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数学平行四边形的性质1教案(精选10篇)
http:// 百万教学资源免费下载
4.1平行四边形的性质(1)
教学目标
1、掌握平行四边形有关概念和性质。
2、探索并掌握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对角相等的性质。
3、通过探索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培养学生简单的推理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4、在进行探索的活动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合作交流的习惯。教学重点
探索平行四边形的性质。教学难点
平行四边形性质的理解。教学过程:
一、自学提示
1:自学内容;教材83——84页
2;达成目的;(1)知道平行四边形的 概念,会用数学符号表示平行四边形
(2)掌握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并会证明其性质
自学完成:
定义,表示方法以及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和证明性质
教师板书性质:
1平行四边形的对边平行且相等
2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相等
3平行四边形的邻角互补
4平行四边形的内角和是360°
1、操作活动:
让学生进行如下操作后,思考以下问题:(幻灯片展示)
将一张纸对折,剪下两张叠放的三角形纸片,设法找到某一边的中点,记作点O,将上层的三角形纸片绕点O旋转180度,下层的三角形纸片保持不动,得到一个图形。(用几何画板平台展示整个过程)
2、观察、讨论:
(1)两张纸片拼成了怎样的图形?它是四边形吗?
(2)这个图形中有哪些相等的角?有没有互相平行的线段?你是怎样得到的?(3)用简洁的语言刻画这个图形的特征,并与同伴交流。
3、平行四边形的定义
4、介绍平行四边形的书写方式及对角线的定义。
5、请学生举出自己身边存在的平行四边形的例子。
6、学生动手画一个平行四边形,并表示出来。
亿库教育网
http:// 百万教学资源免费下载 亿库教育网
http:// 百万教学资源免费下载
三、知识源于悟:
1、做一做(让学生实际动手操作)(出示幻灯片)
用一张半透明的纸复制你刚才画的平行四边形,并将复制后的四边形绕一个顶点旋转180度,你能平移该纸片,使它与你画的平行四边形ABCD重合吗?(教师用几何画板平台展示整个旋转变化过程)
2、讨论:(小组交流)
(1)通过以上活动,你能得到哪些结论?
(2)平行四边形ABCD对边、对角分别有什么关系?能用别的方法验证你的结论吗?
3、结论: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
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相等
四、能力的源泉:
1、如果已知平行四边形一个内角的度数,能确定其它三个内角的度数吗?说说你的理由。(用几何画板演示)
2、变换角的度数,试一试。
3、你得到了什么结论?
五、随堂练习
六、试一试:用平行四边形设计美丽的图案。
七、新课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同桌互讲,小组交流,师生共同小结)
八、作业设计:
必做题:P85习题4.1第1、2题。
提高题:(解决问题)农民李某想发展副业致富,经考察地形后,在耕地旁边的荒地上开
0垦一平行四边形形状的鱼塘。能测得∠BAD=120,量得AB=50米,AD=80米。请你帮助李某一下鱼塘的对边AD、BC之间的距离及这个鱼塘的面积。
AD
CB
九、课后反思
本节课,通过学生们自己动手操作,自己推导,自己发现从而得到平行四边形的有关知识,充分发挥学生们的探究意识和合作交流习惯。
亿库教育网
“平行四边形的判别”是九年义务教育北师大版数学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二节的内容。是本章重点内容之一, 也是历年中考必考内容, 是在学生掌握了平行线、三角形及简单图形的平移和旋转等平面几何知识, 并且具备初步的观察、操作等活动经验基础上讲授的。它是平行四边形性质的继续, 又是后面学习菱形、矩形、正方形等知识的基础。因此本节课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探索并掌握平行四边形的判别条件, 能根据判别条件进行实际应用。
(2) 过程与方法目标。经历平行四边形的判别条件的探索过程, 在有关活动中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意识、主动探究的习惯, 使学生逐步掌握说理的基本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及丰富的想象力, 发展学生有条理的思考, 体验到探究的甘苦, 更能领会到成功的喜悦。体验数学活动来源于生活更能服务于生活,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重点和难点
重点:掌握平行四边形的判别方法。
难点:平行四边形的判别方法的灵活应用。
四、教材处理
(1) 学生状况分析及对策。根据初三学生年龄的特点, 学生年龄比较小, 逻辑思维能力较差, 归纳推理能力较低, 灵活运用知识能力也较差, 针对这种情况我采取因材施教的原则, 通过判别方法的推理, 培养学生合情推理意识, 通过练习强化对基础知识的掌握。
