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程教育体系

2024-12-2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远程教育体系(精选7篇)

远程教育体系 篇1

摘要:新时期,随着信息技术的普遍运用,各种优质教育资源实现共享成为可能。其中,远程教育作为我国终身教育体系建构的重要载体,其质量问题得到社会极大的关注。因此,加强远程教育质量研究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主要概述了远程教育质量,具体分析了远程教育在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中的作用因素,并提出了几点提高远程教育质量的措施。

关键词:终身教育;质量;远程教育;体系

就目前来讲,我国经济发展正处于关键时期,对于人才结构的调整也提出了相应的要求。作为继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远程教育也是终身教育体系构建的重要途径。从一定程度上讲,远程教育的不断发展,有助于创造大量的新的就业机会,促进在职人员职业能力的不断提升。因此,在终身教育体系下,注重远程教育质量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远程教育质量概述

随着信息技术的逐步普及,我国现代远程教育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一方面,现代信息技术的有效运用,打破了传统教育方式中时空的限制,使得学生的学习更加具有灵活性,更有助于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另一方面,现代远程教育通过提供开放的、不同阶段的优质教育资源,更加有助于实现教育公平。到目前为止,我国远程教育形成了多样化质量观、服务质量观和全面多元的质量观[1]。其中,多样化质量观的目标定位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对于在职成人培养应用型人才;二是面向高中水平学习者提供学历教育;三是提高广大受教育者本身的满意度。与此同时,还应坚持质量第一原则、明确目标原则和辩证统一原则。服务质量观主要体现在服务过程与服务效果两个方面,几乎贯穿了服务质量的整个过程。全面多元化的质量观主要包含了需求满足层次、培养目标层次、质量标准层次、动态变化层次等多个层次。

二、远程教育在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中的作用因素

(一)开放式远程教育的开办

我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应促进各类教育的衔接与沟通,健全宽进严出的学习制度,搭建终身学习的“立交桥”[2],满足个人多样化的学习与发展要求。远程教育的办学理念十分符合这一要求,能够为个人提供受教育的机会,有助于打破学校对教育资源垄断的局面,打破传统的教育中心体制,进而为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打下坚实的政策基础。

(二)学习支持服务平台的建设

首先,通过合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建设知识传输平台,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选择性,能够更好地为学生学习服务。其次,教学辅导平台的建立,一是能够进行面对面的教学,二是能够指导、辅助学生进行学习,三是能够及时解答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疑问,四是能够使学生在虚拟的学习环境中开展合作学习。再次,相关科研队伍对于网络环境下教学过程、方式、模式和学习方法等终身教育与学习中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并得出了一些理论成果,进一步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最后,教学管理队伍实施的一系列有效管理,极大地提高了远程教育教学的可控性,更加有助于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

(三)教与学的.灵活性

远程教育通过使用现代信息技术在网上开展教学活动,一方面更加便于师生互动,实现双向视频教学,另一方面也更加便于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在线考核与答辩等教学活动,使得整个教学活动更加具有灵活性,有助于适应非正式学习的发展趋势,更加有助于构建终身教育体系。

三、提高远程教育质量的措施

(一)促进远程教育的多元化发展

从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角度讲,其主干与主体分别是学校教育与面向成人学习者的继续教育[3]。虽然终身教育体系的主干仍然是学校教育,但成人教育囊括了其它教育内容,具有最长的教育时间跨度,具有最为广阔的活动空间。因此,实现远程教育的多元化,更加有助于促进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

(二)注重内部质量保证内容的提高

新时期,随着人们受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远程教育的内部质量保证一方面应关注学生产品与服务[4],另一方面还应注重实现现有质量目标,不断提高现有质量与成本效益。具体来讲,一是应不断完善产品服务,加强内部质量控制,优化服务;二是应制定科学合理的制定标准,为远程教育质量的提高提供依据;三是应合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并完善优质学习资源共享机制,不断优化学习环境,提高教学管理效率,有效降低生产成本,提高成本效益。

(三)完善内部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

其一,应尽可能提高专业评估与课程评价的可操作性。其二,作为相对静态的基础条件,教学基本条件应得到充分保障,学习资源应尽可能的丰富,学习环境应尽可能和谐。其三,应加强课程层次和专业项目等动态教学活动建设,建立健全教学评价体系。

四、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广泛应用,我国远程教育也逐步发展起来。在终身教育体系下,远程教育发挥了重要作用。由此可知,远程教育的质量对于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具有重大影响。因此,为进一步提高远程教育质量,应促进远程教育的多元化发展,注重内部质量保证内容的提高,并进一步完善内部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1]袁松鹤,齐坤,孙鸿飞等.终身教育体系下的远程教育质量观[J]中国电化教育,,(4):33-41

[2]孙宗凌,王清.我国高校远程教育质量问题探析[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版),,(10):8-10

[3]常云,常欢.远程教育质量监督体系的构建[J]学理论,,(14):160-161

远程教育体系 篇2

关键词:现代远程教育,公共服务体系,运行

现代远程教育公共服务体系作为一种公共媒介,其是依托于信息化技术、专业化手段及职业化师资,将远程教育教与学的分离状态联系起来,确保远程教育服务质量的平台。经过多年的发展与建设,尤其是自远程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引入企业管理理念、市场机制及第三方服务模式以来,在平衡教育的公益性与社会性、商业性与盈利性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尽管如此,在规划发展、服务质量、服务机制、资源共享等方面还存在着诸多缺失的问题。因此,要提供给远程教育的办学、服务质量,必须进一步完善其公共服务体系的运行机制。

一、当前我国现代远程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及运行

(一)国家级公共服务体系

该体系包括中央电大在全国电大运营网络基础上建设现代远程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即奥鹏远程教育中心,简称奥鹏),以及弘成科技公司(即中华学习网,简称弘成)、知金教育咨询公司(简称知金)分别联合有关高校建设的现代远程教育公共服务体系试点工程。

