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政治复习课的教学反思

2024-10-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高三政治复习课的教学反思

高三政治复习课的教学反思 篇1

曾令兵

一、政治教师要有较高的素质

“打铁先要自身硬”,要上一堂精彩的高三政治复习课,我感觉对教师的素质有较高的要求,教师的素质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自身的专业知识要扎实、要更新,业务能力要提高;二是教师的言行修 养、道德觉悟要提高。在这里,我特别要强调的是第一种素质。所以,为了提高自身的素质,我必须每天坚持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随着深化改革的发展,政治理论也在不断地丰富和发展。作为政治教师不能满足于原有的知识,必须不断学习,不断更新知识,使自己的认识适应发展的需要。

二、掌握良好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总结以往上复习课的经验和教训,我认为在复习中应注意把握好“六要”。

第一、要讲清目标。具体做法是:在授课前,首先向学生出示复习提纲(主要包括知识点、重点、难点和热点四个部分)。其次针对提纲,从识记、理解、运用和综合四个方面作一简要说明。这样,学生在听课时,就能做到心中有数,知道听什么,记什么,哪些应该了解,哪些应该重点掌握。

第二、要讲准重点。在教学中,要突出重点,抓住关键,集中精力和时间讲准重点,解决主要矛盾,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不分主次、或喧宾夺主、主次颠倒。这样才能做到事半功倍,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第三、要讲透难点。在教学中,要善于发现难点,攻克难点,讲透讲懂。哪怕是花一节课的时间去讲透一个问题,我认为也是值得的!我会想办法用很形象的比喻或很具体的事例让学生去弄懂对他们来说很深奥很抽象的理论,直到他们恍然大悟,心神领会!

第四、要讲明疑点。讲明疑点贵在讲清疑因,学生明确了疑因,疑点便迎刃而解。在讲解中,可采取“设疑、质疑、释疑”的程序和方法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

第五、要讲活时政热点。随着高考改革的进一步深入,灵活性试题日渐增多,考试越来越注重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社会生活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运用课本的知识去解释、分析这些问题,使课本知识与热点问题有机结合,这样做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但不能生搬硬套,牵强附会。

第六、要讲出知识的规律。这里的“规律”主要有两方面:一是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二是解答方法与技巧。由于每节课涉及到的知识都不是孤立的,而是彼此联系、纵横交错的。因此在复习中要注意将知识重新组合、归纳,使之形成网络系统,并将这些规律性的东西交给学生。如各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课文知识与时事之间的有机联系、不同课本之间的内容的内在联系等。与此同时,还要注意解答方法与技巧的传授。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思路的点拨和引导,以提高学生的解答方法与技巧。总之,在复习教学中,既要传授知识,又要传授方法,培养能力。

三、在试卷上了解学生水平,和学生沟通

我每星期都会以考试的形式让学生独立地完成一套试卷,然后收上来批改,我会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批上一些文字,告诉他(她)要注意的问题;回答得好的或是有进步的,我会加以鼓励。我觉得这样做效果很好,学生把老师对他(她)的这种指导当作是一种浓浓的爱,心里很是感激,一般上次犯过的错误下次都会牢记在心不会再犯,学生分析问题的思路越来越清晰,也越来越有条理,我能明显看到学生的进步,心里很有成就感。同时,我和学生的关系也融洽了很多,亲密了很多!

四、养成写教学后记的习惯

高三政治复习课的教学反思 篇2

新课程理念认为: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建构知识体系的过程,强调在互助合作中教和学,特别关注学生的个性和主体要求,尊重学生的原有知识和经验,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自我探究的学习能力,促进学生的自我发展。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只要反思就会发现低效甚至无效的教学现象是很常见的。如不备课上课或使用旧教案;课堂教学重知识传授,忽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忽视知识的重新建构;教师满堂灌,一讲到底,学生只是被动地学习和接受;重课堂教学,忽视知识的落实和运用等。高三政治课的复习,面广量大,知识点多,而且理论性、灵活性强,要在有限的时间内提高复习效率,就必须进行有效教学。笔者以《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复习研究课为例,谈谈对新课程理念下高三政治复习课有效教学的反思。

一、把握学情,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设计是进行有效教学的前提

备课是全部教学工作的基础,是上好课的前提,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一堂成功有效的课,备课准备阶段要花很大一部分精力,正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细致充分的备课可以让一堂课上得有条不紊,学生们也会感到很舒服,收获不少。高三政治复习课的备课除了要求教师根据《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联系时政热点问题,对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知识形成理性的认识,备好教材、备好练习、备好作业外,更要了解和把握学情,包括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能力状况,以及对本节课复习内容的了解程度、期望值和存在的问题,还包括学生当前的精神状态,等等。只有这样,教师在课堂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中,才能准确定位,精当取舍,减少时耗,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获得最大收益。在进行《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复习研究课的教学设计时,针对新课阶段练习中很多学生经常出现把中国共产党的政治领导与全国人大的最高决定权混淆、与政府组织和领导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职能混淆这一学情,笔者以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为背景,提出:“这是否表明中国共产党具有最高决定权?为什么?这能否说明中国共产党在履行组织和领导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职能?为什么?”针对很多学生弄不清中国共产党、全国人大、国务院、人民政协的区别和联系,在合作探究之后,笔者设计了对四个政治主体的比较。整个教学设计充分考虑了学情,具有针对性,切中学生疑点,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教材知识,因此,设计切实可行。

二、加强互动,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是进行有效教学的关键

传统教育理念支配下的课堂,教师主宰着一切,课堂以教师为中心。在这样的课堂上,师生间缺乏基本的作为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活动,课堂教学难有效率。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和学生有一种心灵上的沟通,通过平等的交流使学生能够在民主、自由的气氛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从而使思维更加活跃,情绪更加高涨,增强学习的积极性。只有和谐的师生关系,才能使教育发挥作用,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要达到这一目标,一是教师要平等地对待学生,尊重学生,关爱学生,关注学生,站在学生的角度看问题;二是教师要改变以往单向的教学互动,建立一种有效的双向或多向的师生、生生互动关系。教师要深入到学生中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并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对学生在合作探究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指导。学生和教师一起反思《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复习研究课的教学过程,交流和展示知识结构图,使学生的课堂注意更专注,学会尊重彼此的劳动,学会分享快乐。新的情境创设和问题提出,改变了以往老师包讲到底或简单的一问一答的方式,把时间留给学生分配,教师也是活动的一员。这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营造了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提供了学生展示自我的平台,开启了师生、生生之间的合作探究的闸门,学生的主体作用也得到了充分发挥。课堂气氛活泼了,师生轻松了,思维动起来了,收获也就多了。

三、注重运用,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习惯是进行有效教学的保证

新课程标准指出:“本课程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密联系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与时俱进地充实和调整教学内容,采用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体现当今世界和中国发展的时代特征,显示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强大力量”,“本课程要引领学生在认识社会、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实践活动中,感受经济、政治、文化各个领域应用知识的价值和理性思考的意义”。学习知识的目的是为了运用。运用知识的过程就是理论联系实际的过程。因此,在教育教学中必须强调把学到的知识结合实际,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高三政治复习要引导学生关注热点,关注国家、社会、世界的变化和发展,关注我们共同生存的空间,增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复习研究课的情境导入提出问题环节,联系十七届三中全会的实际,提出四个问题;经典例题迁移应用环节,就选用与党的十七大报告和十一届全国人大会议相关的时政内容,要求学生运用复习过的政治常识,分析“鼓励‘自主创业’”写入政府工作报告的原因。这些环节的实施有助于学生巩固教材知识,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学会获取和解读设问和材料的信息;调动和运用教材的相关知识;探讨和解决试题提出的问题。

高三政治复习课的优化教学 篇3

一、提高学生对复习课的认识,是上好复习课的前提

复习课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不是对教材的简单重复,而应该是巩固性和循序渐进原则在教学过程中的具体应用,是教学进一步深化的过程,是帮助学生把平时所学得的各部分知识有机地归纳起来,使之系统化、完整化。同时,通过复习还可以弥补平时学习过程中的薄弱环节。但有的学生认为“政治课的复习,就是在考试前背书和做题目就行”,不解决学生头脑中这些不正确认识,复习课是上不好的。

