是所有的学习领域和学习主题都需要用探究学习的方式来进行, 要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认知程度。教师要鼓励学生采取多样的学习方式, 促进学生自主发展, 最终促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生存”。 (责编高伟)

新课程改革后, 课堂教学更注重学生的创造力和表现力。教师可适当采用竞争性游戏法, 使音乐课堂动起来, 学生跟随音乐不断变换, 会感到课堂有趣, 并体会到创造的快乐。音乐课堂虽然“乱”了一点, 但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 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也适合中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所有的律动教学都应在愉快、轻松的气氛中进行, 同时运用评价机制, 给参与表演的同学合理的、客观的评价。

在省级教研活动中, 我听了《森林中的珞巴人》这节课。教师先带领学生听一段音乐, 做身体的动作, 寻找音乐带给人的内在的身体感受, 然后用杯子和筷子带领学生练习各种节奏, 具体实施如下:一根筷子代表一拍, 半根筷子代表半拍, 四分之一根筷子代表四分之一拍, 学生根据节奏做出反应, 教师不断变化杯中的筷子的位置及长短, 学生按要求进行即兴活动。这种体验节奏的方式比较新颖, 更能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也锻炼了学生的反应力、表现力和创造力。有了以上的节奏练习后, 再让学生听歌曲中的基本节奏型就水到渠成了, 再加之身体有韵律的摆动, 学生对音乐载歌载舞的特点掌握地就更加深刻了。

(三) 从最简单的律动做起

从最常见的动作做起, 逐渐增加难度, 从集体练习做起, 这些都是克服中学生在律动活动中的“不好意思”“不习惯”心理的有效方法。这时教师的示范作用和特长生的带动就显得尤为重要。

三、律动教学要注意的问题

律动教学的目的在于通过律动培养和发展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力和表现能力, 并不在动作本身。律动教学是一种让学生全身心投入到音乐中的审美体验活动, 并且要体现出创造性。

总之, 开展律动教学适应新课程改革, 在今后的音乐教学中, 我们应更多地完善这种教学方法, 让我们音乐课堂更丰富更多彩。

(责编张亚欣)

浅谈律动在音乐教学中的作用 篇3

关键词:小学 音乐 律动 教学

从教音乐多年的我,多年来一直致力于一线的音乐教学,从中体会到,音乐就像是一座彩虹,架起了我与学生之间的桥梁;像是一汪清泉,源源不断地流淌于我和学生的心田。音乐的本质,是人类的感受、情绪、思想和意识的一种本能表现,是一种自然流露,它是听觉的、感觉的。一节好的音乐课,不能单单是教会学生唱会一首歌,熟悉一首旋律,而是要让学生在欣赏音乐、感受音乐的同时,充分地理解和享受音乐带来的乐趣。教学过程中,发现律动的形式,学生们很受用,积极性很高。

音乐的律动,又称为听音乐做动作,是指人随着音乐的旋律和节奏做有规律的肢体动作,如拍手、拍腿、拍肩、跺脚等。凡是在音乐进行中的各种动作、游戏、舞蹈等都属于音乐律动的范围。下面就律动在音乐教学中所起到的作用,具体谈谈个人的感受:

一、律动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著名音乐家卡巴列夫斯基说:“激发孩子对音乐的兴趣,是把音乐美的魅力传递给他们的先决条件。”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学习兴趣,必然成为他们热爱生活、陶冶情操的助长剂,要培养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就不能忽视培养学生对音乐本身的兴趣。人都有跟着音乐律动的本能,很小的孩子,当听到欢快的音乐,便会跟着手舞足蹈,这些下意识的动作就是本能的自然流露。律动其实是人体根据音乐所作出的一些简单的本能的活动。律动的运用可以让学生边玩边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

