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作文教学随笔之感想

2024-05-2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读作文教学随笔之感想(共13篇)

读作文教学随笔之感想 篇1

自古至今,教师是最受尊敬之职业,也是最受值得尊敬之职业。教师是智者,是人之师者,是传授知识、承袭文明、启迪品行之师,是孩子们一言一行、甚至一生之导师。今天如何做老师?如何做一个合格的教师?这是今天每一位师者必须首先思考并获得正确认知和亲身体验的问题。否则,教师就不能称之为教师,更不能称为优秀的教师。

《中国教学的奇迹》讲述的是优秀教师孙维刚同志的教学策略。开头便有总结孙维刚的教学奇迹:将其他学校挑剩的三流四流的“碎末儿”学生100%送入大学,而且55%进入清华、北大。然而,这并不是本书想说的重点,孙老师的教学成功之处并不仅仅体现在学习成绩,更体现在一个学生人格的成功塑造,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这不仅仅考验着一名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方法,更考验着他能否为学生呕心沥血,甘愿奉献自己的一生去呵护他们健康成长。

教师如何成功塑造综合素质优秀的学生?学习方面,需要融会贯通,启发思考,培养学习能力;道德精神方面,需要以身作则,从点滴小事启蒙;文体等素质层面不可忽略,渗透在日常生活。

当今的“教育改革”逐渐得到重视,知识素养不再是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准,学习知识的能力更为重要。传统的填鸭式教学会让学生的大脑逐渐僵化,不利于素质发展。孙维刚在学习能力的培养上就做出了典范。他从不担心学生的大脑不够用,不会直接灌输学生“标准答

1案”,而一直启发学生自己思考,自己证明所谓的“标准”,鼓励挑战权威。这样一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激发出来,同时也在点滴中逐渐开拓了思维,发展了智力;在教课过程中,孙维刚不遗余力地讲出题中所体现的哲学、艺术等,让学生在拓宽知识面的同时,学会了思考方式,锻炼了思考能力,从初中到高中的六年教育时间里,一个资质平庸的孩子也会被挖掘出潜力,成为所谓的“天才”。是的,孙老师是从来不看一个孩子资质如何的,他手下的学生大多都是三四流的其他学校剩下的“碎末儿”,然而把一个孩子在这么小的年纪就定性为“碎末儿”,说明的不是一个孩子的问题,而是一种教育上的无能。

有传闻说,教育改革中将给学生减负,减少考试内容甚至学科。我认为主要的举措不该是减少学习内容,而是增加个人品质的培养。这就要求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必须具备崇尚的职业道德和正确的“三观”。拥有职业道德,才能将全身心付出给自己的学生,在孩子们成长的道路上保驾护航,随时纠正暴露出的不正确的思想;拥有正确的三观和品质,能以身作则,在潜移默化中,学生们会逐步树立和老师相似的品质和观念,明确是非。孙老师为了学生在更整洁干净的环境下学习,打算进行大扫除,带领全班扫除一所老教舍上厚厚的灰尘,临时又改变主意,反锁了门自己奋斗在灰尘中。等孙老师出来已经成为一个“灰人”。为了学生的健康自己去处理灰尘,是孙维刚的无私奉献的职业精神;在老师身体力行下,学生们感动出了眼泪,也学会了为他人着想,奉献的品质。在素质的培养中,教师的点点滴滴的以身作则对学生有深远的影响。一次孙老师为了帮助他人而迟到,他并不解释,而是直接主动在讲台上道歉并拖着病体在寒风中罚站。哪怕一个小错误孙老师也不放过,要求学生们能够严于律己,以身作则,遵守纪律。

初中语文作文教学之随笔训练探究 篇2

【关键词】初中语文 随笔训练 作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3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1-0077-02

长期以来,语文作文教学一直是一大难题。基于学生层面而言,常常感觉作文难写,拿起笔时往往不知该从何下手;基于教师层面而言,常常为教学感到苦恼,不知道该采取怎样的教学方法,使作文教学更具有效性。鉴于上述问题,有教育研究者表明:采取合理的手段,对学生进行随笔训练,能够对作文教学起到极大的辅助作用,进而改善学生害怕写作文的心理,同时使教师所实施的作文教学更具有效性。鉴于此,本课题对“初中语文随笔训练及作文教学”进行探讨与研究具有尤为深远的重要意义。

1.随笔训练与作文教学两者的关系分析

1.1随笔训练能够有效提升学生对写作的兴趣

随笔训练最大的优势就是让学生随感而发,从而在写作当中不会感到无从下手。随笔往往不受篇幅限制,可长可短,同时内容虚实交错,不但可以长篇大论,而且还可以寥寥数言,使学生在进行随笔写作时不受到命题或材料等方面的限制。在随笔上述优势之下,学生便可以随心所欲地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以及所想。通过随笔训练,不但让学生更容易表达,而且还能够顺利完成写作,从而大大提高学生对写作的兴趣,为今后写作能力水平的提高奠定坚实的基础。

1.2随笔训练能够培养学生的真情实感

现状下,大多数命题式作文将写作范围束缚在一个特定的范围当中,在这个范围里往往不能让学生感同身受,于是在写作的时候,影响缺乏生活阅历,无法对命题作文进行明确立意,在写的时候便胡编乱造,添加一些空话、套话,使写作失去了真实性。而随笔训练则侧重在一个“随”字,可以培养学生说真实、讲真情的写作风格。在随笔训练过程中,学生将个人情感自由地表达出来,不但使学生的情感获得了一个很好的释放平台,而且还感受到了写作所带来的快乐,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更具真性情,也更加热爱生活。

