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论文小学语文教学改革探析_人教版新课标(推荐12篇)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语文教学特色丧失
教师经常进行公开示范课,是为了树立一个良好的教学形象,同时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积极性。但是,我们发现,语文教师在进行这种示范课的时候,其教学仅仅是停留于形式,没有真正发挥语文教学的特色,也就失去了自身的作用。在实践过程中,很多教师在讲授示范课时都表现得很出色,不仅尽力发挥自己的语言优势,展现课程的特色,并且在学生回答问题后积极给予肯定和鼓励。但是,在整个示范课中,教师始终处于主导的地位。教师通过一些合理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学生跟着老师在一点点地进步,但是,教学却已经完全失去本身的特色和新意。教育课程的改革要求我们积极地发挥学生的参与性和积极性,通过新颖的方式学习知识,这对于学生的学习确实有不少好处,但是,如果片面地理解这样的教学方式,就会让学生失去学习语文的兴趣,最终不能真正地了解和学习语文。
(二)语文教学知识缺失
许多教师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发现,在提升学生课堂活跃度的过程中,逐渐失去了语文本身的价值。比如,讲解一篇课文时,将学生划分成若干个小组进行相关问题的讨论,再让学生自己讲解这篇课文的内容是什么,最终指出作者想要表达的观点。这样的教学形式是值得肯定的,但是,如果仔细研究这样一个教学过程后就会发现,当前,改革后的语文教学与其他的课程特色其实毫无区别。语文的课本教学,本身的意义就是让学生了解课文中包含的深意,在帮助他们形成自己的道德等观念的同时,还应该注重课文本身的文学色彩,了解作者在文章中所使用的语言的语境等方面内容。在改革的过程中,如果将教学重点放到了其他方面,就会使学习内容失去学习文章本身包含的文学色彩这一方面,也就没有真正达到教学目标。语文知识的学习是有其固定模式的,不能和其他的学科类同,只有采取特定的教学模式,才能保证对语文的教学真正达到提升学生文学素质的目的。
二、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有效措施
(一)强化语文知识的教育
语文学习应该尽量减少和其他学科的重叠程度,要适当减少一些和本身的文学知识不相关的知识,这样才能真正地让学生学习到语文知识,而不是在语文课堂上学习其他方面的知识。对于我国新课程改革的现状,一些专家和学者提出了很多不足之处,比如,教师停留于教学形式的改革,而和本身的教学内容没有太大的相关性。其实,在现在的语文教学之中,重要的是知识的收集,而不应该停留于知识的扩展上面,教师要通过合适的方法帮助学生,了解学生的想法。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应该充分发挥各自的能动性,同时教师可以通过合作和探究的方式,了解到学生学习知识的薄弱环节,从而进行新的学习和发现。
(二)改进课堂教学方式
语文课堂的教学氛围是比较灵活的,而真正学习语文知识的时候,在比较安静的环境中,学生才能很好地进行思考。一些实践研究表明,讲课过程中是需要一定的激情的,但是,如果教学的氛围过于活跃,其实也会影响学生的思维和思考情况。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时候,要让学生多进行一些思考,将听到和看到的知识进行整合,这样才能更好地从中了解到更多的知识。学生形成了自己思考的习惯,也就可以在以后的生活和学习中进行独立的思考,有利于进行语文的课程学习。语文的教学需要切实地进行讲解,教师和学生都应该摒弃浮躁的心情,静下心来进行语文的教学和学习,这样就可以降低学习过程中外界的影响程度。语文课堂的教学应该将语文知识的教授作为重点,因此,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
三、结语
语文的作业练习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延续, 能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 扩大学生的知识面等, 是整个语文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但是传统作业观是以作业本和试卷为主, 以练促教, 以教促练, 这类作业更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显然, 这种作业模式很容易将学生束缚在“练”这个机械操作层面上, 严重地扼杀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语文教师很难实现2011版新课标下的“三维”目标。那么怎么样的语文作业才能提高学生的兴趣呢?为此, 笔者特对我校五年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从调查结果来看, 改变传统语文作业观意义重大:
第一, 避免作业内容重复机械, 富于鲜活性。许多作业依然停留在抄一抄、听一听的单纯以积累基础知识为目的的作业上, 过分强调熟能生巧的机械记忆。学生在单位时间内练习的价值不高, 整日处于相同或相似的题海中, 学习热情逐渐钝化。
第二, 避免作业设计形式单一, 富于多样性。作业本身是可以采用多种方式进行操作的, 它可以是一项活动, 也可以是一件作品。但是传统作业多为文字形式出现, 局限于书面答题, 形式单一, 学生们感觉索然无味, 学习兴趣逐渐弱化。
第三, 避免作业设计扁平性, 富于层次性。传统作业没有尊重学生的个性和能力差异, 基本上是一刀切, 出现吃不饱、吃不完的现象存在, 一部分学生无法在原有基点上获得提升, 一部分学生被动疲于应付作业, 学习自信心逐渐淡化。
基于此, 小学语文教师要以2011版新课标为依据, 以学生为本, 树立新颖多样、面向全体、重视学以致用的语文作业观。
二.作业设计的基本原则
学无定法, 教有定规。新课标“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 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语文作业要实现轻负高质, 就要优化作业设计, 引导学生关注生活, 使学生在生活中应用语文知识形成综合能力, 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为此, 作业设计应该体现以下五个原则:
第一, 针对性。作业是学科教学的延伸和补充, 是对单位时间内所学知识的复习与巩固, 是教师用来检查教学效果、指导学生学习的教学手段之一。教师通过作业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 并据此调节、改善自己的教学。因此, 设计作业要针对所学知识, 采用不同的形式调动学生学以致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逐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
第二, 趣味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对学习有着神奇的内在驱动作用, 能变低效为高效, 能化无效为有效。教育心理学表明, 单调乏味的学习活动容易产生疲劳, 并使学生产生厌倦心理。因此, 作业设计还应讲究趣味性, 以此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实现高质教学。
第三, 层次性。语文教学以生为本既要面向全体学生, 也不能忽视个体差异。这就需要教师分层设计作业, 题目具有层级性和差异性, 尊重每一个学生, 尊重每个学生的差异, 信任每一个学生, 通过这样的层次训练引导他们吸取、探究知识, 让每一个学生在不同起点上获得最佳发展。
第四, 生活性。生活处处是语文。生活即教育。生活有多广, 语文的外延就有多宽。作业是我们语文课堂的延伸, 也是生活的外延, 应该把语文学习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让作业成为沟通语文与生活的桥梁, 让作业更贴近我们的生活。
第五, 开放性。2011版新课标中指出:“课程目标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设计。三者相互渗透, 融为一体。目标的设计着眼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这就是“三维目标”。而三维目标的实现, 应以知识与能力为基点, 在学习的过程和方法中, 促使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实现, 而各种能力的培养和锻炼又是学习的最终目的。语文作业设计要坚持以生为本, 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 把学生置于一个动态开放的学习环境中, 为学生提供多元的、综合学习的机会, 让孩子在一个轻松愉悦的环境中, 主动学、积极练, 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作业设计的基本策略
