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写柳永雨霖铃(推荐8篇)
蝉叫着,有点冷,所剩无几的光阴,眷恋长亭上的风景,别离歌唱起,而雨停了,那些泪水如何停?蝉声不再的夜晚,那些泪水,该怎样吞咽?该怎样,诉说万种风情?
怕是晓风与残月都不肯眷顾痴情,徒添难圆的伤悲,青舟欲去,而岸上的泪眼,相望永远。
永远有多远?永远,此去经年,千里烟波吹不尽,心情如雾,沉了沉了,千年的月亮,不再回了,哪怕是清秋,哪怕是佳节。
万水千山,心事都不能遥寄,青灯素笺,思念都不能成行,柔情扯成丝缕,明年春草生时,相思如泣如诉,如风铃中的心碎,如雨……
雨打湿的岂只是记忆,别离歌唱起,响在一生的宿命里。举酒消愁,三杯两盏之后,人自醉啊自醉。
踉跄而行,在曾经的杨柳岸,红了樱桃,绿了芭蕉,曾经执手相牵的红颜,如花笑靥老于岁月,如流水,如春去……
词最初名称叫“曲子词”, 是为配合音乐而创作的歌辞。词大致产生在唐朝, 先盛行于民间, 晚唐五代致力于词的创作的文人逐渐增多, 一些著名的词人, 如温庭筠、韦庄、李煜等, 都具有自己独到的风格。后来, 越来越多的文人开始介入词的文学创作。北宋前期的词坛承续晚唐五代词风, 以欧阳修、晏殊为代表, 词中多半反映贵族士大夫闲适自得的生活及其流连光景, 伤感时序的愁情。词发展到了宋代, 新的大一统时代已非前代衰世可比, 词人们渴求着一种既“大”且“新”的艺术格局和审美气度, 从而催生了慢词的勃兴。
二、柳词在词史上的影响
北宋词至柳永而一变, 成为慢词的大家, 开启了宋词新天地。前代的词, 基本都是令词, 而柳永所写, 则多是慢词长调, 善于化时曲为新声。柳永创作了大量篇幅较长、句子错综不齐的慢词, 使词的体式趋向完备。篇幅的拉长导致词风得以“放大”, 具体铺叙形容, 开合起伏, 组织景语。柳永发展了长调的体制, 扩大了词的题材范围, 从都市生活摄取题材, 善于用民间俚俗的语言和铺叙的手法, 组织较为复杂的内容, 表现他生活在市民中间的感受, 反映中下层市民的生活面貌。他的作品具有浓厚的市民气息, 受到广大百姓喜爱, 获得“凡有井水饮处, 即能歌柳词”的声誉。
柳词最令人注目的特色, 乃在于“经俗”为美。他把词从贵族文人“沙龙”引向市井“坊曲”。晚唐五代词, 从其创作动机、创作环境到作者身份等方面均属于贵族“文艺沙龙”产物。而柳永是一位失意下层文人, 唱者和听者多半是一些歌妓和市民, 其词更属于那种“流行歌曲”式的“俗曲”。所以, 柳词无论从其思想色彩、审美意向, 还是艺术风貌来看, 都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最大特色便是“世俗化”:一是感情更“世俗”, 二是语言更“俚俗”。情志基本是一种男恋女爱情感和理想愿望, 塑造少见的世俗社会人情味。这对当时社会传统的文学观念及审美观念是大胆的挑战, 直接影响着“婉约”派的创作。
“婉约”派出现较早, 以唐朝温庭筠为鼻祖的五代“花间派”词为开端。宋初欧阳修、晏氏父子奠定了该派的基础, 对后世“婉约”名家词人有启迪作用。但此时, 词仍没有突破“词为艳科”的传统。主要特征:题材较窄, 一般不出伤离送别、儿女恋情之类;多用含蓄委婉、蕴藉比兴表现手法, 曲折表达细腻思想感情;格律形式也较严密, 重视结构组合, 表意求曲, 声律和谐, 语言流利, 绮丽挥绰, 文思绝佳。
三、柳词代表作《雨霖铃》
柳永生活的年代———北宋前期, 正是创作大量适合于歌唱的新乐府时期, 深受广大市民的喜爱。中晚年中进士, 官居屯田员外郎, 世称“柳屯田”。一生仕途坎坷, 于是淡泊功名, 以“白衣卿相”自居, 耽溺于“偎红倚翠”“浅斟低唱”的生活。他创作的《雨霖铃》词调来源唐教坊国家乐府机构中教坊大曲名。《明皇杂录》云:“幸蜀。初入斜谷, 霖雨弥旬, 栈道中闻铃声, 採其声为《雨霖铃》以寄恨。……今双调《雨霖铃慢》, 颇极哀怨, 真本曲遗声。”柳永盖取唐时旧曲翻制, 即本古乐以翻新调, 恢张词体, 革新歌辞抒写内容。词人离汴京前往浙江与情人话别时所作。当时的作者内心因羁旅生涯所诱发出来的伤感随着作者的游踪越来越浓。仕途上的失意, 不得不离开京师而远行, 这种抑郁忧愤的心情与失去爱情慰藉的痛苦交织在一起, 词人便更加感到生活前途的黯淡无光。全词以冷落的秋景作为衬托, 精心刻画了情侣分别时留恋的情态及复杂微妙的心理, 进而设想别后的孤独与思恋, 深刻地表达了有情人之间难舍难分的情意。
1.从词谱上讲
宋朝填词并无专门韵书 (或已失传) , 是根据唐及后来的词论家推测的。《雨霖铃》又《雨霖铃慢》, 双调仄体。双调就是把一首词分为前后两阕。两阕的字数相等或基本上相等, 平仄也相同。正体103 字, 上阕10 句5 仄韵, 下阕9 句5 仄, 除第一字“切”为去声韵, 其余押韵尾字用入声韵。慢, 词乐格调之一。慢曲子的简称, 及慢曲, 慢词说法。古书上写作曼, 亦延长引申歌声延长, 就唱得迟缓了, 因此, 由“曼”字孳乳出“慢”字。指调长拍缓, 节奏徐纡舒慢的乐曲, 通常慢词字多调长, 多属于长调, 急慢是按其音乐节奏区分;词调长短是按字数多寡划分。
词调用慢字, 往往可以省去, 在宋代可有可无。张炎《词源》云:“慢曲不过百余字, 中间抑扬高下, 丁抗掣拽, 有大顿、小顿、大柱、小柱、打、掯……”此中有许多唱歌术语, 因为有种种延长引申唱法。
2.从声律上说
唐宪宗时《元和韵谱》指出:入声直而促, 出音直接而收音短促, 当有塞音尾p、t、k收尾, 至宋代北方方言合并为喉塞音。入声, 极短的多半是中低降调、促阴阳。其词中的韵角字:切 (为去声韵) 、歇、噎、阔、别、节、月、说 (为入声韵) , 韵母ieianuoüe在现代汉语中为后响复元音, 发音哽咽而短促。柳永在《雨霖铃》中用入声可见其意。韵角字“发”、“设”也为入声韵, 大概在当时与前面几个韵角字同是一个韵部, 发展到今天发生了变体吧。
3.从词韵上推
双调《雨霖铃》用柔和韵, 介于洪声与细声韵之间。其调悲咽、凄楚、感人至深。双叠以上词中, 后叠首句“别”和前叠尾句“阔”押韵, 这谓续韵。此词调“用仄韵而必须入声者”, 平仄韵不得通融, 可晓柳永极通韵律, 既表情达意, 又音韵谐合。
4.从词牌上究