2.将随笔训练融入作文教学中的有效策略探究

2.1构建随笔写作训练模式

随笔写作训练模式的构建是实施随笔写作训练的前提工作,因此随笔写作训练模式的构建显得极其重要。并且,在构建的过程中,需要遵循一定的环节,并加以实施:

首先,阅读积累。我们知道阅读是写作的基础。为了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可开展一些有意义的活动,例如:读经典名著以及在班上开设“班级书屋”。一些经典名著包括《昆虫记》、《鲁滨逊漂流记》以及《伊索寓言》等。在“班级书屋”的开设方面,书籍通常由师生共同捐赠获取,实行“全天开放阅读”,使学生的阅读水平得到大大提升。

其次,确定训练目标。教师需针对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合理、规范的随笔写作目标,同时需遵循“定量”、“定版”以及“定向”的规定,例如:规定每个星期至少完成一篇阅读随笔或生活随笔,采取话题方式,题目自拟,篇幅不少于六百字。

再则,个性随笔。这一方面所体现的是学生不受限制的随笔写作训练。可采取“每个星期一个话题”的形式展开,进一步开展“班级故事接龙”、“校园即景”以及“我的班级”等随笔训练活动,使学生自由发挥,自由表达自己的感情。这样既能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同时还能够让教师更容易了解班级学生,进而为今后教学工作提供有利的依据。

最后,互评互改及归纳总结。由于作文较多,且篇幅较大,可采取互评互改措施,让学生与学生交换评改作文,这样既能够增强写作训练的趣味性,又能够让学生认识到他人在写作方面的优点,进而取长补短,达到完善自我的良性目的。在互评互改之后,教师需充当指导者的角色,对学生全过程的随笔写作训练进行归纳总结,采取合理的激励措施,让学生感受到随笔写作训练带来的成功及喜悦。

2.2构建随笔写作指导模式

要想使随笔写作更具有效性,需要在完善随笔写作训练模式的基础上,构建随笔写作指导模式。笔者认为,构建随笔写作指导模式需要遵循下述步骤:

首先,对素材进行整理。要求学生对已经归集的《随笔作文本》当中的随笔素材以定期的方式进行整理。可采取分类整理的方法,一个月整理一次,编上序号之后将其归纳进预设的专题当中。

其次,课例评点。定期开展作文指导课,对学生的写作内容、技巧等方面进行评价,对表现优秀的学生进行表扬,对有待进步的学生采取有效的激励措施。同时,大力支持学生进行个性写作,以此提升写作的真实性。

最后,作品发表。教师需对学生优秀作文进行审核,并在此基础上加以指导,让学生在原作品的基础上加以修改,使原来优秀作文更加优秀。并根据一定的标准,教师将学生优秀作文推荐给学校文学社或合作杂志社。如果学生的作文被杂志社等平台采用,势必能够让学生感受到写作的成功及喜悦,进而在今后的学习中完善自我,进一步提升自我的写作能力水平。

3.结语

通过本课题的探究,认识到目前初中作文教学存在的一些瓶颈,同时也认识到将随笔训练融入作文教学当中的重要性。笔者认为,作文教学是一项较为系统的工作,不能一蹴而就,需要从多方面进行完善,例如:构建随笔写作训练模式以及构建随笔写作指导模式,以此使随笔训练与作文教学达到相辅相成的目的,使初中作文教学更具有效性,进一步为初中语文教学的完善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参考文献:

读《同桌冤家》之感想 篇3

我读了《同桌冤家》之后,深有同感。我也有冤家,她经常整我,就和书里的惜城的同桌兔子一样,经常整他。

里面的主人公惜城是一位大使,有一次他们班上来了一位男同学,叫张翠花。听起来女里女气的。兔子被那个男生迷倒了。惜城只要说一句那男生的坏话,兔子就免费请他吃板栗。(就是打他)我的同桌方圆,即使我不说什么,每天都要被她打,哎,方圆太霸道了,她不高兴了我就是它的`出气筒。我不想当也不行呀!谁叫她武功这么好。惜城把弄兔子生气了,要花一吨口水才把她抚平。而我花八吨口水也不能将我的冤家火气扑灭。

啊!我和惜城可是同命相怜。就是我的冤家比他的强。

读新教育之梦感想 篇4

在学校里的时候,就常听我们的老师介绍朱永新教授,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一直没有机会拜读他的著作。这次,我县组织了读书活动,有幸让我欣赏了《新教育之梦》这本书。

在这本书里,朱永新以澎湃的激情将教育的本质诠释的淋漓尽致,并对教育的未来、教育的理想进行了美好的憧憬。这本书的引言中用了英国盲人教育大臣戴维的故事——他不断追寻理想,最终实现了自己儿时的梦想。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谁在保持梦想,谁就能梦想成真;谁能不懈地追寻理想,谁就能不断地实现理想。那怎样的教师才是理想的教师呢?一番翻阅后,我认识到一个理想的教师,首先应该具备这几点,即“诗心”、“信心”、“爱心”、“有心”、“虚心”、“责任心”和“恒心”。

一个理想的教师应该有“诗心”。朱教授在书中写到“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胸怀理想,充满激情和诗意的教师”。作为一名教师,一名跟多梦的童年朝夕相伴的孩子王更需要有摘星的梦想和激情澎湃的诗心。写诗是要灵感、悟性和冲动的,真正的教育家也应具备这样的品格,永远憧憬明天。朱教授在文中写道:“当生活没有梦时,生命的意义也就完结了,教育就没有了意义。”特别象我们刚踏上工作岗位的新老师来说更是应该对自己的每一天有个规划,对自己的未来制定一个目标,这样才能拥有朱永新所说的“诗意般的生活”。