那么如何设计灵动的语文作业呢?笔者以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的语文教学内容为依托, 谈谈作业设计的基本策略。
第一, 寻找支点, 激发学习兴趣。针对作业内容存在重复机械的不足, 我们的作业设计可以从学生的兴趣出发, 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 做到寓做作业于兴趣中。缘起学生的兴奋点是多方面的, 如课文中的感人情节、特殊的段落结构、典型的人物特点、与众不同的逗点等。笔者第五组《草船借箭》的作业设计:根据课文演课本剧, 进行表演。小组内自编、自导、自演, 最后评一评哪个小组演得好。比起传统作业中的抄抄写写, 这个作业的难度要大很多, 可是学生完成的情况却比想象中要好许多。学生为了把自己的作业完成得与众不同, 独具匠心, 都花了很多时间去研读课文。这个作业使学生在活动中学习语文, 运用语文。教师要多一点分析文本, 超越文本的能力, 善于抓住文本动情处, 设计不同形式的作业, 点燃学生乐学之火苗。
第二, 重视选择, 体现以生为本。在语文学习过程中, 结合教材进行相应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 不仅能开阔学生的学习视野, 而且也有助于学生形成新型的学习方式。布置学生围绕主题探究, 学生可以边读边作批注, 可以边读边参阅课外搜集的相关资料, 还可以边读边画, 甚至还可以边读边演, 边读边唱……如设计“作业超市”, 分门别类地摆放着“轻松过关”、“自我提高”和“你敢挑战吗?”三个货架,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自由选择适合自己的题目。汇报展示作业成果时, 喜欢说的就说, 喜欢读的就读, 喜欢画的就画, 喜欢写的就写, 喜欢演的就演……提倡学生选择个性的学习方式, 呈现个性的探究成果, 体现探究过程的综合化。
第三, 链接生活, 彰显语文工具性。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文学是对现实生活的反映。因此, 语文作业设计更要引导学生体会语文无处不在, 树立生活实践观念, 给学生多创造实践的机会, 让学生走进大自然, 贴近周边生活, 多看、多想、多说, 可以让学生去了解中国的传统佳节, 查阅资料了解、搜集有关的诗词, 拓展自己的知识面, 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 帮助学生了解生活, 为学生积累生活中的语文知识提供方便, 让生活成为学生学习的源泉, 让丰富多彩的作业成为学生展现生活, 表达情感的窗口。如课本第六组的综合性学习, 要求学习这组课文后, “利用信息, 写简单的研究报告”。训练的重点在于让学生学会怎样写研究报告, 所以开展调查活动的时候应定位于解决学生在读写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其实教材提出的活动建议中, 暗含了怎样写研究报告的方法, 因此设计这个作业既要让学生学会运用语文知识, 又要选择学生感兴趣的话题。
针对学生多是独生子女的现实, 结合本单元的学习, 有目的地精心设计这样的作业:周六观察并记录妈妈一天的言行, 周日观察并记录奶奶或外婆一天的言行, 周一全班进行汇总并分析其原因, 形成了一份研究报告, 并利用作业对学生进行了一些素质教育。
根据调查结果也显示, 学生知道信息无处不在, 只要稍加留意, 就能获得很多信息, 对学习、生活很有帮助, 所以作业设计要重视语文教育与现代社会以及儿童生活世界的诸多关联。语文教学只有基于课本, 超越课堂, 引导学生走向生活, 才能真正实现语文能力的提高。通过语文作业的改革, 充分展现了学生的个性, 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在不同情况下得到提高。
第四, 追求融合, 实现大语文观。2011版新课标中指出:“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 注重跨学科的学习的运用, 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 提高学习效率, 初步养成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素养。”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在设计作业的时候, 关注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运用, 真正体现“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作业设计可以是观察、查阅、绘画、剪报、主题设计等不同的形式, 但绝不是单纯的抄抄写写, 也可以创设实践环境, 引导学生与自然为友、与生活为伴、与社会对话, 使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 积累语言, 感悟生活、培养能力, 融入社会。
语文课堂应该是开放而又有活力的, 应该顺应时代的要求, 开发与之相适应的课程资源, 不断更新发展。作为语文教师, 更需要朝着这个方向去努力, 作业设计也应该体现这点。如课本第一组《丝绸之路》的作业设计: (1) 查阅资料了解“丝绸之路”经过中国现在的哪些省份? (2) 历史上的一些著名人物, 他们的一些故事都与这条“丝绸之路”有关。请你阅读这些故事, 并且编写一份手抄报。手抄报是一种可传阅、可观赏、也可张贴的载体形式。这种作业可以较好地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 让学生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体会到语文学习的快乐。所以, 作业设计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内知识, 教学的触角要伸向学生生活的各个角落, 让学生利用好手头的资源, 拓宽作业设计的空间, 以此来实现轻负高质。
再如:课本第二组《童年的发现》的作业设计: (1) 收集同学间童年的发现, 看看有没有相同的发现, 说说谁的发现最有意义? (2) 回忆自己的一次发现, 说说当时说出发现后的情景, 把当时的表情画出来, 并为画配上文字。
收集同学间童年的发现, 有助于学生留意生活的点滴, 学会思考。画表情并配上文字的作业, 最大特点是让学生运用发散思维去想象, 这是没有固定答案的, 可以使学生在运用发散思维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达到更高层次的锻炼, 使其的作业更具独创性。学生凭借着回忆和想象进行绘画, 学习兴趣更浓了, 同时学生的创意也得到了更好地发挥。
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培养有思想、有创造能力的人。在即将实施2011版新课标的大背景下, 语文教师要以新标为依据, 精心设计语文作业, 要正确地理解作业的价值, 更新教育观念, 落实新理念, 敢于创新, 从学生发展的实际出发, 力争让每一个学生都获得成功的体验, 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带来的愉悦。教师应该确立以生为本、新颖多样、面向全体、重视语文实践能力的语文作业观, 使每个学生的个性在这里得到张扬, 使学生的情感在这里得到体验, 促进学生主动全面发展。
摘要:在2011版新课标的指引下, 小学语文作业设计可以避免作业内容重复机械、形式单一和扁平性, 富于鲜活性、多样性和层次性, 必须坚持针对性、趣味性、层次性、生活性和开放性的基本原则。其基本策略是寻找支点, 激发学习兴趣;重视选择, 体现以生为本;追求融合, 实现大语文观。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新课标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要求要积极培养学生的阅读和认识能力,注重情感体验,多鼓励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目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还存在着一些问题,进行阅读教学改革需要教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学习新方法、新思路,不断总结教学经验,从而促进学生阅读水平的提高。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
