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历史月考试卷分析

2025-01-1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九年级历史月考试卷分析(精选10篇)

九年级历史月考试卷分析 篇1

南强中学

唐丽娟

一、基本情况:

我任教的历史科目本次月考中共有82个考生参加,其中60分以上60人,及格率为73.1%;均分69.7分(其中120班83.3分,121班56.1分),最高分95分,优秀人数为32人。总体来看,学生成绩基本达到预期,但是120班优秀率有待加强,121班及格率有待提升。

二、试卷分析

本份历史试卷考查知识点特别广,比起往年要多得多。甚至出现一道大题必须完全答出意义中的所有要点的现象。这对学生来说无疑是加大了难度。这也体现了中考的新趋势,注重细化知识点。另外,本份历史试卷注重考查专题,考查学生对历史各个知识点的融会贯通、综合应用的能力。这也为以后中考复习指明了指导作用。

(一)选择题

选择题满分40分,大部分学生得分在34分左右。出错较多的是7、8、9、12、17、18、19几个小题。7、8、9、12这三道题题学生存在问题是知识掌握的不牢固,导致出错。第17、18、19这三道题则是因为学生对湖南省基础知识不了解导致失分。

(二)判断题

判断题总分10分,大部分学生在7分左右。易错题23、24、26、30题。其中23、24题为学生粗心造成,审题不仔细。

26、30题则是学生对该问题了解造成。因此导致失分。

(三)材料解析题

本次的材料解析题考查知识点较为全面,充分结合了历史史实进行考查,31题材料题刚好学生复习过,因此此题学生得分率稍微较高,但是本考查的是综合归纳能力,学生归纳能力较为薄弱,因此得分率不高。32题第(1)小题考查的是文艺复兴的意义,因为平常对学生的要求不严格,因此没有要求他们进行每条意义进行背诵,导致学生回答问题不完整,因此失分严重。

(四)探究题

33题第(1)小题的问题,部分学生审题不仔细或者没有理解提议,导致答题不规范。

(34)第三问考查学生的归纳能力和拓展能力。部分学生归纳能力有所欠缺。

四、采取措施

针对学生的答题情况,面对今年的毕业考试,我们作为应该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注重对知识进行巩固、整合,形成知识体系,着重训练学生的答题技巧和方法,应做到以下几点:

1.夯实基础知识

夯实基础,从落实知识做起。对于考标要求的基本知识、重点知识,一定要重点落实,让学生掌握准确无误。反复记忆,重视检查落实,一定不要忽视基础,不要让学生应得的分失去;另外,现阶段教师应重视对知识的查缺补漏。

2.提高综合能力

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要进一步提高理解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要注重对学生进行知识的转换、组合,应训练学生读图、识图、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训练学生简洁、准确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全面分析问题的思维能力,从而起到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的目的。

3.加强专题复习

近年来的中考试题往往以专题的形式出现,这在非选择题中尤为明显,这就要求教师在复习时注重对知识的归纳总结,注重历史知识的内在联系,串联历史知识,加强专题复习,突出历史的整体性。按照历史复习的安排,现阶段历史复习的重点是对学生进行各个知识点的复习,从而构建历史学科知识体系。

4.精心筛选试题

现阶段教师的手头资料较多,这就要求教师一定要紧扣考标,必须适时精选与中考历史试题类似的优质练习题,根据新课改形势下中考历史试题注重“材料性和情境性”的特点,教师应适当选择一些材料精炼、图文并茂的习题以强化训练,切实起到对学生的训练、提高作用,一定避免题海战,让学生做无用功,从而浪费时间,收效不大。

5.提高答题技巧

复习阶段,应狠抓审题能力的培养、答题技巧与答题规范性训练。加强审题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学会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方法,认真审题、避免出现答错题;加强答题规范性的训练,使学生答题时做到点化、序列化和段落化;加强学科语言组织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学会按题目的要求取舍和重新整合知识。

九年级历史下册月考试卷及答案 篇2

答案 A B C D B B D D C B D D B C D

A B B C D C B B A A D B A A B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题,每题5分,共20分)

31、(1)西域都护(1分)

(2)元朝 荷兰 郑成功(3分)

(3)驻藏大臣(1分)

32、(1)仁或仁爱(1分)

(2)人文主义(1分)

(3)自由、平等 《独立宣言》或《人权宣言》(2分)

(4)对人的尊重和关爱是全世界人民的共识(1分,本题是开放性试题,意思相符即可给分)

33、(1)萨拉热窝事件 是一场帝国主义的掠夺战争(2分)

(2)1939年德国突袭波兰 是一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2分)

(3)各国要和平共处,反对战争,维护世界和平;各国要加强协作,共同应对人类面临的灾难;反对个人恐怖行为等。(1分,本题为开放性试题,意思相近,答对一点即可给分)

34、(1)新经济政策 把社会主义同市场、商品货币关系和资本主义直接联系起来(2分)

(2)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 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2分)

九年级历史月考试卷分析 篇3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下图是九年级某班同学制作的历史学习卡片,其中有一处错误是()

A.著名人物 B.出现时间 C.文明代表 D.文明类型 2.我们平时所说的千年帝国——拜占庭帝国,其实就是历史上著名的()A.西罗马帝国 B.亚历山大帝国 C.法兰克王国 D.东罗马帝国

3.这是某电视台综艺节目的一道选择题,答题选手需要场外观众的帮助,请你帮帮他()

A.古埃及 B.古巴比伦 C.古印度 D.古罗马

4.《汉谟拉比法典》规定:如果理发师不经奴隶主人的许可,就把不属于他的奴隶头上的奴隶标记剃掉,理发师的手就要被砍掉。此规定反映的是()

A.古巴比伦王国对奴隶有一定保护 B.古巴比伦王国不允许理发师为奴隶理发 C.古巴比伦王国维护奴隶主阶级的利益 D.古巴比伦王国对奴隶很残酷 5.宗教是人类的重要文化遗产。下列关于佛教的说法正确的是()A.产生的背景是受苦受难的犹太人渴望得到“拯救” B.它宣扬“众生平等”是为了反对婆罗门的特权 C.它的创始人是汉谟拉比

D.它的主要传播地区是东亚、西亚和北非

6.曾被称为“土匪女王”的普兰·黛维因为在低种姓人群中颇有影响而曾当选议员。普兰·黛维在竞选过程中会得到 支持。()

①婆罗门 ②吠舍 ③刹帝利 ④首陀罗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7.“在希腊,山岭纵横,河流交错,几乎没有一整块大面积的平原,这种自然环境形成了以‘个人导向’为倾向的文化渊源,在某种程度上有利于民主制度的发展。”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强调了自然环境对希腊文明的影响 B.希腊的地理环境只能导致个人主义 C.希腊的地理环境只能导致民主政治 D.政治文明完全由自然地理环境左右 8.亚历山大东征开启了东西方文化大规模交融的新时代。这说明()A.人类文明发展的动力来源于战争 B.和平往来促进了文明的交融

