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程教学论重点

2025-01-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语文课程教学论重点(通用8篇)

语文课程教学论重点 篇1

一、古代语文课程与教学(从夏到清)

语文教材:

1、识字类:“

三、百、千、千”《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

2、韵语知识类:《昔时贤文》《名物蒙求》等;

3、经史类:“五经”、“四书”;

4、文选读本:现存最早的诗文总集是《昭明文选》。其后影响较大的有宋代真德秀编的《文章正宗》,谢机得编的《文章轨范》,清代吴楚材、吴调侯编的《古文观止》(影响最大、流传最久),姚鼐编的《古文类辞篡》、孙洙编的《唐诗三百首》等。

二、近现代语文课程与教学(1898年至1949年)

1、语文单独设科:1898年要求废科举,1905年完全废科举1902年颁布《钦定学堂章程》,产生新的学制“壬寅学制”,但没有实行,语文课程从经学课程 中分立出来,专设一课程;1904年颁布《奏定学堂章程》,成为中国第一个经正式颁布后曾在全国范围内实际推行的学制“癸卯学制”,标志着“语文”正式成为一独立学科。——“读经讲经”、“中国文字”(初等小学)、“中国文学”(高等小学和中学)

2、国文——语文单独设科后第一个正式名称

辛亥革命后,临时政府于1912年颁布了《中学校令施行规则》,规定中小学一律开设“国文”课,这是我国教育史上语文学科从古代传统教育的综合性社会学科中独立出来后第一个正式名称。

三、当代语文课程与教学(1949年开始到20世纪末)

1、语文课程文件(了解)所指

指国家以纲要的形式规定中学语文学科有关内容的指导性文件。文件名称有“课程纲要”“课程标准”“教学大纲”等。

2、特级教师

于漪:胸中有书、目中有人----教书育人;钱梦龙:三主教学思想(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学生为主体)宁鸿彬:发展创造性思维 魏书生:语文教学的民主化和科学化(语文知识树,学生自学)

四、语文教师素养论

1、构成。

人格素养——发动机 专业素养——油

教学素养——其他设备有良好性能+开车技术 科研素养——锦上添花(1)人格素养

a尊重自我、尊重事业。爱教育、爱语文、爱语文教育(不贬低自我和语文)b独立人格——语文教师的主体性。

c尊重他人——平等对话、以仁爱之心待人。包括尊重文本、尊重作者、尊重编者、尊重学生、尊重同事。“一千个读者,一千哈姆雷特”

(2)专业素养(包括语文知识素养和普通文化知识素养)①语文知识素养

汉语言文学专业学习的三大板块:a语言学板块:文字学、现代汉语、古汉语基础、语法与逻辑、语言学概论等;b言语学板块:语用学、广义修辞学(包括辞章学)、写作学、讲演口才学等;c阅读学板块文学理论与鉴赏、文学史论、作品导读与读法指导等(各类的文学课程均可包含其中)。

②普通文化知识素养。思维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 ⑶教学素养

①优秀教师的教学素养体现:对教育和课程有着较为透彻的理解和领悟、懂得教学规律、深知学生学习心理、巧于驾驭教学过程、善于创造性地组织教学活动的人。

②具体表现: a基本教学理论:

洞悉教学规律和学生学习心理,即教学论、心理学、课程论、教育社会学、教育心理学等相关学科

b基本教学能力

构成的四要素:教学能力=(教材把握力)×(学生把握力)×(指导技术力即教学设计力+教学操作力)×(精神能量)

各要素是相辅相成的,彼此互补。如果一个要素的值小了,作为总体的值也会变小。

●指导技术力,即教学设计力+教学操作力

包括: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流程的设计、教学方法的运用、教学手段的使用、教学语言的表达——尤是问题的表述、教学互动的灵活度、教学机智的敏捷度、教学过程的组织

(4)科研素养

教师应学者化参阅书目:李海林 《语文教学科研十讲》

浙江教育出版社,2005年语文教师的教育科研以从写教育手记或教学日记开始。如李镇西。

2、教师角色定位 各种说法:“园丁” “春蚕” “蜡烛”“灵魂工程师”“导演”“红娘”“教练”“主持人”“摆渡人” “一桶水” “传声筒”“搬运工”“个体户”

应有的教师角色定位:引导者,对话者,组织者,促进者,合作者,建设者和开发者,研究者。

五、语文学习论

1、学习方式的转变 内涵:又可称为“学习风格”,由美国学者哈伯特·塞伦于1954年首先提出。它是指学习者喜欢并习惯使用的学习策略,反映了学习者对不同教学方式的偏爱以及他们的学习倾向。

(1)过去学生的学习方式:接受学习,死记硬背,单独学习,追求标准答案

(2)新课改下学生的学习方式:自主、合作、探究

自主学习:指学习主体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对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具有自学的意识和反应的学习方式。

合作学习:指学生在学习群体中“为了完成共同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协助性学习。”

探究学习:指学生独立地发现问题,获得自主发展的学习方式。重在体验过程而不在研究结果。

(3)倡导新的学习方式原因

时代赋予的任务——知识更新速度快、创新人才。

个人成长发展的内在需要——自我意识和创新能力、独立人格和个性的文明人。

学习过程的科学认识——主动建构,语文尤其如此,个体间相互弥补

(4)新课改下学生的学习方式转变所体现的课程理念

语文课程的实践性,主体间的平等性,主体间的对话性,学生的主体性,学习的过程性

(5)如何实现新的学习方式的转变

一是需要转变观念——知识观、学生观、教学观; 二是激发学生积极的内在学习动力:动机、兴趣、情意; 三是让学生学会学习; 四是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

(6)当前新学习方式运用过程中易出现的问题 一是学生说话算数,教师无作为; 二是合作的形式化和无效;

三是探究的架空化、求新化和结果化。

2、学习习惯的培养

(1)意义

提高语文学习效率,提高自我学习和发展的能力,为终身学习和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2)内容

包括识字写字学习、阅读学习、写作学习、口语交际学习等四大子系统。

(3)原则

计划性原则,指导性原则,科学性原则,实践性原则,持续性原则,教育性原则

(4)过程。一般包括明确意义、掌握知识和认真实践等三个步骤。

a明确意义:如默读:对一生的学习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提高阅读的效率;可以不受阅读环境条件的限制,随时随地可以进行阅读。可以培养尊重知识热爱学习的感情。

b掌握知识:包括基本概念、基本特点、基本要求等几方面。如默读,其多种方法——通读、摘读、快读、思读、品读、浏览、跳读等,明确默读的基本要求——正确的读,快速的读,边读边思,边读边写,不带音动嘴,不指读等。

c认真实践。

六、语文的二重构成因素(语言与言语)

1836年洪堡特提出“言语”概念。20C初索绪尔系统研究了“语言”与“言语”的区别,提出“语言----言语分立学说”。

语言是指一套表达观念的符号系统;言语是指个人运用语言的行为及其结果。

1、语言与言语的区别

(1)语言是社会性的,言语是个人性的

(2)语言由语音、词汇、语法构成,是一种静态的知识体系;言语由言语主体、言语环境、言语作品构成,是一个动态的实践过程(3)语言是有限的,其意义是相对固定的;言语是无限的,其意义是不固定的

2、语言与言语的联系 从历时的角度看,言语先于语言;从共时的角度看,言语是语言存在的形态。(1)言语是语言的历史前提,语言是言语的逻辑前提(2)言语推动了语言的发展,语言也推动了言语的发展(3)语言潜存于言语中,言语是语言的存在方式

七、“语文”的内涵

●就词解词———“语言”的角度

语言文字说:口头语+书面语,强调书面语

语言文章说:语言+文章(结构、层次、章法和中心思想)、语言文学说:语言+文学的审美性,甚至主张语言、文学分科 语言文化说:反对训练观,主张教育观

语言文字文章文学文化综合说:综合性、广泛性和多样性

总评:相互间不构成内在的冲突,都认为“语文”的根本含义为“语言”:文字是语言的符号,文章是语言的组合,文学以语言为工具,文化内蕴于语言,特别提出“文”旨在强调和突出

●语言功能观的解释———“言语”角度

1、“口头语+书面语”(不同凭借)说,包括听说读写(行为方式)---------叶圣陶

2、“言语”说——对语言的运用-----李海林

3、当前新课程标准的认定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具体阐释:即语言文字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语言文字以及由语言文字构成的作品都属于文化的范畴,而文化之物不可避免会含有人的情感、意志、态度和思想观念的成分。

八、语文课程的性质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九、语文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1、高中语文课程基本理念

坚持《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出发设计课程目标,努力改革课程的内容、结构和实施机制。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

(二)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

(三)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构建开放、有序的语文课程。

2、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改革基本理念: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四)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语文素养:

1、“语文素养”的内涵(1)“能力”、“素质”和“素养”之别 能力是指人能胜任、能完成某项工作的自身条件,素质是指人完成某类活动所必需的基本条件,二者都重在“功用性”和“结果性”;

素养是指人通过长期的学习和实践在某一方面所达到的高度,包括功用性和非功用性,既重结果又重过程。“养”为动词性词素,反映了“素养”的形成是后天的一个渐进的过程,具主体具有主体性。

(2)“语文素养”的内涵及与“语文能力“之别

语文素养是指在语文课程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自身的语文学习活动,最终在自己身上实现的一种新价值或所达到的一种水平,包括多种内容。语文能力包含于其中。

语文素养呈现为一种开放式结构,使语文教育在实用功能之外,重视在 语文教学过程中增强学生的底蕴,进一步全面提高学生的素养。

2、语文素养包括的内容 义教课程标准的表述:“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概言之,包括语文的积累、语感、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思维品质、文化品位、审美情趣、知识视野、情感态度、思想观念

3、语文素养的内容丰富之因

(1)选什么文章,即在进行文化选择,构建一种理想文化,必受价值追求的引导;

(2)如何解读文章,涉及对文化的再认识。

在讨论文学作品、评价文章水平高低的时候,往往涉及思想观念的正确与错误、先进与陈腐,而不仅仅是单看其构思、布局、语句。

(3)语言是文化的化石。评价一个人语文素养的高低,会涉及多方面的因素。

词语和各种表达方式中蕴藏着各个时代的文化积淀,既包括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也包括思想观念文化。

要准确深入地理解他人的言语,往往需要透过语义的表层,透视其中蕴涵的思想观念;

要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情意,首先要有好文风,同时少不了要为词句斟酌费力。要能在习以为常的说法中发现品位、情趣、情感、态度、观念的意蕴,寻找恰当的表述,自然离不开富有批判性的思维品质,当然也涉及人的知识视野。

●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构建开放、有序的语文课程

1、“共同性”和“基础性”。

作为基础教育阶段的一门重要课程,首先要有一个面向全体学生的基本要求,要使每一个学生都完成所规定的学习内容,达到所规定的课程目标。

2、“多样性”和“选择性” 高中阶段,差异加大。个性的差异;学习需求和发展方向的差异;及语文学习基础的差异。为此,应为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选择学习内容和目标以及多样化地发展创造条件。

3、开放、有序

突破学科本位,加强综合性,按原定计划语文学习和运用领域、注重跨学科地学习。沟通语文与生活。增强语文课程资源开发意识。必修课和选修课并行。

十、高中语文课程的结构

1、指导思想

适应高中教育发展的趋势,适应社会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和学生对语文教育的不同期待,体现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使学生的语文素养普遍获得进一步提高,同时为具有不同需求的学生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

2、关于课程结构:必修,选修;模块;学分;系列

按模块组织学习内容。每个模块36学时,2学分。每个学期分两段,每个学段完成一个模块的学习。

根据语文课程的特点,将选修课程中相同内容的模块归为一个系列。各个系列包含的模块数不固定。

目的: 灵活安排课程;满足学生多样的学习需求,包括选学或重学某个模块。

(1)必修和选修

必修课程突出基础性和均衡性。学生通过必修课程的学习,应具有良好的思想文化修养和较强的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在语文的应用、审美和探究等方面协调地发展。

选修课程让学生有选择地学习,促进学生有个性地发展。也要体现基础性。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都应引导学生形成较为成熟的心理素质和健全的人格。a 必修课程:

五个模块:语文

1、语文

2、语文

3、语文

4、语文5 模块的综合性:体现“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的目标和内容。高一至高二两个学期半,也可根据需要灵活安排。b选修课程:

