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法学作业

2024-08-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行政法学作业(精选7篇)

行政法学作业 篇1

一、填空题

1.行政法规是国务院制定的规范性法律文件。

2.行政违法主体承担行政责任有两种方式:一是主动履行;二是被动履行,即由其他有权机关作出一项决定强制其履行。前者称履行责任,后者称追究责任。

3.依据制定行政法规的权力来源不同,行政立法可分为职权立法、和授权立法、特别授权立法。

4行政行为的生效则主要有 即时生效、送达生效和附条件生 效。

5.行政立法指享有行政立法权的行政机关依法定职权和程序制定 行政法规 和行政规章。

6.行政复议决定包括决定维持、决定被申请人补正、决定限期履行决定撤销和变更。

7.具体行政行为违反法定程序并影响申请人合法权益的,行政复议机关应予撤销。

8.对行政主体和行政公务人员执行公务活动过程中的违法行为,行政相对人有控告、检举、揭发的权利。

9.在行政法律关系中,行政相对人包括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

10.行政处分包括警告、记过、记大过、降级、撤职、开除等六种。

二、单项选择题

1.国家行政机关最基本的特征是(A)。

A、执行性和从属法律性B、统一领导、分级管理

C、拥有广泛的行政权力D、强调行政管理的效率性

2.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总署属于国务院的(B)。

A、职能部门B、直属机构C、办事机构D、归口管理机构

3.我国各自治区人民政府实行自治区(B)。

A、区长负责制B、主席负责制

C、政府委员会负责制D、政府委员会负责制

4.正在赶赴火场的消防队、消防车、消防器材和装备需要铁路运输或轮渡时,铁路和航运部门应免费优先载运,这体现行政主体享有(C)。

A、行政特权B、行政受益权

C、获得社会协助权D、先行处置权

5.公安派出所属于(C)。

A、一般权限的行政机关B、首长制的行政机关

C、派出机构D、综合管理机关

6.下列行政行为中,(C)是双方行政行为。

A、行政处罚B、颁发许可证C、行政委托D、行政复议

7.某税务局的下列何项行为属于行政行为(A)。

A、征收税款的行为B、购买办公用品的行为

C、租用办公用房的行为D、分配内部车辆的行为

8.下列何项属于国务院的职能机构(B)

A、中国建设银行B、审计署

C、中央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D、国家语言文工作委员会

9.下列情形中属于行政不当的是(C)

A、超越职权B、行政失职C、畸轻畸重D、主要证据不足

10.以下哪一项不是抽象行政行为的特征(D)。

A、不可诉性B、准立法性C、行政性D、执行性

三、多项选择题

1.公安机关可以对下列哪些物品实行扣留或扣押(ABC)。

A、无证照车辆B、带上列车的易燃易爆物品

C、非法转移、隐藏的财物 D、民事诉讼标的物

2.行政合同根据其内容不同,可以分为(ABC)。

A、承包合同B、转让合同C、委托合同D、人事聘用合同

3.根据具体行政行为是基于行政主体职责与职权,具体行政行为可以分为(AB)。

A、职责行为B、职权行为C、原本行为D、实质行为

4.以具体行政行为的发生顺序过程及其用途,具体行政行为可以分为(BCD)。

A、变化行为B、补救性行为C、保障性行为D、本源性行为

5.以某一具体行政行为发生效果的状况,可以将具体行政行为分为(AD)。

A、单效行为B、形式意义的行为C、积极的作为D、复议行为

6.建设用地许可证属于(BD)。

A、无条件放弃的许可证B、有条件放弃的许可证

C、独立许可证D、附文件的许可证

7.许可证的无效是由于下列情况引起的(AB)。

A、申请人不具备取得许可证的条件B、无权机关颁布的许可证

C、许可证规定期限届满D、因行政许可的活动完毕

8.下列许可中属于独占许可的有(AB)。

A、专利许可B、商标许可C、采矿许可D、林木采伐许可

9.行政权包括下列(ABD)等内容。

A、行政立法、命令、决定权B、行政检查监督权

C、行政制裁和强制执行权D、行政审判权

10.行政法律关系主体包括(AB)。

A、行政主体B、行政相对人C、行政法主体D、监督行政主体

四、判断题

1.行政法关系中主体双方权利义务不平等,双方的法律地位也不平等。(×)

2.地方人民政府的派出机构不是一级人民政府,因而不具有行政主体资格。(×)

3.在我国抽象行政行为即使违背法律规定,也不能成为诉讼标的。(×)

4.行政立法是抽象行政行为,但抽象行政行为并不都是行政立法。(√)

5.行政首长签署是所有抽象行政行为成立的必备条件。(×).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在行使授予的行政权力时侵犯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造成损害的,被授权的组织为赔偿义务机关。(√)

7.行政违法违反的是行政法律规范。违反行政法律规范指的是对法定具体行政法律规范的违反,而不包括对法律原则、价值与精神的违反。(×)

8.由于行政相对人有参与行政管理的权利,所以,行政相对人在行政法律关系中也具有部分行政职责。(×)

9辞职权是公务员的一项法定权力,因此,所有公务员的辞职权不受任何限制,更不得予以剥夺。(×)

10.行政执法人员当场做出的行政处罚,必须报所属行政机关备案。(×)

五、名词解释

1.行政相对人。

是指在行政法律关系中与行政主体相对应一方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

2.授权立法。

指行政机关依照法律、法规授权或者依照国家权力机关或上级行政机关的专门授权决议而进行的立法活动。

3.行政合同。

是指行政主体为实现行政管理目的,在依法行政和契约自由原则的前提下,与行政相对人之间基于相反方向的意思一致而缔结的契约,称为“行政契约”。

4.行政程序。

是指行政主体的行政行为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表现形式,即指行政行为所遵循的方式、步骤、顺序以及时限的总和。

5.行政复议。

是指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行政主体的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依法向具有行政复议权的行政机关提出行政复议申请,行政机关依法受理行政复议、作出行政复议决定的法律制度。

六、简答题

1.简述行政立法的特征

2.简述行政优先权成立的基本条件。

七、案例分析题

【案例一】李某是甲市A县个体工商户。2004年10月30日,A县工商局以李某违法经营为由吊销其营业执照并在当日给李某送达处罚决定书,处罚决定书上的日期是10月5日。12月10日,李某申请复议,复议机关以超过复议期限为由不予受理。

问题:(1)本案中行政复议被申请人是谁?为什么?

