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作文教学案

2025-01-2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七年级语文作文教学案(精选8篇)

七年级语文作文教学案 篇1

一、训练内容:一人一事记叙文

二、方法指导

记事,离不开写人;写人,离不开叙事。如何在不同的文章中,将人和事的关系处理得最好,是一人一事的记叙文能否出彩的关键。

1、一人一事的记叙文中,叙事是为了写人,叙事的语言每一句都是为表现人物的性格品质、内心世界等服务的,所以,叙事的语言后面一定要注意随时穿插人物描写。

【举例】在一个月黑风高的晚上,放学来到那条令人凄神寒骨而又深邃的小巷口。我家在巷子的尽头,这是径不得不经过的巷子。我想:今天母亲不会再为我点燃那盏指明灯了。我顿时陷入了恐惧,冷风习习,吹得我直打寒颤。面对那幽深的小巷,我束手无策,仿佛猎人手中的猎物,任由他人宰割,却无法抵抗。不经意间,一点星光从我眼前滑过.难道是鬼火?我不敢再冥思遐想.便壮着胆子快步向前迈,走近一看:天哪,那是从病榻上起来的年迈母亲啊!只见母亲满是皱纹的脸盘惨白吓人,那眼神飘忽不定,像迷路的孩子丢失了指南针.昔日那红润的嘴唇已是黯淡无光。母亲从兜里伸出又冰又冷的手抚摸着我的脸,眼泪一下模糊了我的视线。我情不自禁地扑到母亲怀抱里。此刻,浓浓的暖意渗入到我幼小的心灵.像是一泓清澈的泉水,荡涤起心中的【评析】本文的中心是为了表现母爱留给“我”的影响,在叙事过程中,作者穿插的病中的母亲在冷冽的寒风中等儿回家的人物描写,令人印象深刻。这样的母爱让人刻骨铭心,从而为下文作者的抒情议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一人一事的记叙文中,最能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内心世界的片段,一定要重点描写。

【举例】致命的下课铃响了,我一拎书包,飞一般地冲出教室,一头钻进茫茫的雨帘中。雨水迅速地从头顶直浇身上,但我很庆幸,庆幸他没有来。回头看看校门口,同学信一个个钻进温暖宽敞的小车里,马达的声音渐渐地盖过了我的思绪……“儿子!”一声惊雷把我从“梦”中惊醒,这熟悉的声音……不!循声望去,他来了!他手上撑着一把旧伞,扶着一辆老爷自行车,车上的锈迹像他脸上的皱纹一般,满无规律。他脸上带着微笑,尽管很慈祥,但我觉得一身的不自在。“爸爸来迟了,对不起,快带上伞,爸爸送你回家。”他慢慢地说。身旁开过一辆又一辆的小轿车,我感觉得到,车里的同学肯定在用鄙夷的目光注视着衰老的他和破旧的自行车。我的脸感到了火辣辣的烧痛……他似乎知道了什么,从怀中掏出了一张破旧的五元纸币,小心翼翼地递给我,“我还有事先走了,你自己乘车回家吧。”说完,就跨上车,伴随着“吱嘎,吱嘎”的声音消失在雨帘中。他站过的地方,只有密密匝匝的雨滴和两个还在冒烟的烟头,我知道,他是从来不吸烟的…… 欢歌笑语.母亲吐出几个字“饿……饿了吗?我去煮夜宵,让你暖和暖和身子。”

【评析】这个片段是表现文章主旨——“父爱”最集中的素材,正因为如此,作者对这个片段进行了重点的刻画,通过对父亲的肖像、语言、动作、神态等多方面的描写和“我”的心理形成极大的对比反差,表现出“我”感悟到父爱后内心深深的愧疚之情。

3、一人一事的记叙文中,不能忽视对环境的描写。通过环境描写反映人物的内心世界,渲染文章浓厚的氛围,可以起到余音缭绕的效果。

【举例】母亲点亮了那盏微黄的煤油灯,顿时,漆黑的屋里透出了几许的光亮。灯光下,母亲又颤颤地对准了针眼。一次,又一次;一针,又一针。母亲就这样用那根细细的线,串起了一个又一个艰辛的日子。每一针都仔仔细细;每一线都饱蘸深情。看着母亲满头的银发和被岁月的风雨分割得沟壑纵横的脸,泪水禁不住淌满了我年轻的面盘。

我再一次凝视着那豆大的灯火,那点点的光,仿佛就是苍老的母亲那即将被榨干的躯体继续为儿女奉献的余热。我霎时明白了,无论漂泊多远,黑暗中那昏黄的烛光,永远是我生活中唯一的方向,唯一的牵挂。

【评析】文段中为数不多的几处环境描写,准确地凸显了“我”的内心世界,母亲的身影也因了这“微黄的煤油灯”、因了这“豆大的灯火”而越发高大、越发清晰。

三、习作训练

以“那一次,我_____”为题,写一篇600左右的记叙文.要求:

1、先把题目补充完整,再作文。

2、在叙事过程中要穿插人物描写。

3、把关键处写详细。

四、例文

那一次我哭了

打开记忆的小窗,我想起了上个学期的一天,想起了那感动人心的一幕…… 那天,学校请来了来自上海的杨教授,给讲了一堂生动的感恩教育课。他在台上生动地讲了许多关于感恩的事例,使同学们都深有感触。随后,他叫同学们上台去诉说埋在心底已久的肺腑之言。我以为不会有人上去的,可是结果却使我始料未及。同学们都纷纷上了台。,想一股洪流,庄严而又无法阻挡地,走上了台。几乎每个同学的眼眶湿润的。在台上和的父母着心与心的对话,承认的过错与表示以后要好好学习好好报答父母的决心……

也许是被气氛感染了吧,我心头微微一震,只觉得有一股洪流,从心底涌来,冲出了我的眼眶,我哭了。可是我将泪水擦去,任它打湿我的脸庞,打醒我那颗不知感恩的心。

是啊!我怎么能不知感恩呢?从我呱呱坠地,到长大成人,哪样父母的功劳啊!爸,妈,是你们,陪我走过不知多少个春夏秋冬。是你们,陪我走过道道坎坷,次次挫折。是你们,陪着我走出歧途,走向光明。在我受委屈的时候,是你们,丢下手中的工作,跑到我身边安慰我,劝导我。在我作业没,却被疲惫催去睡觉的时候,是你

们,陪伴着我写完作业,知道夜深人静。其实你们比我更累啊!在我病倒的时候,是你们,守在我的床边无微不至地关怀着我,给我倒水喝,给我送来好吃的东西。在天气忽然变冷的时候,是谁?又千里迢迢地给我送来衣服和棉被?