二、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简单的律动,培养学生的感受能力

音乐是流动的,具有形象性和不确定性。学生聆听音乐,凭借自己的知识、经验、灵感去想象和联想。我们在设计一节音乐欣赏课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总体水平,结合实际,将律动运用到其中,使其发挥独有的魅力。例如,一段乐曲,我们可以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听,教师帮助学生记忆、分析乐曲的类型。这时候,就可以运用到律动,例如第一段音乐是缓慢沉重的,中间是欢快的,我们可以用快拍手来表现,最后又回到缓慢沉重,同样可以用慢跺脚。动作可以加深学生的记忆,从而达到对作品的理解和掌握。

三、有效的律动能活跃课堂氛围

音乐课堂教学的开展,相对其他学科,应该说是比较容易的。课堂氛围也比其他学科要活跃很多,让课堂既生动,又有序,是音乐教师们应该掌握的。低年级的学生,自身自制力和注意力比较差一些,在课堂上,如果依旧采用以往单一陈旧的课堂模式,教师教,学生学。那教学效果一定会受影响。打破这种模式,我们可以在课堂上有效地开展律动,如一年级《小青蛙找家》一课,教师可以利用节拍、节奏创编动作,帮助学生加强对乐曲的掌握。用做游戏的形式,让学生在做律动的过程中,渐渐掌握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

四、律动能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作力

要将律动很好地运用到教学中,教师首先要为学生创设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课堂上,不能光注重听、注重唱,要给每个学生充分展示自我的机会。同时教师要正确引导,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和创作。学生只有对音乐感兴趣,我们对学生音乐素养的培养才能得以实现。

首先,由于是从生活实际中的情境创设的,律动动作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这样就会减少学生对音乐教学的抵触情绪,从而有利于我们音乐教学的开展。

其次,为学生创编一些简单的律动动作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感知音乐所要表达的内容,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感受音乐。相信这样的教学方式一定比单纯让学生听音乐有更好的教学效果。再次,我们还可以根据歌词内容来让学生创编一些动作。在这个创作的过程中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还可以拉近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心理距离。使学生喜欢教师,从而喜欢音乐课。例如,在学习歌表演《小雨沙沙》时,让学生准备空矿泉水瓶,装上大豆,沙子等东西,摇动发出各种声音,装上大豆摇动的学生说是“大雨哗哗”的声音,装上沙子摇动的学生说是“小雨沙沙”的声音,提高学生的情绪,然后编创舞蹈动作,使气氛非常热烈。

再如,学习歌曲《大树妈妈》时就可以根据里面的歌词来创编动作。“大树妈妈,个儿高,托着那摇篮唱歌谣,摇呀摇,摇呀摇,摇篮里的小鸟睡着了……”在学唱这首歌的时候,学生不自觉地扮演起大树妈妈和小鸟的角色,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喜好,请他们配合着做律动。还有歌曲《劳动最光荣》《大鹿》《动物叫声》《守株待兔》等,学生们都可以根据歌词来编创律动。通过这样的律动,不仅能让学生体验歌曲的情绪,还能让他们快速记住歌词,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

五、律动可以培养学生的节奏感

音乐节奏总是和节拍密不可分的,音乐中正是有了节拍,声音才有了强弱之分,有了节奏,声音才有长短之分。音乐的节奏感就是指对音乐中声音的动与静、长与短、强与弱等抑扬缓急的音乐表现手段的感受能力与表达能力。例如,在《幸福拍手歌》教学过程中,我主要利用拍手、跺脚、学熊走路、小女孩俏皮的走路等动作交替进行,这种律动练习可以增强学生的音乐节奏感,既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又能培养良好的课堂常规,让学生听到音乐就能跟着做动作。

六、律动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信和勇气

很多学生在众人面前总是会害羞,放不开。针对这种情况,在教学过程中适当运用律动,教师加以适时的鼓励,可以帮助学生树立信心。在放松的氛围中,融入到音乐当中去。教师可以设置情境,让学生充分地参与到其中来,从而消除学生的顾虑和紧张。

总之,我们现在的音乐教学,多半还是以传授知识、技能为主,而忽略了学生通过实践对音乐的感受和感情的自然流露。作为基础教育工作者,应该注意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受能力及其表达能力。我们的生活中无时无刻不流动着音乐,它浸透在每一个角落。音乐是感人的、动听的,让我们用爱心、精心,带着学生在音乐世界里自由地畅游吧!

