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多媒体教学

2024-07-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语文多媒体教学(共8篇)

语文多媒体教学 篇1

(定西市安定区永定路小学,甘肃

定西

743000)【摘要】在语文教学中,将多媒体进行优化组合,合理地运用,不仅能将孩子的好奇、偶发的兴趣转化为强烈、持久、稳固的求知欲,使学生的认识活动延续深入,而且利用多媒体教学,更能激发学生动脑、动情、动手并全身心参与到获得知识的过程中去,达到培养学生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和优化教学过程的目的。实践告诉我们,综合运用多媒体组合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多媒体 语文教学 提高 教学质量 【正文】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教育出现了加快改革发展的态势,教育自理不断地投入和增加,教学设备也不断的更新换代,“五机一幕”(电视机、录像机、录音机、投影机、幻灯机、大屏幕)已进入到学校,已成为教学手段现代化的主旋律。几年来,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将多媒体进行优化组合,合理地运用,提高了语文教学的质量。实践告诉我们,综合运用多媒体组合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一、运用多媒体,帮助学生理解词语句意。

在语文教材中,有不少词语与学生现实生活相距较远,教学中教师尽管在语言上对这些进行解释,但学生还是不易理解,感受不深。那么,对这些学生难以理解的词语,我们就制作有关的幻灯片,借助多媒体帮助理解词语词意,如教《圆明园的毁灭》一课,课文中有“众星拱月”。我就制作幻灯片,教学时适时打出幻灯片,学生就直观的理解“众星拱月”般地环绕在圆明园周围这个词语的意思,费时少,效果好。如《精彩的马戏》一文中“小山羊在钢丝上稳稳 当当地走过来走过去,最后还表演了绝技”,我就制作了抽拉片,教学时,同时演示投影片和播放录音让学生边看小山羊是怎样表演“绝技”的,这样音影同步,学生仿佛身临其境,对“绝技”一词理解深透,感受深刻。

在古诗的教学中,我们借助多媒体组合,以直观的形象、跌宕的表情,使学生投情以入境,观形而察理。如教《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一句,“移”、“舟”、“泊”三词,教师一讲,学生就容易理解,可“烟渚”一词,无论教师用怎么生动的语言描绘,学生总是不易理解,言不达意,我们制作了“移舟”的抽拉片和“烟渚”图画片,在课堂上一打出来,学生看到如轻烟般的雾,如轻烟般的小洲、空渺的江面、如血的夕阳、随风飘洒的芦花(然后教师演示移舟)在凄寒的江水中,有一叶小舟停泊在江中雾气笼罩着小洲边。在此基础上,教师指导朗读一、二句,学生又快又准地说出了诗句的意思。教学实践证实了多媒体的优化组合给孩子们直观的、形象的感受,几乎是不必教师用语言说明解释,就能悟出诗文中的词意、句意。

二、运用多媒体,创设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

在语文教学中,运用多媒体,通过形、声能更好地为学生的学习创设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展开联想,深刻的理解课文,如教材第五册中《手术台就是阵地》,在教这一课时,考虑到故事离现实生活较远,学生不易理解,于是从电影《白求恩》中剪辑了几个与课文内容有关的精彩片段,在讲读过程中分段播放,如在讲二、三、四自然段时,利用多媒体播放“黑烟滚滚,弹片纷飞”在这种情况下,白求恩仍然十分镇定地在手术台旁给伤员做手术,这样学生更容易理解当时环境的恶劣,能进一步理解白求恩大夫在中国抗日战争中把手术台当做阵地,忘我地坚持为八路军战士动手术的事迹。这一情境的创设,把学生带入了前沿阵地,既帮助 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又使学生更进一步的了解这位外国共产主义战士白求恩的事迹,这是靠一张嘴和一支粉笔难以收到的教学效果。

在古诗教学中,亦是如此,要唤起学生的想象,让他们进入诗的意境中去,也只有靠多媒体才能让学生入情入境,如教《游园不值》这首诗时,在学生基本上逐字逐句理解了诗文的基础上,让学生想象诗人叶绍翁描写了一个怎样的画面?画中有些什么景物?诗人当时有什么感想?待学生想不完全时,教师打出幻灯片,学生边欣赏着满园春色的画面,边听播放的诗句录音,学生好像自己就是诗人一样,游园而未遇到主人,但值得高兴的是看见一枝开的正旺的红杏伸出墙,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学古诗,学生兴趣浓厚,学得活,记得牢,体会深。

三、运用多媒体,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

媒体产生的信息传递,通过光、声答道交流效果,在交流中,学生兴趣都被调动起来,呈现出全身心投入到了学习的最佳状态,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积极参与,主动积极获取知识,充分体现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

我们在阅读教学中,靠多媒体可提高阅读教学质量,在作文教学中,也要靠多媒体来激发学生写作文的欲望,充实作文的内容,理清作文的思路,提高作文水平。

(一)运用多媒体,在现生活,提供写作文的材料。不管是指导学生写人、写事、景、物、活动,都可以通过电教媒体把要写的内容变成画面,再现于学生的眼前,学生通过观察,一改昔日无话可写的局面,获取作文材料。

(二)运用多媒体,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由于学生不善于观察自然会对身边的事物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那么学生只有通过观察才能获取对客观世界的正确而又丰富的表象,记忆才能保存,思想才能深入,想象才能展开。所以,我们认 为要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就必须从培养观察能力入手,由于是电化教学手段引进课堂,正好为培养学生这种能力提供了有效的途径。如教材《我爱故乡的杨梅》这一课,需要学生了解杨梅的生长过程、形状、颜色,让吃过杨梅的学生说说它的滋味,接着图文对照,学习课文先总后分的写法,然后用幻灯片打出家乡的葡萄、苹果、梨子等水果图,在教师的指导下,按一定顺序仔细观察,边观察边练说,最后让学生用先总后分的方法写下来。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又实现了知识迁移,训练了写文,效果很好。

采用多媒体教学不仅能将孩子的好奇、偶发的兴趣转化为强烈、持久、稳固的求知欲,使学生的认识活动延续深入,而且利用多媒体教学,更能激发学生动脑、动情、动手并全身心参与到获得知识的过程中去,达到培养学生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和优化教学过程的目的,我们就是靠这条有效的途径一步一步地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

