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政治知识点

2024-11-2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中考政治知识点(精选8篇)

中考政治知识点 篇1

一、如何树立和坚持科学的发展观?(针对国家或者某地应如何发展的问题均可参考以下答案)

(1)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把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放到重要位置,使人口增长同社会发展相适应,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良性循环。

(2)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

(注:为使答案更全面可适当加上民主政治建设,法律建设和文化建设等方面的内容。)

二、针对国家或地方做某某事情的意义或者作用可参考以下答案:

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有利于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有利于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和共同富裕,有利于建设和谐社会,有利于建设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

(注:视情况采用,假若题目说的是某一方面的问题,例如环境保护问题,则最好在环境方面的意义多着笔墨)

三、凡是涉及应如何做,如何防止某些不好事情的发生可从国家,社会,学校,家庭,青少年的角度出发组织答案。(视情况选择某个角度或多个角度)

国家——制定完善各种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

四、关于对某事情的认识、看法或体会的问题——可按是什么?为什么?(有何意义)及应怎样做的思路组织答案。

关于某事情(漫画或者图表)说明了什么的问题——简要概括说明的意思后要加上应怎样做的答案。

五、关于举行某活动的发言提纲:

1、举行此次活动的目的;

2、举行此次活动的意义;

3、我们在此次活动中应做的工作;

4、青少年在日常生活中应——(根据题意说)

六、其他一些特别要注意的问题:

国家为什么要重视某某问题或国家在某方面加大力度的原因。(专题P2“为什么要重视三农问题”)

国家、农村或某地发生巨变或取得某成绩的原因。(专题P5“家乡巨变的原因”)

对取得某项成绩(如神

6、申奥、三峡工程、基因工程)的认识。(专题P6神州6成功发射的原因)

为什么要科技创新?如何科技创新?

为什么要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如何科教兴国,人才强国?

为什么要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如何发展?(专题P5)

为什么要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怎样建设?

如何发展民主政治?

我国的国情问题(主要矛盾、人口、资源、环境)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有关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社会保护、司法保护的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有关家庭责任、学校责任、社会责任、国家责任的内容。

有关公民的权利和义务

与青少年权利相关的法律有:《宪法》(规定我们所有的权利和义务)、《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婚姻法》(规定父母要抚养、教育和保护未成年人)

总之,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权利的时候,不得损害国家的、集体的、社会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权利,要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利;

公民在履行义务时应做到:法律所鼓励的,积极去做;法律所要求的,必须去做;法律所禁止的,坚决不做。

对2008年奥运会主题的口号“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的”认识。

1、实行对外开放市我国长期的基本国策,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2、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口号体现了世界要和平,人民要合作,国家要发展的历史潮流。(同一世界中我们有共同的话题:和平与发展问题、资源问题、环境问题、经贸交流与合作问题)

3、口号体现了“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的理念,体现了可持续发展要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福娃”具有浓郁的中国特色,表现了我们多民族大家庭的文化特点,请你谈发展先进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1、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渊源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又植根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践,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时代感;

2、发展社会主义文化要结合时代精神创造性地吸收包括中国传统文化在内的一切文明成果;

3、任何先进文化总是与传统文化一脉相承,血脉相连的。

公民的权利与义务:

公民的权利和义务 人身权

1、人身自由(生命健康权不受非法侵犯、身体不受非法搜查、不受非法逮捕和拘禁)

2、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姓名权、隐私权等)

3、住宅不受非法侵犯

4、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保护 我们的权利受侵犯应如何做:

1、提高法律意识,依法自律,听从父母和老师的教育;

2、权利被侵犯,要告知父母和老师;

3、用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合法权利

公民在婚姻家庭关系中的权利和义务

1、婚姻自由(结婚自由和离婚自由)

2、父母子女间的权利和义务关系:(1)未成年人有受父母抚养、教育和保护的权利;

(2)成年子女对有赡养扶助的义务(包括物质赡养和精神慰籍)

1、子女有请求父母履行义务的权利;

2、可向法院提起诉讼,以得到合理解决

1、一般由有关部门调解,调解不成时由法院判决;

2、对拒绝赡养父母的行为,依法给予行政处分和法律制裁

受教育权(既是权利又是义务)适龄儿童和少年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必须予以保证。(家庭、学校、社会、国家分别应承担的责任见提纲)家长剥夺孩子的受教育权,可采取一下措施:

1、积极向父母宣传义务教育法;

2、寻求居委会(村委会)帮助或行政干预;

3、用法律手段维护。

消费方面的权利 消费者人身财产安全不受侵犯的权利(最基本)

消费者对商品真实情况的知悉权

对商品的自主选择权

公平交易权

依法求偿权

人格尊严,民族风俗习惯得到尊重的权利

1、与生产者或销售者协商解决;

2、向消费者协会寻求帮助;

3、向工商行政部门投诉;

4、向法院提起申诉,用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合法权利。

合法财产权 占有权(拥有财产)使用权(使用财产的功能)

收益权(获得收益)民事法律手段(最普遍):公民有权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请求确认所有权,恢复原状、排除妨害,赔偿损失等。刑事法律手段(最严厉最有效):打击抢劫、盗窃、诈骗、敲诈勒索等侵犯财产的犯罪行为。

政治权利和义务 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批评建议权

言论自由权

游行示威权

结社自由权 公民如何行使监督权?

1、向人大代表反映情况;

2、给有关国家机关打电话,写信;

3、向新闻媒体反映情况。

同违法犯罪做斗争(义不容辞的责任)

1、同违法犯罪做斗争不能硬拼蛮干,要用最少的损失来制止违法行为。如设法稳住歹徒,记住歹徒的相貌,了解歹徒的去向,及时拨打“110”电话,保护好违法犯罪现场和各种证据;

2、揭发检举、正当防卫是同违法犯罪做斗争的有力武器。初中政治知识点总结

一、“主体”、“主要”、“主角”、“主导力量”类

1、我国“一国两制”中的国家主体是坚持社会主义制度。

2、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主体是公有制。我国分配制度的主体是按劳分配。

3、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4、先进生产力的主要标志是科学技术。

5、我们参与经济生活的主要表现于日常生活的消费和理财。

6、我国经济大舞台上的主角是公有制经济。我国国民经济的主导力量是国有经济。

二、“基本”类

1、我国的基本国情是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我国的基本国策有对外开放、计划生育、保护环境。

3、最终实现祖国统一大业(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是“一个国家、两种制度”。

4、我国人口现状的基本特点是人口基数大、新增人口多、人口素质偏低。

5、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依法治国。

6、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是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7、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是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

8、公民必须履行的基本义务是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维护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

9、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P37

10、我国环境的基本状况:从总体上看,我国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已初步得到遏制,部分地区有所改善,但目前我国环境形势依然相当严峻,不容乐观。

11、我国资源的基本国情:自然资源总量大、种类多,但人均资源占有量少、开发难度大;开发利用不尽合理、不够科学,由此造成的浪费、损失十分严重。

12、“两个基本点”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

13、我国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基本经验和必然要求是: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P36

14、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的基本要求:有法可依(立法)、有法必依(守法)、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执法)。

三、“基础”类

1、发展两岸关系和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2、我国人民团结奋进的共同政治基础:四项基本原则。

3、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公有制。

4、文化建设的基础工程:发展教育和科学。

5、发展科技和培养人才的基础是教育。

6、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是自然资源。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是大自然。

7、人民民主专政国家政权的基础是工农联盟。

8、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中,处于基础地位的是物质文明的发展。

9、国家立法活动的基础是宪法。普通法律的立法基础:宪法

四、“根本”类

1、国家的根本任务是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2、改革的根本目的是要在各方面形成与……充满生机和活力。(P38)

3、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是四项基本原则;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是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

4、中国发展的根本基点是独立自主、自力更生。

5、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是教育。

6、实现经济振兴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大计是发展科技、教育。

7、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8、我国的根本制度是社会主义制度。

9、依法治国的根本依据是宪法。国家的根本大法是宪法。一切组织和个人的根本活动准则是宪法。

10、国家生活中的根本问题有国家性质、根本制度、国家根本任务、基本经济制度等。

11、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是共同富裕。

12、发展社会主义文化首要的和根本的要求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13、繁荣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保证是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14、提升广大人民的综合素质和我们国家的综合国力的根本是发展教育和科学事业。

15、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发展先进文化的根本任务)是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培养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

16、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原因: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

17、解决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根本途径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

18、从根本上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

五、“本质”、“实质”、“性质”类

1、我国改革的实质(性质):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2、人口问题、资源问题、环境问题的本质:发展问题。

3、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是:共同富裕。

4、我国的国家性质: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我国的社会性质:社会主义社会。

六、“最”类

1、两岸统一的最佳方式:一国两制。

2、我国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立法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3、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共同富裕。

4、最富有责任心的人的共有情感:面对责任不言代价与回报。

5、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为了祖国的统一和繁荣结成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6、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科学技术。

7、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培育民族精神最重要的是:要结合时代和社会发展要求,不断为之增添新的富有生命力的内容。

8、在国家法律体系中具有最高法律地位和效力或最具权威的是:宪法。

9、最能考验公民责任意识的是:国家处在危难时刻。

七、“集中”、“集中体现”类:

1、社会责任感的集中体现:不言代价与回报地履行责任。

2、中国共产党先进性的集中体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3、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经验,集中到一点,就是要毫不动摇地坚持党在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4、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科学技术。

5、中华民族精神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的集中体现: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抗洪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抗击非典精神、三峡移民精神等。

6、体现共同富裕原则的经济成分:集体经济。

7、艰苦奋斗集中表现为创业精神。

八、“决定”类

1、决定一个国家民族未来的事业是:教育。决定人们一生命运的事业是:教育。

2、实现现代化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一条就是: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

3、综合国力竞争的决定性因素是:科技创新能力。

4、我国实行的基本经济制度的决定因素是: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国情。

5、我国实行的分配制度的决定因素是:基本经济制度。

九、“制度”类

1、我国的根本制度是:社会主义制度。

2、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3、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4、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是: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5、我国的分配制度是: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6、我国的两种制度指的是:社会主义制度和资本主义制度。

十、“核心”、“中心”类

1、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是:为人民服务。

2、基本路线的核心内容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

3、我国现代化建设各项工作的中心:经济建设。一个中心指的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4、依法治国的核心是:依宪治国。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

5、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是: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

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是中国共产党。

十一、“关键”类

1、控制人口增长的关键是:少生。

2、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是发展,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者。

3、对于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具有关键性作用的是:国有经济。

十二、“目的”、“目标”

1、基本路线确定的奋斗目标: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2、改革的根本目的是:要在各方面形成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相适应的比较成熟、比较定型的制度,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充满生机与活力。

3、在实际工作中,要牢牢把握大局的目的是:发展。

4、我国实行计划生育的根本目的是: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5、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教材P114“六个更加”。

6、实现共同理想的必然趋势和最终目的:实现最高理想(共产主义)。

十三、“原则”、“原因”类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原则: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参与管理。

2、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

3、四项基本原则: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4、发展两岸关系的原则: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5、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共同富裕。

6、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原则:集体主义。

7、中华文明历经沧桑,饱受磨难,却绵延不断,历久弥新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

十四、“前提”类

1、两种制度的前提是:一个中国。

2、改革和发展的前提:稳定。

3、依法治国的前提:有法可依。

十五、“保证”、“保障”

1、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政治保证:四项基本原则。

2、物质文明发展的政治保证和法律保障是:政治文明。

3、物质文明发展的精神(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是:精神文明。

4、搞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证: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5、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取得成功的根本保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

十六、“重要”、“重点”类

1、搞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证: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2、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3、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

4、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集体所有制。

5、中华民族生命肌体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精神。

6、依法治国的重要环节是:依法行政。

7、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非公有制经济。

8、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点:诚实守信。

9、获得成功的重要途径:增强自身实力

十七、带有“一”的知识点:

1、一个中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2、“一个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 政治初中知识点总结

Ⅰ、我在成长

一、认识自我

通过这一主题的学习,我们应该懂得不断正确认识自我,悦纳生理变化,了解青春期心理;学习调节情绪,增强调控自我、应对困难和挫折的能力,形成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学会客观地评价自己,培养健全人格和良好个性品质。

1.客观、正确地认识自己。

(1)正确认识自己,要做到用全面的、发展的眼光看待自己。

(2)认识自己,既要认识自己的外在形象,又要认识自己的内在素质。一个人的美应该是外在美与内在美的和谐统一,内在美对外在美起促进作用。

(3)认识自己,既要看到自己的优点,也要看到自己的缺点。2.正确认识青春期的生理与心理的发展变化。

(1)青春期是人一生中身体发育的关键期,我们要正确认识这些特殊生理现象,悦纳自己的生理变化,促进生理与心理的协调发展。

(2)青春期心理充满着矛盾。我们要通过各种方式,借助各种力量调控心理矛盾。①向老师、家长、亲友等寻求帮助。②自己也要学会当自己的心理医生。保持心理健康,有助于我们身心协调发展,顺利地度过青春期。