(2) 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为了完成本节的教学目标, 突出重点、分散难点, 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 我对本节教材进行了重新组织和安排, 创设更为有效探索活动和更为合理的探索顺序。
五、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探究、交流获得知识, 形成技能。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创设思维情境, 坚持以学生为主体, 以教师为主导的方针, 帮助学生学会运用观察、分析、比较、归纳、概括等方法, 得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使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融为一体。
六、教学手段
自制课件利用多媒体教学。
七、教学设计
(一) 说设计理念
想改变教学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 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经验, 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 让数学教学成为数学活动的教学, 为学生敢创新、能创新提供充足的时间和空间。
(二) 说教学过程
1. 创设情境
(1) 让同学们一起来看生活中美丽的图案 (大屏幕演示) 。
设计意图:从实际问题引入新课, 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
(2) 复习平行四边形的定义和性质。
设计意图:一方面巩固学生旧知, 另一方面使学生知道平行四边形的定义既是性质又是判别方法, 从而引进新课。
2. 讲授新课
(1) 动手实践:让学生每人拿出两根牙签或火柴 (长短不定) , 自制平行四边形框架。
设计意图: (1) 让学生在摆拼平行四边形的过程中, 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并培养动手实践能力。 (2) 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 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并满足他们的好胜心。 (3) 同时组织组与组之间的评比, 培养竞争意识, 然后由学生代表发言, 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展示, 从而总结平行四边形的判别方法。
(2) 教师演示钉制平行四边形这一过程。
方法一:将两根木棒AC, BD的中点重叠, 并钉子固定, 则四边形ABCD就是平行四边形。
方法二:将两根同样长的木条AB, CD平行放置, 再用木条AD, BC加固, 得到四边形ABCD就是平行四边形。
设计意图:便于学生发现和探索平行四边形的常用判别条件, 并利用平行四边形的判别条件解决问题。
(1) 实际生活:有一块平行四边形的玻璃片, 李大爷不小心碰碎了一部分, 同学们想想看, 有没有办法把原来的平行四边形重新画出来?
(2) 通过活动, 让学生进一步探索平行四边形的判别方法。
设计意图:让学生熟悉平行四边形的判别方法并学以致用, 确保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突出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让学生体验到人人学有用的数学, 人人获得必需的数学。
(3) 例题精析。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的活动, 解决问题。通过探索式证明法, 开拓学生的思路, 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 随堂练习
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 AC, BD相交于点O, 点E, F在对角线AC上, 且OE=OF。
(1) OA与OC, OB与OD是否相等? (2) 四边形BFDE是平行四边形吗?
设计了习题组有层次的教学, 在探索活动中鼓励学生力求寻找多种方法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为了进一步巩固重点、突出难点。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 使学生知道不同的人在数学上有不同的发展, 体现了数形结合的教学思想方法, 使学生的知识水平得到恰当的巩固和提高。
(四) 小结
(1) 谈谈你今天的收获;
(2) 平行四边形判别的条件。
(五) 布置作业
(1) 课本P104习题1, 2, 3; (2) 《资源与评价》P70。
设计意图:进一步巩固重点、突破难点。培养学生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
八、评价分析
本节课教学过程通过问题设置, 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引导学生主动探索, 通过对平行四边形判别方法的讨论发现新知, 归纳总结得出结论。通过强化练习, 巩固新知, 通过小结归纳总结新知。
本节内容逻辑性较强, 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要求较高, 学生在说理上存在一定困难是正常的。但在问题讨论、引导发现、巩固训练的过程中, 师生的信息交流畅通, 反馈评价及时, 学生与学生积极交流讨论思维活跃, 教学活动始终处于期盼控制中。
九、教后要进行教学反思, 使自己不断成长与进步。我说课结束, 谢谢各位评委!
