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情结散文(通用8篇)
我,草根,九一年出生,一三年毕业,汉族人,来自安徽,职业初中教师,过着单身生活,爱球类、爱文字、爱旅行!
草根时代1:某年某月起,在一个个漫漫长夜,无聊就提起了笔,写出心里的一些事、一些想说的话。后来,进入了师范,结交了春笋,这一遇,这个艳遇就是五年,就这样在文字里进进出出,偶尔文字被春笋录用,有时候也被一些网站登一登!现在,还是有点喜欢文字,大概是能说上话的人太少了,就躺在床上,敲着手机键盘,就这样被文字控。然而,在文字的领域里,我不奢求太多,就把它当成一个朋友。现如今,熟悉我的并不多,经过的、路过的都是微微一笑。经历多了,有些事就会淡了,想的彻了,那么就不会为一些事去伤心了。有时候,也会后悔,毕竟一路走来,还是错过了许多!有那么一段时间,恨自己,恨的撕心裂肺。至于文字,我也恨过,在路途中我也为很多人提过笔,也为某些人的心痛写过一些东西,也曾为文字迷茫过,毕竟文字不是那么随心所欲,它有它的光芒,也有它的失落。我不是伟人,不可能那么轻易的驾驽它。我很喜欢关注诺贝尔文学奖,毕竟中国也有那么一个吧!最近也为日本村上春树感到有些失落,毕竟几次入围,又几次跌落,心情肯定会变的起起伏伏。在文字里,就是这样有喜有悲。对于我而言,没有那么出色,只是在文字里秀一秀心情。在文字的天空里,就像彩虹五颜六色,不同美,不同感觉,我也喜欢这种各色各样的美,也喜欢活出与众不同的感觉。有段时间,追求的太痴恋,现在想想,当初,自己真的太单纯!文字的.港湾也在因为人的步伐改变着,毕竟人一辈子,不是始终都在一个起跑线上,文字的改变,这种蜕变,总是在说以前幼稚。但我欣慰,因为我知道文字只是我的一定业余爱好,不需要去追求太懂。喜欢上的东西,分分离离、合合散散,看不清,也想不明白,就这样被文字控。摸着时间的旋律,过着草根生活,就这样握着文字的拐杖,一步一个台阶,一步一个城市。做个坏小孩,偷偷伸出头颅,晒晒心情,晒晒故事。
草根时代2:的那段银杏树花开,是我人生第一次在教师上的回忆,也许命运之神,早就注定了这段行程的安排,就这样在彼此感动间,爱上了小孩,喜欢这些小淘气们。渐渐地,教师在心中萌芽、悄然而至。如果爱心在那片操场,银杏树花中,我愿意选择躺在那爱与爱之间,伸着懒腰,无忧无虑。的5月,迎来了一个激情岁月,背着行囊,背井离乡,去了街头希望学校,一切和谐,舞动着年轻那双坚硬的翅膀,徘徊在精力充沛的岁月,平凡的讴歌教师人生。209月的一个夜晚,被一辆白色面包车接到了邵宅,安排了一个人一间房间,一个人一间办公室,原以为在这里可以产生幸福,可幸福之神又悄然离去,整个秋天都布满了阴霾。这段时空,都穿梭在宿舍与办公室之间,备备课,写写文字,改改作业!学生们都喜欢呆在我办公室,和我聊聊天。大概是年龄没有那么相差太远,无拘无束。当一件一件接着一件的事打破这宁静的局面,我的心裂了、崩溃了。城市的陌生,学生的任性,太凄凉,再也不是那美的风景图。世界之大,变化之多,有时真的想放弃,可是在感情的世界里不由得让我在压力下成长,这就是上帝降临的劫难吧!哗啦啦的“旧”心情,哗啦啦的“旧”城市。在旧的格调里,总想换种新的心情,世界之大,可是在身边陪伴的却寥寥无几。城市的烟雨中,都在竞争的舞台上奔波、劳累,聚在一起,这个真的只是梦啦!常常深夜在窗户上坐着,望着那悬挂在窗户外的月亮,吹着袭卷而来的凉风,月光撒落在我的身上,射进我的躯体,照亮着疲惫不堪的“旧”心情;风儿无香无味,却带来了桂花香,扑鼻而入,吹着伤痕累累的“旧”城市。有时候想出去走走,可是总是找不到合适的人,只是和他们在宿舍、球场疯疯癫癫。也许这样的距离是一种美,呆在一起久了,就会腻了,也会因为某些事产生别扭!这就是上帝安排给你的窗户不会太多,而是安排了大量的墙壁,隔绝你对外面世界的距离,就这样,经常会遭到碰壁之痛。
如果《墨子》以朴质谨严见长, 《孟子》以气势充沛制胜, 《荀子》厚重而凝练, 《韩非子》雄健而峻嵴, 《庄子》的行文则变化无端、想象联翩, 闪耀着浪漫主义的特异光辉。鲁迅在《汉文学史纲要》中说:“著书十余万言, 大抵寓言, 人物土地, 皆空言无事实, 而其文则汪洋辟阖, 仪态万方, 晚周诸子之作, 莫能先也。”[1]评价十分中肯, 所谓仪态万方意即形象丰富多彩, 该书中塑造的许多形象丰满、个性突出、神采飞扬的劳动者形象, 在先秦诸子中是非常突出的。在奴隶制、封建制社会, 学术文化为统治阶级及知识分子所垄断, 他们笔下绝少出现劳动者形象, 偶尔露脸, 也往往是蚩蚩愚氓。春秋战国社会大变动时期, 有的贵族没落了, 新兴力量上升了, 列国纷争, 处士横议, 反映上述垄断局面的突破。然而这些处士大都力图跻身于统治阶层。孟子把“劳心者治人, 劳力者治于人”称为“天下之通义”, 在这种通行观点指导下当然难以成功地塑造劳动人民的形象。《孟子》中“齐人有一妻一妾”、《韩非子》中“自相矛盾”的故事, 寓意深刻、语言风趣, 确为辞令妙品;讽刺的对象, 后者为手工业者, 前者大概可划为城市贫民。以乞食为生的贫民之家有一妻一妾, 这里存在无法自圆其说的缺陷, 也许是由于作者脱离生活实际而臆造的缘故。《庄子》则不然, 不仅其中出现较多劳动者, 而且形象丰满, 多属正面, 具有卓越才能、智慧和识见, 使统治阶级的“君子”、“圣人”相形见绌。
一、厨师
我们先看《庄子》“养生主”中对一位厨师解牛过程的绘声绘色的描写, 他“手之所触, 肩之所倚, 足之所履, 膝之所踦, 砉然响然, 奏刀騞然, 莫不中音, 合于《桑林》之舞, 乃中《经首》之会”[2], 手、肩、脚、膝并用, 发出种种声响, 刀子动处, 牛的骨肉划然分解。动作合于舞蹈旋律, 声响合于音乐节奏。《桑林》相传为商汤时之舞, 《经首》相传是唐尧时乐章。这里对劳动姿态与节奏做了高度赞美, 把庖丁的解牛动作配合解牛时骨肉分离发出的声响喻之为配乐演奏的舞蹈。此处庖丁在庄子笔下, 是一位技艺超群, 并且对解牛有一套自己看法和见解的“哲人”。且看庖丁对自己技术经验与亲身体会所做的介绍“彼节者有间, 而刀刃者无厚, 以无厚入有间, 恢恢乎其于遊刃必有余地矣, 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3]。庖丁通过亲身参与生产实践进而认识客观事物的规律。由于多年解牛, 他已对牛的内部骨骼结构非常了解, 因此当锋利的刀刃插入有间隙的骨节之中, 反而显得绰绰有余, 刀没有受到任何钝折, 锋利无比。
庖丁之所以对解牛如此娴熟, 首先, 是多年亲身实践给他提供了总结经验的良好机会。其次, 庖丁工作态度极为认真, 虽然技艺已炉火纯青了, 但每次碰到筋骨交错盘结处, 总是“怵然为戒, 视为止, 行为迟, 动刀甚微”, 提高警惕, 注意力集中, 动作审慎, 直到整只牛肢解在地, 才“提刀而立, 为之四顾, 为之踌躇满志, 善刀而藏之”, 就像完成一件重大任务一样内心充溢着满足与喜悦之情。这则故事中, 一位善于解牛且通过解牛阐述自己为人处世之道的厨子形象跃然纸上, 形象丰满、栩栩如生, 给每一位读者都留下了深刻印象。
二、木匠
