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征手法的定义

2024-08-0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象征手法的定义(精选8篇)

象征手法的定义 篇1

象征手法的作文(一)

我喜欢高大的白杨、顽强的小草,还喜欢常青的松柏、傲雪的梅花。可我最喜欢的还是那树干粗壮、枝叶茂盛的梧桐树。

记得我家刚搬来时,院子里有一棵高大的梧桐,枝繁叶茂,像一个巨人一样伸展着四肢。秋去冬来,一个新的学期开始了,有好几家人,把它们砍伐下来,去作小饭桌的木标,过了不长时间,春天又悄悄的来临了,在春姑娘的抚慰下,受伤的梧桐,又一点点的探出头来,吸润这春雨的乳汁,呼吸着春天的气息,将绿意送给了人间。就这样年复一年,梧桐不知留下了多少后代,有自己顽强的生命力,为人们无私的奉献,我最敬佩的一点就是它顽强的生命力,哪怕剩下细小的一段,即使有麻绳般粗,它也要顽强的钻出地面,张开嫩芽,茁壮成长为梧桐中的一员。梧桐不但具有顽强的生命力,而且有一种倔强的性格。不知为什么,被移植后的.小树苗,就会被从根部砍掉,然后再用土埋起来,只见地面留下了一个个小堆。过了几天,这些小土堆就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那些幼芽像一个个头带头签顽皮的孩子,悄悄的跳出地面,眼看着它们徐徐蹦跳,不久就长成了大小伙了,像粗粗的柱子,拔地而起。以倔强的性格,向大自然展示了自己顽强不屈的精神。

春天,我在树下避雨;夏天,我在树下乘凉;秋天,我在树下玩叶子;冬天,我在树下玩雪。总之,梧桐树爱给我无限美好的回忆,带给我一段快乐的童年。

梧桐,这一段快乐的童年,是你主宰的。所以我爱着着顽强的梧桐,爱着这让我快乐的梧桐!

象征手法的作文(二)

有的人说牡丹富贵,有的人觉得玫瑰纯洁无暇,有的人歌颂莲花的出淤泥而不染,有的人喜欢松柏万古长青,而我却喜欢那默默无闻的小草。

小草是报春的使者。春天,当万物都没有醒来时,小草却有了一些小小的变化。在一片枯黄的草地中,已有了星星点点的绿色,那是有些小草悄悄地钻出了头,那嫩绿的颜色给人新的希望。虽然河水并未解冻,虽然寒风依然刺骨,虽然人们还都穿着厚厚的大衣,但它们已挺直了腰板,苏醒了过来,像一个个小战士蓄势待发。又过了些日子,天气变暖了,小草都是绿油油的,让人看着心里很舒服。

小草的生命力是顽强的,泥土里有小草,石板缝里有小草,岩石上也有小草。小时候我问妈妈:“妈妈,岩石上有什么养分,小草是怎么在那里生长的呢?”妈妈说:“孩子,小草不像有些植物,看着很美丽,但很难养植。小草却不同了,不管风吹还是雨打,日晒还是雨淋,泥土还是岩石,它都能努力生长。那玫瑰虽然像童话里的公主一样美丽,但过了一段时间就会谢了,小草不同。()诗中说过“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不管小草受到怎样的伤害,不管是受到大火、洪水、还是干旱,来年春天它又会生长出来的。孩子,你长大后一定要做像小草一样的人才行。要坚强,不能做温室里的花朵,不论遇到什么样困难都要像小草一样去克服,这样你才是一个有用的人。

象征手法的作文(三)

眼前有一杯水,但我并不渴,相反很无聊。

普通的玻璃杯里装了一杯普通的水,或者说这杯水被装在玻璃杯里,稳当而沉静。

柔和的光线在水中纠转缠。传凝结成发光的玉,透出璀璨的光芒,炫耀它的高贵,透明地。轻轻地,存在于眼前四尺见方的桌面,优雅如静止的泉眼,微笑着与我四目而望。

我愈发好奇略靠近杯壁,清澈的镜面有人影显现――是我!但我并没有一惊一乍,只是隐隐对自己如此冷静而感到惊奇。它是平静的,它能感知一双眼睛无神的盯着内部,却无法穿透,试图挽留。

突然,一种奇怪的想法涌上心头,伸出手想触碰,触手可及的冰冷,有着魅惑的力量。叮。碰到了,振动,能量以波的形式散失,一层一层,映射在瞳孔里,谁碰了我的水?