从学生已有的认识和经验出发,让学生通过剪、拼两个全等的三角形,得到了一个平行四边形开始动手探究,让学生亲自经历观察、操作、想象、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教师必须在备课时充分考虑到并为学生提供了很多很好的素材,给学生思考、探究、交流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顺利完成探究活动。让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爱学习数学的思想理念。
2、注重直观操作与说理的结合。
在探究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相等、对边相等、对角线互相平分等性质时,老师必须有意识地让学生进行有条理的思考,有规范的表达和交流。无形中引导学生在活动中自觉地思考,自觉地用语言说明操作的过程,养成说理有据的习惯。在中学的教学中更注重抽象思维,初中的这部分教学需要对所思考的过程进行整理分析,进行简单的逻辑推理,这就需要我们初中教师注重从中学的直观几何过渡到论证几何,从简单图形的计算过渡到推理证明。
3、注重学生个体差异,满足学生多样化的需要。
不同的学生由于数学的知识和积累的经验不同,他们的认知方式与思维方法也有差异性。教师必须注意这一点,在教学设计要预先设置好多样化的问题,不同层次的问题,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让他们都有参入到学习当中去,尊重学生解决问题有不同的水平。
教师要做好中学与小学教学的衔接:
(1)教师首先应该有意识的多了解小学的教学,多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能力,这样才能真正做好备教材、备学生。
(2)充分利用素材,通过一些有趣的例子展现数学的真实性,经历操作的过程,体会推理的必要性。
平行四边形的性质
同步测试题
班级:_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本题共计
小题,每题
分,共计27分,)
1.平行四边形一定具有的性质是()
A.邻边相等
B.邻角相等
C.对角相等
D.对角线相等
2.将一张平行四边形纸片折一次,使得折痕平分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则这样的折纸方法有()
A.1种
B.2种
C.3种
D.无数种
3.如图,▱ABCD的周长为40,△BOC的周长比△AOB的周长多10,则AB的长为()
A.20
B.15
C.10
D.5
4.如图,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相交于点O,且两条对角线的和为36cm,AB的长为5cm,则△OCD的周长为()cm.
A.41
B.12
C.23
D.31
5.如图,▱ABCD中,EF过对角线的交点O,AB=4,AD=3,OF=1.3,则四边形BCEF的周长为()
A.8.3
B.9.6
C.12.6
D.13.6
6.在▱ABCD中,已知AB=(x+1)cm,BC=(x-2)cm,CD=4cm,则▱ABCD的周长为()
A.5cm
B.10cm
C.14cm
D.28cm
7.在▱ABCD中,AB=3,BC=4,当▱ABCD的面积最大时,下列结论:①AC=5;②∠A+∠C=180∘;③AC⊥BD;④AC=BD.其中正确的有()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8.如图,平行四边形ABCD的对角线AC,BD相交于点O,BC=9,AC=8,BD=14,则△AOD的周长为()
A.31
B.15.5
C.20
D.15
9.如图是一个由5张纸片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相邻纸片之间互不重叠也无缝隙,其中两张等腰直角三角形纸片的面积都为S1,另两张直角三角形纸片的面积都为S2,中间一张正方形纸片的面积为S3,则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一定可以表示为()
A.4S1
B.4S2
C.4S2+S2
D.3S1+4S2
二、填空题
(本题共计
小题,每题
分,共计24分,)
10.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A+∠C=160∘,则∠B的度数是________∘.11.已知平行四边形ABCD的对角线相交于点O,BC=7cm,BD=10cm,AC=6cm,则
△AOO的周长为________cm.
12.如图,已知在▱ABCD中,∠B=60∘,AB=4,BC=8,则▱ABCD的面积=________.
