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镜清洗消毒机消毒效果检验技术规范(试行)(精选6篇)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卫生部卫生监督中心,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各有关单位:
为完善《消毒技术规范》,科学、准确地评价内镜清洗消毒机的消毒效果,我部组织编写了《内镜清洗消毒机消毒效果检验技术规范(试行)》(以下简称规范),现印发给你们,自发布之日起实施。
该《规范》适用于消毒产品的卫生许可工作,由卫生部负责解释。
二00三年十一月二十二日
内镜清洗消毒机消毒效果检验技术规范(试行)
1.目的:为科学、准确地评价内镜清洗消毒机的消毒效果,补充《消毒技术规范》的内容,特制定本规范。
2.适用范围:本规范适用于软式内镜(包括胃镜、肠镜、支气管镜)清洗消毒机的消毒效果评价。
3.检验项目:
(1)杀微生物因子强度的测定(含变化曲线)。但已获得卫生部消毒药剂卫生许可批件的,不再重复此项检验;
(2)电器性能与安全性的测定;
(3)寿命试验;
(4)所用消毒剂对金属腐蚀性试验(获得卫生部消毒药剂卫生许可批件时已做此项试验的,不再重复检验);
(5)工作环境空气中相应有害杀微生物因子(臭氧、环氧乙烷)的测定;
(6)模拟现场试验(按本规范模拟现场试验方法进行)。
多次重复使用的外加消毒剂,应取得卫生部消毒药剂卫生许可批件,其适用范围应可用于医疗器械高水平消毒,并按使用说明书中提供的消毒剂连续使用的次数和时间检测有效成分含量,下降率不得超过10%。
4.内镜清洗消毒机模拟现场试验4.1试验器材(1)枯草杆菌黑色变种(ATCC 9372)芽孢,其悬液的制备按《消毒技术规范》(2002年版)2.1.1.2.3(2)进行;
(2)胰蛋白胨大豆肉汤培养基(TSB);
(3)中和剂(按《消毒技术规范》2002年版鉴定合格);
(4)胰蛋白胨大豆琼脂培养基(TSA);
(5)稀释液(0.1%蛋白胨生理盐水);
(6)模拟内镜体:聚四氟乙烯管(外径10-12 mm,内径6 mm,长度1000 mm)压力蒸汽灭菌后备用;
(7)载体:聚四氟乙烯管(外径6 mm,内径4 mm,长度2-4cm)经脱脂处理,压力蒸汽灭菌后备用。
4.2试验方法取0.02 ml芽孢悬液(1×108cfu/ml~5×108cfu/ml)滴染于聚四氟乙烯管载体内壁,涂抹均匀,置 37℃ 培养箱中至干燥,制成染菌载体备用。
试验时,先将模拟内镜体在50 mm、500 mm和 950 mm处剪开,取染菌载体分别连接在50 mm、500 mm、和 950 mm处,将模拟内镜体装放于清洗消毒机内规定的位置,按使用说明书规定的消毒程序进行处理。
消毒处理完毕后,用灭菌镊子将染菌载体取出,分别置于含有 10 ml 中和剂溶液的试管内,敲打 200 次,分别吸取洗脱液 1.0 ml接种平皿,每份样本接种两个平皿。
阳性对照组,取2个染菌载体,放置室温环境中,不作消毒处理,待试验组处理至最长作用时间,将染菌载体置于含有 10 ml 中和剂溶液的试管中,敲打 200 次,用稀释液做10 倍系列稀释,选适宜稀释度的悬液,分别吸取1.0 ml接种平皿,每份样本接种两个平皿。同时分别吸取试验用中和剂和稀释液各1.0 ml接种平皿,每份样本接种两个平皿,作为阴性对照组。