1. 基本概况。

奥鹏是中央电大与TCL集团、中国卫星通信集团共同出资建设的国家级远程教育公共服务体系,也是教育部第一个批准的国家级远程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其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及市场化运作模式,引入连锁经营理念,依托全国的电大系统及68所试点高校的网络学院,在全国大部分乡镇、社区建立了远程教育连锁超市[1]。截至目前,奥鹏已经与全国近159家远程教育机构合作,建立了近3400个学习中心。

弘成涉足现代远程教育比奥鹏要早,1999年其首创与教育部直属高校的网络教育学院提供整体合作模式,即与合作大学建立运营、技术、资金、市场等全方位合作,建立网络教学、课件开发、通信联络、服务管理、虚拟校园等五大公共服务体系,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课件开发、招生推广、技术更新、运营升级等四大服务。截至目前,弘成已经与中国人民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武汉理工大学等110所大学的网络教育学院开展合作,建立了近200个学习中心。

知金是2007年教育部批准的现代远程教育公共服务试点项目提供商,其在奥鹏经验基础上,提升了远程教育公共服务体系的技术、管理及后续支持等服务,是教育部批准的第二个国家级远程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同时,知金还可以接受高校及其他远程教育机构委托的招生、教务、考试等远程支持服务。截至目前,知金已经与国内近50所大学开展合作,建立近100个学习中心。

2. 服务与支持。

远程教育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目的是为学习者提供智能化学习环境、学习资源,为远程教育机构教学活动提供技术及服务支持。由此,其作为一个第三方的独立主体,必须依托于远程教育的平台,提供商按照市场化机制,将公共服务体系的运营与各校数字化的学习中心连成一体,实现技术化、专业化、信息化的支持体系,为学习者提供从信息流、物质流到能量流的一体化、一站式服务。从其实际运作情况看,由于网络远程学习者规模比较大,这对服务体系的支撑平台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非一般的信息平台可以支撑,对技术要求也比较高,还需要为各远程教育机构提供从招生到毕业的全过程学习支持。专业化的公共服务体系能够完成这些支持与服务,比各校自身建立的学习服务平台更具有优势。

3. 合作与分工。

当前公共服务体系的运行,采取的是公共平台运营方与远程教育机构分工合作的方式。公共服务体系作为联系学习者与远程教育机构之间的平台与纽带,负责将远程教育机构的各种教学安排、教学要求、教学管理等进行具体化,同时发挥其在学习支持中对学生的导学、助学等作用;而各远程教育机构是办学主体,其负责教学政策、招生计划、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学实施、教学评价等工作。

(二)区域性公共服务体系

区域性公共服务体系是在区域远程教育服务中为学生学习、学校教学提供服务的平台,按照区域人才培养的需求,代理部分国家级公共服务体系的项目或代理远程教育机构、高校网络学院的具体项目,起到一个区域“总代理”的作用。其与国家级公共服务体系相比,其作用及服务支持只限定在区域范围内,对本地区的学校远程教学进行细化、传导,对本区域内合作学校形成连锁服务,建立区域性学习中心。比如,依托山东电大建立的山东区域公共服务体系,其通管关系区域内的远程教育中心,为山东省电大系统远程教育提供支持与服务。

(三)行业性公共服务体系

行业性公共服务体系是结合各行业的发展特点及实际需求,为某个行业学习者专门开发的一个学习支持服务平台。这种服务体系的最大特点是专业性比较强,适合行业内学习需求,不适合大众学习需求。比如,大庆石油管理局建立了东北石油大学和大庆油田职工大学共同承担的,为石油系统职工继续教育学习提供学习支持的服务平台;中国农业大学与农业部培训中心建立的供全国农技学校远程学习的公共服务平台也属于此类型。

二、我国现代远程教育公共服务体系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一)公共服务体系之间的市场化竞争机制尚不完善

将市场化机制引入到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及运行中,其目的是希望通过多家公共服务体系提供商之间的竞争,从而提升公共服务体系的服务水平。但从实践中看,这种竞争机制还不完善,没有起到预想的效果。具体而言,第一,奥鹏作为最大的国家级远程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其依托的是中央电大遍布全国的电大系统,日益形成垄断之势,尽管近些年弘成、知金也发展较快,尚无法与其相抗衡,其他的区域性、行业性的公共服务体系更是如此。第二,就目前形成的竞争机制看,公共服务体系的主要竞争还是停留在招生等生源竞争层面上,这与公共服务体系本身的支持服务内容是不相符的,招生只是其一个职能,学习支持、教学资源服务等更重要的竞争内容并没有形成。

(二)公共服务体系学习中心的建设重复性较大

学习中心本应该是公共服务体系的一个主要内容,事实上也是如此,奥鹏等三家国家级服务体系在全国建设了数以千计的学习中心,区域性的公共服务体系也建立数以百计的学习中心。但很多公共服务体系为了扩大自身的招生效应,依然要求各主办机构在其基础上再自建学习中心,这既造成了资源的重复浪费,也会让潜在的学习者对学习中心提供的重复性信息无所适从,反而不利于招生。

(三)公共服务体系的服务质量与水平有待提高

1. 服务质量与追求利润之间难以平衡而影响到服务质量。

公共服务体系的提供商是企业,在运行中是以市场化方式运作的,而教育服务带有一定的公共性与公益性。这就难免会导致企业追求效益最大化与教育服务质量之间的矛盾。在当前远程教育市场开放的条件下,由于缺少必要的监管,致使公共服务体系提供商侧重于与远程教育机构的合作,而不太注重学习者的感受,导致其服务质量与水平不高。

2. 远程教育机构对公共服务体系缺少制约机制而影响服务质量。

远程教育主办机构与公共服务体系提供商之间是合作关系,而无隶属关系,因此,对于公共服务体系提供给学习者的学习中心等服务无权直接管理,无法像其自身所建的学习中心那样通过规章制度或技术手段来制约。由此,一旦出现了问题,只能是通过协商解决,势必影响学习者的学习。

