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星镇集镇建设情况汇报(精选7篇)
天星镇人民政府镇长
蔡泽文
2010年11月
天星镇认真贯彻落实省市县小城镇建设有关会议精神,按照小城镇大战略发展思路,依托交通区位优势,紧紧抓住列入全省20个重点小城镇建设之一和被县委、政府列为全县四大工业片区之一和物资集散中心的发展机遇,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开发”的方针,制订城镇建设长远规划,快速推进小城镇建设。主要有六个方面特点。一是高起点,超前规划。坚持高标准、超前规划。完成了3平方公里的集镇地形测绘和总体建设规划,以规划指导建设,克服建设和管理的随意性、盲目性。完成了《天星镇省级重点小集镇建设五年规划》、《天星镇总体规划设计方案》和《天星镇田坝、朝营片区修建性详细规划设计方案》。二是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日臻完善。随着集镇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集镇道路管网、给排水、供电、邮电通讯以及农贸市场、停车场、公共绿地等基础设施不断配套,公共服务设施功能不断完善。完成了投资520万元的净水处理厂和投资300万元的集镇供水管网改造工程,建设了消防栓,配备了消防设施;投资42万元完成天星镇老政府驻地至镇完小0.8公里路面硬化工程;在原粮管所处建临时停车场一个,有效缓解集镇交通压力;全县乡镇级首家定点屠
—1— 宰场投入使用。三是以行政中心为主,田坝、朝营片区为辅的集镇构建初具雏形。政府新办公大楼建设已完工并投入使用,办公条件得到改善;镇文化站已竣工正在申请验收;财政所已竣工并投入使用;天星法庭已竣工。田坝、朝营片区预计明年建设完毕。四是高起点和高规格建设。正在建设的田坝小区和朝营小区,在规划、设计、建设突出新颖、风格别致、功能齐全,无论是主体建筑,还是装饰装修,彰显出了大气魄、大手笔,将为提升天星城镇整体形象,带动商业和地产市场的繁荣以及城镇经济的发展增添一道亮丽风景线。五筑巢引风,充分利用外资搞建设。走“以地生财、以财促镇、以镇促商”的路子,扩大招商引资规模,积极实施田坝新区(天星怡滨花苑)和朝营新区(天星花园)建设。天星怡滨花苑:总投资近1.2亿元,总建筑面积近4.5万平方米、社区规划住宅300余套、商业面积约1.2余万平方米,目前,已完成第一期三栋小区房板模封顶,第二期楼房建设正准备启动,完成投资3178万元;天星花园:总投资5000万元,总建筑面积39814.2平方米、廉租房住宅20546平方米、配套非廉租房住宅5079.6平方米,目前,正在实施挖土除基工程,完成投资30万元。预计天星怡滨花苑和天星花园建设竣工后,可接纳4000余人居住,到时集镇人口将达1.2万余人,极大提高了集镇载体承载能力,逐步打造集休闲、旅游、宜居为一体的特色集镇,提升集镇品味。六是加大执法力度,规范经营行为。镇党委、政府成立了—2—
综合执法大队,定期、不定期巡逻,对乱停、乱放、乱堆、乱占等现象进行了整治,改变集镇面貌。七是严格审批,规范建设行为。凡集镇规划区域内的建设,须经党委会集体研究审批,禁止不按规划建设和乱建行为发生。八是扩展发展空间,完善集镇功能。规划的农贸市场、综合批发市场正在建设中,待硬件设施建设完成后,制定科学方案,规范经营者经营行为,改变沿街占道经营行为。
虽然天星镇在小集镇建设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受镇级政府财政困难等因素影响,在集镇建设方面还存在许多问题和困难。一是建设资金投入不足。小集镇投入缺口资金较大,难以按规划实施,集镇配套设施不完善,功能效果难以发挥;田坝新区开发由于建设好房子销售不理想,回拢资金不到位,建设进度不理想。集镇亮化、街道美化资金不足。二是集镇功能有待完善。集镇内无规范农贸市场和停车场等,经营者沿街占道经营,影响城市环境。现正值彝岔二级公路建设高峰期,集镇承载能力有限,交通管理压力较大。虽然建有定点屠宰场,但经营不景气。三是地方文化潜能未充分挖掘和开发。天星镇苗族文化厚重,罗汉坝风景秀美丽,未能充分挖掘民族特色和利用历史文化传统,城镇建设与一方特色融为一体不足,缺乏专业规划设计。四是城镇功能有待完善。小城镇的社会保障制度不够完善,没有建立适应小城镇发展要求的住房、医疗、教育和社会保险等制度,小城镇的公共
—3— 服务和社区服务等功能不强。五是执法队伍有待加强。受执法权等多方面因素影响,依法打击违法占道、违法建筑行为的力度不够。