《庄子》“天道篇”中记载了一位木匠以亲身实践告诫当权者“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却因偏执而忽视书本知识的重要性。轮扁在朝堂下制作车轮, 通过自己的实践经验, 讽劝国君不要只读所谓的圣贤之书, 只有亲自参加社会实践, 才能明白世间真理。他以自己斫轮经验为喻, 说明运用椎凿的轻重缓急必须恰到好处, 其中存在精微规律, 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不徐不疾, 得之於手而应於心, 口不能言, 有数存焉於其间”[4]。此处扁的观点明显轻视书本知识, 且含有神秘主义色彩。现代人应该看到, 书本知识和间接经验的确有局限性, 但不应如扁一样全盘否定之。要知道河水的深与浅, 就应当像小马一样亲自淌一次小河, 而不是因听到不同言论而裹足不前。扁虽身为木匠, 却是庄子的代言人, 庄子利用扁之口道出了自己对“圣人”、“君子”不事稼穑、脱离社会实践的批判, 可谓一语中的, 所提论点虽有偏激、偏执的一面, 但还是可以理解的。
三、技术工人
在《庄子》“达生篇”中, 有关于“痀偻承蜩”与“津人操舟”两位靠技术混饭吃的人的记载, “痀偻承蜩”指那些“用志不分, 乃凝于神”[5]的人, 即强调人通过长期严格训练与高度集中注意力, 技术就能臻于神境;所谓“津人操舟”则强调“善游者数能, 忘水也。若乃夫没人之未尝见舟而便操之也, 彼视渊若陵, 视舟之覆犹其车却也。覆却万方陈乎前而不得入其舍, 恶往而不暇!以瓦注者巧, 以鉤注者惮, 以黄金注者殙。其巧一也, 而有所矜, 则重外也。凡外重者内拙”[6]。指善于游泳的人熟悉水性, 自然很快便能操舟, 虽济深渊, 也如在平地, 并不在意。“用志”与“忘水”两相矛盾, 反映掌握技艺过程中的两个侧面, 合而观之, 才得其全, 需要辩证地统一。此处技术工人以自己一技之长向后人阐述了“宝剑锋从磨砺出, 梅花香自苦寒来”的道理。
四、杂工
《庄子》“人间世”篇中的“支离疏”是另一种劳动者的典型。他驼背耸肩、肢体畸形, 是个打杂工。“颐隐於脐, 肩高於顶, 会撮指天, 五管在上, 两髀为胁。挫针治繲, 足以糊口;鼓策播精, 足以食十人。上征武士, 则支离攘臂而游於其间;上有大役, 则支离以有常疾不受功;上与病者粟, 则受三钟与十束薪。夫支离其形者, 犹足以养其身, 终其天年, 又况支离其德者乎!”[7]像这样一位替人缝洗衣服以养活自己, 播扬米谷, 可供十人口粮的残疾人。由于天生生理的缺陷, 统治者的兵役、徭役都轮不上他, 有时还得到一点救济。支离疏是生活在社会下层的普通老百姓, 通过自己的合法劳动, 既养活了自己, 又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尽力奉献给社会自己的余力, 对他所处社会作出了微薄贡献。此处的支离疏是一个社会群体的代表, 在那危机四伏的时代, 似乎又比一部分四肢健全的人幸运些, 因为他至少可避免兵役徭役的迫害,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幸运的。那么, 庄子想要通过支离疏传答些什么信息给读者呢?首先, 作者想要暴露当时社会广大人民群众所受的压迫, 苛繁的兵役、劳役使多少健壮者暴骨沙场、葬身沟壑, 只有这个畸形的半残废人才得幸免罗网、苟延残生, 这是何等可悲的社会呢?真是“苛政猛于虎也”, 其中寄寓了多少“人间何世”的悲愤。其次, 身体健全、智慧超人的正常人不一定能得到重用和保全自己。这则故事告诉我们社会是充满矛盾的, 要想保全自己, 必须审时度势、扬长避短, 在矛盾生活夹缝中苟延残喘。
五、农民起义领袖
《庄子》“盗跖篇”又是一篇奇文, 这里塑造了一位人民起义领袖的形象。“盗跖”之名屡见战国诸子作品, 《孟子》、《荀子》、《韩非子》均曾提及, 但都只有片言只语, 作为贪暴的反面例子。《庄子》此篇, 规模相当于传记塑造的形象, 并不是完美无缺的, 却相当高大。篇中记述孔子见跖的对话, 自属寓言, 但借孔子之口竭力赞美跖的仪表堂堂、智勇双全、才能出众, 具有“生而长大, 美好无双”, “知维天地, 能辩诸物”, “勇悍果敢, 聚众率兵”的“三德”, 因而准备推举他为一国君主。然而跖凛然拒绝了这种实为招降的收买, 指出那是用统治阶级的地位利益引诱他, 而从来统治者都没有好下场。他又面斥孔子“不耕而食, 不织而衣”, “矫言伪行, 以迷惑天下之主, 而欲求富贵焉, 盗莫大於子”[8]。《庄子》在这里沉重鞭挞了力图依附于统治集团的儒家之徒的不劳而获、道貌岸然而竞名逐利的丑态, 指出这种人实在更适合戴上“盗”的帽子。文本中锋芒毕露的语言充分显示出叛逆者的豪情壮慨。
那么, 庄子为何能成功塑造出一系列栩栩如生的劳动者形象?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原因:
首先, 与庄子的生活经历有关。研究者认为庄子出身于没落贵族, 做过管理漆园的小吏, 后一直过着隐居生活。一生贫困, “穷闾厄巷, 困窘织屦, 槁项黄馘”[9], 曾以编草鞋为生, 有时还要靠贷粟度日。他对当时统治阶层的丑恶混浊是看透了的, 不愿做帮闲、帮凶以求富贵。“列御寇”中记载有个叫曹商的, 带着秦王赏赐的百辆车子, 向庄子夸耀道:“夫处穷闾阮巷, 困窘织屦, 槁项黄馘者, 商之所短也;一悟万乘之主而从车百乘者, 商之所长也。”这里描绘的住在小弄堂里脸黄颈瘦的制鞋者实为庄子的画像, 而曹商则以能得到大国之君的宠信为荣耀。庄子回答:“我听说秦王有痔病找人医治, 谁能舐他的痔疮就得车五辆, 干的事越下流, 得车越多, 你大概是治过秦王的痔疮吧?去你的吧!”对统治者及其宠臣表现出极大蔑视与鄙视。
其次, 与庄子的思想倾向密切相关。庄子追求绝对自由, 身心不愿受到任何束缚。他对因保持独立人格而生活贫穷是感到自豪的。当他穿了打补丁的粗布衣服拜访魏王时, 魏王说:“为什么先生这样疲惫呢?”庄子答道:这是“贫”, 不是“惫”, “士有道德不能行”叫做“惫”, 衣鞋破旧叫做“贫”, “今处昏上乱相之间, 而欲无惫, 奚可得邪?”[10]意思说“在这些混蛋统治下面, 如不同流合污, 不贫困是不可能的。反映他人穷志不穷, 意气是昂扬的。”据《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记载, 楚王曾派人以重金请他入朝做国相, 但他不愿受官场羁绊, 表示“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 无为有国者所羁, 终生不仕, 以快吾志焉”[11]。表明庄子的理想人格是一个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洁身自好的人物。
最后, 与庄子的文学修养有关。庄子往往不是用一种正面阐述或写实的方法表述思想, 而以超现实的虚构、神奇怪异的想象、荒唐无稽的言辞编造虚妄荒诞的寓言故事, 将他的真实思想寄寓在这些虚妄的寓言故事之中。庄子这种生活经历、思想认识和人生修养使他对下层劳动者的高尚品格与精湛技艺有深刻认识与体验, 从而在笔下气宇轩昂地描写出来。
参考文献
[1]鲁迅.汉文学史纲要.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5:16.
