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的物理教学计划

2024-10-0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初中的物理教学计划(共7篇)

初中的物理教学计划 篇1

课程标准在学习的过程中会给教师的理解带来一些模糊性, 因为它的表达范围太过广阔, 因此, 一线的教师会对内容标准中的一些词语很难理解。在理解物理课程的目标方面, 有许多教师会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例如, 对教学目标的分解技术的本领比较弱, 对于大多数的教师来说, 根本不懂得一个行为目标可以分解成多少的要素内容。在备课的过程中也存在较多的问题, 例如, 在网络上是我现成的教学目标, 而不会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基本的教学目标。

据资料显示, 我国现在的课程标准教学目标编写得太过宽泛, 教师使用起来比较生疏, 难以抓住其中的要义。做好基于“上海市物理课程标准”的常态教学, 不仅是物理课程实施的必然要求, 同样也是基于标准的学生学业评价的客观需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 既需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 又需要兼顾我国的课程标准, 以便使得学生在学习完课程之后达到最好的效果。所以, 上海的教师提倡教学目标的简单化, 从简单的教学目标入手来让学生在轻松快乐的过程中更好的学习到所要学习的知识。

2.基于物理课程标准的初中物理教学方法

(1) 教师在教学中要由简到难“优化教材”。比如, 在上海版的物理教材中有这样的一节课中介绍了“运动和力”。它是这样来安排课程结构的:机械运动、直线运动、力、重力、力的合成、二力平衡、惯性、牛顿第一定律。教材所采用的学习过程并不是像传统的教学方法一样, 先学习机械运动、直线运动、力的定义之后再学习力的大小和方向, 而是在实践认知中将物理的知识传输给了学生。

在认识力的过程中, 可以将认识分成四个方面, 一是需要学生简单的认识“机械运动、直线运动”;二是引进“力”的概念;三是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认识力的作用;四是通过归纳使学生所学习的内容得到巩固。这样的教学内容安排的井然有序, 学生在学习完一章之后继续用同样的方法学习另外一章, 章章递进, 让学生在心中建立一张巨大的学习网络结构图。学生在学习完整本书之后再次测验教学效果, 是非常有效的。

(2) 观察实验为基础, 关注物理探究的本质内涵。通过实验探究的方法, 在实验中学习物理科学知识是非常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 可以让学生在动手实践的快乐中逐渐体验到学习物理的乐趣。例如, 在学习凸透镜成像原理这个知识点的时候, 学生学习的过程中会感觉有许多的困难需要解决, 这节课对于学生来说, 难度相当的大。因此, 在这节课的学习过程中, 可以通过探究完成对本节课知识点的掌握和学习。教师可以以教室为地点, 通过观察窗外的物体为线索, 通过倒影成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再让学生经过自己动手操作之后, 慢慢掌握调节物体成像的要领, 在实践过程中明白和理解“成倒立放大像”的条件, 学生以这个为线索作为实验的数据, 最后再次动手实践验证实验是否成立。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可以归纳出凸透镜成像规律, 从而学习到本课的最核心的知识。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 不是简单地重复规律, 而是在实践的过程中掌握规律, 运用规律。

(3)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发展个性特长。为了让学生更快地接受学习的新知识, 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创新的能力, 教材合理安排了综合探究课程, 学生可以通过选中的一个或者两个自己感兴趣的作为自己的综合实践活动内容。

这样学生不仅掌握了科学的物理知识, 还在快乐中接受了新的学习内容。

在上海的物理课程标准中, 专家们经过多次的探讨和研究, 将面向所有学生改成了学生在快乐中全面的发展。课堂不再是死气沉沉的课堂, 而是一个充满生机的地方。在物理课程中蕴藏着丰富的科学思想和人文精神教育的因素, 希望教师能引导学生, 挖掘更多的教育因素教好学生。

摘要:在物理学习的过程中, 物理课程标准非常的宽泛, 这在教学过程中会造成教学目标的过于模糊。本文根据教学过程中的典型案例, 详细的地介绍了物理课程解决问题的策略, 以期为奋斗在教育岗位的教师提供有效的启发。

关键词:初中物理,课程标准,教学

参考文献

[1]张小红.新课改下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合作学习策略探讨[J].现代经济信息, 2009 (10) .

初中物理教学中的物理模型 篇2

一、物理模型在教学中的作用

建立和正确使用物理模型可以提高学生理解和接受新知识的能力。例如,我们在运动学中建立了“质点”模型,学生对这一模型有了充分的认识和足够的理解,为以后学习质点的运动、万有引力定律、物体的平动和转动,以及电学中的“点电荷”模型、光学中的“点光源”模型等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使学生学习这些新知识时容易理解和接受。

建立和正确使用物理模型有利于学生将复杂问题简单化、明了化,使抽象的物理问题更直观、具体、形象、鲜明,突出了事物间的主要矛盾。建立和正确使用物理模型对学生的思维发展、解题能力的提高起着重要的作用。可以把复杂隐含的问题化繁为简、化难为易,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中学物理中常见的物理模型

物理模型是物理思想的产物,是科学地进行物理思维并从事物理研究的一种方法。就中学物理中常见的物理模型,可归纳如下:

1.物理对象模型化。物理中的某些客观实体,如质点,舍去物体的形状、大小、转动等性能,突出它所处的位置和质量的特性,用一有质量的点来描绘,这是对实际物体的简化。当物体本身的大小在所研究的问题中可以忽略,也能当作质点来处理。类似质点的客观实体还有刚体、点电荷、薄透镜、弹簧振子、单摆、理想气体、理想电流表、理想电压表等等。

2.物体所处的条件模型化。当研究带电粒子在电场中运动时,因粒子所受的重力远小于电场力,可以舍去重力的作用,使问题得到简化。力学中的光滑面;热学中的绝热容器、电学中的匀强电场、匀强磁场等等,都是把物体所处的条件理想化了。

3.物理状态和物理过程的模型化。例如,力学中的自由落体运动、匀速直线运动、简谐运动、弹性碰撞;电学中的稳恒电流、等幅振荡;热学中的等温变化、等容变化、等压变化等等都是物理过程和物理状态的模型化。

三、物理模型在教学中的运用

1.建立模型概念,理解概念实质。概念是客观事物的本质在人脑中的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是抽象的、理性的。要想使客观事物在人脑中有深刻的反映,必须将它与人脑中已有的事物联系起来,使之形象化、具体化。物理模型大都是以理想化模型为对象建立起来的。建立概念模型实际上是撇开与当前考察无关的因素以及对当前考察影响很小的次要因素,抓住主要因素,认清事物的本质,利用理想化的概念模型解决实际问题。如质点、刚体、理想气体、点电荷等等。学生在理解这些概念时,很难把握其实质,而建立概念模型则是一种有效的思维方式。

2.认清条件模型,突出主要矛盾。条件模型就是将已知的物理条件模型化,舍去条件中的次要因素,抓住条件中的主要因素,为问题的讨论和求解起到搭桥铺路、化难为易的作用。例如,我们在研究两个物体碰撞时,因作用时间很短,忽略了摩擦等阻力,认为系统的总动量保持不变。条件模型的建立,能使我们研究的问题得到很大的简化。

3.构造过程模型,建立物理图景。过程模型就是将物理过程模型化,将一些复杂的物理过程经过分解、简化、抽象为简单的、易于理解的物理过程。例如,为了研究平抛物体的运动规律,我们先将问题简化为下列两个过程:第一,质点在水平方向不受外力,做匀速直线运动;第二,质点在竖直方向仅受重力作用,做自由落体运动。可见,过程模型的建立,不但可以使问题得到简化,还可以加深学生对有关概念、规律的理解,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总之,由于客观事物具有多样性,它们的运动规律往往是非常复杂的,不可能一下子把它们认识清楚。而采用理想化的客体(即物理模型)来代替实在的客体,就可以使事物的规律具有比较简单的形式,从而便于人们去认识和掌握它们。建立正确的物理模型可使我们对物理本质的理解更加细致深入,对物理问题的分析更加清晰明了。所以,物理模型在教学领域有着重要的价值。

初中的物理教学计划 篇3

反思

篇一 : 高中物理课堂教学反思

高中物理课堂教学反思一:高中物理新课程课堂教学反思与教学设计

人教版《物理必修1》第二章 匀变速运动的研究

运动的描述

经历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实验研究过程,理解位移、速度和加速度,了解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体会实验在发现自然规律中的作用。