下步工作我们将将把小城镇建设与统筹城乡发展相结合,重点加强集镇基础设施建设,致力于可持续发展,走以地招商,以商带镇,全面推进小集镇建设。一是严格按规划,加快建设步伐。结合天星镇地理环境、自然资源及经济社会发展趋势,以及集镇未来发展方向定位为以商贸为主导,集休闲、娱乐、旅游为一体的综合服务型集镇,本着突出重点、因地制宜、生活方便、利于生产、规模恰当、适度超前、交通方便的原则,按照 “一轴、两带、两片区”的规划结构,推进集镇建设步伐。“一轴”:老集镇至规划行政中心的东西城镇发展轴,就是1号、2号大桥连接线;“两带”:主要是指沿洛泽河两岸的滨江绿化带;“两片区”:主要指田坝片区和朝营片区。在功能区分上,田坝片区主要是商贸、市场为带动点,朝营片区主要是以行政中心为带动点。加快田坝新区、朝营片区建设步伐,确保在2011年全部建设完毕投入使用,届时将把经济和谐繁荣、生态环境良好、城镇功能完善、地方特色浓郁、生活舒适方便的河滨之镇展现给大家。二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不断完善集镇功能。依托区位、交通、旅游、矿产等优势,加快招商引资步伐,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充分开发旅游、矿产、冬早蔬菜等,以工业化推动城镇化发展。鼓励农—4—
民带资进镇务工经商,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代,大力发展农家大院、农家乐等,以工业带动城乡发展,不断美化、亮化集镇,提升城市品味。三是加强和改进集镇管理。进一步规范和加强执法队伍建设。突出抓好违法违规建筑、环境卫生、市容市貌、交通秩序、户外广告、专业市场等专项整治,购置垃圾车辆,组建环卫站,对集镇环境卫生进行集中整治。四是搞好宣传,营造氛围。通过发放资料,张贴标语等形式,提高居民意识,共同经营和打造市镇形象,进一步促进小城镇建设。力争在十二五末,把天星镇建设成为一个社会经济和谐繁荣、生态环境良好、城镇功能完善、地方特色浓郁、生活舒适方便的河滨之镇。
近年来,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重大区域发展平台的规划建设工作, 积极推进广州南沙、深圳前海、珠海横琴及广州中新知识城、佛山中德工业服务区、东莞台湾高科技园等重大平台建设, 努力打造推动转型升级的新引擎。
会上, 广州市、深圳市、珠海市、佛山市、东莞市和省有关部门分别介绍了相关重大平台规划建设的进展情况、存在问题及下一步打算。
汪洋强调, 要进一步认识重大平台规划建设的意义。重大平台建设是广东产业转型升级的平台、城市提质发展的平台、深化改革开放的平台和建设幸福广东的平台, 是“立足新起点、把握新趋势、建立新机制、增创新优势”的重要支撑, 必将有力地提升广东竞争力, 引领广东发展方向, 成为广东未来的形象。推进重大平台建设必须谋划建设好产业。要瞄准国际先进水平, 遵循产业发展规律, 发挥广东竞争优势, 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等能够代表世界发展方向的中高端产业。
“妇女儿童之家”建设情况汇报
南集镇范荡村
今天,各位领导来我村视察调研指导工作,是对我村工作的极大关心支持,也是对我村妇女工作的鞭策和促进。在此,我代表皂角村党总支、村委会表示热烈地欢迎。下面,我就我村的“妇女儿童之家”建设情况向各位领导作以汇报,不妥之处,请批评指正。
一、基本情况
全村版图面积6.5平方公里,辖10个村民小组,467户,社会人口2420人,现有耕地面积2200多亩。2010年全村集体经济收入12万元,农民人平纯收入5430多元,农民集中居住点一处。全村除部分长期外出人员,共有在村妇女儿童980多人。
二、主要工作
近年来,在镇党委、镇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妇女工作,认真贯彻落实上级妇联的有关会议精神以及各项工作目标要求,紧紧围绕全镇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大局,加强基层妇女组织和妇女干部队伍建设,组织动员全村广大妇女投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效的发挥了基层妇女半边天的作用。
(一)提高思想认识,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在镇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我村坚持把“妇女儿童之家”建设作为日常工作的重要内容纳入工作规划,与其他工作同研究、同部署、同实施,专门召开会议研究部署“妇女儿童之家”建设工作,成立了镇“妇女儿童-1-
之家”工作领导小组,并实施月例会制度,定期听取“妇女儿童之家”建设情况汇报,研究部署工作,解决实际问题。村里在资金十分紧张的情况下,多方筹措,克服困难,优先保证“妇女儿童之家”、建设所需经费,保障妇女干部待遇,为加强“妇女儿童之家”建设提供了有力保证。