各组接种平皿后,倾注15-20ml TSA,待凝固后,置 37℃ 培养箱内,培养 72 h,计数菌落数,计算消除对数值。
试验重复3次。
近年来, 随着消化内镜诊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 消化内镜检查已成为消化系统疾病诊断和治疗必不可少的手段, 内镜检查和治疗的直观性、可靠性、微创性, 使得消化内镜病人不断增加, 消化内镜也从最初的诊断工具演变成了重要的治疗工具, 但由于消化内镜的材料特殊, 结构复杂, 不适宜高温消毒, 同时也由于其使用频率高, 往往由于清洗消毒不彻底而引发的医院交叉感染和医源性传播也成为不可忽视的问题[1]。因此, 在内镜的检查治疗过程中应高度重视内镜的清洗消毒工作, 预防和杜绝由消化内镜清洗消毒不彻底而造成的医源性感染是当前各级医疗机构急需解决的问题。为了杜绝内镜消毒不合格现象, 预防由内镜造成的医院感染, 不少内镜清洗消毒设备生产厂家按《内镜清洗消毒技术操作规范 (2004年版) 》要求设计了种类繁多的一体化内镜清洗消毒设备。我院于2009年3月对内镜清洗消毒进行了全面有效的改进, 购置了“老肯”内镜清洗消毒工作站 (胃肠镜各一套) 及洲际资源牌氧化还原电位水生成器1套, 建立健全并落实有关内镜清洗消毒的各项规章制度, 切实保证消毒质量, 取得了明显效果。现总结如下。
1 资料
1.1 仪器与设备
一体化内镜清洗消毒工作站, 包括水洗槽、酶洗槽、清洗槽、消毒槽、末洗槽、干燥台, 每槽均配备了具有定时功能的自动注水、注气系统 (酶洗槽、消毒槽为循环系统) 、水气自动切换装置、高压水枪、高压气枪, 另备长刷若干、纱布、多酶洗液、酸化水生成设备。
1.2 方法
所有内镜均按床旁清洗—水洗—酶洗—清洗—消毒—末洗—干燥程序进行。
1.2.1 床旁清洗
内镜使用后立即用含酶清洁液纱布擦去外表面污物, 并反复送气送水至少10 s, 然后取下内镜并装好防水帽置合适容器中送清洗消毒室。
1.2.2 水洗
将内镜置水洗槽中, 严格按《内镜清洗消毒技术操作规范 (2004年版) 》要求, 在流动水下彻底冲洗, 用纱布反复擦洗镜身, 卸下吸引按钮、送气送水阀, 同时将操作部清洗干净。用清洁刷刷洗活检孔道和导光软管及吸引管道, 必须两头见刷, 并洗净刷头污物, 安装全管道灌流器, 注液、吸引各15 s, 水洗完毕后擦干镜身, 防止稀释多酶洗液。各类按钮等附件用完后及时置于第一槽中, 随内镜逐槽进行清洗消毒, 活检钳钳瓣内血液及黏液用小刷刷净, 擦干后置于超声清洗机中振荡处理, 最后送高压灭菌, 清洗纱布一次性使用, 清洗刷一用一消毒。
1.2.3 酶洗
多酶洗液温度、浓度严格按产品说明配制, 启动自动注液器3 min, 镜身全部浸泡, 用纱布擦拭操作部, 附件需在超声清洗机内清洗5 min~10 min, 然后充分清洗, 多酶洗液应每清洗一条内镜更换1次。多酶洗液是一种含有蛋白水解酶的多种生物酶清洗剂, 能迅速有效分解内镜表面和管腔中难以清洗的有机物, 且含酶洗液为中性复合类制剂, 对器械无腐蚀老化作用, 清洁后器械清洁光亮, 达到清洁彻底的目的[2]。
