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的冬景》教学设计..-教学教案

2024-12-3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江南的冬景》教学设计..-教学教案(通用10篇)

《江南的冬景》教学设计..-教学教案 篇1

课堂上借助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思维,让学习者在问题驱动下进行深层研讨,在交互讨论中,结合自己的生命体验体味“散文的心”。教师要构建核心问题情境,方式有两种:一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自行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二是教师预设问题情境。本设计主要采用第二种。

【目标定位】

通过赏析语言走近古典诗词修养极高的作者,感受作者消受“江南冬景”的方式——散步。

【教学环节】

一、导入

以欣赏“江南印象”的多媒体课件导入教学,背景音乐《江南采莲曲》,图片中穿插诗句:“人人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接着,由江南印象引入江南才子郁达夫,让学生通过课前看“江南的郁達夫”资料,用简练的语言概括:

1927年:不满于同仁的软弱,宣布脱离“创造社”。

1933年:时代更加风雨飘摇,先生携爱妻回到杭州,停止了心的漂泊,回到了生他养他的江南——精神的家园。

1938年:参加抗日救亡运动,离开了江南。

教师总结:这期间有他在那个发黄时代的苦闷和奋斗、爱情和友情、忧郁和美丽。本文写于1935年12月,也就是作者回到江南想寻找自己精神家园的那段时间。那么,这段时间里作者眼里、心中、笔下的江南又是怎样的?

二、整体感知

引导学生进入文本,建构起对文本内容的初始感受,为问题探究做好充分铺垫。具体操作如下:自由朗读文本,找出作者认为的江南冬景的总体特征是什么。

明确:明朗的情调。

三、细读文本

教师预设问题,让学生鉴赏画面情境,引导其进行审美感受,有表情地朗读自己最喜欢的一处,然后描绘自己的感受。如喜欢的一个画面、一种色彩、一种气氛。

一种颜色:“绿”,根边总带点绿意,所以,让人感觉不到岁时的肃杀。因为,那就是希望,就是春天的信使。“白”的雨与“乌蓬小船”渲染的就是一幅中国古典水墨画。

“红黄”的加入,让这幅江南农村悠闲的水墨画有了一份柔柔的暖意。

一种气氛:老翁小孩曝背谈天,那是一种最淳朴、最暖心的画面,是最让游子心里柔软的一种气氛。

这种“明朗的情调”是如何表现出来的?

课件提示思考角度:词语锤炼、句式修辞、观察描写(色彩、白描、工笔、写意、各种感官、各种角度……)、视觉层次、表现手法……

明确:这种“明朗的情调”首先得益于五彩的文字。灰的云,白的霜,红的叶,雪白的桕子,根边带着绿意的赭色的草,青天碧落,白的雨,淡墨的远村,乌蓬的小船,红黄的垂暮天,白茫茫的雪野……

这种“明朗的情调”还得益于变幻多姿的角度和丰富多彩的层次。①北国的正衬,闽越的反衬,德国的推测,最有把握的是北方的夏夜,藉了这正衬和反衬,江南的冬景焉能不诱人?②一个人郊野的独处,三五人把盏喧哗,一群人在大门前的曝背谈天。③雪景图中时间的顺序:日暮→冬宵→更深人静→第二天早晨。下雪的程度:欲雪→微雪→风雪→深雪。④濛濛烟雨的静与喧哗酒客的动;雪夜的明暗交辉;霜与晨土的明暗交辉;对饮候雪、深夜独归、以雪月梅为伴深居畅饮、黎明踏雪寻梅。⑤天空、屋檐、泥地、树巅、草地、江岸、山野、河港——丰富的视角,高下参差,长桥远阜,远近相接。⑥前三幅细细描摹,写雪景雪趣时引用诗句,避实就虚,巧借诗句意境,并通过自己的品评将这个意境推到一个新的境界。

雪有雪的情致,微雨有微雨的韵味,晴天有晴天的快活——无法拒绝的自然美,无法拒绝的人情美,无法拒绝的心境美。藉着这样虚实相生、动静相宜、明暗相衬、高下相倾、远近相映、疏密相间的变幻的角度和丰富的层次,江南的冬景焉能不鲜活?

四、由思而悟,深度阅读文本

作者认为消受“江南的冬景”的最佳方式就是“散步”。你如何理解作者的这种“散步”?

明确:作者在第5、6、9、10段中明确写出了自己用“散步”来消受这儿的美景。实际上,“散步”贯穿了文章的始终。作者走到了门前,走到了山郊,走到了河港,走到了村头村尾。这表面看是身体的散步,实际上是心灵的散步,是作者走出阴霾,走出狂躁,走出苦闷,走出低迷,走到阳光下,走到和风中,走到微雨里,走入纯净的世界,不管霜风雨雪,都一如“明朗”,这是心的境界。这也是美学的境界,是美学的散步,作者在这里发现笑容,发现色彩,发现生机,发现温度。

【教后反思】

《江南的冬景》教学设计..-教学教案 篇2

苏教版必修一教材“像山一样思考”板块中, 第一篇散文就是郁达夫的《江南的冬景》。 对于这样的名篇, 有太多成功课型了, 笔者处理该课文时并没有什么创新, 只想把散文教学和写作教学结合起来, 尝试是否可以让老师或学生有不同收获。

一、创设情境

笔者开篇导入时提出一个问题, 即 “我们恰巧地处江南, 对江南四季有切身体会, 那么作为一个家乡人, 你要写一篇关于家乡的文章, 会写什么”。 这个问题刚抛出, 学生就议论起来, 听起来似乎有很多东西可以下笔。

近年来, 情境创设已经成为写作教学的“新宠”, 这样一个与自身相关度很高的问题, 可以打开学生的思路, 让学生有话可说, 不管说得漂不漂亮, 关键是让学生愿意张口, 愿意动手。 南师附中的张小兵教师就有很好的经验, 他曾经在课堂中差点被绳子绊倒, 灵机一动, 以“绳子”为话题, 让学生创作“一句话格言”, 效果甚好。这都是生活中的事例, 只要利用得好, 就可以创设良好情境, 让学生有话可说, 说好话。

二、从学生角度提出问题

《江南的冬景》是郁达夫的名作, 平常教授课文时, 一般从文章的几个画面 (谈天曝背图、午后郊游图、微雨寒村图、江南雪景图、旱冬闲部图) 入手, 然后以“鉴赏你喜欢的语言”为切入点让学生鉴赏散文中语句。 这样提问是散文教学中的常见手段, 也是学生熟悉的, 因为从初中开始学习散文, 老师都是这样提问、这样教学的。 如此既让学生审美疲劳, 又让学生只能说一些类似“标准答案”的套话, 显然不是教师和学生想要的。

从学生心理、需求出发, 提出让学生感兴趣, 又能鉴赏散文的问题, 何乐而不为? 鉴于此, 笔者提出“如果你想写家乡江南的冬天, 会写哪些东西”的问题, 原以为不管写作水平如何, 学生都能写上几句。 结果出人意料, 学生谈得非常好。

附:如果让你写关于家乡江南冬天的文章, 你会写些什么?

学生回答罗列:

雪———特有的事物

冷———特征

打雪仗———活动

和亲人的故事———亲情

过年———民俗文化

北方的雪———不同地域雪的对比 (空间)

过去有雪和无雪比较, 现实批判

记忆中雪景 (虚写)

其他作家笔下的雪景———诗词歌赋中的“雪” (虚写)

学生快速把握了《江南的冬景》的写作思路脉络, 省了老师多少口舌, 效果奇好, 因为他们参与了整个文章设计, 写作规律更是他们自己发现的。 学生认识到无论是《江南的冬景》, 或其他一些借物抒怀类散文, 创作规律之一就在于联想、想象、对比、衬托手法的综合运用。

此类问题设计是符合散文教学的, 能提升学生对散文写作规律的认知, 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思维和作家思维是如此接近, 和名作并没有区别。 相信只要从学生角度出发, 无论是散文还是写作教学, 学生都能给我们惊喜, 给他们自己惊喜。

三、重点突出, 语段对比讲解

人们认识问题往往是从广度和深度两方面慢慢认识的, 前两个问题设计是拓宽学生的写作思维和鉴赏思维, 散文重点段落的精细分析旨在提升学生对散文教学和写作的深度认识。 笔者以《江南的冬景》和《江南无雪》片段比较为例, 让学生从内容、手法和思想感情三方面比较二者的异同和效果。

一提到雨, 也就必然的要想到雪:“晚来天欲雪, 能饮一杯无?”自然是江南日暮的雪景。“寒沙梅影路, 微雪酒香村”, 则雪月梅的冬宵三友会合在一道, 在调戏酒姑娘了。 “柴门村犬吠, 风雪夜归人”, 是江南雪夜, 更深人静后的景况。 “前树深雪里, 昨夜一枝开”, 又到了第二天的早晨, 和狗一样喜欢弄雪的村童来报告村景了。 诗人的诗句也许不尽是在江南所写, 而做这几句诗的诗人, 也许不尽是江南人, 但假了这几句诗来描写江南的雪景, 岂不直截了当, 比我这一枝愚劣的笔所写的散文更美丽得多?