13.如图,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A与∠B的度数之比为2:1,则∠C=________∘.14.如图,▱ABCD中,CE⊥AB,垂足为E,如果∠A=115∘,则∠BCE=________度.
15.在▱ABCD中,AE平分∠BAD交边BC于E,DF平分∠ADC交边BC于F,若AD=11cm,EF=5cm,则AB=________.
16.如图,在▱ABCD中,对角线AC,BD相交于点O,且AC+BD=20,△AOB的周长为15,则CD=________.
17.如图,在▱ABCD中,∠C=43∘,过点D作AD的垂线,交AB于点E,交CB的延长线于点F,则∠BEF的度数为________.
三、解答题
(本题共计
小题,共计69分,)
18.如图,在▱ABCD中,AC、BD相交于点O,AC=10,BD=8,CD=6,求△OAB的周长.
19.如图,在▱ABCD中,AE⊥BC于点E,AF⊥CD于点F,若AE=4,AF=6,▱ABCD的周长为40,则▱ABCD的面积为多少?
20.已知:在▱ABCD中,∠DAB的角平分线交CD于E.求证:AD=DE.
21.已知:如图,▱ABCD中,AD=2AB,将CD向两边分别延长到E,F使CD=CE=DF.求证:AE⊥BF.
22.如图,已知ABCD是平行四边形,AE平分∠BAD,CF平分∠BCD,分别交BC、AD于E、F.求证:AF=EC.
23.在▱ABCD中,M,N在对角线AC上,且AM=CN,求证:BM // DN.
24.如图,在▱ABCD中,AE⊥BC于E点,点E为BC的中点,tanB=2,点P在BE上,作EF⊥DP于点F,连结AF.
(1)若AD=4,求AE的长;
(2)求证:2AF+EF=DF.
25.平行四边形ABCD中,AB=2cm,BC=12cm,∠B=45∘,点P在边BC上,由点B向点C运动,速度为每秒2cm,点Q在边AD上,由点D向点A运动,速度为每秒1cm,连接PQ,设运动时间为t秒.
(1)当t为何值时,四边形ABPQ为平行四边形;
(2)设四边形ABPQ的面积为ycm2,请用含有t的代数式表示y的值;
教学目标
1.经历观察、操作、推理、交流等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推理能力和有条件表达能力;
2.理解两条平行线的距离的含义,了解命题的含义,会区分命题的题设和结论;
3.能够综合运用平行线性质和判定解题。教学重点难点
1.平行线性质和判定综合应用,两条平行线的距离,命题等概念; 2.平行线性质和判定灵活运用。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平行线的判定方法有哪些? 2.平行线的性质有哪些? 3.完成下面填空:
已知:BE是AB的延长线,AD//BC,AB//CD,若DC,A,EBC100 则
4.ab,cb那么a,c的位置关系如何?
二、新课:
1.例1:已知a//c,ab,直线b与c垂直吗?为什么? 例2:如图是一块梯形铁片的残余部分,量得A100,B梯形另外两个角分别是多少度?
115,2.实践 与探究
(1)学生操作:用三角尺和直尺画平行线,做成一张55个格子的方格纸。观察并思考:做出的方格纸的一部分,线段B1C1,B2C2„B5C5都与两条平行线A1B5,A2C5垂直吗?它们的长度相等吗?
教师给出两条平行线的距离定义:同时垂直于两条平行线,并且夹在这两条平行线间的线段长度叫做两条平行线的距离。
问题:AB//CD,在CD上任取一点E,作EFAB,垂足
F,问EF是否垂直DC?垂线段EF是平行线AB、CD的距离吗?
结论:两条平行线的距离处处相等,而不随垂线段的位置而改变。3.命题和它的构成: 下列语句,分析语句的特点:
(1)如果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平行
(2)对顶角相等
(3)等式两边同加上同一个数,结果仍是等式(4)如果两条直线不平行,那么同位角不相等
这些句子都是对某一件事情作出“是”或“不是”的判断。命题:判断一件事情的句子,叫做命题:
(1)命题的组成:命题由题设和结论两部分组成,题设是已知项,结论是由已知项推出的事项;
(2)形式:通常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
三、巩固练习:
1.“等式两边乘以同一个数,结果仍是等式”是命题吗?如果是,它的题设和结论分别是什么?