一个理想的教师应该有“信心”。但是,有很多教师却过低地估计了自己的优点,看不到自己巨大的潜力,看到的只是自己年复一年的平

庸。于是,曾经一度满怀激情投身教育的“天之骄子”慢慢就泯灭了热情,心甘情愿地生活在别人的阴影之中。谈到自信这个话题,不禁又想到了我自己。我在平时的工作中,如:公开课上,经常缺乏自信,担心自己的教态是否得体,活动环节能否顺利进行等等。朱教授说:“取得成功有两个重要的前提:一个是追求成功,一个是相信自己能够成功。”人来到世上并不知道他会成为什么样的人,只有去撞击每一个可能成功的暗点,才能擦出成功的火花。

一个理想的教师应该有“爱心”。要做有爱心的教师,首先,要爱教育这个职业。教育中有很多乐趣,我们每天都面对着的是一些个性迥异的孩子,他们都是一个个前程不可限量的个体。一分耕耘会带给我们多少倍的回报。其次,要爱孩子。首先要相信每个孩子,发现每个孩子身上的潜能;其次要民主,师生平等。爱心是教育的一个很重要的前提,只有在爱的基础上,教师才会投入他的全部力量,把他的青春、智慧,无怨无悔地献给孩子和教育事业。

一个理想的教师应该“有心”。朱教授说:“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追求卓越、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师。”他鼓励广大教师要做工作的“有心人”,要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搞教育研,从“记录教育现象、记录自己的感受、记录自己的思考开始”展开教科研活动,他一直坚信,只要坚持作“教育日记”,多年以后必有收获。

一个理想的教师应该“虚心”。幼儿的年龄小,他们对教师的期望很高,在他们眼里,教师是无所不知的,教师要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教育理论、各种文化知识、教育学心理学的理论都要认真学习。

一个理想的教师应该有“责任心”。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孩子在离开学校的时候,带去的不仅仅是分数,更重要的是带着他对未来社会的理想的追求。教授强调也只有教师的社会责任感才能塑造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教师要有担当,要勇于承担面对社会教师所应该担负的责任,有社会担当的教师才会培养出具有积极的生存心境,以积极的人生态度对待社会的人。

一个理想的教师应该有“恒心”。面对困难与挫折只会打退堂鼓,只会怨天尤人,不知道困难与挫折才是进身之阶,一帆风顺的人生怎么会有创造?怎么会有瞩目的成就?俗话说,行百里者半九十,许多人跋涉至成功的边缘,却又功亏一篑。在这样的放弃中,信心磨灭了,成功擦肩而过了。所以说,“对一个教师的成长来说,坚韧不拔的意志力非常重要。”

读《生命之书》随笔:看懂恐惧 篇5

读《生命之书》随笔:看懂恐惧

晓江心理

看上去,似乎是生活的压力,让我们经常焦虑,但焦虑的背后是恐惧。有人说,恐惧的根源是欲望,没有欲望就没有恐惧,因此有了“无欲则刚”的说法,其实,却是恐惧滋生了欲望,欲望只是为了填补内心的恐惧和缺失。没有恐惧才会没有欲望。

其实,恐惧来源于我们很小很小的时候,甚至我们还在妈妈肚子里的时候,甚至更早,来自我们的祖先脑,但更多的恐惧是后天习得的。来源于我们的生活历程和经验,

因为恐惧,我们在处理生活中,工作中的问题时往往很纠结,不自由,那么如何对待恐惧呢?

你越抗拒恐惧,回避和无视它,它越如影相随,而如果你能与恐惧共处,你就会听见恐惧想告诉你的故事,然后,让恐惧穿越你而过,获得轻松和自由……

对未知的恐惧,它是陪伴了我们多年的朋友,化身在各种理想追求信仰的后面隐约可见,而不愿被见,企图挣脱,企图获得保障感、安全感。

越是强调这些追求,越是要挣脱恐惧,这些隐藏的恐惧就越强烈。()当我们开始观察这份恐惧,渐渐发现这竟是陪伴了我们多年而没有得到正视的老朋友。

它需要的是什么呢?是那些向外追求的经常变换的名、利、理想、信仰吗?当我试着问问它的时候,它告诉我说不是那些,它要的是我注意到它――这个陪伴了我多年的.老伙计。

它要我注意到当被外境所牵、陷入各种情绪的时候,我的身体紧张感、疾病、疼痛。

我还是会时时想离开它,思想跳跃在执着的那些事上,我也开始觉知当陷入各种执着的时候,我的身体是怎样一步步收紧;胃部是怎样痉挛紧张、食欲下降;睡到半夜醒来,思维开始活跃于执着的那些事情上,而消失了睡意。

读作文教学随笔之感想 篇6

【关键词】厌学心理产生原因 基本概况 方法

外界教学环境的缺陷会导致学生出现厌学心理,学生的智力和非智力认知不足也会导致学生出现厌学心理。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深入学生学习实际,找出学生厌学的基本情况,并且仔细分析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找出问题出现的原因,才能做到对症下药使学生的厌学心理得到针对性的防治。老师在教育过程中要以学生为学习主体,积极引导他们自我学习和探讨,通过采取各种新颖的实验活动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这样学生就不会始终处于学习的被动状态。