【参考文献】

语文多媒体教学 篇2

一、巧用多媒体, 灵活发挥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1. 资料库

语文教学内容涉及面广, 纵横古今中外。为此, 可借助多媒体“资料库”的优势:作者的生平简历、名城古迹风貌图片、名家名篇等都可以浓缩在课堂上展示;一些散见于各课的基础知识, 也可形成系统揭示给学生, 形成知识的网络, 大大扩充信息的传递量;对比阅读、迁移训练需要的大量资料和练习, 可做成课件, 高效直观地加以拓展。

如《蓝蓝的威尼斯》一文, 通过展示威尼斯城的整体风貌图片, 让学生感知水城的特点;同时通过展示圣马可广场和其他一些建筑图片, 使学生了解国外的建筑之美, 从而更进一步理解作者使用细节描写的必要性, 促进学生对游记性散文写法的掌握。如教授《孔乙己》这篇小说时, 让学生分析、归纳造成孔乙己悲剧的社会原因。面对这个抽象的问题, 很多学生会无从开口、无处下笔。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 精心剪辑四组音像资料:孔乙己穿长衫站在“短衣帮”前喝酒;孔乙己说话满口“之乎者也”;众人取笑孔乙己;丁举人拷打孔乙己。这些镜头直观而强烈地揭示了孔乙己悲剧的社会原因 (科举制度的诱使与毒害, 封建文化糟粕的毒化, 社会的冷漠, 封建统治者的残忍) 。它们的演绎比任何抽象的语言解释更能激发学生对问题的思考与探讨, 有助于学生准确归纳并深刻理解板书内容。

2. 示范性

课本中的许多名家名篇, 有的语言流畅明快, 有的语言生动活泼, 有的语言凝练含蓄, 有的语言朴实感人, 有的语言富含哲理。运用多媒体可以充分展现各种语言风格的魅力, 激发学生们阅读的兴趣, 同时起到朗读示范作用。

教读古诗词时, 一首悦耳动听的乐曲, 配以色彩鲜明生动的画面, 同时辅以名家的诵读, 不仅可以使学生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之感, 沉浸于诗人所描绘的诗境之中, 而且能使学生从中领悟到诗人的思想感情、受到美的熏陶。

3. 立体感

在一般的教学中, 用音乐来渲染情境、用图像来显示情境、用文字来诠释情境等方法可以局部应用, 却不容易有机结合。而多媒体教学则声、像、文并用, 打破了课堂45分钟的时空限制, 贯穿古今, 沟通现实, 引发想象, 化静为动, 虚实结合, 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如学习戏剧单元经典作品《威尼斯商人》《江村小景》《〈陈毅市长〉选场》等, 完全可以把荧屏上的精彩对白用视频播放出来, 让学生真正感受古今中外戏剧语言的特点。这样将文字符号变成可感的形象, 通过视听感觉器官, 对人产生不可抗拒的感染力量, 也可以促进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教授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一文时, 我首先播放电视连续剧《人间四月天》中黄磊朗诵的《再别康桥》, 让学生立刻进入到这种情境中, 然后在屏幕上展示徐志摩的照片及其个人简介, 接着在舒缓的小夜曲中展现剑桥大学、康河的风光, 在创设了这种情境之后让学生伴乐朗读、分析, 最后让学生在视听中回味诗歌。这种教学激发了学生对诗歌鉴赏的浓厚兴趣, 唤起了学生的审美情趣, 让学生感受到了诗歌带给人的心灵上的抚慰和震撼。多媒体技术在这节课上发挥了其“3D”般的神奇作用。

4. 互补性

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一节课的“导演”, 但长期与学生打交道, 容易产生审美疲劳, 有时或者是自身的条件限制, 课堂教学往往缺少力度和新鲜感。运用多媒体可以弥补教师自身的不足, 完善课堂教学结构, 产生“互补效应”。如小说、戏剧的教学, 若单靠教师一人在台上讲解, 很难完全将情感表达出来。但运用多媒体, 就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由于多媒体具有直观性、声图并茂, 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 专业演员表演的逼真, 以及演员的语气用得十分恰当, 使枯燥的理论和道德规范具体化, 将学生的情感细胞都调动了起来, 学生就会随着故事的情节而紧张、严肃, 时而拍手、时而大笑等。学生的喜怒哀乐得到宣泄后, 从中明白了人生的哲理, 体会了作者所要表达的生活中的甜酸苦辣。

二、遵循语文教学规律, 掌握尺度, 克服多媒体教学的局限性

教学实践中, 运用多媒体也要因人、因时、因地制宜, 遵循语文教学的规律, 掌握尺度。具体而言, 应遵循以下几点要求:

1. 体现“语文”味

语文多媒体课件作为一种教学呈现形式, 应该符合语文教育教学规律, 符合《语文课程标准》要求以及语文认知规律, 体现语文特色。语言文字、听说读写、阅读赏析等训练必须紧扣语文学科的特点, 课件的出现不能喧宾夺主, 要确保语文课的本真面目。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注重对学生认知方法的培养, 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语文实践教学中, 教师应着重引导学生通过发现、探究和意义构建的途径获取知识。教学媒体应该是学生进行发现、探究、认识社会、接受新信息并最终完成意义建构的手段, 而不应该变成教师讲解演示的工具, 更不能让多媒体教学变成单纯的多媒体演示, 导致学生在课堂上缺少必要的读书、思考与讨论时间, 缺少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的机会。从这个意义上说, 通过现代高科技包装之后的“教师意志”的倾泻, 是一种现代化手段的“灌输”和“填鸭”。

2. 区分“主角”和“配角”

多媒体教学手段是一种辅助性的教学手段, 语文认知才是“主角”, 多媒体这一“配角”不能代替一切, 更不能被滥用。多媒体不能代替所有教学过程, 更不能代替学生品悟思考的过程。语文课使用多媒体, 要留足学生悟读文本的时间, 注意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如果教师在运用多媒体的过程中能时时注意为教学服务、为学生服务这一点, 以人为本、扬长避短, 多媒体辅助语文教学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一定会发挥出更大的优势。

