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安法律法规规范性文件

2024-09-0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公安法律法规规范性文件

公安法律法规规范性文件 篇1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强制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

(八)(主席令第41号)·高等学校消防安全管理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2008年10月28日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禁毒法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的决定

·关于办理与盗窃、抢劫、诈骗、抢夺机动车相关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中华人民共和国反洗钱法(主席令第56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护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50号)·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主席令第38号)·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主席令第8号)·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主席令第7号)·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身份证法(主席令第4号)·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主席令第16号)·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枪支管理法(主席令第72号)·中华人民共和国枪支管理法(主席令第72号)·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警察法(主席令第40号)·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警察警衔条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出境入境管理法(主席令第32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法规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国人入境出境管理条例 ·关于实施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规定 ·公安机关执法公开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境入境管理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主席令第55号)·拘留所条例(国务院令第614号)·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五十一号)·公安机关督察条例(国务院令第603号)

·关于修改《大陆居民赴台湾地区旅游管理办法》的决定 ·国务院关于修改《音像制品管理条例》的决定 ·国务院关于修改《出版管理条例》的决定 ·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591号)

2011-07-07 2011-04-25 2011-02-28 2009-12-03 2008-10-30 2007-12-29 2007-12-29 2007-05-11 2006-10-01 2006-04-01 2005-08-01 2003-10-01 2003-08-01 2003-06-01 1999-04-01 1998-04-01 1996-10-01 1996-07-05 1995-02-28 1992-07-01 1985-11-01 1980-09-10 1979-07-01

2013-07-23 2012-12-28 2012-10-30 2012-07-01 2012-03-19 2012-03-02 2011-10-29 2011-09-08 2011-06-20 2011-03-19 2011-03-19 2011-03-12

·国家赔偿费用管理条例 ·射击竞技体育运动枪支管理办法

·关于办理网络赌博犯罪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 ·关于印发《中国消除疟疾行动计划(2010-2020年)》的通知

·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公安机关管辖的刑事案件立案追诉标准的规定

(二)·《公安机关人民警察纪律条令》自6月1日起施行

·最高人民法院 最高人民检察院 公安部 司法部 印发《关于依法惩治拐卖妇女儿童犯罪的意见》的通知

·放射性物品运输安全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562号)

·公安机关组织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479号)·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

(六)(主席令第51号)·《民用爆炸物品安全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466号)·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条例(国务院令第462号)·烟花爆竹安全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455号)·易制毒化学品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445号)·禁止传销条例(国务院令第444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

(五)(主席令第32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国务院令第405号)·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国务院令第292号)·公共娱乐场所消防安全管理规定(公安部令第39号)·公安机关督察条例(国务院令第220号)·城市道路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198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管理暂行规定(国务院令第195号)·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出境入境管理法实施细则

·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国务院令第147号)·道路交通事故处理办法(国务院令第89号)·中华人民共和国看守所条例(国务院令第52号)·中华人民共和国民用爆炸物品管理条例(国发[1984]5号)

规范性文件

·最高人民法院 最高人民检察院 公安部关于信用卡诈骗犯罪管辖有关问题的通知

·最高人民法院 最高人民检察院 公安部 司法部关于对判处管制、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适用禁止令有关问题的规定(试行)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的决定

·最高法 最高检 司法部 公安部 人体重伤鉴定标准

·最高法、最高检、公安部、司法部人体轻伤鉴定标准(试行)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办理侵犯知识产权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

2011-01-28 2010-09-20 2010-09-15 2010-05-19 2010-05-07 2010-05-04 2010-04-02 2009-09-23

2006-11-01 2006-06-29 2006-04-01 2006-03-01 2006-01-21 2005-08-01 2005-08-01 2005-02-08 2004-04-01 2000-09-20 1999-05-01 1997-06-20 1996-06-01 1996-01-01 1994-07-15 1994-02-18 1991-09-01 1990-03-17 1984-01-06

2011-08-23 2011-05-04 2011-04-26 2011-02-17 2011-02-17 2011-01-1

2·卫生部、公安部印发《关于在严厉打击非法行医和非法采供血工作中加强衔接配合的暂行规定》的通知

·《高速公路交通应急管理程序规定》全文 ·公安消防岗位资格制度规定

·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管理办法(公通字[2007]43号)

·公安机关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有关问题的解释

(二)·关于对中小学校车开展集中排查整治的紧急通知(教电[2006]309号)·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消防工作的意见(国发[2006]15号)·公安机关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有关问题的解释 ·机动车驾驶员培训管理规定(交通部令2006年第2号)·交通警察道路执勤执法工作规范

·人民警察优抚对象及其子女教育优待暂行办法(公通字[2005]78号)

·国家发展改革委 财政部 公安部关于规范居民身份证工本费标准等有关问题的通知(发改价格[2005]436号)·公安机关适用继续盘问规定

·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居民身份证收费标准及有关问题的通知(发改价格[2003]2322号)

·110接处警工作规则 ·公安部五条禁令

·办理劳务人员出国手续的办法 ·台湾渔船停泊点边防治安管理办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机动车登记办法(公安部令第56号)·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 ·计算机病毒防治产品评级准则

·普通公安院校招收公安英烈子女保送生的暂行规定(公政治[2000]138号)·公安机关督察条例实施办法(公安部令第55号)·中国公民出国旅游管理办法

·公安机关人民警察抚恤办法(公发[1996]18号)·城市人民警察巡逻规定(公安部令第17号)

公安部令

·《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公安部令第127号)·《拘留所条例实施办法》(公安部令第126号)

·《公安机关办理行政案件程序规定》(公安部令第125号)

·《公安部关于修改<机动车登记规定>的决定》(公安部令第124号)·《机动车驾驶证申领和使用规定》(公安部令第123号)·《消防产品监督管理规定》(公安部令第122号)

·《公安部关于修改<火灾事故调查规定>的决定》(公安部令第121号)·《公安部关于修改<消防监督检查规定>的决定》(公安部令第120号)·《公安部关于修改<建设工程消防监督管理规定>的决定》(公安部令第119号)2009-04-20 2008-12-08 2008-07-28 2007-06-22 2007-01-10 2006-11-24 2006-05-10 2006-01-01 2006-01-01 2005-12-01 2005-10-26 2005-03-18 2004-10-01 2004-01-01

2003-04-30 2003-02-01 2002-04-01 2002-03-01 2001-10-01 2000-11-07 2000-10-08 2000-04-03 2000-03-04 1997-03-01 1996-11-19 1995-01-01

2012-12-26 2012-12-25 2012-12-25 2012-10-08 2012-10-08 2012-10-08 2012-09-12 2012-09-12 2012-09-1

2·《公安机关强制隔离戒毒所管理办法》(公安部令第117号)·《公路巡逻民警队警务工作规范》(公安部令第116号)·《吸毒成瘾认定办法》(公安部令第115号)

·《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治安管理办法》废止令(公安部令第114号)·《公安机关办理行政案件程序规定修正案》(公安部令113号)·《公安机关实施保安服务管理条例办法》(公安部令第112号)

·《公安部关于修改<机动车驾驶证申领和使用规定>的决定》(公安部令第111号)

·吸毒检测程序规定(公安部令第110号)

·《社会消防安全教育培训规定》(公安部令第109号)·《消防监督检查规定》(公安部令第107号)·《建设工程消防监督管理规定》(公安部令第106号)

·《道路交通安全违法行为处理程序规定》(公安部令第105号)·《道路交通事故处理程序规定》(公安部令第104号)·《娱乐场所治安管理办法》(公安部令第103号)·修订后的《机动车登记规定》(公安部令第102号)

·《关于运输烟花爆竹的规定》(公安部令第9号)废止(公安部令第101号)·火灾事故调查规定修正案(公安部令第100号)

·国际航班载运人员信息预报实施办法(公安部令第99号)

·公安部、民航总局联合发布《国际航班载运人员信息预报实施办法》(公安部令第99号)

·机动车修理业、报废机动车回收业治安管理办法(公安部令第38号)·公安机关人民警察证使用管理规定(公安部令第97号)·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修正案(公安部令第95号)·看守所留所执行刑罚罪犯管理办法(公安部令第 98 号)·公安机关督察条例实施办法(公安部令第55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普通护照和出入境通行证签发管理办法(公安部令第96号)·公安机关海上执法工作规定(公安部令第94号)·城市人民警察巡逻规定(公安部令第17号)·公安机关人民警察着装管理规定(公安部令第92号)