一、初中学生厌学问题基本概况

学生的厌学心理的外部表现主要是上课不能集中精力听讲,容易开小差,不能及时做好预习工作,课后老师布置的作业无心完成,缺乏学习的主动性。这些不好的现象不仅是学生个人心理认知不足导致的,外部教育体系的缺陷也是学生产生厌学心理的重要因素。初中学生厌学问题的基本概况就是学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没有强烈的学习动机,学习目标比较迷茫,厌学心理严重的学生甚至还会出现早退、旷课等恶劣情况。学生厌学心理的膨胀不仅耽误了学生学习的进度,影响了学生自身素质的提高,还一定程度降低了学校教育的质量,拖延了教育教学的进度,不利于教育目标的实现。

二、初中学生为什么会产生厌学心理

(一)学生对新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方式不适应

学校新的教学设备的应用和新的教学环境的改变使学生无法一时改变传统的课堂学习心理。有时初中教师为了提高个人的业绩水平,往往会加快教学学习的进度,往往会加强教学学习的强度,在教师教学速度快、学生学习强度强的压抑气氛下很容易造成学生不想学习的心理。学生在老师的严格要求下感受到的是学习无边的压力,学生往往会感觉自己自由支配的时间少,感到学习很累,没有任何休息的机会和时间。随着国家教育体制的改革,学校的教育学习方式显示出了更多人性化特点,比如学生自我支配的时间变多,自主学习时间变多,但学生已经习惯了以往的学习方式,一下子转变成这种方式,学生往往会不知所措,没有老师的带头学生失去了学习目标,不知道如何处理这么多的时间,因而产生了厌学情绪。

(二)学生没有找到强烈的学习动机,文化基础差

学生进去初中学校学习后,班级人数增加,教育内容扩展,教学方法增多,学生往往具有强烈的从众心理,看到别人认真学自己就认真学习,看到别人不学习自己也就不学习,看到别人学什么自己就学什么,这样就导致了学生自我学习过程缺乏规划性,没有根据自己实际情况设定学习目标。学生只是一味的盲从,找不出真正激励自己要认真学习的原因来,这样学生往往失去了学习的主心骨,认为成绩好坏都无所谓,不用那么认真地学习,认不认真都能考上高中,这样的学习态度就导致学生产生强烈的厌学心理,否认了学习的价值。

有的学生可能在小学学习成绩就不好,这种学习不好的状态一直延续到小学毕业,以这样的小学文化背景来进入初中学校学习很容易导致学生学习落在后面,文化基础水平差是学生产生厌学心理的重要因素。从另一方面说,进入初中学习后,学业内容增多,学习难度加大,这更使学生产生不愿意再学习的心理。本来学习已经跟不上,现在学习难度又加大了,学生就更不愿意再学习了,这样学生一步学习跟不上就会步步跟不上,由此学生就产生了厌学情绪。

(三)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与教育主旨冲突,学生缺乏学习兴趣

现代人们生活工作压力大,人人都想拥有更多的名利,人人都想不用经过太大努力就能衣食无忧,社会的急功近利和拜金享乐思想往往会扭曲学生的思想意识,使学生认为学习不是那么重要,如何赚更多的钱和如何享乐才重要,学生一旦接受了这些消极的思想意识就难以提起学习的动力来,有的学生会认为现在学的文化知识对以后从事的职业没有多大关系,和自己的梦想实现也没有多大差距,这样学生就有理由不去努力学习了,学生就把思想重心转到以后如何增加经济收入上来,这种错误的思想意识导致了学生产生厌学心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我们喜欢某一个学习内容时我们就会很投入,注意力就会很集中。有的学生可能喜欢对文科感兴趣,对理科比较排斥,这就导致了这部分学生产生对物理学习的厌恶感。

三、转变学生厌学心理的方法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提高学习积极性

学生求知欲望高低是学生学习效果好坏的重要影响因素。学生学习达到的效果好,学习心情就会愉快,学习动力就强,学生就会想通过更大的努力来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相反,如果学生的学习效果频繁的差就容易导致学生学习心情苦闷,甚至产生强烈的焦虑心理和自卑心理,这就容易使学生采取对学习过程的冷漠处理,这就容易使学生产生随波逐流、听任失败的学习态度。教师要对学生的学习心理给予正确、科学的引导,要让学生明白做任何事情都不是一帆风顺的,过程有困难和曲折是很正常的事情。教师要传授各种对待困难的积极办法,还要帮助那些文化基础差的同学让他们尽快赶上课堂学习进度。各种各样新颖的教学材料和教学设备的使用也是激发学生学习欲望的重要影响因素。教师采用图片、视频、幻灯片等教学方式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同时教师组织学生参加课外兴趣小组和学科小组活动也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引导学生明确学习方向,建立合理的奖罚制度,重视学习效果的反馈

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和意义有助于学生提高学习主动性,教师要引导学生明确学习方向,教师要建立合理的竞争机制培养学生的承受和应变能力。学校要通过举办讲座、学习竞赛等增强学生竞争意识。建立完善的奖罚制度能激发学生学习动力,因为学生努力达到学习目标才能得到奖励。。教师要消除傲慢和偏见心理,针对不同学生因材施教。对学生学习效果及时反馈和总结能起到激励学生的作用,能让学生感觉成功是靠自己努力得来的,能让学生在成功的体验中增加对自身学习水平的认知。

(三)教师和家长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学生厌学现象出现来自主观原因也来自客观原因。教师要多用爱感化他们,经常鼓励他们和贊美他们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家长要端正学生学习态度,用发展眼光看待学生,通过以身作则来为学生树立良好榜样,为学生提供积极的家庭氛围从而保证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结语:

厌学情绪是中学生成长中最具危害性问题之一,初中生生理和心理都在发展,心理变数大,甚至学习成绩好的学生也有厌学心理。因此,学校教育要找出学生产生厌学心理的具体原因,努力改进教育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积极激发学生内部学习动机,关注厌学同学的特殊心理要求,为他们提供舒适科学的学习环境,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使学生厌学心理不再出现。