2.举出一些命题的例子。
课型:新授
【教学目标】
1.道德目标:通过学生的交流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2.情智目标:
①感情目标:在学习过程中帮助学生感悟现实世界的价值观,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②认识目标:1.理解并掌握分式约分的概念及约分的方法 2.理解最简分式的定义 3.能熟练的进行约分 【教学时间】(1 学时)【教学手段】自学+讨论+互帮 【教学过程】
(一)感情调节(贯穿教学全过程)
(二)互阅作业(可穿插“互帮”与“释疑”)
(三)自学+互帮
1.阅读“自学提示”
(1)自学内容1 阅读课本P38页,并完成P39页的尝试填空,说出分式约分的定义。
(2)自学内容2(小组合作交流)1.分式约分的方法是什么?
先找公因式,然后再约分,找公因式应从系数开始,然后再考虑字母。2.最简分式的意义
一个分式的分子分母没有公因式时,叫做最简分式
【练一练】下列最简分式有哪些?
12b2c5(xy)2a2b24a2b2ab 4a,yx,3(ab),2ab,ba3.分式约分的注意点
分式约分时,一定要把结果化成最简分式
(四)释疑(可配合预先制作的课件讲解)
例1 约分 36ab3c(ab)3(1)(2)26abc(ab)(ab)
3a3b4c3(ba)3(3)(4)3412ab6(ab)
例2.约分
mambmca24ab4b2(1)(2)
abca24b2
m2n2a2b2c22ab(3)(4)2
2m24mn2n2ab2c22ac
(五)练习
212b2c(5xy)a2b24a2b2ab1.下列分式中,最简分式的个数是、、、、4ayx3(ab)2abba()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2.约分:
82m36xy2z3 ① ② 6yz2
3.先化简,再求值: ①a28a16a216,其中a=5
②(ab)28(ab)16(ab)216
六)知者加速
m216其中a+b=5.(选作题:设abc=1,化简:
abc
aba1bcb1cac1
(八)反思小结
教学目标
次根式的除法运算。
学生观察下面的例子,并计算:
由学生总结上面两个式的关系得:
类似地,每个同学再举一个例子,然后由这些特殊的例子,得出。
(二)新课探究:
商的算术平方根.
一般地,有(a≥0,b>0)
商的算术平方根等于被除式的算术平方根除以除式的算术平方根.
让学生讨论这个式子成立的条件是什么?a≥0,b>0,对于为什么b>0,要使学生通过讨论明确,因为b=0时分母为0,没有意义.
引导学生从运算顺序看,等号左边是将非负数a除以正数b求商,再开方求商的算术平方根,等号右边是先分别求被除数、除数的算术平方根,然后再求两个算术平方根的商,根据商的算术平方根的性质可以进行简单的二次根式的化简与运算.
例4 化简:
(1)345a;
(3); 225169b分析:利用上面二次根式的性质,可以化去根号内的分母。本节根号下的字母均为正数.(学生口答,师板演)
题组训练:P130随堂 1(四生板演,集体交流评价)
例5 化去下列各式根号内的分母:
(1)21;
(2); 5x分析:让学生观察例题中分母的特点,然后提出,的问题怎样解决?
例题小结:这一小节开始讲的二次根式的化简,只限于所得结果的式子中分母可以完全开的尽方的情况,的问题,我们将在今后的学习中解决.题组训练:P130随堂 2(二生板演,集体交流评价)
(三)小结
1.商的算术平方根的性质.(注意公式成立的条件)
2.会利用商的算术平方根的性质进行简单的二次根式的化简.
(四)练习
1.化简:
(1);
(2);
(3).2.化简:
(1);
(2);
(3)
(学生板演,集体交流评价)
五、作业
教材P.131习题1.