跳跃的流苏,我将头偏转想找一个舒服的位置继续观察。但它似乎只是昙花一现,稍加修饰,便又付诸沉寂,使我惊诧于这出没有意义的默剧,透明的液体。

我开始变得有些焦躁,动了动喉结,十分不安。透过这晶莹的视线,另一边钟表的指针正渐渐走着,幻化成杯弓蛇影。

古人云,君子如水。当我想用物理知识来解释这一切时,徒劳。我的意识开始有些模糊。

另一种奇怪的欲望支撑着我――将手放入水中。不知为何,水像刻意避开我似的,潜意识里依然也下不了手,我只是看,看着这可以解渴揭乏的灵丹妙药。

半晌。假如目光是一种能量的话,岂不是很浪费?容不得多想。我拿起杯子,一饮而尽。

象征手法的定义 篇2

1.Plot symbol

The story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parts.The three parts constitute the process of Gabriel’s awareness of spiritual paralysis, where Joyce describes Gabriel’s failures.It also reveals the epiphany of the protagonist.At the beginning of the story, Lily’s refusal of a tip and her answer to the marriage dishonoured him, which symbolized his failure as a gentleman.Then in the party, Miss Ivors’mock at him made him humiliated, which signified his failure as an Irishman.At last in the hotel the wife’s memory of a romantic tie to a man who died years ago showed his failure as a husband.

2.Language symbol

The names of the characters are meaningful in the story.Lily, which means purity and death, is a flower used in the funeral.Lily appeared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story, from which we can see that the party was obsessed with an atmosphere of death.Although Joyce described the warmth and laughter in the party, the spiritual desperation did exist.Brown is the mix of black and green.As we know, black symbolizes death.Usher’s Island where Gabriel’s aunts lived means an isolated island.When people were discussing the singers at table, Aunt Kate thought Parkinson was the most famous.It reminds us of Parkinson’s disease, which is associated with death and paralysis.

3.Scenery symbol

The description of the snow is allegoric.It implies frosty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paralyzing spirit, regeneration of life and revival of soul.The symbol of snow is evolved through a gradual process which has an extending effect.When Gabriel entered the room, the snow first appeared.“A light fringe of snow lay like a cape on the shoulders of his overcoat”When snow again appeared, we could see that the range was extended.“How cool it must be outside!The snow would be lying on the branches of the trees and forming a bright cap on the top of the Wellington Monument.”Snow makes the flowers wither and animals hibernate.So snow signifies the temporary death of the earth.Snow that covered the whole country declared the death of Irish spirit.In addition, snow also signifies the protagonist’s evasion of the boring life and yearning for freedom.Gabriel’s life is as boring as the Morkan’s annual dance.Snow associates life with death.The protagonist dreamed of beginning a new life.It also signifies the regeneration of consciousness.

4.Death symbol

The dead in the story includes three kinds of people.The first was those who died, such as Gretta’s first lover who died at the age of seventeen, Gabriel’s parents and the excellent singers mentioned in the party.The second was those who were dying, such as the two aunts, old and clumsy.Their only contact with the outer world is the choir.They knew nothing new.Gabriel could imagine that he would go into mourn for his aunts soon.The third was the living dead.Although Gretta was married and had two children, she couldn’t forget her first lover.After she heard The Lass of Aughrim, she felt sentimental.Mary Jane, who lived with the aunts, remained single though she was thirty.She made a living by teaching and played the Academy piece that had no melody.Freddy Malins, so addicted to alcohol, was always drunk.He was the spitting image of Irish paralyzed life.

刍议《海燕》中象征手法的运用 篇3

一、精妙布局,彰显思想高度

象征寓意是这首散文诗的主题,从题目开始,作者就运用了象征意义的写作手法。“海燕”在俄语中被誉为“暴风雨的预言者”,高尔基充分运用了这个象征寓意,给“海燕”赋予更多的人格化内涵,使其成为俄国黑暗时期照亮人们希望的明灯,提高了文章的思想高度。

全诗共呈现出三个激荡人心的画面,以“海燕”抵抗暴风雨为主线,描写暴风雨在“将来”、“逼近”和“即临”三个场景里,“海燕”在性格、形象上的变化,营造层层递进的紧张氛围以调动读者的情绪至最高点,于自然中勾勒出“海燕”作为“暴风雨精灵”的艺术形象。

第一幅画面写暴风雨将来时,“苍茫”的海面,映衬出“海燕”娇小的身姿,正在迎着风“高傲地飞翔”,如同“黑色的闪电”一般迅捷。第二幅画面写暴风雨逼近时,“海燕”乘风破浪、敢于与暴风雨正面迎战。即使狂风怒吼也无法阻挡它的意志,狂风的疯狂反扑没有吓倒它,像“敏感的精灵”洞察击碎狂风的机会。第三幅画面写暴风雨即临时,尽管狂风肆虐,仿佛要置“海燕”于死地,却无法阻止它冲破牢笼的信心。“海燕”用两次疾呼表达了迎战暴风雨的决心与积极乐观的信心。