律动教学在低年级音乐课教学中的作用 篇4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不断发展与推广, 音乐作为初中教育中的一门学科, 对学生的审美能力有基础性的培养与提升作用。声势律动在音乐教学中的运用, 有利于学生提升音乐教学内容的兴趣, 对学生自身的节奏感, 记忆力等能力有一定的培养作用。本文针对声势律动在初中音乐教学中的作用与运用, 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提出一定的建议与意见, 以供参考。

关键词:声势律动; 初中音乐; 教学;

引言

音乐这门艺术对人类审美能力的培养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人们通过对于音乐的学习, 感受音乐这门艺术带来的情感体验与艺术教养。初中音乐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在音乐中的审美能力与理解能力, 使学生在音乐学习的过程中受到艺术的熏陶与感染。声势律动教学法是通过人类肢体发出的声音, 将音乐与舞蹈进行一定的结合, 提升学生对于节奏感的掌控能力, 为学生今后的音乐学习打下基础。声势律动教学对学生记忆能力有一定的提升作用。

一、声势律动在音乐教学中的作用

(一) 增强学生的音乐节奏感

在初中音乐学习的过程中, 音乐节奏感的培养是音乐学习的重要环节。作为音乐学习的基础项目, 节奏感的训练有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快的掌握音乐所表达的感情, 促进学生协调能力的进步。声势律动教学法是利用人体本身的动作韵律感, 对学生的节奏感进行训练。将人体作为最基础的乐器, 将人类的跑跳、行走作为最基本的节拍进行学生节奏感的挖掘训练。初中时期的学生正处于节奏敏感时期, 四肢与身体较为协调, 敏感的反应能力使学生在节奏感的掌握上处于一个最佳学习年龄。声势律动教学法对于学生节奏感的培养, 有利于学生尽快掌握音乐的节奏感, 为音乐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 培养学生的记忆力与创造力

声势律动的学习培养了学生在节奏感方面的学习能力, 在进行音乐学习的过程中, 对学生的记忆力、创造力等各方面的能力均有培养。音乐学习离不开识谱能力的.培养, 而学生在进行声势律动学习的过程中, 将自己所记忆的乐谱与身体的自然反应相结合, 学生在这种自然反应的作用下, 激发了对于音乐学习的兴趣, 同样培养了学生在声势律动学习方面的创造能力。学生将自身对于音乐的感知通过肢体动作表现出来, 展示了学生在音乐学习中的创造能力的同时, 对学生的创造能力也有不可忽视的提升作用。

(三) 培养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处于初中阶段的学生对于音乐的感知能力逐步增强, 思维能力的开拓与提升是学生对于音乐学习产生极大的兴趣。声势律动教学法利用创新的教学方式, 使学生维持对于音乐学习兴趣的同时, 改善了学生音乐学习的环境, 为学生创造更好地表现自我的舞台。以《黄河大合唱》为例, 教师可根据此首歌曲选择学生进行演绎, 在学生了解歌曲的基础上, 展现自身以声势律动为基础的歌曲演绎, 加深爱国意识的培养。声势律动教学法加强音乐教学过程中的趣味性与多元化, 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展现自我能力, 有利于促进学生素质教育, 促进学生能力的全面发展。

二、声势律动在音乐教学中的运用

(一)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音乐鉴赏能力

学习兴趣是学生能否接受所学内容的决定性因素。将声势律动与音乐教学进行融合, 教师在进行音乐教学的过程中, 将音乐节奏感与律动感通过人体逐步展现, 激发学生对于学生兴趣的同时, 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有一定的提升作用。教师将自身对于音乐的感知用身体进行表达与阐述, 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音乐所要表达的内容与情感。其次, 教师在音乐教学的过程中, 要注意对于学生音乐鉴赏能力的培养与音乐感知能力的提升。教师可以选取不同的情感节奏较为强烈明显的音乐作为范本, 引导学生将自身对于音乐的感知与理解, 通过肢体动作展现出来, 有利于学生在音乐学习的过程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利用新颖的教学手段, 促进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升, 引导学生感受音乐中所蕴含的情感与意义。对于音乐情感的正确理解与掌握, 在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与音乐感知能力的同时, 有利于学生对健全人格的塑造与同理心的培养。