能用公式和图像描述匀变速直线运动,体会数学在研究物理问题中的重要性。

2.《课标》研读

知识性行为动词2个;技能性行为动词1个;体验性行为动词3个。由此不难看出,新课程在重视知识的同时,更加强调学生的体验过程。

教材中安排了两个活动一个讨论交流,即:活动1“飞机跑道的设计”;活动2“飞机制动系统的设计”;讨论交流“一起交通事故的分析”。“设计”两个字反映出编者意在把学生放在自主学习的位置,活动中要求学生“1.画出设计分析草图;2.写出设计依据的公式;3.算出你的结果”。也适合对学生进行过程和方法的训练,如果在加上“4.拿你的设计方案和同学交流”,就多了一个探究要素。因此,这节课不应该是一节普通的习题课,而应该是一节应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探究课。

考虑到活动1和活动2本身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学设计中将讨论交流“一起交通事故的分析”等内容作为后续课程,旨在突出重点,分散难点。

学生对匀变速运动有一些了解,但是解决问题对规律的应用和理解仍有较大的困难。

本节的内容是应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探究和解决实际问题。教材给出的实例比较典型,但是略显平淡。为此,我们在教学中特别选择了当年震惊世界的“协和飞机失事”事件为线索,设置问题情境,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和热情。通过独立思考、交流讨论,让学生体会应用物理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和方法。教学过程中力求体现新课程的教学理念,落实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在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应用中深化对规律的理解和认识。

2.尝试运用物理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

1.在探究活动中体会用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解决问题的一般过程和方法。

2.使学生在对设计结果的分析、论证和交流中,尝试经过思考发表自己的见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创设真实的、富有震撼力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热情。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进一步领会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性。

3.通过“协和飞机失事”原因的分析,使学生领悟细节决定成败,提高责任意识。

用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和方法

将实际问题转化为物理模型

探究讨论、分析讲解

教材、ppt课件、有关视频资料

第一环节:通过“协和飞机失事”视频的演示,创设问题情境,强化感官与心灵体验,激发学生对飞机起降问题的关注

赋有“空中骄子”之称的协和超音速飞机是由英国和法国联合研制的一种超音速客机,它的最大飞行速度可达2.04马赫。

1969年10月1日,协和飞机首次超音速飞行; 2003年10月24日,协和式飞机退出了商用飞机的历史舞台。

2000年7月25日,协和客机AF4590班机在法国戴高乐机场进行起飞,当起飞速度达到328km/h时,飞机接到塔台传来消息飞机尾部起火。但是,机长还是拉起了飞机。飞机于起飞后约2分钟爆炸,坠毁于机场附近,这场悲剧造成了113人丧生。

教师:让我们把沉重的心情化为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来研究下面的问题。

第二环节:通过对〖问题1〗的探究和讨论,体会用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解决问题的一般过程和方法

〖问题1〗飞机跑道的设计

请你设计一种飞机跑道,给一种特殊类型的喷气式飞机使用。

该飞机在跑道上滑行以a=4.0m/s2恒定的加速度增速,当速率达到85m/s时就升空,如果允许飞机在达到起飞速度的瞬间停止起飞而仍不会滑出跑道,且能以大小为5.0m/s2的恒定加速度减速,跑道的长度应当设计为多长?

1.画出设计分析草图

2.写出设计依据的公式

3.算出你的结果

4.拿你的设计方案和同学交流

独立思考 ——发现问题

交流讨论 ——修正设计

设计展示 ——规范要求

第三环节:通过对〖问题2〗的讨论分析,深化对研究方法的理解和掌握,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悟知识的运用价值

〖问题2〗协和号AF4590班机的机长为什么还是拉起了飞机?有关数据:法国戴高乐机场跑道的总长度为4000m,飞机起飞时的加速度约为2.1m/s2,降落过程中加速度大小能够达到约1.4 m/s2,飞机拉起时速度已达到328km/h。

学生通过计算分析,得出结论:此时速度达到328km/h,飞机已经跑了2000m,如果此时采取制动措施,还需跑出3000m才能停下来。因此,在地面减速已经不可能了,于是机长拉起了飞机。。。

第四环节:通过对〖问题3〗和〖问题4 〗的思考和讨论,引出飞机的制动系统设计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巩固用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解决问题的方法

〖问题3〗为了避免AF4590班机空难的发生除了延长跑道长度外,还可以采取什么方法?

学生讨论得出结论:增大飞机的制动加速度。

〖问题4〗喷气式飞机的制动系统设计

机场跑道长为2500m,喷气式飞机以恒定的加速度a=3.5m/s2增速,当速率达到95m/s即可升空。假定飞机在达到此速率时因故要停止飞行,设计出的喷气式飞机的制动系统至少要能产生多大的加速度。

学生分析计算,得出结论。

第五环节:通过协和式AF4590班机失事的原因的分析,使学生领悟细节决定成败,提高责任意识

协和式AF4590班机失事的原因

事故调查结果表明:AF4590班机在进行起飞时,辗过了跑道上另一架美国大陆航空公司的DC-10班机脱落的小铁条,造成爆胎,而轮胎破片以超过音速的高速击中机翼中的油箱,之后引发大火。

教师:你从中悟出什么道理?

协和式飞机为什么退出了商用客机的历史舞台?

高能耗、高燥声、载客量少、安全性……

教师:人类在追求高速度与保护环境两者之间应该做出怎样的抉择?

第二代协和飞机将于2017年上天 载客能力达250人。

教师:让我们关注它吧!

第六环节: 通过师生互动归纳出用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解决问题的一般过程和方法

〖小 结〗用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解决问题的一般过程和方法。

将实际问题转化为物理模型;

画出物理过程的分析草图;

运用物理规律和方法,分析计算得出结论。

教师:你可以使它更加完善吗?

汽车的制动加速度是保证行车安全的重要指标,请你尝试设计一种测定汽车制动加速度的方法。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是我们高一物理备课组集体完成的。在物理课堂教学中,为了实现三维培养目标,课堂应该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平台,为了搭建好这个平台,就需要从创设一个好的问题情景入手,尽可能使学生获得强烈的、深刻的、真实的、有生活与社会意义与价值的体验。

在本节课的教学实践中,“协和飞机失事”的视频对学生产生了极大的心灵震撼,这种体验使他们更加主动、热切地投入问题的探究。在真实的情景中,利用所学习的知识与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强化了知识的实际运用意义与价值感悟。课堂上学生们以较大的热情认真思考,积极交流,实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针对高一新生的特点,教学中特别注意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良好习惯和解决问题的规范方法。

但是,随着学生自主活动的增多,课堂的组织略显松弛,对学生设计的展示和交流有些不足。

新课程的实施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搭建了一个更大、更坚实的平台;同时,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教师的发展提供了新的空间。面对许多困惑,我们只有不断地学习和实践,才能“站的更高,看的更远”。在给学生创设“体验课堂”的过程中,也体验着创新、创作的快乐。

高中物理课堂教学反思二:高中物理课堂教学反思

我经历这么多教学坎坷,我对教学理念,物理教师专业化的发展要求有了一定的领悟.曾经年少爱追梦,一心只想往前飞,踏遍千山和万水,一路走来不能回,而今才发现,一个人,不仅要低头赶路,还要学会遥望远方,更应仰望苍穹,走走停停,回头望望,不断反思总结,为下一段路的风兼程而养精蓄锐。

一、作为二十一纪的教师要转变自己的角色,以学生为主体。新课改要求教师要注意三维目标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特别要求教师注意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理解和应用,要求教学中要有情感,要有对学生的评价和激励。要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注重实践活动,理论联系实际。这样的课堂才显得“有血有肉”,“充满生机”,才会激起学生无穷的学习欲望。

二、作为物理教师,不仅应该具有丰富扎实的学科专业知识,而且还要有较高的专业应变能力和专业情感。新课程对物理老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课堂教学目标已从过去的“学会”转变为了“会学”,而学生的终生学习能力直接来自于教师的合理指导。这便首先对教师自身的学习能力提出了相应的要求。教师要想教好学生,首先得自己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潜移默化的将这种能力传授给学生。

三、作为新课改环境下成长起来的教师,应该懂教育学、心理学,掌握高中学生的认知心理和接受知识的过程与特点。高中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思想不够成熟,在某种程度上情感的波动对学习的影响较大,而且这时的学生也非常渴望老师的理解、鼓励和关怀。因此,我们应该有健全的专业感情,真心去关爱学生,理解学生,走到学生中去,多和学生交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这样学生就会喜欢你这位老师,更会喜欢你这门学科了。这也就是所谓的“感情投资”了,回报要比付出大得多。