当前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制约着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不利于他们思维的扩散,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语文教学中对于学生“写”的能力比较注重,而其他能力没有得到足够的锻炼,使得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训练不能落到实处。二是由于学生学习的负担较重,各个学科的知识都需要学习,使得学生没有时间来进行阅读训练,教师也忽视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三是如果仅仅只从教材中对学生阅读能力进行培养,视野太窄,不能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和新课标对学生阅读教学的要求。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改革的意义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部分,对于培养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综合能力和实际交际能力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阅读教学的改革可以让小学生的知识丰富起来,通过广泛的阅读获取更多的知识,打破书本的局限性。小学生通过阅读能够变得更加聪明,智力层次得到上升,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锻炼了信息接收、理解和分析能力,形成自己对事物的一些观点和看法,这都是阅读对他们带来的改变和进步。阅读还可以让学生的审美能力得到提升,在阅读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在阅读中陶冶情操、净化心灵,为小学生的健康成长奠定精神基础。阅读能力的培养对于小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提高也有很大帮助,将让他们终身受益。
三、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改革策略
阅读教学在语文学科学习中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教师有责任传授给学生科学的阅读方法,不断优化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运用多种教学手段进行教学改革,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促进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生阅读水平的进步。
(一)刺激引发学生阅读兴趣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增强对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帮助学生养成主动阅读的习惯。小学低年级的语文老师要特别注意在语文教学活动中鼓励学生,让他们感受到阅读的乐趣。教师要在丰富的活动中让学生感受到语文知识的魅力和乐趣,从而激发他们对语文知识学习的兴趣和爱好,有掌握和了解更多语文知识的愿望,进而开始尝试更多的阅读。
(二)培养学生阅读本领
不少语文教师片面地认为培养学生的阅读本领就是让他们多朗读、背诵,其实不然。真正的阅读本领需要学生读懂文章的内容,能够理解作者的意图,对文章的内容进行赏析和评价。学生不仅应该能够有感情的诵读文章,还应该对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有所感悟,这是语文教师应该培养学生的本领,从而提高阅读教学质量。
(三)重视阅读感受的体验
文章包含着丰富的感情色彩,教师要重视学生的阅读感受,牢固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在阅读过程中要落实“对话”的理念,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是阅读活动的参与者,引导者,要鼓励学生积极探索、独立思考、敢于发表自己独特的感受,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学习方式。
(四)阅读课堂有生命力
教师在进行语文阅读教学时,要把学生当作教学的主体,和学生之间建立沟通。教师要转变传统教学中“填鸭式”教学法,让课堂变得有活力。文学作品都是来源于生活的,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阅读的内容面向生活,贴近生活。教师应积极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故事,体会生活,从而增强对语文知识的感知和感悟能力,进而提高阅读水平。有的学生在阅读的时候不能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感情,是因為学生对作者生活的背景不够了解,教师应该通过多媒体工具为学生讲授文章背景,缩短学生和作者心灵的距离,引导学生站在时代背景下深刻体会文章。
(五)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
教师要指导学生进行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需要能够抓住文章的关键和重点,提出一些高质量的问题,对问题进行探讨。阅读具有开放性,学生除了在语文课堂进行阅读之外,更重要的是在课外、图书馆等也要进行有效的阅读,从多个角度理解文章,把阅读中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教师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让学生能够更灵活的运用语言。
总之,小学语文学科对于学生的发展来说有着重要的意义,阅读教学更是语文教学的重要部分。语文教师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他们阅读的本领,在课堂教学上语文教师要给予课堂生命力,为学生营造学习的氛围,重视学生阅读感受的体验,引导学生多角度、有创意的进行阅读,培养学生的语感,积累阅读的素材,促进学生阅读水平和语文综合素养的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 九木草.合作学习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 西部素质教育,2016(6).
根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编写的这套教材采用的是专题组元。什么是专题呢?词语概念解释为“专门研究或讨论的题目”。从教材脚本的编写来看,是便于学生学习的一种编排方式;从学生学习的角度出发,是围绕某一个方面的内容所展开的学习。纵观教材发展的历史,教材的编排方式有很多,有文选型、语言训练型、训练点和内容组合型以及今天的专题组元型。这其中涵盖了教材发展的整个过程。究其来源可以追溯到叶圣陶先生最初提及的:“得到训练学生读写能力纲目及次第,据以编教材。”历经几个教材发展阶段的探索,形成现今的专题组元方式。在今天,多套教材采用的都是这种编排方式。这其中要说的内容还很多,这里暂且不谈。我们着重要谈的是为什么要专题组元,它好在哪里,如何进行专题组元的教学。
首先,专题组元是围绕着一个内容或某一方面把课文组织起来,课文或三篇或四篇为一组。每一册教材有八组课文,也就是八个专题。从三年级至六年级,约有62~64个专题。专题的内容可以说宽且广,有的涉及语文学习,有的是作家作品,有的涉及自然景物,有的引导价值观,有的是名家人物、人物描写,还有人文思想、传统文化、思想方法等。具有呈现角度多、时代感强、丰富多彩等特点。有的出于各学段学习的需要,一个方面的内容循环反复,比如,自然景物方面,三年级上册是“祖国河山”,四年级上册是“自然奇观”,四年级下册是“走遍千山万水”,五年级下册是“感悟自然”。纵览这套教材的专题内容,可以说是以人文内容为主,兼顾语文学习的方方面面。
那么老师们会问,以专题组元的这套教材和以内容组篇的九义教材区别在哪里?九义教材(大修订)是以训练重点作为核心,兼顾内容的组元方式。其特点是以读、写训练点为中心,根据读写训练的需要而选择和组织课文,同时兼顾内容的相关性,但不追求内容方面的完整,虽然也涉及生活方面的内容,但在主题内容设置和完成上有很大区别。从长期的教学效果来看,因为读、写训练选篇的限制,很多不同文体、不同题材的文章选不进去,特别是读写训练点多的教材,其局限性更大,结果是有相当一些好的文章不能入选到教材中去。而以专题组元的方式则选择面更宽,主题确定更丰富、灵活,也能更好地整合教材内容,更加广泛、深入地反映语文学习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这也是人教版教材的课标版取代九义版的原因之一。目前专题组元方式已经更多地运用到各套教材中,包括初中教材,在教学实践中已经得到了基本的认同和肯定。
那么,如何进行专题教学呢?这也是老师们最关心的问题。