五个系列: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文化论著研读。每个系列可设计若干模块。

有选择地设计、开设选修课,按照各个系列的课程目标,根据本校的课程资源和学生的需求。

模块的内容组合、模块与模块之间的顺序编排,学校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实施。课程的具体名称可由学校自定。(2)高中语文课程的学分(18——24)

基本要求:共计“18学分” 必修课程:10学分——最低要求。

选修课程:8学分——学生根据兴趣、未来学习和就业的需要,从五个选修系列中任意选修4个模块,获得8学分。

最高限制学分:24学分=10(必修)+14(选修)(即8+6)——6学分:语文学习兴趣浓厚并希望进一步深造的学生从五个系列里可再任意选修3个模块,2学分/模块

十一、语文课程目标的设计思路和呈现方式

在课程标准中,整个目标系统分为总目标和具体目标两部分。语文课程的内容内蕴于语文课程目标中。

1、义教语文课程目标设计的结构框架

显性

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学习方式 隐性

三个维度: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2、高中语文课程目标设计的结构框架

★显性:总目标——积累·整合感受·鉴赏

思考·领悟

应用·拓展

发现·创新

具体目标 : ①必修 包括阅读和鉴赏,表达和交流

②选修

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文化论著研读

★隐性

三个维度: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3、高中语文课程目标的特点 ①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

体现社会发展的要求和当今时代教育观念;

从基础教育课程特点出发,提出对高中学生语文素养的基本要求; 重视学生发展方向、学习方法的个性特点和选择性。

②专门性、交叉性和综合性

语文学科专有的内容与目标;

多门学科共同追求,内容交叉,结合语文学科特点; 学科内和跨学科的综合。

③指向性、过程性和层次性

有“达成度”要求,有对理想目标的指向和关于学习过程的要求; 目标设计有弹性,分层次

十二、语文课程的内容

三个与“内容”相关的概念(包括语文课程内容,语文教材内容,语文教学内容)

 语文课程内容

“语文课程内容”是语文课程具体形态层面的概念,它主要面对“教什么”的问题——为了有效地达成语文课程标准所设定的语文素养目标,语文课程研制者建议“一般应该教什么”。从大的方面看,有两方面:一是构成人文素养确切所指的文学文化经典作品(定篇)及其对它们的阐释,二是包括事实、概念、原理、技能、策略、态度在内的语文知识。

 语文教材内容

它是语文教材具体形态层面的概念,它主要面对“用什么去教”的问题——为了使较为广大的学生较好地掌握既定的课程内容,语文教材编制者提供“通常可以用什么去教”的建议。

 语文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在教学过程中创造的”,它逻辑地蕴涵着教师参与课程研制、用教材教和教学为学生服务等理念。

它既包括在教学中对现成教材内容的沿用,也包括教师对教材内容的“重构”——处理、加工、改编乃至增删、更换;既包括对课程内容的执行,也包括在课程实施中教师对课程内容创生

“语文教学内容”,是语文教学层面的概念,它同时面对两个问题:

第一,针对具体情境中的这一班学生乃至这一组、这一个学生,为使他们或他(她)更有效地达成既定的课程目标,“实际上需要教什么”?

第二,为使具体情境中的这一班学生乃至这一组、这一个学生能更好地掌握既定的课程内容,“实际上最好用什么去教”?

●通俗地说:

语文课程内容是指语文教学“应该教什么”,语文教材内容是指语文教学“用什么去教学这个应该教的什么”,语文教学内容是指语文教学“实际要教什么”“教学了什么”。

●语文课程目标最终达成,有赖于课程内容、教材内容和教学内容的解决,理想的状况是:

语文课程目标内容化,语文课程内容教材化,语文教材内容教学化。

十三、语文教材的含义、结构类型、教材的选文类型及功能发挥方式

1、“语文教材”的内涵(1)、泛指的语文教材

指一切对学生的语文素养产生影响的书面和非书面的材料,这与“语文课程资源”的内涵基本一致。

(2)、特指的语文教材

指学校开设的语文课堂上教师和学生所使用的材料。包括文字性材料(如教科书、习题集等)、图像材料和电化教学材料;包括学生使用的材料和教师使用的材料;包括必修课和选修课的材料及课外阅读的材料。

(3)、专指的语文教材

即指语文教科书或称之为语文课本。

2、结构类型(构成要素,教科书类型,版本)(1)、语文教科书的构成要素

-----两条线索和四个系统 两条线索:知识线索和能力线索

清末及之前几乎都由相互间无逻辑关联的选文构成

清末刘师培《中国文学教科书》以语言文字知识为纲。开打破文学读本为纯粹选文荟萃之先河。

1963人教版12年制以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顺序为主要线索。

四个系统:a根据内容性质:范文系统、知识系统、作业系统、导学/助读系统

b根据能力性质:阅读系统、写作系统、口语交际系统、知识系统(+综合性学习)

●范文系统的范围:

体裁范围:实用文: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应用文 文艺文:散文、小说、诗歌、戏剧、童话、寓言等

2、题材范围:“三个有利于”

有利于美化、净化学生心灵,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对世界的认识能力

3、语体范围

从语言方面来看:文言文和白话文

从风格方面来看:谈话语体和书卷语体(文艺语体、政论语体、科学语体、事务语体等)

4、章法范围:记叙文:顺序、描写方法

说明文:说明顺序、说明方法

议论文:论证过程、论证方法

5、作者范围:古今中外代表作家

●知识系统:

读写听说方面的方法性知识、文体知识、语文基础知识 ●作业系统:

作业系统作为教科书的一个结构要素始于20世纪20年代穆济波《高级国语读本》,于文后附设“本篇研究”(即思考性问题)。根据功能有:理解性的、记忆性和应用性的 ●导学系统:

编辑说明,目录(表),单元学习要求,课文预习提示,课文自读提示,课文注释,参考资料,某些附录材料等(2)语文教科书的类型

(一)根据构成要素的组合方式

1、分编型:指将各个系统分开来进行编制,或是在一本书里分成几大板块,或是分成几本课本来编。

民国初谢蒙《国文教本》首次尝试以文体分编之体例。★多分法,如1982年高中:(课内部分)——《写作与说话》;《文言读本》(高一)《文学读本》(高二)《文化读本》(高三);(课外部分)——《现代文选读》《文学作品选读》《文化著作选读》 ★两分法:文言与白话分编

文学与汉语分编

阅读与写作分编——1982的初中《阅读》和《作文●

汉语》

2、合编型:指将各个系统混合在 一起进行编制。单元编排的首创——夏丐尊、叶圣陶《国文百八篇》

3、无逻辑关联的独立文选型

4、有逻辑关联的单元型

组织单元标准:文体、语体、内容(主题)、话题、知识、能力等

现代意义上以一组文章为范例、有较严密的助读和作业系统,有教学法功能的单元型始于20C三四十年代,当时以1935年夏丐尊、叶圣陶合编《国文百八课》、1945年胡乔木主编的《中等国文》为典型。●夏丐尊、叶圣陶合编《国文百八课》 1935年开明书店出版——单元组合的成熟 特点:★108课——108个单元

★文言、语体混编,以语体文为主

★用单元目标即“文话”串联“选文”文法或修辞“习问 ”

★文话——写于“课前”的话,相当于单元说明

★选文——每课两三篇选文

★文法或修辞——每个单元配有语基类识

★习问

——课后思考、练习题

(二)从编制的线索来看

1、文选型:以范文为主体,一般以汇编的范文为学习内容的中心

2、理规式:以现成的知识为中心,主要是写作或听说的教科书或教科书中的写作和听说部分。民国初庄庆祥《共和国教科书文法要略》,将一部分语文知识抽取出来另编教科书。开理规式之先河。

如高原、刘朏朏的《三级训练体系作文课本》 ●教科书的版本:

一纲一本:建国至文革

一纲多本:清末至建国、20世纪80年代中期 多纲多本:21世纪

第一批:初中——人教版、苏教版、语文版

高中——人教版、苏教版、语文版、粤教版、山东人民版

3、语文教材的选文类型及其功能发挥方式(定篇、例文、样本、用件)●定篇

(1)定篇与文化、文学素养

定篇是语文课程规定的内容要素之一,通常是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中规定的必学篇目。

掌握以定篇身份进入语文教科书的世界和民族的优秀文化和文学作品,本身即为语文课程目的之一,也是语文课程内容的组成部分。

语文课程要提高学生的文化、文学素养的途径之一就是以明确规定的定篇来呈现。

(2)定篇的课程内容

a从进入教科书的方式来看,作为定篇的选文应直接地原汁原味地搬进,并且选文应是该部分的教材其他内容的环绕中心。理解和领会作品本身就是目的,其他围绕该选文的所有教材内容都应服务于“理解和领会”这一目的。b对于“定篇”的选文,能成为现实课程内容的并非诗文本身,通常最终落实为“理想的读者”对该诗文的“权威的阐释”—表现为注释、导读、提示、旁批、总评及课后习题的指向。

c对“定篇”的分析和评价应是有“标准答案”的(但不是唯一的)。所谓的“标准”通常是当前学术界所推崇、所认可的。(3)定篇的功能发挥方式

在于彻底、清晰、领会作品,其他围绕该选文的所有教材内容都应服务这一目的

● 例文(1)“例文”的实质

旨在学习选文生动形象显现出的关于诗文和诗文读写的知识将本来含有无限可能的诗文,限制在一个特定的侧面的点来作为例子,即为“例文”的实质。

它是为相对外在于选文的关于诗文和诗文读写的事实、概念、原理、技能、态度和策略等服务的,相当于“直观的教具”。(2)“例文”进入教材的方式

1、“例文”不要求是完整的篇,有时可能是一段话、一句话即可。

2、为了达到多角度地例证“概念(知识)”,可以用不同的变式、用多篇“例文”来充分展示知识的内涵。

3、“例文”所例证的课程内容是确定的,课程内容不会因为学生等其他因素的变化而改变。

●样本(1)“样本”的实质

旨在学习在阅读过程中形成的读写技能和方法。关注的是“怎样读”、“怎样写”的方法。“怎样读”“怎样写”首先是知识,但这类知识是会随着学习技能而有不同的呈现,而技能的掌握是随选文而实现的。

这一类性质的课程内容的学习是在学习过程中实现的,关键在于学生的体验,而非预先确定的。(2)“样本”进入教材的方式

a作为“样本”的选文,与“定篇”一样,也是同时教学与“样本”相关的多个方面,但这多个方面的学习内容主要不是来自选文本身或权威的阐释,而是在根据选文的特点 的基础上,主要取决于学习者读写或鉴赏水平的现实状况。

b在“目标”取向上,通常是“表现性目标”,难以量化和标准化。●用件

(1)“用件”的实质

“用件”类的选文,教学时关注的是选文自身的内容,即选文说了“什么”,对“怎么说”只关注其逻辑的合理性,说得对不对、通不通,而不关注其说得好不好。

其实质在于提供信息,介绍资料,使学生了解所讲事物。

(2)“用件”的功能发挥方式

教学中学生主要是借助于选文所讲的内容去从事与该选文相关的语文学习活动。

★最突出的特点:可随意更换(3)“用件”选文的种类 a语文知识性的文

如:《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书目》《怎样写总结》《语言的演变》

b提供资料文

如:为研究性学习提供资料

c引起议题文

议题可是语文方面的,也可是社会、政治、人生方面

如:《讲究语言的文明和健康》

十四、语文教学中课程相关资源的开发利用

1、内涵

“语文课程资源”即在语文课程开发过程中一切可资利用的、富有教育价值的、能够转化为语文课程、有利于实现语文教育目的或服务于语文课程的各种条件的总称。

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就是寻找一切有可能进入语文课程、并能与语文教育教学活动联系起来的资源。语文课程资源的利用,实质上就是充分挖掘被开发出来的课程资源的教育教学价值。开发是利用的前提,利用是开发的目的。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

★《普通高中语文课标》指出,“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

满足多样化和选择性的需要的高中语文课程,必须增强课程资源帅意识。各地区、各学校“应该认真分析本地和本校的资源特点,充分利用已有的资源,积极开发潜在的资源”;学校“应积极创造条件,努力为语文教学配置相应的设备”;除此,“还应当争取社会各方面的支持,与社区建立稳定的联系,给学生创设语文实践的环境,开展多种形式的语文学习活动”。对语文教师,《课程标准》要求其“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充分发挥自身的潜力,参与必修课和选修课的建设,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特点 ● 多样性。