3.学会调节和控制情绪,保持乐观心态。

(1)人的情绪是复杂多样的,最基本的情绪有四大类:喜、怒、哀、惧。

(2)情绪犹如双刃剑。一方面,情绪对人有积极影响;另一方面,情绪对人也有消极影响。

(3)调节情绪的方法:①注意转移法、②合理发泄法、③理智控制法等,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的情况和个人的特点灵活地加以运用。

4.正确对待挫折。

(1)挫折具有两面性。①挫折一方面使人前进的步伐受到阻碍,从而产生忧愁、焦虑、不安、恐惧等消极心理;②另一方面又有利于人们磨炼意志,增长才干和智慧。

(2)战胜挫折的方法:①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②正确地认识挫折,冷静分析造成挫折的原因,找到有效的对应方法;③激发探索创新的热情,开拓进取;④学会自我疏导,善于自我排解;⑤请求帮助。

5.磨砺意志,学会坚强。

(1)意志坚强的作用:①能够自觉抵制不良行为和思想的影响,作出正确的选择,坚定正确的人生方向;②能够以顽强的精神、百折不挠的毅力战胜挫折和困难,实现自己的目标;③能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断战胜学习、工作中的惰性,从而成就大业。

(2)磨砺坚强意志的方法:①树立明确的目标;②要从细微之处做起,从小事做起;③应善于管理自己;④要自觉地、主动地在艰苦的环境中锻炼自己。

二、自尊自强

通过这一主题的学习,我们应体会到生命的可贵,更加热爱生活;培养自尊、自立、自强的精神;能够分辨是非,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1.珍爱生命,实现生命的价值。

(1)生命是地球上最珍贵的财富。各种生命息息相关,需要相互尊重、相互关爱。(2)每个人的生命都是有价值的。当自己的生命受到威胁时不轻言放弃,不丧失生的希望;当他人生命遭遇困境需要帮助时,尽自己所能伸出援助之手。

(3)珍爱我们的生命:①永不放弃生的希望;②肯定生命、尊重生命、③延伸生命的价值。

2.自尊是人人都需要的。

(1)自尊即自我尊重,指既不向别人卑躬屈膝,也不允许别人歧视、侮辱。它是一种健康良好的心理状态。

(2)善于尊重他人。①对人有礼貌,尊重他人的劳动,尊重他人的人格;②善于站在对方的角度,感同身受,推己及人。具体做到:A、善于欣赏、接纳他人;B、不做有损他人人格的事情;C、理智地尊重他人。

3.自信是成功的基石。

(1)树立自信的基本方法:①看到自己的进步与长处。发现自己的长处,是自信的基础。②增强信心与实力:相信自己行,才能大胆尝试,接受挑战。③自信是准确的自我定位和客观的自我表现评价,是一种科学的进取精神和冷静的态度,是遇到困难永不低头的巨大精神力量。

(2)自卑与自负都是自信的误区。4.告别依赖,走向自立。

(1)自立就是自己的事情自己干。

(2)人生需要自立,学习自立既是我们生活能力的锻炼过程,也是我们心理和道德品质的锻炼过程。

(3)青少年应怎样培养自立能力:①拒绝和摒弃依赖思想,走向自立的人生;②明确自主与自立的关系,学会独立地生活、学习,自主处理生活中的问题;③从小事做起,多实践多锻炼。

5.发扬自强精神,做自强不息的青少年。

(1)自强就是对未来充满希望,永远向上,奋发进取。

(2)自强的作用:①自强是进取的动力。②自强是通向成功的阶梯。③自强不息是我们民族几千年来熔炼成的民族精神。正是这种精神,使中华民族历经沧桑而不衰,备经磨难而更强,豪迈地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3)中学生如何培养自强的精神:①树立坚定的理想——自强的航标:②战胜自我——自强的关键;③扬长避短——自强的捷径。

三、交往与沟通

通过这一主题的学习,我们应该掌握基本的交往礼仪,学会人际交往与沟通,善于与人合作,努力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1.克服消极逆反心理,与父母平等沟通。

(1)我们对父母的思想观念、管教方法和严格要求,常常产生反感,即产生逆反心理。如果因消极的逆反心理导致对父母的反抗,其结果不仅是惩罚了自己,也是对父母的伤害。

(2)与父母进行平等沟通,是辨明是非、寻求最佳结果的过程。

有效沟通要掌握基本要领:①彼此了解是前提;②尊重理解是关键;③理解父母的有效方法是换位思考;④沟通的结果要求同存异;⑤沟通的核心是以爱的方式对待父母。

(3)如何孝敬父母:①孝敬父母,就是子女对父母的尊敬、侍奉和赡养。其中最重要的是尊敬和爱戴父母。②孝敬父母,要从小事做起,要正确区分孝敬在不同场合的具体要求,并按这些要求去做。③孝敬父母表现在心里想着父母,理解、关心父母;行动上帮助父母,为父母分忧;努力学习,积极上进,让父母高兴。

2.积极与同学、朋友交往。

(1)意义:在与同学的交往中,如果保持积极开放的心态,我们就会①接触更多的人,分享更多的经验和快乐,同时也会被更多的人接纳;②积极交往,友谊之树立才会枝繁叶茂;③开放自我,我们的性格才会更开朗,人生才能更精彩。

(2)男女同学之间进行正常健康交往的方法:①既要互相尊重,又要自重自爱;既要开放自己,又要掌握分寸;既要主动热情,又要注意交往的方式、场合、时间和频率。②男女同学之间的感情,需要慎重对待、理智处理。③在与异性相处时,我们要增强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掌握自我保护的方法的能力。④男女生之间的交往,还应该做到严格自律,不断增强自我约束能力,严格要求自己,对自己、对他人负责,不做违背道德法律的事。3.建立新型师生关系,积极与老师进行沟通。

(1)新型的师生关系建立在民主平等的基础上。在这种关系中,师生之间人格平等,互相尊重、互相学习、教学相长。老师是我们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是我们的朋友。

(2)积极与老师进行有效沟通的方法:①从老师的角度看问题;②正确对待老师的表扬与批评;③原谅教师的错误,用恰当的方式指出教师的错误是对老师的尊重;④礼貌待师;注意场合;勿失分寸等。

4.养成文明礼貌的行为习惯。(1)礼貌是文明交往的前提。

(2)礼貌的重要性:一个人是否具有道德修养,影响到人际关系的质量和社会风气的好坏,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尊严。

(3)文明礼貌的基本要求:语言文明、态度亲和、举止端庄。5.竞争与合作的关系。

(1)合作与竞争是相互依存的两个方面。二者相互渗透,相辅相成,竞争与合作是统一的。

(2)我们要学会“在竞争中合作”。①“在竞争中合作”应体现“双赢”的原则;②我们应在与他人竞争中学会欣赏、学会合作、学会共享;③“在竞争中合作”需要我们形成团队精神。团队精神是团队内部形成的上下一致、相互支持、密切合作和无私奉献的群体精神。团队精神的核心是集体主义。

(3)我们要学会“在合作中竞争”。①在合作中竞争要尊重竞争对手,向竞争对手学习。②在合作中竞争的目的是取长补短、携手共进。③在合作竞争要勇于超越自我,共同进步,不以成败论英雄,正确对待竞争中的成功与失败。

四、交往的品德 通过这一主题的学习,我们应知道孝敬父母和诚实守信是做人的根本。在实际生活中能够尊敬父母和长辈,做一个诚实的人;学会关心、尊重、宽容他人,乐于助人,与人为善。

1、孝敬父母长辈。

(1)父母理应受到我们的孝敬。①父母不仅赋予我们生命,而且含辛茹苦地哺育我们成长,为家长作出了贡献,为我们付出了很多;②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2)孝敬父母,就是子女对父母的尊敬、待奉和赡养。其中最重要的是敬重和爱戴父母。

(3)孝敬父母是子女对父母应尽的道德义务、法律义务。

2、努力做诚信的人。

(1)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①对人守信,对事负责,是诚信的基本要求。②诚实的核心是践约守信。③坚持实事求是,是诚信做人的守则之一。

(2)怎样才能做个诚信的人:①遵守诚信的守则:第一,在涉及利益冲突的问题时,诚信守则要求我们站在多数人利益一边;第二,在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冲突时,诚信守则要求我们站在长远利益一边;第三,在情与法的冲突中,诚信守则要求我们站在法律一边。②讲究诚信的智慧,把理解诚信与具体的情境结合起来,在现实生活中做出诚信的选择。③做一名诚实守信的人,例如,不撒谎、不抄袭同学的作业、考试不作弊、对人守信、对事负责。

3、增强平等意识,平等对待他人。

(1)人生来平等。人与人之间的平等,集中表现在人格和法律地位上的平等。

(2)在社会生活中,弱势群体的平等权益容易受到侵害。我们应当平等对待那些处于不利地位的人,自学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为他们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4、尊重他人,尊重社会。(1)尊重他人,要求我们礼貌待人、平等待人、诚信待人、友善待人,充分理解他人。(2)尊重社会,主要表现在遵守规则、承担责任和维护权利等方面。爱护公共环境和设施、遵守公德和秩序,既是对他人的尊重,也是对社会的尊重。

5、理解、尊重和正确对待不同的文化与习俗。(1)我们应该怎样对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差异?①对待外来文化要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②学习外来文化不等于照抄照搬,而要批判的继承。③珍爱自己民族的精神家园,继承、保护、宣传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2)做友好往来的使者。

五、积极适应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通过这一主题的学习,我们要学会认识成长的社会环境,提高生活适应能力;正确认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关心祖国的发展和命运。

1、正确认识好奇心理与从众心理。

(1)善于将好奇心转化为浓厚的兴趣,从而培养自己高雅的生活情趣,有助于学习、思考以及科学发现;

(2)众心理,我们要认真分析,不能随意盲从。盲目从众,跟着“群体”参加无意义甚至对身心有害的活动,会使我们陷入庸俗的生活情趣中,不利于我们身心的健康发展。

2、理智对待学习压力,克服考试焦虑。

(1)学习需要适度的压力。①适度的学习压力可以激发我们的干劲和潜能,使我们表现得更积极;②过度的学习压力则使焦虑不断增加,影响学习效率和已有水平的正常发挥。

(2)我们要学会正确对待压力,学会将压力转化为动力。明确学习的意义,培养学习的兴趣,是我们缓解学习压力的有效方法。

(3)克服过度的考试焦虑,从容面对考试。应该做到:①树立正确的考试观念;②实事求是地调整自我期望;③增强自身实力。

3、关爱集体,自觉维护集体的荣誉和利益。

(1)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是相互依存的。集体应充分尊重和保障个人利益,个人应积极关心和维护集体利益。

(2)关爱集体的表现:①自觉维护集体的荣誉和利益,服从集体的安排,积极主动地为集体建设贡献才智;②发扬集体的好作风,通过自己千方百计的努力,为集体排忧解难;③在集体中能求大同存小异,善于团结他人,让集体发挥出更大的力量。

Ⅱ、法律与我同行

一、学法用法

通过这一主题的学习,我们要知道法律是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理解法律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了解我国法律对未成年人的特殊保护,学会运用法律维护合法权益;了解我国法律对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规定,养成自我防范意识。

1.什么是法律?

(1)法律的含义: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的约束力的行为规范。

(2)法律的特征:

一是法律由国家制定或认可;二是法律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具有强制性;三是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的约束力。

(3)法律的作用:我国法律是人民意志和利益的体现,是国家生活的保障;通过规定权利和义务,规范全体社会成员的行为,通过解决纠纷和制裁违法犯罪,维护人们的合法权益。2.违法行为

(1)含义:凡不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或者做出法律所禁止的行为,都是违法行为。(2)分类:根据其违反的法律,可以将它们分为行政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和刑事违法行为。

任何一类违法行为都有其法律后果,都要承担相应的法制责任。犯罪是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

3.法律对未成年人给予特殊保护。

(1)为了保护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制定了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专门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

在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对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社会保护、司法保护作出了明确的规定: 家庭保护,要求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依法履行对未成年人的抚养、监护的职责,尊重未成年人受教育的权利。

学校保护,要求学校等教育机构依照法律的规定,对未成年人进行教育,并对他们的身心健康和合法权益实施保护。

社会保护,要求全社会创造一种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社会保护包括对未成年人的社会文化保护、身体健康保护、劳动保护、自由权和精神权的保护等方面。

司法保护,要求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以及司法行政部门等依法履行职责,对未成年人实施专门保护措施。

4.如何预防和减少违法犯罪

(1)国家、社会角度:A、有关部门加大打击国度,制裁损害精神文明建设的行为。B、提高社会成员的道德水平,关注青少年的健康成长。C、政府要为青少年提供更多健康、高雅的活动场所。D、需要国家和社会组织用法律来教育和规范每个社会成员的行为,净化社会风气,全面优化社会环境,保护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2)学校角度:A、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B、对学生进行道德和法制教育C、提高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D、组织开展有益的活动,提供有益的活动场所与设施

(3)家庭角度:A、父母应当以健康的思想、品行、和适当的方法教育、引导子女进行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活动B、还要配合学校和社会努力把子女培养成为“四有”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4)青少年:

一、加强自我防范,许多违法犯罪行为都是沾染不良习气开始的。我们一定要自觉遵纪守法,谨慎交友,防微杜渐,避免染不良习气,防患于未然。从小事做起,预防违法犯罪。

二、学会自我保护,青少年不仅需要有保护自己的意识和勇气,也要有保护自己的智慧和方法。遭遇意外险情与伤害时,需要冷静,要学会运用最有效的救助方法;遭遇不法分子的侵害时,既要勇敢又要机智,特别是在双方力量对比悬殊的情况下,不要与其硬拼,而要讲究斗智,尽量减少不必要的伤亡,保住最大的合法权益。许多事实告诉我们,面对歹徒行凶,设法稳住歹徒,记住歹徒相貌,了解歹徒去向,及时拨打“110”报警电话等,都是行之有效的好方法。

三、运用法律保护自己:A、非诉讼手段,是我们维护合法权益常用的有益手段B、诉讼手段,勇敢地到人民法院状告侵权者,通过打官司讨回公道。

5.自觉抵制不良诱惑。

(1)我国法律规定:吸毒违法,贩毒有罪。《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把未成年人“吸食、注射毒品”和“参与赌博,屡教不改”列为严重不良行为。充斥着暴力、色情等不良信息的“电子海洛因”,侵蚀和毒害未成年人的精神;邪教是威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的毒瘤。

(2)如何抵制不良诱惑:①避开诱因法;②婉言谢绝朋友,提高自制力;③专时专用,改正不良习惯;④培养良好的兴趣爱好;⑤联想后果法;⑥请人监督法

二、权利与义务 通过这一主题的学习,我们要了解宪法与法律对公民权利和义务的规定,学会在现实生活中正确行使权利,自觉履行义务。

1、权利与义务的关系。

(1)在我国,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具有一致性。我们每个人既是享受权利的主体,又是履行义务的主体。我们不仅要增强权利观念,依法行使权利、维护权利,而且要增强义务观念,依法履行义务。

(2)如何正确行使权利?