首先,要把握专题学习的内涵。明确专题学习的内容是什么,专题赋予的概念和价值观是什么。有的我们从专题的名称中可以读出来,也有的需要我们通过读整组课文去体会。比如,三年级上册“观察与发现”,四年级上册“作家笔下的动物”,五年级上册“我爱读书”,从名称可以看出涉及如何观察、作文和阅读的问题,是属于语文学习的内容,要从工具性的角度去处理这些专题的每篇课文。再如,四年级下册“以诚待人”、“执着的追求”,从名称及课文内容来看,有着鲜明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人文情感倾向性很强,是讲如何做人、做事的,这些专题的教学,就要在语言文字的学习中,向学生渗透思想概念和情感教育内容。再如,四年级下册“战争与和平”、“热爱生命”,这样的专题在提示一种关注和思考,让学生关注周边和世界,思考生命和人的权利。处理这类论题性质的专题,需要老师们进一步读懂每组课文,体会每篇课文是从哪个角度体现专题的,如何引导学习,怎样给学生提示应有的思想,如何启发学生对专题内容进行扩展思考,以及联系切身实际形成正确的认识。这里的专题已经不同于以往内容组元那样简单,即仅凭课文而定教学思想,凭训练点确定教学重点。专题需要一个整体的考虑,有一个专题意旨,在专题思想下进行每篇课文的准备。因此,弄清专题内涵是备课的前提。从这一点出发,建议老师们在新学期拿到语文课本后,可以先浏览全册书的八个专题。了解专题内容后,有一个初步的思考和准备,比如,四年级下册“田园生活”这个专题,先要想一想,这里的田园生活是什么,既不是单纯的景物风光,也不是农家的艰辛苦痛。而是指田地和园圃,即农家生活的情趣。由此可以把握整组课文教学的内容基调。再如,四年级下册“大自然的启示”这个专题,讲的既不是大自然的景物和现象,也不是单纯的自然科学知识,而是人与自然相处的不和谐留给人类的思考和启示,如何利用大自然为人类服务的思想意旨。这样从人与自然的关系的角度出发处理每篇课文,就掌握了本专题的人文内容教学的要旨。其次,专题教学需要整体备课。这里的整体要求教师对每组内容通盘考虑,过去的一课一备,甚至于教前才备的作法都是不适合专题单元教材备课要求的。因为专题组元是在一个主题意旨贯通下的内容组合,其中的每一项活动都和主题思想内容紧密相关,从导语到课例、语文园地,包括语文园地内的各项语文活动都是围绕专题而展开的(高年级也同样),教材的整合性非常突出,无法拆分。一个专题下的每篇课文代表不同的角度和侧面,几篇课文形成一个整体,每一课的准备也需要在整体考虑后,再确定和实施各自的侧重点和教法。因此需要整体备课。
怎样整体备课呢?一是备导学系统,即导语、连接语;二是备课例及课后练习系统;三是备词语卡、语文园地(高年级“口语交际”“习作”“回顾与拓展”)复习拓展系统。备导学系统,是为了了解本专题的人文思想内容和读写训练的要点,确定教学目标。备课例及练习系统,是为了制定每篇课文的教学要求及教学要点。需要掌握每篇课文的内容特色、结构特点及个性表达方法;了解每篇课文的相同和不同之处,找出教学的重难点、预设教学方法。备复习拓展系统,是为了把专题课例所学内容进一步巩固、迁移并应用,同时进一步积累和丰富多方面的文化内容。
整体备课要求老师们课前要做好一个专题单元的教学准备。要了解单元学习的内容,了解学习的对象,还要想好每个课例及口语交际、作文等各项活动的学习策略,合理安排教学顺序和课时,这样便于教师全面掌握,收放自控。因为教学时间以专题单元计算,老师可以自由支配每一课的教学时间,教师的弹性教学增加了,可以针对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针对不同地区的教学对象,调整专题内的课例教学顺序及教学时间。比如,针对南方和北方地区的季节差异,可以把某些季节性强的有关景物的课文应时来教,调整课例教学顺序。可以根据课例特点采取不同方式进行对比教学,比如,四年级上册“作家笔下和动物”,可以把《白鹅》、《白公鹅》两篇课文进行对比教学,体会同一动物,出自不同作家之笔,在课文结构、语言特点、表述方式等方面呈现的不同。可以提前布置,让学生有充裕的时间准备,比如,综合性学习活动、口语交际、作文等内容提前布置,特别是综合性学习活动,以什么方式进行,备课前都应有一个通盘的考虑,根据要求采取相应的方法。老师备课时还要注意分辨课文类型,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及要求的不同,有区别拉开教学层次,确保每一项内容的学习到位。比如,阅读活动中的精读、略读和选读课文都有不同的要求,教学中,教师切不可以一种教学方式完成三种课文类型的教学任务,不分层次地全面开花。这样会造成教学时间紧张,使教学处于被动。
整体备课,进行专题单元的教学要求老师认真思考后独立完成,这样能设计符合个性特点和学生实际的教学案例。有些学校出于节省时间,资源共享的考虑,采取分头准备,互相使用的办法集体备课,这是备课的误区。因为拼盘式的教案,没有经过个人经验的内化,感染不了学生,造成教学模式化,影响教学效果,从长远看培养的是教书匠而不是教育家。我们提倡的集体准备,是在个人备课的基础上,对理解文本,吃透教材,确定重难点上的集思广益,教学方法上的互相启发,是形成个性教学风格所做的补充和提高。
一、树立新的教学理念
1.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2.教师角色-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导演、教练、裁判、心理医生、辅导专家)。
3.学生角色-课堂主角、学习主人、探究者。4.倡导“自主、合作、探索”的学习方式
5.教学观-教学是通过知识让学生学会学习,而不是通过学习学知识。6.教学评价-教学评价在于启动与提升人的自主学习的意识,不再是褒贬学生的一种手段。
二、构建高效的语文课堂 1.营造舒适和谐的学习环境
教室整洁舒适,师生关系平等民主和谐。2.教材的使用与教法的选择
使用教材的原则:以课程标准为依据,理解编者意图,把握教学起点,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实现“实”与“活”的高度统一。
教法(模式)的选择:“一法为主,多法配合。”既要努力体现新课程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又不要忽视以前常用的“讲解、谈话、演示”等方法。不论采用何种教法,教师都必须坚持“启发式”教学,都必须坚持在教师的指导下,调动学生多种感官,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并要坚持“先练后讲、先学后教”和“面向全体、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坚持让学生把学习当成一种“乐趣”,而不是一种“负担”。3.设计高效的教学过程(1)善于创设情境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创设问题情境可以增强学习的针对性,有利于发挥情感在教学中的作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习更为有效。”游戏情境表演情境假设情境音乐情境情绪情境问题情境创设情境应该注意
创设情境应该注意:
创设情境难度要适中,深度、广度要切合实际; 创设情境要有目的性和针对性; 情境创设方法要多样性 ; 情境创设要有开放性。(2)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
学生学习要经历知识的内化和外化过程。教师必须要创设一个知识形成的情境,给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去感悟,并把思维过程展示出来。常用方式有:阅读自学式、尝试归纳式、动手操作式、小组讨论式、观察发现式、猜想验证式等。实施环节一般为:
独立思考-小组合作-尝试归纳-教师评价(3)精心设计练习
练习是教学过程中一个重要环节,也是一个外化促内化的过程。合理的练习能使知识转化为技能,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
练习设计要有“对应练习”和“拓展练习”,并要体现循序渐进的原则。4.巧妙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教学是“预设”与“生成”,封闭与开放的矛盾统一体。教学的艺术有时可以简化为教师把握“预设”与“生成”的艺术。“预设”可以使课堂教学有序地进行,“生成”可以使课堂教学更加精彩。在“预设”中体现教师的匠心,在“生成”中展示师生智慧互动的火花。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堂的所有细节,而是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作出相应的变动。”这又叫教学机智。
(5)学会赏识学生,进行积极评价
期待赏识是人最可爱的弱点。学生得到老师的赏识,就会自尊、自信、自立、自强,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积极评价学生,学生就会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6)让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 一个美国纽约学区督学的实验:
当学生反复体验到学习的失败时,这是失败教育的开始;相反,当学生反复享受到学习的成功时,学习的兴趣就培养起来了,厌学的情绪少了,这是成功教育的开始。
他举了一个“大鱼吃小鱼”的故事。当缸里的大鱼经过反复努力后,仍然吃不到小鱼时,它就会绝望,而放弃一切努力。对学生而言,就是这样的一条鱼,失败使他们变得厌学。
鲨鱼隔着玻璃吃小鱼,经过多次努力总是吃不到,最后失望。小鱼只能看不能吃。
(7)认真做好课前准备工作
一、引导学生自由表达
在传统的语文作文教学中,学生的思想受到很多条条框框的限制,不仅禁锢了学生的思维,也阻碍了创造性能力的提高。所以,教师必须要引导学生自由地表达,无论是记事、写人还是状物,只要言之有序,具有自己的思想,都是非常可贵的。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进行观察和思考,例如:在学习《长城》这篇文章的时候,第二段所表现的是作者站在长城脚下的描写,教师可以让学生思考,如果作者转移位置将看到什么景象,如第三段所展现的就是作者站在长城上的描写。因此,教师可以布置不同的观察点,由学生自由选择,通过观察来进行写作。这样,文章的内容当然也是各不相同,极大地活跃了学生的思维,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教学联系学生实际