答:行政立法的特征有:第一,行政立法行为是国家立法权的具体体现,第二,行政立法所制定的行政法规和行政规章属于法的范畴,是法源性规范文件,可以作为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时的依据或参照,即行政法规和行政规章具有司法适用性。第三,行政主体所制定的行政法规和行政规章效力低于宪法和法律,不得与宪法和法律相抵触。第四,行政立法必须经过立项、起草、征求意见、审议、公布等立法程序。第五,行政立法具有不受司法审查的特性,具有不可诉性。

(2)本案应该由哪些复议机关管辖?为什么?

答:行政职权的公益性决定了行政职权与其他组织及公民个人的权益在同一领域或范围内相遇时,行政职权具有优先行使与实现的权力。行政职权的优先性在权力上表现为行政优先权,这种权力的存在是为了保障行政主体有效行使行政职权,实施行政管理活动。行政优先权的成立必须符合一些基本条件:行政优先权只赋予行政主体,不予以个人或其他组织;行政优先权只能在行政主体行使行政职权,从事公务之时依特殊需要之情形而赋予,行政主体从事其他活动时不得享有与行使;必须是为实现行政目的所必需,而不是从事所有公务活动都可以行使优先权;行政优先权的享有与行使必须有法律依据,无法律依据不得享有与行使行政优先权。

(3)复议机关的做法正确吗?为什么?

答:复议机关的做法是错误的。根据《行政复议法》规定,公民向有管辖权的行政机关申请复议,应当在知道具体行政行为之日起60日提出。本案中,县工商局的处罚决定虽然是10月5日作出的,但送达给李某是在10月30日,即李某在10月30日才知道具体行政行为(县工商局的处罚决定)。李某在12月10日提出复议申请是符合法律规定的,复议机关不应以超过申请复议期限为由不予受理。

【案例二】胡某和赵某是邻居,两家为房屋间的通道发生争吵,当胡某拉赵某到村民委员会评理时,赵某躺在地上大喊“打死人了,打死人了„„”张之闻声赶来劝开,在赵的要求下把赵某搀扶回家。之后,赵某告到当地派出所,派出所仅根据“张之听到喊声赶到,见赵某躺在地上”的证词,对胡某拘留3天。胡某不服,申诉到市公安局,市公安局经审查认为派出所越权处罚,决定撤销派出所对胡某的处罚。事隔半月,胡某所在地县公安局认定胡某殴打赵某致轻微伤害,对胡某作出拘留5天的处罚。胡某更加不服,再次向市公安局申请复议。市公安局审理后认为,县公安局对胡某的处罚偏重,作出变更拘留5天为罚款60元的处罚。胡某不服,向县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问题:(1)市公安局经审查认为派出所越权处罚,决定撤销派出所对胡某的处罚是否正确?为什么?

答:(1)正确。因为派出所无权对胡某拘留3天。《治安管理处罚法》授予了派出所有对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处以警告、500元以下罚款的权力。也就是说它只对在治安管理领域中的警告、500元以下罚款行为独立承担责任,其所做出的其他行为,由于没有法律的明确授权,应视为其派出的公安机关的行为,由公安机关承担法律后果。

(2)派出所对胡某拘留3天的行政处罚程序是否合法?为什么?

答:派出所对胡某拘留3天的行政处罚程序不合法。因为派出所在作出处罚决定时,没有遵循《行政处罚法》规定的公正、公开原则和查明事实、说明理由、听取当事人的陈述申辩等制度。《行政处罚法》第36条规定:除本法第33条规定的可以当场作出的行政处罚外,行政机关发现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有

依法应当给予行政处罚的行为的,必须全面、客观、公正地调查,收集有关证据;必要时,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可以进行检查。第30条规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违反行政管理秩序的行为,依法应当给予行政处罚的,行政机关必须查明事实;违法事实不清的,不得给予行政处罚。第31条规定,行政机关在作出行政处罚决定之前,应当告知当事人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的事实、理由及依据,并告知当事人依法享有的权利。第32条规定;当事人有权进行陈述和申辩。行政机关必须充分听取当事人的意见,对当事人提出的事实、理由和证据,应当进行复核;当事人提出的事实、理由或者证据成立的,行政机关应当采纳。

(3)市公安局作出撤销对胡某拘留3天的处罚决定后,县公安局又作出对胡某拘留5天的行政处罚,是否正确?为什么?

答:不正确。因为市公安局的行政复议决定的理由是派出所越权,而不是胡某违法事实的不存在。县公安局又作出对胡某拘留5天的行政处罚,既违反“一事不再罚”原则,也构成对市公安局行政复议决定的不履行。

(4)胡某应当以谁为被告?为什么?

行政法学作业 篇2

( 一) 经济的全球化促进了世界各国关注公众参与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趋势, 经济竞争也愈发的激烈, 每一个国家都期望能够在激烈的竞争中得有一席之地, 因此各国为了保证自己的优势开始采取公众参与的方式, 虽然公众的参与并不等于行政的万无一失, 但这有利于让公众参与到行政的过程中, 提高工群众对于行政策的接纳程度。

( 二) 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促使各国扩大公共参与路径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信息技术的发展, 各种媒体的完善大众可以通过各种渠道得到有关于行政的信息, 本国与他国的行政方式、结果等方面的信息都会完整的呈现在群众的眼前, 如果政府故意封锁消息, 就可能引起群众的不满, 此外封锁信息的成本也在不断地提高, 因此公众参与无论从稳定群众情绪还是, 消息成本来说都是更好的选择。

( 三) 民主理论的盛行伴随着公众参与

从古希腊开始民主理论就一直同社会的发展而发展, 民主一直是很多发展的国家所追求的, 公众参与从侧面就体现了“民主”的理念, 因此对于公众事务的管理来说公众参与是必不可少的。

二、公众参与将会对行政带来优势和弊端

( 一) 公众参与的优势

1. 公众参与为大众表达诉求提供了平台在公众参与的过程中, 利害关系主体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对一件事情的利益和事实进行陈述, 来保卫自己的权利, 个体与集体的相互交流和调和中实现信息的完整性、行政行为的合理性。

2. 公众参与有利于对行政的各个环节进行监督在传统的行政过程中往往是不透明的, 往往会出现贪污腐败等现象, 但是当公众参与后, 很多行政行为被展现在“阳光下”, 这自然就是监督了行政的行为。

3. 公众参与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如果公众和行政组织没有及时的沟通, 各自为战, 那么推出的政策就难以服众, 所以公众参与有助于政策共识的达成, 也更有利于公众接受相关政策, 理解行政行为, 提高行政效率。

( 二) 公众参与带来的问题

1. 公众参与不利于充分提高行政的时效性。国家的行政行为包括公众意志和行政目的, 当进行公众参与的时候如果出现了公众意志与行政目的相互对立的时候, 行政工作也就止步不前, 削弱了行政工作的时效性。