3. 学习支持服务策略的确影响其服务质量与水平。

远程教育虽然可以通过技术改变教与学的流程,但其无法取消教与学的过程环节,更无法改变学习的本质。远程教育倡导的是以学习者为中心,最终的学习问题还是落在学习者身上。因此,作为公共服务体系必须最大限度地满足学习自主学习、个性化学习的需求,为学习者学习提供支持服务。但当前公共服务体系的大部分辅导教师基本上是来自高校教师的兼职。从学习服务工作量看,公共服务体系为了节省成本,致使每位辅导教师辅导的学生过多,一般均超过100名,这与国际社会上通行的“最多25人”之间有巨大的差距。从学习支持方式看,一般而言要求教师必须通过各种同步、异步的交互工具或软件、答疑系统、测试系统来为学生提供针对不同教学内容的教学设计服务,并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提交这些任务,但实际情况是,教师的辅导多数是向学生解决教学内容的重难点或讲解模拟试题,并没有通过设置教学设计任务来引导学生参加学习,养成自己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

4. 公共服务体系从业人员服务能力缺失而影响服务质量。

公共服务体系的从业人员专业素质比较低,尤其是从事为教学、教务服务的人员,其对与之合作的远程教育机构的办学思路、思想及流程等问题不熟悉,无法依据远程教育机构的思路来进行细化服务,从而影响服务质量。因此,提升公共服务体系从业人员的专业性,积极熟悉远程教育的政策及办学思路是极为必要的。

(四)公共服务体系资源共享机制尚未形成

从最初的教育部批准的68所试点院校的实施情况看,国家批准试点院校建立远程教育公共服务平台的初衷是依托各校的资源,使其特色课程通过公共服务平台让更多的人受益。但是,这种资源共享机制并未形成,比如最初的这68所高校,办法学专业的就有50家,办计算机专业有49家,如此多地重复专业办学,但并未在公共服务平台形成资源共享、学分互认,学习者也只能是从各主办机构获得相应的学习资源,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公共服务体系的资源浪费[2]。但令人庆幸的是,自2014年国务院放开远程网络教育的审批权,远程教育机构会越来越多,公共服务体系的平台作用必然会更加突出,资源共享机制必定会逐步形成与完善。

(五)公共服务体系的监管机制缺失

公共服务体系毕竟是个网络平台,具备网络平台的一些弱点与缺陷,强化对其监管是极为必要的。公共服务体系的监管内容包括教学质量、教学内容、经营主体资质、考试证书、网络安全性等诸多问题。但是,当前国家还没有出台相关的监管政策,对资源审查、教学分离过程、不当竞争等突出问题并没有相关实施办法,这就导致当前公共服务体系的运行处于恶性竞争,公共服务体系提供商只考虑与合作院校的关系,忽视了学习者需求。从长远看,监管机制的缺失对远程教育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

三、现代远程教育公共服务体系运行的完善之策

(一)保障学生自由选择学习中心的权利

公共服务体系建立的目的是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资源,辅助学习者完成其学习目标。我国应该建立远程公共服务体系的准入制度,鼓励更多的公共服务体系提供商进入公共服务体系领域,通过竞争提高服务质量。每个公共服务体系可以与多所远程教育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同一个公共服务体系的学习中心可以为多个远程教育机构及其学生提供服务。学生可以按照自身的学习需求来选择适合自己且服务质量较好的学习中心,而不再由其所属的远程教育机构来指定学习中心,将选择权下放给学生,这样不仅可以动态平衡各学习中心的分布,还可以避免学习中心的浪费,激励各公共服务体系来提升其服务质量。

(二)提高公共服务体系辅导教师的服务能力与水平

参加远程教育学习的学生大多数是成人在职学习者,这些人的学习动机明确,学习目的非常注重实用性。对于辅导教师而言,在从事辅导工作过程中应该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需求。但实际情况是,被公共服务体系聘请的辅导教师,基本上是各大学的教师,这些教师的理论素养比较高,但是缺少实践经验。同时,这些教师习惯了传统的课堂教学,对远程网络教学的方法及教学模式不大适应且运用较少,比如,案例教学、协作学习等。因此,公共服务体系的提供商在聘请辅导教师的时候,要注重教师的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加大对辅导教师的培训力度,提升其服务能力,尤其是要提升教师在线学习引导、过程导学、学生学习支持等服务能力,进而提升公共服务体系的服务质量。

(三)建立公共服务平台资源共享机制

公共服务体系建立的目的在很大程度上是推动资源的共享化进程,因此,建立其资源共享机制是必要的。在资源共享机制建设中,一是将国家级精品课程纳入到共享资源中;二是将各远程机构的特色课程、优势课程纳入其中。在此基础上,建立相应的共享体系与机制:一是制定资源共享标准。远程教育主办机构、公共服务体系及资源提供方应该共同制定风格相似的网络课件模板,按照学习内容的逻辑结构、教学素材、音频视频格式、页面风格等制定相关标准,以便于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二是制定检索的信息共享标准。因为网络资源毕竟是海量资源,通过检索信息标准的建立,便于学习者能够从海量信息中获取相应的课程资源,这些检索标准应该包括资源的名称、形式,访问地址,资源关键词,资源版权与用途,资源所属学科等方面。三是费用及结算标准。根据资源的属性,按照学分来进行收费,具体的收费标准应该由远程教育机构、资源提供者和公共服务体系协商。

(四)建立公共服务体系内部质量保障标准

内部质量保障体系是公共服务体系保障远程教育教学质量而建立的标准,这种标准主要是通过内部机制的监控、评估、协调而完成的。在这方面,我国可以借鉴美国凤凰城大学的远程公共服务体系的一些经验。美国凤凰城大学的远程教育公共服务体系质量保障是通过内部保障机制实现的,其将质量保障落实到教师选任、课程设计与开发、学生学习支持、学生学习评价等方面。该校建立了ALOA、AQMS两套监控体系,通过对学生参加远程教育之后的调查,依据他们在知识与技能方面的变化,分析教学服务提供中的问题,按照这些问题及学生、校友建议来改进服务质量[3]。对此,我国远程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可以借鉴其相关经验,建立包括辅导教师选任、课程开发、教学设计、学习支持、学生非学术支持等标准,通过学生学习后的反馈来完善这些标准,从而保障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的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郭炯,等.现代远程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与运行现状的调研[J].开放教育研究,2010(3):110-115.