怎样才能提高学生对复习课的认识呢?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明确复习的目的,端正复习的态度,认清复习课的重要性,增强学生搞好复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其次,为了组织好复习,教师要向学生提出复习和记忆的任务,力求具体明确,要在安排好的时间内及时有条理地复习,并且要注意复习方法的多样化。再次,在复习过程中,教师要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复习方法,引导学生系统地掌握所学知识,融会贯通运用知识。

二、以《考试说明》为依据,抓住重点,掌握复习方法,是上好复习课的关键

《考试说明》是国家教育部考试中心公布的指导高考的权威性文件。因此,学习《考试说明》的相关内容,加强对学生的复习引导,高三教师责无旁贷。

1. 全面掌握基础知识。高三复习要按循序渐进的原则接近能力目标要求,这主要是要求加深对基础知识的复习,并在复习中对知识点进行扩展、变异,让一个问题从正面、反面、整体、部分等各个不同的侧面、角度去理解。例如,让学生在“主次矛盾方面关系”原理与前面学过的“矛盾特殊性”原理之间找出二者有什么关系?指导学生将“主次矛盾关系”“矛盾主次方面关系”原理的内容分别与“矛盾特殊性”原理内涵的第二、三层次加以对比,使学生明白,主次矛盾、矛盾的主次方面关系是矛盾特殊性的扩展与深化,是矛盾特殊性的两种情形。这样的复习,既能克服重复的弊端,又能强化、扩展知识点,增强学生复习的新鲜感和热情,提高复习质量。

2. 使知识形成网络。《考试说明》中强调“掌握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因此,教师在要求学生全面把握基础知识的同时还要努力帮助学生进行归纳、整理,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寻找贯通各知识点的线索,通过比较、列表、网络结构图等形式构筑知识体系,将各章节独立的内容结成一个完整知识体系,使点、线、面结合,做到“以点带面,点面结合”,形成对知识的整体把握。

3. 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理论联系实际是政治科的一个很重要的学习方法。学习了政治课的各种原理、观点,如果不懂得用来分析社会热点以及发生在日常生活中的事件,那么学习政治课就失去了意义。因此,高考的命题十分注重对学生这方面能力的考查。为此,政治课的复习要教会学生运用所掌握的基础理论体系与实际结合,在了解国内外发生的重大热点问题来龙去脉的基础上,将二者结合进行全面、深刻的分析,以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提高解题技能

掌握了一定的基础知识,并不一定就能正确解答问题。因为解答问题还要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和解题方法。

就客观题的解答来讲,它主要是通过题干和题肢来考查学生各项能力,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学会从题干和题肢两个方面驾驭试题。

就主观题来讲,主要包括辨析题、简答题和论述题。这三类题要求各异,答题方式也不尽相同。辨析题的难度较大。首先,审清题意,找出准辨点,辨点是答题的目标,能否找准、找出辨点是答好题的关键。其次,依材寻据,高考题目不管以任何形式出现,都会在教材中找到依据,此所谓“题在书外,理在书中”。最后,提炼语言,辩证分析。简答题和论述题属于问答题,为了有效提高其得分率,要具体做到“四抓”。一抓“中心”,即要善于总结材料中心思想,要设法抓住设问中心,明确该题要从什么角度去回答,只有这样才能找准答案。二抓“关键”,抓设问中的关键词、限制词。三抓材料与原理的结合点,找出具体原理。四抓引文表述,要综合运用学科中的知识,联系实际进行论述,并表明自己的观点、立场或态度。

高三政治复习课的教学反思 篇4

外语组 申海艳

“课堂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而科学有效的反思可以帮助我们减少遗憾。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总结教学的得失与成败,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回顾,分析和审视,才能形成自我反思的意识和提高自我监控的能力,才能不断丰富自我素养,提升自我发展能力,逐步完善教学艺术。

伴随着高三的复习备考,为实施有效教学,共同探讨高三英语复习课该怎样上,如何上的问题,我在开学初不久在本校开了一节高三复习研讨的公开课。以下是我上的一节高三英语复习课的课后教学反思和一些思考。

教学内容介绍:本节课是一节高三英语复习课,本课先从高考新题型“阅读填空题”的基本特征入手,从而深入挖掘阅读填空新题型的解题技巧,再过渡到解题三步曲,这样有利于帮助学生形成知识条块,提高新题型的解题技巧和解题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际应试能力,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本节课也是高三复习课的一次较为大胆的尝试,该节课教学抛开高三教学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学的教学方法,让学生通过双人合作,多人合作解决疑难问题,并在课堂上开展了大量的任务型活动,从而让学生感知、体验语言,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互助的精神,激发了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

具体教学设计流程: Step One: Lead-in 09年考研英语七选五导课。在屏幕上展示09年考研英语“七选五”,让学生认知此题型。从而引出2010年高考新增题型“七选五”。让学生和教师一道踏上对知识的探索之旅,激发学生对本节知识的渴求和期待。

Step Two:渗透“七选五”解题技巧。

(1)本环节以段落为单位,分别给出三个段落,即段首、段中、段末设空,学生边做边总结解题技巧。此环节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探索和归纳,使学生对所获得的知识进一步系统化、条理化,并升华为学生认知结构中的知识点、知识链和知识网络,为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做好储备。

总结解题技巧:段首设空:即为该段中心句。

段中设空:应注意上下文和关键词。

段末设空:即为总结和推理性语言。

(2)辅助练习:

1、师生同做四道练习题,共同感悟。

2、抢答环节,男生和女生之间的竞赛,以此来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

Step Three: 总结去“七选五”解题三步曲。即通读全文,了解话题。依照技巧,选出答案。

代入文章,进行复查。

辅助练习:进入篇章训练,调动学生讲解。Step Four: 学生合作设计“七选五”试题(升华部分)

此环节的设置训练了学生合作意识和逆向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和再创造的意识,感悟和领会出题人的思维和想法。

反思这节课的设计与教学,我感觉有如下优点。

第一,利用英语学案:先学后教,当堂训练。“当堂训练”就是指当堂练习和当堂作业,学生练习后由教师点拨和纠正。教师指导学生通过当堂作业,巩固所学知识,形成能力,举一反三,基本实现课堂揭示的教学目标。这样学生既当堂完成了作业,老师也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为课后的作业辅导打下了基础。整个课堂教学过程真正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习主体的教学原则,教学目标要求也得到了落实。

第二,引导---发现式教学模式贯穿课堂。这种模式是英语新课程教学中应用较为广泛的一种教学模式,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不是将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而是通过精心设置的一个个问题链,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与合作下,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节课总是从问题开始,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研究和解决问题,让学生在认识上有新的发现,也同样通过自己的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讨论、动手练习等实践活动去掌握知识结构,使之成为自己知识体系的一部分。

第三,调动学生学习热情,营造高效课堂。英语课堂教学中,在“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指导下,教师可以将参与交流的学生分成若干小组,使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能够拥有高频率、近距离、深感情的信息交流。本节英语课上使用pair work 和group work来启动高效的小组活动,如,小组讨论、采集信息、小组互查、小组竞赛等,这种互动有利于扩大学生参与面和增加使用新学语言的机会,而且在小组活动中,学生之间的交流具有很大的即兴成分,交际的真实感更强。教师对全班的支配作用相对削弱,担当着参与者、监控者、协调者、指导者、促进者的角色,与学生一起解决问题,并促使学生在学习中发挥更为积极的主体作用。尽管是高三的一节复习课,但我也不忘,这节课的主角是学生,要时刻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师生互动,生生合作,尤其是抢答环节,更是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了学生的合作意识,每个学生都有机会为小组做贡献,使学生体验到集体荣誉感。