(二)规范运作,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妇女儿童之家”领导机构、工作班子、组织制度、管理制度、活动制度。有针对性地对妇女开展社会主义思想道德教育,开展文化、科技培训和文体娱乐活动,每年至少举办四至五次,每逢活动,妇女们定期到“妇女儿童之家”有组织的开展以“妇女儿童之家”为阵地,利用会议、讲座、文艺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对妇女们进行《婚姻法》、《妇女权益保障法》、《女性素质与形象漫谈》、《预防艾滋病》、《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妇女儿童发展规划》及《家庭教育培训》等知识的培训和学习。通过这些活动,增强了凝集力,培养了一批具有依托社会资源,开展种植、养殖等实用技术的新型女农民和妇女致富带头人,对妇女工作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三)创新工作机制,开展各项活动。
一是坚持送科技到农户,2010年发放宣传资料500余份,受益人数800余人;举办农村妇女科技培训班3期,接受培训人数达200人次,培训妇女150多人次。
二是积极开展劳动力输出,为女性无业人员提供工作岗位100多人次;大力培养树立巾帼科技致富带头人2户,在全镇进行了表彰奖励和宣传报道,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带动作用。
三是扎实推进以“五在家庭”为主要内容的“和谐家庭”创建活动。在活动中,注重引导广大妇女自谋职业、自主创业、灵活就业,动员和组织广大农村妇女调优调精种植业,做大做强养殖业,大力发展劳务经济,着力提高家庭收入。
三、今后的工作思路和措施
一、关于撤并小学高年级问题
已向镇党委政府汇报,镇政府年底前择机安排将召开管区、村队、学校、群众代表参加的会议,说服解释,化解矛盾,争取支持,将邻近学校小班额的高年级合并。
二、校园周边环境治理
县安全会议召开后,由镇长牵头,组织派出所、工商所、司法所、管区、安监所、防疫站、教委等,于11月23—25日对学校校舍等设施及周边环境进行拉网式排查,逐一加强安全指导。共清理校门前摊点3个、柴火垛2座,违法搭建1处。
三、举行教学观摩活动
全镇教师人人上一堂公开课后,我们从各学科选拔出2名优秀教师于11月25日、12月5日、10日、15日共四次8人举行全镇观摩教学活动,先由执教教师说课,然后观摩教师评课,最后教研员总结。
四、开展评教活动
教委制定评教制度与方案,印制评教表7270份,11月26—28日逐校逐班逐人评教。每到一校,教委人员进入班级,让教师回避,讲解评教表,组织学生认真填写,评教结束后教委人员进行汇总,将评教分数记入教师量化成绩。
五、六年级抽考
12月17日下午,教委全体会同全镇中小学校长,对全镇小学六年级进行抽考,由于准备充分,组织严密,本次抽考非常顺利,达到了预期目的。
2011年游牧民定居工程和集镇建设各项
工程进展情况汇报材料
(2011年4月13日)
各位领导、代表:
根据县人大常委会要求,现将我镇2011年游牧民定居工程和集镇建设各项工程进展情况作如下简要汇报,不妥之处,请视察组成员给予指正。
一、基本情况:
过马营镇位于贵南县东北部,东与贵德县接壤,南与森多乡连接,北与沙沟乡相邻,东南与泽库县相接。平均海拔为3200米,总面积为1919.6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28.8%。境内可利用天然草场面积为209.93万亩,荒漠化土地53.48万亩,共有耕地67783亩,其中:水浇地3270亩。全镇共有11个行政村38个社,辖区内有藏、汉、回、土、蒙古、撒拉等7个民族,社会总人口为21965人(包括草业公司2869户8517人),其中:农牧户3060户12277人(劳动力5385人),藏族占95%,2010年农牧民人均收入4062元。过马营2001年撤乡建镇以来,经过十年的不断建设,集镇水、电、路、通讯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工商、金融、税务、司法、法庭、居委会等机构设置齐全。共有省州县驻镇单位和镇属行政企事业单位32个,干部职工237名(除草业公司)。个体工商户334户,注册资金886万元;私营企业为5户,注册资金140万元,从业人员550名。随着集镇中心辐射作用的不断扩大,逐渐成为集交通、餐饮、畜产品交易、商贸等行业为主的新型城镇。
二、采取的措施和工程进展情况
(一)游牧民定居工程方面