·公安机关监督检查企业事业单位内部治安保卫工作规定(公安部令第93号)·机动车驾驶证申领和使用规定(公安部令第91号)·临时入境机动车和驾驶人管理规定(公安部令第90号)

·警车管理规定(公安部令第89号)

·公安机关办理行政案件程序规定(公安部令第88号)·易制毒化学品购销和运输管理办法(公安部令第87号)·公安机关人民警察证使用管理规定(公安部令第81号)·暂住证申领办法(公安部令第25号)·租赁房屋治安管理规定(公安部令第24号)

·公安机关对被管制、剥夺政治权利、缓刑、假释、保外就医罪犯的监督管理规定(公安部令第23号)

2011-09-28 2011-04-13 2011-01-31 2010-11-30 2010-11-30 2010-02-22 2009-12-17 2009-10-15 2009-05-26 2009-05-04 2009-05-04

2008-12-25 2008-08-27 2008-07-01 2008-06-03 2008-06-03 2008-04-14 2008-03-25 2008-03-25 2008-03-17 2008-03-11 2008-03-11 2008-02-29 2008-02-11 2007-10-15 2007-09-01 2007-08-11 2007-06-05 2007-06-01 2006-12-01 2006-12-01 2006-11-29 2006-08-24 2006-08-01 2006-06-01 2006-02-26 2006-02-26 2006-02-26

·公安机关和公安干警十不准的规定(公安部令第14号)·机动车号牌生产管理办法(公安部令第13号)·高速公路交通管理暂行规则(公安部令第5号)

·机动车驾驶员培训学校(班)管理办法(公安部令第1号)·中华人民共和国机动车驾驶证管理办法(公安部令第28号)

·金融机构营业场所和金库安全防范设施建设许可实施办法(公安部令第86号)2006-02-26 2006-02-26 2006-02-24 2006-02-24 2006-02-01 2005-12-01 ·保安培训机构管理办法(公安部令第85号)·公安机关鉴定人登记管理办法(公安部令第84号)·公安机关鉴定机构登记管理办法(公安部令第83号)·互联网安全保护技术措施规定(公安部令第82号)·公安机关行政许可工作规定(公安部令第80号)·公安机关信访工作规定(公安部令第79号)

·剧毒化学品购买和公路运输许可证件管理办法(公安部令第77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临时居民身份证管理办法(公安部令第78号)·关于废止部分部门规章的决定(公安部令第76号)·消防监督检查规定(公安部令第73号)

·外国人在中国永久居留审批管理办法(公安部令第74号)·公安机关适用继续盘问规定(公安部令第75号)·道路交通安全违法行为处理程序规定(公安部令第69号)

·机动车驾驶证申领和使用规定(公安部令第71号 2007年4月1日起作废)·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共和国机动车驾驶证管理办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令第67号)

·公安机关办理行政案件程序规定(公安部令第68号 已废止)·公安机关人民警察奖励条令(公安部令第66号)·公安机关办理行政复议案件程序规定(公安部令第65号)

·废止《易燃易爆化学物品消防安全监督管理办法》的部长令(公安部令第64号)

·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消防安全管理规定(公安部令第61号)·台湾渔船停泊点边防治安管理办法(公安部令第63号)·公安机关人民警察训练条令(公安部令第62号)·公安机关执法质量考核评议规定(公安部令第60号)·因私出入境中介活动管理办法(公安部令第59号)·人民警察制式服装及其标志管理规定(公安部令第57号)·公安机关人民警察内务条令(公安部令第53号)·收容教育所管理办法(公安部令第50号)

·计算机病毒防治管理办法(公安部令第51号)·强制戒毒所管理办法(公安部令第49号)·人民警察警徽使用管理规定(公安部令第48号)·麻黄素运输许可证管理规定(公安部令第52号已废止)·机动车驾驶员交通违章记分办法(公安部令第45号)·沿海船舶边防治安管理规定(公安部令第47号)

2005-12-01 2005-12-01 2005-12-01 2005-12-01 2005-09-01 2005-08-18 2005-04-01 2005-04-01 2004-09-03 2004-09-01 2004-08-15 2004-07-01 2004-04-01 2004-04-01 2003-08-01 2003-08-01 2003-07-01 2002-11-01 2002-05-31 2002-01-01 2001-12-01 2001-11-26 2001-10-10 2001-06-06 2001-02-16 2000-04-01 2000-03-30

2000-03-26 2000-03-20 2000-02-28 2000-02-01 1999-12-01 1999-08-20

·中华人民共和国边境管理区通行证管理办法(公安部令第42号)·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治安管理办法(公安部令第44号)·公安机关人民警察执法过错责任追究规定(公安部令第41号)·公安机关内部执法监督工作规定(公安部令第40号)·火灾事故调查规定(公安部令第37号)

·机动车修理业、报废机动车回收业治安管理办法(公安部令第38号)·交通违章处理程序规定(公安部令第46号)·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公安部令第35号)·公安机关警戒带使用管理办法(公安部令第34号)

·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安全保护管理办法(公安部令第33号)·公安机关警务督察队工作规定(公安部令第31号)

·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专用产品检测和销售许可证管理办法(公安部令第32号)·建筑工程消防监督审核管理规定(公安部令第30号)·机动车辆安全技术检测站管理办法(公安部令第2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机动车驾驶员考试办法(公安部令第29号)·典当业治安管理办法(公安部令第26号)

·公安机关受理控告申诉暂行规定(公安部令第21号)·高速公路交通管理办法(公安部令第20号)·高层居民住宅楼防火管理规则(公安部令第11号)·仓库防火安全管理规则(公安部令第6号)·港口治安管理规定(公安部令第3号)

公安法律法规规范性文件 篇2

1 当前森林公安机关执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执法人员的依法行政理念不强

一方面, 一些执法人员是转业军人, 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 当在处理行政案件中, 由于受惯性思维的影响, 他们往往一味要求行政相对人服从, 而置相对人陈述申辩的合法权益于不顾;另一方面, 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时代的影响, 政府万能的思想在一些执法人员头脑中根深蒂固, 使得他们难以树立起服务为民的思想。

1.2 参与执法规范化建设的积极性不高

1.2.1 怕出错, 工作积极性不高, 甚至不作为

随着依法治国的不断推进, 公民的法律意识越来越强, 自身合法权益的保护意识也越来越强。以往只重执法结果, 不重执法程序的做法现在越来越行不通。由于一些执法人员的法律专业知识不是太强, 怕在执法过程中出现错误, 对那些不严重的行政违法行为就不予追究, 导致“人人怕出事, 人人不干事”的现象出现。

1.2.2 地位的尴尬, 导致滥作为

森林公安是林业部门的下属单位, 受林业部门和公安部门的双重领导, 这种领导体制使得森林公安机关在办理刑事案件的过程中十分尴尬:一方面, 森林公安的法律地位模糊, 使得其在调查取证的时候很多部门不予配合;另一方面, 森林公安和地方公安、检察院之间的关系未理顺, 森林公安机关没有直接向当地检察院移交案卷的权力, 还必须以地方公安的名义移交案卷。“有公安之名, 却无公安之实”, 这种尴尬地位大大降低了森林公安办理刑事案件的积极性, 使得森林公安将一些刑事案件降格为行政案件加以处理。

1.3 考核体系不科学, 导致部分单位敷衍了事

考核指标是一只无形的手, 考核什么, 有关部门就会重视什么。因此, 一套科学的执法规范化建设考核体系非常重要。但是, 反观一下我省现行的考核指标, 会发现除了案卷、执法档案的质量以外, 行政、刑事案件量也是一项很重要的考核指标。这样以来, 一面迫于案件数量的压力, 一面迫于执法规范化的压力, 部分单位只能去处理那些简单的案件来应付上级考核 (一个县56起行政处罚案件中的54起全是用简易程序对行政相对人加以50元的罚款, 足以说明问题) 。

2 森林公安机关执法规范化建设的建议

2.1 加强教育培训, 提高森林公安民警的执法水平

徒法不足以自行。再好的法律不经过实施也将是纸面上的、抽象的, 无任何实际意义, 法律的实施需要人。在法律赋予执法者自由裁量权时, 执法者有什么样的执法理念, 有什么样的价值观念, 直接决定着最终的执法决定。所以, 执法主体素质建设是执法规范化建设的前提, 而执法人员素质提高的关键在于教育培训。