爸爸,妈妈,你们给我的爱,是多么的呀!如甘霖,似雨露,滋润着我。它如同阳光,永恒而温暖;又似春雨,温柔而细腻。它会穿透层层屏障,洒落到每有我的地方,每有我的日子;它会拥抱我的哭泣,我的欢笑;它会为我撑起一把伞,铺成一条路,填平一切坎坷。

爸爸,妈妈,你们给我的爱,是多么的无私呀!可我却不知道感恩。请原谅我儿时的无知吧!从此我会好好学习,学会感恩,好好报答你们的!

滴水之恩必将涌泉相报。可是你们给我的,是整个海洋啊!啊!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那一次,我爱上了作文

作文课,听到这三个字我就头疼。虽然说我平时作文成绩还不错,但是我写作文的时间是别人的几倍。别人说写的时间长也许作文里的真情实感就会越多。可我不是,我的作文里有优美的词句,但没有真挚的情感,好的作文几乎都是靠平时所积累的东西拼凑而成。我认为这样的作文无血无肉,无情感。而前一次的作文课却让我改变了想法,一篇很简单的作文,里面的东西却是我亲眼所见,亲笔所写,感受也最多。

那是一个雨天,闷热的夏天开始细雨霏霏。而下午正好有一节作文课。“叮铃铃……”上课铃响了,同学们也因为这细雨安扶了烦燥的心情,教室里鸦雀无声。朱老师走进教室,没有像往常一样,捧起语文书,而是笑着对我们说:“前几天天气闷热,而今天却十分凉爽,老师就给你们一个机会到外面去爽快爽快吧!不过,我们可不能离开这节课的主题—写作文。所以你们一定要用心感受。可以用眼看、用手摸,甚至用嘴尝,好了,大家出发吧!”同学们喜出望外,高兴地喊:“ok!”

我在走廊里观察着天空。起初,天空乌云密布,让我们不禁感受到了白天中黑夜的恐惧。过了一会儿,天空渐渐从黑夜中探出脑袋,又开始了伤心地哭泣,“滴答,滴答”,大雨犹如轻风拂面而来,感觉十分凉爽。果然,秋天来了。渐渐地,老天露出了微笑,雨势由大变小,于是,整个城市便因它而精彩;把把五颜六色的雨伞为它撑起,使城市更加美丽;那路旁的树、野菜为它抽出新牙,点缀着大地;人们那一个个苦涩的嘴角也因它而向上扬,露出灿烂的微笑。前几天的天气干燥,总让人感到很压抑,这会尔终于盼到了降雨之际,自然要淋它个痛快!雨继续下着,几天没有被浇灌的树木花草已是干渴难熬,在这个节骨眼上,谁也顾不上什么互相礼让的高风亮节,个个争先恐后地贪婪地 吸着雨露……

回到教室,大家结束了观察,朱老师问我们的感受,有的同学说:“感觉自己像美猴王,在水帘洞里;有的说雨滴像珍珠,还有的说雨滴像老天爷的眼泪在哭泣……一个个有趣的想法使班里闹开了锅。轮到写作的时候了,因为是亲自体验,大家个个 3

都有了灵感,“奋笔急书”。这时的窗外仍是细雨绵绵,雨敲打在屋檐所发出的那奏鸣曲般的响声,激发了我的灵感,我在作文最后写到:但愿雨后的天更蓝,树更绿,城市更加美丽,人们的心灵也回变得更加纯洁。

七年级语文作文教学案 篇2

茅盾说:“模仿是创造的第一步。”《语文课程标准》也提出:要重视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学之间的联系,善于将读与写有机结合。我们语文课本所收入的文章大都是经典之作。语文课堂的大部分都是阅读教学,即文本精读。从2014年开始,我的课题研究方向就是如何利用有限的课本资源,激发、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从而真正搭建起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的桥梁。

“利用阅读教材学习写作”“首先有必要对全部阅读教材做一研究统计,计算出有哪些教材以及它们各自在哪些方面有益于学生的作文,然后再确定采取什么办法和在什么程度上发挥阅读教材的作用。”[1]目前我们宁德市所使用的是2013版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该教材较之前的教材在写作训练方面,有了很大的突破———增加了以往不曾有的单元写作训练指导。这对目前无序状的写作教学来说是进步。

以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的教材为例,共六个单元的写作目标。其中,第五单元的写作目标———勤于修改,只能归为修改文章方面,谈不上是写作目标。第四单元的“表达自己的看法”是指在写作中加入适当的议论,这点与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写作目标———“学会说点儿道理”是大同小异的,可以归类置后。所以,六个单元的写作目标筛选后就剩下四个。

另外,初中阶段的写作大多以记叙文写作训练为主:叙事要完整、连贯;写人能通过各种人物描写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因此,掌握好描写人物的方法,对学生提高写作水平起着重要的作用。我在以上四个写作目标的基础上重新框定本学期写作教学的重点:

第一、二单元:写好人物的心理描写

第三单元:写好人物的外貌描写

第四单元:写好人物的言行描写

第六单元:写好细节描写

为了更好地完成单元写作目标,在每一次的作文训练前,我会有针对性地选取部分课文的精彩段落,让学生仿写,即仿照所给的语段、短文来写作相似的语段或短文。这可理解为朱绍禹先生所说的“模仿和创造相结合的读写联结”。[1]它既能降低写作的难度,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自信心,又能为单元的写作目标服务。

