岗位状态概念

2024-09-0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岗位状态概念(精选3篇)

岗位状态概念 篇1

退休是指达到国家法定退休年龄、特殊工种、因病或者非因工负伤,离开岗位,享受社会保险待遇,按月领取退休费的人员,包括正常退休,病退,特殊工种退休,退职,是指职工因病或者非因工负伤,经过鉴定丧失劳动能力,但是年龄又不够病退条件,只能退出岗位,经过社保部门批准,按照退职办理,退职按月领取的不叫退休费,也不叫退职费,叫退职生活费。

退职定义

建立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前,保障待遇是40%工资,另给予公费医疗。1992年1月1日起建立社会养老统筹后,专指职工因病残完全丧失劳动能力,但在年龄、工龄或个人缴费年限方面又不具备退休条件的,经医院证明并经劳动鉴定委员会确认、劳动保障部门批准后退出生产或工作岗位进行安臵,并按国家有关规定给予一定的退职生活费,进行休养。

退休定义,是指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劳动者因年老或因工、因病致残,完全丧失劳动能力(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而退出工作岗位。2011年1月起,我国对个人提前退休取得的一次性补贴收入,按照“工资、薪金所得”项目征收个人所得税。政府有关方面不断释放出延龄退休的政策意向,民意调查显示,过半受访者反对延长退休年龄,多数主张按规定年龄退休。

退休制达到法定年龄,一般男60周岁,女55周岁,特殊情况下男55周岁,女50周岁.退职,这是国有企业才有的说法,一般来说,单位让职工回家,但支付一定生活费,至退休为止.离职与辞职的区别:

一、离职

离职,指的是离开现有的职位。公私机关的工作人员因退休、辞职、停职、免职、死亡等原因,脱离其所担任的职位。

离职就是离开现有的职位。公私机关的工作人员因退休、辞职、停职、免职、死亡等原因,脱离其所担任的职位。与离岗有共同之处:离岗是指在国家机关、事业单位担任一定领导职务的人员(一般是单位的领导成员或中层干部),虽然未到法定退休、退职年龄,但又有组织、人事部门统一办理离职手续,提前离开工作岗位的现象。离岗人员的政治待遇和经济待遇一律不变,仍与原单位保持工作关系,但不占单位的干部职数和编制人数。员工离职分为两种:

1、员工主动离职,即员工单方面向企业提出离职申请;

2、企业因为员工不胜任岗位、试用不合格或严重违反公司规章制度,由企业方提出终止双方劳动关系。个人角度

1、个人原因

2、不适应公司文化

3、薪酬待遇低

4、缺少发展空间

5、与上/下级关系不和

6、其他:诸如离家的距离、结婚、家人生病等等。

二、辞职

辞职即辞去职务,指的是劳动者向用人单位提出解除劳动合同或劳动关系的行为。辞职一般有两种情形,一是依法立即解除劳动关系。如用人单位对职工有暴力或威胁行为强迫其劳动、不按合同约定支付工资等,职工可以随时向用人单位提出解除劳动合同的要求;二是根据职工自己的选择,提前30日以书面形式通知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关系。辞职含义可以分为两种:

1、辞去所担任的职务向上级提出了辞职要求

2、辞去所担任的职务,解除劳动合同或劳动关系中高端求职者辞职,都会选择通过一览职通车作为最有效的跳槽渠道。

辞职是指职工根据劳动法规或劳动合同的规定,提出辞去工作从而解除劳动关系。辞职一般有两种情形,一是依法立即解除劳动关系。如用人单位对职工有暴力或威胁行为强迫其劳动、不按合同约定支付工资等,职工可以随时向用人单位提出解除劳动合同的要求;二是根据职工自己的选择,提前30日以书面形式通知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关系。辞职是指由国家权力机关依法选出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向国家权力机关提出辞去当选职务的行为。地方组织法第二十七条规定:县级以上的地方各级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和人民政府领导人员,人民法院院长,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可以向人民代表大会提出辞职,由大会决定是否接受辞职;大会闭会期间,可以向本级人大常委会提出辞职,由常委会决定是否接受辞职。常委会决定接受辞职后,报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备案。人民检察院检察长的辞职,须报经上一级人民检察院检察长提请该级人大常委会批准。

乡、民族乡、镇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副主席,乡长、副乡长、镇长、副镇长,可以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提出辞职,由大会决定是否接受辞职。

辞职是劳动者向用人单位提出解除劳动合同或劳动关系的行为。《劳动法》第31条《劳动合同法》第37条规定了劳动者可以提前30天通知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如果没有双方约定的超过30天的提前通知期的规定,则在劳动者通知30天后,劳动者和用人单位的劳动关系或劳动合同解除 离休和退休的区别是什么?