教育以学生为本,关注生命,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所以教育教学是一项系统工程,一脉不和,周身不畅,我将继续不断反思提练,争取最终上为理论,从而更有效的指导我的物理教育教学工作。高中物理课堂教学反思三:高中物理有效课堂教学的反思

实施有效的物理课堂教学,首先就要明确物理学科的思想:把复杂问 题简单化,简单问题理想化,理想问题模型化,模型问题具体化。其次明确物理教学的任务:在课堂上播撒一种思想,收获一种行为;播撒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撒一种习惯,收获一种人格;播撒一种人格,收获一种命运。

有效物理课堂的教学,首先取决我们老师对课堂上应做什么作出正确的决定;其次取决于我们如何实现这些决定,课堂上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其中也包括对人对已的情感,态度和价值等心理成份。有效的物理课堂教学应从平面走向立体,从单元走向多位。高中物理教学不仅应该重视科学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而且还应该重视对学生终身学习愿望、科学谈究能力、创新意识以及科学精神的培养。有效的物理课堂教学应该重视知识的传承,但应改变过分强调知识传承的倾向。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我对有效课堂教学谈以下几点看法:

1、重视培养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通常仪器简单、现象鲜明直观的演示实验、或能使学生多观察、多动手的学生实验,利用设悬念、摆疑点、设置矛盾的方法,可以激发起学生的兴趣;而根据教材举出一些生动、直观、新奇的现象,也可以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如,苹果为什么落向地球?如果抛出的石块速度足够大,还会落向地球吗?在光滑的平面上,一只蚂蚁能推动一个很重的铁块吗?在雪地上开车时为什么速度不能太大?如果太大会有哪些危险?有哪些方法可以辨别一根木棒哪头是树根?在此基础上再不失时机地设法强化、巩固学生的兴趣。

2、让学生在活动掌握物理知识

教师在组织教学中要让学生听中学、做中学、听懂以后做出来、做好以后说出来。教师教学中要“敢放”“能收”。新课标下要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就高中阶段的学生所研究的题目来说,结论是早就有的。之所以要学生去探究,去发现,是想叫他们去体验和领悟科学的思想观念、科学家研究问题的方法,同时获取知识。所以教师要相信学生的能力,让学生在充分动脑、动手、动口过程中主动积极的学,千万不要只关注结论的正确与否,甚至急于得出结论。

学生实验及有趣的小实验,也是现实生活的一部分。我发现,学生对实验的兴趣是最大的,每次有实验时候,连最不学习的学生也会目不转睛的看着实验,物理教材中有许多学生实验及有趣小实验,既生动又形象,能使学生在分工合作,观察、记录、分析、描述、讨论等过程中获得与概念、规律相联系的感性认识,引导学生探索新知识。千万不要因实验仪器或教学进度的原因放弃实验,而失去一个让学生动手的机会。有趣小实验更能发挥这种作用。例如在讲惯性一节时,我先给大家演示一下惯性小球的实验,然后让他们自己做一下,来体会一下,把笔或者文具盒放在一张纸上,迅速抽出纸张时发现放在纸上的物体并没有随纸一起运动,再一次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迫使其回到课本中找到答案。再如将重心时,拿来一根木棒,然学生开办法找出那头是树根,然后当堂动手找出。激发他们探究新知识的积极性,让教学内容事先以一种生动有趣的方式呈现出来,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感觉器官,营造一个宽松愉悦的学习环境,使学习的内容富有吸引力,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讲授声音的发生时,可让学生用手摸摸自己的喉咙,让学生惊奇的发现原来每天都听到的声音是由声带的振动而产生的等等,这样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在掌握物理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了解这些知识的实用价值,懂得在社会中如何对待和应用这些知识,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和应用能力。

3、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

有效物理课堂教学离不开启发讲授式、实验探究式、小组合组式、自主学习式、科学研究式等多种教学方式。孔子在《论语》中指出了“悟”的边缘状态是“愤”、“悱”。说出了启发教学的精髓。通过启发让学生达达“愤悱”的状态:“心求通而尚未通,口欲言而未能言”。探究式教学有多种形式,灵活运用,把握好提出问题这个要素,让问题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成为课堂的中心。爱因斯坦讲:“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通过灵活多样的教学让学生经历真实的学习过程,一堂有效的物理课,必须使所有学生都经历“真实的学习过程”。“真实”,体现在学生从不懂到懂、不会到会、模糊到清晰、错误到正确、失败到成功的过程之中;体现在教师的循循善诱、真诚帮助、严格要求和规范训练的方法之中;体现在学生不同方法不同过程的交流、不同思想不同观点的碰撞和怀疑、争论、发散、统一以及自圆其说之中;体现在教师真情实感的批评和表扬之中;体现在学生有充分的时间独立思考、有个性的语言表达和有胆魄的对一切权威的否定之中;体现在教师机敏地捕捉动态生成的教育教学资源,对预设教案的必要调整和舍弃之中。真实的,才是最美的、最精彩的。

4、发挥多媒体技术在物理课堂教学中的优势。

创建物理情景、渲染气氛,增强学生求知的兴趣。在课堂教学中合理借助于多媒体技术,可以轻松的引领学生进入直观、形象、甚至虚拟的场景,使学生犹如身临其境,学习兴趣倍增。如在讲授 “曲线运动”这一节时,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播放过山车情景来引入新课,学生会被刺激的情景深深吸引,有的还会想起自己的亲身经历,有的还会以后去试试。教师适时提出问题:在高处,为什么过山车在轨道的下面也不掉下来?其中包含了什么物理道理?这样可启发学生的思维,教师再结合其他生活中的例子,指导学生思考提出假设,这会给学生产生难以忘怀的印象,从而加深对光沿直线传播的认识。

5、重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利用猜想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猜想的过程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思维发散过程,通过猜想力的锻炼和培养,激发和保持学生研究物理问题的浓厚兴趣和欲望,从而使学生自觉地、积极地去探求物理知识。这对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能起到重要作用。

利用猜想可以提高学生的分析力、观察力、操作力和其他方面的技能,启发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可以使物理教学过程变成学生积极参与的智力活动过程,锻炼和培养了学生的概括能力、探讨研究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为创造力的孕育、萌发创造了条件。

总之。一堂有效物理课的教学,需要有丰富的“知”和“识”,“知”和“识”是黄金搭挡,只有“知”,而没有“识”,那只能是个容器,所学的东西不能内化为自己的血液,只能是一种外加的累赘,有了“识”,才能化死为活,化古为今,为我所用,更要有真挚的情感与探索体验,这是任何时候评价有效物理课堂教学的底线。检验的标准就是学生的接受程度与效果。在课堂上,主要考查学生有无切实掌握这些知识,并将这些新知识纳入自己原有的知识体系中融会贯通。这本身也是一种能力。同时,还要了解获得知识的过程,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否积极主动地跟进、共鸣和投入,每一个学生是否在原有基础上得到了尽可能大的进步与发展。在致力于面向全体学生的同时,是否能使“优等生”“吃得饱”,让“暂困生”“吃得了”,真正学有所得,各有发展。要充分开展课堂有效教学,一切要从教学的实际出发,顺应学生的学情、讲究实效,正确处理好教、学、练关系,灵活运用各种教学策略和手段,采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全面有效的提高课堂效率。篇二 : 高效课堂理念下的高中物理教学反思

教师反思不是对教学过程的回顾,而是对教学各个环节进行解剖、分析,找出问题,发现不足。实践证明,教学反思是教师获得专业化发展的有效途径,是成为研究型教师、学者型教师的必由之路。本文就此谈谈自己的几点认识。

何谓教学反思呢?教学反思就是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行为,是教师对教学行为和教学活动进行批判的、有意识的分析与再认证的过程。而高中物理教学反思就是一种以追求物理教学实践合理性为目的,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发现、思考、解决问题,对教学行为和教学活动进行批判的、有意识的分析与再认证的过程。“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贻”。这句话对日常教学工作有深刻的借鉴意义。反思是面对问题和困惑,经过分析、假设、推理与检验而最终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是否善于对教学问题进行反思,已成为衡量优秀教师的主要标准。

那么,物理教师在教学中应从哪些角度来反思教学才不会舍本逐末呢?下面结合我的教学实践,谈几点不成熟的认识体会,以飨同行。

1.转变物理教学理念的反思

教学理念是教学行为的理念支点,新课程背景下,物理教师应该经常反思自己或他人的的教学行为,及时更新教学理念。新的教学理念认为课程是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个因素的整合。教学是一种对话,一种沟通,一种合作共建,而这样的教学所蕴涵的课程文化,有着鲜明的和谐、民主、平等特色。那么,在教学中如何体现新的教学理念呢?即在教与学的互动活动中,要不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的学习的习惯,提高他们独立思考,创新思维的能力,要转变教学理念,历史和社会教师应加强对历史与社会教学理论的研习,如《物理教学》、《中学物理教学参考》等杂志开辟的一些栏目的讨论文章对更新教学理念有着许多帮助。