(1)按课程资源的功能特点的不同,可把课程资源划分为素材性和条件性。(2)按空间分布的不同,语文课程资源可分为校内和校外

(3)按课程资源的载体形式划分,可分为非生命载体形式和生命载体形式(4)按课程资源的存在方式,语文课程资源可分为显性和隐性。显性:能感观的实物资源,如教材、自然和社会资源中的实物等。

隐性:以潜在的方式影响,如学校和社会风气、家庭氛围、师生关系等。(5)按照性质,可以将语文课程资源划分为自然性、社会性、人文性和网络性。

●具体性。

因地域、文化传统、学校以及师生各自的差异而不同,因而又呈现出具体性的特点。●多质性

同一资源有不同的用途和价值。●间接性——价值潜在性

需要经过教育学和心理学意义上的加工。●语文味

从语文课程的特点出发,探寻语文课程资源所应具有的“语文味”。(1)文化性、思想性。如,将孔庙里的石刻作为课程资源开发出来是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儒家经典(如《论语》),了解儒家文化;将一些抗日时期的照片和现代化建设的照片作为课程资源开发出来是为了帮助学生理解爱国诗篇(如《我爱这土地》),培养民族自豪感。

(2)言语性、工具性。

应从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的应用维度来进行开发,比如,广告语的开发是为了让学生依据自己习得的语文知识来进行评定,报告会、演讲会的开发更是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的结合运用。

3、开发和利用的意义

(1)促进语文的生活化和生活的语文化

(2)实现语文课程教学内容的丰富化和密集化(3)凸显教师和学生在课程建设中的主体性

4、开发和利用的原则(了解)

(一)目的性原则——利于教学目标实现

(二)开放性原则————类型、空间、途径等丰富、多样

(三)科学性原则——包括针对性、适应性教学主体——教师、学生

教学中介——课文

教学环境——区域、地域、学校

教学时间——课时

教学条件——人力、财力

(四)优先性原则

物质层面:语文教材(专指层面)优先

人力层面:内行优先

筛选维度:利于教学目标实现(与教学内容的吻合度、与师生的适切度,如

《灯〉定位于情感教学之备课

(五)经济性原则(时间、空间、人力、财力、效果)

(六)灵活性原则(难易程度,课程意义,教学价值,应用倾向)

十五、教学目标设计

1、内涵和作用

(1)“教学目标”的内涵:是指预期的学生学习的结果。(2)地位和作用:

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我激励、自我评估、自我调控的重要手段,在课堂教学中 支配、调节和控制着整个教学过程,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教师选择教学内容、运用教学方法、选择教学策略、使用教学媒体以及调控教学环境的基本依据。

2、确立依据

确立教学目标的依据(课程标准的规定、单元章节的要求、课文的具体特点、课时教学的任务、教学对象的实际)

3、教学目标的类别

★知识目标:包括知识的回忆与再认识。

★能力目标:主要是培养学生动口、动手、动脑的能力,如观察、比较与分析、阅读与写作、口头交际等。

★情感目标:包括兴趣、态度、思想、鉴赏能力和价值观等。激发兴趣,让学生乐于接受、积极参与,并自发地在课后去关注有关知识,甚至爱上这门学科,乃至选择相关

专业作为自己的事业。语文学科还要注意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等情感教育,引导学生欣赏真善美,陶冶其情操。

4、教学目标的表述

(1)表述方式

a、认知观:通过内部心理过程来描述,多用含义模糊的动词,如“懂得、理解、掌握、领会、形成”等; b、行为观:以可观察、可量化的外显行为来描述。c、内外结合法

(2)目标表述的要素

★一般说来表述规范、明确的教学目标应该包含: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对象、行为情境、行为标准五个部分,通常把它们叫做具体行为目标的五个要素。

★ 一个规范而完整的行为目标的陈述如下: 学生(行为主体)在通读完全文后(行为情境),找出(行为动词)至少找出三种(行为标准)课文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行为对象)。

十六、单项技能(导语、提问、板书)

1、导入

也称导语,即在一堂课的开头3分钟左右,教师在讲新课前的为引出新的教学内容而所设计的相关教学活动。

●导入意义和基本要求(1)意义

★ 激发学习兴趣,引起学习动机。

★创设氛围,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 ★承上启下,架桥过渡。

★明确学习目的,突出重点。

(2)基本要求

求精,要有概括性;求疑,要有启发性 ;求巧,要有趣味性;求准,要有协调性 ●导入结构

引起注意——激发动机——组织指引——建立联系 ●导入类型: 激情型、激趣型、激思型

●导入方法: 经验导入,激趣法——讲故事、讲笑话、谜语等,借助音乐创设情景,借助诗意语言创设情境法,设疑导入,新旧联系导入法,引用名诗、名句、名言,移植相关知识导入,背景介绍导入,直观/实验演示法,释题导入

2、提问

●问题类型:

对应语文阅读能力的水平层级(由低到高)

认知性——理解性——评价性——创造性 ●有效提问的策略

目的性策略、发散性策略、系统性策略(相互联系,有序循序;问题排列有总分和串联式)、明确性策略(问题明了确凿——关注问题的合理性;问域边界清晰——关注问题的明确性)

启发性策略(两个基本原则:一是问题应指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二是“问题的“问点”角度要合宜。两个基本策略:矛盾策略和具体策略(易忽略处提问,深题浅问、化大为小))

趣味性策略(采用曲问策略,抓住关键处提问)多样化策略(问题的水平层次应多样化;表述方式应多样化;角度应多样化;主体应多样化:教师、学生)民主性策略(面向全体学生;使答者与非答者全体得益;注意避免“关系户”现象,)

★其他发问技巧:

表意连贯:语气连贯、句式完整、一气呵成,忌中途插说。语速适中,注意停顿。候答、理答

3、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的要求

鲜明的目的性:板书一定要为达到教学目的、提高教学效率而设计,不能无的放矢,乱写一气。

明确的针对性:板书设计既要针对教材的重点、难点,又要针对学生的实际,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引导和控制学生的思维定向,与教师的教学思路同步反应,提高他们理解、记忆的效率。

高度的概括性:板书应是对课文内容、结构、写作特点等的高度概括,要用最浓缩的精炼文字表达。如《故都的秋》

清晰的条理性:

周密的计划性:教学目的、什么形式、什么时机

适当的灵活性:教学中,及时修改、增减甚至重新设计,因文因人因时制宜。

整体的艺术性:字形的正确工整,均衡又不单调的板面排列,板书内容与所授课的吻合,前后出现的顺序,板书时机的掌握。

●板书类型

1、从板式的外在表现形式上来分 ★提要式板书:《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注意:

1、提要须准确;

2、提要具有概括性。

★流线式板书:适宜于情节复杂的小说等课文,可再现曲折多变、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灵活多变,富有流动的美感。《促织》 ★对比式板书:突出比较对象的异同点。

★回目法板书:最适于教学叙事性强的小说,它采用工整、巧妙的对偶句式,简洁地概括每部分的情节内容,清晰地显示故事发展的脉络与过程。《群英会蒋干中计》

★列表式板书:条理清晰,事物间的联系和从属关系分明,学生一目了然。尤适用于人物、事件间关系较复杂的课文。《药》 ★表情式板书:抓住主要人物的表情来设计。

《卖蟹》文中,小姑娘是一位单纯、活泼、美丽的渔家少女,她在蟹市上卖蟹,与众多买蟹者交往,始终公平交易,以诚相待,笑脸相迎,文中共写了她面部表情的十“笑”,每次“笑”的内容又各不相同。小姑娘是美丽的,她的“笑”更是心灵的写照。

★回环式板书:趣味性强《食物从何处来》

★图示式板书:直观明朗,一目了然,多用于实体性说明文,尤是建筑物说明文。如茅盾《第比利斯的地下印刷所》 ★点睛式板书:文章关键字词。《卖蟹》

2、从板书内容切入方式来分

依据文章思路,依据课文线索,依据课文结构,依据课文题目,依据课文内在关系

十七、语文教案设计技能

●编撰教案

1、教案类型

训练项目:阅读教案、写作教案、口语交际教案、语文基础知识教案 形式:文字式教案、图表式教案、习题式教案等 容量:单元教案、单篇教案等 详略: 详案:内容全面、具体

简案:只展示基本内容,除必要项目外只对二级编写项目做大致记述

微案:只有最基本的教学步骤和必要的板书 ●教案编写格式(要素和步骤)

课题:课文标题或训练内容题目,一行正中;教学对象;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课型:自读课、教读课、练习课、讲评课、复习课、考核课、活动课;教学方法;教学用具;课时安排:所需课时数;教学过程(即“教学程序”)(主体);练习设计;板书设计;教学后记,又称教学小结、教学回顾

●教案编写基本要求

语文课程教学论重点 篇2

关键词:教师口语课程,精讲,勤练

《教师口语》是师范院校各类专业学生学习教师职业技能的必修课程, 它既是一门研究应用语言学科, 又是培养学生在教育、教学等工作中口语运用能力的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其教学目的是培养和提高师范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使之在未来的教学及其它工作中能熟练、灵活、得体地运用标准或比较标准的普通话进行口语交际, 初步掌握运用教师职业语言进行教育、教学的基本技能。教师口语对培养学生口语技能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践性。因此, 这门课程在教学方法上应表现出与其他非口语课程的特殊性, 这就是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切实有效地多说多练, 让嘴巴动起来。

一、理论的讲授必不可少——精讲

用以指导学生实践的汉语言发音要领还需要通过一定的理论讲解来实现。《师范院校教师口语课程标准》规定, 教师口语是由“普通话训练、一般口语交际训练和教师职业口语训练”三部分构成的。课程的三个部分要求各不相同, 它们逐层深入, 有自己的课程结构, 与其他学科也有很多的联系。在这三部分中, 普通话训练是基础、前提, 它贯穿本课程的始终;一般口语交际是普通话训练的继续和深化, 是教师职业口语训练的基础;教师职业口语是用标准或比较标准的普通话表达, 是一般口语交际的提高和扩展。在这三个部分中都有很多重要的理论内容能够直接指导学生的口语实践, 比如第一部分的发声技能的知识, 第二部分的听话、说话技能的专业知识, 第三部分中有更多的指导实践的理论内容, 如语音在教师口语中的具体运用可以让学生了解到音量如何调节, 如何清晰、流畅地表达, 如何针对不同学生进行不同的教育教学口语的表达, 等等。没有这些理论为学生奠定实践基础, 学生的实践是很难进行的。

二、具体的实践是教学的侧重点——勤练

只有在掌握基本知识的基础上下进行多次反复的不断训练, 才能让学生体会到如何正确操作。从根本上说, 口语交际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即语言运用能力和语言教学能力仅靠教师讲是学不会的, 最主要的是要靠学生自己反复练, 靠在不断的语言实践中领悟。只有在经常的不断的语言实践中训练, 才能逐渐加强思维的深度、广度及严密的逻辑性, 才能逐渐做到表达的准确流畅、灵活多变、恰当得体。教师口语课堂教学过程, 应该是通过训练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技能并掌握这种技能以熟生巧的过程。1993年5月原国家教委颁布的《师范院校教师口语课程标准 (试行) 》指出, 教师口语的“教学要把训练放在突出位置。教师要注意理论指导, 注重示范, 辅导学生反复练习。课外训练是本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要有一定的时间和组织保证, 要通过多种渠道、多种形式加强训练, 并注意与课堂教学紧密结合。学校要建立规章制度, 使普通话成为校园语言, 创造良好的教师职业语言环境”。在训练中可以采用以下几种策略。

1. 创设情境。

任何语言的表达都是需要一定语境的, 训练学生的口语可以通过创设一些有意义的情境, 使他们在设定的情境中进入角色, 展开表达训练。如模拟教师讲课、记者采访、发言人答记者问等, 这种训练方式学生很感兴趣, 练习热情也很高。由于这种训练临场性强, 在模拟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应变能力都能得到极大锻炼。如在假设一次家长会场的情境, 在家长会上作为教师需要与不同的中学生家长展开对话, 又具体假设为三个家长分别是学习成绩优、中、差的三个家长。这样的情境更加生动有趣, 学生可以联系到学过的理论展开与三位“家长”的对话。实践证明, 利用短剧进行角色表演, 不仅可以锻炼语言技巧, 还可以激发学习兴趣, 是培养和提高成教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有效方法之一。