[2][3][宋]吕惠卿撰.汤君, 庄子义集校.中华书局, 2009:56.
[4][宋]吕惠卿撰, 汤君, 庄子义集校.中华书局, 2009:277.
[5][宋]吕惠卿撰, 汤君, 庄子义集校.中华书局, 2009:353.
[6][宋]吕惠卿撰, 汤君, 庄子义集校.中华书局, 2009:354.
[7][宋]吕惠卿撰, 汤君, 庄子义集校.中华书局, 2009:85.
[8][宋]吕惠卿撰, 汤君, 庄子义集校.中华书局, 2009:540.
[9][宋]吕惠卿撰, 汤君, 庄子义集校.中华书局, 2009:572.
[10][宋]吕惠卿撰, 汤君, 庄子义集校.中华书局, 2009:372.
这个天真烂漫的孩子就是朱德的次孙朱和平。“1952年10月我出生时,抗美援朝正在争取和平谈判,爷爷亲自给我起名叫‘和平’。我哥哥1951年生,得名‘援朝’。那时候很多人的名字都和当时的革命形势连在一起,我们也不例外。”多年后,朱和平如此解释自己名字的由来。
1953年夏,刚8个月大的朱和平便被爷爷朱德接入了中南海,从此,与哥哥朱援朝一起,在爷爷和康克清奶奶身边,度过了他们的童年和少年时光。
在中南海生活了多年,朱和平感受最深的是爷爷清廉的家风。“爷爷平时话不多,他注重的是言传身教,但当他得知我们做了错事,会马上提出严厉批评,严格处理。因为在他看来,作为他的子孙,更要模范地遵守纪律。”这一点,从朱和平的父亲朱琦开始,就深有体会。
朱琦年轻时曾在通过敌人的封锁线时被机枪打伤了腿,行动有些不便。抗战期间,有一次朱德带朱琦去看戏。返回时,他发现原本无权乘坐公车的朱琦也在车上,于是立即命令朱琦下车。朱琦乖乖照办。可大家下车时,却看见了朱琦。原来,他是站在驾驶室外面的踏板上回来的,朱德告诫朱琦:“这是警卫员的位置,你不应该自以为比别人特殊。”朱琦诚恳地承认了错误。
这个小故事作为朱家的“经典案例”,时时刻刻警醒着朱德的子孙辈。“解放后,爷爷有了专车,我们家人从来没有搞一点特殊化,想也没这么想。我去上学,都把公交车月票带上,从中南海西门出来,坐14路车到六部口,再换10路车到学校。”
朱和平说,平日里爷爷非常和蔼,但发起火来却让人害怕。
“上世纪七十年代,我们家一个孩子在家打电话给外地的女朋友。爷爷发现后火冒三丈,硬是罚他交了8元电话费。因为在我们眼里电话都是公家的。”朱和平回忆道。
1972年8月,朱德和康克清到北戴河避暑。当时,朱和平所在的部队正驻扎于此,部队的团领导想集体去看望朱德总司令。朱德一口答应下来,他专程安排时间接见了团里的领导,还特意叮嘱团首长,一定要对朱和平严格要求。
团首长回到部队,激动劲好不容易缓过来,才想起他们去得太匆忙,没带任何礼物表达心意,于是连忙派出一名给养员,给朱德送去一车部队自种的玉米、蔬菜等农副产品。总司令收下了这些农副产品,但执意要付钱。小战士说什么也不肯收,匆匆告辞而去。“爷爷后来交代我,要我把钱带回去还给部队,可把我给难住了。最后,还是爷爷的秘书出了个主意,用这些钱购置了一批学习书籍,赠送给我所在的连队,才算是了结此事。”朱和平说。
朱和平继承了爷爷谦虚谨慎、淡薄名利的作风和品德,不愿意多谈自己。他之所以成为一名军事技术专家,是自己的选择,更是爷爷对他的期望。
这位红色后代有着鲜明的“草根”本色。他不打官腔,言必有物,思考社会,关注民生。朱和平始终记得朱德告诫孙辈的一句话:“要接班,不要接官。”这里的“班”,指的是为人民服务的本领。
朱和平说,自己一直在努力。
活动家容易摔跤
美国总统福特1975年访问奥地利,他乘坐的专机刚停稳,前来欢迎的奥地利高官们便走上前来。舱门打开,福特第一个走出飞机,正在他高举右手向人们致意的时候,脚下一滑,跌倒在舷梯上。
事也凑巧,就在当天,他又先后两次险些跌倒在丽希宫的阶梯上。
在土垄上栽种红薯时,要先挖好株间距为一尺左右的小坑,再抓两把柴木灰放到小坑里,这样土壤会变的松软,便于红薯扎根,结果。放好柴禾灰后,把剪好的红薯秧苗的下端弯一个弯埋种到小坑里。妈妈说,如果把红薯秧直直的栽种到土壤里,红薯秧是很难结出红薯的,即便结了也是极小,极小的。
红薯秧苗栽种好以后,就只等红薯秧苗成活,抽枝长叶。那些成活的红薯秧苗会一天一个样的疯长,长出很多的红薯秧向四周伸展,过了一段时间后,那些红薯秧就拖的满地都是,碧绿的叶子在风中你挨着我,我挨着你的摇曳,别有一番景色。虽然长满地的红薯秧很好看,但却不能任其疯长。因为红薯秧一直疯长的话,会消耗红薯主根上的营养,将来结出的红薯就会相应的少而小。所以,为了让红薯的主根上结出大而多的红薯,就要进行翻红薯秧。而且翻一次红薯秧还不行,要隔一段时间后再翻,一般翻上三,四次就行了。之后就不用管它们了,任其疯长就行。因为翻过几次红薯秧之后,红薯的主根已经扎下大根,结上了果。那些红薯秧也已错过了扎根的最佳时间和温度,已经成不了啥气候了。不过,此时的红薯秧可以割一些嫩头喂猪马牛羊。另外还可以到红薯地里采摘红薯秧上的叶柄用做菜吃。什么?红薯秧也可以吃?呵呵,是的。红薯上的叶柄也可以吃。叶子摘下后可以用热水烫一下放到面条锅里当菜叶吃,口感挺好的,清香而滑润。而摘去叶子的红薯梗可以从一头把外面的一层薄薄的皮剥去,洗净后切成一寸左右的短梗,再切上几个或红嫩或碧绿的辣椒,加上大蒜和葱花放到锅里爆炒,炒熟后可是一道美味的菜。反正那个味道我是喜欢,而且至今依然怀念。最让人高兴的是红薯梗可以吃的时候正是秋天没什么新鲜菜可以吃时。当然现在的秋天,那是想吃什么菜都有,超市里什么菜都有的卖。可在我年少的时候,农民的生活还处于贫穷阶段,秋天吃的最多的就是萝卜,白菜,让人吃的腻。所以总想吃点别的什么菜调调味口,于是我们就会去地里釆摘鲜嫩的红薯叶和红薯梗来做菜,既营养又实惠。
红薯收获的时候也是挺辛苦的,但人们望着那大而多的新鲜红薯总会忘了苦和累。在那个时候,收获红薯需要人们用铁钉钯一钉钯一钉钯的把红薯一棵一棵的从土里刨出来。每当在父母去地里刨红薯时,我和妹妹就会跟着去地里玩,有时也会帮忙把红薯拾到一起。但我们大多是拾的时候少,玩的时候多,毕竟十多岁的孩子还是贪玩的年龄。记得有一次,我和妹妹又跟着父母去地里刨红薯,我和妹妹拾了一会儿红薯就不想拾了。我突发奇想的要和妹妹比赛一下看谁把红薯扔的远。于是我们俩个就你扔一个,我扔一个的向远处扔去。就在我们玩的起劲时,只听爸爸大声说:“你俩在干啥?”