(《江南的冬景》 郁达夫)

不一会儿, 先是窸窸窣窣的“雨夹雪”, 那雨点伴随天然六角的晶体敲打着屋背的黑瓦, 就如音乐家灵巧的手轻轻地划过琴键, 丁丁东东。 多少年过去了, 这碎玉之声还萦回在我的耳际。 夜里总是睡不稳, 会几次三番爬出被窝拉开窗帘看一眼, 外面是不是真的下雪了。 雪, 说不上是什么时候, 在人不知不觉中斜刺里飘落了。 屋外, 清冷的月光下, 没有人踏雪而行, 用不着着急, 像林冲那样, 一步高, 一步低, 踉踉跄跄, 捉脚不住, 雪夜上梁山。路上无人, 田野无人。只有被风追逐着的雪, 上下旋转着, 左右飞舞着, 飘飘洒洒, 疏疏密密, 忽而转身腾空, 忽而前展双臂, 然后, 一头扑向期待拥抱她的大地。 我想象这是在灯光雪亮的舞台上, 大自然正在上演一场优美的舞蹈, 而雪的舞蹈是一种诗意的语言, 关于天的辽远, 关于风的吟唱, 关于云的彩衣, 关于雨的精魂……满心欢喜地躺回被窝, 睡梦中又好像听见了, 那纷至沓来的雪的脚步──走进我家的院子了, 铺在你家的门槛外了, 镶上他家的窗台了, 漫过田间高高低低的小路了, 平齐河边弯月似的石桥了……

清晨推门, 眼前一亮:昨夜隔壁瓦屋纸窗外的世界, 一片洁白。 昨日地上堆满落叶还显得一片狼藉的院子, 现在被大雪所掩盖, 像在上面盖了一块洁白的手巾;两株挺拔的枣树, 威风凛凛地披挂着银色的甲胄, 从四面八方伸出雪白的手臂, 指向天空;小河结了厚冰, 听不见流淌的声音, 没有桥, 也无须桥, 有一种无形的力量吸引着人一直走到对岸。 河那边是田野, 眺望与地平线相接的远处, 也是覆盖了皑皑大雪的白线。 那白雪是披在原野身上冬天的被子。 在那里, “大地也睡着了──这不是长眠, 这似乎是它辛勤一年以来的第一次安睡。 ”

(《江南无雪》 刘长春)

学生在比较中很快就能发现, 对于江南雪景的描写存在异同, 相同点在于都属于虚写, 但是前者引用古典诗词写出了雪景的意境, 后者是儿时记忆中的雪景, 写出了对曾经生活的怀念和喜爱。 学生通过比较, 认识到前后雪景虽然都是虚写, 但是不同处理会有不同效果。

如此, 学生对散文写作规律的认知就不再停留在表层, 而是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达到鉴赏层次, 对学生写作有一定帮助。

四、由此及彼, 拓展延伸

散文教学不能局限在文本上, 对于高中生而言, 由此及彼的审美与阅读是非常必要的。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相关课外阅读。以《江南的冬景》为例, 可以补充学生阅读苏教版读本一中的张岱的 《湖心亭赏雪》、李汉荣的《雪界》、鲁迅的《雪》等, 拓展学生知识广度。笔者教学《始得西山宴游记》、《赤壁赋》时拓展了林语堂的《苏东坡传序》、余秋雨的《苏东坡突围》和《柳侯祠》, 教学《赤壁赋》时增加了“水与月”意象的重点解读, 另外以“由一杯水想到……”为题进行了写作形象思维训练。

五、总结

杜长明先生在《阅读是写作的孵化器》中如此描述:“如果说写作是自行车的前轮, 那么阅读则是自行车的后轮, 只有借助后轮的驱动, 前轮才能碰撞生命的‘红线’。”将写作和现代文阅读的关系揭示得非常清楚又形象。 学生只有通过阅读, 间接体悟生活中的情感, 深入体会文中的情思, 才能将生活和文章打通, 从而为写作打下厚实的基础。

现当代散文阅读教材是一块读写结合的最佳阵地, 值得老师深入挖掘和利用。

这次教学尝试, 效果尚待时间检验, 散文教学和写作教学的结合既把散文教学中的问题解决了, 又提升了写作认识, 对学生来说是一次新的尝试。

摘要:写作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中最难以把握的问题, 往往讲了很多却效果甚微, 但是作文却在高考语文中占据70分, 因此很多一线教师对写作教学都有“想要爱它不容易”的矛盾心理。作者尝试了很多方法教授作文, 效果都不是很显著。教师应该反思作文教授内容和方法。

关键词:写作教学,高中语文,散文教学

参考文献

[1]邸珍玉.自主学习策略在高中语文写作教学中的应用探析[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 2010 (02) .

[2]胡春龙.高中语文作文教学如何寻求突破[J].考试周刊, 2013 (96) .

《江南的冬景》教学设计..-教学教案 篇3

一、高中教材分析

在学习本课之前,我相信大家都读过不少的散文,而《江南的冬景》这篇抒情文章,让大家去欣赏由自然带来的美好,引导学生进行美的鉴赏,课堂设计的重点应该放在要重点突出对文章其本身韵味,要去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这样可以使学生在这篇文章中可以学到很多,让学生可以均衡有个性的发展,让学生在冬景中找到自然的美。《江南的冬景》这篇散文,郁达夫运用清新的语言来使我们走进江南冬天的意境中,作者从多个角度来描写江南的冬天的美景,在这篇文章中,作者写出了自己的感同身受,去描绘出一幅绝妙的江南冬景。郁达夫在这篇《江南的冬景》中运用了自己轻松清新的文笔,去描绘出江南冬景的魅力。教师在教学的时候,要尽情的要让学生去感受自然美,去感受作者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感情是怎样的,在去领略散文的“形神而神不散”的独特魅力。

二、教学目的

知识目的:去感悟、鉴赏自然 去了解作者表达的情感

能力任务:去体会作者对江南冬景的喜爱之情,去掌握散文带来的独特魅力

情感、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尊重大自然 保护大自然的美

三、在教学中重点以及难点

重点:去学会鉴赏自然风景,品味文章的优美语言

难点:去体会作者对江南冬景的喜爱之情,掌握散文带来的独特魅力。

四、教师教学方法

让学生进行学生进行诵读,在反复品味语言的魅力,学生应该做好动眼看,动情读,动脑思,动笔写,动情谈。要让学生进行单独的朗读,在用分组的方式进行研究,要在朗读中得出这些答案,本文总共写了四个画面,这四个画面分别描写了哪些哪些景物,这些景物特点主要有什么,在对江南的冬景有了好的认识,让学生去感受冬景的美,有一组推选出代表进行朗读并回答问题,这样能加强学生建构出江南的冬景的蓝图。

教学的基本环节:预习检查、总结不懂的地方、朗读、老师精讲点拨、反思总结、课堂检验

五、学生的课前准备

学生在预习课文时,要对自己不认识和不会读的字找出来并去查阅字典,对自己不明白的语句进行勾画,在课堂上请教老师,要找出文中描写的画面进行理解作者对江南冬景的感情。找到自己的喜欢的句子,在课堂上与老师和同学交流。

六、教学过程

(一)预习课文,总结自己不懂得问题。教师要去检查学生在预习的情况,并针对不懂的问题进行解惑,这样可以使教师在教学中有一定的针对性。

(二)引导学生进入作者描绘的江南冬景的情境中。江南的风景,引来了无数的文人骚客拿起文笔不禁的去描绘它的四季,同时也要无数的文人骚客尽折腰。就如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给我们深刻的描绘出了江南的春,还有辛弃疾的《西江月》也描绘出江南的夏,而郁达夫的《江南的冬景》让我们看到了江南的冬景。让我们去感受郁达夫的冬景。让无数的文人,都在感叹江南的景物,有多麽的令人向往。

(三)老师与学生同时探讨

1. 快速的阅读全文,知道文章中哪些段落主要描写了江南的冬景?

2. 学生要认真的阅读文章,先个人独立思考,在小组一起进行深入讨论,作者在描绘江南的冬景时运用了哪些的修辞手段。

3. 老师去引导学生谈论四幅画给人谈来的感受

4. 作者写这篇文章当时的情感是怎样

5. 通过这篇文章我们学到了什么?

七、理解作者的写作特点

在郁达夫的《江南的冬景》中么有对雪景进行实的描绘,只是运用一些诗句和词语来进行修饰,来衬托出雪景的特点。然而我们不妨对郁达夫的创作风格进行结合,就可以看出作者常用虚实结合来描绘出江南的冬景,作者的审美情趣和对景物有自己独特的见解,更能给读者有了想象的空间。在散文注重表现与再现的结合作者能够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来创作,而郁达夫运用了他手上的笔,给读者展现的看到雪可以感觉到温暖、舒适、放松的情景。

八、教学结束

教师在教学结束了之后,要学会在课堂下探究在有哪些问题,没有凸显出来,是否重点知识给学生讲授?当然在课堂结束的时候,老师也应该给学生的布置一点作业,让学生在加深影响,比如让学生在把描绘江南的景诗句找到,并加以在朗诵、教师更应仔细揣摩自己的教学方法,要找到最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特别是在信息化发展的时代,国家更注重人才的培养,只有教师在不断创新与实践中,找到最好、最有效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受教的过程中,得到更好的教育,也使国家能有更多的人才。

结语

在制定教学设计的时候,要特别的注重,要以“学生理解”为主要思想,特别是这种抒发对一个地方的喜爱之情的时候,不要只注重课本上的知识,最主要是要让学生明白,作者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他那是的心情是怎样的?然而在课堂的时候,要努力的使学生脑中想象出当时的情境,理解到作者对江南的冬景的喜爱之情,这才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最终的目的,一个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不仅仅是让学生吸收课本上的知识,更要让学生明白,文章给我们带来了什么?这才是教师应该带给学生的知识与文化精神。

[参考文献]

1] 黄莉. 新课标下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目标的制订[D].四川师范大

学,2009.

[2] 高剑. 高中语文教学设计的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D].西北师

范大学,2013.

[3] 李本友. 文本与理解—语文阅读教学的哲学诠释学研究[D].

西南大学,2012.