2.对教材的解读与处理的反思

教师要上好课,起作用的因素很多,但其中最重要也是最基础的因素是教师对教材的正确解读和巧妙处理。正好比感人的话剧,首先要有感人的剧本;动听的演唱,首先要有动听的词曲。杰出的上课,需要充分的备课。学生不同,教师不同,教师对教材教法的理解就不同。教完一节课,教师要及时回头望一望,认真想一想:概念怎样阐释的,公式怎样分析的,习题怎样处理的,对教材的解读是否到位?新知识与学生原有的认识结构是否建立了联系,学生的认识结构有无欠缺?若有,这些欠缺是如何造成的,如何尽快补救。例如,在教学《向心力》中的圆锥摆,我设计教学内容,按教材中设计了演示实验,由于实验装置比较简单,但实验的过程中做成圆锥摆比较复杂,教学效果并不理想,课后反思时,能把实验改进一下就好了,我就决定把这个实验用课件在大屏幕上展示,由学生自己模拟动手。课件模拟过程逼真,学生很快就能自己得出“向心力由重力和绳子的拉力的合力提供,也可以是绳子的水平分力来提供”的实验结论。这样既方便操作又容易观察,效果非常好这也体现了,教师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教学理念。在这一过程中,我还发现了,学生们的想象力都非常丰富。

3. 对教学目标的反思

首先,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教学目标的全面落实。对基础知识的讲解要透彻,分析要细腻,否则直接导致学生的基础知识不扎实,并为以后的继续学习埋下祸根。譬如,教师在讲解“滑动摩擦力的方向与相对滑动的方向相反”时,如果对 “相对”讲解的不透彻,例题训练不到位,学生在后来的学习中就经常出现滑动摩擦力的方向判断错误的现象;其次,对重点、难点要把握准确。教学重点、难点正确与否,决定着教学过程的意义。若不正确,教学过程就失去了意义;若不明确,教学过程就失去了方向。在物理教学活动开始之前,首先要明确教学活动的方向和结果,即所要达到的质量标准。因此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是教学活动中所采取的教学方式方法的依据,也是教学活动的中心和方向。在教学目标中一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如果已经非常明确,但具体落实到课堂教学中,往往出现对重点的知识没有重点的讲,或是误将仅仅是“难点”的知识当成了“重点”讲。这种失衡直接导致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学习效率的下降。

4.课堂中对学生学法指导的有效性反思

第一,面向全体学生,兼顾两头。班级授课是面向全体学生的、能照顾到绝大多数同学的因“班”施教,课后还要因人施教,对学习能力强的同学要提优,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加强课后辅导。第二,学生的参与意识强,主体作用明显,有充分的动手、动口、动脑的时间。注重学法指导。中学阶段形成物理概念,一是在大量的物理现象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出来的;其次是在已有的概念、规律的基础上通过演绎推理得到的。学生只有在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给他们以充分的动手、动口、动脑的时间,充分经历观察、分析、推理、综合等过程,才能完整地理解概念的内涵及其外延,全面地掌握规律的实质。第三,教学方式形式多样,恰当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科技的发展,为新时代的教育提供了现代化的教学平台,老师除了采用对学生提问,分组讨论,要求学生查资料,写小论文等等传统的教学方式之外,还可以适当的运用电化教学手段,如网络、投影仪、录音录像、制作多媒体课件,特别是制作复杂物理过程的演示动画等视听设备和手段。

5、课堂中学生的发言、观点和认识的反思

苏霍姆林斯基在《教育的艺术》一书中说:“课堂上一切困惑和失败的根子,在绝大数场合下都在于教师忘却了:上课,这是儿童和教师的共同劳动,这种劳动的成功,首先是由师生相互关系来决定的。” “知识只有触及人的精神领域时,才会变得鲜活而富有生命”,因此,对学生的课堂表现进行反思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应立足物理学科,让学生通过联想、想象将所学知识与个人经验结合起来,触及学生的态度与情感,发展智慧,提升思想。这种教育并非是虚无飘渺的,应通过各种教学活动的过程来体验、培养。明白物理6.对教学技能的反思

其一,讲授正确,语言规范简练。良好的语言功底对一名一线教师非常重要。物理学是有着严密逻辑性的学科,首先不能讲错,推导流畅,过度自然。其次,语言优美。教师的语言应是科学的、优美的。语言是意识的外化形式,抑扬顿挫的语调,优美动听的语言,既使学生享受美妙的语言,又对物理教学产生直接的影响。在课堂上,教师声情并茂的描述,言简意赅的讲解,灵活……

其二,板书精当,书写工整。好的板书有助于将教学内容分清段落,表明主次,便于学生掌握教学内容的体系、重点。所以板书要布局合理、提纲挈领、层次清楚、端庄大方。特别是作为一名新教师,开始时缺乏些粉笔字的经验,没有考虑到让全班学生都看清楚,特别是没有考虑到要合理地使用面板,往往板书小、草、乱,以致影响了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情绪。有的老师为了强调某个感念或它的某个特征,往往重复在一些字句下面加点、加圈、加波纹线,“五彩缤纷”,致使版面很不整洁,有损于美育教育,记得笔者的高中物理老师能信手在黑板上画一个非常圆的圆,我们由此对他十分佩服。此外,板书难免有错漏,我们写好后要复看一遍,有错的能及时修改,错的地方不要用手掌随便一抹,否则黑板就成了“花脸”。板书又快又好,应当是努力的目标。同时老师也要练就一些作图的基本功,学会如画直线,画圆,画各种姿势的小人物等等。

其三,教具的使用、实验操作熟练,规范。教师在上课之前应对教具和实验仪器功能了如指掌、使用轻车熟路、操作规范得当,避免在演示时操作不熟练,或是操作错误。譬如我们在“练习使用示波器”的分组实验中,示波器面板上的旋钮很多,在给学生讲解之前,教师自己一定要知道每个旋钮的功用以及它的详细的使用方法,操作规范。

教学反思是教师教学认知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为实现教学目标,对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教学过程以及支持这些教学活动的理念、假设进行的积极、持续、周密、深入的自我调节性思考。回顾这八年多来的的教学,经过教学反思,留自己之长,取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扩大自己的专业和理论视野,促成自身专业化发展和个人教学风格的形成,使自己不断成长,促使我们物理教师成长为新时期研究型、复合型教师。

新课程形势下要求:一个称职的初中物理教师,决不能“教书匠”式地“照本宣科”,要在教学中不断反思,不断学习,与时俱进。新课程提倡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探究式学习的习惯。可是,如果物理教师对于教学不做任何反思,既不注意及时吸收他们的研究成果,自己对教学又不做认真思考,“上课时,只是就事论事地将基本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下课后要他们死记,而不鼓励他们思考分析”,那么,又怎能转变学生被动接受、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拓展学生学习和探究物理问题的空间呢?那么,教师首先要在教学中不断反思。

一、新课程下物理的教学反思对于教师物理专业发展有很大的作用

一方面,有助于我们在新课程改革环境中更加深入研究物理教学。当代国内外教育界都提出,“教师即研究者”。教学反思中的“反思”,从本质上来说,就是教师的一种经常的、贯穿始终的对教学活动中各种现象进行检查、分析、反馈、调节,使整个教学活动、教学为日趋优化的过程。这无疑会促进教师关注自己的教学行为,深入地开展教学研究活动。作为一种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成为时下教学界研究的热点之一。初中《物理》附有许多研究性学习“综合探究”;近几年,都有部分中学的开展物理“研究性学习成果”展示活动;许多教学杂志也刊登了很多关于研究性学习的文章……可见,各地普遍重视研究性学习。但是如何开展物理学科的研究性学习,需要我们深入、细致地探讨。另一方面,有助于我们在新课程改革下实践教学智慧。教学的复杂性决定了它不是教师展现知识、演练技艺的过程,而是教师实践智慧的体现过程。我在初登教坛时,为了教好物理课,经常通过多讲定理、多做习题,但往往学生理解不深刻,不能真正的掌握。通过反思我意识到人的认识是从感性到理性的发展的,那么知识的掌握也应该遵循这样的规律。因而我在以后的教学中,总是先介绍了一些定律的发现过程,再引导学生思考等教学方法。