创新能力的培养也就是探索精神的培养,就是重新组合知识的能力培养。因此,在小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语文同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到一起,以此来提高创新能力培养的效率;同时,教师还要重视学生想象力的培养,因为想象和创造是不能分隔开的,只有具有丰富的想象,才能实现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不断丰富教学方法和策略,引导学生敢于想象、敢于创新,打破常规和局限。例如:在学习《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篇文章之后,教师可以开展一个“我与小女孩比童年”的活动,让学生进行说话训练。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想象力被充分地激发出来,提高了认识能力,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三、创设轻松的教学环境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学习氛围较为死板,并且教师都是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学生的兴趣较低,这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是非常不利的。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创设一个轻松的教学环境,在这种环境中,学生才能全身心地参与教学活动中,把自己的想法真实地表现出来。只有这样,才能把学生的潜能充分地激发出来。另外,教师还要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对表现突出的学生要给予一定的表扬,而对表现一般的学生要进行引导和鼓励。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更加热爱学习,更好地掌握课文的主旨,有效地提高创新能力。
四、兴趣与知识的整合
小学生正处于对事物充满兴趣的时期,所以,教师要将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和基础知识结合到一起,这样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需要注意的是,必须要在学生正确掌握知识的情况下进行,否则学生的发散思维就会产生偏差,而且,只有真正掌握了知识,才能做出正确的理解,才能有效地进行创新。例如:在学习《鸟的天堂》这篇课文之后,为了调动学生的兴趣,教师可以问学生是否愿意保护动物,这时大家就会积极地表达自己热爱动物的想法,然后教师再提出如下问题:“如果你是一只小鸟,当妈妈出门之后,你是否希望妈妈早点回来呢?”同时,教师还要列举一些捕杀鸟类的新闻,使学生懂得作者所要表达的爱鸟之心。总之,通过将兴趣与知识的结合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五、鼓励学生发现问题、质疑问题
儿童是用形象、色彩、声音来思维的。口头作文符合儿童的年龄特点,容易激发他们的想象力,使他们产生表达的兴趣和热情。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口头作文,学生会饶有兴趣地主动投入其中,积极地观察、思考、想象,内心深处自然萌发表达的欲望,他们的语言就会如涓涓细流,流出心田。
走进生活,积累口头作文素材。生活是创作的源泉,作文如果没有真实的生活体验将会显得有气无力、干瘪无味。小学生作文就经常要写一些观察日记啦,植树种草等等过程,我觉得,这是引导孩子观察和体验的好方法。
春天的时候养养蚕,可以带孩子去寻找桑叶,喂蚕换叶、倒蚕屎,观察蚕的生长变化过程,蚕吃桑叶的过程,吐丝结茧的过程等等;也可以带孩子亲手播种下花种,给它浇水、松土,观察植物发芽、破土、生长、开花、结子等过程;夏天可以带孩子去钓鱼,在现实中演一把“小猫钓鱼”的游戏,可以把宝宝带到游泳池里,即使不会游泳也没关系,可以让他体会漂浮在水中的感觉……这些有趣的活动,只要教师耐心引导,就会发现孩子们已经学会使用不同的词语描绘所见所闻所感了。这些正是孩子口头作文需要的素材。
1、捕捉生活见闻
教师要引导学生及时捕捉生活见闻,挖掘生活素材。现实生活广阔无边,有着说不完、道不尽的内容。
如:一年四季的景色、使用的家具、田间的庄稼、饲养的家禽、自然界的花草树木、鸟兽鱼虫……身边的人、事、景、物无处不在,关键是要善于捕捉它们。当学生观察完后,他们很想说出自己的所看、所见、所做、所感。教师要做的就是引导学生利用已积累的词语,及新学的语句说出自己的感受。例如:我让学生完成《说说你喜欢的小动物》这一篇口头作文时,我预先要学生回家或在学校的生物园观察你喜欢的小动物。学生观察完后,我再进行口头作文教学。这时,学生都踊跃举手,积极说出自己的内容。有的说:“我喜欢小白兔。它长着一双圆圆的红眼睛,一双长长的耳朵,全身的毛都是白色的,我摸一摸,啊!真柔软呀!我最喜欢小白兔的尾巴,短短的,像一个小雪球一样。妈妈告诉我,小白兔最爱吃红萝卜。”有的说:“我家养了一只小猫。它有一双像黑宝石一样的眼睛。夜晚时,会闪闪发光。小猫的耳朵是三角形的,脸上长了一些胡子,尾巴长长的。小猫的爪子下有厚厚的肉垫,走起路来一点声音也没有。耳朵、胡子、肉垫是小猫捉老鼠的好帮手。我真喜欢小猫,因为它帮我们捉老鼠。”从小学生说的作文中,看出学生运用了很多生活中的见闻,这都与捕捉生活素材离不开的。
2、身临其境,体验生活
作文源于生活。我经常开展各种活动,让学生感受生活。例如,一年四季景色各不相同。在不同季节到来之际,我会带领同学们到大自然中走一走(有什么感觉),看一看(看到什么),想一想(明白了什么),说一说(有什么收获)……在教学一年级下册《春天的手》时,刚好是春天,校园里到处是嫩绿一片,我抓住时机,带领孩子们在校园里观察植物的变化、同学的衣着、感受天气的变化等,再让孩子们把他们看到的、想到的说出来。孩子们有了观察春天的经历,完成的效果当然理想。此外,我还利用一些时间,先让同学上讲台“畅所欲言”,讲他们每天看到的、听到的有趣事、新鲜事,情到深处还可以演一演,或者小品,或者歌舞等,评评谁讲的、演的最精彩,然后把你认为最有价值的内容说出来,并说出你的感想。通过这些活动,大大激发了同学们说的积极性,学生不仅言之有物,说话时更能“文思泉涌”。
3、小组合作,参加实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在教学中,让学生坚持每天写日记能及时捕捉生活中稍纵即逝的创作火花,为习作积累活泼鲜明的语言材料,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笔者对传统的日记练习形式进行了新的探索、鼓励学生在日记中道烦恼、吐真言,并借助批语与学生进行平等的沟通与交流,借助笔与学生进行对话,从而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发展状况,并及时进行心理疏导,从而促进学生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积极的人生观,故称之为“对话日记”。现将其改革动因和初步探索作如下介绍:
一、进行“对话日记”教学探索的动因。
我国当代著名教育改革家魏书生认为:“日记是道德长跑,每天坚持使人心灵求真、向善、爱善。经常写日记能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习惯。”我国目前正处在社会转型期,尔虞我诈、物欲横流的不良风尚不同程度地侵蚀着孩子们天真无邪的童心。当今的孩子面对身边发生的种种是非充满了迷茫和不解,他们既渴望交流和倾诉,渴望老师或家长为他们指点迷津,又恐怕不但得不到帮助,反而被家长或老师借此为据进行斥责和横加干涉。于是他们把自己的内心世界紧紧地封闭起来,这种封闭导致了“问题少年”的大量涌现,同时近年来,农村一些父母长期外出务工只顾赚钱,孩子交由爷爷、奶奶或其他监护人照管,他们对孩子“管吃、管住、不管教”。这种“留守孩子”在家庭教育方面受到的是“隔代教育”,由于缺少了来自亲生父母的言传身教、没有得到健全的爱,他们的心灵缺乏沟通和交流,外在性格表现为:任性、孤独和焦虑。据某报载,河北省某镇小学生小吕,就因父母外出后将其托于亲戚代管,该生内心充满忧愁和焦虑又找不到人倾诉,最终万念俱灰,自缢身亡。血淋淋的事实警醒我们:作为一名富有责任感的教师,要注重对这些“留守孩子”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与他们进行平等的对话和沟通,逐步消除他们的心理障碍,构筑起他们积极、健康的心灵家园。
二、注重辅导,大力拓展日记教学的题材和内容。