3. 讲究“实效”性

语文多媒体教学的高密度、大容量、快节奏已成事实, 这为提高语文教学效益创造了便利条件。多媒体教学切忌“花架子”, 要注重实效。语文多媒体课件中图片、音乐素材的“多”和“滥”容易使教师忽视语文固有的学科特点。就语文学科而言, 并非每篇课文都适合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凡事皆有“度”, 适度才有可能收到预期的效果;过度则会事与愿违。多媒体辅助教学做到适时、适当, 才能丰富教学手段、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习兴趣, 才能帮助学生掌握学习重点、突破学习难点, 实现课堂教学效益的优化。

多媒体教学助力语文教学 篇3

一创设生动情境,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所谓情境,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形象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使学生心理机能得到发展。以皮亚杰为代表的认知心理学家提倡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就把“情境”列为学习环境四大要素之首。他们认为,学习总是与情境相联系的,情境的创设可以为学生与问题之间搭起一座“桥梁”;情境的创设不但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有效地引导学生分析和探索问题,产生解决问题的动力和方法,使学生更好地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二变抽象为形象,促进学生对课程的理解和知识的巩固

心理学家赤瑞特拉的实验研究证实:人类获取的信息中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多媒体技术使得传统教学中只能听取信息演变成既能听得见又能看得见,它集声光形色动为一体,直接对学生的视、听觉感官产生冲击作用。这种通过多感官刺激获得的信息量和强度要比单一的听老师讲课强得多。

比如,《圆明园的毁灭》这篇课文,作者花了大量笔墨描述圆明园昔日的辉煌。教学时,我首先结合课文内容,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圓明园毁灭前的美景及园中藏有的稀世珍宝,让学生感受祖国地大物博、物资丰富,并为之自豪;接着,播放影片《圆明园》中八国联军闯入圆明园烧杀抢掠这一片段,激发起学生对外国侵略者的憎恨,同时,为祖国失去这些稀世珍宝而感到惋惜;最后,趁热打铁,设计疑问:“侵略者为什么能如此放肆地闯入圆明园实施这些强盗行径?”让学生结合预习时收集到的资料讨论这一问题,很快就有了结果。有的学生说:“是因为清政府的腐败无能。” 有的学生说:“因为当时的中国贫穷落后,而落后就要挨打。”这样,不仅能让学生了解到祖国的历史文化,还能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

三发挥主体地位,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力

在一些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总是承担着这样一个自导自演的角色,自始至终,都是看到老师一个人在讲授抽象单调的课文;学生也总是被动地听,很少参与其中,更别说融入到课文情境之中去了。这种呆板的教学模式,其教学效果是可想而知的。

素质教育明确要求学生应由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知识的主动追求者;而教师则要由知识的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学习的帮助者、促进者。多媒体的引入,使这一理想逐渐转变成为现实。计算机多媒体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可调节自身视、听、读、写、做的创造性的学习环境,它首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萌发参与学习与讨论的愿望,通过引导他们逐步参与,充分实现他们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比如在上文提到的例子,在教学中就可以先提问,再让学生带着问题观看影片并主动参与讨论,最后总结出他们的观后感,这样就能培养学生主动探索问题的能力。多媒体教学具有多种多样的任人选择的功能,同时也可为学生提供随时的学习成果验证,学习信息的及时反馈以及可调节的学习进度和可选择的学习路径,而教师只需在适当时候充当一个领路人及指导者的角色。这样,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主体地位得到了体现,想象力、创造力在一个相对较大的空间内也得以发挥。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作开始。多媒体教学就能很好地做到这一点,因为计算机可以提供给学生多彩生动的画面。学生乐意去思考、去研究、去征服,他们的自主探索能力和创新精神也在这里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四借助多媒体,开阔学生的视野

多媒体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随课文的需要和学生对知识的渴求,随时可以所需要的任何一种形态展示给学生,从而拓展学生的视野。比如,《与象共舞》一文涉及异域风情。我让学生观看有关泰国节庆仪式的视频。通过观看短片,熟悉大象的特征,培养学生对大象的保护意识,由此对泰国的风土人情也有了初步的印象。课堂上,我还让学生讨论他们自己印象中的其他各国风土人情,这样既让学生更好地学习了课文,又开阔了视野。

总之,多媒体教学应用到小学语文课堂,可以让课堂更加丰富多彩,可以纠正小学生好动、注意力不集中等常见问题。运用多媒体对文字、图像、声音等的综合处理,达到了声、图、文并茂的情景教学效果;通过对时间、空间的多维创新,使抽象的问题形象化。这不但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使学生乐学的目的落到实处,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真正实现创新素质教育的目标。

(作者单位:江西吉安市吉州区白塘江子头小学)

语文多媒体教学课件 篇4

一、多媒体辅助语文教学的优势

新世纪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趋势是整合技术和网络技术的结合,在网络环境下,由计算机控制的多媒体实践,将成为新世纪教学模式的基本特点。我们按教材的逻辑序列和学生的思维序列,设计方案,师生合作,进行多种画面的整合,将“内容”串联于屏幕上,让学生置身于仿真的世界和背景中,自主学习,持续发现,形成了师生间、学生间、学生与媒体间的信息碰撞,收到了抽象与直观相通、历史与现实相映、内容与情感相融的教学效果。

1、可以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利用计算机的交互科学性、反馈性等特点,在教学过程中融图、文、声、像于一体,是具有智能化的双向教学活动过程。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同时也大大地简化了教师的操作,使得教师能集中精力于教学本身,从而也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1)、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形象、直观的效果,解决难点。我国古代大教育家荀子早已提出:“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由此可见,闻见是教学的基础,借助计算机教学能有效地化抽象为具体,把难以理解的内容或者对理解课文起重要作用的内容,用计算机展现出来,调动学生视觉功能,通过直观形象、生动的感官刺激,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潜能,在有限的时间里,全方位感知更多的信息,提高教学效率,激活学习的内因。如教《核舟记》一课,课文的重点是要使学生了解核舟的特点及民间艺术家的高超技术。由于学生绝大多数来自农村视野不开阔,很难理解这一点,为了平缓教学的坡度,突破这个难点,更好地激活学生的学习气氛,我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运用录像这一电教媒体,让学生观察各种微雕艺术品和核舟的录像,有效地解决了学习中的难点问题,提高了课堂效率。