二、对理论和专业基础方面的反思

物理老师要进行教学反思,固然依赖于自身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积累起来的经验,但是仅仅行停留在经验的认识上是远远不够的,因为教学是一种复杂的社会活动,对教学行为的反思需要以一定物理知识的教学理论和专业学识为基础。

1.转变物理教学理念

教学理念是教学行为的理论支点。新课程背景下,物理教师应该经常反思自己或他人的教学行为,及时更新教学理念。新的教学理念认为,课程是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个因素的整合。教学是一种对话、一种沟通、一种合作共建,而这样的教学所蕴涵的课堂文化,有着鲜明的和谐、民主、平等特色。那么,在教学中如何体现新的教学理念呢?即在教与学的交互活动中,要不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的习惯,提高他们独立思考、创新思维的能力。要转变教学理念,教师应加强对教学理论的研习,如《物理教学》、《中学物理教学参考》杂志开辟的一些栏目的讨论文章对更新教学理念就有许多帮助。

2.丰富物理专业学识

学科专业知识对于新课程的实施以及开展教学反思,至关重要。如何提高专业修养、丰富专业学识呢?关键是多研读物理学名著、物理学学术论文、物理著作等。阅读这些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名著,不但足以提高专业素质、分析史料、推理证明以及论断评价等研究方法。

三、教学基本策略方面

在一定的教学理论和学科专业基础上,新课程下物理教师主要以课堂为中心进行教学反思。

1.物理课案例研究

“所谓案例,其实就是在真实的教育教学情境中发生的典型事析,是围绕事件而展开的故事,是对事件的描述”。案例研究就是把教学过程中发生的这样或那样的事件用案例的形式表现出来,并对此进行分析、探讨。案例研究的素材主要来看三个方面:一是研究自己的课堂,并从自己大量的教学实践中积累一定的案例;二是观察别人的课堂,从中捕捉案例;三是在平时注意搜集书面材料中的案例。

2.物理课的听课活动

听课作为一种教育研究范式,是一个涉及课堂全方位的、内涵较丰富的活动。特别是同事互相听课、不含有考核或权威指导成分,自由度较大,通过相互观察、切磋和批判性对话有助于提高教学水平。听课者对课堂中的教师和学生进行细致的观察,留下详细、具体的听课记录,并做了评课,课后,再与授课教师及时进行交流、分析,推动教学策略的改进,这在无形中会促进物理教师教学反思能力的提升。3.课后小结与反思笔记。课后小结与反思笔记,就是把教学过程中的一些感触、思考或困惑及时记录下来,以便重新审核自己的教学行为。新课程下,以物理学科来说,其实平常物理教学中需要教师课后小结、反思的地方太多了。

总之,虽然新课程下关于物理教师教学反思的研究,目前还是个新课题。许多的反思问题都还需要我们进一步深入探索。但物理教学反思对物理教师的成长作用是显而易见的,是物理教师实现自我发展有效途径,也提高物理教学质量的新的尝试,更会促使物理教师成长为新时期研究型、复合型教师。

出自:本网网 篇四 : 新课改下的初中物理教学反思

作为一种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成为时下教学界研究的热点之一。初中《物理》附有许多研究性学习“综合探究”;近几年,都有部分中学的开展物理“研究性学习成果”展示活动;许多教学杂志也刊登了很多关于研究性学习的文章……可见,各地普遍重视研究性学习。但是如何开展物理学科的研究性学习,需要我们深入、细致地探讨。另一方面,有助于我们在新课程改革下实践教学智慧。

教学的复杂性决定了它不是教师展现知识、演练技艺的过程,而是教师实践智慧的体现过程。我在初登教坛时,为了教好物理课,经常通过多讲定理、多做习题,但往往学生理解不深刻,不能真正的掌握。通过反思我意识到人的认识是从感性到理性的发展的,那么知识的掌握也应该遵循这样的规律。因而我在动量守恒定律教学中,先介绍了这个定律的发现过程:它起源于16~17世纪西欧的哲学家对宇宙运动的哲学思考。

二、对理论和专业基础方面的反思。

物理老师要进行教学反思,固然依赖于自身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积累起来的经验,但是仅仅行停留在经验的认识上是远远不够的,因为教学是一种复杂的社会活动,对教学行为的反思需要以一定物理知识的教学理论和专业学识为基础。1.转变物理教学理念。

教学理念是教学行为的理论支点。新课程背景下,物理教师应该经常反思自己或他人的教学行为,及时更新教学理念。新的教学理念认为,课程是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个因素的整合。教学是一种对话、一种沟通、一种合作共建,而这样的教学所蕴涵的课堂文化,有着鲜明的和谐、民主、平等特色。那么,在教学中如何体现新的教学理念呢?即在教与学的交互活动中,要不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的习惯,提高他们独立思考、创新思维的能力。要转变教学理念,历史与社会教师应加强对历史与社会教学理论的研习,如《物理教学》、《中学物理教学参考》杂志开辟的一些栏目的讨论文章对更新教学理念就有许多帮助。2.丰富物理专业学识。

学科专业知识对于新课程的实施以及开展教学反思,至关重要。历史与社会教师如何提高专业修养、丰富专业学识呢?关键是多研读物理学名著、物理学学术论文、物理著作等。阅读这些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名著,不但足以提高专业素质、分析史料、推理证明以及论断评价等研究方法。

初中的物理教学计划 篇4

摘要: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各地教育主管部门和各个学校都在积极的打造各种有效和高效的课堂模式,努力使课堂教学真正的有效和高效,从而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让他们在接受知识和提高能力的同时,能发挥自己的个性特长,从而真正体验到学习的乐趣,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本文结合笔者在实际教学中是如何努力提高物理教学有效性的,谈谈自己的一些实践体会。关键词:有效教学

物理教学有效性

预设目标 讲练结合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大部分物理教师也在努力寻找各种各样教学方式,想方设法让自己的物理课堂能活起来,自己的物理教学效果好起来。然而,在我们教师参加的各种教学观摩或教学研讨中,甚至许多评优课、示范课中仍脱离不了师生剧本化的表演。在表象上似乎体现了教师只是知识的引导者,但在本质上仍跳不出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框架,课堂教学仍显形式化、低效化。更有甚者仍存在“课内不足课外补”的题海战术,严重制约着物理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不只是形式上的简单改变,更重要的是观念和行为上的有效突破。

一、要做到物理教学行为的有效,就必须明晰“有效教学”的理论含义

要能真正做到物理教学的有效性,首先要明确“有效教学”的内涵。虽然古今中外许多的专家对有效教学的内涵和本质做过很系统的探讨,教育界也众说纷纭,但笔者倾向于其中的一种观点即教学的有效性包括三方面的标准:一是教学有效果,指教学活动结果与预设目标的达成程度,即达成了学习者所要实现的目标。二是教学有效率,指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用最少的时间达成了目标。三是教学有效益,指教学活动的收益、教学活动价值的实现,即满足了学习者继续学习的需要。概括为教学的有效性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采用各种方式和策略,用最少的时间、最少的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根据以上含义,不难理解,所谓“教学的有效性”,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华东师大崔允郭博士说:“教学有没有效率,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习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我们的物理教师只有正确、全面理解教学有效性的内涵,才能有广度、有深度地进行教学的设计、组织、调控、检查,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有效教学。

二、物理教学有效性的特征

1、物理教学有效性,重在教师情境的创设和学生学习兴趣的长久保持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丰富多彩、奇妙生动的物理学,对纯真好奇的初中学生来说,充满着吸引力和刺激性。尤其是初二年级,他们刚刚接触的一门新学科,对学生来说,往往有一种新鲜感、好奇感。绝大部分学生对此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并有一种可能会学会的期待。但这种兴趣仅仅是停留在表面的一种新奇,如不及时深化和加强,“热”的时间是短暂的,尤其从初二下学期开始,物理成绩开始分化,男女成绩开始分化。这就要求我们物理教师在课堂的引入上,要充分利用好教材的引言、插图、实验和多媒体展示等,精心设计教案,上好每一堂课,让学生对物理的学习保持一个长久的兴趣,只有让学生拥有学习物理的兴趣,才能保证物理教学的各个环节的有效,从而真正提高物理教学的质量。比如在初二物理的第一课,我除了通过演示教材中“哪只蜡烛先熄灭”、“火烧金鱼”、“隔杯看字”、“隔掌吸钉”等实验外,我还演示了“三棱镜分解太阳光”、“纸盒烧开水”、“纸片托水”、“小电风扇发电”等操作简单、现象明显的实验,引起学生的好奇,激起他们求知的欲望,从而对物理产生兴趣。再如学生们在学习习近平面镜成像一节时,我在一开始就演示了“水中燃烧的蜡烛”实验,引起学生的疑问,从而培养了学生学习物理的极大兴趣。