笔者把三年级上期当作试验的起点,第一学月,每天给学生十分钟,让学生学着用一些简单的话记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要求语句通顺,书写认真,无错别字。第二学月以后,我每天增加两分钟时间辅导,向学生谈一些 贴近生活的引子,唤起和激发学生的写作冲动,促使学生的思维飞出课堂,飞到可爱的大自然中去发现美和欣赏美;飞到社会纷争中去评判美;飞到家庭和学校中去感受美;同时,让文字 带走学生的烦恼和忧愁。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生活就如泉水,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又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停。”例如春天到了,我就会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表现春的美;班上发生了一点小纠纷,我就会让学生们来谈一谈自己的看法;同学们对老师有了误解,我就会让学生们写写“老师我想对你说”等等。
在练习过程中,我鼓励学生说真话、实话,不说空话、套话,鼓励学生真实地表达。同时,笔者让学生细心观察和感知身边的一草一物、一人一事并学会用文字来体现。通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学生们逐渐学会了用自己的眼睛去评判生活中的是与非、美与丑,逐渐学会了在生活中自由选材。学生们有的详细地记下了自己与动物之间建立的深厚感情;有的记下自己与家人、好朋友之间的磕磕碰碰;有的写下了一连串描写家乡美景的优美随笔;有的摘抄了不少的好词佳句和名言警句等等。学生们从中体会到了运用语言的乐趣,唤发起了他们学习语文的自信和对文字的喜爱。此外,我鼓励学生把在练习中积累的语言材料移植到作文中去。于是,一篇篇真实感人、生动优美的习作油然而生。通过这项练习,学生们普遍反映写作文简单多了,他们爱上了写作。他们的语文成绩也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
三、重视批语交流,与学生进行平等的对话和交流。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 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交往意味着平等对话。笔者利用批语与学生进行平等的对话和沟通,鼓励学生把平时敢怒不敢言或想说又不好说的心里话向老师提出来。我每天利用大约30分钟对全班63名学生的日记进行批阅,当学生写得好时,我会批上诸如“写得真好!”、“努力吧,未来的作家(诗人或童话家)”之类的激励性语言。同时,我对学生们说:“心里的烦恼说出来就好过多了,如果你有不好意思当面对老师说的话可以写日记告诉老师。老师会接受你的意见,会帮你排忧解难的,同时也会为你保密的。”正如美国心理学研究表明:“养成写日记的习惯,通过文字诉说,可以把危险的压力发泄掉,增强人体的免疫功能,改善健康,减少疾病的发生。”同学们慢慢地乐于把自己的烦恼和疑问向老师诉说,在无形中我扮演了心理辅导教师的角色,并运用心理学的专业知识对个别学生(大多是留守孩子)进行了耐心细致而长期的心理辅导,留守孩子们脸上的笑容多了起来。当学生们乐于向教师敞开自己的心窗,并得到及时的辅导和点拨后,他们的脸上的微笑就会多起来,他们的成绩也会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中得到提高。曾经有一位学生在日记中这样写到:“今天,爸爸又出去打牌了,只剩我和妹妹在家。我们去找他,他很勉强地跟我们走了,我看得出他心里不高兴。妈妈就是因为爸爸爱打牌才赌气出去的打工的,如果爸爸戒赌了,妈妈回来了,一家人快乐地生活那多好啊!”寥寥几笔感动了我,我说:“孩子,你的善良会有回报的。愿你们全家幸福!”之后,我向该生的父亲提及了此事,他很受感动。从此,该生活泼多了,脸上的笑容多了,学习成绩也好了起来。此外,还有更多的学生在班级管理、课堂教学、同学之间相处以及在学习上的疑难之处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我也做到了有问必答。这种日记教学中的批语交流拉近了我和孩子们的心理距离,我和孩子们的关系更融洽了,更密切了。同时,加深了我对孩子们的全面了解,促进了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促使了我的教育观念发生改变。可以这样说,通过批语交流我走进了学生们的内心世界。
课外阅读是阅读能力训练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课外语文活动中最重要、最普遍、最经常的形式,是课堂阅读的继续与扩展。它不仅关系着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各门学科的学习,还影响着学生道德品质的形成和人格的完善。英国著名戏剧大师莎士比亚曾说过:“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美国作家、教育家海伦·凯勒又聋又哑,她写过这样的话:“一本新书像一艘船,带领着我们从狭隘的地方,驶向生活的无限宽阔的海洋。”课外书籍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开阔学生的视野,活跃学生的思维,陶冶学生的情操。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树立现代阅读理念,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让课外阅读伴随学生成长。
一、激发课外阅读的兴趣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没有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要想把学生领进阅读的殿堂,在阅读中探究典籍的来源,汲取其中的精华,品味读书的韵味。在夯实基础知识的同时,感受学习的快乐过程。那么,激发他们强烈的阅读兴趣是必要的手段,引导他们快乐阅读是关键。只有学生产生阅读的内部动力,才能开发智力,让学生主动去了解、研究,并在了解和研究的过程中,渐渐地培养学生的持久性,提高自学能力。
(一)、故事激趣
小学生认知水平不高,知识储备有限,特别喜欢听故事,老师可选择一些益智有趣的、符合学生年龄、心理等特点的故事作生动形象的讲述,使学生听得津津有味之后,引导他们自己去看课外书。教师还可以提出一些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如:结合课文《哪吒闹海》还可提出哪吒后来还发生了什么事?学生为了找到答案,教师可推荐《封神演义》或《西游记》来读,让学生自觉地从课外书中寻找答案。
(二)、榜样激趣
榜样能使学生产生积极向上的心理,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运用故事教育学生的同时,我们还十分重视将本班、本校课外阅读中表现突出的学生,作为大家学习的身边榜样,用他们的读书事迹、读书成果、读书方法教育和感染学生。为此,我们有计划地开展课外阅读的评比活动,推出一批批读书明星。使学生感受到“你行,我也行!”、“你行,我更行!”、“你读书好,我读书更好!”把读书看成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情感激趣
经常创设一种浓厚的“书香”氛围。让学生产生一种置身于精神文明宝库的神圣感。比如:收集关于读书的名言,进行评说、欣赏;讲述名人读书成才的故事,进行对比、教育。如向学生介绍毛泽东、高尔基、老舍、叶圣陶、冰心等名人热爱读书的一些故事,让学生产生共鸣;倡导学生多逛逛新华书店,让学生感受到书海之浩瀚和读书之快乐,从而激起对读书人的崇拜,对读书的渴望,形成与书交朋友的强烈愿望。
(四)、展示激趣
当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被激发起以后,为了稳定和保持这种兴趣,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展示课外阅读的成果,既能让学生品尝成功的喜悦,又能充分激发学生的阅读成就感,从而养成坚持课外阅读的习惯,促使他们不断增加知识积累,不断提高阅读能力,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如:开展诵古诗词、给画配诗、给诗配画、做书签、古诗文表演等活动,培养学生读书的兴趣;举办读书笔记评比会、召开读书汇报会和读书经验交流会,开展“我是故事大王”的竞赛活动,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舞台。这些做法将大大激发了全体学生课外阅读的积极性,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获得奖励的机会,使他们在成功的体验中获得心理上的满足,因而会更坚持大量的广泛的阅读,从而乐读、善读,良好的读书习惯也就随之形成。
二、营造课外阅读氛围
环境氛围是无声而又时时显效的特殊课堂,是一种隐性的影响人、塑造人的综合教育力量。班级、校园的建设对学生课外阅读的影响功能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有着不可替代的、润物细无声的积极作用。
(一)、建立班级图书角,浓郁班级读书氛围 班级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最基本、最重要的阵地及乐园,为更好地让学生开展课外阅读,做到人人有书读,个个方便读,我校每个班级都建立有图书角,确保了人人都有机会读好书,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也不必为买书发愁。学生可以自由地阅读,个个融入书海,不亦乐乎!