[2]陈立勇.开放大学学习支持服务体系建设研究——基于集聚学习支持服务理念[J].天津电大学报,2015(3):31-34.

把法治教育融入国民教育体系 篇3

第一,从制度建设上确保法治教育成为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石。中小学是国民教育体系的基础阶段。目前,我国明确了青少年学生法治教育的基本要求,各地实施已经收到明显成效。按照中央新的部署,今后将加快推进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的相关制度建设,重点是制定学校法治教育工作规程,在中小学普遍设立法治知识课程,努力在所有课程教学和有关学习活动中渗透法治教育的内容;优化教师队伍配置,整合课程活动资源,强化相应经费保障,建立健全考核督导环节。根据首个国家宪法日之际做出的重要指示精神,教育部明确要求,着力健全以宪法为核心的法治课程体系,形成以国家宪法日为标志的学校宪法教育制度,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第二,遵循青少年成长规律特点,提高法治教育的实效性。青少年时期是人生成长的关键阶段,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确立的重要时期,同时,青少年也存在着自控能力差、自保能力弱的特点。遵循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中小学法治教育要坚持立德树人为导向,创新教育教学的方式,通过开展师生谈心、主题班会等形式多样的教学和实践活动,促使学校法治教育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问相互融合,帮助和指导青少年在课堂学习和接触社会的过程中树立正确的法治意识、增强法治的道德底蕴,培养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社会主义法治的自觉性,提高对宪法法律既是保障自身权利的有力武器,也是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的认识,强化青少年依法维护权益、有效自我保护、明辨是非善恶、有力抵御违法行为诱惑的意识和能力。

第三,营造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紧密结合的良好环境。青少年法治教育,需要调动各方面参与合作的积极性,要充分发挥中小学家长委员会制度的优势,密切学校与学生家长、社会各界的联系,共同关注青少年成长的共有特点和个性差异,关怀青少年成长阶段的心理需要,关心青少年面对现实问题产生的困惑,及时予以正确辅导和引导。从各地经验看,设立专门的青少年法治教育基地是十分有效的途径。考虑到许多青少年喜欢上网,还应重视开展网络普法活动。在建好全国青少年普法网站的基础上,定期开展多媒体课件征集活动,提升青少年法治教育的体验性、生动性、实效性,学校、家庭和社会各方面齐心协力,开辟青少年法治教育的新局面。

教育系统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按照党中央关于法治教育的重要部署和具体要求,以务实创新、高度负责的精神,尽快在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抓出实实在在的成效。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

将创业教育纳入我国国民教育体系 篇4

将创业教育纳入我国国民教育体系

作者:骆沙鸣

来源:《教育与职业·综合版》2011年第08期

创业教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称为学习的“第三本护照”,与学术教育、职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美国大学生创业率达20%,我国仅1%,我国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能力和创业环境均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因此,笔者建议将创业教育纳入我国国民教育体系,从小学、中学直到大学的教材课程中都加入创业教育内容,使创业教育真正为社会和现代化建设服务。建议如下:

1.调整我国高等教育结构,大学教程增加创业文化内容。提升大学生实践能力是提高大学生就业的关键,通过开展就业培训和创业培训来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政府在强化企业和社会接纳大学生就业的能力和扩大就业渠道的同时,应强化大学生毕业前实习与培训,力促普通教育职业化和健全高等教育普及化的就业机制。

2.可借鉴我国台湾地区“最后一哩学程”经验,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和满意率、专业对口率、稳定率。要为大学生配备职业教练提供一对一的全职培训和就业计划、创业规划等。通过各种网络资源帮助大学生创业。建立企业培训师制度和导师制、技师研修制度。

3.打造高校、企业、学生“三赢”的良性循环人才培养链。在良性人才培养链中,发展学生的认知、培养学生的兴趣、塑造学生的人格、开发学生的潜能。通过创意大赛、发明创造和申报专利等形式激发大学生创业激情。完善对大学毕业生的培养、评价、实习、聘用、奖励、激励,加强学生基本动手能力和创意创业能力培养,把实习当成最重要的教学环节来抓。

4.建立普通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互通的“立交桥”。推行大学生“成长导师制”,开发在岗教师的导师培训课程,建立成长导师网络平台。实施大学毕业生就业见习制度,提升我国“教育—产业—就业—创业”新课程设计能力、教育资源整合能力。

远程教育体系 篇5

【摘 要】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是近30年来中外教育工作者一直致力于的一个教学课题。众所周知,高等教育已经逐渐走向大众化,这就会引来质量与数量的问题,对此,教育工作者提出了高等教育保障制度来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问题。文章主要是就外国(以英国为例)的高等教育保障体制与中国的相比较,得到一些可以借鉴的地方。

【关键词】中外教育;高等教育保障制度;重要性

一、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目的

(一)促进高等教育质量的保持和提高。随着接收高等教育的人数的增加,高等学校的层次性也在不断增加,数量与质量的矛盾日益突出。高等教育保障体系就是将各种教学、管理活动有机的结合起来,形成一个能够保障达到预期的教学质量的一个统一的系统。有了高等教育保障系统才能保证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与教育质量的双方面的问题。