以第一、二单元写作训练为例:

本单元的写作训练目标———写好人物的心理描写,由此对应的仿写训练目标也是如此,具体内容如下:

第一、二单元仿写训练:心理描写

(第二单元《最后一课》)

评析:这段心理描写片段,既有小弗郎士的内心独白,又通过环境描写折射出小弗郎士此时内心的愉悦,他根本不知道自己的祖国正濒临灭亡,这也就是环境描写型的心理描写。

仿写要求:选取一个生活事件的片断,通过描写环境,来侧面烘托人物的心理。

学生仿写范例:今天,天气十分晴朗,舒适的阳光如同母亲一样把我们抱在怀里。小鸟在树上歌唱。大家整整齐齐地站在操场上。……突然叫到我的名字,我兴奋地走到台下,手中接过一张奖状,我觉得这张奖状像一束阳光,把我整个人都照亮了。(赵嘉瑛)

小结:本次仿写训练的内容是环境描写型心理描写,这只是心理描写类型中的一种。在单元写作教学时,教师据此延伸开去,补充介绍心理描写的其他类型。这样由点带面,学生容易理解也乐于接受。

第三单元仿写训练:外貌描写

【课文节选片段】左拉中等身材,微微发胖,有一副朴实但很固执的面庞。他的头像古代意大利版画中人物的头颅一样,虽然不漂亮,却表现出他的聪慧和坚强的性格。……这张肥胖但很坚毅的脸的下半部覆盖着修得很短的胡须,黑色的眼睛虽然近视,但透着十分尖锐的探求的目光

(第三单元《福楼拜家的星期天》)

评析:加入议论性的语句(选段中划线的句子)有助于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使读者更深刻地认识作家的性格特征。

仿写要求:在对人物的外貌进行描写时加入对其性格的评价性语言,以此来突显人物的性格特点。

学生仿写范例:乍一看,她瘦小的身躯外披着一套宽大的校服,但她的背影是那样地坚定,走近,仔细掂量着,一双水汪汪的眼睛里透着对世界的好奇,那高挺的鼻梁上架着一副眼镜,更看出她对知识的渴望。(李睿)

小结:本次仿写训练是通过评价性的语言来突出人物的性格特点,这就丰富了对人物外貌描写的方法和角度。也是对单元写作训练内容的有益补充。

第四单元仿写训练:语言动作描写

【课文节选片段】我们已经开船,在桥石上一,退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于是起两只橹,一支两人,一里一换,有说笑的,有嚷的,夹着潺潺的船头激水的声音……

(第四单元《社戏》)

评析:通过生动细致的动作描写,写出小伙伴们娴熟的驾船技术以及看戏前内心的喜悦。

仿写要求:根据给定的情景写片段,描写人物的言行。(情景:家庭贫困的你,要回去向家长要50元钱用来捐给灾区。回到家,看到生病在床的妈妈,你会……)

学生仿写范例:我看着妈妈,躲闪地说道:“妈,老师说……说要我们给贫困山区的孩子……捐款!”妈妈先是一愣,随后又平静地问道:“老师有说捐多少吗?”“50元。”我立马低下了头。妈妈沉默了一会,便开始找起什么来,我沉思了一会对妈妈说道:“妈,要不我跟老师说说,让老师通融通融?”妈妈从枕头底下掏出了零零散散的钱,有十元的、五元的、一元的,一把塞到我手里:“你数数看,够不够……”我感激地看了妈妈一眼:“谢谢妈!”(雷宇欣)

小结:本次仿写训练虽然只是片段练习,但已经基本涵盖了该单元写作训练的三个要求。仿写就好比正式演出前的彩排,彩排得越好,正式演出当然越出色。

第六单元仿写训练:细节描写

【课文节选片段】三妹常常取了一条红带,或一根绳子,在它面前来回地拖摇着,它便扑过来抢,又扑过去抢。……有时蝴蝶安详地飞过时,它也会扑过去捉。

(第六单元《猫》)

评析:简单的动作细节描写就能引发读者的想象。第一只猫活泼可爱的动态乃至情态都仿佛呈现在读者面前了。

仿写要求:通过具体的动作细节描写,写一个自己熟悉的小动物。

学生仿写范例:它(仓鼠)很活泼,都在刨木屑,从这里钻进去,又从那儿突兀地冒出来,抖抖身上的木屑,又再次钻进木屑里,不停地刨啊刨啊,接着又从中悄悄冒出一个脑袋,左看看,右望望,忽地灵巧地蹦出木屑堆,扭动着肥肥的身子,向前方的食物爬去。(雷雯)

综上所述,一方面,教师通过仿写练习,突破每次写作训练的重点,让作文教学目标分阶段、循序渐进地完成。另一方面,学生在完成仿写的基础上再写单元作文,有似曾相识的感觉,也就不觉得写作面目可憎了。因此,一次有计划、有针对性的仿写练习的确能够起到或铺垫,或提升,或完善单元写作目标的作用,真可谓是写作训练的助推力。

摘要:为了促进读写结合和更好地完成单元写作目标,笔者根据每个单元的写作教学目标,从单元课文中筛选出相应的篇章段落来进行仿写训练。这些仿写练习能够起到或铺垫,或提升,或完善单元写作目标的作用,成为作文教学有力的助推力。

关键词:阅读,写作,仿写

参考文献

七年级语文教学反思 篇3

一、钻研教材,了解学生

教材是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依据,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如何充分了解学生实际,如何用好、用足教材,在达到课堂教学目标、完成教学目标的基础上,让学生也喜欢教材、喜欢学习,激发学习兴趣是值得我们每一位教师思考的问题。