2. 公众参与可能会侵害社会弱势成员的权力。公众内部也具有经济基础和思想意识的划分, 并且在人民决策的时候, 通常会采取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 因此在公众参与中如果无法保证公众参与人员的结构平衡, 就往往会侵害很多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

3. 公众参与导致行政成本的增高。公众参与不应该只是走个过场, 而是真正的发挥公众在行政工作的作用, 就一定会增加相应的人力物力, 因此行政成本也会不可避免的增加。

三、应对公众参与的途径

( 一) 公众参与需要行政法作为法律保障

对于行政法来说不光要保证公众参与的合法权利, 共应该分辨出公众参与当中的意见是否合理, 是否损害了他人的合法权益。在不断丰富行政方式和政策的同时, 也应该对恶意损害公众合法权利的人进行制裁。

( 二) 公众参与应该防止公权的异化和分化

在公众参与中行政法应该对现有的行政模式进行优化和调整, 对于公众参与的积极性进行奖励, 保卫法律的激励性质和制约性质, 适当的就削减公权力的异化几率, 避免行政成本的无端增加。

( 三) 公众参与保证行政法的有效性

公众参与与行政法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公众参与需要行政法作为保障, 公众参与又会保证行政法的有效性。因为这样也有利于公民积极的参与公共事务管理的各个环节, 这样会有利于行政法体现了社会各个群体的利益诉求。

四、结语

本文首先阐述了公众参与将成为现代公共行政发展的主流趋势, 因为经济的全球化促进了世界各国关注公众参与、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促使各国扩大公共参与路径、民主理论的盛行伴随着公众参与; 其次分别阐述了公众参与将会对行政带来优势和弊端对于公众参与的优势, 包括了: 公众参与为大众表达诉求提供了平台、公众参与有利于对行政的各个环节进行监督、公众参与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 以及公众参与带来的问题都有: 公众参与不利于充分提高行政的有效性、公众参与可能会侵害社会弱势成员的权力、公众参与导致行政成本的增高; 最后笔者提出了应对公众参与的途径。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 公众对于政治权利的诉求也更加的明显, 因此为了保证行政法和行政行为的有效性, 公众参与就成为了必经之路。公众参与的流行也将会对现有的行政法提出了挑战, 因此这篇文章将会详细的对本课题进行讨论。

关键词:公众参与,行政行为,行政法

参考文献

[1]冯天舒.公众参与趋势对行政法和行政法学的挑战[J].赤峰学院学报 (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4 (1) :132-134.

[2]王思颖.浅析公众参与趋势对行政法和行政法学的挑战[J].法制博览旬刊, 2014 (04) .

[3]李卫华.公众参与对行政法的挑战和影响[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4.

行政规划基本问题的法学分析 篇3

关键词:行政规划;存在问题;侵权;法律救济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在行政管理中,行政规划就是此处所指的“预”。行政规划是一个国家行使行政权力进行行政管理的基本表现之一。可以说,行政规划是政府行政活动的指挥棒,是领头军,它在行政管理中占据了重要地位。也正因为如此,我们在行政规划的实际运作过程中,更要谨慎对待,防止因决策失误或部分行政人员滥用权力而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不必要的损失。

一、行政规划的内涵

行政规划,是指行政主体在实施公共事业及其他活动之前所做的一种计划,是行政管理中的一部分,是行政机关为了实现特定行政目标而做的整体性规划。行政规划一经做出,便对行政主体产生约束力,行政主体不得随意变更或者撤销。行政规划是设定具体行政目标的活动,即其必须以具体的现实情况为基础,并且对现状要有正确认识,考虑到可以动员、利用的行政及财政上的能力,描绘出经过一定期限,一定努力,可以达到的具体目标。行政规划大都是一种具体的行政行为,是可诉的,但也有部分属于抽象行政行为。

二、行政规划的法律效力

行政规划作为一种具体的行政行为,其法律效力应当与行政行为的法律效力等同,包括公定力、执行力、拘束力、确定力等。而除此之外,它还有自身特殊的法律效力,比如,许可效力,行政规划一经做出,规划中所要采取的必要的具体行政措施、所涉及的利益调整便都得到了行政机关的许可,行政行为便有了依据;形成效力,“在形成效果上,系指计划一经确定,在拟定计划机关与该计划涉及权益人之间法律关系依该计划确定内容定之。故确定计划之裁决为具有形成效果之行政处分。此种广泛的、浓缩的及形成的法律效果,亦是确定计划裁决之特征。”如在房屋拆迁中,行政机关决定将某一区域进行拆迁改造,行政规划一经做出,便具有了形成效力,该区域拆迁对象都能够因这一行政规划的做出而得到补偿;集中效力,行政规划的集中效力包括管辖权的集中和程序的集中,以及最终法律效果的集中。

三、行政规划在实际运作中存在的问题

1.行政规划主体权利滥用问题

行政规划在实际运作中,存在着很多问题。而由于当下的行政体制不健全,行政监管不到位,行政规划工作性质的特殊性使得规划岗位上的工作人员有很大的谋利空间,因而出现了部分行政规划主体滥用权力进行谋私的现象。没有监督的权力,必然导致腐败,行政规划主体滥用权力,通过拆迁、房建、招标等谋取暴利已经成为了当下官场中一种很普遍的现象。

2.行政规划的变更问题

行政规划一旦做出,便不能轻易变更。但在现实操作中,部分行政主体随意变更已经做出的行政规划,比如某地规划部门,决定对某一街道进行改造,本来已经做好了规划并公布,但在施工过程中又再次变更了行政规划,而这次变更使得部分居民的权益受到了影响,居民起诉,虽然最后败诉,但这一事件使得当地规划部门的威信大大降低,人们对政府也没有了信任。

3.行政规划诉讼主体资格确定问题及法院立案问题

在行政规划诉讼中,其主体资格范围的界定是现行行政规划问题中的重中之重。“与具体行政行为有法律上利害关系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该行为不服的,可以依法提起行政诉讼。”解析这一法条可知,有资格的原告一是行政相对人如规划许可行为直接针对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包括规划许可申请人、被许可人、被处罚人等;二是行政行为相关人如与规划许可行政行为具有法律上利害关系的人,包括相邻权人、环境权人、公平竞争权人等。行政规划诉讼中的被告应当是做出该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而非行政工作人员。但是在现实中,很多行政相对人因行政规划的不合理而遭受损失时,往往求告无门,不知道谁能告,向谁告;部分法院碍于行政机关的权力,往往不予立案。