(二)增加群众对高等教育的信心。随着高等教育越来越大众化,对大学生的稀缺感已经不复存在,再加上现在的大学生水平参差不齐,致使许多人对高等教育的质量产生了怀疑。高等院校之所以建立高等教育保障体系,也是为了能够向政府、雇主、学生以及家长提供质量证明,证明高等教育的教学质量是可以保证的。

二、英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

英国是构建高等教育保障体系比较早的国家,经过二三十年的努力,英国已经形成比较健全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主要特点是从内外两部分对教育质量进行监控和保障。

(一)外部监督。1. 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学会。QAA即英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学会主要负责英国高等教育质量的各方面的事宜,提供一些有关高等教育质量的合理化改革以及对高等教育质量公开的、公平的、客观的评定方式。以便教育相关者能够直接的、明确的得出高等教育质量的结论。2. 专门的课程认证机构。与中国不同,英国的课程认证是由专门的机构对学生进行统一的评估,例如,对于医学专业的学生而言,在毕业的时候他们会接受医学总会对其进行的专门的鉴定,以便在毕业的时候可以比较公平的得到毕业生能够胜任的工作。需要强调的是英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学会大学及其课程进行鉴定。

(二)内部保障制度。1. 高校内部的部门。由于英国政府对各个高校的财政支持的大幅度的缩减,为保证财政的正常运作,学校采取了增加学费的措施,进而学校也将再度提高对教学质量的重视。QAA和高等教育界进行合作,制定一系列有关教育标准和教育质量的文件,高校的各个部门将依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履行文件规定的义务。2. 教师职业道德的约束。机构的监督只是一时的,并没有深入到每节课,而教师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教师的职业道德决定着授课的质量以及对学生的负责程度。英国教育部门对老师的职业道德约束是很高的。3. 学生及学生雇主评议。由于学费的大幅度上涨,学生和学生雇主的权益意识越来越强,以此在对高等院校的教学质量进行评定的时候,会充分的考虑学生及学生雇主的意见。

三、我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现状

(一)内部质量保障体系。1. 生源质量。生源质量的最主要的决定因素是高考的成绩,这就进一步的强化了高考在学生接受教育的过程中的重要性。同时,决定生源质量的因素不仅仅是智力因素,同时还包括非智力因素,双方面的考虑才能决定生源的质量。2. 师资队伍及教师素质。现在大学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普通的本科学校对教师的最低要求是“双211”毕业的老师,主要的专业课任课老师则要是博士毕业生来担任。不过尽管入校授课的门槛很高,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教师的水平还是参差不齐,由此看来,各高校的教师整体水平还需要进一步的提升。3. 师生比。师生比是决定一个学校的部分教学质量,一般规定1:14是优秀,1:16是良好,1:18是合格。

(二)外部质量保障体系。外部质量保障体系主要表现在高校教育质量的评估方面,评估方式有两种,一种是教育部对高等院校进行的比较权威的评估,另外一种是民间非政府机构对大学的排名。

四、英国质量保障体系对我国的启示

(一)政府加强宏观监控。政府是外部监管单位中权力最大的一方,政府应该在对高等教育质量的监管工作上更加注意细节,在宏观上更加具体的对教育质量进行监管。例如,出台一些监管细则或者建立专门专项的监管机构等。

(二)质量保障部门的密切关注。目前我国的一些省份已经建立了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成为教学质量的外部评估单位正在发挥着他们的作用。在督促高等教育的教学质量的提高的同时也维护了学生的权益。

(三)高校内部实施全面质量管理制度。学校的办学质量不是一蹴而就的是需要长年的积累,因此,学校内部实施全面的质量监督制度是十分有必要的。现在,大多数的学校都有教师评估制度,但是这项制度的准确性不高,一方面评估形式太过单一,另一方面学生的积极性不高。在增加评估形式的同时,也要注意对学生进行重视教育。

(四)建立毕业生反馈制度。对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是家长学生都比较关心的问题,同时也是评估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通过对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调查可以比较直观的看出毕业生的水平,这将成为评估一个学校教育质量的因素。同时也会督促学校多加关注学生的就业情况。

五、结语

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不仅是为了高等教育高质量的向前发展,而且还可以增强教育相关者对高等教育的信心。就英国的高等教育保障制度来看,外部有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学会以及专门的课程保障机构,内部同样也实施了各种各样的完善的制度和措施。而中国的高等教育保障制度过于简单,在许多方面都存在各种漏洞,我们可以借鉴英国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制度的长处,来服务与我们的高等教育。

参考文献

[1] 李钰.多方统筹,完善我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J].教育探索,(11).

[2] 刘智运.对构建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探讨[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1).

[3] 高桂娟,李敏.英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中的文化力量[J].江苏高教,(6).

远程教育体系 篇6

在加快推进教育统筹发展的道路上, 我们有着很深的感受:一方面是城区需要农村的好生源, 一方面是农村教育的落后, 而城区学校的发展离不开农村教育的进步。从根本上讲, 中学 (初、高中) 教育应筑基在农村人口整体科学文化素质的提升以及农村教育资源的开发上。

因此, 在城乡统筹发展中, 应积极实施城乡教育均衡互动的发展战略, 实现以城带乡、城乡互动、协调发展, 为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人才支撑和知识贡献。城乡统筹发展大格局的构建, 对统筹城乡教育发展提出了必然的要求。

在这项工作中, 作为拥有丰富的教育资源的城区中学肩负着一种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使命。在过去的几年里, 我们的做法更多地体现了以生源竞争为目的的帮扶思路。如支教、送教下乡、举办讲座、请乡镇教师参与城区学校的校本教研等, 一方面加强了与兄弟学校联系, 使农村学校的优秀学生能到我校就读, 一方面也促了进乡镇学校的师资力量, 但因实施过程中存在被动性、盲目性、肤浅性, 而使其作用大打折扣。因此, 笔者认为应更倾向于城乡教育“互动发展”的思路。