(二) 促进学生对于音乐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与掌握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 教师首要注意的便是学生对于基础性的音乐知识与技能的掌握, 通过识谱教学使学生对于音乐的学习有一个最根本的记忆支点, 对音乐表现手法与技能的讲解, 有助于学生进一步了解音乐所包含的情感与展现的内容。之后通过声势律动教学法, 使学生在音乐学习的过程中, 加强对于教师所教授知识点的记忆与积累, 将学习到的音乐知识与技能进行进一步的研究与挖掘, 深度掌握自己所学习到的音乐知识。同时, 教师对于学生的发声方式, 节奏掌握以及视唱练习的指导, 同样对学生音乐知识的掌握与学习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结语

根据文中分析所得, 教师对声势律动教学法的应用, 有利于学生在初中音乐学习的过程中增强节奏感, 培养对音乐的审美与鉴赏能力。初中音乐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注意对于学生音乐艺术素养的培养, 提升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对于教育手法的创新与发展, 同样有利于对学生音乐素养的培养与音乐感知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钞艺娟.浅议在音乐教学中对于声势律动的应用[J].戏剧之家, (22) :206.

[2]史琦.声势律动在音乐教学中的应用[J].西部素质教育, , 2 (05) :168.

律动在音乐课中的实施总结 篇5

铺镇初中 朱文英

律动是指有节奏的跳动,有规律的运动。按节奏通过身体的方式表达出来的一种感觉。它不同于韵律操,也不同于舞蹈。课堂中让学生“手舞足蹈”起来,不仅可以生动、形象、直观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还能使学生主动地参与音乐活动,在积极、活跃的思维状态中投入到美好的音乐境界中,更好地感受音乐,理解音乐,表现音乐。这也是音乐学科与其它学科的不同之处。下面是我在课堂中运用律动教学的一些感受!

一、律动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欣赏课是音乐教学模块中的难点。纯粹的跟学生讲乐理知识,分析调式调性等,学生会觉得非常的枯燥,一堂课下来学生不但听不出所以然,还会失去学习音乐的兴趣。通常音乐作品都是带有故事情节的,其中必定少不了角色,每一段极富特色的音乐,就是一个角色,如果让学生亲自去扮演其中的角色,识别音乐形象,适时表演,学生不但会对乐曲加深印象,还可以使学生在扮演中了解一些平时很难记住的乐器音色特点,使原本枯燥的知识变得有趣,易于掌握。在七年级音乐欣赏课中,欣赏《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婚礼进行曲》时,我让同学们尝试着扮演其中的三个角色:解放军、新郎、新娘,并配以对白和情景舞会。经过这样的表演之后,每一位同学都能说出进行曲的特点,节奏在乐曲中起到的作用。同样八年级学生在欣赏《梁山伯与祝英台》一课时,我让学生自选角色,两两一组分别扮演梁山伯祝英台,乐曲中的角色活灵活现地出现在同学们的面前,同学们个个兴奋不已,争相表演,再加上极为逼真的音乐形象,教室里的气氛马上沸腾起来。学生们进一步学习音乐的愿望增强了,教学任务也在轻松自如中轻而易举地完成了。

二、律动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现在许多学校都存在一种普遍的现象,那就是学生们喜欢音乐,但不一定喜欢音乐课。而学生 “喜欢”上音乐课,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没有负担。造成这个结果的原因一是教材,二是教法。老师唱一句,学生跟一句。这种教法抹杀了学生学习参与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思维的发展,而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恰当地运用律动,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七年级新生刚入校的的第一节音乐课,我用“走”的练习,让学生体会音乐节奏、节拍、情绪。从教速度开始,全班学生按规定速度走路,探索不同的走路方式,并脚跳、跑跳等,然后加上喜、怒、悲、惧等情绪,探索紧张和放松的感觉。启发学生的想象力,学生根据速度的快慢、时值的长短,小组进行交流去解决节奏、节拍、情绪在音乐中的运用。结果让我意想不到的是,学生能主动的手击节拍,口读节奏,有的在自己的身体上拍击,有的还总结出能发声的物体都可以拍击出有规律的节奏。学生通过参与简单的律动活动,自主探索掌握了课堂知识,对音乐课的认知也提高了。