第四,有效渗透学法,使学生学会解题。英语教学实施素质教育除培养学生语言素质、思想素质、文化素质之外,还必须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英语的方法,开发学生学习潜能,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他们自学英语的能力,为他们离开学校后继续学习英语切实打好基础。因此,教师必须积极研究科学的、适用的学好英语的学习策略和方法,教授、指导学习策略和方法,让学生学会学习。高中学生已具备相当的逻辑思维能力,这就使得他们在语言学习过程中对语言认识形成系统化成为可能。因此使用归纳法完全符合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教师可让学生反复接触某一语言现象,使学生形成初步的感情认识,然后引导学生加以归纳,如:要求他们找出规律性的东西或共同的东西。本节课始终贯穿学法指导。有解题技巧的点拨,有“七选五”解题三步曲的总结,也有试题设计者设题的感受。在这节课上学生收获多多,感受多多。这节课总的来说比较顺利地完成了预期的目标和任务,收到了比较好的效果,但尽管周密计划、精心设计了这堂公开课,还是遗憾多多。

其一,渗透“七选五”解题技巧即段首、段中、段末略显肤浅,如能再深入挖掘则更透彻。其二,课堂“七选五”练习题中稍显沉闷。其三,在结尾让学生设计“七选五”部分由于时间关系没有深入展开。这个问题在将来的教学中应该注意和避免。我常常想我们在教学实践中追求的不只是语言习得的规律,而是求知与成长过程的成就体验,是创造的乐趣,是一种学与教、生与师的和谐境界,让教学之树常青的秘笈在于实践、反思、学习、创新、特色。每一堂课都是学法的获得,人生的感悟和兴趣的延伸。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树立主体意识,进行个性化的独立思考和学习探究,并能形成个性化的理解和结论。

生物复习课的教学反思 篇5

(五)生物圈中的人

四、人体通过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调节生命活动教学反思

路美邑中学 李梅英

本节复习的知识,内容理论性强。为了避免教师成为知识的直接灌输者和指示者,在教学过程中,我遵循了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规律,重视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一方面让学生尝试,以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为主,促进学生主动获取知识,主动获取信息;另一方面在引导学生展示自己的学习结果,与其他同学分享自己成功的快乐;同时,通过小组合作与交流,提升学生学习的成就感,体会到成功的乐趣。这种交互式教学模式,放手让学生自己主动思考主动探索,把讲堂变成学堂,把课堂还给学生,整个教学环节始终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真正实现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的双方交流和互动。这种教与学的效果明显好于传统的教学模式。

本节课的教学,教师对学生学习行为的控制和支配少了,但对如何发现其中的学习困难者以及学生小组合作学习中的“弱势群体”这一问题,还需进一步的探讨。在不同的班级条件下,学生集体思维类型及氛围的不同,对实际的教学效果存在着差异。本节复习的内容知识点也比较多,由于学生知识层次的不同,故针对不同的班级可稍微调整问题的情景.掌握好学生的小组讨论时间,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还需不断地完善和改进。

高三政治复习课的教学反思 篇6

反思性教学增强了教师的道德感和责任感,提倡反思教学,使教师自觉的在教前、教中、教后严谨地审视自已的教学行为,改进自已的教学实践,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下面21世纪教育网为大家整理提供了2016高三化学复习教学反思,供广大教师参考!

回顾高三的复习工作,反思得与失,总体收获是多研究、多思考、精选题,狠抓课堂教学。高三化学教学反思以下是我的一些体会和做法。

纵观每年的高考化学试题,可以发现其突出的特点之一是它的连续性和稳

定性,始终保持稳中有变,变中求新的原则。期初我们备课组认真分析、研究近五年的高考试题,摸清高考试题涉及的知识点、热点、特点以及变化趋势,找出它们在教材中相应的知识点以及一系列有层次的题目,在编制教学案一体化讲义时将将每个考点依次落实。

考试说明(即考纲)是高考的依据。是化学复习的“总纲”,不仅要读,而且要深入研究,以便明确高考的命题指导思想、考查内容、试题类型、深难度和比例以及考查能力的层次要求等。我们将考试大纲做了对比,找出增删的内容,题型示例的变化,并与学生一起阅读,让学生明确每一知识点在高考中的难度要求。

研究教材、考纲、高考题、学生的实际情况后,学期初我们制定了详细的复习计划,明确每一阶段复习的目标,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如9-10月份的主要解决离子反应、离子方程式、物质结构存在的问题; 11-12月份我们将重点

放在化学平衡、电离平衡、电化学中,因为这些内容学生最难掌握,在这个时间段加强训练,为期末考试就做好了准备;1-2月份我们的重点是有机及实验基础;3月-4月的训练目标是I卷的整体提高和无机推断、常规计算及技巧。5月份的训练以提高应试能力为主,同时查漏补缺。

复习计划中不仅有每一节上课内容,还包括每周5次作业内容,每周强化训练内容,选择题专项内容等,并根据学生的情况不断调整与完善,每次的练习中都分必做题与选做题,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收获。

目前的复习资料不仅多而且杂,偏题、难题、怪题很容易挫伤考生的积极性,好的习题能激发兴趣,启迪思维并能加强学生对”双基”的理解,引导学生寻求解题规律,掌握解题技巧。故教师自身必须投入题海,然后筛选训练题和资料,备课组内老师须明确分工,资源共享,在复习选题时要有层次、有梯度,由易到难地选择,并根据考试大纲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编制合适的训练试题。

选编习题要以大纲和教材的内容及学生水平和认知规律为依据,要注意知识的整体性和相应能力培养的有机联系,一个题型要联系、消化一项基本内容,题型多样化,层次要分明。

一般从以下六方面选题:①多选近几年的高考试题,少选老资料中的难题。②控制训练难度,以中档题训练为主。③注意练习题的能力层次要求,按不同能力层次设计不同练习题,可分层次进行训练和辅导。④多选实验创新设计题,尤其是课本内典型实验装置的改进设计,强化实验能力训练。⑤适当增加化学计算题训练,注重守恒法计算技巧⑥多设置情景,将易错题改编,或将客观题改为主观题,将顺向思维题改为逆向思维题。

如有关浓硫酸的稀释的考查可改为如何观察Cu与浓硫酸反应后溶液的颜色。复习钠的化合物时设置以下讨论

题A、如何测定含有Na2O杂质的Na2O2试样中Na2O2的质量分数?B、如何以NaOH溶液和CO2气体制备Na2CO3?C、纯碱中含少量NaCl杂质,请设计三种不同实验方案测定试样中纯碱的质量分数。D、实验室有一瓶刚从溶液中结晶出来的盐,现只提供盐酸和中学化学实验常用仪器,如何判断这瓶盐是碳酸氢钠结晶,而不是碳酸氢铵或氯化钠结晶?通过这些问题的讨论、分析将相关的知识点一一呈现。

高三政治复习课的教学反思 篇7

一、教与学过程

课前:教师制作网络专题网页(网络课件),提出课堂学习任务。

首先教师在学校的网络教学博客平台上开设了博客网页,利用博客平台的资源集成性和导航清晰化的特点,设计博客平台的样式,上传学生学习的各种资源,并且在网页公告栏上发布本次课堂教学的学习任务。

授课前,教师简单介绍本次课的学习内容、学习任务和学习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重点叮嘱复习的重点和难点,强调网络课堂纪律。虽未涉及复习知识,但教师引导学生如何利用该专题网页进行学习和复习却至关重要,可以避免学生走弯路,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并且提高教学实效。

课中:学生按照既定的学习任务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1)学生进入“时政背景”环节,阅读相关背景并理论联系实际。“美丽中国和生态文明”是高三复习的重要时政热点,十八大报告首提建设美丽中国,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重要地位,因此学生必须重点把握与本专题有关的一些常见知识点。例如经济生活中经济结构的调整问题。学生通过浏览网页了解时政背景并初步尝试理论联系实际。

(2)学生进入“题型示例”环节,尤其关注设问的角度分析。教师安排了高考最常见的原因类和措施类两种试题类型,即“为什么”和“如何做”,模拟各种设问角度,预测高考可能涉及的试题类型,并提供参考答案,让学生自主学习。例如:请从公民角度,为宣传、实践、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提出合理化建议;从经济生活的角度,请为国家、企业、消费者在低碳发展、保护环境、建设美丽中国等方面提出合理化的建议;分析建设生态文明,美丽中国的文化生活依据;等等。学生通过浏览网页,了解命题者的意图,思考如何运用相关的知识来回答问题,进一步构建知识网络体系。本环节是重点,学生自主学习用时较长,教师在学生中巡视并提供个别辅导。