1.2.4 清洗
用纱布反复擦洗镜身, 去除内镜外表面的多酶洗液, 启动注液器15 s, 吸引15 s, 用气枪吹干各孔道, 用纱布擦干镜身。
1.2.5 浸泡消毒
把内镜放入酸化水槽中, 启动自动注液器5 min。酸化水抗菌谱广, 杀菌力强, 可通过多种作用抑制、破坏细菌生长所必需的酶而使细菌死亡。另外, 酸化水为非化学制剂, 其原料为自来水和氯化钠, 使用后又还原成水, 无残毒存留, 对内镜及附件无损害, 用于各种器械浸泡、术前洗手、创伤和感染清创, 器官冲洗和食品加工前的消毒灭菌[3]。因此, 酸化水用于内镜的消毒高效、速效、安全、方便。
1.2.6 末洗
更换手套, 在流动水下清洗内镜外表面, 启动自动注液器30 s, 吸引15 s, 用气枪吹干各孔道, 用纱布擦干镜身。
1.2.7 干燥
将内镜置于干燥台上, 用气枪再次吹干各孔道, 用纱布擦干多余的水分, 卸下全管道灌流器, 安装诊疗所用附件, 置合适容器中送诊疗室。
1.2.8 其他
每日工作前对当日拟使用的内镜进行消毒, 干燥后方可使用。做好每条内镜的清洗消毒登记工作, 包括内镜的编号、清洗时间、消毒时间及清洗人员的签名。当日工作结束后, 使用后的内镜清洗、消毒、干燥后, 挂于专用储镜柜内保存, 储镜柜每周紫外线消毒30 min并记录, 做好储镜柜的干燥防霉工作。从事内镜清洗消毒的工作人员必须经过岗前培训, 内镜工作人员应提高自我防护意识, 操作前必须穿防护服、戴橡胶手套、配护目镜及面罩, 以防患于未然。
2 结果
消毒后的内镜每季度进行生物学监测并做好监测记录, 合格标准为每件胃肠镜细菌总数<20 cfu, 未检出致病菌;灭菌后的附件每月进行生物学监测并做好监测记录, 高压灭菌后的活检钳、注射针等治疗用物无菌生长, 均监测合格。
3 讨论
一体化内镜清洗消毒工作站简化了内镜清洗消毒的操作步骤, 严格按照《内镜清洗消毒技术操作规范 (2004年版) 》要求对内镜清洗消毒工作的流程进行整体安排与布局, 配置了由电脑控时的自动注水注气吸引系统、水气自动切换装置、全管道灌流器, 能同时完成注气注水管道及活检吸引管道冲洗且冲洗量可以调控 (通过电脑控时系统) , 冲洗完毕自动注气干燥各管道, 清洗干燥一次完成。一体化内镜清洗消毒工作站的清洗消毒只需连接好全管道灌流器后, 将内镜放入相应的清洗消毒槽, 连接快速接头, 启动电脑控时开关即可, 明显简化了内镜清洗消毒的操作步骤, 在实际工作中具有易操控性及可执行性, 不易受具体操作人员的影响, 保证了清洗消毒的合格率。一体化内镜清洗消毒工作站有效提高了工作效率、减轻了工作强度。一体化内镜清洗消毒工作站采用电脑控时简化了清洗消毒程序, 使内镜的清洗消毒工作走上了科学化、规范化的轨道, 从而提高了内镜的使用率和消毒质量, 有效预防和控制了医院感染的发生, 预防了由内镜引发的交叉感染。
参考文献
[1]李冬英, 周会新, 石泽亚, 等.消化内镜清洗消毒新旧方法的比较[J].医学临床研究, 2005, 22 (12) :1739-1740.
[2]王烨芬.手术器械在消毒供应中心集中处理的流程探讨[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08, 8 (29) :7120.