从诗篇布局的角度来看,作者通过象征的视角去看待所描写的世界,真正实现了虚实结合的象征意境,使文章呈现出超越现实的真实感。

二、顾此言彼,突出象征意义

象征意义的写作手法塑造出了同一事物“象征体”与“本体”的两个方面。在《海燕》中,作为一个勇斗暴风雨的经典形象,“海燕”是极富形象性的象征体;而它的本体正是成千上万为了俄国无产阶级革命甘愿奉献生命的革命先驱。当然,革命队伍中偶尔也混进诸如“海鸥”、“海鸭”和“企鹅”这样贪图安逸的假革命者——在暴风雨面前退缩、呻吟、逃命。

从象征意义来讲,全文构思顾此言彼。虽然“海燕”作为当之无愧的主角,但并非仅仅描写它,而是通过环境氛围的塑造,通过对“海鸥”、“海鸭”和“企鹅”这些怯懦者的描述,运用这样的象征意义手法,再现了作者所生存的混乱时代,将无法言说的“愤怒”用另一种方式表达出来,这正是象征意义表现手法的作用。在写作中,学生亦可借鉴这种象征写作手法,用寓指来表述内心的情感,给读者留出遐想的空间,提高作文的思想内涵。

三、对比烘托,渲染经典形象

对比烘托是象征手法中常见的表现方式,对比有助于使事物的形象更具真实感,便于树立经典的艺术形象;而烘托则使渲染的气氛有所加强,在本文中便于营造紧张的气氛,使读者与“海燕”这一形象产生情感共鸣。

比如,为衬托“海燕”的积极乐观、勇斗暴风雨的特质,文中运用了外部环境来烘托其形象,三幅画面,从暴风雨的“将来”到“逼近”,再到“即临”,一层一层地制造紧张气氛,加剧了外部环境的烘托;再如写“海燕”在壮阔的海面上与狂风缠斗,也是在渲染外部环境。最为直接的背景烘托还是最后一幅画面中出现的“风”、“云”、“雷”、“电”四大恶劣天气,如同当时社会中强大的反动势力,给“海燕”一般的革命者以最猛烈的、最沉重的打击,表现“善”与“恶”的较量,烘托“海燕”的光辉形象。

四、感性修辞,酝酿情感迸发

《海燕》这首散文诗中既有散文的抒情特质,又有诗的“比”、“兴”特质,其独特之处即在于“无韵脚却富有节奏美感,不分行仍不乏精炼笔触”,是其他表现手法所不具备的。文章中多处运用了感性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反复等方式,激发读者不断酝酿情感。

比如,“海燕像黑色的闪电”一句,即用“闪电”来比喻“海燕”动作的敏捷,刻画传神;赋予“海燕”“高傲”的性格,这是人性化的写法,达到强化“海燕”象征意义的效果。再如用“敏感的精灵”来形容“海燕”的聪颖,用“从雷声的震怒里,早就听出了困乏”来比喻“海燕”的勇敢机智,在重复使用“遮不住”这一词时,颇具感性的语气加剧了文章紧张情绪的渲染。

而随着文章结尾处那一句壮烈的“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最终使情绪渲染达到高潮,使读者内心久久无法平静,将“海燕”的象征形象发挥了极致。这篇课文选用的修辞方法虽然不多,但用法恰到好处,使修辞发挥到了最大的功用,给文章增色不少。学生不但要借鉴这种修辞方法的运用,还需要勤加练习,掌握几种惯用的修辞手法,以提高作文的艺术性。

《海燕》充分运用了象征体“海燕”与本体“革命者”的内在联系,从“海燕”坚毅的品质激发读者联想到“革命者”不畏艰险的品质,是从“象征体”的具象联想到“本体”的情感激荡。在这首散文诗中,抒情是第一位的,但抒情的更深层次探究,则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的反思。其中象征手法的运用,给了读者“海阔鱼跃、天高鸟飞”的遐想空间。作者用跳跃的音符谱写了一曲荡人心魄的交响乐,震撼了读者的心灵。

象征手法的作文 篇4

初见昙花开放的刹那,皎洁如玉的月光下,它轻盈地展开自己的双臂,拥抱美好的世界,如同超脱凡世的精灵,不含一丝一毫的杂念,但却又如此短暂。但它没有眼泪,没有悲伤,没有犹豫,有的只是忠实于自己的倔强。悄悄地绽放又凋谢,留给人无限的感慨。

昙花的美,在于它所展现的生命的极致。让人惊心动魄、为之倾倒。大千世界,真正能打动人心的美,莫过于昙花一现的瞬间。短暂却又可以在心永驻。像是独上高楼的一次超脱,绝境中的一次安慰,世俗中的.一泪感动。