《江南的冬景》教案 篇4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曾经学过毛泽东的《沁园春 雪》,词中毛泽东把北国风光写得那么的壮丽多姿,给我们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那么南国的冬天又是什么样呢?让我们一起去看看郁达夫笔下的“江南的冬景”吧。

(板书标题)

二、整体感知

(一)浏览课文;正音;作者介绍;解题 1.正音

煊羊肉(xuān)蛰居(zhé)乌桕(jiù)赭色(zhě)

槎桠(chá yā)给予(jǐ yǔ)剥花生米(bāo)剥削(bō)

拿出纱衫来着(zhuó)用不着(zháo)夹衣(jiá)夹克(jiā)

泊船(bó)湖泊(pō)月晕(yùn)晕头转向(yūn)搁笔(gē)搁不住(gé)2.介绍作者

郁达夫:原名郁文,字达夫,浙江富阳人。中国现代作家。1921年6月,与成仿吾、郭沫若等成立创造社。短篇小说《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影响很大。1930年3月,成为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员。1937年后积极参加抗日活动,1945年被日本宪兵杀害。散文以游记著称。3.郁达夫笔下的“江南”指哪些地方? 对江南有明确的区域界定。

长江以南的江浙一带,除闽粤那些极南的气候异状之外的江南。

(二)江南的冬景给郁达夫留下的总体印象是什么? 江南的冬景是一种明朗的情调。

(三)作者所描写的这些江南冬景仿佛一幅幅色彩鲜明的图画,他为我们展现了几幅画面?请试着为它们命名。请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时间为3分钟。讨论过后,请2—3个小组代表回答,之后全班确定最佳答案。之后教师也给出自己的命名: 曝背谈天图(第2段)冬郊植被图(第5段)寒村微雨图(第7段)江南雪景图(第8段)旱冬闲步图(第9段)

三、品味赏析

先请一位同学朗读,其他同学思考:每幅图画描写了哪些景物?总体特征是什么?运用了何种手法?作者的感受如何?

(一)屋外曝背谈天 1.听朗读

2.简要描绘一下这幅画面?

天气并不寒冷,屋外空地里的那老翁小孩,也许是祖孙俩,正逗玩得高兴,远处的白霜还没有全化去,一副和乐融融的气氛弥漫在画面里。如此晴暖和煦的冬天,确实可爱。3.所写景物特点:

这幅图作者重点并不是在于冬景,而是在于冬景下其乐融融的老翁小孩曝背谈天的场景,也让人想起了小时候在农村乡下与自己的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一起玩乐的温馨场景,这样就抓住了这幅图的重点就是“可爱”。

(三)午后冬郊图 1.所写之景:

白色的芦花、红叶、顶着白色桕子的乌桕树,赭色、根部带点绿意的小草 2.景物特点:

色彩亮丽、蕴含生机(明丽而有生机)3.作者感受:

寒郊散步,是江南的冬日给予的特异的恩惠。4.手法:

巧用色彩(善于着色)

(四)寒村微雨图 1.所写景物:

小桥、流水、三五人家、远阜、杂树、白雨、乌篷小船、酒客、昏灯 2.景物特点:

恬淡幽静、淡雅朦胧 3.作者感受:

悠闲、胸襟洒脱 4.手法

想象(因情造景)

作者借助想象的力量,浓淡适宜的点染,绘出了一幅情调悠闲的水墨画。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五)江南雪景图 1.所写景物:

围炉对酒、月映梅花、美酒飘香、柴门犬吠、行人投宿、早梅怒放 2景物特点:

高雅、宁静 3.作者感受:

闲适 4.手法

巧借诗句,避实就虚,引人想象,意境全出(1)“绿林客”出自李涉的 《井栏砂宿遇夜客》

井栏砂宿遇夜客 李涉 暮雨潇潇江上村,绿林豪客夜知闻。他时不用逃名姓,世上如今半是君。

关于这首诗,《唐诗纪事》上有一则饶有趣味的记载:“涉尝过九江,至皖口(在今安庆市,皖水入长江的渡口),遇盗,问:‘何人?’从者曰:‘李博士(涉曾任太学博士)也。’其豪酋曰:‘若是李涉博士,不用剽夺,久闻诗名,愿题一篇足矣。’涉赠一绝云。”

(2)“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引用自白居易的《问刘十九》

问刘十九 白居易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新酿的米酒泛起绿色的泡沫,小火炉吐露着红色的火焰,在天空彤云密布大雪即将来临的时侯,我希望我的朋友能来和我共同把酒话古今。写出了生活的悠闲,友情的深厚。

(3)“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引用刘长卿的《自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自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刘长卿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天色已经暗了下来,苍茫的山峰看来是那么的遥远,柴门内的狗不停地叫着,似乎是在欢迎那风雪夜中归来的人。天寒地冻,远山苍茫,显露出一股凄清、寂寥的韵味。在一片寂静中,突听犬吠声声,仿佛是死寂中乍见活泼生机,倍觉亲切、温暖。

(4)“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引用自齐己的《早梅》

早梅(齐己)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

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

写出了雪后冬晨的惊喜

(六)旱冬闲步图 1.景物及特点:

晴空高爽、日光洋溢 2.作者感受:快活逍遥

(七)总结归纳

感受过各幅画面过活,用一个最能代表画面特点的词归纳一下每一幅画。

曝背谈天图(可爱)江 南 冬 景

冬郊植被图(生气)寒村微雨图(悠闲)江南雪景图(宁静)旱冬闲步图(逍遥)

四、探究提升

(一)闲适背后的郁达夫

1.王国维曾在《人间词话》中有过这样的论述,“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我们可以联想到在《我心归去》中也有这样的批注。舒伯特的歌曲或许在歌颂宫廷和爱情,但是韩少功在异国他乡听到舒伯特的歌曲,却能够想起“故乡的小径,故乡的月夜,月夜下的草坡泛着银色的光泽,一只小羊还未归家,或者一只犁头还插在地边等待明天”,这都是因为他有着一颗热切的归去之心。所以“一切景语皆情语”,这篇文章让我们看到了可爱、迷人、美丽的江南的冬景(明朗),从中我们可以看出郁达夫的心境是怎样的?

明确:闲适(悠闲、快活、逍遥皆可)

2.通过阅读郁达夫的文章,我们感受到了一个不一样的江南的冬景,我们不止进行了视觉上的观赏,也进行了一场心灵的散步,感受到了生活的满足。可以说,在这篇文章中的郁达夫是闲适的,是快活的,是逍遥的,但是在惬意舒适的背后,我们是否能看到一个不一样的郁达夫呢?(PPT展示同时期的作品)

“恶人的世界,塞尽了我的去路。” “碰壁,碰壁,再碰壁!”

“愁来无路,拿起笔来写写,只好写些愤世疾邪,怨天骂地的牢骚,放几句破坏一切,打倒一切的狂呓。越是这样,越是找不到出路。越找不到出路,越想破坏,越想反抗。”

“烽火满天殍满地,儒生何处可逃秦。”

“朝市而今虽不是秦,但杭州一隅,也绝不是世外的桃源。” 这几段文字与《江南的冬景》相比,作者的心境有什么不同?

明朗(文眼)1933年4月郁达夫举家移居杭州,修筑“风雨茅庐”,想在这里过隐士般的生活。在这期间,他写了大量的山水游记《达夫游记》、《屐痕处处》、《达夫日记》、《达夫散文集》、《闲书》等等,以山水力排心中苦闷,《江南的冬景》就是在这样的情况写成的,在江南的冬景里,我们看到了一位逍遥在山水之间的名士,其实这位名士的逍遥不过是在现实中受阻之后为自己设计的一条解脱之路罢了。

(二)比较

1.文章第一段写的是什么?有什么作用?请一位同学朗读,其他同学思考。写的是和北方的冬景,拿北方的冬景与江南的冬景作比较

突出了江南冬天的晴暖温和,渲染北国冬天所没有的屋外曝背谈天的乐趣 2.文章中还有比较的运用吗?目的分别是什么?

明确:通过比较(对比、类比),突出作者所钟爱的江南冬景的特征,表达喜爱之情。

将江南的冬景与北方的夏夜相比,写出了那种“明朗的情调”;

闽粤等地的冬天与江南冬天的比较,将作者所感受到的“江南的冬景”作了更明确的区域界定;

德国与江南的寒郊散步的比较,这和后文提到的散步形成呼应。

前面写过散步了,这里又在写了,这正反映了郁达夫散文的与众不同:笔随意转,他让结构随着情走,随着意走,文章到此,我们已经不知不觉的进入了郁达夫营造的那种优美的氛围中去,他带着我们到江南进行了一次情绪上的散步。作者写到此,也抛开笔,到湖上散步去了。写景达到了“忘情忘我的境地”。“觉得总要把热情渗入,不能达到忘情忘我的境地。”郁达夫的文章不拘于形,而重写意,写性灵,写他对自然的主观感受。

比较的着眼点各不相同,但都突出了作者所钟爱的江南冬景的主要特征。

(三)画家刘海粟曾说:“青年画家不精读郁达夫的游记,画不了浙皖的山水;不看钱塘、富阳、新安,也读不通达夫的妙文。”从郁达夫散文中我们学习到散文的哪些写法? 1. 引用诗句,避实就虚

2. 善于用色,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2.运用比较写法突出景物的特点。4.不拘于形,行文节奏与所写意境相合。

五、课堂小结

郁达夫曾经说过“欣赏山水以及自然景物的心情,就是欣赏艺术与人生的心情。”通过这篇文章的学习,我希望同学们能做到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自然的美,欣赏自然的美,并能运用所学到写作方法去写散文,写出有个性的散文。

六、作业设计

1.完成《三维设计》“基础巩固”部分

2.完成《三维设计》“文本层析”部分以及《课时跟踪检测》

七、板书设计

曝背谈天图(可爱)江

南 冬 景

冬郊植被图(生气)寒村微雨图(悠闲)江南雪景图(宁静)旱冬闲步图(逍遥)

江南的冬景教案 篇5

教学思路:抓住“走进自然,欣赏自然”来分析本文既扣模块内涵又能帮助学生轻松理解文章内容。课文(1~4)段有很多东西分析起来太占用时间或容易被忽略,抓住第(10)段“走进自然”倒着分析就会轻松许多;课文(5~9)段是重点赏析语段,学生能感受到“优美”以备和《西地平线上》的“壮美”作对比,就算是成功吧。

教学目标:1通过研习<<江南的冬景>>一文,学生能够走进自然,欣赏自然,热爱自然。

2学习本文对比的写作手法和虚实结合的写景手法 教学过程: 一.导语

“一花一石如有意,不语不笑自留人。”大自然始终向人类敞开着爱与美的情怀。无论是莺歌燕舞,鸟语花香,还是,日出云霞,月涌江流,都在大自然生生不息的运动中给人以极大的审美享受。那“杏花春雨江南”般的优美,“骏马西风冀北”的壮美,古往今来,让多少人陶醉。今天我们就随着郁达夫散步江南,谛听天籁,观赏冬景。

(教学设想:必修一的最后一个模块讲的是“人与自然”,第一板块的两篇文章分别展现了大自然的优美和壮美,故导语有暗示)

二.整体感知 走进自然

1.《江南的冬景》这篇文章,同学们读后觉得写得怎么样?