C.暴力冲突导致了文明的衰落 D.暴力冲突客观上促进了文明的传播与发展

9.2011年6月25日,第13届世界夏季特殊奥林匹克运动会将在希腊雅典举行。古希腊为世界文明留下的宝贵遗产的有()①雅典民主政治 ②《汉谟拉比法典》 ③《荷马史诗》 ④爱琴文明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10.公元前5世纪的剧作家阿里斯托芬提到,雅典政府有时会让行使警察职能的公共奴隶,用染成红色的绳子驱使公民去参加公民大会。如果有人因此在衣服上留下红色痕迹,他将被处以罚款。这反映出当时的雅典()A.参政是公民的义务 B.实施残暴的统治 C.统治遭到公民的反抗 D.公民大会形同虚设

11.《十二铜表法》中提到“如果在夜里行窃的人被当场杀死,则这种杀人的行为被认为是合法的”,以上规定反映出()

A.罗马法十分残酷野蛮 B.重视良好道德的培养 C.遵守法律是罗马人的责任 D.量刑定罪有了文字依据

12.公历源于古罗马历法,其中August(8月)是由屋大维的拉丁语尊号“Augustus(奥古斯都)”演变而来的。屋大维是()

A.罗马城的建立者 B.罗马共和国的建立者 C.罗马帝国的建立者 D.拉丁字母的发明者

13.公元前138年,汉武帝派遣张骞出使西域。假如张骞能深入地中海沿岸,他将会看到一个与西汉一样强大的国家——罗马。当时罗马的国情是()

①国家的决策权掌握在由300名贵族组成的元老院手里,两个权力相等的执政官主持日常政务 ②罗马法庭依据《十二铜表法》对触犯法律的人进行判罚

③爆发了斯巴达克起义,沉重打击了罗马奴隶主的统治 ④终身独裁官凯撒被人谋杀

A.②④ B.③④ C.①③ D.①②

14.西欧封建等级制度与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在本质上的共同点是()A.维护封建贵族的利益 B.维护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C.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 D.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 15.希腊神话影响广泛,其特点是“神人同形同性”。下列成就与神话无关的是()A.《荷马史诗》 B.宙斯像 C.帕特农神庙 D.“原子论”

16.余秋雨在《行者无疆》中写到“我相信,当茫茫大地还处于蒙昧和野蛮阶段的时候,罗马的征服,虽然总是以残酷为先导,但在很大程度上却是文明的征服”。这段材料主要反映的是()①罗马帝国的征服和统治充满着暴力

②罗马文化渗入到它统治过的广大地区

③罗马帝国的扩张是和平的侵略

④罗马帝国把人类带进了文明社会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7.影片《亚历山大大帝》讲述了亚历山大如何从怀有远大梦想的少年,成为万古流芳的传奇人物,以及他虽然是浩瀚帝国之君,却孤独面对死亡。以下对他的评述不正确的是()A.建立过跨三洲的帝国

B.巴比伦一度成为帝国都城 C.其东征传播了希腊文化

D.地中海一度成为帝国“内湖”

18.(2017,绵阳)“红十字”是舍己救人的象征,始于耶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据此,你认为“红十字”标记起源于()A.基督教

B.道教

C.伊斯兰教

D.儒家

19.(2017,青岛)伯里克利当政期间,雅典达到全盛。伯里克利在演说中曾自豪地宣称:“雅典是希腊的学校。”与他自豪的原因无关的是()A.经济繁荣

B.帝国庞大

C.民主政治

D.文化昌盛

20.马克思说:“希腊的内部极盛时期是伯里克利时代,外部极盛时期是亚历山大时代。”对这句话的理解不准确的是()A.“伯里克利时代”雅典全体公民可以参加公民大会 B.“伯里克利时代”雅典民主政治达到顶峰 C.亚历山大东侵的足迹远达印度河流域

D.亚历山大建立了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

21.(2017,临沂)凯撒是古代罗马的军事统帅、政治家,曾集大权于一身,实行独裁统治。他在《高卢战记》中写到:“如果按照教科书的指示行动,是无法获胜的。”这表明()A.他的政策受到普遍欢迎

B.他的作战方法富有创造性 C.他酷爱希腊的古典文学

D.他是罗马帝国的首任皇帝

22.(2017,烟台)“身在罗马,就像罗马人一样行事”,这个西方谚语可以转意为成语“入乡随俗”。从历史文化的角度看,该西方谚语的形成说明了()A.罗马帝国为了向外扩张修建了许多道路

B.当时有很多外国人在罗马学习、生活 C.罗马帝国的征服和统治充满着暴力

D.罗马文化渗入到它统治过的广大地区 23.(2017,黄石)下列有关世界古代文明的内容对应正确的有()①古埃及文明——金字塔

②古巴比伦文明——种姓制度

③古印度文明——《汉谟拉比法典》

④古希腊文明——雅典民主 A.①②

B.①④

C.③④

D.②③

24.学习历史有助于提升我们对文学作品的理解能力。美国诗人爱伦·坡在《致海伦》中写道:“光荣属于希腊,伟大属于罗马。”有助于理解这句广为传诵的诗句的史实是()①古希腊创立了民主政治

②古希腊是欧洲最早迈入文明门槛的地区

③古罗马吸收了希腊文明成果

④教皇居住在罗马城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25.克洛维统治时期,法兰克王国不断扩张。到他去世时,法兰克王国的版图已经延伸至高卢南部地区以及莱茵河以东至多瑙河之间的大部分地区。法兰了王国发展迅速的原因是()A.首创了“元首制”,掌握了最高统治实权 B.镇压了斯巴达克起义,消除国内危机

C.克洛维维皈依了基督教,取得了罗马教会、信基督教的高卢罗马人和部下的广泛支持 D.制定《十二铜表法》,稳定国内秩序

二、非选择题(第26题12分,第27题12分,第28题14分,第29题12分,共50分)

26.在西方文明的发展过程中,有许多的人物不仅书写了欧洲历史的辉煌,也备受世界瞩目。请观察下面图片,回答问题。

雅典民主缔造者 罗马帝国缔造者

(1)图片分别反映的是哪两个人?图1中的人物采取哪些措施使雅典的民主政治发展到隶制民主政治的最高峰?(2分)

(2)罗马帝国是在什么时候建立的?罗马帝国建立时,古代中国正处于什么时期?罗马帝国衰落的原因有哪些?(6分)

(3)罗马帝国最终分裂为哪两个国家?(2分)

2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杀死或伤害奴隶,不算犯罪,只需向奴隶主人赔偿损失;拐带奴隶、帮助奴隶逃跑或窝藏奴隶者,都要处以死刑。

材料二 杀害婆罗门者应损毁自己,并三次投入火中。杀一个刹帝利,(应立)誓守戒六年,并交出1 000头母牛和1头公牛。材料三

图1 公民大会 图2元老院

(1)材料一出自古代哪个国家的什么文件?该文件具有怎样的历史地位?(3分)