就目前的新教材来看,它更加注重学生预习习惯、边读边思考的学习习惯和各种学习和理解能力的培养,相反,对于一些语文知识点的要求则略显模糊。如标点的使用、句式的了解和训练等等。就七年级的初中生而言,教师首先要了解学生的需要,只有真正知道学生想要什么,对什么感兴趣以及他们的认知规律等等,才能在预设教材时,有一个正确的预测,使教学过程更加合理化,贴近学生实际,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二、不断完善,优化课堂

课堂是教材呈现、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主阵地,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除了“传道授业解惑”之外,还应注重学生学习习惯和能力的培养与提高,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终身受益。但是,学生刚由小学转到初中,教师的指导也尤为重要。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不断反思、学习,更新观念,提高教学水平,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和方法,使课堂达到最优化。此外,教师应特别注意不要为了所谓课堂教学的“完美”而一味地勉强学生,导致加重学生学习负担。

三、挑战自我,不断成长

七年级语文郭沫若诗两首教学案 篇4

.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2.了解这首诗的写法和风格。

3.理解诗中联想和想像的作用,初步培养联想和想像的能力。

4.体味诗歌的思想感情。

重点:朗读训练;品味诗歌语言,理解内容,把握情感。

难点:通过想象和联想去品味诗歌的意境。

学习过程

一、预习

导学

.注音:

缥缈()灯笼()笼罩()()

2.释义:

(1)缥缈:

(2)定然:

(3)珍奇:

(4)甚:

(5)闲游:

(6)笼罩:

(7)疏星(shū):

鲛人(jiāo):

★请学生用楷书把“读一读,写一写”中的词语抄写三遍,要工整、规范、力求美观。

3学生查阅资料与工具书,了解作者相关知识,写下来。

4用普通话朗读课文三遍,要求读音正确、流利。想一想,这两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二、指导学习

研讨

(一)导入

(二)介绍郭沫若及时代背景

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号尚武,沫若是笔名,四川乐山人,现代诗人、者。1921年,出版第一本诗集《女神》,成为中国新诗的奠基人。一生主要文学著作有:诗集《女神》《星空》《瓶》《前茅》等;散文《我的幼年》《创造十年》等;戏剧:《三个叛逆的女性》《屈原》《虎符》《棠棣之花》《高渐离》《蔡文姬》《武则天》等;另有《沫若诗词选》及翻译歌德的《浮士德》等。

《天上的街市》选自诗人第二部诗集《星空》。1921-1923年,郭沫若三次从日本回国。这时,“五四”运动高潮已过,中国正处于军阀混战时期。面对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那“冷酷如铁!黑暗如漆!腥秽如血!”的黑暗现实,郭沫若感到极大的愤怒,苦闷感伤,但他并没有悲观失望,依然不倦的探索和追求。就是这一时期,1921年10月24日,作者写下了《天上的街市》。

(三)学习《天上的街市》

(一)读出诗歌的音乐美。

注意朗读的节奏,标出朗读的重音

(二)读出诗歌的画面美。

.请闭上眼睛用心听,想象诗中有哪些美好的事物或画面?

2.师生研讨,形成板书。

3.理解诗中联想与想像运用的作用。

没有想像就没有诗。诗人最重要的才能就是运用想像。

——艾青

理解诗中联想的作用。

①“远远的街灯明了”告诉了我们一些什么信息?

②诗人面对黑夜看到了什么呢?

③那么“街灯”与“明星”的共同特点是什么呢?

这种自然而然地把“街灯”与“明星”联系起来的表现手法,我们称为“联想”。

所谓联想,就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由当前的事物回忆起有关的另一事物,或由想起的一件事物又想到另一事物,都是联想。事物之间有某种联系就可以构成联想。

诗作开头这种由街灯到明星带有浓厚幻想色彩的联想,吸引着读者的视线从人间转到天上,为下文具体描绘“天上的街市”作好铺垫。

理解诗中想像运用的作用。

①所谓想象,就是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那么本诗是怎样逐步展开想象的?

(三)读出诗的情感美。

.课文中有很多词语表现出牛郎织女的幸福生活。下面请同学们把这些词找出来,用“

表现了牛郎织女的生活

”这一句式说一句话。

2.这首诗的语言很好。下面请同学们用“这首诗的语言好在

”这一句式说话。

3.小结。

(四)、背诵

《静夜》学案

学习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2.了解这首诗的写法和风格。

3.理解诗中联想和想像的作用,继续培养联想和想像的能力。

4.体味诗歌的思想感情。

重点:朗读训练;品味诗歌语言,理解内容,把握情感。

难点:通过想象和联想去品味诗歌的意境。

学习过程:

一、导语:

二、学习、研讨

(一)读出诗歌的音乐美。

提示:这首诗和前一首的感情基调差不多,也是美好、恬静、自在、清新而略带一丝忧郁。朗读这首诗时节奏也不宜强,声音不宜大,速度不宜快,要做到柔和、舒缓。

教师和学生互动互感,明确节拍和重音

静夜

月光/淡淡,笼罩着/村外的/松林。

白云/团团,漏出了/几点/疏星。

天河/何处?

远远的/海雾/模糊。

怕会有/鲛人/在岸,对月/流珠?

(二)读出诗歌的画面美。

诵读并思考:

.哪些是写实的诗句?写出景物的什么特征?

2.哪些是联想或想象的诗句?诗人是怎样展开联想与想象的?

3.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三)读出诗歌的情感美。

诵读并思考:

作者通过本诗要表达一种怎样的情感呢?