很美,是吗。

2.可是作者是怎样说他的这篇文章的呢?齐读最后一段,第10段(“窗外的天气晴朗得像晚秋一样”)

“一种无聊的杂文”

3.为什么这样说?为什么不想写下去了?

“空言不如实践”,还有比他的文章更优美的自然风景。所以作者忍不住放下笔,去欣赏湖上风景了。在这里所谓的“无聊”并不是说作者百无聊赖,而是窗外诱人的冬景使得一切脱离实地的欣赏活动都显得那样的无聊。文章也不是属于议论文体的“杂文”,而是一篇充满了诗情画意的抒情散文。[“杂”恰恰说明了散文的特点“形散”。] 4.那这篇散文 [的“神”是什么呢,换句话说,] 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样的感情呢? 是对江南冬景的钟爱之情。

5.编者把这篇文章放在这一模块的第一篇,是有用意的,什么用意?

这一模块讲的是“人与自然”,“谛听天籁”这一节主要是引导我们欣赏自然,而欣赏自然的最佳方式就是要走进自然。我们要像郁达夫一样走进自然,欣赏自然。

展示(教学目标:1通过研习<<江南的冬景>>一文,学生能够走进自然,欣赏自然,热爱自然。

2学习本文对比的写作手法和虚实结合的写景手法)

(教学设想:本专题的三个板块编者安排得很有梯度,每一个板块的编者的用意都应该让学生去思考,因为本文是第一篇,所以我想问题只揭示到“走进自然,欣赏自然”比较好)三.文本研习欣赏自然

(一)研习第一部分(1~4)(走进自然)

1.他为什么最喜欢江南的冬景呢?(重读“江南”)他为什么最喜欢江南的冬景呢?(重读“冬景”)江南的冬景有什么特点呢?带着问题自由诵读1~4段。第一段的内容:“北国的冬天是一年之中最有劲的一段蛰居异境” 第二段的内容:“老翁小孩就又可以上门前的隙地里去坐着曝背谈天,营屋外的生涯了;这一种江南的冬景,岂不也可爱得很吗”

第三段的内容:“但对于江南的冬景,总觉得是可以抵得过北方夏夜的一种特殊情调,说得摩登些,便是一种明朗的情调。”

第四段的内容:这一种极南的气候异状,并不是我所说的江南的冬景,只能叫它作南国的长春,是春或秋的延长。

抓住关键字词:蛰居 营屋外的生涯 江南的冬景的特点是“特殊”“明朗”

总结:因为北国的冬天无法走进大自然,闽粤一带的冬天欣赏不到冬景,而江南可以二者兼得,所以作者最喜欢的是 “江浙”一带(第6段)的具有“特殊”“明朗”特点的冬景。

2.这一部分描写了江南冬景的特点,用的什么手法?

运用对比手法[侧面描写了江南冬景的可爱]。

(二)研习第二部分(5~9)(欣赏自然)

1. 那么江南冬景“特殊”“明朗”的特点具体体现在哪里呢?

浏览5~9段,看看作者撷取了哪些画面(如果时间紧张就直接把“······图”展示给学生): 江南冬季草木图 午后寒郊散步图 微雨寒村冬霖图

江南雪景图

旱冬闲步图

2.大自然的美真是千姿百态啊,这些画面有静态的有动态的,有景物的素描或写意还有人物活动,请问作者在冬季最喜欢什么活动? [午后寒郊散步图/旱冬闲步图赏析] ①明确:人的活动——散步

②作者对“寒郊散步”的感受是什么? 明确:特异的恩惠,享受清福的机会,③作者为什么这样说?为什么文章多次提到“散步”?

明确:一方面由江南冬景的特点所决定侧面烘托了江南冬日气候怡人;能去郊外走走,能够亲近自然,欣赏自然,呼吸新鲜空气,整理思绪,使身心得到放松,享受生活自然闲适的一面。另一方面也展现了作者对江南冬景的钟爱之情。

(三).重点语段品读

1.作者在散步中能看到什么图景?

明确:“江南冬季草木图”“微雨寒村冬霖图”“江南雪景图”

2.在“江南冬季草木图”“微雨寒村冬霖图”“江南雪景图”这三幅画面(5·7·8)中你喜欢哪一幅,为什么?(读课文)

☆江南冬季草木图赏析

·描写了哪些景物:白色的芦花、火红的乌桕叶、雪白的乌桕籽、杂色的野草、和煦的微风、温暖的阳光

·景物有什么特点:没有肃杀却有生气,蕴含生机,色彩浓艳亮丽,对比鲜明。·作者感受到了什么:生气,在冬天就感受到了春的气息

·我们借用绘画术语来说就是作者运用工笔细描的手法描写了具有江南特点的景物。

这幅画的景物的颜色对比强烈,在赏析的时候要特别注意。大家请看这几首诗: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骆宾王《咏鹅》

赏析:“白毛”“红掌”“绿水”等几个色彩鲜艳的词语给人以鲜明的视觉形象。白毛红掌的鹅,浮在清水绿波之上,互相映衬,构成一幅美丽的“白鹅嬉水图”。[同学们要用心欣赏自然景物]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杜甫《绝句》

赏析:丛柳滴翠,黄鹂和鸣,白鹭横空,青天如洗。黄绿交融,青白对比,有声有色,鲜明生动。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杜牧《山行》

赏析:秋山色彩纷杂,山巅白云缕缕,枫叶火红耀眼,晚霞鲜艳夺目。晚霞与枫叶相映,暮霭与寒山共色。冷色清新纯洁,暖色热情奔放,透露出勃勃生机。

☆微雨寒村冬霖图赏析

朗读第7段(提示语速和语调)

①这段文字里,具体描写冬霖景象的应是哪几句? 明确:“你试试想想------灯光的月晕”

[请同学读,齐读,一个同学读其他同学闭上眼睛在脑海中勾勒画面。] ②你读了这些句子后,感觉如何?能用些形容词来表达它的意境吗?并说说你是从哪里读出这份意境的?

明确:悠闲、静远 “白雨”“淡墨”

恬淡、温暖 “红黄”“月晕”

景物特点:色彩素朴淡雅,意境朦胧悠远,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十分优美。③作者在的感受是什么:悠闲,胸襟洒脱,得失俱亡

O本幅画面的结尾引用唐五代诗人李涉的诗《井栏砂宿遇夜可客》作用是什么? “暮雨潇潇江上村,绿林豪客夜知闻。他时不用逃名姓,世上如今半是君。” 关于这首诗,《唐诗纪事》上有一则饶有趣味的记载:“涉尝过九江,至皖口(皖水入长江的渡口),遇盗,问:‘何人?’从者曰:‘李博士(涉曾任太学博士)也。’其豪酋曰:‘若是李涉博士,不用剽夺,久闻诗名,愿题一篇足矣。’涉赠一绝。

“江上村”,即诗人夜宿的皖口小村井栏砂;“绿林豪客”应是强盗 “知闻”,即“久闻诗名”。“逃名姓”即“逃名”、避声名,这首诗的意思是说:在潇潇暮雨笼罩下的静谧的江村,我遇上了强盗,他们居然说久闻我的诗名。我 本打算将来隐居避世,逃名于天地间,看来也不必了,因为连你们这些绿林豪客都知道我的姓名,更何况“世上如今半是君”呢?

风高放火,月黑杀人,这似乎是“遇上强盗”的典型环境,环境气氛既富诗意,人物面貌也不狰狞可怖,看来诗人是带着安然的诗意感受来吟咏这场饶有兴味的奇遇的。

明确:这样优美的江南环境气氛不但使作者胸襟洒脱起来,很久以前就使李涉“得失俱亡 生死不问”了。

江南雪景图赏析

①朗读第8段,对于这幅画,大家仔细观察,郁达夫有没有从正面去刻画? 明确:没有从正面去刻画,而是巧妙地化用了前人的诗句,借前人的诗句来表现江南雪景的意境。

②为什么不直接描绘,而是引用诗文来写雪景,这样写有什么妙处? 明确:“但借了这几句诗来描写江南的雪景,岂不直截了当,比我这一枝愚劣的笔所写的散文更美丽得多”,作者似乎想表达江南的雪景美到了极至,已无法用散文的语言表达。而古典诗词简洁洗练,意象丰富,包含的意境深远。在散文的写作中,引用诗文,可以让读者展开联想和想象的翅膀,自己构建当时的景与情,从而收到以少胜多的效果。

O所以我们应该学会运用想象对诗句所营造的内容进行还原。作者选取了四句诗,每一句古诗都是一幅画,而作者选取的四幅画又构成了新的场景,营造了新的意境。同学们试着表述一下是什么样的新的场景 新的意境: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生活的悠闲,友情的深厚)——寒沙梅影路,微雪酒香村。(美丽的雪景,怡人的酒香)——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夜深人静后的温暖)——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雪后冬晨的惊喜)

参考:日暮时分,瑞雪纷纷,佳酿既陈,炉火正旺,与老友围炉对坐,推杯换盏,暖意融融。更深人静,瑞雪已停,月下梅树,投影于路,阵阵酒香,婆娑树影,沁人心脾。偶尔传来几声犬吠,乃是有人叩门。清晨破晓,孩童雪中嬉戏,忽一孩童跑来,报告惊喜发现:“前面村口,深雪之中,一枝红梅,开了!” 小结:回到刚才的问题上,文章第三段说江南的冬景具有明朗的特点,我们也分析了是通过这几幅图画表现的。我们来总结一下:

江南冬季草木图······色彩亮丽 蕴含生机···(是景明朗)微雨寒村冬霖图······胸襟洒脱 得失俱亡···(是情明朗)江南雪景图······醉赏雪景 梅开雪中···(是境明朗)

冬日散步图······走出室外 尽赏美景···(是人明朗)这几幅图,岂不个个都是“明朗”的?