(3)学生进入“在线测试”环节,进行选择题测试,提高审题能力。“在线测试”是学生自主学习反馈的环节,主要是选择题(客观题)的测试。教师精选改编了7道选择题,在材料情景呈现方面力争多样,在试题难度上尽量与高考试题接近,本环节是“人机互动”,学生选择答案后,电脑会提示“你真厉害,答案正确”“你错了,继续加油”“再想想其他答案”等富有人性化的激励语。本环节结束后,教师通过观察学生的做题情况,了解到学生出错频率较高的试题,适时讲评。

(4)学生进入“集思广益”环节,分组合作,共同完成主观题。教师设置5道主观题,并且把学生分成5个小组。每组必须共同完成一道试题,并运用博客的“评论”功能递交答案。每个学生思考后都要提交各自所答内容,可以是其中一个要点也可以是全部内容。学生提交后,答案便会呈现在网页上,这还不算完成此轮的学习任务,接下来他们要互相提意见,或支持或反对或提其他见解,在网上进行无声的思想碰撞。本环节给了他们互相学习,互为补充,取长补短的机会。教师也准备了参考答案,在学生全部合作探究完成后,运用博客的“日志访问密码”功能公布密码公开答案,此时学生将之前自己的答案与参考答案进行比对,自我估分评价。本环节结束后,教师对每道试题进行简单扼要的讲解点评。

课后:对学生开展问卷调查,反馈教学实效。

教师设置了10个问题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从调查结果来看,大部分学生对本次专题复习给予高度评价,认为复习方式新颖,能够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而且与同伴之间也能互相学习,是值得推广的学习模式。当然,也提出了一些中肯的意见,例如字体太小,或者页面内容多,浏览页面的时间不够等问题。

二、反思与体会

议课时,一些听课教师认为在高三冲刺的黄金时段开设这样的尝试课,不是明智之举,教学实效未必高,学生在任务中赶场,来也匆匆,去也匆匆,最后不知所云。也有教师提出这样的课备课量大,还挑战教师的教育技术水平和学生的信息素养,并不适合普及,更不用说高三复习课。还有教师提出本堂课根本不需要下此“大成本”,只要印发讲义资料照样能做到与本课相同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形式和效果。再有一些教师提出根据高三复习实战经验,用键盘敲打的答案与用笔书写的答案,效果是不一样的,越临近高考越需要让学生有实战的感觉。

听课教师对这堂高三复习课的质疑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利用网络进行高三时政专题复习是一种新的探索,可能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和困难,可它也为我们带来了研究的价值,特别是对新课程下高三时政专题如何复习提供了另一种模式,因此对于本节课我们不能因噎废食。以下是笔者对本节课的一些反思和体会。

如图所示,笔者总结出本节课的教学模式,与高三时政专题复习的传统模式相比较,新模式有以下几个优势。

1.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

课后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90%以上的学生对本节课表现出了极大的学习兴趣。旧的“讲—练—讲”机械式的传统复习模式已让学生感觉到厌烦。复习模式的改变与创新颠覆了学生的学习理念,他们不再因复习的枯燥无味而丧失学习的动力,虽然仅仅是把在纸张上学习变成在电脑上学习,但这足以点燃他们兴趣的火把,激发他们内心求知的欲望,加深他们对知识学习的体会和印象。正如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2.更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高三政治复习的后期,需要留给学生足够的自主学习时间。然而传统的复习模式中,教师的讲评仍然占用了学生大量的学习时间,这对于学生后期的复习是非常不利的。古希腊普鲁塔戈早在3000年前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要被点燃的火把。”而教师的责任如同苏格拉底所说,“是助产士而不是产妇”。利用网络进行复习,恰恰是借助网络的各项功能,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更加充分的发挥,更有利于体现新课程理念。从新的复习模式和本节课的教学过程都可以看出,教师讲得少,学生动得多,留给了学生足够的思考空间和时间。但是教师少讲不意味着教师不发挥主导作用,教师此时的角色是全程引导,个别辅导。当然,教师对网络课堂的把控要做到收放自如。

3.更强调学习的过程与方法,更能突出学习同伴间的思想碰撞

高考命题趋势越来越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与方法的考查。从福建省近三年的高考试题分析中可以看出试题注重体现高中新课程理念,坚持能力立意,突出主干知识,体现学科能力和素质要求;加强试题与社会实际、科技发展和学生生活的联系,重视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高三复习的新模式,主要是让学生学会利用网络工具和教师提供的学习资源完成学习任务,自主、合作学习,既有理论联系实际,也有实际联系理论,强调掌握整个复习的过程与方法。例如在合作学习环节中,学生共同完成的主观题答案是要经过深思熟虑才会提交到网络上的,他们的观点在网络中互相碰撞,互相学习,以此达到彼此之间的共享与沟通。如果说高考的过程是解题的过程,而我们平常要做的就是把解题的过程变成学习的过程。只有他们掌握了学习过程中的各种方法和能力,才会在解题中如鱼得水。

4.更能留住学习和复习的成果,拓展复习的时空

通过网络进行时政专题的复习可以把授课的过程完整地呈现在网络上,留下学生学习的印迹,而学生课后可以自行登录该平台进行后续的学习,拓展了学习的空间和时间。教师还可以通过网络平台设计一个单元的教学,形成一个系列,保证教学的连贯性。可惜的是从实践过程来看,高三学生复习时间紧张,在校时间长,缺乏网络学习的时间和条件,对于住校生而言就更不用说了。但是,在线学习是一种学习趋势,它是一种终身学习的理念,随着互联网和传媒的发展,在线学习会进入课堂的。

虽然本节课还有些许遗憾,例如师生都需要提高信息素养、时间分配不合理、网站设计不够美观等,这些都需要教师去改进。再者其与传统复习模式的学习效果没有进行科学的实证数据比较,但从问卷调查结果来看,大部分学生还是认同本次课堂教学的模式创新的。虽然有同行反对高三复习采用这种形式,但笔者只能说,课堂教学的改革需要足够的勇气。

参考文献

[1]蔡赐福.网络环境下开展政治课教学的思考[J].中国远程教育,2004(5).

高三政治复习课的教学反思 篇8

[关键词]高三数学 复习课 评价反思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6)050016

观摩学习了《等差数列前n项的和》这节高三数学复习课后,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评价该课的成功之处.

一、从教学目标上看,符合考纲和高考要求,切合学生实际,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符合知识的产生、形成、发展规律

普通高考对数列的考试要求和考查方式决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2015年考试大纲对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的要求是:掌握等差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与前n项和公式,能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识别数列的等差或等比关系,并能用有关知识解决相应的问题(构造法的等差等比数列).甘肃省近三年对数列的考查以等差等比数列为重点,以填空选择为主,大题文理科共考查两次,都在17题.高考内容和考查形式就是教师航行的灯塔,前行的路标.该课授课教师这节课首先和学生共同研析考纲,然后预测本节内容在2016年高考中的命题方向.接着紧紧围绕考纲和预测的命题方向梳理知识,设计题目,巩固练习,拓展提高.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复习课模式以及实际效果和近年高考试题考查的总体要求是趋同的、接轨的、一致的.教学目标具有科学性、全面性、层次性,符合知识的产生、形成、发展规律.反映在了解、理解、掌握、灵活应用四个层次上.

二、从为实现目标而设计的思路上看,符合学生的数学基础、认知规律和基于此衍生出来的一轮复习课的总体要求

突出沟通整理,建构完整的“知识链”.数学复习课的主要任务就是建构完整的“知识链”,让学生在原来的学习基础上,进一步调整和明晰数学认知结构,优化数学知识在头脑里的组织方式,从而清晰地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有条理地储存和记忆数学知识,并达到对知识理解的融会贯通.该授课教师通过梳理等差数列的概念、性质、前n项的和及相关性质,设计了四个精巧的小题检验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然后通过典例讲练,突出等差数列基本量的计算和在具体的问题情景中识别数列的等差或等比关系,会用构造法的等差等比数列.解题即主推通性通法,体现基本量与方程思想,又启发引导学生巧思巧解,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最后设计的巩固训练和拓展提高的例题,进一步训练了学生的解题能力,规范学生解题的严谨性.教学设计有效地帮助学生建构知识间的联系,使知识的理解更精当,知识条理更清晰,形成知识的网状结构.通过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相互交流、补充、完善,总结出具有共性的规律和特征,并运用规律解决具体问题.过渡自然,讲解和学生活动时间分配合理,密度适中,效率较高.