(2)、利用多媒体技术,用多种思维方法解决问题,培养创新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发散思维,提倡学生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的结合。“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面去思考问题,多元思考可以拓展思维空间,捕捉到许多新颖独特的信息,从而产生新的理解、新的假设和结论。

(3)、利用多媒体计算机教学,可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在作文教学中,可以发现有许多学生怕写作文,写作文时常是敲额头、皱眉头、咬笔头,好半天也开不了头,即使写了也是三言两语,且病句、错字连篇。出现这样的情况,如何来解决呢?我们可以选用视听媒体创设情景,强化学生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有了兴趣,产生了写作欲望,才能用心作文,从而提高作文教学效果。例如在“三・八”妇女节前,让学生写一篇关于赞美妈妈的作文,一部分同学容易写空话、套话。为此,我们安排在《世上只有妈妈好》的乐曲声中,让学生看Flash《懂你》,那朴实而真挚感人的画面及凄婉动人的音乐强烈地冲击着学生的感官,学生的写作欲望被激发,完全进入角色,纷纷拿起笔,将心中对妈妈的爱尽情地写出来。这样按学生习作的心理特点,适时选用录像媒体的形、声、色并茂的特殊功能,调动了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等各种感官齐上阵,让他们始终处于兴奋状态,注意力集中,不断将间接经验内化为直接经验和表象,丰富了写作素材,使“巧妇”常为“有米之炊”。

2、多媒体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语文课堂教学就是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辅助教学。多媒体课件是优秀的专家系统,它以心理学、教育学理论为依据,力求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教材的特点,是教师的经验和现代化教育思想、教育手段的有机结合。多媒体课件能为学生提供生动逼真的教学情境、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为学生营造一个色彩缤纷、声像同步、能动能静的教学情景能使学生眼、耳、口、手、脑等多种感官同时接受刺激,促使学生手脑并用,思维集中,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有力把促进学生听、说、读、写等综合能力的运用和提高,从而全面提高学生各方面的素质。

(1)、创设情境,体验情感。创设教学情景其目的是在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和氛围,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的理解教学内容。情感的产生往往来自于直观的、生动的、具体的形象。多媒体的优势之一就是能借助语音、图像、影像、文字等媒体创设情景,对学生进行感官上的刺激,使学生得到情感的体验。语文中有许多优美的、令人心驰神往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篇目,就可以借助多媒体创设情境,引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对那些生活阅历不深、没有身临其境的中学生讲解半天,他也许无法理解,而借助于影视形象再阅读,就可以轻而易举的感受到诗句的音韵美和形式美。

(2)、增加趣味,激发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语文水平的提高离不开兴趣的培养。妙趣横生的动画、形象直观的插图、优美动听的音乐,为学生的口语表达创设了的情境。例如指导学生写“可爱的雪景”时,可以让学生观察了雪景后,再自然地用一句过渡句:“其实,还有许许多多漂亮的雪景,不信你们瞧!”“空格”键一按,屏幕上显示出许多雪景的图片。顿时,教室里沸腾起来,学生面对这些美丽的雪景,欢呼雀跃:“呀!这么漂亮!”教师紧接着问:“想不想给大家介绍?”“想!”学生的表现欲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了,个个跃跃欲试。这时教师再因势利导:“请你按刚才的观察方法加以观察,然后选一幅最喜爱的雪景向大家介绍,看谁描述的最形象、最生动。”鲜明生动、声情并茂的画面,把学生的思维紧紧地凝聚在小小的屏幕上,学生想说的愿望被充分调动起来了。这时教师再让学生同桌对说,分组讨论,互相交流,学生的话匣子一下被打开了,个个说得是心花怒放,这就为写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如果说语文课堂教学是一朵绽放的花蕾,那么多媒体教学就是一片锦上添花的绿叶,二者相得益彰,互为一体,给学生创设了愉悦有趣的情境,从而提高了语文的教学质量。所以说多媒体教学认知工具的课程整合无疑将是信息时代中占主导地位的课程学习方式,必将成为21世纪学校教育教学的主要方法。

二、多媒体辅助语文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多媒体辅助课堂教学有着传统教学无法比拟的优点,它不仅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而且对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是,如果多媒体教学手段运用不当,不仅达不到优化课堂教学的目的,还会产生许多副作用,从而影响教学效果。因此,要密切注意以下问题:

1、多媒体教学并不排斥传统教学的模式

多媒体教学手段是新生物,其课堂教学的直观性、趣味性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其进步性与优越性无可置疑,但其并不能完全取代传统的教学手段与方法,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广大教育工作者经过长期的课堂实践所总结出来的行之有效的一种教学模式,其教学经验、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是中国教育、乃至世界教育的几千年发展的结晶,具有一定的科学性与实用性。如果我们一味地去追求表面的奢华和大容量,一味地追求新颖和现代化,结果不是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就是搞得学生在课堂上顾此失彼,反而降低了课堂效率。我们在应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的过程中,要客观地考虑传统方面的因素,如传统的教师的板书、演示、讲解、指导、引导、学生讨论、理解、消化的过程和环节等,合理运用教学手段,使得教学效果达到最佳化。

2、要使多媒体教学与教学内容有机组合、突出重点与难点

《中小学教学软件审查标准》中规定,对于课件要从教学性要求、技术性要求和文档三个方面进行审查,其中教学性要求占据主要地位,它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我们在应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紧扣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借助其交互优势和视听优势,从听觉、视觉、空间等多种视听途径将抽象的、难以直接用语言来表达的概念和理论以形象的易于接受的形式呈现给学生,从而加强学生的听课效果、思维效果。因此应当避免只注重花俏的表现形式,注重大容量,注重课件中内容的全面性,课件中修饰的动画太多、图标太多、声音太多、显示窗口太多,最终导致课件的内容太多、太杂、太乱而主次不分的现象,因为这既淡化了主题,又分散了学生的精力。所以我们在遵循学生的心理特点、感知规律、注意规律和记忆规律的基础上,切合教学内容恰当地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更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导学情绪,恰到好处地化解难点、消除疑点,对个别的重点、难点知识以特殊的方式、特殊效果来激发学生的视觉、听觉,加强学生的听课效果,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正确灵活地处理好教师、学生、教材、媒体的关系