2. 作者在描写“微雨寒村”和“江南雪景”时运用了什么手法?

(提示:写的并不都是真实的看到的景)

明确:所用手法:虚实相生、[侧面衬托(淡笔素描,略加点染)] 虚实相生是营造意境的主要方法之一。在本画面中,“秋收过后是时间,“河流边三五人家会聚的小村子”是地点,“门对长桥窗临远阜”、“树枝槎桠的杂木树林”等构成了冬日农村图,这是实景。在这个实景上,作者“洒上一层细得同粉也似的白雨……月晕”这些则是虚景。但这些虚设的景致,使实在的“冬日农村图”具有了“微雨寒村”的意境。

写冬雪中的江南――诗意境界。这里作者对雪景没有作实景的描绘,只是按不同时间(日暮-冬宵-雪夜-早晨)引用诗句来描写,在品评诗句的时候写出了雪趣。画面为虚,意境为实。四. 热爱自然

1. 最后一个问题,作者十分热爱江南的冬景,对其他地方的冬景(比如北国的)是什么情感呢?对其他季节又是什么情感呢?

明确:作者把北国冬季“躲在屋里过活的两三个月的生活”,写成“一年之中最有劲的一段蛰居异境”,老人、小孩“ 个个在怀恋” “这一种江南的冬景,岂不也可爱得很么?”一个“也”字充分表明作者对北国冬景的肯定和喜爱。,这里,作者并没用因为对江南的冬天“铭刻特深”而否定北方的冬天没有情调的意思。作者还爱晚秋,爱北方的夏夜。

总之在作者眼中,不同季节不同地方的不同景物都是美的。

结束语:是的大自然是美的源泉,她崇高而又优雅,雄浑而又柔和,她千姿百态,美不胜收。只需要我们走进她,欣赏她,热爱她!

五.延伸拓展

《江南的冬景》教学设计 篇6

选自《春秋左传注》。《左传》是《春秋左传》或《春秋左氏传》的简称,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因其叙事丰富,语言简洁,描述生动传神,又被看作是我国史传文学的始祖。

二、通假字

无能为也已“已”通“矣”,语气词,了。

共其乏困“共”通“供”,供给。

夫晋,何厌之有“厌”通“餍”,满足。

秦伯说,与郑人盟“说”通“悦”,高兴。

失其所与,不知“知”通“智”,明智。

三、古今异义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东道主:古义,东方道路上(招待使节)的主人;今义,泛指主人。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行李:古义,外交使节;今义,行装。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夫人:古义,那个人;今义,尊称别人的妻子。

亦去之去:古义,离开;今义,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

四、词类活用

①名词用作状语

既东封郑东:在东边。

②名词用作动词

晋军函陵,秦军汜南军:驻军。

与郑人盟盟:结盟。

③形容词用作名词

越国以鄙远远:远地。

④形容词用作动词

邻之厚,君之薄也厚:变雄厚;薄:变薄弱,削弱。

⑤使动用法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亡:使……亡。

既东封郑封:使……成为疆界。

⑥意动用法

越国以鄙远鄙:以……为边邑。

五、重要虚词

1.以

以其无礼于晋连词,因为

敢以烦执事介词,拿,用。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介词,把。

越国以鄙远连词,相当于“而”,表承接。

焉用亡郑以陪邻连词,表目的。

阙秦以利晋连词,表目的。

2.其

以其无礼于晋代词,他,指代郑文公。

又欲肆其西封代词,它,指代晋国。

失其所与代词,指代自己。

吾其还也语气词,表商量语气,相当于“还是”。

3.且

且贰于楚也(并且)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况且)

4.焉

子亦有不利焉(啊,语气词)

焉用亡郑以陪邻(何,为什么)

将焉取之(哪里)

5.之

公从之(代词,指佚之狐的建议)

是寡人之过也(的)

行李之往来(取消句子独立性)

何厌之有(提宾标志)

六.特殊句式

夫晋,何厌之有宾语前置句

以其无礼于晋介宾短语后置

(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省略句

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汜南省略句

品读郁达夫的《江南的冬景》 篇7

由此品读《江南的冬景》, 郁达夫的笔触一如他往日的作品, 行云流水, 舒卷自如, 细腻曼妙。初读, 总觉得文字的流淌如同一弯不缓不急的流水, 有活气, 含得住诗情画意。画家刘海粟曾说过:“青年画家不精读郁达夫的游记, 画不了浙皖的山水;不看钱塘、富阳、新安, 也读不通达夫的妙文。”这是对郁达夫写景散文的高度评价。郁达夫高妙的语言表达形成文中有画的效果, 把一幅幅江南冬天的美景图呈现在读者面前。为了写出江南冬景的独特景色来, 作者用神来之笔, 先写了北国的冬景:围炉煮茗、暖炕测羊肉、老白干花生米、脆萝卜、大鸭儿梨等, 又写了闽粤地带南国的冬景:阴历年边着纱衫, 野人篱落开秋花等, 这些都不是作者所要写的冬景。作者所要写的是特定的江浙一带的冬景, 这样也就起到了通过对比烘托江南美景的特点的作用了。江南的冬景, 有它特殊的情调, 有它特殊的美。这种情调美, 是从细细的江浙景色的描绘中流出来的。作者用生动的细节写出柔美的感觉, 冬霖之中迷蒙淡远的意境尽在画中, 很具有古典诗词的缱绻之美。若诵读的时候配上一曲淅淅沥沥的《琵琶语》, 其中的韵致应该更有一种惬意与洒脱了吧。到了写雪景雪趣的时候, 诗人却引用诗句、避实就虚。信手拈来的四个诗句, 以少胜多, 巧借诗句意境, 并通过自己的品评将这个意境推到一个新的境界;虽则语句洗练, 但所包容的意象何其丰富!让我们从头天晚上一直赏到第二天早晨。每个时段都有美丽的雪景, 诗句中还有丰富的意境。这种以少胜多的巧笔将诗人的审美情趣和景物特征相融合, 将意境和情境相结合, 将再现与表现再结合再统一, 且留给读者想象的空间和回味的余地。可见作者是多么钟爱江南冬景的这份美色, 再美的笔法也成了愚劣。不愧于胡愈之所说, 中国文学史上将永远铭刻郁达夫的名字。

写作《江南的冬景》之时, 也恰是作者伴同爱侣由沪迁杭, 精心构建自己梦中的精神家园, 尽享人生的绮丽与安宁的时候。经典的散文起于人性, 基于人性, 止于人性。文章句句真醇和婉, 且充满了“生”的“情趣”, 充分体现了作者寄情山水的一份心胸:有一种美的姿态, 一种活的神气。以单纯简约的外象, 以简率写意的文风, 表现了晨霜如粉的清晨、风和日暖的午后、烟雨微茫的垂暮、白雪纷飞的夜晚, 从而呈现出一种自然简洁而内敛深沉的生命气质。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模块一第四专题“像山那样思考”第一板块“谛听天籁”中的第一篇课文。这一板块主要体现了对自然纯美的注视, 重在引导学生欣赏和表述自然之美。因此, 这节阅读欣赏课, 学习重点是让学生学会从表现手法、思想感情等多角度分析文段, 了解文章多种表现手法的综合运用。突出对文章本身审美韵味的把握, 培养学生的审美探究能力。让学生在感受鉴赏、情感体悟和应用拓展上有所得。《江南的冬景》秉承了郁达夫散文风格的大特点, 行文自然有致, 笔随意转, 抒情性强。作者从各个角度描写江南的冬天都突出了作者对江南的钟爱。在教学时, 应尽量避免“满眼都是菜, 不知从何处下筷”的状况。笔者抓住文章中特别富有画面感, 最能突出江南冬景的特色美的段落进行赏析 (5、7、8三节) 。力求让学生通过个性体悟, 通过配乐朗诵和想象, 感受作者营造的柔和淡雅悠闲的境界, 提升情境之美。

《江南的冬景》的语言艺术探析 篇8

[关键词]写意 工笔 节奏 洗练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

苏教版语文教材有这样一段话:“文字不是绘画,如何构图敷彩?文字不是音乐,如何摹声拟音?但是,文字恰恰能让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这是怎样的一种神奇!”优秀的文学作品就有这样的魅力!如果我们跟着郁达夫的脚步,走进《江南的冬景》,用心触摸那些灵动的文字,就会发现达夫“诗从肺腑出”,其语言艺术就有那样的神奇。

一、写意的手法,凸显景物神韵

写意,是国画的一种画法,指用笔不苛求工细,注重神态的表现和抒发作者的情趣。笔者认为郁达夫把这种形简而意丰的表现手法应用在文字上,随性潇洒,笔下江南的冬景,神韵飞扬。

“冬至过后,大江以南的树叶,也不至于脱尽。寒风——西北风——间或吹来,至多也不过冷了一日两日……”

寥寥几笔,就勾勒出江南这幅风景画的轮廓:冬至已至,树叶仍存,冬风微寒,不乏生气。如绘画中的写意,一下子就把江南冬天那明朗的情调展现在读者面前。

冬天的大街,看似没有生气,可在他写来,神韵顿出。一句“到得灰云扫进,落叶满街,晨霜白得像黑女脸上的脂粉似的”,简单几笔,就把江南的大街描摹得那样俏皮可爱。

也许在我们看来,黑女不美,再涂上白粉,岂不大煞风景?可是当我们再看看下文:“太阳一上屋檐,鸟雀便又在吱叫,泥地里便又放出水蒸气来,老翁小孩就又可以上门前的隙地里去坐着曝背谈天,营屋外的生涯了……”可见这幅风景画的底色是明朗的,画中的景物是富有生气的,那么早晨的街道,“岂不也可爱得很么”?这种情感和他笔下的景物很好地融为了一体,“黑女脸上的脂粉”不仅用了比喻的修辞,更用了写意的技法,再以调侃的语气,生动形象地凸显出江南的神韵:温暖,有生气,还有一份的俏皮的美。

试想,温和的天气,明朗的冬阳,落叶的大街,再加上一层薄薄的晨霜,那晨霜虽有,却是淡淡的一层,想遮住街面,却又露出点点黑色,甚至还有片片的落叶,虽说是冬天,却比任何地方都多了些温和的气息,更妙的是这里还多了一份俏皮的美丽。那么“黑女脸上的脂粉”,也许就是这幅风景画那亮丽的底色吧?