【参考文献】

[1]格来巴毛.浅谈学生厌学心理的转化[J].学园(教育科研),2012(19)

[2]贺敏超,班兰美.高职学生厌学心理的产生原因及应对策略[J].广西教育,2012(39)

[3]韦开奎.学生厌学心理的分析及矫正策略[J].小学教学参考,2013(24)

[4]胡来明.转化农村留守学生厌学心理的途径[J].青少年日记(教育教学研究),2014(05)

[5]马玲.浅谈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厌学心理的成因及对策[J].才智,2012(13)

2022语文教学感想随笔通用 篇7

林清玄的菩提系列散文共有十册,是作者写作中的重要之作。作者将其中的精品分编为《情的菩提》和《心的菩提》,而我拜读的是前者。

菩提,何为菩提?其实菩提就是一种觉悟,一种觉悟的境界。从作者写的文章中可以看见都是对生活的觉悟,对世间任何细微事物的觉悟。

面对红灯绿酒、变化无常的世事,人心固然会迷惘,无法辨认自己的真实位置,从而不顾一切的去追求虚无的物质,最终这些会让心变得浮华、空虚。此刻最需要的就是觉悟,从心而生的觉悟,理性的觉悟。这可以让你摆脱物质的给养,拥有一个干净、素朴的心灵。觉悟更可以让那些命运多舛、意志消沉、心浮气躁的人们重新充满希望与信心。

觉悟并不是让你无欲无求、碌碌无为。菩提是源自佛,则觉悟是一种禅境,而佛家中的禅境是为了更好的审视世界,重新的认识自己,使自己远离苦海,以一种淡泊、纯净的心去生活。而这种生活是世间最可贵的,可贵在于它很少的被人做到,甚为难得。但它却是最简单的,“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就能诠释它的真谛。

虽我功力尚浅,不知道林清玄是否真的觉悟,看淡了一切。但我知道他的灵魂已超越了普通的人,人间的七情六欲已不能操控他,他可以无忧无虑的生活就如天空中翱翔的飞燕,栖息到属于自己心的归属,直到在世间消逝。

请静下来吧,找个空闲时间,去读一读这本书,让自己的灵魂得到升华吧!

记得,有一次暑假期间,妈妈推荐黄蓓佳阿姨的一本书——《今天我是升旗手》给我,给我了很深的感触。

他----------主人公肖晓出身于军人家庭,他崇拜英雄,奇想迭出,他有一个愿望,就是当一回学校的升旗手,可机会总是与他擦肩而过。小学三年级的学生才有资格升旗,第一次升旗,旗手理所当然是班长,肖晓是副班长,没戏。四年级,肖晓在“国旗知识竞赛”中名列前茅,去当升旗手是肯定没问题,可他很倒霉,偏偏在升旗那天生病了,急性肺炎,错过了机会。五年级,肖晓聪明反被聪明误,别人摔了一跤,只蹭掉了一块皮,明明没有受伤,他却把人送进了医院,原来已定他是升旗手,又被换掉。升入六年级后,肖晓意外捡到了一笔巨款,间接救了一条人命,因此获得了一次升旗的资格。他为此做了许多准备,还在家里反复练习升旗动作,花费了许多心血。可事情在一夜之间发生了变化:上级领导要来学校参观,临时把肖晓换成了获得奥林匹克数学竞赛三等奖的林茜茜。星期一早晨,当肖晓得知这个不幸的消息后,心灰意冷,甚至不愿去操场参加升旗仪式。在梅老师的鼓励下,肖晓终于又勇敢地站了起来——他没有放弃做升旗手的愿望,加倍努力:团结班上所有的同学,帮助冷漠的“学习尖子”林茜茜,让她变得开朗活泼,帮助“追星族”祝小娜改掉追星的坏毛病,和包郝、马驭等同学智擒“偷猴贼”,积极参加“手拉手”活动,冒险一个人去北京看升旗,在火车上,和怀娃、小狗孩发生了一段令人感动的故事……通过不懈努力,在临近小学毕业时他终于亲手升起了一面鲜艳的五星红旗,圆了自己的旗手梦。

初中生随笔感想作文优选 篇8

校园中,这样的情景随处可见,花坛上摆着还没有吃完的串串香,垃圾桶里还没有喝完的矿泉水,食堂的桌子上摆着还没动过几口的热干面,桌斗里放着还没有吃饭但早已发霉的过期面包。这些情景在学生的眼里早已成为了平常事。但是他们却不知道,自己的行为早已影响到了1月23日北京一家民间公益组织推行的“光盘行动”。

正如英国所说,节俭本身就是一宗财产。而舌尖上的浪费则反映了一种事实,在我们这个发展中的国家里,至少有一半的公民盲目攀比,奢侈腐化,没有勤俭意识,道德素质较低,这样的中国,要什么时候才能成为世上第一大强国呢?可能,要很久很久。

毛泽东一生粗茶淡饭,睡硬板床,穿粗布衣,生活极为简朴。一件睡衣竟然补了73次,穿了。雷锋的袜子总是补了穿,穿了补。变得面目全非还舍不得买双新的,搪瓷脸盆和刷牙杯有许多裂疤。还不愿意丢掉,周总理一双袜子补过许多次但还要穿。温总理的一件棉衣则穿了十几年。或许我们只是一个平凡人。但是这些伟大的开拓者们是我们公民的好榜样。他们在为我们塑造一个节俭勤俭的好形象。让我们这些公民去像他们一样过一个节俭完美的生活。