首先, 要将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作为一项长期工作来抓, 让执法民警牢固树立“依法行政”、“执法为民”的执法理念。其次, 要加大民警法制教育培训力度, 努力提升民警的法律知识水平, 使每一位办案民警都能熟知本职工作应当掌握的法律法规, 并指导其依法、公正、文明执法办案。最后, 要严格执行执法资格认证制度, 凡不能达到执法资格要求的, 不准其参与执法活动。

2.2 改革现有管理体制, 确保森林公安机关权责相统一

正如上文所述, 森林公安机关现行的“双重领导”体制使其职权职责不清、职责与权限不统一, 进而导致其在平时的执法过程中不得不滥作为甚至不作为。要想让森林公安机关在平时的工作中做到不缺位, 只有改革现有的管理体制, 保证其权责相统一。

要不要改变现有的管理体制?如何改变现有的管理体制?学界对此莫衷一是, 笔者倾向于将“双重领导”变为“统一管理”, 所谓的“统一管理”就是将森林公安机关从林业行政部门和森工企业独立出来, 作为一个警种由公安部门统一领导。这样以来, 一方面可以加强与其他警种之间的协同配合, 强化森林公安机关系统内部上下级领导关系, 有效降低森林公安和其他警种之间的协作难度, 充分发挥公安机关统一指挥, 及时、高效、协调运转特点, 提高打击破坏森林和野生动植物犯罪的能力;另一方面, 森林公安机关就可以享有《刑事诉讼法》赋予的各种权力, 在案件的侦查中就不会处处碰壁, 能独立将案卷移送到检察院系统, 在平时的执法过程中当然也就不会滥作为和不作为了。

2.3 完善考核体系, 提高森林公安民警参与执法规范化建设的积极性

人们参与的积极性直接影响到工作的开展, 通过考核来调动大家的积极性现在已成为各单位通行做法, 成为单位激励员工的主要措施。实地考核中民警不敢作为、消极作为的现象, 让笔者对现行的考核制度产生了深深的怀疑。管理学中将激励分为正激励和负激励, 而省森林公安局制定的考核办法中类似警告、记过、记大过之类的负激励措施占了很大的篇幅, 奖励之类的正激励措施几乎只字未提;而且将森林公安民警所办的案件量作为执法规范化建设的考核指标显得不伦不类, 不仅让人们产生一个疑问:到底是在考核民警的办案数量, 还是在考核民警的办案规范化?因此, 现行的考核体系亟待完善。

将“案件数量”从考核指标中剔除。在一定的时间内必须办一定量的案件长期以来是压在森林公安民警头上的一座大山, 在案件数量的驱使下, 执法的规范化肯定会大打折扣。所以, 不应该将所办案件数量作为衡量执法水平高低的标尺, 相反应该将群众的满意度作为一个重要的考核指标。具体而言, 就是要看单位那些引起上访、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的案件量, 根据案件的数量和影响大小给出相应的负分数。这样, 不仅使考核体系更趋科学化, 更体现了执法为民的执法理念。

细化考核对象, 增加正激励措施。“罚不责众”使得一部分民警在执法规范化建设中抱有事不关己的心态, 认为规范化建设考核结果的好坏都是单位的, 与自己没有关系, 这样就导致他们平时执法工作的随意性。为避免类似情况的发生, 在平时的考核中可以在对单位考核之后, 再对单位的执法人员进行考核, 将考核的最终结果归到个人。当然, 在增加相应责任的同时也要适当增加奖励措施, 比如, 将执法水平作为年终考核的一项指标, 执法规范的可以适当增加年终奖等等。

公安法律课教学中的点拨艺术 篇3

对点拨教学的认知

古今教学实践表明:当学生思维产生偏向,如以点拨进行微调,则可引正思路,使其少走弯路;当学生片面理解,机械运用知识,如巧用点拨,则可诱其变更思维角度,拓展思维空间;当学生思考问题浮于表面,如妙用点拨,则可把学生思维步步引向纵深,以保证对知识理解的深度和思维训练的力度;当学生缺乏驾驭知识的能力,如善用点拨,则可使学生将零散的知识集成点,连成线,组成面,构成体,以形成对知识的整体认识。鉴此,我们在教学中应注重研究和运用点拨教学艺术,通过点拨拨动学生的思维之弦,启发学生醒悟,实现以“点”促学。

对点拨教学的体验

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说过:“教育的艺术就是要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就教学而言,这里的“艺术”就是指教师要大胆摒弃陈旧的教学法,探索新的符合学生心理和认识活动规律的教学技巧。在公安法律课教学中,笔者根据公安实际及多年来的教学经验,努力尝试创新了如下“点拨”教学法:

提问点拨:俗话说:“善教者,必善问”。往往一个适时准确的提问,可以在学生脑海中掀起轩然大波,可以为学生指明正确的思考方向,启发思维,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例如,在讲“故意犯罪的概念”时,首先指出,故意犯罪是一法定概念,接着,围绕该概念的难点“明知”、“希望”、“放任”进行直接提问:“明知自己抢劫行为的人其‘明知’的内容是什么?”讨论得出结论,但对“放任”仍很疑惑。鉴此,我再指点,即“故意犯罪又可分为两类: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到这里,故意犯罪的概念也就基本解决了。

范例点拨:教学过程中的范例点拨,其目的不只是让学生会做某一道题,而是通过思路方法的点拨让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讲“交通肇事罪”时:某甲于某日途径某国道时,突然横穿马路,致使其身后的一辆桑塔纳轿车因刹车不及而急速闪避,与迎面开来的一辆8吨解放牌大货车相撞,造成一死一重伤和损失价值13万元人民币的后果。就此案我让学生分析,某甲是否构成交通肇事罪?一般而言,学生通常会立即回答某甲不构成交通肇事罪。因为从刑法条文的表面看,由于某甲驾驶的是非机动车,其不符合交通肇事罪的特征。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我首先明确某甲的行为构成交通肇事罪。在讲完这道很平常的案例题之后问学生:在我们学过的犯罪行为里,还有哪些与此相类似呢?我们在运用刑法条文分析具体案例时,除查找刑法典外,还应查找哪些法律依据呢?

比较点拨:比较是指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同类事物进行辨别异同。比较点拨能让学生插上思维的翅膀,由此及彼,既传递信息,又获取信息。例如,我在讲“刑事责任年龄”时,首先让学生仔细阅读刑法第十七条,然后,让学生将此与已学过的“民法”、“治安管理处罚法”、“行政处罚法”、“刑事诉讼法”等相关法律比较发现:民法规定“十周岁”,即“不满十周岁的未成年人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治安管理处罚法和行政处罚法规定“十四周岁”,即“不满十四周岁的人违反……,不予处罚”;刑事诉讼法对证人资格的规定“生理上、精神上有缺陷或者年幼,不能辨别是非、不能正确表达的人,不能作证人。”即刑事诉讼法关于证人资格的规定是没有具体年龄限制的,即使其只有几岁,但只要其能够辨别是非、能够正确表达,其就可以成为证人。

对点拨教学的思辩

常言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有效为佳。针对点拨教学来说更是如此。点拨作为一种教学方法,其只应是教学过程的插曲,运用时应惜时如金,语言精炼,方法简单,过程隐含。教师在点拨时不能把现成的、好的方法、技巧,简单、直接地演示给学生看或传授给学生。点拨要讲究艺术,要启迪学生的智慧,要激发学生思考,使学生“自奋其力,自致其用”。具体说来点拨时应做到:

要适“度”:点拨一定要适度,即“点”得恰当,“拨”得适度,不可滥用,过滥会导致学生心理疲劳,反应迟钝。点拨对问题的解决只是辅助性的,点到为止。如点拨过频、过长,就会显得啰嗦,易引起学生烦躁,有碍思维,实为画蛇添足;过短,过于隐晦,学生就不能心领神会,阻碍不能排除,劳而无功,失去了点拨的效果;过明则把思路方法完全暴露给学生,会越俎代庖,侵占学生思维的时间和空间,将学生完全束缚在教师设置的框框里,阻碍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公安交通法规宣传快板 篇4

竹板打,响连天,请您留步驻足观。

闲言少叙书归正,交通法规我宣传。

当前交通有点乱,上街常把心来担。

秩序决心来整顿,通告请往报上看。

骑车步行是对象,不守规章找难堪。

红灯亮了

莫过线,否则挨罚交五元。

大妈买菜走便道,别在车行道上转。

横穿马路左右瞧,绿灯行走斑马线。

违反交法轻挨批,无理取闹要办班。

我的邻居韩大胆,敢想敢干胆包天。

驮着对象去北国,红灯亮了他不管。

只顾闷头朝前蹬,煞时已到路中间。

吱啦一声刹车响,司机冲他一声喊:

你还要命不要命?