(2)材料二反映了古代哪个国家的什么制度?请结合所学知识由高到低排列出该制度的四个社会等级。(3分)

(3)材料三两幅图片分别属于古代哪两个国家的机构?它们是如何管理国家事务的(怎样产生,有什么权利。)?(4分)

(4)随着古代社会的发展,治理国家的主要发展趋势是什么?请举一例说明。(2分)

2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第1条:倘自由民宣誓揭发自由民之罪,控其杀人,而不能证实,揭人之罪者应处死。第196条:倘自由民损毁自由民之眼,则应毁其眼。第199条:若自由民损毁自由民奴隶之眼,则应赔偿其卖价之一半。——摘自《汉谟拉比法典》

材料二 我们的制度之所以被称为民主政治,是因为政权在全体公民的手中,而不是在少数人手中。解决私人争执的时候,每个人在法律上是平等的。

——摘自伯里克利《在阵亡将士葬礼上的演说》

(1)材料一反映了哪一国家的政治制度?这一制度在当时起到了什么作用?(3分)

(2)材料二中所说的“全体公民”主要指哪些人?伯里克利所说的“民主政治”的核心是什么?在当时起到了怎样的积极作用?(6分)

(3)材料一和材料二所反映的统治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3分)(4)材料二和材料一相比,在法律上的最大进步是什么?(2分)

29.材料论述题。(12分)

材料一:清朝统治认为天朝物产丰富,无所不有,不需要同外国进行经济交流。同时又害怕西方殖民者的入侵,于是实行“闭关锁国”政策。这一政策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曾起到一定的自卫作用。材料二:正是在这一政策(指“闭关锁国”政策,下同)下,鸦片从英美商船汹涌而入泛滥全国;正是在这一政策下,帝国主义用大炮强迫中国签订了一系列使我中华族蒙受奇耻大辱的不平等的条约。这一政策没有挡住洋货的和外国的入侵,最后的结果却是把大好河山拱手让于外国资本主义侵略,任其奴役,宰割和蹂躏,使中国陷入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深渊。

------以上材料均摘自肖季文;《简析清政府“闭关锁国”的历史作用》 请问答;

(1)根据材料一,1757年,清朝为强化“闭关锁国”政策,特许何机构统一经营对外贸易?(2分)根据材料二,列举两个“帝国主义用大炮强迫签订了一系列使我中华民族蒙受奇耻大辱的不平等条约”的名称。(2分)

(2)阅读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从材料一、二提取信息,自拟一个论题并展开论述。(8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1.A 2.D 3.B 4.C 5.B 6.C 7.A 8.D 9.D 10.A 11.D 12.C 13.D 14.C 15.D 16.(1)古埃及。法老。胡夫。婆罗门贵族。刹帝利。种姓制度。(2)汉谟拉比。巴比伦。《汉谟拉比法典》。乔达摩·悉达多(释迦牟尼)。佛教。

17.(1)伯里克利和屋大维。伯里克利扩大了公民的权利,公职人员几乎都是从全体公民中抽签产生,使每一名公民都有参政的机会。代表各地的10个主席团轮流主持城邦日常事务,召集公民大会。这些主席团由各地抽签产生,主席团主席也经抽签产生。公民大会是最高权力机构,具有立法、司法等多种职能。为了保证贫穷公民参政议政,伯里克利还建立了津贴制度。

(2)公元前27年。西汉。3世纪,罗马帝国陷入长期的政治、经济大危机。统治者争斗混战不断,人民起义此起彼伏,农业萎缩,工商业衰落,财政危机,民生调敝。(3)东罗马帝国和西罗马帝国。

18.(1)古巴比伦王国的《汉谟拉比法典》。它是迄今为止已知的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2)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

(3)雅典和罗马。公民大会:是国家最高权力机构,由抽签产生的主席团召集公民大会,具有立法、司法等多种职能。元老院:掌握国家重大事务的决策权,两个权力相等的执政官主持日常事务。(4)人治到法治(依法治国)。古罗马制定了《十二铜表法》,并逐渐建立起完整的法学系统。19.(1)古巴比伦。起到了维护私有制和社会秩序的作用。

(2)成年男性公民。广大公民直接参与。为公民创造了广泛的参政机会,激发了公民的自由、开拓精神,推动了雅典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具有历史的进步性。

(3)根据法律规定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为民主政治的发展打下了基础。(4)法律面前人人平等。33.(12分)

(1)机构:广州(1分)十三行(1分)。条约:中英《南京条约》;中日《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答对其中两个得2分,其他合理答案同样得分)

九年级历史试卷分析 篇4

刘振宇

一、考试情况

九年级共有456人参加考试,平均分48分,优秀率7%,及格率43%。

二、学生答卷分析

大部分学生学习态不端正不认真主动,厌学情绪较重,基础知识不扎实,课程标准要求掌握的基本观点、原理、概念等都不能牢记,欠缺科学的方法,灵活性较差。综合分析能力低,尤其是审题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际运用能力差,缺乏主动创新意识,总认为开卷考试就是抄书,不加思索,见题就做,照搬照抄现象普通存在。语言表达能力也差,不懂得运用历史术语表达相关内容。尤其是有些学生还存在不作答,或者出现答非所问的现象。

三、今后教学建议

1.以课本为主,重视落实基础知识。基础知识始终是考查的主体与重点。因此,平时的教学中,教师一定要以基础主干知识的掌握为前提,引导学生学会分析、归纳、总结,学会梳理历史线索,并注意历史事件的纵横联系,建构立体网络知识结构。

2.重视培养学生初步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实际运用能力,特别是综合、归纳、分析、比较以及发散思维和语言表达等能力。尤其要注重培养学生阅读处理历史材料,从中获取有效信息和运用信息分析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注重培养用历史的、发展的眼光观察认识现实问题的能力和学生的历史意识;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以及社会实践能力。

3.注意历史与相关学科的联系与渗透。如历史与地理、历史与文学、历史与政治常识等,要让学生养成一种联系的意识。这不仅能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到联系的方法,养成联系的意识,综合掌握各科知识。

4.注意发挥历史的教育功能。平时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育人素材,并通过多种形式,把历史课堂变成真正的人格教育、国情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阵地,变成素质教育的乐园。

5.转变教学方式,激发学习兴趣,实施愉快教学。要想让学生喜欢历史课堂,教师要更多地创设教学情境和问题情境,努力营造一种宽松、和谐、民主、开放的教学氛围,不断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最大限度提高教学的效率。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鼓励学生开拓创新,交给学生开启历史智慧宝库的金钥匙,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九年级历史试卷分析二

刘振宇

本学期的第一次月考已结束,为了充分地获得考试提供的教学反馈信息,为改进教学提供依据,下面对试卷做以简要分析:

一、试卷的结构分析

1、内容结构:

本次考试内容涉及初中历史所有知识点,满分60分。

2、目标水平结构:

根据课标和中考范围及要求,本次选题重点侧重于基础知识的测查和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的测查,例如历史试题中的时间、人物、事件和意义等等。