关于舌尖上的浪费这方面,各种人都有各种态度,但总体还是分为两种态度,一种人是现在已经改革开放了,人们都过得很富裕,出门在外买东西浪费一点也无妨。而另一种的则是抱有相反的态度,生活中的清苦不能忘记,勤俭节约的人才能正真的受到他人的赞美。但我依然保持这样的想法及态度,要适当的去消费,合理的去安排。

对于学校中浪费的行为我则抱有另一种观念去看。学校中学生浪费的态度是在平常没有一个很好的节俭习惯。而这个习惯也要平时在家由家长们去培养,出门在外要自己有个很好的节约意识。并且学校也应该去让学生们树立一种浪费可耻的观念。而对于一部分人来说,就是要克服虚荣心和攀比的心理。而社会的行动则是要对餐具这一方面加强管理,与公民们共同参与光盘行动。给公民们塑造一个节约节俭的政府形象。

美读教学之我见 篇9

一、注意通过美读来培养学生的语感

美读是一种阅读的美好的享受。美读能够很好地激活学生的发展思维以及生活经验,可是语感和我们的生活经验密切相关。在阅读时我们自然而然地会有这样的体会,当读到和自己的生活经验相关的语言文字时,你就会浮想联翩,涌起感情的波澜,在内心深处很容易对这部分语言文字产生真切的感受。人的思想感情往往是脉脉相关、息息相通的,每当生活经验被激活时,学生一下子就能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进而更加真切地感悟到语言文字所蕴含的情感魅力。作为一个好的语文教师,都是通过朗读文本来进行课堂阅读教学的,我以为这就抓住了语文教学的根本。它的重要意义就在于通过反复诵读体会出文章的音韵美、节奏美、气势美,就能让学生走进快乐的语文课堂,真正感受到文章百转千回,气象万千,风情万种。

二、注意通过美读来增强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效应

美读不仅仅是那么简简单单地读读罢了,更是读者和作者之间的心灵的对话和交融。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的内容是否厚重,程度又如何,这往往直接取决于学生和作品,以及作者的心灵的沟通、理解程度。文章的风格也各有不同,我们教师要让学生通过阅读来深入揣摩每一篇文章蕴含的味道:有的要读得热情奔放,有的委婉含蓄,有的欢快甜美,有的慷慨激昂等。还有对作品的理解不同程度上取决于能否读出文章的不同节奏来。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必须讲一口标准的普通话,才能把文字作品的教学内容准确、形象、恰到好处地表达出来,还能通过声音语调的抑扬顿挫、轻重缓急,把爱憎充分表现出来。这样的美读能使学生达到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的效果,给人难以忘怀的教学效应。

总之,美读是我们语文阅读教学不可忽视的重要的语文教学环节,因为美读教学能大大地提高学生的文学艺术审美情趣和语文学养。尤其是一些名篇名著,要求我们的学生能通过美读,来达到烂熟于心,铭记在心,感悟语言文字所蕴含的情感魅力,对学生的人生观的形成打好知识金字塔的底座。

读《人民战疫》心得感想作文 篇10

初,新冠肺炎疫情突然袭来,一场艰苦的疫情阻击战全面展开。为了凝聚人心、共渡时艰,自2月16日至3月15日,人民网智作平台发起以“人民战‘疫’·智作助力”为主题的优秀作品征集活动。30天内,活动话题在互联网各平台阅读总数超过5亿,留言、评论超过10万条,征集作品超过1.5万件,涵盖新闻报道、评论、诗歌、小说、散文、漫画、短视频、微电影、短纪录片、音乐MV等多个品类。医护人员、解放军官兵、公安干警、海关工作人员、新闻记者、人民教师、社区干部等社会各界创作者积极参与此活动。

《人民战疫》生动记录了亿万中国人抗疫众生相,再现新冠肺炎疫情危急时刻军民医护同心战疫、亲友爱人、相扶相携的感人时刻。描绘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精诚团结、万众一心、顽强抗疫的奋勇历程以及中国人民在疫情面前一往无前、坚不可摧、积极乐观的精神风貌。

《人民战疫》全书共23篇,用真诚的笔触再现了那些星夜驰援的白衣英雄,那些挺身而出的建筑工人,那些不顾安危前往一线的新闻记者,那些100多个夜晚坚守在电话旁倾听诉说的心理咨询师,那些被称为“阻击病毒最后一公里”的人民警察,还有那许许多多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默默奉献的志愿者,那些响应号召居家不外出、协同抗疫的普通人,那些保障战疫一线“粮草弹药”充足的幕后英雄。展现出英雄恪守使命,凡人亦有微光的温暖片段,每一位为这场疫情付出的人的都是伟大祖国的一个真实缩影。

读《灰姑娘的故事》谈教学感想 篇11

.今天,我读了《灰姑娘的故事》,我作为一名数学老师,想来谈谈自己的教学感想。

首先,从知识与技能上看,<灰姑娘的故事>这节阅读课,美国教师婉转又精辟的见解,还有她层出不穷的问题指引着学生,学生们能够回答教师一连串的提问,对于这个故事基本内容的掌握很好;还能就故事发表自己的见解,比如,有个学生认为如果她是灰姑娘后妈的话,她也会阻止灰姑娘去参加舞会,已经跳脱了人云亦云的怪圈,有了创新。这是本课第一维度上的成功。

其次,从过程与方法目标上看,虽然课堂中充满了欢声笑语,师生互动良好,课堂气氛融洽,但教学方法过于单一,教师只用了问题导读法,设置一些问题让学生答。童话是充满颜色的,课堂也应该是丰富多彩的。

