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方付息票据贴现业务的会计处理

2024-10-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买方付息票据贴现业务的会计处理(精选3篇)

买方付息票据贴现业务的会计处理 篇1

背景资料:

买方付息票据贴现业务即卖方企业在销售商品后,持买方企业交付的银行承兑汇票或商业承兑汇票到银行申请办理贴现,银行审核无误后,办理贴现手续,票据贴现利息由买方企业承担。

实务中,贴现银行、卖方和买方会签订三方协议,如《买方付息银行承兑汇票贴现合同》,约定如下:

1、商品购销合同真实、合法。

2、卖方在办理贴现时,银行从买方账户扣收贴现利息后(银行向买方开具贴现息收据),按票面金额支付给卖方贴现金额,银行保证放弃对卖方贴现利息的追索权。

买方开具银行承兑汇票的承兑银行与贴现银行是同一家银行,称之为“自开自贴”。

买方开具银行承兑汇票,可以使用银行综合授信额度,缴纳20%的保证金或者不缴纳保证金。

如果不采取买方付息票据贴现的方式,卖方不接受票据结算,要求买方以现金实时结算。

问题:

1、对于贴现的票据,买方在“应付票据”核算?还是在“短期借款”核算?

2、买方承担的贴现息如何处理?计入“营业外支出”?还是“财务费用”?在现金流量表如何列示? 参考意见:

1、在票据到期前,卖方将票据向银行贴现,买方仍应在“应付票据”中核算,即买方的票据清偿义务没有解除。

买方付息票据贴现业务的会计处理 篇2

一、当前国内上市公司根据各自对“票据贴现或背书转让”这一业务所适用会计准则的理解, 而采用的不同会计处理方法

一般来说, 企业对外销售产品时除收到现金外, 还可能收到对方开具的银行 (商业) 承兑汇票。企业可将持有未到期的银行 (商业) 承兑票据向银行贴现, 也可以将持有的银行 (商业) 承兑票据背书转让, 以取得所需的经济利益。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票据法》第六十一条“汇票到期被拒绝付款的, 持票人可以对背书人、出票人以及汇票的其他债务人行使追索权。”

新准则从2007年在上市公司执行以来, 企业会计人员由于对“票据贴现或背书转让”这一业务理解的不同, 其会计处理也产生了以下两种不同的处理方法:

1. 处理方法一:

认定“票据贴现或背书转让”业务属于企业金融资产风险和报酬已转移, 其票据持有人对转出方可能会发生的债务追索应视为或有负债。

理论依据: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13号———或有事项》第十四条 (二) 规定“或有负债的种类及其形成原因, 包括已贴现商业承兑汇票、未决诉讼、未决仲裁、对外提供担保等形成的或有负债”。由此, 可以看出票据贴现及相类似的票据背书转让是属于由于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潜在义务, 其存在须通过未来不确定事项的发生或不发生予以证实。其票据贴现或背书转让后是否形成负债, 要等到票据到期后, 出票人是否有能力支付来进行判断, 同时其现时义务的履行不是很可能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 (特别是银行承兑汇票的票据贴现或背书转让业务) 。该业务在交易日应将贴现或背书转让的票据从企业的账户和资产负债表内予以转销, 资产负债表日在企业会计报告附注中披露已经贴现或背书转让但尚未到期的应收票据情况。

具体会计账务处理如下:

(1) 票据贴现

借:银行存款

财务费用

贷:应收票据

(如为带息应收票据, 则借或贷:财务费用)

(2) 票据背书转让

借:原材料、库存商品等科目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

贷:应收票据

(如为带息应收票据, 则贷:财务费用)

(3) 如果票据到期, 承兑人无力支付票款, 收到银行退回的票据、拒绝付款证明时, 支付贴现银行 (或供应商) 票据款

借:应收账款

贷:银行存款

(4) 资产负债表日企业资产负债表中“应收票据”余额不包括已贴现及已背书票据金额, 但必须在财务会计报告附注中披露已经贴现或背书转让但尚未到期的应收票据情况。

2008年上市公司年报按此方法处理“票据贴现或背书转让”业务的公司主要有:仪征化纤、新乡化纤等公司。

2. 处理方法二:

认定“票据贴现或背书转让”业务由于票据持有人可以对背书人、出票人以及汇票的其他债务人行使追索权, 因此企业保留了该金融资产所有权上几乎所有的风险和报酬, 不应当终止确认该金融资产。

理论依据:按照新准则《金融资产转移准则》规定, 票据贴现或背书转让属于“将收取金融资产现金流量的权利转移给另一方”这种情形。在这种情形中, 转入方拥有了获取被转移金融资产所有未来现金流量的权利, 转出方可视金融资产风险和报酬转移情况来确定是否终止确认被转移金融资产。企业出售金融资产时, 如果根据与购买方之间的协议约定, 在所出售金融资产的现金流量无法收回时, 购买方能够向企业进行追偿, 企业也应承担任何未来损失。此时, 可以认定企业保留了该金融资产所有权上几乎所有的风险和报酬, 不应当终止确认该金融资产。

因此, 企业在办理票据贴现或背书转让的交易日不能终止确认该贴现或背书转让的票据, 也就不能将该票据从企业的账户和资产负债表内予以转销, 并将收到的对价确认为一项金融负债, 直至该票据到期并支付后, 才能予以终止确认。

具体会计账务处理如下:

(1) 票据贴现或背书转让日

A、票据贴现

借:银行存款

财务费用

贷:短期借款

(如为带息应收票据, 则借或贷:财务费用) B、票据背书转让

借:原材料、库存商品等科目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

贷:应付账款

(如为带息应收票据, 则贷:财务费用)

(2) 票据到期日

企业根据设置票据的备查账及相关企业获知票据已支付后, 进行如下会计处理:

借:短期借款

(或:应付账款)

贷:应收票据

(3) 资产负债表日企业资产负债表中“应收票据”余额包括已贴现及已背书票据金额, 同时在财务会计报告附注中披露已经贴现或背书转让但尚未到期的应收票据情况。

2008年上市公司年报按此方法处理“票据贴现或背书转让”业务的公司主要有:海螺水泥等公司。

二、同一业务由于对准则理解不同, 采用不同的会计处理方法对公司主要财务指标的影响

从前述二种会计处理方法可以看出, 由于企业会计人员对“票据贴现或背书转让”业务适用新准则下哪一条具体的会计准则, 都有各自不同的理解。其会计处理的不同, 导致上市公司披露的财务报告反映出的资产负债率、流动比、速动比等主要财务指标口径不一致, 使得投资者、债权人等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难以对企业财务状况进行分析、判断。笔者将2008年上市公司仪征化纤、新乡化纤、海螺水泥三家公司的年报进行对比分析, 发现按方法二处理与按方法一相比, 资产、负债及资产负债率都有提高, 而流动比、速动比变动也不相同, 如果流动资产大于流动负债, 则按方法二处理后的流动比、速动比与按方法一相比要低, 反之亦然。见下表:

注:仪征化纤、新乡化纤2008年报按方法一进行会计处理, 海螺水泥按方法二进行会计处理。

由上表可以看出:如果上市公司资产运营状况良好, 资产负债率较低的情况下, 按方法一、二处理, 对财务报告使用人 (投资者、债权人等) 的决策影响不大, 但如果象新乡化纤这种资产负债率偏高的情况下, 按方法一与按方法二进行会计处理所产生的结果, 将对财务报告使用人有决定性影响。如:银行、信托基金等根据其资产状况对其信用评级时, 就会密切关注其资产负债率、流动比、速动比指标, 做为企业融资是否存在风险的判断依据。

三、“票据贴现或背书转让”这一业务正确的会计处理方法

笔者认为上市公司年报对“票据贴现或背书转让”这一业务采取两种不同的会计处理方法是不妥的, 必须统一。那么按照哪种方法处理比较合理、科学, 反映企业真实的资产运营状况呢?这就要从票据在我国使用的实际情况, 票据的性质进行分析判断。