离休是中国针对已退出工作岗位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参加革命的老同志设立的一种较优越的社会保障措施,也是涉及干部政策的一项制度。目前世界仅有中国有离休。

具体地说,离休就是对建国前参加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革命战争、脱产享受供给制待遇的和从事地下革命工作的老干部,达到离职休养年龄的,实行离职休养的制度。

所谓“离休”就是人退下来后,依然享受和原职位相同的所有工资福利待遇,就和上班一样。离休范围包括:1949年9月30日前参加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军队干部;在解放区参加革命工作并脱产享受供给制待遇的干部;在敌占区从事党的地下革命工作的干部;1948年底以前享受当地人民政府制定的薪金制待遇的干部;1949年9月21日前参加民主党派,以后—直拥护共产党、坚持革命的干部。

退休(retire),是指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劳动者因年老或因工、因病致残,完全丧失劳动能力(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而退出工作岗位。2011年1月起,我国对个人提前退休取得的一次性补贴收入,按照“工资、薪金所得”项目征收个人所得税。政府有关方面不断释放出延龄退休的政策意向,民意调查显示,过半受访者反对延长退休年龄,多数主张按规定年龄退休。

退休年龄

根据1978年6月国务院颁发的《关于工人退休、退职的暂行办法》和《关于安臵老弱病残干部的暂行办法》(国发[1978]104号)规定,下列几种情况可以办理退休:

(1)男性干部、工人年满60周岁,女干部年满55周岁,女工人年满50周岁,连续工龄或工作年限满10年。

(2)从事井下、高空、高温、繁重体力劳动和其他有害健康工种的职工,男年满55周岁,女年满45周岁,连续的工龄或工作年限满10年。

(3)男年满50周岁,女年满45周岁,连续工龄或工作年限满10年的,经医院证明,并经劳动鉴定委员会确认,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的职工。

岗位状态概念 篇2

所谓理想状态是自然科学里表示理论上可以达到而实际上因为种种原因不能达到的状态。在自然科学的研究中, 理想状态经常被运用于阐述定律, 推理和证明计算公式。例如牛顿第一定律, 它是一个理想状态, 牛顿第一定律认为“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 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除非作用在它上面的力迫使它改变这种运动状态”, 但实际上因为现实中存在摩擦, 它无法真正做出来。理想状态达到的理想效果是不能用实际的实验或操作证明的。它只能用理论或近似实验证明。为了纠正理想状态得到的公式应用于现实时发生的偏差, 实践中必须运用各种经验公式、经验系数才能使得理论上正确的公式在被修正后运用于具体现实情况也正确。

理想状态原理最重要的方法论意义就是将复杂问题简单化, 这种方法有利于问题的解决。理想状态原理反对过分纠缠于枝节、意图实现完美的理论研究方法, 因为过分关注细节会造成主干理论不正确的假象, 甚至因小失大, 无法深入对问题本质的认识。笔者在学习法学的过程中发现, 法学中并未借鉴理想状态原理来解决法学中的一些理论问题, 未能对一些复杂问题进行脉络清晰地梳理, 这点颇为遗憾。