2. 规范的示范性。

教师规范的示范不仅可以在普通话的发音上, 还可以在教师态势语等方面给学生以示范。从语音的准确规范, 讲授过程的志足、言文、情信、辞巧, 到教态的自然、大方、富于变化, 无论是作朗读、朗诵、演讲或表达各种情感和语调的演示, 还是组织学生练习, 对其实践进行评价, 口语教师都是在作示范。好的示范能赢得学生的信任、敬佩, 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实践欲, 为搞好口语课的教学奠定基础, 也为寓德育、美育于口语教学中开辟道路。教师的言传身教时刻都在影响和感染着学生。教师的行动是无声的语言、有形的榜样, 同样, 教师的语言就是有声的行动、无形的楷模。

3. 有针对性的指导。

不同地域的学生、不同发音面貌的学生都需要教师有的放矢地进行实践上的指导, 因材施教。学生所讲方言的语音各具特点, 由于学生语言表达各方面的基础参差不齐, 不同教育对象、不同专业的讲授要求和技巧各有侧重与差异, 教师的职业用语必须规范、简明、意切, 因此口语教学就要针对学生的方言特点和表达基础, 有重点地讲练、辅导。教师可以按照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分组, 比如n、l发音混淆的分为一组, 平翘舌音混淆的分一组, t、q发音混淆的分为一组, 这样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每组制定明确的训练目标, 教师进行单独的发音指导训练, 如讲解n的发音时告诉学生这个音的气流是从鼻腔出来的, 而发l音时, 气流从舌两边出来, 让学生自己边练习边体会。

4. 利用现代化教学设备。

借助现代化的影音设备, 通过网络获取教学资源, 如关于普通话中的轻声词语、儿化词语、朗读篇目等都可以借助现代化的设备让学生学习规范的发音, 避免出现语音语调上的错误和缺陷。还可以结合教学进度播放影音, 将抽象化的理论教学、程式化的单调训练与感性化的审美欣赏紧密结合起来,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 为学生的学习提供规范的资料, 让学生训有依据、练有榜样。

5. 普通话机测后带给学生的难度。

教师口语课程在训练的措施上应有所改变。采用启发式教学、讨论式教学的训练思路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给学生一个讨论的题目, 分成正反两方, 进行辩论的方式, 这有利于训练学生的思维与语言表达的能力。机测施行后势必给学生过普通话的级别造成一定困难, 但是有效的课堂训练也能逐渐克服某些学生的语音问题。比如通过让学生多听标准的普通话录音, 包括字、词和朗读篇目, 让他们了解机测时要求他们需要达到的是什么样的语音调值等。

虽然说教师口语课程的教授需要更多的实践, 可是在实际的操作中出现很多问题, 如教师口语课程的课时缺少, 学生人数众多 (合班) 。这使得在具体的实践训练环节, 教师们顾了理论而顾不上实践, 顾得上第一编的授课却没时间顾及教材的第三编, 或者是顾得上部分学生的语音指导, 却又疏于其他学生的语音指导。虽然存在种种问题子, 可是教师口语这门课程的应用性和实践性的特征永远应该指导教师在教学上以实践和训练为第一要任, 让学生多说、多练、多讲、多演。

参考文献

[1]桂诗春.应用语言学[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2001.

[2]国家教育委员会示范教育司.教师口语[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6.

论小学语文课程中语文园地教学 篇3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程;语文园地;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语文教学是孩子从文字去感知世界丰富多彩、用语言去表达交流的一门课程。小学生作为祖国的花朵,更应该注重其对语文课程的学习,帮助其提高阅读、认知、表达能力,为其今后的学习奠定一定的基础[1]。语文园地教学在提高小学生语文学习兴趣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由多次观察发现,小学生对语文园地充满着浓厚的兴趣。因此,笔者在此篇文章中将会对语文园地在教学中的优点进行探讨。

一、语文园地的优点

在语文课程的教学中,笔者发现不少学生对每章节最后的“语文园地”有着浓厚的学习兴趣。语文园地这一教学板块既有对前期学习知识的回顾,又通过一系列的要求提高了对小学生语文的学习能力,帮助小学生在相关要求下提高自身的听说读写能力。

(一)章节要点回顾

语文园地这一模块中有对学习章节的要点回顾。要点回顾,既可以帮助学生对所学习的知识进行巩固,又能帮助小学生在回顾性的过程中发现新的问题,而不断提高自身的知识丰富程度。章节回顾是自身对上一章学习效果的评价,可以知道自身的不足,查漏补缺,提高自己的语文学习能力,夯实自身的学习基础。同时,章节回顾又是下一段内容学习的基础,在语文教学中有着承上启下的教学作用。因此,语文园地对小学生语文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语文园地对学生语文学习有一定的能力要求,在每章的语文园地中,不仅仅要求小学生通过“看”进行对知识的学习,而必须通过“读”“写”“说”三方面帮助小学生对所学习的知识进行巩固与扩展。语文园地将整体教学推向图像文化,在语文园地中,不仅包含单调的文字,还通过图片、人物图像来减轻学生对于文字教学的厌烦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

(三)培养学生能力

语文教学对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有一定的要求。在语文园地学习中,要求学生能够倾听他人想法、表达自身渴望、读出优美词句、写下真实感受。而培养小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又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宗旨,相得益彰。同时,语文园地对提高小学生的精神文化层次还具有重要意义。可见,语文园地在培养学生能力中的重要性。

二、语文园地的教学建议

(一)多媒体教学

现在大多数学校都具备多媒体教学的条件,多媒体教学可将单一的文字转化为色彩缤纷的图片、艺术字,满足小学生年龄段的喜好,提高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将语文园地的教学内容以多媒体形式表达出来,无疑具有一定的正向作用。语文园地本身就能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在此基础上使得语文园地的内容板块更趋向于丰富、活泼,帮助学生在玩乐中获得知识,在学习知识中培养兴趣。这对小学生语文教学是十分受用的。多媒体设备包括电视、录音机、投影仪、幻灯片等等,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将影音、文字、图片相互集合来进行教学,此种立体式教学方式不仅可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同时还可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学生自身的感官,对文章相关的知识点进行全面学习,充分地理解文章内容和所学知识点。使用多媒体教学还可让很多抽象的问题形象化,让学生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可有效地节约时间和人力,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师生互动

现代教学早已脱离了“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现代教学中,更注重于师生之间的沟通、互动[3]。师生在课堂上的相互交流能在很大程度上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能够使每个学生能在极大程度上被课堂氛围所感染,提高学习的主动性,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同时,还鼓励学生多问问题,对于有难以理解的问题时,积极提出,不要有遗留。并对能够提出问题的学生进行表扬、奖励,以带动学生敢讲敢说的风潮。让老师能够在教学中了解学生所出现的问题,并进行讲解,扩宽学生的知识面,帮助学生进步。

(三)角色互换

不少学生不敢表达出自己的想法,在课堂上表现不活跃,回答问题时较为害羞,习惯低着头。角色互换是指让学生来当老师、老师来当学生的一类教学模式。让学生来当老师,既能使其了解教师工作的意义,又能锻炼学生的胆量。让老师来当学生,可拉近师生关系,增加教师的亲和力。同时,老师也可以从学生的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的问题,并对其进行改正。角色互换的教学模式可培养学生的责任性,尊重教师的工作,又能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激发学生对语文园地的学习兴趣。

三、结语

小学语文课程中语文园地教学是具有重要意义的。语文园地板块通过生动活泼的文字来对小学生的章节知识进行回顾总结,图文并茂,并结合听说读写方面的练习题,帮助小学生不断提高自身的语文学习能力。语文园地板块可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小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帮助小学生对所学习的知识进行巩固。同时,每位教师应顺应小学生的学习方法,逐渐改善自己的教学模式,使得语文课堂生动化、意义化,以提高每位小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热情,提高小学生的语文水平。

参考文献

[1] 刘学华.“园地”教学探讨[J].小学科学(教师版),2013(9).

[2] 陈秀菊.小学语文课程中“语文园地”教学分析[J].新课程学习(学术教育),2013(1).

语文教学论考试重点 篇4

其实质是解决语文教育的内容的;学校教育中涉及到经验;为特定目标服务的经验;经验包括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存在于不同实体中的经验;不同级别的经验。

语文教学:学校的语文教学活动,是一种有计划、专门化的在教师组织和指导下的言语学习活动。具体说明:其实质是解决如何教学的问题的;是语言学习而不是习得;是学习语言的运用而不是学习语言知识;师生双方,生在师的指导下的学习;通过一定的中介来完成的(言语作品);目标导向性;是母语教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对象:课程与教学的诸现象进而揭示其本质。特点:综合性、理论性、实践性

学习方法:学习理论;观摩他人教学;反思与实验

语文课程标准是国家教育行政机关按照国家的教育方针、教育法规,用纲要的形式来规范语文课程的指导性文件。功能:教材编写的依据;实施教学的依据;评价教学的依据;考试命题的依据。

语文的含义

(一)由语文的由来来看,语文是基础教育中的一门学科,是一个基础教育的学科名称。

(二)从内容上看,语文包含语言与言语,涵盖了听、说、读、写,涵盖了语文教学的全部内容。

语文课程目标就是从语文学科的角度规定的语文课程人才培养的具体规格和质量要求。是指通过具体的语文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使学生在某一时间内预期要实现的变化结果。语文课程与教学目标的特点:预期性;指向性;调控性;评价性 依据:社会需要、实际条件、学科性质

语文课程目标的表述框架:课程目标分为总目标和阶段目标两部分。两条线:明线与暗线。明线: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暗线: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语文课程三个维度目标:知识和能力目标是语文叫徐的基本目标;过程和方法是必须关注的长期目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语文课程本身应有的目标。

语文课程三个维度目标实质:过程与结果的统一;认知与情意的统一;接受性与体验性的统一

九年义务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语文素养,通过对语文有长久的修养和训练,学生在语文方面表现出的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学识、能力、技艺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丰富内涵。

语文素养构成模型:

1、基础层:知识视野、智力发展、个性人格、思想水平道德品质审美情趣文化品味、语言积累

2、动力层:语文学习态度、语文学习动机、语文学习习惯、语文行为意志

3、实施层:语文知识、语文感悟、语文思维、语文技能

4、操作层:听说读写

韩雪屏最早提出了语文素养的“冰山模型”,她认为语文素养作为语文课程的目标理念,其实质在与倡导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应关注“冰山”隐匿于水中的部分,树立以学生终身发展为宗旨的教育伦理观,这将是语文教育者的不懈追求。构思解释:

1、语文素养是一个由多种要素组成的运动系统

2、语文素养的养成过程是一个各种要素相互作用、相长互生的过程

3、语文素养的结构和运作总是存在于一定的语文环境之中

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一、注意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让学生在熏陶感染与体验中提升人文素质

二、语文教育要注意汉语言文字的特点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

四、把握语文课程的实践性,培养学生的言语能力 学习方式:指学习者在完成学习任务过程中的基本行为特征和认知取向,它是人们在学习时所具有或偏爱的方式,即学习者在研究解决其学习任务时所表现出来的具有个人特色的方式。它是学习者持续一贯表现出来的学习策略和学习倾向的总和。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完成学习任务或实现学习目的而采取的一系列步骤,其中某一特定步骤称为学习方法。

学习倾向:包括学习情绪、态度、动机、坚持性以及对学习环境、学习内容等方面的偏爱。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具体内涵:(1)自主学习,是指学习主体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对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具有自觉的意识和反应的学习方式。主动性、独立性、自控性(2)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学习群体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互动性、交往性(3)探究学习,是指学生独立地发现问题、获得自主发展的学习方式。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开放性 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的特点:课程形态多元化、课程内容综合性、课程目标多元性、课程实施的动态性、课程建设的开放性

高中: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修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性相统一的原则,构建开放、有序的语文课程。