三、律动可以丰富和提高学生的想象力

十三四岁的孩子们,好玩、好动、好奇心强、想象力丰富。让学生自己听音乐、自己去感受、自己去理解、自己去想象,把听到的音乐用自己的手、脚做动作去自行发挥、自我表现。在课堂上,我鼓励学生们根据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大胆地去表现自我,这既有利于树立学生的自信心,也利于丰富和提高学生的想象力。有一次,我让学生们给歌曲《青春舞曲》编排舞蹈动作,全班几十个人编了几十个舞蹈动作,尽管有的大同小异,有的动作也欠优美,但我还是表扬和鼓励了大家,因为这毕竟是通过他们自己的想象而编排出来的“作品”。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获得音乐知识、技能,培养思维能力,同时也受到美的熏陶。

四、律动可以充分发挥学生们的集体智慧

音乐课中,我让学生自己上台打伴奏、指挥、领唱……。教唱《一二三四歌》特别是轮唱的演唱方式,就需要同学们密切注意集体的配合,一个人演唱的再好,没有集体参与是达不到合唱,轮唱效果的!课堂上我充分引导指导学生,通过简单的律动来表现音乐,这样课堂上老师和同学紧密结合,连成一片,教与学相辅相成,充分发挥同学们集体的智慧。

五、律动可以提高学生的创造力

音乐课要设法激发学生去寻找,去发现,去创造热情,拓宽学生自由创造的空间,让学生学会幻想,学会做梦,学会好奇,自信地展示自己的创作及作品。在教学《青年友谊圆舞曲》、《桑塔露琪亚》时,我先简单的示范第一段的律动,在学生比较熟练的情况下,让学生自主创编第二、第三段的律动,虽然学生有的创作非常的简单,但是可以突显每个同学的认真和他们每个人的创造能力!要让学生去创编一段乐曲那是非常不容易的,但是要挖掘学生的创造能力通过律动的方式是非常棒的,这也就是一堂成功的音乐课所必备的因素!

音乐律动的教学反思 篇6

转化成生动有趣的游戏、舞蹈,使之形象化、具体化,让少儿通过自身的活动,把听、视、触等各种感觉活动和运动、唱歌、表演、游戏、舞蹈等结合起来,从而把他们从座位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让他们既动口、动手、动脚,也要动脑,蹦蹦跳跳地进入音乐世界,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获得音乐知识、技能,培养思维能力,同时也受到美的熏陶。

欣赏教学是让学生感知、体验和理解艺术的一项实践活动。在整个欣赏过程中,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去感受音乐。这样,才能把音乐所反映的内容变为实际的音乐音响,并通过感知和体验上升到理性的认识。在欣赏教学中,采用听、想、视、画、动等教学手段,让学生全身心地参与到音乐活动中,置身于音乐的美好境界中。

音乐的旋律和节奏都体现了一定的流动性,教学中抓住学生好动的特点,把动作表演和欣赏音乐相结合,让学生去感受、体会和表现乐曲的情绪和内涵。如欣赏《马刀舞》时,让学生随音乐进行表演,当听到欢快热烈的旋律时,学武士们做骑马的动作,当听到优美抒情的旋律时,模仿姑娘们做闪裙子等的动作。通过表演,乐曲的情绪、速度很容易地被学生掌握。

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歌曲教学是重头戏。在歌曲教学中加入一些简单的动作和打击乐器,即可以起到辅助伴奏歌曲的动作,又可以在伴奏过程中提高学生的音乐实践能力。如《七个小兄弟》的教学,可分组手拉手肩并肩进行教学,让学生边读边演,一切都在愉快的融洽的气氛中进行,培养了乐感美感团结感,而且也增强了对音乐的兴趣。