初配音乐歌唱, 须按律制调, 依调填词, 后来词牌和词的内容不再有联系, 各词牌只作词的结构定式。词牌来源, 主要有三种情况:①乐曲的名称。②摘取一首词中的几个字作为词牌。③词的题目。词牌之外, 还有一个词题, 在词牌下面用较小的字注出。
而《雨霖铃》则为乐曲名, 无词题。词人不想再旁释, 直接让听者进入意境, 领略词的内涵, 可见词人用意之所在。
5.从词内容章法赏析
《雨霖铃》是一首写别离之情的词。
寒蝉凄切, 对长亭晚, 骤雨初歇。
一开头, 词人就捕捉到有特征的秋景渲染气氛。“寒蝉”透示了秋意, “凄切”之声令人感到凄凉、冷落。“对”字引出了离别的时间、地点。词人起笔用融情入景, 以景衬情的手法, 不仅捕捉了晚秋景物特色, 写出所见所闻所感, 而且营造出足以触动离愁别恨的气氛和情调。阵阵骤雨, 刚刚收住了雨脚, 好朋友啊, 就要走了!这时节, 怎样将动人的愁思抒发出来呢?情中有景, 字字含情。开头造境, 选一个切合主题的环境, 然后因景生情, 依景叙事, 带出词的主体部分。起首三句为后两句设下伏笔, 以环境渲染别离时的凄苦心情。
都门账饮无绪, 留恋处, 兰舟催发。
从吃不香, 饮不畅, 可品味出词人的别离苦味, 从“乘船留恋”到“艄公催发”这一对矛盾中, 可以窥见情深。就在这不想别而不能不“离”的最后时刻, 真是情意深长而觉时间太短。“账饮”用词的组连法则变化, “留恋处”结合上下文, 表明“骤雨”是“留恋”的短暂时机, 而“初歇”是“催发”的缘由;同时“留恋”表明不得不别, 一个“处”字既点明关节, 又提示出比较微妙的心理活动。主观现实和客观现实之间的矛盾, 使“无绪”铺写一定深度。
执手相看泪眼, 竟无语凝噎。
彼此眷恋之情, 无可奈何之心写得非常深刻, 所谓“语不求奇, 而意致绵密”。既然欲饮无绪, 欲留不能, 这时作者纵有千言万语也因喉咙噎住而说不出口, 只有泪眼相对, 执手告别罢了, 满腹哀伤情, 尽在不言中。柔情蜜意的流露, 情感集中的表现, 把人物痛别时的动作、神态勾画得极为生动、逼真。
念去去千里烟波, 暮霭沉沉楚天阔。
一个“念”字是怜爱也, 在这为一字领, 下面所写想象景物是虚设。“去去”行程之远, “沉沉”深厚邈, “阔”无边意。这里“景语即情语”, 不光是自然景色之暗淡, 更深一层隐藏着无边无际的离恨。这两句歇拍, 由近及远, 即实入虚。结句望空凝思, 情意绵绵。“念”有着无限追思的意味。一方面紧扣上文的“无绪”, 衔接自然, 把近景和远景连成一片;另一方面贯注到下阕描述, 在手法上以情带景, 在结构上有结有领。这两句以愁心想愁景, 愁景又渲染了愁心。“念去去”三字都要是仄声, 加重悬想别后的凄楚之心, 词中主人公的黯淡心情给天容水色涂上了阴影。
上阕:写离别时难舍难分的心情, 一对恋人依依惜别的场面。从抒情的重点和层次上看, 抓住“别”字, 由出行到“帐饮”, 到“催发”, 到“执手”, 到“遥念”, 突出了惜别的深情、离别的痛苦。最后两句既是对上阕所写情景的收来, 也是下阕写别后离人的心情张本, 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多情自古伤离别, 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此句承上启下。“伤离别”点明这首词主题, 写得含蕴丰富, 凝重有力。“自古”是把自己的感情赋予普遍的意义。这样写不仅扩大了这种感情的意义, 同时也衬托出自已的离情比古人更深。江淹在《别赋》中说:“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作者把古人这种感受融化在自己的词句中, 更赋予以新的含义, “更那堪”三个字更加强了全词的语感。“多情”一句为点, “清秋节”一句为染。“染”融情入景, 以景写情, 隐约委婉。“点”直抒情感, 直白点出, 是归结, 是提升, 是更强烈地表达。点染结合, 相辅相成, 相映成辉。道出人生哲理, 遥应上阕首句。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 晓风残月。
这句是柳永的名句。据记载, 须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之, 可领略其词风。情景交融, 自然天成, 被人们许为古今俊语。“杨柳岸”古人早有折柳送别的习俗。据《诗经·采薇》中写到“昔我往矣, 杨柳依依”, 也是离别。“柳”与“留”谐音。离别的人一看见杨柳, 就会想起离别时依依不舍的场面, 就会浮现出赠柳惜别的情景。心中就会涌起一缕缕离愁。“杨柳岸”三字明写眼前景和暗写别时情, 显得含蓄而有余味。作者为什么要写“晓风残月”呢?“残”字突出凄清冷落之感。清秋的晓风是凉的, 柳永正是通过凉风写出别后心境的凄凉。月挂树梢本是一种自然景象, 着一“残”字, 就透露出凄清冷落之感。词人写风之凉, 月之残, 都为了倾诉出离情别绪。设想之辞, 景是凄清静寂的, 人是孤零飘泊的。从呼应上阕来看, “酒醒”遥接“帐饮”, 尽管“帐饮无绪”, 然而借酒消愁, 依然酒醉, 于是借“酒醒”而设问, 倍增惆怅;从以情带景来看, 顶承“念去去千里烟波”, 尽管景色已甚暗淡, 然而词人悲凉的心情随着星斗的推移而加深, 倍觉孤寂;从意境上看, 推相与好朋友分手后, 在今夜酒醒的时候, 扁舟空空, 情景凄清, 只看见岸边的杨柳随着晓风在飘拂, 一弯残月, 孤零零地挂在梢头。妙在寓情于景, 意在言外。“杨柳”“风”“月”这些本是自然界的景物, 然而不少文人曾予以特殊意义, 李白有“此夜曲中闻折柳”, 温庭筠有“绿杨陌上多别离”, 杨柳就成了送别的象征;古代的行人于黎明时分踏上征程, 送别也在这时刻, 韦庄就有“惆怅晓莺残月”, 因而“晓风残月”更见依依惜别之情。作者组合了最能触动离愁景物入词, 酿造意境, 增添了抒情色彩, 渲染了浓烈的气氛, 更能展现微妙的心理活动, 拨动读者的心弦。
此去经年, 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想想今一别, 何时见?即使有“良辰好景”, 但天各一方, 哪有兴致欣赏, 不也如同虚设?感情得到进一步升华, 无需景情语, 直接道白更痛快。
便纵有千种风情, 更与何人说!