譬如, 在研究证据概念的过程中, 笔者发现:对于证据的概念和证据的属性问题学界存在很大的理论争议。对于证据概念的学说, 法学界出现了多种观点, 有的将证据定义为“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事实”, 有的将证据视为“证明案件事实的根据”, 有的把证据界定为“证明案件事实的材料”, 还有些学者持一种折中的观点, 将证据看作“证据内容和证据形式的统一”。而对于证据的属性的学说, 则包括“两性说”、“三性说”、“修正的三性说”、“四性说”、“五性说”等多种学说。笔者认真分析了上述各种学说后发现, 一些理论、学说的提出是为了提高主流学说的科学性, 这些学说笔者将其统称为“修正的学说”。通过对一些“修正的学说”的研究, 笔者发现:这些理论其实是发现主流理论在运用于实践中存在这样或者那样的理论缺陷而对个别问题的修正, 有些理论表面看来是对主流理论的全盘否定其实质仍然是为了使证据概念或属性问题在指定的象限内自洽。不可否认, 这些努力和尝试对于证据科学的精细化大有裨益, 然而不足的是, 这种枝节式的精准化不利于证据理论主干体系的建构。如果我们能将自然科学研究常用的理想状态理论运用到法学研究中, 法学研究或许能出现另外一番喜人景象。以下, 笔者试着将理想状态理论借鉴到证据基础理论的研究中, 希图为法学研究的创新做出一点点有益探索。

二、证据的理想状态

在证据理论的研究中会遇到证据、证据材料和定案的根据等证据法学的基本概念, 对于这些概念学界存在很大的争议。学者们在理论研究和实践中很少对这些语词进行细致的区分、细化, 这不能不说是前述证据概念和属性争议产生的重要原因。为了将证据理论问题体系化, 我们可以尝试构建一个理论主干, 然后在主干上添加枝节, 最后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而建立这个理论主干应当建立在理想状态理论之下, 即尽可能地想象出一种理想化的自在状态, 同时这个理论状态下的基本概念还应当具有本源性的特点, 使得与之相关的绝大部分概念如果不是全部的话得到合理的解释和阐述, 使得理论上能够自洽、具有可周延性。可以这样理解, 理想状态下的证据是最完美状态下的证据, 我们通常话语中的证据、非法证据、伪证等等均是缺乏理想状态下证据基本属性的现实中的“证据”。

在证据法基础理论中, 证据材料、定案的根据均为与证明活动密切关联的概念, 而证明活动包括举证、质证和认证等包含主体认识性的活动, 这就使得原本只属于客观存在领域的证据材料不得不与裁判者的意识活动相联系。而根据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理, 意识能够反映存在, 但人类的认识会有局限性, 我们的认识未必能完全正确。为此, 我们应尽可能为证据、证据材料和定案的根据划定适当的适用范围, 应尽可能地将存在和意识领域的概念合理区分开来, 即合理区分客观存在的证据与必须与主观相结合的证据材料、定案的根据等概念, 这样才能把与证据概念相关的复杂问题简单化。陈瑞华也认为, “任何科学的理论都有其固有的适用范围, 并在此范围内具有合理性, 而一旦超越固有的范围, 被强行套用到一些本不属于自己调整领域的对象上面, 就会出现各种不合理甚至不科学的结果。”

基于上述认知, 笔者认为证据可以定义为能够证明案件情况的事实, 证据的根本属性是客观性和相关性, 这是证据构成的基本要素, 是证据区别于其它非证据事物的关键, 是判断某事物是否为证据的标准。这样定义的益处包括:一是将证据限定在客观存在的范围内, 无论是否经过举证、质证和认证等认识参与过程都不改变其属于存在的属性, 防止将证据和证明活动纠缠在一起, 无法理出解决问题的思路, 避免解决问题时主次不分;二是强调了证据的相关性, 证据必须能够证明案件情况, 与案件无关的事实不是证据。

然而, 证据除了追求实质正义而需具备认知功能外, 还应当兼顾形式正义兼具程序价值。正是基于这点考虑, 合法性虽然不属于证据的根本属性, 但应当被考虑作为证据的理想状态的特征之一。这里的合法性也应当包括证据表现形式的合法性和证据收集过程的合法性。于是, 可以认为, 同时具备客观性、相关性和合法性是证据的理想状态的基本特征, 法官据以定案的应该理想状态的证据。

摘要:将自然科学研究中的理想状态原理借鉴于法学研究将有利于将一些复杂的法学理论问题简单化。本文运用理想状态原理对证据概念问题进行研究, 将证据可以定义为能够证明案件情况的事实, 证据的根本属性是实质正义应当具备的客观性和相关性, 同时兼顾形式正义的程序价值, 将具备客观性、相关性和合法性的证据称为理想状态的证据。

关键词:证据,概念和属性,理想状态的证据

参考文献

[1]陈瑞华.证据的概念与法定种类[J].法律适用, 2012 (01) :24.