教育哲学家赫斯特认为:学习是行为的变化。所谓“行为变化”是指由于选择不同的策略处理相同的教材,就产生了不同的反映行为和不同的反应。因此,反映到有效教学中就是,教师应考虑怎样合理地运用不同的教学模式可以使得学生学到更深、更多和更广的知识。现代化课堂教学过程主要包含四个要素:教师、学生、教材、媒体。其中教师主导,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是知识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主动施教的知识灌输者;学生是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界刺激的被动接受者、知识的灌输对象;教材所提供的知识是学生主动建构的对象,而不是教师向学生灌输的内容;媒体是创设学习情境、学生主动学习、协作、探索、完成知识意义建权的认知工具,而不是教师向学生灌输知识所使用的手段、方法。整个教学过程要靠教师去组织,多媒体的应用要在教师的安排下逐步引入,要使多媒体发挥高效作用,取决于教师在教学中对具体教学环节的调节的控制。教学内容、选择的媒体是固定的,而学生却是多种多样的,当某些学生遇到某个教学难点或疑点时,若只用多媒体机械地重复,不能因人而异,不能深入浅出,教学效果往往大打折扣。这时若能穿插教师的讲解,随点随讲,随讲随映,这时会因教师语速、语气的不同,使学生有新的收获。因此在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之前,教师应作必要的讲解和启发,使学生知道看什么,怎么看,听什么,怎么听,在教师的精心指导下,引导学生思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主动地积极地从中获得知识,充分体现出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突出多媒体的辅助功能,决不能让多媒体简单地替代教师的授课。

4、运用多媒体教学时,要注意学习态度和方法的指导,加强教学反馈

研究表明,记笔记不仅可以控制学生的注意,促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而且有助于学生发现新旧知识的联系,因此教师在运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屏显的速度和时机,适时提醒学生主动记录摘要,培养他们思考和讨论问题的习惯,如果屏显时过快,学生没有思考、讨论和记录的时间,如果屏显时过早,当学生还没来得及思考和讨论时,答案和分析已经显示出来,学生已经没有思考和讨论的兴趣。在进行多媒体教学时,由于多媒体教学速度快、容量大,新学的知识难以在学生头脑中持久保留,这时应利用多媒体的交互性特点,增加课堂上即时反馈频率,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所学内容加以巩固和强化,取得成绩立即给予肯定,存在问题及时得到纠正。这样可以知道学生的掌握程度,也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优化。

5、多媒体课件的开发要具有科学性、技术性、教育性和必要性

随着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深入开展,多媒体教学课件的制作变得越来越迫切,我们通常喜欢用自己开发的课件,用得会更加得心应手,但在开发过程中必须注意课件的科学性、技术性、教育性和必要性。目前多媒体课件还处于开发阶段,有的课件虽然画面优美,技术性很好,但对教学内容的本质缺乏研究,缺乏教育性,缺乏创新意识,有的甚至发现有科学性错误,如果我们在制作或选用课件之前,没有透彻地研究教材,在课件中出现科学性错误或者教育性不强,会对学生产生误导,使学生兴趣迁移,分散学生注意力,降低了教学效果,多媒体的优点就会变成了缺点。

语文多媒体教学反思论文 篇5

内容提要:信息技术的发展对语文教育的影响是深远的,信息技术改变着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该对此加以科学的研究,在此基础上对学生进行引导,最大程度地发挥信息技术的积极因素。

在科技日益发达的今天,信息技术作为最先进的教学媒体,优于其他任何教学媒体,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恰当地运用网络多媒体来辅助教学,可活化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运用网络多媒体教学,激发学生情感,增强学习兴趣。

情感是教学过程的催化剂,它对课堂教学的优化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孔子曾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要使学生在语文课上成为乐之者,就应围绕教学目标,运用各种手段,进行多样、生动地引导,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情感,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使教学内容像淙淙山泉,流进学生心田。

如在《放小鸟》中教师在课的开始导入:小朋友,今天我们学习课文《放小鸟》。你们看这只小鸟已经飞进了我们的课堂。多媒体大屏幕展示:一只活生生的小鸟,闪动着大眼睛,美丽可爱。学生开始描述这是一只什么样的小鸟。教师在学生回答后说:课文又是怎样描写小鸟的呢?活动的、有色彩的小鸟以其特有的魅力闯入学生的视野,刺激着学生的心理,唤醒了学生的经验。学生会兴奋,头脑里有关鸟的经验表象会活起来。镜头与表象的碰撞,多媒体教学在激发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情感和兴趣上有独特的魅力。

二、发挥网络多媒体辅助功能,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我们凭借网络多媒体的技术、优势向学生提供了动画、图像、解说、文字、音乐等多种信息,使学生能通过电脑手段,观其境,闻其声,触景生情,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更准、更深地把握教学中的重点,突破难点。

在教学《桂林山水》时,学生对桂林山水的特点只能凭空想象,模棱两可。我就通过上网等各种途径搜集资料,把VCD转为GIF文件以及把下载到的图片等资料,通过多媒体软件的有机组合,再插入优美的高山流水的`音乐,让学生去观赏拔地而起的山:老人山、巨象山、骆驼山等,接着把学生带到清澈见底的漓江水边,跟着竹筏小舟置身于桂林山水的迷人的景色中,使学生能更形象地感受到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美景,仿佛身临其境,这样,学生对课文重点掌握轻松而又愉快。

又如在教学《烟台的海》时,为了让学生了解烟台的海有怎样的独特景观,用多媒体课件播放烟台的海的冬、春、夏、秋四个季节的不同景象和人们的生活情景。学生通过看课件感受烟台的海四季的特点,再通过朗读课文和教师的指导朗读很快就掌握了烟台的海四季的特点。

三、利用多媒体网络教学优势,点燃学生的创新之火。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因而创新教育是时代的要求,是素质教育的核心。语文教学是实施创新教育的一个重要的阵地。而多媒体教学作为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通过现代化教育技术的运用,增强了语文教学的新颖性、动态性、开放性。只要我们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多媒体的各种优势,就会为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提供充分的条件,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潜能的挖掘和发挥开辟广阔的天地。