二〇一四年二月
庐江县中医院是一所集医疗、预防、教研、康复、急救为一体的综合性中医医院,承担着全县130多万人口的医疗健康与保健服务,是国家二级甲等中医医院和安徽省示范中医医院。多次荣获省、市、县“先进集体”、“ 文明单位”等称号。我院去年的年业务量达9977万元,其中各种内镜就诊量是:腹腔镜146台次、宫腔镜15台次、膀胱镜4台次、关节腔镜2台次、纤维支气管镜10台次、喉镜15台次。
为加强我院内镜清洗消毒技术管理,规范内镜诊疗技术临床应用行为,根据卫生部《内镜清洗消毒技术操作规范》(2004年版)要求,在人员、设施设备、建筑面积等各个方面,近年在新门诊综合楼对内镜室进行了新的建设。根据我院内镜诊疗项目设置了相应的诊疗室,增加了内镜诊疗工作量相匹配的建筑面积,配备了与我院规模和接诊病人数相适应的内镜及附件,以保证所用器械在使用前均能达到相应的消毒、灭菌合格的要求,保障病人安全。
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是医院生存的生命线,我院领导一直高度重视内镜中心的建筑和发展,始终把内镜的消毒灭菌作为关键环节,投入了大量的建设资金,来规范清洗、消毒、灭菌等各项设备,保证了内镜工作高效、安全运行。主要做法如下:
一、建章立制,实现三级管理
医院将内镜中心纳入医院建设规划和医疗质量管理的重要内容。内镜中心在业务院长的领导下,由医务科直接管理、感染管理科作清洗、消毒、灭菌技术指导,实行层层控制、科学管理。后勤服务中心等部门在设备配置、维修、物资供应等方面予以有力保障。通过多部门密切配合、通力协作,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监控、维护、管理体系,确保了医院内镜中心良性运转。
建章立制是科学管理的基础。根据《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内镜清洗消毒技术操作规范》等国家法规和标准要求,医院制订了内镜
中心各项管理制度,如:内镜中心消毒隔离制度、安全防护制度、清洗、消毒、灭菌隔离制度、内镜医院感染管理制度等,按照精益管理的思想,进一步调整了建筑布局,优化了工作流程,制订并推行了标准操作规程,提高了工作效率。更是保证器械清洗、灭菌质量的重要举措。
二、建立梯队,保障人力需求
人是保证工作质量的最关键因素。医院高度重视内镜中心人员的配置,现有20名工作人员,按照目前我院内镜就诊工作量,达到了相应的标准。20名工作人员中,护士7人,医生13名,均具有执业资格。保证了各种内镜的使用安全。人员的培训方面均经过本专业的系统培训取得了《安徽省医院内镜清洗消毒与管理培训证书》和《医生》。每年接受相应继续教育和定期考核,在科室日常管理、质量控制、学科发展、业务拓展等方面,均具有一定的保障,医院将继续根据业务发展需要,进一步科学、合理地配置内镜中心各类人员。
三、设施完备,确保效果可靠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我院领导一直高度重视内镜中心的管理建设。近年来,在基础设施、设备购置、资金投入等方面规范了内镜中心建设,新建了内镜中心,确保其运转规范、安全、高效。根据《内镜清洗消毒技术操作规范》要求,新增设了候诊室、清洗消毒间、储镜室、办公室等,面积达到了130平方米,使建筑布局合理,人流、物流分开,洁污通道分开,标识清楚,整个工作区域符合国家规范要求。
医院为内镜中心配备了一整套机动化清洗消毒设备,8台水枪、8台气枪、超声清洗槽3,为保证工作质量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四、质控监测,抓好重点环节
内镜中心消毒灭菌是科室的重点环节,需要在各个环节上严把质量关,提高风险意识,加强监管措施,保证消毒灭菌物品。