我和妹妹转头一看,只见爸爸已板着脸孔走过来。我和妹妹连忙低下头,不知如何是好。爸爸生气的说:“你俩闲着没事干了是吧?去!去把扔出去的红薯捡回来。”
我一听傻眼了,那些红薯都扔到邻着我家地的别人家的红薯地里了。人家的红薯还没刨,红薯秧还长的好好的。那么多的红薯秧,根本就看不到扔过去的红薯。于是我壮了壮胆说:“不就是几块红薯吗?还要再捡回来。再说我们地里还有这么多呢!”那时候,我家种了有一亩地左右的红薯。
爸爸眼一瞪说:“赶快去捡!”
我和妹妹一看爸爸真生气了,只好顺着刚才扔的大概位置去找。此时,妈妈听到了,也走了过来说:“你俩咋那么乱扔,那扔的可是吃的东西呀!”妈妈一边说一边帮我们找被扔的红薯。经过一阵儿寻找,我们终于找到了好几块红薯。妈妈说:“走,不找了。回去给你爸认错。”
我和妹妹回到爸爸跟前,爸爸正蹲在地上抽烟。我说:“爸,您别气了。我们以后不乱扔了。”妹妹也点头附合。
爸爸把烟摁到地上弄灭后看了我们一眼,此时爸爸似乎已经不生气了。爸爸叹了口气和谒地说:“不是爸吵你们,你们不能因为有东西吃了就乱糟蹋东西。”爸爸略微停了一下又说:“给你们讲讲过去的事吧!五九年(1959年)的时候,我们这里吃食堂,闹饥荒。人们饿的啥东西吃的都没有,饿死了好多人。地里的草和树上的树叶和树皮都被吃的净光。那时候我才九岁,吃过草吃过树皮。那年刨红薯时,你爷爷在地里给生产队看红薯,比我小的你们的姑姑不知道怎么跑去找你们爷爷了。你们的姑姑看到地里的红薯就哭闹着要吃红薯。你们爷爷左右哄不住,就捡了个红薯尾巴给了你们的姑姑。结果不知道被谁看见了举报到了生产队,说你们的爷爷偷拿了红薯。生产队里有一个当官的是个恶人,就让人用棍子打你们爷爷。可怜你们爷爷的腰就被打的受了伤,就一病不起。那时候是没地讲理的,也没钱治病,你们的爷爷就那样病着死了……”爸爸说到这里用手揉了揉发红的眼圈,我和妹妹也难过起来。爸爸又说:“现在好了,自己种地自己吃,多好。可我们不能有了吃的就不爱惜东西。要知道就你们扔的那几块红薯,要在五九年能救活好几个人的命。”
我和妹妹听了拼命的点头,表示再也不糟蹋东西了,爸爸点点头笑了。爸爸开始去干活了,我和妹妹则开始比赛看谁拾的红薯多。那件事过去二十多年了,但我依然记忆犹新。这么多年,我一直勤俭节约,尽量不糟蹋东西。因为我从爷爷的红薯事件上受到了很大的震撼。
红薯刨完后,爸爸妈妈就把红薯用架子车拉回了家。然后就是挑捡红薯的工作,长的大而光鲜的红薯放在一起,用来放到红薯窑里收藏。长的小或被刨烂的红薯放在一起,用来打成红薯粉子,做红薯粉条。现在我先来说说红薯窑的事。红薯窑就是那种在家里的地下挖的地窑,用来收藏红薯。因为红薯怕冻,而地窑在冬天就相应的暖和一些。红薯窑一般都挖在庭院里,也有的人家挖在配房里。那时候我家的红薯窑就挖在灶房里,又深又大,但入口只能容下一个人的腰身下去。我曾经下去看过,里面的空间很大,能装下两架子车的红薯。当我每次下到红薯窑里时就会想到电影《地道战》里的地道。我还乐呵着想,要是在红薯窑里挖出个通道通到别处,不就成了地道了吗?呵呵,想归想,太平年代谁还挖地道。红薯窑还是红薯窑,还是把红薯藏里面吧,什么时候想吃红薯了就到地窑里面拿出来一些来吃。至于红薯的吃法有多种,可以蒸,煮,煎,炸着吃。我们那时候喜欢蒸红薯吃,蒸的红薯有的干面,有的香甜。如果把蒸熟的红薯放到太阳下晒两天,那个滋味会更甜。也可以把红薯切成小块块放到稀饭锅里做成红薯稀饭,很好喝。还可以把红薯切成片晒成红薯干存放起来,吃的时候放在稀饭锅里做成红薯干稀饭,那味道和红薯稀饭又会略微不同,别存一番滋味。而我最喜欢吃的就是妈妈做的红薯烙馍,做法也简单:把蒸熟的红薯去皮弄碎放到面粉里一起和成一个大面团,面团要柔软一些。然后把大面团拽成一个一个的小面团,再把小面团擀成薄薄的,圆圆的烙馍,之后放到铁烙子上(那时候专门用来烙饼,烙烙馍用的东西)烙熟就可以吃了。其味香甜可口,松软好吃。你如果吃了这次,还让你盼着吃下次。当然,红薯还有很多吃法,我就不一一的说了,呵呵,给你们留点念想。哦,对了,红薯窑里的红薯还有一个光荣的任务,就是用来包过年吃的红薯包馍。打从我记事起,我们的家乡就是要在过年的时候包红薯包,一直到现在依然是如此。所以那个时候如果谁家不收藏些红薯,那年都没法过的去。红薯包那可是过年必不可少的一道主食,香甜可口,余味无穷。要做红薯包首先要把红薯去皮,洗净,切成花生籽大小的红薯颗粒,我们叫红薯豆。然后再和煮好的红豆均匀的调在一起,之后把它们包到事先准备好的面团里做成半圆形的馍状上锅蒸。当蒸熟后,没有打开,你就能闻见只有红薯包才有的馍香味。如果打开锅盖,那个馍香味便袭卷入鼻,让人食欲大增。