越是“良辰好景”就越使人伤神, 即使有“千种风情”也“无人诉说”。作者艺术地把离别之情推向高潮。“便纵有”三字领, 千言万语难表此情。长吟击节, 回肠荡气, 词人的相思之挚、相忆之苦瞬间便跃然纸上。
下阕充分表达了词人别后的凄苦之情和无法割舍的爱恋之意。
6.从全词神韵来看:
《雨霖铃》全词围绕“伤离别”而构思, 铺叙展衍, 以离情为贯穿全篇主线。先写离别之前, 重在勾勒环境;次写离别时刻, 重在描写情态;后写别后想象, 重在刻画心理。各层前呼后应, 层层深入, 尽情描绘, 情景交融, 感人至深。词以悲秋景色为衬托, 把秋色、秋思和别境、别情结合起来描写, 使眼中景, 心中情, 意中人三者之间构成完美的艺术形象, 主客观高度统一, 物与我和谐一致, 词中通用白描手法, 语言真实自然, 情意细密缠绵。章法不拘一格, 声情并茂, 起伏跌宕, 特别是末句更留有无穷的意味, 耐人寻绎。情、景、意写得文思高绝。内藏无限画意和水墨色彩, 浓淡的情思交错, 忽强、忽弱的词采, 和变化多端的音乐意韵。以深情的词句作结, 余意深远, 很有特色, “词意俱不尽, 余意更深邃”。这首词不事雕琢, 旖旎近情, 以白描见长, 铺叙景物寒蝉、烟波、暮霭、杨柳、晓风、残月等, 倾吐心情。词人大量吸收口语入词, 如兰舟、催发、执手、无语等。通过缓急轻重的语气表达人物内心情绪的起伏变化, 对后来说唱文学和曲辞创作有深远影响。铺叙展衍, 以离情为主线贯穿全篇。全词之气犹如奔马收疆, 有住而不住之势。曲处能直, 密处能疏, 状难状之景情。前片自第四句起写情至为缜密, 换头却用提空之笔从远写来, 显得疏朗清远。上下阕通过衬托、点染浑成一片。一扫晚唐、五代词人的雕琢习气。作家说境界有时是“死”的, 而神韵一直是“活”的。我们是否从中可悟柳词永恒魅力所在呢?
参考文献
[1].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
[2] .唐圭璋主编《唐宋词鉴赏辞典》上海古籍出版社。
[3] .龙榆生主编《唐宋词格律》上海古籍出版社。
[4] .王力主编《汉语音韵学》《诗词格律概要》中华书局出版社。
词最初名称叫“曲子词”,是为配合音乐而创作的歌辞。词大致产生在唐朝,先盛行于民间,晚唐五代致力于词的创作的文人逐渐增多,一些著名的词人,如温庭筠、韦庄、李煜等,都具有自己独到的风格。后来,越来越多的文人开始介入词的文学创作。北宋前期的词坛承续晚唐五代词风,以欧阳修、晏殊为代表,词中多半反映贵族士大夫闲适自得的生活及其流连光景,伤感时序的愁情。词发展到了宋代,新的大一统时代已非前代衰世可比,词人们渴求着一种既“大”且“新”的艺术格局和审美气度,从而催生了慢词的勃兴。
二、柳词在词史上的影响
北宋词至柳永而一变,成为慢词的大家,开启了宋词新天地。前代的词,基本都是令词,而柳永所写,则多是慢词长调,善于化时曲为新声。柳永创作了大量篇幅较长、句子错综不齐的慢词,使词的体式趋向完备。篇幅的拉长导致词风得以“放大”,具体铺叙形容,开合起伏,组织景语。柳永发展了长调的体制,扩大了词的题材范围,从都市生活摄取题材,善于用民间俚俗的语言和铺叙的手法,组织较为复杂的内容,表现他生活在市民中间的感受,反映中下层市民的生活面貌。他的作品具有浓厚的市民气息,受到广大百姓喜爱,获得“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的声誉。
柳词最令人注目的特色,乃在于“经俗”为美。他把词从贵族文人“沙龙”引向市井“坊曲”。晚唐五代词,从其创作动机、创作环境到作者身份等方面均属于贵族“文艺沙龙”产物。而柳永是一位失意下层文人,唱者和听者多半是一些歌妓和市民,其词更属于那种“流行歌曲”式的“俗曲”。所以,柳词无论从其思想色彩、审美意向,还是艺术风貌来看,都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最大特色便是“世俗化”:一是感情更“世俗”,二是语言更“俚俗”。情志基本是一种男恋女爱情感和理想愿望,塑造少见的世俗社会人情味。这对当时社会传统的文学观念及审美观念是大胆的挑战,直接影响着“婉约”派的创作。
“婉约”派出现较早,以唐朝温庭筠为鼻祖的五代“花间派”词为开端。宋初欧阳修、晏氏父子奠定了该派的基础,对后世“婉约”名家词人有启迪作用。但此时,词仍没有突破“词为艳科”的传统。主要特征:题材较窄,一般不出伤离送别、儿女恋情之类;多用含蓄委婉、蕴藉比兴表现手法,曲折表达细腻思想感情;格律形式也较严密,重视结构组合,表意求曲,声律和谐,语言流利,绮丽挥绰,文思绝佳。
三、柳词代表作《雨霖铃》
柳永生活的年代——北宋前期,正是创作大量适合于歌唱的新乐府时期,深受广大市民的喜爱。中晚年中进士,官居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一生仕途坎坷,于是淡泊功名,以“白衣卿相”自居,耽溺于“偎红倚翠”“浅斟低唱”的生活。他创作的《雨霖铃》词调来源唐教坊国家乐府机构中教坊大曲名。《明皇杂录》云:“幸蜀。初入斜谷,霖雨弥旬,栈道中闻铃声,採其声为《雨霖铃》以寄恨。……今双调《雨霖铃慢》,颇极哀怨,真本曲遗声。”柳永盖取唐时旧曲翻制,即本古乐以翻新调,恢张词体,革新歌辞抒写内容。词人离汴京前往浙江与情人话别时所作。当时的作者内心因羁旅生涯所诱发出来的伤感随着作者的游踪越来越浓。仕途上的失意,不得不离开京师而远行,这种抑郁忧愤的心情与失去爱情慰藉的痛苦交织在一起,词人便更加感到生活前途的黯淡无光。全词以冷落的秋景作为衬托,精心刻画了情侣分别时留恋的情态及复杂微妙的心理,进而设想别后的孤独与思恋,深刻地表达了有情人之间难舍难分的情意。
1.从词谱上讲
宋朝填词并无专门韵书(或已失传),是根据唐及后来的词论家推测的。《雨霖铃》又《雨霖铃慢》,双调仄体。双调就是把一首词分为前后两阕。两阕的字数相等或基本上相等,平仄也相同。正体103字,上阕10句5仄韵,下阕9句5仄,除第一字“切”为去声韵,其余押韵尾字用入声韵。慢,词乐格调之一。慢曲子的简称,及慢曲,慢词说法。古书上写作曼,亦延长引申歌声延长,就唱得迟缓了,因此,由“曼”字孳乳出“慢”字。指调长拍缓,节奏徐纡舒慢的乐曲,通常慢词字多调长,多属于长调,急慢是按其音乐节奏区分;词调长短是按字数多寡划分。
词调用慢字,往往可以省去,在宋代可有可无。张炎《词源》云:“慢曲不过百余字,中间抑扬高下,丁抗掣拽,有大顿、小顿、大柱、小柱、打、掯……”此中有许多唱歌术语,因为有种种延长引申唱法。
2.从声律上说
唐宪宗时《元和韵谱》指出:入声直而促,出音直接而收音短促,当有塞音尾p、t、k收尾,至宋代北方方言合并为喉塞音。入声,极短的多半是中低降调、促阴阳。其词中的韵角字:切(为去声韵)、歇、噎、阔、别、节、月、说(为入声韵),韵母ie\ian\uo\üe在现代汉语中为后响复元音,发音哽咽而短促。柳永在《雨霖铃》中用入声可见其意。韵角字“发”、“设”也为入声韵,大概在当时与前面几个韵角字同是一个韵部,发展到今天发生了变体吧。
3.从词韵上推
双调《雨霖铃》用柔和韵,介于洪声与细声韵之间。其调悲咽、凄楚、感人至深。双叠以上词中,后叠首句“别”和前叠尾句“阔”押韵,这谓续韵。此词调“用仄韵而必须入声者”,平仄韵不得通融,可晓柳永极通韵律,既表情达意,又音韵谐合。
4.从词牌上究
初配音乐歌唱,须按律制调,依调填词,后来词牌和词的内容不再有联系,各词牌只作词的结构定式。词牌来源,主要有三种情况:①乐曲的名称。②摘取一首词中的几个字作为词牌。③词的题目。词牌之外,还有一个词题,在词牌下面用较小的字注出。
而《雨霖铃》则为乐曲名,无词题。词人不想再旁释,直接让听者进入意境,领略词的内涵,可见词人用意之所在。