我不刹车你玩完。

交警过来先敬礼,车子靠边法规谈。

遵长守法一通训,然后掏出罚款单。

同志请你别开票,今天出门没带钱。

先把车子存在这,再送你去学习班。

本想蒙混把关过,这下大胆傻了眼。

交法讲解教育后,面红耳赤无所言。

遵章守法靠自觉,无须他人手扬鞭。

维护省会文明美,写段快板做宣传。

云龙区公安分局文件 篇5

徐云公 [2010]第6号

关于调整三级消防安全重点单位的通知

各派出所、各有关单位:

为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进一步加强对

消防安全重点单位的监督管理,根据《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消防安全管理规定》(公安部61号令)、《消防监督检查规定》(公安部第107号令)、《江苏省消防安全重点单位界定标准》和省公安厅消防局《抽样性消防监督检查实施办法》的有关要求,在一、二级消防安全重点单位调整的基础上,经研究,决定对派出所列管的三级消防安全重点单位进行调整,现将调整后各派出所的三级消防安全重点单位名单通知如下(名单附后),并提出以下要求:

一、各三级消防安全重点单位要按照《消防法》、公安

公安派出所规范化 篇6

几年来,为贯彻落实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公安执法部门在履行职责上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在实践中探索总结了不少成功经验。但是,由于公安工作自身的特殊性和外部监督的局限性,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在公安队伍中时有发生,这不仅影响了公安机关职能的正常发挥,而且有碍于国家法律的正确实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公安机关的执法权威和执法形象。公安派出所执法工作无论是思想认识、工作力度,还是组织建设和自我完善方面,与形势发展不相适应,存在许多问题和薄弱环节。

公安派出所在执法工作中主要存在的执法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内在因素——执法民警自身在执法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

1、法律文书填制不规范。由于某种原因,相当(转载自本网http://,请保留此标记。)部分法律文书填写不完整、不规范、随意变更,甚至发生错误,致使当事人对民警进行投诉。

2、违法行为取证不充分。民警在执法工作中证据意识比较薄弱,具体表现在:对部分违法行为的认定缺乏证据、认定违法行为所依据的证据不符合法定要求、对事故事实认定所依据的证据不够确凿充分、所提取的证据未依法固定或证据不符合法定证据规则等,这些都直接影响到证据的法定效力,进而影响到执法行为的合法性和准确性。

3、执法当中程序不到位。派出所民警在执法过程中,询问笔录未按规定制作,法律文书未依法送达,违反规定进行调解等程序瑕疵依然存在,直接影响了执法质量。

4、群众工作处理不到位。有些民警在思想根源上没能真正从管理型转为服务型,还是 以管人者自居,不讲究执法方式和不善于做群众工作是引发警民关系不和谐的重要因素之一。在执法实践中,由于部分民警的执法方式简单、执法态度生硬甚至粗暴,不愿做、不懂做、不会做群众工作,导致行政管理相对人的不理解、抵制、甚至抗拒执法现象时有存在,有时甚至本是公正、合法的执法行为却造成不良影响。

(二)外部因素——执法环境变化给执法工作带来的一些问题。

1、法与情的矛盾和片面强调服务于经济建设干预正常执法与严格执法的矛盾。“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这句话是众所周知的,然后在实践当中就可能存在偏差了。发展经济本无可厚非,但如果是为了发展经济,而要求正常执法活动让位于经济建设,以牺牲安全、法律尊严与秩序的代价来“促进”经济发展,这是片面的、错误的。这一问题带来的其他社会效应还体现在:造成其他行政管理相对人的不满、怨恨,从而对公安派出所执法工作的权威性产生质疑,产生对立情绪,引发极端事件。

2、公安派出所执法行为法律法规不完善、存在缺陷或可操作性差或者难以执行,在不同程度上对执法工作造成了影响。

3、对民警执法工作考评体系不科学,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执法工作的开展。如部分地方还存在下达纠违指标的情况。另一方面,目前信访法律制度中的部分规定存在不合理、不完善的地方,给民警执法带来了巨大压力。民警在开展正常执法工作之外,还必须处理当事人信访事项中与执法工作没有直接联系,甚至信访人提出的违法要求,影响了民警正常的执法工作。

为扎实推进我市公安派出所执法规范化建设、和谐警民关系建设,提出一下几点解决执法行为问题的对策:

(一)提高执法水平。执法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执法的正确性与权威性,提高执法水平的关键是要建立长效学习教育培训机制。应当强调民警的学习培训应当有(转载自本网http://,请保留此标记。)较强的针对性,能解决实际执法中出现的热点与难点问题,而不是仅仅对法条作表面上的解释。应当通过及时收集民警在执法中普遍存在的执法问题、通过对执法争议问题开展探讨等多种形式,着力解决实际执法问题,逐步提高民警执法能力。

(二)加强解放思想大讨论,转变执法理念。执法理念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社会公平正义,需要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从思想上解决执法宗旨问题,使民警在执法中除了牢固树立严格执法、依法执法观念外,还要正确理解、应用“处罚与教育相结合”的执法方法,做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融法、理、情于一体。民警都要做到“三懂五会”,特别要做好群众工作,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在合法的范围内,收到最好的执法效果,实现社会效应与执法效果的统一,构建和谐的警民关系。

(三)加强理论联系实际,完善法律体系。法律的科学性和完善程度是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规范执法的基础与保证。为解决因法律不完善、可操作性差而对执法工作产生的影响,主要应做好三个方面工作:一是做好对基层执法的指导工作。对基层在执法中的困惑,及时以批复、口头答复等形式加强指导。对无权答复的事项,及时以请示方式向上级有权部门反映。二是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通过制定规范性文件的方式,对因法律不完善导致的执法问题作出规定,确保全省执法的统一性与规范性。三是积极开展法制调研工作,对执法难点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提出解决的意见与建议。

公安法律法规规范性文件 篇7

一、我国公安民警执法过程中权益受侵害的现状

(一) 不法分子恶意诽谤侮辱民警的行为增多

这些年, 遭受诬告、陷害的民警逐年增多。有的是因投诉人受到不甘受处分而加以报复;有的是投诉人妄想通过投诉来报复, 故意捏造事实或加以浮夸;有的人是故意给民警“泼脏水而妄图逃避刑罚”。这些不实投诉不但严重干扰了公安部门的正常执法活动, 还给办案民警造成了一定的精神压力。

(二) 不法分子使用殴打, 谩骂, 威胁等手段阻碍民警办案

当前看来, 不法分子对警察谩骂殴打现象普遍有增多趋势, 各地发生非法妨碍民警执法的事件层出不穷。有的当事人违章违法后被民警查纠而不服从处理, 无理取闹, 出言不逊, 扰乱执法人员正常工作秩序;有的当事人为了发泄消极情绪, 故意抗拒、妨碍民警执行公务, 给执法人员难堪;有的当事人甚至纠集集体抗拒执法, 甚至扣留执法人员。这些行为不仅严重亵渎了人民警察的执法权威, 也伤害了他们的身心健康。

(三) 暴力袭警事件频繁发生

近年来警察执法时遭受的暴力事件日趋严重, 暴力袭击已经成了警察生命安全的重大威胁。据公安部网站通报, 2003年全国共有6552名民警因公殉职、受伤, 其中476人殉职, 63人被授予革命烈士称号;6076人负伤。“天天有牺牲, 时刻在流血”已是广大民警的危险境遇。

第一件是贵州的“瓮安事件”。2008年, 一起严重的打砸抢烧事件突然降临贵州瓮安县这个安静的城市。此次事件给县公安局、县委、县政府带来严重的灾难, 办公场所被毁, 办公设施被破坏, 还有户政中心档案资料全部被毁等, 一度给瓮安县各行政部门的日常事务处理造成很大麻烦。甚至还使得150多位民警的身心受到伤害。

第二件事就是上海的“袭警案”。2007年, 被告人杨佳因骑一辆无牌照的自行车而被芷江西路派出所的巡逻民警盘查。杨佳向其上级投诉并索赔精神损失费人民币一万元未果, 闸北分局随后派人进行疏导劝解。杨佳却伺机对闸北公安分局的民警进行报复。2008年6月26日, 杨佳购买单刃刀、催泪喷射器、防毒面具、手套等犯罪工具。经预谋, 杨佳在同年7月1日携带尖刀闯入派出所, 连续对正在工作的民警进行人身攻击, 致使六人死亡, 四人受伤。