昙花的短暂,在最适当的时候,从内心一迸而发,展现给世间一抹惊艳,一点孤傲,一些洒脱。让最美的记忆活在人们心里,经历千百年,依旧美丽。

不要再流连于世俗的花园,因为没有不败的花;不要再空虚地过着生活,因为那只是行尸走肉。

象征手法的作文200字 篇5

松树的外形不怎么样,和普通的树差不多,树干挺拔,一年四季枝繁叶茂。唯一不同的就是松针,它非常坚硬,你去碰碰它的话会有点痛,因为你被它的叶子扎了一下。

你知道它的作用是什么吗?和其它树的叶子一样,它的叶子也起光合作用,为树木提供能量,促进它的生长。不同的是,那根像针一样的叶子能减少水分的蒸发,常年都保持翠绿。

以象征手法写的作文 篇6

春天,它甘愿当陪衬,衬出花儿的美丽,默默无闻的奉献机子最美好的时刻,是它,给春天呆了了无限的生机,多么美妙。当春天,我们陷入一片春色时,是否曾几何时有想到过这些树叶呢?

夏天,烈日当头的时候,它不怕炎热,繁茂的生长着,为路上的行人遮荫避日,却没有丝毫的埋怨,或许,它现在觉得已经够了,不需要回报。

秋天,那个寒风潇潇的日子街上冷冷清清,不一会,它们就会结束那短暂的生命,飘零下来,“化作春泥更护花!”

在它那短暂的生命里,却做出了超越这生命的无私奉献!

象征手法的定义 篇7

一、主题性象征

主题性象征是指被象征物所蕴藏的内在的思想内容, 代表了文章的主题思想或主题思想的某一侧面, 并通过象征物的“指向性”作用表现文章的主题思想。主题性象征是对文章思想广阔性的艺术“定格”, 也是对文章思想的一种艺术“速写”, 达到“名如其人”的艺术效果, 通过“寥寥数字”便将文章的神韵、作家的思想感情体现出来。

主题性象征通常以文题作为象征物, 从而达到统领全篇的目的, 茅盾在《子夜》这篇巨著文题的确立上, 就是以象征的手法构成主题性象征。赋文题以特殊的含义。正如作者所说:“这部小说以上海为背景, 反映了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 进行长期的反帝反封建斗争中的一个阶段。这个阶段的斗争是残酷的, 情况是复杂的, 然而, 从整个形势来看这是黎明前的黑暗, 所以题为《子夜》”。《子夜》正是借助“子夜”这一自然景象, 暗示中国人民冲破黑暗走向黎明的宽广的社会意义, 同时向人们揭示出一种必然。黎明前的黑暗必将过去, 必将被光明的晨曦所代替, 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规律。作者将象征物的必然性与被象征物的必然性紧紧相联, 表达出作者对中国革命必将胜利, 中国人民必将迎来光明的坚定信念和美好愿望。《子夜》使作者的思想自然流露出来, 并且对通篇都起到了“航标灯”的指向性作用。

主题性象征另外一种表现是以象征物来揭示主题思想的某一侧面, 构成主题思想的一个部分。《子夜》中“吴荪甫”形象的确立, 就是主题性象征的一种表现。吴荪甫作为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代表同文章主题思想密切相联。他与赵伯韬的斗争, 实际上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与中国买办资产阶级的斗争, 文章中吴荪甫奋斗、挣扎直到破产的命运, 征示着中国民族资产阶级, 在半封建、半殖民地这一特定历史环境下, 必将走向失败的历史命运。

二、情节性象征

情节性象征是指象征物在情境的更迭中不断出现, 贯穿在情节的更移中, 形成重叠反复的印痕, 从而达到深化思想, 渲染形象的旨意, 同时, 通过象征物地位, 思想等多方面的变化来推动情节的发展, 展示人物内心世界的变化。对文章情节的贯穿发展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