1、激情设疑,丰富学生的想象力。想象力是创新活动的根本。想象是人们通过观察所得到的表象和已掌握的知识相结合的结果,也是人脑对已有的表象的再造加工而形成的创造新形象的过程,鼓励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就是加强了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多媒体融声、光、情、景为一体,具有声像并茂的特点,多媒体教学能借助文字、图像动画、音乐等信息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表象,形成坚实的想象基础。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激发情感,以疑活思,为学生提供了想象的领域,激活并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例如《秦兵马俑》这课时,学生借助数字化教学平台,看到了秦兵马俑的三维图像。学生们身如其境,知道了秦兵马俑的规模宏大,类型众多,个性鲜明学生们的思维处于积极的兴奋状态,再播放雄浑悲壮的《英雄》伴奏,闭眼静思,边听音乐边想象。这时,学生已有了创作的欲望,自觉地思考,大胆地畅所欲言,想象的空间已从秦兵马俑飞向秦始皇时期,从俑坑飞向兵戎想见的战场,这就是数字化平台教学诱发学生对现实情形的再造,对语言表达的推动力。在沸沸扬扬的讨论声中,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得到了升华,新世纪的责任感也更明确了。

2、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形成创新能力。

创新思维是创新能力的核心。它主要指的是具有主动性、独创性的思维方式,往往能突破习惯性思维的束缚,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其观点总是富有新的创意。传统的教学往往顺应学生的现有发展水平,直接影响学生的创造能力的培养。而多媒体教学通过极具新鲜感的程序设计,全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有助于学生在求知的过程中善于发现,乐意表达,走向成功;而快乐的情感体验反过来又能大大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

例如我在教学《九寨沟》一课之前,我事先将学生分成几个学习小组,布置好学习任务。让学生自己先阅读课文,然后在掌握的基础上从中选择一点,自己通过各种途径寻找有关资料,自己制作以九寨沟为主题的电脑小报,简单的九寨沟专题网页,或者用我形我速软件编一本课外阅读本《九寨沟》等。学生接到这个任务后,情绪都很高,他们以课文为出发点,通过各种途径搜集信息,自己设想,创作,还不断地调整修改,每个小组都交上了一份匠心独运的作业。其中有组同学制作的网页图文并茂,分别从九寨沟的地理位置、历史、传说、诗歌等方面作了生动的介绍,还配有了图片、影像等。由此可见,学生的潜能是巨大的,只等机会去发挥,去创造。通过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使学生的创造才能得以充分的展现,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成就感,发挥了学生的创造潜能,使他们的思维完全处于创造性的状态中,想象力也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形成了一定的创新能力。

四、运用网络多媒体,拓展阅读,拓宽教学空间。

大量、广泛地阅读是提高学生读写能力的有效途径,而校园网的建立也为我们师生提供了一个广阔的资源库。我通过Internet下载与课文相关的资料供学生阅读,也要求学生自己到电脑室去找、去读。以往要求学生读书,学生总觉兴趣不浓,而当我要求学生根据课文学习的需要,利用共享资源去自学课文,去Internet寻找、下载与课文有关的资料时,那色彩鲜艳的图画、优美动听的音乐、丰富多彩的内容,就深深地吸引了学生,唤起了他们学习的潜意识,真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学习效果明显提高,也真正落实了大语文观,拓宽了我们语文教学的空间。

如在学习《音乐之都维也纳》一课时,借助于网络环境,学生们可以欣赏到奥地利首都维也纳如诗如画的美景,欣赏到壮丽恢弘的交响乐,还可以轻松地观赏一段中华民族乐团在维也纳国家歌剧院演出的音像资料。至于课文中提到的那些响誉世界的音乐家如施特劳斯、海顿、莫扎特,他们可以通过网络瞬时来到学生们的面前,学生们要做的动作只是轻点鼠标。为了便于学生的学后交流,网络上的BBS留言版提供自由发言的平台,老师摇身一变,成为一名普通的网民,参与讨论,积极互动,创造出平等民主的网上家园,拓宽信息反馈,深化课文的理解。基于课文的学习,加上网络所提供的丰富的信息资源与独特的交流方式,为语文教学开辟了一片诱人的前景。

语文多媒体教学 篇6

作为基础教育的小学教育阶段的当务之急,必须真正实现由“教师为中心”向“学生为主体”的转变,彻底改变过去那种死读书、读死书的沉闷气氛,在教师的帮助下,积极主动地学习,充分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促进教育思想和观念的现代化。然而,在基础教育过程中,实施教育,实现教育教学目标的主渠道仍然是课堂。因此,必须通过运用教育技术手段,为学生创设非常形象、直观、生动的学习情景,调动学生的情感和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过程中来。努力达到看得见、听得进、学得会、记得牢、用得活的最佳效果。

本人长期担任中高年级的语文教学,为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增强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就如何运用多种媒体进行语文教学进行了多年的研究和探索,并逐步积累了一些经验和体会。以小语第六册课文《荷花》为例,简要地谈谈自己是怎样通过投影、录相、录音、插图和自制的投影片等多媒体的有机组合进行课堂教学的具体设想。

一、钻研教材,确定运用多媒体的组合进行教学的总体思路

多种媒体的综合使用,能将课文的内容以声感、形感、色感、动感直接作用于学生的感官,使其在学生的大脑里留下鲜明的形象。《荷花》这篇看图学文,是文坛巨匠叶圣陶先生的杰作。从个体看,荷花色香具全,姿态各不相同;从整体看,满池荷花挨挨挤挤,无风静态极美,有风动态更美。上飞蜻蜓,下游小鱼,意境如诗,犹如一大幅活的画,令人赏心悦目。根据本课教学要求,为了达到激发兴趣,深化认识,全面提高听说读写能力的教学目标,在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中采用多种媒体的组合使用:导入重插图,学文用投影,朗读用录音,在基本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借助自制的复合式抽拉投影片,体会静中有动、动中有静的美感,待到最后一教时播放荷花录像,这样循序渐进,带着学生走进教材,辅之以学生看听说想读练的训练,收到了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