①公民在行使权利时要尊重他人的权利;②公民在行使权利时,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③要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行使权利;④要以合法方式行使权利。(3)如何忠实履行义务?

法律鼓励的积极去做;法律要求的必须去做;法律禁止的监督不做。

2、维护受教育权利,履行受教育义务。(1)我国法律保护公民享有的受教育权。

(2)维权途径:当我们的受教育权被他人剥夺或受到侵犯时,我们可以采用非诉讼方式或者诉讼方式予以维护。

①诉讼方式: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②非诉讼方式:a.寻求学校老师的帮助;b.寻求当地居(村)民委员会帮助;c.寻求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或者妇联帮助;d.寻求当地教育主管部门帮助。

(3)履行受教育义务,珍惜受教育机会。

①受教育的机会来之不易。我们要珍惜机会,努力学习。履行受教育的义务,最主要的是:a.认真履行按时入学的义务;b.认真履行接受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的义务,不得中途辍学;c.认真履行遵守法律和学校纪律,尊敬师长,努力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的义务。②在学习过程中,我们要积极开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养成两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能力,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3、法律保护公民的生命健康权。

(1)生命健康权是人格权的重要组成部分,居于人格权的首位。

(2)我国宪法、刑法、民法通则,治安管理处罚法等法律都规定了公民的生命健康权不受非法侵害。

(3)未成年人作为社会中的弱势群体和国家的未来,其生命和健康受到法律的特殊保护。(4)积极行使生命健康权,具体做到:①珍爱生命,维护健康,积极锻炼身体,提高健康水平;②在患病时及时医治;③依法自卫和请求法律保护。(5)关爱和尊重他人的生命健康权。

①任何人不得非法剥夺他人生命。②任何人不得故意或者果实造成他人受伤、生病,因为这是侵害健康权的行为。③我们要关爱他人的生命健康,做一个既遵守法律又乐于助人的人。

4、法律保护公民的人格尊严。

(1)人格尊严是人格权的核心权利,集中体现为名誉权、肖像权、姓名权、隐私权,人格尊严不可侮,侮辱者必将受到社会道义的谴责,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2)依法维护自己的人格尊严。当我们的人格尊严受到侵害时,我们要拿起法律武器,追究侵权人的责任,必要时可提起诉讼以讨还公道。

5、法律保护公民个人隐私。

(1)隐私权,是指公民依法享有私人生活安宁和私人信息保密的权利。

(2)维护隐私权的意义:隐私权是指公民依法享有私人生活安宁和私人信息保密的权利。隐私权赋予公民对其个人秘密的自由决定权,它划定了个人空间与公共空间的界限,维护了个人的人格独立和人格自由。法律保护公民的隐私权,能够促进社会和谐,维护社会的安定。(3)如何尊重和维护他人的隐私权:①尊重他人隐私,就要树立隐私意识;②需要强化责任和信誉意识。

(4)如何尊重与维护自己的隐私权:当隐私受到侵害时,我们应勇敢地拿起法律武器,当隐私权受到侵害时的维权方式:①通过非诉讼方式维护合法权益:a.向有关部门举报、投诉;b.由人民调解委员会进行调解;c.与当事人协商和解;②通过诉讼方式维护合法权益|——向人民法院起诉,要求侵权人停止侵害,赔礼道歉;若因此造成较大的精神痛苦,还有权要求精神损害赔偿;③增强自我保护意识,给自己的隐私加把锁,保护好自己的隐私;④在向熟人敞开心扉时,要认真选择倾诉对象。

6、法律保护公民的合法财产所有权、财产继承权、智力成果权。

(1)在我国,公民的合法财产所有权,财产继承权、智力成果权受法律保护。未成年人的财产继承权和智力成果权不受侵犯。

(2)当我们的经济权利受到非法侵害时,要增强维权意识,学会依靠社会力量,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

7、法律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1)消费者依法享有安全权、知情权、自主选择权、公平交易权、依法求偿权等各项权益。(2)如何培养消费着的维权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

①消费者要保持应有的警惕,尽量不给不法经营者以可乘之机,防止侵权行为的发生。②在侵权行为发生以后,我们应勇敢地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也使不法经营者显露原形,受到惩治。

(3)消费者依法维权的途径。

①非诉讼方式:a.与经营者协商和解;b.请求消费者协会调解;向有关行政部门申诉;c.提请仲裁机构仲裁;②诉讼方式: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三、法律与社会秩序

通过这一主题的学习,我们要知道依法治国是我国的治国方略,增强法律意识;认识法律在维护社会秩序中的重要作用,自觉维护法律的权威。

1、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

①从内容上看,宪法规定了国家生活中的根本问题;②从效力上看,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③从制定和修改的程序上看,宪法比普遍法律更严格。

2、依法行使政治权利。

(1)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主要内容有:公民依法参与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

(2)公民行使政治权利的途径:①通过人大代表或直接向全国人大常委会和地方人大常委会和地方人大常委会反映情况,提出批评和建议,行使自己的监督权;②可以采用书信、电子邮件、电话、走访等形式,向有关部门反映;③还可以通过电视、广播、报纸等工具进行监督。

(3)公民怎样依法行使自己的政治权利?

我们要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正确行使自己的监督权利。

①当我们发现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没有履行或没有正确履行他们的职责时,与向他们提出批评和建议的权利。

②当我们发现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失职,违法行为时,有举报、揭发的权利。③当我们自己或亲人、朋友遭受到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不公正对待时,有依照法律规定讨回公道的权利。

④对社会存在的问题,我们有向政府有关部门反映,并提出解决问题的的权利。III、承担责任

融入社会

一、承担社会责任

通过这一主题的学习,我们要知道公平有利于社会稳定,树立公平意识;懂得公平需要正义,从而激发社会正义感;理解自己负有的社会责任,要努力做一个负责人的公民

1.公平有利于社会稳定。

(1)有了公平,社会才能为人的发展提供平等的权利和机会,每个社会成员的生存和发展才有保障;

(2)有了公平,我们才可能通过诚实劳动,得到自己应得的东西,满足自己的合理期望,从而充分调动自身的积极性。这样,整个社会才能人人各司其职,各尽所能,共同推动社会持续发展。

2.理智地面对社会中的不公平现象。

①增强权利意识,善于寻找解决途径,用合法的手段寻求帮助、解决问题,以谋求最大程度的公平;②调整自己的思维方式,理性地反思自己价值观念;③敢于同破坏公平的行为做斗争,对受害者伸出援助之手。同时,还要认识到自己遇到一些不公平现象,并不意味着整个社会不公平。

3.树立公平合作意识。社会需要合作,合作是社会生活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以公平为基础的合作才是良好的合作。公平的合作,必然是互惠的合作。树立公平合作的意识,有助于我们顺利地融入社会,为社会作出贡献。

4.提高辨别正义与非正义的能力,自觉遵守社会制度和规则。

(1)含义:①在社会进程中,凡促进人类社会进步与发展、维护公共利益和他人正当权益的行为,都是正义的行为;②凡阻碍人类社会进步与发展、损害公共利益和他人正当权益的行为,都是非正义的行为。

(2)遵守社会规则与秩序:

正义是面向全体社会成员的,它要求每一个人都必须遵守制度、规则和程序。作为社会成员,我们要从小树立以自觉遵守各项社会制度和规则为荣的意识,养成自觉遵守各项社会制度和规则的良好习惯,以实际行动维护正义。

5.做有正义感的人。

有正义感的人,应该做到:(1)如果非正义的事情发生在自己身上,自己能够采用正当的方式,奋起抗争;(2)如果看到非正义的事情发生在他人身上,能够见义勇为、匡扶正义,及时对受害者给予声援和救助。(3)我们未成年人既要有见义勇为的精神,又要做到见义巧为,要尽量在不伤害自己的前提下,维护正义。

6.努力做一个负责任的公民。

(1)责任产生于社会关系之中的相互承诺。(2)责任来自于对他人的承诺、分配的任务、上级的任命、职业的要求、法律规定、传统习俗、公民身份、道德原则等。(3)在社会生活中,不同的社会角色意味着承担不同的责任。只有人人都认识到自己扮演的角色,尽到自己的责任,才能共同建设和谐美好的社会,共享美好的幸福生活。

二、认识国情,爱我中华 通过这一主题的学习,我们要感受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的巨大成就,增强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情感;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及其途径,增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的使命感;认识当代青年的社会责任,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立志报效祖国。

第一单元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国策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1、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1)所谓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阶段,从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算起,至少需要一百年时间。

(2)特征:从总体上看,现阶段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科学技术水平、民族文化素质还不够高;社会主义具体制度还不完善。

(3)我国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4)国家根本任务: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2、我们党和国家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1)含义: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2)意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先进性的集中体现,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3)指导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道,是我们党和国家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3、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1)内容: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2)核心内容: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即“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3)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①含义: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就是在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各项工作都必须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建设,就是要把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摆在首要地位。

②意义:只有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从根本上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才能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才能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

(4)怎样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

①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就要把“一个中心”同“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②就要在实际工作中牢牢把握“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保持稳定”的大局;③党的基本路线关系着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必须长期坚持下去,贯穿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二、适合国情的政治、经济制度。

1、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2)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是人民行使,当家作主权力的机关。

2.维护民族团结。

①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内容。②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

③维护民族团结的义务:a.尊重各民族的宗教信仰;b.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c.尊重各民族的语言文字。

3、实现祖国的和平统一。

(1)一国两制的含义:

(2)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是发展两岸关系和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一国两制”是两岸统一的最佳方式。

(3)结论:①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容分割。②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是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③按照“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已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

(4)为实现祖国统一,青少年应该:①积极履行维护国家统一和全国各民族团结的义务,反对“台独”;②努力学科学文化知识,掌握建设主国和保卫祖国的本领。

4、我国现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1)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它的确立,是由我国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国情决定的。

(2)公有制经济制度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①国有经济是国民经济的主导力量;②集体经济是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3)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主要组成部分。

(4)我国基本分配制度: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三、振兴国家的战略和国策。

1.科学发展观点内涵: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2.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

(1)必要性:①中国要发展、要进步、要富强,就要吸收和借鉴一切先进的东西。②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实行对外开放,符合当今时代特征和世界经济技术发展规律,是加快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必然选择。

(2)怎样实施:①我们要坚定不移地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既要积极敞开国门,又要维护自身安全;②既要借鉴、吸收一切先进的东西,又要抵制一切腐朽的东西。③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发展和加入世贸组织的新形势,我们要以更加积极的姿态走向世界,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

3.实行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

(1)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重要国情之一。(2)人口现状的基本特点:人口基数大,新增人口多,人口素质偏低,是我国。此外,我国人口现状的特点还表现为农村人口多,人口老龄化的速度加快,人口分布不平衡,男女性别比例失衡等。

(3)影响:人口过多和过快增长,直接影响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4)实行计划生育,是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出发制定的一项基本国策。①实行计划生育的目的,就是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②具体要求是提倡晚婚、晚育、少生、优生。③计划生育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必须毫不动摇地长期坚持下去。

4.坚持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

(1)严峻的资源形势:自然资源总量大、种类多,但人均资源占有量少,开发难度大,这是我国的又一个重要国情。长期以来,我国资源开发利用不尽合理、不够科学,由此造成的浪费、损失十分严重。