最后,.从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上看,本课最大的成功源于这里,最大的失败也在这里。从一个简单的童话故事出发,教师培养了学生很多闪光的思想。我在执教二年级数学下册《统计》第一课时,我是这样设计教学目标的:知识与技能方面:

1、使学生经历简单的数据收集、整理和分析的过程,学会用统计表按不同标准分类整理数据,体验统计结果在不同分类标准下的多样性。

2、使学生经历运用数据描述信息、提出并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发展初步的统计观念。过程与方法方面:

1、在具体统计的过程中,体会按不同标准对事物进行分类统计的必要性,学会按不同标准进行分类统计的方法。

读作文教学随笔之感想 篇12

午后,阳光暖暖的从窗外照射进来,窗台上一盆绿萝郁郁葱葱,肥大的叶子在微风中轻轻颤动,茂盛的九里香正抽着嫩芽。

我的手指拂过书架,停留在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上,褐色的书皮仿佛是一个许久未见的老友一般亲切。如此明媚的春光,沏一杯清茶,正是读书的好时光。

翻开书页,“中国文化的真实步履却落在这山重水复、莽莽苍苍的大地上。”余秋雨先生这样说着,这样想着,这样走着,走得又黑又瘦,让唐朝的烟宋朝的风洗去最后一点少年英气,最终疲惫地伏在边地旅馆的小桌子上集结成了这本书。

这本《文化苦旅》在我看来不能简单的看成一本游记,它更多的是对中国文化的一种认识,对中国历史的一种反思,更是对文化灵魂和人生秘谛的一种寻找。张晓风说:“山水是中国人的宗教。”中国人通过文字体现对山水、对自然的感悟,用自然的变化映射人生的变化。作者用丰富的文化感悟力和底蕴写下的这些文章,揭示了中国文化巨大的文化内涵,值得好好的读一读。

作者一路走来,从莫高窟到阳关雪,他见证了大漠荒荒黄河文明的盛衰,历史的深邃苍凉。我也曾去过莫高窟,去的时候正是秋高气爽的时节,游人还不太多,有很多洞窟都没有开放。游客们都排着队,静静的听导游讲述佛教故事。据说,把莫高窟的壁画连起来,整整长达60里。历代的工匠们在这里开凿洞窟,绘制壁画,他们中间隐藏着许多真正的艺术家,历史在这里连绵层累,色彩在这里挥洒跳跃,生命在这里蒸腾飞舞。难怪作者会深情的写到:“看莫高窟,不是看死了一千年的标本,而是看活了一千年的生命。一千年而始终活着,血脉畅通,呼吸匀停,这是一种何等壮阔的生命。”莫高窟是我们心底一种彩色的梦幻,一种圣洁的沉淀,一种永久的向往。

他浓墨重彩的写都江堰,认为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不是长城,而是都江堰,它的规模从表面上看远不如长城宏大,却注定要稳稳当当地造福千年,如果说长城占据了辽阔的空间,那么,它却实实在在地占据了邈远的时间。长城的社会功用早已废弛,而它至今还在为无数民众输送汩汩清流。李冰父子也以神的形象被人们世世代代纪念。傩戏中的水神河伯,换成了灌县李冰,民众祈求能有无数个都江堰带来全国的风调雨顺,水土滋润。民众们以他们独特的纪念方式世代传颂李冰父子的功绩。

他用低沉的略带沙哑的嗓音缓缓的讲着江南小镇,讲着白发苏州、讲着西湖梦,把柔丽凄迷、清新婉约的江南文化和世态人情表现的形声俱佳。写《风雨天一阁》《青云谱随想》又直接触及到中国的文化人格和文化良知,展示了中国文人几百年来在寻求真理、寻求自我的艰难历程。余秋雨先生这一路走得风尘仆仆,带着历史的烟尘,带着千百年来中国文人的理想和挣扎,脚步踉跄,身心俱疲,又满怀希望,他让我们从一个崭新的角度去看中国的文化,去回味、去冥思,去继承和发扬。

余秋雨《文化苦旅》读后感

喜欢读余秋雨先生的书,先生总是将自己独特的见解溶于文字中,领导读者理解问题,思辨问题。先生的文字逻辑性强,见解独特,含义深刻。每读一次都会让我深深地震撼。

《文化苦旅》这本书介绍了一处处令人流连忘返的风景名胜与历史古迹。但你千万不要因此认为读余先生的书会心旷神怡,轻松自在。整本书还没读完,我就已经被民族意识唤醒后的沉重与悲哀压的喘不过气来。在我们欣赏历史留给我们的有形“著作”——古迹时?谁又会去潜心探究这一处处古迹背后到底隐藏了多少不为人知的秘密。而余先生恰恰做到了。他运其妙笔,给我们的心灵写下了“震撼”两个大字......

曾在网上看过这样一句评论:余秋雨以历史文化散文而名世。余秋雨先生凭借自己丰富的文史知识功底,优美的文辞,引领读者泛舟于千年文化长河中。是的,他的这本著作《文化苦旅》也深深印在每个读者的脑海里。有人说,中国散文的天空星光灿烂,而《文化苦旅》是一条河系,其中每一颗星星都散发着一种魅力非凡的深不可测的力量。有人称他是本世纪最后一位大师级的散文作家,是开一代散文新风的第一位诗人。这些话道出了我的心声。我之所以要写出来与大家分享,是想要表达我至深的敬意。在《文化苦旅》中,余秋雨展现给我们那一处处古迹背后的辛酸和沉痛以唤醒我们的民族意识和民族情感。让铭记我们历史的教训!