3、题型结构分析:

本次试卷分选择题、非选择题两大类。其实非选择题又包括简答题、材料分析题、分析说明题、探究题。另外,试题联系了现实生活中发生的重要大事。如日本“3.11”特大地震和海啸。

4、难度分析:

本次试卷总体来看难度适中,梯度较合理。

二、答卷情况分析

1、成绩分布情况:

对三个班成绩统计情况,60分以上的一共15人,其中145班8人,146班5人,147班2人。及格人数都不到30人。

2、学生答题情况分析

1)错别字严重。

如遵义会议写成“尊议会议”,一国两“制”写成一国两“治”等。要求平常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强调对学生错别字的纠正。2)学生审题不严密,不准确。具体体现在简答题17题中。

3)学生对有的历史概念模糊。

如探究题20题,世界格局的趋势和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学生混淆了,这样失去了本不应该失去的分数,因为学生是记得这些基础知识的,只是历史概念上的混淆罢了。

4)学生联系新旧历史知识,联系中外历史有一定难度。

这次月考是学生总复习以来的第一次全方位模拟考试,学生失分严重,没有注意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

5)学生答题不完整,语言叙述不规范。

比如材料题,说明学生思维局限,不开阔,局限于老师传授给他们的东西,没有发散思维,没有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答不到要点上来。

6)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及运用能力虽有所提高,但还须予以重视和加强训练。

三、教学分析和教学建议

1、教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分析、比较和反思,发现在指导学生复习时重知识结构、轻内容整合;重基础知识、轻热点分析;重题型训练、轻方法总结;重布置任务、轻心理调节。

2、鉴于以上问题与不足,在这之后的教学中将:

(1)加强集体备课。

(2)重视基础知识掌握,处理好“厚”与“薄”的关系;

将教材内容进行整合、梳理,形成知识网络,使书由厚变薄;然后,有一个知识点全方位联系相关内容,构建新的知识网络,使书由薄变厚。

(3)关注热点,处理好热与冷的关系。各类时政和社会热点是中考考察的重点。在复习时要关注重大热点,也要关注一些冷点,因为冷与热是相对的,一些尚未有定论的热点中靠一般不会涉及,但一些具有长效性的冷点则往往是考察的重点。要指导学生学会联系知识点,做到小切口、大容量、多角度的分析。

(4)注重能力培养,处理好思与练的关系。

要研究课标、考试说明,研究近几年的中考试题,从中发现规律。要加强典型例题和题型的模拟训练,引导学生总结答题方法,提高对知识的迁移、归纳、分析能力。

(5)关注心理健康,处理好紧与松的关系。

心理健康状况是影响中考成绩的重要因素。随着中考的日益临近,考生时间紧、任务重、压力大,容易导致考试焦虑。教师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考试观,实事求是的调整自我期望,放松心情。

九年级历史期中试卷分析 刘振宇

一、试卷特点

从试卷测试的内容上看:

1、整套试卷依据课标命题,注重基础知识和能力,没有偏题、怪题,考查的内容都是世界历史进程中发生的大事件。如三大宗教、文艺复兴和新航路开辟、英美法资产阶级革命等等。

2、试题引用图片和文字材料较为丰富,增加了试卷的可读性、灵活性,改变了单调枯燥的一问一答方式。

3、试卷考虑了新旧知识的联系,这一次是中外历史的横向联系,把英国工业革命的影响与发动鸦片战争联系起来,增强学生学习历史的连续性和系统性。

4、联系了现实生活中发生的重要大事。如北京奥运

5从试卷范围来看:古代史仍占据10%内容,分布在选择题部分,重点考查的还是近代史部分。

从试卷难易程度来看:

1、难易适中,既有对基础知识记忆的再现,也有对学生迁移能力、归纳能力、分析综合能力的测试。

2、测试方式多样化,试卷内容叙述较为灵活,对学生有一定难度。比如问答题31题的第一小题,本来内容是平时熟悉的,但测试方式换成了表格的形式,就蒙住了一部分学生,填不上来。材料题中“对于美国历史奇迹,你有何认识?”,问答题中“说说日本在政治、经济、社会生活方面„„”这些叙述都较为灵活,学生理解偏差就会失分。总之,整套试卷既照顾了大多数学生,又能拉开一定的距离。最亮的地方就是重基础、重能力、灵活不呆板。

二、考试情况分析

(一)、学生整体答卷情况。

1、期末测试是大型考试,学生都较为重视,态度比平常更为端正,竭尽全力答题,所以答卷整体来看是规范的。

2、大多数在学习的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比较牢固。

3、一部分学生理解能力较强,如对材料题29题“上述三则材料反映出欧美社会这一时期历史阶段的总特征”的回答,学生能概括出来,真是难能可贵!也很有一部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较为牢固,能答出英国工业革命后发动鸦片战争,并使中国开始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说明新课程改革之下,一部分老师身先士卒,充当了新课改的先锋,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三)、学生答卷中存在的种种问题。

1、错别字严重。

2、学生审题不严密,不准确。

3、学生对有的历史概念模糊。

4、学生联系新旧历史知识,联系中外历史有一定难度。

5、学生答题不完整,语言叙述不

6、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模糊、混淆。

6、学生把握历史总体特征的能力比较差

三、教学反思

好的试卷对教学是一种良性的导向。认真分析学生考试是老师丰富教学经验的绝好机会,是教师进步的阶梯。通过这次对试卷的仔细分析,我感觉获益匪浅,下面说出来与大家共勉:

1、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增强课改意识。

2、立足课堂,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3、重视对学生的学习方法指导和答题技巧指导。

4、教学时注意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九年级历史试卷分析四

刘振宇

一、基本情况

本次期末考试考生共有400多人,其中55分以上占16.6%;50分以上占40.7%;40分以上占59.6%;不及格的占25.3%。

二、试题分析

总的来说,这份试题容量大,综合性强,难易适中,主要体现出以下特点:

1.知识覆盖面广。内容包括政治、经济、外交、军事、民族关系等各个领域。

2.注重基础知识和能力的考查。每道选择题都是最基本的、课程目标要求掌握的历史知识。

3.注重知识的迁移,考查学生的对比分析能力。将同类历史知识或前后相关的历史知识罗列在一起,训练学生 的联系、比较和分析能力。如25小题,26小题。

三、试卷分析

(一)选择题

选择题满分10分,大部分学生得分在8--10分之间。出错较多的是6、8、9几个小题。造成这些题失误的主要原因是学生知识掌握不牢固,不注重对有效信息的分析,缺乏相关历史知识的积累,不能灵活的运用所学知识等等。

(二)列举题

本试题共10分,满分占到10%,大部分学生得分在5—8分之间。年代标尺出错率较高的是C,公元前2世纪的历史事件,学生对该知识点掌握不准,导致答案五花八门;填空题错的较多的是(4)小题,人类历史上第一台蒸汽机车的设计者,大部分学生审题不清,答案写成瓦特。