(2)从总体上看,我国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已初步得到遏制,部分地区有所改善,但目前我国环境形势仍然相当严峻,不容乐观。

(3)观点:加快经济建设,绝不能以破坏环境为代价,绝不能把环境保护同经济建设对立起来或割裂开来,绝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在推进现代化建设中,我们在保持国民经济持续较快增长的同时,必须把环境保护放在突出的位置。

(4)保护环境,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直接关系现代化建设的实现和中华民族的复兴。

5.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1)含义:可持续发展就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的发展。

(2)要求:可持续发展要求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认识到自己对自然、社会和子孙后代应负的责任。

(3)怎样实施:面对人口、资源、环境方面的国情,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中,都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①坚持以人为本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②正确处理好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使我国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和谐发展道路。

6.实施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

(1)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原因:①我国科技、教育总体水平不高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明显;②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有利于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③有利于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2)实施科教兴国的关键:落实科技创新和教育创新。

(3)落实科技创新和教育创新的重要性 :只有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和教育创新,才能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才能变人口大国为人才强国,化人口压力为人才优势,才能从根本上提高中华民族的创新能力。

(4)怎样实施科教兴国:①把加速科技进步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地位,使经济建设真正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②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

(5)青少年该怎么做:

①树立崇高远大理想,发扬艰苦奋斗创业精神,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②要主义培养自己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a.刻苦学习,努力探索,注重实践,养成勤动手的好习惯;b.要勇于质疑,敢于向传统挑战,树立“敢为人先”的精神,c.要培养创新的兴趣和好奇心,提高观察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d.要敢于创新、善于创新,把创新热情与科学求实态度结合起来,努力做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

第二单元.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一.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1.“四个尊重”:

(1)内容: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

(2)目的:为了最广泛最充分的调动一切积极因素。

(3)重要性:①劳动是人类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财富的源泉,也是产生和积累知识、发展和孕育人才、凝聚和提供创造力的源泉。②知识是创造财富的重要资源。③人才是创造财富的最重要的资源。④创造是人类社会不断发展的内驱力。

(4)贯彻“四个尊重”方针的意义:①让全社会形成一种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风尚,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②人民生活才会越来越富裕,国家才会越来越强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会保持旺盛生机和持久活力。

2.共同富裕:共同富裕并不是同时富裕,只有允许和鼓励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形成示范效应,并通过先富帮带后富,才能逐步达到共同富裕。

3.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1)特点:我国目前达到的小康是低水平、不全面、发展很不平衡的。

(2)奋斗目标(或21世纪头20年我国的奋斗目标):国家要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3)最关键的目标是:力争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番,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

(4)怎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①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②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③坚持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一起抓;④坚持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⑤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⑥坚持共同富裕的最终目的;⑦坚持“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⑧坚持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

二.建设独具特色的民主政治

1.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本质特征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三者的有机统一。

2.中国共产党的性质: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3.贯彻“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1)关键在于坚持与时俱进;(2)核心在于坚持党的先进性;(3)本质在于坚持执政为民.4.依法治国:

(1)含义: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

(2)基本要求: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3)依法治国的意义:①才能加强党和改善党的领导,始终保持党的领导核心,巩固党的地位;②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民主权利;③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优势,调动广大人民的积极性;④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4)依法治国要求政府和公民该怎么做?

①每个公民都要学会依法办事、依法律己、依法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依法维护国家利益,把依法治国落到实处。

②政府:要依法行政

重要性:政府只有依法行政,才能成为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政府,才能切实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

三.大力发展先进文化

1.先进文化:

(1)含义:就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2)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是: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

(3)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培养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

(4)如何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①对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要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方针,把批判和继承有机结合起来,既不能全盘肯定,也不能全盘否定。②我们要继承和吸纳一切优秀文化成果,自觉抵制腐朽文化的影响。

2.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1)内容: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事业建设。

(2)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性:思想道德建设要解决的是整个民族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问题。它体现了精神文明的性质和方向,是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

(3)怎样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①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就是要牢固树立“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②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③大力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公民基本道德规范。

3.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1)内容: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2)表现: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大庆精神、“两弹一星”、抗洪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

(3)为什么要弘扬民族精神?

①民族文化是民族的根,民族精神是民族的魂;②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面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崇高历史使命,我们每一个中华儿女都有责任、有义务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③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既使中华民族精神的蕴涵更加丰富,又使民族精神在包出优秀传统的同时更具现代气息和时代风貌。

(4).怎样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①我们要不断增强改革开放以来所形成的自立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民主法制意识、求知精神、科学精神、服务精神、开拓创新精神等;②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培育民族精神,最重要的是要结合时代和社会发展要求,不断为之增添新的富有生命力的内容;③青少年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和未来,让我们一起女里,成为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共同谱写民族精神的新篇章。

4.艰苦奋斗、开拓创新

(1)艰苦奋斗精神:①艰苦奋斗的精神又集中体现为艰苦创业的精神;②艰苦创业精神是人们成就任何事业不可缺少的精神动力;③具有艰苦奋斗精神,体现了一个人的崇高思想境界;④进行现代化建设,要大力倡导和弘扬艰苦创业的精神,尤其是开拓创新的精神。

(2)为什么要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

①我国仍然处于并将长时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②我国的工业化任务还没有完成,实现现代化还有很长距离。③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还没有改变④我国地区差距扩大的趋势尚未扭转。⑤贫困人口为数还不少;⑥我国人口总量持续增加,老龄人口比重上升,就业和社会保障夜里增大。⑦我国生态环境、自然资源与年个斤毫社会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⑧我国仍然面临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等方面占优势的压力。总体来说,巩固和提高目前达到的小康水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还需要进行长期的艰苦奋斗。

5.我们的共同理想。

(1)共同理想:是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2)最高理想:实现共产主义。

中考政治知识点 篇2

1. 分式有意义的条件: 分式的分母不等于____ ; 分式无意义的条件: 分式的分母等于____ .

2. 分式A B= 0的条件是____ ,且____ .

3. 分式乘法法则: 分式乘分式,用分子的积作为积的 ___,分母的积作为积的___ . 即- ·-_____ .

4. 分式除法法则: 分式除以分式,把除式的分子、分母____后, 与被除式___ . 即____ .

5. 分式乘方法则: 分式乘方要把分子、分母____ . 即(a b)n=____ . ( 其中n是正整数)

6. 分式的加减法则: 同分母的分式相加减,____ 不变,把相加减. 即a/ b±c /b=______ .

异分母的分式相加减,先___ ,转化为_____分式,然后再加减. 即a /b±c /b=____ =____ .

7. 分式的混合运算,关键是弄清运算顺序,与分数的加、减、乘、除及乘方的混合运算一样,先算___ ,再算___ ,最后算 ___,有括号要先___算里面的,计算结果要化为____或___ .

8. 解分式方程的基本思想方法是:

解分式方程的一般方法和步骤:

1去分母: 即在方程的两边都同时乘以___ ,把分式方程化为整式方程,依据是等式的基本性质;

2解这个整式方程;

3检验: 把整式方程的解代入最简公分母,使最简公分母____的解是原方程的解,使最简公分母____的解不是原方程的解,即说明原分式方程无解. 去分母时,方程两边的每一项都乘以最简公分母,不要漏乘不含分母的项;

9. 分式的定义: 如果A、B表示两个___ ,并且B中含有___ ,那么式子叫做分式.

10. 分式的基本性质: 分式的分子与分母同乘 ( 或除以) 一个___的整式,分式的值___ .

用式子表示为A/ B=A·C/ B·C A/ B=A ÷ C /B ÷ C( 其中A、B、C是整式C≠0) .

11. 分式的通分: 通分的关键是确定几个式子的____ . 几个分式通分时,通常取各分母所有因式的最高次幂的_____作为公分母, 这样的分母就叫做最简公分母. “各分母所有因式的最高次幂”是指凡出现的字母( 或含字母的式子) 为底数的幂选取指数的____; 如果各分母的系数都是整数时,取它们系数的_____作为最简公分母的系数; 如果分母是多项式,一般应先______ .

12. 分式的约分: 约分的关键是找出分式中分子和分母的____ .

13. 科学记数法: 把一个数表示成____的形式( 其中1≤a < 10, n是整数) 的记数方法叫做科学记数法; 用科学记数法表示绝对值大于1的数时,应当表示为_____的形式,其中1 ≤︱a︱ < 10,n为原整数部分的位数减1; 用科学记数法表示绝对值小于1的数时,则可表示为____的形式,其中n为原数第1个不为0的数字前面所有0的个数( 包括小数点前面的那个0) ,1≤︱a︱ < 10.

参考答案

1. 0; 0.

2. A = 0; B≠0.

3. 分子,分母,ac/ bd

4. 颠倒位置; 相乘 ;a /b·d /c=ad /bc 5. 各自乘方,an/bn.

6. 分母,分子,a ± c/ b,通分,同分母

7. 乘方,乘除,加减,括号,整式,最简分式.

8. 整式方程,最简公分母,不等于0,等于0

9. 整式,字母.

10. 不等于0,不变

11. 最简公分母,积,最大,最小公倍数,分解因式.

12. 公因式.

例题热身

1. 化简

解析: 本题考查了分式的运算和平方差公式的应用.

答案: C

2. 工程问题

例2甲队修路120 m与乙队修路100 m所用天数相同,已知甲队比乙队每天多修10 m,设甲队每天修路xm. 依题意,下面所列方程正确的是

解析: 甲队每天修路xm,则乙队每天修( x - 10) m,因为甲、乙两队所用的天数相同,所以,120 x=100 x - 10,选A.

答案: A

3. 求值

例3 若x + y = 1 ,且,则x≠0 ,则的值为____.

答案: 1.

发掘纷繁多样的化简考题

分时化简是这一知识体系中最为重要的问题之一,中考考场上会出现丰富多彩的化简考题,现在我们就来见识一下.

1. 直接化简

例1 ( 2014·扬州,第19题,) 化简:

解析: 原式第二项利用除法法则变形,约分后两项利用同分母分式的减法法则计算即可得到结果.

2. 直接给出字母值化简并求值

例2 ( 2 0 1 4年云南省 ,第1 5题5分 ) 化简求值 :其中x =1 5.

解析: 原式括号中两项通分并利用同分母分式的减法法则计算,约分得到最简结果,将x的值代入计算即可求出值.

当x =1 5时,原式 =6 5.

例3 ( 2014·邵阳,第20题8分) 先化简,再求值: (其中x = 2.

解析: 原式括号中两项通分并利用同分母分式的减法法则计算,约分得到最简结果,将x的值代入计算即可求出值.

当x = 2时,原式 =2 8.

例4 ( 2014·云南昆明,第17题5分) 先化简,再求值: ,其中a = 3.

解析: 根据分式的加法、乘法、分解因式等运算,求出结果代入求出即可.

3. 给出方程化简求值

例5 ( 2014年四川资阳,第17题7分) 先化简,再求值:

解析: 此题考查了分式的化简求值,熟练掌握运算法则是解本题的关键. 原式括号中两项通分并利用同分母分式的加法法则计算,同时利用除法法则变形,约分得到最简结果,将a的值代入计算即可求出值.

当a - 2 = 0,即a = 2时,原式 = 3.

例6 ( 2014·毕节地区,第22题8分) 先化简,再求值:

解析: 本题考查了分式的化简求值以及因式分解法求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是重点内容要熟练掌握. 先把原分式进行化简,再求a2+ a - 2 = 0的解,代入求值即可.

例7 ( 2014·泰州,第18题,8分) 先化简,再求值:

解析: 原式第一项括号中两项通分并利用同分母分式的减法法则计算,同时利用除法法则变形,约分后,两项通分并利用同分母分式的减法法则计算得到最简结果,已知方程变形后代入计算即可求出值.

分式测试题

一、选择题

1. ( 2014·广西贺州,第2题3分)x/1. ( 2014·广西贺州,第2题3分)x x - 1分式有意义,则x的取值范围是( )1. ( 2014·广西贺州,第2题3分)x/ x - 1分式有意义,则x的取值范围是( )

A. x≠1 B. x = 1 C. x≠ - 1 D. x = - 1

2. ( 2014·毕节地区,第10题3分) 若x分式的值为零,则x的值为( )

A. 0 B. 1 C. - 1 D. ± 1

3. ( 2014·广西贺州,第12题3分) 张华在一次数学活动中,利用“在面积一定的矩形中,正方形的周长最短”的结论,推导出“式子x + y( x > 0 ) 的最小值是2 ”. 其推导方法如下: 在面积是1的矩形中设矩形的一边长为x,则另一边长是y,矩形的周长是2( x + y) ; 当矩形成为正方形时,就有x = y( 0 > 0) ,解得x = 1,这时矩形的周长2( x + y) = 4最小,因此x + y( x > 0) 的最小值是2. 模仿张华的推导,你求得式子的最小值是( )

A. 2 B. 1 C. 6 D. 10

4 . ( 2 0 1 4 · 孝感 ,第6题3分 ) 分式方程的解为( )

5. ( 2014·呼和浩特,第8题3分) 下列运算正确的是( )

二、填空题

6. ( 2014·安徽省,第13题5分) 方程的解是x =____ .