三、从具体实施上来看,在教学的过程中能抓住学生的认知规律,注重体系的构建和知识的形成过程,重视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

纵观这节课的整个教学过程,体现了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不仅保证学生有充裕的活动时间与思维空间,而且给学生提问题及质疑问难的时间与机会.对教材的处理有以下特点:⑴本节课开门见山,从等差数列考纲要求到试题特征、命题预测和直接引入正题,都通过导学案对知识进行梳理,自测,自查,让学生明确高考考什么,怎么考.(2)精讲到位,练习扎实有效.(3)本节课重点较突出、难点突破、关键内容得到落实.(4)内容安排符合学生的认知结构,体现了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原则.(5)对例题、习题的选配有针对性和阶梯性,使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都得到发展.(6)有变式训练、拓展提高的综合训练,使学生的知识得以强化,能力得以提升.(7)学生上黑板练习和口述解题的思路和方法,动口、动脑、思考和实践并用.(8)自测、查漏补缺、质疑问难,针对学生各自的学习缺陷进行温习补救,使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体.(9)该授课教师注意到学生运用构造法求通项公式,引导学生用定义法直接入手证明bn+1-bn是一个常数,这种方法非常好,避免了教师和学生在解决此类问题时走弯路,值得我们学习.(10)整堂课学生情绪高昂,课堂气氛热烈、融洽,是一节成功的高三一轮复习课.

四、从教师教学基本功上分析

该授课教师的教学基本功扎实,板书设计合理,依纲扣本,言简意赅,条理性强.教态明朗,仪表端庄,举止从容,态度热情.语言生动形象,准确清楚.善于调动学生,课堂气氛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说出解题思路和解答方法后,让学生自己疏理知识和寻找规律、判断正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中体验、感悟数学知识的价值.

总之,该课授课教师这节课符合高三数学一轮复习的总体目标要求,以考纲为指导,以教材为核心、以夯实基础为目的,以完善体系为要义,以提升能力为追求.虽然存在一些值得商讨的问题,但并不影响到它示范性的根基.

欧姆定律复习课的教学反思 篇9

我围绕欧姆定律一章在中考中热点问题和近几年的考查的题型,特制定目标为:

1、会设计欧姆定律的实验电路图和表格,能用准确的语言归纳规律的内容;

2、根据串并联电路特点结合欧姆定律分析电表示数的变化;

3、会测小灯泡的电阻及分析实验中存在的故障问题。

首先,我对本章基础知识利用学案以填空的形式进行梳理,让学生回忆口述,其中有问题的可问我,同时时间的把握上要注意复习速度快。让学生对欧姆定律的内容有一个总体的理解,形成一个知识网络。然后在课堂的主要环节上侧重于训练,在训练中提高。教师关注教学的随机性、策略性。我针对目标设计了一些有层次性、功效性的问题——科学探究实验(这种题型能让学生在解题中,学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思考解答,然后采用“兵教兵”的形式展开交流讨论。既活跃了课堂气氛,教师也找到了问题的焦点。我授之以渔,要求学生找到解题的突破口和关键信息,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分析能力和灵活应用知识的能力。最后学生在自己的“小结知识区”总结收获和不足,以待课后及时补救。

《数的运算》复习课的教学反思 篇10

本人通过对《数的运算》的复习,有好大一部分的学生对数的运算定律已记得不太牢固了。在课堂教学提问中,个别学生竟然忘了加法的结合定律。当时我真是有一股怨气,可怨谁呢?学生、学生的父母、还是以前教他们的老师?

数的运算教学看似简单,其实很不容易。从表面上理解,给你一道现成的数目算题了,只要算算就完成了。可既使是六年级的学生在做数的运算题时还会有相当多的学生不能正确答题,或者运算的速度不快。这是为什么呢?数的运算教学连贯性比较强,如果10以内的加减没教(学)好,多位数加减法就很难学会;表内乘法口诀不会背,怎能做多位数的乘除法呢?因此说,教好学生学好10以内的加法,背熟乘法口诀,是学好数的运算的基础。

谈高三语文复习课的趣味性教学 篇11

关键词:趣味性;高三语文;复习课

高三的语文课,因为是复习,因为要高考,所以大多老师只重视知识的梳理、能力的训练,而忽略情感的培养和激情的激发,致使教学枯燥、冰冷,丧失生机、缺乏趣味。其实,高三语文课也应该是生动有趣的,应该是让学生在愉快中接受知识、形成能力的。

一、利用生动故事的渲染,激发学生的兴趣

故事生动、有趣,本身就有很强的吸引力,学生最喜欢听故事。利用故事能起到引人入胜的效果。例如,讲诗歌炼字的时候,就用下面的故事引入:

相传,苏东坡一次与他的妹妹苏小妹及诗友黄山谷一起论诗,互相题试。小妹说出:“轻风细柳”和“淡月梅花”后,要哥哥从中各加一字,说出诗眼。苏东坡当即道:前者加“摇”,后句加“映”,即成为“轻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不料苏小妹却评之为“下品”。苏东坡认真地思索后,得意地说:“有了,'轻风舞细柳,淡月隐梅花。'”小妹微笑道:“好是好了,但仍不属上品。”一旁的黄山谷忍不住了,问道:“依小妹的高见呢?”苏小妹便念了起来:“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苏东坡、黄山谷吟诵着,玩味着,不禁托掌称妙。

这样一改究竟妙在何处?一则故事把学生引入了情境中。

當然,故事也可以用在教学的过程中,如讲成语时,可以适当地讲讲成语故事,这样学生既了解了成语的来源,又掌握了成语的含义和字形。讲诗歌时,可以穿插作者或创作背景的小故事,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活跃课堂气氛。

高三语文课堂上,讲一些简短的故事是很必要的。故事本身有很强的启发性,丰富的哲理性,可以激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调整课堂气氛,同时还是不错的作文素材呢!适时恰当地运用,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利用巧妙的讲解激发兴趣

语文复习课不应该是枯燥的,语文课的兴趣就看老师如何用好的方式来表达。我在总结一些复习的知识时,就用了一些口诀和歌谣来提高同学们的记忆力和辨别力,学生看了以后觉得特别新颖。

如近义词记忆的口诀:“夺回失地用克复,战胜困难用克服;神圣之地用圣地,风景优美用胜地;留给后代用留传,事件流传用流传;披览阅读用披阅,阅读批注用批阅”等。这样学生一看到以后立刻见效,在晨读中争相诵读,学习兴趣陡然增加。

在讲解古代文学常识知识时,我打印了文学常识歌谣100句,让学生用顺口溜口诀记忆。在元代散曲的记忆上如“元代散曲分两种,小令套数各不同;杂剧代表四大家,成就首推关汉卿;窦娥悲剧传千古,人物形象最鲜明;其余三家郑马白,还有西厢留美。”学生读到这样的歌谣,书声琅琅的氛围油然而生。

还有诗歌意象记忆起来比较困难,尤其如何和感情思想相联系学生比较生疏。我在学生晨读时给学生分发歌谣段子,如“离愁别绪托折柳,望月怀远尽思乡;松竹梅兰君子范;杜鹃啼血话凄凉;蝉鸣高洁虫悲切,鱼传尺素鸿雁忙”。这种种记忆口诀歌谣的方法如在枯燥的季节吹来一道清凉的风,让学生趣味顿生,使学生在高三复习阶段掀起了学习语文的新高潮。同时还鼓励学生自己想一些有趣的办法加强记忆。

再比如向学生介绍古文字时就利用形象的手法。有这样一个例子:《鸿门宴》中有这样一句话“项王按剑而跽曰中跽”,为了让学生了解“跽”的意思,我就在黑板上画出古代人的这一个动作形象,并和跪做了对比,学生立刻见分晓。