(四)小结。

(五)全诗齐读这首诗。

(六)试着背诵这首诗。

三、拓展阅读。

比较两首诗在结构及写景上的相似之处。

.两首诗结构上的相似之处:

2.两首诗写景上的相似之处:

四、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

七年级语文作文教学案 篇5

(复习内容:字词、默写)

班级 姓名 学号 等第 方法指导:

1、关注重点字词的前后鼻音、平翘舌音、nl、多音等。

2、充分利用语文书页下注解、书后词语表。

3、默写得分诀窍:①区分同音词;②不忽略虚词;③注意字词顺序;④结合句子含义;⑤利用对偶结构;⑥不回避生僻难写字;⑦关注通假字。【实战演练·字词】

1、下列加点的字有错误的一项是 A.讴.(ōu)歌 龌龊.(chuî)B.虐.(nûâ)待 阖.(hã)户 C.颓.(tuí)唐 书脊.(jí)D.摩挲.(suō)憎恶..(zýng wù)

2、字音有错误的一项是 A.脑髓(suǐ)菜畦(qí)B.风靡(mí)潦(liáo)草 C.逞(chþng)能 腻味(nì)D.遗憾(hàn)殷红(yün)

3、选出下列加粗字中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A.倜.(tì)傥

云霄.(xiüo)B.桑椹.(shân)确凿.(zháo)C.粗糙.(cüo)嫉.(jì)妒

D.半晌.(shǎng)

轮廓.(kuî)

4、选出下列加粗字中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A.上溯.(sù)

瞻.(zhün)仰

B.挑衅.(xùn)突兀.(wù)C.天堑.(qiàn)竣.工(jùn)

D.镶嵌.(qiàn)深邃.(suì)

5、给加点字注音错误最多的一项是 A.驯.(xùn)良 苔藓.(xiǎn)B.榛.(qín)子 分杈.(chà)C.鸟雀.(qǜe)翌.(lì)日 D.褐.(hâ)色 一胎.(tüi)

6、选出下列加粗字中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A.翘.(qiáo)首 炫.(xuàn)耀 B.咫.(zhǐ)尺 纤.维(qiün)

()镶嵌.(qiàn)深邃.(suì)地窖.(gào)抖擞.(sǒu)()

渊(yuün)博 嗫(niâ)嚅 沮丧(sàng)胆怯(qiâ)()恍.(huǎng)惚 倔.(juâ)强 悄.(qiǎo)没声花蕊.(ruǐ)()纤.(xiün)细 嵯.(cuï)峨 灵柩.(jiǔ)穹.(qiïng)窿()暖和.(he)潜.(qiǎn)力 梳.(sū)妆 蛰.(zhã)伏()魅.(mâi)力 浩瀚.(hàn)踱.(duï)歇.(xiý)凉 辱.(rǔ)骂 赫.(hâ)然 盔甲(kuÿ)蝉(cán)蜕 倏(shū)忽 长吟(yín)拗.(ào)过去 蒲.(pú)公英 嚼.(juã)一嚼口头禅.

(chán)精湛.(zhàn)摒.弃(bǐng)静谧.(mì)轶.(shì)事 痛悼.(diào)赠.(zâng)送 浩瀚.(hàn)孤僻.(bì)濒.(bÿng)危 奇葩.

(pü)C.栖(xÿ)息 璀(cuǐ)璨 上林苑(yuàn)解(xiâ)数 ....D.繁衍(yǎn)拯救(zhþng)分娩(miǎn)悭(qiün)吝 ....

7、选出加粗字注音全对的一项是()A.亘(gân)古

剔透(tÿ)步履(lǚ)翩跹(xiün)....B.吞噬(sì)

铠(kǎi)甲

伫(zhù)立 钦(qÿng)佩 ....C.粗犷(guǎng)舷(xián)窗

俯瞰(gàn)雀跃(yào)....D.椭圆(tuǒ)

浩瀚(hàn)遨游(áo)瞩(shǔ)目 ....

8、选出下列加粗字中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A.沥血(lì)硕大(shuî)顷刻(qǐng)蕴含(yùn)....B.军衔(hán)歼灭(qiün)崭新(zhǎn)要塞(sài)....C.噙着(qín)蹙眉(cù)绰约(chuî)隽永(jùn).....D.矜持(jÿn)泥淖(zhào)馥郁(fù)花卉(huì).....

9、选出下列加粗字中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A.沁园春(xìn)俏丽(qiào)风骚(süo)妖娆(ráo)....B.素裹(guǒ)姹紫(cà)惟余(wãi)敦厚(dūn)....C.分外(fân)嫣红(yün)绽开(zhàn)契机(qì)....D.哺育(fǔ)碾碎(niǎn)驿站(yì)燕山(yün)....

10、下列加粗字注音都正确的一项是()A.可汗(hán)

萦绕(yíng)

饷田(xiǎng)麾下(huÿ)....B.明媚(mâi)

狂澜(nán)

金柝(tuî)炙热(zhì)....C.胡骑(qÿ)

机杼(zhù)炊烟(chuÿ)酿酒(liàng)....D.脑畔(bàn)

糜子(mãi)白羊肚(dù)沉淀(dìng)....

11、给下面语段中拼音写汉字、加粗字注音。

⑴、在浩荡的大江之滨,坐落着我国著名的古都――南京,许多chìzhàfýngyún()的著名人物长眠()于此。伟大的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的陵墓就位于.南京东郊的钟山南麓()。陵园的设计者dújùjiàngxÿn(),把陵园设计成.钟形,既与钟山吻()合,又与“中山”xiã()音,且钟具有“示警”与“自由”的.涵义„„整个中山陵充满了安xiáng()宁静、庄严肃mù()的气氛,因而,每天来中山陵参观的人都luîyìbùjuã()。

⑵、镜廊gǒng()形天花板上是勒勃兰的巨幅油画,挥洒淋lí(),气势横yì(),展现出一幅幅风起云yǒng()的历史画面。漫步在镜廊内,碧chãng()的天空、静mì()的园景yìng()照在镜墙上,满目苍翠,仿佛置身在芳草如yÿn()、佳木cōng lïng()的园林中。

⑶、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bün驳...()的黑影;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qiàn()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xiã()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实战演练·默写】

1、默写(8分)