(三)读图简答题

本试题总分8分,得满分的学生较少,大部分学生得分在4——6分之间。造成学生失分的主要原因是答题不规范,如排序题,有的学生竟在图片上排;其次是抓不住主要知识点,如(3)小题谈谈对拿破仑战争的认识,很多学生答成《法典》的作用,或拿破仑的个人影响。

(四)材料分析题

本试题总分12分,大部分学生得分在9分左右。第(1)(2)(3)小题90%的学生都能全对,(4)小题哪一国家

在黑奴贸易中获利最多,正确答案是英国,大多学生记忆不准,错写成非洲或葡萄牙。(5)小题30%的学生不认真审题,对黑奴贸易的过程叙述也不完整,造成失分。个别学生知识没掌握准确,造成错误。(6)小题学生能答道葡萄牙和西班牙,但还有多答的情况,有美国,英国等,导致出错。(7)小题学生出错的主要原因是答案不全,答案有三点,但大部分学生只能答出两点,答不出第一点,即种族歧视这点。

(五)材料说明题

本试题共6个小题,满分15分,大部分学生得分在10左右,错的较多的是(2)(5)小题,学生出错的主要原因是吃不透材料、知识点把握不准。(2)小题试题问“改革措施中影响最为深远的是哪一项?”多数学生答为“农奴制改革”的历史意义,造成失分。(5)小题,日本、美国政府如何解决土地问题,学生对所学知识不能灵活变通,导致出错较多。另外,(3)小题对于法律文献的作用,很多同学答成“美国南北战争”的历史意义。

(六)探究题

这个试题满分15分,学生得分差距较大,好学生在14分左右,差的在10分以下,学生失分的主要原因是审题不清。(1)小题出错较多的原因主要是审题不清,导致答案答反。(2)小题也出现同样问题,材料中提到的“新思想

理论”指什么?一部分学生写成《共产党宣言》,诞生的标志写成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因审题不清导致该小题学生失分严重。(4)小题,试题问“工业革命的贡献”,学生大多答为工业革命的实质“用机器大生产代替手工操作过程”。(5)小题问题主要是还是学生审题不清,答案不全,多数学生只回答一问,只答“矛盾和挑战”,不答“幸福与进步”。(6)小题学生不注意看时间“公元7世纪”,所以答案写成“明治维新”,导致失分。(7)小题,三个资产阶级革命共同原因,问“民主政治主要体现在哪里?”多数学生看不懂题意,导致失分。

四、采取措施.1.重视基础知识的教学。

平时教学中应以课本为主。在考试中,基础知识部分是占主体的,掌握基础知识是学生综合运用,灵活掌握知识的前提,是学生取得好成绩的前提。在教学中一定要加强对知识点的巩固,反复训练,以每个学生都能熟练地掌握为前提,尤其是对于学困生,一定要让他们掌握最基础的知识,争取使他们能够及格。

2.构建历史知识体系

历史知识有宏观的,有微观的,平时学生学习关注微观的多,用功在某一事件的时间、地点、过程、意义。复习时,应多关注宏观知识,纵向综合,横向综合,形成知

识网络,实现知识体系构建。教师教学中也要注意历史事件的纵横向联系,在平时的讲课和练习中勤于思考教材,把不同时期发生的相同或类似事件从不同角度进行对比,要把历史上的分期强调清楚。

3.注意审题能力的培养

这次考试中,导致失分严重的主要问题就是学生不认真审题。在以后的教学中,多注意引导学生认真读题,审清题,有的放矢地作答。

4.注意答题规范性的训练

在教学中加强对基础知识的训练的同时,一定要对学生进行答题规范性的训练,使学生能够按照要求规范答题。

5.注重答题技巧的传授

在平时的教学中,一定要注意训练学生的答题技巧,传授解题方法,诸如材料题、读图题、选择题、探究题等各种题型的做法,尤其是材料题,一定要多训练多指导,力争使学生能够从容答卷,减少失误。

九年级历史试卷分析五

刘振宇

一、基本情况

本次期末考试共有400多考生,其中58分以上占2%;52分以上占45%;45分以上 占78%;不及格的占7%。最高分60分,总体来看,考出了学生的水平。

二、试题分析

本次历史试题总的来说综合性强,知识的涵盖面广,难易程度适中,题型也较全面,分为选择题、组合列举题,材料分析题、综合探究题,做到了与中考题型相吻合,试题灵活,能考出学生的水平,是一份成功的期末调研试题。本文由一起去留学编辑整理,转载自一起去留学http:///转载请保留出处。

三、试卷分析

学生答题情况和试卷中出现的问题分析:

(一)单项选择题

学生出错率较高的试题有1、6、9、19几个试题。第1小题,试题将“印度河流域”与“两河流域”的位置颠倒,学生产生错误,将答案选择为c。第6小题是出错率较高的题,原因是学生识图能力较差,将阿拉伯数字与象形文字、楔形文字相混淆,导致选择错误答案a或d。第9小题,选项中,正确的选项涉及到三大工人运动,超出了课本范围,学生无从作答。第19小题,学生做题不认真,不能认真审题,将“最早”与“最大”相混淆。

(二)组合列举题

21题出错原因:图1和图2的出错率较高,学生把两者写反了,所以对应的时间与创立地区、创始人都出错了。原因是图1的图片学生就没有见过,而且图片也不典型,导致学生无从判断是哪种宗教;图2的图片,因为印刷的原因有点模糊,学生也是无法做出判断,所以导致出错率较高。

22题出错原因:第1小题学生没有审清问题,只答“何行业”不答“何时”,还有的学生将棉纺织业的“棉”错写成“绵”。第5小题是问蒸汔机车有何意义,学生错答成蒸汽机的发明有何意义,导致失分。第6小题学生对于“如何评价该历史事件”审题不清,不知道应该从哪方面答题,导致失分。

(三)材料分析题

出错率较高的试题是③⑥小节。②材料中提到了帝国,但没有提到共和国,学生没有注意到,因此产生错误。⑥材料中提到了“又从中国传入朝鲜和日本”,但结论是对日本影响也很大,学生难以判断,不知是对还是错。

(四)综合探究题

出错的试题及原因:第1小题,60%的同学只答一个美国独立战争,没有回答美国南北战争,答案不全。第2小题,“八十七年前”指的哪一年,出错最多。第3小题,“根本原因”与“根本问题”的表述差异,学生分不清,“根本问题”是维护国家的统一,而非废除黑奴。

25题共8分,大多数学生只能得到2—3分,这道题是这份试卷中综合性和难度最大的题,学生看不懂问题,不会从材料中找结论,以后一定注意多对学生进行做题技巧的训练。

四、采取措施

1.夯实基础知识,狠抓基本技能。

对于最基本的知识,一定要重点落实,让学生掌握准确无误。就学生答卷的总体情况来看,选择题是失分较高的题,满分和高分的试卷很少,所以在复习的过程中,还是要突出注重对基本知识点的落实,进而提高基本技能。