何谓“城乡教育互动”?即城区教师“送教下乡”, 传播新的教育模式和理念;农村教师到城区学校听课, 学习现代化教育、管理技能。

因为“互动”, 城乡均为主动积极的状态, 每所学校、每个教职工都知道我需要什么, 这样才能以主人翁的身份参与其中;因为“互动”, 城乡容易形成一种平和开放的心态, 更有利于真实问题的解决和智慧的生成;因为“互动”, 便于形成互助双赢可持续发展的格局。

要开展好“城乡教育互动”, 笔者认为要注意以下问题:

一、建立长效对口合作交流工作机制是构建城乡教育互动体系的关键

“城乡教育互动”不能是一个短期行为, 建立和完善教师交流制度, 推进教师交流工作的经常化、规范化、制度化, 探索建立教师交流的有效机制, 是提高双方教师队伍素质、增强教师队伍活力的有效途径。

(一) 严格选拔支教人员, 定期开展合作交流

市教育局应每年在系统内进行广泛宣传动员, 指导城区学校在合理配置下学期师资的基础上, 推荐师德好、业务过硬、并有志于农村教育工作的教师从事支教工作, 保证支教教师的数量和质量。定期召开支教工作交流研讨会, 商议支教计划和总结, 互通支教情况。新老支教教师定期就如何更好地完成支教任务, 如何适应支教学校的学习、生活和工作展开研讨和交流, 并为教育行政部门进一步做好对口交流工作提供信息及有价值的意见和建议, 为以后保质保量地做好对口交流工作打下扎实的基础。

(二) 落实支教政策, 完善支教激励机制

教育局在保证支教教师原有工资、奖金及福利待遇稳步提高的基础上, 要全面落实支教教师的津贴、生活及交通补贴等待遇。派出学校与支教教师建立经常联系制度, 学校领导主动关心支教教师的学习和生活, 及时传递学校教育教学的信息, 为他们更好地开展支教工作提供强有力的经济保障和技术支持。教育主管部门在中高级教师任职资格评审中, 对支教教师实行政策倾斜, 以鼓励他们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更好地发挥作用。派出学校在各类评优评先活动和年度考核中, 对具有支教经历和农村学校工作经历的教师均予以优先考虑。

二、拓宽渠道, 不断提高“城乡教育互动”工作的实际效益

(一) 对口支教与教研实践相结合

教育对口交流为城乡教育沟通架起了桥梁, 支教教师承担的任务不仅仅是完成支教学校安排的教学工作, 更要主动地构架起两校之间教育教学交流的桥梁, 促进双方在教科研、学校管理、年级组和教研组建、学校德育等方面的交流研讨、合作发展。如利用城区中学校园网建设处于本区领先水平的优势, 为支教学校建立了校园网, 并建立了长效的联络制度, 继续远程维护该校的校园网建设, 并适时指点带教支教学校的网管员, 开展课题研究, 通过定期深入学校听课、评课、上示范课、指导集体备课等深层次的研究与实践, 在发挥优质教育资源的辐射效应的同时, 帮助郊区农村学校整体提高课堂教学规范化水平方面开展支教工作。使所有参与对口交流的学校都建立起教研活动交流机制, 实现双赢。

(二) 对口交流与挂职学习相结合

由市教育局选派的中青年骨干校长到农村中学开展为期三至六个月的挂职锻炼。为提高培训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主管部门应专门召开挂职锻炼拜师结对会, 使带教工作做到定人、定目标、定措施。挂职锻炼制度的实行, 更能为推进城乡之间、支教挂职对口学校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起到的实质性作用。

(三) 对口交流与送教上门相结合

为真正地实现优质资源的共享, 城区中学应采取送教上门, 深入学校教育教学第一线, 直接参与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委派学校骨干教师到对口学校上示范课, 深入对口学校听课, 参与指导对口学校教研组集体备课, 进行全方位的指导。

三、政策、资金到位, 是城乡教育互动双赢的保障

1.市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应加大教育投入, 设置农村教师教育技术培养专项基金, 为我市教育发展提供经济保障。

2.制订鼓励优秀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学校任教的优惠政策, 提高农村教师素质, 鼓励农村学校跨校聘用兼职教师。

3.创新农村教师援助机制, 统筹调配全市中小学教师资源, 建立城乡教师定期流动制度, 明确流动对象的条件、定期流动的义务性、流动的时间、流动者的待遇等, 把好选人关, 把好使用关, 把好监督关。促进教师, 特别是优秀教师的均衡配量。

4.创新农村教师教育技术培训机制, 整合教师进行学校与电教、教研、电大工作站资源, 构建现代教师培训机构, 提高培训质量。

[责任编辑:邵猷芬]

摘要:近年来, 由于农村教师大批选调进城, 城乡教育资源差距越来越大。从提高农村中学教师教育技术水平入手, 构建城乡教育互动模式, 以缩小农村与城区中学的差别最终实现城乡教育双赢, 并在这一模式下进行操作, 非常具有推广意义。

远程教育体系 篇7

关键词: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农业高职教育;专业体系优化

中图分类号: G718.5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2-1302(2014)09-0468-03

收稿日期:2014-05-07

基金项目:江苏省高等教育教改研究课题(编号:2013JSJG401)。

作者简介:束剑华(1963—),男,江苏丹阳人,硕士,副教授,主要从事农业高职教育研究。Tel:(0512)66098522;E-mail:sjhszny@126.com。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的若干意见》再次聚焦“三农”,主题是农业经营体系创新是现代农业建设的核心和基础[1]。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有哪些特点,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构建对农业高职教育提出了哪些新要求,農业高职教育的专业体系如何适应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构建的新要求,本研究就上述问题进行了分析。

1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新特点

创新农业经营体系,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农业规模经营,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是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的明确要求。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和苏州城乡一体化综合配套改革的实践,笔者认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构建将会在农业生产集约化、农业经营一体化、农业服务社会化和农业管理信息化等方面发挥巨大推动作用。