二、现行法律法规对人民警察执法权益保护不足的原因

(一) 法律不完善

专门为公安民警颁发的《警察法》对于保障公安民警执法权益有着积极的作用, 但同时也存在着不少缺陷。

第一, 《警察法》中相关规定过于简单化和教条化。《警察法》原则性地提出了“人民警察依法执行职务, 受法律保护”。但是对于很多具体细节方面却省略了。如《警察法》第三十五条简单列举了四项侵犯民警执法权益的行为, 但是却没有界定具体什么样的行为属于违警、扰警、袭警行为。第二, 缺乏操作性。在司法实践过程中, 由于《警察法》过于简单化、教条化, 这样就造成可操作性偏低。第三, 落伍于时代。

(二) 执法有漏洞

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 法治进程的不断深入, 传统的执法理念和方式的滞后性越来越明显。不少民警在执法过程中, 往往对事态预估不足, 警惕心不高, 对潜在的不法侵害时敏感性不强, 规避风险能力不高。而在侵害行为发生时, 他们不能采取有效的措施来避免和降低侵害行为带来的伤害, 再加上规章制度的限制使得他们存在较大思想顾虑, 不能及时果断地采取强制手段, 处于被动地位。

三、完善我国人民警察执法过程的法律保护的建议

(一) 完善立法

政府职能部门应完善配套法律法规的建设, 对侵犯人民警察执法权益者严惩不怠, 保障民警执法权威。

法律制订者应对相关法律法规及时进行修订和完善, 保持其与时俱进, 从法律和制度上加大对民警执法权益的保护力度, 并深度具体化某些法规的内容, 增强其操作性。另外应尽可能地法律化、规范化警察的角色定位、编制体制、警务保障以及执法手段、程序等, 确保民警依法执行公务。

(二) 强化执法保护

严格、公正、文明执法才能确保警察执法权益不受侵害。公安机关应注重思想教育和技能培训。定期举办讲座并引入警务人员思想道德课程, 强化证据意识和程序意识。完善执法部门的装备建设, 加大资金投入, 在办案经费、装备等方面给予保障, 确实维护好民警的执法权益。对群体性暴力袭警, 公安部门应快速反应、集中警力, 制服暴徒, 避免不必要的后果。

国家应成立专门的机构保障警察权益。需要组建一个全国性的自上而下的专门的警察权益保护机构。此外, 地方公安机关要挑选一些精通法律的同志专司本地区的警察权益保护工作, 对侵权事件及时介入, 做好调查取证工作, 并依据相关法律予以严肃处理。

四、结语

保护人民警察权益需要社会各界长期不懈的努力。正所谓“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相信有了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一定会探索出一条科学的、合理的光明大道, 给为人民辛勤执法工作的民警撑起一片晴朗的天空。

摘要:近年来, 随着公安工作形势任务和执法环境的不断发展和变化, 公安民警执法办案的难度越来越大, 谩骂殴打民警、暴力袭警、诬告陷害民警的恶劣现象逐渐增多。这主要是法律保护不足的后果, 要想公安民警执法时权益得到保护, 法律是最根本也是最后的措施。

关键词:公安,执法权益,法律保护

参考文献

[1]聂方红.当前地方政府在处理涉政公共事件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学习与实践, 2009 (4) .

[2]余凌云.公安机关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与行政许可法[S].中国人民公安大学进修部.高级警官培训讲堂录 (第三辑) [Z].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2005.

公安法律法规规范性文件 篇8

关键词:公安院校;文件检验课程;实践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4)09-0118-01

公安刑事科学技术中的文件检验,即为根据文件检验学的相关理论以及方法,对犯罪案件中的文件物证进行分析研究,从而找到文件与犯罪嫌疑人以及案件事实之间关系的一种技术检验以及侦查手段[1]。在公安院校当中,文件检验课程也是是一门面向公安专业学生开设的非常重要的课程,其实践教学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公安院校文件检验课程实践教学的现状

(一)采用一检一样实习法, 缺乏一检多样实习法。

作为文件检验实践教学的第一个环节,文件检验课程实习具有十分关键的作用,但是目前很多公安院校还在运用一检一样的实习法,此方法即为将一份案件材料以及一份分供比对的样本发放给学生,然后让学生对其进行分析以及同一认定。尽管此方法对于学生与教师而言都比较方便、简单,然而在公安专业学生毕业之后,大多数都是在公安基层工作,而且工作中对嫌疑对象进行侦查以及摸排过程中中面对的并非只是一检一样,而更多的是一检多样,这样就是导致学生在实际工作中无法应对。

(二)采用单一的实训法,缺乏综合实训法。

目前在公安院校文件检验教学过程中,通常都是在每个章节讲完之后就进行样本以及剪裁的同一认定训练,此单一的训练法并不能形成文件检验训练的完整体系。在文件检验过程中,每一个案件的侦破都需要经过三个阶段,首先要亲临案发现场,勘查提取物证。然后再进行案件分析,收集同一认定的样本。最后再实施同一认定。而单一的实训法缺乏实践操作中的两个环节,无法形成完整的实训体系。

(三)采用传统纸质画表比对法,缺乏现代教育技术法。

目前,我国的很多公安院校采用的是传统的文件检验课程实验教学方法,学生在实训的过程中依旧是对照纸质的案例材料,以手工对特征比对表进行绘制,同时采用彩色笔对特征进行标示[2]。然而在实际司法鉴定工作当中已经广泛地应用了数据图像处理技术,这种现代化的技术更加快捷、准确,而学生所用的传统检验鉴定手段已经不能适应实际工作的要求。

二、公安院校文件检验课程实践教学的改革

(一)课堂内实践教学改革。

首先,公安院校的文件检验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因此要加强对实践教学的充分重视,要加大实践教学的课时量。其次,要适当的增加设计型以及综合型的实训项目。而且要保证实验项目要开出率为百分之百,也就是较大幅度的压缩课程实验项目中的应用型以及验证型的实验项目,使其所占比重为实验项目的1/5到1/6,其他项目都设置为综合型以及设计型的实验项目,这样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设计能力以及实践能力。

(二)课堂外实践教学改革。

为了充分适应不断变化的现代公安工作形势,文件检验教学也要加强公安实践,实现科研、教学以及办案的有机结合。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公安院校可以借助现有的刑事技术实验室,向司法局申请,创建学校物证鉴定中心,从而对外承接各类案件物证的鉴定工作。在承接案件的同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在实验室对文件物证进行检验以及鉴定,如此一来,学生就能够在实践办案的过程中,掌握更多的知识。除此以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在学校开展科研活动,使得学生积累更多的实际办案经验。

(三) 实践教学方法的改革。

首先,公安院校可以采用”分层、连续、递进“的实践教学方法,此方法即为根据文件检验课程计划的总体安排,把文件检验实践教学环节分成四个阶段,分别为验证实验阶段、模拟实验阶段、综合训练阶段以及毕业实习阶段,在不同阶段向学生提出不同的操作要求,而这些要求之间都具有紧密的关联,逐层递进的,这样学生的实践活动就可以从易到难,循序渐进,从而不断地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3]。

其次,充分利用网络教育技术。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公安教育领域也开始更加广泛地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在文件检验课程实际教学过程中也要充分利用网络教育技术。例如在文件检验鉴定中应用数据图像处理技术,可以避免传统纸质画表比对法的繁琐以及枯燥,而且更加准确、便捷。文件检验实际教学的全部实验模拟鉴定以及案例检验都可以在数字图像处理实验室中进行,这样不仅形象直观,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而且还降低了实验所需的耗材经费,具有很多优势。

三、结语

总而言之,检验技术是公安刑事科学技术中的一项非常重要的技术,其对公安刑事案件的破获具有较大的意义,因此对文件检验技术的研究与学习就显得尤为重要。而目前在公安院校文件检验课程实践教学中还存在一些问题,这就需要广大的教育工作者不断地钻研,加强教学改革,从而不断提高文件检验课程实践教学的教学质量,使得学生的技术能力不断提高,进而为其未来从事司法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李震;公安教育体制改革背景下对文件检验教学工作的思考[J].辽宁警专学报,2012,02(01):28-29。

[2]王蓉.以实战需求为导向加强刑事技术专业的教学改革[J].贵州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12,06(10):68-70。