2、物理教学有效性,重在教学预设目标的明确和开发目标的生成

“教什么永远比怎样教重要”目标是对教师的教进行定向,更是对学生的学进行定位。所以明确的教学目标是教学有效的前提,是判断教学是否有效的直接依据。崔允郭教授在《有效教学:理念与策略》一文中提出规范的教学目标四个要求:①学生是行为主体,行为是可测量、可评价、具体而明确的;②行为条件是指影响学生产生学习结果的特定的限制或范围;③为评价提供参照的依据表现程度指学生学习之后预期达到的最低表现水准;④教师经过对学生原有认知条件、情感态度以及对课程标准、教材编写者意图和学生需要意图的深入研究之后,确定的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起明确的任务导向作用。由此可见,物理教学必须要有统一的三维目标,尤其是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目标,我们不能为活动而活动,或者仅是“贴标签”的情感目标,我们应该三者和谐的融为一体,并贯穿于整个教学的始终。当然。这就要求我们执教者在备课时要把学生在课堂上可能生成的点点滴滴尽量多想一些,多找一点对策。同时开放生成是有效教学的又一基本特征,课堂是活的,永远呈动态,会生成许多新问题、新情况。体现教学的动态性和开放性。传统的课堂教学过分强调封闭和预设,上课成为执行教案的过程。教案操纵着课堂上师生的教学活动,教师期望的是学生按教案设想作出的活动,结果使得教师为了完成预定的计划而不惜打断学生的学习兴致,阻碍了学生整体学习的效果。所以教师必须以开放生成的观念来组织课堂教学。新课标规定的课程目标是所有学生必须达到的基本要求,而不是最高要求,教学目标必须潜在和开放的接纳始料未及的体验,要鼓励师生互动的即兴创造,超越目标预定的要求。

3、物理教学有效性,重在教师活动的精设和学生的积极参与

课堂教学要讲究整体性,注重逻辑层次,绝不能随心所欲,讲到哪里是哪里,七零八落。这就要求我们的物理课堂要精心预设,对内容的安排、活动的设计、流程的推进、练习的设置等,都要心中有数,教学时要行于当行,止于当止。每节课的内容容量既不能不足,又不能过多。当然,讲究课堂教学的完整精致,不能使物理课堂变得机械刻板,而仍然要保持课堂生动活泼的景象,尤其是要让学生充分地解放自己的学习器官,主动积极地投入学习。教学过程是教师向学生传递教养内容,并使学生掌握的过程,但并不是教师将教学内容“奉送”给学生,学生全盘接受的关系。教学过程是一个互动的过程,不是一个单向传递的过程,老师要把“做”的任务派给学生,把“说”的机会留给学生。“学习金字塔”理论告诉我们:单向接受的知识是不牢固的知识,不能转入长时记忆和有效内化。人只有在与他人合作过程中,主动加工那些对个人有意义的信息,才能取得最佳效果。学生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4、物理教学的有效性,重在课堂讲练结合和学习信息的及时反馈

长期以来,我们的教师总有一种错觉,以为作业都是课后的事。因为不是当堂完成,因为没有了老师的督促,因为所有学科的作业都挤在同一时间完成,因为得不到及时的评价和反馈,所以课后作业的效果肯定是低效,甚至无效的。那些来不及完成和没能力完成作业的学生,为了应付老师的检查,出现了作业抄成团的现象,这种作业的效果可想而知,加之课堂上学生只是被动的听,只是思考而不动手做,学过的东西就容易忘记,老师讲了多少遍,学生仍然做不到,这也是我们初中物理教师的一个共识。其实,教学的过程本来就应该是讲练结合的过程。洋思初中的成功就在他们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上。同时,课堂的当堂训练能及时反馈学生的学生效果信息,又能让学习困难生也积极的参与到活动中来,让他们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某种意义上也是提高学习困难生兴趣的一种方法。信息论分析认为,教学信息反馈越及时,其效果越佳。为此,我们教师要在最短的时间内,真实准确的发现学生知识缺陷和教学上存在的问题,及时的加以调整和补救。

刍议初中物理的情景教学 篇5

刍议初中物理的情景教学

 

福建省泉州市培元中学 郑雪榆

孔子说过:“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以疑设景,在初中物理教学中,通过不断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探求精神;根据教学内容的要求、学生实际情况,采用多种教学手段,运用一切可能的教学条件,积极创设教学所需的特定情境,使学生置身于物理情境中,积极地思考物理问题,通过创设成功的情境,使学生感受到获得成功的喜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由此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同时创设问题情境可以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深奥的道理形象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从而激发学生发现问题的欲望和探究问题的热情,为学生发现问题和探究问题创造条件。因而在新课程标准下,问题情境有其更广阔的天地,创设成功的问题情境可以使新课标的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达到和谐的统一。

一、创设以自然和生活为背景的问题情景,培养学生解释自然和生活现象的能力

大千世界五彩缤纷,物理现象比比皆是,选择一些身边的事例,选择学生比较感兴趣的事例,让物理现象进入课堂,通过这些活生生的事例,提高学生分析身边出现的.各种物理现象的能力。如:在一次偶然的课堂上,我正复习着动势能之间的相互转化,忽然间从外面飞进一只黑色的燕子,容不得我半点的思考,顷刻间,教室炸开了锅,立刻沸腾起来,“怎么办?”看着他们的神情,看着燕子不停的上下穿梭,不停的煽动翅膀,我灵机一动,对着这些可爱的学生,以及这不速之客,说:“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我们的实验,看看小燕子它在运动过程中,有什么能量转化?还有那些物理知识?”“什么,老师,您?”正在诧异的同时,燕子终于找到了通路,飞向了外面的世界。这样的问题设计,使课堂气氛活跃,学生争先发言,他们用自己的大脑回顾着刚才眼睛所看到的“实验”,争先恐后的回答:燕子在向上飞时,动能减少,势能增加;在向下飞时,动能增加,势能减少,情境的灵活应用会使教学充满魅力。建构主义理论认为:课堂教学是一种师生双边参与的动态变化过程,学生和教师各自扮演不同的角色,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课堂上主动求知、主动探索的主体;教师是学习过程的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教学不能无视学生的原有经验。学生并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他们在生活中的常识、经验是他们学习的基础,生活离不开物理,物理同样也离不开生活。

二、创设以实验探究为背景的问题情景

这种方法较为直观,也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例如在讲述初中物态变化中的汽化现象时,教师可用手沾水在黑板上写字,过一会儿字迹没有了;讲压强时,先请同学们把铅笔拿出来,把尖端和平端分别抵在两个手指间,用力挤压,两手指疼痛程度不同,使他们联想到压力产生的作用效果可能与受力面积有关后,再由老师讲解:在压力相同的情况下,受力面积大的压强小,受力面积小的压强大,这样就比刚上课就直入主题好多了;讲浮力时,先用弹簧称称出重力相等的铁块和铁盒的重力,并强调它们的重力相等,都是铁做的。然后先把铁块放入水中,结果铁块下沉,再问:若把铁盒放入水中会怎样?学生会产生争议,然后再做实验,这样既加深了印象又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实现使学生注意力的集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再如:在讲“汽化和液化”一节时,创设问题情境可按下述程序进行:教师在讲台上放一盏酒精灯,然后举起一张纸问:这张纸,放到点燃的酒精灯上,会燃烧吗?“会”,那么,用纸折成一只盒子放在灯上会不会燃烧呢?”“当然会”。教师将纸盒里装满了水,再问:纸盒能不能用来烧水呢?学生有的说能,也有的说不能,此时学生已处于“愤悱”状态,思维热情高涨,急切想寻找答案,到这时再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可以说是水到渠成,必然会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又如:我在进行大气压强教学时,将课本中演示大气压存在实验的玻璃杯装满水用纸片盖住,倒置过来水不流出来的纸片改成用针扎许多小洞,重做上述实验水也不流出来,让每个学生自己动手做,他们做得那么认真专注,观察得那么仔细投入,听老师解释原因是那么凝神关注。

运用实验探究为背景创设情景应注意,实验应力求简单、精练、直接,有新奇感更好。若实验过繁,反而会使学生不知所措,或消耗学生的专注力,使效果大打折扣。

三、创设以知识应用为背景的问题情景,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如《透镜》的教学中,我先引入这样一个故事:南极考察队去南极考察,在路上遇到了暴风雪,把火柴丢了。在南极的冰天雪地里,没有火柴怎么生火呢?于是,有一位聪明的科学家想出了一个好办法。如果你是那位科学家,你能想出什么好办法?由此学生们展开了热烈的讨论,然后回想起刚刚学到的透镜知识,可利用凸透镜会聚太阳光线的性质让干燥的木材燃烧起来,但没带透镜如何是好?进一步可启发学生就地取材,用冰块磨成凸透镜形状用来取火,这样顺理成章地达到了学以致用的目的,并开阔了视野。