一个传统封建思想浓厚的封建地主逝去了, 但传统的封建思想并没有逝去。《太上感应篇》着实地被人们所忘却了一段时间, 然而封建思想的余根并未枯死, 都市的生活没有能够使四小姐惠芳忘记过去的一切, 而是在新生活的冲击中, 又重新捧起了《太上感应篇》, 并且有了自己新的体验。如文中所述:“藏香的青烟在空中袅绕, 四小姐嘴里默诵那《太上感应篇》, 心里便觉得已不在上海, 而在故乡老屋那书斋, 老太爷生前的道貌就唤回到眼前, 她忽然感动到几乎滴眼泪。她沉浸在甜蜜的回忆里了:在故乡侍奉老太爷那时的平淡恬静的生活。即使是很细小的节目, 也很清晰地再现出来, 感到了从未经验过的舒服”。然而这只是暂时的, 《太上感应篇》最终也未能逃脱与吴老太爷同样的命运。“四小姐卧房里那一对窗也是受雨的, 却没有人去关。雨越下越大, 东风很劲, 雨点煞煞地直洒进那窗洞:窗前桌子上那部名贵的《太上感应篇》浸透了雨水, 夹页纸上的朱丝也都开始漶化。……香又溶化了, 变化黄蜡蜡的薄香浆, 慢慢地淌到那《太上感应篇》旁边。”社会韵进步使《太上感应篇》的毁灭成为一种必然。《太上感应篇》作为理念化的“道具”或者“符号”, 作家为了强化它的使命, 不仅时刻调遣读者的审美眼光, 而且将它与情节的发展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为情节发展, 深化思想, 渲染形象服务。作者把封建思想封建道德意识这在中国具有根深蒂固的思想, 通过几代人的描写自然地反映了它的最终灭亡的结果, 使读者接受起来并未感到生硬造作。《太上感应篇》的忠诚信奉者吴老太爷爆死, 初找感觉的四小姐惠芳最终摒弃了《太上感应篇》, 没有人再把它做为至宝了, 没有人再信奉它了, 在革命的狂风暴雨中, 它的毁灭确实是一种历史的必然。作者的高妙之处就在于, 用无声的行动消灭了封建思想、封建意识, 使人可信而不造作。对于林佩瑶手中那本破旧的《少年维特之烦恼》和枯萎了的白玫瑰的描绘也是如此。当林佩珊为情爱思绪所苦时, 又在姊姊的房中看到了“那本破书和那朵枯萎了的玫瑰花”。最后, 当吴荪甫事业败北要去牯岭避暑时, 这什物又从少奶奶的膝头“掉在地上!”这些小小的道具, 时时牵动着人物———作家———读者的心, 在不断复现中强化着象征的意韵。

三、细节性象征

细节性象征是相对于主题性象征和情节性象征来讲的。细节性象征的象征物通常在细节描写中显现出来, 达到强化思想, 引人深思的目的。

例如:林佩瑶在小客厅沉思的处境便是如此, 那被关在笼子里的鹦鹉的细节描写。这对于阔绰的资本家的客厅来说, 是很恰切的点缀。这个“小东西”不时地叫出“不成腔”的“话语”使吴少奶奶从“忆想中惊醒”。它有时也发出一声怪叫, 冲击着小客厅中的沉郁的空气, 这该是作品情境氛围的需求吧。然而, 它的存在, 也会给人一种心理上的冲击, 从而在吴少奶奶与鹦鹉之间产生某种暗示性的联想。是以艺术描绘的直接性唤起间接性的超然的联想, 它给人们的启示会因审美接受层次不同而异, 但其象征的指向比实体丰富、深邃、开放。诚然, 现实主义的某些情节、细节可能就是为了增强写实, 渲染生活气氛, 但是, 精心的作家在任何细微的机运中都想取得“一石三鸟”, 发人深思的效应。吴少奶奶在华丽的客厅中的情境, 不是很有几分金丝笼中的鹦鹉的韵味吗?这个曾经幻想过骑士和王子影像的少女, 如今却投身于20世纪, 机械工业时代“王子”的怀抱了。资产阶级华贵的客厅, 优越的生活, 自然投合她的胃口, 但是, 那个只想抓钱, 满脸紫泡的丈夫却使她深感“缺少了什么似的”, 于是在爱情, 玄想的幻灭中, 只好充作“金丝笼中的金丝鸟”, 在幽怨中过着二重生活。如此看来, 吴少奶奶与鹦鹉之间所引发的暗示性的苦涩韵味的联想, 这种象征性的比照并非是牵强的吧!这种暗示具有弦外之音, 象外之意的指向, 它把象征的艺术魅力导向对人的命运乃至人生道路的思索。

如果说, 这种解释也许重于批评主体的领悟的成分了, 那么《子夜》第十二章, 当吴荪甫在旅馆中向刘玉英面授机宜, 决心同赵伯韬火拼时, 突然切入一个细节, 应该说是颇具匠心的:“这花玻璃上出现两个人头影子, 一高一矮, 霍霍地在晃。吴荪甫陡的起了疑心, 快步跑到那窗前, 出其不意地拉开窗一望, 却看见两张怒脸, 瞪出了吃人似的眼睛, 谁也不肯让谁, 原来是两个瘪三打架。”这个细节的插入, 自然也有烘托气氛, 深化生活气息的意义, 但是, 它所寓含的潜在内容, 显然比画面艺术实体提供的东西要多得多。作家也许唯恐人们还不在意, 所以接下写道:“窗外那两个瘪三突然对骂起来, 似乎也是为的钱。‘不怕你去拆壁脚!老子把颜色你看!’———这两句跳出来似的很清楚。”到这里, 谁会认为这个细节是“闲笔”呢?这精妙的构想, 正是象征的妙用。从两个瘪三之战到赵伯韬与吴荪甫这两巨头之争, 还不都是为了金钱在拼死拼活!