四、行政规划侵权的法律救济机制

1.完善立法

行政规划与人民利益息息相关,若缺少法律监督和制约,极易损害公民的合法利益。因此,要完善行政规划侵权的法律救济机制,最根本的是完善立法,法律是司法和行政的基础,只有让公民的权益得到法律的保障,才能让他们在利益受到行政损害时能够寻求法律的救济。

2.司法独立

要想使行政规划侵权得到法律救济,就必须要真正做到司法独立。这一口号已经喊了很多年,但在现实操作中,部分法院不愿立案或故意拖延,或行政机关给法院施加压力,使得法院不敢立案,最终导致行政相对人在被侵权后求告无门的状况。要解决这一现状,就必须要让司法独立于行政权力之外,不能让行政权力对司法进行干预。

3.行政监管

除了立法和司法,行政部门也应当做好内部监管,制定相应的内部工作条例,公务员管理部门应当严格执行公务员工作和奖惩条例。中央相关部门要为地方规划管理部门行使规划裁量权提供合法、合理、责任明确的机制。并要建立规划申请审批备案制度,做到全程跟踪,如果后期某一方面出现问题,需要追究相关责任人员的责任。

4.社会监督

行政规划作为一种行政管理的手段,其意义应当是为了保护人民的利益,使行政机关更好的服务于人民。因此,行政规划部门必须要接受社会的监督,接受人们和新闻媒体的监督,只有这样,行政主体才能有更好的自控力,人们的信赖利益才能够得到更好的保护。

五、结束语

总之,行政规划对于国家经济的发展、行政的管理、法制的建设都有着重要的意义。目前行政规划在运作中还存在很多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要完善立法,做到司法独立,加强行政监管和社会监督,只有这样才能让行政规划发挥出它独特的价值。

参考文献:

[1]王青斌.论行政规划的法律性质[J].行政法学研究,2011,(2).

[2]徐丹.行政规划若干问题思考[J].行政论坛,2008,(6).

[3]汤阳.我国行政规划及其法律规制[J].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10,(12).

作者简介:

陈后胜,男,系成都广播电视大学文法艺术教学部教师,兼职律师,主要从事国家开放大学法学学历教育各法律专业课程的教学及管理工作、社区大学法学类培训及律师实务工作等。

行政法学试题 篇4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行政组织法、行政行为法和监督行政行为法的分类标准是()

A.行政法调整对象的范围 B.行政法的作用

C.行政法规范的性质 D.行政法的内容

2.下列关于行政合理性原则的表述,错误的是()...

A.行政合理性原则要求行政行为应建立在正当考虑的基础上,不得考虑不相关因素

B.比例原则是行政合理性原则的子原则

C.行政合理性原则产生的主要原因是行政自由裁量权的存在D.法律保留原则是行政合理性原则的重要内容

3.下列关于行政机构的表述,错误的是()...

A.一般情况下,行政机构不能以自己的名义独立对外行使行政权

B.行政机构依照法定授权,方能成为行政主体

C.行政机构是最主要的行政主体

D.行政机构在法定授权范围内行使行政权,并承担相应的法律后果

4.下列关于反射性利益的表述,错误的是()...

A.按照国外传统行政法理论,若反射利益受到侵害,公民个人无权请求救济

B.现代行政法理论往往通过法律解释的方式来扩大反射性利益的范围,缩小法律保护的利益范围,从而保障行政相对人权益

C.反射性利益与法律上的利益的二分论是以公共利益和私人利益的二元论为前提的D.过分强调反射性利益和法律上的利益的二分论不利于保护行政相对方的诉讼利益

5.下列行为属于行政行为的是()

A.某地发生洪灾,民政局向灾民发放方便面和帐篷

B.人民解放军在东海岸举行军事演习

C.温家宝总理出访欧洲各国

D.最高人民法院发布法官职业道德规范

6.羁束行政行为和自由裁量行政行为的分类标准是()

A.行政行为适用与效力作用的对象的范围

B.行政行为受法律规范拘束的程度

C.行政行为对行政相对方的利益影响

D.行政行为的对象是否特定

7.下列关于行政立法的表述,错误的是()...

A.行政立法属于从属性立法

B.行政立法的稳定性比权力机关立法的稳定性强

C.行政立法的程序比较简单、灵活

D.行政立法并非都是行政机关固有的权力

8.根据《立法法》的规定,有权撤销同宪法和法律相抵触的行政法规的是()

A.国务院

B.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C.最高人民检察院

D.最高人民法院

9.乘客搭乘民航客机所缴纳的机场建设费属于()

A.行政征收 B.行政征用

C.行政征购 D.行政没收

10.下列属于我国行政许可正式设定依据的是()

A.行政法规 B.部门规章

C.地方政府规章 D.国务院决定

11.王某参与聚众赌博被公安局查获,经调查,王某系一名12岁在校学生。本案中,公安局 应该对王某()

A.免予处罚 B.减轻处罚

C.不予处罚 D.从轻处罚

12.下列关于行政强制的表述,错误的是()...

A.行政强制是一种具有可诉性的单方行政行为

B.强制收购是一种即时性强制措施

C.税务机关对纳税人收缴滞纳金是一种执行性强制措施

D.行政强制的目的之一是为了预防或制止违法行为的发生或继续

13.下列属于程序公正原则保障制度的是()

A.专家咨询制度 B.表明身份制度

C.时限、时效制度 D.救济程序的告知制度

14.A市某县土地管理局以刘某非法占地建筑住宅为由,责令其限期拆除建筑,退还所占土地。刘某不服,申请行政复议。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复议机关只能为A市土地管理局

B.若刘某撤回复议申请,则无权再提起行政诉讼

C.刘某有权委托代理人代为参加复议

D.若复议机关维持了某县土地管理局的决定,则刘某无权再提起行政诉讼

15.下列关于行政合同的表述,正确的是()

A.所有的行政合同都必须经过上级主管部门批准方能生效

B.某市公安局和某旅行社签订的旅游合同属于行政合同

C.行政合同以双方当事人意思表示一致为前提

D.行政合同履行过程中,行政主体可以无条件单方面解除合同

16.根据行政的范围,行政违法可分为()

A.行政主体的行政违法和行政相对方的行政违法

B.实质性行政违法和形式性行政违法

C.内部行政违法和外部行政违法

D.作为行政违法和不作为行政违法

17.根据《行政诉讼法》的规定,确认发明专利的案件应由下列哪个级别的法院管辖?