好了,说了这么多红薯的吃法,现在我再来说说红薯粉条。红薯粉条好吃但不好做,工序麻烦而辛苦。首先要把那些挑捡出来准备做红薯粉条用的红薯洗净打成红薯泥,再把红薯泥放到吊担(吊担就是把大一些的细白布的四个角用绳子吊起来做成的,用来过滤红薯泥或者豆泥用的东西)里,加水过滤,让红薯粉子顺水从吊担里流到下面准备好的容器里沉淀。红薯粉沉淀好后,容器的,下层就是红薯粉,红薯粉的上面就是水,此时把水放出来就剩下红薯粉了。之后把红薯粉放到干净的薄膜上或者其它的东西上晒干,存放,等待做粉条的时候用。做粉条可不是什么时候都能做的,而是要等到天气非常冷,水能结冰的时候做粉条。因为做好的粉条必须经过上冻,结冰,融化,晒干的过程才好吃。所以每到冰天雪地的时候,我们村子里就会聚积起几个做粉条的地点。人们会自觉的排队,帮忙。做粉条事先要在地上挖临时的地灶,上面架一口特大号的铁锅,用来烧热水烫粉条。做粉条的现场那是热火朝天,井然有序,人们按照不同的分工守着自己的岗位。做粉条开始了,首先要几个人把大量的红薯粉用水调和,揉成软硬适度的粉团,然后有一个人负责把面团拽成小面团放到专门用来做粉条用的漏勺里,而手拿漏勺的那个人就一手稳拿漏勺,一手握拳用力的捶打漏勺里的面团。而那些面团经过捶打就从漏勺底部的很多小孔中流下来成了粉丝,粉丝流到下面烧着沸水的大铁锅里就立马变成了粉条了。那些粉条在沸水中上下沉浮,过一会儿感觉熟透了就要用木棍把粉条捞起放到旁边盛着冷水的大盆子里激一下,然后用粉条杆(用细木棍做的)把粉条均匀的放在木棍上晾到粉条架子上(用一些大而粗的木棍做的专门放粉条杆子的)。这样,一个做粉条的工序才算完成了,当然这个工序要不停的重复,才能做出更多的粉条,才能让来做粉条的人家都满意的做好粉条。在做粉条的过程中,人们会自觉的争着换下在岗位上忙的久的人,让人家休息一下。人们也会自觉的帮忙提水,放粉条杆子,自觉的把自家的柴禾送来烧灶。没有人耍赖,偷懒。而新鲜的粉条出来了,做粉条的人家都会让周围帮忙的,观看的人们尝鲜,毫不吝啬。人们有的就推说不吃,有的就毫不客气的挑起几根或抓上一把粉条来吃。新出锅的粉条虽然经过冷水激了,但依然散发出热乎乎的余温,吃到嘴里滑软,津津有味。要是用盐巴,葱花,蒜蓉,香油调一下,那个味道更美,唇齿留香,让人吃了还想吃,常常惦记着。呵呵,看到这里,大家有没有嘴馋啊?告诉你们粉条还有很多种吃法,可以做菜汤,炖豆腐白菜,炖肉,做菜饺子,蒸菜包子,做酸辣粉等等,我就不一一的细说了。现在我们还是说说粉条晾到粉条架上之后怎么办吧!粉条晾到粉条架子上后,由于天冷很快就会结冰,那些起初柔软的粉条就会被冻成硬棒棒的,此时就可以把自家的粉条连带杆子一起取下来用架子车拉回家了。回家后在院子里的大树之间拉几根绳子,在绳子上系上一些小绳圈,然后把粉条杆的两头穿入小绳圈套一下固定好,这样粉条就被吊在了绳子上。晚上,粉条不用收,就让它们在夜里上大冻,结冰。如果第二天有太阳,就把粉条取下来放到干净的东西上用木棍捶打,让粉条上的冰融化,脱落,然后再挂到绳子上去晒。这样反复结冰,捶打,晾晒几日至直粉条完全晒干为至。粉条晒干后就可以把粉条杆子取下来了,然后把粉条收藏起来,什么时候想吃都可以随取随做,很是方便。
总之,红薯虽然小,但全身皆是宝,红薯可以吃,可以做粉条。红薯叶和红薯梗可以做菜,就连刨红薯时割下来的红薯秧都可以喂猪。那时候人们喂猪都不喂现在卖的猪饲料,当然那时候还没卖猪饲料的。人们就把割下来的红薯秧晒干,放到打糠机上打成糠,喂猪时再拌点玉米料就行了。当然也有人家把晒干的红薯秧当做柴禾烧锅的,反正红薯的秧和果都有各种用途。
后来,随着时代的发展,随着打工的热潮升起,农民开始出外打工,像种红薯这样的繁琐的种植,人们渐渐放弃了。红薯的种植相应的少了许多,就连农民有的也要买红薯吃。红薯从当初的平凡入不了大家的眼而变的珍贵起来。据说,红薯的营养价值相当的高,富含膳食纤维,碳水化合物,胡萝卜素,维生素,以及钾,镁,铜,硒,钙等10余种元素。而且红薯还有抗癌,抗糖尿病,预防肺气肿,有益于心脏,甚至对保护人的皮肤,延缓衰老都有一定的作用。既然红薯的营养价值和药食作用那么大,当然就会受到人们的青睬。便有大大小小的啇贩做起了粉条生意,但有的粉条加入了淀粉,化工原料,吃起来没有我们自己做的粉条的原汁原味。记得有一次我不小心买了那些加入了淀粉,化工原料的粉条,我就失去吃那些粉条的胃口了。后来,我买粉条时就专门找那些农民自家做的粉条吃不完了拿来卖的人家买,那粉条有着农家的最纯朴的滋味,百吃不厌。
有时我想:也许越是纯朴,平凡的东西或精神,越是经得起时代的考验,经得起时间的验证。就象那平凡而渺小的红薯,它曾在贫困的年代救济过人们的生活,如今又调膳人们的餐桌,增加人们的营养,保健人们的身体。它与大鱼大肉相比是那么的不起眼,当人们对大鱼大肉吃腻时,总是会想到那亲切,带着丝丝缕缕独特泥土芳香的红薯。而红薯的平凡、坚强、隐忍、朴实与那些默默奉献的广大劳动人民又是多么的相似啊!
天不老,情难绝。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
生而为人,怎能无情?既不能绝情,难免为情所困。正是:世间千结万结难解情结,英雄闯关破关独困情关。世间事,唯独一个情字,叫人无可奈何。看裴枢何等豪情,看耶律祁何等潇洒,看宫胤何等出尘,看紫微何等不羁,看孟破天何等豪爽,看姬玟何等通透,看耶律询如何等坚韧,看景横波何等慵懒,看夏紫蕊何等端庄,他们却都为为情所困,有人含恨而死,有人饮恨终生,有人天涯漂泊,有人寻觅终生。表面有多光鲜,背后就有多少黯然销魂,谁又能解谁的困局?