[3]高树辉.刑事科学技术课程实践教学方法探讨[J].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03(02):32-33。

作者简介:

安徽省公安厅更名文件 篇9

皖公通[2007]27号

关于加强我省在校学生变更姓名、更改年龄管理

工作的通知

各市、县(区)公安局(分局)、教育局、各高等学校、研究生培养单位:近年来,全省各地公安机关户口管理部门对每年中、高考前,在校中、小学生要求变更姓名、更改年龄的情况反映强烈;一些在校大中专学生要求变更姓名、更改年龄现象突出。为深入调查、了解产生问题的根源,我们对全省中、高考考生要求变更户籍档案记载的姓名、年龄情况及其主要原因,进行了专项调查摸底。据不完全统计,自2003年以来,全省中、高考考生要求变更户籍档案姓名的数量是129143余人;要求更改年龄的〃数量是95227余人,问题较为突出。通过调研发现,我省在校学生要求变更姓名、更改年龄的主要原因:一是部分家长在子女上学报学籍时不持户口簿,随意上报子女的姓名和年龄,校方不强求学生按户口簿登记,把关不严,造成实际姓名、年龄与学籍档案中的姓名、年龄有出入无法参加中、高考。少数考生在参加全国成人高考时,变更出生日期,骗取招生政策加分。二是少数学生在本校范围内出现同名同姓的情况,学生自己提出要求变更;也有的在高二年龄改小可报考“少年班”,如果考不取,在高二下半学期又要求公安机关改回原来的年龄。三是部分农村派出所人口信息质量差,许多数据系村干部上报,现在学生本人或监护人要求给

予变更更正;还有原先由别人代办申报入户使用的是乳名,将农历日期作为出生日期申报户口的(此类问题农村较为突出),到中、高考时,为了与学校学籍相一致,要求公安机关变更户籍资料。四是受计划生育影响,故意瞒报小孩出生日期,以达到逃避计生处罚的目的。五是对复读年数较多的学生来说,他们往往通过老师,采取借用学习较差的应届生学籍参加考试,故需要将户籍登记项目进行”改头换面”,申请变更户籍。

鉴于上述情况,为了维持社会秩序,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进一步规范户籍管理工作,解决户:籍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及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结合我省实际,对在校学生要求变更姓名、更改年龄的管理工作通知如下:

一、基本原则。公民的出生:日期、姓名〃、;民族等涉及公民权利、义务、责任保险、公民身份号码等关系重大,且历年人口普查均予核对,尤其是2004年,各地公安机关对全;省人口信息进行了全面的核对、查纠错,信息已上报公安部人口数据库,因此,原则上不予变更更正。

对我省在校学生,要求变更姓名、更改年龄的,凡其学籍档案与户籍档案不一致的,应变更学籍档案。《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

第四条第四款规定:”户口登记簿和户口簿登记的事项,具有证明公民身份的效力。”即指公安派出所办理的户口登记簿和户口簿登记的事项,具有证明公民身份的法律效力,而学校和教育局管理的学生学籍档案不具有这样的效力。

二、特殊情况的处理。有正当理由确需变更更正的,凭相关证件和书面申请,办理变更更正登记。

1、出生日期更正。公民出生日期对于公民的权利、义务以及责任关系重大,原则上不予更改,特殊情况,由本人提出书面申请(未满18周岁的,由其监护人或法定代理人代为申请),出具出生证、户口簿或居民身份证等原始凭据,填写《户口登记项目主项变更更正审批表》,在校学生由学校审核同意后,交当地派出所,报县(市、分)局、市局审批后,方可给予更正。对于更正出生日期后,不能享受全国成人高考招生政策加分,且达不到当年录取分数线的学生,应取消其学籍,责任由学生自负。

2、姓名变更。由于姓名经公安派出所注册登记后,就成为公民的一项重要人身权利,对公民个人和社会具有特殊意义,所以,变更时应从严掌握。凡18岁以下未成年人将乳名改为学名,应由监护人或法定代理人提出书面申请,在校学生需由学校审核同意后;经当地派出所责任区民警核实,报县(市、分)局审批后,方可予以变更。

三、严格户口管理工作纪律。户籍管理是公安机关打击违法犯罪、维护社会治安、服务人民群众的基础工作。各级治安、户政管理部门要严肃户口管理工作纪律,确保户口资料的准确性、真实性;强化户籍管理职能,严格条件、严格把关、严格审批;要实行“谁承办谁负责、谁审批谁负责”的原则。对违反户口管理规定办理户籍登记项目变更而造成后果的,将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依照有关规定予以严肃处理。对我省在校大中专学生和中小学学生在变更姓名、更改年龄中弄虚作假、徇私舞弊取得学籍等问题,一经查实,按照国家和我省有

关学生管理规定严肃处理。

四、严把入学报名关。各级教育部门和招生机构要指导学校严把适龄儿童入学报名关,学生入学报名必须持《居民户口簿》,校方严格按户口簿上登记的主项为学生登记学籍;不能听信学生和家长随意申报的姓名和年龄。

主题词:户籍管理

安徽省公安厅三处2007二〇〇七年三月十四日 学生姓名、年龄变更更改通知 年3月15日印发

四川省森林公安局文件 篇10

川森公发„2010‟11号

四川省森林公安局关于

转发《国家林业局森林公安局关于深入推进执法规范化建设的通知》的通知

各市、州森林公安局,卧龙特区森林公安局:

现将国家林业局森林公安局《关于深入推进执法规范化建设的通知》(林公治„2009‟47)转发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为了切实推进执法规范化建设,促进全省森林公安执法水平的提高,结合我省实际,提出如下贯彻意见,请一并贯彻执行。

一、进一步提高对执法规范化建设重大意义的认识。执法规范化建设在森林公安基础建设乃至全部工作中具有关键性意义。是顺应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进程、全面推进依法治林方针的必然要求,是提高森林公安履职能力、切实保障林

-1-业“四地位”、“四使命”顺利实现的必然要求,是提升森林公安民警素质、努力建设一流森林公安队伍的必然要求。各级森林公安机关要进一步统一和深化对执法规范化建设重要性、紧迫性的认识,紧紧抓住执法规范化这一关键点,带动森林公安工作和队伍建设全面、健康、可持续发展。

二、扎扎实实推动执法规范化建设。全省各级森林公安机关要按照国家局和省局执法规范化建设的要求,细化本地区的实施方案,落实工作机构,确定工作重点,稳步推进执法规范化建设。今年省局确定的工作重点是:加大协调力度,力争今年出台相关文件,明确全省森林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治安案件的执法权限;规范、完善森林公安机关内部办案程序、案件审核程序、案卷管理、执法基础台帐、执法档案、执法监督和执法质量考评等制度;编纂《四川省森林公安执法指南》和《四川省森林公安执法规范化示范案例汇编》,为基层森林公安机关和民警执法提供操作性强的指导和示范;积极推进执法示范单位创建活动,力争命名一批省、市(州)级执法示范单位,对其中更优秀的向国家局推荐,争创全国森林公安机关执法示范单位。

三、切实加快森林公安机关执法主体建设。各级森林公安机关要按照川办发„2007‟81号文件精神,加大协调力度,切实加快森林公安机关执法主体建设,尽快使各级森林公安机关真正成为能独立行使刑事案件侦查权、治安案件处罚权、具有法人资格的执法主体,促进森林公安执法规范化建设,充分发挥森林公安的职能作用。

四、切实加强执法规范化建设的宣传、考核。各级森林公安机关要切实加强执法规范建设工作的宣传,对执法规范-2-化建设中的亮点和先进事迹、行之有效的执法制度和成功经验要及时总结,大力宣传、推广,对开展执法规范化建设工作表现突出的单位和个人要大张旗鼓地表彰奖励。同时,各级森林公安机关要将执法规范化建设工作纳入森林公安目标考核和执法质量考评,切实加大检查、考核力度,促进执法规范化建设的顺利推进

本通知的贯彻落实情况,请于2010年3月10日前报我局。

附件:国家林业局森林公安局关于深入推进执法规范化建设的通知(林公治„2009‟47号)

二○一0年一月二十八日

-3-国家林业局森林公安局文件

林公治„2009‟47号

国家林业局森林公安局关于 深入推进执法规范化建设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森林公安局(处),内蒙古大兴安岭、黑龙江森工、大兴安岭、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森林公安局:

2009年12月9日至10日,公安部在江苏省南通市召开全国公安机关执法规范化建设现场会,部署各级公安机关深入推进执法规范化建设,不断提高执法能力和执法公信力。为认真贯彻落实这次会议精神和全国森林公安工作会议对森林公安“五化”建设的部署精神,现就深入推进森林公安系统执法规范化建设的有关要求通知如下:

一、进一步深化对执法规范化建设重大意义的认识。执法规范化建设在公安基础建设乃至全部工作中具有关键性意义。森林公安执法规范化建设直接关系到林业部门的执法权威和地位。加强执法规范化建设是顺应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进程、全面推进依法治林方针的必然要求,是提高森林公安履职能力、切实保障林业“四地位”、“四使命”顺利实现的必然要求,是提升森林公安民警素质、努力建设一流森林公安队伍的必然要求。各级森林公安机关要进一步统一和深化对执法规范化建设重要性、紧迫性的认识,紧紧抓住执法规-4-范化这一关键点,带动森林公安工作和队伍建设全面、健康、可持续发展。

二、进一步推动执法制度建设。要按照国家林业局、公安部有关文件精神,抓紧协调落实森林公安刑事、治安案件的管辖范围和执法权限。省、市两级森林公安机关和具备条件的县级森林公安机关,要拥有独立的刑事侦查权和治安处罚权;县级森林公安机关暂时不具备独立执法条件的,要积极推行由上一级森林公安机关行使案件管辖权的执法模式。2010年5月底前,各地要将执法权限落实情况专报我局。要紧密结合基层执法实际,从执法活动最容易发生问题的环节入手,健全执法制度,细化执法标准。近期,我局将制定出台森林公安机关办理行政案件有关程序性规范,对森林公安机关办理涉林治安案件和林业行政案件的一般性执法环节和总体执法要求作出规定。各地要着重在接处警、调查取证、涉案财物管理、自由裁量等方面进一步建立完善制度,制定出台具体、可操作的规范。按照公安部制定的《公安机关执法细则》及有关要求,2010年我局将组织编纂《森林公安执法指南》,为基层森林公安机关和民警执法提供要点性、操作性指引和规范。

三、切实加强执法主体建设。要从理念转变、能力提升、制度规范、引导激励、监督约束等方面对执法主体进行规范,推动森林公安整体执法水平的提高。要把强化执法理念、转变执法观念置于先导性地位,坚持正面引导和反面警示相结合,注重现实教育,利用在森林公安系统和民警身边发生的鲜活案例,以案释法、以案析理,分析执法得失,总结经验教训,震动民警心灵,启迪民警思想,把正确的执法理念根

-5-植到每名民警的头脑中。要在提高单警执法能力、执法素质和执法效率上下功夫,推行全警普训、跟班学习、网上指导等模式,实现执法教育的常态化,全面提升执法民警的专业化水平,把法律规定的动作、语言及办案程序固化为民警的自觉行为。为全面提升民警法律素质,公安部将于2010年启动全国公安民警执法资格考试,各地要提早着手,做好充分准备。

四、切实强化执法管理。强化执法管理,保证各项规范制度的贯彻执行,是推动执法规范化建设的主要着力点和突破口。要逐步建立完善科学、系统、高效、规范的执法管理体系,明确岗位职责、执法标准、执法流程、岗位技能,严格过程记载、质量监控、考核激励、责任追究,实现对森林公安各项执法活动的全时段、全方位管理。当前,要把执法质量考评常态化作为强化执法管理的主要载体,建立执法单位和民警个人执法档案,记载日常审核考评、专项执法检查、专案调查等情况,作为考评以及民警提拔、调整和评优树先的主要依据。要进一步完善考评标准、创新考评方式,对执法规范化建设是否取得成效、群众反映强烈的执法突出问题是否得到解决、执法问题较多的执法领域和执法环节是否得到规范进行重点考评。要以强化日常监督和重点环节监督为重点,充分发挥法制部门事前、事中、事后对案件的审核把关职能,进一步增强内部执法监督的实效性。要充分运用信息化手段强化执法管理监督,省级森林公安机关要自行开发或依托所在地省级公安机关现有应用系统,逐步推行网上执法办案、网上监督考评,提升执法规范化的层次和水平。

五、积极培养、创建执法示范单位。要按照我局《关于-6-创建执法示范单位的实施意见》(林公治„2009‟46号)要求,将培养、创建执法示范单位作为推进执法规范化建设的有力抓手,切实加大指导、协调力度,培养、创建一批基层森林公安机关和民警看得着、学得会的规范执法榜样。2010年,各省级森林公安机关可先在本省(区、市)范围内命名一定数量的省级执法示范单位。对其中特别优秀的,可向我局推荐,作为全国森林公安机关执法示范单位候选单位。对已经命名的执法示范单位,2010年公安部将组织复查。有关省级森林公安机关要认真对照全国森林公安机关执法示范单位标准,对已经命名的2个全国县级公安机关执法示范单位和10个森林公安机关执法示范单位进行自查。上述执法示范单位必须实现网上执法办案和网上监督考评,其中纳入地方公安机关执法质量考评的,考评等次必须为优秀。达不到相应要求的,我局将不再予以认定。

本通知的贯彻落实情况,请于2010年1月31日前报我局。

二○○九年十二月三十日

主题词: 森林公安 法制工作 执法规范化 通知

医院“黑心文件”遭遇法律门 篇11

诉讼一石激起千层浪

杨达只有24岁,然而,就在2007年8月9号晚上9点30分,他的生命也永远定格在了24岁。据杨达哥哥杨都介绍,当时杨达不舒服,给哥哥杨都发了一条短信,然而这条短信却成了杨达在这个世界上发的最后一条短信。8月10号清晨,杨达被发现死于自己居住的出租屋内,杨达2007年夏天刚刚毕业,他的家人说,杨达的身体很好,死亡前没有任何其它征兆,几经考虑后,家人决定进行尸检。

报告上的结论是急性过敏引起的休克死亡。是什么原因引发杨达急性过敏?杨达的家人在收拾遗物时有了新的发现,8月9号下午,也就是杨达死亡当天,杨达曾经在宁波同和医院就过诊,并且接受过输液治疗,这份宁波同和医院的门论记录显示,杨达在这里被诊断为上呼吸道感染,静脉注射了克林霉素和左氧氟沙星。然而,杨达的家人找到同和医院时,却得到了医院的否认。在接下来的交涉中,院方始终否认对于杨达的死负有责任。

几经交涉后,杨达的家人把宁波同和医院告上了法庭,2007年12月5日,当地法院开庭审理了这一案件,不过,就在法庭上,杨达的家人却突然拿出了几份文件,杨达的家人说,这些文件是他们无意中在同和医院发现的,就是这些文件,一石激起千层浪,整个事件峰回路转。

图片1就是杨达家人在同和医院发现的内部文件。在这份奖金考核试行草案中,医院规定了奖金分配原则:采用经济指标与工作质量考核相结合的方法发放资金。对皮肤科、内科等业务科室实行经济指标考核,草案还规定,达标科室将发放奖金。草案签发日期是2003年3月14日。

图片2显示的文件中,同和医院规定,临床医生在使用药品时,对非医保病人必须使用直销药品,杜绝使用同种类药品的医保甲类药,对医保病人,在医保政策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使用直销药品中的乙类药。药房、收费处有权对不符合规定的处方审核,并可与医生联系更改处方。这份文件的抬头显示,这是医院内部的受控文件,签发日期是2004年5月。在这份文件列出的直销药品名录中,记者找到了给杨达使用的两种药品。杨达的家人告诉记者,这两种是抗生素药,这属于是联合用药,因此他们认为这是过度医疗行为。

在图片3显示的这份经济指标考核表中,规定了各科室的业务指标和超额奖考核比例。更引人注目的是这份经营业绩分析表,这份表制作于2004年10月,分析的是余茂杰和居海宇两人的经营业绩,上面详细分析了接诊成功率、复诊率、收入、单体消费、人次消费等指标,在这份业绩表上还有这样的经营分析:单体消费达到了指标要求,人次消费额居海宇主任已达到指标要求,复诊未达指标要求,接诊成功率差距较大,并希望两位主任继续努力。杨达的家人告诉记者,这里的余茂杰就是给杨达开药的主治医师,这些文件就是在余茂杰办公室里发现的。

“黑心文件”隐藏潜规则

就在家人为了杨达意外死亡和宁波同和医院交涉的过程中,意外发现了同和医院的内部文件。这些文件明确要求,把医生的收入和业务指标相挂钩,医生给病人开的药越多,让病人来医院就诊的次数越多,医生赚的钱就越多。在这些文件背后,还隐藏着哪些不为人知的秘密?