()

A.基层人民法院 B.中级人民法院

C.高级人民法院 D.最高人民法院

18.公安机关认为处在醉酒状态中的张三,对他人安全构成威胁,将张三约束到酒醒,这种行为属于()

A.即时性强制措施 B.执行性强制措施

C.行政诉讼强制措施 D.行政保全

19.行政机关做出行政行为过程中适用简易程序,保障的是()

A.程序公正原则 B.相对人参与的原则

C.效率原则 D.程序公开原则

20.根据《国家赔偿法》的规定,行政赔偿的归责原则是()

A.危险责任原则 B.公务过错归责原则

C.过错归责原则 D.违法归责原则

21.下列关于行政复议的表述,正确的是()

A.行政复议受案范围比行政诉讼受案范围小

B.公务员对行政机关做出的行政处分不服的,可向该行政机关的上一级行政机关申请行政复议

C.行政复议法律关系只是一种行政实体法律关系

D.复议当事人在行政复议中的法律地位平等

22.持有行政许可证的公民不得随意改变许可范围,这体现了行政行为的()

A.确定力 B.公定力

C.拘束力 D.执行力

23.下列关于我国司法审查受案范围的表述,错误的是()...

A.《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扩大了我国司法审查的受案范围

B.我国司法审查的受案范围,是采取概括式和列举式相结合的方式来确定的C.《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将抽象行政行为也纳入了司法审查的范围

D.《行政诉讼法》将我国司法审查的受案范围界定为行政机关和行政机关工作人员侵犯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人身权、财产权的具体行政行为

24.下列关于司法审查中“参照规章”含义的理解,正确的是()

A.人民法院应该无条件地适用规章

B.人民法院认为规章为违反上位法,可以宣布该规章无效

C.人民法院不能在裁判文书中直接援引合法有效规章作为裁判依据

D.人民法院对规章行使间接审查权

25.地方性法规与部门规章之间对同一事顶的规定不一致,不能确定如何适用,国务院认为应当适用部门规章的,应当提请下列哪个机关裁决?()

A.国务院办公厅 B.最高人民法院

C.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D.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26.《行政诉讼法》中没有规定下列哪种类型的司法审查判决?()

A.变更判决 B.履行判决

C.判决驳回诉讼请求 D.撤消判决

27.对行政机关委托的组织作出的行政行为不服,应向下列哪个机关申请复议?()

A.该组织 B.该组织的上一级组织

C.委托的行政机关 D.委托的行政机关的上一级行政机关

28.武汉市江夏区居民何某长期居住在广州市天河区。2007年8月何某前往南京市鼓楼区出差,路过杭州市时,何某因涉嫌聚众赌博被杭州市西湖区公安分局处以15天行政拘留。何某不服,欲提起行政诉讼,下列哪个法院对此案没有管辖权?()..

A.杭州市西湖区基层人民法院 B.武汉市江夏区基层人民法院

C.广州市天河区基层人民法院 D.南京市鼓楼区基层人民法院

29.下列关于行政处罚听证程序的表述,错误的是()...

A.听证程序的适用以当事人申请为前提

B.听证会一律公开举行

C.听证会中出示的材料、当事人陈述以及辩论过程,应当制作笔录

D.《行政处罚法》规定听证程序的适用范围是责令停产停业、吊销许可证或者执照、较大数额罚款

30.下列关于行政指导的表述,错误的是()...

A.行政指导属于“积极行政”范畴,它的出现标志着现代行政管理的民主化

B.没有强制力的行政指导不属于我国司法审查的受案范围

C.行政指导不具有强制力,但能够直接产生行政法律后果

D.行政指导是对传统依法行政的有效补充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31.下列属于行政法一般渊源的是()

A.宪法与法律 B.行政法规与部门规章

C.地方性法规和地方规章 D.国际惯例与国际条约

E.司法解释

32.公务员法律关系消灭的原因主要有()

A.开除公职 B.辞职、退休、离休和判处刑罚

C.撤职 D.引咎辞职

E.死亡和丧失国籍

33.下列行政机关中具有行政立法权的是()

A.教育部 B.国家税务总局

C.厦门(经济特区)市人民政府 D.北京市人民政府

E.某省A县人民政府

34.行政程序法的基本原则包括()

A.程序公正原则 B.听证原则

C.相对方参与的原则 D.效率原则

E.合政策原则

35.下列关于行政责任的表述,正确的是()

A.行政责任主体是行政法律关系主体

B.行政责任主体只能是公务员

C.行政责任是一种法律责任

D.只有在行政公务行为中的行为才能引起行政责任

E.行政责任就是行政侵权责任

三、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36.行政命令

37.行政合同

38.宏观行政指导

39.行政侵权责任

40.行政赔偿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5分,共15分)

41.简述行政法的特点。

42.简述相对方参与原则的保障制度。

43.简述行政赔偿与民事赔偿的区别。

五、论述题(本大题10分)

44.试述行政行为的生效规则。

六、案例分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45.某市教育局处长王某,出国考察返回大陆时,被某海关查获若干黄色光盘。海关依法没收光盘并当场作出罚款1200元。某市教育局了解情况之后,又给予王某撤职的行政处分。王某对海关的行政处罚和教育局的行政处分均不服,分别以海关和市教育局为被告,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要求撤销行政处罚和行政处分。

请问:(1)在本案中,海关当场作出罚款1200元是否合法?为什么?

(2)人民法院是否应该受理王某对某海关和某市教育局的起诉,为什么?

46.流溪市人民政府为确保其辖区的夏莲水库修复工程如期竣工,发布如下文件:该区凡有劳动能力者除在校学生外,都必须上堤参加水利修复工程。每一劳动力缺工一天,罚款50元。流溪市水利局以此文件为依据,对不参加工程劳动的农民张某罚款300元。

请问:(1)本案中,如果张某不服罚款的处罚决定,请求行政复议,应向哪个机关提出申

请?为什么?

(2)本案中,如果张某对流溪市人民政府发布的文件不服,能否单独就此申请行政

复议?为什么?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B2.D3.C4.B5.A6.B7.B8.B9.A10.A11.C12.B

13.A14.C15.C16.C17.B18.A19.C20.D21.D22.A23.C

24.D25.D26.C27.D28.D29.B30.C

二、多项选择题

31.ABC32.ABE33.ABCD34.ACD35.ACD

三、名词解释题

36. [答案]行政命令是指行政主体依法要求行政相对方“为”或“不为”一定行为(作为或不作为)的意思表示,是行政行为中极为普遍的行为形式。

37. [答案]行政合同又称行政契约,是指行政主体为了行使行政职能,实现特定的行政管理目标而与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经过相互协商、意思表示一致所达成的协议。

38. [答案]宏观行政指导是指行政机关对不特定的行业和相对方进行的行政指导。

39. [答案]行政侵权责任是指行政主体违反行政法律义务,侵犯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而依法应当承担的法律后果。