多少爱而不得而不得不爱,多少擦肩而过换余生苦寒,多少天涯寻觅换一枕孤凉,多少痴心辗转换人间风霜满满。那些追逐,那些寻觅,那些相护,那些牺牲,那些诀别,一樽薄酒酹心头血,到头来满目寒凉。谁的马蹄踏遍山河只为斯人一顾?谁的战袍染满鲜血只为减一分愧疚?谁的青衫沾雪只为那命运的森凉?谁的青丝转白发只为伊人如故?
那高岭雪一般的男子,那银衣魅惑的男子,那豪气干云的男子,一个昏迷六年,一个隐居深山,一个战死沙场。似乎,当年那些轰轰烈烈的.事迹就这般烟消云散,他们的风采都染了血,融了雪,留这一声唏嘘把红尘叹遍,把年华叹老。怎能忘?何能忘?那些绝世的人儿,那些痴心苦恋,那些情深不寿。
纵武功盖世,纵智慧滔天,纵掌天下权,还是不能解命运的局。那些早已写好的结局,那些人生里一次又一次的无可奈何,纵不惜性命,还是不能求一个圆满。命运的手翻雨覆雨,如此寒酷,将心撕扯凌迟,却不能消融深雪的寒凉,不过是看着那残酷的结局愈走愈近,终无能为力。
初见,动心,追随,相守,别离,寻觅,重逢。似乎很短,却需要用尽一生的力气去爱,去承受,去包容,去等待。这一刻的咫尺,下一刻的天涯。这一刻的相守,下一刻的永别。人生需要多少勇气去面对这些生生死死?人生需要多少坚执去面对这些波诡云谲?有些付出,得到回报;有些付出,却注定没有结局。孟破天的一心追寻,换来的是裴枢在生死关头的放弃;姬玟的一颗痴心,换来耶律祁一袭白衣藏雪山。漫天冰雪不抵此心寒凉,捂不热,化不了,转成人世无尽森寒,一g黄土掩风流。
哪一年的雪落在了心头从此再未暖过?江山如旧,斯人已去。爱人、知己、友朋、部属,一个个在时光里消散,留这一隅的月光独寒。然,此心如明月,莹润而通透,坚持不改,初衷不弃,纵世事翻覆,纵命运森寒。
我们村是个有四百多年历史的古村,有着高大壮观象迷宫似的棋盘屋,还有交叉的长巷内延伸出去的条块土黄色麻石路。这些无不昭示着村里昔日的繁华和富庶。站高处瞭望,村前后又各有两棵冠华如盖的大树,村后是棵樟树,绿叶婆娑,树身四人合抱。村前是棵桑树,枝繁叶茂,树身比樟树要细,但也要俩人才合抱得过来。这两棵大树,又衬托出村子的古朴和厚实的历史底蕴!
依然记得村前这棵桑树是大哥亲手栽的。那是七十年代中叶,农村都穷,经济萧条。我们村由于没山林,柴火紧,每年秋天,家乡的田埂地岸割得像狗舔的一样干净。若想有点引火的柴火,都是大清早去十多里外都镇矶山,半偷半讨搞点松针。因此柴火和木料显得奇缺和金贵,村里人房前屋后都种树,有果树,也有苦楝树和杨树。粗直的留作制家具和农具,弯枝和树叶才当柴火烧。后来我们兄弟结婚用的家具大多是这些树木做的。
那年春天,大哥不知从哪挖来两根桑树和枣树苗,可乐坏了我们兄弟五个,看见桑树和枣树苗就好像有大把的桑葚和青枣吃。那年月小孩的`零食少得可怜,大多是自己到野外找吃的。比如春天掐刺凤摘麦萢,夏天摘桑葚采莲蓬摘菱角,秋天采毛栗摘涩铃铛,冬天拿竹篙捅瓦下的冰挂吃。当然最有意思的还是摘桑葚吃,我们村西北新屋猴子老哥有一棵老桑树,每年结很多紫红的桑葚,但我们很难摘得到吃,因为他家有一条很嚣张的黄狗,总对行人呲牙咧嘴狂叫,使我们无法靠近老桑树。想吃桑葚的话,我们只得跑到两里外富峦里向家摘,桑葚吃在口里甜甜的,但总是把衣服弄得紫紫的,挨了大人不少的责骂。
我们拿着铁锹正在门前打树洞时,奶奶和母亲都拦着说,枣树可以栽在门口,桑树不能栽。结果枣树留在门口,桑树移栽到池塘边的一块瓦砾空地上,那地每年夹生洋芋头,奶奶开春时还会在那打几个南瓜墩,种南瓜。由于枣树满是刺,我们喜欢桑树更甚些。为了能早日吃到桑葚,我们种的时候把瓦砾扒开,挖了很多糖泥放在树洞周边。后来大哥不知从哪里搞来一棵花生苗,也种在塘泥上。后来我们天天在洋芋头杆里钻进钻出,轮流着来回跑去看,长出第一颗米芽,我们就兴奋不已;长出一片嫩叶,我们就手舞足蹈。高兴之余不时偷偷地从奶奶的粪缸,舀几勺粪水浇到树下,恨不得小桑树苗两三天就长成参天大树。到秋天时,那棵花生藤蔓已长得铺天盖地,挖的时候却没扒出几节花生,倒是那修直的桑苗从筷子粗一下长成拇指粗,有一人高了。
父亲没阻拦我们爱桑树,在父亲眼里,桑木性柔韧,适合做多种农具。父亲寻思着:让桑树再长两年,砍了能做一根好锄头棍!我们都不做声,在为我们心中的桑葚难过。
第二年春天,我们为了破坏父亲锄头棍的设想,偷偷地把桑树顶心掐掉了,不久后桑树就分两枝桠,长势仍是喜人。但我们老担心桑树被父亲砍掉做锄头棍,战战兢兢中过了三四年,守到的是桑树只开花却没结一颗桑果,我们失望至极!桑树也早长过了锄头棍的用材标准。父亲说,这是一棵公树,不结果,让它长两年,蓄条扁担坯得,桑树扁担好,不怕你们力气大,挑不断。原来大哥二哥此时已是血气方刚的后生,农忙时能帮家里挑谷子,但挑担没经验,走路一冲一冲的,老把扁担挑爆或挑断。
但父亲的话依然没兑现,因为父亲只是个会摆弄竹子的篾匠,若是木匠的话,桑树早变成锄头棍或扁担了。由于不长桑葚,我们就很少关注它,但桑树生长依然旺盛。后来几年,农村养猪很火,栽桑树的那块地建了几个猪舍,桑树根把那些粪池全胀破,加上靠近池塘,足够的养料水份,让桑树长势更猛更粗。父亲想拿它做农具的想法也不断地在修正:由主干做锄头棍到扁担,然后主干锯板,两枝干做扁担,最后变成做辆农田灌溉用的手摇龙骨水车,柔韧的桑木是做水车龙骨、大小轴栓、摇臂的绝佳材料。但后来随着小型抽水机的推广普及,加上我们兄弟先后成家,走出了农村,不再仰仗土地为生,父亲做龙骨水车的计划也不了了之。
再后来随着胶合板的上市风行,煤气也走进农村,村前屋后的树就变得可有可无,我们对桑树也日渐疏忽。一晃一二十年过去了,城乡面貌发生剧烈改变。桑树不因无人问津而停顿,长势越发葱茏,密密匝匝的树叶遮云蔽日,树身须两人合抱。
“树大招风”这话一点都不错,听父亲说,去年县园林局的人盯上了桑树,有人找上门,想花两千块钱买走这棵桑树,移栽到县城的公园里去,父母便找我们兄弟商量。虽说这些年忙于生计,没认真看过这棵桑树,但想到突然要把树连根挖走,小时候和这树有关的点点滴滴如同幻灯片在眼前掠过。三十多年来,村里大变样,棋盘屋倒塌殆尽,条块麻石路改成水泥路,很多东西都不存在,同栽的那棵枣树都不记得是哪一年没了,家里的老房子也拆掉重修了,只留下这棵桑树和村后的大樟树没有变动。从栽下这棵桑树算起,到现在这些年,家里一切顺利平安,八十多岁的父亲已是四世同堂,我们兄弟五人也是事业有成,家庭美满。此间唯一逝去的奶奶,也是九十多岁高龄走的。
我曾跋山涉水地去找寻远方绮丽的风景,却忘了来邂逅这身边触手可及的一场美丽,亦如人生此番种种的寻求中,亲情,友情和爱情也大抵都是如此吧,以为属于自己的爱会在远方某个未知的角落里,却总是习惯了去忽视眼前人给予的温暖!