茅盾在《子夜》将象征主义的创作方法与现实主义有机地结合起来, 在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的同时, 表现更为深广的社会意义。《子夜》中不但在细节性象征的运用上独具特色, 而且将主题性象征与情节象征集于一处, 三种象征手法兼收并蓄, 以主题性象征的“指向性”, 情节性象征的“贯穿性”, 细节性象征的“强化性”的方式为表现文章的主题服务。

摘要:茅盾的小说《子夜》以写实的艺术, 情真意切地再现现实生活, 又实中透虚, 更具有间接性的张力, 作家从艺术情境角度, 将象征归结为主题性象征, 情节性象征和细节性象征三个方面, 兼收并蓄, 独具特色。在再现典型环境中典型人物的同时表现更为深广的社会意义。

关键词:茅盾,《子夜》,象征主义

参考文献

[1]孙中田.论茅盾的生活与创作[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 1980.

[2]庄钟庆.茅盾的创作历程[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2.

象征手法的定义 篇8

关键词:《蝇王》 象征主义 人性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蝇王》是当代英国小说家威廉·戈尔丁(William Goldillg,1911-1993)的成名之作。在这部小说中,戈尔丁运用了大量的象征主义手法,讲述了一个具有寓言色彩的故事:在一场未来的核战争中,一群六岁至十二岁的儿童在撤退途中因飞机失事被困在一个荒岛上,起初他们尚能齐心协力,和睦相处,后来由于恶的本性的膨胀,他们分裂成两派,并互相残杀,荒岛最终在燃烧的大火中走向了毁灭。戈尔丁借小孩的天真来探讨人性的恶这一严肃主题,表达了他在经历了二战后对人类社会,人类本性的基本理解和看法。本文将从五个方面入手剖析《蝇王》中的象征意义,从而解读戈尔丁所寓言的人性及人类社会中所存在的善与恶。

一 标题象征

小说运用了人见人烦的“蝇王”作为标题,具有其深远的象征意义。“蝇王”来源于希伯来语,原词为“Baalzebub”。在英语中,“蝇王”则是粪便与丑恶之王(或污物之王),在《圣经》中,“Baal”被当作“萬恶之首”。在小说里,蝇王不只是象征着丑恶的悬挂着的猪头,更代表的是人性最深层的黑暗面,是无法避免的劣根性。在该小说中,大部分故事情节都和打猎相关,开始是为了获得食物,后来是为了游戏,到最后导致了杀人。从这些故事情节的变化来看,表面上表达的是孩子们想要征服野兽,但深层次表达的却是兽性占据了人的心灵。在故事中,杰克等人杀死了一头野猪,并把猪头挂在树枝上当做给怪物的祭品。这只树枝上的猪头上叮满了苍蝇,所以也就成了“蝇王”。这个祭品正是杰克等人的野蛮行为的成果,它暗示着人类的劣根性——“人性本恶”。这一暗示在后来西蒙和蝇王的对话中得到深化。“蝇王”对西蒙说:“我就是怪物……是你的一部分。”这一对话充分表明即使是受过良好教育的人,在他们的灵魂深处也存在着罪恶,从而深化了小说主题。据此分析,蝇王象征着人类灵魂的沦落与人性的丑恶。

二 地点象征

小说整个情节都发生在太平洋的一座荒无人烟的珊瑚小岛上。这里没有战争,没有大人,只有一群天真浪漫的孩童。在海岛之外人类文明社会正由于人性邪恶处于战火之中,人类千辛万苦建立起来的文明世界危在旦夕。而在小说里,这个荒岛却像是诺亚方舟,它帮助孩子们逃离了战争和死亡的威胁。对于侥幸生存下来的孩子们这里本应是一块净土,但是随着故事情节的不断发展,人类的劣根性在孩子们身上的逐渐暴露,海岛开始失去原有的平静。对未知世界的恐惧让孩子们觉得海岛上一定有野兽,而随着故事的展开,这种恐惧心理也愈演愈烈,直到小说的最后,孩子们相信只有武力、屠杀才可以消除恐惧,保证他们的安全。就这样,男孩们开始自相残杀,整个小岛陷于恐怖之中。男孩们最终彻底毁灭了小岛的一切,整个海岛在熊熊大火中燃烧起来。这也就预示着兽性、非理性战胜了人性和理性,预示着人类的发展又重回到原始状态,即人性的邪恶和野蛮。