语文课程资源:广义:提供给语文课程活动,使其充分发挥功能的一切资材。狭义:课程实施过程中需要的资材。

语文课程资源特点:丰富性、动态性、组合的广延性、潜在的教育性

语文课程资源种类:功能:素材性和条件性;空间:校内、校外;管理:国家、地方、校本;物理:文字、实物、活动、信息化;重视程度:显性、缄默;可见程度:显形、隐形

前人研究成果:体现说、依据说、文选说、例子说 需解决的四个问题:是教育还是教学中使用?专门编制的吗?与课程资源的关系?传递的到底是什么? 语文教材是为了实现语文课程目标,承载、反映语文课程内容的供师生在语文教育活动中使用的一切材料的总和及所含的信息。

语文教材的概念:泛指在学校、家庭、社会生活中对社会个体的语文素养产生积极影响的各种材料,特指根据语文教学大纲、课程标准或教学需要编写制作的用于学校语文教育的有关材料,包括语文教科书、教学参考书、练习册、音像材料等,专指语文教科书,即我们平常所说的教材。

语文教材的特征:丰富性、模糊性

语文教材的结构:范文系统(定篇、样品、例子、用件)、助读系统、知识系统、实践活动系统

语文教材的功能:社会功能、文化功能、教育功能、训练功能 语文教材编排模式:章节式、单元式

语文教材的编排顺序:历史为序、以思想、生活内容为序、文体为序、语文能力为序、语文学习活动为序

语文教科书的使用:

一、合理选择教科书(主观意趣、客观条件)

二、树立用教科书(教材)教的理念

三、理解编写理念和编写意图:把握总体结构、把握体例、把握教学任务是如何在教科书中体现的、把握语文知识系统、把握范文系统、把握实践活动系统

四、灵活使用使用教科书:灵活处理教学程序、对教学内容做必要的补充、删减和修正

语文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开发、利用 利用原则:优化性、全面性、个体性

存在问题:教科书仍是主要形式(加强培训);开发主体的单一化(培养学生);利用不充分(重视教学)

对策:

1、加强对教师的培训,提高教师的语文课程资源开发意识和开发技能

2、注重对学生的开发意识和开发能力的培养

3、重视教学在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中的积极作用 注意问题:以语文教材为中心,兼顾其他;既要重显性,又要重缄默;语文与其他课程资源的整合

教学方法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所采取的处理教学的活动方式和技巧。教学方法的分类:

一、语言为主的教学方法

(一)讲授法1.讲述、讲解、讲读、讲演

(二)谈话法,又称问答法,是教师通过学生有目的、有计划的问答对话,把学生引入教学过程,理解、掌握基础理论知识的教学方法。

(三)讨论法

讨论法教学是根据教材中的重点、难点、疑点,师生共设问题的情境,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采用师生间、学生间讨论答辩的方式,进行多向性互动式教学的一种教学方法。

二、实践活动为主的教学方法

实践活动为主的教学方法是学生通过参加实践活动运用、获取知识、发现解决问题、形成技能技巧、锻炼意志品格的教学方法,主要有练习法、读书指导法等。

三、实物为主的教学方法

实物为主的教学方法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把实物、教具等提供给学生观察、认识、研究,使学生从直观感知开始,逐步实现教学目标的教学方法。实物为主的教学方法主要有演示法、图示法等。

教学方法的选用依据:

1、依据教学目标

2、依据教材内容

3、依据学生的基础

4、依据教师的特点 语文学法指导

一、目标:

1、培养自学能力:使用工具书的能力;确定学习重点的能力;质疑、析疑、解疑的能力;自练、自测的能力

2、培养自学的习惯:心理习惯、行为习惯

二、内容:

1、优化学习动机

2、教给学习方法:预习、听课、观察、复习、总结

3、揭示学习规律:知识与能力辨证统一、语文---思想---语文、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三、形式:理论指导、范例指导、经验交流

常用的五步教学法(介绍作者时代背景-阅读-分析内容特点-总结-复习);魏书生六步教学法(定向-自学-讨论-答疑-自测-自结);钱梦龙三主四式教学法(教师主导,学生主体、训练主线,教读式、自读式、练习式、复读式);上海育才中学的读读讲讲议议练练;宁鸿彬通读-质疑-理解-概括-实践;钟德赣五步三课型反刍式(总览-阅读(导读、仿读、自读)-写说-评价-补漏,(自练、自改、自结三课型)课堂教学评价是以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为研究对象,依据一定的方法和标准对教学的过程和效果做出客观的衡量和价值判断的过程。它对加强教学管理、检查教学质量、交流教学技能,总结教学经验起到重要的作用。

写作教学的理念:

(一)呼唤写作主体的回归

(二)实现“人”“文”的融合(三)培养学生良好个性及创新意识

(四)以学生的生活实践为基础

写作教学的内容:

一、写作素材积累

二、写作思维训练

三、想像能力培养

四、写作知识教学

写作教学的程序:

一、命题(一)命题的要求1.命题要有教育性2.命题要有计划性3.命题要有针对性4.命题要有迁移性(二)命题的方式1.直接形式的写作命题2.间接形式的写作命题(1)材料作文(2)话题作文(3)情境作文3.自由拟题写作

二、指导(一)审题指导(二)立意指导(三)选材指导(四)谋篇布局的指导(五)修改指导1.指导修改的内容 2.指导修改的方法(1)自读自改法(2)互动修改法(3)当堂修改与过后修改

三、批改(一)作文批改的原则1.全面性原则2.针对性原则3.尊重性原则 4.启发性原则(二)作文批改的方法 1.批。批有眉批和尾批两种方式 2.改。改就是改正作文中字、词、句、标点符号等方面的问题。改有增、删、换、调四法。(三)作文批改的方式 1.精批细改和重点批改 2.全面批改和轮流批改 3.书面批改和当面批改 4.自我批改和合作批改

四、讲评:写作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是讲评,是对全班作文情况的总结、评价,是引导学生对写作实践进行综合、分析、归纳,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活动。(一)综合讲评(二)专题讲评(三)典型讲评(四)对比讲评

写作教学的方法:教学课型:讲练式、讲授式、演练式、评议式、评改式 写作教学模式:观察——分析——指导模式、语言与思维相结合的模式、分格教学模式、读写结合的教学模式、文体中心教学模式、快速作文教学模式、重视过程教学模式、活动作文教学模式、dcc作文教学模式和非构思教学模式。

口语交际相对于听说的特点:内涵更具整合性、外延更具丰富性、教学更富宽广性 口语交际教学的内容:1.听话训练的主要内容:听话的态度(“耐心专注地倾听”)、听话的能力(语音辨识能力、听话的记忆能力、听话的理解能力、听话中的评判力)。2.说话教学的主要内容:说话的态度(诚实与礼貌,积极与自信,以及谦虚与负责任,勤于反思等)、说话的能力(组织内部语言的能力、快速的语言编码能力、表情达意的发码能力、语言的监控能力)、体态语与副语言的合理使用。3.应对能力的培养:口语交际中,根据对方的谈话内容或变化的场景,调整思维、说话内容和方式。

口语交际教学的方法:选择适当的话题、创设交际情境、体现交际互动、灵活及时评价 语文综合性学习

定义:以语文学科为依托,以综合性内容和综合性形式为凭借,以学生的整体发展为目的的一种课程形态。

价值:有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有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展;有助于学生交流意识和交流能力的培养。

目标:强调学生整体素养的培养;强调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的培养;多种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合作能力的培养;亲力亲为的实践体验。特点:综合性、开放性、实践性、体验性、自主性

实施:

1、准备阶段:确立主题、制定学习方案

2、实施体验阶段:收集筛选资料、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写出学习报告

3、表达交流与评价阶段

评价: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内容综合化、评价标准个性化、评价方式多样化。

注意问题:

1、切忌依赖语义教材,应充分利用和汁发语文课程资源。

2、切忌放弃教师指导,放任学生自主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

3、切忌形式单一,应开展多样化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

4、切忌目标单一,应着眼于学生素养则整体素养提高 语文教师的职业素养:

一、知识素养:

1、语文专业知识素养:语言学知识、文字学知识、文章学知识、文艺学知识、美学知识

2、科学文化知识素养

3、教育科学和心理学知识素养

4、信息技术应用知识

二、能力素养:

(一)备课能力:1领会课标的能力2钻研教材的能力3了解学生的能力4设计教学活动的能力5编写教案的能力

(二)说课的能力

(三)实施教学的能力1教学组织能力2语言表达能力3书写写作能力4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5教学应变能力6语文评价能力

(四)评课的能力

(五)教育研究能力

三、道德素养

1、敬业精神

2、热爱学生 专业发展途径:学习、实践、反思 语文课程评价

功能:诊断与反馈、督促与激励、评定与选拔 种类:按评价内容:单项与综合;按评价对象:自我与他人;按评价方法:定性与定量;按参照标准:相对、绝对、个体内差;按功能用途:诊断、形成、总结

新理念:目的上强调发展性、内容上强调全面性、手段上强调多样性、主体上强调多元化

学生语文素养的评价:考试、成长档案袋 语文课程性质(1)工具性:“工具性”主要着眼于语文课程培养学生语文运用能力的实用功能和课程的实践性特点,中小学设置语文课程,是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他们具有基本的听、说、读、写的能力。

语言是语文、语文课程的基本构成因素,语言的工具性不但决定了语文的工具性,也决定了语文课程的工具性。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也就是语文本身是表情达意、交流思想的工具,是人脑思维的工具,是传承文化的工具,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工具。它主要表现在使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获得一种语文学习、交际能力,即运用母语进行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的能力,并借此更好交际交流,更好地学习工作和生活。

体现工具性注意事项: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重视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重视开辟语文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2)人文性:“人文性”主要着眼于语文课程对于学生思想感情熏陶感染的文化功能和课程所具有的人文学科的特点。人文性目标在于提高个体的民族文化素质、文化品位和传承祖国民族文化,促进个性的健康成长和健全人格的养成。人文教育内容:①接受和理解语文本体所承载的各种民族历史文化信息。②体验和吸收汉语汉字中所包含的民族的思想认识、民族感情。③开掘汉语汉字本身的人文价值,注重体验汉民族独特的语文感受。④追求自由精神和独立意识。强调个学生的自由与尊严,尊重学生的自由及自主,把“选择权”还给学生,精心呵护、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反思和怀疑批判的精神。⑤强调每个人独特的生命价值,尊重学生的独特性、差异性和多样性,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

体现人文性的注意事项:注意语文课程的价值取向;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3)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强调语文学科的人文性而不能取消它的工具性;强调语文学科的工具性而不能淡化它的人文性;工具性是基础, 人文性是核心,两者相辅相成,不可机械割裂。

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与人文性不是互相排斥,也不是各自独立地处于并重的地位,而是有机的统一体。工具性着眼于,人文性着眼于。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具体体现为: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通过语文的学习,切实掌握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的基本技能,从而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为学生今后的学习生活服务。同时,语文课程要关注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态度和生活的亲身体验,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培养一种自主、合作、探究性的良好行为和学习方式,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塑造健康的心理品质和高尚的人格,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

语文课程教学论 篇5

第一章:

什么是课程?什么是课程论?

课程各级各类学校实现教育目标而规定的教学科目及它的目的、内容、范围、分量和进程的总和,包括为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而营造的学校环境的全部内容。

课程论是依据对学科系统、学生心理特征、社会需要的不同认识和价值取向而建立起来的关于课程编订的理论和方法体系。什么是教学?什么是教学论?

教学是教师引起、维持、促进学生学习的全部行为方式。

教学论是教育学中的一门分支学科,研究教学情境中教师引起、维持、促进学生学习的行为方式,对教师的行为方式进行科学概括,作出一般的、具有普遍性的规定或解释,用以指导教学实践。

课程论与教学论的关系?

国外四种意见:1.课程论与教学论之间彼此独立。2.两者相互交叉。3.两者相互包含.4.两者既互相独立,又互相作用。

国内四种意见:1.教学论包含课程论 2.课程论包含教学论 3.相互独立论 4.课程与教学整合论。

现代课程与教学论:二者正通过整合,达到统一。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发展演变:

1孕育于教育学时期(1902——1918)。1902年钦定京师大学堂设立师范馆,开设《教育学》中的“国文教授法”。

2.国文教授法时期(1918-1924).重点四暗示教师的“教”,很少涉及学生的“学”。3.国文教学法和国语教学时期(1924——1939)陶行知倡导将“各科教授法”改为“各科教学法”

4.语文教材教法时期(1939——1978)突出了语文教材研究 5.语文教学法和语文教学论时期(1978——1989)6.语文教育学时期(1989——1997)7.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时期(1997——今)教育史上曾出现过的三大课程流派的是什么?