2.突出学科主干知识的掌握与活用,注重以小专题纵横向整理归纳知识。

学习的第一阶段要着重把握主干知识的内涵和外延,与其他历史事件的联系,构建学科知识网络体系。建议以精读课本、背诵检查为主。第二阶段的小专题知识归纳复习,老师指导学生精选专题进行归纳练习,学会围绕主干知识设置专题,学会如何进行专题归纳。第三阶段可以以问题为中心组织复习,着重加强应用知识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和训练。3.加强材料处理与材料题的训练

强化“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观念和基本方法。加强培养学生对信息的解读、分析、提取与处理能力,对材料中出现的新的观点的敏感性,能最大限度提取有效信息。引导学生学会抓材料中的关键字、词、句和前言、引文出处的信息,要求学生用简洁、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4.要重视读图、识图、填图和析图能力的培养。

首先要掌握好基本的课本图;注意读图、析图的思路、方法和步骤。以图读史,以图讲史,建立紧密的图文联系,进而挖掘课本图的隐性知识。

5.应狠抓审题能力的培养、答题技巧与答题规范性训练。①认真审题、避免出现答错题;

②规范答题、提高得分率,要求学生答题时做到点化、序列化、段落化。

③加强针对性的练习。有针对性的进行强化训练,着重训练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总结方法、掌握规律,也应训练文字表达的简洁、正确与准确。6.加强比较教学,尤其是加强中外历史的联系与比较。

九年级物理第一次月考试卷分析 篇5

一、试卷来源及命题范围:

本次试卷由杨婷婷老师出题,重点测查第十一章和第十二章内容。

二、试卷结构及特点:

1、考查学生前两章的学习效果;

2、警示学生在平时学习过程中要认真谦虚(前两章较易学习,学生容易轻心)。因此试卷着眼于基础知识,但又强调知识的运用能力和做题习惯。本次试卷难度适中,试卷题型与中考类似。

三、学生答题情况反馈:

九一班学生重点失分题为探究实验和填空题,部分学生计算题失分。

四、试卷反映出的问题:

1、概念不牢固:表现在填空题上,概念记忆不牢靠,灵活运用能力太差。

2、不能准确分析题目要求:同一物理现象有多个考查点,究竟题目考查什么知识点,学生拿到题不认真辨析,总认为是平时练习时考查的知识点。

3、解题不规范,分析能力差:表现在计算题,不出现公式依据,解题过程中单位乱带,计算缺乏技巧。

4、答题缺乏方法,习惯不好:

五、下一步整改措施:

1、注重基本概念教学,加强选择题解题方法训练:课堂10分钟基本概念讲解,20分钟练,10分钟评讲;在课堂教学中求质量,强化练习,特别是易混易忽视的知识点,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2、进一步强调规范化解题要求,老师要在黑板演示1到2个规范化板书。学生每一次作业书写要卡严,要规范。

3、每周确定一节课精练,规范分析方法,训练解题答题技巧,力争迅速形成规范高效的答题习惯。

4、上课多举例子,最好有图片,特别是女生见得少,认识较迟缓,知识理解不深刻。此外要多联系生活,启发学生思考生活中物理知识的应用,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推理分析能力、实践操作能力。

总之,考试要服务与教学,通过考试老师要分析总结,改进教学,学生要反思,端正态度,调整方法。相信善于总结,就一定能提高。

田艳兵

2010年10月21日

九年级物理第一次月考试卷分析

田艳兵

九年级历史试卷分析1 篇6

一、基本情况

本次期末考试试卷满分为100分,考试形式为开卷,题型为:选择题20小题共40分、组合列举题11小题共11分、辨析改错题4小题共8分、材料解析题2大题共31分和活动与探究题1题共10分。我校共有四个班132个考生,具体考试情况如下: 班级

人数

平均分

及格率

优秀率

最高分100—90分 89—80分 79—70分69—60分

59—50分

50分以下

九(1)九(2)

从上表总体情况来看,学生的分化现象严重,反映出现阶段我校学生对历史知识掌握情况不容乐观。

二、试题分析

这份试题总的来说,是一份成功的试题。试题主要呈现出以下特点 :

1、知识面广,综合性强

整套试卷依据课标命题,注重基础知识和能力,没有偏题、怪题,考查的知识面非常广,知识的综合性也较强。如几次重要的改革、第一次世界大战、英美法资产阶级革命等等。

2、难易适中,重点突出

本份历史试题从难易的程度来看设计的也比较合理,且对重点知识的考查很突出,如27题的难度系数,题型接近中考,且考查的是重点知识、主干知识。

3、试题灵活,侧重能力

本份试题命题很灵活,但考查的知识点都在课本。整套试题中能够从书上直接翻来,试题内容来源于课本,但设计上显得灵活,新课改的理念得到了很好的贯穿。试题总的来说,考查的是学生的能力。如25、26题考查的是学生的应变能力以及综合能力,体现了命题以能力立意为主。

4、图文并茂,材料丰富

试题引用图片和文字材料较为丰富,增加了试卷的可读性、灵活性,改变了单调枯燥的一问一答方式。如7、14、22、25、26题都是图与史料的结合。

总之,这份试题较成功的试题,既能考查学生的知识,又能考出学生的能力。

三、学生答卷分析:

在阅卷过程中,我们发现有如下一些问题须引起高度关注:

1、基本知识薄弱。

有不少学生表现出对历史基本知识掌握的薄弱、混乱甚至是无知。半数的学生对课本中帮助学习的材料不重视,掌握较差,所以得分率比较低。

2、审题不清,答题不规范

不少学生不注意审题,或审题马虎,细心不够,以至出现不应该有的错误。如14题错误的学生都是说未注意到19世纪中期。

3、学的不灵活,运用能力差 部分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实际运用能力低下,语言表述能力不强。在材料解析和问题探究题中表现尤为突出。材料解析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背景资料的了解程度、阅读史料的基本能力、材料知识与课本内容的有机结合等。

四、教学反思

好的试卷对教学是一种良性的导向。认真分析学生考试是老师丰富教学经验的绝好机会,是教师进步的阶梯。通过这次对试卷的仔细分析,我感觉获益匪浅,下面提出我个人的几点不成熟的看法,与同行共同探讨。

1、抓住主干知识,突出教学重点

考试主要考查历史的主干知识,因此要抓住主干知识,突出重点知识的学习。主干知识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一般表现为历史发展的转折点、关键性和起里程碑作用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概念、历史线索和历史阶段特征等。教学中力求达到系统、全面、扎实、准确八字要求。

2、培养思考习惯,提高思维品质

日常教学中,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同时,注重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性学习,在相互交流中提高分析历史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是培养史论结合的能力。要能够注意历史知识的横向联系和纵向联系,让学生站在历史的高度审视历史。另外还要在平时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审题习惯和能力,特别是在做练习或讲评练习时有意识地让学生念题目,强调关键的字词,提醒学生认真阅读题目,弄清题意然后回答问题。