5.从词内容章法赏析
《雨霖铃》是一首写别离之情的词。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一开头,词人就捕捉到有特征的秋景渲染气氛。“寒蝉”透示了秋意,“凄切”之声令人感到凄凉、冷落。“对”字引出了离别的时间、地点。词人起笔用融情入景,以景衬情的手法,不仅捕捉了晚秋景物特色,写出所见所闻所感,而且营造出足以触动离愁别恨的气氛和情调。阵阵骤雨,刚刚收住了雨脚,好朋友啊,就要走了!这时节,怎样将动人的愁思抒发出来呢?情中有景,字字含情。开头造境,选一个切合主题的环境,然后因景生情,依景叙事,带出词的主体部分。起首三句为后两句设下伏笔,以环境渲染别离时的凄苦心情。
◆都门账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从吃不香,饮不畅,可品味出词人的别离苦味,从“乘船留恋”到“艄公催发”这一对矛盾中,可以窥见情深。就在这不想别而不能不“离”的最后时刻,真是情意深长而觉时间太短。“账饮”用词的组连法则变化,“留恋处”结合上下文,表明“骤雨”是“留恋”的短暂时机,而“初歇”是“催发”的缘由;同时“留恋”表明不得不别,一个“处”字既点明关节,又提示出比较微妙的心理活动。主观现实和客观现实之间的矛盾,使“无绪”铺写一定深度。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彼此眷恋之情,无可奈何之心写得非常深刻,所谓“语不求奇,而意致绵密”。既然欲饮无绪,欲留不能,这时作者纵有千言万语也因喉咙噎住而说不出口,只有泪眼相对,执手告别罢了,满腹哀伤情,尽在不言中。柔情蜜意的流露,情感集中的表现,把人物痛别时的动作、神态勾画得极为生动、逼真。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一个“念”字是怜爱也,在这为一字领,下面所写想象景物是虚设。“去去”行程之远,“沉沉”深厚邈,“阔”无边意。这里“景语即情语”,不光是自然景色之暗淡,更深一层隐藏着无边无际的离恨。这两句歇拍,由近及远,即实入虚。结句望空凝思,情意绵绵。“念”有着无限追思的意味。一方面紧扣上文的“无绪”,衔接自然,把近景和远景连成一片;另一方面贯注到下阕描述,在手法上以情带景,在结构上有结有领。这两句以愁心想愁景,愁景又渲染了愁心。“念去去”三字都要是仄声,加重悬想别后的凄楚之心,词中主人公的黯淡心情给天容水色涂上了阴影。
上阕:写离别时难舍难分的心情,一对恋人依依惜别的场面。从抒情的重点和层次上看,抓住“别”字,由出行到“帐饮”,到“催发”,到“执手”,到“遥念”,突出了惜别的深情、离别的痛苦。最后两句既是对上阕所写情景的收来,也是下阕写别后离人的心情张本,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此句承上启下。“伤离别”点明这首词主题,写得含蕴丰富,凝重有力。“自古”是把自己的感情赋予普遍的意义。这样写不仅扩大了这种感情的意义,同时也衬托出自已的离情比古人更深。江淹在《别赋》中说:“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作者把古人这种感受融化在自己的词句中,更赋予以新的含义,“更那堪”三个字更加强了全词的语感。“多情”一句为点,“清秋节”一句为染。“染”融情入景,以景写情,隐约委婉。“点”直抒情感,直白点出,是归结,是提升,是更强烈地表达。点染结合,相辅相成,相映成辉。道出人生哲理,遥应上阕首句。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这句是柳永的名句。据记载,须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之,可领略其词风。情景交融,自然天成,被人们许为古今俊语。“杨柳岸”古人早有折柳送别的习俗。据《诗经·采薇》中写到“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也是离别。“柳”与“留”谐音。离别的人一看见杨柳,就会想起离别时依依不舍的场面,就会浮现出赠柳惜别的情景。心中就会涌起一缕缕离愁。“杨柳岸”三字明写眼前景和暗写别时情,显得含蓄而有余味。作者为什么要写“晓风残月”呢?“残”字突出凄清冷落之感。清秋的晓风是凉的,柳永正是通过凉风写出别后心境的凄凉。月挂树梢本是一种自然景象,着一“残”字,就透露出凄清冷落之感。词人写风之凉,月之残,都为了倾诉出离情别绪。设想之辞,景是凄清静寂的,人是孤零飘泊的。从呼应上阕来看,“酒醒”遥接“帐饮”,尽管“帐饮无绪”,然而借酒消愁,依然酒醉,于是借“酒醒”而设问,倍增惆怅;从以情带景来看,顶承“念去去千里烟波”,尽管景色已甚暗淡,然而词人悲凉的心情随着星斗的推移而加深,倍觉孤寂;从意境上看,推相与好朋友分手后,在今夜酒醒的时候,扁舟空空,情景凄清,只看见岸边的杨柳随着晓风在飘拂,一弯残月,孤零零地挂在梢头。妙在寓情于景,意在言外。“杨柳”“风”“月”这些本是自然界的景物,然而不少文人曾予以特殊意义,李白有“此夜曲中闻折柳”,温庭筠有“绿杨陌上多别离”,杨柳就成了送别的象征;古代的行人于黎明时分踏上征程,送别也在这时刻,韦庄就有“惆怅晓莺残月”,因而“晓风残月”更见依依惜别之情。作者组合了最能触动离愁景物入词,酿造意境,增添了抒情色彩,渲染了浓烈的气氛,更能展现微妙的心理活动,拨动读者的心弦。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想想今一别,何时见?即使有“良辰好景”,但天各一方,哪有兴致欣赏,不也如同虚设?感情得到进一步升华,无需景情语,直接道白更痛快。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越是“良辰好景”就越使人伤神,即使有“千种风情”也“无人诉说”。作者艺术地把离别之情推向高潮。“便纵有”三字领,千言万语难表此情。长吟击节,回肠荡气,词人的相思之挚、相忆之苦瞬间便跃然纸上。
下阕充分表达了词人别后的凄苦之情和无法割舍的爱恋之意。
6.从全词神韵来看:
《雨霖铃》全词围绕“伤离别”而构思,铺叙展衍,以离情为贯穿全篇主线。先写离别之前,重在勾勒环境;次写离别时刻,重在描写情态;后写别后想象,重在刻画心理。各层前呼后应,层层深入,尽情描绘,情景交融,感人至深。词以悲秋景色为衬托,把秋色、秋思和别境、别情结合起来描写,使眼中景,心中情,意中人三者之间构成完美的艺术形象,主客观高度统一,物与我和谐一致,词中通用白描手法,语言真实自然,情意细密缠绵。章法不拘一格,声情并茂,起伏跌宕,特别是末句更留有无穷的意味,耐人寻绎。情、景、意写得文思高绝。内藏无限画意和水墨色彩,浓淡的情思交错,忽强、忽弱的词采,和变化多端的音乐意韵。以深情的词句作结,余意深远,很有特色,“词意俱不尽,余意更深邃”。这首词不事雕琢,旖旎近情,以白描见长,铺叙景物寒蝉、烟波、暮霭、杨柳、晓风、残月等,倾吐心情。词人大量吸收口语入词,如兰舟、催发、执手、无语等。通过缓急轻重的语气表达人物内心情绪的起伏变化,对后来说唱文学和曲辞创作有深远影响。铺叙展衍,以离情为主线贯穿全篇。全词之气犹如奔马收疆,有住而不住之势。曲处能直,密处能疏,状难状之景情。前片自第四句起写情至为缜密,换头却用提空之笔从远写来,显得疏朗清远。上下阕通过衬托、点染浑成一片。一扫晚唐、五代词人的雕琢习气。作家说境界有时是“死”的,而神韵一直是“活”的。我们是否从中可悟柳词永恒魅力所在呢?