1、教材分析
(1)知识结构
平行线的性质:
(2)重点、难点分析
本节内容的重点是平行线的性质.教材上明确给出了“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推出“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的证明过程.而且直接运用了“∵”、“∴”的推理形式,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学习推理的环境,对逻辑推理能力是一个渗透.因此,这一节课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比较重要.学生对推理证明的过程,开始可能只是模仿,但在逐渐地接触过程中,能最终理解证明的步骤和方法,并能完成有两步推理证明的填空.
本节内容的难点是理解平行线的性质与判定的区别,并能在推理中正确地应用它们.由于学生还没学习过命题的概念和命题的组成,不知道判定和性质的本质区别和联系是什么,用的时候容易出错.在教学中,可让学生通过应用和讨论体会到,如果已知角的关系,推出两直线平行,就是平行线的判定;反之,如果由两直线平行,得出角的关系,就是平行线的性质.
2、教法建议
由上面的重点、难点分析可知,这节课也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复习和应用.要有一定的综合性,推理能力也有较大的提高.知识多,也有了一些难度.但考虑到学生刚接触几何,进度不可过快,尽量多创造一些学习、应用定理、公理的机会,帮助学生理解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
(1)讲授新课
首先,提出本节课的研究问题:如果两直线平行,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有什么关系吗?探究实验活动还是从画平行线开始,得出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后,再推导证明出其它的两个性质.教师可以用“∵”、“∴”的推理证明形式板书证明过程,学生在理解推理证明的过程中,欣赏到数学的严谨的美.
(2)综合应用
理解平行线的判定和性质区别,并能在推理过程中正确地应用它们成为了教学难点.老师可以设计一些有两步推理的证明题,让学生填充理由.在应用知识的过程中,组织学生进行讨论,结合题目的已知和结论,让学生自己总结出判定和性质的区别,只有自己构造起的知识,才能真正地被灵活应用.
(3)适当总结
几何的学习,既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也可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好的学生,可以引导他们总结如何学好几何.注意文字语言,图形语言,符号语言间的相互转化.对简单的`题目,能做到想得明白,写得清楚,书写逐渐规范.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平行线的性质,能初步运用平行线的性质进行有关计算.
2.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观察-猜想-证明”的科学探索方法,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向学生渗透讨论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广阔性.
教学重点:平行线性质的研究和发现过程是本节课的重点.
教学难点:正确区分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是本节课的难点.
教学方法:开放式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请同学们先复习一下前面所学过的平行线的判定方法,并说出它们的已知和结论分别是什么?
2、把这三句话已知和结论颠倒一下,可得到怎样的语句?它们正确吗?
3、是不是原本正确的话,颠倒一下前后顺序,得到新的一句话,是否一定正确?试举例说明。
如、“若a=b,则a2=b2”是正确的,但“若a2=b2,则a=b”是错误的。又如“对顶角相等”是正确的。但“相等的角是对顶角”则是错误的。因此,原本正确的话将它倒过来说后,它不一定正确,此时它的正确与否要通过证明。
二、新课
1、我们先看刚才得到的第一句话“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先在请同学们画两条平行线,然后画几条直线和平行线相交,用量角器测量一下,它们产生的几组同位角是否相等?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的是“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此时,两直线是否平行是未知的,要我们通过同位角是否相等来判定,即是用来判定两条直线是否平行的,故我们称之为“两直线平行的判定公理”。而这句话,是“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是已知“平行”从而得到“同位角相等”,因为平行是作为已知条件,因此,我们把这句话称为“平行线的性质公理”,即: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线所截,同位角相等。简单说成: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2、现在我们来用这个性质公理,来证明另两句话的正确性。
想想看,“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这句话有哪些已知条件,由哪些图形组成?
已知:如图,直线a∥b
求证:(1)∠1=∠4;(2)∠1+∠2=180°
证明:∵a∥b(已知)
∴∠1=∠3(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又∵∠3=∠4(对顶角相等)
∴∠1=∠4
(2)∵a∥b(已知)
∴∠1=∠3(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又∵∠2+∠3=180°(邻补角的定义)
∴∠1+∠2=180°
思考:如何用(1)来证明(2)?