——题记
昨天傍晚五点,一家三口一路幸福着,朝着古运河的方向前进,要去看传说中的花船,行至东关古渡时,已是暮霭沉沉,华灯初上了。虽身在扬州,却是第一次和古运河这样亲密接触,据说这是隋炀帝下江南时途经的地方,心中自有一种感慨无以名状,如果这个世间真的可以有一种方式来穿越,我也想穿越一下,在时间隧道里慢慢徜徉。
沿河的两岸已然站满了来观看花船的人们,大都三五成群,结伴而来,虽然花船还未行于此,但欢声笑语却如潮般涌动在了运河上,有个十七八岁的少女站在一株柳树下,耳朵上戴着耳麦,和电话那边的人在轻声地絮语,半晌竟“咯咯咯”地笑出了声来,那笑声清脆而嘹亮,让人忍不住回望,看见她的青春在四处飞扬!有两三个六七岁的孩子围在大人的臂膀下,嬉笑追逐,把那银铃般的笑声洒落在了河面上,我看见有碧波在荡漾!
间或看见一位坐着轮椅的老者,神情有点落寞,可能他是在伤悲自己不能像平常人一样可以自由地行走吧,连带她身旁的老伴神情也是那种淡淡的忧伤,让人看了忍不住心生怜缅。我不知道平常没有花船的时节中,这里会不会有这般热闹,我见到了有个背着吉他的年轻小伙子在弹唱,歌声深远而悠扬,他的眼睛不看任何人,但我却看见有月光在他的眸子里闪动,可能他是一个有着不同故事的人吧,想背着吉他在异乡流浪着,用歌声来演绎心中的爱与痛,我想只有在心中溢满感情的人,才能唱出那么动人心魄的曲子。有那么一刻,有一丝丝一缕缕的忧愁便会随着那歌声悄然萦绕上我的心房,让我在无限怅惘中,跌落进一片怅然的思绪里,忍不住热泪盈眶!
七点,沿河的两岸早已是霓虹闪烁,那五光十色的光影倒映在河面上,和着天穹上的.星辉闪烁出斑斓的光芒,如梦似幻!静下心来,隔着嘈杂的人声,也能听见那潺潺的流水声,如天籁般纯净!我是多想永远驻足在这里呀,将我那一颗在尘世里早已疲惫不堪的心,留在此间放逐,去找寻隋炀帝曾遗留在这里的足迹,去找寻他曾经遗留在这里的一场梦境,只是运河的水终究没有我多情,始终不愿停下它匆匆的步履,让我且歌且行!
宝贝非要走到前岸去,我知道前岸有卖卡通玩偶和电子玩具的,那忽闪忽闪的灯彩一直在诱惑着宝贝的眼睛和占有欲,在买了不到两分钟的电子表时,又嚷着要其他小朋友手里的东西,最后我提议大家交换着玩手中的玩具,这才罢休!
一晃,八点了,传说中的花船还没看见影子,于是提议去对面的东关街边逛边等,于是三人便行致古色古香的巷子里,发现满目的红灯笼高高挂起,巷子的两侧都是个性鲜明的小店,琳琅满目的陈列着各种花色繁多的商品,有色彩艳丽的刺绣旗袍,在灯光下流光溢彩,有不知年代的古玩字画,泛着久远的气息,那捏糖人的老者,雪白的大胡子一直绵密至胸口,他就着那橘红色的灯光,在一根木棒上,娴熟地上下缠绕,浇注着粘稠的蜜糖,只转眼的功夫,你的眼前便会出现一幅“武松打虎”的画面,看得人眼花缭乱,让人忍不住发出啧啧的称赞!在沿街的小店里,宝贝喜欢随手挑些小玩艺攥在掌心里,不肯松开,只好一一买单,一路看见一两个小酒吧,里面的灯光是神秘而魅惑的,有音乐缓缓响起,刹那间便能穿透人心……这样的一条巷子,有些丽江的味道,让我忽然忍不住感慨:我曾跋山涉水地去找寻远方绮丽的风景,却忘了来邂逅这身边触手可及的一场美丽,亦如人生此番种种的寻求中,亲情,友情和爱情也大抵都是如此吧,以为属于自己的爱会在远方某个未知的角落里,却总是习惯了去忽视眼前人给予的温暖!
宝贝在经过了小小的兴奋后,已然显有睡意,不停地打哈欠,开始囔囔着要回家,我开玩笑说不回去了,今晚睡大马路上,她连连摇手说不能睡,说她怕冷,还有地上脏,哦,我可爱的宝贝,妈妈怎舍得让你风餐露宿呢!
1、情人情结。
博客是迷人的。接近不惑之年了,却迷上了博客,有时想想,感觉自己对这事却难有不惑。自己搁笔多时,虽然有时有写的冲动,但有些想法一冒出,很快使这冲动消失殆尽。写给谁看,为谁而写。但这次结识了博客,却有一种激情在涌动。
再想想,这种激情可能是基于自己曾经爱耍笔杆子吧,而且是算比较勤奋耕耘的那种。曾经因了对神圣文学的爱好或痴迷,才有了一段“爬格子”的人生经历。
文字,在心里是一种情结!