参考文献:
1.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
2.唐圭璋主编《唐宋词鉴赏辞典》上海古籍出版社。
3.龙榆生主编《唐宋词格律》上海古籍出版社。
4.王力主编《汉语音韵学》《诗词格律概要》中华书局出版社。
5.倪维锦主编《语文教学参考书》高等教育出版社。
1、知识目标:
(1)以读带析,在朗读中体味《雨霖铃》的思想感情和凄清意境。(教学难点)
(2)鉴赏意象和意境,掌握婉约派词的风格特点。(教学难点)
(3)深刻体会《雨霖铃》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艺术特色。(教学重点)
2、能力目标:
通过掌握文句,分析意境,提高学生掌握和鉴赏词的能力。(教学重点)
3、情感目标:
引导学生以真情品读作品,培养学习诗歌的兴趣和文学素养。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我们在讲宋词简介的时候说过,宋词可以分为几个流派?(生:两派。豪放派和婉约派。)豪放派的代表人物是?(苏轼、辛弃疾)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是?(柳永、李清照)
传说苏轼曾问一个善于唱歌的幕士:“我词何如柳七(柳永)?”这个人回答:“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由此大家可知这两个流派的不同特点。。
能让苏轼与之一争高下的“杨柳岸晓风残月”出自哪首词?(生:《雨霖铃》)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雨霖铃》 (板书)
二、整体感知。
1、范读《雨霖铃》。
(让学生感受词的感情基调)
师:能感受到这首诗的感情基调吗?
生:能。哀婉、悲伤、凄清。 (板书)
2、指导诵读。
我们讲过诗词诵读要把握的几个要点,首先要读准字音;
其次要读出节奏,宋词不比唐诗那样整齐划一,每句是不同的。再注意韵脚的读法,要短促而清晰;引导学生试读一遍,划分节奏。
最重要的要读出感情,刚才大家已经感受到了,现在就试读一遍,自己体会体会。
学生自由朗读——指明学生朗读——学生齐读。
3、疏通词句:(注释中有的不在讲解之列。)
寒蝉:初秋乍寒时的蝉,偶尚自鸣,但短促无力,至深秋则噤。
烟波:烟雾弥漫水波动荡的水面。
无绪:古,没有心思。今,没有头绪。
念去去:想到将来……(“行行重行行”)。
应是:即便是。
三、赏析
1、听录音,注意正音和节奏
2、指读,注意诗歌基调。这一首词是词人与红颜知己缠绵悱恻、哀婉动人的离别场景,因此与“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诀别的悲壮不同,是“凄苦”。
3、结合注释掌握词意,描述诗意:
《雨霖铃》
秋蝉的鸣叫凄凉急切,面对着暮色中的长亭,一阵暴雨刚刚停歇。在京城门外设帐饮酒饯别,却没有好心情,正当难舍难分之时,行船的人催着要出发。手拉着手泪眼相望,哽咽着竟然说不出一句话来。想到我这次要一程又一程的离别远去,舟行千里,水上雾霭朦胧,夜晚浓云笼罩着的南方天空是多么深远辽阔。
自古以来多情的人无不悲伤地离别,偏偏又在这冷落凄清的深秋时节,叫人怎能承受?今晚酒醒我身在何处呢?也许是泊舟杨柳岸边,晨风习习,天空挂着一钩残月。这一去经年累月,就算遇到美好的日子、美好的景物,也形同虚设。即使有千般情意,又能跟谁诉说!
4、整体把握:
1)全诗写了什么内容?抒发什么情感?
“多情自古伤离别”, 词以“伤离别”为主线。写离别,抒“伤”情。
2)锤炼诗眼: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可结合背景,知人论世)
该句在诗中为“过片”,承上启下,并表明诗歌主旨情感,为全词“诗眼”。而且本句由伤离别——自古伤(见下)——多情更伤——秋更伤(见下)——清秋更伤——冷落更伤来层层突出“那堪”“伤离别”的情感,表达细腻,情感凄苦,感人至深!
自古:离别在古代是人们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所谓“生离死别”主要原因是交通的不发达,远行多半走水路,行程往往成年累月,以及诸多难以预见的阻隔因素,从而让分别之人产生前路迢迢、山重水复、归期难料的纷繁情绪。加上离人多半因为被贬、流放,或为生活所迫,或因战争离乱或男女情缘,这就特别惹起人的万端感慨。
清秋:秋天本来是草枯叶落,百花凋零的季节,人在秋中往往会有一种凄清冷落之感,所以古人在描写秋天的时候,经常与“愁苦悲凉”的感情联系在一起。先秦的宋玉在《九辨》中说:“悲哉,秋之为气也!”南宋吴文英在《唐多令》中说:“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而曹雪芹在《秋窗风雨夕》中则说:“秋花惨淡秋草黄,耿耿秋灯秋夜长。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这些诗句都写出了怀有特定情感的人在秋天中的特定感受。词人把离别之事与清秋之气叠加悲苦再加凄凉,情感的表达更加沉重。
抒情手法:直抒胸臆。
3)围绕诗眼,体会全诗的基本结构:
上片:别时(实写) 晚(黄昏) 长亭(饯别——催发——执手——念)
下片: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别后 (虚写) 今宵 杨柳岸
经年 未卜
四、合作探究赏析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分析角度提示:
1、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注意抓首句的作用以及本句的意象特色来分析)
开首三句道出时间、地点、景物。以凄清景色揭开了离别的序曲:
元代的卢挚在《沉醉东风》:“冷清清暮秋时候,衰柳寒蝉一片愁。”
宋代词人晏几道在《采桑子》:“一寸愁心,日日寒蝉夜夜砧。”
长亭:早在秦汉时便开始在道旁设亭,供旅客停息休憩或送别饯行之用。当时是十里置亭,也叫“十里长亭”五里一短亭。
李白《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连短亭。”
李叔同《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瓢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骤雨初歇,凉意彻骨,暮色苍茫,云低风冷的环境中,人将别、日已晚、雨乍停、蝉声切。惜别的长亭,凄凉的深秋,让人黯然销魂!首句借景抒情,营造了凄清惨淡的画面,奠定全诗低沉伤感的情感基调。
2、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注意从离人心理的矛盾现实的无情入手)
3、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注意抓离人的动作分析人物的心理)
4、“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注意从该句的空间感、色彩感入手体会“念”而难舍的情感)
5、“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注意从白描手法、想象虚写、景语皆情语、意象的特征等等的特色体会)明确:杨柳离,晓风冷,残月缺,更酒醒。
6、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注意抓想象、反问、虚词等体会情感中的无限怅恨!)