3、训练应试技能,增强探究能力

平时教学要加强基础知识训练,注意培养学生审题能力,指导学生解题方法,审题时要审关键的字词、审设问点、审题题干和材料中隐含的要素、审时空概念。学会从材料中最大限度地提取有效信息,培养学生阅读、分析、综合运用的能力。要进行专题的训练,强化题型解题技能。要增强训练开放性试题训练,如启示、教训、影响、措施等一类的题目。要训练学生语言表达技能,掌握常见的答题规范,学会运用历史术语解答历史试题。适当开展历史活动课教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收集、加工整理资料和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掌握探究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九年级月质量检测语文试卷分析 篇7

一、试题分析

本次试题严格按照中考试题的样式作为蓝本,并与我们目前学习的九年级课内文章相结合,是一次比较正规的考试,也是一套质量较高的试题。

二、学生答题分析

选择题部分学生完成得较好。说明我们的同学十分重视基本功,基础抓得比较扎实,课内部分落实较好。第2、4两题涉及到学生的知识面和阅读量,总体来说,对一部分同学造成做题的困难,特别是近义词辨析部分,同学们比较混淆形近或意近的概念,因此错误率比较高。

古诗文默写和理解部分。学生的背诵情况有待提高,还有在书写上少许同学会因书写不规范而丢分。我们在阅卷中为了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一致从严判分。

第三部分是阅读理解。文言文部分,为了适应中考,我们模仿了10年中考题,在出题时突出重点。课内部分同学们都满分地拿下,这应该的可喜的。但课外文言文阅读部分失误较多,主要是由于审题等方面的问题,针对这种情形,我们会在以后的文言文教学中有的放矢地进行比较阅读的训练,争取全体同学共同进步。

现代文阅读部分,学生与初一初二相比,在答题规范性方面有了非常大的提高,特别是一部分优等生。学生渐渐规范了语言,1

只是还存在着重复啰嗦的现象,这应该属于答题不自信的一个表现,总想着完美,反而将原本优秀的答案画蛇添足。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教师要更规范我们的教学语言,给学生做个榜样,让学生也有个标杆,从而避免答题时的似是而非、疑神疑鬼。现代文部分可能因选文比较贴近学生,所以整体答题状况良好。学生在抓要点和语言简练方面还有待提升。

最后就是作文了。本次作文有一定的难度,由于学生缺乏经历,所以很难完成“走出”思想上的顿悟。因此几乎50%的同学选材都落入俗套。要么是考试失利了,自己心情郁闷;要么就是参加演讲比赛,自己先前紧张化作后来的成功。确实这样的题材都能切题,但由于选材陈旧,语言干瘪,都不能吸引老师,就和老师产生不了情感共鸣。整体来说,学生的词汇量较小,生活经历单一,阅读量又受限制,因此这成为我们语文教学最大的难点。

三、教学过程反思。

针对以上情况分析,发现在教学中存在以下问题:

(一)背诵力度不够,不严,至使一些同学有懒惰思想,检查不到位,使一些同学无紧迫感得过且过。

(二)阅读教学中有时为了赶课,存在开快车的现象,使一些重要的知识点无重点训练,以至同学记忆不深,运用不好。

(三)作文中对中、差生指导不到位,如想象作文拓展学生思维能力的作文训练得不够,至使学生在作文明思路太窄。

(四)对中差生关心少,使一些同学对语文兴趣不大。

四、今后措施:

针对以上问题,在今后的教学中拟采取以下措施。

㈠加强古诗文言文的背诵检查力度,加强早读力度,每天明确背诵的任务,加大默写检查力度。

㈡加强阅读教学,继续探讨合作式阅读教学模式,提高阅读兴趣,提高阅读能力,加强知识点训练,注重文体知识点的训练,注重文体知识点的链接。

㈢加强课外阅读,提高课外阅读兴趣,指导课外阅读方法。利用好手中的优质课堂,充分作好课堂知识的迁移。

㈣加强思维训练、紧扣中考思路,训练有关题型,增长见识,加强语文修养。

㈤作文教学中,加大话题作文训练力度。多上一些诸如审题选材,立意方面的知识讲座,加强语言表达能力、日记、摘抄、征文活动、手抄报、优秀作品展览、多搞活动,一是提高学习语文的兴趣,二是提高作文的技巧。充分利用教材作范文。

㈥分类推进:优生促进、中等生优化、差生转化。

分期分批谈话,指导思想与方法,多关心中等生,鼓励关心差生,提高辅导质量,增多辅导次数。

九年级历史上期末考试质量分析 篇8

一、试卷分析:

1、基本情况:考试时间90分钟,卷面总分100分,题型包括单选题、填空题、组合列举题、改错题、材料解析题、探究活动题。

2、考察范围:九上整册,九下第一、二单元。

3、试卷的基本特点:

(1)基础性强。试题立足于历史基础知识,以重点知识来设计题目。重在考查学生对历史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

(2)围绕中考。不论从题型设置还是题目创新意图上,都紧靠中考要求。

(3)标高适度。基于目前初中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初中历史教学的现状,试卷没出现较大的偏题、怪题,只有个别题目稍难点。整卷的试题难度应该说是适中的。

(4)注重分析。题意指向明确,题目的表述较清楚,但是分析性较强,学生处理问题时有一定难度和灵活度,不死记硬背。

二、成绩分析:

最高分满分,高分段人数比之前略有减少,不及格人数略有增加。对于优秀学生,是展现才华的好时机,对于中等偏上学生,有较大挑战,需要较强的临场心态和应变能力,对于中等学生,是一次适当的刺激,对于基础薄弱学生,如果认真听课看书,想考及格也不难。

三、考情分析

1、展现优势

(1)对历史教材的主干知识掌握得较好。学生能根据要求加以复习巩固,对重点知识的掌握较熟练。

(2)能正确地运用解题方法。大部分学生能采用较常用的直选法和排除法来解答选择题。

(3)能根据题意认真解答。大部分学生能根据题目的要求,认真分析问题,正确得出答案。

(4)部分学生的学科能力有所提高。大部分学生的再认再现能力较强;部分学生善于运用已知知识进行分析判断,此次判断题的得分率略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学生具备了理解、分析能力。

2、存在问题

(1)基本功不扎实。书写不公正、不规范,错别字多。

(2)同类知识混淆不清。学生对同类知识掌握不牢固,张冠李戴的现象很普遍。

(3)时间、地点类的知识掌握不到位。

(4)分析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试题中考查考生分析能力的题目比例很大,且此类题目的得分率较低,反映了学生对历史材料及事件的影响未能正确地加以分析。

(5)复习不到位。本次考试学生基础知识掌握得不是太好,选择题错了很多,主要原因是学生在复习过程中拿出的时间,没有集中精力去记忆。

四、改进措施。

1、提高学生阅读理解历史资料的能力。教师要引导学生读教材,课堂上多引进一些课外史料,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和能力。