[2]陈瑞华.从认识论走向价值论—证据法理论基础的反思与重构[J].法学, 2001 (01) :22.

[3]宋世杰.论诉讼证据概念的科学表述及特征[J].政治与法律, 2005 (03) :131.

[4]申君贵, 谭曙平.诉讼证据概念与特征新论[J].湘潭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2 (02) :56.

岗位状态概念 篇3

关键词:运动心理学;情绪调节;体育教学;身体自我概念

中图分类号:G804.8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7116(2009)09-0078-05

The experimental study of the effects on the physical self-perceptions and

state anxiety among female highschool students after

emotional modulation physical education treatment

YIN Jian-chun,BAI Jian-qing

(Depa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Huaiyin Normal University,Huaian 223001,China)

Abstract: To explore the effects of participation in a physical education programme based on the basic theory of emotional modulation on state anxiety and physical self-concept of female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40 female junior middle school students volunteered to participate in this study and were randomly assigned to experimental(n=20) or control(n=20). The experimental group participated in a physical education programme based on the basic theory of emotional modulation three times per week for ten weeks .During this period, the control group did not participate in any regular physical activity programme. The State-Trait Anxiety Scale(STAI) and Physical Self-Description Questionnaire (PSDQ) were administered to participants before, in the middle, and after the ten week treatment. Participants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improved more in physical activity, coordination, sport competence and flexibility subscales of physical self-concept than the control group. In addition,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reduction in trait anxiety scores of participants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in comparison to the control group. A ten-week physical education programme based on emotional modulation was effective in reducing state anxiety and strengthening the physical self-perceptions of female junior school students.

Key words: exercise psychology;emotional modulation;physical education teaching;physical concept

2000年12月教育部颁发的《体育与健康教学大纲》,无论是从体育教学理念、目标还是教学领域,均十分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体育与健康课的重要组成部分[1]。随着传统体育教学模式弊端不断暴露,建立符合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体育教学模式已成为体育教育工作者们不断探求的新方向。以此为契机,新型体育教学模式便逐步发展起来并形成“百花齐放”的局面,其比较成熟的形式有:快乐体育模式、发现式模式、小群体模式、合作模式等,这些模式的发展为教学实践提供了选择应用的广阔空间,极大地推动了学校体育教学改革。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后认为,已有的体育教学模式存在以下不足:教学模式基本上还是简单的理论介绍,缺乏纳入课程的实验研究;已有的体育教学模式的研究中,富于建设性的体育教学情绪调节方法仍然只是“星星之火”;已有的教学模式中鲜见针对初中生的身体自我概念及状态焦虑的研究。基于以上考虑,本研究采用实验的方法,以情绪调节模式的体育教学为干预策略,探讨其对初中女生身体自我概念及状态焦虑的影响,旨在探讨这种新型的体育教学模式对初中女生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

1实验对象与方法

1.1实验对象及分组

以淮安市清河中学初中三年级女生为实验对象,为了符合实验要求在选取实验对象前对其进行结构性访谈,选取出自愿参与本实验、先前无运动经历并习惯于久坐行为的健康女生40人,并随机分为实验组20人(平均年龄(13.35±0.88)岁;平均身高(157.76±4.86) cm;平均体重(46.45±5.93) kg和对照组20人平均年龄(13.20±1.67)岁;平均身高(156.47±4.30) cm;平均体重(45.54±9.43) kg。

1.2实验工具

1)身体自我描述问卷(Physical Self-Description Questionnaire,PSDQ)。由澳大利亚Marsh教授1994年编制,该问卷分为:身体健康、身体力量、身体灵活、整体身体、身体自尊、身体耐力、身体外表、运动能力、身体肥胖、身体协调、身体活动11个维度,共70道题目,由国内学者杨剑引进,并进行了国内适应性和效度检验,各维度内部一致性在0.61~0.81;重测信度在0.54~0.80,符合研究要求,该量表适合测量12岁以上的成人,并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2]。