•学科中心课程论的课程目标 以掌握学科的基本知识、基本规律和相应的技能为目标。•人本主义课程论的课程目标 以追求人的和谐发展为目标,希望在教育过程中实现和发展人的本性、人的尊严、人的潜能。•社会再造主义课程论的课程目标 是主张根据社会的需要确定教育目的和课程活动。

世界上最早的教学论专著是什么?

中国古代的《礼记〃学记》篇是世界上最早的教学论专著。一般认为最早的较为系统的教育学专著是什么?

一般认为,最早的较为系统的教育学专著是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 里面有教育原理、教育制度、学校组织、课程设置、教学法等。在我国,教学的词义主要有哪几种? 在我国,教学的词义主要有四种。

教学即学习指自学和通过人教而学两种不同途径的学习

教学即教授 1912年公布的《师范学校规程》中规定教育学科包含教授法,教学即有了教授之义。教学即教学生学 1917年后,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教学生学。”据此,“教学”的含义即“教学生学”。

教学是教师教和学生学 根据凯洛夫的《教育学》中,“教和学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的观点,“教学”的含义是:教师教和学生学。教学理论流派主要有哪些?

哲学取向的教学理论 以知识授受为逻辑起点、从目的和手段进行展开的教学理论体系。行为主义的教学理论 把刺激—反应作为行为的基本单位,认为学习即“刺激—反应”之间联结的加强的教育理论体系。认知教学理论 认为教学就是促进学习者内部心理结构的形成或改组的教学理论体系。非指导性教学理论 认为教学即促进,促进学生成为一个完善的人的教学理论体系。

在人们的思维和研究中,“教学什么”和“怎样教学”的不同侧重会导致怎样的结果?为什么?

突出“怎样教学”,孕育出了以教学方法为核心和取向的“教学思维”方式,促进了教学方法的发展。但内容决定形式,仅有教学方法的花样翻新,无法使教学出现质的变化,会影响教学的改革和发展。

突出“教学什么”,孕育了以课程为核心的“课程思维”方式,使人们自觉地站在“教什么”的课程立场来认识和解决“怎样教学”的问题,但开发出的课程必须要有适当的教学方法来实行,才能保证课程改革的成功。忽视教学方法,课程改革会最终搁浅。语文教学法的基本任务是什么?

认识语文课程与教学现象,揭示语文课程与教学规律,指导语文课程与教学实践。

第二章:

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什么是“

三、百、千、千”?什么是“五经”、“四书”?

三、百、千、千” 我国古代流传的最著名的蒙学读物,即《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主要作用是集中识字。

n “五经” 《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的合称,中国古代教育教材。n “四书” 《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部著作的合称,中国古代教育教材。什么是文选读本?

文选读本是我国古代用来进行读写训练的主要教材。如萧统的《昭明文选》(我国现存最早的诗文总集)、《古文观止》等,各类文选读本所选的大都是各个朝代的名家名篇。古代识字教学的经验有哪些?

集中识字,为读写打基础;使用韵语和对偶,便于朗读、记诵;正确处理“文”与“道”的关系;联系日常生活,激发儿童的兴趣 古代阅读教学的经验有哪些?什么是评点法?

熟读、精思、博览 以诵读为基础熟读,记忆理解,形成语感;在熟读的基础上精思,有所感悟;在熟读精思的同时,广泛涉猎,博览群书。

评点法 评点法是对文章进行“圈点”、“评注”,是古代阅读教学的主要方式。“圈点”是指在阅读时给字句画上符号。“评注”是把对内容和文字的评论写在正文旁或行间。古代作文教学有哪些经验?

注重基本功训练,读多写多改,作文从模仿入手,先放后收 中国传统教育有哪三大问题?

语文教育的性质和目的问题-语文教育成了政治教育、道德教育的工具,成了科举考试的附庸。教学内容问题-教学内容陈旧片面,主要是识字、读古文、作古文。教学方法死板、单一,就是诵记和模仿。

中国传统教育有哪“四大弊端”?

脱离语文实际,脱离应用实际,忽视文学教育,忽视知识教育

近代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巨大变革有哪些?

1904年语文单独设课。国文名称出现(1912年)。现代文进入语文教学。语文单独设科,《奏定学堂章程》的意义

1.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政府正式颁布的第一个现代学制,史称“壬寅学制”。—1902《钦定学堂章程》

2.1904《奏定学堂章程》“癸卯学制”。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政府正式颁布,在全国范围内推行的现代学制。实行分科教学,是我国现代教育的开始。把语文课程从古代的综合性社会学科中分离出来。标志着传统语文教育向现代语文教育的过渡。语文学科曾用过的名称有哪些?语文学科独立后的第一个名称是什么?

曾用过读经、词章、字课、习字、作文、读经讲经、中国文字、中国文学、国文、国语、语文、汉语、文学等名称。

“国文”是我国教育史上语文学科从古代传统教育的综合性社会学科中独立出来后的第一正式名称。

现代语文产生的背景是什么?表现在语文教学中的主要变化是什么? 现代语文学科是新文化运动、特别是白话文运动和国语运动的产物。

在“白话文运动”和“国语运动”的推动下,北洋军阀政府于1920年通令全国,小学开设“国语”,主要教白话文;中学开设“国文”仍然教文言文。

30年代的研究:主要讲解内容、全面理解和掌握文章的内容和技巧、精读和泛读相结合、指导学生自学。

语文学科的定名:

1949年,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根据原华北人民政府教育部教学改革的经验,接受叶圣陶的建议,统称“国语”、“国文”为“语文”。简述关于《红领巾》教学的讨论。

1953年,在普希金指导下因课文《红领巾》教学引发了一场教育大讨论,内容涉及教学时间和效率,教师的积极性和学生的主动性及各自在教学中的作用,组成语文课的因素及分析等教学方法。这场讨论推动了语文教学方法的改革,建立了现代文教学模式。简述“汉语、文学分科教学实验”。

为了避免语言、文学混合教学所产生的弊端,我国语文教育在1956年秋实行汉语、文学分科教学实验。汉语系统地讲授汉语知识,文学强调纯文学和文学史系统。这是我国第一次有组织有领导的对语文教学的科学化和系统化的探索。时间虽短,却为以后的语文教学改革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教训。

二十世纪60年代初语文教育大讨论的贡献?

确定了语文是基础工具的学科性质;编写出了以现代文为主的相对稳定的全国通用教材;提出了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教学的原则。

第三章: 语文课程基本理念 1.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3.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4.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对语文名称的不同认识。

对语文名称有多种认识,语言文字(吕),语言文学、语言文章(叶),语言文化,汉语文学,等等,不同的名称说明人们对语文课程认识不同,也说明人们在不断探索语文课程及其性质,并在不断深化对语文课程的认识。怎样理解语文课程的基础地位?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是一切学习的基础,是工作和生活的基础,“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的性质和基本特点?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为什么说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语言是一种特殊的工具,它是思维的物质外壳,任何语言的形式都是同其思想情感的内容一起存在的。学习语文不能离开它所负载的文化,离开了就要成为空洞无物的东西。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使它区别于其他学科,语文学科的人文性使它区别于其他工具。若不能正确理解二者的统一,就会出现各种偏差。新课程的基本价值取向是什么?

新课程的基本价值取向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这是我国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的根本要求。“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要求21世纪的中国课程顺应时代潮流,追求新的课程理念。

新课程目标体现哪些新的价值观?

确立起新的知识观。通过确认知识的不确定性,新课程具有了“探究本位”、学生中心的性质。确立起新的学生观。新课程把学生的个性发展视为课程的基本目标。确立起课程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回归生活世界是新课程目标的重要特色,它使新课程植根于社会生活的土壤。

谈谈对语文课程“三维目标”的认识。

从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理念出发,加强课程目标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重要维度。从语文课程的性质和特点出发,突出课程目标的实践性,将“过程与方法”作为另一重要维度。从现代社会对公民素质的要求出发,对语文“知识与能力”这一维度也有新的理解。三维目标密切联系,相互渗透,在教学中统一,在过程中统一。语文课程目标有哪些作用?

语文课程目标的作用:导向作用、推进作用、控制作用、评价作用、管理作用等。语文课程目标有哪些特征? 明确性和模糊性,连续性和阶段性。语文课程总目标的基本精神突出了哪些思想?

总目标是基于人的终身需要以及和谐发展所必须具备的基本语文素养而提出的,其基本精神体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思想性与审美性的统一。具体说来,其中突出了以下思想。

1、突出了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2、突出了现代社会对语文能力的新要求。

3、突出了语文课程的实践性本质。

语文新课程在识字与写字目标中突出了哪些方面?

新课程标准加强了在情感态度方面的要求,重视识字写字的姿势和良好习惯的培养。例如“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对学习汉字有浓厚的兴趣,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强调逐步培养独立识字的能力,例如“能熟练地使用字典、词典独立识字,会用多种检字方法。还强调通过识字写字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在课堂阅读活动中,教师担当着什么样的角色?

教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也是阅读中的对话者。教师作为文本与学生的中介,他的思想深度、文化水准、人生经验、审美水平要高于学生,他可以起向导的作用,但决不能取代学生在阅读中的主体地位。(要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在阅读教学中,存在着多重对话关系,如学生与作者、文本对话,教师与学生的对话,学生与学生的对话,教师与作者的对话,但对话的中心是每一个学生个人。必须强调阅读的自主性和独立性。文本的意义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行发现、自行建构起来的,要让学生自己阅读,自己学习阅读。要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了解语文新课程在培养学生个性化写作能力方面的要求

鼓励自由表达,在写作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例如“力求有创意的表达”。倡导写作的个性化,例如“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 语文新课程关于口语交际的技能要求必须在哪些前提下才有意义?

口语交际的核心意思是“交际”二字,所以情感态度十分重要。表现为人际交往的文明态度和语言修养,如自信心、勇气、诚恳、尊重对方、有主见、谈吐文雅等。

语文课程目标强调以贴近生活的话题或情境来开展口语交际活动,重视日常生活中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重在参与,体现了口语交际的实践性。综合性学习阶段目标要求学生在哪些方面有所发展? 1.乐于探究2.自主学习3.主动参与4.勤于动手 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目标简析

由总目标、必修课程目标、选修课程目标构成,较好地实现了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目标的衔接,体现了高中语文课程目标的特点。总目标要求学生在五个方面获得发展: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必修课程目标:阅读与欣赏,表达与交流

语文课程标准的性质和作用是什么?

语文课程标准,是由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制定颁发的,用纲要形式规范语文课程的指导性文件。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制定语文课程标准的依据有哪些?

国家的政策法规,国情的特点,学科的知识结构和教学规律,社会的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等。

1978年《全日制十年制学校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对语文知识提出的具体要求是什么? 精要 好懂 有用

1963年《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草案)》有什么特点?

明确地提出语文学科的工具性质。强调语文学科的个性特色。提出:“一般不要把语文课讲成政治课,也不要把语文课讲成文学课。”正确阐述了语文教学中的“道”和“文”不可分割的科学辩证关系。指出“以道为主”“以文为主”“道和文并重”都不符合教学实际,强调文道统一。重视基本训练和能力培养。选材重视思想教育的任务。本次课程改革为什么用“课程标准”代替教学大纲?

1.从功能目标上看,从重视知识传授、技能培养的人的单向度发展转向重视“全人”发展,由重视选拔取向的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2.从课程内容上看,改变过于重视书本知识的繁难偏旧现状,密切课程与社会生活和时代的联系。

3.从课程结构上看,改变过于强调学科本位,强调学科间的联系与综合。

4.从教学方式上看,由关注怎么教的具体方法问题转向关注为什么教的目标问题和教什么的内容问题,关注教学的本质问题,努力引导、帮助和促进学生学习。

5.从课程评价上看,改变以往的评价过于强调甄别的选拔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6.从课程管理上说,增加了一定的弹性,有利于课程资源的开发和选择利用。什么是语文教材?