2、注重学生分析、概括和综合能力的训练。分析、概括和综合是历史学习中最常用的方法,也是检验学生能力的基本内容,教师在教学中要加强这方面的练习。

3、加强学法指导,在教学中要教学生如何审题,如何寻找试题的关键词,捕捉有效信息。

4、根据目前命题的趋势和课程改革的要求,以后主观性题目还会适当增加,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十八中学九年级历史团队

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上册试卷分析 篇9

一、基本情况

1、本次参考人: 人,平均分: 最高分: 最低分: 优秀率: 及格率:

2、题型、题量及分值

单项选择题10个小题20分;材料题两大题,共20分,满分40分。

3、试题特点

容易题约占70%,中档题占20%,稍难题占10%;注重对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考查,特别是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辨析能力,适当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信息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识图能力,学生的概括归纳能力,适当也涉及了对学生分析能力的考查,设问有一定的跨度,对各知识点进行整合,灵活提问,注重考查学生的能力,同时又让学生觉得所学即所用,不感到偏怪难。

二、试题解题情况

1、概念把握不准确。概念是学习历史的基本因素,无数个概念支撑了历史长河,历史概念区分了多个历史史实与现象,如果基本的概念模糊,势必影响对历史脉络的把握和对历史现象的理解,如新经济政策和罗斯福新政这两个概念都是经济政策,但其背景、特点、影响不同,学生在做题时就出现概念模糊,混为一团,做题时出现错误。

2、学生比较归纳分析能力欠缺,单纯一个知识点能做对,几个同类的、相似的知识点放在一起就不能全盘考虑,通过比较分析得出结论,如选择题第15小题受法国启蒙思想影响的法律文献有哪些,很多学生错误地把英国的《权利法案》选进去,没有事件发生的时间、背景,容易出错!

3、历史思维能力、从材料中获取信息能力、概括归纳能力差

历史学科教学要教会学生用历史的眼光来看待历史史实,分析历史要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同时要教会学生擅于从材料中获取提炼有效信息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如果学生概括归纳能力差,在答题时就会出现零乱、啰嗦或不完整。如第33小题第2问,学生失分较多,失就失在不能从材料中获取有用的东西,对史实分析不透。这就是平时历史思维能力训练太少、分析综合能力欠缺影响所致

4、审题能力不强。审题在考试答题中比较关键,从某种程度上说,题审好了,就等于成功了一半。审题出错,就会导致答案不完整或根本抓不到要领,胡乱作答。如第31题第1问,有学生审题不仔细,或没读懂题目,没有深入分析,结果答案完全相左。

三、对今后教学建议

1、强化基础知识教学

(1)突出主干知识、重点知识的教学

在教学中,我们要紧紧依据大纲,以教材为载体,对在整个历史长河中起重要作用、地位明显的内容,我们要重点突出,讲清来笼去脉,浓墨重彩,丰富内容,补充材料,采用多种方法多种手段,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真正体现学生学习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主人翁责任感。不要局限于记住几个零散知识点,如果意义不明,完全机器记忆,很快就会遗忘,形

成记忆残缺,知识学习不深入,容易造成学生急功近利,学习不踏实,心态浮躁。教学中我们一定要一环紧扣一环,吃不得夹生饭。

(2)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上完一段历史就对学过的知识进行横向和纵向的比较,古今中外相似的内容比较相同点和不同点,从而使学生得到一个清晰完整的认识,便于应对各种综合性强的考试题。

2、注重能力培养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历史教学大纲》要求:初中历史教学,要指导学生初步学会按时间顺序观察历史的发展和变化;引导学生学会收集、整理和运用相关的历史学习材料;启发学生对历史事物进行想象、联想和初步的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认知活动,对有关的历史问题进行简要的评述,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与他人合作和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

这就要求我们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使学生学会学习,逐步掌握学习历史和认识历史的一些基本技能和方法,例如:计算历史年代;阅读历史教科书及有关的历史读物;识别和运用与教学有关的历史地图、图片、图表;搜集和整理与历史学习有关的材料;叙述重要的历史事实;解释重要的历史概念;分析和评论重要的历史问题,等等。

同时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从多层次、多方位去发掘历史知识之间的联系,包括:历史发展的纵向联系;同一历史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横向联系;历史发展的因果联系;中国史和世界史之间的联系;历史演变与现实生活、时事之间的联系;历史学科和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以开拓学生的视野,更好地认识历史。

历史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躇而就的,它需要我们在教学中逐渐渗透、潜移默化,彻底抛弃传统的“填鸭式”、“满堂灌”。教师在教学中扮演的是合作者、支持者和引导者的角色,设置平等的互动交流平台,通过精心设置的课堂提问,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充分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不要照本宣科,要创设新情境,组织精当的材料,引领学生去探究、去实践、去创新。惟有如此,才能发展学生的不同才能,也才能为学生今后的继续学习积蓄能量和潜力。

3、加强技巧性训练

九年级历史月考试卷分析 篇10

刘娟

本学期,我继续担任九年级历史课教学。我自始至终以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勤恳、坚持不懈的精神从事教学工作。现就一学期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反思

作为毕业班教师,尤其是下学期这个关键的时候,我更加认真的制定教学工作计划,注重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理论,阅读相关的理论著作和专刊;认真备课和教学;积极参加教研活动和备课组活动,上好公开课,并能经常听其他老师的课,从中吸取教学经验,取长补短,提高自己的教学业务水平。为提高每节课的课堂效果、教学质量,本人除注重研究教材,把握好基础、重点难点外,还采用多媒体教学,如:投影、幻灯、漫画、录音等多样形式。通过培养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按时完成教学任务。

二、本学期主要工作

1.凸显现代课程理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和终身发展,本期利用各种机会加强业务学习和教科研理论学习。

2、深入学生实际,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学习态度,学习动机,兴趣,爱好及方法。

3、针对各种可能出现的问题,课前积极参加集体备课,或突破难点,或选择教法和学法,或设计作业,或营造情景。

4、及时了解每个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5、开展课外辅导,课外活动和研究性学习活动,如(1)、历史人物访谈。(2)、交流历史学习方法、经验。(3)、历史专题报告会。(4)、观看爱国主义影视片。(5)、学习方法、复习方法指导。(6)、社会生活情况调查。从而培养了学生兴趣,拓展其视野,并与同组教师交流心得。

三、取得的主要工作成绩

1、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理论和方法,为今后的教育教学奠定了更好的基础。

2、课外活动亦取得一定的效果。学生在活动中学会了做人,掌握了历史知识。

四、存在的不足

1。个人备课有时针对性不强,特别是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往往是备好的课不得不进行必要调整。

2。新课程的理念落实得不够到位,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成分还比较多。

3。教学时间短,没有过多的经验积累。

4。和其他教师交流不足。

五.今后努力的方向

1。加强备课的针对性,努力服务于课堂教学和学生。

2。有意识地强化落实新课程理念,突出学生的主体意识。

3。实质性地开展课题研究,少一点形式,多一点具体的内容。

4。加强课外活动的指导和引导,做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伙伴。

上一篇:结婚庆典仪式上的证婚词下一篇:29掌声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