二、指导观察、引导思考,通过对画面的认识去读懂课文

除了缺乏一阵风吹来之时的动感美景外,《荷花》的课文内容与配套插图的画面完全一致。用浅湿、明快、形象、生动的文字全面反映了图中的景物,蕴含着发自作者内心的喜爱赞美之情。我按照边走边看边想的观察顺序,引导学生通过对画面的认识初步读懂课文,做到心领神会。

三、把握重点,借助录像欣赏作者对荷花静态与动态的描写录像最大的特点在于画面连续、层次清楚、形象直观,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并可根据教学需要暂时定格,让学生尽情欣赏。为了突出课文重点,我有目的地进行二次定格:第一次定格在荷花的姿态上,让学生欣赏未开、刚开、全开的不同姿态,弄懂为什么“可以看作一大幅活的画”的道理,进一步理解了“一池荷花”的静态美;第二次定格在“一阵风吹来”时“满池荷花翩翩起舞”处,加上老师的穿插点拨,让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体会作者“忽然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并跟着一起舞蹈的情感变化,最后得出人人明白的结论:“满池荷花实在太美了!”全文的教学难点因此不攻自破。

四、自己动手,精心制作抽拉式复合投影片,加深学生对静中动的读后印象。投影具有直观性、形象性、灵活性、实用性、新颖性等特点,有利于教师传授知识,有利于学生智力的开发,有利于学生在连看带想的思维活动中的综合能力的培养,为此,我以原投影片蓝本,精心制作了蜻蜓、小鱼在满池荷花中上飞、下游的抽拉式复合投影片,渲染了人、景融汇一体的动态美。

五、录音适时,适时多次播放朗读磁带录音,让学生叫读过程中边欣赏边正音,发挥小语在普通话推广中的特殊作用。

小语朗读的磁带录音,其音色、音质、音准的程度,毋庸置疑地超过一般教师。特别是《荷花》这一篇课文,是百读不厌、越读越有滋味的名篇,充满诗情画意,只有通过朗读的强化训练,才能让学生在提高朗读水平的同时受到美的陶冶。为此,我多次适时地用磁带录音的播放替代教师的范读,让学生跟着试读、复读、跟读,收到了熟读成诵的即席效果。

作为探索,运用各种电教手段教学本课文已经尝试好多次,与过去采用的常规教学方法相比较,唯一的体会是有效地克服了“从书本到书本——教师死教、学生硬记,最后前教后忘记”的弊病。纵观小学语文教材,由于年级高低作者不同,体裁有别,文风各异,作为语文教师,必须潜心研究编者的编排意图,确定科学合理,符合教学实际的教学目标,根据不同的课型特点,大胆改革,锐意创新,进行各种电教方法的应用,彻底摒弃陈旧的教学方法,借此优化语文课堂教学效果,以走出高分低能的误区,向高效率、轻负担的方向发展。同时在电教的教学实践中,又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忌方法类同,要做到恰当选择。

二、忌千课一面,要做到常用常新。

三、忌一成不变,要做到灵活运用。

四、忌搭花架子,要避免为电教而电教的形式化倾向。

做到该用就用,而且一定要用好,不必用就不用,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倘若只追求表面上的轰轰烈烈,使用了却毫无效果,纯粹是教学上的时间浪费。为了电教而电教,往往会适得其反,甚至破坏了正常的教学常规。

多媒体与语文教学 篇7

1. 妙用多媒体,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多媒体的特点是图文声并茂, 能使学生以最佳状态投入学习。如教学《海燕》这首散文诗时, 多媒体显示勇猛搏击于惊涛骇浪中的海燕形象时, 立即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激起了学生的积极反应, 不少学生不约而同地发出惊叹, 对海燕的赞美之情油然而生。这样, 多媒体把无声的教材内容变得有声有色, 化静为动, 带着学生进入课文的情境之中, 学生对课文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很自然地步入积极思维的状态之中。

2. 妙用多媒体, 开启学生的智慧之门

有些内容比较枯燥抽象难以理解, 可以适时利用多媒体。教学《斑羚飞渡》时, 学生对飞渡的场景难以理解, 而这恰恰是课文的重难点。于是我就采用了动画的形式再现了斑羚飞渡的情形, 当看到小斑羚在老斑羚背上一蹬, 纵身跃到对面, 老斑羚却葬身悬崖时, 面对这生离死别的悲壮场面, 学生无不为之感动。这样使学生迅速进入动态的教学环境, 同时, 课文的重难点也在不知不觉中巧妙地化解了。

3. 妙用多媒体, 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适当地运用多媒体启发学生的灵感, 激发学生无穷的想象力。如教《木兰诗》时, 播放带有Flash动画的歌曲《花木兰》, 洪大的场面、如宏的气势、优美的意境, 自然使学生体会到花木兰所处的时代背景, 使花木兰形象更加丰满、完美。

4. 用多媒体, 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利用多媒体, 可以适时地补充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资料, 声音、图像, 可以随时插入展示, 45分钟可以发挥其最大价值。如在教《故乡》一课时, 在启发学生思考回答中年闰土与少年闰土对“我”和对生活态度等方面有何变化以及变化原因的基础上, 教师投影显示出完整的板书设计。这样既减轻了老师的负担, 又提高了课堂效率, 还能使学生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

巧用多媒体使语文教学更具语文味 篇8

什么是多媒体?狭义的概念专指融合两种以上“传播手段、方式或载体”的、人机交互式信息交流和传播的媒体,或者说是指在计算机控制下把文字、声音、图形、影像、动画和电视等多种类型的信息,混合在一起交流传播的手段、方式或载体。

随着现代教学手段的普及,如何让课堂跟随时代的发展,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多媒体能够更好地为教学服务,就成了摆在教师面前的问题。一些教师不顾教材内容与学生实际,为了使用而使用,为了展示而展示。这样脱离了教材实际,脱离了语文课堂,使课堂显得“热闹纷呈”,但一片“繁华”过后学生并没有真实的语文体验与感受,更没有语文能力的提升。这不是人们想要的语文课堂,也不是教改的意图。那什么是人们期望的语文课堂呢?怎样让学生有扎实有效的收获呢?这就需要语文课堂具有“语文味”。

所谓语文味,即“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在主张语文教学要返朴归真以臻美境的思想指导下,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丰富学生的生存智慧和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为宗旨,以共生互学(互享)的师生关系和渗透师生的生命体验为前提,主要通过情感激发、语言品味、意理阐发和幽默点染等手段,让人体验到的一种富有教学个性与文化气息的,同时又生发思想之快乐与精神之解放的,令人陶醉的诗意美感与自由境界”(语文味教学流派创立者和核心人物程少堂)。

语文味是语文教学的灵魂,那么怎样将两者有机融合,使多媒体的应用能更好地表现语文味呢?