资料显示宁波同和医院是一家2002年改制的民营医院,在医院的专家介绍展板上,记者没有找到杨达主治医师余茂杰的名字,不过在同和医院的网站上,还保留着对余茂杰的介绍,知情人透露说,现在他已离开了同和医院,几经周折,记者拨通了余茂杰的电话。

余茂杰:“不接受你们采访,不接受你们采访,不需要你们采访。你们找医院去。”

余茂杰说,他对医院的那些文件一概不知情,业绩考核他也不清楚,所有的事情都是医院的事,和他无关。

记者随即来到了宁波同和医院,两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所有的医院负责人都出差了,现在联系不上,而就在和这些工作人员交涉过程中,两名中年男子从楼上下来,对记者观察了一番后又匆匆离开了。

面对镜头,后面的这位中年男子终于承认,他叫刘俊涛,是同和医院的新闻发言人、办公室主任,刘俊涛最终接受了记者的采访。刘俊涛告诉记者,医院的管理层更换十分频繁,他是2004年12月份来到同和的,在他来后从来没有见过这些文件,对于文件上提及的单体消费、人次消费等考核指标,刘俊涛说,他从来没有听说过。不过当记者问到直销药品的含义时,刘俊涛承认,民营医院中确实存在着直销药。

刘俊涛:“为什么要采用这个直销药的问题,就是减少了中间的环节,因为你医药公司中间商都有一笔差价给他们赚去了,我们就是有一个自主就是可以直接从企业进药。”

采访中,刘俊涛反复表示,这些文件现在已经作废,但又拒绝提供任何相关证明,同时他又一再强调,对这些文件相关部门已经有了结论。

事后,记者才知道,刚才在同和医院第一个挡住镜头的那个中年男人就是这家医院的执行院长,而同和医院的新闻发言人,办公室主任刘俊涛一再强调,他们是这些文件出台之后才接手这家医院的管理工作,对院方早先的规定毫不知情,但他又拒绝提供任何证明来印证自己的说法,那作为医疗卫生行业的监管者,宁波市海曙区卫生局又知不知道同和医院曾经出台过这些文件?

监管漏洞 赫然入目

2007年12月17号,记者来到了宁波市海曙区卫生局,卫生局局长林兵接受了记者的采访。林兵说,对于同和医院存在的问题,他们事先根本不清楚,在当地媒体报道了这几份文件内容后,他们进行了调查,林兵说,杨达家属提供的文件确实是真实的,在2003年一段时间里,同和医院确实制订并试行过“医务人员收入与业务收入直接挂钩”的管理制度,但林兵说,从2005年10月至今,现行制度中未发现医院存在医务人员收入与业务收入挂钩的现象。

林兵解释说,同和医院领导层调整过多次,原有的负责人都早已离开,现在的领导班子是2005年10月份调整的,并制订了新的考核方案,同和医院向调查组提供的相关文件,落款日期是2005年10月1号。林兵告诉记者,正因为同和医院提供了这份新方案,所以他们认定,同和医院2005年以后并没有违规行为。那么对这份文件的真实性,海曙区卫生局有没有做过深入调查?

“只能讲我相信他这样执行了,因为他们是跟我们承诺了。”

事实上,林兵承认,多年以来,卫生部门对于同和医院的监管确实存在漏洞,比如,杨达家属所提供的同和医院的这些材料,海暑区卫生局此前就毫不知情。

同和医院以负责人已经更换为由,坚决否认院方把医生收入与开药金额挂钩,而宁波市海曙区卫生局调查认为,尽管同和医院在2003年曾实行过医务人员收入与业务收入挂钩的制度,但2005年10月至今没有发现这种现象,可是,如果我们拿着这些院方宣布做废的文件,仔细对照医院现在的处方和相关记录,还是能发现不少异常之处。

在杨达家属提供的这些同和医院内部材料中,一份经营业绩分析表尤为引人注目。而在这份分析表上,复诊指标更是引起了诸多非议。杨达案件的代理律师周德海也曾经是一名医师,他告诉记者,当听说医院竟然用复诊指标来考核医生时,他的第一反应是极端震惊,这是违背了医疗的基本原则。

周德海说,如果用复诊指标来考核医生,那么只能导致一个后果,只要能让患者多花钱,多来医院,那么医生就会不择手段,或者是故意加重患者的病情,或者滥用药物,引发患者的其它症状,那么这种解释是否符合同和医院的初衷,记者采访了同和医院办公室主任刘俊涛,刘俊涛表示毫不知情。随后记者又采访了海曙区卫生局局长林兵。

林兵认为,这里的复诊指的是医院通过医术和服务,来要求医生争取更多的回头客,当记者提出,这张表分析的只是十二天的经营状况,在这十二天内,常人很难因为治好了一种病后又因为其它疾病光顾同一家医院时,林兵又做出了这样的解释:“这个项目实际是一个整体的设计项目而不是10天里的项目,这里面复诊次也就是说一个人平均基本上是一次多一点,也就是说个别人有第二次去的,最高也就是1.2次,说明他这个复诊率是不高的。”

实际上,林兵忽略了一点,1.24的复诊率并没有达到指标要求,那么到底同和医院设计的复诊指标是多少?哪种解释更符合同和医院的初衷?由于缺乏相关证据,记者一时也难以做出评判,但是对于这份要求使用直销药品的文件,林兵说,导向上确实存在问题,这里面实际上跟医院利润有关系,可能用直销药中间利润是很大的。

那么这中间的利润到底有多大,林兵表示并不清楚,同和医院的办公室主任刘俊涛则以“涉及到商业机密”回答了记者。然而,一位业内人士透露,其实这早已是公开的秘密,所谓直销药品就是医院直接从厂家购进的药物,杨达的门诊记录显示,他使用的都是这份名单中的直销药,克林霉素单价为35点7元,左氧沙星单价23点2元,那么这两种药物的出厂价分别也就是三四块钱,左氧一二块钱。

林兵说,根据调查结果,海曙区卫生局对同和医院进行了通报批评,做为主管部门,他们现在能做的也就是这些,那么对于类似的行为,卫生主管部门又将如何加强监管?

“可以监管但是我们必须要找线索,我强制是没有办法的,也可以说,我如果从中有线索了或者有什么了我们要求他提供,他坚决说没有,那么我们找他们职工,比如说开座谈会了解一些情况,个别的咨询,如果这些线索仍然是没有的话,那我们是没有办法。”

(据央视《经济半小时》)

编后

深化医改

是改善医患关系之本

宁波同和医院发文让医生开大处方一事经各大媒体纷纷报道后,再度引发了一场关于“医疗卫生领域改革”的大讨论。

最近几年,医患纠纷不断发生,患者对于医院的不信任感也越来越高。医患之间需要和谐,患者要理解医生和医院,但是医生和医院更应该尊重和爱护前来求助的患者。所谓医者父母心。我们并不强求医生和医院将患者当作自己的父母一样来对待,但是医生和医院至少得遵守“治病救人”这个最起码的医德。

同和医院的潜规则对社会危害极大,不仅可能给患者身体造成“二次”伤害,而且直接导致病人对医院和医生产生信任危机,同时也是造成目前看病难、看病贵的直接原因。

在中国的古代,医生是一个高尚的职业,传统知识分子都坚持“不为良相便为良医”的理想;在现代中国,医生更被定义为“白衣天使”,行使着“救人救世”的崇高使命。但是金钱蒙蔽了一些人的良心,利欲薰坏了一些医院的心肠,为了钱,为了经济指标,严重玷污和败坏了“白衣天使”的形象。

我们认为,重塑白衣天使的形象,需要加强医德教育,也需要对医疗卫生这个特殊的行业重新做出定位。如果层层加码的利润指标,把医院变成了赚钱机器,我们就很难要求医生不变成宰客的店小二。现在,政府拿出了医德评判标准,但改变扭曲的医疗行业和医患关系,还得靠医疗体制进一步完善,只有还医疗的本来面目,才能让更多的医生恢复白衣天使的面目。而无论是公立医院还是民营医院,都必须加强卫生监管,确保以救死扶伤,防病治病,为公民健康服务的根本宗旨。

上一篇:河南民办教育协会2017调研课题指南下一篇:立足岗位,务实创新--班组征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