(二)、优化校园环境建设,浓郁校园读书文化
校园环境是学校的重要隐性教育课堂,在校园环境建设中,努力使一草一木、一墙一壁、一路一径都发挥文化教育功能,浓郁校园文化氛围。
三、做好读物的推荐工作
阅读是一项反映个性和人格的活动,而读物的选择是个性的表现,只有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读物,他们才能深入地理解读物的内容,受到读物的感染。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指导过程中,既要注意激发和尊重学生的阅读兴趣,又要注意避免放任自流,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阅读有益的读物。
(一)、有益于身心发展的读物
有益于身心发展,即有益于培养健康和有益于智力发展,有益于语言发展等,在这个前提下一般宜向低年级学生推荐童话读物,向中年级学生推荐战斗故事、科幻作品类读物,向高年级学生推荐伟人的故事、中外名著、地理历史等读物,使不同年级的学生均能读到最适合自身需要同时又最有利于自身健康发展的课外读物。
(二)、有益于课内学习的读物
让学生在课外阅读的天地中自由驰骋的同时,我们还有必要寻找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的结合点。叶圣陶老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课本内数量有限的文章只能举其一,只有拓宽课外阅读知识面才能举一反三,才能在应用中化方法为能力,使阅读能力越来越强。因此,学生每学一篇课文,只要有相关的资料,我们就向学生介绍与这篇课文有相关内容的课外书,让学生去阅读,并指导学生怎样读。
1、读课文中人物的故事。如学了《轮椅上的霍金》后,让学生找一找霍金的故事读读,既可以丰富学生对人物的理解,又加深对人物的印象,促进对课文内容的进一步理解。
2、读与课文内容直接联系的作品。如学生学了《装满昆虫的衣袋》后,向学生推荐《昆虫记》,让课外阅读成为课内学习的延伸。
3、读与课文知识有联系的课外书。如学习了《拉萨的天空》后,让学生阅读有关布达拉宫和西藏的书籍等。
四、教会学生学会积累
要想学生在课外阅读中收到实效,就要教会学生从书中吸取营养,学会积累。
(一)、培养读书的积极态度,认真投入
只有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充分地调动自己的观察力、注意力、想象力、创造力,才能有深刻的印象,才会把信息变成自己的东西。
(二)、教会做读书笔记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笔记是记忆的储存器,资料的仓库,思考的激发器,创造的发源地。教师应多指导学生将文章中富有教育意义的警句格言、精彩生动的词句、段落摘录下来,存进自己设立的“词库”中,为以后的作文准备了丰富的语言积累。同时还可以对自己订阅的报刊杂志,将其中的好文章剪裁下来,粘贴到自己的读书笔记中。在阅读的过程中,要学着用自己的阅历和知识去审视、对比、评判书中的内容,并及时记下自己读书的感受和疑点。总之,课外阅读时养成边读边做笔记的好习惯,必将终身受益。
五、保证课外阅读的时间
时间是课外阅读成功的保证。很多小学生普遍反应:我们没有时间读书。看看现实,也难怪他们。小学阶段的孩子正处在活泼好动的童年时期。一天中,听完课,做完老师和家长们布置的作业后,他们最渴望的就是尽情地玩乐。对他们来说,比起白纸黑字的书本来,与小伙伴们一起出去玩耍,打游戏,或是看电视等娱乐活动更显得轻松,不费脑筋。在这样的情况下就需要帮助孩子们合理地安排阅读时间,保证他们的阅读精力,让他们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一)、固定阅读时间
我在班级内进行了尝试:每天中午将抽出一定的时间为“师生共读”时间。一到时间,大家都必须坐在教室里,手捧自己心爱的课外书籍,静心阅读。刚开始时我每天要检查是否带了书籍,检查阅读态度是否端正,可是不到一个月的时间,我惊喜地发现,这些检查渐渐地都不需要了,甚至有好多学生纷纷提前来到学校进行课外阅读,他们说:读书是一件很有趣的事。
(二)、压缩课内阅读时间
著名特级教师魏书生就曾经介绍说过:自己一般只花一学期的二分之一的时间就教完教材,其余的时间都用来让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是啊,其实,课内我们所教学的阅读方法和技能,就是为了运用于广泛的课外阅读中啊。学习魏老师的方法,我仔细地钻研教材,锁定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这样不仅课堂的效率提高了,而且节约出了大量的课堂时间。在此基础上,我将一定的语文课开辟出来,改为“阅读指导、交流课”,专门用于对孩子们进行阅读的指导,让他们就自己所阅读的书籍进行读后的讨论。事实证明,这样不但没有影响学生的考试成绩,而且让学生对语文课的兴趣倍增。
2000年3月教育部出台了《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此次《小学语文教学大纲》的修订着眼于素质教育新理念,在原教学大纲的基础上对大纲内容作了较大幅度的修订,但“修订后的大纲属于过渡性质,它保留了原大纲试用的部分,又注意到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思路接轨。它虽然是大纲的修订版,但是体现了许多改革的精神”。随着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2019年6月《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已初步形成。在此基础上,2019年8月国家教育部又出台了各学科课程标准,《语文课程标准》即为其中之一。
《语文课程标准》是《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具体体现,也是编写教材、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重要依据。
“标准”在前言中指出了小学语文的课程理念。首先,小学语文旨在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特点的基础上,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突出强调了语文教育的人文性和实践性;其次,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同时强调综合性学习对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重要性;再次,强调语文教育应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强调“语文课程应根植于现实”,“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语文课程应该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求,并能够根据社会的需求不断自我调节、更新发展”。新的课程理念使课程标准具有截然不同于过去的教学大纲的现代内涵。
首先,教学大纲主要是针对课堂教学而言的,而语文课程标准则更倾向于开放的课堂。新中国成立后,我们一直实行一元化课程体制,语文教学的依据就是语文教学大纲和教材,超“纲”教学被认为是不符合要求的。教学大纲主要是围绕课堂45分钟而提出的关于教学目的、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的框架。长此以往,人们习惯地认为课程就是在“大纲”规范下的教材,没有教材就没有学习,同样没有了课堂也就没有了教学。而“课程标准”则把语文教育延伸到语文课堂教学之外,提倡广义课程观指导下的大语文教学,明确地提出综合性学习,并在《语文课程标准》中把它作为“课程目标”和“实施建议”中重要的一项内容逐年级段进行阐述,这是任何一个小学语文教学大纲都没有提到过的,而且综合性学习直接涵盖了对学生学习时空的拓展、学习的多样性和学生现代人格的塑造等多方面内容。