2)状态焦虑量表(State-Trait Anxiety Inventory,STAI)。采用Spielberger等人编制的状态-特质焦虑问卷(STAI)。第1~20项为状态焦虑量表(S-AI),用于评定即刻的或最近某一特定时间或情境的恐惧、紧张、忧虑和神经质的体验或感受。按l~4级评分。分为负性情绪和正性情绪2种问题,凡正性情绪项目均为反序计分。计算S-AI的累加分,最小值20分,最大值80分,反映状态焦虑的程度,1995年李文利等[3]使用该量表修订了中国学生常模。

1.3实验设计

1)培训教师。教学的实施者是影响教学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在实施“情绪调节体育教学模式前”首先要对教学实施教师进行辅导和培训,初步实践和总结经验,结合教学内容进行备课。

2)实施教学干预。实验组:实施“情绪调节模式”的体育教学,每次课堂教学分3个阶段:第1阶段是“诱奇引趣”阶段,该阶段充分利用创新的民间传统游戏(如双人拔河、左肢花样跳绳、弓箭步手脚石头剪刀布、欢跳橡皮筋、双人对踢毽子、三五龙头抓凤尾、客串橄榄球赛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动机(大约20 min)。第2阶段是“调乐调焦”,主体探究阶段,有效运用心理诱导及调节,如语言诱导(启发、设问、提问、鼓励、表扬等肯定性评价);动作暗示(表情、手势、眼神、语气、声调、组织及参与学习等);教具刺激(幻灯、录音机、教学挂图、多媒体课件等);心理调节(呼吸调节法、表情调节法、注意调节法、按摩调节法、活动调节法);变换课堂互动教学形式等(调整运动负荷及重新组合练习方式),以调控学生的积极情绪及适宜的焦虑水平,教师寓教于乐,学生主体参与学习(大约30 min)。第3阶段是师生互评,分享成功阶段,将他评与自评结合,既关心学生运动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又重视学生的心理感受和体验,尤其关注评价学生的情意表现和合作精神,使学生保持学习的积极情感(大约耗时10 min)。每次课总时间约为60 min,每周3次(分别为周一、三、五),为期10周。上课时间:下午4:30,上课地点:清河中学体育馆。实验组心率控制采用遥测心率仪调控,课中平均心率为130~150 次/min,最大心率≤180 次/min。教学内容选择的依据主要是考虑3个方面:一是紧紧围绕新课标水平的学习目标及本实验学校基于实际制定的年度教学计划适当选择教学内容;二是根据前人的研究结果进行归纳,选择有利于促进青少年学生身体自我概念、情绪调节、心理健康的主要运动项目。在此期间,研究者每次都听实验教师的课,课后与教师进行讨论与点评,以便改进下一阶段的教学。

对照组:在实验前,教师宣传告知其不允许参加任何和身体活动有关的体育训练,实验过程中,对照组学生由经过培训的老师组织安排进行体育知识、体育文化的讲座,并观看各种体育录像片,讲座和观看录像的时间与实验组一致。

3)指标测试。在实验前1 d、实验中(实验后第4周的周六)、实验后(实验后第10周周六)采用“身体自我描述问卷”和“状态焦虑量表”在同一时间对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进行施测,用以检验整个实验过程中学生身体自我概念和状态焦虑的变化。

4)数据处理。原始数据输入计算机,用SPSS11.0软件分析处理,对状态焦虑的测量采用重复测量的2×3(组别×时间)一元方差分析;对身体自我概念的测量采用2×3(组别×时间)多元方差分析,统计结果以P≤0.05为显著性标准,P≤0.01为非常显著性标准。

2结果与分析

2.1情绪调节体育教学对初中女生状态焦虑的影响

实验组和对照组女生实验前状态焦虑得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时间主效应对状态焦虑有显著影响(P<0.05),情绪调节体育教学主效应对此无显著性影响(P>0.05),但时间和情绪调节体育教学的交互作用显示出实验组状态焦虑得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说明实施情绪调节体育教学能有效降低初中女生状态焦虑。