泛指对人的语言文字产生影响的一切书面的、非书面的语言材料;特指根据语文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编写的,供语文教学中师生使用的材料;专指语文教科书,即课本 语文教材主要有哪些功能?

语文教材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一些方面:智德启迪,语文历练,语文积累,知识扩展。中学语文教科书的内容要素形成了哪几个系统? 范文系统;知识系统;实践活动系统;助读系统 如何正确认识和把握(使用)语文教材?

(正确认识和把握语文教材,首先要具备三个必不可少的条件:一是转变教育思想观念,认识课程与教学的关系;二是要有真本领,即有比较扎实的语文功底,善读善写;三是有责任心,愿意刻苦钻研,精益求精。)统观全套教材,了解编辑意图;熟悉整册课本,明确教学重点;钻研教材内容,研究教学策略;灵活运用教材,适当调整。语文教学设计的正确指导思想是什么?

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强调师生交往的互动性和互惠性。在教学中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强调结论和过程的统一。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强调认知和情意的统一。正确处理基本素养与创新能力的关系,强调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选择教学策略。

语文教学设计的主要内容

明确语文教学目标;安排语文教学内容;选择语文教学方法:构成语文教学过程;组织语文教学评价。

如何理解“三维目标”中“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维度?

情感不仅指学习热情、兴趣、动机,更是内心体验和情感世界的丰富。态度不仅指学习态度、责任,更是指乐观的生活态度、求实的科学态度、宽容的人生态度。价值观不仅强调个人价值、科学价值、人类价值,更强调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科学价值与人文价值的统一,人类价值与自然价值的统一。

语文教学目标的陈述应该注意什么问题? 1 行为主体应是学生,而不是教师。

2、行为动词尽可能是可测量、可评价、可理解的。

3、行为目标陈述有两类基本方式:结果性目标方式,体验性或表现性目标陈述方式。

4、必要时,附上产生目标指向的结果行为的条件。

5、要有具体的表现程度。

6、一般情况下,语文教学目标陈述的基本要素有四个: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条件、表现程度。

例:“培养学生革命的骨气,提高学生写议论文的水平。” 上面的语文教学目标的陈述是错误的,指出其错误,分析其错误原因。

一般情况下,语文教学目标陈述的基本要素有四个: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条件、表现程度。语文教学目标陈述必须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行为主体必须是学生,只有这样才能体现学生的主动性。上面的陈述的行为主体是教师,而不是学生。其次,行为动词尽可能是可测量的,可评价的,可理解的,以便于教学时把握和评价时适用,上面的陈述不仅主体不对,而且也无法测量和评价,故其陈述是错误的。语文教学内容设计的原则有哪些?

1、语文内容与语文形式统一的原则

2、语文教学中发展智力的原则

3、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全面训练协调发展的原则

4、语文课程资源的优选和重构原则 语文教学内容设计的具体要求是什么?

教学内容要恰当,教学内容要充实,教学内容要做到重点突出、难点分散、疑点明确 语文教学方法设计的依据是什么?

要依据教学规律和教学原则,要依据教学目标与任务,要依据教学内容,要依据教师素质,要依据学生特点,要依据教学的组织形式、时间、设备条件 语文教学方法设计的原则是什么?

1、多样性原则。

2、综合性原则。

3、灵活性原则。

4、创造性原则。语文教学评价有什么意义?

测定学习成绩,鉴定教学效果,检验管理水平,获取反馈信息,预测发展方向 语文教学评价应注意什么问题?

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查学生实现课程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促进学生发展。突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都是必要的,但应加强形成性评价。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更应重视定性评价。实施评价,应注意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学生之间互相评价相结合。根据各学段目标达成的要求,抓住关键,突出重点,进行全面综合的评价。简介教案的内容及要求

课时计划包括课题,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课时,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后记等。教案必须具有科学性、创造性和实用性。识字教学的方式方法

关于识字教学的方式方法,目前影响较大的有集中识字、分散识字、注音识字、字理识字、字族文识字等。

第七章:

良好的阅读习惯包括哪些方面?

边读边思边动笔的习惯,使用工具书的习惯,勤于读书的习惯,质疑问难的习惯,健康读书的习惯

阅读能力的要素有哪些?

阅读感受力阅读理解力(基本阅读能力),阅读欣赏力,阅读评价力,阅读创造力,阅读迁移力

朗读技巧的训练突出哪四个方面?

(朗读是凭借声音语调,领会作者思想情感的阅读方法。是把无声的文字化作有声的语言。把单纯的视觉作用转化为各种感觉的综合作用,从而加强对书面语言的理解和掌握。)朗读技巧的训练应突出停顿、重音、语调、节奏等四个方面 朗读与默读、精读与略读的不同要求

朗读的基本要求是:用普通话,正确,流畅,有感情。默读是不出声的阅读,视觉接受文字符号后,直接发射给大脑,立即理解。应注意:

1、速度。

2、理解。3、习惯。

精读是一种为了达到对读物的充分理解而进行的阅读。这种方式要求认真、仔细、精确地研读读物,最后完全理解阅读材料的内容和形式。应注意:

1、全面理解,逐次研读。

2、仔细品味,融会贯通。

3、读思结合,边读边记。

4、灵活运用多种精读方式。略读训练要注意把握大意,抓住重点。提高阅读速度 凯洛夫的五环节教学法包括哪几个环节?

20世纪前期,苏联教育家凯洛夫创立了五环节教学法:

1、组织教学;

2、复习旧课;

3、讲授新课;

4、巩固新课;

5、布置作业。组织课堂讨论要注意什么问题?

1、明确目的2、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教师要有民主的态度 什么是“读读、议议、讲讲、练练”教学法?试举例说明。

该方法是阅读评点、谈话、讨论、讲解指导、组织练习等各种阅读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其一般程序为:指导学生阅读;组织学生讨论;精讲;进行口头或书面练习。例如(略)什么是“情境教学法”?

利用生活场景、图片、幻灯、投影、录像、演课本剧等方法,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具体直观的情境中观察、体验、思考、练习,从而掌握教学内容,完成训练任务。

第八章:

什么是写作?写作训练的内容主要有哪些?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表达思想、交流情感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达的过程。在中小学阶段,学生写作一般指的是学生写文章、写短文。

写作训练的内容主要有:育人训练;积累训练;思维训练;语言训练;技能训练;文体训练;写作速度训练

联想的方式主要有哪些?

联想的方式有很多,主要包括接近联想、相似联想、对比联想三种。通常所说的“爱屋及乌”、“睹物思人”、“瑞雪兆丰年”等,都属于接近联想。“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属于相似联想。“读书有`蜜蜂式`和`蚯蚓式`,是博采百花酿成花蜜,还是吃进泥土又排出土粒”,属于对比联想。写作教学中的思维训练包括哪些内容?

1、善于联想与想象;2、深入地思考生活;

3、全面、辨证地看问题;

4、多角度、多侧面地认识事物。

学生书面语言训练应达到什么要求?

1、准确;

2、简明;3、得体;4、生动。记叙文写作训练的要点是什么?

1、写清楚;

2、写具体;

3、恰当运用议论、抒情。说明文写作训练的要点是什么?

1、抓住事物的特征;

2、掌握说明的顺序;

3、语言准确、平实。议论文写作训练的要点是什么?

1、指导学生立意;

2、选用恰当的论证方法;

3、表达准确、严密。应用文写作训练的要点是什么?

1、强化常见应用文的格式训练;

2、语言要简明得体,注重规范性 写作教学的一般过程是什么?

教师引导,学生定向;教师指导,学生写作;教师批改,学生参与;交流讲评,互相沟通。写前指导应注意什么问题?

写前指导应适度、恰当。应把重心放在激发兴趣、开拓思路上,并给学生留下思考想象的空间,注重开启学生情感这一源泉。使学生觉得有东西可写,有方法可循。指导方式以集体为主,一般采用讲解法、谈话法和讨论法。作文批改的主要要求有哪些?

有针对性,讲求实效;多批少改;内容兼顾形式。作文讲评的主要要求有哪些?

要有重点;发挥多种功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作文讲评的常见方式是什么?

综合讲评;典型讲评;专题讲评;对比讲评。命题作文有什么特点?

命题作文是由教师出题目,学生据题作文的一种训练方式。

它有利于直接体现作文教学的意图,实现作文教学的系统性和规范性。能够密切配合阅读教学,便于教师进行指导、批改和讲评,避免作文教学的片面性和盲目性。但如果命题不当,就会使学生对作文产生畏难情绪,失去兴味,达不到训练目的。想像作文训练的具体方式有哪些?

关联式想象作文;扩展式想象作文;延伸式想象作文;假想式想象作文;寓意式想象作文;科幻式想象作文。

话题作文与供料作文的主要区别有哪些?

(话题作文是用一段提示语指明写作范围,启发思考,激活想像,让习作者在同一个谈话中心下,陈述各自从不同角度、不同立场产生的观点,或联想到的经历、体验。)话题作文与“供料作文”的区别主要在于:从审题上说,话题作文强调的是“有关”,不在审题立意上故意为难考生,而供料作文的主旨要与材料吻合;从文体上说,话题作文淡化了文体意识;从结构上说,供料作文中的“料”是必须使用的,而话题作文所提供的材料,仅起一个帮助学生理解话题的意思,写作时可以不联系材料。什么是研究性作文训练?其训练程序通常是怎样的?

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当中选择和确定研究性题目,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法,通过多种渠道主动地收集资料,加工处理资料,并撰写研究报告或研究论文。训练程序如下:选择课题;设计方案;收集整理资料;撰写研究报告或研究论文;及时评估与交流。

第九章:

口语交际训练的基本内容有哪些?

1、口语交际态度:耐心专注地倾听,自信负责地表达;

2、语音辨识力;

3、话语记忆力;

4、话语理解力;

5、话语的评判力;

6、口语表达能力;

7、口语应对能力。口语交际训练的方式方法有哪些?

听讲;诵读;复述;答问;讲述故事和见闻;专题演讲;即席发言;讨论或辩论,等等。语文综合性学习有何特点?

1、整体性 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整体性特点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

2、开放性 课程目标具有开放性;课程内容具有开放性;课程范围具有开放性;评价标准具有多元性。

3、实践性 强调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

4、自主性 突出学生的自主性,重视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精神,主要由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活动,自己选择学习目标,安排学习内容,选择学习方式,选择指导教师,决定活动结果呈现的形式。

5、生成性 随着学习活动的不断展开,新的目标不断出现,新的主题不断生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认识和体验加深,创造性的火花不断迸发,这是语文综合性学习生成性的集中表现。兴趣的种类有哪些?

需要所产生的兴趣,是对事物或活动目的的兴趣,叫间接兴趣,又叫理趣; 由选择所产生的兴趣,是对事物或活动本身得兴趣,叫直接兴趣,又叫情趣; 具有审美价值的兴趣叫乐趣。语言感知能力的获得靠什么?

语感能力的获得,不是单靠查字典或其他工具书,也不是单靠书面学习,而是根据在日常生活中积累的丰富真切的生活经验所形成的对于语言文字的感知能力。必须在日常生活中随时留意,得到真实的经验,对语言文字才会有灵敏的感觉。

第十章:

语文教师的专业能力一般包括哪些方面?

1、语文教学设计能力

2、语文教学实施能力

3、语文教学评价能力

4、语文教学研究能力5、班级和团队组织能力

6、运用教学语言的能力

7、语文教学应变能力 什么是语文教学研究?其最大特点是什么?