三、利用学生的真实事例逗起兴趣

学生的真实事例富有说服力,对学生启发和感悟都很大。例如,有一天,复习字形,就利用学生身边的一件小事导入:前天我在班上的公布栏看到了我们班班费开支一览表,其中,有一项是:缕子:8元,请问同学们,这“缕子”是什么呀?教室里就泛起了阵阵笑声,有个学生甚至到公布栏去看。我接着解释:“缕”字是“纟”旁,从线,如细针密缕,千丝万缕等,“篓”字从“竹”,篓子最早是竹子编的,现在依旧有很多竹编篓子,所以同学们书写汉字时一定要注意字形的规范。至此,学生的注意力已完全被我吸引过来了。

学生的练习、作业、试卷、作文都是鲜活的例子,例如有一次要我在批改作文的时候,有一个学生谈起自己的理想是当一个高级官员,有一个说到自己家现在比较贫穷,等自己将来发迹以后一定要怎样怎样等。针对这一种情况我引用了毛泽东青年时代的励志诗:“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来激励学生好好学习,以他们为榜样,成为建设祖国的栋梁。

四、利用竞赛激发情趣

在教学中我采取多种手段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其中进行语文知识竞赛是必不可少的一项。有一定的竞争意识也是社会对未来人才的需求。例如把语基试题、文学常识,古文知识等综合起来制成试卷,在成语复习时开展小方面的成语接龙,对联知识的讲解时让学生对对子比赛,还开展“我爱诗歌”朗诵会,“故事材料”大比拼等好多活动,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活力,这样学生的知识容量有了一个大的飞跃。比如有一次我让学生举行的一次“故事大赛”,有一个学生在讲名人故事时有深沉的语言,有形象的手势,配上动人的眼神,故事精彩不断,掌声不断,颇有小沈阳之风,最后夺得冠军,赢得“郭沈阳”的美名,故事会结束后还让人回味无穷。

实践证明,语文复习课,采用竞赛形式,既提高了学习效率,又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培养了集体主义观念和竞争意识,是语文课堂从沉闷走向活跃的简单易用的好形式。

五、利用教师自身才艺引发兴趣

教师在课堂上展现自己的才艺,不仅能更好地调动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更重要的是容易在学生中心中塑造教师的人格魅力,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同时,教师的行为本身就是对学生是一种润物无声的教育,学生容易模仿。

高三数学复习教学的反思 篇12

一、实情调研:细心分析学情是教好的基础

要想取得高三数学复习的最佳效果,首先必须弄清学生数学学习的实情。

1. 学生学习缺乏“自主”、“合作”,主体地位得不到体现

教师拿着“统一”的教本,按照“统一”的进度,运用着“满堂灌”的讲解方式,操纵着铺天盖地的“题海战术”,以“上帝”的姿态“主宰”了整个数学教学过程。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听的多,练的少,没时间、没机会进行精细的思考、探究、领会、消化和吸收,他们只能被动地被教师牵着鼻子走。很多学生认为老师讲得很好,只是自己不够努力学习。“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主体作用没能得到发挥。

2. 统一标准施教,致使学生学习严重分化

由于教师教学尺度的统一,因材施教的原则得不到很好的体现,致使学生学习上的分化越来越严重。调查结果表明:仅有约五分之一的学生能跟得上老师的“步调”,他们学业基础扎实,因而在复习中听得懂、跟得上;也有五分之三的人吃“夹生饭”,他们常因被教师催着走而感到形神疲惫;还有约五分之一的学生基础知识薄弱,一开始他们还能疲于奔命地去追赶老师的脚步,但由于屡屡“受挫”,久而久之变得麻木、厌学。

3. 循序渐进的原则不到位

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是感知、理解、识记、运用。高三学生在复习中虽然有所感知,但理解却不深不透,识记也不够全面和准确,灵活运用更不到位。他们往往基础知识不扎实,硬性地接受大量知识信息,“突击”性地完成学习任务。尤其是进入高三复习阶段后,备感不适,复习效果也就不够理想。

二、目标设定:科学定位,合理设定近期和远期目标

1. 数学学习实情的调研,为教学目标的设定提供依据

以学情定标高是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进步,在进步中满足,在满足中进一步获得快乐,在进步中逐渐达到高考要求。在这种情况下,可设定高三数学复习的近期和远期目标。近期目标是通过第一阶段的复习,夯实每节、每章的基础知识,使各层次的学生在每节课中都有新的收获,从而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和数学思想方法,并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远期目标则是通过第二、三阶段的复习,让知识重组,让学生建立完整的能力结构,形成良好的思维体系和思维方法。我深信只要做好了让学生满意的过程,让每一个愿意学的学生都有收获,三轮复习下来一定会有满意的高考结果。

2. 学习目标是努力的方向,能催人奋进,从而产生动力

确定学习目标首先应体现德、智、体全面发展,除了按学校的教育要求外,还要考虑自己的特点和现状以及一些社会因素、家庭情况等,总之,学习目标要适当、明确和具体。确立目标后,就要科学地安排时间来达到目标,要符合“全面、合理、高效”的要求。

3. 为实现目标有坚强的自信

每一个梦想成功的人都应该拥有自信,不管你知识有多么丰富,不管你有多么聪慧,如果认为自己不如别人,总怀疑自己的能力,总动摇自己前进的脚步,那么你注定要失败,注定不能成为最强者。所以必须对自己充满自信,意志坚定地实现目标。

三、教法改进:多给学生留出时间,让学生积极主动起来

1. 交出“权力”

教师喋喋不休的满堂灌,的确是一种费力不讨好的做法。聪明的做法是把复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自主”复习、“合作”探索中夯实知识基础。一定要体现出教师的角色是导演,学生的角色是演员,真正体现由知识为中心向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转变。

2. 多给学生留出时间

会学习的学生,总是期望有较多的时间属于自己支配。高三复习中,我每周留给学生两节课 (晚自习除外) ,让学生独立地进行复习。一开始学生感到很不习惯,甚至有的学生感到无事可做。后来通过引导,学生感到这是一个自我修整的大好契机。学习好的学生利用这段时间在知识深度上积极探索;学习一般的学生则聚精会神地总结、梳理、归纳知识,并通过知识的运用形成较强的能力;成绩差的学生查缺补漏。

3. 让学生备好“工具”

工具之一是基础知识、概念、定理、公式、法则;工具之二是数学思想方法。在复习之初,先让学生读书思索,自编知识网络、重点、难点。其间要求同学之间讨论、交流、互评。在此基础上,教师再对个别闪光点、重点、难点予以强调和讲解。这样做的结果,学生自我归纳了知识的精髓,教师的指点又弥补了其中的不足。对“工具”二,首先根据某章知识所运用到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引导学生回顾它们的雏形,然后组织学生小组讨论,认真分析运用这些数学思想和方法的条件和背景,使学生真正从理性的高度去掌握这一工具。

4. 让学生来讲

数学复习课上的讲解,并非是教师的专利。选择一些经典或重点问题,让学生自己登台去讲解,能起到更好的复习效果,真正吸取了“兵教兵”的经验。关键是能否相信学生,并给他们这种机会。“考能力”已成为目前高考命题“定势”,因此如何在总复习阶段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应成为复习时的“重头戏”。

5. 让学生自我小结

每当复习完一章一节,或复习完一个专题之后,要求学生做到两点:一是充分利用章节后面“复习与小结”的内容,弄清本章本节的知识结构。二是避开课本上“复习与小结”的内容,自己列出详尽的复习提纲。其中包括系统知识、典型例题、能力要求、思想方法、解题技巧、必考点等。

6. 精选习题

题海之战无异于将人引入无舵舢板,很难达到预定的彼岸。在引导学生进行第一轮复习时,要以课本上的题目为主,并补充适当的题目,量体裁衣、因材施教。因为高考数学试题虽然不可能单纯考查背诵、记忆的内容,也不会考查课本的原题,但对高考试题进行分析不难发现,许多题目都能在课本上找到“影子”,不少高考题就是将课本引申、拓宽和变化,高考试题千变万化,异彩纷呈,但无论怎样变化、创新,都是基本数学问题的组合。在第二轮的复习中,不要用现成的习题集,而要自选适合学生实际水平而又有代表性的习题,做到题少题精。