五、朗诵,总结
《雨霖铃》是安排在高中语文课本必修四第二单元诗歌单元。是柳永的代表作,更是宋词婉约派的名篇。本词无论在文学史中还是在教材中都占有重要地位。这首词以“离情”为线索,描写了情人话别时留恋难舍的情景,通过融情入景、虚实相济的手法集中反映了词人复杂的内心情感。学习本词有利于学生进一步掌握品赏诗词的基本步骤和方法,通过把握诗词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来品味诗词的语言,赏析诗词的表现手法。
二、说学情
诗词鉴赏历来是学生学习中的一个难点,在之前的诗歌学习过程中,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并且对诗词有了一定的领悟能力。情景交融的题是经常见到的,但是这一课又涉及到了虚实结合,学生对这个概念比较陌生,所以教师应在教学时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及时地加以引导,帮助学生提高分析能力和诗词鉴赏能力。
三、说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⑴借助对意象的分析,感受《雨霖铃》的思想感情和凄清意境。
⑵赏析词中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写作手法,提高诗词鉴赏的能力。
根据课文内容和学生已有的诗词鉴赏知识水平及心理特点,我将教学重点确立为抓住关键词句理解景之精妙和情之真切,感受《雨霖铃》中的意境和感情。教学难点确立为掌握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写作特点。
四、说教学方法和学法
教法:针对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知识水平,本课的教学指导思想是以教师为指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诵读—讨论—鉴赏—背诵为主线,培养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对此,我主要采用了多媒体演示法、诵读法、启发式教学法、拓展法等。
学法:自主探究学习法和讨论和做法。
五、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
“离别自古以来就为文人吟咏,江淹《别赋》中‘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唐代郑古有‘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同学们,你们还知道哪些抒写离别之情的诗词吗?”学生列举几句离别主题的诗句后,我将以“别离是一种常事,文人笔下的离情或深沉、或豁达、或豪放、或婉约,而将离情写得最缠绵的当推婉约派代表词人柳永的《雨霖铃》,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雨霖铃》,走进词人”黯然销魂“离情(这一下就进入我们下面的环节”美读全词,整体感知“)。
(二)背景介绍:
教师介绍本文写作的背景:仕途失意后的柳永,不得不离开京都远行,不得不与心爱的情人分手,这双重的痛苦交织在一起,使他感到格外难以忍受。
(三)读
1、学生试读
根据以前所学过的知识,试读本词,考虑语调、语速及感情基调。将疑难之处标出。
我认为这种方法可使学生明确自己掌握知识的情况,以便听朗读时更具有针对性。
2、指生朗读
3、看动画,听朗诵
多媒体播放此词的朗读,让学生与自己刚才的试读对比一下,找出自己的不足。
4、再次朗读
多媒体播放背景音乐,指生配乐朗读,教师纠错。
学生自由读,一边朗读,一边想象,一边理解词意。
此环节在于使学生在诵读中体味词的意境,获得感性认识。
(四)通过学生朗读加上自己对诗文提前的预习,我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老师不引导而是分组讨论。
1、给本词合理划分层次。(学生应该可以从分别前,分别是,分别后来写,老师可以再引导说具体通过什么来把这前中后描写出来的,很快就能找到分别前的环境,分别时的情态和分别后的推想)
2、词人围绕”伤离别“主要描写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分别有什么内涵,营造出了什么样的氛围或意境?
这两个问题相对简单,只要仔细阅读便可回答。针对这一问题我将大量举例古代诗句来讲解意象的内涵,分析意境。如:在讲”寒蝉“这一意象时,我将举例骆宾王《在狱咏蝉》中的”西路蝉声唱,南冠客思侵“和曹植《赠白马王彪》中的”寒蝉鸣我侧“来分析”寒蝉“所代表的”凄凉“这一内涵。
这个环节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我将让学生自由鉴赏句子,并归纳出先找意象,再分析意象的组合所营造的氛围或意境,最后分析所表达的情感;即:”意象+意境+情感“的句子鉴赏模式,以利于学生在高考诗歌鉴赏中掌握一定的方法和鉴赏技巧。
4、课件展示明代的《雨霖铃》插图,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幅插图,说说描绘了哪些景物?词人设想的虚景有那些?这个问题从词的上片推及词的下片,让学生在虚景中进一步感受词人离愁别苦的极致。然后总结虚实结合手法的答题方法。因为学生对虚实结合的手法比较陌生,所以与此同时拓展一道高考题是很有必要的。
琅琊溪①
欧阳修
空山雪消溪水涨,游客渡溪横古槎②。
不知溪源来远近,但见流出山中花。
①此诗写于作者被贬滁州(今安徽省境内)期间。琅琊溪在滁州狼牙山。
②槎(chá):这里指拼扎而成的简易木桥。
青葱虚实结合的角度对诗中三、四两句进行解析。(4分)
【试题考点】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作者的情感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理解鉴赏评价),难度不大。
【试题答案】实写山花随流水流出的景象;虚写山中的春意,以及溪源之远,溪流的曲折,虚实结合,激发了读者的想象,丰富了画面的内涵。
虚实结合的做题方法:先找出来诗文中实写的内容再找出虚写的内容,然后回答虚实结合的作用及效果就行了。
这三个问题一脉相承,勾连上下片,让学生在对词作整体的把握的基础上,在这三个问题的统率下,又对词进行了具体而精微鉴赏。
小结:柳词的魅力除其溢满真情之外,还在于它的语言魅力,作为北宋第一个专业填词的词人,后人对柳词的用语有很高的评价,请同学们下去以后,细细品味《雨霖铃》词文,尝试着自己分析。从而将课堂延伸到课外,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1、初步了解宋词的特点。
2、具体领会宋代几位著名词人作品的风格。
3、豪放派和婉约派的特点。
[教学重点]
体会李白浪漫主义创作方法的基本特点;
[教学难点]
鉴赏不同风格的词作品。
[教学方法]
朗读法,问答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导入
作者简介:
柳永 (约987——约1053年),北宋词人。原名三变,字耆卿,福建崇安人。
柳永在北宋词坛上是一个很重要的作家。他少年时代到汴京应试,流连于秦楼楚馆,常为歌伎填词作曲。由于流传的轶事和词中所表现的内容,人们都把他看作是一个风流浪子,以致不为时人所重,潦倒一生,功名不扬。
最后,他在饱受世态炎凉,“怪胆狂情”逐渐消退时,才改名柳永,考取进士,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柳郎中。晚年死于润州(今江苏镇江),有《乐章集》问世。
由于他遭遇坎坷,较多地同中下层市民接触,因此他的词语言比较朴素,接近口语。他精通音律,又吸取了民间新声的优点,写的词不仅音律和谐,美妙动听,而且创制了大量乐调繁复的慢词,大大扩充了词的体制容量,对词的发展有一定的贡献。(在词的发展史上,他是第一个大量创作慢词的人)在表现手法上他善于铺叙,尽情描绘,把写景、叙事、抒情融为一体;在内容上,柳词大都是反映大都市中的繁华风光,体现市民阶层的思想意识,抒发离愁别恨的痛苦,表现妇女不幸的遭遇和自身沉沦的哀怨,但也曲折地流露出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因而他的词曾传唱一时,甚至“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足见柳词深受当时市民的欢迎。
这首词写他要离开汴京(今开封)去各地飘泊时和他的心爱的人难舍难分的离愁别恨。是柳永的代表作之一。
本词分上下两阙。
寒蝉凄切, 对 长亭晚,(2) 骤雨初 歇。
凄凉急促地叫着 面对着 正是傍晚的时候 急雨刚刚停歇 凄切: 形作动。
分析: 起笔用融情入景,以景衬情的手法不仅捕捉了晚秋景物特色,写出所见所闻所感,而且酿造出足以触动离愁别恨的气氛和情调。
试想: 在树上寒蝉凄切的叫声里,在暮色苍茫而又冷清的景象中,送别时面对长亭,该是多么动人愁思的境界啊! 就在这个时候,阵阵骤雨,刚刚收住了雨脚,好朋友啊,就要走了! 这时节,动人的愁思将怎样地抒发出来呢?