从故事途径创设问题情景,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而学生的认知好奇心一旦被激发出来,就会产生学习的内部动机。这种动机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最持久、最稳定的动力,是知识性与趣味性、实践性与理论性的有机结合,也是素质教育的题中应有之意。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实验在物理教学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如果我们在教学设计过程中仔细留意实验的每一步,着力于一些容易忽视的实验细节来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主动思考,必定能够“以小见大”,于“不经意处”发现问题,引发学生的探究冲动。

四、通过旧知识拓展出新问题来创设问题情境

孔子说“温故而知新”。知识具有层次性,之前学过的知识点是为了下一步学习做铺垫、打基础,教学实践中,通过对以前学过的旧知识进行拓展,为引入新知识点创设问题情境,往往具有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五、通过以新信息为背景的创设问题情景,培养学生接受吸收新生事物的能力

初中的物理教学计划 篇6

一、“生活—物理—社会”的教学功能

1. 教学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

“生活—物理—社会”主要是介绍与教学内容有关的物理学史料、联系实际的知识或深化与拓展,阐述一些物理知识的形成、发展和应用,使教材内容得以铺垫和延伸,突破了教材内容的孤立与局限,具有开放性,从而扩大了学生的知识视野。以阅读材料这样具有弹性的方式呈现,有利于因材施教和促使学生个性特长的发展。例如,“能源的分类”阅读内容的取材,不仅诠释了能源开发和利用的现状及意义,同时还指明了新能源研究和开发方向。

2.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指导学生掌握自学方法的过程,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生活—物理—社会”选编的内容大多知识性、趣味性和实用性很强,文字简练生动,图文并茂,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阅读与思考的兴趣。学生通过阅读学会独立获取信息,通过自我思维、对比、联想提出问题,并与原有的经验结合起来,利用多种途径解决问题,体会到自学的

书在黑板上,然后根据这些关键词让学生重复这些回答,经过多次操练后,让学生将这些回答连成表达自己见解的文章。这样学生不仅反复操练了这些句子,提高了遣词造句的能力,还可以流畅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提高他们写作的积极性。

2.课后练习中还有大量有利于逐步提高书面表达能力的练习,如有词组的汉译英、句子的汉译英,有连词成句,有把几个简单句改写成并列句、复合句,还有做采访、写请假条、记日记、回复书信、写电子邮件、看图写作等练习。这些练习形式多样,语言结构广泛,难易程度适中,紧密结合基础知识,对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和提高他们书面运用英语的能力大有裨益。另外,将难易适中的听力材料内容定出来,也能提高他们的书面表达能力。

这里有一个例子。牛津英语教材8A的Unit 5后有一个练习:What happened on South Hill.虽然题目要求的是训练单词的掌握能力,但教师也可以针对每一幅画让学生写出几句,再连句成篇,这样就锻炼了学生的看图写作能力。

四、巧妙延伸文章内容

在Speak up的教学中,除了听录音、朗读、表演外,还可要求续写对话、编写类似对话,甚至把对话改写为短文等;在Reading教学中,在侧重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同时,可对学生进行仿写、改写及想象等书面表达的训练。

1. 仿写课文训练。

选取课文中的自己喜欢的某一段进行仿写。如此可以让学生们记住其有用的词句,而且学习文章的结构与脉络,运用到自己的文章中,也是很不错的。

2. 改写课文训练。

让学生找出段落的主题句,并观察该段落是如何围绕主题句而展开的。同时,让他们围绕主题句,运用该段落中所学到关键词、短语和句型等语言知识,改写该段落。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抓住重点段落对整篇课文进行改写。这样的改写练习既能够锻炼他们谋篇布局的能力,又能提成就和乐趣。

3. 渗透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教育素材。

“中国人实现飞天梦”,从1970年4月24日我国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到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经历了三十多年,说明了人类对航天事业的追求逐步深化的演变过程,并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还会不断地发展。热机的发展历程,从17世纪末法国工程师巴本制成第一台带活塞的蒸汽机,1705年纽可门及其助手卡利发明了大气式蒸汽机,1764年英国人瓦特对纽可门蒸汽机进行了改进,于1769年取得了英国的专利,1782年前后,瓦特将机器进一步改进,并于18世纪末将曲柄连杆机构用在蒸汽机上,到20世纪初蒸汽机被广泛用于电站、工厂、机车和船舶中,整整经历了三个世纪!学生通过阅读这些材料,深刻地体会到人类对科学技术的探索与运用的长期性和艰巨性。科学家的任何一个发明、创造都体现了他们大胆创新、勇于探索、精益求精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这些生动的物理学史料,无不印证了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推崇的一句富有哲理的名言:“对真理的追求比对真理的占有更为可贵。”通过阅读,学生不仅认识了科学成果的产生、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进程,还了解了科学家献身事业的工作经历和研究方法,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熏陶和教育。

高他们语言的精练度。

3.想象练写训练。这项训练适合用于Reading部分。教师针对课文某一句话提问,让学生思考、回答,然后进行联想,写出文章。这样的训练要求学生有丰富的想象能力,所谓的天马行空就是如此,但是教师要对他们的想象有所限制,一定要与课文原句有所关联。这样既培养了学生遣词造句、连句成篇的能力,还拓展了他们的想象空间。在学生学完一个单元后,教师可与学生共同探讨,拟出与单元话题相关又与学生生活实际紧密联系的作文题目,鼓励学生利用课文中的语言材料,模仿课文的写作方法,进行有目的的仿写。此项练习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教材中不同体裁文章的写作特点和技巧,又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巩固了课文中的单词、词组和句型,提高了在具体篇章中综合运用基础知识的能力。

五、掌握特殊文体的写作

教材中Reading部分有些是特殊文体,如信、请假条、通知等。在讲解这些文章内容时教师可以讲解一下这些便条的格式,让学生们练习着写,如此学生在遇见这些特殊文体的写作要求时就不会手忙脚乱。

综上所述,教材为我们提供了方方面面的资源,无论是写作技巧还是内容来源。而作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这些宝藏,在教学时还应注意让学生多读美文,那些优美的句子、地道的表达更要让学生多背诵、多积累,经过消化和广泛吸收,转化为自己写作的材料。所谓“劳于读书,逸于写作”就是这个道理。所以我们应充分利用教材给学生提供大量有效的、活生生的运用语言的机会,并随机教给他们书面表达的方法和技巧,使教学双方紧密结合、知识与能力紧密结合、阅读与训练紧密结合。有教材作为榜样模仿,学生就会感到有话可说,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使其书面表达能力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逐步提高。

走出题海,爱上教材

伏雄良

(永州市宁远一中,湖南永州

摘要:本文针对学生漠视教材、沉溺于题海的错误认识和做法,充分利用新教材中的“理念”、“结构”、“实验与彩图”、“科学探究”、“实践活动”、“习题”等特点进行教学,让学生走出题海,爱上教材,培养具有现代综合能力、创新能力的人才。

关键词:题海教材教法创新

走进高三教室,书桌上一尺高的复习资料映入眼帘。随手翻看,多是练习、试题、参考书等,教材并不多见。不少学生认为:教材内容过于简单,翻不出新花样;就算把数、理、化教材一字不落地背下来,也未必能得到高分;高考不会直接考教材里的内容,回归教材浪费时间;一看教材,思想便开小差;多做些题,兴许能押到考试题目……更令人堪忧的是刚刚使用新教材的高一新生,上新课时把跟教材一样厚甚至还要厚的教辅资料盖住教材,不用做笔记,不用观察,不用实践,不用思考,因为资料上有详细的答案,有一个个没有过程的结果。

我们的学生特别依赖老师,不知道怎样去钻研教材,去阅读书籍,对做实验不感兴趣,有些感兴趣的也只是看味道、好玩而已,不知道怎样去学习,学习缺乏主动性,教师布置什么作业,他们便去完成,布置多少,便完成多少。没有探索精神,缺乏朝气,那些成绩优秀的学生总是沉浸在数理化题海中,真正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