40. [答案]行政赔偿是指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行使职权过程中违法侵犯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并造成损害,国家对此承担的赔偿责任。

四、简答题

41.答:(1)行政法在形式上的特点:①行政法没有统一、完整的法典;②行政法规范赖以存在的法律形式、法律文件的数量特别多,居各部门法之首。(2)行政法在内容上的特点:①行政法的内容极其广泛;②以行政法规、行政规章等形式表现的行政法规范易于变动;③行政法的实体性规范与程序性规范总是交织在一起,并往往共存于一个法律文件之中。

42.答:(1)表明身份制度;(2)公开、告知和说明理由制度;(3)陈述、申辩程序、听证程序和调查程序;(4)救济程序的告知制度。

43.答:(1)主体、原因不同。行政赔偿是国家向公民个人承担的赔偿责任,而民事赔偿是公民个人向公民个人承担的赔偿责任。行政赔偿的原因是行政侵权行为,民事赔偿的原因是民事侵权行为。(2)范围不同。民事赔偿的范围大于行政赔偿的范围。(3)归责原则不同。民事赔偿责任的归责原则以过错责任原则为主、危险责任原则为辅,而行政赔偿责任的归责原则多种多样。(4)程序不同。解决民事赔偿纠纷的程序是仲裁、民事诉讼,而解决行政赔偿争议的程序是行政处理程序、行政复议程序和行政诉讼程序。(5)依据不同。行政赔偿是公法上的法律责任,其法律依据是行政诉讼法、国家赔偿法等公法法律依据,而民事赔偿是私法上的法律责任,其依据是《民法通则》等私法规范。

五、论述题

44.答:行政行为的生效规则.是指行政行为何时开始生效的规则。行政行为的生效规则主要有以下几种:(1)即时生效。即时生效指行政行为一经作出即具有效力,对相对方立即生效。(2)受领生效。所谓受领生效,是指行政行为须为相对方受领,才开始生效。(3)公告生效。公告生效是指行政机关将行政行为的内容采取公告或宣告等有效形式,使相对方知悉、明了行政行为的内容,该行政行为对相对方才能开始生效。(4)附条件生效。附条件生效,是指行政行为的生效附有一定的期限或其他条件,在所附期限来到或条件消除时,行政行为才开始生效。

六、案例分析题

45. [答案](1)不合法。依据《行政处罚法》的规定,适用当场处罚程序,即简易程序的条件是:①违法事实确凿;②有法定依据;③较小数额罚款或者警告的行政处罚。本案中,海关罚款1200元的行政处罚不属于较小数额罚款。

(2)人民法院应该受理王某对海关的起诉。根据《行政诉讼法》和有关司法解释的规定,海关对王某的行政处罚是外部行政行为,属于人民法院受案范围。人民法院不应该受理王某对某教育局的起诉。根据《行政诉讼法》和有关司法解释的规定,对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奖惩、任免等决定,不属于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

行政法学 篇5

答:中国宪法改革可能涉及到的人权问题:

一是隐私权。该权被民法保护在我国已是不争的事实,但该权的本质不仅表现为利益性和意志性,还表现为一种对公共权力的态度。

二是知情权。在某些私领域内对特定情况和信息的知悉,如消费者对商品情况的知悉,婚前当事人对他方健康情况的知悉等,尚不是人权意义上的知情权。

三是财产权。人类选择行为有三大动力系统:出于一种高尚,处于一种命令系统中,自主进行利益追逐与交换;其第三系统最能保持长久与有效。

四是生存权。五是发展权。发展权是我国政府近几年在人权国际斗争中高扬的旗帜之一。

六是环境权。七是迁徙自由。

八是平等权。平等权的本质是要求消除人的身份在法律上的差异。

九是正当程序。正当程序包括善良关注、同等对待、程序公正、程序公开、无罪推定、不溯既往、罪刑法定、非经法律不受强制、公权力过错赔偿等程序性原则及制度,因其理念是对人的尊严与自由的尊重,故亦将其归为基本人权。

十是接受公正审判的权利。

人权和宪法修改的几大主题

1.人权与政权2.人权主体3.人权内容4.人权标准5.人权的法律保护6.人权的国际保护

2.请结合中国行政法治的现实,谈谈你对WTO规则对中国行政法改革的影响。

答:WTO的一整套规则和原则体系体现了市场经济和价值规律的基本要求,其最终目的是要求各国政府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则运作,减少贸易壁垒,促进贸易自由化。“入世”将促使我国经济步入与世界经济深度接轨的新阶段,市场经济的发展和贸易自由化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我国政府的管理模式。这客观上要求政府及时改革不适应国际规则的管理制度和行为方式,建立符合国际规则的运行机制和国际惯例对接的管理模式,并进一步改善政府与市场和企业的关系,规范政府管理行为,提高政府管理水平,以顺应“入世”后的环境置换,发挥政府的积极作用,努力获取“入世”的正效应。入世后,政府管理方式将发生如下改变:

1、规则导向型取代权力导向型:WTO规则对成员方具有较强的约束力,对成员方的政府行为提出了严格的要求。

2、温和、服务型权力作用方式取代强制、命令型权力作用方式

3、推动政府职能的转变;

4、推动机构改革;

5、推动了中国公务员制度的改革和发展。

3.为什么说中国法院和法官不独立是个政治问题?

答:中国法院和法官不独立是个政治问题,表现为三个大的方面:

一、在整体的制度上,中国的司法审查缺乏司法诉讼形态;

二、中国法官的产生和职位不独立,法院的园长主要是由组织部和党委决定,法官的身份不独立,不是常任、终身制,法官可以任意调用;

三、中国法院的财政不独立,是由政府来管,法院怎么来监督政府呢?来合理合法地判案呢?

总之,中国的法官没有稳定的专业性,法官的待遇太低,很难有自信心和司法职业荣誉感,制度不让法官体面,法官必然会给制度抹黑,中国的司法审查改革是一场政治改革。

4.广义的司法审查指什么?

答:司法审查一般是指法院(宪法法院、行政法院、普通法院)对立法和行政行为的合法性(包含合宪性)审查。

5.为何说从公共选择理论的角度认为支持政府管制的基本假设是不成立的?