记得,曾经有朋友来约稿,其实很可能只是顺便的一句客套话,表示记得我曾经是一个会文字的人。而我肯定是受宠若惊般的说些谢谢你们还记得我,我一定尽力之类的话。我有一个优良传统那就是比较较真,说过的话基本上都是会去实践的,所以就会真的如期交出我的文章。
至今仍记得,半年前,注册自己的敏思博客时,那份惊喜。蓝色基调的页面,一个吉他手在风中吟唱的大版幅画面,背景上有蝴蝶飞舞在城市的高楼大厦之间,这有一段文字,在这样漂亮而大气的网页上,有着我的名字,这是属于我的网络空间,没有理由不兴奋与喜欢,对我这个热爱文学的人。
我仿佛得到了一位美丽的女子。这个“仿佛”是基于星光一戈的一个比喻。
有朋友把文学比喻成情人的经典段子:对我们爱好文学的非职业作家来说,文学只能是情人关系。她基本具有这么几个特点:美丽,文学是美丽的,她是你心中的女神;喜欢。但并不朝朝暮暮,想她的时候,就与她亲密一番,平时不会老呆在一起,思念之情常有;不实际。她只能是精神层次的,不能给你当饭吃,也不会给你做饭吃……
我写博应该算得比较投入的人。从2月26日建博以来,一个月时间结束新手上路,步入小虾行列,再一个月博行,又上一个台阶至大虾,而由大虾升格为星级博客只用了短短的20天。7月底,在敏思震荡的日子,戴上资深博客的帽子。这时候,算算正好博了整整五个月了。
应该说,前面初级的进档,我是不费太多精力的,因为基本上靠吃存粮,贴的日志其实绝大多数是我过去陆陆续续发表的东西而已。我最初的想法,只是想把博客当成自己文字的电子文档罢了。原先,很多的文字存放比较乱,家里有、办公室有,有的搬家弄丢了。自己也没去统计到底丢了多少东西,而放在博里,有数据生成,可分门别类,而且是开放式的,不似过去是收藏式的,而且是种美丽的形态。渐渐地,我在与博友的互动中,体会到了博客的魅力,慢慢地着了迷。
博客开始改变我的生活方式。
等我的100多篇存粮快吃完时,我开始了耕作。这个时候,我的博客网页不再是电子文档库了,而是自己的心灵家园了。家园嘛,总不能荒芜,不能失却打理。于是,每天都要到家里去看看,最好是能有新的贴子呈现,好让来家作客的朋友来品尝。
于是,晚上外出坐茶楼少了,卡拉OK少了,宵夜喝啤酒少了,麻将三打哈少了,更多的时间是呆在自己的网上家园,琢磨怎么装修才漂亮才有特色,构思着栏目的设置,尝试着其他功能键的应用,寻思着如何与人沟通互动等等。
于是,健身的时间由清晨改到下午,而把早晨的时间用来写作。这时候,头脑经过一夜的休息而特别地清醒,半个小时左右,就能把构思好的文章一气呵成写就。由于我的全拼打字速度慢,且打字写东西容易断思路,所以,我保持着用笔写的传统习惯。早上写东西也好,可以陪女儿一同学习了。
博客,你无疑在改变我的.生活,每天都要到网上走一趟,再晚的时间,也要悄悄溜进书房,轻轻合上房门,打开电脑,在不影响家人的休息的情况下,简单收拾一下网络家园。
直到有一天,女儿说,那电脑是你的第二个老婆呢。为什么?因为你一回家就是上网,电视都没看了,你老是陪着网络。其实,女儿说的第二个老婆是电脑和网络,我觉得准确的说应该是博客。
博客有一个好处,就是可以随意随性写着。
文学爱好者还仅仅在基层还只是爱好者时,有意无意间,通过文字的展示,能够迅速的宣传自己,基本上成了扩大知名度的捷径。然而,有的人真正的名气大了或地位高了,这个时候写作起来就没有以往那般轻松自如了,既怕写出的东西被人家挑三拣四,又担心与这种名气和地位不相匹配;还顾忌给领导以错觉,觉得你只能写,而不能其他。仔细想想,这似乎是规律。有的文学大家,没有名气的时候,写作起来,伸缩自如,没有任何的约束和拘束。但成名成家之后,反而畏首畏尾,文章没有以前自然,装饰的痕迹比较明显。自然没有过去的好。而博客,却不存在这样的拘束。
曾经以为,文学对于我应该是有不解之缘的吧。那种喜欢应该是从骨子里发出的了。但是,这种看似刻骨铭心的喜爱,却怎么越来越象经历了婚姻的男人一样,对对方的感觉总是越来越平淡?
但是,进了博客之后,重新焕发了写文章的热情。因为,博客里的文字或文章,不一定是文学作品,可以是心灵的回音,可以是思想的交流。贴在博里的文字,没有不务正业之嫌,也不必在乎名气和地位的不相匹配,很是轻松。
在博里,得到了陌生人的点评与鼓励,结交了许多志趣相投的朋友,学习了知识和思想。觉得轻松,快乐,使我紧张工作之余的情绪得到调剂,这就够了。我们会顾忌生活的真实,但我们不必在意网络的虚拟。博客,它满足了我的文字情结。所以我爱写博,且乐此不疲。
2、母亲情结。
提及母亲,在我心中是永远的痛。
这或许是母亲的离去非生命自然的凋谢的缘故,她走的时候仅仅中年。是病魔夺去了本该尚存的生命。我因此而遗恨。
母亲的过早离去,让我十分怀念在母爱的天空下徜徉的短短的时光,让我至今回想与母亲在一起那段极其的珍贵的日子,让我感觉没有来得及长大来回报母亲的遗憾,这是我心里最大的缺憾。
一直以来,我都在怀念母亲,都在思考着何以回报。
在母亲辞别凡尘以后的里,在我与父亲的餐桌上,一直都为母亲摆放着一副碗筷。在心里,母亲就坐在我们父子之间,一天也没有离开过。
成家立业之际,以及我的每一个人生旅途当中的重大事项,首先想到的就是告知母亲,让她享受属于她的儿子也应该属于她的快乐。
星转斗移,我也有了自己的女儿。在为人之父之后,更能够体会到父母对儿女的爱。那是一种无私的爱,是无须回报的奉献。女儿稍大些的时候,总会很懂事地关心我,同情我,同情我年纪这么小就没有了妈妈。
时间的流逝,并未减少我对母亲的思念,并未减弱我对母亲的感情。相反,我一直在想,能否写些文字,写些怀念母亲的文章,来纪念母亲,告慰母亲。但是,尽管我陆续在写,却从来没有满意过自己的文字,我发现,任何的文字都难以表达自己对母亲的深情。任何的文章形式,都不能承载母爱的伟大。因而,我的心里对母亲总是歉歉的,这无以回报的母爱!
偶然的机会,我走进了博客。这是一个可以寄托心灵的空间,这是一个虚拟却又真实的平台,这里有生命的跳动,这里有思想的灵光。
在我填写博客资料时,我突然间想到了母亲。那些经常萦绕在心里的关于亲近母亲跟母亲诉说的想法,使我顿觉要让母亲活在博客里的灵感突然闪过,于是,填上了“彭楠”这个名字。彭是母亲的姓氏,楠是男的谐音,是妈妈的儿子。
这里有两层涵义:一者儿子是母亲生命的延续,儿子在博客里的生命与思想,也是母亲的生命与思想通过儿子在延续,通过博客在延续。二者我愿为母亲而博,于是,我的博客说明里有了:我多么愿意,再创造一份奇迹,让你的腮上绯红而欢愉!
【草根情结散文】推荐阅读:
女人情结散文07-12
清溪情结抒情散文06-23
庙会情结抒情散文01-12
莲的情结优美散文06-18
我的野菜情结抒情散文06-11
草根励志故事06-06
草根的经典签名11-03
《草根赋》阅读答案11-11
《丁丁当当――草根街》读后感09-14
节日情结1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