①用一根不断的线把我,织成五光十色的花边,„„ ②在这四年里,我历尽艰苦,我咬紧了牙。③晚年手不释卷,每归私第,读之竟日。

④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⑤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凭轩涕泗流。(杜甫《登岳阳楼》)

2、默写(10分)

①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轻捷的叫天子(云雀)。

②“日初出大如车盖,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③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

④《图经》云:“费祎登仙,遂以名楼。”

⑤观其耸构巍峨,上倚河汉,下临江流;,四闼霞敞;坐窥井邑,俯拍云烟:。

3、默写(8分)

①后厅临大池,陡上陡下,人走池底,以空奇。②卧房槛外,以幽阴深邃奇。„„坐其中。③,稍出近之,莫相知。④稍近益狎,驴不胜怒,蹄之。⑤,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4、“咏物诗”三首限制性默写(8分)

①虞世南《蝉》借蝉抒怀的一句是:。②杜甫《孤雁》塑造野鸦这一平庸形象衬托孤雁的诗句是:。

③郑谷《鹧鸪》给人置身湖边古庙,聆听鹧鸪声声哀鸣的诗句是:。此句提及的两个历史传说分别是:、5、《咏荷诗歌四首》限制性默写(8分)

①表现人花难辨,花人同美的一句是:。(《采莲曲》唐 王昌龄)

②婉转表达“浣纱人”内心微妙的情感变化的句子是:。(《莲叶》唐 郑谷)③表现绿荷红花荣辱相依的诗句是:,!(《赠荷花》唐 李商隐)

④表现白莲淡雅高洁特征的诗句是:。(《白莲》唐 陆龟蒙)

6、《爱莲说》

①写莲花生长环境表现其生性高洁的句子是:,„„

②表现莲花志洁行廉的风度气质的句子是:。

③褒贬分明地对比议论三种花的句子是:,;,。

7、《毛泽东词二首》

①《沁园春 雪》上阕化静为动描写山峦雪景的一句是:。

②下阕欲扬先抑评论历史人物,表达惋惜之情的句子是:。③《卜算子 咏梅》中以冰雪衬托梅花凌寒开放的美好身姿的词句是:。

④陆游词中表现梅花孤高、不争春、孤芳自赏的词句是:。

8、《古代诗词三首》

①运用铺陈,烘托木兰一家周密准备戎装的气氛的句子是:,。

②以双兔为喻,赞美木兰的才智的句子是:,;,? ③描写刈麦场面,展示农民辛苦劳动情景,并深入内心进行刻画的句子是:,。

④以工整的对仗形式,描绘战争爆发前的情状的句子是:。

9、《古诗三首》

①王维《使至塞上》一诗中,描写塞外气势雄浑景象的千古名句是:。②崔颢《黄鹤楼》中引动日暮怀归之情的句子是: ?。③陶渊明描写月夜归耕图的诗句是:。

【字词】答案 1-5 CBDAC 6-10 DAACA 11.叱咤风云 独具匠心 谐 安详 肃穆 络绎不绝

拱 淋漓 横溢 风起云涌 碧澄 静谧 映 芳草如茵 葱茏

七年级语文作文教学案 篇6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探究文章内容,体会“小溪流”“枯树桩”“乌鸦”“泥沙”各自的特点以及他们的象征意义。(重点)2.品析文章语言,理解本文语言形象、生动、充满童趣的特点。(难点)3.学习小溪流奋斗不息的积极进取精神,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热爱一切美好的事物。【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上一节课,我们一起整体感知了文章内容,了解了小溪流整个成长过程,了解了小溪流成长过程中遇到的枯树桩、枯黄的草、乌鸦、泥沙、沉船各自所代表的形象意义。这节课我们继续探究文章内容及写作技巧,全面领略小溪流的形象特点。

二、自主预习

在上节课我们了解了在小溪流的成长途中,小溪流有一首歌,“他的歌是永远唱不完的”。你认为小溪流唱的是一首什么样的歌?

明确:小溪流不断地成长,不断地壮大,最后融入了海洋,它唱的是一首永远前进、不怕一切阻力、在前进中不断地丰富自己、不断地强大自身的歌。

三、合作探究(一)品析文章内涵

1.正文前面有一行小字,被称为“题记”。结合全文内容,说说什么是“题记”?其作用是什么?

明确:“题记”是写在正文前或文章题目下面的文字,多为简明扼要地说明作品的内容或主旨。本文中它既点明了写作对象,又领起全文。小溪流唱的是怎样一首歌呢?启发读者思考,并自然而然地过渡到正文。

2.课文中的小溪流有什么样的特点?这些特点从哪里可以体现出来?

明确:小溪流是快乐的、无忧无虑的。文章开头就直接写出“快活的小溪流在哼哼唱唱”,接着写小溪流的玩耍、嬉戏,都可以表现出这样的特点。小溪流又是乐观的、有理想有追求的。他总是“笑着往前跑”,即使是遇到石块;他也没有像枯树桩和枯草那样抱怨和叹气,而是不停留地一直向前,去追求自己的理想。

3.小溪流在成长为小河、大江、海洋过程中的精神状态及性格特点是怎样的?

明确:汇成小河时,它精神饱满,精力旺盛,兴致勃勃,不怕阻力,乐观执着;长成大江时,它精力无比,沉着乐观,不怕阻力,不知疲倦,自信执着;汇成海洋时,它猛烈而柔和,充满深情。

4.课文中的“小溪流”“枯树桩”“枯黄的草”“乌鸦”“泥沙”分别象征社会上哪些人物? 明确:(1)“小溪流”象征着新中国的广大劳动人民以及积极投入社会主义建设的热情。(2)“枯树桩”“枯黄的草”象征社会生活中腐朽没落的丑恶事物。他们即将走完生命的历程,对未来没信心,只有牢骚。

(3)“乌鸦”象征社会生活中没有上进心、不思进取的人,他们考虑的只是有没有“好玩意”。(4)“泥沙”象征社会生活中跟着时代或潮流前进了一段之后,认为“已经走得差不多了”,半途停顿、止步不前的人。