例1、如图,是梯形有上底的一部分,已经量得∠1=115°,∠D=100°,梯形另外两个角各是多少度?
解:∵梯形上下底互相平行
∴∠A与∠B互补,∠D与∠C互补
∴∠B=180°-115°=65°
∠C-180°-100°=80°
答:梯形的另外两个角分别是65,80°
练习:P79 1、2、3
小结:平行性质与判定的区别
特殊三角形
2.3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
第2课时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2
1、经历利用轴对称变换推导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并加深对轴对称变换的认识.2、掌握等腰三角形的下列性质: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
3、会利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进行简单的推理、判断、计算和作图.理解并掌握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等边对等角;三线合一.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性质的运用.1.温故检测:叫做等腰三角形;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它的对称轴是。
2.悬念、引子、思考:
将一把三角尺和一个重锤如图放置,就能检查一根横梁是否水平,你知道为什么吗?
1.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合作学习:分三组教学活动材料
教学活动材料1:
如图2-5,在等腰三角形ABC中,AB=AC,AD平分∠BAC,交BC于D,(1)把这个等腰三角形剪下来,然后沿着顶角平分
线对折,仔细观察重合的部分,并写出所发现的结论。
(2)你发现了等腰三角形的哪些性质?
教学活动材料2:如图2-5,在等腰三角形ABC中,AB=AC,AD平分∠BAC,交BC于D,(1)根据我们已经获得的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图2-5中等腰三角形ABC的对称轴是什么?△ABD各个顶点的对称点分别是什么?由此可见,将△ABD作关于直线AD的轴对称变换,所得的像是什么?
(2)根据轴对称变换的性质:轴对称变换不改变图形的形状和大小.找出图中的全等三角形,以及所有相等的线段和相等的角.(3)你有什么发现?能得出等腰三角形的哪些性质?
教学活动材料3:如图2-5,在等腰三角形ABC中,AB=AC,AD平分∠BAC,交BC于D,(1)根据学过的全等三角形判定方法找出图中的全等三角形,根据全等三角形的性质找出所有相等的线段和角
(2)你发现了等腰三角形的哪些性质?
(发给学生活动材料,四人一组先合作学习,再交流讨论,经历等腰三角形性质的发现过程,教师应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和机会,来清晰地、充分地讲出自己的发现,并加以引导,用规范的数学语言进行归纳,最后得出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结论:①
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或“在一个三角形中,等边对等角”
②
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和高线互相重合.简称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2.多媒体演示:教师借助媒体的动态效果,介绍在一个三角形中,等边对等角和三角形一边上中线、高线及角平分线的相对位置,帮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等腰三角形的性质.3.解决节前图中的悬念,如果重锤经过三角尺斜边的中点,那么可以判定梁是水平的.你能说明理由吗?
4.应用定理时的推理格式:
用几何语言表述为:
在△ABC中,如图,∵AB=AC
∴∠B=∠C(在一个三角形中等边对等角)
在△ABC中,如图
(1)∵AB=AC
,∠1=∠2
∴AD⊥BC,BD=DC
(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
(2)∵AB=AC,BD=DC
∴AD⊥BC,∠1=∠2
(3)∵AB=AC,AD⊥BC
∴BD=DC,∠1=∠2
例1
如图2-6,在△ABC中,AB=AC,∠A=50°,求∠B,∠C的度数.(板书解答过程)
例2
(P36课内练习2)
已知线段a,h(如图2-7)用直尺和圆规作等腰三角形ABC,使底边BC=a,BC边上的高线为h.教学中可作如下启发:
(1)假设图形已经作出,如课本图2-8,BC长已知,可以先作出BC边,要作等腰三角形ABC,关键是要作出哪一个点?
(2)已知BC边上的高线的长度为h,你能作出BC边上的高线吗?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高线与中线有什么关系?由此能确定顶点A的位置吗?