7. ( 2014·福建泉州,第10题4分) 计算:

8. ( 2014·云南昆明,第13题3分) 要使分式1 /x - 10有意义,则x的取值范围是___ .

9. ( 2014·泰州,第14题,3分) 已知( a≠0,b≠0) ,则代数式b /a+a /b的值等于____ .

10. ( 2014年山东泰安,第21题4分) 化简的结果为____ .

三、解答题

11. ( 2014·广东,第18题6分) 先化简,再求值:

12. ( 2014·广西贺州,第23题7分) 马小虎的家距离学校1800米,一天马小虎从家去上学,出发10分钟后,爸爸发现他的数学课本忘记拿了,立即带上课本去追他,在距离学校200米的地方追上了他,已知爸爸的速度是马小虎速度的2倍,求马小虎的速度.

参考答案

1. A 2. C 3. C 4. B 5. C 6. 6 7. 1 8. x≠10 9. - 3

具体解析

1. A解析: 根据题意得: x - 1≠0,解得: x≠1.

4. B解析: 去分母得: 3x = 2,

解得: x =2/ 3,

经检验x =2 /3是分式方程的解.

6. 6解析: 去分母得: 4x - 12 = 3x - 6,

解得: x = 6,

经检验x = 6是分式方程的解.

8. x≠10解析: 由分式有意义的条件得: x - 10≠0 x≠10

10. x - 1

12. 80米 / 分解析: 设马小虎的速度为x米 / 分,则爸爸的速度是2x米 / 分,依题意得

解得x = 80

中考思想品德主干知识点荟萃 篇3

1 兴国之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2 兴国之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3 立国之本:四项基本原则。

4 强国之路:改革开放。

二、“主”类

1 依法治国的主体:人民群众(人民)。

2 我国现阶段的主要矛盾: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3 我国经济大舞台上的主角:公有制经济。

4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国有经济。

5 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主体:以公有制为主体。

6 我国基本分配制度的主体:以按劳分配为主体。

7 当今时代的主题:和平与发展。

三、“心”类

1 诚实的核心:善。

2 尊重自然的核心:保护环境。

3 依法治国的核心:依宪治国。

4 依法治国的中心环节:有法必依。

5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的核心内容:“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

6 一切工作的中心(“一个中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7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以人为本。

8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核心:人民当家作主。

9 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

10 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核心:为人民服务。

11 民族精神的核心:爱国主义。

12 时代精神的核心:改革创新。

1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核心力量):中国共产党。

四、“最”类

1 地球上最珍贵的财富:生命,人的生命最具有智慧。

2 一个人最基本的品质:明确的是非善恶观念。

3 尊重他人最基本的表现:对他人有礼貌,尊重他人的劳动,尊重他人的人格。

4 家庭关系中最主要的关系:子女与父母的关系。

5 犯罪最本质(最基本)的特征:严重的社会危害性。

6 公民权利最重要、最有效的保障(维护公民权利最有力的武器):法律。

7 公民最根本的人身权利:生命健康权。

8 公民最基本的政治权利: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9 最高法律地位和法律效力的法律:宪法。

10 我国最基本的国情: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11 我国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12 实现祖国统一的最佳方式(基本方针):“一国两制”。

13 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最重要的资源:人才资源。

14 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根本原则):共同富裕。

15 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最显著的成就、最突出的标志:分别是改革开放、快速发展、与时俱进。

16 我们的事业能够经受风险考验、顺利达到目标的最可靠保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五、“重要”类

1 追求高雅生活情趣的重要途径:丰富自己的文化生活。

2 个人取得成功的重要条件:发现自己的潜能。

3 个人取得成功的重要途径:增强自身实力。

4 战胜困难和挫折、在逆境中自强不息的重要保证:养成勇于克服困难和开拓进取的优良锗质。

5 依法治国的重要环节:依法行政。

6 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证: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7 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

8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

六、“原则”类

1 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

2 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最终目标):共同富裕。

3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原则: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

4 四项基本原则: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5 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原则:集体主义。

七、“基础”类

1 共享的基础:合作。

2 自信的基础:发现自己的长处。

3 新型师生关系建立的基础:民主、平等。

4 普通法律的立法基础:宪法。

5 发展两岸关系的政治基础: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6 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进的政治基础:四项基本原则。

7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公有制。

8 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工程:发展教育和科学。

9 发展科技和培养人才的基础:教育。

八、“基本”类

1 诚信的基本要求:对人守信,对事负责。

2 公民必须履行的基本政治义务:维护祖国的安全、荣誉和利益,维护国家统一和全国各民族团结等。

3 法律的基本特征:由国家制定或认可,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

4 犯罪的基本特征:严重的社会危害性(犯罪是一种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刑事违法性(犯罪是一种触犯刑法的行为),刑罚当罚性(犯罪是一种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

5 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依法治国。

6 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7 “两个基本点”: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

8 我国的基本国策:对外开放,计划生育,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等。

9 实现祖国统一的基本方针(最佳方式):“一国两制”。

10 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

11 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12 我国的基本分配制度: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13 我国的人口基本国情(基本特点):人口基数大,新增人口多,人口素质偏低。

14 我国的环境基本国情:从总体上看,我国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已初步得到遏制,部分地区有所改善,但目前我国环境形势依然相当严峻,不容乐观。

15 我国的资源基本国情:自然资源总量大、种类多(优势),但人均资源占有量少、开发难度大,开发利用不尽合弹、不够科学,浪费、损失严重(劣势)。

16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

九、“根本”类

1 国家的根本大法:宪法。

2 依法治国的根本依据:宪法。

3 国家的根本任务: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4 我国发展的根本基点:独立自主、自力更生。

5 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教育。

6 我国的根本制度:社会主义制度。

7 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8 我国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最终目标):共同富裕。

9 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培养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两个素质四个有”)。

10 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原因:生产力水平比较低。

11 党的基本路线制定的根本依据: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12 我们党和国家兴旺发达和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现阶段解决我国各种矛盾的根本途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

13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方面取得巨大成就的根本原因: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十、“制度”类

1 我国的根本制度:社会主义制度。

2 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3 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

4 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5 我国的基本分配制度: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十一、“实质”类

1 我国改革的实质: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2 人口、资源、环境问题的实质:发展问题。

3 国际竞争的实质:以经济和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竞争(较量)。

十二、“关键”类

1 战胜挫折的关键:战胜自己。

2 对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具有关键性作用的是:国有经济。

3 在我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发展(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

十三、“前提”类

1 文明交往的前提:文明礼貌。

2 避免侵害和自我保护的前提:提高警惕。

3 “一国两制”的前提:一个中国。

4 改革、发展的前提:稳定。

5 在我国,依法治国的前提:有法可依。

十四、“集中”类

1 平等的集中表现:公民在人格和法律地位上的平等。

2 社会责任感的集中体现:不言代价与回报地自觉履行责任(即奉献精神)。

3 中国共产党先进性的集中体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4 中华民族精神在新时代下的集中体现:大庆精神、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红旗渠精神、“两弹一星”精神、载入航天精神、三峡移民精神、抗震救灾精神、北京奥运精神等。

5 艰苦奋斗的集中体现:创业精神。

十五、“目标(目的)”类

1 竞争的目标:取长补短、携手共进。

2 党的基本路线确定的共同目标(共同理想):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3 我国实行计划生育的目的: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4 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关键的目标:2020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番。

5 我国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根本原则):共同富裕。

6 在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中,发展是目的。

十六、易混、易错知识解析

1 人民和公民。人民属于政治概念,是相对于敌人而言的,在不同的国家、同一国家的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阶级内容。在我国现阶段,人民的范围更加广泛,不仅包括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而且包括其他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公民属于法律概念,是指具有某国国籍并依据该国宪法和法律规定,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人,不受年龄、性别、种族、政治信仰等条件的限制。公民不一定属于人民,但人民一定属于公民。

2 权力和权利。权力属于政治概念,有两种含义:一是政治上的强制力,如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另一种是职责范围内的支配力量,即职权,如校长的权力。权利属于法律概念,是指宪法和法律赋予公民享有的权益,如公民依法享有人身权、财产权等。

3 法制和法治。法制是一个名词,是一个国家的法律和制度的总称,如建立健全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法治是一个动词,是依据法律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过程,包括立法、执法等环节,如实行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

4 违法和犯罪。凡不履行法律规定义务或者做出法律所禁止行为的都属于违法行为。根据违反的法律不同,违法行为分为违宪行为、刑事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行政违法行为;根据社会危害程度不同,违法行为分为一般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和行政违法行为)、严重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即犯罪)。犯罪,又称刑事违法行为,是指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触犯刑法并依法应受刑罚处罚的严重违法行为。严重危害性、刑事违法性、刑罚当罚性是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违法不一定犯罪,但犯罪一定违法。一切违法行为都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5 罚款和罚金。罚款是由公安机关或其他特定的国家行政机关依法对一般违法行为作出的一种行政处罚。罚金是人民法院依法对犯罪分子作出的一种刑事处罚。

6 人大代表和人民代表。人大代表,专指人民代表大会这一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是一个特定的政治术语。在我国,各级人大代表都是依据宪法、选举法等法律规定的程序和方式,从广大人民群众中,通过直接或间接选举产生的。人民代表,是指在某一具体事项中,通过一定方式产生的,一定范围内的人民群众的“代言人”,其产生的程序和方式灵活多样,含义非常宽泛。人民代表不一定是人大代表,人大代表则当然是人民代表。

7 权力机关和行政机关。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人民行使当家作主权力的权力机关,其中,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最高权力机关。在我国,按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由权力机关产生行政、审判、检察等机关,分别行使管理国家、维护社会秩序的各项权力。由此可见,我国的行政机关(中央人民政府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是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其中,国务院是我国的最高行政机关。

8 民族自治区和特别行政区。民族自治区是国家为维护民族团结、保障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权力,在国务院的统一领导下,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建立的民族自治机关。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目前,我国建立了内蒙古、新垣、广西、宁夏、西藏等五个省级民族自治区。特别行政区是国家为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按照“一国两制”的方针建立的具有特殊法律地位和高度自治权的地方行政区域。目前,我国建立了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

9 改革开放和对外开放。改革开放是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的总称。其中,改革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与对外开放结合起来,共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动力,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对外开放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是改革和建设必不可少的条件。

10 根本制度和根本政治制度。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制度是我国的根本制度。在社会主义国家里,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人民行使当家作主权力的机关。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11 经济制度的基础和基本经济制度。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公有制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现阶段,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12 社会主义经济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经济是一种崭新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商品化的商品经济,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在我国,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考政治知识点分类 篇4

1、基本路线确定的奋斗目标: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2、改革的根本目的是:要在各方面形成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相适应的比较成熟、比较定型的制度,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充满生机与活力。

3、在实际工作中,要牢牢把握大局的目的是:发展。

4、我国实行计划生育的根本目的是: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5、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教材P114“六个更加”。

6、实现共同理想的必然趋势和最终目的:实现最高理想(共产主义)。

十三、“原则”、“原因”类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原则: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参与管理。

2、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

3、四项基本原则: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理论和“-”重要思想。

4、发展两岸关系的原则: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5、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共同富裕。

6、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原则:集体主义。

7、中华文明历经沧桑,饱受磨难,却绵延不断,历久弥新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

十四、“前提”类

1、两种制度的前提是:一个中国。

2、改革和发展的前提:稳定。

3、依法治国的前提:有法可依。

十五、“保证”、“保障”

1、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政治保证:四项基本原则。

2、物质文明发展的政治保证和法律保障是:政治文明。

3、物质文明发展的精神(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是:精神文明。

4、搞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证: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5、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取得成功的根本保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

十六、“重要”、“重点”类

1、搞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证: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2、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3、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

4、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集体所有制。

5、中华民族生命肌体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精神。

6、依法治国的重要环节是:依法行政。

7、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非公有制经济。

8、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点:诚实守信。

9、获得成功的重要途径:增强自身实力

十七、带有“一”的知识点

1、一个中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2、“一个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

十八、其他

1.我国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主要内容:全民所有制(国有经济)、集体所有制(集体经济)和混合所有制(混合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2.我国现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主要内容:公有制经济[全民所有制(国有经济)、集体所有制(集体经济)和混合所有制(混合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和非公有制(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和外资经济)

3.经济活动的参与者:生产者、销售者和消费者

4.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

其中,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思想道德建设

5.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文化建设)措施的内容:保障性措施和促进性措施

6.我国宪法的主要内容:规定国家和社会生活中各方面的最重要、最根本的问题。包括国家的根本制度、根本任务、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国家机构及其组织与活动原则以及国家的标志等

7.公民人身权利的内容:生命健康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姓名权、隐私权等

8.公民人身自由权利受法律保护的内容:公民不受非法逮捕和拘禁;公民的身体不受非法搜查;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公民的住宅不受侵犯;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保护

9.消费者依法享有合法权益的内容:消费者享有人身、财产安全不受损害和要求赔偿的权利;消费者有权知悉商品和服务的真实情况,有权自主选择商品和服务;消费者公平交易的权利,享有人格尊严、民族风俗习惯得到尊重的权利