5.课文为什么以《小溪流的歌》为题,而不以《小河的歌》《大江的歌》《大海的歌》为题? 明确:小河、大江、大海分别是小溪流成长中的各个阶段,小溪流是起点,小溪流的歌是整个水的生命之歌。他们都乐观向上、倔强、坚定、勇往直前,都为人类造福,都唱着同一首歌。以其他几个为题不足以涵盖水之歌的全部。

(二)品析语言 1.句子品析。

(1)“乌鸦生了气,一下说不出话来,就只叫:‘呀!呀!呀!’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

明确: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呀!呀!呀”既是乌鸦的叫声,又形象地表达出乌鸦生气而又无可奈何的复杂情绪。

(2)“他们觉得什么都不合适,什么都没有意思。后来连牢骚也没有新的,剩下的只有叹气。”句中副词“都”“也”“只”在加重语气上有什么作用?

明确:这段话语气强烈,充分表现出“枯树桩”“枯黄的草”即将走完生命的历程,对未来完全丧失信心的心理特征。

2.探究炼字。

这篇童话充满了童趣,阅读下面的文字,说说哪些词语突出体现了这一特点。

小溪流一边奔流,一边玩耍。他一会儿拍拍岸边五颜六色的卵石,一会儿摸摸沙地上才伸出脑袋来的小草。他一会儿让那些漂浮着的小树叶打个转儿,一会儿挠挠那些追赶他的小蝌蚪的痒痒。小树叶不害怕,轻轻转了两个圈儿,就又往前漂。小蝌蚪可有些怕痒,就赶快向岸边游;长了大腿的蝌蚪还学青蛙妈妈慌张地蹬开了腿。

明确:作者有意识地把小溪流当作一个欢快活泼的儿童来写,使文章充满了童趣。如“玩耍”“拍拍”“摸摸”“挠挠”“痒痒”这些词语形象传神、生动有趣,极大地增强了这篇童话的吸引力和可读性。

(三)写法探究

文中巧妙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突出了主题,请你找出相关语句进行分析。

明确:课文中,相似的语句在间隔中反复出现,如“小溪流就这样不知疲倦地奔流,奔流”“小河不知疲倦地奔流,奔流”“大江就这样奔流,不断向前奔流”“他奔流着,奔流着,永远向着前方”。这些语句既有力地串联着各部分内容,又反映出事物的发展过程,暗示了“成长”的主题。

又如首段的“太阳出来了,太阳向他微笑。月亮出来了,月亮也向着他微笑”,语序和词语稍加变化后又出现在倒数第4段:“月亮出来了,月亮向着他微笑。太阳出来了,太阳也向着他微笑。”既拉紧了文章的结构,使文章结构严谨,内容紧凑,又表现出小溪流成长中的快乐之情。

(四)体验与反思

童话《犟龟》与《小溪流的歌》叙述故事情节的过程一致,其主题是否相同?请作简要说明。明确:两文虽叙述故事情节一致,其主题虽相似但又存在差异。《犟龟》的主题是告诉人们做任何事情,要想获得成功,不仅要认准一个目标坚持到底,还要有勇气战胜各种艰难险阻。《小溪流的歌》一文中小溪流唱的歌是一首在永不止息的前进中不断成长壮大的歌。坚持前进,永不停步,在前进中不断成长,就是本文的主题。

四、板书设计

象征小溪流:新中国的广大劳动人民以及积极

投入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热情 枯树桩、枯黄的草:社会生活中腐朽没落的丑恶事物

乌鸦:社会生活中没有上进心,不思进取的人

泥沙:社会生活中甘愿掉队的人

五、课外拓展

七年级语文作文教学案 篇7

我在教学七年级语文《荷叶母亲》一课时, 被其中这句话深深感动:“母亲啊!你是荷叶, 我是红莲, 心中的雨点来了, 除了你, 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如何才能让学生感动呢?我布置了家庭作业———为父母做一件实在的事, 如果家长愿意, 可以到学校来。

周一, 我带着微笑走进教室, 欣喜地发现, 教室里坐了三位家长, 他们都隐约地期待着什么。

前半节课, 与平时上课一样, 很平静, 也很平淡。后半节课, 我将完成和未完成作业的同学分成两个组, 分别坐好, 首先请未完成的同学谈一谈。

生1:我认为老师布置的作业太形式化, 父母还年轻, 等他们老了再洗也不迟。

生2:我认为小学时做这个作业还可以, 现在都上初中了, 怪难为情的。

话音未落, 完成作业的那一组马上有了反应。

生3:我不这样认为, 如果我们等到父母老了, 走不动了那天才想起做这些事, 才想起回报他们那就太迟了。会留下无尽的遗憾, 为什么不从现在就做起呢?

生4:开始我也没有足够的勇气, 后来, 我反复想, 在父母面前, 我们永远都是小孩。我决定为母亲洗一次脚。妈妈的脚被我浸泡温水里, 她的脚黄而且瘦, 十个脚趾像竹枝一样。那一刻, 我心里非常酸楚, 就是这双小脚日日奔走于田地间, 为这个家操劳着, 永远不知疲倦, 我不敢抬头看母亲, 因为泪水已经爬满了我的脸, 我……

那位同学哽咽着, 说不下去了。教室里安静极了, 同学们都低下头, 害怕别人看到自己盈满泪水的眼眶, 三位家长的眼角也有泪光闪动。

于是我说:“在外面遇到了种种困难和挫折, 我们就会到父母那里吸取勇气和信心去面对外面的一切, 父母那里好像有我们永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 难道为日夜操劳的父母做点小事都鼓不起勇气吗?”