1、加强领导,健全组织。在州、县游牧民定居工程领导小组的领导下,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此项工程的实施,成立了由镇党委书记张宏广为组长,政府镇长华青、副镇长扎西拉旦为副组长,兰德才让、尕藏加、华列、公保太、才让本、孟庆虎、南杰等相关人员为成员的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扎西拉旦任办公室主任负责处理工程建设的日常工作。镇领导小组与施工单位签订目标责任书,限定了建设时间,明确了目标任务。同时,各项目组也成立了项目实施小组,具体负责定居工程项目任务的分解、落实和实施工作,确保责任、任务落实到户、到人。确保了游牧民定居工程建设的顺利推进。
2、明确任务,落实责任。我镇游牧民定居工程,由青海大学设计师负责设计;建设方为贵南县农牧局,由青海宏星建筑有限公司承建;工程质量监督单位为贵南县城建局监督站;监理单位为海南州工程建设监理站(委派3人负责现场监理);工程自7月份开工以来,上级领导及各部门高度关注工程进展情况,省委常委、副省长邓本太于去年8月份前来我镇视察工程进展情况,州委、县委也委派工作组经常性开展工程督促、协调、指导等工作,在施工期间,镇委、镇政府抽调专门工作人员经常到施工点进行督促、协调、检查指导和阶段验收工作,积极配合施工方开展“三通一平”工作,并通过月报及时了解工程建设投资完成情况、前期工作和开工建设情况、形成实物工作量情况、工程建设进展情况、加快工程建设采取的工作措施及工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等情况,为保质保量完成游牧民定居工程打下坚实基础。
3、积极宣传动员,逐步收缴自筹资金。工程开工以来,镇领导小组积极开展宣传动员工作,严格按法律章程办事,深入边远牧区与牧户推心置腹交谈进镇定居的优势,讲透州县关于发展生态畜牧业的相关政策,积极动员游牧民进镇定居,确保草原生态的可持续发展。经过多番走访动员,截止目前全镇共收缴152户自筹款310万元,收缴工作还在积极有序的开展之中。
4、充分发挥牧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在项目建设中充分尊重民意,积极采纳牧民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充分发挥广大牧民群众的建设积极性。在项目实施的前期、中期和项目竣工验收的整个过程都进行公示,让群众了解项目实施的每一个环节,接受群众的监督,提高项目资金使用的透明度。并严格执行档案管理制,对房屋面积、结构、国家补助资金和自筹资金等进行登记造册,建立详细档案,增强监督管理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让群众主动参与建设、参与决策、参与管理,全过程接受老百姓监督,得到了广大牧民群众的大力支持,确保了工程建设的顺利进行。
5、合理安排施工,确保工程进度。按照县委、县政府宜聚则聚、合理布局、整村推进的原则,全镇游牧民定居工程自2010年7月开工建设以来,227户建设任务已全面开工,每户建筑面积86.574平方米,共计19652.3平方米,每户房屋造价110118.16元(其中政府专项补贴3.5万元,群众自筹75118.16元),全部工程分布5个定居点实施,分别是南街路东102户、路西96户、老四局5户、加工厂东侧3户、牛羊肉市场门南侧3户和新村大门两侧18户。全部建设任务共有13个工程承包施工小组完成,工程进度较快的南街路东已完成19幢114户,一层主体完成19幢,二层主体未完成5幢,其余建设房屋已完成第一层平口。今年续建项目自3月25日开工以来,部分建筑的彩钢屋面及门窗正在安装,大多施工方正在积极配料之中。下半年二期工程线主要为西久公里两侧,预计修建游牧民定居房300余套。
(二)集镇建设工程方面
自2001年撤乡建镇以来,镇党委、政府坚持以科学规划为先导,统筹集镇完善布局,基础设施人居环境建设,以提高集镇综合承载能力为目标,广泛征求社会各界的建议,积极学习借鉴其他地方先进经验,结合我镇集镇资源、环境特点和实际,经过十年的不懈努力,集镇水、电、路、通讯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集镇整体面貌不断改观,人居环境得到大的改善。
1、加强组织领导,明确责任落实。为加强对过马营集镇建设工作的领导,镇党委、政府专门成立了由镇党委书记张宏广任组长,政府镇长华青、副镇长扎西拉旦为副组长,镇属各单位主要负责人、草业公司相关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全面开展我镇集镇建设日常工作。