内镜有质控护士、医生,每周对自己分管的事项进行检查,对存在的问题及时整改,感控科每月进行督查,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原因,提出解决的方法,后期进行跟踪检查,持续改进工作质量。对内镜及附件严格按照《内镜清洗消毒技术操作规范》操作规程进行各个环节的质量管理,实现了全程质量监管,使质量管理规范化、程序化。灭菌效果监测是内镜中心质量管理的重要环节。为了保证消毒灭菌达标,内镜中心实行科室内部自查、感染管理科抽查相结合的方式,开展消毒灭菌质量监控,具体项目包括:环境卫生学监测(空气、物表、手)、消毒灭菌效果监测(消化内镜每季度监测、灭菌内镜每月监测),消毒液浓度、生物监测,低温灭菌器物理、化学、生物监测,清洗质量监测等,保证器械消毒灭菌工作规范落到实处,使质量稳定可靠,消除隐患,让患者满意。
【中图分类号】r18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3-0781-02
内镜是一种深入人体腔内的仪器,如果内镜清洗消毒不彻底,将导致医院感染的发生。文献报道,内镜检查引起感染的感染率约为0.8%,通过内镜传播感染的可能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由于内镜使用频率高,如果没有对其进行彻底的清洗消毒,内镜管腔表面会形成生物被膜,影响消毒效果,有潜在发生传染性疾病医源性传播的可能[1],同时不当的消毒会导致管腔堵塞,内镜表面形成黄斑,影响医生操作;而且因其结构精细复杂,消毒不当会造成内镜损坏及加速老化。因此,做好内镜的清洗消毒是防止医院感染,保证内镜诊疗成功与安全的重要环节之一。以下是对内镜清洗消毒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与对策探讨。
1.问题分析
1.1 对内镜清洗消毒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重视度不够
内镜清洗消毒人员对内镜不彻底的清洗消毒所导致严重后果认识不清晰,清洗消毒观念不强,缺乏系统专业的理论知识与操作培训,大多依靠前辈老师的传、帮、带摸索操作,无统一的操作标准。内镜管理者更多地关注内镜的诊断与治疗效果,忽略内镜的清洗消毒工作。
1.2 未按要求使用多酶洗液或使用不规范
由于内镜结构复杂,管腔狭长,彻底清洗难度大,而使用多酶洗液能迅速彻底分解管腔内外附着的污染物,保证消毒效果[1],但多酶洗液价格昂贵,使用量大,为了节省成本,简化程序存在以下情况:在清洗过程中未使用多酶洗液;反复多次使用,配置方法不当,水温达不到要求,未使用量杯及标尺按规定比列稀释;浸泡时间不够。
1.3 消毒液浓度不达标,更换不及时,操作不规范,影响消毒效果
不按规定对消毒液浓度进行监测,延长使用时间;次洗后未彻底干燥内镜表面和内腔就放入消毒液中,导致水分带入消毒液被稀释;从消毒液内取出内镜时未更换手套,导致消毒液和已消毒的内镜被污染。
1.4 内镜供需矛盾突出
内镜数量与接诊病人数不匹配[2]。内镜价格昂贵,而接诊病人多少不定,出于成本和效益的考虑,很多医院内镜数量较少,尤其是病人多时供需矛盾更为突出,直接影响了内镜清洗消毒的时间与质量。
1.5 管理制度不健全,未按要求进行监测,或者监测出有问题未及时整改。
2.对策探讨
2.1 从事内镜操作技术的护理人员应相对固定,组织其进行系统的学习培训,重点是院感知识、各种清洗设备的使用、内镜的构造及使用拆卸,维护保养,熟练掌握清洗消毒的全过程;加强责任心教育,提高职业道德素养,严格按规范操作,保证清洗消毒的效果。内镜室的管理者应重视内镜清洗消毒,加强监督管理,落实规范制度,保证内镜检查的成功与安全。