二、案例反思

课后, 据反馈“效果很好”。结合现代语文教学的新课标、新理念, 我认为本课主要体现了三个方面的新观点:

1. 新的语文课程观

新课标将语文学科的性质明确定位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本课, 我更加注重人文性的教学, 挖掘学生丰富的情感, 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充分体现了新课标的理念:语文课程的内涵是丰富多彩的, 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把综合实践活动融入阅读教学中, 更体现了教师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 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思, 能多方面地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2. 新的语文素养观

过去, 我们谈论语文素养, 往往只是从“听说读写”的角度来认识, 即注重知识的系统性。而新课程标准强调要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不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与完善, 以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教师对于本课及本单元综合实践活动侧重于情感素养的处理是符合初一年级学生的身心发展与语文学习的实际的。对于初中生来说, 语文学习重在感悟, 重在积累, 重在语文学习兴趣的培养。如果过多强调知识的维度, 势必影响学生兴趣的激发、能力的形成、情感的熏陶。

3. 新的语文教学观

新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学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强调必须重视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情感体验, 强调必须引导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 在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同时成为学生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强调要尝到学生主动参与、勤于动手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本课, 综合实践活动与阅读教学相融合, 将语文教学由课内延伸至课外, 将有形的课堂无限扩大, 感受了作者的真挚感情, 体会到人间至爱亲情, 养成热爱家庭的情感和对家庭的责任感。课堂只是一个中介, 师生在共同作用于话语文本的过程中, 互相促进, 共同提高。

七年级语文学困生教学策略初探 篇8

关键词:学困生;基础;习惯;资源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8-313-01

我校是一所地处农村的完中校,七至九年级的生源都来自周边的五个自然村的小学,他们升入七年级,不少学生语文基础非常薄弱,不仅一些词语、成语从未听过,甚至连很多常用字都不会写;背诵也只是死记硬背,不懂得理解消化。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也不好,具体表现在:课前不重视预习;课堂上不记笔记,不爱动脑思考;课后不及时复习;作业马虎、潦草,甚至偷工减料。基于此,本人在施教过程中,采取以下教学策略。

一、夯实基础

1、加强朗读,落实字音

课堂上做到每课必读,一般采取中等偏下的学生个别朗读,学生正音,读错即停的原则。要求他们做到眼到、口到、心到。有时采用教师领读、学生集体读、分小组读、分角色读等形式,激发学生们的朗读兴趣,让他们在朗读中爱上语文。七年级学困生的基础知识非常薄弱,有的甚至连声调都不会标,读错字音、误读词语的情况时有发生。所以,笔者注意培养学生查字典的习惯,要求他们遇到不认识的生字词或读错的字词都必须查工具书解决,并且要把它们誊写在错字本里。

2、掌握字形,规范书写

写字和朗读一样,都是重要的语文基本功。七年级语文学困生中,有相当一部分人还没有掌握汉字书写的基本常识,笔顺笔画搞不清楚,以致在书写中错字、别字较多,随意涂改,字迹潦草。针对这一情况,笔者在学期初就把七年级语文课本上册(语文版)附录中的《汉字造字法》向学生讲解,让学生感知汉字的形体美、点线美、结构美和意象美。另外,在写字课上组织学生欣赏名家书法作品,让学生感受汉字的魅力。对学生的语文作业(练习册、作文以及考试),在写字方面更是要求严格,规范他们的写字。

3、重视积累,夯实基础

语文学习,只有重视积累,基础才会越来越牢固。在施教过程中,笔者主要通过以下两方面的努力,培养学生积累的意识。一是语言积累。要求摘抄字词、成语、格言警句以及古诗词名句、优美语段等。通过摘抄,不仅识记了字音、字形、字义,而且练了字。此外鼓励学生多阅读。二是文化积累。要求学生根据中国的传统节日,搜集当地过节日的习俗,丰富学生的文化知识。

二、培养习惯

叶圣陶老先生曾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所以,要想让学困生学好语文,不仅要让他们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更要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

1、培养勤查工具书的习惯

工具书是无声的老师,学生要想读通读懂课文,就必须养成勤查工具书的习惯。教师也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使用工具书的习惯。这样日积月累、持之以恒,学困生在养成习惯的同时,也增长了知识。

2、培养读书必动笔的习惯

读书不能走马观花,对学困生来说,教师更要培养他们动笔读书的习惯。要求学生在书本的字里行间圈点勾画,在文旁、文后或笔记本上写下自己感想或体会。并教给他们一系列圈点勾画的符号,通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困生的阅读效率大大提高。

3、培养课堂积极提问的习惯

善于发问的学生往往思维敏捷,思考问题深刻,在阅读中处于主动地位。为此,笔者想方设法鼓励学困生自己提出问题(哪怕是简单的问题),然后试着去分析问题,最后尝试着解决问题,让他们享受成功的喜悦。久而久之,这些学困生在老师和优等生的帮助下,越来越会提问。

4、培养坚持写日记的习惯

写日记可以提高学困生的写作水平。对他们没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制,他们可以自由发挥,自由书写。多则一篇一段,少则三五两句。每周检查一次。培养了学困生他们写日记的习惯后,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有了很大提高。

5、培养快速记录的习惯

有些学困生写字速度慢,不擅于边听边记,经常跟不上老师讲课的节奏。笔者教给他们速记的方法,即抓住句子中重要的词语来提高记录速度。很快,学生就学会了有选择地记录。

三、指导学法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只要学困生掌握了学习方法,那就不怕他们学不好语文。在施教过程中,笔者主要教给学困生他们预习和复习的方法、提取信息的方法、诗词记诵的方法、现代文课外阅读的方法、作文审题的方法、仿写片段的方法等

四、拓宽资源

课堂是语文学习的主阵地,语文教师要根据学困生的学习状况,透彻地研究教材,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适当的取舍并合理的开发教学资源。

1、相似题材或主题的拓展语文教学不必完全拘泥于教材,只要是与教学相关,且学生容易理解和接受的内容,都可以成为语文课堂的学习资源。特别是学困生,他们知识面窄,所以相似题材或主题的扩展阅读对他们来说是十分必要的。

上一篇:青春美丽事作文下一篇:书香世界作文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