都门 帐饮(3) 无绪(4), 留恋处 兰舟(5)催发。
在京城门外设帐饯别没有心思 时候(船家却)催着船儿出发
分析: 接着写“帐饮无绪”,写“兰舟催发”,就在汴京城外,送别筵上,依依惜别,心绪不宁的场合里,作品用“留恋处”结合上下文,表明“骤雨”是“留恋”的短暂时机;而“初歇”是“催发”的缘由;同时,“留恋”表明不得不别,一个“处”字既点明关节,又揭示出比较微妙的心理活动。于是这主观现实和客观现实之间的矛盾,使“无绪”铺写到一定的深度。下面作者又是怎样进一步地抒发情怀呢?
执手 相 看 泪眼, 竟无语凝噎(6)。
拉着手互相看着饱含泪水的双眼 竟喉咙哽噎(连半句话也)没有说
噎: 阻塞。话: 动词,说。
分析: 既然欲饮无绪,欲留不能,这时,纵有千言万语也因喉咙噎住而说不出口,只有泪眼相对,执手告别罢了,满腹哀伤情,尽在不言中。这是柔情蜜意的流露,是情感集中的表现。
以上是实写离别时难分难舍的心情。
念去去(7)、千里烟波, 暮霭(8) 沈沈(9)楚天(10)阔。
想(我)走了又走(一路上)千里烟波 傍晚的云气沉沉空阔千里: 极言路途之远。烟波: 水波渺茫,看远处有如烟雾笼罩。
分析: 结句望空凝思,情意绵绵。这里,一个“急”字,一方面紧扣上文的“无绪”,接榫自然,同时领起结句,把近景和远景连成一片;另一方面,这个“念”字贯注到下阙的描述,在手法上以情带景,在结构上有结有领。
上阙: 写离别时难分难舍的心情。
分析: 从抒情的重点和层次上看,上阙扣住“别”字,由出行到“帐饮”,到“催发”,到“执手”,到“遥念”,突出了惜别的深情,离别的痛苦。( 写景抒情显得黯淡凄清)
多情自古 伤 离别,更那堪 冷落清秋节!
自古以来,多情的人(最)伤心的是离别 怎能(叫人)忍受,竟值这冷落的清秋节
伤:动词,忧愁、忧思,这里作意动,以……为伤。更: 复,又。那:何、怎。
堪: 承当、忍受。清秋: 凄凉清苦的秋天。
分析:
起笔紧承上阙的“念”字推展开去,泛论离愁别恨,自古如此。再用“更那堪”翻进一层,突出当秋而悲,甚于常情。这样,作者把自己的感受作为具有普遍意义提了出来,丰富了主题,同时也呼应上文,点明“冷落清秋”,再次以情景交融来渲染,情意更浓。作者驰骋想象,并运用以情带景的写法,唱出了传诵一时的名句。
今宵酒醒 何处? 杨柳岸 晓风 残月。
夜 时(身在)哪里,(也许在) 边(面对那)晨风和
晓: 早晨。残月与满月相对,指阴历初的新月。
分析:
从呼应上阙来看,“酒醒”遥接“帐饮”,尽管“帐饮无绪”然而借酒浇愁,依然酒醉,于是借“酒醒”而设问,倍增惆怅。从以情带景来看,顶承“念去去千里烟波”,尽管景色已甚暗淡,然而悲凉的心情随着星斗的推移而加深,倍觉孤寂;从意境上看,推想与好朋友分手后,在今夜酒醒的时候,扁舟空空,情景凄清,只看见岸边的杨柳随着晓风在飘拂,一弯残月,孤零零地挂在梢头。此情此景,妙在寓情于景,意在言外。“杨柳”、“风”“月”这些本是自然界的景物,不少文人曾予以特殊意义,李白有“此夜曲中闻折柳”,温庭筠有“绿杨陌上多别离”,“杨柳”就成了送别的象征;古代行人的于黎明时分踏上征程,送别也在这个时刻,韦庄就有“惆怅晓莺残月”,因而“晓风残月”更见依依惜别之情。作者组合了最能触动离愁的景物入词,酿造意境,增添了抒情色彩,渲染了浓烈的气氛,更能展现微妙的心理活动,挑动读者的心弦。 作品铺写到这里,似乎已经词绝意尽,然而作者却宕开一笔,思绪又转入新的境地。
此去 经年(11), 应是 良辰好景 虚设。
这一去,一年又一年 (即使是) 美 (也该是)形同
应: 该。良辰: 美好的时辰。此句意为: 良辰好景应是虚设。
便纵 有千种风情(12),更 与何 人说!