2.2 严格执行《内镜清洗消毒技术操作规范》,多酶洗液一人一用一换,让内镜表面与管腔内和酶洗液充分接触,根据污染程度浸泡2~5分钟。多酶洗液能分解人体各种有机分泌物,可有效高速地分解蛋白质、脂肪及碳水化合物。配置时严格按使用说明掌握酶洗液的有效水温,使用量杯及标尺进行配置,保证酶洗液活性和浓度,达到彻底清洗的目的。
2.3 定期测试消毒液的浓度,严格掌握消毒灭菌时间。每日用测试纸监测消毒液浓度,使用频率高时,应在使用过程中增加监测次数,若浓度不达标,应立即更换消毒液,即使浓度达标也不能超过使用说明规定的最长时限,一般使用戊二醛溶液每次只可浸泡内镜20 人次,以确保使用中的戊二醛浓度?1.8%,若超过20人次就必须更换消毒液。由于戊二醛具有一定的挥发性,所以在使用中必须加盖保存。浸泡时器械应全部浸没,各孔道用注射器灌满消毒液,浸泡时间为10分钟,高危人群使用过的内镜、器具应进行彻底的清洗、消毒,延长消毒时间至30 分钟。凡进入人体无菌组织、器官、或者经外科切口进入人体无菌腔室的内镜及附件必须灭菌。即戊二醛浸泡10小时以上。如:腹腔镜、关节镜、脑室镜、膀胱镜、宫腔镜等。内镜放入消毒液前,一定要进行彻底干燥,以免水分带入消毒液被稀释,影响浓度。消毒完毕取出时必须更换手套,以免污染消毒液和内镜。
2.4 合理配置内镜数量。因内镜价格昂贵,配置太多会造成资源浪费,太少又不能满足病人及院感要求。比较好的方法是一方面坚持落实《内镜清洗消毒技术操作规范》要求,达到彻底清洗消毒的效果,预防交叉感染。另一方面根据内镜数量合理安排预约诊疗的病人,避免时多时少,并选择使用消毒时间短、消毒效果确切的消毒产品。既满足病人诊疗需要,又保证清洗消毒质量。
3.讨论
随着内镜技术的不断进步发展,各种内镜的使用越来越广泛,包括检查,诊疗及手术等,但因其结构复杂,材料特殊,清洗难度大,有资料证实,经血液、体液传播的疾病同样可通过内镜传播,若清洗消毒质量得不到保证,将大为增加医院感染的机会,且容易造成病人分泌物、排泄物、血液残留在内镜表面及管腔内,促使黄斑形成,管腔堵塞,缩短了内镜使用寿命,影响医生操作和诊疗质量,而且增加了内镜的维修成本[4]。所以配备专职的清洗消毒人员,进行系统的内镜清洗消毒相关知识的学习和规范操作流程培训,加强清洗消毒观念,坚持内镜的正确使用方法,精心保养维护,严格执行《内镜清洗消毒技术操作规范》要求,不要随意简化操作流程,增强责任心和慎独精神,合理计划安排,注重细节,是提高内镜清洗消毒质量的重要途径,也是内镜诊疗成功与安全的先决条件。
参考文献:
[1] 蔡文智,智发朝。消化内镜护理及技术[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220
[2] 巩玉秀,李六亿,武迎宏,等.内镜消毒现状调查报告[j].中国护理管理,2004,4(3):14-15.[3]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内镜消毒技术规范(2004年版)[s].卫医发(2004)100号,2004.[4] 李阳,刘枫,田文华.机洗消毒条件下邻苯二甲和戊二醛耐用性比较及其经济学评价[j].中华消化内镜杂志,2010,27(2):77.作者简介:
医疗器械使用后进行彻底的清洁处理,去除附着在上面的血液、黏液、体液等有机物是预防和控制 医院 感染,保证医疗安全的重要环节。如果清洁不彻底,医疗器械上残留的任何有机物都会在微生物的表面形成一层保护层,妨碍消毒灭菌因子与微生物的接触或延迟其作用,从而妨碍消毒与灭菌效果。据报道[1],美国每年有1500万例次由于内镜清洗消毒不当而引起的医院感染,主要是由绿脓杆菌、结核分枝杆菌和乙型肝炎病毒引起的感染。因此,如何通过物理和化学的方法将污染在器械上的有机物、无机物和微生物清除到安全的水平,对保证灭菌的成功和控制交叉感染具有重要的作用[2]。近年来,很多学者对手术器械的清洁处理方法不断地进行改进,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综述如下:
1清洗消毒方法
1.1清洗前的预处理
无论采用手工清洗或机械清洗,清洗前的预处理都是不可缺少的过程,主要包括对器械进行保湿处理、清洁度的检查、器械的分类、特殊污染器械的消毒处理等。清洗前如采用物理或化学的消毒方法,可使附着在器械上污物的蛋白质凝固变性,增加清洗难度。在相关消毒技术规范中,只要求对有特殊污染的器械方采用含2000mg/l有效氯消毒剂浸泡[3],其余使用后的医疗器械原则上采取先清洗后消毒的方法,既采取标准预防的原则[4]。一般器械常规在40℃以下水温流水下冲洗[5],去除粘附在器械表面的污物。对一些结构复杂的器械,能进行拆卸的应充分拆开,有管腔的将管芯拔出,避免洗涤面的遮盖。污物干枯的器械,会增加清洗难度,不宜直接进行清洗,应先采用酶液浸泡来松解或消化粘附在器械上的污物,宋敏报道[6]在使用科室用多酶浸泡器械3h预处理后,供应室在清洗前采用含氯消毒剂浸泡也可便于清洗和有效地控制洗涤效果。
1.2浸泡与酶剂的 应用
王风勤报道[7]采用相同的清洗方法,分别对使用后立即进行清洗和放置2h后再洗涤的器械进行洗涤质量检测,洗涤后潜血阳性率分别为5%和40%,由此可见,器械使用后及时处理,是降低清洗难度、保证清洗质量的关键。但由于运转流程、各医院条件不同和各科室使用情况不同等原因,在器械的周转过程中较难保证器械在使用后2h内到达供应室进行清洁处理。为了便于有效地将有机物去除,最好采用含酶清洁剂,以加强清洗效果[8]。朱桂双和宋烽[9,10]观察结果显示,使用多酶清洗液浸泡法其效果明显优于不加多酶清洗剂浸泡的清洗方法。王玫和李梅[11,12]比较了未浸泡、含氯消毒剂浸泡和含酶清洁剂浸泡的器械清洁效果,发现多酶清洁剂浸泡5min的清洁效果明显优于含氯消毒剂浸泡30min和未浸泡组。毛雅琴[13]比较了几种不同浸泡方法对外科器械残留血迹的清洁效果,发现多酶洗液浸泡5min法和清洗煮沸法的清洁效果好于其他方法。宋敏[6]观察了含酶清洗液浸泡3h组比含氯消毒液浸泡3h组清洗时效得到较大提高。
1.3人工清洗法
人工清洗的器械主要包括:精细、精密、尖锐的器械,不能浸泡于水中的器械(如电刀),不能耐高温(93℃)的器械,以及有严重污染生锈或残留血迹、分泌物,用机器无法洗净的器械[14]。手工清洗是通过物理的方法,在流水及与器械污染相匹配的洗涤剂中,用毛刷或洁布去除粘附在器械上的污物,以达到清洁的目的。王君等[15]采用传统清洗、清洗加多酶浸泡、全自动清洗机清洗三种方法观察手术后器械清洗效果的比较,清洗加多酶组的清洁效果优于其它组,结果证明全自动洗涤机并非是能彻底清洗干净的洗涤设备。尹金贵[16]进行了多种清洗方法对医疗器械洗涤效果的观察,发现对表面光滑的器械可采用人工清洗,达到既保证质量,又节约洗涤成本和提高工作效率的目的。对结构复杂的器械能拆开的部件必须拆开仔细地刷洗,而管道、缝隙、粗燥的表面、关节等处应选择不同类型和大小的刷子先手工初步刷洗,去除大的污物后,再用清洗机清洗以确保清洗效果。郑韦升等[17]通过对污染器械洗涤方法的观察后,认为在手工清洗器械过程中,强调应注意不可用铁丝球刷洗器械,以免器材表面留下刷痕,使脏物或水在痕迹处存积而造成腐蚀和污斑,同时亦会将器材表面保护膜刷走,加速器械生锈。
1.4机械清洗法
随着医疗市场与国际接轨,医学高、新技术的日新月异,我国对降低院内感染也越来越重视,对医疗器械清洁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我科作为医疗用品供应单位深知责任重大,并一直将引进和提高医疗器械清洗效果作为工作中的一个重要课题,进行了深思和探讨。