2.2情绪调节体育教学对初中女生自我概念的影响

表1显示:情绪调节体育教学组身体自我概念得分在实验前和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情绪调节体育教学因素对身体自我概念各分量表有显著影响(P<0.05);时间因素对各分量表差异也具有显著性(P<0.05),情绪调节体育教学因素和时间因素的交互作用对各分量表的交互作用差异也具有显著性(P<0.05)。

情绪调节体育教学主效应对该量表中的“身体活动”(P<0.01),“身体协调性”(P<0.01)影响非常显著。这两项得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而在身体外表、身体肥胖、身体耐力、身体灵活性、身体健康、运动能力、身体力量、整体身体、身体自尊方面的得分和差异无显著性。除此而外,时间主效应对该量表中的“身体活动”(P<0.01),身体外表(P<0.05)有显著影响,但对身体肥胖、身体协调、身体耐力、身体灵活、运动能力、身体力量、整体身体、身体自尊影响不显著(P>0.05)。方差分析同时也显示出两因素的交互作用,和对照组相比,情绪调节体育教学因素和时间因素的交互作用对身体活动(P<0.01)、身体协调性(P<0.01)、身体灵活(P<0.01)以及运动能力(P<0.01)均有非常显著影响。对其他得分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

3讨论

依据体育教学模式和体育心理学的相关理论,结合以往研究者对情绪调节教学模式的实验实施的可行性与有效性,构建“情绪调节体育教学模式”结构包含以下几个方面:(1)含义。教师在一定的体育教学目标指导下,通过管理和调节学生的情绪,引导和发挥课堂中学生的主要情绪(好奇、兴趣、愉快、焦虑)对教学活动的积极作用,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最佳情绪,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情感性教学模式。(2)指导思想。强调培养学生的运动参与意识及积极的情感,通过诱发和调节学生的学习情绪,形成最佳的课堂心理气氛,使学生乐学、好学,培养身心和谐发展的高素质人才。(3)教学目标。通过恰当的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让学生体验积极情绪,使学生“会学、乐学、盼学”,从而不断改进学生的情绪及合作精神,塑造健全的人格。(4)实现条件。优化师生关系、优化教学情境、优化教学方法、优化评价方法。(5)操作程序。通过一定手段,选择适宜的运动项目,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创设梯度目标,通过学生自主或合作学习,满足学习欲望,产生积极情感体验,而后师生互评,分享成功。(6)教学评价。方法(观察记录、问答、问卷、相互评价)、内容(学习态度、情意表现与合作精神)。本研究正是基于以上要求而展开。有研究指出,年龄和性别对身体锻炼与自我概念有调节功能,青少年的身体吸引力可以用性别、年龄、锻炼程度进行预测[4]。本研究选取青春发育期的女性作为研究对象具有较好研究效度。

从研究结果来看,“情绪调节体育教学模式”能有效降低初中女生的状态焦虑水平(见表1)。该结果基本符合本研究假设,根据Cross的观点,情绪调节可分为原因调节和反应调节两类,原因调节是指对引起情绪的原因的加工和调整,如情景的选择、情景的修正、注意的分配等。而体育练习方式只是一种反应调节,它不能控制不良情绪的发生,必须和其他的情绪调节方式共同发挥作用。许多研究表明,相同的运动处方,如情境不同,对情绪调节的作用就不同,因此,这就强调了运动情境的重要作用。所以,本研究着力激发初中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动力因素,如对自我能力的感知、体育信念、态度的建立和创造能力的发挥等,通过创新的民间传统游戏、积极的心理诱导及调节变换课堂互动教学形式等多种途径,创设良好的体育课堂教学情境,才能适度降低学生的消极情绪和提高学生的积极情绪。Berege等[5]认为,情绪积极变化取决于体育练习的参加者、练习形式和练习条件3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并通过对以上3个因素之间的整合,制定出能获得最大化情绪效益方法模型,认为经常参加中等强度、持续时间至少20~30 min、每周至少3次快乐性体育活动,将获得最大的情绪效益。本实验正是以此为特点科学地进行教学。