1.1农业生产集约化

我国是人口大国,人均占有耕地资源很少,目前又处于城镇化进程中,城市建设还需占用耕地,要养活养好13亿人口,必须改变粗放型的农业增长方式,走集约型农业发展之路。农业生产集约化又主要体现在生产方式集约化、生产资源集约化、生产技术集约化等方面。

现阶段我国推进农业生产集约化的重点是加快农业增长方式由主要依靠土地、化学品和劳动力投入向依靠科技、资本和人才转变,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工厂化农业、科技农业、生态农业、休闲农业等现代农业业态;加快农业经营方式由分散式的家庭经营向专业化适度规模经营转变,推进农业布局区域化和农业生产规模化、专业化。在上述两大转变中第二个转变是第一个转变的基础和条件,也是实现我国农业“第二个飞跃”的重要路径。

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据农业部初步统计,至2012年12月底,全国家庭承包经营耕地流转面积已达 0.18亿hm2,占家庭承包耕地(合同)总面积的21.5%[2]。根据苏州市城乡一体化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工作计划,苏州范围内2012年年底前已全面完成家庭承包经营耕地的流转。

1.2农业经营一体化

市场的一体化、全球化使农产品的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实行农工商一体化经营,有利于使农业的外部经营内部化,进而实现效益的最大化。农业经营一体化的关键是引导社会资本进入农业,大力扶持和发展农业龙头企业这一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并充分发挥其龙头带动作用。针对我国农业龙头企业发展滞后、龙头带动作用不强的实际,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引导城市工商资本投资农业,增加农业的资金、科技和装备投入,通过“公司+农户”“公司+合作社”等方式,大力发展农业的产前、产后服务,带动农户发展农业一体化经营。据农业部统计,至2012年12月底,流入工商企业的耕地面积为186.67万hm2,比2009年增加115%,占流转总面积的10.3%[2]。

1.3农业服务社会化

与农业生产专业化、规模化、产业化相配套的是农业服务的社会化。加快发展新型农技服务、新型农机服务、种子种苗服务、农资供应及指导服务、农经综合服务、农产品现代物流、农产品检测认证服务、农业信息服务、新型农民培训、农村金融、农业休闲观光、农业会展经济、农业物联网服务、农业总部经济等现代农业服务业,是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农业生产专业化、规模化、组织化和集约化水平的提高,我国现代农业服务业的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集约化、规模化、信息化水平也将得到快速提升。

现阶段我国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点:健全和完善基层农业服务体系,切实履行好农业科技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和农产品质量监管的职能;加快构建以基层农技服务机构为支撑、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龙头企业为依托、其他社会力量为补充,公益性服务与经营性服务相结合、专业性服务与综合性服务相协调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强村级综合性服务中心(服务社)建设,发挥好为农服务作用。

1.4农业管理信息化

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四化同步”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任务。信息化在农业管理上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2个方面:一是实施农业信息服务全覆盖工程。大力推进电子商务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打造针对不同服务主体的惠农信息平台,强化资源建设与共享,加强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库技术、精准农业等信息技术应用。二是农业物联网技术应用。围绕现代高效农业发展,加快传感、通信、计算机网络等技术在农业生产领域应用,提高设施农业自动化、智能化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产品质量追溯水平,提升农业产业层次。这方面江苏省提出“建好一个平台、集成一套体系、强化四类示范”,即:建设省级农业物联网决策指挥系统平台,对接入系统的温室大棚、生产基地或规模养殖场进行远程智能监控;集成一套农业物联网技术应用体系,建立相应的技术标准体系和规范,为农业物联网技术产品推广普及提供支撑;重点推进智能畜禽养殖业、智能温室大棚、智能水产养殖业、智能露地农业生产4类示范点建设,辐射带动现代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中推广运用。

nlc202309042151

根据农业部编制的《全国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十二五”规划》,至2015年,我国农业农村信息化总体水平将从现在的20%提高到35%。具体指标包括农业生产信息化整体水平翻两番,达到12%;农业经营信息化整体水平翻两番,达到20%;农业管理信息化整体水平达到60%;农业服务信息化整体水平达到50%等[3]。

2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构建对农业高职教育的新要求

农业经营体制创新和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构建,给农业高职教育发展带来了新机遇,也提出了新要求。

2.1优化专业结构

农业经营体制的创新,将极大地推动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农业产业园区、农业企业、农业合作社等生产经营主体将得到快速发展和壮大,设施农业、科技农业、标准化农业、绿色农业将快速兴起,继而将有效刺激农业企业对农业科技和管理人才的需求[4]。农业高职教育应及时适应这一新变化,及时增设相关新专业,优化专业结构。

2.2重视农业服务类专业

农业经营体制的创新,将极大地推动农业生产的专业化、规模化、市场化、标准化、集约化和社会化进程,继而有效刺激对新型农业社會化服务的需求,现代农业服务业将得到快速发展,与之相关的人才需求将会大幅度增加[5]。现代服务业是对人才需求最多的行业,农业高职教育应认真研究现代农业服务业的发展趋势,更加重视农业服务类专业的设置、建设和发展。

2.3培养一线技能人才

为了适应农业经营体制的创新,国家将出台一系列配套改革,进一步完善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对满足农业生产经营服务一线需要的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将会增加。农业高职教育应该成为这类人才培养的主渠道。

2.4重视创业教育

为了适应农业经营体制的创新,国家和各地将出台一系列促进专业大户和家庭农场发展的政策,农业高职院校毕业生利用所学知识进行自主创业的外部环境将得到进一步优化,创业教育的重要性将更加凸显,农业高职教育应像重视就业教育一样重视创业教育。

3农业高职教育专业体系优化对策

农业高职院校的根本任务是面向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第一线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专门人才。农业高职院校的专业体系应主动适应农业经营体系的变革,及时进行调整和优化。