正如写意画派那样,作画不拘常规,肆意涂画,从而彰显个性。郁达夫不是画家,写意的功夫确也是随意潇洒,神韵飞扬……薄薄的晨霜与微敷的脂粉,黑女的脸与微微露出地面的大街,这两组形神兼似的意象组合,完美而又俏皮地凸显了江南的神韵,这种语言的艺术岂一个“妙”字了得!

二、工笔的技法,描摹如画江南

工笔,指国画中用笔工整,注重细部的描绘。 郁达夫把这种细致写实的技法同样用得出神入化。

“在这一幅冬日农村的图上,再洒上一层细得同粉也似的白雨,加上一层淡得几不成墨的背景,你说够不够悠闲?若再要点些景致进去,则门前可以泊一只乌篷小船,茅屋里可以添几个喧哗的酒客,天垂暮了,还可以加一味红黄,在茅屋窗中画上一圈暗示着灯光的月晕。”

让我们先看动词的运用:“洒”、“加”、“添”、“画”、“点”……如工笔细描,在读者看来,哪里是在写文章,分明在作画。

再看名词的选择:如果说“粉”、“白雨”、、“灯光”、“月晕”这些景物铺排成画面中必要的“背景”,那么“乌篷小船”、“茅屋”、“窗”……则是画面中最美的景致。

接着我们来看数量词:“一层”、“一只”、“一味”、“一圈”……数词几乎全部选择了“一”,少了不行,多了不美,那么就只有“一”了,在作者看来,数词的选用,也就需要那么一点点,就够了,就足以形容出那种朦胧的美丽;也许,个别量词的运用,可能让我们有些费解,比如明明是“一点”红黄,达夫为何写成了“一味”红黄,按理说,一味是用来形容中药的,这是不是用词的失误甚至是败笔?细细品味,你会发现,用在这里,其实是词语的借用,或者说是散文大家常用的通感手法。正如我们生病时所服的中药一样,只能用一点,一点可以恰到好处地治病,多了也许就会致命,达夫用红黄这种色彩来描绘江南,同时用“一味”来表示修饰和限制,表现了他对语言文字的追求,数量词的选择不能多也不能少,描写景物不能浅也不宜深,“一味”看似“无味”,实则有味,甚至意味深长……

我们知道,郁达夫在这段时间里,移居杭州,过着隐士般的生活。他力图模仿陶渊明,努力寻找自己的桃花源。而如诗如画的江南恰恰给了达夫暂时的精神慰藉,在他眼中,江南的冬景就是一副唯美的画面!

文从心生。作者虽然隐藏在文字的背后,却能通过文字来表现出一种心灵上的追求。正因为如此,文中有画。作者以工笔的技法精心描绘出一幅《微雨寒村图》,其实也在构建心灵世界中的栖息地。也许在那一刻,隐居江南的达夫灵魂暂时停下了漂泊,在精心描绘的一片桃花源中渐渐地沉醉了……

三、变化的节奏,演奏天籁之音

节奏是指把各种变化因素加以组织,构成前后连贯的有序整体(即节奏),是抒情性作品的重要表现手段。 在这篇散文中,郁达夫熟练运用了语言,其语言富有节奏感,时而激昂,时而舒缓,富有变化,耐人寻味。静下心来,品读《江南的冬景》,仿佛在谛听天籁……

有时候感觉这篇散文是大调,给人一种宽广明亮的感觉: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自然是江南日暮的雪景;“寒沙梅影路,微雪酒香村”,则是雪月梅这冬宵三友,会合在一道,在调戏酒姑娘了;“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是江南雪夜更深人静后的景况;“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又到了第二天的早晨,和狗一样喜欢弄雪的村童来报告村景了。

不必说由日暮到夜晚,再由深夜到第二天早晨时间上的变化像极了一首曲子的旋律,也不必说由开始下雪到微雪,再由风雪到第二天深雪好似大调中的一组乐音变化,单就那飘雪的主旋律就足以成为这支旋律中的C调大音阶!

不仅如此,这曲大调中还有三个激情的演奏者:雪、月、梅;更少不了一个伴舞者:酒姑娘;再加上犬吠和喜欢弄雪的村童配上的和音,真是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不过,默读这段文字,有时候感觉这段文字又好像是小调,一种淡淡的感伤总是挥之不去: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寒沙梅影路,微雪酒香村”……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不难看出,整段话都采用虚写的手法,几乎全部用诗句来描写出“欲雪”、“微雪”、“风雪”、 “深雪”的过程.可以想象得出,在温暖的冬宵,有飞舞的雪花,有朦胧的月光,还有弄雪的寒梅,再加上酒这一助兴的佳品,江南的农村除了有阳春白雪的美丽,还有浓浓的生活情趣。然而,细细品咂,就又会发现一丝端倪:良辰、美景、佳酿只能让他“微醺”,并没有让他开怀畅饮,一句“能饮一杯无”,道出了心迹,那是一种缺少知己的无奈,时局动荡的沧桑,甚至是灵魂无处归依的苍凉……

这支小调,以忧伤为主音,再配上舒缓的和弦,让我们沉浸其中,随着达夫的情感或喜或悲。

在郁达夫用文字编织的意境中,我们时而随着大调的明亮而舒展心灵,时而随小调的暗淡而黯然神伤,变化的节奏如同音乐的旋律,美丽的文字像跳动的音符,编织成一曲自然而又巧妙的天籁之音。就这样,我们追随达夫的脚步进行着一次心灵的漫步——境由景生,情随心动。在富有变化的节奏中,我们一会儿赏雪,一会儿饮酒,不像读一篇散文,倒像赴一场交响乐的盛宴。

四、洗练的文字,倾诉丰富情感

情景交融,是散文大家追求的一种境界。可是,能不留痕迹地描写眼前的景物,又让笔下的景物折射出自己的心情,就需要高超的语言艺术了。

“我也不再想写下去了,还是拿起手杖,搁下纸笔,去湖上散散步罢。”

我们是否看到了结尾句“去湖上散散步罢”。是“罢”,而绝不是“吧”!现在的我们读起来,总觉得虽是一字之差,情景却迥然不同!罢”和“吧”两个字,可能民国时期语言运用习惯的问题,两个字是相通的。可是,笔者固执地认为,作为语言大师,作者一定要用洗练的文字,才能准确表达心情。因此,我们还需要对“罢”继续品咂:如果真如我们所想他高兴地忘了所以,应该是“吧”,用在祈使句末,使语气变得较为舒缓。然而,他偏偏用了“罢”,在这里,实际上是“罢了”的意思,用在陈述句的末尾,有“仅此而已”的意思。可见,达夫话中有话,精准地传递出此时此刻的情思:高兴之余,是一种内心深处的无奈,字里行间透着一股淡淡的悲凉。

其实,洗练的文字除了个别字词的选择和锤炼之外,还体现在句式的选择上。我们仍然以上述这句话为例。表面上看,他应该先“搁下纸笔”,再“拿起手杖”,然而达夫偏偏写成了“还是拿起手杖,搁下纸笔”,顺序的倒置,看似简单,实际上意味深长。无声地倾诉了他的丰富情感:此时此刻,他是高兴地忘了先搁下纸笔,就高兴地拿起手杖要出去,喜悦的心情溢于言表。同样一句话,因为语序的不同,表情达意的效果迥然不同。

人类的情感原本就是复杂变化的,文人的情感更是细腻而又多变的。一经身边环境的触动就会拨动敏感的心弦。因此,我们再回看文章,就会发现有很多这样洗练的文字:

在郊野中,他寻到了江南景物的“生气”——“含得住热气,养得住植物”,然而,他同时又感到了“岁时的肃杀”。他描绘出一幅美丽的“微雨寒村图”,好像真的“连对绿林豪客都客气起来了”,那一刻,他好像真的陶醉于江南如诗如画的意境之中了,然而,一个“连”暗示给读者他得到的也恐怕是暂时的欢愉吧?

“一提到雨,也就必然的要想到雪。”作者为何不接着用工笔描写那“江南雪”的飘舞和轻盈?他偏偏避实就虚,借用诗句的意境来开拓散文的意境,从文字的角度来说,这是语言的艺术。然而“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情不自禁地触动了我们敏感的心弦:这是“怎样的江南”?难道真的是文章开头所谓的“明朗”?!面对眼前的美景,想进又没进去,想走又没走开!这又是“怎样的达夫”?字里行间,虽没有痛快淋漓的“感伤”,却有发自心底深处的凄凉,甚至有一个正直文人内心的挣扎:作者心情其实一直“颇不宁静”,渴望构建一个纯净的精神家园,努力地去感受人生的安宁。就这样,他只有移情于景,通过洗练的文字来表达心境。将自己当时的心情渗透在游赏中,不着痕迹地牵动你我的心与他共同悲欢。

“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斟酌这些洗练的文字,我们也许“在一片几不成墨的背景中”,和达夫一起在江南冬景中散步,这既是一段发现美感悟美的旅程,又是一次“心灵的行走”。真的是“一切景语皆情语”。我们在品咂这些情景交融的文字时,感受到了江南如诗如画的意境,更感悟到达夫神奇的语言艺术。

《江南的冬景》优秀教学设计 篇9

新课程的基本价值取向是我们进行具体教学设计的准则。《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指出,普通高中教育所肩负的重要任务是要“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既要注重学生的社会性发展,如具有社会责任感等;更要关注学生个体自我的成长,如具有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掌握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会收集、判断和处理信息,具有初步的科学与人文素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学会交流与合作,形成积极健康的审美情趣等。