就算是 多少 又(能)跟什么人诉说
千种: 极言其多。风情: 深情密意,旧指男女之间的情恋。
分析:
作者进一步推想到离别之后惨不成欢的情景,深沉地感到“相见时难别亦难”,如此离别,即使有良辰好景值得欣赏流连,可也等于“虚设”,而千种情,万种意又能向谁倾诉呢? 然后以“此去经年”的孤寂冷寞来收束整首词,既突出了前景渺茫,又表露出余恨无穷的哀怨。
下阙: 写想象中的别后情景。
小结:
一、对本词的评价:
这首词以冷落的秋景作衬托,精心刻画难分难舍的惜别场景,进而想象别后的离愁别恨,层层铺写,情景相生,反映作者对社会现实的抑郁不满的心情。作为封建时代的文人,自伤身世,慨叹自己不能作生活的主人,抒情尽管真实,而情调未免凄怆;对现实尽管忧愤,而意志未免消沉,这是受时代局限的反映。
二、结构严密,重点分明:
上阙重点在记别,下阙重点在怀人,前后呼应,浑然一体。作者善于运用铺叙手法在前后呼应对照中逐步深入。下阙想象部分与上阙的写实部分有一定内在联系。由“寒蝉凄切”想到“酒醒何处”,由“千里烟波”想到“千种风情”,由“暮霭沉沉”想到“晓风残月”,由“无语凝噎”想到“更与何人说”。
三、关于本文的表现手法:
作者在本词中写了自己的真情实感,通篇层层铺叙,写景、抒情都用白描,形容细致。
柳永在这首词里放笔直书,让双方的内心感情都尽情表露,不同于含蓄取胜的手法。这是适合多数市民欣赏趣味的,他们一听就“入耳酸心”,以获得感情上的充分满足。
昔人所谓“柳郎中(柳永)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吹剑录》),说明本词所含的乐曲适宜于少女的歌喉,美妙婉转而且凄楚,动人心弦,这是与内容的缠绵多感起着配合作用的。
雨霖铃
柳永
寒蝉凄切。
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原曲】:
雨霖铃
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注释】:
①此调原为唐教坊曲.相传唐玄宗避安禄山乱入蜀,时霖雨连日,栈道中听到铃声.为悼念杨贵妃,便采作此曲,后柳永用为词调.又名《雨霖铃慢》.上下阕,一百零三字,仄韵.②骤雨:阵雨.③都门帐饮:在京都郊外搭起帐幕设宴饯行.无绪;没有情绪,无精打采.④留恋处:一作“方留亦处”.⑤兰舟:据《述异记》载,鲁班曾刻木兰树为舟.后用作船的美称.⑥凝噎:悲痛气塞,说不出话来.即是“凝咽”.⑦去去:分手后越来越远.⑧暮霭:傍晚的云气.沉沉:深厚的样子.楚天:南天.古时长江下游地区属楚国,故称.⑨经年:经过一年或多年.⑩风情:男女恋情.【阅读训练】:
一:
1.简析这首词逐层深入地描写离愁别恨的写作特色。
2.简析这首词运用虚实结合的写法描写离愁别恨的写作特色。
3.结合诗句,联系意象,简析这首词情景交融的写法。
4.“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两句为什么会成为千古名句,它们好在哪里?
5、《雨霖铃》里描写了哪些离别情景?词的上片和下片所描写的景色有什么不同?整首词具有怎样的意境?
6、“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表现了什么情感?
7、赏析“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二:
(1)在词中作者主要选用了哪些意象,请选出两个意象来分析它们的特点?(3分)
(2)“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用什么写法写出什么情状?这种写法所创设的艺术境界可用《琵琶行》中的哪句诗来概括?(4分)
(3)清人刘熙载《艺概》中指出,柳永的词善于运用“点染”手法。所谓“点”指的是点明情感的内涵;所谓“染”指的是用景物来渲染烘托点明的情感。请你在《雨霖铃》一词中找出这样的句子,并说说这种写法的作用与效果。(3分)
4.“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三句在全词中具有怎样的作用?(4分)
5.《雨霖铃》一词的词眼是什么?谈谈你的理解。(4分)
【参考答案】:
1:答:这首词是抒写离愁别恨的,为了表现离别之苦,作者不仅写出了男女双方的依依不舍的分手场面,而且把这个场面放在“冷落”的“清秋”时节,通过“寒蝉凄切”“骤雨初歇”的环境气氛加以渲染表现,突出了离别的难以忍受,这是第一层。在此基础上,作者又通过想象,设想离别后的情景:“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让人感到,离别苦,离别后没有你的日子更苦,这是第二层。紧接着,作者又写到:“此去经年,应是良辰美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意思是离别后没有你的日子中,“良辰美景”尤其痛苦。这是第三层。这首词就是这样逐层深入地描写离愁别恨得逞的。
2:答:“实”主要表现在上片开头的环境描写和中间的细节描写,词作主要通过这些描写了离别的环境,渲染了气氛,表现男女恋人的依依不舍。“虚”写有三个层次:第一层:“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想象前路的空旷迷茫,表现作者的孤独和迷惘;第二个层次,“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因情造景,设想酒醒之后的情景,表现作者离开恋人之后的痛苦;第三层,“此去经年,应是良辰美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设想在离开恋人后的漫长时间中,碰到“良辰美景”之时的感受,表现作者,又拓展了情感的表现空间,使感情进一步深化,增强了感染力。
3:答:为了抒发离别之苦,词人采用了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写法,选取“寒蝉”“长亭”“骤雨”“都门”“兰舟”“烟波”“暮霭”“ 楚天”“ 杨柳”“ 晓风残月”等一系列意象,把离愁别绪的感受,通过景物描写表现出来,使主观思想感情和客观形象和谐统一,意与境会,创造出完美的意境,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4:答:“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两句是千古名句,它好在:第一,虚景实写,词人设想出次日酒醒时的时间(晓)、地点(杨柳岸)和特定环境氛围(寒风残月),渲染了悲凉凄冷的气氛,衬托出词人形单影只的古量孤零心境。第二,意象选择,词人选择“杨柳”“ 晓风”“ 残月”这三个意象,在古人心目中,都具有离别或相思的意味 用以描绘凄清孤寂的秋景,景中有情,把词人请了的感情融化在景物描写之中,耐人寻味。
5:《雨霖铃》描写了饯别时暗淡、低落的心情,船要出发时难分难舍的痛苦,设想中今宵酒醒后的凄凉、怅惘以及日后良辰好景不再的极度孤独、无聊。词的上片所描写的景色是离别时实际的环境的,下片则是对第二天清晨酒醒后所见到的景物的设想。整首词意境缠绵悱恻、凄凉清丽。
6:答:虚实相生,借景抒情,表达对离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7:答:寓情于景,不直接说自己酒醒之后如何寂寞孤凄,只是拈出在飘流的孤舟中所见所感的三种物象:岸边的杨柳,黎明时的冷风,空中的残月,渲染烘托气氛,表达心中那种凄哀悲苦的感情。
二:
(1)寒蝉、长亭、骤雨、烟波、暮霭、楚天、杨柳岸、晓风、残月等;分析略。
(2)
白描手法(或细节描写);难分难舍(依依惜别);此时无声胜有声。
(3)“念去去”点明离别之情,“千里烟波”“暮霭沉沉”用景来烘托离情之愁之苦。或“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点明离别冷落,“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二句“着意染之”。
4.解析:“寒蝉凄切”,点明节令——深秋,“蝉”而“寒”,鸣音“凄切”,渲染了悲凉的环境气氛,为下文伤别张本,也为全文奠定了感情基调。“对长亭晚”,交代时间、地点;“骤雨”,描写天气;而骤雨滂沱之后,继之以寒蝉,极力渲染悲凉之境。
答案:起首三句写别时之景,点明了地点和节序。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氛围的渲染,融情入景,暗寓别意,为下文写离别的场面作铺垫。
5.解析:在这首词中,“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明显是词眼所在。“多情自古伤离别”意谓伤离惜别,并不自我始,自古皆然。接以“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则极言时当冷落凄凉的秋季,离情更甚于常时。
【续写柳永雨霖铃】推荐阅读:
柳永雨霖铃原文解析02-03
柳永 颁奖词07-08
柳永词漫谈01-08
柳永《蝶恋花》翻译06-04
读柳永读后感06-18
柳永词两首 教案10-01
宋词·柳永《采莲令》赏析11-16
《蝶恋花》赏析柳永01-07
4《柳永词两首》教案(打印)10-17
柳永蝶恋花全文及翻译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