如《木瓜恰恰恰》这首歌曲,宛如一个集市,绘声绘色地再现了市场买卖的场面。在教唱时,先准备好一些水果,一部分学生边唱边做买主;另一部分学生按歌曲节奏吆喝做商人。学生边做动作、边唱歌曲、边伴奏。这样生动地表现了歌曲的场面和意境,活跃了课堂气氛,在歌曲中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声势律动在初中音乐教学中的运用 篇7

关键词:声势律动,初中音乐,教学运用

声势律动音乐教学法将音乐与舞蹈有机地结合起来, 能够增强学生音乐节奏感, 对学生更高层次的音乐学习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声势律动教学, 学生可以达到看谱即唱的水平。声势律动还能够训练学生的音乐记忆, 让学生熟练地掌握音乐谱以及音乐的节奏。

一、声势律动对初中音乐教学的重要意义

(一)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声势律动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引导学生如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并在这个过程中使学生想问题的思维方式得到系统化的锻炼。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曾说过:“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可见, 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对学生的重要意义。学生通过声势律动的教学训练后对音乐的敏感度会不断增强。当学生听到一首歌时大脑便会及时做出反应, 身体也会不自觉地跟随音乐舞动。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的发散思维得到培养。而且, 学生在课堂上能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活动, 在活动中积极思考, 紧跟教师的思路进行联想。

(二) 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反应能力

声势律动教学会重点培养学生对音色、音高、旋律等的掌握, 通过专项训练学生对音乐节奏的敏感度提高, 使学生可以根据音乐的停顿和节奏调整自己的身体动作。经过长期的训练, 学生的反应能力会逐渐增强。

二、声势律动教学实施方案

(一) 在活动中纵情演绎

初中生对于枯燥无味的课堂会有厌倦心理, 他们喜欢丰富多彩的音乐活动, 喜欢在舞台上表现自己, 希望自己得到别人的信任和认可。因此, 教师在推广声势律动教学时要给学生搭建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 给学生创造更多的表演机会, 让学生在舞台上尽情地跟随音乐舞动并展示自己的音乐才华。例如, 教师可将课上前十分钟设定为“音乐纵情演绎”时间。在每节课结束后, 教师先给学生确定下节课课前十分钟的音乐演绎主题, 并让学生自己结组。教师要强调结组时每个小组要注意人员的搭配, 优势互补以求团队合作实现效率最大化的原则。学生全部准备工作完成后就可以在课下排练。每个小组可以成立一个小乐队, 乐队内的成员要进行合理的分工。例如, 两个学生负责利用乐器进行音乐伴奏, 另外两个学生负责舞蹈部分和演唱。在乐队表演中学生对尤克里里、吉他、钢琴、葫芦丝等乐器的熟练度增强, 对音乐的理解也会更深入。经过课下努力训练, 学生便可以正式登台演奏, 向全班学生展示自己的个性和音乐才华。乐队式的课堂模式可以激发学生的音乐兴趣, 使学生在音乐演奏中发现自己的问题, 并通过不断学习得到改善。音乐活动给学生提供了一个上台演奏的平台, 学生通过在活动中不断练习音乐曲目, 从而不断积累经验, 在每次音乐演奏中寻找自己存在的问题。例如, 心态问题、音高掌握不恰当等。另外, 学生在活动演奏中也要注意根据音乐作品所诠释的情感进行身体动作的变化, 从而更能彰显音乐的节奏感。