《文化苦旅》这本书在告诉我们中国古代历史的同时,告诉了我们更深一层的道理。

跟随作者走到书中,我们不得不因那历史和文化推引,走上前去——眼前出现了莫高窟的石洞。石洞依旧壮观,石像.壁画依然不言。跟随作者静看着光影投射在石壁上的变化,如同它们静静地看着敦煌千年的变迁。千年前的一次刀划下,开启了千年后莫高窟的壮丽。它曾遭遇浩劫,多年后的今天,那神秘又充满意义的洞窟,能引起大家的注目并非外表炫丽而是一种人性的.深层的蕴藏。

“报纸上说我书写得轻松潇洒,其实完全不是如此。那是一种很给自己过不去的劳苦活,一提笔就感到年岁徒增,不管是春温秋凉,是大喜悦大悲愤,最后总是要闭一闭眼睛,平一平心跳,回归于历史的冷漠,理性的严峻。”这是余秋雨教授在《文化苦旅》中的自序。

千年之前的那场浩劫,绝不能只是过眼云烟。我们要吸取教训,将文化的精神永贮于华夏大地!

合上书卷,走向窗前,看着流动的车潮和人群,每每,处处不在宣泄着一种文化,而深埋千年文化的故土呢?

我们真应该去辽阔的土地上走走,看看,咀嚼,体验......释放自己那涌动着满心.满眼.满脑的渴念......

读《文化苦旅》有感

我想必每个人对旅程的感觉应该都是美好的,因为我们可以去一个自己不曾生活过的地方。穿过这个陌生地方的每一条街道,领略不一样的风景和风土人情。同样,这些也是我对旅程的一个想法。所以当我第一眼看到余秋雨先生的游记散文《文化苦旅的》的时候我的心中不免有了三点疑问。

首先,散文集多是一些优美的抒情文章,比如席慕容和宗璞的散文。当然也有一些叙事性的,比如鲁迅先生的散文集《朝花夕拾》里面就重点回忆了自己的童年和青年的一些琐事。但是这些散文类型多有抒情之意。所以当看到一本以游记为主题的散文时,我不免眼前一亮,想要看看散文类型的游记文章有何不同。

其次,旅程应该是享受的、快乐的,余秋雨先生为何要在“旅”这个字前面放一个“苦”字,他的旅程是不是和我们的旅程又有别样的不同。

最后,我们现在的旅游理念多为拍拍照,买买纪念品之类的,去的也大都是一些繁华城市,名胜古迹。这种旅行的方式反而使我们忘了一个地方它那从千古传递过来的文化底蕴。作者书中的足迹断不了一些诸如莫高窟、都江堰、武侯祠等著名景点,但也不少浓墨着笔于一些不为我们熟知的地方。一种把旅程赋以文化,也深深地吸引了我。

带着这些想法和疑问,我慢慢的阅读了这本散文集。《文化苦旅》这本散文集中在我阅读过的文章,作者的修辞、语言都较现在流行的散文有着很大的区别。现在散文多是优美、细腻之词,读后让人联想到的是娇柔之美。但是在这本书中的散文,各个旅程的描写没有过多华丽的辞藻,多是朴实的文词。读起来让人感觉是那种肃穆的静谧的美感。

读《培根随笔》有感作文 篇13

我在读《培根随笔》的时候是非常享受的。简洁的语言和令人受益匪浅的句子,让我一口气读完了大半本。这本随笔集共有58篇文章,每一篇都包含了许多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道理。

其中,感慨最深的便是“论死亡”了。生命是我们最宝贵的东西,它只有一次,生命是我们的根本,如果我们连生命都没有了的话,那我们还有什么资格谈友谊, 亲情,爱情和财富呢?但是,如果我们生命的每一刻,每一分,每一秒都过得很充实,不错过生命中的分分秒秒,那么死亡就对我们毫无意义了。正是我们自己觉得在自己的生命没有达成自己想要的目标,还有很多遗憾才不敢面对死亡罢了。因此,我们只有活着,才能实现我们的愿望,达成我们的目标,不虚度年华,我们的生命才更加充实,满足。我们要相信,胜利的曙光永远在等待着我们凯旋。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宁死不屈保卫国家,正是因为他觉得为国而死,人生已经无憾了,所以才吟出了这浩然正气的诗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看破世俗,归隐山村,悟出了人生的真正意义。古今中外,感悟人生又懂得真谛的例子不胜枚举。

而我们呢?真正明白了吗?虽然很多人都很畏惧死亡,虽然这个字眼会让我们的恐惧感油然而生。但是,如果你的人生已经很充实,很美好,“死”又不会觉得可怕了,因为你的目标,愿望都已经完成了,你会觉得已经不枉此生了。

海伦.凯乐,这个说起来人人知道,人人敬佩的残疾人,只要我们有一点点的怜悯之心的话,都会为她的遭遇而哭泣,也会为她的成功而感到欣慰。可是与她相 比,我们是正常人,既能看得见,也能听得见,但是她却比我们要成功的多。可是我们是占了上风的呀,为什么不如她呢?照理说我们应该学的比她更好才对啊,可 是又有多少人可以超过她呢?她的成功正是因为她懂得了生命的意义——努力拼搏,让自己在与死神面对的时候,回想起过往,会从心底里说出“我的人生,我自己已经觉得无憾了”。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生命掌握在自己手中,命运会因为你的努力拼搏而改变,人生也会因为你的成就而绚丽多彩。所以,勇于挑战,努力拼搏,让自己无怨无悔。

上一篇:2024年财政局地方税务局工作总结和工作计划下一篇:教师思想个人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