1. 企业将票据贴现或背书转让后, 其票据所有权已转移, 报酬已获得, 风险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企业将票据贴现或背书转让后, 获得相应的报酬 (现金、原材料、设备等) , 票据转入方对票据具有完全支配权。同时考虑到目前国内企业使用票据贴现或背书转让主要是银行承兑汇票, 而银行承兑汇票是指由在承兑银行开立存款账户的存款人签发, 向开户银行申请并经银行审查同意承兑的, 保证在指定日期无条件支付确定的金额给收款人或持票人的远期汇票。该类票据是由银行承担付款责任的短期债务凭证, 期限一般在6个月以内, 其信用度是非常高。企业使用银行承兑汇票进行贴现或背书转让, 其最终被票据持有人对其进行债务追索的可能性非常低, 所承担的风险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商业承兑汇票也有但使用得很少, 商业承兑汇票的承兑人一般资产状况良好, 其信用等级很高。其使用领域相对集中, 主要集中在石油、电力、钢铁、煤炭、航空、电子、医药等行业, 以及一些关联企业或产业链中上下游关系紧密的企业, 因此, 其承担的风险也非常小。

2. 企业将票据贴现或背书转让后, 所承担的最终持票人对进行债务追索风险应视为或有负债。

我国《票据法》的规定, 持票人可以对背书人、出票人以及汇票的其他债务人行使追索权。而按照新准则《金融资产转移准则》规定, 对于采用附追索权方式出售的金融资产, 由于企业出售金融资产时, 如果根据与购买方之间的协议约定, 在所出售金融资产的现金流量无法收回时, 购买方能够向企业进行追偿, 企业也应承担任何未来损失。此时, 可以认定企业保留了该金融资产所有权上几乎所有的风险和报酬, 不应当终止确认该金融资产。

但笔者认为要认真研究票据贴现或背书转让后所附追索权的性质。首先, 法律赋予票据追索权是要求票据贴现或背书转让的企业承担为最终持票人收回对等现金流量的义务, 而该义务的前提条件是要等到票据到期后, 出票人是否有能力支付来进行判断, 是一种潜在义务;其次, 当该义务由潜在义务转为现时义务时, 考虑到票据出票人的信用等级、资产状况, 票据期限短等因素, 其义务的履行不是很可能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 (特别是银行承兑汇票的票据贴现或背书转让业务, 是由银行无条件支付) 。因此, 笔者认为票据贴现或背书转让后所附追索权的性质更类似与企业对外担保性质, 应视为或有负债。

3. 企业将票据贴现或背书转让后不终止确认该金融资产, 将导致企业财务数据失真, 误导广大投资者、债权人等有关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

票据的流动性很强, 在其到期承兑的期限内由出票人开具后, 由一个企业背书到下一个企业, 其中牵涉的企业很多, 甚至有可能票据最终又回到出票人手中。如果不终止确认该金融资产, 相关企业都将在票据到期前虚增资产和负债, 资产负债率提高, 投资者在使用该财务报告时, 有可能因其企业资产负债率指标太高, 而放弃投资机会。

带追索权的票据贴现会计处理改进 篇3

一、两种主要的会计处理方法介绍

在我国,企业将商业汇票贴现是一种典型的带追索权的票据贴现业务。对于带追索权的应收票据贴现会计处理,目前主要有以下两种比较典型的会计处理方法,我们将通过一个案例分别加以介绍。

例:企业于2月10日(2月份为28天)将签发承兑日为1月31日、期限为90天、面值为50 000元、利率为9.6%、到期日为5月1日的商业承兑汇票到银行申请贴现,银行规定的月贴现率为6‰,已提利息200元。

1.第一种方法下的会计处理为:

(1)贴现时的会计分录为:借:银行存款50 380.8,短期借款———利息调整819.2;贷:短期借款———成本51 200。

(2)票据到期时,若票据付款人足额向贴现银行支付票款,则会计分录为:借:短期借款——成本51 200,财务费用———贴现息819.2;贷:应收票据50 000,短期借款———利息调整819.2,应收利息200,财务费用———票据利息1 000。一般情况下对于“财务费用”并没有进行明细核算,而是借贷相抵后合并处理。

若票据付款人无法支付票款,则会计分录为:借:财务费用———贴现息819.2;贷:短期借款———利息调整819.2。同时将与应收票据相关的账户余额转入应收账款:借:应收账款51 200;贷:应收票据50 000,应收利息200,财务费用———票据利息1 000。

2.第二种方法下的会计处理为:

计算过程与第一种处理方法完全相同。

(1)贴现时的会计分录为:借:银行存款50 380.8;贷:短期借款50 380.8。

(2)票据到期时,若票据付款人足额向贴现银行支付票款,则会计分录为:借:短期借款50 380.8;贷:应收票据50 000,应收利息200,财务费用180.8。

若票据付款人无法支付票款,则调整短期借款的账面金额:借:财务费用819.2;贷:短期借款819.2。同时将与应收票据相关的账户余额转入应收账款,会计分录与第一种处理方法相同。

二、以上两种会计处理方法存在的问题

1. 对“短期借款”设置明细科目没有必要。

对于第一种方法,即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出版的注册会计师全国统一考试辅导教材《会计》(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编,2010)中介绍的会计处理方法,我们认为,此处理方法中对“短期借款”设置明细科目没有必要,主要基于以下原因:首先,短期借款本来期限就比较短,按照重要性原则,其会计处理不需要按照长期负债的处理方法进行明细核算。其次,设置明细科目后,其明细科目“利息调整”科目在票据到期后,无论付款人是否足额向贴现银行支付票款都不会存在余额,必须从其现时余额的反方向转出,表面上看会使会计核算更加健全,实质是无谓增加了会计工作量。

2. 两种方法对当期负债的确认均不准确。

以上两种方法对于短期借款的确认金额,无论是否有明细核算,在贴现时,“短期借款”总账余额是相等的。经过分析可以看出,两种方法下确认的“短期借款”科目反映的负债金额都是不准确的。企业由于贴现形成的短期借款负债金额,应该等于应收票据的到期值,而不是一个到期值与贴现息的净额。两种方法确认的金额都扣掉了贴现息,显然是不合理的,低估了当期负债,不符合谨慎性原则。

3. 两种方法对贴现息的处理均不准确。

对于应收票据贴现,无论是否带有追索权,贴现利息是恒要发生的,两种处理方法都予以确认,但是在确认时间上不够准确。因为票据贴现时即为贴现息的发生时,而以上两种方法都是在到期时才确认,虽然按照重要性原则,贴现息的金额是比较小,对利润表和资产负债表影响不大,但是这显然不符合客观性原则,另外,也不符合权责发生制与配比原则,导致低估本期费用致使利润计算不准确,显然也不符合谨慎性原则。

三、带追索权的应收票据贴现会计处理的改进

1. 对于短期借款不设置明细科目核算。

相对于长期负债而言,短期借款偿还期限比较短,利息金额比较小,从重要性原则和成本效益原则等分析,没有必要设置“本金”、“利息调整”等明细科目。

2. 短期借款的入账价值应按贴现值确认。

由于贴现时,贴现企业向银行提示的贴现金额(本质上就是借款金额)是票据的到期值,贴现值只是银行扣除了贴现息后的金额,这一点与银行的借款扣息相似。无论贴现利息怎么处理,计算利息的依据都应该是短期借款的金额。因此,企业短期借款的入账价值应该为应收票据的到期值。

3. 贴现利息在贴现时确认并计入财务费用。

在贴现业务中,贴现息是企业倒贴给银行的利息,是一项特殊的财务费用。《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第一章“总则”中明确指出了确认标准:“企业应当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进行会计确认”。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在第5号概念公告中指出,确认任何一个项目和有关的信息,都要同时符合四个基本的确认标准,然后在成本效益原则和重要性原则的前提下予以确认。这四个标准是:符合定义、可计量性、相关性和可靠性。可见,贴现息在贴现时符合确认为财务费用的条件。

现沿用上面的例子进行说明,计算过程与前文完全相同。

贴现时,一方面增加“短期借款”的账面价值,另一方面将发生的贴现息计入当期的财务费用,其会计分录为:借:银行存款50 380.8,财务费用———贴现息819.2;贷:短期借款51 200。

票据到期时,若票据付款人足额向贴现银行支付票款,则会计分录为:借:短期借款51 200;贷:应收票据50 000,应收利息200,财务费用———票据利息1 000。

若票据付款人无法支付,则对短期借款不作会计处理,其账面金额即为企业对银行的短期负债,将与应收票据相关的账户余额转入应收账款:借:应收账款51 200;贷:应收票据50 000,应收利息200,财务费用———票据利息1 000。

【买方付息票据贴现业务的会计处理】推荐阅读:

买方信贷合同范本07-13

上一篇:野菊花的优秀作文下一篇:中国水务行业发展战略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