(二) 听觉训练, 让律动更有节奏

音乐是一门表达人们思想情感的高雅艺术。而音乐学习的关键在于学生对于音色、音高、旋律等的记忆。听觉训练是声势律动教学的重点内容, 听觉能力直接影响学生对音色和音高的感悟。因而, 教师应让学生懂得声势律动中听觉的重要性。当学生的听觉能力提高, 对音乐有了良好的感知时, 学生的音乐素养也会得以提高。听觉训练需要借助于乐谱。乐谱是书面音乐, 它将音乐的发音、音高、旋律节奏等都直观地呈现在音乐学习者的眼前。学生对乐谱的掌握情况影响着学生的听觉分析, 更影响着学生对音乐的律动以及音乐感知能力。因此, 训练学生的听觉, 加快学生对音乐的感知力就要求学生熟练读谱和识谱。教师在锻炼学生的听觉时先要让学生进行视唱练习, 并配以相关的身体动作。视唱的过程就是准确阐述音乐语言的过程, 即让学生看着乐谱进行演唱, 在演唱过程中根据音高和音色以及旋律变化做出不同的身体动作。通过学生自己演唱可以对音乐有更好的敏感度, 从而在听觉训练时反应能力更迅速。例如, 素有“欧洲音乐之父”之称的钢琴演奏家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 他的著名作品《十二平均律钢琴曲集》是一曲节奏感极强的曲目, 教师可以利用这首曲子教导学生如何用身体动作反映音乐的节奏, 如善于利用身体的肩膀、手、腿等部位, 通过对这些身体部位的拍击来掌握音乐的节奏。

(三) 在音乐想象中律动

丰富的想象力就像是音乐学习的助推器, 源源不断的音乐灵感会让学生自由地驰骋于音乐这片辽阔的草原上。相反, 如果学生没有丰富的想象力会让学生在音乐的旅途上寸步难行。因此, 音乐想象力是学生音乐灵感的源泉。学生在想象力的驱动下, 会更加专注于音乐学习。“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音乐同样需要积累。通过长时间的积累一些乐曲的休止以及起伏流畅、音律、节拍、节奏、音色、复调等, 学生可以感知和体验到不同音乐作品中音律、节拍、节奏、音色、复调等的不同, 从而总结出自己的音乐心得。学生积累、感悟、发现的过程中对音乐的律动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的想象力也会自由地飞扬。例如, 教学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时, 教师可以先从音乐的创作背景入手:贝多芬一生充满波折, 但他并没有消沉, 他在苦难中奋起。他的听力衰退只能勉强地与人们交流。但封建社会并没有束缚了他追求自由的脚步, 他凭借着坚韧的毅力与资产阶级斗争, 争取民主、自由, 并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了《第九交响曲》。通过对《第九交响曲》的创作背景进行简单介绍可以让学生在进行声势律动学习时更深刻地理解贝多芬的内心世界以及音乐本身所传达的思想情感。在学生了解音乐背景后, 教师可以为学生弹奏这首曲子, 然后让学生通过踏步、拍掌等动作来诠释自己对这首曲子的理解。

总之, 声势律动教学对初中音乐学习具有重要意义。因此, 初中音乐教师要创新课堂教学模式, 让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纵情演绎, 并注重学生的听觉训练, 让律动更有节奏。另外, 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音乐想象力, 让学生在音乐想象中律动。

参考文献

[1]银泉.声势律动在初中音乐教学中的运用探析[J].读与写:上 (下旬) , 2015 (19) :430.

[2]丁雪莲.声势律动在初中音乐教学中的运用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 2015 (15) :242-244.

语言在音乐课堂律动中的作用 篇8

一、课堂律动教学中应重视语言的运用

课堂律动教学中不能忽视语言的运用。但有些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形成了这样的认识:只要示范准确,有一定艺术表现力,学生跟着模仿就行了,走入了只重“身教”而忽视“言传”的误区。那么,怎样回归语言在课堂律动教学中应有的地位呢?根据不同语言类型所起的不同作用,我们可以将律动教学语言分为三大类:科学性语言、感觉性语言、艺术性语言。

二、课堂律动教学中语言的分类

1.科学性语言

科学性语言是指教师对所教的律动按照科学的要求,进行正确无误的表达说明。下面试举律动教学中两个基本动作来说明科学性语言的使用和作用。

科学性语言的使用和作用,如:在实际的舞蹈律动课中,我们会经常用到“蹲”的基本动作。教师在教授“蹲”的练习时,最好是边做示范边进行解说,包括它的训练目的、要求、所起的作用和顺序规则。如:“蹲”是腿的屈伸和弯直的训练,通过蹲的练习使腿的关节、韧带与肌肉具有柔韧的弹性。它几乎对所有的舞蹈技巧来说都是必不可少的条件。同时,“蹲”还有增强后背力量的作用。它在训练时的动作是徐缓且连贯的等等。