3.1优化专业结构,拓宽服务面向

“围绕产业办专业,办好专业促产业”是高等职业院校专业设置的基本原则。农业生产经营体制创新对农业高职教育专业体系提出了新要求:(1)在服务面向上,应由主要面向生产领域,转向面向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等全部领域,尤其要重视现代农业服务类专业的建设;(2)专业内涵上,应该由主要围绕传统生产技术设置专业,转向围绕设施农业、科技农业、标准化农业、绿色农业和多功能农业设置专业;(3)人才定位上,应该由主要为国家农业技术部门培养人才转向主要为农业企业、农业合作社、农业服务组织和基层农技服务部门培养技术技能人才。

近年来,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充分发挥地处经济社会发达地区的优势,积极参与“全国城乡一体化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市”的农业现代化进程,在认真分析农业生产经营体制创新给农业高职院校带来的新机遇和提出的新要求的基础上,确立了“立足苏州、服务三农、紧扣特色、争创一流”的发展思路,实施了“专业链对接产业链工程”,以服务现代农业为主线,将全院的36个专业进行了改造、调整、整合和优化,组建了园艺技术、园林技术、生态农业技术、农机应用技术、农产品加工技术、农业物联网技术、现代管理等10个专业群,分别对接现代农业产业中一、二、三产等产业领域,增设了生态农业技术、观光农业、设施农业、农业物联网技术、农业环境保护技术、农产品加工与检测、农产品物流等新专业,专业定位更加明确,服务面向不断拓展,专业结构不断优化,服务能力不断提高。

3.2创新体制机制,推进合作教育

面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养人才的新定位,对农业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提出了新要求。校企合作是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必由之路。调动行业企业的积极性,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是国家对高职教育的明确要求。农业经营体制的创新,为农业高职教育全面推进校企合作教育创造了很多新的机遇。一是农业企业、合作社和农业服务组织等合作主体大量涌现和快速发展,企业合作主体参与校企合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更加高涨;二是政府为了推动农业生产经营体制的创新和农业现代化进程,在推动校企合作中发挥的主导作用将更加主动和有力。对农业高职院校推进校企合作教育创造了有利条件。

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适应江苏“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新要求,在深入实施省政府“挂县强农富民”工程、苏州市政府“科技结对现代农业园区”工程和学院“科技为农服务”工程的同时,有计划地实施“五位一体”(人才培养、人员互聘、科技服务、岗位实践、就业创业)配套建设和“苏绿学院”“园艺职教联盟”等校企合作平台建设,创新和完善了“以服务赢得信任、以信任推动合作、以合作实现双赢”的校企合作教育机制。在此基础上,2012年11月由江苏省农业委员会牵头,联合140多个农业园区、企业、科研院所合作成立了“江苏现代农业校企(园区)合作联盟”,构建了“专业共建、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合作办学体制机制,为进一步推进校企合作教育和集团化办学奠定了基础。

3.3改革培养模式,培养实用人才

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发展,农村劳动力大规模、长时间转移,农户兼业化、村庄空心化、农村老龄化的趋势明显,谁来种地、怎么种地的问题已严峻地摆在我们面前。农业生产经营体制创新则为破解这一难题创造了条件。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构建,迫切需要大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加盟以替代他们父辈成为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农业高职教育必须适应这一新形势,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大力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实用人才和创业型青年职业农民。

nlc202309042151

近年来,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在推进政行校企合作的基础上,探索和形成了“五位一体”(人才培養、人员互聘、科技服务、岗位实践、就业创业)人才培养模式。(1)共建合作平台,各专业群均建立了自己的校企合作平台,成立合作指导委员会;(2)共享资源,以校企互聘、互兼为重点,学院与合作各方共享人力资源,学院一方面选派教师到政府机构、行业协会、合作企业(园区)进行挂职锻炼,在企业建立教授(师)工作站,另一方面聘请政府、行业和企业的领导、专家作为客座教授,并在学院设立“技师工作站”,为学生实训授课;(3)共育实用人才,一方面合作各方共同参与专业设置论证、教学计划编制、课程体系开发、实践技能训练、学生顶岗实习、创业就业指导等人才培养环节,实现了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无缝对接”,另一方面根据政府及农业企业需求积极开展订单培养、职业农民培训。上述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了良好效果,并获得了2012年江苏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2012年学院还与太仓市政府签订协议,由太仓市政府出资,在2003—2005年期间采用单独招生和定向培养的方式每年为太仓市培养50名基层全科农技员,在量身定制青年职业农民方面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学院高度重视创业教育,通过设立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建设大学生创业基地,通过与政府联手、与行业联通、与企业联姻,用联动方式构筑创新创业教育平台等途径,探索形成了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的融入式创业教育体系。园林技术专业学生徐忠界和他的园林植物医院就是学院创业教育典型代表,他在学生期间就荣获中央电视台“创业英雄汇”创业计划大赛第1名,并开始了自己的创业之路,2012年他被江苏省政府授予“就业创业优秀个人”称号。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的若干意见[EB/OL]. [2014-03-21]. http://news.xinhuanet.com/2013-01/31/c_124307774.htm.

[2]董峻. 中央一号文件鼓励“资本下乡”[EB/OL]. [2014-03-21]. http://news.xinhuanet.com/2013-02/15/c_114679892.htm.

[3]农业部.全国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十二五”规划[EB/OL]. [2014-03-21]. http://www.moa.gov.cn/ztzl/sewgh/.

[4]徐文华,周汝琴.培育壮大新型经营主体创新现代农业科技服务体系[J]. 江苏农业科学,2013,41(6):413-415.

[5]丁丽军,赵莎莎,钱建中,等. 新型农民职业教育培训需求现状分析[J]. 江苏农业科学,2012,40(7):23-25.张永强,才正,陈晓萌,等. 基于产业聚集理论的水产业土地流转动力机制——以黑龙江省为例[J]. 江苏农业科学,2014,42(9):471-473.

上一篇:行政管理必读书目下一篇:农业产业化生产形成条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