2、积极争取项目,逐步完善基础设施。2009年我镇争取了192套城镇廉租房建设工程,去年年底主体工程已交付使用,今年外围工程已开工续建,预计6月份全部工程完工;2010年7月开工建设的过马营镇中心技校锅炉房已全部完工,并投入使用,学生公寓楼建设正在施工当中;乡镇卫生院主体工程已完工,目前正在组织施工人员安装门窗;由工商所负责新建的综合市场主体已基本完工; 2010年我镇投入资金重新整修了集镇街道路面,并对洪水排放系统进行淤泥清理,使之排污功能有效改善;并购置垃圾清运车一辆,对全镇垃圾进行了集中处理。今年3月份以来,我镇从各单位筹集资金1.8万元,全面开展集镇环境卫生整治工作,并与各单位、商铺、住户等逐层签订环境卫生目标责任书,将逐步改变集镇环境脏、乱、差的现象。下半年我镇将进一步加大集镇建设投入力度,计划新建垃圾填埋场地一处;投资在街道两旁架设路灯,实施亮化,并对集镇主要街道实施大面积绿化、美化工程。购置1辆垃圾清运车,按放封闭式垃圾箱20个,便于居民日常生活垃圾的处理;并在集镇十字等地段设置交通红绿灯、警示牌,并划定泊位线、斑马线和分界线,彻底改变交通混乱局面。
三、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1、游牧民定居方面:一是由于过马营地区严重缺水,施工地段断水现象比较突出,严重影响施工进度。二是个别工程承包人缺少投入资金,购进工程材料相对困难。三是大多数游牧民家庭经济条件差,自筹资金的筹集难度较大。三是受传统游牧生活的影响,让其自愿定居有相对难度。
2、集镇建设方面:一是集镇规范管理难度大,摊点乱摆乱放,占道经营现象较为严重。二是群众参与集镇建设的意识须进一步提高,建设过程中一些矛盾化解难度较大。三是集镇污水、洪水排放系统不畅,导致脏乱差现象严重。四是集镇缺乏公共卫生厕所、垃圾处理设施,随意乱扔杂物、随地大小便现象严重。五是集镇交通缺乏管理,各种车辆随意停放,交通秩序相对混乱。六是建设资金不足,规划难以实施,集镇配套设施不完善,功能难以发挥。
四、意见和建议
1、游牧民定居工程是一项长期工程,必须依靠社会各阶层力量的长期不懈努力,通过对群众的思想教育引导及政策宣传,使群众对国家的这项游牧民定居工程有了新的认识,认为这是一项重要的惠农惠民工程,着实为了彻底解决游牧民无房和住房困难,无畜圈无饲草房的困难,让游牧民安居乐业的一项民心工程,调动游牧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转变其思想观念,引导其自愿定居下来。
2、游牧民定居工程建设户是无房户、危房户和地质灾害搬迁户等,除积极争取国家、省级财政资金补助外,大部分定居户自筹资金困难。为此,建议国家及省适当提高游牧民定居工程建设国家和省级财政补助标准。
3、妥善解决游牧民定居工程建设资金筹集工作,尽可能多地争取专项资金的支持力度,从实际情况出发,真正关心住房特困户、无劳力,无资金困难户。对家庭困难户部分资金政府先期承担,待定居房建成后分期偿付。
4、建立多元化多渠道的集镇建设投资机制,采取县级政府拨一点,依法开征合理的税费收一点,鼓励社会投资集镇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事业引一点,引导集镇农民筹一点多种办法解决。
5、积极推进集镇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实行由政府统一征用、统一规划、统一开发、统一出让、统一管理。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集镇逐渐增多和扩大,各种事业,各种企业,各类机构在集镇普遍产生和增多。现在的集镇小则几千人,大到几万人。他们对文化生活需求十分迫切,文化消费向高层次递进,他们不再单一的接受和欣赏文化娱乐活动,而要求亲身创造和参与文化活动,实现文化资源共享。如果集镇文化建设滞后,它直接影响经济建设同步发展,也必然使得旧文化、旧观念,乘机滋生蔓延。由此可见,农村集镇文化建设不单纯是个文化问题,它关系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现代技术的应用,我国人民与世界各地人民的交往越来越多,外来文化和现代文化意识逐渐向农村辐射和渗透,其影响首先涉及到集镇,形成了当前集镇特有的文化。一方面传统民族民间文化得到弘扬;另一方面是现代文化色彩日渐增强。两种文化意识云集农村集镇,相互依存、交替发展、各显其能。如今集镇上的人们也不再从事单一的农业生产劳动,而是搭建起多结构,立体化的就业平台。他们对文化的需求是多层次、全方位的。我们必须重视集镇文化建设,在坚持发展先进文化事业中,首先要广泛地宣传农民、教育农民,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知识。其次要坚持广泛的开展寓教于乐的文化活动,最大限度满足农民对文化生活的需求。然而,当前有许多集镇文化建设落后,文化发展没有与农村集镇经济建设同步发展。这样一来,致使这些集镇文化建设落后,活动难以开展,生存岌岌可危,走在了一个新的十字路口。看书难,看电影难,看戏难的“三难”现象较为普遍。去年,调查我市乡镇中,有三分之一乡镇文化滞后,阵地丧失,常年没文化活动。人们没事聚一起打牌赌博。还有些乡镇少许有些文化活动,但格调不高,档次很低,甚至有不健康内容存在,严重地损害了集镇社会主义风尚和精神文明建设,不利于和谐社会的发展。