我科在2008年8月份之前,一直是采用传统的人工刷洗法刷洗医疗器械,这种方法既费时又费力,而且清洗效果也不尽人意。如:有关节、缝隙、齿槽的医疗器械难以刷洗到位,附着在此的污垢不易洗净,剪、钳的轴节处易卡刷毛及其它异物,极易引起物品生锈,特别是镊子的夹缝中,常常锈迹斑斑等等。鉴于人工刷洗法无法满足医疗器械对清洁度较高的需求,我科于2008年8月引用了目前国际上最先进而且应用最广的超声波清洗技术,使用超声波清洗器进行医疗器械的清洗,它不仅清洗洁净、清洗快速,并节省大量人力、物力,较之以往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清洗后的医疗器械光亮如新,生锈率也大大降低。笔者曾就超声波清洗器使用前后的效果作了一个比较:固定使用的镊子500把,从2008.1-2008.6,用传统人工刷洗法清洗,导致生锈而不能使用的镊子共计170把,从2008年10月份至2009年3月份用超声波清洗器清洗,生锈不能使用的镊子仅为30把。从上述可见,超声波清洗器的清洗效果是不言而喻的。
可以说,在目前所有的清洗方式中,超声波清洗是效率最高,效果最好的一种。之所以超声波清洗能够达到如此的效果,是与它独特的工作原理和清洗方法密切相关的,下面,笔者仅就其清洗原理与操作方法作简要介绍。1超声波清洗原理
当超声波的高频机械振动传给清洗液介质以后,液体介质在这种高频波振动下将会产生近真空的“空腔泡”,“空腔泡”在液体价质中不断碰撞、消失、合并时,可使周围局部产生极大的压力,这种极其强大的压力足以能使物质分子发生变化,引起各种化学变化(断裂、裂解、氧化、还原、分解、化合)和物理变化(溶解、吸附、乳化、分散等)。另外,空泡胞的本征变化频率与超声波的振动频率相等时,便可产生共振,共振的空腔泡内因聚集了大量的热能,这种热能足以能使周围物质的化学键断裂而引起一系列的化学、物理变化等,理论上讲“空腔泡”对清洗对象的强烈的作用称为“空化作用”。
由于超声波的空化作用,其清洗效果远远优于其它清洗手段所能达到的清洗效果。清洗效果比较(根据资料报导)所示:超声波清洗法达到100%,刷洗(用化学溶剂)为90%,蒸气清洗(化学溶剂)为35%,从上看出,超声波清洗是最有效的清洗手段。2操作方法
2.1将污染的医疗器械回上后,有轴节的,如剪刀、血管钳等串在U型支架上,使轴节部位充分张开,然后和无轴节的医疗器械一并放入500-1000MG/L有效氯溶液中浸泡30分钟后取出清水冲净。2.2将20G必洁美(多种生物酶)加入4公升常温水中(适宜温度20-50)使本品迅速溶解后,倒入超声波清洗槽内,再将医疗器械全部浸入溶液中,溶液量及浓度视物品量及污染情况而加减。
2.3将通电源开机运行3-5分钟,取出后用常水或热常水冲洗洁净即可。2.4将清洗洁净后器械烘干,上油并尽快打包,以免再度污染。3使用超声波清洗器的注意事项
3.1洗涤槽内注入适量水,液面大于4CM,严禁无水运行。
3.2机器运行中严禁改变功率,如需要改变功率,必须关电源,再调强、弱开关。
3.3在运行中,清洗液的温度小于60℃,一旦大于60℃,必须降温,以免损坏换能器,一般温度保持在40-45℃,如低于40,则会降低清洗效果,高于45℃,会导致细菌蛋白质凝固,同样会降低清洗效果。3.4如起动有故障,不能强行再开机。
3.5放置物品要轻,重的物品不能直接放在槽板上,而要用支架悬浮清洗,与底板距离2-3CM,物品要完全浸泡在清洗液中。
3.6槽中禁中热水(50℃以上),以免损坏换能器。
【内镜清洗消毒机消毒效果检验技术规范(试行)】推荐阅读:
内镜的清洗与消毒规程07-24
清洗消毒及灭菌效果监测标准07-03
水箱清洗消毒操作规程05-25
设施设备清洗消毒制度10-23
场所及设施设备清洗消毒和维修保养制度12-09
内镜联合中药治疗胆总管结石的效果09-21
内镜神经外科手术技术07-21
内镜诊疗技术管理制度12-06
内镜室医师职责05-25
消化内镜中心制度10-31