7. 抓好反馈环节

提问、作业批改、测试、师生交流都是反馈的有效形式。

8. 建立得失档案

对考试中出现的问题,要求学生建立考试得失档案,将每次考试中的失分情况记录在试卷上,最不应遗忘的概念、公式标在醒目的位置,要求学生定期回顾试卷,重点关注增分点。对于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夹生”和缺漏,则充分利用个别辅导、集体纠正、互帮互学等措施,及时“催熟”和“补漏”。最终消除遗憾、弄懂是非、力争有为。切实解决“会而不对、对而不全、知而不为”的老大难问题。

四、学会鼓士气

时时鼓励学生保持旺盛的斗志和灵活的思维,不仅仅有不放弃的思想,更要竭尽全力使学生的心态是最好的。

1. 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使学生充分掌握基本的解题方法,再辅以充分的课前预习,适当降低难度,让学生跟着教师的教学节奏,给学生树立强烈的自信心,激发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深信使用的资料是最适合学生的,复习效果是满意的,增强学生对老师的信任度,忠实的按老师的要求做,从而形成“名师”、“名班”效应。

2. 注意学生的非智力因素。(1)对学生多表扬,多鼓励,少批评。做好个别学生的思想工作,哪怕一句话,甚至拍拍肩,也许比开十次大会更有效;(2)让学生多一点成功,少想一点失败,要自信;(3)做好培优转差工作。一个人的潜能到底有多大,只有开发了才知道。培优转差首先要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用身边的、前几届的典型学生实例激励学生拼搏、冲刺。

高三政治复习教学有感 篇13

不知不觉,从毕业到上班已将近5整年,对一个老师的成长来说,5年其实并不算长。但由于私立学校的竞争机制,促使新教师不得不在短期内适应和加快学习的脚步。虽然只有5年,但也带了4年班主任,3届毕业班。静下心来,仔细想想,对高三政治复习教学还是有些感悟。借此机会,写在纸上,以便领导、前辈和同行指正。

一、步步为营,稳打稳扎

高三复习开始,就应制定好一轮复习教学计划。每本书用多长时间,每个单元,每一课,甚至每一框需要几个课时,都要做到心中有数。但课时安排应切合实际,切合学生实际,切合自身教学实际。做到主观符合客观,不要随大流。

在每上完一课时,一单元,都要有相应的试题检测,通过试题练习,反馈学生的复习效果,通过反馈的情况来安排下一阶段复习。如果复习较好,开始下一课时。若整体较差,则应在针对性复习,直至基本掌握。尤其是对重难点知识不能一味地赶进度,而不管学生的掌握情况。总之,要稳打稳扎,不要盲目冒进。二、一轮二轮,重在一轮

我们在很多参考书上以及有些同行们也说过要一轮二轮,甚至三轮。我个人认为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不论几轮,重在一轮。一轮效果好,高考成绩佳。

因为从政治学科特点和近几年安徽高考真题来看,试题难度从09和10年来有所增加,但仍以基础为主,不存在偏题,怪题,高难度试题,一轮复习足以能应付高考。所以我们在教学中把教学重点摆在一轮。

三、夯实基础,不丢课本

复习后期,学生往往出现“高原现象”。考试时好时坏,原因之一就是课本基础性知识增多,开始遗忘。所以基础是否扎实,至关重要。

为此在做练习,评讲试卷时,课本要放在旁边。对不懂、不清楚、模楞两可的知识点,立即翻开课本,以便查验。但翻是为了不翻。这次做题不清楚的翻了课本,就要记在大脑里,下次再考类似知识点或相关知识点时,就可以不再翻了。

四、研究试题,把握趋势

研究试题,不仅是真题,各省市模拟试题,即使是一张普通试卷的试题,哪怕上面只有一道好题,我们都应该做好关注、研究。当然,尤其是真题,通过真题研究,把握考试命题趋势,高考知识点的考查。

比如:最近几年,主观试题喜欢用某单元,某课的标题设问,而平时教学中却忽视了标题的记忆。

再如,哲学原理的考查往往不和上年重复,这样复习时可以缩小范围,针对复习。

还有对真题答案的研究,每题答案都是知识点在前,材料分析在后。而且必有知识点,所以在答题时,答案中没有课本知识点,就会大大折扣分数,甚至没分。

五、背诵是前提,关键在技巧

政治不背,考试崩溃;政治熟背,考试不累;政治全背,考试全会。这句话固然有局限,但强调了背诵的重要性。若对政治原理不清楚,答题时不能用课本的知识点作答,用自己的口语去阐述,分数是不会高的。所以背诵贯穿于政治复习。但背诵只是前提,解题技巧的掌握才是关键。否则背的很辛苦,却拿不到高分,最终还会影响信心。

比如:从高考题型来看,常答的有这么几种:措施(建议)型,意义(影响)型,为什么(必要性,重要性)型……每种题型答题思路不同。若不能很好地掌握,即使对课本背的再熟也拿不到高分,而且还会耽误答题时间。

浅谈我对英语复习课的教学反思 篇14

华阳九年制学校;赵 珏

一个从事教学工作的教师,不但要认真完成课堂教学任务,上好每一节课,还要搞好复习,上好每一节复习课,这对检查学生的学习提高学生的成绩,巩固学生所学知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有好处。下面就谈谈我的一些粗浅看法

一、教学内容要精

复习课是对所学内容进行一个系统地复现,巩固与内化的教学活动,同时,它又是一个有针对性地诊断教学。通过一定的复习,老师应解决一些学生混淆不清的知识,弥补一定的知识漏洞,并帮助他们建构起自身的知识体系。所以,我觉得在复习课前对教学内容进行筛选和重组是必要的。我们需要总结出知识点之间的关联性,提炼出知识点的重中之重以及罗列出学生容易犯错的知识点,然后重组教学内容,经过这样的筛选之后,教学内容更有针对性,课堂教学也更为有效了。

二、教学切入点要准

内容确定了,我们就要找准教学切入点,能在问题症结处对症下药,使学生更好的理清知识联系,帮助他们建构起自己的知识体系。比如,复习动词时,把动词的不同形式作为教学切入点

展开教学,然后展现使用这三种结构的不同句型,最后要求学生柔和这些句型进行表达,由浅入深,层层推进,这样教学思路更为清晰,学生在建构知识体系时也更容易了。

三、教学方式要新

复习课既然是对所学知识的复现,那势必会存在一定的重复,而重复教学却是教学中比较忌讳的,因为学生生性好奇,他们热衷于新鲜的事物,一旦一样东西重复两次以上,他们就会感到索然无味,失去学习兴趣。既然学习内容上的重复是不可避免的,那我们就应该尽量减少在教学方式上的重复。

四、练习设计要精而全

高三政治复习课的教学反思 篇15

一、新课程高三政治复习课问题出在哪里

1. 对新课程复习课的特点认识不足

新课改后政治课除了四个必修模块, 还有相应的选修课, 面广量大, 知识点多。新的《课程标准》对思想政治课是怎样定位的?什么是思想政治学科能力?针对不同能力层级我们有什么有效的具体训练方法?《考试说明》中的“考核目标与要求”如何有效落实?近年来新课程背景下高考走向发生了什么明显变化?如何指导学生在新课程淡化学科体系背景下建构知识体系?如何整合模块之间的相关内容?如果不能清晰地回答这些问题, 也许我们的复习课就处于一个盲从状态。同时, 复习课不同于新授课, 其主要任务是:对学生已学的知识进行巩固、加深、拓宽、查漏补缺, 使学生更加系统地掌握知识, 增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由于有的教师对此认识不足, 缺少有针对性的规划, 什么已经解决好, 什么还没解决好, 什么要重点解决, 心中缺少一本“账”, 以致存在着盲目性教学行为。

2. 对新课程的高考方向把握不准

新课程下的高考指导思想是“总体保持稳定, 深化能力立意, 积极改革创新”。从近几年的新课改省份的政治试题可以看出, 高考评价要求和评价方式已经悄然发生变化, 明显以新课程改革理念为导向, 有的教师研究《考试说明》、研究教材、研究高考试题不够深入、细致, 高考的方向把握不准, 走一步看一步, 在一定程度上存在随意性教学行为。