10.劳动者依法享有的合法权利的主要内容:享有平等就业的权利;享有与用人单位平等协商签订劳动合同的权利;享有获得劳动报酬的权利;享有休息和休假的权利(每天工作不超过8小时,平均每周工作时间不超过40小时的工作制度)

11.我国税收的种类(内容):增值税、营业税、消费税、资源税、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

12.公民政治自由权利的内容: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

13.正当防卫的条件的内容:只有合法权益受到不法侵害时;必须是不法侵害行为正在进行时;只能对不法侵害者本人实施;正当防卫不能超过必要的限度

14.深化教育改革的内容: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以及教育质量的评价方式

15.违法行为的种类(内容):违宪行为、民事违法行为、行政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

16.生产关系的具体内容:生产资料归归谁所有;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如何;产品(消费品)如何分配。

17.生产力要素的内容:劳动者;生产工具;劳动对象。

18.“一国两制”的主要内容: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割的部分,它们作为特别行政区实行高度自治,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在国际上代表中国的,只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

19.“-”的基本含义(内容):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前进的方向;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20.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内容):第一,我国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于初级阶段。

2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主要内容: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有文化的“四有”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22.伟大民族精神的主要内容: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

23.基本道德规范的主要内容: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

24.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

25.职业道德的主要内容: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

26.家庭美德的主要内容: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

27.(繁荣)文化事业的主要内容:发展文学艺术、新闻出版、广播影视等事业

2018中考政治备考知识点整理 篇5

内 容

--------------页码

【篇一:加强法制观念】--------------------2 【篇二:社会主义建设-----------------------

2-3 【篇三:相亲相爱一家人--------------------

-3 【篇四:国建宪法日设立的意义】-----------

国情国策篇————————-----------------4-6 2018年中考政治重要观点整理之法律制度-----7-8 2018年中考政治重要观点整理之心理健康---8-10 综合汇总()------------------------------------10-14 2018中考政治:关于“一”的知识点-----15 2018中考政治:关于“两个”的知识点------16 2018中考政治:关于“三个及以上”的知识点------17-18 2018中考政治:关于“十六最”的知识点--18 2018中考政治:关于“十个前提”的知识点--19 2018中考政治:关于“十五个根本”的知识点--19 2018中考政治:关于“十个前提”的知识点----20 2018中考政治:关于“8个原则”的知识点----21 2018中考政治:“7个标志”的知识点----------21 2018中考政治:“9个重点及重要”的知识点----22 2018年中考政治必背知识点(以关键词整理)-22 “四主”类 : “基本”类、“基础”类------------22-23 “根本”类 :、“本质”、“实质”、“性质”类:、“集中”、“集中体现”类---23

“集中”、“集中体现”类“制度”类、“核心”、“中心”类-----24 “关键”类、“目的”、“目标”类“原则”、“原因”类--------------

25、【篇一:加强法制观念】 2018中考政治备考知识点整理

(一)青少年需要树立的法制观念。

1、宪法至上的观念。

2.遵纪守法,尊重社会道德的观念。

3.珍惜权利,正确行使权力,自觉履行义务的观念。

4.权利和义务相一致的观念。

5.违法、犯罪要受到法律制裁的观念,青少年要敢于、善于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的观念。

6.坚决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利益、统一的观念。

7.依法保护自己的观念。(青少年学生要有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

8.依法保护环境的观念。(环境保护,人人有责)

(二)法律含义及其作用。

1、基本特征:由国家制定和认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

2.我国法律作用:保障社会公共生活,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环境保护、青少年健康成长,是保护国家和人民利益、惩治违法犯罪的有力武器。

(三)树立宪法意识

1、宪法的地位和作用: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具有法律效力,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是一切国家机关,组织和全体公民的行为准则。

2.宪法规定的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公民权利有:人身自由受法律保护、未成年子女要求父母抚养的权利、受教育的权利、合法财产和消费者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有政治自由权利和选举权、被选举权,批评权,建议权。公民义务有:赡养父母、受教育、依法纳税、维护祖国统一、安全、荣誉和利益、守法和*的义务。

(四)依法

1、要学法、懂法:明确自身权益和义务。

2.要守法。

(1)青少年为什么要守法?:因为A.法律代表国家的意志,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B.我国法律体现人*志,是保护国家和人民利益、惩治违法犯罪的有力武器。C.只有自觉守法才能保障青少年健康成长,守法是公民的义务。所以,我国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青少年要平等的守法,违法也要承担法律责任。

(2)青少年如何守法?:要正确行使权力,自觉履行义务。正确行使权力不得损害国家、社会、集体和他人的合法权益;不得超越宪法和法律的范围。自觉履行义务必须自觉做法律所规定的时,不做法律所禁止的事。

(3)用法、:用法就是要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依法履行法律义务,促使自己健康成长;*就是要敢于和善于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通过斗争维护自身国家、社会、集体和他人合法权益,这也是公民的义务。

【篇二:社会主义建设】(一)生产力的观点

1、重视生产力中劳动者的主导作用。

2.发展生产力的作用:社会发展史首先是生产发展的历史,生产力的发展是引起生产关系以及整个社会变化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二)社会主义建设

1、我国的基本国情(出发点)

社会主义本质决定我国突飞猛进的发展:经济实力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实现了人 民当家做主,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社会主义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成就)

2、我国当前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表现为:生产力水平较低;科技和民族文化素质不高、社会主义制度还不完善。(差距)

3.贯彻党的基本路线

(1)党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领导核心。

(2)要团结依靠全国各族人民。

(3)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立国之本,政治保证);坚持改革开放(发展动力)。

(4)坚持自力更生原则,发扬艰苦创业精神。

(5)奋斗目标: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实现共同富裕。

4.当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1)以德治国。要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公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2)依法治国。要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提高公民*法制观念。

5.治国战略

(1)科教兴国战略①实施原因:A.劳动者在生产中起主导作用。他们是生产工具的制造者和使用者,他们生产经验、劳动技能和科学文化水平的提高,可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B.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对生产力有推动作用,是经济发展的决定因素;C.当今世界国与国之间的竞争主要是科技、人才竞争,而我国科技和民族文化水平还不高,制约了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D.科技的竞争关键又是人才的竞争,培养人才关键靠教育,所以我们应该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②具体措施:依法保障和促进科技和教育的发展,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培养人才,倡导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质。

【篇三:相亲相爱一家人】

一、关于孝敬父母

1、为什么要孝敬父母?(1)父母把子女看成自己生命的一部分,爱子女胜过爱自己。父母对子女的爱,是世界上最无私、最真挚的爱。我们成长的每一步都离不开父母的呵护、教诲和影响。(2)父母在生活上抚养照顾我们,教给我们基本的生活技能。(3)父母从思想品德上,关怀教育我们,引导我们确立人生目标,教我们如何做人。(4)孝敬父母是做人的本分,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法律规定子女必须履行的义务。(精神上安慰、生活上照料)

2、怎样孝敬父母?

子女要尊重父母,热爱父母,回报父母。对父母要有礼貌,理解父母的心意,听取父母的教诲,关心父母健康。体贴父母的辛劳,分担父母的忧愁,不向父母提出过分要求。

二、学会与父母沟通

1、影响与父母沟通的因素:(1)心理方面: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在逆反心理(原因、表现)的支配下,对于父母的批评产生抵触情绪,感觉与父母沟通困难,影响沟通。(2)与父母之间的矛盾、误解也影响沟通。

(3)由于父母与子女之间的生活经历不同,在家庭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方面有很大的差异,影响与父母沟通。

2、与父母沟通的技巧:

(1)要理解自己的父母。理解父母的唠叨,这是父母对子女的疼爱;理解父母的殷切希望,体谅他们在关爱方式上的不当;理解父母也有烦恼,希望得到子女的安慰。

(2)要尊重自己的父母。尊重父母的意见和建议;尊重父母的个性和优点;当与父母有矛盾和冲突时,作出必要的让步;与父母意见发生分歧时,不回避、疏远和顶撞。(3)要掌握一定的技巧和方法。主动向父母汇报自己的学习和身心健康,主动和父母聊天,和父母开展一些增进感情的活动,交换彼此的看法等。(结 【篇四:国建宪法日设立的意义】 合13页的技巧和方法)。

国家宪法日是哪一天?——2014年11月1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通过设立国家宪法日为12月4日。

国家宪法日的意义——《决定》指出,十二月四日定为国家宪法日,建立宪法宣誓制度。将每年十二月四日定为国家宪法日。在全社会普遍开展宪法教育,弘扬宪法精神。建立宪法宣誓制度,凡经过及其常委会选举或者决定任命的国家工作人员正式就职时公开向宪法宣誓。

1、设立“国家宪法日”,是一个重要的仪式,传递的是依宪治国、依宪执政的理念。

2、设立国家宪法日,不仅是增加一个纪念日,更要使这一天成为全民的宪法“教育日、普及日、深化日”,形成举国上下尊重宪法、宪法至上、用宪法维护人民权益的社会氛围。

3、设立国家宪法日,也是让宪法思维内化于所有国家公职人员心中。权力属于人民,权力服从宪法。公职人员只有为人民服务的义务,没有凌驾于人民之上的特权。一切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行为都必须予以追究和纠正。2018年中考政治重要观点整理之法律制度

2018年中考政治重要观点整理之心理健康 2018中考政治:关于“一”的知识点

1.一个中心工作: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P107/108)

2.一个最基本国情: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知124)

3.一个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知108)

4.一个发展观: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知118)【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5.一个最可靠保证(经济快速发展的奥秘):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知123)

6.一个根本保证:坚持党的领导(知139)

7.一个重要指导方针、重大战略思想: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知118)【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8.权利和义务的一致性:权利是履行义务的前提,义务是享有权利的基础(知144)

9.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发展(知119)

10.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知3/知101)

11.第一继承顺序:配偶、子女、父母(知98)

12.依法进行自我保护的第一原则:保护生命(NP29:知12)

13.处理好民族关系的一个总原则:民族平等(NP105:知1)★一个强国之路:坚持改革开放(知128)

★一个立国之本: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知129)

★一个出发点和归宿:人民的根本利益(知117)

★一个取得成就的根本原因: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知113)

★一个新的战略起点:机遇和挑战同在(知173)

★一个崇高使命: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贡献青春(知183)

★一个共同理想: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知181)

★一个最高理想:共产主义理想(知182)

★一个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知121)

★第一资源:人才资源(P156)2018中考政治:关于“两个”的知识点

1.两个基本点: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P107)

2.两个治国方略:依法治国、以德治国(知87)

3.两个经济制度: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知146)

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知156)【社会保障制度(也属于经济制度)】

4.人民代表产生的两种方式: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P115)

5.当今时代的两个主题:和平与发展(知168)

6.财产继承的两种方式:法定继承和遗嘱继承(遗嘱继承优先)(知96)

7.知识产权同时具有两方面的内容:人身权和财产权(知102)

8.导致挫折的两个方面的因素:外在的客观因素(通常难以控制)和内在的主观因素(多数可以控制)(知32)

9.成才的两种因素:内因和外因(知187)

10.发展先进文化,提高人们的素质,能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知116)11.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两部专门法律:《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NP25:知6)

★两个“小康”:总体小康(2000年)、全面小康(2020年)(P5)

★两个必由之路:勇于创新是战胜困难和挫折的必由之路(知41)

各民族的团结合作是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必由之路(NP107:知12)

★两个根本途径:实现理想的根本途径是:艰苦奋斗(知185)

解决其他所有问题的根本途径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P107/133)

★违法行为的两层含义:不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或做出法律所禁止的行为(NP35:知30)

★树立法治观念的两层含义:树立严格遵守法律,以及运用法律武器维护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合法权益的观念(知89)2018中考政治:关于“三个及以上”的知识点

1.“三个代表”: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知115)

2.“三个有利于”: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知148)

3.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三者有机统一(知138)

4.当今世界的发展趋势: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知25/知164)

5.开放的世界要求我们青少年: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大旗,切实树立平等、开放、参与的国际意识(知177)

6.公有制经济主要包括:国有经济、集体经济和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集体成分(知151)

7.非公有制经济主要有: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以及股份制企业中的非公有制经济成分(知153)

8.人才,从内涵上说(三要素):一是有知识、有能力;二是能够进行创造性劳动;三是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作出贡献(P156)【人才的含义(知186)】

9.四个建设: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P105)

四个文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P4)

10.五个国策:对外开放、计划生育、保护环境、合理利用资源、民族区域自治

11.五个战略: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西部大开发战略、对外开放战略

12.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平等性、竞争性、法制性和开放性(知61)13.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知81)

14.主体:竞争的主体是:人(知59)

市场经济的主体是:企业(知60)

依法治国的主体是:广大人民群众(知78)

经济制度中的主体:以公有制为主体、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知146、知156)

★三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P108笔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知114)

★三大民族政策:民族平等政策、民族团结政策、民族区域自治政策(NP105:笔记)

★人类文明的发展是:经济、政治、文化相互促进、全面发展的过程(知2)

★改革开放以来的成就: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国家综合国力日益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知4)

★法律的三个基本特征: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对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NP34:问11)

★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具有社会危害性、触犯刑法并依法应受刑罚处罚(NP35:知31)