本设计力求遵循语文教学规律和学生认知规律,通过师生(特别是学生)的多次、多形式的读书,充分感受和理解本文的语言特色、写作技巧及情感意蕴,让学生在经典散文的感染中积累文化,在阅读中学会阅读,在共同的探讨中学会交流、合作与分享。现代技术和网络在其中起到有力的辅助作用,实现语文学科与信息技术的有效整合。

二.文本分析

本文是一篇景物意境非常优美的散文。作者用饱含深情的笔调从各个角度描写江南的冬天,抓住江南冬天“晴暖温润”的特点,描绘出一幅江南暖冬的水墨画,抒发了深深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三.学习目标

1.学习从语言特色、写作技巧等方面赏析散文。

2.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理解郁达夫的散文风格,郁达夫散文语言的清丽明快。

3.欣赏大自然的美,热爱大自然的美,提高审美品位。

四.学习重点

通过诵读、讨论,领会鉴赏散文,体会散文的审美意境。

五.教学设想

1.教学步骤

整体阅读――弄清文章写什么,怎么写,为什么这样写。

精读――对精彩段落作仔细地探究,体味其中的含义,揣摩作者的观点、用意。

感悟理解――作品的内涵怎样,运用怎样的艺术技巧,作家在作品中流露出怎样的情感和思想。

2.教学时间:一课时

3.教学方法:诵读、讨论、赏析相结合,多媒体辅助教学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大家还记得白居易的词《忆江南》吗?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幻灯),“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春天江南的江花、江水红绿相映,明艳色彩,给人以光彩夺目的强烈印象。春天的江南是如此的美丽多彩,冬天的江南也应该别有一番风味吧。让我们走进郁达夫的美文一起来领略一下江南的冬景。

(二)研读文本:

1.听录音,整体感知,讨论思考问题。

提问:这篇文章中作者描写了那些江南冬天的景物?写了几幅画面?尽量用文中最简洁的词语来概括。

明确:曝背谈天图、寒郊散步图、微雨寒村图、江南雪景图(幻灯)

2.精研文本,品味鉴赏

⑴曝背谈天图

提问:这幅图中都描写了怎样的景物?有什么特点?

明确:(幻灯)

江南的冬天-----晴暖,湿润

树叶:不脱尽

冷天:一两日

灰云 落叶 晨霜 太阳 鸟雀 泥地

老翁小孩:屋外曝背谈天

小结:阳光明媚,小鸟欢叫,哪像是冬天的样子?象这样晴和的天气倒像是在春天,更有屋外地里的那老人小孩,在享受阳光,一副和乐融融的气氛已经弥漫在画面里了。如此晴暖和煦的冬天,确实可爱。

提问:这里除了描写了江南的冬景,还描写了哪些景物?有什么作用?

明确:(幻灯)

北方的冬天-----极寒冷

雪:深几尺

风:大若雷

人:躲 两三个月 蛰居

通过江南冬天和北方冬天的对比,突出江南冬天的特点――晴暖温和、可爱明朗,渲染北国冬天所不能提供的屋外曝背谈天的乐趣。

请同学朗读,具体感受这种晴暖温和、可爱明朗的特点。

⑵寒郊散步图

提问;这幅图中描绘了那些景物,有何特点?

明确:(幻灯)

所写景物:白色的芦花、火红的乌桕叶、雪白的乌桕籽、杂色的野草、和煦的微风、温暖的阳光。

景物特点:色彩浓艳亮丽,对比鲜明。

作者感受:和煦温暖,诗情画意。

所用手法:工笔细描,浓墨重彩。

突出江南冬天的特点:含蓄着一股生气

生气表现:芦花――冬至不败;红叶――保持三个月;乌桕――雪白的桕子着在枝头;草色――赭色――根边带绿意

小结:这里描绘的是一幅充满生气的明丽的画面。在江南冬郊的晴和的天空下,有白色的芦花,有红叶,有顶着白色乌桕籽的乌桕树,还有顶部赭色、根部带点绿意的小草。作者将充满生气的色彩点染到了画里,使整个画面明丽了起来,泛出了生气。这样的冬景使人自然而然的联想起雪莱的诗句。以色彩入文,给画面着色,是郁达夫散文的特点,这样就让文章更有诗情画意。

⑶微雨寒村图

让我们先来感受一下郁达夫笔下的雨(幻灯)

我生长在江南,按理是应该不喜欢雨的.,但春日暝蒙……得几点微雨,又是一件多么可爱的事情!……夏天的雨,可以杀暑,可以润禾,它的价值的大,更可以不必再说。而秋雨的霏微凄冷,又是别一种境地……三冬的雨,爱的人恐怕不多。但“江关雁声来渺渺,灯昏宫漏听沉沉”的妙处,若非身历其境者决领悟不到。

摘自 郁达夫《雨》

通过粗读,细读,精读来完成赏析这冬雨的妙处

①请同学来朗读并及时请同学来评价是否读出意境。

②提问:微雨寒村图描绘了那些景物?有何特点?作者感受如何?

明确:(见幻灯)

所写景物:小桥流水人家、孤村细雨烟树、乌蓬茅屋酒客。

景物特点:色彩素朴淡雅,意境朦胧悠远,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作者感受:情调悠闲,胸襟洒脱,得失俱亡,宠辱不惊。

所用手法:淡笔素描,略加点染。

突出江南冬天的特点:恬淡幽闲

③提问:采用怎样的朗读方法才能读出这种意境?

明确:节奏舒缓,语调平和,这样才符合郁达夫的行文节奏,才能读出恬淡幽静的氛围来,因为是郁达夫在刻意地画一幅画,他从不同角度观察画,琢磨画,“你试想想”“若再要点些景致进去”“还可以加”……,行文的速度很慢。

④老师配乐范读,请学生再读,细细品味。(体现散文朗读的重要)

⑷江南雪景图

领略过了江南的微雨,我们再来看看江南的冬雪,虽然少了北国“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恢宏气度,但却另有一番情致,别有一番味道。

提问:这幅图画与前几幅在写作技巧上有何不同?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作者对雪景没有作实景的描绘,只是引了一些诗句,在品评诗句的时候写出了雪趣。作者引用诗句、避实就虚的用意在于巧借诗句意境,并通过自己的品评将这个意境推到一个新的境界;虽则语句简省洗练,但所包容的意象十分丰富。

结合郁达夫的创作风格来谈,这种虚实结合的写景方法是作者审美情趣和景物特征相融合的结果,是表现与再现的统一。郁达夫主张表现自我,认为小说是作者的“自叙传”。这种直接抒写性情的创作风格同样也体现在散文写作中,只是在散文里更注重表现与再现的结合。因此,江南的冬景在郁达夫笔下,既是一种意境,也是一种情境。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生活的悠闲,友情的深厚)

――寒沙梅影路,微雪酒香村。(美丽的雪景,怡人的酒香)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夜深人静后的温暖)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雪后冬晨的惊喜)

总结:江南的雪不是苦雪,而是令人欣喜,让人感觉温暖的美好时光。

3.总结:(幻灯)

曝背谈天图――明朗

寒郊散步图――生机

微雨寒村图――迷人

江南雪景图――韵味

到这里,江南的冬景已经分析完毕,文章还有最后两段,写的是旱冬散步,正好照应了寒郊散步图。前面写过散步了,这里又在写了,这正反映了郁达夫散文的与众不同:笔随意转,他让结构随着情走,随着意走,文章到此,我们已经不知不觉的进入了郁达夫营造的那种优美的氛围中去,他带着我们到江南进行了一次情绪上的散步。作者写到此,也抛开笔,到湖上散步去了。写景达到了“忘情忘我的境地”。“觉得总要把热情渗入,不能达到忘情忘我的境地。”

4.探讨心境,走近作者

“一切景语皆情语”,这篇文章让我们看到了在“可爱”“迷人”“美丽”的江南的冬景里散步的郁达夫,显得那么的闲适而恬淡,而这篇文章却是写于1935年的冬天,1935年是个什么年代?郁达夫何来的洒脱闲适呢?又如何理解呢?

探讨思考:郁达夫仅仅是为景而写景吗?仅仅是为了赞美江南的冬景吗?

明确:1933年4 月他举家移居杭州,修筑“风雨茅庐”,想在这里过隐士般的生活。在这期间,他写了大量的山水游记以山水力排心中苦闷,《江南的冬景》就是在这样的情况写成的,在江南的冬景里,我们看到了一位逍遥在山水之间的名士,其实这位名士的逍遥不过是在现实中受阻之后为自己设计的一条解脱之路罢了。

在中国历史上,很多失意的文人在苦闷和踌躇下,往往寄情山水,排遣自己内心的惆怅。郁达夫的这种表达方式,其实就是中国文化传统中文人个性的一种表现形式。如:欧阳修“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李太白“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

5. 作业布置

① 比较阅读郁达夫《故都的秋》

《江南的冬景》教学设计..-教学教案 篇10

《江南的冬景》是苏教版必修一第四专题“像山那样思考”之第一板块“谛听天籁”的第一篇散文。该文是一篇典型的写景抒情散文,语言清新淳朴,语调舒缓优美,意境恬静冲淡,是一幅情景交融的优美的江南暖冬水墨画长卷。看不出什么时代特点或政治色彩,有的是作者对江南冬景的由衷赞赏和无限热爱,读来格外令人惬意和舒坦。这样的美文,学生一看就懂,所以教学重点不在解读;这样的美文,学生一读就喜欢,所以教学重点也不在于通过鉴赏使学生喜欢。那么,这样的文章教学重点应该是什么呢?笔者以为,虽然学生一读就喜欢,但“文章具体好在哪里”“作者是如何将文章写得这么美妙的”等问题,是学生比较容易忽视的,也是学生的认识比较模糊的。加之板块名称为“谛听天籁”,即“欣赏大自然的美”,专题写作训练是“写难状之景如在目前”。所以,本课的教学不仅要引导学生用心体会作者笔下“江南的冬景”的美妙,更要引导学生思考作者笔下的“江南冬景”为什么会这么美妙,即在教学生“欣赏”的同时,也要向作者学习“怎么写”--向作者学习用文字“绘画”,用文字“构图敷彩”的本领。

为了落实上面的教学目标,笔者拟以“江南美”为课眼,以作者独具个性的“言语方式”为抓手,以“冬天的江南美在哪”“作者为什么要写江南的冬景,想表达什么情感,从此文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郁达夫”“冬天的江南为什么会这么美,作者是怎么写的”三个问题的解决为主要教学流程,有序展开教学。

教学目标

1.体会《江南的冬景》清新舒缓的语言特色及其所营造的意境美。

2.从文章中找出表现景物特征的语句,分析其语言风格,感受自然美。

3.探讨作者是如何从审美的角度表现自然之美的。

4.观察发现自然景物的特点,尝试用恰当的形式描述出来。

课前准备

诵读课文三遍,思考作者给我们描绘了哪几幅画面,给每幅画面拟一个小标题。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以诗导入,激发兴趣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白居易《忆江南》

春天的江南如此绚丽迷人,以至白居易终生难忘。那么,冬天的江南又怎样呢?美好?(板书:美)今天,我们跟随江南才子郁达夫去欣赏一下他笔下“江南的冬景”是怎么样的,他又是如何描述“江南的冬景”的。(板书课题)

二、欣赏冬景,品味言语

核心问题:冬天的江南美在哪里?