答:公民因违法管制而受到的损害可以通过司法审查获得救济。这一观点是以下列三个假设为前提的:

1、司法是公正的,行政官员尊重司法判决;信息是完备的和对称的,即法官能明察秋毫;诉讼是不计较成本的。

2、然而在中国这种自上而下的公共选择机制下,行政凌驾于司法之上,党政部门掌握着法院的人、财、物等主要资源,司法审查不具备公正独立的诉讼形态。

3、司法往往成了实施行政管制的“合法工具”,使人们丧失了对法治和司法的信任。

6.比较分析行政立法中的公共利益理论和公共选择理论。

答:在立法领域,存在两种对立的基础理论:一是作为规范理论的公共利益理论,一是作为时政理论的公共选择理论。前者的基础观点是法律应当反映“公益”,代表全体人民,或者“最大多数人民的最大利益”。具体到行政立法领域,官员被假设成为了公共利益、公共秩序和行政效率而行使立法权的利他主义者。立法也可能“从维护人民意志与利益的神圣权利,变为侵犯人民权益的手段;从表达社会公平与正义的价值标准,变为立法者专横统治的工具”,在这种情况下,立法权异化了。但是,人民可以通过选举、舆论监督和司法审查等民主制度纠正这种异化。这种理论以政治领域和经济市场的严格界分为前提,根植于方法上的有机主义和利他主义的假设。公共选择理论拒绝接受这些简单化的、“优质化”观点。

7.请论述行政法治应当遵循的五项基本原则。

答:行政法治应当遵循的五项基本原则:

1、合法性原则:要求行政机关所有行使权力的行为都必须有法律依据;

2、合理性原则:要求在法律的范围内,考虑相关的因素,公平合理地做出决定;

3、正当程序原则,正当程序的基本要求是行政行为要做到公开、公平、公正,其标志是存在一个“阳光政府”;

4、比例原则:要求行政当局在运用自有裁量权时,应当在其所追求的目的及与其相左的个人权利、自由和利益之间保持恰当的平衡。

5、人权保障原则:政府必须尊重和保障基本人权,不能剥夺或不合理限制基本人权,政府必须对自身的违法行为而导致的侵害负担公平的法律责任,包括国家赔偿责任,人权保障原则同时也是法治行政最基本的人道主义原则。

8.中共十七大报告中对“依法治国”是如何表述的?

答: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是这种制度和法律部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9.简述中国学者所提出的平衡理论所具有的学术意义和制度意义。

答:中国学者所提出的平衡理论所具有的学术意义和制度意义:

1、率先将经典宪政主义的平衡思想导入行政法领域,为行政法面临现代社会的诸多问题应诉何种价值导向和制度安排建立了一套规范理论;

2、提出理论基础研究的核心地位,建立了理解现代行政法理论基础和一般行政法现象的三个理想类型:管理论、控权论、平衡论;

3、倡导以“行政权-公民权”的关系为行政法研究的核心问题,从平衡的视角更新了传统行政法学的概念框架和学科体系,从而为使行政法学最终摆脱边缘的地位而成为一门真正独立的学科提供了新的知识增量;

4、在英美传统控权模式和苏联管理模式两难相持的情境下,平衡理论的出现为转型发展时期中国行政法的移植和制度创新奠定了广为认同的合法性基础。

10.请以列举的方式呈现行政法规范主义模式与功能主义模式的差异性。

答:行政法规范主义模式是一种法律模式,可以比喻成“红灯理论”,它是控制政府权力的法,具有权利、自由、正义、安全的价值,其性质和地位是司法模式,国家类型属于最低限度的国家,思想基础是自由主义、保护主义、普通法传统、经典宪政主义,它的知识类型是进化论理性主义,官僚行为动机与人性假设为怀疑。制度模式为法治模式,思想代表为戴西、韦德、戴维斯、哈耶克、德沃金等。

功能主义模式是政府模式,比喻成绿灯理论。它是有关行政的法,决定行政机关的组织、权力和职责,其行政法的价值为行政秩序、行政效率、公共利益、公共服务,其性质和地位属于公法模式思想基础是国家干预主义、社会时政主义、社会进化论、实用主义哲学、行政官僚制理论,知识类型为建构论唯理主义,官僚行为动机与人性假设为信任,制度模式为政府模式,思想代表为狄骥、拉斯基、罗布逊、詹宁斯等。

11。如何定义“宪法”?

答:宪法是规定一国基本人权和权力分配结构的,具有最高法律效力的根本大法。

12.宪法区别与其他法律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答:宪法区别与其他法律的主要特征是:

1、它规定国体、政体、国家机构的权力分配、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等国家的根本问题;

2、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其他法律不得与宪法相抵触,并从宪法派生出来;

3、宪法的制定和修改必须经过严格的特殊程序,如全民公决、多重的投票、绝对多数票等。

13.法治政府的内涵及其制度基础有哪些?

答:法治政府是指一个具有合法性基础,建立在良法的基础上,遵守正当程序,合理行使自由裁量权,并对其行为承担公平法律责任的政府。法治政府的制度基础是:

1、行政权具有合法性基础;

2、依法行政与“良法之治”;

3、程序正义,诚实信用原则和对信赖利益的保护;

4、自由裁量权的合理行使;

5、基本人权保障与责任政府;存在独立和公正的司法审查制度。

14.简答:请结合中国宪政历史,简述中国与西方走向法治的四大差别。

答:中国与西方走向法治的四大差别:

1、中国法治建设自戊戌变法到现在主要是从上到下的改革,是政府推动型的;而西方主要是从下到上,是民间推动型的。

2、中国的法治改革都是既得利益者的运动,既得利益者既是改革的动力优势阻力。

3、中国100多年的改革是革命、对抗,强调一个中心;西方的法治强调对话、合作。

4、中国的法治是运动的,西方则强调稳定的过程,强调积累。

15.简述英美行政法系的基本特质。

答:英美行政法系以英国、美国为代表,包括50来个母语为英语的国家形成的行政法体系。

1、它是“私法模式”的行政法;

2、政府与公民之间的行政纠纷服从于普通法院的管辖;

3、把行政法主要视作控制行政权力,保护公民个人自由和权利的制度,行政法主要是“控权法”而非“管理法”;

4、特别注重行政程序制度和司法审查制度;

5、建立了两类特殊的机构:英国的行政裁判所和美国的独立管制机构;

行政法学教学大纲 篇6

一、行政与行政权(1学时)1.行政(一般了解)2.内部行政与外部行政(熟练掌握)3.行政权

二、行政法的概念(1学时)

1.行政法的调整对象(熟练掌握)2.行政法的内容与形式

3.行政法在法律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三、行政法的基本原则(1学时)1.概述

2.行政合法性原则 3.行政合理性原则

四、行政主体(2学时)

1.行政主体的含义(熟练掌握)2.行政主体的法律地位

3.行政主体法律资格的产生与消灭 4.行政组织法(一般了解)

五、行政人(1学时)1.行政人的含义 2.行政人的法律地位

3.行政人法律资格的产生与消灭 4.国家公务员法(一般了解)

六、行政相对人(1学时)