三 事件象征

《蝇王》的叙事结构有三条平行延伸的脉络。

第一条脉络与“集会”——“上山”有关。集会在这里是理性的象征:孩子们通过它举行了民主选举,而且商议了如何向过路船只呼救等。荒山野岭是野兽出没的地方,所以可被视为野蛮的象征。当人性还没有堕落以前,小说的叙事结构表现为“集会——上山”的形式;但是当人性开始堕落之后,小说的叙事结构表现为“上山——集会”的形式。

小说的第二条脉络和“扔石头”有关。书中总共有四次“扔石头”:第一次是为了公众利益;第二次纯粹是为了开玩笑;第三次和第四次是为了杀人。整个过程反映了人性从善到恶的演变。

第三条脉络和“杀猪”有关。小说开始,杰克等孩子打猎、杀野猪是为了解决遇救前的生活问题。而第七章中的“杀猪”则是孩子们做的游戏。此后不久的另一次“杀猪”的游戏却酿成了一场“杀人”的悲剧。在第九章“目击死亡”中,当孩子们在狂风骤雨中又唱又跳时,西蒙突然冲进了他们围成的圈子,结果被当成野兽而活活打死。由此可见,“杀猪”序列与“扔石头”序列一样,都奏出了“为大众——开玩笑——杀人”的三部曲。这一模式象征了理性的丧失和人性的堕落。

四 实物象征

戈尔登以独特的手法利用实物来表达抽象的含义。在该小说的阅读中,很多实物都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

1 蝇王:邪恶的象征

“蝇王”在英语里意思是丑陋和污秽的东西,在书中以一个被祭祀给孩子想象里的野兽的猪头出现。但是在书中扮演那个重要角色的“野兽”到底是什么其实并不重要,它只是象征了人类本能的恐惧而已。

2 海螺:话语权的象征

“海螺”是书中出现的第一个角色——拉尔夫的最大优势。海螺作为一个原始而又唯一的联络工具,象征着话语权。孩子制定的规则里被反复强调的一点就是:在开会的时候(开会象征某种统一思想的步骤),谁拿到了海螺,才可以发言。所以,孩子们推举拉尔夫为领袖,因为他捡到了海螺。但也正因为这样,最后海螺被碾得粉碎的时候,杰克终于可以理直气壮地喊道:“……那就是你们的结果,我说,再也没有我们这一群人,海螺完了。”海螺的粉碎,象征了话语权的丧失,秩序和自主的沦落。

3 “猪崽子”的眼镜:希望和智慧的象征

“猪崽子”是个思想早熟的善良少年,身胖体弱,常发气喘病,他出身下层,戴着一副深度近视眼镜。他的眼镜,因为可以聚光生火,而使他扮演了文明世界代言人的角色。当男孩子们用他的眼镜来聚光点火的时候,那眼镜给孩子们带来的不仅是火光,还有带来了黑暗中的光明和饥饿时的食物。可除了他的眼镜外,人们只是将他当成嘲弄的对象。甚至包括拉尔夫。而“猪崽子”最后因为他的眼镜而死,这悲惨的死亡还与另一个象征话语权的海螺扯上了一点关系。作为一个知识分子,”猪崽子”的陪葬品让他死得其所。在“猪崽子”身上,我们看到了人类知识分子的缩影:没有权势但却比任何人都相信人性的存在,自尊与自卑相交织,而最后落得悲惨的下场。

4 信号火光:希望和文明的象征

用“猪崽子”的眼镜点燃的信号火光,代表了希望和文明。当孩子们在山上用眼镜点着火的时候,他们被营救的希望之火也随之点燃了。这个希望之火开始是在山上,后来点燃到了沙滩上,来吸引营救他们的船只。结果就是,信号火光是孩子们与文明社会连接的纽带,这个希望之火象征着营救,象征着孩子们对于回到过去正常的文明社会的希望。当这个希望之火一次次点燃而又一次次即将熄灭,却没有能够吸引来营救的任何人时,孩子们对于文明的希望也慢慢被磨灭了。渐渐的,他们习惯了野蛮的生活,甚至从野蛮生活中得到了快乐。具有讽刺意义的是,故事的最后火光确实吸引来了营救的船只,但那火光确不是信号火光,而是野蛮的火光,是森林之火。