其次,从教学目的来看,教学大纲的大部分内容是对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以及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的叙述,而新课程标准则主要是对学生在经过某一学段之后各方面学习结果的行为的描述。所以,新课程标准用了大篇幅描述了语文课程的阶段目标,而对于具体教学的实践则只提供实施建议,这就给教师、学生和课程开发者以广阔的建构空间,充分调动了教育过程中人的主体性。
第三,教学大纲主要是为教科书的“教”提供规范,而课程标准则主要是让教师“用”教科书。实施课程标准后,教师的角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最突出的变化是教师要选择出适合本地区、适合于自己的学生的教学材料,教科书只能作为学习材料之一。教师可根据课程标准提供的内容领域,增删教材内容或补充课外材料。比如阅读教学,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搜集阅读资料,然后根据每个学生的阅读水平帮助他们选择阅读材料。
第四,在对教学结果的评价方面,教学大纲明确规定了学习要达到的结果,主要在具体的教学要求中反映出来,比较笼统,比较概括,基本上没有对达到结果的过程给予描述。而新的课程标准则有相当多的对教学评价的实施建议,比较具体,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并且这种具体并不像原苏联的教学大纲那样是对每个知识点的掌握的详尽评价,而是把注重结果的评价变成注重过程的评价。在过程评价中注重过程、方法、情感、态度等多方面的评价,充分表现出了新的课程理念的基本要求。比如在对写作的评价中,要求“重视对写作材料准备过程的评价”、“重视对作文修改的评价”、“重视对写作的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的评价,如是否有写作兴趣和良好的习惯,是否表达了真情实感,对有创意的表达应予以鼓励”,突出了语文课程评价的过程性和整体性。
过阅读获得,阅读能力是基础教育的灵魂,而阅读能力主要依赖于幼儿时期的早期阅读教育,所以早期教育重在培养儿童的阅读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先阅读后识字
在早期教育中,不少家长把教孩子认字当作阅读成功的判定标准,使孩子渐渐失去阅读兴趣。在这次学术会上,专家却提出了“先阅读、后识字”的早期阅读新方式。专家认为,早期教育的关键在于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而不是仅仅比别的孩子多认得几个字。“先阅读、后识字”的分享阅读方法为家庭和幼儿园有效地开展儿童早期阅读教育提供了一个新的途径。
分享阅读最早由新西兰著名教育学家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在此后几十年里,分享阅读被广泛介绍到很多国家和地区,在美国、英国、法国等发达国家逐渐成为早期阅读的主流开展方式。近期我国的北京、天津等地的研究实践也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
使阅读成为一种乐趣
美国伊利诺依大学阅读研究中心李文玲研究员介绍,分享阅读是通过老师或父母与儿童的交互作用,使儿童获得阅读和写作能力的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它是帮助儿童从依赖阅读走向独立阅读的桥梁。北师大博士生导师舒华教授认为,通过分享阅读,可以激发儿童阅读兴趣,提高阅读技能,使儿童大面积实
现早期阅读、大量阅读。
分享阅读是指利用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根据儿童认知规律编写的分享阅读读本,配合特定的分享阅读教育方法和教育辅助材料,在家庭或幼儿园实施的早期阅读教育活动。分享阅读旨在以轻松、愉悦的方式培养儿童的阅读兴趣,提高儿童的阅读能力,让儿童在互动中享受阅读带来的快乐,在快乐中学习阅读,在阅读中悄悄成长。
分享阅读的四个阶段 分享阅读主要是通过利用专门的阅读材料分为四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引起阅读兴趣,重点在于培养幼儿的阅读兴趣,帮助幼儿学习并掌握良好的阅读习惯。第二阶段阅读活动展开,重点培养儿童的独立阅读能力。第三阶段是阅读分享活动,重点是帮助儿童将图书内容与自己的生活经验相结合,培养儿童的记忆力和表达能力。第四阶段是阅读拓展活动,重点在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培养儿童的创造力、想象力和自信心。
分享阅读的价值
从国内外“分享阅读”的实践结果来看,分享阅读对儿童的价值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参与分享阅读的儿童与家长有更亲密、更和谐的亲子关系。分享阅读要求成年人与儿童共读,在共读的游戏中,孩子对父母之爱的需求得到了最大程度的满足。
参与分享阅读的儿童表现得更自主、更自信。分享阅读强调让儿童成为阅读活动的发起者、组织者、行动者和评价者,在分享阅读中儿童可以表现出极大主动性和积极性。
参与分享阅读的儿童表现出更强的想象力和创造能力,分享阅读中丰富的创编、改编、续编、表演故事的活动,儿童的想象空间被极大扩展,创造力得以有效激发。
一、变繁琐分析为精讲精炼
一堂语文课,教师为了讲得精彩,往往在课前设计了一个又一个问题,总以为自己所设计的问题在课堂上“我问你答”、“我讲你听”就是最佳的课堂设计,其实,在教育所设计的问题中,有的确实是学生想知道,但有的是学生已经知道的,对学生课前已经知道的,我们也在一股脑儿地讲。一节课下来,老师滔滔不绝的讲,讲得神采飞扬,也讲得口干舌燥,可结果学生所得无几。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做到精讲,这就要求我们要抓住题眼或文眼引导学生质疑,在学生读懂题目,生疑的基础上,教师抓住文章两三个重点问题展开教学。当然在教学中,我们还应当充分尊重学生的理解和感悟,学生已经理解的教师少讲甚至不讲,腾出时间来让学生读书、感悟、练习。
二、变多次沉默为多处精彩,让沉默的不再沉默,让精彩的更精彩 语文教学之所以质量不高,是因为我们的语文课,尤其是一些公开课,“精彩”了少数,“沉默”了多数。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面向中下生,切莫只盯着几个尖子生。我们设计教学环节,就应该把目光锁定在全体学生身上,学习字词,朗读课文,说话训练等都尽可能地让全体学生都动起来。刚接一个新班,首先抓好朗读训练,要努力使每一个学生读书做到字正腔圆。每节课都要重视读,每天早读课都要训练读,范读、领读、齐读、个别读、分组竞赛读,评出“朗读之星”,让读书氛围浓烈起来。其次要抓好写字等学习习惯的培养,这实际上就是面向多数,让“沉默”的大多数不再“沉默”,让“精彩”的少数更“精彩”。
三、变面面俱到,蜻蜓点水为重点突出,一课一得 追求教学的完美境界是应该的,但教学的完美境界是不足取的。教学中,教无重点,面面俱到,蜻蜓点水式,走过场的现象依然存在。一节课如何做到让学生学有所得,“一课一得”,那就要在教学中抓住重点,突破难点,让学生有效学习,学得扎实。
【小学语文论文小学语文教学改革探析_人教版新课标】推荐阅读: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语文教学与闲暇教育-人教版新课标09-10
人教版新课标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案10-26
学习新课标小学语文2022版的心得07-07
(人教新课标)二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泉水06-16
(人教新课标)一年级语文教案 静夜思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