1.行政相对人的含义(熟练掌握)2.行政相对人的法律地位

七、行政行为概述(1学时)

1.行政行为的含义与类型(熟练掌握)2.行政行为的法律效力 3.行政行为的撤销与废止

八、抽象行政行为(1学时)1.抽象行政行为概述 2.制定行政法规 3.制定行政规章

4.其他抽象行政行为(一般了解)

九、具体行政行为(2学时)1.具体行政行为概述 2.行政处罚(熟练掌握)3.行政强制 4.行政许可 5.行政裁决

6.行政复议(熟练掌握)

7.其他具体行政行为(一般了解)

十、行政违法(1学时)1.行政违法概述 2.行政失职

3.行政超越职权 4.行政滥用职权 5.事实依据错误 6.适用法律法规错误 7.程序违法

十一、行政责任(1学时)1.行政责任概述

2.行政责任的种类与形式 3.行政责任的确定与追究

十二、行政赔偿(2学时)1.行政赔偿概述

2.行政赔偿范围(熟练掌握)3.行政赔偿关系当事人

行政法学作业 篇7

关键词:行政信息公开诉讼,现实瓶颈,可考虑建议

一、何谓“行政信息公开诉讼”

行政信息公开是政府自信的体现, 也是建设“透明政府”、“民主政府”的必要手段。随着依法治国方略在全国大范围内的推进, 公民法制意识不断提高, 对政府行政有了更密切的关注, 行政信息公开诉讼案件已成为当今中国行政诉讼案件中的典型案件。自从2004 年中国第一例行政信息公开诉讼拉开序幕, 中国政府信息公开法制化、程序专业化的进程已经开始迅速启动, 《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行政诉讼法及相关司法解释以及行政诉讼制度是保障公民知情权的强有力的法律保障与制度保障。

行政信息公开诉讼是由公民作为原告就行政信息公开中的纠纷、为获得知情权而向人民法院提起的以相关行政机关为被告的行政诉讼。一般来说, 行政信息公开纠纷通常为下列三种不同的情况: 首先是行政主体 ( 通常为政府部门) 应依照法律向全体社会成员公开涉及公众利益的相关信息却未能公布, 其次是行政主体应该主动向特定的个体公布涉及其相关利益的信息却未能公布, 最后是行政主体依据特定个体对相关信息的请求应当公布却未能公布。

此类行政诉讼通常具备给付性、请求性、双重性与事实性四个基本特征: 即诉讼标的具有政府作为 ( 公开行政信息) 的给付性, 诉讼基础来源于公民对获知行政信息的请求性, 诉讼利益包括主管与客观的双重利益, 争讼对象为行政事实行为①。

二、行政信息公开诉讼的现实瓶颈

总体而言, 中国行政信息公开诉讼起步晚, 基础薄弱, 制度不够健全是不争的事实。尽管《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以及行政诉讼法为公民提供了相应的法律保障, 但其掩盖不了中国行政信息公开诉讼案件中暴露出的诸多问题。

( 一) “范围大”, “数量多”

无论是《条例》还是行政诉讼法, 立法者的本意都是为了尽可能保障公民的知情权, 限制政府专断。但在司法实践中却是大大增加了司法机关的工作难度。有了法律明确的规定, 全国各地的行政信息公开诉讼案件逐年倍增, 因为在行政诉讼的受案条件中并不要求“原告的具体的人身财产合法权益被侵犯”, 很多原告仅因自己关注的文件信息没有的到公开便直接提起诉讼, 导致司法机关应接不暇, 其他重要的案件无法得到及时处理, 降低工作效率, 进而使公民权利不能得到及时保障②。

( 二) “门槛低”, “直接性”

相比于西方法治国家的行政公益诉讼制度, 我国似乎给了公民更加有效的保护。因为在我国, 行政复议不是行政信息公开诉讼的必经途径, 简言之就是“复议”与“诉讼”是可并列选择的, 部分公民因为对行政机关的不信任宁愿直接向法院提起诉讼, 加重司法机关负担。

( 三) 滥用诉权, 适得其反

立法者在不断努力保障公民的诉权, 但由于中国公民整体法律素质不高、法制意识单薄, 这恰恰会给部分人有机可乘。实际案例中已有不少当事人为攫取更多利益而以起诉政府为要挟的情形, 这是法律的悲哀, 亦是社会的悲哀。

( 四) 公开还是不公开

一方面, 当事人向法院提起诉讼是为获得知情权, 但另一方面, 这又极可能侵犯第三人的合法权益。平衡政府信息公开、个人隐私与商业秘密、国家秘密的关系是一个大难题。虽然法律给了第三人一定的权力, 但“最终决定权”还是掌握在法官手中, 这对法官行使自由裁量也是个巨大的考验。

三、可考虑的建议

( 一) 出台专门法

目前来说, 推动行政信息公开诉讼最根本的途径还是完善立法。《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与行政诉讼法终究没有形成关于信息公开诉讼的完整法律系统。国内也出现了“尽快出台统一的《政府信息公开法》”的声音, 随着依法治国的步伐正在加快, 科学、专业、统一的法典才能更好使行政信息公开诉讼的运作跟得上经济政治快速发展的中国社会。

( 二) 建立统一标准

建立关于案件受理审查的统一标准, 适当提高此类案件的“门槛”。因为毕竟此类案件不同于一般的行政诉讼案件, 所以可以从“受案标准”入手, 及时排除“滥用诉权”现象的发生。

( 三) 重视“复议”的作用

应该借鉴美、法、日的行政信息公开诉讼“复议前置模式”, 在穷尽起诉人的行政救济后再允许其提起诉讼。这样既可促使行政机关充分履行上级对下级内部监督的义务, 也可促使行政机关依法行政、及时公开信息, 还可以减少司法机关的工作压力。

四、结语

中国政府正逐渐履行其“行政信息公开”的义务, 公民也在尽自己的努力参与到这个过程中来, 自发监督, 这也要求中国法律与司法机关给予其最充分的保障, 来解决其中的纠纷, 保护社会公众与当事人的合法利益。笔者以一个青年学生的视角对此问题展开了一定的探索, 并提出了自己的一些见解, 希望在不久的将来能看到统一的《信息公开法》。

参考文献

[1]章远志.行政诉讼法前沿问题研究[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 2008:136.

[2]向峥荣, 冷湘.政府信息公开行政案件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的实证调研.成都中院, 2015-03-3/2016-03-05.

[3]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课题组.政府信息公开行政诉讼案件疑难问题研究[M].行政法学研究, 2009 (4) .

上一篇:与众不同的我小学作文350字下一篇:2.0培训教师个人研修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