语文教学研究就是运用教育理论和语文教育研究的方法,研究和解决语文教育历史和现实中得理论和实践问题,认识和掌握语文教育的客观规律,以便提高教学质量,丰富教学理论,促进教学改革。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篇6

1、“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

2、当代教育学认为:教学是教师引起、维持、促进学生学习的全部行为方式。这种行为方式其中包括两大类:一是呈示、对话、辅导等主要行为方式,一是激发动机、课堂管理、交流、期望等辅助行为方式

3、教学论:是教育学中的一门分支学科,研究教学情景中教师引起、维持、促进学生学习的行为方式,对教师的行为方式进行科学概括,做出一般的、具有普遍性的规定或解释,用以指导教学实践。

4、布鲁纳的“发现法”是认知教学的代表。

5、非指导性教学,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的非指导性教学是情感教学的代表。

6:、钱梦龙老师的主要贡献就是创立了“三主”理论,即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

7、魏书生老师的的主要贡献,就是探索了语文教学中民主化和科学化问题。

8、三个维度是: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五个领域是: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9、2001年公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应致力于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10、语文课程目标的作用,(1)、导向作用。(2)、推进作用。(3)、控制作用。(4)、评价作用。(5)、管理作用。

11、在社会实践中突出了新的教育思想有、(1)突出了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体地位(2)突出了现代社会对语文能力的新要求(3)突出了语文课程的实践性本质

12、高中语文的总目标,(1)“积累 整理”(2)“感受 鉴赏”(3)“思考 领悟”(4)“应用 拓展”(5)“发现 创新”

13、课本专指在语文教材中重要地位的语文教科书。

14、语文教材的功能:德智启迪、语文历练、语言积累、知识扩展等功能。

15、现代语文教材内容的四要素:范文系统、知识系统、实践活动系统、助读系统。

16、使用语文教材的注意事项:

① 统观全套教材,了解编辑意图 ② 熟悉整册课本,明确教学重点 ③ 钻研教材内容,研究教学策略 ④ 灵活运用,适当调整

17、教师和学生是教学过程中最活跃的两个因素,决定着教学的成败

18、确定语文教学目标的依据:

a)语文课程目标、阶段目标、单元目标与教学目标 b)语文教学的实际水平c)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

19、语文教学内容设计的基本原则: a)语文内容和语文形式统一的原则 b)语文教学中发展智力的原则

c)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全面训练,各种语文能力协调发展的原则

d)语文课程资源的优选和重构原则

19、《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20、语文教学方法设计的依据: ①依据教学规律和教学原则

②依据教学目标与任务

③依据教学内容

④依据教师素质 ⑤依据学生特点

⑥依据学生的组织形式、时间、设备条件。

21、语文教学方法设计的原则:

①多样性原则

②综合性原则

③灵活性原则

④创造性原则

⑤优化组合原则

22、现代语文教学情景;有课堂教学、实验室教学、多媒体教学、自主性教学、课外活动教学等。

23、成功的板书和图示要求做到,既是教学内容的艺术展示,又是教学思路的直观体现,能够揭示中心,突出重点,理清思路,启发思考。

24、板书图示的能力要素:

①硬笔书法能力

②一定的制图能力和绘画能力,并逐步形成系统的教育工艺

③文明的书写习惯

④板书设计的能力

25、板书图示的美感要素:①简洁美、②含蓄美、③缜密美、④映衬美、⑤流动美、⑥奇异美、⑦形象美

26、语文教学评价的功能: ①测定学习成绩

②鉴定教学效果

③检验管理水平

④获取反馈信息

⑤预测发展方向

27、语文教学的评价方式:①目标检测、②水平考查、③选拔考试

28、阅读习惯和阅读兴趣(一)阅读习惯

①勤于读书的习惯 ②健康读书的习惯

③边读边思边动笔的习惯 ④质疑问难的习惯 ⑤使用工具书的习惯

(二)阅读兴趣 ①明确阅读的目的和意义

②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 ③主球阅读教学的审美境界

29、阅读能力

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逐步培养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能力。

(一)阅读感受力:即对语言文字的认知感受能力。包括认识字形、读准字音、弄懂字义、了解文意,初步感知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等。

(二)阅读理解力:指在阅读感受力基础上,深入到文章的字里行间去获取其意义的能力。(1)真正的理解是特定语境中的理解(2)理清思路

(三)阅读欣赏力:指在全面理解的基础上,上升到对作品思想内容和语言形式的审美观,要求驱遣想象,反复涵咏,实现情感体验,获得审美享受。

(四)阅读评价力:指在全面、深刻理解的基础上,对作品内容、形式的是非、优劣、得失进行理性的鉴别和评价判,实现价值判断。

(五)阅读迁移力:在理解鉴赏的基础上,通过想象、思辨和批判,达到阅读的最终目的,完成知识向能力的迁移,文本向实践的迁移,促进个性完美发展。

(六)阅读创造力:这是最高层次的阅读。指在阅读中有新发现,提出或解答作品原有内容之外的新问题。

30、对文章的内容和形式的研读过程,是阅读教学的中心环节。其中又可分为三个阶段:感知、分析、综合

31、分析阶段

(1)结构分析:目的是掌握文章的结构方式,并通过结构方式掌握内容。(2)内容要素:目的是让学生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3)写作技巧分析:目的是让学生认识和借鉴文章的写作方法。

(4)语言分析:主要是分析语言的规范性和艺术性,即语法分析、修辞分析和语言风格分析。

(5)重点分析:包括特点、要点,难点和疑点。

32、综合阶段的基本任务,是概括中心思想和总结写作特点

33、情境教学法最大的优点,是教学方式的科学化和教学内容的情境化。

34、选择教学方法的主要依据,第一是学生,第二是教材,第三是教师。把学生放在第一位

35、写作训练的任务有哪些

一、育人训练

二、积累训练

三、思维训练

四、语言训练

五、技能训练

六、文本训练

七、写作速度训练

36、思维训练:(一)善于想象与联想:想象是对原有的记忆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二)深入地思考生活:深入思考生活,是在用心感受生活的基础上对生活的理性认识。

(三)全面、辩证地看问题:看问题不能以偏概全,要引导学生学会全面地、辩证地看问题,抓主要矛盾,训练学生思维的开阔性、周密性。

37、记叙文写作训练要点:1.写清楚

2.写具体

3.恰当运用议论、抒情

38、口语交际教学的主要内容 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1.口语交际的态度

(1)耐心专注地倾听(2)自信负责地表达

2.语音辨识力3.话语记忆力4.话语理解力5.话语评判力6.口语表达能力7.口语应对能力

39、综合性学习的主要特点:(一)整体性

(二)自主性

语文课程教学论重点 篇7

王文彦、蔡明主编的《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及由福建师大的潘新和主编的《新课程语文教学论》先后于2002年和2005年问世。这两部书都站在知识更新的立场上,对我国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改革与发展进行了新的探索,这两部书自出版以来,被国内师范院校广泛采用,受到了较好的评价。

然而,这两本书对于新课标的理解、阐释,对各类语文教学的态度及在编纂的内容方面,都有着很多的不同之处。这里试从两书的写作教学的过程、方法等方面进行研究对比,分析了两书对于写作教学观的不同态度,进而提出了对写作教学未来发展的期望。

一、写作教学过程的比较

作文教学过程,一般指一个单元(一次作文)的过程。学生作文成效如何,往往与教者对作文教学过程的理解和把握有着很大的关系。王文彦、蔡明主编的这本书将写作教学过程划分为四个阶段:教师引导,学生定向;教师指导,学生写作;教师批改,学生参与;交流讲评,互相沟通。这四个阶段包含师生之间的关系,四个阶段循序渐进,紧扣新课标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理念,突出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地位。

潘新和主编的这本书虽然没有提出具体的一套写作教学过程,但从书中列举的两个经典案例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其十分关注写作教学过程。通过对比,王文彦、蔡明主编的书更注重写作教学过程的体系,而且偏重教学理论与原则方面,而潘新和主编的书更注重一些有特色的教学改革方法对写作教学过程的贡献与指导,偏重于指导实际操作。

二、写作训练方法比较

写作教学是一项系统工程,为使这一工程顺利进展,就一定要采用一些适当的训练方法。王文彦、蔡明主编的这本书非常注重写作训练,认为写作能力从根本上讲是一种技能,必须通过大量的实践才能形成。在书中,作者提出了七种作文训练方式,有单项作文训练、命题作文训练等。

潘新和主编的书中也提到了写作训练的一些常见方法,具体归纳为讲授式、讲练式、评改式等。“讲、读、写、议、评、改”是写作教学教法的常规要素,它们提供了一种关于写作教学宽广的可能性及一种基本的教学思路。

通过对比,我们可以看出,王文彦、蔡明主编的书更强调多练,意在给教师们提供充分的理论依据。潘新和主编的这本书则更强调写作训练的具体操作实际,意在帮教师打开思路,让教师们有更多灵活的选择。

三、写作批改的比较

写作批改亦称为作文批改,是提高学生思想认识和写作能力的重要一环,具体内容则是教师对学生的作文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并指出作文的优缺点、修改意见及努力的方向等。潘新和的这本书指出了我国传统写作教学的“精批细改”存在的弊端,即用传统的观念和方法来评价,容易误导学生,极大地束缚学生的思维和对素材的运用,损害学生的学习能动性。

王文彦、蔡明主编的书在阐明写作教学过程中,就叙述了教师批改,学生参与;交流讲评,互相沟通的写作评改过程。书中指出,每一次的作文批改,就是教师和学生进行的一次思想感情的交流,作文批改要有针对性,讲求实效,多批少改,内容兼顾形式等,而且要注重写好作文批语。

通过比较,我们可以看出,王文彦、蔡明的书看重作文批改的实效性、育人性及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而潘新和主编的书则更看重如何用作文评改去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打开学生的思维等。

四、对写作教学的展望

新旧世纪更替之际,我国语文教学界呈现出一派争鸣迭起、理念创新的活跃的学术景观。其中,作文教学所迸发出的深层次和多侧面变化更是格外令人注目。通过这两本具有代表性的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书籍比较,我们可以看出写作教学中还存在的一些问题。

首先,关于写作教学过程的研究还比较片面。王文彦、蔡明的书中虽然明确提出了写作教学过程的四环节,对传统的四环节教学模式即“命题—指导—批改—讲评”有所改革与发展,但是依然呈现出一种直线的发展过程,没有体现各个阶段、各种因素的复杂交错的关系,未免把问题简单化了。而且这样的教学过程由于教师指导贯穿了整个作文训练的全过程,因而直接影响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其次,作文训练缺乏明确的训练要求及系统的训练内容。提出的作文训练方式虽然多种多样,却都没有密切联系各个年级阶段的实际情况,也没有考虑学生的接受情况,更没有考虑一个全面的、可持续发展的训练内容,这就会给老师们带来困惑,虽然方法五花八门,却不知道如何去选择与使用。最后,作文评改方式虽然指出了“精批细改”的弊端,认为其束缚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可是书中所提倡的方法,对教师要求都普遍过高,具体可实践操作性并不强,依然需要耗费一定的时间。所以,在作文教学中,我们不仅应该看到教学方法上的改进,更应该认真思考作文评改,提高写作教学效率。

浅论初中语文课程教学的重要性 篇8

一、激发兴趣,营造氛围,优化课堂

每一位教师都有属于自己的一套授课方法,这也就是为什么学校经常会组织公开课,让教师互相学习、取长补短。这时,我们经常会发现:同样的课堂,同样的内容,有的教师讲着,学生听得兴趣盎然,互动积极,教师的授课都变成一种享受,而有的教师讲着,学生却昏昏欲睡、索然无味,教师授课也毫无激情。这也就要求我们教师,一定要打破传统“说教式”的教学方式,积极地引导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采用充满趣味性的,丰富多彩的课堂导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再如,营造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积极地与学生在课上交流等。只有在语文课堂上,师生关系融洽了,课堂氛围活跃了,教学方法用对了,学生兴趣激发了,那么就一定能收获高效的课堂。

二、利用多媒体教学技术,拓展知识

多媒体是现代化非常重要的产物之一,它不仅为我们的生活带来许多便利,让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便捷、舒适,而且还在课堂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辅助作用。如今,它已然成为当前课堂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在初中语文课程教学中,合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不仅能将原本呆板的语文课本变得生动、直观、活跃、真实,而且还能有效联系课本内容和客观事实,方便学生理解和掌握语文知识,加深印象。

此外,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给学生展示一些课本上没有涉及,学生接触不到的知识,来拓展他们对于语文课程的认知程度,使他们更加深入地理解语文课程,从而更加容易接受并掌握最为实用的语文知识。

三、加强听、说、读、写的培养,增强能力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要想让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就必须对学生的听、说、读、写各个方面继续培养和提高,增强学生的自学自悟的能力。

因此,我们在整个语文课程教学中,不能一味守旧,“传道、授业、解惑”,只注重学生的知识灌输,而应该将更多的注意力和精力放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上来。为此,我们作为语文教师,要积极地更新观念,探索更具現代化、更加完善的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更好的素质教育。

上一篇:办公用品设施设备的管理规定下一篇:中学生学习办法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