2018中考政治:关于“十六最”的知识点

1.最基本国情: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知124)

2.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知135)

3.社会和谐,国家长治久安是人民群众的最高利益(知85)

4.坚决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是全国各族人民的最高利益(NP107:知9)

5.承担的责任,有主有次,有轻有重。最重要的是:国家责任和社会责任(知17)

6.树立法治观念是文明社会对公民最起码的素质要求(知88)

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能够经受各种风险考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最可靠保证: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知123)

8.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知125)

9.最基本的权利:人身自由权(NP38:知47)

10.最基本的政治权利: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知141)

11.最根本的、起着决定作用的理想:社会理想(知180)

12.人类最崇高、最进步、最科学的理想(最高理想):共产主义理想(知182)

13.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知131)

14.法律的最主要特征: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NP34:知25)

15.人身权利中最重要、最起码的权利:生命健康权(NP27:知8)

16.对自己祖国最深厚的情感:爱国(NP46:知69)2018中考政治:关于“十个前提”的知识点

1.合作的前提:分工(知45)

2.良好合作的前提:公平(知54)

3.依法治国的重要前提:建立科学完备的法律体系(有法可依)(知82)

4.权利是履行义务的前提,义务是享有权利的基础(知144)

5.我国鼓励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的前提:自主创业、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知160)

6.和平与稳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前提(知175)

7.世界和平是促进各国共同发展的前提条件(知178)

8.各民族的团结是我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前提条件(NP107:知8)

9.行使任何权利的总原则/前提:依法行使,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合法的自由和权利(知143)

10.和谐民族关系的前提:民族平等(NP106:知3)

2018中考政治:关于“十五个根本”的知识点

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知113)

2.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和实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坚持党的领导(知139)

3.根本制度:社会主义制度(P112)

4.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知134)

5.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知125)

6.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统筹兼顾(知120)

7.实现理想的根本途径:艰苦奋斗(知185)

8.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途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P133)

9.依法治国(以德治国)的根本目的:保证人民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维护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知80)

10.合作产生的根本原因: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分工的客观要求(知44)

1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知131)

12.对外开放/走向世界/加入WTO的根本原因:经济全球化趋势在不断发展(P138)

13.民主政治建设(如:人大制度)的根本目的:保证人民当家作主(P113)

14.在我们社会主义国家,国家、集体、个人的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因此国家能够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知48)

15.带有根本性和全局性的时代课题:和平问题(知175)

2018中考政治:关于“十个前提”的知识点

1.合作的前提:分工(知45)

2.良好合作的前提:公平(知54)

3.依法治国的重要前提:建立科学完备的法律体系(有法可依)(知82)

4.权利是履行义务的前提,义务是享有权利的基础(知144)

5.我国鼓励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的前提:自主创业、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知160)

6.和平与稳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前提(知175)

7.世界和平是促进各国共同发展的前提条件(知178)

8.各民族的团结是我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前提条件(NP107:知8)

9.行使任何权利的总原则/前提:依法行使,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合法的自由和权利(知143)

10.和谐民族关系的前提:民族平等(NP106:知3)

2018中考政治:关于“十五个基础”的知识点

1.未成年人保护的基础:家庭保护(NP24:知3)2.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公有制经济(知152)3.实现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文化基础:各族人民对民族文化的认同(知23)4.诚实是守信的思想基础,守信是诚实的外在表现(知64)5.法律是道德的保障,道德是法律的基础(知86)6.公民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经济权利(知94)7.整个社会发展的基础:经济发展(知145)8.建立诚信社会的基础:诚信政府(知67)9.权利是履行义务的前提,义务是享有权利的基础(知144)10.世界和平是促进各国共同发展的前提条件。各国的共同发展是保持世界和平的重要基础(知178)11.综合国力的基础:经济和科技实力(知169)12.社会主义各民族间的团结以社会主义制度和祖国统一为基础(NP106:知5)13.各民族共同发展的基础是:各民族的团结(NP107:知8)14.发展科技和培养人才的基础:教育(NP47:知75)15.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自然资源(NP48:知84)

2018中考政治:关于“8个原则”的知识点

1.善于合作,必须坚持:公平公正的原则,共享合作成果(知53)

2.竞争的基本原则:道德准则和法律规范(知58)

3.在分配继承遗产时:要遵循男女平等、养老育幼、和睦团结、互谅互让的原则(知97)

4.分配原则:按劳分配;按生产要素分配(知157/知158)

5.行使任何权利的总原则/前提:依法行使,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合法的自由和权利(知143)

6.依法进行自我保护的第一原则:保护生命(NP29:知12)

7.解决民族问题、处理民族关系的一个总原则:民族平等(NP105:知1)

8.做好民族工作的根本原则:坚决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NP107:知9)2018中考政治:“7个标志”的知识点

1.人民成为国家和社会主人的标志:1949年新中国的建立

2.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的标志:1956年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三大改造”完成 3.中国革命进入崭新的历史阶段的标志: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诞生(P99)4.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时期的标志: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知110)5.人类社会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文字的出现(知19)6.现代文明的一个重要标志:依法治国(知76)7.20世纪90年代以来出现的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继续发展的重要标志: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知165)2018中考政治:“9个重点及重要”的知识点

1.公民道德建设的重点:诚实守信(知68)2.重要指导方针、重大战略思想: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知118)3.重要战略机遇期:21世纪头20年(知174)4.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国有经济、集体经济(知151)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非公有制经济(知154)6.关心社会发展,更重要的是:要明确自己作为社会成员和国家公民,对社会、国家应尽的职责和义务,以健康心态亲近社会、融入社会,以实际行动服务社会、服务人民(P8)7.诚信学习、诚信考试,更重要的是:对自己的诚信,是对自己负责(P68)8.道德力量是国家发展、社会和谐、人民幸福的重要因素(P10)9.社会和谐,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依法治国(P79)

一、“四主”类

2018年中考政治必背知识点(以关键词整理)

1、我国“一国两制”中的国家主体是坚持社会主义制度。

2、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主体是公有制。我国分配制度的主体是按劳分配。

3、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4、先进生产力的主要标志是科学技术。

5、我们参与经济生活的主要表现于日常生活的消费和理财。

6、我国经济大舞台上的主角是公有制经济。我国国民经济的主导力量是国有经济。

二、“基本”类

1、我国的基本国情是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我国的基本国策有对外开放、计划生育、保护环境。

3、最终实现祖国统一大业(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是“一个国家、两种制度”。

4、我国人口现状的基本特点是人口基数大、新增人口多、人口素质偏低。

5、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依法治国。

6、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是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7、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是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

8、公民必须履行的基本义务是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维护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

9、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P37

10、我国环境的基本状况:从总体上看,我国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已初步得到遏制,部分地区有所改善,但目前我国环境形势依然相当严峻,不容乐观。

11、我国资源的基本国情:自然资源总量大、种类多,但人均资源占有量少、开发难度大;开发利用不尽合理、不够科学,由此造成的浪费、损失十分严重。

12、“两个基本点”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

13、我国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基本经验和必然要求是: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

14、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的基本要求:有法可依(立法)、有法必依(守法)、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执法)。

三、“基础”类

1、发展两岸关系和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2、我国人民团结奋进的共同政治基础:四项基本原则。

3、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公有制。

4、文化建设的基础工程:发展教育和科学。

5、发展科技和培养人才的基础是教育。

6、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是自然资源。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是大自然。

7、人民民主专政国家政权的基础是工农联盟。

8、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中,处于基础地位的是物质文明的发展。

9、国家立法活动的基础是宪法。普通法律的立法基础:宪法

四、“根本”类

1、国家的根本任务是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2、改革的根本目的是要在各方面形成与……充满生机和活力。(P38)

3、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是四项基本原则;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是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

4、中国发展的根本基点是独立自主、自力更生。

5、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是教育。

6、实现经济振兴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大计是发展科技、教育。

7、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8、我国的根本制度是社会主义制度。

9、依法治国的根本依据是宪法。国家的根本大法是宪法。一切组织和个人的根本活动准则是宪法。

10、国家生活中的根本问题有国家性质、根本制度、国家根本任务、基本经济制度等。

11、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是共同富裕。

12、发展社会主义文化首要的和根本的要求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13、繁荣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保证是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14、提升广大人民的综合素质和我们国家的综合国力的根本是发展教育和科学事业。

15、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发展先进文化的根本任务)是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培养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

16、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原因: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

17、解决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根本途径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

18、从根本上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

五、“本质”、“实质”、“性质”类

1、我国改革的实质(性质):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2、人口问题、资源问题、环境问题的本质:发展问题。

3、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是:共同富裕。

4、我国的国家性质: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我国的社会性质:社会主义社会。

六、“最”类

1、两岸统一的最佳方式:一国两制。

2、我国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立法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3、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共同富裕。

4、最富有责任心的人的共有情感:面对责任不言代价与回报。

5、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为了祖国的统一和繁荣结成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6、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科学技术。

7、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培育民族精神最重要的是:要结合时代和社会发展要求,不断为之增添新的富有生命力的内容。

8、在国家法律体系中具有最高法律地位和效力或最具权威的是:宪法。

9、最能考验公民责任意识的是:国家处在危难时刻。

七、“集中”、“集中体现”类

1、社会责任感的集中体现:不言代价与回报地履行责任。

2、中国共产党先进性的集中体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3、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经验,集中到一点,就是要毫不动摇地坚持党在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4、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科学技术。

5、中华民族精神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的集中体现: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抗洪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抗击非典精神、三峡移民精神等。

6、体现共同富裕原则的经济成分:集体经济。

7、艰苦奋斗集中表现为创业精神。

八、七、“集中”、“集中体现”类

1、决定一个国家民族未来的事业是:教育。决定人们一生命运的事业是:教育。

2、实现现代化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一条就是: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

3、综合国力竞争的决定性因素是:科技创新能力。

4、我国实行的基本经济制度的决定因素是: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国情。

5、我国实行的分配制度的决定因素是:基本经济制度。

九、“制度”类

1、我国的根本制度是:社会主义制度。

2、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3、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4、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是: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5、我国的分配制度是: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6、我国的两种制度指的是:社会主义制度和资本主义制度。

十、“核心”、“中心”类

1、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是:为人民服务。

2、基本路线的核心内容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

3、我国现代化建设各项工作的中心:经济建设。一个中心指的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4、依法治国的核心是:依宪治国。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

5、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是: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

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是中国共产党。

十一、“关键”类

1、控制人口增长的关键是:少生。

2、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是发展,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者。

3、对于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具有关键性作用的是:国有经济。

十二、“目的”、“目标”类

1、基本路线确定的奋斗目标: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2、改革的根本目的是:要在各方面形成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相适应的比较成熟、比较定型的制度,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充满生机与活力。

3、在实际工作中,要牢牢把握大局的目的是:发展。

4、我国实行计划生育的根本目的是: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5、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教材P114“六个更加”。

6、实现共同理想的必然趋势和最终目的:实现最高理想(共产主义)。

十三、“原则”、“原因”类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原则: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参与管理。

2、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

3、四项基本原则: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4、发展两岸关系的原则: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5、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共同富裕。

6、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原则:集体主义。

2018年中考政治必背知识点 篇6

一、“四主”类

1、我国“一国两制”中的国家主体是坚持社会主义制度。

2、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主体是公有制。我国分配制度的主体是按劳分配。

3、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4、先进生产力的主要标志是科学技术。

5、我们参与经济生活的主要表现于日常生活的消费和理财。

6、我国经济大舞台上的主角是公有制经济。我国国民经济的主导力量是国有经济。

二、“基本”类

1、我国的基本国情是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我国的基本国策有对外开放、计划生育、保护环境。

3、最终实现祖国统一大业(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是“一个国家、两种制度”。

4、我国人口现状的基本特点是人口基数大、新增人口多、人口素质偏低。

5、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依法治国。

6、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是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7、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是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

8、公民必须履行的基本义务是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维护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

9、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P37

10、我国环境的基本状况:从总体上看,我国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已初步得到遏制,部分地区有所改善,但目前我国环境形势依然相当严峻,不容乐观。

11、我国资源的基本国情:自然资源总量大、种类多,但人均资源占有量少、开发难度大;开发利用不尽合理、不够科学,由此造成的浪费、损失十分严重。

12、“两个基本点”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

13、我国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基本经验和必然要求是: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

14、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的基本要求:有法可依(立法)、有法必依(守法)、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执法)。

三、“基础”类

1、发展两岸关系和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2、我国人民团结奋进的共同政治基础:四项基本原则。

3、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公有制。

4、文化建设的基础工程:发展教育和科学。

5、发展科技和培养人才的基础是教育。

6、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是自然资源。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是大自然。

7、人民民主专政国家政权的基础是工农联盟。

8、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中,处于基础地位的是物质文明的发展。

9、国家立法活动的基础是宪法。普通法律的立法基础:宪法

四、“根本”类

1、国家的根本任务是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2、改革的根本目的是要在各方面形成与……充满生机和活力。(P38)

3、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是四项基本原则;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是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