1.辅助问题A:全文描绘了几幅江南冬景图?各有什么特点?除了“美”这个形容词外,还能用别的词来形容它们的特点吗?请用“江南的冬景真(),你看:第()自然段的()”句式说一说。

“你看”后面的内容尽量用书上的原话,尽量有感情地读出来。学生速读全文后交流阅读初体验。附参考解答如下(主要目的是引导诵读,品味语言。第一个括号里的内容不一定与

答案一致,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1)(可爱),你看:(第二自然段的描写:灰云扫尽,落叶满街,……曝背谈天……)

(2)(有生气),你看:(第五自然段的描写:江南的地质丰腴而润泽,所以含得住热气,养得住植物……只有在江南的山野里,最容易体会得到。)

(3)(惬意),你看:(第六自然段:说起寒郊的散步……一种特意的恩惠……)

(4)(迷人),你看:(第七自然段:江南河港交流……这不是江南冬景的迷人又是什么?)

(5)(有趣味),你看:(第八自然段:晚来天欲雪……和狗一样喜欢弄雪的村童来报告村景了。)

(6)(诱人),你看:(第九和十自然段:江南的旱冬……去郊外闲步逍遥的机会自然就多了……引诱得使你在房间里坐不住……去湖上散散步罢!)

2.辅助问题B:江南的冬景,怎一个“美”字了得?!请选择其中一幅你最喜欢的图景,从意象的选择以及意境的营造或者表达技法、语言特点等角度进行欣赏。

若学生基础差,老师可示范欣赏第七段如下:

(1)从意象的选择以及意境的营造角度欣赏。首先,作者选取的景物都具有典型的江南特色:河流边的三五人家、河上的长桥、远处的小山、门前的乌篷船、茅草屋以及屋里的酒客。所有的景象都笼罩在微雨中,一幅画面于是跃然纸上,有着江南特有的恬淡与雅致。尤其是这细细的密密的绵绵的雨,使整个江南水乡都笼罩在朦胧之中,恍如一个世外桃源,很有味

道。其次,我们还可以对文中的酒客作这样的想象:他手中的酒,一定不是酒性很烈的白干,而应该是绍兴老酒--女儿红之类;喝的时候一定不是直着脖子一饮而尽,而是浅斟慢酌。

这样才符合江南人的特点,体现江南人的悠闲自在。比起北方人的豪爽与刚烈,多了几分柔情与闲适。

(2)从作者精巧的构思角度欣赏。作者并没有一股脑儿为我们铺开江南的景象,而是用作画的手法,一层一层、一笔一笔、一点一点地把我们引进小桥流水人家的那种温馨的幻境,

手法很像画一幅水墨画。他思考全面,观察有序,下笔准而有度。他先写村子,再写长桥,然后写远阜,再写桥和山之间的树林,再着力写近处人的活动与门前的乌篷小船,从近到远又回到近,在空间上作了延伸。对于远处景物作者就用那绵绵细雨作衬托,远的朦胧,近的清晰,显现了画画中虚与实的关系。这样远近虚实完美结合,给人一种视觉上的冲击。可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3)从语言角度欣赏。长句与短句结合,娓娓道来,如话家常,间或又掺入四字句,既朗朗上口又典雅脱俗,尤其有特色的是这里换成第二人称来叙述,如“你试想想”“你说够不够悠闲”“我们总该还记得唐朝那位诗人做的‘暮雨潇潇江上村’的一首绝句吧”,这些句子,让我们读者觉得作者似乎是边作画边与我们交谈,好像就是在问我们:这样好不好?这样够不够?这样有没有把江南人的悠闲都画出来?在交谈中,我们就随同作者走进了水墨江南。这清新淳朴的语言,舒缓优美的语调,让人觉得特别亲切和温馨,格外惬意和舒坦。

引导学生欣赏其他“图景”,其中第八段“江南的雪景”要引导学生注意作者引用诗句虚写雪景是按时间顺序的。在欣赏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指导学生诵读。

3.辅助问题C:请给第七自然段的图景拟写一个标题,

或者从下列语句中选一句作为标题,然后说说理由--“微雨寒村图”“微雨缀寒村”“水墨江南”“冬霖闲卷”“冬日农村图”。根据图景特点,给你所欣赏的其他图景也拟写一

个标题。

明确:如(1)曝背谈天,(2)午后冬郊,(3)冬霖闲卷,

(4)江南雪趣,(5)冬日闲步。(不求答案一致,大致能言之成

理即可。)

4.辅助问题D:作者笔下的这些图景有哪些共同特征?

明确:优美、闲适、温润、和煦。(不求答案一致,大致能言之成理即可。)

5.辅助问题E:作者除了描绘“江南的冬景”外,还写了什么?为什么要花这么多笔墨写这些?

明确:作者还写了北国之冬、南国之冬等。对比衬托,突出江南冬景的迷人可爱。

品味言语,体悟情感

核心问题:作者为什么要写江南的冬景?

1.辅助问题A: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极力描画江南冬天的美丽图景,想表达什么情感呢?从哪些词句或词句之字里行间体会得到呢?请选择你自己喜欢的一幅图景进行揣摩探究。

学生活动:从情感层面揣摩探究其中一幅图景,然后交流结果。

明确:如第七段,我们可以从“又是一种说不出的悠闲境界”“你说够不够悠闲”“连对绿林豪客都客气起来了,这不是江南冬景的迷人又是什么”等句子,体会到作者对自己家乡冬

天的由衷赞赏和无限热爱,还可以体会到作者特喜欢悠闲的生活态度。

这种情调也体现在其他段落中,如第二段“这种江南的冬景,岂不可爱得很么”,第六段“说起寒郊的散步,实在是江南的冬日,所给予江南居住者的一种特异的恩惠;在北方的冰天雪地里长大的人,是终他的一生,也绝不会有享受这一种清福的机会的”,以及最后一段“空言不如实践,这一种无聊的杂文,我也不再想写下去了,还是拿起手杖,搁下纸笔,去湖上散散步罢”,这些语句都非常明显地流露出作者的情感。还有其他一些隐藏在字里行间的情感,也要引导学生去揣摩体会,此处分析从略。

2.辅助问题B:1935年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调呢?从此文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郁达夫?

老师PPT补充时代背景:1933年4月25日郁达夫与妻子王映霞从上海移家到美丽的西子湖畔(王映霞故乡),1935年12月1日写成《江南的冬景》。这期间,一方面“上海的政治迫害更加猖獗……(作者)遭到南京国民党政府的秘密通缉”;(郁云《郁达夫传》第116页)另一方面,“正是这对‘富春江上神仙侣’迁杭两年之后,动工修筑他们的爱巢--‘风雨茅庐’的时间”,“也恰是诗人精心构建自己梦中的精神家园,尽享人生的绮丽与安宁的

时候”。(熊芳芳《寻找回来的达夫--〈江南的冬景〉的深度阅读》)这期间,“各种政论时评的写作,都不得不停止,开始写出一批游记,这是他用来麻痹敌人掩护自己的对策,以便转移当局对他的注意”。(郁云《郁达夫传》第117页)

小结:全文充满了生的情趣,有一种美的姿态、一种活的神气。以单纯简约的意象,以简率写意的文风,表现了晨霜如粉的清晨、风和日暖的午后、烟雨微茫的垂暮、白雪纷飞的夜

晚,从而呈现出一种自然简洁而内敛深沉的生命气质。这时的郁达夫,似乎生活在太平盛世里,也似乎过得很惬意很幸福,就像一位悠闲自得地逍遥在山水之间的传统名士。但是,此时这位名士的逍遥不过是在现实中受阻之后为自己设计的一条解脱之路罢了。

四、探究写法,模仿写作

核心问题:冬天的江南为什么会这么美,作者是怎么写的?

1.我们也生活在作者所说的江南,在阅读此文之前你觉得我们江南的冬天有作者所说的这么美吗?

请再次认真读课文,思考探究作者是怎么让他笔下的江南的冬景这么美的?

明确:(1)细心观察,用心体会。(2)抓住特点,直接描摹。(3)虚实结合,借景抒情。(4)对比衬托。(相机板书)

2.学以致用,当堂练习。请看下图,抓住景物特点,尝试将其中一幅图用恰当的言语形(蛰居异境)

(气候异状)

北国之冬

正面

衬托

江南的冬景

对比

衬托

南国之冬

曝背谈天可爱

午后冬郊有生气

惬意

冬霖闲卷迷人

江南雪趣有趣

冬日闲步诱人

细心观察

用心体会

虚实结合

闲情景交融

直接描摹

抓住特点

五、课外仿写,巩固提高

以“江南的春景”或“江南的夏景”“江南的秋景”“江南

的冬景”为题,仿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散文。

附板书设计:式描述出来。

樊光姣

上一篇:寻春小学生作文下一篇:国旗下讲话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