新课程要求新理念,新教材要求新教法,怎样利用新教材,让学生不再只是会做题的“机器”,真正地具有现代综合型

4. 接近社会生活,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生活—物理—社会”大量介绍了物理与日常生活、社会生产、科技发展、环境与资源等方面的联系,扩大了学生的眼界,让学生真切地感受物理知识的实际意义和价值,激发了学习物理的兴趣,增强了应用意识。例如,“超导现象及其应用”中,介绍了超导现象及超导材料的开发和应用,推动了磁悬浮技术的发展;“大海中蕴含的机械能”介绍了人类开发利用海洋资源的形状和前景;利用微波技术制作的微波炉,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方便;“废干电池污染与安全处理”增加了环保方面的知识。

二、“生活—物理—社会”的使用策略

1.加强指导。

新教材中大部分“生活—物理—社会”属于常识性介绍,内容本身通俗易懂,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可以获得知识、结论和方法。但阅读的目的不仅是让学生记住这些知识、结论和方法,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整理、概括、归纳,形成知识体系,学会思考、质疑,提高自学能力。因此,教师需要结合材料的意图、功能,以及学生的状况适时地指导,如布置阅读作业,提出阅读思考,给出阅读提纲,组织阅读讨论,解答阅读疑问,以使学生的阅读处于主动的、积极的、发展的状态。

2.重视反馈。

阅读反馈是提高学生阅读成效的必要措施。教师可以根据材料的特点,在课堂上安排一定的时间,以提问、竞答或谈话等方式,让学生回答相关的知识性、趣味性的问题,交流彼此的阅读心得,这样不仅可以增强学生阅读的目的,还可以提

人才的特质呢?

1.改变旧的教学模式,充分利用新教材的“理念”大胆进行教学改革

现在各类教辅资料泛滥,书商又极尽所能地游说,我们有部分教师上课不带教科书,只带着那本教辅资料,然后依据资料上课,跟超声波扫描似的,面面俱到,平铺直叙,学生被教师牵着鼻子走。我想我们的学生总是依赖教辅资料、依赖我们的教师,面对知识不敢说“不”,思维消极、懒惰、呆板,这是我们为人师者的罪过。在新课程教学中,倡导的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增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这就要求我们教师改变单一守旧的教学模式,激活课堂,大胆进行教学改革。

2.指导学生阅读,充分利用新教材的“结构”培养学生自主学习

教师应利用教材指导学生课前预习课本,学生预习总是习惯圈圈点点,根本不用思考,要改变这一习惯,教师应预先设计预习中的问题,如人教版必修(1)教材46页:教师可以设计如下问题:(1)充分利用“思考与交流”;(2)现实生活中“真金不怕火炼”的例子;(3)钠为什么要保存在煤油中,要用镊子取,要用刀来切;(4)点燃镁条前,为什么要用砂纸打磨,而钠则不需打磨等浅层次的问题。课上再阅读课本,让学生完成实验,注意安全,教师要指导其规范性操作,课后还要温习课本,教师可设计2—3个层次较深且与前面氧化还原相联系的问题让学生完成便可,同时教师要加强抽查读书笔记,促使学生养成读书习惯,学会怎样使用教材,逐步达到“教是为了少教、不教”,

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活跃课堂气氛,产生愉悦的阅读心理。此外,教师应根据材料编撰一些难度适宜,并具有生活、社会、科技气息的试题(特别是信息题),了解学生的阅读收获,增强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3.与课堂教学设计的融合。

如何将部分材料有机地融合到课堂教学设计中,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教师应深入挖掘材料的内涵,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在实践中摸索和积累。例如,“蒸发现象”的教学设计中,在学生感知了蒸发现象及其特点、列举了生活中的一些蒸发现象后,可让学生阅读“火洲里的坎儿井”并探讨其科学性,学生通过讨论可以明确“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从而能够指导自己更好地生活,于是,求知欲望高涨。

4.从“生活—物理—社会”中寻找切入点,开展研究性学习。

初中的物理教学计划 篇7

一、启发学生的思维

教师在工作中的重点,应该是启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自主分析问题,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同时也有助于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物理知识的乐趣。尤其是在学生出现错误观点的时候,如果教师直接指出学生的错误,并将正确答案告诉学生,那么学生不明白其中的缘由,心中就会产生疑惑,甚至会影响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积极性,因此,建议教师采用物理图景,以图文并茂的形式来启发学生的思维。

例如,本人在带领学生学习“牛顿第一定律”的过程中,有一部分学生就存在错误观点,认为物体的运动是需要力来维持的,这时本人如果直接告诉学生这一观点是错误的,并且让学生记住,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那么学生很难理解其中的道理,会有很多学生存在疑问,甚至个别学生会产生质疑,因此本人采用物理图景来启发学生的思维,首先笔者让学生观察如下图形:

然后笔者开始启发学生:“同学们看这个图形,坡上有一辆小车,小车从坡上向下滑行,那么当小车滑行到B区域之后,小车会立即停止前进,还是会继续滑行一段距离?”对于这一问题,学生一致认为小车会继续滑行一段距离,之后笔者继续引导学生的思维:“同学们,老师下面列举三种情况,大家想一想,哪种情况下小车在B区域滑行的距离最长,哪种情况下小车在B区域滑行的距离最短?”之后笔者在黑板上写出三种不同的情况:

第一种情况:B区域的表面是一层毛巾;

第二种情况:B区域的表面是一层木板;

第三种情况:B区域的表面是一层玻璃。

笔者列出三种情况之后,学生都认为在第三种情况下,小车在B区域滑行的距离最长,而在第一种情况下,小车在B区域滑行的距离最短,之后笔者问学生:“哪位同学能说一说,为什么小车在毛巾上滑行的距离短,而在玻璃上滑行的距离长呢?”随后学生纷纷举手,想要说出自己的看法,本人则依次叫了很多学生来回答,大部分学生都认为,毛巾的阻力大,所以小车滑行距离短,而玻璃阻力小,所以小车滑行距离长。之后笔者继续启发学生:“同学们想一想,假如B区域的表面对小车没有任何阻力,那么小车将会怎么样?”经过一番讨论之后,学生认为小车将会一直滑行下去,永远不会停止,这时笔者又问学生:“小车从坡上滑行下来之后,已经没有任何的力来维持小车的运动,但是当B区域的表面对小车没有任何阻力时,小车自己却可以一直滑行下去,这说明什么呢?”学生经过思索之后终于明白了,物体的运动是不需要力来维持的。

二、结合实际生活

初中学生刚刚接触物理知识,学生印象最深的事物往往是实际生活中接触的一些事物,因此教师在运用物理图景的时候,应该多结合生活实际,这样便于学生理解和接受。

例如,笔者在带领学生学习压强知识时,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在作用力一定的情况下,受力面积越小,压强越大”这条定理的含义,本人就列举了实际生活中的图景,首先笔者为学生描述情景:“同学们,当我们走在土路上的时候,如果刚刚下过一场雨,道路就会变得非常泥泞,我们走路的时候鞋子时常会陷进泥里,那么我们可以采用什么办法来防止鞋子陷进泥里呢?”之后学生都纷纷说出了自己的想法,有的学生认为可以在泥泞的路上放一些木板,然后踩着木板走过去,这时本人引入物理图景:“刚才有的同学认为,为了防止鞋子陷入泥泞的土路中,可以在路上放一些木板,那么这个办法究竟可不可行呢,现在我们一起验证一下。”然后笔者拿出事先准备好的海绵、砝码、薄木片,首先笔者将砝码放在海绵上面,如下图所示:

这时海绵会立刻凹下去,此时笔者让学生仔细观察海绵的凹陷程度。之后笔者先在海绵上放一块薄木片,再将同一个砝码放在薄木片上面,如下图所示:

再让学生观察海绵凹陷的程度,学生都发现在垫上木片之后,海绵的凹陷程度大大降低了,然后笔者点拨学生:“通过这个实验我们知道了,走在泥泞的路上时,垫上木板确实可以防止鞋子陷入泥中,大家想一想,同样的一个人,为什么垫上木板后鞋子就不会陷入泥中?同样的一个砝码,为什么垫上木板之后,海绵的凹陷程度就会减轻呢?”最后笔者顺利引出了“在作用力一定的情况下,受力面积越小,压强越大”这条定理。

初中是学习物理知识的初级阶段,学生普遍缺乏基础,因此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的思维,将物理知识与生活实际结合,这样既可以帮助學生发挥自身的创造力,同时又便于学生理解和接受。本文在此分析了初中物理教学中物理图景的运用,希望本文观点可以为教学工作带来帮助。

参考文献:

杨玲玲.初中物理教学中物理图景的运用[J].中学时代,2014(23).

上一篇:市关于社区建设情况的汇报稿下一篇:检测与传感器知识点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