我国是个农业大国,十二亿人口有九亿在农村农民占全国人口80%以上。党中央历来十分重视农业和农村的发展问题,十五届三中全会又对我国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建设作出了全面部署。各级文化部门要深入学习十五届三中全会精神,进一步提高对新形势下农村文化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增强抓好农村文化建设的自觉性。中央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奋斗目标,文化是一个重要方面。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决议指出:“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我国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根本问题。”江泽民同志曾指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是有机的统一,不可分割的整体。”胡锦涛总书记也曾强调说:“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国务院办公厅(2002) 7号文件明确规定:“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要加大投资力度,加快文化设施建设。”对于这些重要指示和要求,无一不说明文化工作的重要性,各地必须要坚决贯彻,认真执行。集镇文化建设,涉及广大农民最显示、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问题。农村文化重在集镇,集镇文化工作重在建设。加强文化建设应从以下几点做起。
1、农村集镇文化建设要向综合型多元化上发展,努力探索文化建设新体制、新办法,使集镇文化建设跟上时代的步伐。
我们所提出的综合型文化不仅有弹跳说唱、敲锣打鼓、铃弦声声、舞姿翩翩,而且还要有逐渐兴起的美术、书法、摄影、舞会、卡拉OK、艺术沙龙、音乐茶座、科教培训等文化活动。广大农民除了希望自己一样享受城里人的文化娱乐外,还希望在文化活动中了解致富信息,增加知识,愉悦身心。由此可见,农村集镇文化建设要从大文化着手,向多元化发展,大力开展具有先进性,教育性,科学性,知识性,娱乐性和艺术审美性为一体的活动。要采用多种活动形式,加强集镇上农民的职业教育,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文化修养,道德品质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谐氛围以及坚定的信念。
2、农村集镇文化建设离不开人才、阵地、设施。
当前,农村集镇文化有一个突出的不良现象,就是文化干部人才流失严重。集镇文化队伍非常不稳定,人才严重缺乏。因此,集镇文化建设首先要爱护人才,保护人才,解决人才后顾之忧,想法设法造就有专长能力,创新意识强的新型文化人才。制定文化人才法规,使集镇文化人才有法可循,有法可依。在阵地建设上要有文化站址,搞好“两馆一站一室”建设。文化设施是开展农村文化活动的载体,是文化事业发展的重要标志。农村文化设施不仅要建好,而且要管好、用好,充分发挥这些设施的功能和作用。
3、开展集镇文化活动要在“新”字上做文章。
一般来讲,农村集镇都是基层政府所在地,是行政、文化贸易中心,因此,集镇开展文化活动要坚持小型多样,手法新颖,高低档次相伴随。在服务对象上,眼光盯着乡镇企业农民和青年人身上。因为以上的人群有文化,有知识、见多识广,超前意识强,他们求艺若渴,求技心切的心理变化而开展创新文化活动,让他们在文化活动中尽情的讴歌时代风貌、抒发生活激情。在寓教于乐中思想得到升华,素质得到提高,成为集镇上新时代的建设者和致富带头人。
4、集镇文化建设要注重特色。
我国是个多民族国家,各地风俗习惯差异较大,因此集镇文化建设要保持本地特色,保护和发展民间文化遗产,扶持和宏扬民族性活动,民俗性活动,宗教性活动等健康有益的特色文化,扩大吸引力和感召力,使其成为集镇经济腾飞的羽翼。通过特色文化建设, 挖掘、保护和利用农村传统文化资源, 从而使党的思想政治领导具备有效的载体。俗话说,一方水土有一方情,一方文化育一方人。每一集镇都有自己的文化特点和优势,发展和繁荣本地特色文化是集镇文化建设一大任务。涡阳县丹城镇有民间农民剧团,因为来自民间, 身为群众, 自娱自乐, 农民朋友们对他们有亲近感, 对他们演出的节目很喜欢。镇政府非常重视,镇文化站全力扶持,使农民剧团忙时种田,闲时唱戏,至今仍然红红火火在集镇,热热闹闹在农村,极大的满足了广大农民对文化生活的需求。