首先,语文教学是要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学生的人生感悟,积累生活中的智慧,培养语文素养为前提。语文素养,其概念是指学生在语文方面表现出的“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学识、能力、技艺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丰富内涵,是《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的一个核心概念。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一年级《春雨的色彩》时,在课件的设计上,找到蒙蒙春意图,再插入《小雨沙沙》这首歌,学生一定会被教师营造的画面所吸引,然后提出春雨色彩的问题,学生自然会从书中寻找答案。另外,这篇课文生字较多,可以制作闪卡等形式让学生来读。这样就活跃了课堂氛围,提高了课堂效率。

其次,“语文味”应该是诗一样语言的表达,体会其中的诗意美景。这就需要教师去想方设法营造诗意境界,让所有人能融进其中。诗意语文创始人王崧舟老师在教学时特别注意意境的营造和语言的诗意美感与境界。如在教学《枫桥夜泊》时,课件的背景选用的是淡淡的水墨枫桥,营造怅然意境。接着用陈小奇《涛声依旧》中描写无眠钟声的诗句,以及一系列古人描写有关枫桥钟声的诗句,刷红了有关钟声的语言,让学生感受那孤寂的钟声。接着是配合《空》的乐曲看着寒霜初上的寒山寺背景感受诗文语言。随着“寒山寺钟声”的响起,学生再一次吟诵诗句,感受诗人心境。然后伴随者《梅花三弄》的乐曲让学生感悟:“这钟声仿佛在说:张继啊张继……”最后,伴随一轮圆月的画面出示一系列思乡的诗句,让学生感受思乡之切,再回到课前那组“寒山钟声”诗句,让学生更深刻体会诗人的心境,感受诗句语言的深邃。意境的美、语言的美尽在其中!

再次,语文课堂应该使学生体验一种感觉,让其拥有兴奋的感觉,体会其中的魅力。如在教学《安塞腰鼓》时,先让学生初步感知文本语言,再介入一段震撼人心的视频,让学生体会那“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烁的瞳仁儿;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这时学生的读自然就会有了激情。最后一段表现鼓声高潮的文字,让学生看着那充满激情的画面,耳畔慢慢地、由远及近地响起动人心魄的鼓点,那气势自然就会融入其中,师生就会共同进入那场景之中,语言也自然会深入学生心中。

再者,具有“语文味”的教学应该是先融合了教师自己的生命体验,再让生命去感染生命,让学生也拥有了自己的体会。在教学冀教版五年级作家作品单元“走近李白”时,通过设计诗文闯关的游戏(诗文用行楷加粗显示),让学生再次了解李白,感悟诗仙名句,接着就是通过师生诵读诗篇来展示对诗文的理解。最后用自己感悟写的藏头诗作为结尾:“诗就诗成泣鬼神,仙风仙骨谪仙人。太歌虽已羽化去,白也诗魂万古存。”这样学生也就能深切感受到李白的风骨与成就。

然后,“语文味”还要能通过学生的情感触动和对文本语言的品读等来获得。如王崧舟老师在教学《与象共舞》时,在开始的语言学习、语句体验、关键词引领时就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在泰国人与象的和谐相处。在此基础让理解“与……共舞”这样句式的含义,再接着延伸,让学生练习表达,这样学生的语言表达也得到提升。

最后,“语文味”是文本、教师、学生、教学手段以及多媒体使用等教学要素在教学过程中动态形成的一种和谐的整体美,因此“语文味”还包含了教师的教学个性和学生的学习个性、教师的教学激情和学生的学习激情。这就意味着:如果缺乏这些个性因素,仅仅教出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也不一定有语文味,或者说语文味不一定浓。

在教学《黄山奇石》时,可以采用分层推进的学习方法。教材设计颇有心意,第一层有图有文,介绍了“仙桃石”“猴子观海”和“仙人指路”,学生读文读图;第二层有文没图,学生感知文字,想象“金鸡叫天都”;第三层没文没图,只有一些奇石名字,就可以让学生通过笔来写出文字、画出图画,在多媒体上展示,这样就交流了想法,展示了独特的感悟。

心理学家特瑞赤拉做过两个著名的实验。一个是关于人类获取信息的来源的实验,他通过大量的信息收集证实,人类获取的信息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还有3.5%来自嗅觉,1.1%来自触觉,1%来自味觉。多媒体课件的使用既能让学生有直观感受,又能获取语言感悟,这样会让学生更多更全面地获取信息。另一个是关于知识保持及记忆持久性的实验,结果是人们一般能记住自己阅读内容的10%,自己听到内容的20%,自己看到内容的30%,自己听到和看到内容的50%,在交流过程中所说内容的70%。所以,通过多种感官刺激获取的信息量的保持大大优于单一刺激获取的信息。

多媒体课件的使用正是利用它形象生动的画面、悦耳动听的音乐、所创设的情景,来刺激学生的视觉、听觉,使学生的兴趣得以激发,知识得以感悟和保持,情感得以熏陶。因此,现代技术引领下的语文教学,应该让文本中所体现的语文味在教师的感悟理解下,引导学生去丰富人生经历、文化阅历和生命感悟与积淀,引导学生在自己的感悟空间中去体会、品鉴文本,产生对文本的文体、情感和语言的认同与欣赏,能产生较强的阅读欲、创作欲。经过这样长期的濡染,学生的语感和美感就会自然形成,同时还会触发学生的创作灵感,涵养学生优美的文化气质和文化修养。学生也就具有了获取人生幸福的能力和素养。

参考文献

[1]程栋.实用网络新闻学[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上一篇:香水调查报告下一篇:比较政治学读书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