3. 对学生现有学习情况缺少调查

复习课只有在切实了解学生实际掌握知识程度的基础上, 才能对症下药, 明确复习教学目标。有的教师仅凭以往的经验判断, 讲解过度, 指导过度, 包办代替, 课堂交往和有效互动建立不起来;有的教师认为复习就是“教教材”, 过分强调“以本为本”, 教师、教材依然处于中心位置。

4. 思想政治课复习缺少科学模式

有的教师复习课与新授课变化不大, 简单重复, 毫无新意, 基本不适应新课程下高考的需要, 存在明显的滞后性教学行为。

5. 基础知识的巩固并不令人放心

有的教师对新课程改革理解不准确, 过分地讲究课堂形式;有的教师也懂得构建知识体系, 但体系的构建缺乏科学性、合理性, 反而使学生如坠云雾之中;有的教师过度依赖多媒体, 形式冲淡内容, 从而使理论观点阐述不到位, 学生基础知识掌握不够牢固, 导致学科能力失去有效的支撑。

6. 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招数不多

现实教学存在着能力培养和能力训练依然停留在浅层次的现象, 实践中缺少具体有效的训练方法。有的教师复习备考依然主要依靠大习题量训练, 搞题海战术;有的教师认为“政治课的复习就是背书和做题”, 但怎样把书背好、把题做好, 教师缺乏切实可行的办法予以指导;有的教师大量搬用现成的市面或网络上的资料, 对复习资料不做“以我为主, 为我所用”的工作, 滥讲、滥做;有的教师缺乏问题意识, 不深挖, 不探究, 缺少敏锐捕捉典型问题的眼睛, 以致学生思维贫乏, 能力难以提升。

7. 与时事政治粘合较差

做好实际联系理论工作, 是政治课复习课区别于其他学科的一大特色。有的教师讲时政, 没有科学的分析, 没有适时适当地与课本链接;有的教师即使注意两者的链接, 也仅仅是将书店里买来现成的时政本子照本宣科, 缺少自己的思维构建。

8. 教师个体思维存在局限性

一般说, 一个教师的教学实践很难超越于其教学认识。有的教师认为教书都教老了, 应对高考已是轻车熟路, 听不进不同意见, 也不愿与别人合作, 缺少进取心, 固步自封;有的年轻教师尽管锐气十足, 但邯郸学步, 明显经验缺乏。

二、高三政治复习课推行研讨课活动, 是克难攻坚的有效方式

开展研讨课活动, 我们倡导个体的学习创造, 同时发挥名师的示范引路, 学科组成员整体联动, 相互交流, 实现集体合作、诊断, 创新新课程高三复习课的新思路新模式。

高三复习研讨课不应有过多的条条框框, 既然是研讨课就要鼓励教师个人敢想敢试, 提倡“八仙过海, 各显神通”。

开展高三复习研讨课活动大体上可以遵循这样一个过程:第一步, 确定研究目标——这节课要解决的主要问题;第二步, 定授课人——通常是学科带头人或骨干教师, 课程建设的引路人, 研究目标中心执行人;第三步, 确立课题, 授课人准备初始教案;第四步, 集体研讨, 先由授课教师简要说课 (说这节复习课的总体构想, 说教材的处理、教法的选择和学法的指导, 说关键性教学细节的设计和生成性教学细节的捕捉及处理, 说研究的价值等) , 然后集体研讨, 提出修改补充意见, 形成授课的正式教案;第五步, 上研讨课, 学科组集体听课;第六步, 评课、授课人进一步反思;第七步, 修改, 完善, 推出研讨课成果。从实际情况看, 通过这几个环节, 一节经过精雕细刻、反复推敲的精品课就被打造出来了。

发挥名师的引领作用是开展研讨活动重要的一环, 这一定意义上影响着一个学科乃至一所学校的整体水平。而参与集体备课的成员有学校分管教学和科研工作的领导和政治组的全体教师, 可以说是群策群力, 因而可以有效地提升学科组整体水平。

三、以研讨课探索高三政治复习课的科学模式

建构高三政治复习课的科学模式, 有其重要功能, 一是预设功能, 能为教学实践预先提供一种达成教学目标的程序和活动方式;二是预见功能, 能为教学实践预见预期的教学效果, 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三是改进功能, 在一定模式内来思考各种相关教学因素, 利于不断改进, 追求最佳效果。

经过研讨, 我们认为建构政治复习课科学模式, 可采取如下基本步骤:

(1) 给学生发放复习课教学案, 使复习课有文字材料引路, 避免出现上完课学生还是思路不清等问题。

(2) 学生根据教学案明示的基于《课程标准》与《考试说明》的知识要点, 回顾课本, 精确掌握复习内容, 以夯实基础。以教师提问或学生互问互答的方式予以检测和强化, 教师适时予以评点, 对学生记不清、道不明的知识点予以解释, 帮助学生理解记忆。

(3) 指导学生将复习内容编成网络式知识系统图表, 构建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 在肯定学生思维创造的同时, 注意把握知识的内在逻辑关系。

(4) 教师讲清易错易混点, 凸显复习内容的重点难点, 解决学生尚未解决好的问题。

(5) 热点举例, 将实际和理论相结合, 使学生学会用观点统帅材料。教师适时地点拨, 提高学生观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6) 精选课堂练习, 注意选用近几年的高考题, 特别是《考试说明》上的题型示例, 要求学生独立完成, 当堂讲评, 实现学生对复习内容的再现和巩固, 注意适时培养《考试说明》提到的四种能力, 找答题特点, 找答题规律。

四、以研讨课探索高三政治复习课的着力点

1. 基础知识的梳理

基础知识的梳理, 要紧扣《课程标准》《考试说明》和现有教材, 找准理论逻辑基点, 分清理论层次, 把握理论内在联系, 突出理论的实质和核心, 捋线索, 抓结构, 抓主干, 抓重点, 同时也不要忘了抓学生对课本的全面阅读。在各个“理论单元”基础上建构“理论”体系, 有利于帮助学生抓住一个点, 提起一条线, 抓出一大片, 形成“点线面”相融的知识网络。

2. 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

教学中需要特别注意研究《课程标准》提出的各项能力指标, 明确“指认事物”“再现现实”“澄清概念”“审视价值”“支持某种论断”“采取某种行动”的深刻涵义, 有针对性的训练;同时, 高考《考试说明》提到答题所需的四种能力, 即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 论证和探究事物的能力, 也要引起足够的重视。这部分怎样让学生真正领悟, 需要用往年的高考题来示范。

3. 重点、难点的定位

以什么为依据来确定重点、难点?要以《课程标准》《考试说明》《教师用书》为依据, 同时注意根据学生知识掌握的现实状况抓易错点、易混点, 根据知识在学科理论中的地位抓易考点、考试的高频点, 根据当年的时事抓实际与理论的交叉点, 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 要敏锐地去寻找。

4. 思想方法的归纳

(1) 内容浓缩法。所谓浓缩, 就是使不需要的成分减少, 使需要的成分增加。一方面是扩大教学容量, 在单位教学时间内, 教会学生更多的东西;另一方面是缩短教学时间, 用一节课的时间完成一节半、两节, 甚至更多时间的教学任务。前者重在“浓”, 后者重在“缩”。

(2) 归类比较法。政治课的许多概念、原理具有众多有机的联系, 指导学生对它们按一定的标准划分类别, 进行比较分析, 有利于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迁移能力。

(3) 探幽入微法。教材的内容并不等于教学内容, 但教学内容的优化又必须以教材为依据, 对教材探幽入微, 挖掘出教材的教学意义。

(4) 发散思维。教学内容的优化, 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就是要揭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发散思维则是其基本途径之一。

(5) 综合分析法。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有宏观的视野, 对有些问题可进行多视角的分析, 以帮助学生构建立体的知识结构。

5. 练习的配备

练习要精挑细选, 适当地进行原创或改造。练习题的基本要求是:形式灵活多样, 难易度编排合理, 取材贴近生活实际, 有利于强化思维策略的训练。同时, 要注重习题的潜在功能, 教师也可以通过改变题目的条件或结论, 或改变题目的解法, 举一反三, 这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训练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有着很重要的作用。还要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索, 给学生时间和机会讲出解决问题的各种想法和思路, 哪怕是错误的, 也要给予鼓励。

上一篇:cet6作文经典句型下一篇:关节炎患者采用护膝的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