5、集镇文化建设要向“三个实体”上发展。
随着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对文化需求也越来越迫切,越来越新,要把集镇文化建设成文化、经济、政治三个实体,把集镇文化工作转变为政府自主和自求发展的两条腿走路,不断增强文化站内在活动和自我发展能力。目前,大部分乡镇文化站人才,阵地、设施、设备不断完善和更新,向着小康文化模式发展,甚至正在朝着文化、经济、行政实体上迈进。。文化站从小文化走向了大文化,从单一走向多样,开创了农村社会主义新文化的发展局面。文化站要形成文化、经济、行政三个实体。成为当地党政领导下的文化行政机构,管好一切事务。
文化、经济、行政“三个实体”的实现,并不是轻而易举的事。一是要从事乡镇文化工作人员认真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科学发展观,充分发挥文化功能,业绩出色,促当地乡镇领导重视乡镇文化建设,在各个方面给予扶持和优惠。二是要自身艰苦创业,努力实现创收实体。三是前两种实体实现,那么后一种实体就自然而然是实现了。
6、马克思指出:
“文化现象整个是生产的一些特殊形态,并且受生产普通规律的支配。”按照这个原理,文化作为观念形态的反映,必然受生产力水平的制约,也就是说生产力水平决定着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改革以来,农村生产力得到了解放,经济得到了发展,在市场经济管理模式下,各种竞争意识强烈,急需文化配合,借文化功能,依靠活动媒介,来服务于市场经济。各种“招商引资”、“引凤筑巢”、“借鸡下蛋”都需要文化的参与,因而集镇文化建设的好坏,是本乡镇市场经济竞争中表现高低的条件。近年来,很多乡镇都创办了独具特色的文化活动,以此来紧密配合“洽谈会”、“定货会”、“展销会”和各种庆典活动。如果一个乡镇没有文化建设,我想这些会办起来恐怕也不那么吸引人。因此,加强集镇文化建设,探索文化为集镇经济发展服务的办法和力度,使文化在促进集镇发展中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当前乡镇集镇社区发展现状
全县乡镇除城关镇外的10个乡镇,共有14个集镇社区,所辖单位272个,小区36个,总人口17710人。实际在岗社区工作人员37人。有办公用房4980平方米,公共服务场所(图书室、活动室、文化广场等)5902平方米。实地调研的4个乡镇,有8个社区,辖25个小区,居民人口12858人。
各乡镇社区成立以来,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积极支持社区建设,保障了社区正常运转和作用发挥。
(一)组织体系和队伍建设得到加强。各社区均建立了基层党组织,组建了居委会,划分了小区,选任了小区主任。同时,各乡镇选派有一定经验和阅历的行政干部到社区担任党组织书记、居委会主任职务。基本形成了党委政府领导、社区主办、社会各方支持、群众广泛参与的格局。
(二)阵地建设得到改善。各乡镇采取多种办法、多种途径筹措资金,解决社区办公场所和公益性服务设施。有的乡镇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征地新建办公场所(歇马街社区);有的乡镇利用原乡镇政府撤并后的闲置资产,解决社区办公场所(金斗、欧店社区);有的乡镇采取村居合一的方式,将社区居委会与村委会合署办公,实行“两块牌子,两套班子,一个场子”,整合项目,统筹规划,同步建设办公场所(金斗、百峰社区)。
(三)经费投入得到增强。据统计,除城关镇以外的10个乡镇,社区经费县乡两级财政共预算367.57万元,其中县级财政预算209.79万元,乡镇财政预算xx7.78万元。
(四)社区作用得到发挥。一是设立了“一站式”服务大厅,开办了社会救助、社会保障、计划生育、警务治安等代办服务窗口,个人简历加强了综治、计生、户籍、就业、救助、治安、卫生、教育等为主要内容的管理与便民服务。二是组织社区居民参加劳动技能培训,并及时为社区居民提供就业信息。三是帮助落实国家相关扶持政策,为困难居民、下岗职工办理低保和大病医疗救助。四是组织公益文体活动,推动全民健身。五是关注弱势群体,走访慰问贫困家庭。六是尽力化解矛盾纠纷,较好地维护了社区治安稳定。寿阳社区还组织开展了少儿课外学业辅导、开办“希望家园”、举办廉政书画展等活动。
二、存在的问题
乡镇集镇社区经过十多年的建设,有了较大发展,但按照国家规定要求,还存在较大差距,社区正常运行和健康发展还存在诸多困难和突出问题,社区建设与职能作用发挥等方面还有许多不尽人意之处。
(一)职责不清,治理能力很薄弱。对社区观念认识还不明确,乡镇往往把社区当做二级机构。社区也大多习惯于依赖政府,以行政手段推进工作,自主、自治意识不强,作用发挥不到位,工作仅停留在一般便民服务和落实政府任务上,居民参与、服务供给、文化引领能力不足,依法办事、矛盾预防化解以及信息化应用能力欠缺,开拓创新不够。