(例2是运用尺规作等腰三角形,作法思路需要作一些分析转换,是本节教学的难点,在操作过程中要让学生体验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的性质)
比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比的基本性质。课本第50~51页内容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理解和掌握比的基本性质,并能应用比的基本性质化简比,初步掌握化简比的方法。
2、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联系比和除法、分数之间的关系,培养观察、比较、推理、概括、合作、交流等数学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和掌握比的基本性质,并能应用比的基本性质化简比,掌握化简比的方法。
教学难点:
正确应用比的基本性质化简比。
教学准备:
课件,答题纸,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板书课题:比的基本性质
二、课件出示本节课学习目标
让学生齐读三遍
三、小组内检查、分享。
1、组长、副组长检查“导读单”自学情况。
2、小组内人人分享自学收获。
3、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四、根据学生自学掌握情况,教师引导梳理
1、比的基本性质(课件出示)
根据比和除法的关系研究比中的规律
根据比和分数的关系研究比中的规律
小结: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这叫做比的基本性质。用字母表示为:a:b
=
na:nb(b,n不为0)
④
拓展延伸
比的基本性质同样适用于连比。例如:
:
:
=
(3×5):(6×5):(9×5)=
:
:
3:6:
=
(3÷3):(6÷3):(9÷3)=
:
:
32、化简比
认识最简单的整数比
比的前项和后项都是整数,且前项和后项只有公因数1,这样的比叫做最简单的整数比。如:5:7
12:5
8:9
对比两题中各比的特点
15:10与180:120都是整数比,1/6:2/9是分数比,0.75:2是小数比
探究化简比的方法
▲
化简前项、后项都是整数的比。(课件出示教材第50页例1)
学生独立尝试,化简后交流。
15:10=(15÷5):(10÷5)=3:2;
180:120=(180÷□):(120÷□)=():()。
▲
化简前项、后项出现分数、小数的比。(课件出示)
四人小组讨论研究,找到化简的方法。
学生研究写出具体过程,总结方法,并选代表展示汇报。教师对不同方法进行比较,引导学生掌握一般方法。
含有分数和小数的比都要先化成整数比,再进行化简。有分数的先乘分母的最小公倍数;有小数的先把小数化成整数之后,再进行化简。
④
归纳小结:同学们通过自己的努力探索,总结出了将各类比化为最简整数比的方法。化简时,如果比的前项和后项都是整数,可以同时除以它们的最大公因数;遇到小数时先转化成整数,再进行化简;遇到分数时,可以同时乘分母的最小公倍数。
3、区分化简比和求比值
还可以用什么方法化简比?(求比值)
化简比和求比值有什么不同?
化简比:是根据比的基本性质,最后结果是一个比,可以写成分数,但不能写成小数或整数。
求比值:用除法,最后结果是一个数。
4、拓展延伸
用找中间量的方法解决连比问题
甲数与乙数的比是3:8,乙数与丙数的比是6:5,甲、乙、丙三个数的比是多少?
规范解答:8和6的最小公倍数是24
甲数与乙数的比:3:8
=
9:24
乙数与丙数的比:6:5
=
24:20
甲数:乙数:丙数
=
9:24:20
答:甲、乙、丙三个数的比是9:24:20
五、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1、发放“导学案”。
2、由学生独立完成后,小组内交流。
3、全班汇报、分享。
教师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六、课堂小结
1、引导学生梳理总结
2、强调:带单位的两个同类量的比进行化简时,要先统一单位,再化简。化简比的结果必须是比,即使后项是1也不能省略。
【八年级数学平行四边形的性质1教案】推荐阅读:
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第7课时分数基本性质的练习教案07-18
一年级数学教案1:《10以内数的认识》11-13
八年级数学教学教案:线段的垂直平分线05-28
四年级数学《平行与垂直》教学反思06-24
2024八年级数学下册第二章教案第三课时06-04
比的基本性质数学教案09-21
四年级上册数学《平行与垂直》教学案例07-05
八年级数学命题的证明0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