五 人物象征

作为讽寓小说,《绳王》中的很多人物有着及其强烈的象征意义。

1 拉尔夫:领袖的象征

拉尔夫是书中出现的第一个角色,也是小说中信奉理性主义的典型人物。在小说的一开始,他被大家选为了首领,因此他的形象也就有了文明、秩序、理性和统帅等象征意义。作为首领, 拉尔夫竭力构建小岛上的文明:当别人偷懒玩耍逃避劳动的时候,他与西蒙等人搭建用来遮风挡雨的帐篷;为了保持与外界的联系以便获救,他要求保持篝火不灭;为保持小岛的清洁,他甚至还规定了那些只有五六岁大的小家伙们大小便的地点。面对小岛的艰辛生活, 他始终抱有他们终能返回文明社会的信念。在拉尔夫心里,他是首领,因此就有制定规则的权力,所以当他所制定的规则被破坏的时候——如杰克等人为打猎而熄灭了篝火,从而失去了一次千载难逢的获救机会时,他极为生气并与杰克发生了激烈的争吵。但名义上的领袖与实权派是两回事,所以一旦发生实质性的冲突,拉尔夫便迅速被孤立,以至于他所一心建立的秩序与规则,全部成为空中楼阁。到最后,他不仅无力保护自己的属下,还险些被杰克杀死。拉尔夫的失败,也是人类文明与理性的失败,透过拉尔夫的眼镜,我们看到了岛上社会的堕落,进而揭示了人性邪恶的本质。

2 杰克:独裁的象征

杰克与拉尔夫相对,是一个实权派人物。杰克是唱诗班的大孩子,有领导才能,虽然信奉基督但浑身充满自然的力量。他从开始就睽视“海螺”的权威,企图以力量当上至高无上的地位。当看管篝火与打猎发生矛盾时,杰克与拉尔夫之间的矛盾被激化。杰克的意识是有一个形成的过程的:在所有的人只能吃素的时候,吃肉代表了某种特权,而打猎就可以吃上肉。这种“吃肉”的特权在面对其他人的时候就成为了一种力量,而与杰克相对立的拉尔夫就无法展现他的力量,因为他所追求的是被拯救,而这个追求随着时间的推移变得越来越渺茫。相对而言,“可以吃上肉”对生活在荒岛上的孩子们的誘惑显然要更大一些。所以,一旦杰克察觉到自己的力量,他就迅速地决定了自己的发展。他过上了以打猎为主的生活,对其他事情不管不问。当他在无意识的状态下杀死了西蒙和“猪崽子”之后,他也泯灭了最后一丝人性,为追杀拉尔夫他甚至烧毁了整座海岛。在此,戈尔丁展示了人性的本质:混沌,邪恶。如果人在没有秩序的情况的任其发展,人将最终回归他们野蛮的祖先。

3 “猪崽子”:理性的象征

在小说中,“猪崽子”穿着和拉尔夫相似的校服,而且他还戴着眼镜。他软弱,聪明,友好。在所有的孩子中,“猪崽子”是外貌上看起来最成熟的一个。他稀稀的头发看起来好像从来不长,他常常模仿大人这也象征着他的成熟和智慧。当他和拉尔夫一起在沙滩上发现海螺时,他意识到海螺可以用来召唤大家。由于他的性格与外表,“猪崽子”不能担当领导的重任,但是作为拉尔夫的顾问,“猪崽子”给予很多合理的建议。他提醒拉尔夫要让篝火一直燃烧着,而且还需要人轮流看护,他提醒拉尔夫要控制住杰克。“猪崽子”是人类文明中科学和智慧的象征,而且他向往并且坚守文明。在这些孩子们当中,他是唯一能够遇见到岛上索要发生的事情的一个。他是智者,但确不被人所理解与认可。在小说中,“猪崽子”是人类理性的象征,他在岛上的地位也象征了在人类文明之保持理性与实现理性是多么的艰难。

六 结论

戈尔丁在《绳王》中采用象征主义手法,力图揭示社会腐化的根源在于人性本恶。在小说中,他给予人类文明一些警告,一些要获得更加成熟的文明的警告。《蝇王》采用独特的象征手法,生动描绘了人的本性。他的象征主义手法的运用及其对社会问题的揭示奠定了他在20世纪现代小说界的重要地位。

参考文献:

[1] Boyd,S.1988.The novel of William Golding.London:The Harvester Press Ltd.

[2] Golding,W.1999.Lord of the flies.New York:The Penguin Group.

[3] Philip,G.2006.Landmarks in English literature.武汉大学出版社。

[4] 丁延森:《英国文学选读》,重庆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5] 傅利:《20世纪英国文学选读—英国卷》,哈尔滨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6] 威廉·戈尔丁,龚志成译:《蝇王》,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版。

[7] 张伯香:《英国文学教程》,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8] 张伯香、龙江:《英美经典小说赏析》,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作者简介:

李辉,女,1973—,石家庄人,本科,翻译,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工作单位:美国谢尔曼·思特灵律师事务所。

上一篇:小班小刺猬运果子教案下一篇:观影片《ELKLE》有感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