(二)投入不足,基础设施不达标。一是办公场所面积不足。目前,14个集镇社区办公场所面积共计4980平方米,平均每个社区355.7平方米,与上级部门规定的建筑面积达到1000平方米还有差距。工作总结从调研的4个乡镇看,普遍存在工作用房面积不足,公益性服务设施缺乏等问题,没有一个乡镇能够达标。二是公用经费没有保障。,县财政给每个社区按每人每年6000元标准预算公用经费,后来配套10万元惠民资金时,每人每年6000元的预算被取消。由于公用经费无保障,社区开展活动和办公设备更新添置都很困难。马桥寿阳社区反映,他们的办公设备严重老化,电脑开机就需要五六分钟,打印机经常发生故障,居民办事极不便利。
(三)待遇偏低,工作人员不稳定。20,县制定的社区工作者报酬标准为1400元/人.月(含五险)。但这个薪酬标准,在缴纳五险后仅剩1100元左右,调研的4个乡镇考虑工资过低,都从不同渠道增加了补贴(月平500元左右)。社区工作人员反映,其待遇比以钱养事和公益岗位人员都低。由于待遇偏低,留不住人,一部分人员已经离职;除此之外,社区工作者被借用现象比较严重。除城关镇外的10个乡镇14个社区共招聘社区工作者65人中,离职8人,被借用38人。
(四)体制不顺,社区管理难度大。一是人员构成复杂,规范管理难度大。当前社区居民主要是当地非农业户口人员、企业改制下岗职工以及尚未就业的大中专毕业生等,寺坪街社区还有一部分库区移民。这些人员流动性大,有的长年在外务工,有的人居住地已经发生转移,造成户口空挂,有户无人,社区计生管理、治安管理等存在较大难度。同时,由于现行户籍政策限制,一些未就业大中专毕业生,因户籍转出成为非农户口,毕业后不允许再迁入农村,只能登记到社区,同样是人户分离,难以管理。二是弱势群体矛盾多,治安维稳难度大。社区内搬迁户多、下岗职工多,如原马桥电站下岗人员、寺坪库区移民等,这些人员不能享受精准扶贫优惠政策,医疗、养老等没有着落,社区无力解决,常常引发诸多矛盾。三是小区关系不理顺,工作开展难度大。由于各小区人员构成存在较大差异,小区环境治理存在很大难度。如马桥电站小区,居民住宅陈旧不堪,一级站小区大门口到处是大坑小洼,遇到下雨就水潭堵门,行人无法进出,因为是改制企业,处于“两不管”的尴尬境地,居民心有怨气,常拿社区撒气,工作人员挨骂的现象时有发生。凡此种种,造成社区活动难组织,公益事业难开展,社区管理难落实。
三、对策和建议
(一)不断提升社区治理能力。各乡镇要进一步明确社区职能,明确界定社区权责,在提高社区治理能力上下功夫。积极推动社区组织去行政化,引导社区将其主要精力放在群众自治和为群众服务上。参照《社区依法履行的工作事项参考目录》(共18项),热门思想汇报制定社区工作事项清单;参照《社区依法协助政府履行的工作事项参考目录》(共21项),制定社区协助职能部门工作项目清单;对照清单,依法履责。积极探索社区管理新方法、新途径,促进治理能力不断提升。
(二)建立社区正常投入保障机制。一是确权明责,落实经费支持。严格落实“权随责走、费随事转、事费配套”的.原则要求,需由社区协助开展工作,按照责权利相一致的原则,及时将经费划拨给社区。同时,积极支持社区发展产业,不断提升自我造血能力,弥补公用经费不足。二是理顺渠道,保障经费预算。党委、政府要统筹规划,逐步把社区建设事业经费、社区办公经费、社区干部生活补贴和保险列入各级财政预算。保障社区场所和公益服务设施逐步达标。三是因地制宜,共同发展。支持那些辖区内人口较少、管理任务相对较轻、与农村联系紧密的社区,实行村居合一,与当地村委会合署办公,资源共享。支持撤并乡镇利用闲置资产,解决社区办公场所与活动场地,以缓解资金短缺的压力;要高度重视撤并乡镇原驻地的城镇规划、环境治理,有效改变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推进“两不靠”“边缘化”的现状。四是整合力量,实现共同协作。发动各镇直部门、单位积极支持社区工作,切实履行相关职责,在工作上、经费上对社区给予有力支持,共同推动社区事业发展。
(三)加强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一是建立社区工作者待遇正常增长机制。社区工作者报酬应逐年有所提高,其待遇标准应不低于村干部水平,并随当地社会人均收入和工作年限的增长而增长。二是建立社区工作者岗位正常补充机制。可按“总量控制,缺一补一”的原则,适时补充完善。同时,各乡镇政府不得随意抽调、借用社区工作人员,以确保社区工作者队伍的稳定。三是积极组织开展志愿者服务活动。建立健全社区志愿者服务机构,招募志愿者参与社区服务与文明建设,为孤寡老人、“三留守”人员献爱心,把社区建成温馨、和谐的大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