4、中国发展的根本基点是独立自主、自力更生。

5、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是教育。

6、实现经济振兴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大计是发展科技、教育。

7、我国的根本政 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8、我国的根本制度是社会主义制度。

9、依法治国的根本依据是宪法。国家的根本大法是宪法。一切组织和个人的根本活动准则是宪法。

10、国家生活中的根本问题有国家性质、根本制度、国家根本任务、基本经济制度等。

11、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是共同富裕。

12、发展社会主义文化首要的和根本的要求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13、繁荣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保证是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14、提升广大人民的综合素质和我们国家的综合国力的根本是发展教育和科学事业。

15、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发展先进文化的根本任务)是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培养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

16、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原因: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

17、解决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根本途径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

18、从根本上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

五、“本质”、“实质”、“性质”类

1、我国改革的实质(性质):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2、人口问题、资源问题、环境问题的本质:发展问题。

3、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是:共同富裕。

4、我国的国家性质: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我国的社会性质:社会主义社会。

六、“最”类

1、两岸统一的最佳方式:一国两制。

2、我国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立法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3、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共同富裕。

4、最富有责任心的人的共有情感:面对责任不言代价与回报。

5、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为了祖国的统一和繁荣结成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6、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科学技术。

7、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培育民族精神最重要的是:要结合时代和社会发展要求,不断为之增添新的富有生命力的内容。

8、在国家法律体系中具有最高法律地位和效力或最具权威的是:宪法。

9、最能考验公民责任意识的是:国家处在危难时刻。

七、“集中”、“集中体现”类

1、社会责任感的集中体现:不言代价与回报地履行责任。

2、中国共产党先进性的集中体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3、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经验,集中到一点,就是要毫不动摇地坚持党在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4、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科学技术。

5、中华民族精神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的集中体现: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抗洪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抗击非典精神、三峡移民精神等。

6、体现共同富裕原则的经济成分:集体经济。

7、艰苦奋斗集中表现为创业精神。

八、“决定”类

1、决定一个国家民族未来的事业是:教育。决定人们一生命运的事业是:教育。

2、实现现代化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一条就是: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 质的轨道上来。

3、综合国力竞争的决定性因素是:科技创新能力。

4、我国实行的基本经济制度的决定因素是: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国情。

5、我国实行的分配制度的决定因素是:基本经济制度。

九、“制度”类

1、我国的根本制度是:社会主义制度。

2、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3、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4、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是: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5、我国的分配制度是: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6、我国的两种制度指的是:社会主义制度和资本主义制度。

十、“核心”、“中心”类

1、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是:为人民服务。

2、基本路线的核心内容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

3、我国现代化建设各项工作的中心:经济建设。一个中心指的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4、依法治国的核心是:依宪治国。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

5、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是: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

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是中国共产党。

十一、“关键”类

1、控制人口增长的关键是:少生。

2、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是发展,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者。

3、对于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具有关键性作用的是:国有经济。

十二、“目的”、“目标”类

1、基本路线确定的奋斗目标: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2、改革的根本目的是:要在各方面形成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相适应的比较成熟、比较定型的制度,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充满生机与活力。

3、在实际工作中,要牢牢把握大局的目的是:发展。

4、我国实行计划生育的根本目的是: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5、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教材P114“六个更加”。

6、实现共同理想的必然趋势和最终目的:实现最高理想(共产主义)。

十三、“原则”、“原因”类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原则: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参与管理。

2、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

3、四项基本原则: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4、发展两岸关系的原则: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5、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共同富裕。

6、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原则:集体主义。

中考政治开卷考复习策略 篇7

关键词:中考政治,开卷考试,复习,策略

一认真研究政治开卷考试的特点

闭卷考试主要考查学生对书本基础知识的掌握, 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开卷考试侧重考查学生对知识的应用, 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应用能力、探究能力、理论联系实践能力。因此, 教师在复习中应注意培养学生这几方面的能力, 认真研究政治开卷考试的特点: (1) 注重基础, 知识内容多且广, 注重考查学生的理论联系实践能力。 (2) 题型灵活, 侧重于考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3) 引导学生关心天下大事、社会热点、时政热点, 把时政热点与课堂内容相结合。 (4) 注重实践探究, 考察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在学习中的运用。 (5) 考查知识综合能力, 体现知识之间的贯通。

因此, 中考复习过程中, 教师要改变传统的题海战术, 而应该结合政治开卷考特点, 有针对性地进行复习, 提高学生的解题技巧和综合素质。

二强化专题训练, 提高解题能力

针对性专题训练, 有助于强化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总结能力。例如关于情景材料分析题, 要教会学生读懂材料与问题。一般情况下, 问题设计是紧扣材料展开的, 具有时代热点和明确的针对性。首先, 教会学生读懂题意, 读懂材料与问题是解答好开放性试题很重要的一步。其次, 找准材料和问题的关系, 寻找材料中的关键性词语和句子, 注意隐含的条件和要求。最后, 找出与教材的结合点进行归纳, 概括材料的中心意义。只有不断训练, 才能理解、消化知识, 转化为潜能存储于我们的大脑。例如, 漫画《时尚》:一条小鱼为了追求时尚钻进了鱼网, 还自鸣得意地认为自己上网了。教师在讲解这幅漫画时, 可以先让学生理解漫画主要表达的内容。如果不理解题意, 可借助漫画的题目判断。显而易见, 这是反映一种盲目追求时尚的现象。这是虚荣心在作怪, 这种心理的危害是很大的。认识到这一层, 这道题就容易回答了。教师还要引导学生注意漫画中所涉及的其它方面的内容, 从材料中找出与课本理论相关的关键词, 从材料中抓出各种信息。教师在上课时可以让学生谈谈自己的看法。有的说小鱼的行为是盲目追求时尚的表现, 是虚荣的表现;有的说小鱼盲目的追求时尚结果是以牺牲生命为代价。最后, 在教师的引导下, 总结出只有认真学习, 才能自觉抵制不良诱惑, 增强明辨是非的能力。减少盲目追求时尚行为, 培养正确的兴趣爱好, 才能使人变得更高尚。

三整体回顾, 构建知识网络

政治开卷考试实行以来, 试题的开放性越来越强, 强化了学生的审题、答题能力, 这就取决于学生对知识掌握和理解程度, 许多试题都要考生运用所学知识联系实际回答问题, 答案又往往是多元的。例如, 在复习《道德品质》这部分时, 我要求学生去思考:为什么要孝敬父母?怎样孝敬父母?影响与父母沟通的原因是什么?如何学会与父母沟通?这样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身边的问题。如果仅凭教师在课堂上讲, 学生还是难以理解和掌握。教师在讲解时可以引导学生系统地阅读教材相关的内容, 解决相关的问题。当学生遇到难以理解的内容时, 适时地给予点拨, 帮助学生理顺知识内在关系, 构建知识网络, 使他们更清晰地掌握知识。

四注重平时积累

政治开卷考试不是变得容易了, 只是减少单纯记忆背诵的内容, 注重考查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问题分析能力和综合能力, 注重引导学生关注国家大事, 培养学生思想品德素养, 培养学生运用正确观点分析重大时事的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说, 难度是提高了。这就要求学生打好基础, 该记的内容还是要记, 没有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一定程度的记忆, 没有知识的积累, 运用时就难以得心应手。因此, 满足于课本知识的讲解显然是不够的, 应该对教材内容结构作大胆调整, 不拘泥于对课本内容具体详尽的讲解。重视对知识的获取、储存、加工、运用能力的培养。指导学生把知识归类、比较, 从而理清知识脉络, 更好把握教材。并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 在实践中积累感性材料, 拓展知识面, 开阔眼界, 从而使学生不仅掌握了知识, 而且培养了能力。形成系统化的综合性知识, 深刻领会不同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紧跟时代步伐, 把握时代脉搏, 要敢于突破课本课堂的束缚, 树立“大政治”的观念。

总之, 面对中考政治开卷考试, 作为老师要不断学习、不懈钻研, 更新观念、革新教法, 紧跟时代步伐, 与时俱进, 培养学生实践综合能力、分析能力和创新精神, 使之很好地适应新时代要求, 真正做到活学活用, 学以致用, 成为创新型人才。

中考政治知识点 篇8

1.【课本原文】How was your weekend?

【考点透析】how 是疑问副词,意为“……怎么样?”。例如:

How do you go to school? 你怎么去上学?(指方式、方法)

“How are you?” “I’m fine.” “你(身体)好吗?” “我很好。”(指健康状况)

【聚焦中考】1)“____ do you study for a test?” “I study by working with a group.”

A. WhereB. HowC. WhenD. Why

2)“How are you?” “I’m ____.”

A. EnglishB. fineC. thirteenD. tall

2.【课本原文】What did you do last weekend, Lucy?

【考点透析】行为动词的一般过去时的疑问句,应借助于助动词did(位于主语之前),其后的谓语动词须用原形。例如:

He went to Beijing last Sunday. (对划线部分提问)

→When did he go to Beijing?

【聚焦中考】“When ____ Jessy ____ to New York?” “Yesterday.”

A. does; getB. did; getC. has; gotD. had; got

3.【课本原文】Well, on Saturday morning, I played tennis.

【考点透析】on是介词,意为“在……上”,英语中,表示在某一天或某一天的上午、下午、晚上都要用介词on。例如:

I was born on July 5, 1993. 我出生于1993年7月5日。

【聚焦中考】Some volunteers from Beijing arrived in Shanghai ____ April 29 to work for the World Expo.

A. onB. at C. ofD. to

4.【课本原文】What about your friend, Carol?

【考点透析】What about…?意为“……怎么样?”,与How about…?同义。常用来询问消息,提出建议或征询意见等。因about是介词,故其后要接名词、代词或动名词,不能接动词不定式。例如:

What about going swimming this afternoon? 今天下午去游泳怎么样?

【聚焦中考】很抱歉,今天不能陪你去购物,明天怎么样?(根据汉语意思完成句子)

I’m sorry I can’t go shopping with you today. ____ tomorrow?

【答案】What/How about

5.【课本原文】He sat down and watched Wang Wang play with a friendly black cat.

【考点透析】watch sb. do sth.意为“看某人做某事”, 也可以说see sb. do sth.。注意:watch, see, hear等感官动词后的宾语补足语如果是动词不定式则不带to。例如:

Did you watch them play basketball just now? 你刚才看他们打篮球了吗?

【聚焦中考】We saw a UFO ____ on the square in my dream.

A. to dropB. landC. wearD. to fly

Unit 10

1.【课本原文】expensive

【考点透析】expensive意为“昂贵的,花钱多的,奢华的”,是个多音节形容词,它的比较级和最高级是在其前面加上more, less和most, least。例如:

This computer is much more expensive than that one.这台电脑要比那台贵得多。

I don’t want to buy the expensive car.我不想买这辆昂贵的车。

【聚焦中考】Of all the sports shoes, John bought ____ pair. Then he had some money for socks.

A. a cheapestB. the most wonderfulC. the less expensive

2.【课本原文】cheap

【考点透析】cheap作“便宜的,廉价的”解时,反义词是dear, expensive。另外,cheap还有“低劣的,劣质的,可鄙的”等意思。例如:

Vegetables are very cheap in summer.夏天蔬菜很便宜。

I’ll take the cheaper shirt.我要买那件便宜的衬衣。

Don’t read the novel. It’s a cheap one.别看那本小说,那是一本低俗的小说。

【聚焦中考】——This sweater is too expensive. I can’t afford it.

——How about this one? It’s much ____.

A. cheapB. cheaperC. cheapestD. the cheapest

3.【课本原文】That made me feel very happy.

【考点透析】①make用作行为动词时,意思是“做,制造,建造,产生”, make常与其他词语组成一些习惯搭配,如make it(及时到达,办成功); make at(攻击); make away(离去,逃跑); make from/of (用……制造)等;make用作使役动词时,其后面的宾语补足语可以用名词、形容词或省略了to的动词不定式来充当。例如:

Mother made a coat for me.妈妈给我做了一件外套。

I want to make you my friend.我希望你能成为我的朋友。

Too much food made him ill.吃得太多使他病了。

They make me wait.他们叫我等着。

②feel用作行为动词时,意思是“试探,触摸”,用作连系动词时,意为“摸起来,觉得……”,后面常跟形容词作表语。例如:

I feel hunger.我觉得饿。(行为动词)

He feels a little cold.他觉得有点冷。(连系动词)

【聚焦中考】1)That’s a nice watch! Is it ____ in China?

A. makeB. makingC. madeD. makes

2)——Math is difficult for me. How I wish to improve it!

——Don’t lose your confidence. I believe you will ____ it if you keep trying.

A. takeB. workC. pickD. make

3)Li Lei’s words made her ____.

A. happilyB. angrilyC. cryingD. angry

4)I feel ____ to have a friend like him. He always helps me out when I am in trouble.

A. luckilyB. happyC. sorry

4.【课本原文】Today the weather was cool, so we decided to play tennis.

【考点透析】decide“决定”,指经过考虑或商议的结果。其后常跟动词不定式,也可以跟that从句。例如:

He decided to go to the party.他决定去参加舞会。

I decided that I would tell him about it.我决定要告诉他那件事。

【中考链接】The menu has so many good things! I can’t decide ____.

上一篇:应用文写作自荐信下一篇:2024社会工作实务(中级)真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