2.感觉性语言

感觉性语言是指教师对所教作品中主人公所扮演角色的内心世界及身体感觉的一种感性语言描述,通过这种描述可以使学生在正确的动作下找到正确的肌肉运动感觉。

感觉性语言运用实例,例如在苏音版五年级第一单元《草原赞歌》欣赏教学中,单单让学生通过不同方式来欣赏音乐,是远远激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的。我在欣赏课中也大胆加入了律动部分。针对音乐本身特点,来了个蒙古族舞组合教学。教学过程中,我主要强调下沉的力量,迈步时脚跟先着地,然后全脚落地,落地要实,不能飘,这些是表现好蒙古族舞的基本要求。如果学生难以掌握,我就可以加上感觉性语言让学生更容易体会其中的内涵。如:他们长期生活在辽阔的草原上,草原上沙漠很多,他们放牧牛、马、羊,人们的性格粗犷、豪放。他们的舞蹈体态就要略向后倾、眼望辽阔草原,肩部松弛自如,步伐稳健有力,我们想象一下在厚厚的沙子上走路的感觉……通过这样的语言表述,学生就会对蒙古族舞蹈的基本要求有了感性认识,在实际学习时就能准确地将其表现出来。

3.艺术性语言

艺术性语言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一种优美鲜活、生动贴切的艺术语言,它在诠释作品的意境、内涵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律动教学中,运用艺术性语言来描绘艺术意境是非常重要的。比方说在歌曲《打夯歌》的欣赏教学中,老师除了要向学生介绍它起源于劳动,是人们在劳动中产生、发展起来的等背景知识之外,还要想办法用非常贴切而艺术性很强的语言把苏北方言的风格特点生动地表现在学生面前,例如:苏北方言具有泼辣、稳健、幽默的特点,通过这样的讲解,学生就能准确地理解律动所要表现的基本情感倾向,从而能初步做到“形似”。

三、三种教学语言的相互关系

科学性语言、感觉性语言和艺术性语言在律动教学过程中具有不同的特点和任务,但它们彼此又互相补充、渗透,缺一不可。科学性语言是基础,教师在教学中必须运用科学性语言为学生讲解和分解动作,帮助学生准确掌握动作要领。但原理性的说明解释往往在实践中不能完全起到作用,此时,感觉性语言的作用就凸现出来了。教师运用准确、形象的感觉性语言能帮助学生更快、更好地理解内容,帮助学生从简单枯燥的原理式说明中解放出来,从而得以熟练、准确的掌握。因此,如果说科学性语言是律动教学的基础的话,那么感觉性语言就是将此基础形象化的催化剂。艺术性语言其作用的发挥是建立在科学性语言和感觉性语言得以有效实施的基础上的,换句话说,艺术性语言需要解决的是除了基本动作之外的更高层次的问题,那就是整个作品的“形似”和“神似”问题。因此,艺术性语言在帮助学生达到“形似”的基础上体会作品的思想和情感内涵从而达到“神似”的最高境界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

从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一个基本结论,那就是在课堂律动教学中科学性语言是帮助学生掌握单个动作要领的基础性语言,感觉性语言是帮助学生掌握具体动作的形象性语言,艺术性语言是帮助学生深入领会思想和情感内涵的情感性语言。科学性语言、感觉性语言是基础和催化剂,艺术性语言是引领学生走入情景的有力武器。

参考文献:

[1]杨仲华,温立伟.舞蹈艺术教育[M].人民出版社,2003.

[2]沈明珍.舞蹈入门[M].勤备书局出版,1953.

上一篇:江南大学通信与控制工程学院下一篇:保护地球的世界环境日作文:为地球披上新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