但从身体自我概念的研究结果来看只有4个分量表得分得到改善,该结果只是部分支持本研究假设,即情绪调节体育教学能全面提高身体自我概念水平。从结果来看,情绪调节体育教学组在身体活动、运动能力、身体协调和身体灵活4项得分显著提高,尤其是身体活动水平得分最为显著,这可能是因为本研究的研究对象均为无运动经历并有久坐习惯的初中女生。而身体协调和身体灵活方面的得分的提高,究其原因可能是因为本体育教学模式中采用的身体活动方式多为充分利用创新的民间传统游戏(如双人拔河、左肢花样跳绳、弓箭步手脚石头剪刀布、欢跳橡皮筋、双人对踢毽子、三五龙头抓凤尾、客串橄榄球赛等),这些活动形式需要较高的身体灵活性和协调性,学生通过参与这种创新型的民间游戏可以增加对身体各部分肌肉灵活性和协调性的锻炼机会。除此而外,运动能力的得分也显著增加,可能源于本研究中的每一节课都有一定的运动负荷和运动量,课中的平均心率保持在130~150 次/min,这一运动负荷是运动能力得以提高的重要因素[6]。

本研究结果中身体力量、身体外表、身体肥胖、身体耐力、整体身体、身体健康和身体自尊的分量表得分未发现得到显著改善,和对照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该结果和前人的研究有一定差异。王小云[7]通过8周的有氧锻炼,高中女生在身体自我概念中的“整体身体”、“身体自尊”、“身体外表”和“力量”方面都有所改善,身体自我描述良好,生活满意度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钟伯光等[8]采用身体描述问卷对56名大学生进行为期6周的体育锻炼,每周2次,每次40 min,结果显示女性组在协调性分量表上的得分较参加锻炼之前显著提高;在身体活动、运动能力、整体身体自我概念、外貌、力量、耐力/体能、整体自尊7个分量表上的得分较锻炼前有非常显著性的提高;而在健康、身体肥胖、柔韧性3个分量表上锻炼前后的测试结果之间差异不显著。产生这些研究结果不一致的原因,可能的解释无外乎采用的运动方式的不同,方法学的差异以及试验程序差异等。研究者们多采用有氧锻炼的运动方式,如慢跑,游泳,健身操等锻炼方式,而采用本研究中民间游戏的运动方式的研究不多。另一个原因是采用的运动强度不同,根据Berege的研究观点,运动强度是能否产生身体心理效益的重要因素,不同研究中的运动强度显然有着一定的差异。另外运动持续的时间也是造成研究结果不一致的重要原因,本研究中体育教学干预时间用了10周,前人的研究中的干预时间从4周到半年不等。Rostad和Long[9]研究认为,为获得较好的心理效益,运动持续的时间应长于8周。当然本研究同样可能存在一些方法学缺陷,如未考虑学生的期望效应,未设立安慰剂组等,有待在以后的研究中继续深入探讨。

参考文献:

[1] 吴履平. 20世纪中国中小学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汇编:体育卷[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 杨剑. 身体自我描述问卷(PSDQ)的介绍与修订[J]. 山东体育科技,2002,24(1):83-86.

[3] 李文利,钱铭怡. 状态特质焦虑量表中国大学生常模修订[J].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5,31(1):108-115.

[4] 邱达明,殷晓旺. 年龄和性别对身体锻炼与自我观念关系的调节功能[J]. 体育学刊,2009,16(1):35-38.

[5] Berger B G. Exercise and mood:a selective review and synthesis of research employing the profile of mood states[J]. J Appl Sport Psychology,2000(12):69-92.

[6] Marsh H W,Richards G E,Johnson S,et al. Physical self-description questionnaire:psychometric properties and multi trait-multimethod analysis of relations to existing instruments[J]. Journal of Sport and Exercise Psychology,1994(16):270-30.

[7] 王小云,于建宏. 8周有氧锻炼对高中女生身体自我和生活满意度的影响[C]//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优秀论文集. 南京: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

[8] 钟伯光,姒刚彦,刘皓. 体育锻炼对香港大学生身体自我概念的影响[J].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6,40(1):44-48.

[9] Rostad F G,Long B C. Exercise as a coping strategy for stres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port Psychology,1996(27):197-222.

上一篇:惠民利民政策下一篇:PEP人教版小学英语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A部分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